CN216790330U - 一种灶用隔热罩以及应用有该隔热罩的灶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灶用隔热罩以及应用有该隔热罩的灶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790330U
CN216790330U CN202123452670.1U CN202123452670U CN216790330U CN 216790330 U CN216790330 U CN 216790330U CN 202123452670 U CN202123452670 U CN 202123452670U CN 216790330 U CN216790330 U CN 2167903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body
secondary air
ring
outer ring
heat shie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45267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帅
徐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Fotile Kitchen 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Fotile Kitchen 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Fotile Kitchen 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Fotile Kitchen 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45267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7903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7903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7903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灶用隔热罩以及应用该隔热罩的灶具,包括具有中央孔的罩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的外边缘竖直向下延伸有外圈壁,所述外圈壁沿周向间隔地开设有至少两个连通外界与所述中央孔的二次空气口,所述罩体的底部上设置有能相对所述罩体的外圈壁在竖向上移动的调节圈,进而至少改变该二次空气口的局部截面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调节圈相对罩体底部的竖向移动而使得调节圈能改变二次空气口的局部截面积,进而调节二次空气进入罩体中央孔的有效气流量,达到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调节二次空气补气量的效果,克服了因聚能罩降低了排烟口带来的烟气排放大的问题,使燃烧器处于一个稳定良好的燃烧状态。

Description

一种灶用隔热罩以及应用有该隔热罩的灶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灶用隔热罩及应用有该用隔热罩的灶具。
背景技术
现有的燃气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锅具搭置在锅支架上来加热,锅与燃烧器之间具有一定的空间间隔,这样燃气燃烧产生的热能除了用来加热锅外,还有相当一部分逸到周围环境中,造成能源浪费;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近年国内就出现了一些集热聚能,如中国专利CN203404823U所公开的“用于燃气灶的聚能圈和具有其的燃气灶”,和如中国专利CN204042984U所公开的“一种聚能式燃气灶”,该燃气灶中也具有聚能锅支架,上述这样的聚能圈结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热能的消耗,提高燃烧器的热效率,同时还能够将烟气与二次空气补充通道分隔开,为此上述的聚能圈一般都开设有用于补充二次空气的二次空气补充通道,但若二次空气补充通道过大,二次空气被卷吸量多,排烟带走的热量增加,导致热效率低;二次空气补充通道过小,二次空气补充量不够势必会导致不完全燃气,烟气排放超标。为了在不同的用户使用环境下,燃气灶在效率及烟气排放上都能有非常不错的表现,能补充合适量的二次空气对于燃烧工况有很大的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能有效调节二次空气补充通道出气口的出气量,适应性强的灶用隔热罩。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应用有上述灶用隔热罩的燃气灶。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灶用隔热罩,包括具有中央孔的罩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的外边缘竖直向下延伸有外圈壁,所述外圈壁沿周向间隔地开设有至少两个连通外界与所述中央孔的二次空气口,所述罩体的底部上设置有能相对所述罩体的外圈壁在竖向上移动的调节圈,进而至少改变该二次空气口的局部截面积。
为了实现调节圈能够改变二次空气口的局部截面积,优选地,所述调节圈包括与外圈壁面内侧保持相互紧邻状态的竖向圈,所述竖向圈沿周向间隔地开设有至少两个调节口,各个所述调节口与各自对应的二次空气口错开设置。由于调节口能与各自对应的二次空气口错开设置,则在竖向圈在竖向方向上移动的过程中,各个调节口能与各自对应的二次空气口逐渐重合,以使二次空气口打开至最大。
为了能够实现罩体与调节圈共同形成一个包围燃烧器外围的隔热罩,优选地,所述罩体还包括有与所述外圈壁垂直设置并围成所述中央孔的水平壁,对应地,所述调节圈则包括有位于所述水平壁之下的水平圈,所述水平圈朝向所述中央孔所在方向延伸并与所述竖向圈共同形成“L”型。
为了能够与外部驱动机构连接从而驱动竖向圈移动,优选地,所述罩体的水平圈上设置有与驱动所述竖向圈在竖向上移动的驱动机构连接的传动部。
为了能够实现将燃烧器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燃烧热聚集起来,优选地,所述调节圈与所述罩体共同形成一个开放式空腔。
为了能够实现罩体还具有收集溢液的作用,优选地,所述罩体的水平壁至少局部向凹陷形成有存液区域。
为解决第二个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应用有上述灶用隔热罩的灶具,包括燃气灶面板以及燃烧器,所述燃烧器包括有基座、设置在基座之上,并且与基座之间形成中央混气室的内环火盖、设置在基座之上,位于内环火盖的外围,并且与基座之间形成外环混气室的外环火盖,中央混气室和外环混气室之间形成补气腔,基座上还沿周向间隔地设有多个径向的用于连通补气腔与中央孔的二次进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以其外圈壁围住所述燃烧器而搁置在燃气灶面板上,所述二次进风口与所述罩体的开放式空腔对应设置。
进一步地,在所述调节圈相对所述罩体的外圈壁于竖向上移动的状态下,能够改变所述调节圈在对应二次进风口的位置。通过能相对罩体的外圈壁于竖向上滑移的调节圈,其不仅能调节罩体中外圈壁的二次空气口,也能对应地分隔燃烧器中二次进风口,从而达到根据二次空气口进入开放式空腔中的二次空气有效气流量而适应性地达到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调节燃烧器的二次空气补气量的效果,克服了因聚能罩降低了排烟口带来的烟气排放大的问题,使燃烧器处于一个稳定良好的燃烧状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调节圈相对罩体底部的竖向移动而使得调节圈能改变二次空气口的局部截面积,进而调节二次空气进入罩体中央孔的有效气流量,达到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调节二次空气补气量的效果,克服了因聚能罩降低了排烟口带来的烟气排放大的问题,使燃烧器处于一个稳定良好的燃烧状态,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应用有上述灶用隔热罩的灶具,该灶具中的二次进风口能够在调节圈相对罩体的外圈壁于竖向上移动的状态下,而对应改变调节圈在对应二次进风口的位置,以使燃烧器处于一个较好的稳定燃烧状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用于灶用隔热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罩体局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罩体局部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调节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灶用隔热罩以其外圈壁围住燃烧器而搁置在燃气灶面板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灶用隔热罩以其外圈壁围住燃烧器而搁置在燃气灶面板上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本实施例的灶用隔热罩包括具有中央孔10的罩体1,该罩体1的外边缘竖直向下延伸有外圈壁11,外圈壁11沿周向间隔地开设有至少两个连通外界与中央孔10的二次空气口12,罩体1的底部上设置有能相对罩体1的外圈壁11在竖向上移动的调节圈2,进而至少改变该二次空气口12的局部截面积。通过调节圈2相对罩体1底部的竖向移动而使得调节圈2能改变二次空气口12的局部截面积,进而调节二次空气进入罩体1中央孔10的有效气流量,达到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调节二次空气补气量的效果,克服了因聚能罩降低了排烟口带来的烟气排放大的问题,使燃烧器6处于一个稳定良好的燃烧状态,
具体地,为了实现调节圈2能够改变二次空气口12的局部截面积,本实施例的调节圈2包括与外圈壁11面内侧保持相互紧邻状态的竖向圈21,竖向圈21沿周向间隔地开设有至少两个调节口211,各个调节口211与各自对应的二次空气口12错开设置。由于调节口211能与各自对应的二次空气口12错开设置,则在竖向圈21在竖向方向上移动的过程中,各个调节口211能与各自对应的二次空气口12逐渐重合,以使二次空气口12打开至最大,反之,竖向圈21在竖向方向下移动的过程中,各个调节口211对应的周壁部分能遮挡住二次空气口12,以使二次空气口12的局部截面积越来越小。另外,为了能够实现罩体1与调节圈2共同形成一个包围燃烧器6外围的隔热罩,罩体1还包括有与外圈壁11垂直设置并围成中央孔10的水平壁13,对应地,调节圈2则包括有位于水平壁13之下的水平圈22,水平圈22朝向中央孔10所在方向延伸并与竖向圈21共同形成“L”型,这样调节圈2与罩体1共同形成一个开放式空腔3,从而能将燃烧器6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燃烧热聚集起来,当然为了能够实现罩体1还具有收集溢液的作用,罩体1的水平壁13至少局部向凹陷形成有存液区域4。最后,罩体1的水平圈22上还设置有与驱动竖向圈21在竖向上移动的驱动机构连接的传动部221,从结构简单的角度考虑,驱动机构可以选择为与灶具燃气供给的燃气阀7中的阀杆同轴连接的主动齿轮8以及与该主动齿轮8相啮合的从动齿轮9,而传动部221则为与从动齿轮9啮合连接的传动齿条。
而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应用有上述灶用隔热罩的灶具,包括燃气灶面板5以及燃烧器6,燃烧器6包括有基座61、设置在基座61之上,并且与基座61之间形成中央混气室621的内环火盖62、设置在基座61之上,位于内环火盖62的外围并与基座61之间形成外环混气室631的外环火盖63,中央混气室621和外环混气室631之间形成补气腔64,基座61上还沿周向间隔地设有多个径向的用于连通补气腔64与中央孔10的二次进风口65,罩体1以其外圈壁11围住燃烧器6而搁置在燃气灶面板5上,二次进风口65与罩体1的开放式空腔3对应设置,更好地,在调节圈2相对罩体1的外圈壁11于竖向上移动的状态下,能够改变调节圈2在对应二次进风口65的位置。通过能相对罩体1的外圈壁11于竖向上滑移的调节圈2,其不仅能调节罩体1中外圈壁11的二次空气口12,也能对应地分隔燃烧器6中二次进风口65,从而达到根据二次空气口12进入开放式空腔3中的二次空气有效气流量而适应性地达到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调节燃烧器6的二次空气补气量的效果,克服了因聚能罩降低了排烟口带来的烟气排放大的问题,使燃烧器6处于一个稳定良好的燃烧状态。

Claims (8)

1.一种灶用隔热罩,包括具有中央孔(10)的罩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1)的外边缘竖直向下延伸有外圈壁(11),所述外圈壁(11)沿周向间隔地开设有至少两个连通外界与所述中央孔(10)的二次空气口(12),所述罩体(1)的底部上设置有能相对所述罩体(1)的外圈壁(11)在竖向上移动的调节圈(2),进而至少改变该二次空气口(12)的局部截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灶用隔热罩,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圈(2)包括与外圈壁(11)面内侧保持相互紧邻状态的竖向圈(21),所述竖向圈(21)沿周向间隔地开设有至少两个,各个所述调节口(211)与各自对应的二次空气口(12)错开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灶用隔热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1)还包括有与所述外圈壁(11)垂直设置并围成所述中央孔(10)的水平壁(13),对应地,所述调节圈(2)则包括有位于所述水平壁(13)之下的水平圈(22),所述水平圈(22)朝向所述中央孔(10)所在方向延伸并与所述竖向圈(21)共同形成“L”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灶用隔热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1)的水平圈(22)上设置有与驱动所述竖向圈(21)在竖向上移动的驱动机构连接的传动部(22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灶用隔热罩,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圈(2)与所述罩体(1)共同形成一个开放式空腔(3)。
6.根据权利要求3~5任意一项所述的灶用隔热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1)的水平壁(13)至少局部向凹陷形成有存液区域(4)。
7.一种应用有如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灶用隔热罩的灶具,包括燃气灶面板(5)以及燃烧器(6),所述燃烧器(6)包括有基座(61)、设置在基座(61)之上,并且与基座(61)之间形成中央混气室(621)的内环火盖(62)、设置在基座(61)之上,位于内环火盖(62)的外围,并且与基座(61)之间形成外环混气室(631)的外环火盖(63),中央混气室(621)和外环混气室(631)之间形成补气腔(64),基座(61)上还沿周向间隔地设有多个径向的用于连通补气腔(64)与中央孔(10)的二次进风口(65),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1)以其外圈壁(11)围住所述燃烧器(6)而搁置在燃气灶面板(5)上,所述二次进风口(65)与所述罩体(1)的开放式空腔(3)对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灶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调节圈(2)相对所述罩体(1)的外圈壁(11)于竖向上移动的状态下,能够改变所述调节圈(2)在对应二次进风口(65)的位置。
CN202123452670.1U 2021-12-31 2021-12-31 一种灶用隔热罩以及应用有该隔热罩的灶具 Active CN2167903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452670.1U CN216790330U (zh) 2021-12-31 2021-12-31 一种灶用隔热罩以及应用有该隔热罩的灶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452670.1U CN216790330U (zh) 2021-12-31 2021-12-31 一种灶用隔热罩以及应用有该隔热罩的灶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790330U true CN216790330U (zh) 2022-06-21

Family

ID=820114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452670.1U Active CN216790330U (zh) 2021-12-31 2021-12-31 一种灶用隔热罩以及应用有该隔热罩的灶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79033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887072A (zh) 一种灶用聚能罩及应用有该灶用聚能罩的燃气灶
CN111853875B (zh) 一种带烹饪装置的集成灶
CN216790330U (zh) 一种灶用隔热罩以及应用有该隔热罩的灶具
CN110360562B (zh) 燃气灶具
CN101818919B (zh) 一种带有助燃器的集成灶
CN109780592B (zh) 一种吸油烟机
CN216203543U (zh) 挡风装置及集成灶具
CN103148522A (zh) 节能环保进风隔烟隔热灶具
CN110553298A (zh) 一种灶用隔热罩及应用有该灶用隔热罩的灶具
CN2615509Y (zh) 家用燃气灶燃烧器
CN110345515B (zh) 一种节能燃气灶
CN106439938B (zh) 一种炉底全封闭式上进风高效燃气灶
CN203116094U (zh) 一种多功能热风节能火炉
CN202875062U (zh) 一种嵌入式燃气饭煲的气体流道结构
CN111288500A (zh) 一种助燃与屏蔽油烟的燃气灶具
CN110887074A (zh) 一种灶用聚能罩及应用有该灶用聚能罩的燃气灶
CN210107490U (zh) 一种带烹饪装置的集成灶
CN212377969U (zh) 一种灶具燃烧器及灶具
CN216218365U (zh) 风冷降温模组及集成灶具
CN210463096U (zh) 一种带有二次调风功能的家用柴火炉
CN220338512U (zh) 一种具有可拆式出气仓的隔离式集成灶
CN220017441U (zh) 燃烧器及燃气灶
CN216244555U (zh) 一种数字炊事取暖炉
CN215175281U (zh) 一种户外多功能一体燃气灶
CN215336306U (zh) 燃气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