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73341A - 加热烹调器 - Google Patents

加热烹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73341A
CN110873341A CN201910161376.3A CN201910161376A CN110873341A CN 110873341 A CN110873341 A CN 110873341A CN 201910161376 A CN201910161376 A CN 201910161376A CN 110873341 A CN110873341 A CN 1108733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door
heating chamber
air
fo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6137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873341B (zh
Inventor
本间满
岸本直人
川村光辉
关真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Global Life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Global Life Solution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Global Life Solutions Inc filed Critical Hitachi Global Life Solutions Inc
Publication of CN1108733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733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8733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7334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7/00Stoves or ranges heated by electric energy
    • F24C7/04Stoves or ranges heated by electric energy with heat radiated directly from the heating element
    • F24C7/046Rang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15/00Details
    • F24C15/06Ornamental features, e.g. grate fronts or surroun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15/00Details
    • F24C15/32Arrangements of ducts for hot gases, e.g. in or around baking ovens
    • F24C15/322Arrangements of ducts for hot gases, e.g. in or around baking ovens with forced circulation
    • F24C15/325Arrangements of ducts for hot gases, e.g. in or around baking ovens with forced circulation electrically-heat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7/00Stoves or ranges heated by electric energy
    • F24C7/0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 heating elements
    • F24C7/067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 heating elements on rang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7/00Stoves or ranges heated by electric energy
    • F24C7/0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4C7/08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on ranges, e.g. control panels, illumination
    • F24C7/08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on ranges, e.g. control panels, illumination on baking ove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aking, Grill, Roasting (AREA)
  • Electric Stoves And Ranges (AREA)
  •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抑制从加热室内向门部传递的热量来提高门部的冷却效果的加热烹调器。具备在主体(1)的上表面载置被烹调锅的锅载置部(21)和配置于锅载置部(21)的下方的炙烤箱(5)。炙烤箱(5)具备加热室(50)、覆盖加热室(50)的开口部且为了使食品出入加热室(50)内而能够向前后移动的门部(6)、与门部(6)连动并将食品收纳于加热室(50)的烹调锅(58)以及加热食品的上加热器(51)、下加热器(52)。门部(6)是在内部具有空间的箱体,具备形成于箱体的吸气用开口(61b)和位于比吸气用开口靠上方且形成于箱体的侧面的排气用开口(62a)。

Description

加热烹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炙烤箱的加热烹调器。
背景技术
一般地,炙烤箱大多利用相对于鱼等食品(被烹调物)上下配置的铠装加热器、煤气燃烧器等热源来同时加热被烹调物的两面。
除了在该炙烤箱的加热室内利用热源的辐射热来加热食品的炙烤烹调之外,还通过加热室内的温度控制,进行例如与披萨或糕点、蛋糕等多种烹调菜单对应的烘烤烹调。因此,炙烤箱的使用频度、高温保持时间增加。在炙烤箱的加热室内具备热敏电阻等温度传感器,基于温度传感器的检测值来进行温度控制。
炙烤箱在加热烹调器的正面侧具有开口部,并以覆盖该开口部的方式设有门部。一般是当使用者向加热室内载置食品时拉拽门部的把手来敞开的构造。若在炙烤箱中进行加热烹调,则箱内温度因热源所供给的热量而上升,与此相伴随地门部温度也上升。虽然门部的外表面温度成为100℃以上的高温,但构成为热量难以传递至使用者在门部的开闭时所触碰的把手。从更加提高安全性的方面看,期望减少门部的外表面温度。作为用于降低门部的外表面温度的技术,例如有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中公开如下技术:设置具有手柄并开闭炙烤箱的开口部的门,该门由面向开口部的内壁和面向外部的外壁构成,并且设有用于使空气向形成于内、外壁之间的空气层流通的导入孔和排出孔。
并且,专利文献2中公开如下技术:具备覆盖炙烤箱的开口部的炙烤门,该炙烤门由玻璃所形成的玻璃门前板和保持该炙烤门前板的金属制的前板保持部件构成,并在玻璃门前板与前板保持部件之间设有预定间隔的空气绝热层。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0083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213684号公报
一般的炙烤箱利用使烹调中的热源温度成为500℃以上的辐射热来加热食品,加热室内的温度上升至200℃以上。因此,与内部空气接触而传导热能的门部的表面温度达到100℃以上的高温。由于配置于主体正面的门部位于与烹调时的使用者面对面的一侧,所以从安全性提高方面看,期望减少门部的温度。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是相对于门内部的空气层设置导入孔和排出孔来利用自然对流使空气层流动的结构,但由于空气的流动起因于外壁温度,所以手柄侧的门温度与流动性能成为此消彼长的关系。即,利用自然对流使空气层流动是为了使从加热箱传递至门的热量散逸,因门温度较高而促进空气层的流动。若门温度某程度地降低,则空气层的流动变小,热移动变小。这指的是在仅利用空气层的流动的情况下,门的温度并非充分降低而饱和。
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技术中,通过设置空气绝热层来切断向炙烤门前板传递的热量,但烹调时的前板保持部件成为150℃至200℃以上,在10mm至20mm左右厚度的空气绝热层中降低炙烤门前板的温度是不充分的。在使用空气绝热层那样的较低的导热率的情况下,炙烤门前板的温度根据前板保持部件的温度由起因于导热率的温度梯度决定,并且炙烤门前板的温度同炙烤门前板与前板保持部件的距离成比例地降低。在加热烹调器中,因设置空间的制约等,难以充分确保炙烤门前板与前板保持部件的距离。因此,形成空气绝热层的炙烤门前板与前板保持部件的距离为10mm至20mm左右,在烹调时,切断从成为150℃至200℃以上的前板保持部件向炙烤门前板传递的热量,从而无法充分降低炙烤门前板的温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课题,提供一种加热烹调器,即,在组装于加热烹调器的炙烤箱中,抑制从加热室内传递的热量,从而提高门部的冷却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具备:主体;锅载置部,其为上述主体的上表面且载置被烹调锅;以及炙烤箱,其配置于上述锅载置部的下方,上述炙烤箱具备:加热室;门部,其覆盖上述加热室的开口部,并且为了使食品出入上述加热室内而能够向前后移动;食品载置部,其与上述门部连动,并将食品收纳至上述加热室;以及加热机构,其加热上述食品,上述门部是在内部具有空间的箱体,具备形成于上述箱体的吸气用开口、和位于比上述吸气用开口靠上方且形成于上述箱体的侧面的排气用开口。
发明的效果如下。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加热烹调器,即,在组装于加热烹调器的炙烤箱中,抑制从加热室内传递的热量,从而提高门部的冷却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加热烹调器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加热烹调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在图1所示的C-C线处剖切的主视剖视图。
图4是在图1所示的A-A线处剖切的侧视剖视图。
图5是图4的炙烤箱的示意图。
图6是图4的门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示出门部的变形例1的图。
图8是组装有加热烹调器Z的整体厨房100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图5的炙烤箱的变形例2的图。
图10是示出图5的炙烤箱的变形例3的图。
图11是在图1所示的B-B线处剖切的侧视剖视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炙烤箱5的侧视剖面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炙烤箱5的侧视剖面的示意图。
图中:
1—主体,2—顶板,3—加热线圈,5—炙烤箱,6—门部,7—基板,8—基板壳体,50—加热室,50a—凸缘部,51—上加热器,52—下加热器,53—承接盘,54—网台,57—食品,58—烹调锅,59—排气通道,60—前板,60a—风道,61—门基座,61a—把手,61b、62b—吸气用开口,61d—肋,62—框架,62a—排气用开口,63—遮热层,64—分隔板,66—窗部,68a、68b—缝隙,99—空气流动,100—整体厨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适当地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此外,在本发明的各实施例中,以面向加热烹调器Z(参照图1)的用户的视线为基准,如图1等所示地定义前后、上下、左右。此外,在本发明的各实施例中,作为加热烹调器,以具有炙烤箱的内置型的IH电磁炉(Induction Heating)为例进行说明,但若本发明是具有炙烤箱的加热烹调器,则也能够容易地应用于固定型的IH电磁炉或者内置型、固定型的煤气灶。
实施例1
<加热烹调器的整体结构>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加热烹调器Z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在图1所示的C-C线处剖切的主视剖视图,图4是在图1所示的A-A线处剖切的侧视剖视图,图5是图4的示意图。
实施例1的加热烹调器Z是在金属制的被烹调锅(未图示)的锅底产生涡电流、该涡电流所产生的焦耳热使被烹调锅其本身发热的装置。
图2中,通过向加热线圈3流动例如20kHz~40kHz左右的高频电流并使磁通随时间变化,来产生上述的涡电流。加热烹调器Z主要具备主体1、顶板2、加热线圈3、基板壳体8以及炙烤箱5。
主体1是具有与设置加热烹调器Z的空间(预定的左右宽度、前后宽度、高度)对应的外部轮廓的箱体,并呈上方敞开的箱状(凹状)。在该主体1,在左侧设置有炙烤箱5,在右侧设置有基板壳体8,并且设置有位于它们的上方的加热线圈3、显示部P1等,另外以从上覆盖的方式设置有顶板2。在主体1的前表面左侧的炙烤箱5,设有向前后滑动地开闭并用于设置食品(未图示)的门部6。此外,在图6及之后的附图中对实施例1的门部6进行详细说明。
在主体1的正面右侧设有主要用于调整炙烤箱5内的加热程度的操作面板P2、和进行主电源的接入断开的电源开关P3。顶板2具有与三个加热线圈3的设置位置对应的三个锅载置部21、用于调整载置于锅载置部21的被烹调锅的火候的操作部P0、以及排气开口部H2。此外,排气开口部H2配置于顶板2的后方(右侧、左侧),并在其上方设有排气罩25。
基板壳体8为了使主体组装性变得良好而收纳有基板7、风扇装置9等电气部件。在基板壳体8的基板7的主体1背面侧设有冷却用的风扇装置9,构成为从设于主体1背面的吸气开口部H1吸入外部空气并朝向基板7吹出。
加热线圈3设置于顶板2的锅载置部21下方,并在其中心附近设置有检测锅底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34。并且,加热线圈3配置于远离风扇装置9的下游侧,从风扇装置9的喷出口95吹出的冷却风在冷却基板壳体8内的基板7后,经由通道D1对加热线圈3进行冷却。该通道D1面向各加热线圈3的下表面。即,通道D1与基板壳体8连接,使得从风扇装置9吹出的空气朝向三个加热线圈3分流。由此,相对于设置于左右和中央里侧的加热线圈3,从下侧直接吹送来自风扇装置9的空气,来冷却加热线圈3。
加热线圈3是通过基板7的逆变器电路(未图示)的驱动而流动高频电流的漩涡状的电线,载置于线圈基座31。此外,实施例1中,设为在俯视时在右、左、中央里侧各设置一个加热线圈3。线圈基座31由三个支撑部32(例如弹簧)支撑,并由该支撑部32施加朝上的作用力。由此,加热线圈被推压至顶板2的下表面,并且被烹调锅与加热线圈3的距离保持恒定。
图3是在图1所示的C-C线处剖切的主视剖视图。主体1内的配置为,当从正面观察时,在上侧的顶板2附近配置加热线圈3,在左下配置炙烤箱5的加热室50,并在右下配置基板壳体8。
基板壳体8是收纳基板7和风扇装置9的树脂制的容器,其中,基板7用于安装电子部件71或高发热元件72、散热片79,风扇装置9经由基板壳体8内的风道使空气流通,并且基板壳体8设置于主体1内的加热室50的右侧。
在基板壳体8设置有向三个加热线圈3供给高频电流的逆变器(未图示)、控制加热室50内的上下加热器51、52(加热机构)的继电器电路(未图示)等。由于基板壳体8成为供风扇装置9的冷却风流动的风道,所以上下组合来构成以便难以产生空气漏出。上下组合的合并部8a可以如附图所示地使外周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在一侧交叠,或者也可以是呈凸缘形状地扩大接触面来固定的构造。此外,在下文中说明基板和线圈的冷却结构。
<炙烤箱的结构>
如图3、图4所示,炙烤箱5具备在前表面设有用于拿出放入食品(未图示)的开口部的箱型的加热室50。加热室50通过利用螺丝等铆接多个部件来组装构成,其中,上述多个部件例如通过对铝合金制的板进行冲压加工来分别成形为预定的形状。
加热室50中,能够使用载置食品的烹调锅58(食品载置部)来进行加热烹调。烹调锅58呈深盘状,例如利用铝等材料形成为俯视呈矩形,并在表面涂层有氟涂层剂等。烹调锅58具有大致呈四方形状的底板、和从底板的外周缘部朝向上方直立的侧板,并构成为凹状。
在加热室50内设置有作为加热食品的热源的例如铠装加热器等上加热器51和下加热器52,从上下方向两面同时或者分别接通/断开控制地加热食品。
烹调锅58载置于网台54,并收纳在加热室50内的上加热器51与下加热器52之间。网台与门部6连动地沿前后方向滑动。并且,实施例1中,门部6利用设于加热室50的左右下侧的门轨56而沿前后方向移动。
并且,如图3所示,烹调锅58的从底板的外周缘部朝向上方直立的侧板延伸至上加热器51附近。因而,食品在容积比加热室50的容积小的烹调锅58内,经由烹调锅58的底面传递下加热器52所产生的热量,并且直接辐射来自上加热器51的辐射热,因此能够高效地导热。
此处,在烹调锅58的食品的加热烹调中,上加热器51的辐射热量比来自烹调锅58的底面的传导热量大,而相对于烹调锅58内较小的容积,温度快速上升。在实施例1所示的烹调锅58的加热烹调中,在烹调中产生的油烟、水蒸气难以在烹调锅58的外表面与加热室50之间漏出,因此难以在加热室50附着污垢,清扫的麻烦也减少。另外,容易从门部6等的缝隙漏出的烟的担忧也减少。
并且,由于在烹调时从食品的表面飞散出的水分、油分也附着于烹调锅58的内侧,所以仅清洗烹调锅58就能够轻松地进行善后。此处,因上加热器51的表面温度较高,附着于加热室50的上表面侧(上加热器51附近的壁面)的油分能够烧完,从而能够保持清洁性。
此外,上加热器51也可以不是露出的铠装加热器,但最优选是表面温度较高且辐射热量较大的热源。
图4是在图1所示的A-A线处剖切的侧视剖视图。炙烤箱5配置于左侧的加热线圈3a的下方。炙烤箱5由相对于加热室50内拿出放入食品的门部6、载置食品的烹调锅58、载置烹调锅58并与门部6连动地将食品收纳在箱内的网台54、以及加热食品的上加热器51、下加热器52构成。
在由金属制的箱体构成的加热室50的前表面侧,设有沿前后方向滑动来进行食品的拿出或放入的能够开闭的门部6。并且,与加热室50前表面的开口部相比,门部6的宽度和高度较大,在加热室50的前表面侧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凸缘部50a,并成为与门部6面接触的构造。此外,在其接触面设有例如橡胶状的垫片65等,提高加热室50内的气密性。
在加热室50的内侧,以在食品的上下保持预定距离地夹着食品的方式配置有主要利用辐射热进行加热的电热加热器(上加热器51、下加热器52)。在加热室50的后面侧上方设有排出加热室50内的油烟、蒸气等的排气通道59,构成为从设于顶板2的后方的排气开口部H2进行排气(参照图2)。在与排气开口部H2连通的排气通道59内,设有进行除烟、除臭处理的催化剂55。
实施例1中,虽然是利用排气通道59从加热室50起以自然对流的方式进行排气的结构,但也可以是在排气通道59的路径中途设置排气用的风扇并强制地使经由催化剂40后的空气排出的结构。
<门部的结构>
设于加热室50前表面的门部6由例如透明玻璃所形成的前板60、支撑前板60的门基座61、使门部6滑动来开闭门部6的把手61a、以及支撑前板60、门基座61的框架62构成。门部相对于炙烤箱能够拆装,并在使用后能够拆下并容易地清洗。
实施例1中,构成作为由前板60、框架62以及门基座61在内部形成空间的箱体的门部6,在前板60与框架62之间的缝隙设有供空气流动的风道60a。
使用图5、图6对具有风道60a的门部6的结构进行说明。图5是在烹调锅58上载置有食品57的图4的炙烤箱的示意图,图6是图4的门部6的分解立体图。如图6所示,构成箱体的一部分的框架62由金属构成,将导热性较高的金属板的上下左右的端部折弯,形成为前侧敞开且后侧封堵的箱状,并形成在前后方向上具有预定厚度的壁面。在框架62的左右壁面的上方设有排气用开口62a,并且在上壁面设有供挡板67的突起(未图示)嵌入的安装孔62d。
挡板67是用于支撑前板60的上端的部件。前板60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形成为比框架62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短。前板60的下端由门基座61的肋61d支撑。而且,前板60与门基座61成为一体地覆盖框架62的前表面。
前板60与框架62之间的间隙通过由框架62的安装孔62c支撑门基座61来在内部确保空间。并且,以与该空间连通的方式在门基座61设有吸气用开口61b。此处,前板60一般使用耐热性较高且外观设计性良好的透明的玻璃板等,但若利用实施例1的结构能够降低前板60的温度,则能够应用的材料的选择范围大幅度地扩大。
排气用开口62a和吸气用开口61b分别形成于成为箱体的门部6。排气用开口62a形成于箱体的侧面。尤其在实施例1中,排气用开口62a形成于箱体的两侧面。上下关系中,排气用开口62a位于比吸气用开口61b高的位置。吸气用开口61b、排气用开口62a的开口面积越大,空气越容易流动,本发明的允许范围包括基于其开口形状、开口孔的个数等的性能变化。
实施例1中,将吸气用开口61b设于门基座61的把手61a的下侧,利用朝向吸气用开口61b的外部空气的流动,成为容易更有效地冷却把手61a的结构。并且,若将吸气用开口61b设于把手61a的根部附近,则在通常的加热烹调器Z的使用中,吸气用开口61b处于在主体的俯视、主视时无法识别的位置,从而容易成为加热烹调器Z的外观设计不会受到影响的配置。
(变形例1)
接下来,使用图7对实施例1的变形例1进行说明。图7是示出门部的变形例1的图。
在图7所示的变形例1中,使框架62的下方朝向上方凹下。并且,前板60的上端由框架62支撑,前板60的下端由门基座61支撑。在门基座61的下端和框架62的凹下的部分形成有吸气用开口62b。根据变形例,容易扩大吸气用开口62b的开口面积。并且,当从前方观察时,吸气用开口62b被门基座61隐藏,从而能够提高外观设计性。
<门部的空气流动>
接下来对门部的空气的流动进行说明。图8是组装有加热烹调器Z的整体厨房100的立体图。整体厨房100中,利用加热烹调器Z的正面外侧作为收纳部101。此处,门部6(前板60)与操作面板P2大致配置为共面,使得加热烹调器Z在整体厨房100的前表面侧没有较大的凹凸,成为提高了整体厨房的外观设计性的配置。在加热烹调器Z组装于整体厨房100的状态下,形成于箱体的门部6的框架62的左右侧面中,一个侧面与操作面板P2的侧面对置,另一个侧面与整体厨房100的侧面对置。而且,在向前后滑动移动的门部6与操作面板P2之间、以及门部6与整体厨房100之间,分别设有几mm左右的缝隙68a、68b。
即,形成于箱体的门部6的框架62的两侧面中,一个侧面具有缝隙68a地与操作面板P2的侧面对置,另一个侧面具有缝隙68b地与整体厨房100的侧面对置。在外观设计性以及允许门部6向前后滑动移动的范围内适当地设定缝隙68a、68b的尺寸即可。
实施例1(参照图5)中,若在炙烤箱5中开始加热,则加热室50的温度上升,构成其壁面的门部6的框架62也变得高温。上加热器51、下加热器52的表面温度为500℃以上,因其热辐射、对流传递,加热室50内的空气温度也为200℃以上。
由于因加热室50的高温空气的导热而温度上升的框架62由导热性较高的金属制成,所以向设有排气用开口62a的框架62的两侧面导热。另一方面,封堵加热室50的前侧的开口部的框架62与加热室50的凸缘部50a面接触,从其接触面产生导热所引起的热泄漏,从而框架62的上下左右的侧面变成高温。
框架62与前板60相比温度较高,因该温度差而在框架62与前板60之间的间隙的风道60a产生上升气流。另外,由于在框架62的两侧具有缝隙68a、68b,所以产生起因于来自加热室50的热泄漏、因该热泄漏而变成高温的凸缘部50a、框架62的温度的自然对流。
由于该缝隙68a、68b的自然对流的产生源主要是来自加热室50的热泄漏,所以决定自然对流的强度的温度差较大。此处,决定门部6内的自然对流的强度的温度差是作为风道60a的前后壁面的框架62与前板60的温度差。由于前板60的温度因来自框架62的导热(热辐射等)影响而逐渐变高,所以自然对流的强度难以变大。
另一方面,决定缝隙68a、68b内的自然对流的强度的温度差是加热室50的凸缘部50a与外部空气的温度差。因此,在缝隙68a、68b产生的流动比风道60a强。在缝隙68a、68b中,门部6的框架62的左右壁面与操作面板P2的壁面、整体厨房100的壁面面对面。在缝隙68a、68b产生由所谓的烟囱效果引起的上升气流。由于缝隙68a、68b中的空气的温度比缝隙68a、68b的周边的空气的温度高,所以缝隙68a、68b的周边的空气成为被导入缝隙68a、68b且朝向上方的较强的空气流动98(图6)。由于在该缝隙68a、68b中产生的较强的空气流动98沿门部6的排气用开口62a流动,所以因该流动从排气用开口62a吸引风道60a内的空气,从而在风道60a内也产生较强的空气流动99(图6)。因而,利用排气用开口62a处的吸引作用,从吸气用开口61b高效地向风道60a内导入外部空气,因温度较低的空气,构成风道60a内的壁面的前板60、门基座61的把手61a也能够接近外部空气温度。根据实施例1,通过高效地利用缝隙68a、68b的自然对流,能够有效地冷却门部6的前板60的温度。
(变形例2)
接下来对变形例2进行说明。图9是示出图5的炙烤箱的变形例2的图。图9中,与图5的不同之处在于由较薄的片状树脂构成门部6的前板60。对于前板60的材质而言,通过与整体厨房100的正面侧(图8的收纳部101等)相比使外观的材质、颜色配合一致,能够容易地应用与整体厨房一体感较高的外观设计。
并且,门部6的前板60也可以由较薄的片状树脂构成。根据变形例,能够一体成型门基座61和前板60来减少部件个数,从而能够兼得外观设计性和组装性。
(变形例3)
接下来对变形例3进行说明。图10是示出图5的炙烤箱的变形例3的图。图10中,与图5的不同之处在于构成为使把手61a的位置向上方移动并扩大吸气用开口61b的开口面积。本变形例中,由于吸气用开口61b的通风阻力减少,所以利用排气用开口62a的吸引效果高效地向风道60a内获取空气,能够降低前板60、门基座61的温度。
<基板和线圈的冷却结构>
接下来对基板和线圈的冷却构造进行说明。图11是在图1所示的B-B线处剖切的侧视剖视图,主要示出右侧的加热线圈3、基板7以及风扇装置9的位置关系。在主体1的背面侧分别设有用于通过风扇装置9的驱动来从外部获取空气的吸气开口部H1。并且,从风扇装置9向主体1内吹出的空气从设于顶板2的后方的排气开口部H2排出。
通过风扇装置9的驱动而从外部获取到的空气被引导至基板壳体8内。在基板壳体8,经由基板台73以层叠的方式配置有三片基板7,在各个基板7安装有电子部件71、高发热元件72以及散热片79。被导入至基板壳体8内的空气在由层叠的基板7彼此形成的空间内分流,在冷却电子部件71、高发热元件72以及散热片79后,合流地冷却加热线圈3。另外,在冷却除去输入电力的噪声的滤波器基板70后,从排气开口部H2排气。
排气开口部H2由在金属板设有多个小径孔的排气罩25覆盖,当在顶板上产生溢出等时流入的液体(未图示)难以直接进入。此外,排气罩25能够拆装,从而在有污垢时能够拆下来清洗。
并且,若除主体1的后方之外,例如在正面下侧也设有吸气开口部,则容易向主体1内获取温度较低的空气。另外,通过在离位于左侧的炙烤箱5的排气通道59较远的背面侧设置吸气开口部H1(参照图2),难以吸入经由吸气开口部H1获取的温度较高的空气。
实施例1所示的风扇装置9经由吸气开口部H1向基板壳体8内获取空气,并朝向加热线圈3吹出所获取到的空气,从而冷却电子部件71、加热线圈3。作为风扇的种类,使用多扇叶风扇。实施例1中,通过使用多扇叶风扇,在风扇装置9的驱动时,能够提高基板壳体8内的静压,从而也能够向冷却通路的下游侧供给需要的冷却风。
(炙烤烹调的动作)
接下来,使用图1至图6对炙烤烹调的动作进行说明。实施例1中,对加热烹调载置于加热室50的烹调锅58的食品57的情况进行说明。
向前方拉拽门部6来敞开,将载置有食品57的烹调锅58放入至加热室50,之后在操作面板P2中设定烹调温度、时间,或者设定预先设定的自动烹调菜单,按下操作面板P2的烹调按钮来开始炙烤烹调。开始烹调,并且对上加热器51或者下加热器52通电,从而加热食品57。
在加热中,加热室50的壁面温度上升,因其热气,加热室的凸缘部50a、门部6的框架62的温度也上升。该热气在门部6的左右侧面产生朝上的较强的上升气流(空气流动98)。由于该空气流动98在框架62的左右上端的排气用开口62a的附近流动,所以在排气用开口62a的内侧(风道60a)产生负压,从而产生吸引风道60a内的空气的流动。因而,利用排气用开口62a处的吸引作用,从设于门基座61的吸气用开口61b吸入外部空气,经由风道60a朝向排气用开口62a流动空气。
另一方面,由于在加热烹调时,框架62的温度也逐渐上升,所以在框架62与前板60之间的间隙(风道60a)也逐渐显现由温度差引起的自然对流,从而辅助从排气用开口62a向排气用开口62a的空气流动99。该框架62内外的两者的自然对流所引起的空气流动98、99在风道60a中产生较强的流动,从而能够减少前板60的温度上升。
即,因加热室50的使用,与加热室50关联地产生上述的上升气流,从而若加热室50并非高温,则前板60的温度难以变高,利用加热室50的温度越高则越强的空气流动98、99来降低前板60的温度。
上述现象在加热室50中的加热烹调的结束以及结束后还继续,从而能够高效地冷却门部6。
实施例2
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炙烤箱5的侧视剖面的示意图。图12中,配置于顶板2的下方的加热线圈3、基板壳体8与实施例1相同,从而省略其说明。
实施例2中,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在门部6的前后方向(框架62与前板60之间)上设有分隔板64。此外,实施例2中,加热室50内构成为在放置于承接盘的网台54直接载置食品57来进行加热烹调,但本发明能够与加热室50内的构造无关地应用,从而能够与加热室50内的构造无关地获得前板60的冷却效果。
实施例2的分隔板64配置为在与框架62之间分离3mm至7mm左右的间隔(遮热层63),并且成为在该遮热层63难以产生空气的流动的大致密闭的构造。分隔板64由金属、耐热性的玻璃等构成。
分隔板64将门部6的箱体内的空间分割成加热室50侧和把手61a侧。在前板60与分隔板64之间形成有风道60a,在风道60a的下方设有吸气用开口61b,并在风道60a的上方(吸气用开口61b的上方)形成有排气用开口62a。吸气用开口61b和排气用开口62a不与由分隔板64和框架62构成的遮热层63连通。即,吸气用开口61b和排气用开口62a形成于把手侧的空间。
实施例2中,也与实施例1相同,在加热烹调器Z组装于整体厨房100的状态下,门部6的框架62的左右壁面与操作面板P2的壁面、整体厨房100的壁面面对面。
实施例2中,由于设有遮热层63,所以能够减少从加热室50向前板60方向的导热量。若减少前板60的温度,则难以产生由温度差引起的自然对流,从而风道60a的风量降低。
因此,实施例2中,在框架62的左右侧面设有排气用开口62a,空开(具有)缝隙68a、68b(图8)地使操作面板P2的侧面(壁面)、整体厨房100的侧面(壁面)与该排气用开口62a对置,从而利用在缝隙68a、68b内产生的上升气流来吸引风道60a内的空气,能够确保风道60a内的空气流动99,从而能够减少从加热室50向前板60传递的热量。
实施例2中,在前板60与框架62之间配置分隔板64来设置遮热层63,减少向前板60方向的导热量,即使在该情况下,用于产生上升气流的框架62也被加热,从而对在排气用开口62a附近产生的吸引作用赋予的影响较小,不阻碍风道60a的空气流动99就能够减少从加热室50向前板60传递的热量。因而,能够更高效地抑制前板60的温度。
此外,实施例2中设置遮热层63,但即使在配置绝热材料来代替遮热层63的情况下,也能够获得相同的效果。
实施例3
图1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炙烤箱5的侧视剖面的示意图。图13中,配置于顶板2的下方的加热线圈3、基板壳体8与实施例1、2相同,从而省略其说明。
实施例3中,与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在主体1的主视情况下在门部6设有用于使加热室50内变得可视的窗部66。此外,门部6的冷却方法与实施例1、2相同,从而省略其说明。
框架62由导热性较高的金属板形成,并且覆盖加热室50的开口,从而无法通过前板60来确认加热室50内的烹调中的状况。
因此,实施例3中,将框架62的一部分切开,并在该切开的部分设置窗部66。窗部66的一端安装于框架62的切开的部分,另一端安装于分隔板64。即,窗部66设为由框架62和分隔板64夹持。前板60、分隔板64、窗部66例如由耐热性的透明玻璃等部件构成,从而能够确认加热室50内的烹调中的状况。
此处,窗部66的识别面积越小,越能够缓和从加热室50向前板60的热辐射的影响,从而能够抑制前板60的温度上升。实施例2中,窗部66用于判断烹调的有无(上加热器51、下加热器的接通/断开)、例如起火等异常时,主要目的并非是食品57的烤制颜色确认等。
实施例3中,窗部66设为由框架62和分隔板64夹持,从而能够稳定地确保遮热层63的缝隙,进而能够稳定地构成为在门部6的内侧冷却前板60的导热现象。并且,在实施例1(图5)的将食品57载置于烹调锅58来进行加热烹调的炙烤箱5中,通过在遮挡从作为热源的上加热器51、下加热器朝向窗部66照射的辐射能的位置配置烹调锅,能够缓和从加热室50向前板60的热辐射的影响,从而能够抑制前板60的温度上升。
实施例3中,在框架62与分隔板64之间设置窗部66,但也可以不设置分隔板64,在前板60与框架62之间(箱体的空间内)设置窗部。
以上说明的各实施例中,以在主体1的左侧配置有炙烤箱5并在右侧配置有操作面板P2的加热烹调器Z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该配置。例如,也可以将炙烤箱5配置于中央部,使门部6的框架62的侧面与操作面板P2、装饰面板面对面。
并且,在本发明的各实施例中,在框架62的左右两侧设置排气用开口62a,但也可以在左右的任一侧设置。例如,在左侧具有炙烤箱5并在右侧具有操作面板P2的固定型的加热烹调器的情况下,炙烤箱5的左侧敞开的情况较多,难以获得仅吸引风道60a内的空气的上升气流。在这样的情况下,框架62的侧面中,在与操作面板P2对置的右侧面设置排气用开口62a即可。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例,包括各种变形例。上述的实施例是为了容易理解地说明本发明而进行了详细说明的,并非限定于必须具备所说明的所有结构。

Claims (10)

1.一种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具备:主体;锅载置部,其为上述主体的上表面并载置被烹调锅;以及炙烤箱,其配置于上述锅载置部的下方,
上述炙烤箱具备:加热室;门部,其覆盖上述加热室的开口部,并且为了使食品出入上述加热室内而能够向前后移动;食品载置部,其与上述门部连动,并将食品收纳于上述加热室;以及加热机构,其加热上述食品,
上述门部是在内部具有空间的箱体,具备形成于上述箱体的吸气用开口和位于比上述吸气用开口靠上方且形成于上述箱体的侧面的排气用开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箱体的一部分由金属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箱体的两侧面具备上述排气用开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门部的前表面具备把手,并在上述把手的下方形成有上述吸气用开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主体的正面具备调整上述炙烤箱内的加热程度的操作面板,
使上述箱体的侧面与上述操作面板的侧面具有缝隙地对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箱体内具备将上述空间分割成上述加热室侧和上述把手侧的分隔板,并在上述把手侧的空间设有上述吸气用开口和上述排气用开口。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中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箱体设有观察上述加热室内的窗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食品载置部是深盘状的烹调锅,并在遮挡从上述加热机构朝向上述窗部照射的辐射能的位置配置上述烹调锅。
9.一种加热烹调器,是组装于整体厨房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热烹调器具备:主体;锅载置部,其为上述主体的上表面并载置被烹调锅;以及炙烤箱,其配置于上述锅载置部的下方,
上述炙烤箱具备:加热室;门部,其覆盖上述加热室的开口部,并且为了使食品出入上述加热室内而能够向前后移动;食品载置部,其与上述门部连动,并将食品收纳于上述加热室;以及加热机构,其加热上述食品,
上述门部是在内部具有空间的箱体,具备形成于上述箱体的吸气用开口和位于比上述吸气用开口靠上方且形成于上述箱体的侧面的排气用开口,
使上述箱体的侧面与上述整体厨房的侧面具有缝隙地对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主体的正面具备调整上述炙烤箱内的加热程度的操作面板,
上述箱体的两侧面中,一个侧面具有缝隙地与上述操作面板的侧面对置,另一个侧面具有缝隙地与上述整体厨房的侧面对置。
CN201910161376.3A 2018-08-29 2019-03-04 加热烹调器 Active CN1108733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60139A JP7086791B2 (ja) 2018-08-29 2018-08-29 加熱調理器
JP2018-160139 2018-08-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73341A true CN110873341A (zh) 2020-03-10
CN110873341B CN110873341B (zh) 2022-03-01

Family

ID=696676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61376.3A Active CN110873341B (zh) 2018-08-29 2019-03-04 加热烹调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086791B2 (zh)
CN (1) CN110873341B (zh)
TW (1) TWI688733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186967B (en) * 1986-02-22 1989-11-08 Edward Rose Oven door
CN1502864A (zh) * 2002-11-26 2004-06-09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微波炉门的冷却装置
JP2006200831A (ja) * 2005-01-21 2006-08-0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加熱機器
CN101644451A (zh) * 2008-08-06 2010-02-1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加热烹调器
US20130019854A1 (en) * 2011-07-21 2013-01-24 Dongwan Lim Oven do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7509U (ja) * 1991-09-26 1993-04-09 タイガー魔法瓶株式会社 ヒータ付き電子レンジ
JP2000100553A (ja) * 1998-09-28 2000-04-07 Toshiba Corp ビルトイン形誘導加熱調理器
JP4492365B2 (ja) * 2005-01-28 2010-06-3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加熱調理器
EP1850072B1 (en) * 2006-04-24 2017-03-01 LG Electronics Inc. Oven door
JP5198099B2 (ja) * 2008-03-11 2013-05-1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加熱調理器
JP2011216385A (ja) * 2010-04-01 2011-10-2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加熱調理器
JP5609306B2 (ja) * 2010-06-22 2014-10-2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加熱調理器
JP5824652B2 (ja) * 2010-11-29 2015-11-2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加熱調理器
JP2016110921A (ja) * 2014-12-10 2016-06-20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16207400A (ja) * 2015-04-21 2016-12-08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6173526B2 (ja) * 2016-05-18 2017-08-02 リンナイ株式会社 加熱調理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186967B (en) * 1986-02-22 1989-11-08 Edward Rose Oven door
CN1502864A (zh) * 2002-11-26 2004-06-09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微波炉门的冷却装置
JP2006200831A (ja) * 2005-01-21 2006-08-0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加熱機器
CN101644451A (zh) * 2008-08-06 2010-02-1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加热烹调器
US20130019854A1 (en) * 2011-07-21 2013-01-24 Dongwan Lim Oven door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张家志: "《工矿企业防暑降温》", 30 April 1986 *
虞献文: "《家用电器原理与应用》", 31 December 2001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086791B2 (ja) 2022-06-20
TW202009420A (zh) 2020-03-01
TWI688733B (zh) 2020-03-21
CN110873341B (zh) 2022-03-01
JP2020034211A (ja) 2020-03-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832752B2 (en) Heating apparatus and cook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US10523851B2 (en) Camera assembly for an oven appliance
EP3288338B1 (en) Cooktop having a vent
EP3680556B1 (en) Cooking appliance
CN111520775B (zh) 加热烹调器
CA2461794A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operating a speedcooking oven
JP5064013B2 (ja) 加熱調理装置
CN110873341B (zh) 加热烹调器
JP7370169B2 (ja) 加熱調理器
KR20090017299A (ko) 컨벡션 커버에 에어 가이드가 형성된 전기오븐
JP6893196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KR20210106290A (ko) 조리기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JP2002280155A (ja) 加熱調理器
JP7273750B2 (ja) 加熱調理器
JP2022163921A (ja) 加熱調理器
JP2023043368A (ja) 加熱調理器
JP2024042851A (ja) 加熱調理器
JP2016219288A (ja) 加熱調理器
KR20040061116A (ko) 전기 오븐 레인지의 도어
KR101531061B1 (ko) 열 차단 수단을 구비한 오븐 레인지
KR20060013765A (ko) 전기오븐레인지의 하부히터 차폐구조
JP6556026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235744B2 (ja) 加熱調理器
JP2022036530A (ja) 加熱調理器
KR100635661B1 (ko) 전자레인지 케비티의 하부공기유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