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29130A - 电源转接组件 - Google Patents
电源转接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829130A CN110829130A CN201811627432.XA CN201811627432A CN110829130A CN 110829130 A CN110829130 A CN 110829130A CN 201811627432 A CN201811627432 A CN 201811627432A CN 110829130 A CN110829130 A CN 11082913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dapter
- cover
- adaptor
- electrical connection
- pow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31/00—Coupling parts supported only by co-operation with counterpart
- H01R31/06—Intermediate parts for linking two coupling parts, e.g. adapte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2—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es
- H01R13/5202—Sealing means between parts of housing or between housing part and a wall, e.g. sealing ring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2—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es
- H01R13/5213—Cover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源转接组件包括第一转接器及第二转接器。第一转接器包括本体及旋转盖体。本体包括第一电性连接元件。旋转盖体枢接至本体,于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之间旋转。旋转盖体包括第一穿孔及凸脚,凸脚设置于旋转盖体的外周缘。于第一位置,第一穿孔与第一电性连接元件彼此错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穿孔对位至第一电性连接元件。第二转接器包括第二电性连接元件、容置空间以及导引沟。导引沟设置于容置空间的内墙。于第一转接器与第二转接器配对时,导引沟抵顶凸脚,带动旋转盖体至第二位置,使第二电性连接元件与第一电性连接元件接触连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案是关于一种电源转接组件,尤指一种具有避免触电的安全设计且可提供防水防尘功能的电源转接组件。
背景技术
电源连接组件或电源转接组件已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中,藉以将电力从电源供给端传送至电源接收端。举例而言,电源转接组件即已被用于自充电站或公共用电处传输电力至安装于电动车或油电混合车的电池。使用的电源转接组件一般包含有工业用插头与插座,以将电力从电源处传送至电器设备。
对用户言,电源连接组件或电源转接组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甚为重要。换言之,电源连接组件或电源转接组件必须是能避免漏电的生成,这点非常重要。然而,电源连接件与电源转接组件却经常需于室外的环境中使用,有极大的风险会使一些例如是水气或灰尘的周遭物质进入电源连接组件或电源转接组件内。一旦水气或灰尘进入到电源连接组件或电源转接组件,在用户将电源连接器或电源转接器连接至相组配的电源连接器或电源转接器以传输电力时,或自相组配的电源连接器或电源转接器脱离而中断电力传输时,易令使用者遭受电击。
例如,当一辆电动车辆需自充电站或公共用电处进行充电时,使用者必须小心地使用充电转接器。充电转接器通常需于室外用。一旦水气或灰尘进入到充电转接头,在使用者将充电转接器连接至相组配的连接器或转接器以传送电力时,或将充电转接器至相组配的连接器或转接器拔除以中断电力传输时,皆可能遭受电击。为了避免水气或灰尘在充电转接器不使用时不进入其内,充电转接器一般会配置有一壳盖或盖板,以选择性覆盖或曝露出电性接点,进而达到相当程度的防水、防尘。然而,这类传统的技术却存有诸多缺点以及不便之处。当充电转接器不使用时,使用者亦不习惯将壳盖或盖板再盖回充电转接器的开口。在此情形下,充电转接器的电性接点曝露于周遭环境下,容易使电性接点腐蚀。再者,使用者亦可能偶发性误触充电转接头的电性接点而遭受电击。又,当使用者忘记将壳盖或盖板再盖回充电转接器的开口,且水气或灰尘亦已进入充电转接器,则使用者可能于将充电转接器连接至相组配的连接器或转接器而传送电力时,或将充电转接器至相组配的连接器或转接器拔除以中断电力传输时,遭受电击。而且现有技术亦未能提供任何安全结构,以避免充电转接器与相组配连接器或转接头于电连接时发生偶发性断线分离。
因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良的电源转接组件,以解决前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案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避免触电的安全设计且可提供防水防尘功能的电源转接组件。电源转接组件具有一旋转盖体,其利用例如第二转接器插入第一转接器或第二转接器拔出第一转接器的动作而驱动。当第二转接器插入第一转接器时,旋转盖体被驱动开启并曝露第一转接器上的第一电性连接元件,藉此第二转接器可与第一转接器正确地配对接合,同时达成电连接与密封保护的目的。当第二转接器自第一转接器处拔除时,旋转盖体被驱动关闭并覆盖第一转接器上的第一电性连接元件,藉此第一转接器可以完全地被绝缘隔离,同时达成绝缘隔离与密封保护的目的。本案的电源转接组件可避免触电发生,并提供防水防尘功能。再者,由于旋转盖体的操作藉由自动地作业机制完成,于使用电源转接组时可更为省力、省时以及节省成本。
为达前述目的,本案提供一种电源转接组件,包括一第一转接器以及一第二转接器。第一转接器包括一本体以及一旋转盖体,其中本体包括至少一第一电性连接元件,旋转盖体枢接至本体,相对本体于一第一位置以及一第二位置之间旋转,其中旋转盖体包括至少一第一穿孔以及至少一凸脚,至少一凸脚设置于旋转盖体的外周缘,且自旋转盖体的外周缘向外突出,其中于旋转盖体旋转至第一位置时,至少一第一穿孔与至少一第一电性连接元件彼此错位,且旋转盖体覆盖至少一第一电性连接元件;其中于旋转盖体旋转至第二位置时,至少一第一穿孔对位至至少一第一电性连接元件,且曝露至少一第一电性连接元件。第二转接器与第一转接器配对,包括至少一第二电性连接元件、一容置空间以及至少一导引沟,其中至少一第二电性连接元件容置于容置空间,至少一导引沟设置于容置空间的内墙,且于第一转接器与第二转接器配对时,至少一导引沟抵顶旋转盖体的至少一凸脚,带动旋转盖体自第一位置旋转至第二位置,至少一第二电性连接元件对位至至少一第一穿孔与至少一第一电性连接元件,且至少一第二电性连接元件与至少一第一电性连接元件彼此接触连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揭示本案第一较佳实施例具相配对接合的第二转接器与第一转接器的电源转接组件的立体结构图。
图2为揭示本案第一较佳实施例具相配对接合的第二转接器与第一转接器的电源转接组件于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图。
图3为揭示本案第一较佳实施例分离相配对的第二转接器与第一转接器的电源转接组件的立体结构图。
图4为揭示本案第一较佳实施例分离相配对的第二转接器与第一转接器的电源转接组件于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图。
图5为揭示本案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电源转接组件的结构分解图。
图6为揭示本案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电源转接组件于另一视角的结构分解图。
图7为揭示本案第一较佳实施例中第一转接器包含的旋转盖体位于第一位置的示意图。
图8为揭示本案第一较佳实施例中第一转接器包含的旋转盖体位于第二位置的示意图。
图9为图7的前视图。
图10为图8的前视图。
图11为揭示本案第一较佳实施例中旋转盖体位于第一位置时与第二转接器之间的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揭示本案第一较佳实施例中旋转盖体位于第二位置时与第二转接器之间的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揭示本案第二较佳实施例具相配对接合的第二转接器与第一转接器的电源转接组件的立体结构图。
图14为揭示本案第二较佳实施例具相配对接合的第二转接器与第一转接器的电源转接组件于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图。
图15为揭示本案第二较佳实施例分离相配对的第二转接器与第一转接器的电源转接组件的立体结构图。
图16为揭示本案第二较佳实施例分离相配对的第二转接器与第一转接器的电源转接组件于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图。
图17为揭示本案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电源转接组件的结构分解图。
图18为揭示本案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电源转接组件于另一视角的结构分解图。
图19为揭示本案第二较佳实施例中第一转接器包含的旋转盖体位于第一位置的示意图。
图20为揭示本案第二较佳实施例中第一转接器包含的旋转盖体位于第二位置的示意图。
图21为图19的前视图。
图22为图20的前视图。
图23为揭示本案第二较佳实施例中旋转盖体位于第一位置时与第二转接器之间的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揭示本案第二较佳实施例中旋转盖体位于第二位置时与第二转接器之间的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1a:电源转接组件
10:第一转接器
11:本体
111:第一电性连接元件
112:弹性件
114:第一锁固孔
12:旋转盖体
121:第一穿孔
123:凸脚
124:中央开口
13:前盖
131:第二穿孔
133:凹槽
134:第二锁固孔
135:第一定位元件
14:锁固元件
20:第二转接器
21:第二电性连接元件
22:容置空间
23:导引沟
25:第二定位元件
26:扣锁件
261:凹陷部
30:套环
31:容置开口
32:啮合栓
36:扣锁栓
40:接线组
θ:角度
δ:深度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案特征与优点的一些典型实施例将在后段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案能够在不同的态样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案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式在本质上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于限制本案。
图1及图2为揭示本案第一较佳实施例具相配对接合的第二转接器与第一转接器的电源转接组件于不同视角的立体结构图。图3及图4为揭示本案第一较佳实施例分离相配对的第二转接器与第一转接器的电源转接组件于不同视角的立体结构图。图5及图6为揭示本案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电源转接组件于不同视角的结构分解图。如图1至图6所示,电源转接组件1包括第一转接器10、第二转接器20以及套环30。于本实施例中,第一转接器10与第二转接器20可分别例如是彼此配对的母连接器与公连接器。第一转接器10包括本体11、旋转盖体12、前盖13以及锁固元件14。本体11包括至少一第一电性连接元件111以及贯穿本体11的第一锁固孔114。旋转盖体12枢接于本体11,且可例如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相对本体11于一第一位置以及一第二位置之间旋转一特定角度。旋转盖体12包括至少一第一穿孔121,凸脚123以及中央开口124。其中至少一第一穿孔121相对于本体11的至少一第一电性连接元件111而设置。中央开口124则相对于本体11的第一锁固孔114而设置。凸脚123邻设于旋转盖体12的外周缘,且自旋转盖体12的外周缘再向外突出。前盖13包括至少一第二穿孔131,凹槽133、第二锁固孔134以及第一定位元件135。其中至少一第二穿孔131于空间上相对于旋转盖体12的至少一第一穿孔121以及本体11的至少一第一电性连接元件111而设置。凹槽133邻设于前盖13的外周缘,且于空间上相对于旋转盖体12的凸脚123。第二锁固孔134于空间上相对于旋转盖体12的中央开口124与本体11的第一锁固孔114。于本实施例中,锁固元件14可例如但不受限于是螺丝,而第一锁固孔114与第二锁固孔134则分别可例如但不受限于是螺孔。本体11、旋转换体12与前盖13彼此依序堆栈,且锁固元件14通过第一锁固孔114、中央开口124与第二锁固孔134而使前盖13锁固于本体11上,进而形成第一转接器10的结构。
于本实施例中,锁固元件14穿过本体11的第一锁固孔114、旋转盖体12的中央开口124以及前盖的13的第二锁固孔134,并与第一锁固孔114以及第二锁固孔134啮合,藉以形成第一转接器10的结构。第一定位元件135则设置于前盖13的外壁上。
值得注意的是,旋转盖体12夹设于本体11与前盖13之间,又本体11与前盖13彼此相互固定连接,旋转盖体12则枢接至本体11与前盖13,故旋转盖体12可相对于本体11与前盖13沿顺时钟或逆时钟方向转动。由于凸脚123于空间上相对于前盖13的凹槽133而设置,且当旋转盖体12相对于本体11与前盖13而沿顺时钟或逆时钟方向转动时,旋转盖体12上的凸脚123更贯穿凹槽133而于本体11与前盖13之间凸出且曝露。另一方面,为了使旋转盖体12可相对本体11与前盖13更平顺地转动,旋转盖体12更可由例如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ylene,PTFE,别称铁氟龙Teflon)材质所制成,但本案并不以此为限。
于本实施例中,第二转接器20与第一转接器10相配对以达成电性连接。第二转接器20包括至少一第二电性连接元件21、容置空间22、导引沟23以及第二定位元件25。至少一第二电性连接元件21设置于容置空间22内。当第二转接器20与第一转接器10彼此相配对连接时,至少一第二电性连接元件21便会穿过前盖13上的至少一第二穿孔131与旋转盖体12上的至少第一穿孔121,并与本体11的至少一第一电性连接元件111相啮合,进而与至少一第一电性连接元件111形成电连接。在此同时,第一转接器10的前盖13、旋转盖体12以及部份的本体11更容置于第二转接器20的容置空间22内。于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转接器10的部份更压入配合至第二转接器20。导引沟23于空间上相对于旋转盖体12的凸脚123而设置于容置空间22内,且位于第二转接器20的容置空间22的内墙。较佳地,导引沟23自第二转接器20的容置空间22的开口端倾斜地设置于第二转接器20的容置空间22的内墙面。当第二转接器20趋向插入第一转接器10以使第二转接器20的至少一第二电性连接元件21能与第一转接器10的至少一第一电性连接元件111相接触,导引沟23的内侧壁会抵顶旋转盖体12的凸脚123而驱使旋转盖体12相对本体11与前盖13沿一路径转动。换言之,旋转盖体12上的凸脚123沿着第二转接器20上的导引沟23移动。结果,旋转盖体12的至少一第一穿孔121对准至第一转接器10的至少一第一电性连接元件111、第二转接器20的至少一第二电性连接元件21以及前盖13的至少一第二穿孔131。第一转接器10与第二转接器20之间的电性连接即可达成。
另一方面,当第二转接器20欲自第一转接器10处分离以使第二转接器20的至少一第二电性连接元件21能与第一转接器10的至少一第一电性连接元件111相分离,导引沟23的内侧壁会抵顶旋转盖体12的凸脚123而驱使旋转盖体12再相对本体与前盖13转动回到初始位置。结果,旋转盖体12的至少一第一穿孔121,相对第一转接器10的至少一第一电性连接元件111以及前盖13的至少一第二穿孔131产生错位。则藉由旋转盖体12即可达成第一转接器10上至少一第一电性连接元件111的密封保护。其作动机制将于后详述。
于本实施例中,套环30环设于第一转接器10,且包含一容置开口31。当第二转接器20与第一转接器10彼此配对连接,则第二转接器20与第一转接器10相连接的部份可容置于套环30的容置开口31内,藉此达到保护的功效。在其他实施例中,套环30更包括一啮合元件(未图式),以于第二转接器20与第一转接器10彼此配对连接时与第二转接器20啮合。第二转接器20与第一转接器10彼此便可通过套环30而锁固在一起,进而避免第二转接器20与第一转接器10于电连接时发生偶发性断线分离。另一方面,套环30环设于第一转接器10时,本体11与旋转盖体12均容置于容置开口31内,且至少一凸脚123突出本体11的外周缘,但不突出容置开口31,如此可确保至少一凸脚123仅于第二转接器20配对至第一转接器10时受至少一导引沟23所导引,避免使用者误触。在其他实施例中,套环30亦可省略。本案并不受限于此,且不再赘述。
再请参阅图7至图12。图7为揭示本案第一较佳实施例中第一转接器包含的旋转盖体位于第一位置的示意图。图8为揭示本案第一较佳实施例中第一转接器包含的旋转盖体位于第二位置的示意图。图9为图7的前视图。图10为图8的前视图。图11为揭示本案第一较佳实施例中旋转盖体位于第一位置时与第二转接器之间的关系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揭示本案第一较佳实施例中旋转盖体位于第二位置时与第二转接器之间的关系的结构示意图。于本实施例,旋转盖体12于第一位置(参见图7与图9)以及第二位置(参见图8及图10)之间转动一特定角度θ。当第二转接器20趋向插入第一转接器10,以使第二转接器20的至少一第二电性连接元件21能与第一转接器10的至少一第一电性连接元件111相接触,则至少一第二电性连接元件21必须穿过前盖13的至少一第二穿孔131以及旋转盖体12的至少一第一穿孔121,然后与本体11的至少一第一电性连接元件111相啮合,进而达到电性连接。
伴随将第二转接器20插入第一转接器10的动作,以使第二转接器20的至少一第二电性连接元件21能与第一转接器10的至少一第一电性连接元件111相接触,设置于第二转接器20的内墙的导引沟23抵顶旋转盖体12的凸脚123,以驱使旋转盖体12相对本体11与前盖13而转动。结果,旋转盖体12便自第一位置(参见图7及图9)旋转移动至第二位置(参见图8及图10),且沿着第二转接器20的导引沟23移动。旋转盖体12的至少一第一穿孔121被转动并对准至前盖13的至少一第二穿孔131以及至少一第一电性连接元件111,而至少一第二电性连接元件21则可直接与至少一电性连接元件111接触。于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性连接元件111与第二电性连接元件21可例如是彼此配对的母导接端子以及公导接端子,本案并不受限于此。
又,伴随将第二转接器20自第一转接器10拔除的动作,以使第二转接器20的至少一第二电性连接元件21与第一转接器10的至少一电性连接元件111分离,设置于第二转接器20的内墙的导引沟23抵顶旋转盖体12的凸脚123,以驱使旋转盖体12相对本体11与前盖13而转动,进而使旋转盖体12自第二位置(参见图8及图10)旋转移动至第一位置(参见图7及图9)。旋转盖体12的凸脚123沿着第二转接器20的导引沟23移动。此时,旋转盖体12的至少一第一穿孔121被转动,并与前盖13的至少一第二穿孔131以及至少一第一电性连接元件111形成错位,即隔绝至少一第一电性连接元件111与前盖13的至少一第二穿孔131之间的连通。即第二转接器20与第一转接器10彼此分离后,旋转盖体12被转动以密封第一转接器10的至少第一电性连接元件111。
另一方面,因应连接第二转接器20与第一转接器10的移动,旋转盖体12的凸脚123将沿着第二转接器20的导引沟23而移动。在此情况下,旋转盖体12转动一特定角度θ,而由第一位置(参见图11)移动至第二位置(参见图12),且相对第二转接器20移动一深度δ。此时,第二转接器20的至少一第二电性连接元件21可穿过旋转盖体12的至少一第一穿孔121,进而与第一转接器10的至少一第一电性连接元件111连接。又或因应将第二转接器20拔离第一转接器10的移动,旋转盖体12由第二位置(参见图12)转动一特定角度θ至第一位置(参见图11),且远离第二转接器20。换言之,旋转盖体12的移动由第二转接器20的导引沟23抵顶旋转盖体12的凸脚123的作动而控制。当然,旋转盖体12相对于第二转接器20的动作路径可藉由调变导引沟23的设计而变化。于一实施例中,第一转接器10包括例如一弹簧(未图式)连接至旋转盖体12,以提供弹性力使旋转盖体12维持在第一位置。当第二转接器20移动趋向第一转接器10,而导引沟23抵顶旋转盖体12的凸脚123,旋转盖体12可轻易的被带动并抵抗弹簧的弹性力。又当第二转接器20移动趋离第一转接器10,弹簧的弹性力可确保旋转盖体12维持在第一位置。当然,此非限制本案的必要技术特征,于此便不再赘述。
在其他实施例中,前盖13可被省略。旋转盖体12枢接至本体11。则旋转盖体12可相对本体11转动。但本案并不受限于此。于本实施例中,前盖13具有一特定厚度,以例如组配提供一安全距离。前盖13的厚度可视实际应用需求而调变。当然,此非限制本案的必要技术特征,于此亦不再赘述。
再请参见图6。为利于第二转接器20相对第一转接器10移动,第二转接器20与第一转接器10可分别具有一定位元件。于本实施例中,第一转接器10具有一第一定位元件135,设置于前盖13的外墙面,第二转接器20具有一第二定位元件25,设置于容置空间22的内墙面,且于空间上相对于第一定位元件135。其中第一定位元件135与第二定位元件25可分别例如是凸部与凹部。于第一转接器10与第二转接器20配对时,第一定位元件135与第二定位元件25彼此对位且啮合,以利使用者将第二转接器20插入第一转接器10。藉由第一定位元件135与第二定位元件25的设置,用户可轻易地将第二转接器20插入第一转接器10。当然,本案并不以此为限,且于此不再赘述。
另外,于本实施例中,旋转盖体12包括两个凸脚123,彼此相对,且分别对称地设置于旋转盖体12的外周缘。而第二转接器20包括两个导引沟23,彼此相对,且分别对称地设置于第二转接器20的容置空间22的内墙面,且于空间上相对于旋转盖体12的两凸脚123。通过对称性设置的凸脚123与导引沟23,旋转盖体12可更为平穏地相对第二转接器20移动。值得注意的是,凸脚123与导引沟23的数量及排列方式均可视实际应用需求而调变,于此便不再赘述。
电源转接组件1可应用于各式领域以将电力自电源供应处传送至电源接收端。于一实施例中,电源转接组件1包括的第一转接器10与第二转接器20可用于自充电站或公共用电处传输电力至安装于电动车或油电混合车的电池。于一些实施例中,电源转接组件1包含一组工业插头与插座,用于自一电源供应处转换电源至电力设备。值得注意的是,本案电源转接组件1非仅限于前述实施例,且可依据实际应用需求而调变。
于本案的电源转接组件1中,当第一转接器10未使用或第二转接器20自第一转接器10移除时,第一转接器10的第一电性连接元件111被旋转盖体12所覆盖保护。而当第二转接器20与第一转接器10配对组接时,第一转接器10的第一电性连接元件111则通过旋转盖体12而曝露。结果,第一转接器10与第二转接器20可不用再行增设额外的盖体,即可达成避免触电发生,并提供防水防尘功能。较佳地,第一转接器10与电源转接组件1的结构可符合国际电工委员会(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IEC)制定国际防护等级认证(International Protection Marking,IEC 60529),例如但不限于IP 24等级。
请参考图13至图18。图13及图14为揭示本案第二较佳实施例具相配对接合的第二转接器与第一转接器的电源转接组件的立体结构图。图15及图16为揭示本案第二较佳实施例分离相配对的第二转接器与第一转接器的电源转接组件的立体结构图。图17及图18为揭示本案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电源转接组件的结构分解图。于本实施例中,电源转接组件1a与图1至图6所示的电源转接组件1相似,且相同的元件标号代表相同的元件、结构与功能,于此不再赘述。于本实施例中,电源转接组件1a包括第一转接器10、第二转接器20、套环30以及接线组40。第一转接器10与接线组40相连结,套环30则环设于第一转接器10的外围。本体11更包括弹性件112,设置于其外墙面。套环30更包括啮合栓32以及扣锁栓36,设置于套环30的内墙面。第二转接器20更包括扣锁件26,设置于第二转接器20的外墙面。其中套环30的啮合栓32于空间上相对于第一转接器10的本体11上的弹性件112。当套环30配对至第一转接器10的本体11周围,弹性件112会抵顶啮合栓32,以驱使套环30相对第一转接器10限制于一固定位置。其中,若提供一外力抵抗弹性件112推抵啮合栓32时产生的弹性力,套环30即可于一特定范围环绕第一转接器10转动。于本实施例中,当第二转接器20插入第一转接器10时,导引沟23的侧壁会抵顶旋转盖体12的凸脚123,进而带动旋转盖体12相对本体11以及前盖13而转动。在此同时,扣锁件26以例如是一斜面抵顶扣锁栓36,以提供一外力抵抗弹性件112推抵啮合栓32时产生的一弹性力,则扣锁栓36滑向例如扣锁件26的一凹陷部261。结果,第二转接器20便可通过套环30而锁固于第一转接器10,避免第二转接器20与第一转接器10分离。利用此方法,可以增强于使用电源转接组件1a的安全性。当使用者欲将第二转接器20自第一转接器10拔离时,使用者必须旋转套环30以推抵弹性件112推抵啮合栓32时产生的弹性力,并使扣锁栓36解除闩锁并脱离扣锁件26的凹陷部261。尔后,第二转接器20可自第一转接器10上拔除。结果旋转盖体12通过前述的作动机制被转动而覆盖第一转接器10上的至少一第一电性连接元件111。值得注意的是,第二转接器20的导引沟23与第一转接器10的旋转盖体12彼此之间的作动机制可结合套环30与第二转接器20彼此之间的闩锁机构而增强。惟本案并不以此为限,且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19至图24。图19及图20为分别揭示本案第二较佳实施例中第一转接器包含的旋转盖体位于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的示意图。图21为图19的前视图。图22为图20的前视图。图23及图24则为分别揭示本案第二较佳实施例中旋转盖体位于第二位置时与第二转接器之间的关系的结构示意图。于本实施例中,旋转盖体12于第一位置(参见图19与图21)以及第二位置(参见图20及图22)之间转动一特定角度θ。当第二转接器20趋向插入第一转接器10,以使第二转接器20的至少一第二电性连接元件21能与第一转接器10的至少一第一电性连接元件111相接触,则至少一第二电性连接元件21必须穿过前盖13的至少一第二穿孔131以及旋转盖体12的至少一第一穿孔121,然后与本体11的至少一第一电性连接元件111相啮合,进而达到电性连接。
伴随将第二转接器20插入第一转接器10的动作,以使第二转接器20的至少一第二电性连接元件21能与第一转接器10的至少一第一电性连接元件111相接触,设置于第二转接器20的内墙的导引沟23抵顶旋转盖体12的凸脚123,以驱使旋转盖体12相对本体11与前盖13而转动。结果,旋转盖体12便自第一位置(参见图19及图21)旋转移动至第二位置(参见图20及图22)。旋转盖体12的至少一第一穿孔121被转动并对准至前盖13的至少一第二穿孔131以及至少一第一电性连接元件111,而至少一第二电性连接元件21则可直接与至少一电性连接元件111接触。
又,伴随将第二转接器20自第一转接器10拔除的动作,以使第二转接器20的至少一第二电性连接元件21与第一转接器10的至少一电性连接元件111分离,设置于第二转接器20的内墙的导引沟23抵顶旋转盖体12的凸脚123,以驱使旋转盖体12相对本体11与前盖13而转动,进而使旋转盖体12自第二位置(参见图20及图22)旋转移动至第一位置(参见图19及图21)。在此情形下,旋转盖体12的凸脚123沿着第二转接器20的导引沟23移动。此时,旋转盖体12的至少一第一穿孔121被转动,并与前盖13的至少一第二穿孔131以及至少一第一电性连接元件111形成错位,即隔绝至少一第一电性连接元件111与前盖13的至少一第二穿孔131之间的连通。即第二转接器20与第一转接器10彼此分离后,旋转盖体12被转动以密封第一转接器10的至少第一电性连接元件111。
另一方面,因应连接第二转接器20与第一转接器10的移动,旋转盖体12的凸脚123受第二转接器20的导引沟23导引而移动。在此情况下,旋转盖体12相对第二转接器20转动一特定角度θ,而由第一位置(参见图23)移动至第二位置(参见图24),且相对第二转接器20移动一深度δ。此时,第二转接器20的至少一第二电性连接元件21可穿过旋转盖体12的至少一第一穿孔121,进而与第一转接器10的至少一第一电性连接元件111连接。又或因应将第二转接器20拔离第一转接器10的移动,旋转盖体12由第二位置(参见图24)转动一特定角度θ至第一位置(参见图23),且远离第二转接器20。换言之,旋转盖体12的移动由第二转接器20的导引沟23抵顶旋转盖体12的凸脚123的作动而控制。当然,旋转盖体12相对于第二转接器20的动作路径可藉由调变导引沟23的设计而变化。于一实施例中,第一转接器10包括例如一弹簧(未图式)连接至旋转盖体12,以提供弹性力使旋转盖体12维持在第一位置。当第二转接器20移动趋向第一转接器10,而导引沟23抵顶旋转盖体12的凸脚123,旋转盖体12可轻易的被带动并抵抗弹簧的弹性力。又当第二转接器20移动趋离第一转接器10,弹簧的弹性力可确保旋转盖体12维持在第一位置。据此,旋转盖体12可由一自动作业机制来控制。
电源转接组件1a可应用于各式领域以将电力自电源供应处传送至电源接收端。于一实施例中,电源转接组件1a包括的第一转接器10与第二转接器20可用于自充电站或公共用电处传输电力至安装于电动车或油电混合车的电池。于一些实施例中,电源转接组件1包含一组工业插头与插座,用于自一电源供应处转换电源至电力设备。值得注意的是,本案电源转接组件1a非仅限于前述实施例,且可依据实际应用需求而调变。
于本案的电源转接组件1a中,当第一转接器10未使用或第二转接器20自第一转接器10移除时,第一转接器10的第一电性连接元件111被旋转盖体12所覆盖保护。而当第二转接器20与第一转接器10配对组接时,第一转接器10的第一电性连接元件111则通过旋转盖体12而曝露。结果,第一转接器10与第二转接器20可不用再行增设额外的盖体,即可达成避免触电发生,并提供防水防尘功能。较佳地,第一转接器10与电源转接组件1a的结构可符合国际电工委员会(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IEC)制定国际防护等级认证(International Protection Marking,IEC 60529),例如但不限于IP 24等级。
综上所述,本案提供一种具有避免触电的安全设计且可提供防水防尘功能的电源转接组件。电源转接组件具有一旋转盖体,其利用例如第二转接器插入第一转接器或第二转接器拔出第一转接器的动作而驱动。当第二转接器插入第一转接器时,旋转盖体被驱动开启并曝露第一转接器上的第一电性连接元件,藉此第二转接器可与第一转接器正确地配对接合,同时达成电连接与密封保护的目的。当第二转接器自第一转接器处拔除时,旋转盖体被驱动关闭并覆盖第一转接器上的第一电性连接元件,藉此第一转接器可以完全地被绝缘隔离,同时达成绝缘隔离与密封保护的目的。本案的电源转接组件可避免触电发生,并提供防水防尘功能。再者,由于旋转盖体的操作藉由自动地作业机制完成,于使用电源转接组件时可更为省力、省时以及节省成本。
本案得由熟习此技术的人士任施匠思而为诸般修饰,然皆不脱如附申请专利范围所欲保护者。
Claims (20)
1.一种电源转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转接器,包括一本体以及一旋转盖体,其中该本体包括至少一第一电性连接元件,该旋转盖体枢接至该本体,相对该本体于一第一位置以及一第二位置之间旋转,其中该旋转盖体包括至少一第一穿孔以及至少一凸脚,其中于该旋转盖体旋转至该第一位置时,该至少一第一穿孔与该至少一第一电性连接元件彼此错位;其中于该旋转盖体旋转至该第二位置时,该至少一第一穿孔对位至该至少一第一电性连接元件;以及
一第二转接器,与该第一转接器配对,包括至少一第二电性连接元件、一容置空间以及至少一导引沟,其中该至少一第二电性连接元件容置于该容置空间,该至少一导引沟设置于该容置空间的内墙,且于该第一转接器与该第二转接器配对时,该至少一导引沟抵顶该旋转盖体之该至少一凸脚,带动该旋转盖体自该第一位置旋转至该第二位置,该至少一第二电性连接元件对位至该至少一第一穿孔与该至少一第一电性连接元件,且该至少一第二电性连接元件与该至少一第一电性连接元件彼此接触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转接组件,其特征在于,该旋转盖体的该至少一凸脚设置于该旋转盖体的外周缘,且自该旋转盖体的外周缘向外突出。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转接组件,其特征在于,于该旋转盖体旋转至该第一位置时,该旋转盖体覆盖该至少一第一电性连接元件;其中于该旋转盖体旋转至该第二位置时,该旋转盖体曝露该至少一第一电性连接元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转接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转接器与该第二转接器分别为一母连接器以及一公连接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转接组件,其特征在于,该旋转盖体包括一中央开口,该本体包括一第一锁固孔以及一锁固元件,该锁固元件通过该中央开口与该第一锁固孔啮合,该旋转盖体通过该锁固元件与该本体枢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源转接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转接器更包一前盖,具有一第二锁固孔,相对该第一锁固孔与该锁固元件,其中该本体、该旋转盖体与该前盖彼此依序堆栈,且该锁固元件通过该第一锁固孔、该中央开口与该第二锁固孔将该前盖固定于该本体。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源转接组件,其特征在于,该前盖包括至少一第二穿孔,对位至该本体的该至少一第一电性连接元件。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源转接组件,其特征在于,该前盖更包括至少一凹槽,设置于该前盖的外周缘,其中该旋转盖体的该至少一凸脚贯穿该至少一凹槽,且突出该本体的外周缘。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源转接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转接器包括一第一定位元件,设置于该前盖的外墙面;该第二转接器包括一第二定位元件,设置于该容置空间的内墙面,且相对于该第一定位元件,其中于该第一转接器与该第二转接器配对时,该第一定位元件与该第二定位元件彼此对位且啮合,其中该第一定位元件与该第二定位元件分别为一凸部与一凹部。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源转接组件,其特征在于,该前盖具有一特定厚度,以组配提供一安全距离。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转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套环,环设于该第一转接器,且包含一容置开口,于该第一转接器与该第二转接器配对时,该第二转接器至少部份容置于该容置开口内。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源转接组件,其特征在于,该套环环设于该第一转接器时,该本体与该至少一凸脚容置于该容置开口内,且该至少一凸脚突出该本体的外周缘。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源转接组件,其特征在于,该套环配对至该第一转接器,且于一特定范围环绕该第一转接器转动,该本体包括一弹性件,设置于该本体的外墙面,该套环包括一啮合栓,设置于该套环的内墙面,且相对该弹性件,其中该弹性件抵顶该啮合栓,驱使该套环相对该第一转接器限制于一固定位置。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源转接组件,其特征在于,该套环更包括一扣锁栓,设置于该套环的内墙面,该第二转接器包括一扣锁件设置于该第二转接器的外墙面,且相对于该扣锁栓,于该第一转接器与该第二转接器配对时,该扣锁栓与该扣锁件彼此啮合,其中该扣锁件更包括一凹陷部,于该套环相对该第一转接器限制于该固定位置时,该扣锁栓滑向该凹陷部,使该第二转接器通过该套环而锁固于该第一转接器。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转接组件,其特征在于,该导引沟自该容置空间的开口端倾斜地设置于该容置空间的内墙面。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转接组件,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凸脚包括至少两个凸脚,彼此相对,且分别对称地设置于该旋转盖体的外周缘,其中该至少一导引沟更包括至少两个导引沟,彼此相对,且分别对称地设置于该容置空间的内墙面。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转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接线组,与该第一转接器相连结。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转接组件,其特征在于,该旋转盖体由一聚四氟乙烯材质所制成。
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转接组件,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第一电性连接元件与该至少一第二电性连接元件分别为彼此配对的一母导接端子与一公导接端子。
2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转接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转接器配对至该第一转接器时,该旋转盖体的该至少一凸脚受该至少一导引沟导引而相对该第二转接器转动一特定角度,且位移一特定深度。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16/366,788 US10559916B1 (en) | 2018-08-07 | 2019-03-27 | Adapter assembly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201862715676P | 2018-08-07 | 2018-08-07 | |
US62/715,676 | 2018-08-07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829130A true CN110829130A (zh) | 2020-02-21 |
CN110829130B CN110829130B (zh) | 2021-02-09 |
Family
ID=695474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627432.XA Active CN110829130B (zh) | 2018-08-07 | 2018-12-28 | 电源转接组件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829130B (zh) |
TW (1) | TWI69555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249934A (zh) | 2021-04-26 | 2022-10-28 |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转接组件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395082A (en) * | 1979-06-01 | 1983-07-26 | Rumble Clive S | Obturator |
CN201303121Y (zh) * | 2008-10-28 | 2009-09-02 | 勖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插座结构及转接装置 |
CN201820977U (zh) * | 2010-06-10 | 2011-05-04 | 北京固融科技有限公司 | 旋转式电连接装置及插头、插座、插线板 |
CN102347543A (zh) * | 2010-07-28 | 2012-02-08 | 北京固融科技有限公司 | 旋转式电连接装置及其插头、插座、插线板 |
CN103765095A (zh) * | 2011-06-06 | 2014-04-30 | 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 插座、照明模块和灯具 |
CN203932540U (zh) * | 2014-05-06 | 2014-11-05 | 魏荣发 | 旋转安全插座 |
CN203979095U (zh) * | 2014-05-30 | 2014-12-03 | 金泰工业有限公司 | 吸附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0302445Y1 (ko) * | 2002-12-09 | 2003-02-05 | 이성두 | 회전형 플러그 아답터 |
TWM275976U (en) * | 2005-03-03 | 2005-09-21 | Bo-Hsiung Chen | Electric vehicle with charged by solar energy and wind turbine |
TWM468056U (zh) * | 2013-07-12 | 2013-12-11 | T Conn Prec Corp | 具有扣接結構之線纜連接器 |
CN204103087U (zh) * | 2014-09-28 | 2015-01-14 | 江苏九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7Pin大电流圆头连接器 |
TWM557469U (zh) * | 2017-11-22 | 2018-03-21 | Zhao Jian Xiang | 能便於快速結合與快速分離的連接器結構 |
-
2018
- 2018-12-28 CN CN201811627432.XA patent/CN110829130B/zh active Active
- 2018-12-28 TW TW107147592A patent/TWI695554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395082A (en) * | 1979-06-01 | 1983-07-26 | Rumble Clive S | Obturator |
CN201303121Y (zh) * | 2008-10-28 | 2009-09-02 | 勖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插座结构及转接装置 |
CN201820977U (zh) * | 2010-06-10 | 2011-05-04 | 北京固融科技有限公司 | 旋转式电连接装置及插头、插座、插线板 |
CN102347543A (zh) * | 2010-07-28 | 2012-02-08 | 北京固融科技有限公司 | 旋转式电连接装置及其插头、插座、插线板 |
CN103765095A (zh) * | 2011-06-06 | 2014-04-30 | 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 插座、照明模块和灯具 |
CN203932540U (zh) * | 2014-05-06 | 2014-11-05 | 魏荣发 | 旋转安全插座 |
CN203979095U (zh) * | 2014-05-30 | 2014-12-03 | 金泰工业有限公司 | 吸附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008660A (zh) | 2020-02-16 |
TWI695554B (zh) | 2020-06-01 |
CN110829130B (zh) | 2021-02-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1726067B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US7481664B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 |
JP2842145B2 (ja) | コネクタ | |
US8821180B2 (en) | Plug-type connector having a radially acting latching device | |
JP3180016B2 (ja) | 半嵌合防止コネクタ | |
US7407396B2 (en) | Lever action mechanical assist connector | |
JP3067468B2 (ja) | コネクタ | |
CN112838432B (zh) | 电源转接器模块 | |
US11611175B2 (en) | Plug-in connector with a locking mechanism | |
US10559916B1 (en) | Adapter assembly | |
JP2002216882A (ja) | シャッタ機構付きコネクタ | |
US20230062271A1 (en) | Connector device | |
CN110829130B (zh) | 电源转接组件 | |
JP5808307B2 (ja) | 防塵、防触、防水対応電気コネクタ | |
EP3872936B1 (en) | Connector | |
CN216214504U (zh) | 一种具有二阶段解锁功能的连接开关 | |
WO2023144655A1 (en) | Connector assembly and connector | |
US20220200193A1 (en) | Battery connector for electric bicycle | |
CN113644501A (zh) | 一种具有二阶段解锁功能的连接开关 | |
CN115053415A (zh) | 电插座和开关 | |
TWI708465B (zh) | 電源轉接器模組 | |
KR101632708B1 (ko) | 커넥터 어셈블리 | |
KR101632709B1 (ko) | 커넥터 어셈블리 | |
CN216773674U (zh) | 连接组件、连接器、转接线以及连接器内壳 | |
WO2023157894A1 (ja) | コネク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