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58571A - 汽车门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汽车门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758571A
CN110758571A CN201810835172.9A CN201810835172A CN110758571A CN 110758571 A CN110758571 A CN 110758571A CN 201810835172 A CN201810835172 A CN 201810835172A CN 110758571 A CN110758571 A CN 1107585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anging
energy absorption
deformation
energy
d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83517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董立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Jinkang New Energy Automobile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Jinkang New Energy Automobile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Jinkang New Energy Automobile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Jinkang New Energy Automobile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835172.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758571A/zh
Publication of CN1107585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5857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4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extending primarily along the sides of, or completely encircling, a vehic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门及汽车,该汽车门包括门栏梁,具有容纳腔;和吸能盒,具有空腔结构,吸能盒位于容纳腔内且与门栏梁连接;吸能盒包括设有第一翻边的第一吸能组件和设有第二翻边的第二吸能组件;第一吸能组件、第一翻边、第二吸能组件和第二翻边依次连接,并围接成空腔结构;其中,第一翻边设置成至少部分与第二吸能组件贴合,第二翻边设置成至少部分与第一吸能组件贴合。本发明提供的汽车门具有生产效率高的特点。

Description

汽车门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门及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汽车已成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代步工具,在车辆设计中,为保障汽车的安全性,车体要保证充分的吸能性,在碰撞时,才能通过自身结构的压溃变形吸收碰撞能,从而降低传至乘员的加速度,保护乘员的人身安全。在汽车侧面碰撞中,尤其是碰撞部位在汽车车门位置时,相对于正面碰撞中有前机舱这样的吸能空间,侧面碰撞所有的空间几乎全依赖于车门及周围的车身框架结构。其中,吸能盒作为车门发生侧面碰撞时主要起吸收碰撞能的部件,是车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汽车结构设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现有技术中的吸能盒虽然具有上述吸能作用,但是,现有技术中的吸能盒结构复杂,加工工序繁琐,制造成本高,存在汽车门生产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门及汽车,以缓解现有技术中的汽车门生产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门,包括:
门栏梁,具有容纳腔;和
吸能盒,具有空腔结构,所述吸能盒位于所述容纳腔内且与所述门栏梁连接;
所述吸能盒包括设有第一翻边的第一吸能组件和设有第二翻边的第二吸能组件;
所述第一吸能组件、所述第一翻边、所述第二吸能组件和所述第二翻边依次连接,并围接成所述空腔结构;
其中,所述第一翻边设置成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二吸能组件贴合,所述第二翻边设置成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一吸能组件贴合。
进一步的,沿车身宽度方向,所述空腔结构的深度不小于所述容纳腔的深度。
进一步的,所述门栏梁包括侧梁;
所述第一吸能组件包括多个彼此连接的第一形变板,且多个所述第一形变板中至少部分设有第三翻边;
其中,所述第三翻边(25)设置成与所述侧梁(11)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翻边位于所述空腔结构外。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形变板为两个,且彼此垂直设置;
其中,与车身长度方向相垂直的所述第一形变板设有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第三翻边。
进一步的,所述门栏梁还包括上梁体,与车身长度方向相平行的所述第一形变板与所述上梁体之间设有间隙。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吸能组件包括多个彼此连接的第二形变板,且多个所述第二形变板中至少部分设有第四翻边;
其中,所述第四翻边位于所述空腔结构外并设置成与所述侧梁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形变板为两个,且彼此垂直设置;
其中,与车身长度方向相垂直的所述第二形变板设有所述第二翻边与所述第四翻边。
进一步的,所述门栏梁还包括下梁体,与车身长度方向相平行的所述第二形变板通过紧固件与所述下梁体连接。
进一步的,与车身长度方向相平行的所述第二形变板设有连接孔,所述紧固件连接于所述下梁体上;
所述紧固件穿过所述连接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门,该汽车门包括具有容纳腔的门栏梁和具有空腔结构的吸能盒,吸能盒包括设有第一翻边的第一吸能组件和设有第二翻边的第二吸能组件。在进行吸能盒生产加工时,工作人员将第一吸能组件、第一翻边、第二吸能组件和第二翻边依次连接,其中,由于第一翻边设置成至少部分与第二吸能组件贴合,所述第二翻边设置成至少部分与第一吸能组件贴合,因此,在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共同的作用下,第一吸能组件能够快速且便捷的与第二吸能组件进行定位配合,确定好第一吸能组件和第二吸能组件准确配合在一起后,再分别对第一翻边与第二吸能组件的连接处和第二翻边与第一吸能组件的连接处进行固定处理,以完成整个吸能盒的加工制造,制造过程简单,生产周期短,这种设计结构,利用第一翻边至少部分与第二吸能组件贴合和第二翻边至少部分与第一吸能组件贴合,能够快速便捷的实现第一吸能组件和第二吸能组件的定位配合,以提高吸能盒的生产效率,简化加工工序,进而实现提高车门的生产效率,以及降低车门生产成本的目的。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汽车门的汽车。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该汽车与上述汽车门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汽车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吸能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
1-门栏梁;
11-侧梁;
12-上梁体;
13-下梁体;
2-吸能盒;
21-第一翻边;
22-第一吸能组件;
221-第一形变板;
23-第二翻边;
24-第二吸能组件;
241-第二形变板;
25-第三翻边;
26-第四翻边;
3-连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门,该汽车门包括具有容纳腔的门栏梁1和具有空腔结构的吸能盒2,吸能盒2包括设有第一翻边21的第一吸能组件22和设有第二翻边23的第二吸能组件24。在进行吸能盒2生产加工时,工作人员将第一吸能组件22、第一翻边21、第二吸能组件24和第二翻边23依次连接,其中,由于第一翻边21设置成至少部分与第二吸能组件24贴合,所述第二翻边23设置成至少部分与第一吸能组件22贴合,因此,在第一翻边21和第二翻边23共同的作用下,第一吸能组件22能够快速且便捷的与第二吸能组件24进行定位配合,确定好第一吸能组件22和第二吸能组件24准确配合在一起后,再分别对第一翻边21与第二吸能组件24的连接处和第二翻边23与第一吸能组件22的连接处进行固定处理,以完成整个吸能盒2的加工制造,制造过程简单,生产周期短,这种设计结构,利用第一翻边21至少部分与第二吸能组件24贴合和第二翻边23至少部分与第一吸能组件22贴合,能够快速便捷的实现第一吸能组件22和第二吸能组件24的定位配合,以提高吸能盒2的生产效率,简化加工工序,进而实现提高车门的生产效率,以及降低车门生产成本的目的。
其中,第一翻边21至少部分与第二吸能组件24贴合,第二翻边23至少部分与第一吸能组件22贴合,在本实施例中,为便于第一翻边21与第二吸能组件24连接,以及便于第二翻边23与第一吸能组件22连接,优选地,第一翻边21完全与第二吸能组件24贴合,第二翻边23完全与第一吸能组件22贴合。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中,沿车身宽度方向,空腔结构的深度不小于容纳腔的深度,为能够增加吸能盒2的压溃变形的行程量,以提高吸能盒2的吸能效果,优选地,沿车身宽度方向,空腔结构的深度大于容纳腔的深度。
如图1和图2所示,其中,门栏梁1包括侧梁11,第一吸能组件22包括多个彼此连接的第一形变板221,第一形变板221可以直接通过焊接或者粘接等方式连接在门栏梁1的侧梁11上,在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形变板221中至少部分设有第三翻边25,为能够增加吸能盒2与侧梁11的连接面积,以提高吸能盒2与侧梁11连接的强度。
具体的,第三翻边25设置成与侧梁11连接;其中,第三翻边25可以位于空腔结构内部,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三翻边25位于空腔结构外,这种设计结构,能够使得空腔结构的空间体积最大,保障吸能盒2的最佳吸能效果。
第三翻边25可以通过粘接、卡接或者螺栓固定等多种方式与侧梁11连接在一起,在本实施例中,为能够提高第三翻边25与侧梁11的连接强度,优选地,第三翻边25与侧梁11焊接在一起。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中,为能够降低吸能盒2的加工工序,提高吸能盒2生产效率,优选地,第一形变板221为两个,两个第一形变板221之间的夹角可以为0-180°中的任意一角度值,在本实施例中,为降低吸能盒2的高度(沿Y轴方向),便于将吸能盒2放入门栏梁1的容纳腔内,同时,保障吸能盒的吸能效果,两个第一形变板221彼此垂直设置,第一翻边21和第三翻边25可以设置在任意一形变板上,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为能够进一步降低吸能盒2的高度(沿Y轴方向),与车身长度方向相垂直的第一形变板221设有第三翻边25,并且,为便于第一连接组件与第二连接组件彼此配合连接,与车身长度方向相垂直的第一形变板221还设有第一翻边21。
其中,第一翻边21可以通过粘接、螺栓固定或者卡接等多种方式与第一形变板221连接在一起,第三翻边25可以通过粘接、螺栓固定或者卡接等多种方式与第一形变板221连接在一起,同时,第一形变板221彼此之间也可以通过粘接、螺栓固定或者卡接等多种方式连接在一起,具有的,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翻边21与第一形变板221一体成型,第三翻边25与第一形变板221一体成型,两个第一形变板221也为一体成型,且第一翻边21与第一形变板221的连接处、第三翻边25与第一形变板221的连接处和两个第一形变板221的连接处均做成圆弧过渡,这种设计结构能够将连接处的应力沿圆弧的法向均匀疏散,以减少甚至避免结构连接处产生裂纹降低产品质量的情况发生。
请继续参照图1和图2,其中,门栏梁1还包括上梁体12,与车身长度方向相平行的第一形变板221可以与上梁体12紧密贴合,即两者之间不具有间隙,在本实施例中,为能够便于将吸能盒2安装于门栏梁1的容纳腔内,优选地,与车身长度方向相平行的第一形变板221与上梁体12之间设有间隙。
如图2所示,其中,第二吸能组件24包括多个彼此连接的第二形变板241,第二形变板241可以直接通过焊接或者粘接等方式连接在门栏梁1的侧梁11上,在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二形变板241中至少部分设有第四翻边26,为能够增加吸能盒2与侧梁11的连接面积,以提高吸能盒2与侧梁11连接的强度,具体的,第四翻边26设置成与侧梁11连接;其中,第四翻边26可以位于空腔结构内部,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地,第四翻边26位于空腔结构外,这种设计结构,能够使得空腔结构的空间体积最大,保障吸能盒2的最佳吸能效果。
第四翻边26可以通过粘接、卡接或者螺栓固定等多种方式与侧梁11连接在一起,在本实施例中,为能够提高第四翻边26与侧梁11的连接强度,优选地,第四翻边26与侧梁11焊接在一起。
请继续参照图2,在本实施中,为能够降低吸能盒2的加工工序,提高吸能盒2生产效率,优选地,第二形变板241为两个,两个第二形变板241之间的夹角可以为0-180°中的任意一角度值,在本实施例中,为降低吸能盒2的高度(沿Y轴方向),便于将吸能盒2放入门栏梁1的容纳腔内,两个第二形变板241彼此垂直设置,第二翻边23和第四翻边26可以设置在任意一第二形变板241上,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为能够进一步降低吸能盒2的高度(沿Y轴方向),与车身长度方向相垂直的第二形变板241设有第四翻边26,并且,为便于第一连接组件与第二连接组件彼此配合连接,与车身长度方向相垂直的第二形变板241还设有第二翻边23。
其中,第二翻边23可以通过粘接、螺栓固定或者卡接等多种方式与第二形变板241连接在一起,第四翻边26可以通过粘接、螺栓固定或者卡接等多种方式与第二形变板241连接在一起,同时,两个第二形变板241之间也可以通过粘接、螺栓固定或者卡接等多种方式连接在一起,具有地,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二翻边23与第二形变板241一体成型、第四翻边26与第二形变板241一体成型,两个第二形变板241也为一体成型,且第二翻边23与第二形变板241的连接处、第四翻边26与第二形变板241的连接处以及两个第二形变板241的连接处均做成圆弧过渡,这种设计结构能够将连接处的应力沿圆弧的法向均匀疏散,以减少甚至避免结构连接处产生裂纹降低产品质量的情况发生。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形变板221和第二形变板241均为两个,且两个第一形变板221彼此垂直,两个第二形变板241彼此垂直,即该吸能盒2具有四个形变件,当汽车门受到侧面碰撞时,两个第一形变板221和两个第二形变板241均能够参与压溃变形吸收碰撞能,提高吸能盒2的吸收碰撞能的效果。
如图1所示,其中,门栏梁1还包括下梁体13,第二形变板241可以通过粘接、卡接等方式与下梁体13连接在一起,在本实施例中,为便于第二形变板241与门栏梁1连接,提高吸能盒2的装配效率,优选的,与车身长度方向相平行的第二形变板241通过紧固件与下梁体13连接。具体的,与车身长度方向相平行的第二形变板241设有连接孔3,紧固件连接于下梁体13上,紧固件穿过连接孔3。
紧固件可以为销钉、螺钉等,在本实施例中,为便于第二形变板241与紧固件连接,优选地,紧固件为螺栓。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上述任意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汽车门。
该汽车与上述汽车门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汽车门,其特征在于,包括:
门栏梁(1),具有容纳腔;和
吸能盒(2),具有空腔结构,所述吸能盒(2)位于所述容纳腔内且与所述门栏梁(1)连接;
所述吸能盒(2)包括设有第一翻边(21)的第一吸能组件(22)和设有第二翻边(23)的第二吸能组件(24);
所述第一吸能组件(22)、所述第一翻边(21)、所述第二吸能组件(24)和所述第二翻边(23)依次连接,并围接成所述空腔结构;
其中,所述第一翻边(21)设置成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二吸能组件(24)贴合,所述第二翻边(23)设置成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一吸能组件(22)贴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门,其特征在于,沿车身宽度方向,所述空腔结构的深度不小于所述容纳腔的深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栏梁(1)包括侧梁(11);
所述第一吸能组件(22)包括多个彼此连接的第一形变板(221),且多个所述第一形变板(221)中至少部分设有第三翻边(25);
其中,所述第三翻边(25)设置成与所述侧梁(11)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翻边(25)位于所述空腔结构外。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形变板(221)为两个,且彼此垂直设置;
其中,与车身长度方向相垂直的所述第一形变板(221)设有所述第一翻边(21)与所述第三翻边(25)。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栏梁(1)还包括上梁体(12),与车身长度方向相平行的所述第一形变板(221)与所述上梁体(12)之间设有间隙。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吸能组件(24)包括多个彼此连接的第二形变板(241),且多个所述第二形变板(241)中至少部分设有第四翻边(26);
其中,所述第四翻边(26)位于所述空腔结构外并设置成与所述侧梁(11)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形变板(241)为两个,且彼此垂直设置;
其中,与车身长度方向相垂直的所述第二形变板(241)设有所述第二翻边(23)与所述第四翻边(26)。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栏梁(1)还包括下梁体(13),与车身长度方向相平行的所述第二形变板(241)通过紧固件与所述下梁体(13)连接。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汽车门。
CN201810835172.9A 2018-07-26 2018-07-26 汽车门及汽车 Pending CN11075857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835172.9A CN110758571A (zh) 2018-07-26 2018-07-26 汽车门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835172.9A CN110758571A (zh) 2018-07-26 2018-07-26 汽车门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58571A true CN110758571A (zh) 2020-02-07

Family

ID=693276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835172.9A Pending CN110758571A (zh) 2018-07-26 2018-07-26 汽车门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758571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71058A (en) * 1989-06-30 1992-12-15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Collision energy absorbing structure for a vehicle side body
JPH11235987A (ja) * 1998-02-20 1999-08-31 Isuzu Motors Ltd キャブのサイドシル溶接補強構造
KR20050051319A (ko) * 2003-11-27 2005-06-01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프론트 사이드 멤버의 충격 흡수 구조
CN1789039A (zh) * 2004-12-13 2006-06-21 本特勒尔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汽车的保险杠装置
CN103085880A (zh) * 2012-12-04 2013-05-08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前纵梁吸能结构
CN105313988A (zh) * 2014-07-31 2016-02-10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的车身及具有其的车辆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71058A (en) * 1989-06-30 1992-12-15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Collision energy absorbing structure for a vehicle side body
JPH11235987A (ja) * 1998-02-20 1999-08-31 Isuzu Motors Ltd キャブのサイドシル溶接補強構造
KR20050051319A (ko) * 2003-11-27 2005-06-01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프론트 사이드 멤버의 충격 흡수 구조
CN1789039A (zh) * 2004-12-13 2006-06-21 本特勒尔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汽车的保险杠装置
CN103085880A (zh) * 2012-12-04 2013-05-08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前纵梁吸能结构
CN105313988A (zh) * 2014-07-31 2016-02-10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的车身及具有其的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073502B2 (en) Crash box for a bumper assembly
KR102552511B1 (ko) 차량용 후방구조
KR20210107682A (ko) 차량의 로커 구조물 및 그 획득방법
CN108502031A (zh) 一种具有特殊微元胞填充层的汽车门槛
CN112455548A (zh) 车辆下部结构
CN105416403B (zh) 一种重型卡车的侧围总成结构
CN212354178U (zh) 一种电动车辆的门槛结构及电动车辆
CN109941350B (zh) 车身前部框架结构及汽车
CN110758571A (zh) 汽车门及汽车
CN204623580U (zh) 一种汽车中减少前围侵入的连接结构
CN209617269U (zh) 一种动力电池碰撞保护结构及电动汽车
CN208069814U (zh) 汽车b柱及汽车
CN106143633B (zh) 车身侧围b柱连接结构
KR20230067363A (ko) 차량 플로어구조
CN207860280U (zh) 一种汽车翼子板边梁结构总成
CN214296141U (zh) 一种b柱下铰链加强板组件
CN214729146U (zh) 车身门槛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7623446U (zh) 汽车前防撞梁总成及汽车
CN218258373U (zh) 车身前部传力结构及汽车车身
CN218806164U (zh) 门槛梁以及车辆
CN218112794U (zh) 后地板骨架结构、后地板总成及车辆
CN221023867U (zh) 吸能组件、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19601176U (zh) 防撞梁总成和车辆
CN209795609U (zh) B柱结构及汽车
CN213735199U (zh) 一种汽车b柱加强板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207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