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02767A - 自动分析装置 - Google Patents
自动分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702767A CN110702767A CN201910633550.XA CN201910633550A CN110702767A CN 110702767 A CN110702767 A CN 110702767A CN 201910633550 A CN201910633550 A CN 201910633550A CN 110702767 A CN110702767 A CN 11070276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olution
- unit
- measurement
- post
- samp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7/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electrochemical, or magnetic means
- G01N27/26—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electrochemical, or magnetic means by investigating electrochemical variables; by using electrolysis or electrophoresis
- G01N27/416—Systems
- G01N27/4163—Systems checking the operation of, or calibrating, the measuring apparatu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7/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electrochemical, or magnetic means
- G01N27/26—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electrochemical, or magnetic means by investigating electrochemical variables; by using electrolysis or electrophoresis
- G01N27/28—Electrolytic cell components
- G01N27/30—Electrodes, e.g. test electrodes; Half-cells
- G01N27/333—Ion-selective electrodes or membran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Automatic Analysis And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提供能够计算出样本中是否包含使分析数据恶化的特定的成分的自动分析装置。实施方式的自动分析装置,通过使包含样本的溶液及校正液分别与离子选择性电极接触,从而测定溶液中包含的特定离子的浓度,在自动分析装置中,具备:检测部,在溶液的测定及校正液的测定的每个测定中,检测与离子选择性电极有关的输出;及处理部,基于在溶液的测定后实施的校正液的测定中由检测部检测到的输出值的时序性的推移,输出与溶液中的特定离子以外的离子的有无或浓度有关的信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对从被检体采取的样本中包含的成分进行分析的自动分析装置。
背景技术
自动分析装置将生化学检查项目、免疫检查项目等作为对象的检查项目,对样本与试剂的混合液中的反应进行光学测定,从而检测样本中包含的检查项目成分,并生成以浓度值、酵素活性值表示的分析数据。另外,自动分析装置通过使用对样本中包含的检查项目成分进行选择性地检测的离子选择性电极来进行电化学测定,从而生成以浓度值表示的分析数据。
在自动分析装置中,有时由于服用了医药品的被检体的样本中包含的例如来源于医药品的特定的成分的检测而示出了比检查项目成分的值高的值,成为分析数据恶化的原因。为此,需要事前获得被检体的信息等地对样本的处理加以注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4235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计算出样本中是否包含使分析数据恶化的特定的成分的自动分析装置。
为了达成上述课题,实施方式的自动分析装置,通过使包含样本的溶液及校正液分别与离子选择性电极接触,从而测定溶液中包含的特定离子的浓度,在自动分析装置中,具备:检测部,在溶液的测定及校正液的测定的每个测定中,检测与离子选择性电极有关的输出;及处理部,基于在溶液的测定后实施的校正液的测定中由检测部检测到的输出值的时序性的推移,输出与溶液中的特定离子以外的离子的有无或浓度有关的信息。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自动分析装置的构成的框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分析部的构成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2测定部的构成的一例的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检测部的构成的一例的图。
图5是表示由实施方式的吸引部的吸引动作吸引到检测部内的各溶液的图。
图6是表示由实施方式的检测部检测到的信号的一例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标准数据及被检数据的生成的一例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关系式及分析数据的生成的一例的图。
图9是表示相应于实施方式的前校正液的吸引动作、各第1至第5对照混合液的吸引动作及后校正液的吸引动作而由检测部检测到的各信号的一例的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2时间段中的第1至第5后校正信号的斜率的一例的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1换算式的一例的图。
图12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第1至第5对照值与第1至第5后校正信号的斜率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13是表示针对实施方式的多个检测部使用第2换算式而计算出的第2成分的浓度的一例的图。
图14是表示针对实施方式的多个检测部使用第3换算式而计算出的第2成分的浓度的一例的图。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3计算方法的计算的步骤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检测部,在检测第1溶液中的第1成分的时候检测第1溶液中的第1成分之后,检测第2溶液中的第1成分,并在第1溶液中包含有第1成分及第2成分时检测第1成分及第2成分;运算部,基于检测部检测到第1溶液及第2溶液中的第1成分时的信号,计算第1溶液中的第1成分的浓度;及计算部,计算第1溶液中是否包含有第2成分,计算部基于检测部检测到第2溶液中的第1成分时的信号,来计算第1溶液中是否包含有第2成分。
换句话说,本实施方式的自动分析装置,通过使包含样本的溶液及校正液分别与离子选择性电极接触,从而测定溶液中包含的特定离子的浓度,在自动分析装置中,具备:检测部,在溶液的测定及校正液的测定的每个测定中,检测与离子选择性电极有关的输出;及处理部,基于在溶液的测定后实施的校正液的测定中由检测部检测到的输出值的时序性的推移,输出与溶液中的特定离子以外的离子的有无或浓度有关的信息。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自动分析装置的构成的框图。该自动分析装置100具备分析部10,该分析部10将与各检查项目对应的标准样本、对照样本(包含已知浓度的第2成分的样本)及被检样本等的各样本及与各检查项目对应的试剂分注,并对各样本及各试剂的混合液(第1溶液)进行测定。另外,自动分析装置100具备:驱动部30,驱动多个单元,该多个单元进行分析部10的各样本、各试剂的分注等;及控制驱动部30的分析控制部31。
另外,自动分析装置100具备信号处理部32,该信号处理部32对由分析部10通过各混合液的测定检测到的各检查项目成分的检测信号进行处理而生成原始数据。另外,自动分析装置100具备运算部33,该运算部33基于由信号处理部32生成的原始数据,进行分析数据等的生成。
另外,自动分析装置100具备计算部34,该计算部34基于由信号处理部32生成的原始数据,计算是否包含有在被检样本(第1溶液)中的检查项目成分(第1成分)的检测的时候对于第1成分成为妨碍的特定的成分(第2成分)。另外,自动分析装置100具备数据存储部35,该数据存储部35保存由信号处理部32生成的原始数据、及由运算部33生成的分析数据等。
另外,自动分析装置100具备显示部36,该显示部36显示由运算部33生成的分析数据等。另外,自动分析装置100具备输入部37,该输入部37进行用于设定各检查项目的分析参数的输入、及用于对各样本设定样本ID、各检查项目的输入等。另外,自动分析装置100具备系统控制部38,该系统控制部38对分析控制部31、信号处理部32、计算部34、运算部33、数据存储部35及显示部36进行控制。
图2是表示分析部10的构成的一例的立体图。该分析部10具备:样本容器11,收容标准样本、对照样本及被检样本等各样本;及保持样本容器11的样本架12。另外,分析部10具备:第1试剂容器13,收容作为与各样本中包含的各检查项目的成分发生反应的试剂的、例如1试剂类及2试剂类的第1试剂;及第1试剂架14,将各检查项目的第1试剂容器13可移动地保持。
另外,分析部10具备:第2试剂容器15,收容与2试剂类的第1试剂成对的第2试剂;及第2试剂架16,将各检查项目的第2试剂容器15可移动地保持。另外,分析部10具备在圆周上配置的多个反应容器17及将该反应容器17可旋转移动地保持的反应盘18。
另外,分析部10具备:样本分注测管(probe)19,将保持于样本架12的样本容器11内的各样本向反应容器17内分注;及样本分注臂20,将该样本分注测管19可上下移动及可旋转移动地支承。
另外,分析部10具备:第1试剂分注测管21,将保持于第1试剂架14的各第1试剂容器13内的第1试剂向反应容器17分注;及第1试剂分注臂22,将该第1试剂分注测管21可上下移动及可旋转移动地支承。
另外,分析部10具备:第2试剂分注测管23,将保持于第2试剂架16的各第2试剂容器15内的第2试剂向反应容器17分注;及第2试剂分注臂24,将该第2试剂分注测管23可上下移动及可旋转移动地支承。
另外,分析部10具备搅拌单元25,该搅拌单元25对被分注到各反应容器17的各样本及各第1试剂的混合液、各样本、各第1试剂及各第2试剂的混合液进行搅拌。另外,分析部10具备第1测定部26,该第1测定部26通过由搅拌单元25进行搅拌后的混合液的测定,来对该混合液中包含的检查项目成分进行光学检测。
另外,分析部10具备第2测定部27,该第2测定部27通过由搅拌单元25进行搅拌后的混合液的测定,对该混合液中包含的检查项目成分进行电化学检测。另外,分析部10具备洗净单元28,该洗净单元28将用于收容通过第1及第2测定部26、27进行了测定后的混合液的各反应容器17洗净。
返回到图1,驱动部30具有搬送机构及驱动该搬送机构的马达,将分析部10的样本架12搬送移动。另外,驱动部30具有分别对第1及第2试剂架14、16进行驱动的马达,使各第1及第2试剂容器13、15旋转移动。另外,驱动部30具有驱动反应盘18的马达,使各反应容器17旋转移动并使之在各停止位置停止。
另外,驱动部30具有分别对样本分注臂20、第1试剂分注臂22及第2试剂分注臂24进行上下驱动及旋转驱动的马达,使样本分注测管19、第1试剂分注测管21及第2试剂分注测管23上下移动及旋转移动。另外,驱动部30具备对第2测定部27的各单元进行驱动的机构。
分析控制部31具有CPU及存储电路,基于从输入部37输入的各检查项目的分析参数、样本ID、对通过该样本ID来识别的各样本设定的检查项目等的输入信息,控制驱动部30,使分析部10的各单元工作。
并且,分析控制部31,在从输入部37被进行了使检验(calibration)开始的输入时,使分析部10执行样本架12的移动、第1试剂容器13的移动、第2试剂容器15的移动、标准样本及/或对照样本的分注、第1试剂的分注、第2试剂的分注、混合液的搅拌等的检验动作。
另外,分析控制部31,在从输入部37被进行了使检查开始的输入时,使分析部10执行样本架12的移动、第1试剂容器13的移动、第2试剂容器15的移动、被检样本的分注、第1试剂的分注、第2试剂的分注、混合液的搅拌等的检查动作。
信号处理部32具备放大电路、倍增器(multiplexer)及模拟/数字转换电路等。并且,信号处理部32基于通过分析部10的第1测定部26、第2测定部27中的包含各样本的混合液等的溶液的测定所检测到的信号,生成运算部33、计算部34中使用的各检查项目的原始数据。
运算部33具备CPU及存储电路,基于通过分析部10的第1及第2测定部26、27中的包含标准样本的混合液的测定而由信号处理部32生成的各检查项目的原始数据,生成标准数据,并生成表示如下标准值与该标准数据之间的关系的关系式,该标准值表示通过来自输入部37的输入预先设定的、该标准样本所含有的该检查项目的成分的浓度。
另外,运算部33,基于通过第1及第2测定部26、27中的包含被检样本的混合液的测定而由信号处理部32生成的各检查项目的原始数据,生成被检数据,对于被检数据使用该检查项目的关系式,来生成用活性值、浓度值表示的分析数据。
计算部34具备CPU及存储电路,基于通过分析部10的第2测定部27中的包含对照样本的混合液的测定而由信号处理部32生成的原始数据,生成对照数据,并生成表示如下对照值与该对照数据之间的关系的第1换算式,该对照值表示通过来自输入部37的输入预先设定的该对照样本所含有的特定的成分的浓度。
另外,计算部34,根据来自输入部37的对第1至第3计算方法中的第1计算方法予以选择的输入,基于通过第2测定部27中的检查项目的成分的检测而由信号处理部32生成的原始数据及第1换算式,计算被检样本中是否包含有该检查项目成分以外的特定的成分。
另外,计算部34,根据来自输入部37的对第1至第3计算方法中的第2计算方法予以选择的输入,基于通过第2测定部27中的检查项目的成分的检测而由信号处理部32生成的原始数据及预先设定的第2换算式等,计算被检样本中是否包含有该检查项目成分以外的特定的成分。
另外,计算部34,根据来自输入部37的对第1至第3计算方法中的第3计算方法予以选择的输入,基于通过第2测定部27中的检查项目的成分的检测而由信号处理部32生成的原始数据及预先设定的第3换算式等,计算被检样本中是否包含有该检查项目成分以外的特定的成分。
数据存储部35具备例如硬盘驱动器(HDD)等的储存器。并且,数据存储部35保存由信号处理部32生成的各检查项目的原始数据、由运算部33生成的标准数据、关系式、被检数据及分析数据。另外,数据存储部35保存由计算部34生成的第1换算式、根据来自输入部37的输入而预先设定的用于计算是否包含有特定的成分的第2换算式及第3换算式等。
显示部36具备例如CRT、液晶面板等的监视器。并且,显示部36显示用于对各检查项目的标准样本中包含的成分的浓度等的标准值予以设定的画面、用于设定用来使分析部10执行各检查项目的检验、检查的参数的画面、用于按每个样本设定识别该样本的样本ID及检查项目的画面等。另外,显示部36显示由运算部33生成的关系式、分析数据。另外,显示部36显示由计算部34计算出的计算结果。
输入部37具备例如键盘、鼠标、按钮、触摸键面板等的输入器件。并且,输入部37进行用于对与各检查项目对应的标准样本的标准值、对照样本的对照值予以设定的输入、用于设定各检查项目的分析参数的输入、用于设定样本ID及检查项目的输入、用于使检验、检查执行的输入等。
系统控制部38具备CPU及存储电路,并在将从输入部37输入的指令信号、标准值、对照值、分析参数、样本ID及检查项目的信息等的输入信息存储于存储电路后,基于这些输入信息,将分析控制部31、信号处理部32、运算部33、计算部34、数据存储部35及显示部36总括地控制系统整体。
接下来,参照图2至图5,对分析部10中的第2测定部27的构成的详细进行说明。
图3是表示第2测定部27的构成的一例的图。该第2测定部27具备可装卸的检测部40,该可装卸的检测部40通过各样本及试剂的混合液中的测定来检测作为检查项目成分的、例如钠离子、钾离子及氯离子的各电解质。另外,第2测定部27具备:溶液收容部41,收容含有各电解质的浓度为一定的浓度的各电解质的校正液;及吸引部43,将混合液及校正液的各溶液吸引到检测部40。另外,第2测定部27具备废液箱47,该废液箱47贮存通过检测部40检测后变得无用的各溶液。
图4是表示检测部40的构成的一例的图。该检测部40配置为通过驱动部30在反应容器17与溶液收容部41之间能够移动,并通过被保持于例如37℃等的一定的温度的复合电极45、及能够装卸地安装于复合电极45的下端部的吸引嘴46构成。复合电极45通过3个离子选择性电极(ISE)451至453及参照电极454构成,并具有与吸引嘴46连通并将各ISE451至453及参照电极454贯通的贯通孔45a。
ISE451形成贯通孔45a的一部分,具有选择性地检测钠离子的感应膜。另外,ISE452形成贯通孔45a的一部分,具有选择性地检测钾离子的感应膜。另外,ISE453形成贯通孔45a的一部分,具有选择性地检测氯离子的感应膜。另外,参照电极454形成贯通孔45a的一部分,具有产生一定的电位的液界部。
并且,ISE451,在通过吸引部43的吸引动作而流入到贯通孔45a的各溶液的活度系数(activity coefficient)及溶液温度达到一定的条件下,相对于参照电极454产生与钠离子的浓度的对数成正比的电位。另外,ISE452,在通过吸引部43的吸引动作而流入到贯通孔45a的各溶液的活度系数及溶液温度达到一定的条件下,相对于参照电极454产生与钾离子的浓度的对数成正比的电位。另外,ISE453,在通过吸引部43的吸引动作而流入到贯通孔45a的各溶液的活度系数及溶液温度达到一定的条件下,相对于参照电极454产生与氯离子的浓度的对数成反比例的电位。
图3所示的溶液收容部41具备校正液瓶411、贮存容器412、供给泵413及排液泵414。校正液瓶411中收容有校正液。供给泵413是通过驱动部30的驱动而吸引校正液瓶411内的校正液并向贮存容器412内供给的泵。贮存容器412是将由供给泵413供给的校正液以与复合电极45相同的温度贮存的容器。排液泵414是将通过吸引部43向检测部40内吸引之后残留在贮存容器412内的校正液排出的泵。
标准样本由各电解质的浓度不同的2种的第1及第2标准样本构成,对第1标准样本中包含的各电解质的浓度进行表示的第1标准值及对第2标准样本中包含的各电解质的浓度进行表示的第2标准值,通过来自输入部37的输入被保存于数据存储部35。
若执行检验,则样本分注测管19将各第1及第2标准样本向反应容器17分注,第1试剂分注测管21向被分注了各第1及第2标准样本的反应容器17分注第1试剂。通过第1标准样本及第1试剂的分注,在反应容器17内,第1标准样本被第1试剂稀释,成为含有比校正液低浓度的各电解质的第1标准混合液。另外,通过第2标准样本及第1试剂的分注,在反应容器17内,第2标准样本被第1试剂稀释,成为含有比校正液高浓度的各电解质的第2标准混合液。
若执行检查,则样本分注测管19将各电解质的浓度未知的被检样本向反应容器17分注,第1试剂分注测管21向被分注了被检样本的反应容器17分注第1试剂。通过被检样本及第1试剂的分注,在反应容器17内,被检样本成为被第1试剂稀释后的被检混合液。
吸引部43具备吸引泵431、及将吸引泵431与检测部40之间连通的管432。吸引泵431具有通过例如注射器及柱塞构成的注射器泵。并且,在如图5(a)所示那样、在驱动部30的作用下检测部40移动并在吸引嘴46进入到反应容器17内的第1标准混合液、第2标准混合液及被检混合液的各混合液中的位置停止时,吸引泵431进行通过驱动部30的吸引驱动来吸引各混合液的吸引动作。另外,吸引泵431在各混合液的吸引动作的前后,在如图5(b)所示那样,在驱动部30的作用下检测部40移动并在吸引嘴46进入到贮存容器412内的校正液中的位置停止时,进行通过驱动部30的吸引驱动来吸引校正液的吸引动作。
接下来,参照图2至图6,对于对通过第2测定部27的检测部40检测到的信号进行处理的信号处理部32进行说明。
信号处理部32,相应于第2测定部27的吸引部43进行的校正液(前校正液)的吸引动作、接着该吸引动作的第1标准混合液、第2标准混合液或者被检混合液的各混合液的吸引动作、接着该吸引动作的校正液(后校正液)的吸引动作的各液的吸引动作,在规定的时间段按时序地收集与检测部40检测到各电解质时的电位相当的信号,而生成多个原始数据。
以下,对于相应于由吸引部43进行的前校正液的吸引动作、接着该吸引动作的第2标准混合液的吸引动作、接着该吸引动作的后校正液的吸引动作、而由检测部40检测到前校正液、第2标准混合液及后校正液的各溶液中的各电解质的信号进行处理的信号处理部32进行说明。
另外,相应于前校正液的吸引动作、接着该吸引动作的第1标准混合液及被检混合液的各混合液的吸引动作、接着该吸引动作的后校正液的吸引动作、而由检测部40检测到前校正液、各混合液及后校正液的各溶液中的各电解质时的信号处理部32的信号处理,与检测部40检测到前校正液、第2标准混合液及后校正液的各溶液中的各电解质时的信号处理同样地进行,所以省略其说明。
图6是表示由检测部40检测到的信号的一例的图。该信号50是与检测部40中的复合电极45中的例如ISE453的电位相当的信号,被表示在将横轴设为时间并将纵轴设为电压的2维坐标上。并且,信号50通过相应于前校正液的吸引动作而检测到的前校正信号51、相应于第2标准混合液的吸引动作而检测到的第2标准信号52、及相应于后校正液的吸引动作而检测到的后校正信号53构成。
前校正信号51、第2标准信号52及后校正信号53的各信号,被划分为第1时间段T1和第2时间段T2,该第1时间段T1是从各吸引动作的开始起到第1时间经过为止的时间段,该第2时间段T2是从各吸引动作的开始经过了第1时间起到经过了第2时间为止的时间段。第1时间段T1符合如下时间段,即,由于各吸引动作的开始而被吸引的溶液向复合电极45的贯通孔45a流入后、贯通孔45a内的溶液替换为该溶液为止的时间段。另外,第2时间段T2符合如下时间段,即,贯通孔45a内的溶液替换为所吸引的溶液后的时间段。
前校正信号51为,从前校正液的吸引动作之前的吸引动作是例如第2标准混合液的吸引动作的情况下的前校正液的吸引动作开始之后一直到经过了将第1及第2时间合计后的时间T为止的信号。
第2标准信号52为,从前校正液的吸引动作的开始经过时间T后第2标准混合液的吸引动作开始、一直到从第2标准混合液的吸引动作的开始经过了时间T为止的信号。第2标准信号52,由于ISE453的电位通过贯通孔45a内的溶液从校正液替换为各电解质浓度高的第2标准混合液而变低,因此在第1时间段T1下降,并由于在贯通孔45a内的溶液替换为第2标准混合液后ISE453表示与第2标准混合液对应的电位,因此在第2时间段T2中几乎稳定。
后校正信号53为,从第2标准混合液的吸引动作的开始经过时间T后、后校正液的吸引动作开始、一直到从后校正液的吸引动作的开始经过了时间T为止的信号。后校正信号53,由于ISE453的电位通过贯通孔45a内的溶液从第2标准混合液替换为电解质浓度低的校正液而变高,因此在第1时间段T1上升,并由于在贯通孔45a内的溶液替换为校正液后、ISE453表示与校正液对应的电位,因此在第2时间段T2中几乎稳定。并且,前校正信号51与后校正信号53,由于ISE453表示与校正液对应的电位,因此示出几乎相同的电压。
另外,在前校正液的吸引动作的下一个吸引动作是与前校正液相比电解质浓度更低的第1标准混合液的吸引动作的情况下,相应于第1标准混合液的吸引动作而检测的第1标准信号,由于ISE453的电位通过贯通孔45a内的溶液从校正液替换为各电解质浓度低的第1标准混合液而变高,因此在第1时间段T1上升,并由于在贯通孔45a内的溶液替换为第1标准混合液后ISE453表示与第1标准混合液对应的电位,因此在第2时间段T2中几乎稳定。
信号处理部32,以一定的间隔收集相应于由吸引部43进行的前校正液的吸引动作、第2标准混合液的吸引动作、后校正液的吸引动作的各吸引动作、而检测到前校正液、第2标准混合液、后校正液的各溶液中的氯离子时的、第2时间段T2的前校正信号51、第2标准信号52及后校正信号53的各信号,而生成多个原始数据。
另外,信号处理部32,以一定的间隔收集相应于由吸引部43进行的前校正液的吸引动作、接着该吸引动作的第1标准混合液及被检混合液的各混合液的吸引动作、接着该吸引动作的后校正液的吸引动作的各吸引动作、而检测到前校正液、该混合液、后校正液的各溶液中的氯离子时的、第2时间段T2的各信号,而生成多个原始数据。另外,信号处理部32,将相应于前校正液的吸引动作、接着该吸引动作的第1标准混合液、第2标准混合液及被检混合液的各混合液的吸引动作、接着该吸引动作的后校正液的吸引动作、而由检测部40检测到的与各ISE451、452的电位相当的信号的处理,和与ISE453的电位相当的信号的处理同样地进行,所以省略其说明。
接下来,参照图3至图8,对基于通过第2测定部27的检测部40检测、并由信号处理部32生成的多个原始数据而由运算部33生成的标准数据、关系式及分析数据的一例进行说明。以下,对于通过由复合电极45的例如ISE453进行的电解质的检测而由运算部33生成的标准数据、关系式、被检数据及分析数据,进行说明。另外,运算部33与ISE453的情况同样地,通过各ISE451、452的各电解质的检测来生成标准数据、关系式及分析数据,所以省略其说明。
图7是用于说明标准数据及被检数据的生成的一例的图。另外,图8是用于说明关系式及分析数据的生成的一例的图。
在图7中,运算部33对相应于由第2测定部27的吸引部43进行的第1标准混合液的吸引动作而由信号处理部32生成的多个原始数据中的、在例如第2时间段T2的末期生成的多个原始数据进行平均处理,而生成第1校正前标准数据EL。接下来,运算部33,对相应于吸引部43的后校正液的吸引动作而生成的多个原始数据中的、在第2时间段T2的末期生成的多个原始数据进行平均处理,而生成第1标准后校正数据ELC。然后,运算部33从第1校正前标准数据EL减去第1标准后校正数据ELC,而生成第1标准数据ΔEL。
另外,运算部33,对相应于吸引部43的第2标准混合液的吸引动作而生成的多个原始数据中的、在第2时间段T2的末期生成的多个原始数据进行平均处理,而生成第2校正前标准数据EH。接下来,运算部33,对相应于吸引部43的后校正液的吸引动作而生成的多个原始数据中的、在第2时间段T2的末期生成的多个原始数据进行平均处理,而生成第2标准后校正数据EHC。然后,运算部33从第2校正前标准数据EH减去第2标准后校正数据EHC,而生成第2标准数据ΔEH。
在图8中,运算部33基于能斯特方程,生成对预先设定的第1及第2标准样本中的氯离子的浓度进行表示的第1及第2标准值CL、CH、及第1及第2标准数据ΔEL、ΔEH之间的关系进行表示的关系式。该关系式通过斜率为S1=(ΔEH―ΔEL)/ln(CH/CL)的、Y=ΔEL+S1*(lnX-lnCL)来表示。并且,关系式在将X轴设为氯离子的浓度的对数并将Y轴设为电压的2维坐标上用直线D1来表示。
这样,针对安装于自动分析装置100的复合电极45,使用第1及第2标准样本来执行检验,由此能够生成用于计算被检样本中的各电解质的浓度的关系式。
在图7中,运算部33,对相应于由吸引部43进行的被检混合液的吸引动作而生成的多个原始数据中的、在第2时间段T2的末期生成的多个原始数据进行平均处理,而生成校正前被检数据ES。接下来,运算部33,对相应于吸引部43的后校正液的吸引动作而生成的多个原始数据中的、在第2时间段T2的末期生成的多个原始数据进行平均处理,而生成被检后校正数据ESC。然后,运算部33从校正前被检数据ES减去被检后校正数据ESC,而生成被检数据ΔES。
在图8中,运算部33,通过对关系式的项Y代入被检数据ΔES而求出项X,由此生成对被检样本中的氯离子的浓度进行表示的分析数据CS。
另外,也可以将第1标准后校正数据ELC、第2标准后校正数据EHC及被检后校正数据ESC的各后校正数据,置换为如下的第1标准前校正数据、第2标准前校正数据及被检前校正数据的各前校正数据而实施,该第1标准前校正数据、第2标准前校正数据及被检前校正数据的各前校正数据,是通过对相应于第1标准混合液、第2标准混合液及被检混合液的各混合液的吸引动作之前的前校正液的吸引动作、而在第2时间段T2的通过收集所生成的多个原始数据中的末期的多个数据进行平均处理而生成的。
以下,对于计算是否包含有在由检测部40进行的第1溶液中的第1成分的检测的时候对于第1成分成为妨碍的第2成分的计算方法,详细地进行说明。
检测部40中的复合电极45的例如ISE453,不仅仅是对于氯离子,对于作为同族元素的离子的溴离子、碘离子也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在被检样本中包含有氯离子和例如溴离子时会检测到氯离子及溴离子,因此示出比与氯离子的浓度对应的电位低的电位。尤其是一部分的医药品含有溴,在从服用了该医药品的被检体采取的样本中包含有来源于医药品的溴离子时,该血液中的氯离子的分析数据示出比实际的氯离子的浓度值更高的值。
因此,在检测部40检测第1溶液中的第1成分的时候在第1溶液包含有第1成分及对于第1成分成为妨碍的第2成分时会检测到第1及第2成分,因此计算部34通过计算第1溶液中是否包含有第2成分,能够判断分析数据的良否。
以下,对若说检测部40是指ISE453,若说第1成分是指氯离子,若说第2成分是指溴离子的情况下的例子进行说明。
(第1计算方法)
首先,参照图6、图9至图11,对第1计算方法进行说明。该第1计算方法为,将含有通过检验的执行而已知浓度的第2成分的对照样本通过分析部10进行分注·测定并由计算部34生成第1换算式,并使用第1换算式计算在被检样本中是否包含有第2成分的方法。
在第1计算方法中,接续使用了第1及第2标准样本的检验,而执行使用了多个对照样本的检验。
对照样本例如包括:第2成分的浓度示出第1对照值C1的第1对照样本、第2成分的浓度示出比第1对照值C1高的第2对照值C2的第2对照样本、第2成分的浓度示出比第2对照值C2高的第3对照值C3的第3对照样本、第2成分的浓度示出比第3对照值C3高的第4对照值C4的第4对照样本、及第2成分的浓度示出比第4对照值C4高的第5对照值C5的第5对照样本。
第1对照样本由于使用不含有第2成分的第2标准样本,而第1对照值C1为0。另外,各第2至第5对照样本设为例如含有与第2标准样本相同的浓度的第1成分的样本。
若执行使用第1至第5对照样本的检验,则样本分注测管19将各第1至第5对照样本向反应容器17分注,第1试剂分注测管21向被分注了该对照样本的反应容器17分注第1试剂。
由于第1对照样本及第1试剂的分注,在反应容器17内,为第1对照样本被第1试剂稀释的第1对照混合液。另外,由于第2对照样本及第1试剂的分注,在反应容器17内,为第2对照样本被第1试剂稀释的第2对照混合液。另外,由于第3对照样本及第1试剂的分注,在反应容器17内,为第3对照样本被第1试剂稀释的第3对照混合液。另外,由于第4对照样本及第1试剂的分注,在反应容器17内,为第4对照样本被第1试剂稀释的第4对照混合液。另外,由于第5对照样本及第1试剂的分注,在反应容器17内,为第5对照样本被第1试剂稀释的第5对照混合液。
信号处理部32,在第2时间段T2收集相应于由吸引部43进行的前校正液的吸引动作、接着该吸引动作的各第1至第5对照混合液的吸引动作、接着该吸引动作的后校正液的吸引动作的各吸引动作、而由检测部40检测到的前校正信号、各第1至第5对照信号、后校正信号的各信号,而生成多个原始数据。
图9是对相应于前校正液的吸引动作、各第1至第5对照混合液的吸引动作及后校正液的吸引动作而由检测部40检测到的各信号的一例进行表示的图,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电压。
这里,示出了相应于各第1至第5对照混合液的吸引动作之前的前校正液的吸引动作而检测到的信号配置于重复的位置时的、相应于第1至第5对照混合液的吸引动作而检测到的各第1至第5对照信号60至64及相应于后校正液的吸引动作而检测到的各第1至第5后校正信号65至69。
第1对照信号60,是从不含有第2成分的第1对照混合液的吸引动作开始一直到经过时间T为止的信号,示出与图6所示的第2标准信号52几乎相同的电压。另外,第2对照信号61是从第2对照混合液的吸引动作开始一直到经过时间T为止的信号。该第2对照信号61是与含有第2成分的第2对照混合液对应的信号,因此在第2时间段T2示出比第1对照信号60低的电压。
另外,第3对照信号62是从第3对照混合液的吸引动作开始一直到经过时间T为止的信号。该第3对照信号62是对含有与第2对照混合液相比更高的浓度的第2成分的第3对照混合液对应的信号,因此在第2时间段T2,示出比第2对照信号61低的电压。
另外,第4对照信号63是从第4对照混合液的吸引动作开始一直到经过时间T为止的信号。该第4对照信号63是与含有比第3对照混合液高的浓度的第2成分的第4对照混合液对应的信号,因此在第2时间段T2,示出比第3对照信号62低的电压。
另外,第5对照信号64是从第5对照混合液的吸引动作开始一直到经过时间T为止的信号。该第5对照信号64是与含有比第4对照混合液高的浓度的第2成分的第5对照混合液对应的信号,因此在第2时间段T2,示出比第4对照信号63低的电压。
第1后校正信号65,是与相应于接着第1对照混合液的吸引动作的后校正液的吸引动作而检测到的不含有第2成分的校正液对应的信号,示出与相应于第1对照混合液的吸引动作之前的前校正液的吸引动作而检测到的信号及图6所示的后校正信号53几乎相同的电压。
另外,第2后校正信号66,尽管是相应于接着第2对照混合液的吸引动作的后校正液的吸引动作而检测到的与不含有第2成分的校正液对应的信号,但示出比第1后校正信号65低的电压。
另外,第3后校正信号67,尽管是相应于接着第3对照混合液的吸引动作的后校正液的吸引动作而检测到的与不含有第2成分的校正液对应的信号,但在第2时间段T2变化并示出比第2后校正信号66低的电压。
另外,第4后校正信号68,尽管是相应于接着第4对照混合液的吸引动作的后校正液的吸引动作而检测到的与不含有第2成分的校正液对应的信号,但在第2时间段T2相比于第3后校正信号67变化并示出较低的电压。
另外,第5后校正信号69,尽管是相应于接着第5对照混合液的吸引动作的后校正液的吸引动作而检测到的与不含有第2成分的校正液对应的信号,但在第2时间段T2相比于第4后校正信号68变化并示出较低的电压。
这样,可知,相应于接着各第2至第5对照混合液的吸引动作的后校正液的吸引动作而检测到的各第2至第5后校正信号66至69,尽管是与不含有第2成分的校正液对应的信号,但在第2时间段T2都相比于第1后校正信号65变化并示出较低的电压,并且,该对照混合液中的第2成分的浓度越高则越变化并示出越低的电压。
该原因被认为是,各第2至第5对照混合液中的第2成分吸附于ISE453,ISE453相应于后校正液的吸引动作而检测校正液中的第1成分的时候,所吸附的第2成分中的在ISE453上残留的第2成分也被检测而引发的现象。根据若在各第2至第5对照混合液的吸引动作后进行多次校正液的吸引动作,则会返回到通过前校正液的吸引动作而检测到的信号的等级的情况也可知,是由相对于ISE453附着/脱落的第2成分引起的。
信号处理部32,收集相应于由吸引部43进行的后校正液的吸引动作而检测到的各第1至第5后校正信号65至69中的第2时间段T2的后校正信号,而生成多个原始数据。
计算部34,基于由信号处理部32生成的多个原始数据,求出如图10所示那样、对收集到各第1至第5后校正信号65至69的时间与通过该时间的收集而生成的多个原始数据之间的关系进行表示的各直线L1至L5的斜率,由此计算与第1至第5对照样本对应的第2时间段T2的第1至第5后校正信号的斜率M1至M5。上述斜率M1至M5的值,例如相当于如下回归直线的斜率的值,该回归直线为从信号处理部32输出的输出值(原始数据)相对于测定时间的分布中的回归直线。
具体而言,直线L1例如是基于与在第2时间段T2收集到的第1校正后信号65有关的多个原始数据的回归直线。直线L2例如是基于与在第2时间段T2收集到的第2校正后信号66有关的多个原始数据的回归直线。直线L3例如是基于与在第2时间段T2收集到的第3校正后信号67有关的多个原始数据的回归直线。直线L4例如是基于与在第2时间段T2收集到的第4校正后信号68有关的多个原始数据的回归直线。直线L5例如是基于与在第2时间段T2收集到的第5校正后信号69有关的多个原始数据的回归直线。另外,上述回归直线也可以基于在第2时间段T2的任意的范围中收集到的多个原始数据。任意的范围,例如在时间T为9秒的情况下,以各吸引动作的开始为基准是5秒~8秒间。另外,计算部34例如可以使用与第2时间段T2中的任意的二点的时刻分别对应的二个电压值,计算与上述回归直线的斜率相当的值。
另外,存在由于第2成分的混入以外的影响,而产生示出与本来的值不同的电压的电位偏移的情况。这样的电位偏移例如由于气泡向电极的吸附及漏液引起的导通等而发生。但是,在由第2成分的混入引起的电压变化与由其以外引起的电压变化间,如后所述那样、第2时间段T2中的信号等级的返回方法有差异,因此仅仅通过检测到发生了电位偏移,难以判别是否混入了第2成分。
例如,在由于第2成分的混入以外的影响而发生了电位偏移的情况下,上述斜率的值与比各第1至第5对照信号60至64靠前的前校正信号的斜率的值大致一致。即,如上述那样,仅仅通过发生了电位偏移,难以判别是否混入了第2成分。
与第1至第5对照样本对应的第1至第5后校正信号的斜率M1至M5,如后述那样,与第1至第5对照值C1至C5有线性的相关。根据该情况,计算部34通过求出对第1至第5对照值C1至C5与第1至第5后校正信号的斜率M1至M5之间的关系进行表示的直线回归式来生成第1换算式,并保存于数据存储部35。
由计算部34生成的第1换算式被保存于数据存储部35,直到执行针对已安装的检测部40的更新所用的下一次检验或执行针对新安装的检测部40的检验为止。
第1换算式如图11所示那样,通过将斜率设为S2并将截距设为B的Y=S2*X+B来表示,并在将X轴设为第2成分的浓度并将Y轴设为电压的2维坐标上以直线D2来表示。
另外,第1换算式的生成中使用的对照样本并不限定于5种即第1至第5对照样本,只要是第1至第5对照样本中的2种以上的对照样本即可。
在使用对照样本的检验结束后执行检查时,样本分注测管19将被检样本分注,第1试剂分注测管21向被进行了被检样本的分注的反应容器17分注第1试剂。在反应容器17内,为被检样本被第1试剂稀释的被检混合液。吸引部43,进行前校正液的吸引动作,进行接着该吸引动作的被检混合液的吸引动作,并进行接着该吸引动作的后校正液的吸引动作。
信号处理部32,收集相应于由吸引部43进行的前校正液的吸引动作、被检混合液的吸引动作、后校正液的吸引动作的各吸引动作、而由检测部40检测到的第2时间段T2中的前校正信号、被检信号及后校正信号,来生成多个原始数据。
计算部34,基于相应于后校正液的吸引动作而由信号处理部32生成的多个原始数据,求出与被检样本对应的后校正信号的斜率。接下来,计算部34将保存于数据存储部35的第1换算式读出,对第1换算式的项Y代入该后校正信号的斜率而求出项X,由此计算被检样本中是否包含有第2成分。
这样,针对安装于自动分析装置100的各个复合电极45,通过使用了对照样本的检验的执行,能够生成第1换算式。由此,能够将后校正信号的斜率作为指标并使用第1换算式来计算被检样本中是否包含有第2成分。
图12是用于说明在第1至第5对照值C1至C5与第1至第5后校正信号的斜率M1至M5之间有线性的相关这一状况的图。
准备将第2成分的浓度为0.0mmol/L的第2标准样本作为第1调制样本、并设第1成分的浓度与第2标准样本相同、且第2成分的含有量分别为0.5mmol/L、1mmol/L、2mmol/L、4mmol/L、8mmol/L、16mmol/L的6种的第2至第7调制样本的合计7种的第1至第7调制样本。
由于第1调制样本及第1试剂的分注,在反应容器17内,为第1调制混合液,由于第2调制样本及第1试剂的分注,在反应容器17内,为第2调制混合液。另外,由于第3调制样本及第1试剂的分注,在反应容器17内,为第3调制混合液,由于第4调制样本及第1试剂的分注,在反应容器17内,为第4调制混合液。另外,由于第5调制样本及第1试剂的分注,在反应容器17内,为第5调制混合液,由于第6调制样本及第1试剂的分注,在反应容器17内,为第6调制混合液。另外,由于第7调制样本及第1试剂的分注,在反应容器17内,为第7调制混合液。
信号处理部32,收集相应于由吸引部43进行的接着第1调制混合液的吸引动作的后校正液的吸引动作、接着第2调制混合液的吸引动作的后校正液的吸引动作、接着第3调制混合液的吸引动作的后校正液的吸引动作、接着第4调制混合液的吸引动作的后校正液的吸引动作、接着第5调制混合液的吸引动作的后校正液的吸引动作、接着第6调制混合液的吸引动作的后校正液的吸引动作及接着第7调制混合液的吸引动作的后校正液的吸引动作的各后校正液的吸引动作、而由检测部40检测到的第2时间段T2的各第1至第7后校正信号,而生成多个原始数据。
计算部34,基于由信号处理部32生成的多个原始数据,计算与第1至第7调制样本对应的第2时间段T2的第1至第7后校正信号的斜率。
第1至第7调制样本的第2成分的含有量和与由计算部34计算出的第1至第7调制样本相对应的第1至第7后校正信号的斜率,有相关系数为0.999的线性的相关,直线回归式能够以例如Y=0.2694X+0.1913表示。
这样,第1至第7调制样本中的第2成分的含有量、与检测部40检测到第1至第7调制混合液中的第1成分时的第2时间段T2的后校正信号的斜率有线性的相关,因此能够将后校正信号的斜率作为指标,使用第1换算式来计算被检样本中是否包含有第2成分。
另外,从相应于第1调制混合液的吸引动作之后的后校正液的吸引动作而检测的第2时间段T2的例如末期的第1后校正信号、减去相应于第1调制混合液的吸引动作之前的前校正液的吸引动作而检测的第2时间段T2的末期的第1前校正信号,而求出第1前后校正信号差。另外,对于各第2至第7调制混合液,也与第1调制混合液的情况同样地,分别求出第2前后校正信号差、第3前后校正信号差、第4前后校正信号差、第5前后校正信号差、第6前后校正信号差、第7前后校正信号差。在该情况下,第1至第7调制样本的第2成分的含有量与第1至第7前后校正信号差,有较强的线性的相关。
根据该情况,也可以以如下方式实施:针对各个检测部40,使用对照样本并通过检验,求出与第1至第5对照混合液对应的第1至第5前后校正信号差,并生成对第1至第5对照值C1至C5与第1至第5前校正信差之间的关系进行表示的直线回归式作为第1换算式,由此将前后校正信号差作为指标,来计算被检样本中是否包含有第2成分。
(第2计算方法)
接下来,参照图12及图13,对第2计算方法进行说明。
第2计算方法与第1计算方法的不同点在于,通过将使用例如第1至第7调制样本及多个检测部40并通过实验求出的第2换算式、第1阈值及浓度的阈值预先设定并不保存于数据存储部35,由此对于各个检测部40不进行使用对照样本的检验,而将后校正信号的斜率作为指标并基于第2换算式、第1阈值及浓度的阈值,来进行是否包含有第2成分的计算。
首先,对第2换算式的计算方法进行说明。
准备在图12中说明过的7种的第1至第7调制样本及多个检测部40。然后,针对各个检测部40,与图12中的说明同样地、求出直线回归式,将针对多个检测部40求出的多个直线回归式的斜率的平均值作为斜率,计算将多个直线回归式的截距的平均值作为截距的第2换算式。计算出的第2换算式通过来自输入部37的输入而保存于数据存储部35。
该第2换算式通过例如Y=0.165F*X+0.177F来表示。Y表示后校正信号的斜率,X表示第2成分的浓度,F表示因子值。因子值为,将基于能斯特方程的理论上的电位和第1成分浓度间的斜率(mV/decade)设为1的情况下的、针对各个复合电极45通过使用了第1及第2标准样本的检验所生成的关系式的斜率S1的相对值。另外,第2换算式中,对于各个复合电极45,用因子值将后校正信号的斜率标准化,由此进行抑制偏差的处理。
因此,在第2计算方法中,将后校正信号的斜率设为指标,并将根据多个检测部40计算出的第2换算式作为针对各个复合电极45共用的式子而应用。
图13是表示针对各个检测部40、使用第2换算式计算出的第2成分的浓度的一例的图。
图13(a)为,针对各个检测部40,将通过使用了第1及第2标准样本的检验所生成的关系式的斜率S1及通过第2至第7调制混合液的测定而计算出的第2至第7后校正信号的斜率,代入到图12说明的第2换算式中所获得的第2至第7调制样本中的第2成分的浓度的计算结果。
示出了通过各第2至第7调制混合液的测定而由多个检测部40获得的多个第2成分的浓度的平均值及95%置信区间。根据该结果,示出了准确度大体良好的结果,但精度在低浓度域中偏差较大,第2成分的含有量小于4mmol/L的话,浓度的推定是困难的。
图13(b)为,针对各个检测部40,将通过第2至第7调制混合液的测定所计算出的第2至第7后校正信号的斜率,用通过不含有第2成分的第1调制混合液的测定所计算出的第1后校正信号的斜率进行标准化而得到的各第2至第7标准化后校正信号的斜率的计算结果。另外,在测定中,也可以使用在不含有第2成分的混合液的测定后实施的校正液的测定结果即后校正信号的斜率,使通过第2至第7调制混合液的测定所计算出的第2至第7后校正信号的斜率标准化。
示出了通过各第2至第7调制混合液的测定而由多个检测部40获得的多个各第2至第7标准化后校正信号的斜率的平均值及95%置信区间。根据该结果可知,第2至第7标准化后校正信号的斜率中的、成为相对于第1后校正信号的斜率能够明确地区别的标准化后校正信号的斜率的是,第2成分的含有量为2mmol/L以上的第4至第7标准化后校正信号的斜率。
根据以上的情况,将后校正信号的斜率作为指标的第2成分的浓度推定,在包含有2mmol/L以上的第2成分的情况下能够进行第2成分的有无的判定,在含有4mmol/L以上的第2成分的情况下,能够进行第2成分的浓度的概算。
因此,在将后校正信号的斜率作为指标的第2计算方法中,根据图13(b)的结果,将第4标准化后校正信号的斜率作为第1阈值,根据图13(a)的结果,将第4后校正信号的斜率作为浓度的阈值,并通过来自输入部37的输入而保存于数据存储部35,并作用针对各个复合电极45共用的阈值。
接下来,对第2计算方法的计算的步骤进行说明。
在数据存储部35中,保存有预先设定的第2换算式、第1阈值及浓度的阈值。
在执行使用了第1及第2标准样本的检验时,运算部33生成关系式并保存于数据存储部35。另外,计算部34,基于相应于接着第2标准混合液的吸引动作的后校正液的吸引动作而由信号处理部32生成的多个原始数据,计算与第2标准样本对应的后校正信号的斜率并保存于数据存储部35。
在检查开始时,计算部34在按每个被检样本计算与该被检样本对应的后校正信号的斜率后,计算将该后校正信号的斜率用与第2标准样本对应的后校正信号的斜率进行标准化而得到的标准化后校正信号的斜率。然后,在标准化后校正信号的斜率小于第1阈值的情况下,判定为被检样本中不包含第2成分。另外,计算部34,在标准化后校正信号的斜率为第1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判定为被检样本中包含有第2成分,并使表示在被检样本中包含有第2成分这一状况的警告信息显示于显示部36。
接下来,计算部34,在标准化后校正信号的斜率为浓度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将与被检样本对应的后校正信号的斜率、及通过检验所生成的关系式的斜率S1的相对值向第2换算式代入而计算第2成分的浓度。并且,计算部34在计算出的第2成分的浓度为浓度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使计算出的第2成分的浓度的信息显示于显示部36。
这样,能够针对各个检测部40,不进行使用对照样本的检验,而基于预先设定的第1阈值并将后校正信号的斜率作为指标来进行被检样本中的第2成分的有无的判定,基于预先设定的浓度的阈值及第2换算式,来进行第2成分的浓度的计算。
(第3计算方法)
接下来,参照图12至图15,对第3计算方法进行说明。
第3计算方法与第2计算方法的不同点在于,除了在第2计算方法中使用的第1阈值以外,还将使用第1至第7调制样本及多个检测部40并通过实验求出的第3换算式及第2阈值预先设定并保存于数据存储部35,由此针对各个检测部40不进行使用对照样本的检验,而将后校正信号的斜率及前后校正信号差作为指标,基于第1阈值、第3换算式及第2阈值,进行是否包含有第2成分的计算。
首先,对第3换算式的计算方法进行说明。
准备在图12中说明过的7种的第1至第7调制样本及多个检测部40。然后,针对各个检测部40,求出对第1至第7调制样本的第2成分的含有量与如下第1至第7前后校正信号差之间的关系进行表示的直线回归式,该第1至第7前后校正信号是从相应于接着第1至第7调制混合液的吸引动作的后校正液的吸引动作而检测的第2时间段T2的例如末期的第1至第7后校正信号、减去相应于第1至第7调制混合液的吸引动作之前的前校正液的吸引动作而检测的第2时间段T2的末期的第1至第7前校正信号来计算的。接下来,计算将针对多个检测部40求出的多个直线回归式的斜率的平均值作为斜率,并将多个回归直线式的截距的平均值作为截距的第3换算式。计算出的第3换算式,通过来自输入部37的输入而保存于数据存储部35,并作为针对各个检测部40共用的式子而使用。
第3换算式通过例如Y=―0.367F*X+0.015F来表示。Y表示前后校正信号差,X表示第2成分的浓度,F表示因子值。因子值为,将基于能斯特方程的理论上的电位及第1成分浓度间的斜率(mV/decade)设为1的情况下的通过各个检测部40的检验所求出的关系式的斜率S1的相对值。另外,在第3换算式中,对各个检测部40用因子值将前后校正信号差进行标准化,由此进行抑制偏差的处理。
因此,在将后校正信号的斜率及前后校正信号差设为指标的第3计算方法中,将从多个检测部40计算出的第3换算式,通过来自输入部37的输入而保存于数据存储部35,并作为针对各个检测部40共用的式子而使用。
图14是表示针对各个检测部40使用第3换算式而计算出的第2成分的浓度的一例的图。
图14(a)为,针对各个检测部40,将通过使用了第1及第2标准样本的检验所生成的关系式的斜率S1、及通过第2至第7调制混合液的测定所计算出的第2至第7前后校正信号差,向第3换算式代入而获得的第2至第7调制样本中的第2成分的浓度的计算结果。
示出了通过各第2至第7调制混合液的测定而由多个检测部40获得的多个第2成分的浓度的平均值及95%置信区间。与图13(b)所示的将后校正信号的斜率作为指标的情况相比较,准确度在第2成分的高浓度域差,但是精度有好的倾向。能够以第2成分的含有量为2mmol/L以上且誤差±35%程度进行第2成分的浓度的推定。
图14(b)为,针对各个检测部40,将通过第2至第7调制混合液的测定而计算出的第2至第7前后校正信号差、用通过不含有第2成分的第1调制混合液的测定所计算出的第1前后校正信号差进行标准化而得到的第2至第7标准化前后校正信号差的计算结果。
示出了通过各第2至第7调制混合液的测定而从多个检测部40获得的多个各第2至第7标准化前后校正信号差的平均值及95%置信区间。根据该结果可知,第2至第7标准化前后校正信号差中的、成为相对于第1前后校正信号差能够明确地区别的标准化前后校正信号差的是,第2成分的含有量为0.5mmol/L以上的第2至第7标准化前后校正信号差。
根据以上的状况,将前后校正信号差设为指标的第2成分的浓度推定,根据图14(b)的结果,在含有0.5mmol/L以上的第2成分的情况下能够进行第2成分的有无的判定,根据图14(a)的结果,在含有2mmol/L以上的第2成分的情况下,能够进行浓度的概算。
但是,在将前后校正信号差作为指标的情况下、在因被检样本中包含第2成分的以外的原因而校正信号大幅变化的情况下,也可能判断为包含有第2成分。后校正信号的斜率是在ISE453吸附有第2成分的情况下发生的现象,能够与校正信号的变化相区别。
并且,在第3计算方法中,用后校正信号的斜率来判定被检样本中的第2成分的有无,并用前后校正信号差来计算被检样本中的第2成分的浓度。根据本方法,根据图13(b)及图14(a)的结果,通过后校正信号的斜率来判定被检样本中的第2成分的有无,在判定为在被检样本中包含有第2成分的情况下,根据图14(a)的结果,在包含有2mmol/L以上的第2成分的情况下,能够进行第2成分的有无的判定及浓度的推定。
因此,在第3计算方法中,与第2计算方法同样地,根据图13(b)的结果,将第4标准化后校正信号的斜率作为第1阈值,根据图14(a)的结果将第4前后校正信号差作为第2阈值,并通过来自输入部37的输入而保存于数据存储部35,并作为针对各个检测部40共用的阈值而使用。
图15是表示第3计算方法的计算的步骤的流程图。
在数据存储部35中保存有预先设定的第3换算式、第1阈值及第2阈值。
在执行使用了第1及第2标准样本的检验时,运算部33生成关系式并保存于数据存储部35。另外,计算部34,基于相应于接着第2标准混合液的吸引动作的后校正液的吸引动作而由信号处理部32生成的多个原始数据,计算与第2标准样本对应的后校正信号的斜率,并保存于数据存储部35。
执行检查时,样本分注测管19将被检样本向反应容器17分注,第1试剂分注测管21向被分注了被检样本的反应容器17分注第1试剂。信号处理部32,根据相应于由吸引部43进行的前校正液的吸引动作、接着该吸引动作的被检混合液的吸引动作、接着该吸引动作的后校正液的吸引动作的各吸引动作、而由检测部40检测到的信号,生成多个原始数据。
计算部34,基于由信号处理部32生成的多个原始数据,使在被检样本中是否包含有第2成分的计算开始(步骤S1)。
计算部34,基于相应于后校正液的吸引动作所生成的多个原始数据,计算与被检样本对应的后校正信号的斜率。接下来,计算部34计算将与被检样本对应的后校正信号的斜率、用与第2标准样本对应的后校正信号的斜率进行标准化而得到的标准化后校正信号的斜率(步骤S2)。
计算部34基于计算出的标准化后校正信号的斜率及第1阈值,判定在被检样本中是否包含有第2成分。并且,在标准化后校正信号的斜率为预先设定的第1阈值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3中的是),向步骤S4转移。另外,在标准化后校正信号的斜率小于预先设定的第1阈值的情况下(步骤S3中的否),向步骤S9转移。
在步骤S3的“是”之后,显示部36显示示出了在被检样本中包含有第2成分这一状况的警告信息(步骤S4)。另外,在步骤S3的“是”之后,自动分析装置也可以自动进行电极洗净。另外,自动分析装置也可以在进行了电极洗净后执行检验测定。另外,在进行某被检样本的测定之后到与该被检样本有关的警告信息被显示为止期间、进行对其他的被检样本的测定的情况下,与其他的被检样本有关的测定值也可能受到影响,因此自动分析装置也可以关于上述被检样本及上述其他的被检样本,在电极洗净后或检验测定后进行重新测定。
在步骤S4后,计算部34,基于相应于前校正液的吸引动作所生成的多个原始数据及相应于后校正液的吸引动作所生成的多个原始数据,计算与被检样本对应的前后校正信号差(步骤S5)。
计算部34基于计算出的前后校正信号及第2阈值,来判定是否使用第3换算式计算被检样本中包含的第2成分的浓度。并且,在前后校正信号差为预先设定的第2阈值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6中的是),向步骤S7转移。另外,在前后校正信号差小于第2阈值的情况下(步骤S6中的否),向步骤S9转移。
步骤S6的“是”之后,计算部34基于第3换算式及前后校正信号差,计算被检样本中的第2成分的浓度(步骤S7)。
显示部36显示对通过计算部34计算出的被检样本中包含的第2成分的浓度进行表示的信息(步骤S8)。
在步骤S3的“否”、步骤S6的“否”或步骤S8之后,计算部34使被检样本中是否包含有第2成分的计算结束(步骤S9)。
这样,能够针对各个检测部40不进行使用对照样本的检验,而将后校正信号的斜率设为指标、并基于预先设定的第1阈值来进行被检样本中的第2成分的有无的判定,在判定为包含有第2成分的情况下将前后校正信号作为指标并基于预先设定的第2阈值及第3换算式,进行第2成分的浓度的计算。
根据以上所述的实施方式,基于在检测部40检测第1溶液中的第1成分的时候在第1溶液中的第1成分的检测之后检测第2溶液中的第1成分的信号,能够计算第1溶液中是否包含有第2成分。由此,能够计算样本中是否包含有检查项目成分以外的使分析数据恶化的特定的成分。
如以上说明那样,本实施方式的自动分析装置,通过使包含样本的溶液及校正液分别与离子选择性电极接触,从而测定溶液中包含的特定离子的浓度,在自动分析装置中,具备:检测部,在溶液的测定及校正液的测定的每个测定中,检测与离子选择性电极有关的输出;及处理部,基于在溶液的测定后实施的校正液的测定中由检测部检测到的输出值的时序性的推移,输出与溶液中的特定离子以外的离子的有无或浓度有关的信息。
另外,处理部也可以,计算输出值相对于测定时间的分布中的回归直线的斜率,基于计算出的斜率的值,输出与特定离子以外的离子的有无或浓度有关的信息。处理部也可以,在斜率的值超过了第1阈值的情况下,显示示出了不含有特定离子以外的离子这一状况的警告信息。处理部也可以,使用在输出了表示在溶液中没有特定离子以外的离子这一状况的信息的情况下的校正液的测定中由检测部检测到的输出值的斜率的值,来更新上述第1阈值。
另外,检测部也可以,在溶液的测定前实施的校正液的测定中,检测与离子选择性电极有关的输出,处理部进一步基于在溶液的测定前实施的校正液的测定中的由检测部检测到的输出值、与在溶液的测定后实施的校正液的测定中的由检测部检测到的输出值之差的值,输出与特定离子以外的离子的有无或浓度有关的信息。处理部也可以,在上述差的值超过了第2阈值的情况下,输出与特定离子以外的离子的浓度有关的信息。处理部也可以,使用对斜率的值与特定离子以外的离子的浓度之间的关系进行表示的换算式,计算特定离子以外的离子的浓度的值。也可以是,检测部在包含如下多个对照样本的多个溶液的测定的每个测定中,检测与离子选择性电极有关的输出,该多个对照样本包含各不相同的多个已知浓度的特定离子以外的离子,处理部分别计算与多个溶液有关的输出值相对于测定时间的分布中的回归直线的斜率,基于计算出的多个斜率的值及多个已知浓度,计算上述换算式。
另外,上述特定离子例如是氯,上述特定离子以外的离子例如是溴。
本实施方式的自动分析装置,通过考虑在校正液的测定中由检测部检测到的输出值的时序性的推移,能够判别由第2成分的混入带来的影响和由第2成分的混入以外带来的影响。
根据以上说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能够计算出样本中是否包含使分析数据恶化的特定的成分。
对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而提示的,意图不是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以其他的各种各样的方式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在发明的范围及主旨中,并且包含在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发明及其等同的范围中。
符号说明
27 第2测定部
32 信号处理部
33 运算部
34 计算部
40 检测部
45 复合电极
Claims (9)
1.一种自动分析装置,
使包含样本的溶液及校正液分别与离子选择性电极接触,从而测定上述溶液中包含的特定离子的浓度,
在自动分析装置中,具备:
检测部,在上述溶液的测定及上述校正液的测定的每个测定中,检测与上述离子选择性电极有关的输出;以及
处理部,基于在上述溶液的测定后实施的上述校正液的测定中由上述检测部检测到的输出值的时序性的推移,输出与上述溶液中的上述特定离子以外的离子的有无或浓度有关的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中,
上述处理部计算上述输出值相对于测定时间的分布中的回归直线的斜率,并基于计算出的斜率的值,输出与上述特定离子以外的离子的有无或浓度有关的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中,
上述处理部,在上述斜率的值超过了第1阈值的情况下,显示警告信息,该警告信息示出包含上述特定离子以外的离子这一状况。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中,
上述处理部,使用在如下情况的校正液的测定中由上述检测部检测到输出值的斜率的值,更新上述第1阈值,上述情况是输出了示出上述溶液中没有上述特定离子以外的离子这一状况的信息的情况。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中,
上述检测部,在上述溶液的测定前实施的上述校正液的测定中,检测与上述离子选择性电极有关的输出,
上述处理部,进一步基于在上述溶液的测定前实施的上述校正液的测定中的由上述检测部检测到的输出值、与在上述溶液的测定后实施的上述校正液的测定中的由上述检测部检测到的输出值之差的值,输出与上述特定离子以外的离子的有无或浓度有关的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中,
上述处理部,在上述差的值超过了第2阈值的情况下,输出与上述特定离子以外的离子的浓度有关的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中,
上述处理部,使用对上述斜率的值与上述特定离子以外的离子的浓度之间的关系进行表示的换算式,计算出上述特定离子以外的离子的浓度的值。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中,
上述检测部,在包含如下多个对照样本的多个溶液的测定的每个测定中,检测与上述离子选择性电极有关的输出,该多个对照样本包含各不相同的多个已知浓度的上述特定离子以外的离子,
上述处理部,分别计算与上述多个溶液有关的输出值相对于测定时间的分布中的回归直线的斜率,基于计算出的多个斜率的值及上述多个已知浓度,计算上述换算式。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中,
上述特定离子是氯,
上述特定离子以外的离子是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130838 | 2018-07-10 | ||
JP2018130838 | 2018-07-10 | ||
JP2019125321A JP7330785B2 (ja) | 2018-07-10 | 2019-07-04 | 自動分析装置 |
JP2019-125321 | 2019-07-04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702767A true CN110702767A (zh) | 2020-01-17 |
CN110702767B CN110702767B (zh) | 2022-07-12 |
Family
ID=691709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633550.XA Active CN110702767B (zh) | 2018-07-10 | 2019-07-09 | 自动分析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330785B2 (zh) |
CN (1) | CN110702767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838739B (zh) * | 2022-04-28 | 2024-04-11 | 瑞霸生技股份有限公司 | 連續量測電化學資訊的自動化系統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240125735A1 (en) | 2021-03-02 | 2024-04-18 | Hitachi High-Tech Corporation | Electrolyte measurement device an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abnormality of electrolyte concentration measurement unit |
JP2023142443A (ja) * | 2022-03-25 | 2023-10-05 |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 | 電解質分析装置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253409A (ja) * | 1994-03-14 | 1995-10-03 | Toshiba Corp | 選択係数測定方法 |
DE69426761D1 (de) * | 1993-12-16 | 2001-04-05 | Toshiba Kawasaki Kk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Messung der Ionenkonzentration |
CN102597757A (zh) * | 2009-09-18 | 2012-07-18 | 日立化成工业株式会社 | 自动分析装置 |
CN102645477A (zh) * | 2012-04-24 | 2012-08-22 | 西南大学 | 利用离子选择电极测定浓度的迭代运算法 |
KR20150095461A (ko) * | 2014-02-13 | 2015-08-21 | (주) 휴마스 | 수중의 불소이온 측정 방법 및 장치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1244356A (ja) * | 1988-03-25 | 1989-09-28 | Toyota Central Res & Dev Lab Inc | イオン活量の測定方法および装置 |
JP2008076342A (ja) * | 2006-09-25 | 2008-04-03 | Toshiba Corp | 自動分析装置 |
JP2009047638A (ja) * | 2007-08-22 | 2009-03-05 | Toshiba Corp | 自動分析装置 |
JP5518630B2 (ja) * | 2010-08-19 | 2014-06-11 | 株式会社東芝 | 自動分析装置 |
US9138520B2 (en) * | 2012-10-22 | 2015-09-22 | Baxter International Inc. | Total chlorine water detec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medical fluid treatments |
US20160341692A1 (en) * | 2015-05-21 | 2016-11-24 | Jeol Ltd. | Electrolyte Measur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lyte Measuring Method |
-
2019
- 2019-07-04 JP JP2019125321A patent/JP7330785B2/ja active Active
- 2019-07-09 CN CN201910633550.XA patent/CN11070276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69426761D1 (de) * | 1993-12-16 | 2001-04-05 | Toshiba Kawasaki Kk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Messung der Ionenkonzentration |
JPH07253409A (ja) * | 1994-03-14 | 1995-10-03 | Toshiba Corp | 選択係数測定方法 |
CN102597757A (zh) * | 2009-09-18 | 2012-07-18 | 日立化成工业株式会社 | 自动分析装置 |
CN102645477A (zh) * | 2012-04-24 | 2012-08-22 | 西南大学 | 利用离子选择电极测定浓度的迭代运算法 |
KR20150095461A (ko) * | 2014-02-13 | 2015-08-21 | (주) 휴마스 | 수중의 불소이온 측정 방법 및 장치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838739B (zh) * | 2022-04-28 | 2024-04-11 | 瑞霸生技股份有限公司 | 連續量測電化學資訊的自動化系統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702767B (zh) | 2022-07-12 |
JP2020012823A (ja) | 2020-01-23 |
JP7330785B2 (ja) | 2023-08-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702767B (zh) | 自动分析装置 | |
US9335335B2 (en) | Automatic analyzer | |
EP2755038B1 (en) | Automatic analyz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use in an automatic analyzer | |
JP2009058318A (ja) | 自動分析装置 | |
US20220404310A1 (en) | Analysis device and analysis method | |
EP3629031B1 (en) | Calibration curve creation method, analyzer and non-transitory storage medium | |
JP4786469B2 (ja) | 自動分析装置 | |
US9897623B2 (en) | Automatic analyzer | |
US11796553B2 (en) | Automatic analysis system | |
JP5518630B2 (ja) | 自動分析装置 | |
JP2008076342A (ja) | 自動分析装置 | |
JP6242252B2 (ja) | 自動分析装置及び異常検出方法 | |
JP2020030089A (ja) | 分析システム | |
JP2009047638A (ja) | 自動分析装置 | |
JP6121743B2 (ja) | 自動分析装置 | |
JP2007170925A (ja) | 自動分析装置及びその検出方法 | |
JP7109965B2 (ja) | 自動分析装置 | |
CN111751280A (zh) | 自动分析装置 | |
JP2012137436A (ja) | 自動分析装置 | |
US20240060931A1 (en) | Electrolyte analysis device and method for identifying abnormality in same | |
CN112955749B (zh) | 异常判定方法和自动分析装置 | |
JP5427975B2 (ja) | 電解質分析装置の管理システム | |
US20240061000A1 (en) | Automatic analyzing apparatus and automatic analyzing method | |
JP6711671B2 (ja) | 自動分析装置 | |
JP2017096760A (ja) | 自動分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