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01941B - 换热器翅片、换热器、室内机和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翅片、换热器、室内机和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701941B
CN110701941B CN201911013237.2A CN201911013237A CN110701941B CN 110701941 B CN110701941 B CN 110701941B CN 201911013237 A CN201911013237 A CN 201911013237A CN 110701941 B CN110701941 B CN 11070194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n
heat exchanger
contour line
air
f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01323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701941A (zh
Inventor
周柏松
罗彬�
李丰
李兆辉
杨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013237.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701941B/zh
Publication of CN1107019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019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7019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0194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10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 F28F1/1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 F28F1/24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and extending transversely
    • F28F1/3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and extending transversely the means having portions engaging further tubular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06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shape of the heat exchangers or of parts thereof, e.g. of their fi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Geometry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换热器翅片、换热器、室内机和空调器,其中,换热器翅片包括多个子翅片,子翅片上设有至少一个冷媒管安装孔,其中,每个子翅片独立设置,且多个子翅片相连能够形成翅片本体,翅片本体包括设于一侧的出风轮廓线以及设于另一侧的进风轮廓线,且在翅片本体的出风轮廓线的曲率半径所在直线上,或在翅片本体的进风轮廓线的曲率半径所在直线上,翅片本体的进风轮廓线与出风轮廓线之间的距离由换热器翅片的中部向两端逐渐减小。通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提高换热器翅片的利用率,有利于提高换热效率,节约能耗,还可以减少材料浪费,降低生产成本。

Description

换热器翅片、换热器、室内机和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热器翅片、一种换热器、一种室内机和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室内机换热器中常用的换热器翅片多为等宽矩形或者矩形两端带有部分异形结构,换热器翅片上的管道流路也是按照规律进行均匀布置的。但室内机的风机送出的空气一般为非均匀的,容易造成换热器部分区域存在风量过剩而部分存在材料浪费,导致换热器的利用率低,影响空调器的换热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器翅片。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器。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室内机。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换热器翅片,包括:多个子翅片,子翅片上设有至少一个冷媒管安装孔,其中,每个子翅片独立设置,且多个子翅片相连能够形成翅片本体,翅片本体包括设于一侧的出风轮廓线以及设于另一侧的进风轮廓线,且在翅片本体的出风轮廓线的曲率半径所在直线上,或在翅片本体的进风轮廓线的曲率半径所在直线上,翅片本体的进风轮廓线与出风轮廓线之间的距离由换热器翅片的中部向两端逐渐减小。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技术方案,换热器翅片包括多个子翅片,子翅片上设有至少一个用于设置冷媒管路的冷媒管安装孔,每个子翅片子翅片独立设置,通过多个子翅片相连能够形成翅片本体,以通过在翅片本体上设置冷媒管实现换热。其中,通过在翅片本体的出风轮廓线的曲率半径所在直线上,或在翅片本体的进风轮廓线的曲率半径所在直线上,设置翅片本体的进风轮廓线与出风轮廓线之间的距离由换热器翅片的中部向两端之间减小,使得翅片本体的中部的面积大于两端的面积,从而增大翅片本体在风量较大的中部区域中的面积,减小翅片本体在风量相对较小的区域中的面积,有利于提高换热器翅片的利用率,增强换热性能,节约能耗,同时可减少风量较小的区域内的材料浪费,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常用的空调器风机出风气流为非均匀状态,特别是室内机的风机,出风气流整体呈现中间区域风量大于外侧区域的风量。
另外,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换热器翅片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翅片本体具体包括多个形状不同的子翅片。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限定翅片本体具体包括多个子翅片,且多个子翅片的形状不同,通过多个子翅片之间的拼接,使得翅片本体的形成差异化的形状结构,以根据进风风量大小不同进行相应的结构布置,从而提高翅片本体的利用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多个子翅片沿由进风侧至出风侧的方向依次连接以形成翅片本体。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多个子翅片沿由进风侧至出风侧的方向依次连接,以形成翅片本体,从而通过多个形状不同的子翅片的依次连接,增大翅片本体上进风量大的区域的面积,减小翅片本体上进风量小的区域的面积,以充分利用翅片本体的形状和风量,提高换热效率。其中,子翅片的数量可以是2至5个,也可以是其他数量。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多个子翅片沿翅片本体的进风轮廓线的方向依次连接以形成翅片本体。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多个子翅片沿翅片本体的进风轮廓线的方向依次连接,以形成翅片本体,从而可在翅片本体的进风量较大的区域选用尺寸较大的子翅片,而在翅片本体的进风量较小的区域选用尺寸较小的子翅片,从而根据进风量的大小合理设置对应区域的尺寸,以提高换热效率。其中,子翅片的数量可以是2至5个,也可以是其他数量。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两个子翅片相连的边缘沿由翅片本体的进风侧向出风侧的方向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限定两个子翅片相连的边缘沿由进风侧至出风侧的方向设置,一方面便于两个子翅片之间的连接,受力传导相对均衡,翅片本体的整体稳定性强,另一方面可缩减单个子翅片所占的空间大小,便于子翅片的剪裁加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翅片本体沿由进风侧至出风侧的方向凹陷,且至少部分出风轮廓线经平移后可与进风轮廓线重合。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翅片本体沿由进风侧至出风侧的方向凹陷,使翅片本体呈现弯曲状态,可增大翅片本体中部区域与风机的出风口之间的距离,以降低翅片所受到的空气压力。通过设置翅片本体的至少部分出风轮廓线经平移后可与进风轮廓线重合,以便于翅片本体的加工剪裁,以减少加工过程中的废料,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可以理解,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翅片本体需由整张材料中剪裁造型,缩减整张材料中两个翅片之间的距离可提高材料的利用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风轮廓线与出风轮廓线之间的距离的最大值,沿第一端向第二端的方向上,处于进风轮廓线上的1/5至4/5的区域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限定翅片本体的进风轮廓线与出风轮廓线之间的距离的最大值,沿第一端向第二端的方向上,处于进风轮廓线上的1/5至4/5的区域内,使得距离的最大值远离第一端和第二端,即距离的最大值位置处于翅片本体中部位置,从而使翅片本体上面积最大的部分对应于风量较大的区域,以提高换热器翅片的利用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与距离的最大值对应的直线沿换热器翅片的进风方向延伸。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限定与距离的最大值对应的直线沿换热器翅片的进风方向延伸,使得翅片本体的延伸方向与进风方向一致,以增大翅片本体与进风气流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提高换热效率。其中,需要说明的是,进风方向为进风气流整体的运动趋势方向。在翅片本体的出风轮廓线的曲率半径所在直线上,或在翅片本体的进风轮廓线的曲率半径所在直线上,翅片本体的进风轮廓线与出风轮廓线之间的距离存在最大值,该距离的最大值所在的直线即为与距离的最大值对应的直线。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与距离的最大值对应的直线与两个子翅片相连的边缘所在直线相重合。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与距离的最大值对应的直线与两个子翅片相连的边缘所在直线相重合,可使得两个子翅片之间的接触面积最大,有利于提高连接强度,增强翅片本体的稳定性。可以理解,换热器翅片在使用过程中多为竖直设置,设于上方的子翅片在重力的作用下存在转动或倾斜的趋势,若两个子翅片之间的连接强度过低,容易导致两个子翅片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分离。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出风轮廓线包括依次连接的五段弧线段,由换热器翅片的中间至两端,相邻的弧线段的曲率逐渐减小。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翅片本体的轮廓线包括依次连接的五段弧线段,且两斤的弧线段的曲率由换热器翅片的中间向两端逐渐减小,以通过改变不同弧线段的曲率大小使的翅片本体呈现不同的形状,以便于根据进风气流的风量大小对翅片本体进行造型加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翅片本体的进风方向所在的平面为第一平面,垂直于第一平面的平面为第二平面;翅片本体在第二平面上的投影的尺寸大于翅片本体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的尺寸。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限定翅片本体的进风方向所在的平面为第一平面,垂直于第一平面的平面为第二平面,且翅片本体在第二平面上的投影的尺寸大于翅片本体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尺寸,可相对增大翅片本体进风轮廓线与进风方向之间的夹角,有利于增大换热器翅片上设置的冷媒管路与进风气流的接触面积,提高换热效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第二平面上,翅片本体位于与距离的最大值对应的直线的一侧的投影尺寸,大于翅片本体位于与距离的最大值对应的直线的另一侧的投影尺寸。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限定在第二平面上,翅片本体位于与距离的最大值对应的直线的一侧的投影尺寸,大于翅片本体位于与距离的最大值对应的直线的另一侧的投影,使得翅片本体形成非对称结构,且翅片本体的两端在第二平面上的尺寸大小不同,即在垂直于进风方向上翅片本体在与距离的最大值对应的直线的两端的尺寸大小不同,从而可根据进风气流不同的风量大小区域对应布置翅片本体,使得风量较大的区域对应于翅片本体上尺寸较大的部分,风量较小的区域对应于翅片本体上尺寸较小的部分,以增大翅片本体的利用率,提高换热效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第一平面上,翅片本体位于与距离的最大值对应的直线的一侧的投影尺寸,大于翅片本体位于与距离的最大值对应的直线的另一侧的投影尺寸。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限定在第一平面上,翅片本体位于与距离的最大值对应的直线的一侧的投影尺寸,大于翅片本体位于与距离的最大值对应的直线的另一侧的投影尺寸,使得翅片本体形成非对称结构,且翅片本体在进风方向上的尺寸大小不同,从而可根据进风气流不同的风量大小区域对应布置翅片本体,使得风量较大的区域对应于翅片本体上尺寸较大的部分,风量较小的区域对应于翅片本体上尺寸较小的部分,以增大翅片本体的利用率,提高换热效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换热器翅片的中部形成有等距区域,在等距区域中,进风轮廓线与出风轮廓线之间的距离相等。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换热器翅片的中部形成有等距区域,且在等距区域中,进风轮廓线与出风轮廓线之间的距离相等,以增大与进风气流风量较大的区域对应的翅片面积,从而增大翅片本体的利用率,有利于提高换热效率。可以理解,进风气流内部的局部区域内,风量大小相同,或者风量变化量较小接近于相同。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等距区域的进风轮廓线和出风轮廓线均为弧线、直线、直线与弧线的组合、直线与直线的组合或弧线与弧线的组合。
在该技术方案中,等距区域的进风轮廓线和出风轮廓线可以有多种形式,包括弧线、直线、直线与弧线的组合、直线与直线的组合或弧线与弧线的组合,其中,直线便于对翅片本体的加工剪裁,而弧线可使得进风轮廓线和出风轮廓线保持流线型,有利于减小风阻,使空气流动更加通畅。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冷媒管安装孔的数量由换热器翅片的中部向两端逐渐减少。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冷媒管安装孔的数量由换热器翅片的中部向两端逐渐减少,以在对应于进风气流的风量较大的区域内布置较多的冷观管路,减少风量较小区域内的冷媒管路数量,以充分利用进风气流,提高换热效率,同时还有利于缩减风量较小区域内的翅片面积,节省材料。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相邻的冷媒管安装孔之间的间距与冷媒管安装孔的孔径大小呈正相关。
在该技术方案中,为减少多个冷媒管路之间的相互影响,相邻的冷媒管路之间需保持一定的间距,但翅片本体的总体面积有限,通过限定相邻的冷媒管安装孔之间的间距与冷媒管安装孔的孔径大小呈正相关,以在有限的空间内合理布置冷媒管路,即冷媒管的管径越大则相邻的冷媒管的间距也越大,冷媒管的管径越小则相邻的冷媒管的间距也越小,从而提高换热器翅片的利用率。
本发明第二方面技术方案中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包括多个上述第一方面技术方案中任一项的换热器翅片,多个换热器翅片并排设置,且任意相邻的两个换热器翅片之间的距离不小于预设间距;冷媒管路,冷媒管路的管径尺寸与换热器翅片的冷媒管安装孔的尺寸相适配,且冷媒管路穿过冷媒管安装孔。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技术方案,换热器包括多个上述第一方面技术方案中红任一项的换热器翅片和冷媒管路,多个换热器翅片并排设置,以形成换热器翅片阵列,冷媒管路的管径尺寸与冷媒管安装孔的尺寸相适配,通过在换热器翅片阵列的冷媒管安装孔中设置冷媒管路,以使冷媒管路与进风气流进行换热,从而实现调节空气温度的作用。本方案应具有上述第一方面技术方案中任一项的换热器翅片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第三方面技术方案中提供了一种室内机,包括壳体,壳体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风机,设于壳体内;如上述第三方面技术方案中的换热器,设于壳体内,且换热器与风机对应设置。
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技术方案,室内机包括壳体、风机和上述第三方面技术方案中的换热器,其中,壳体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以使壳体内形成气流通道;壳体内设有风机,以利用风机的转动驱动空气由进风口向出风口流动;通过在壳体内与风机对应设置有换热器,具体地。换热器设于风机与壳体的出风口之间,以使风机驱动空气流向换热器,并经与换热器换热后由壳体的出风口向外排出,从而实现调节空气温度的作用。本方案的室内机应具有上述第二方面技术方案中的换热器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第四方面技术方案中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室外机;如上述第三方面技术方案中的室内机,与室外机相连。
根据本发明第四方面技术方案,空调器包括室外机和上述第三方面技术方案中的室内机,且室外机与室内机相连,以通过室外机与室内机之间的冷媒交互,实现各种不同的空气条件模式。本方案应具有上述第三方面技术方案中的室内机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翅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翅片的加工布局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翅片的加工布局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翅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翅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翅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翅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室内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8中附图标记与部件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
1翅片本体,11第一子翅片,12第二子翅片,13连接部,14冷媒管安装孔,151进风轮廓线,152出风轮廓线,16距离最大值点,17工艺缺口,18等距区域,191第三子翅片,192第四子翅片,193第五子翅片,194第六子翅片,195第七子翅片,196第八子翅片,2换热器,3风机,4壳体,41出风口,5废料区,61第一平面,62第二平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8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换热器翅片、换热器、室内机和空调器。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换热器翅片,如图1所示,包括形状不同的第一子翅片11和第二子翅片12相连接形成的翅片本体1,每个子翅片均上设有多个用于安装冷媒管的冷媒管安装孔14,并在两个子翅片相连接处形成有连接部13,连接部13的连接边缘沿由进风侧至出风侧的方向设置。翅片本体1沿进风侧至出风侧的方向凹陷,形成弯曲形状,第一子翅片11的进风侧的轮廓线与第二子翅片12的进风侧的轮廓线相连,并形成翅片本体的进风轮廓线151,同样地,第一子翅片11的出风侧的轮廓线与第二子翅片12的出风侧的轮廓线相连,并形成翅片本体的出风轮廓线152。在翅片本体1的出风轮廓线152的曲率半径所在直线上,或者在翅片本体1的进风轮廓线151的曲率半径所在直线上,翅片本体1的进风轮廓线151与出风轮廓线152之间的距离由换热器翅片的中部向两端逐渐减小,相应地,冷媒管安装孔14的数量也由换热器翅片的中部向两端逐渐减少,进风轮廓线151与出风轮廓线152在换热器翅片的两端通过圆弧线相连接。其中,翅片本体1进风轮廓线151与出风轮廓线152之间的距离存在唯一的最大值H3,在沿进风轮廓线151的第一端向第二端的方向上,距离最大值点16位于进风轮廓线151的1/5至4/5的区域内,且距离最大值点16所在的直线沿换热器翅片的进风方向延伸,连接部13的连接边缘所在直线与距离最大值点16所在直线相重合。具体地,距离最大值点16位于进风气流的风量最大的区域,以通过增大翅片本体1在风量大的区域内的尺寸,减小翅片本体1在风量小的区域内的尺寸,提高翅片本体1的利用率,以在翅片本体1上设有冷媒管时,提高换热效率。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所示,翅片本体1的进风轮廓线151和出风轮廓线152上均设有工艺缺口17,以便于翅片本体1在加工过程中进行剪裁。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换热器翅片,如图1所示,包括形状不同的第一子翅片11和第二子翅片12相连接形成的翅片本体1,每个子翅片均上设有多个用于安装冷媒管的冷媒管安装孔14,并在两个子翅片相连接处形成有连接部13,连接部13的连接边缘沿由进风侧至出风侧的方向设置。翅片本体1沿进风侧至出风侧的方向凹陷,形成弯曲形状,第一子翅片11的进风侧的轮廓线与第二子翅片12的进风侧的轮廓线相连,并形成翅片本体的进风轮廓线151,同样地,第一子翅片11的出风侧的轮廓线与第二子翅片12的出风侧的轮廓线相连,并形成翅片本体的出风轮廓线152。在翅片本体1的出风轮廓线152的曲率半径所在直线上,或者在翅片本体1的进风轮廓线151的曲率半径所在直线上,翅片本体1的进风轮廓线151与出风轮廓线152之间的距离由换热器翅片的中部向两端逐渐减小,相应地,冷媒管安装孔14的数量也由换热器翅片的中部向两端逐渐减少,进风轮廓线151与出风轮廓线152在换热器翅片的两端通过圆弧线相连接。其中,翅片本体1进风轮廓线151与出风轮廓线152之间的距离存在唯一的最大值H3,在沿进风轮廓线151的第一端向第二端的方向上,距离最大值点16位于进风轮廓线151的1/5至4/5的区域内,且距离最大值点16所在的直线沿换热器翅片的进风方向延伸,连接部13的连接边缘所在直线与距离最大值点16所在直线相重合。具体地,距离最大值点16位于进风气流的风量最大的区域,以通过增大翅片本体1在风量大的区域内的尺寸,减小翅片本体1在风量小的区域内的尺寸,提高翅片本体1的利用率,以在翅片本体1上设有冷媒管时,提高换热效率。翅片本体1的进风轮廓线151和出风轮廓线152上均设有工艺缺口17,以便于翅片本体1在加工过程中进行剪裁。
如图2所示,翅片本体1的进风轮廓线151经平移后可与部分出风轮廓线152完全重合,以在对翅片本体1进行加工时,减少整张材料中相邻的两个翅片本体1间的废料面积,仅在翅片本体1的两端存在部分废料区5,有利于提高材料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对单个子翅片进行剪裁加工时,仅在整张材料的一侧存在部分废料区。其中,每个翅片本体1的进风轮廓线151上的工艺缺口17与相邻的一个翅片本体1的出风轮廓线152上的工艺缺口17相对应,以便于剪裁加工。
其中,本实施例的换热器翅片,在生产过程中,其废料率可以控制在6%以内,甚至比传统的异形切矩形片的废料率更低。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换热器翅片,如图1所示,包括形状不同的第一子翅片11和第二子翅片12相连接形成的翅片本体1,每个子翅片均上设有多个用于安装冷媒管的冷媒管安装孔14,并在两个子翅片相连接处形成有连接部13,连接部13的连接边缘沿由进风侧至出风侧的方向设置。翅片本体1沿进风侧至出风侧的方向凹陷,形成弯曲形状,第一子翅片11的进风侧的轮廓线与第二子翅片12的进风侧的轮廓线相连,并形成翅片本体的进风轮廓线151,同样地,第一子翅片11的出风侧的轮廓线与第二子翅片12的出风侧的轮廓线相连,并形成翅片本体的出风轮廓线152。在翅片本体1的出风轮廓线152的曲率半径所在直线上,或者在翅片本体1的进风轮廓线151的曲率半径所在直线上,翅片本体1的进风轮廓线151与出风轮廓线152之间的距离由换热器翅片的中部向两端逐渐减小,相应地,冷媒管安装孔14的数量也由换热器翅片的中部向两端逐渐减少,进风轮廓线151与出风轮廓线152在换热器翅片的两端通过圆弧线相连接。其中,翅片本体1进风轮廓线151与出风轮廓线152之间的距离存在唯一的最大值H3,在沿进风轮廓线151的第一端向第二端的方向上,距离最大值点16位于进风轮廓线151的1/5至4/5的区域内,且距离最大值点16所在的直线沿换热器翅片的进风方向延伸,连接部13的连接边缘所在直线与距离最大值点16所在直线相重合。具体地,距离最大值点16位于进风气流的风量最大的区域,以通过增大翅片本体1在风量大的区域内的尺寸,减小翅片本体1在风量小的区域内的尺寸,提高翅片本体1的利用率,以在翅片本体1上设有冷媒管时,提高换热效率。翅片本体1的进风轮廓线151和出风轮廓线152上均设有工艺缺口17,以便与剪裁加工。如图2所示,翅片本体1的进风轮廓线151经平移后可与部分出风轮廓线152完全重合,以在对翅片本体1进行加工时,减少整张材料中相邻的两个翅片本体1间的废料面积,仅在翅片本体1的两端存在部分废料区5。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对单个子翅片进行剪裁加工时,仅在整张材料的一侧存在部分废料区。
如图1所示,翅片本体1的出风轮廓线152位于第一子翅片11中的部分长度大于位于第二子翅片12中的部分长度。进一步地,翅片本体1的进风轮廓线151包括依次连接的五段弧线段,且相邻的弧线段的曲率由换热器翅片的中间至两端逐渐减小,相应地,出风轮廓线152也包括依次连接的五段弧线段,且每段弧线段的曲率与对应的进风侧的弧线段的曲率相同,从而使的翅片本体1由上向下可划分为五个曲率不同的区域,在翅片本体1的出风轮廓线152的曲率半径所在直线上,H1、H2、H3、H4、H5分别为五个区域内的进风轮廓线151至出风轮廓线152的距离,其中,H3为距离最大值,且H1<H2<H3,H5<H4<H3。
更进一步地,翅片本体1在进风方向所在的平面为第一平面61,即如图1所示的水平平面为第一平面61,垂直于第一平面61的平面为第二平面62,即如图1所示的竖直平面为第二平面62。翅片本体1在第二平面62上的投影的尺寸为L1,翅片本体1位于与距离最大值对应的直线的上方的部分在第一平面61上的投影的尺寸为L2,在第二平面62上的投影的尺寸为L5,翅片本体1位于与距离最大值对应的直线的下方的部分在第一平面61上的投影的尺寸为L3,在第二平面62上的投影的尺寸为L4,其中,L3<L2<L1,且L4<L5。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换热器翅片中,相关尺寸条件还可以是L2≤L3和/或L5≤L4。
其中,在翅片本体1的出风轮廓线152的曲率半径所在直线上,或在翅片本体1的进风轮廓线151的曲率半径所在直线上,翅片本体1的进风轮廓线151与出风轮廓线152之间的距离存在最大值,该距离的最大值所在的直线即为与距离最大值对应的直线。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换热器翅片,如图3所示,包括形状不同的第一子翅片11和第二子翅片12相连接形成的翅片本体1,每个子翅片均上设有多个用于安装冷媒管的冷媒管安装孔14,并在两个子翅片相连接处形成有连接部13,连接部13的连接边缘沿由进风侧至出风侧的方向设置。翅片本体1沿进风侧至出风侧的方向凹陷,形成弯曲形状,第一子翅片11的进风侧的轮廓线与第二子翅片12的进风侧的轮廓线相连,并形成翅片本体的进风轮廓线151,同样地,第一子翅片11的出风侧的轮廓线与第二子翅片12的出风侧的轮廓线相连,并形成翅片本体的出风轮廓线152。在翅片本体1的出风轮廓线152的曲率半径所在直线上,或者在翅片本体1的进风轮廓线151的曲率半径所在直线上,翅片本体1的进风轮廓线151与出风轮廓线152之间的距离由换热器翅片的中部向两端逐渐减小,相应地,冷媒管安装孔14的数量也由换热器翅片的中部向两端逐渐减少,进风轮廓线151与出风轮廓线152在换热器翅片的两端通过圆弧线相连接。其中,换热器翅片的中部形成有等距区域18,在等距区域18中,进风轮廓线151与出风轮廓线152之间的距离相等,即在进风轮廓线151与出风轮廓线152之间的距离存在多个距离最大值H3,且在翅片本体1的出风轮廓线152的曲率半径所在直线上,所有距离最大值点16均位于进风轮廓线151的1/5至4/5的区域内,连接部13的连接边缘所在直线与距离最大值点16所在直线相重合。具体地,等距区域18内的进风轮廓线151与出风轮廓线152均为弧线,且弧线由进风侧至出风侧的方向凹陷。等距区域18位于进风气流的风量最大的区域,以通过增大翅片本体1在风量大的区域内的尺寸,减小翅片本体1在风量小的区域内的尺寸,提高翅片本体1的利用率,以在翅片本体1上设有冷媒管时,提高换热效率。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所示,翅片本体1的进风轮廓线151和出风轮廓线152上均设有工艺缺口17,以便于翅片本体1在加工过程中进行剪裁。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换热器翅片,如图4所示,包括形状不同的第一子翅片11和第二子翅片12相连接形成的翅片本体1,每个子翅片均上设有多个用于安装冷媒管的冷媒管安装孔14,并在两个子翅片相连接处形成有连接部13,连接部13的连接边缘沿由进风侧至出风侧的方向设置。翅片本体1沿进风侧至出风侧的方向凹陷,形成弯曲形状,第一子翅片11的进风侧的轮廓线与第二子翅片12的进风侧的轮廓线相连,并形成翅片本体的进风轮廓线151,同样地,第一子翅片11的出风侧的轮廓线与第二子翅片12的出风侧的轮廓线相连,并形成翅片本体的出风轮廓线152。在翅片本体1的出风轮廓线152的曲率半径所在直线上,或者在翅片本体1的进风轮廓线151的曲率半径所在直线上,翅片本体1的进风轮廓线151与出风轮廓线152之间的距离由换热器翅片的中部向两端逐渐减小,相应地,冷媒管安装孔14的数量也由换热器翅片的中部向两端逐渐减少,进风轮廓线151与出风轮廓线152在换热器翅片的两端通过圆弧线相连接。其中,换热器翅片的中部形成有等距区域18,在等距区域18中,进风轮廓线151与出风轮廓线152之间的距离相等,即在进风轮廓线151与出风轮廓线152之间的距离存在多个距离最大值H3,且在翅片本体1的出风轮廓线152的曲率半径所在直线上,所有距离最大值点16均位于进风轮廓线151的1/5至4/5的区域内,连接部13的连接边缘所在直线与距离最大值点16所在直线相重合。具体地,等距区域18内的进风轮廓线151与出风轮廓线152均为直线,且直线垂直于进风方向。等距区域18位于进风气流的风量最大的区域,以通过增大翅片本体1在风量大的区域内的尺寸,减小翅片本体1在风量小的区域内的尺寸,提高翅片本体1的利用率,以在翅片本体1上设有冷媒管时,提高换热效率。需要说明的是,如图4所示,翅片本体1的进风轮廓线151和出风轮廓线152上均设有工艺缺口17,以便于翅片本体1在加工过程中进行剪裁。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换热器翅片,如图1所示,包括形状不同的第一子翅片11和第二子翅片12相连接形成的翅片本体1,每个子翅片均上设有多个用于安装冷媒管的冷媒管安装孔14,并在两个子翅片相连接处形成有连接部13,连接部13的连接边缘沿由进风侧至出风侧的方向设置。翅片本体1沿进风侧至出风侧的方向凹陷,形成弯曲形状,第一子翅片11的进风侧的轮廓线与第二子翅片12的进风侧的轮廓线相连,并形成翅片本体的进风轮廓线151,同样地,第一子翅片11的出风侧的轮廓线与第二子翅片12的出风侧的轮廓线相连,并形成翅片本体的出风轮廓线152。在翅片本体1的出风轮廓线152的曲率半径所在直线上,或者在翅片本体1的进风轮廓线151的曲率半径所在直线上,翅片本体1的进风轮廓线151与出风轮廓线152之间的距离由换热器翅片的中部向两端逐渐减小,相应地,冷媒管安装孔14的数量也由换热器翅片的中部向两端逐渐减少,进风轮廓线151与出风轮廓线152在换热器翅片的两端通过圆弧线相连接。其中,翅片本体1进风轮廓线151与出风轮廓线152之间的距离存在唯一的距离最大值H3,且在翅片本体1的出风轮廓线152的曲率半径所在直线上,距离最大值点16位于进风轮廓线151的1/5至4/5的区域内,且距离最大值点16所在的直线沿换热器翅片的进风方向延伸,连接部13的连接边缘所在直线与距离最大值点16所在直线相重合。具体地,距离最大值16位于进风气流的风量最大的区域,以通过增大翅片本体1在风量大的区域内的尺寸,减小翅片本体1在风量小的区域内的尺寸,提高翅片本体1的利用率,以在翅片本体1上设有冷媒管时,提高换热效率。其中,相邻的冷媒管安装孔14之间的间距与冷媒管安装孔14的孔径大小呈正相关,冷媒管安装孔14的孔径越大,相邻的冷媒管安装孔14之间的间距越大。
如图2所示,翅片本体1的进风轮廓线151经平移后可与部分出风轮廓线152重合,以在对翅片本体1进行加工时,减少整张材料中相邻的两个翅片本体1间的废料面积,仅在翅片本体1的两端存在部分废料区5。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对单个子翅片进行剪裁加工时,仅在整张材料的一侧存在部分废料区。翅片本体1的进风轮廓线151和出风轮廓线152上均设有工艺缺口17,且每个翅片本体1的进风轮廓线151上的工艺缺口17与相邻的一个翅片本体1的出风轮廓线152上的工艺缺口17相对应,以便与剪裁加工。
如图1所示,翅片本体1的出风轮廓线152位于第一子翅片11中的部分长度大于位于第二子翅片12中的部分长度。具体地,翅片本体1的进风轮廓线151包括依次连接的五段弧线段,且相邻的弧线段的曲率由换热器翅片的中间至两端逐渐减小,相应地,出风轮廓线152也包括依次连接的五段弧线段,且每段弧线段的曲率与对应的进风侧的弧线段的曲率相同,从而使的翅片本体1由上向下可划分为五个曲率不同的区域,在翅片本体1的出风轮廓线152的曲率半径所在直线上,H1、H2、H3、H4、H5分别为五个区域内的进风轮廓线151至出风轮廓线152的距离,其中,H3为距离最大值,且H1<H2<H3,H5<H4<H3。此外,翅片本体1在进风方向所在的平面为第一平面61,即如图1所示的水平平面为第一平面61,垂直于第一平面61的平面为第二平面62,即如图1所示的竖直平面为第二平面62。翅片本体1在第二平面62上的投影的尺寸为L1,翅片本体1位于与距离最大值对应的直线的上方的部分在第一平面61上的投影的尺寸为L2,在第二平面62上的投影的尺寸为L5,翅片本体1位于与距离最大值对应的直线的下方的部分在第一平面61上的投影的尺寸为L3,在第二平面62上的投影的尺寸为L4,其中,L3<L2<L1,且L4<L5。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换热器翅片中,相关尺寸条件还可以是L2≤L3和/或L5≤L4。
其中,在翅片本体1的出风轮廓线152的曲率半径所在直线上,或在翅片本体1的进风轮廓线151的曲率半径所在直线上,翅片本体1的进风轮廓线151与出风轮廓线152之间的距离存在最大值,该距离的最大值所在的直线即为与距离最大值对应的直线。
实施例七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换热器翅片,如图6所示,包括形状不同的第三子翅片191、第四子翅片192和第五子翅片193,第三子翅片191、第四子翅片192和第五子翅片193沿由进风侧至出风侧的方向依次连接形成翅片本体1,每个子翅片均上设有多个用于安装冷媒管的冷媒管安装孔14,并在相邻的两个子翅片相连接处形成有连接部13。翅片本体1沿进风侧至出风侧的方向凹陷,形成弯曲形状,第三子翅片191的进风侧的轮廓线形成翅片本体的进风轮廓线151,第三子翅片191、第四子翅片192和第五子翅片193的出风侧的轮廓线相连,并形成翅片本体的出风轮廓线152。在翅片本体1的出风轮廓线152的曲率半径所在直线上,或者在翅片本体1的进风轮廓线151的曲率半径所在直线上,翅片本体1的进风轮廓线151与出风轮廓线152之间的距离由换热器翅片的中部向两端逐渐减小,相应地,冷媒管安装孔14的数量也由换热器翅片的中部向两端逐渐减少,进风轮廓线151与出风轮廓线152在换热器翅片的两端通过圆弧线相连接。其中,翅片本体1进风轮廓线151与出风轮廓线152之间的距离存在唯一的距离最大值H3,且在翅片本体1的出风轮廓线152的曲率半径所在直线上,距离最大值点16位于进风轮廓线151的1/5至4/5的区域内,且距离最大值点16所在的直线沿换热器翅片的进风方向延伸。具体地,距离最大值16位于进风气流的风量最大的区域,以通过增大翅片本体1在风量大的区域内的尺寸,减小翅片本体1在风量小的区域内的尺寸,提高翅片本体1的利用率,以在翅片本体1上设有冷媒管时,提高换热效率。其中,相邻的冷媒管安装孔14之间的间距与冷媒管安装孔14的孔径大小呈正相关,冷媒管安装孔14的孔径越大,相邻的冷媒管安装孔14之间的间距越大。
如图6所示,翅片本体1的进风轮廓线151包括依次连接的五段弧线段,且相邻的弧线段的曲率由换热器翅片的中间至两端逐渐减小,相应地,出风轮廓线152也包括依次连接的五段弧线段,且每段弧线段的曲率与对应的进风侧的弧线段的曲率相同,从而使的翅片本体1由上向下可划分为五个曲率不同的区域,在翅片本体1的出风轮廓线152的曲率半径所在直线上,H1、H2、H3、H4、H5分别为五个区域内的进风轮廓线151至出风轮廓线152的距离,其中,H3为距离最大值,且H1<H2<H3,H5<H4<H3。
实施例八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换热器翅片,如图7所示,包括形状不同的第六子翅片194、第七子翅片195和第八子翅片196,第六子翅片194、第七子翅片195和第八子翅片196沿翅片本体1的进风轮廓线151的方向依次连接形成翅片本体1,每个子翅片均上设有多个用于安装冷媒管的冷媒管安装孔14,并在相邻的两个子翅片相连接处形成有连接部13。翅片本体1沿进风侧至出风侧的方向凹陷,形成弯曲形状,第六子翅片194、第七子翅片195和第八子翅片196的进风侧的轮廓线依次相连形成翅片本体的进风轮廓线151,第六子翅片194、第七子翅片195和第八子翅片196的出风侧的轮廓线依次相连形成翅片本体的出风轮廓线152。在翅片本体1的出风轮廓线152的曲率半径所在直线上,或者在翅片本体1的进风轮廓线151的曲率半径所在直线上,翅片本体1的进风轮廓线151与出风轮廓线152之间的距离由换热器翅片的中部向两端逐渐减小,相应地,冷媒管安装孔14的数量也由换热器翅片的中部向两端逐渐减少,进风轮廓线151与出风轮廓线152在换热器翅片的两端通过圆弧线相连接。其中,翅片本体1进风轮廓线151与出风轮廓线152之间的距离存在唯一的距离最大值H3,且在翅片本体1的出风轮廓线152的曲率半径所在直线上,距离最大值点16位于进风轮廓线151的1/5至4/5的区域内,且距离最大值点16所在的直线沿换热器翅片的进风方向延伸。具体地,距离最大值16位于第七子翅片195中,距离最大值16对应于进风气流的风量最大的区域,以通过增大翅片本体1在风量大的区域内的尺寸,减小翅片本体1在风量小的区域内的尺寸,提高翅片本体1的利用率,以在翅片本体1上设有冷媒管时,提高换热效率。其中,相邻的冷媒管安装孔14之间的间距与冷媒管安装孔14的孔径大小呈正相关,冷媒管安装孔14的孔径越大,相邻的冷媒管安装孔14之间的间距越大。
如图7所示,翅片本体1的进风轮廓线151包括依次连接的五段弧线段,且相邻的弧线段的曲率由换热器翅片的中间至两端逐渐减小,相应地,出风轮廓线152也包括依次连接的五段弧线段,且每段弧线段的曲率与对应的进风侧的弧线段的曲率相同,从而使的翅片本体1由上向下可划分为五个曲率不同的区域,在翅片本体1的出风轮廓线152的曲率半径所在直线上,H1、H2、H3、H4、H5分别为五个区域内的进风轮廓线151至出风轮廓线152的距离,其中,H3为距离最大值,且H1<H2<H3,H5<H4<H3。
实施例九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包括多个如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八任一项中的换热器翅片和冷媒管路,多个换热器翅片并排设置形成换热器翅片阵列,且任意相邻的两个换热器翅片之间的距离不小于预设间距,以保证进风气流的正常流通。冷媒管路的管径尺寸与换热器翅片的冷媒管安装孔14的孔径尺寸相适配,冷媒管路设置于对应的冷媒管安装孔14中,以在进风气流换热器接触时对空气进行换热,实现换热器的换热功能。本实施例中的换热器具有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八任一项中的换热器翅片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十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室内机,如图8所示,包括壳体4、风机3以及上述实施例九中的换热器2。壳体4上设有进风口(图中未示出)和出风口41,风机3和换热器2位于壳体4内,通过风机3驱动空气由进风口向出风口41流动;换热器2设于风机3与壳体4的出风口41之间,且换热器2与风机3的出风侧对应设置,以对风机3送出的气流进行换热,换热后的气流由壳体4的出风口41排出,以对空气温度进行调节。本实施例中的室内机具有上述实施例九中的换热器2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十一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室外机和上述实施例十中的室内机,室外机与室内机相连,以通过室外机与室内机之间的冷媒流动,使室内机对空气进行换热,实现调节空气温度的功能。本实施例中的空调器具有上述实施例十中的室内机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提高换热器翅片的利用率,有利于提高换热效率,节约能耗,还可以减少材料浪费,降低生产成本。
在本发明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8)

1.一种换热器翅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子翅片,所述子翅片上设有至少一个冷媒管安装孔,
其中,每个所述子翅片独立设置,且多个所述子翅片相连能够形成翅片本体,所述翅片本体包括设于一侧的出风轮廓线以及设于另一侧的进风轮廓线,且在所述翅片本体的出风轮廓线的曲率半径所在直线上,或在所述翅片本体的进风轮廓线的曲率半径所在直线上,所述翅片本体的进风轮廓线与出风轮廓线之间的距离由所述换热器翅片的中部向两端逐渐减小;
多个所述子翅片沿由进风侧至出风侧的方向依次连接以形成所述翅片本体;
所述翅片本体沿由所述进风侧至所述出风侧的方向凹陷,且至少部分所述换热器翅片的出风轮廓线经平移后可与所述换热器翅片进风轮廓线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翅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本体具体包括多个形状不同的子翅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翅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子翅片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子翅片相连的边缘沿由所述翅片本体的进风侧向出风侧的方向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翅片,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子翅片沿所述翅片本体的进风轮廓线的方向依次连接以形成所述翅片本体。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翅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轮廓线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与所述出风轮廓线相连,
所述进风轮廓线与所述出风轮廓线之间的距离的最大值,沿所述第一端向所述第二端的方向上,处于所述进风轮廓线上的1/5至4/5的区域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翅片,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距离的最大值对应的直线沿所述换热器翅片的进风方向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翅片,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距离的最大值对应的直线与两个所述子翅片相连的边缘所在直线相重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器翅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风轮廓线包括依次连接的五段弧线段,由所述换热器翅片的中间至两端,相邻的所述弧线段的曲率逐渐减小。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翅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翅片本体的进风方向所在的平面为第一平面,垂直于所述第一平面的平面为第二平面;
所述翅片本体在所述第二平面上的投影的尺寸大于所述换热器翅片在所述第一平面内的尺寸。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器翅片,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平面上,所述翅片本体位于与所述距离的最大值对应的直线的一侧的投影尺寸,大于所述翅片本体位于与所述距离的最大值对应的另一侧的投影尺寸。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器翅片,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平面上,所述翅片本体位于与所述距离的最大值对应的直线的一侧的投影尺寸,大于所述翅片本体位于与所述距离的最大值对应的直线的另一侧的投影尺寸。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翅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器翅片的中部形成有等距区域,在所述等距区域中,所述进风轮廓线与所述出风轮廓线之间的距离相等。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换热器翅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等距区域的进风轮廓线和出风轮廓线均为弧线、直线、直线与弧线的组合、直线与直线的组合或弧线与弧线的组合。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翅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媒管安装孔的数量由所述换热器翅片的中部向两端逐渐减少。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换热器翅片,其特征在于,
相邻的所述冷媒管安装孔之间的间距与所述冷媒安装孔的孔径大小呈正相关。
16.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如上述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翅片,多个所述换热器翅片并排设置,且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器翅片之间的距离不小于预设间距;
冷媒管路,所述冷媒管路的径向尺寸与所述换热器翅片的冷媒管安装孔的尺寸相适配,且所述冷媒管路穿过所述冷媒管安装孔。
17.一种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风机,设于所述壳体内;
如权利要求16中所述的换热器,设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换热器与所述风机对应设置。
18.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室外机;
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室内机,与所述室外机相连。
CN201911013237.2A 2019-10-23 2019-10-23 换热器翅片、换热器、室内机和空调器 Active CN11070194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13237.2A CN110701941B (zh) 2019-10-23 2019-10-23 换热器翅片、换热器、室内机和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13237.2A CN110701941B (zh) 2019-10-23 2019-10-23 换热器翅片、换热器、室内机和空调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01941A CN110701941A (zh) 2020-01-17
CN110701941B true CN110701941B (zh) 2021-07-20

Family

ID=692009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013237.2A Active CN110701941B (zh) 2019-10-23 2019-10-23 换热器翅片、换热器、室内机和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70194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404039A1 (en) * 2019-10-23 2022-12-22 Gd Midea Heating &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Heat exchanger fin, heat exchanger, indoor unit and air conditioner
CN113266874B (zh) * 2021-05-19 2022-09-06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风管机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50366A (ja) * 2005-03-08 2006-09-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フィン付き熱交換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1907374A (zh) * 2010-07-23 2010-12-08 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翅片管式换热器及其制作方法
CN201748715U (zh) * 2010-07-23 2011-02-16 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翅片管式换热器
CN103277943A (zh) * 2013-05-31 2013-09-04 向运明 一种热交换器
JP5371365B2 (ja) * 2008-10-20 2013-12-18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108458621A (zh) * 2018-04-03 2018-08-2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翅片、换热器及空调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50366A (ja) * 2005-03-08 2006-09-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フィン付き熱交換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371365B2 (ja) * 2008-10-20 2013-12-18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101907374A (zh) * 2010-07-23 2010-12-08 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翅片管式换热器及其制作方法
CN201748715U (zh) * 2010-07-23 2011-02-16 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翅片管式换热器
CN103277943A (zh) * 2013-05-31 2013-09-04 向运明 一种热交换器
CN108458621A (zh) * 2018-04-03 2018-08-2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翅片、换热器及空调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01941A (zh) 2020-0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701942B (zh) 换热器翅片、换热器、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0848814B (zh) 换热器翅片、换热器、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0701941B (zh) 换热器翅片、换热器、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0320359U (zh) 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111473421A (zh) 半导体空调用风叶组件、风机组件以及半导体空调
EP3006838B1 (en) Vertical air conditioner and air supply device thereof
CN110671746A (zh) 风道结构、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2973670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蒸发器及落地式空调室内机
CN211119692U (zh) 换热器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211290302U (zh) 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5260159U (zh) 换热器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212987427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1233088U (zh) 风道结构、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3228247U (zh) 空调室内机、空调器和车辆
WO2022205767A1 (zh) 轴流风轮、轴流风机和空调器
CN210399169U (zh) 柜式空调室内机
CN110762636A (zh) 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0463252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0118834U (zh) 空调室内机以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EP4030132A1 (en) Heat exchanger fin, heat exchanger, indoor unit and air conditioner
CN219243753U (zh) 室外机及空调器
CN212362225U (zh) 半导体空调用风叶组件、风机组件以及半导体空调
CN216481269U (zh) 风管机
CN215062430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9934114U (zh) 空调内机和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