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34114U - 空调内机和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内机和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34114U
CN219934114U CN202321117035.4U CN202321117035U CN219934114U CN 219934114 U CN219934114 U CN 219934114U CN 202321117035 U CN202321117035 U CN 202321117035U CN 219934114 U CN219934114 U CN 2199341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supply
heat exchanger
indoor heat
supply f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11703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袁宏亮
李向阳
刘志强
曹雷
张宏闯
谷伟
莫赤虎
周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11703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341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341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341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空调内机和空调器,空调内机包括机壳组件、两个送风风机和室内换热器,两个送风风机在左右向上间隔布设,通过将用于靠近滤网拉手一侧的送风风机位于另一送风风机的后侧设置,使得该送风风机的进风端与换热器的输入输出管和过滤网拉手错开,保证该侧的送风风机的进风量,并将第二送风风机的风轮轴线与室内换热器对应的一端部的距离,与第一送风风机的风轮轴线与室内换热器对应的另一端部的距离差值设置为‑60mm≤D1‑D2≤60mm,不仅能够保证安装的工艺的顺利进行,并且保证了室内换热器的两端能充分对送风风机的进风端的空气换热,以解决现有的双送风风机空调进风量不一致导致的换热温度不一致的问题。

Description

空调内机和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空调内机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双贯流送风系统可以实现空调柜机的左右同时送风,具有高效和送风面积大的特点。但是现有空调柜机设置有过滤网和蒸发器,一般过滤网的拉手和蒸发器笛形管设置在柜机内的左侧或是右侧,使得柜机的后箱体是非对称设计,但是风道、隔板、蒸发器按照对称设计,过滤网的拉手和蒸发器笛形管尺寸大约为50mm左右,如此会将其中一个贯流风机的进风端进行遮挡,导致该贯流风机的进风受阻,从而带来的异音、啸叫、左右风速不均的问题,同时,在贯流风机的进风端会设置有室内换热器,因贯流风机的进风端受阻,该侧的室内换热器的换热面积会与另一侧的换热面积产生差异,从而导致空调柜机的两个出风温度也会有所差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空调内机和空调器,旨在解决现有的双贯流风机空调进风量不一致导致的换热温度不一致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空调内机,其中所述空调内机包括:
机壳组件,所述机壳组件的后侧端贯设有进风口,前侧端贯设有两个送风口;
两个送风风机,各所述送风风机用于将气流自所述进风口送至对应的所述送风口,所述两个送风风机在左右向上间隔布设,所述两个送风风机包括第一送风风机和第二送风风机,所述第一送风风机位于所述第二送风风机的后侧;以及,
室内换热器,设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两个送风风机之间的进风流路上,所述室内换热器沿所述两个送风风机的周侧延伸,所述室内换热器在其周向上具有两个端部,在前后向上,所述第二送风风机的风轮轴线与所述室内换热器对应的一个端部的距离为D1,所述第一送风风机的风轮轴线与所述室内换热器对应的另一个端部的距离为D2,其中,-60mm≤D1-D2≤60mm。
可选地,D1≤60mm;和/或,D2≤60mm。
可选地,所述室内换热器的两个端部向前突出所述两个送风风机的风道内壳的进风端设置。
可选地,所述室内换热器包括两个换热区,每一所述换热区与一所述送风风机的风道的进风端对应设置,所述两个换热区的换热面积相当。
可选地,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形状与所述两个送风风机的外轮廓相适配。
可选地,所述室内换热器在其周向上包括横向段以及设于所述横向段两端的两个纵向段,所述横向段沿左右向延伸,所述两个纵向段沿前后向延伸。
可选地,所述横向段自所述第二送风风机的进风端向所述第一送风风机的进风端朝后倾斜设置。
可选地,所述室内换热器在其周向上呈曲线设置。
可选地,所述室内换热器设置为弧面。
可选地,所述室内换热器包括在其周向上依次连接的第一圆弧段、连接弧段和第二圆弧段,所述第一圆弧段对应所述第二送风风机设置,所述第二圆弧段对应所述第一送风风机设置,所述第二圆弧段的直径设置为小于所述第一圆弧段的直径。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空调内机,所述空调内机包括:
机壳组件,所述机壳组件的后侧端贯设有进风口,前侧端贯设有两个送风口;
两个送风风机,各所述送风风机用于将气流自所述进风口送至对应的所述送风口,所述两个送风风机在左右向上间隔布设,所述两个送风风机包括第一送风风机和第二送风风机,所述第一送风风机位于所述第二送风风机的后侧;以及,
室内换热器,设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两个送风风机之间的进风流路上,所述室内换热器沿所述两个送风风机的周侧延伸,所述室内换热器在其周向上具有两个端部,在前后向上,所述第二送风风机的风轮轴线与所述室内换热器对应的一个端部的距离为D1,所述第一送风风机的风轮轴线与所述室内换热器对应的另一个端部的距离为D2,其中,-60mm≤D1-D2≤60mm。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机壳组件的后侧端贯设有进风口,所述机壳组件的前侧端贯设有两个送风口,所述两个送风风机在左右向上间隔布设,各所述送风风机用于将气流自所述进风口送至对应的所述送风口,所述两个送风风机中用于靠近滤网拉手一侧的所述第一送风风机位于所述第二送风风机的后侧设置,通过将用于靠近滤网拉手一侧的所述第一送风风机向后挪动一段距离,使得所述第一送风风机的进风端与换热器的输入输出管和过滤网拉手错开,在所述送风风机的进风风速最大的地方不受阻挡,保证该侧的所述送风风机的进风量,使得进风量能与所述送风风机的送风量能够适配,避免所述空调内机产生异音、啸叫、左右风速不均,并且第二送风风机的风轮轴线与室内换热器对应的一端部的距离,与第一送风风机的风轮轴线与室内换热器对应的另一端部的距离差值设置为小于等于60mm且大于等于-60mm时,不仅能够保证安装的工艺的顺利进行,并且保证了室内换热器能够完全处在进气的流路上,所述室内换热器的两端能充分对送风风机的进风端的空气换热,使得所述两个送风风机的进风量能够完全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换热面积进行匹配,达到相当的换热能效,以解决现有的双送风风机空调进风量不一致导致的换热温度不一致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内机的截面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贯流风机对应的风速分布和风速分布特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内机第一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内机另一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内机又一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内机第二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内机第三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内机第四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 机壳组件 22 风轮
11 进风格栅 3 室内换热器
12 机壳 31 横向段
2 送风风机 32 纵向段
201 第一送风风机 301 第一圆弧段
202 第二送风风机 302 连接弧段
21 风道壳体 303 第二圆弧段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双贯流送风系统可以实现空调柜机的左右同时送风,具有高效和送风面积大的特点。但是现有空调柜机设置有过滤网和蒸发器,一般过滤网的拉手和蒸发器笛形管设置在柜机内的左侧或是右侧,使得柜机的后箱体是非对称设计,但是风道、隔板、蒸发器按照对称设计,过滤网的拉手和蒸发器笛形管尺寸大约为50mm左右,如此会将其中一个送风风机的进风端进行遮挡,导致该送风风机的进风受阻,从而带来的异音、啸叫、左右风速不均的问题,同时,在送风风机的进风端会设置有室内换热器,因送风风机的进风端受阻,该侧的室内换热器的换热面积会与另一侧的换热面积产生差异,从而导致空调柜机的两个出风温度也会有所差异。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内机,图3至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内机的具体实施例。
请参阅图3至图8,所述空调内机包括机壳组件1、至少两个送风风机2和室内换热器3,所述机壳组件1的后侧端贯设有进风口,前侧端贯设有两个送风口;各所述送风风机2用于将气流自所述进风口送至对应的所述送风口,所述两个送风风机2在左右向上间隔布设,所述两个送风风机2包括第一送风风机201和第二送风风机202,所述第一送风风机201位于所述第二送风风机202的后侧;所述室内换热器3设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两个送风风机2之间的进风流路上,所述室内换热器3沿所述两个送风风机2的周侧延伸,所述室内换热器3在其周向上具有两个端部,在前后向上,所述第二送风风机2的风轮轴线与所述室内换热器3对应的一个端部的距离为D1,所述第一送风风机2的风轮轴线与所述室内换热器3对应的另一个端部的距离为D2,其中,-60mm≤D1-D2≤60mm。
需要说明的是,在所述送风风机设置为贯流风机时,因贯流风机的主要特点是叶轮呈圆筒状,通过风机的气流从转子一侧的叶栅进入叶轮,然后穿过叶轮的内部,第二次通过转子的另一侧排出,气流的方向始终与转子轴线垂直。进出口气流组织在较大的送回风平面内很均匀,在小功率的情况下仍保持较高的效率,噪音较低,请参阅图2,现有双贯流柜机是两侧风速大,中间风速小,且贯流风轮风速沿着贯流风轮圆弧位置不同,速度就会有所不同,大概在贯流风轮外1/3处的风速最高,而在现有技术中,该处正是对应过滤网的拉手和蒸发器笛形管的位置,从而导致进风口受限变小,并且在贯流风机2的送风量(即风机的型号,包括贯流风机2的转速、风轮叶片数量以及大小等)一定时,将进风口的面积变少后,进风量和贯流风机2的送风量不匹配,使得贯流风机2,易产生气流噪声。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机壳组件1的后侧端贯设有进风口,所述机壳组件1的前侧端贯设有两个送风口,所述两个送风风机2在左右向上间隔布设,各所述送风风机2用于将气流自所述进风口送至对应的所述送风口,所述两个送风风机2中用于靠近滤网拉手一侧的所述第一送风风机201位于所述第二送风风机202的后侧设置,通过将用于靠近滤网拉手一侧的所述第一送风风机201向后挪动一段距离,使得所述第一送风风机201的进风端与换热器的输入输出管和过滤网拉手错开,在所述第一送风风机201的进风风速最大的地方不受阻挡,保证该侧的所述送风风机2的进风量,使得进风量能与所述送风风机2的送风量能够适配,避免所述空调内机产生异音、啸叫、左右风速不均,并且第二送风风机2的风轮轴线与室内换热器3对应的一端部的距离,与第一送风风机2的风轮轴线与室内换热器3对应的另一端部的距离差值设置为小于等于60mm且大于等于-60mm时,不仅能够保证安装的工艺的顺利进行,并且保证了室内换热器3的两端能充分对送风风机2的进风端的空气换热,使得所述两个送风风机2的进风量能够完全与所述室内换热器3的换热面积进行匹配,达到相当的换热能效,以解决现有的双送风风机2空调进风量不一致导致的换热温度不一致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因送风风机2安装于空调内机的主机壳上,所述送风风机2的安装位置也会受其它的零部件位置、重心、安装工艺等各方面的制约因素影响,在所述第一送风风机2的风轮与所述室内换热器3的一个端部之间的距离,与在所述第二送风风机2的风轮与所述室内换热器3的另一个端部之间的距离的差值控制小于等于60mm时,不仅能够保证安装的工艺的顺利进行,并且保证了室内换热器3能够完全处在进气的流路上,所述室内换热器3的两端能充分对送风风机2的进风端的空气换热。
需要说明的是,因遮挡部(换热器的输入输出管和过滤网)设置的位置不一定设置在右侧,如果在遮挡部设置在左侧时,D2的距离值小于D1设置,则将D2-D1的差值控制在大于等于-60mm时也能达到上述的效果。因两个所述送风风机的在前后向上错开设置,因此D2-D1的差值不包括等于0的方案。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各所述送风风机2包括风道壳体21和风轮22,所述风道壳体21形成有风道,所述风轮22设于所述风道的进风端,用于将气流自所述进风口送至对应的所述送风口;在前后方向上,所述第一送风风机201的风轮22位于所述第二送风风机202的风轮22的后侧设置,两个所述风道壳体21关于所述机壳组件1的中心线呈非对称设置。因所述送风风机2的噪音量和送风效果等各项技术指标参数与所述风轮22的位置和所述风道壳体21围合的所述风道的形状等相关,为了保证各所述送风风机2的正常送风效果,两个所述风道壳体21关于所述机壳组件1的中心线呈非对称设置,使得各所述风道壳体21能够与对应的所述风轮22的位置相匹配。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限制所述第一送风风机201的挪动距离,在所述送风风机设置为其它类型的风机时,其进风量最大处可能处于其它的位置,相应地,可将送风风机可以与遮挡部错开至合适的位置,保证该类型风机的进风风速最大的区域不被遮挡。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空调内机的前侧一般理解为朝向用户的一侧,后侧理解为背离用户的一侧,左侧为用户面对所述空调内机时左手的一侧,右侧为用户面对所述空调内机时右手的一侧。
进一步地,一般选择送风风机2的型号的风轮直径的尺寸为100mm,因送风风机2蜗壳和蜗舌外周侧的空气会被带动至送风风机2的风轮内,为了使得处于所述第二送风风机2的进风端和所述第一送风风机2的进风端的空气都能充分的与所述室内换热器3进行换热,请参阅图3,在本实施例中,在本实施例中,D1≤60mm;和/或,D2≤60mm。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进室内换热器3的端部可以位于的所述送风风机2的风轮轴线的前侧设置,也可以位于的所述送风风机2的风轮的轴线的后侧设置,所述室内换热器3的端部是位于所述送风风机2的风轮的轴线的前侧还是后侧,取决于所述送风风机2的蜗舌的角度和开度,当所述送风风机2的蜗舌的角度和开度合理设置后,在上述范围内,所述室内换热器3能够覆盖整个进风流路,以保证换热的效率。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室内换热器3的两个端部向前突出所述两个送风风机2的风道内壳的进风端设置。如此,蒸发器笛形管的位置能够离对应的该侧的所述送风风机2的进风端较远,在所述两个送风风机2无需错位较大距离时,就能避开蒸发器笛形管。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使得用户在使用空调时,能够感受到两个送风口的风量和风速一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两个送风风机2的送风量相当。需要说明的是,所述两个送风风机2的送风量与风轮叶片数、风轮直径、蜗壳和蜗舌围合形成的进风口和出风口的大小、以及进风和出风的角度等参数都一一相关,因此,本实用新型中并不具体限定所述两个送风风机2的风轮叶片数、风轮直径、蜗壳和蜗舌围合形成的进风口和出风口的大小、以及进风和出风的角度的具体参数,只要是最终所述两个送风风机2的送风量,或是送风的能效能达到基本一致即可。
如此,将所述两个送风风机2的送风量设置为相当,在布置其它的相关部件时,可以采用相同的型号的零部件,也可以在计算出其中一个所述送风风机2的相关参数后,另一个所述送风风机2可以借鉴和参考该相关参数。
进一步地,为了在所述两个送风风机2的进风端处就能够形成区域化的进风气流,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机壳组件1包括机壳11以及设置在机壳11上的后侧端的进风格栅11,所述机壳11的后侧端开设有安装口,所述进风格栅11一体成型设置,所述进风格栅11罩设于所述安装口,各所述送风风机2内形成有风道,所述风道具有内进风口和内出风口;所述进风格栅11上形成有两个过风区域,每一所述过风区域与一所述风道的内进风口对应设置,两个所述过风区域的过风面积相当。如此,当两个所述过风区域的面积基本相当时,使得初步流至所述两个送风风机2的进风端的风量基本一致。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室内换热器3包括两个换热区,每一所述换热区与一所述风道的进风端对应设置,所述两个换热区的换热面积相当。如此,在两个所述过风面积相当,所述两个换热区的换热面积相当时,流经所述室内换热器3的空气流速均匀,与达到室内换热器3均匀换热,使两个所述送风口的出风温度均匀,同时降低能耗。
还可以理解的是,当所述两个送风风机2的送风量设置为不同时,例如后侧的所述送风风机2设置的送风量较小时,其对应的所述换热区的换热面积可以适当的减小,以使得所述两个送风风机2能够达到相当的换热能效。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室内换热器3的形状与所述两个送风风机2的外轮廓相适配。因所述室内换热器3设于进风格栅11和所述两个送风风机2之间,其外形特征决定着所述空调内机的外轮廓的形状及大小,当所述室内换热器3的形状与所述两个送风风机2的外轮廓相适配时,所述室内换热器3尽可能地减少占用的空间,一方面使得所述空调内机的外观能够符合小型化的设计趋势,另一方面所述机壳组件1的体积不会增大,生产成本也不会相应地增加。
具体地,请参阅图3,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室内换热器3在其周向上包括横向段31以及设于所述横向段31两端的两个纵向段32,所述横向段31沿左右向延伸,所述两个纵向段32沿前后向延伸。如此设置,靠近所述第一送风风机2的一侧的所述纵向段32可以适当的设置得较短,将两个过风区域适当的调整,使得最终在所述室内换热器3上形成的所述两个换热区的面积相当,从而节省所述室内换热器3的制造成本。
请参阅图6,在第二实施例中,所述横向段31自所述第二送风风机2的进风端向所述第一送风风机2的进风端朝后倾斜设置。如此设置,使得在所述机壳组件1内,因在相同的左右向的直线距离下,斜线的长度大于直线长度,所述室内换热器3能够尽可能地多排布设置换热单元,提升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7,在第三实施例中,所述室内换热器3在其周向上呈曲线设置。因在相同的直线距离下,曲线的长度大于直线长度,所述室内换热器3能够更多排布设置换热单元。
具体地,所述室内换热器3设置为弧面。弧形的制造性较好,能减少所述室内换热器3的加工工艺难度。
更为具体地,请参阅图8,在第四实施例中,所述室内换热器3包括在其周向上依次连接的第一圆弧段301、连接弧段302和第二圆弧段303,所述第一圆弧段301对应所述第二送风风机2设置,所述第二圆弧段303对应所述第一送风风机2设置,所述第一圆弧段301和所述第二圆弧段303的直径设置为小于所述连接弧段30的直径。如此,所述室内换热器3的所述连接弧段302能够尽可能的贴近所述两个送风风机2的进风端,使得换热效率能够进一步地提升。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上述的空调内机和室外空调机,所述室内空调机内的室内换热器3和所述室外空调机的室外换热器处于同一个冷媒回路上,形成换热系统,因所述空调器包括所述空调内机,该空调内机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器的空调内机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组件,所述机壳组件的后侧端贯设有进风口,前侧端贯设有两个送风口;
至少两个送风风机,各所述送风风机用于将气流自所述进风口送至对应的所述送风口,所述两个送风风机在左右向上间隔布设,所述两个送风风机在左右向上间隔布设,所述两个送风风机包括第一送风风机和第二送风风机,所述第一送风风机位于所述第二送风风机的后侧;以及,
室内换热器,设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两个送风风机之间的进风流路上,所述室内换热器沿所述两个送风风机的周侧延伸,所述室内换热器在其周向上具有两个端部,在前后向上,所述第二送风风机的风轮轴线与所述室内换热器对应的一个端部的距离为D1,所述第一送风风机的风轮轴线与所述室内换热器对应的另一个端部的距离为D2,其中,-60mm≤D1-D2≤60mm。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D1≤60mm;和/或,D2≤60m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两个端部向前突出所述两个送风风机的风道内壳的进风端设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换热器包括两个换热区,每一所述换热区与一所述送风风机的风道的进风端对应设置,所述两个换热区的换热面积相当。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形状与所述两个送风风机的外轮廓相适配。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换热器在其周向上包括横向段以及设于所述横向段两端的两个纵向段,所述横向段沿左右向延伸,所述两个纵向段沿前后向延伸。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段自所述第二送风风机的进风端向所述第一送风风机的进风端朝后倾斜设置。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换热器在其周向上呈曲线设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换热器设置为弧面。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换热器包括在其周向上依次连接的第一圆弧段、连接弧段和第二圆弧段,所述第一圆弧段对应所述第二送风风机设置,所述第二圆弧段对应所述第一送风风机设置,所述第一圆弧段和所述第二圆弧段的直径设置为小于连接弧段的直径。
1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内机。
CN202321117035.4U 2023-05-09 2023-05-09 空调内机和空调器 Active CN2199341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17035.4U CN219934114U (zh) 2023-05-09 2023-05-09 空调内机和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17035.4U CN219934114U (zh) 2023-05-09 2023-05-09 空调内机和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34114U true CN219934114U (zh) 2023-10-31

Family

ID=884881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117035.4U Active CN219934114U (zh) 2023-05-09 2023-05-09 空调内机和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3411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442372A (zh) 风轮组件、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9340915B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9934114U (zh) 空调内机和空调器
CN110701941B (zh) 换热器翅片、换热器、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0399169U (zh) 柜式空调室内机
CN108180547B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9934113U (zh) 空调内机和空调器
CN215490035U (zh) 风机组件和空调器
CN219913237U (zh) 一种空调内机及空调器
CN115183328A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2511458U (zh) 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3273134U (zh) 风道部件、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5336695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CN211650483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1290302U (zh) 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1474520U (zh) 轴流风轮及空调器
CN210141624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9934112U (zh) 一种空调内机及空调器
CN212132673U (zh) 风轮组件、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3453905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0399161U (zh) 空调器
CN214841212U (zh) 散风组件、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3713276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2319892U (zh) 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20205897U (zh) 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