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05897U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05897U
CN220205897U CN202321552908.4U CN202321552908U CN220205897U CN 220205897 U CN220205897 U CN 220205897U CN 202321552908 U CN202321552908 U CN 202321552908U CN 220205897 U CN220205897 U CN 2202058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 wheel
flow wind
air
heat exchange
air conditio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55290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曹雷
周拨
黎建峰
石旭东
袁宏亮
周何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552908.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2058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058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058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器,空调器包括:机壳,机壳具有进风口、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风机组件,风机组件包括第一贯流风轮和第二贯流风轮;换热器;风道部件,风道部件与换热器之间限定出第一风道、第二风道;在空调器的横截面上,机壳具有第一中心线,第一贯流风轮和第二贯流风轮位于第一中心线的两侧,风机组件、换热器和风道部件中的至少一个关于第一中心线非轴对称布置。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可以改善一侧贯流风轮的效率,提高一侧风道的出风量,使两侧风道的出风量尽可能地均衡,降低空调器的噪声,还可以降低空调器的功率,实现节能运行。

Description

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空调器内的大部分结构左右对称布置,左右两侧风机中心与换热器的距离相等,左右两侧风机与机壳的左右两侧的距离也相等,左右两侧的蜗舌形状相同。然而,由于空调器的滤网结构并左右对称,导致一侧(例如右侧)风机的效率低、受到的阻力大,从而导致风量小、噪声大。因此,存在改进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可以改善一侧风道的效率,提升空调器的出风量,降低空调器的噪声。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机壳,所述机壳具有进风口、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设于所述机壳内且包括第一贯流风轮和第二贯流风轮;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于所述机壳内且位于所述进风口与所述风机组件之间;风道部件,所述风道部件设于所述机壳内,所述风道部件与所述换热器之间限定出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的第一风道、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的第二风道;其中,在所述空调器的横截面上,所述机壳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中心线,所述第一贯流风轮和所述第二贯流风轮位于所述第一中心线的两侧,所述风机组件、所述换热器和所述风道部件中的至少一个关于所述第一中心线非轴对称布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将风机组件、换热器和风道部件中的至少一个关于第一中心线非轴对称布置,可以改善一侧贯流风轮的效率,提高一侧风道的出风量,使两侧风道的出风量尽可能地均衡,降低空调器的噪声,还可以降低空调器的功率,实现节能运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贯流风轮的中心与所述第一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为T1,所述第二贯流风轮的中心与所述第一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为T2,所述T1大于所述T2,所述T1与所述T2的差值大于3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所述第一换热部和所述第二换热部分别设于所述第一贯流风轮和所述第二贯流风轮的相背两侧;第三换热部,所述第三换热部连接在所述第一换热部和所述第二换热部之间且位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风机组件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部与所述机壳之间的距离为Z1,所述第二换热部与所述机壳之间的距离为Z2,所述Z1大于所述Z2,所述Z2大于10m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部与所述第一贯流风轮的外周壁之间的距离为E1,所述第二换热部与所述第二贯流风轮的外周壁之间的距离为E2,所述E2大于所述E1,所述E2与所述E1的差值大于2m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部朝向所述第一贯流风轮的一侧外轮廓线与所述第一中心线的夹角为α1,所述第二换热部朝向所述第二贯流风轮的一侧外轮廓线与所述第一中心线的夹角为α2,所述α2大于所述α1,所述α2与所述α1的差值大于5°。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第一加热件,所述第一加热件设于所述换热器与所述第一贯流风轮之间,所述第一加热件与所述风道部件之间限定出第一过流间隙;第二加热件,所述第二加热件设于所述换热器与所述第二贯流风轮之间,所述第二加热件与所述风道部件之间限定出第二过流间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流间隙的宽度沿靠近所述第一贯流风轮的方向渐扩;和/或,所述第二过流间隙的宽度沿靠近所述第二贯流风轮的方向渐扩。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道部件包括:本体,所述本体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贯流风轮和所述第二贯流风轮位于所述本体的两侧;分隔部,所述分隔部设于所述本体在所述前后方向的一端且朝向所述换热器延伸,所述第一加热件和所述第二加热件位于所述分隔部的两侧;第一蜗舌,所述第一蜗舌设于所述本体的朝向所述第一风道的一侧且位于所述第一贯流风轮和所述第一加热件之间;第二蜗舌,所述第二蜗舌设于所述本体的朝向所述第二风道的一侧且位于所述第二贯流风轮和所述第二加热件之间;其中,所述第一加热件与所述第一蜗舌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加热件与所述分隔部之间的距离;和/或,所述第二加热件与所述第二蜗舌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加热件与所述分隔部之间的距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机壳还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二中心线,经过所述第一贯流风轮的中心和所述第二贯流风轮的中心的直线与所述机壳的两个交点在所述左右方向上的距离为S,所述第一贯流风轮和所述第二贯流风轮的半径均为R,5<S/R<7.3。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述的空调器的结构参数关系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省去风道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空调器100,
机壳10,进风口101,第一出风口1021,第二出风口1022,
风机组件20,第一贯流风轮21,第二贯流风轮22,
换热器30,第一换热部31,第二换热部32,第三换热部33,
风道部件40,本体41,分隔部42,第一蜗舌431,第二蜗舌432,
第一风道441,第二风道442,
第一加热件51,第二加热件52,第一过流间隙531,第二过流间隙532,
第一中心线61,第二中心线62,直线6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
如图1-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包括机壳10、换热器30和风机组件20,机壳10具有进风口101、第一出风口1021和第二出风口1022,风机组件20设于机壳10内,风机组件20包括第一贯流风轮21和第二贯流风轮22,换热器30设于机壳10内,并且换热器30位于进风口101与风机组件20之间。
空调器100还包括风道部件40,风道部件40设于机壳10内,风道部件40与换热器30之间限定出第一风道441和第二风道442,第一风道441与进风口101、第一出风口1021连通,第二风道442与进风口101、第二出风口1022连通,第一贯流风轮21可转动地设于第一风道441内,第二贯流风轮22可转动地设于第二风道442内。
其中,在空调器100的横截面上,机壳10具有第一中心线61,第一中心线61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一贯流风轮21和第二贯流风轮22在左右方向上排布,并且第一贯流风轮21和第二贯流风轮22位于第一中心线61的两侧,风机组件20、换热器30和风道部件40中的至少一个关于第一中心线61非轴对称布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通过将风机组件20、换热器30和风道部件40中的至少一个关于第一中心线61非轴对称布置,可以改善一侧贯流风轮的效率,提高一侧风道的出风量,使两侧风道的出风量尽可能地均衡,降低空调器100的噪声,还可以降低空调器100的功率,实现节能运行。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一贯流风轮21的中心与第一中心线61之间的距离为T1,第二贯流风轮22的中心与第一中心线61之间的距离为T2,T1与T2不相等。
也就是说,第一贯流风轮21和第二贯流风轮22关于第一中心线61非轴对称布置,从而可以改善一侧风道的效率,提升空调器100的出风量,降低空调器100的噪声。
在一些实施例中,T1大于T2,T1与T2的差值大于3mm。例如,第一贯流风轮21的中心与第一中心线61之间的距离T1和第二贯流风轮22的中心与第一中心线61之间的距离T2的差值可以为3.5mm、4mm、4.5mm等。如此设置,与位于左侧的第一风道441相比,可以使位于右侧的第二风道442有足够的空间延伸,而非通过改变风道的形状来满足换热器出管小。
如图2和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换热器30包括第一换热部31、第二换热部32和第三换热部33,第一换热部31、第二换热部32分别设于第一贯流风轮21和第二贯流风轮22的相背两侧,第三换热部33连接在第一换热部31和第二换热部32之间。
也就是说,第一换热部31设于第一贯流风轮21背向第二贯流风轮22的一侧,第二换热部32设于第二贯流风轮22背向第一贯流风轮21的一侧,第三换热部33位于进风口101和风机组件20之间。
当外界空气在第一贯流风轮21和第二贯流风轮22驱动下,从进风口101分别进入第一风道441和第二风道442,在此过程中,一部分空气可以先流经第一换热部31、第三换热部33的一部分,与第一换热部31、第三换热部33换热之后,在第一贯流风轮21的驱动下从第一出风口1021流出,一部分空气可以先流经第二换热部32和第三换热部33的另一部分,与第二换热部32和第三换热部33换热之后,在第二贯流风轮22的驱动下从第二出风口1022流出。
由此,通过将换热器30设置为上述结构,可以增加空气与换热器30的接触面积,提高换热效率,从而可以提升空调器100的工作效率。
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热部31与机壳10之间的距离为Z1,第二换热部32与机壳10之间的距离为Z2,Z1与Z2不相等。
也就是说,第一换热部31和第二换热部32关于第一中心线61非轴对称布置,从而可以改善一侧贯流风轮的效率,提高一侧风道的出风量,使两侧风道的出风量尽可能地均衡,降低空调器100的噪声。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换热部31与机壳10之间的距离Z1大于第二换热部32与机壳10之间的距离Z2,第二换热部32与机壳10之间的距离Z2大于10mm。
具体地,如图2所示,第一换热部31的远离第三换热部33的一端端点为E,第二换热部32的远离第三换热部33的一端端点为F,端点E与机壳10之间的距离Z1可以为10mm,端点F与机壳10之间的距离Z2可以为8mm;或者,端点E与机壳10之间的距离Z1可以为12mm,端点F与机壳10之间的距离Z2可以为9mm。
与位于左侧的第一风道441相比,如此设置可以使位于右侧的第二风道442进风更加顺畅,降低进风阻力,使两侧风道的出风量尽可能地均衡,降低空调器100的噪声。
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热部31与第一贯流风轮21的外周壁之间的距离为E1,第二换热部32与第二贯流风轮22的外周壁之间的距离为E2,E1与E2不相等,从而可以改善一侧风道的效率,提升空调器100的出风量,降低空调器100的噪声。
在一些示例中,第二换热部32与第二贯流风轮22的外周壁之间的距离E2大于第一换热部31与第一贯流风轮21的外周壁之间的距离E1,E2与E1的差值大于2mm。
具体地,位于左侧的第一贯流风轮21的中心点为O1,经过中心点O1做第一换热部31的垂线,该垂线与第一换热部31的交点为A1,该垂线与第一贯流风轮21的外周壁的交点为D1,第一换热部31与第一贯流风轮21的外周壁之间的距离E1等于线段A1-D1的长度。
位于右侧的第二贯流风轮22的中心点为O2,经过中心点O2做第三换热部33的垂线,该垂线与第三换热部33的交点为A2,该垂线与第二贯流风轮22的外周壁的交点为D2,第三换热部33与第二贯流风轮22的外周壁之间的距离E2等于线段A2-D2的长度。
例如,E2与E1之间的差值可以为2.2mm、2.5mm、2.8mm、3mm等,与位于左侧的第一贯流风轮21相比,可以提升位于右侧的第二贯流风轮22的工作效率,使两侧风道的出风量尽可能地均衡。
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热部31朝向第一贯流风轮21的一侧外轮廓线与第一中心线61的夹角为α1,第二换热部32朝向第二贯流风轮22的一侧外轮廓线与第一中心线61的夹角为α2,α1与α2不相等。
如此设置,可以改善一侧风道的效率,提高一侧风道的出风量,使两侧风道的出风量尽可能地均衡,降低空调器100的噪声。
在一些示例中,第二换热部32朝向第二贯流风轮22的一侧外轮廓线与第一中心线61的夹角α2大于第一换热部31朝向第一贯流风轮21的一侧外轮廓线与第一中心线61的夹角α1,第二换热部32朝向第二贯流风轮22的一侧外轮廓线与第一中心线61的夹角α2和第一换热部31朝向第一贯流风轮21的一侧外轮廓线与第一中心线61的夹角α1的差值大于5°。例如,第二换热部32的外轮廓线与第一中心线61的夹角α2和第一换热部31的外轮廓线与第一中心线61的夹角α1之间的差值可以为6°、8°、10°、12°等。与位于左侧的第一风道441相比,如此设置可以使位于右侧的第二风道442进风更加顺畅,降低进风阻力,降低空调器100的噪声。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空调器100还包括第一加热件51和第二加热件52,第一加热件51设于换热器30与第一贯流风轮21之间,第一加热件51与风道部件40之间限定出第一过流间隙531,第二加热件52设于换热器30与第二贯流风轮22之间,第二加热件52与风道部件40之间限定出第二过流间隙532。
与换热器30换热之后的空气中的一部分从第一过流间隙531流向第一贯流风轮21,一部分从第二过流间隙532流向第二贯流风轮22,在此过程中,第一加热件51和第二加热件52可以进行二次加热,可以进一步提高空调器100的调温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过流间隙531的宽度沿靠近第一贯流风轮21的方向渐扩,第二过流间隙532的宽度沿靠近第二贯流风轮22的方向渐扩,保证空气流经第一过流间隙531和第二过流间隙532之后可以增大,降低过流阻力,进一步增加空调器100的工作效率和出风量,降低空调器100的工作噪声。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风道部件40包括本体41和分隔部42,本体41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一贯流风轮21和第二贯流风轮22位于本体41的两侧,分隔部42设于本体41在前后方向的一端,并且分隔部42朝向换热器30延伸,第一加热件51和第二加热件52位于分隔部42的两侧。
风道部件40还包括第一蜗舌431和第二蜗舌432,第一蜗舌431设于本体41的朝向第一风道441的一侧,并且第一蜗舌431位于第一贯流风轮21和第一加热件51之间,第二蜗舌432设于本体41的朝向第二风道442的一侧,并且第二蜗舌432位于第二贯流风轮22和第二加热件52之间。
其中,第一加热件51与第一蜗舌431之间的距离PL2大于第一加热件51与分隔部42之间的距离PL1,第二加热件52与第二蜗舌432之间的距离PR2大于第二加热件52与分隔部42之间的距离PR1。
具体地,分隔部42与第一加热件51在左右方向上的距离为PL1,第一蜗舌431的顶点为B1,顶点B1与第一加热件51在前后方向上的距离为PL2,PL2大于PL1。分隔部42与第二加热件52在左右方向上的距离为PR1,第二蜗舌432的顶点为B2,顶点B2与第二加热件52在前后方向上的距离为PR2,PR2大于PR1。
如此设置,可以降低过流阻力,进一步增加空调器100的工作效率和出风量,降低空调器100的工作噪声。
如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机壳10还具有第二中心线62,第二中心线62沿左右方向延伸,经过第一贯流风轮21的中心和第二贯流风轮22的中心的直线63与机壳10的两个交点在左右方向上的距离为S。
具体地,做经过第一贯流风轮21的中心点O1与第二贯流风轮22的中心点O2的连线的延长线,该延长线与机壳10的交点为X1和X2,经过X1做第二中心线62的垂线,垂足为G1,经过X2做第二中心线62的垂线,垂足为G2,经过第一贯流风轮21的中心和第二贯流风轮22的中心的直线63与机壳10的两个交点在左右方向上的距离S等于线段G1-G2的长度。
进一步地,第一贯流风轮21和第二贯流风轮22的半径均为R,5<S/R<7.3。例如,S/R可以为5.5、6、6.5、7等。如此设置,可以改善一侧风道的效率,提升空调器100的出风量,降低空调器100的噪声,还可以降低空调器100的功率,实现节能运行。
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100的一个具体实施例。
空调器100包括机壳10、风机组件20、换热器30、风道部件40、第一加热件51和第二加热件52。
机壳10具有进风口101、第一出风口1021和第二出风口1022,进风口101位于机壳10的后侧,第一出风口1021和第二出风口1022分别位于机壳10的左前方和右前方。
换热器30设于机壳10内,并且靠近进风口101设置。换热器30包括第一换热部31、第二换热部32和第三换热部33,第一换热部31设于机壳10内的左侧,第二换热部32设于机壳10内的右侧,第二换热部32从后向前朝远离第一换热部31的方向延伸,第二换热部32与前后方向的夹角大于第一换热部31与前后方向的夹角,第三换热部33连接在第一换热部31和第二换热部32之间。
风道部件40设于机壳10内,风道部件40与第一换热部31、第三换热部33的一部分之间限定出第一风道441,风道部件40与第二换热部32、第三换热部33的一部分之间限定出第二风道442。风道部件40包括本体41、分隔部42、第一蜗舌431和第二蜗舌432,本体41沿前后方向延伸,分隔部42设于本体41的后端且靠近第三换热部33,第一蜗舌431设于本体41的左侧,第二蜗舌432设于本体41的右侧。
风机组件20设于机壳10内,风机组件20包括第一贯流风轮21和第二贯流风轮22,第一贯流风轮21可转动地设于第一风道441内,第一蜗舌431位于第三换热部33和第一贯流风轮21之间,第二贯流风轮22可转动地设于第二风道442内,第二蜗舌432位于第三换热部33和第二贯流风轮22之间。
第一加热件51设于第三换热部33与第一蜗舌431之间,第二加热件52设于第三换热部33与第二蜗舌432之间。
其中,空调器100还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中心线61、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二中心线62,第一贯流风轮21的中心与第一中心线61之间的距离为T1,第二贯流风轮22的中心与第一中心线61之间的距离为T2,T1大于T2,T1与T2的差值大于3mm。第一换热部31与机壳10之间的距离为Z1,第二换热部32与机壳10之间的距离为Z2,Z1大于Z2,Z2大于10mm。第一换热部31与第一贯流风轮21的外周壁之间的距离为E1,第二换热部32与第二贯流风轮22的外周壁之间的距离为E2,E2大于E1,E2与E1的差值大于2mm。第一换热部31朝向第一贯流风轮21的一侧外轮廓线与第一中心线61的夹角为α1,第二换热部32朝向第二贯流风轮22的一侧外轮廓线与第一中心线61的夹角为α2,α2大于α1,α2与α1的差值大于5°。
第一加热件51与第一蜗舌431之间的距离为PL2,第一加热件51与分隔部42之间的距离为PL1,PL2大于PL1,第二加热件52与第二蜗舌432之间的距离为PR2,第二加热件52与分隔部42之间的距离为PR1,PR2大于PR1。
当外界空气在第一贯流风轮21和第二贯流风轮22驱动下,从进风口101分别进入第一风道441和第二风道442,在此过程中,一部分空气可以先流经第一换热部31、第三换热部33的一部分,与第一换热部31、第三换热部33换热之后,再次经过第一加热件51加热,在第一贯流风轮21的驱动下从第一出风口1021流出,一部分空气可以先流经第二换热部32和第三换热部33的另一部分,与第二换热部32和第三换热部33换热之后,再次经过第二加热件52加热,在第二贯流风轮22的驱动下从第二出风口1022流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通过使机壳10内部结构满足上述参数关系,可以改善一侧贯流风轮的效率,提高一侧风道的出风量,使两侧风道的出风量尽可能地均衡,降低空调器100的噪声,还可以降低空调器100的功率,实现节能运行。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具有进风口、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
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设于所述机壳内且包括第一贯流风轮和第二贯流风轮;
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于所述机壳内且位于所述进风口与所述风机组件之间;
风道部件,所述风道部件设于所述机壳内,所述风道部件与所述换热器之间限定出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的第一风道、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的第二风道;
其中,在所述空调器的横截面上,所述机壳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中心线,所述第一贯流风轮和所述第二贯流风轮位于所述第一中心线的两侧,所述风机组件、所述换热器和所述风道部件中的至少一个关于所述第一中心线非轴对称布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贯流风轮的中心与所述第一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为T1,所述第二贯流风轮的中心与所述第一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为T2,所述T1大于所述T2,所述T1与所述T2的差值大于3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包括:
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所述第一换热部和所述第二换热部分别设于所述第一贯流风轮和所述第二贯流风轮的相背两侧;
第三换热部,所述第三换热部连接在所述第一换热部和所述第二换热部之间且位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风机组件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部与所述机壳之间的距离为Z1,所述第二换热部与所述机壳之间的距离为Z2,所述Z1大于所述Z2,所述Z2大于10mm。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部与所述第一贯流风轮的外周壁之间的距离为E1,所述第二换热部与所述第二贯流风轮的外周壁之间的距离为E2,所述E2大于所述E1,所述E2与所述E1的差值大于2mm。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部朝向所述第一贯流风轮的一侧外轮廓线与所述第一中心线的夹角为α1,所述第二换热部朝向所述第二贯流风轮的一侧外轮廓线与所述第一中心线的夹角为α2,所述α2大于所述α1,所述α2与所述α1的差值大于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加热件,所述第一加热件设于所述换热器与所述第一贯流风轮之间,所述第一加热件与所述风道部件之间限定出第一过流间隙;
第二加热件,所述第二加热件设于所述换热器与所述第二贯流风轮之间,所述第二加热件与所述风道部件之间限定出第二过流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流间隙的宽度沿靠近所述第一贯流风轮的方向渐扩;和/或,所述第二过流间隙的宽度沿靠近所述第二贯流风轮的方向渐扩。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部件包括:
本体,所述本体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贯流风轮和所述第二贯流风轮位于所述本体的两侧;
分隔部,所述分隔部设于所述本体在所述前后方向的一端且朝向所述换热器延伸,所述第一加热件和所述第二加热件位于所述分隔部的两侧;
第一蜗舌,所述第一蜗舌设于所述本体的朝向所述第一风道的一侧且位于所述第一贯流风轮和所述第一加热件之间;
第二蜗舌,所述第二蜗舌设于所述本体的朝向所述第二风道的一侧且位于所述第二贯流风轮和所述第二加热件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加热件与所述第一蜗舌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加热件与所述分隔部之间的距离;和/或,所述第二加热件与所述第二蜗舌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加热件与所述分隔部之间的距离。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还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二中心线,经过所述第一贯流风轮的中心和所述第二贯流风轮的中心的直线与所述机壳的两个交点在所述左右方向上的距离为S,所述第一贯流风轮和所述第二贯流风轮的半径均为R,5<S/R<7.3。
CN202321552908.4U 2023-06-16 2023-06-16 空调器 Active CN2202058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52908.4U CN220205897U (zh) 2023-06-16 2023-06-16 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52908.4U CN220205897U (zh) 2023-06-16 2023-06-16 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05897U true CN220205897U (zh) 2023-12-19

Family

ID=891524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552908.4U Active CN220205897U (zh) 2023-06-16 2023-06-16 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0589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763833B (zh) 室内换热器、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0861410U (zh) 换热器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210861409U (zh) 换热器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220205897U (zh) 空调器
CN106949557B (zh) 壁挂式空调一体机
CN211119692U (zh) 换热器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210399169U (zh) 柜式空调室内机
CN110410876B (zh) 一种空调器室外机以及空调器
CN212746698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JP7221428B1 (ja) 熱交換器アセンブリ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213228247U (zh) 空调室内机、空调器和车辆
CN210399238U (zh) 一种空调器室外机以及空调器
CN214009511U (zh) 空调器的风道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2057528U (zh) 窗机空调
CN220567366U (zh) 空调器
CN218033395U (zh) 立式空调器
CN213453905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7715175U (zh) 立式空调器
CN218882558U (zh) 新风模块、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5723668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7004671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7715177U (zh) 立式空调器
CN111189213A (zh) 一种可防回风的面板结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0345656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8721879U (zh) 立式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