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713276U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713276U CN213713276U CN202022524595.4U CN202022524595U CN213713276U CN 213713276 U CN213713276 U CN 213713276U CN 202022524595 U CN202022524595 U CN 202022524595U CN 213713276 U CN213713276 U CN 21371327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vortex ring
- indoor
- indoor unit
- cavit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其中,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及涡环发生装置;机壳内设有换热风道;涡环发生装置安装于机壳,涡环发生装置包括壳体及涡环风机,壳体内设有相互连通的脉冲发生腔及涡环发生腔,涡环发生腔远离脉冲发生腔的一侧形成有送风口,涡环风机可转动地安装于脉冲发生腔,以用于周期性地向涡环发生腔输送气流,并由送风口吹出涡环气流。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能够吹出涡环气流,从而可实现定向、定点和远距离送风,且通过设置涡环风机作为脉冲发生部,结构简单、易于控制,且工作噪音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空调器将经过热交换后的气流通过空调常规风口吹出,其出风方式为常规出风,而常规出风口吹出来的气流是固定不变的,送风形式较为单一,且其辐射范围短且窄,送风效率低,无法实现大范围及远距离送风,降低用户舒适度体验。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送风效果好的空调室内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及涡环发生装置;
所述机壳内设有换热风道;
涡环发生装置,安装于所述机壳,所述涡环发生装置包括壳体及涡环风机,所述壳体内设有相互连通的脉冲发生腔及涡环发生腔,所述涡环发生腔远离所述脉冲发生腔的一侧形成有送风口,所述涡环风机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脉冲发生腔,以用于周期性地向所述涡环发生腔输送气流,并由所述送风口吹出涡环气流。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脉冲发生腔与所述涡环发生腔通过气体流通口相连通,所述涡环风机包括涡环风轮,所述涡环风轮包括多个呈间隔设置的叶片,相邻两叶片之间形成凹部,在所述涡环风机转动时,一所述叶片周期性地密封所述气体流通口或相邻两所述叶片围合而周期性地密封所述气体流通口,以周期性地向所述涡环发生腔输送气流。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涡环发生腔包括与所述气体流通口相接的圆弧部,所述圆弧部与所述涡环风轮同轴设置,所述叶片与所述圆弧部相配合以密封所述气体流通口。
在一实施例中,相邻两所述叶片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气体流通口的宽度。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叶片的外表面呈圆弧面设置,且与所述凹部呈圆弧过渡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叶片的外表面呈优弧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叶片的数量为三个或四个,多个所述叶片均匀间隔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主壳体及集流件,所述主壳体内形成有所述脉冲发生腔,所述主壳体上设有与所述脉冲发生腔连通的进风口和过风口,所述集流件安装于所述过风口,所述集流件上开设有所述送风口,所述送风口的过风面积小于所述过风口的过风面积。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主壳体内还设有渐扩腔,所述渐扩腔与所述脉冲发生腔通过气体流通口连通,所述渐扩腔远离所述脉冲发生腔的一侧形成所述过风口,所述过风口的过风面积大于所述气体流通口的过风面积,所述渐扩腔与所述集流件的内腔围合形成所述涡环发生腔。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集流件为集流罩,所述集流罩自所述过风口向所述送风口呈渐缩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过风口处设有至少两个所述集流罩,每一所述集流件上开设有一所述送风口。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涡环发生装置安装于所述机壳内,所述脉冲发生腔与所述换热风道相连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安装于所述换热风道内的换热器及室内风道部件,所述换热器一部分对应所述室内风道部件的进风侧设置,另一部分对应所述脉冲发生腔的进风侧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机壳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室内风道部件与所述涡环发生装置沿上下方向排布。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隔板,所述隔板安装于所述室内风道部件,且与所述换热器相适配,以将所述换热器分隔为上换热器和下换热器,所述涡环发生装置安装于所述隔板,所述室内风道部件对应所述下换热器设置,所述涡环发生装置对应所述上换热器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后围板,所述后围板与所述上换热器相适配,所述后围板上开设有与所述脉冲发生腔连通的进风口,所述进风口对应所述上换热器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安装于所述换热风道内的室内风道部件,所述室内风道部件与所述涡环风机沿上下方向排布,所述室内风道部件包括室内风机,所述室内风机与所述涡环风机相互独立驱动,或,所述室内风机与所述涡环风机同轴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涡环发生装置安装与所述机壳内,所述机壳上开设有相互间隔的第一出风口及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换热风道连通,所述第二出风口与所述送风口连通。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外机及如空调室内机,其中,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及涡环发生装置;
所述机壳内设有换热风道;
涡环发生装置,安装于所述机壳,所述涡环发生装置包括壳体及涡环风机,所述壳体内设有相互连通的脉冲发生腔及涡环发生腔,所述涡环发生腔远离所述脉冲发生腔的一侧形成有送风口,所述涡环风机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脉冲发生腔,以用于周期性地向所述涡环发生腔输送气流,并由所述送风口吹出涡环气流。
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通过使得涡环发生装置安装于机壳,涡环发生装置包括壳体及涡环风机,壳体内设有相互连通的脉冲发生腔及涡环发生腔,涡环发生腔远离所述脉冲发生腔的一侧形成有送风口,涡环风机可转动地安装于脉冲发生腔,以用于周期性地向涡环发生腔输送气流,并由送风口吹出涡环气流。则能够吹出涡环气流,从而可实现定向、定点和远距离送风,且通过设置涡环风机作为脉冲发生部,结构简单、易于控制,且工作噪音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空调室内机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空调室内机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涡环发生装置与室内风道部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结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3中室内风道部件与换热器的装配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的涡环发生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涡环发生装置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7中涡环发生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的涡环风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 名称 | 标号 | 名称 | 标号 | 名称 |
100 | 机壳 | 20 | 圆弧部 | 221 | 涡环风轮 |
110 | 换热风道 | 213 | 气体流通口 | 60 | 叶片 |
120 | 第一出风口 | 214 | 主壳体 | 70 | 凹部 |
130 | 第二出风口 | 30 | 进风口 | 300 | 换热器 |
200 | 涡环发生装置 | 40 | 过风口 | 400 | 室内风道部件 |
210 | 壳体 | 50 | 渐扩腔 | 410 | 室内风机 |
211 | 脉冲发生腔 | 215 | 集流件 | 500 | 隔板 |
10 | 送风口 | 216 | 后围板 | ||
212 | 涡环发生腔 | 220 | 涡环风机 |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该空调室内机可以为壁挂式空调室内、落地式空调室内机、移动空调、窗机等,以下以落地式空调室内机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5所示,该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100及涡环发生装置200。机壳100内设有换热风道110。涡环发生装置200安装于机壳100,涡环发生装置200包括壳体210及涡环风机220,壳体210内设有相互连通的脉冲发生腔211及涡环发生腔212,涡环发生腔212远离脉冲发生腔211的一侧形成有送风口10,涡环风机220可转动地安装于脉冲发生腔211,以用于周期性地向涡环发生腔212输送气流,并由送风口10吹出涡环气流。
在本实施例中,机壳100的整体形状可以呈圆柱状,椭圆柱状、方形柱状或者其他形状,具体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进行选择和设计,在此不做限定。机壳100可以是一体式的结构、也可以由前面板部件和后箱体部件拼接而成。换热风道110可以直接由机壳100围合形成,也可以由机壳100内的风道内壁围合形成。机壳100上设有与换热风道110连通的室内进风口30和室内出风口。换热风道110内设置有换热器300及室内风道部件400,室内风道部件400包括室内风机410。室内风机410可以为贯流风轮、轴流风轮、离心风轮等。室内风机410用于驱动气流由室内进风口30进入换热风道110,并经由换热器300换热后由室内出风口吹出。送风口10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椭圆形、矩形、多边形、异形等,也可是多个微孔,其大小及形状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涡环发生装置200可以安装在机壳100内、也可以安装在机壳100外,还可以嵌置在机壳100上。当涡环发生装置200工作时,此时空调室内机处于涡环送风模式,涡环发生装置200周期性地从送风口10稳定的输出涡环气流。在相同的风量下,涡环送风的方式能够实现定向、定点和远距离送风。且涡环在传送过程中与周围环境空气发生热交换,涡环温度与周围空气温度温差不大,保证了涡环吹在人身上时不会产生明显的过冷或过热感觉,提升舒适性。当涡环发生装置200不工作时,使得空调室内机处于常规送风模式。常规送风模式和涡环送风模式可以择一开启,也可以两个模式同时开启,此时空调室内机能够同时实现涡环送风和常规送风。
可以理解的是,壳体210上设有与脉冲发生腔211连通的进风口30,则在涡环风机220转动时,能够驱动气流由进风口30进入脉冲发生腔211,并周期性地向涡环发生腔212输送气流,通过涡环发生腔212的作用,由送风口10吹出涡环气流。需要说明的是,涡环风机220周期性地向涡环发生腔212输送气流指的是,当涡环风机220转动时,能够间歇性的向涡环发生腔212内输送气流,也即,涡环发生腔212通过涡环风机220周期性地实现与脉冲发生腔211的进风端导通或阻断。则可通过涡环风机220周期性地挤压脉冲发生腔211内的空气,实现将该空气周期性地输送至涡环发生腔212内,还可以通过使得涡环风机220周期性地密封或打开脉冲发生腔211与涡环发生腔212之间的气体流通口213,以实现周期性地向涡环发生腔212内输送气流。
涡环气流指的是由于某种冲压作用,使得被冲压区域的中心气流相对周围区域的气流的流速高,则冲压区域的压强低于周围区域的压强,周围区域的气流因压力差补充至冲压区域,因而形成可自转的旋转气流。涡环气流相比于其他气流能够吹的更远,且涡环气流的半径逐渐增大,因而使得涡环气流的送风距离远、辐射范围大,且可实现定向、定点送风。涡环发生装置200吹出的涡环气流可以为换热风道110内的气流,此时可使得脉冲发生腔211的进风端与换热风道110的出风端相连通。则吹出的涡环气流为经过换热后的气流,使得换热风吹的更远、辐射范围更广,进而使得室内温度能够快速换热。涡环发生装置200吹出的涡环气流还可以室内气流,此时脉冲发生腔211的进风端与室内相连通。则由于涡环气流吹的更远、辐射范围更广,从而能够使得室内温度分布更加均匀,进而提升用户使用体验感。
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通过使得涡环发生装置200安装于机壳100,涡环发生装置200包括壳体210及涡环风机220,壳体210内设有相互连通的脉冲发生腔211及涡环发生腔212,涡环发生腔212远离脉冲发生腔211的一侧形成有送风口10,涡环风机220可转动地安装于脉冲发生腔211,以用于周期性地向涡环发生腔212输送气流,并由送风口10吹出涡环气流。则能够吹出涡环气流,从而可实现定向、定点和远距离送风,且通过设置涡环风机220作为脉冲发生部,结构简单、易于控制,且工作噪音小。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7至图10,脉冲发生腔211与涡环发生腔212通过气体流通口213相连通,涡环风机220包括涡环风轮221,涡环风轮221包括多个呈间隔设置的叶片60,相邻两叶片60之间形成凹部70,在涡环风机220转动时,一叶片60周期性地密封气体流通口213或相邻两叶片60围合而周期性地密封气体流通口213,以周期性地向涡环发生腔212输送气流。
在本实施例中,涡环风机220具体还包括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驱动轴与涡环风轮221的转轴通过轴套紧固连接,涡环风轮221相对驱动电机的另一端转轴通过轴承可转动安装至壳体210上。则通过驱动电机驱动涡环风轮221转动,以周期性地向涡环发生腔212内输送气流。叶片60的数量具体可以为三个、四个、五个或五个以上,可根据脉冲发生腔211的大小以及其他参数选择不同的叶片60数量。在一实施例中,叶片60的数量为三个或四个,多个叶片60均匀间隔设置。则能够更加稳定地由送风口10输出涡环气流。涡环风轮221沿脉冲发生腔211的长度方向延伸。涡环风轮221的长度与气体流通口213的长度相一致,或涡环风轮221的长度大于气体流通口213的长度,以能够通过涡环风轮221实现密封气体流通口213。通过涡环风轮221的叶片60实现周期性地密封气体流通口213,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周期性地向涡环发生腔212输送气流。
当通过一个叶片60周期性地密封气体流通口213时,应使得叶片60的等效宽度大于或等于气体流通口213的宽度,则当涡环风轮221转动至叶片60封堵气体流通口213时,阻隔脉冲发生腔211内的气流流向涡环发生腔212,而当涡环风轮221转动至叶片60打开气体流通口213时,导通脉冲发生腔211与涡环发生腔212,如此反复,实现周期性地向涡环发生腔212内输送气流。当通过相邻的两个叶片60围合而周期性地密封气体流通口213时,可使得单个叶片60的等效宽度小于或等于气体流通口213的宽度,则当相邻两个叶片60转动至靠近气体流通口213时,相邻两个叶片60分别抵接于脉冲发生腔211邻近气体流通口213的两侧壁,则通过相邻两叶片60及其之间的凹部70、与壳体210相围合,以阻隔脉冲发生腔211内的气流流向涡环发生腔212,而当涡环风轮221持续转动至该相邻两叶片60位于气体流通口213的同一侧时,可导通凹部70导通涡环发生腔212及脉冲发生腔211,如此反复,实现周期性地向涡环发生腔212内输送气流。
进一步地,如图7至图9所示,涡环发生腔212包括与气体流通口213相接的圆弧部20,圆弧部20与涡环风轮221同轴设置,叶片60与圆弧部20相配合以密封气体流通口213。
在本实施例中,叶片60与圆弧部20的内壁面之间的距离通常设置很小,以在涡环风轮221能够转动的同时,能够通过叶片60与圆弧部20相配合以密封气体流通口213。可选地,叶片60与圆弧部20的内壁面之间的距离小于1.5mm。当然,在圆弧部20的内壁面设置有润滑油,以及叶片60与圆弧部20的安装精度较高时,可使得叶片60与圆弧部20的内壁面之间的距离小于0.5mm。在气体流通口213的周侧均设置有圆弧部20。可通过一个叶片60与圆弧部20配合以密封气体流通口213,也可以通过两个叶片60分别与气体流通口213两侧的圆弧部20配合,以实现密封气体流通口213。具体可通过使得叶片60的外表面呈圆弧面设置,以使得叶片60与圆弧部20相配合以密封气体流通口213,如此,使得叶片60密封气体流通口213的可靠性更好、效果更佳。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9,相邻两叶片60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气体流通口213的宽度。通过使得相邻两叶片60之间的距离大于气体流通口213的宽度,则能够通过相邻两叶片60分别与气体流通口213两侧的圆弧部20配合,以实现密封气体流通口213。相比于仅通过一个叶片60密封气体流通口213,对单个叶片60的精度要求低,且使得叶片60密封气体流通口213的可靠性及密封效果更佳。此外,位于气体流通口213同一侧的相邻两个叶片60与圆弧部20之间围合形成气流区,在涡环风轮221转动时,涡环风轮221能够将相邻两个叶片60之间的凹部70的气流送往气体流通口213,进而使得脉冲气流快速释放至涡环发生腔212,从而由送风口10形成的涡环气流吹出更远。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8至图10所示,叶片60的外表面呈圆弧面设置,且与凹部70呈圆弧过渡连接。如此,使得整个涡环风轮221的外表面为光滑过渡连接的结构,则能够减小涡环风轮221的风阻,且使得涡环风轮221的工作噪音更小。同时,由于涡环风轮221为间歇性地向涡环发生腔212内输送气流,则使得涡环风轮221的一侧承受较大风压,通过使得叶片60的外表面呈圆弧面设置,且与凹部70呈圆弧过渡连接,则能够避免叶片60与凹部70之间的连接处损坏,进而提高涡环风轮221的结构强度。
进一步地,请再次参照图8至图10,叶片60的外表面呈优弧设置。具体地,还可以使得叶片60的外表面对应的圆心角的角度大于或等于200度。具体地,使得叶片60的外表面对应的圆形角的角度为210度、230度、240度、260度等。如此,能够进一步提升涡环风轮221的整体结构强度,且有效减小风阻和噪音。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7至图9所示,壳体210包括主壳体210及集流件215,主壳体210内形成有脉冲发生腔211,主壳体210上设有与脉冲发生腔211连通的进风口30和过风口40,集流件215安装于过风口40,集流件215上开设有送风口10,送风口10的过风面积小于过风口40的过风面积。
在本实施例中,集流件215与主壳体210可以一体成型设置,也可以分体成型。可以理解的是,当集流件215与主壳体210分体成型时,集流件215与主壳体210密封连接。当集流件215与主壳体210一体成型设置时,以主壳体210与集流件215相接处为界限,划分一虚拟的分界线,该分界线的一侧为主壳体210,另一侧为集流件215,而于分界线处形成有主壳体210的过风口40。无疑,该过风口40的过风面积大于集流件215的送风口10的过风面积。集流件215与主壳体210的外壁面的延伸方向可以一致,即两者的外壁面的长度延伸线呈一条直线,此时,壳体210为一个完整无转接线的形状。集流件215与主壳体210的外壁面的延伸方向可以不一致,即两者的外壁面的长度延伸线呈夹角设置,此时,集流件215与主壳体210的连接处会形成有一转接线。
通过使得送风口10的过风面积均小于过风口40的过风面积,因此从过风口40流向送风口10的气流中,会有部分气流沿集流件215内壁面而从送风口10周缘流出,另一部分气流则从送风口10中部流出。将从送风口10边缘流出的部分气流定义为边缘气流,将从送风口10中部流出的气流定位为中部气流。那么,边缘气流因受到集流件215内壁面的阻力,相较于中部气流而言,流速更低。这种流速的差距,将导致气流从送风口10流出时,会产生涡环气流。
在结合具有集流件215的上述实施例,进一步地,如图7至图9所示,集流件215为集流罩,集流罩自过风口40向送风口10呈渐缩设置。集流罩的截面形状可以为圆形、椭圆形、矩形等。为了降低风阻,集流罩大致呈圆筒状。通过使得集流罩自过风口40向送风口10呈渐缩设置,则集流罩能够对从过风口40送出的风进行集流,且使得涡环的产生和吹出更加顺畅。
在另一实施例中,集流件215为集流板,集流板安装于过风口40,集流板上开设有送风口10。集流板可以为盖设在出风口处的一块板,且通过在集流板上开设比过风口40小的送风口10,则气流从过风口40向送风口10吹出时,由于集流板的部分阻挡作用,能够使得送风口10吹出的气流为涡环状。且集流板的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和加工。在其他实施例中,集流件215还可由几块板围合形成,通过在其中一块板上设置送风口10,同样可以实现形成涡环。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7至图9,主壳体210内还设有渐扩腔50,渐扩腔50与脉冲发生腔211通过气体流通口213连通,渐扩腔50远离脉冲发生腔211的一侧形成过风口40,过风口40的过风面积大于气体流通口213的过风面积,渐扩腔50与集流件215的内腔围合形成涡环发生腔212。
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地,渐扩腔50的内径由气体流通口213向集流件215一侧呈逐渐增大设置。通过设置渐扩腔50与脉冲发生腔211连通,且同时与集流件215对接,则相比于将集流件215直接与气体流通口213对接,能够增大送风口10的过风面积,进而使得由集流件215吹出的涡环更大,则整个涡环发生装置200的送风范围和送风距离更远。可选地,渐扩腔50内设有整流格栅。通过设置整流格栅对脉冲发生腔211吹入渐扩腔50的气流进行整流,则更加有利于涡环气流的形成。整流格栅还可以起到防护的作用,避免用户通过送风口10触碰到涡环风机220。
结合上述集流件215为集流罩的实施例,进一步地,请参照图7及图8,过风口40处设有至少两个集流罩,每一集流件215上开设有一送风口10。具体还可设置出风面板,使得出风面板安装于过风口40处,集流罩安装于出风面板上。通过设置至少两个集流罩,则使得送风口10的数量至少为两个,则能够提高涡环送风的范围和效果,且能够削弱风感,提升用户吹风舒适度。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5所示,涡环发生装置200安装于机壳100内,脉冲发生腔211与换热风道110相连通,通过使得脉冲发生腔211与换热风道110相连通,则脉冲发生腔211内进入的气流为经过换热后的气流。如此,涡环发生装置200内不必单独设置一个换热器300,降低了空调室内机的能耗,从而提高了换热能效比,使得整个空调室内机的结构更加简单、整机占用空间小、生产和制造成本更低。在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使得脉冲发生腔211与换热风道110相互隔离。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请参照图2至图6,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安装于换热风道110内的换热器300及室内风道部件400,换热器300一部分对应室内风道部件400的进风侧设置,另一部分对应脉冲发生腔211的进风侧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使得换热器300同时对应室内风道部件400及脉冲发生腔211的进风侧设置,则使得气流能够经过换热器300换热后进入室内风道部件400内及脉冲发生腔211内,以使得两者均吹出换热气流。如此,相比于将脉冲发生腔211的进风侧与换热风道110的出风侧连通,能够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可减小能量耗散,使得脉冲发生腔211内吹出的换热气流效果更佳。
进一步地,如图2至图5所示,机壳100沿上下方向延伸,室内风道部件400与涡环发生装置200沿上下方向排布。如此,使得换热器300能够由室内风道部件400延伸至涡环发生装置200,也即换热器300只需增加长度,便可同时实现对应室内风道部件400及涡环发生装置200,其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且通过使得室内风道部件400与涡环发生装置200沿上下方向排布,充分利用机壳100内上下方向的空间,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具体地,涡环发生装置200安装于室内风道部件400的上方。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3至图6,空调室内机还包括隔板500,隔板500安装于室内风道部件400,且与换热器300相适配,以将换热器300分隔为上换热器300和下换热器300,涡环发生装置200安装于隔板500,室内风道部件400对应下换热器300设置,涡环发生装置200对应上换热器300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涡环发生装置200通过隔板500安装于室内风道部件400。隔板500与室内风道部件400的蜗壳可以一体成型设置,可以分体设置,具体可使得隔板500通过螺钉、卡扣等方式固定连接至室内风道部件400的蜗壳上。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使得隔板500安装至机壳100或其他结构上。且通过隔板500将换热器300分隔为上换热器300和下换热器300,更加便于换热器300与涡环发生装置200和室内风道部件400相对应,进而提升换热效率和换热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3至图5、图7及图8所示,壳体210包括后围板216,后围板216与上换热器300相适配,后围板216上开设有与脉冲发生腔211连通的进风口30,进风口30对应上换热器300设置。通过使得后围板216与上换热器300相适配,则经过上换热器300换热后的气流能够直接通过后围板216上的进风口30进入到脉冲发生腔211内,进而提升涡环发生装置200的换热效果。后围板216可与室内风道部件400的支架一体设置,也可以分体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2至图5,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安装于换热风道110内的室内风道部件400,室内风道部件400与涡环风机220沿上下方向排布,室内风道部件400包括室内风机410,室内风机410与涡环风机220相互独立驱动,或,室内风机410与涡环风机220同轴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室内风机410与涡环风机220相互独立驱动,也即室内风机410和涡环风机220各设置一个驱动电机分别驱动,则能够灵活控制室内风机410及涡环风机220单独驱动,可使得空调室内机单独开启涡环送风模式和常规送风模式,且可同时开启涡环送风模式和常规送风模式。通过使得室内风机410与涡环风机220同轴设置,则可通过一个驱动电机同步驱动室内风机410和涡环风机220,则可节约一个驱动电机。
实际而言,如图1至图3所示,涡环发生装置200安装与机壳100内,机壳100上开设有相互间隔的第一出风口120及第二出风口130,第一出风口120与换热风道110连通,第二出风口130与送风口10连通。则第二出风口130被配置为涡环出风口,第一出风口120被配置为常规出风口。如此,空调室内机的涡环送风模式和常规送风模式具有单独的出风口,则空调室内机的常规送风的结构不用做大幅度的调整,只需要增设一个涡环送风模式下相对应的结构即可。不用大幅度更改制造模具,使得产品在原来的常规空调上的结构改动小、进而生产和制造成本低。第一出风口120具体呈长条形设置,第二出风口130呈圆形设置。通过在机壳100上设置相互间隔的第一出风口120及第二出风口130,则使得由第一出风口120吹出的常规气流与由第二出风口130吹出的涡环气流互不干扰,进而使得涡环气流能够吹的更远,辐射范围更广。同时用户能够选择涡环送风模式和常规送风模式同时开启,其能够组合的出风模式更多,用户使用效果更佳。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通过冷媒管相连通的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室内机,该空调室内机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器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9)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内设有换热风道;以及
涡环发生装置,安装于所述机壳,所述涡环发生装置包括壳体及涡环风机,所述壳体内设有相互连通的脉冲发生腔及涡环发生腔,所述涡环发生腔远离所述脉冲发生腔的一侧形成有送风口,所述涡环风机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脉冲发生腔,以用于周期性地向所述涡环发生腔输送气流,并由所述送风口吹出涡环气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脉冲发生腔与所述涡环发生腔通过气体流通口相连通,所述涡环风机包括涡环风轮,所述涡环风轮包括多个呈间隔设置的叶片,相邻两叶片之间形成凹部,在所述涡环风机转动时,一所述叶片周期性地密封所述气体流通口或相邻两所述叶片围合而周期性地密封所述气体流通口,以周期性地向所述涡环发生腔输送气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涡环发生腔包括与所述气体流通口相接的圆弧部,所述圆弧部与所述涡环风轮同轴设置,所述叶片与所述圆弧部相配合以密封所述气体流通口。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相邻两所述叶片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气体流通口的宽度。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的外表面呈圆弧面设置,且与所述凹部呈圆弧过渡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的外表面呈优弧设置。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的数量为三个或四个,多个所述叶片均匀间隔设置。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主壳体及集流件,所述主壳体内形成有所述脉冲发生腔,所述主壳体上设有与所述脉冲发生腔连通的进风口和过风口,所述集流件安装于所述过风口,所述集流件上开设有所述送风口,所述送风口的过风面积小于所述过风口的过风面积。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壳体内还设有渐扩腔,所述渐扩腔与所述脉冲发生腔通过气体流通口连通,所述渐扩腔远离所述脉冲发生腔的一侧形成所述过风口,所述过风口的过风面积大于所述气体流通口的过风面积,所述渐扩腔与所述集流件的内腔围合形成所述涡环发生腔。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件为集流罩,所述集流罩自所述过风口向所述送风口呈渐缩设置。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过风口处设有至少两个所述集流罩,每一所述集流件上开设有一所述送风口。
12.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涡环发生装置安装于所述机壳内,所述脉冲发生腔与所述换热风道相连通。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安装于所述换热风道内的换热器及室内风道部件,所述换热器一部分对应所述室内风道部件的进风侧设置,另一部分对应所述脉冲发生腔的进风侧设置。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室内风道部件与所述涡环发生装置沿上下方向排布。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隔板,所述隔板安装于所述室内风道部件,且与所述换热器相适配,以将所述换热器分隔为上换热器和下换热器,所述涡环发生装置安装于所述隔板,所述室内风道部件对应所述下换热器设置,所述涡环发生装置对应所述上换热器设置。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后围板,所述后围板与所述上换热器相适配,所述后围板上开设有与所述脉冲发生腔连通的进风口,所述进风口对应所述上换热器设置。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安装于所述换热风道内的室内风道部件,所述室内风道部件与所述涡环风机沿上下方向排布,所述室内风道部件包括室内风机,所述室内风机与所述涡环风机相互独立驱动,或,所述室内风机与所述涡环风机同轴设置。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涡环发生装置安装与所述机壳内,所述机壳上开设有相互间隔的第一出风口及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换热风道连通,所述第二出风口与所述送风口连通。
19.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空调室外机及如权利要求1至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524595.4U CN213713276U (zh) | 2020-11-04 | 2020-11-04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524595.4U CN213713276U (zh) | 2020-11-04 | 2020-11-04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713276U true CN213713276U (zh) | 2021-07-16 |
Family
ID=768025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524595.4U Active CN213713276U (zh) | 2020-11-04 | 2020-11-04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713276U (zh) |
-
2020
- 2020-11-04 CN CN202022524595.4U patent/CN21371327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0601907U (zh) | 空调器 | |
CN210373751U (zh)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114046563B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105674399A (zh) | 一种混合出风空调室内机 | |
CN113280403B (zh) | 风机及空调器 | |
CN210345661U (zh) | 涡环发生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10832222U (zh)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11854217U (zh) |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13713276U (zh)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10373755U (zh) | 空调器 | |
CN210373747U (zh) |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08186528U (zh) | 一种空调器室内挂机 | |
CN212005942U (zh) | 一种柜式空调器 | |
CN208186529U (zh) | 一种空调器室内挂机 | |
CN109539529B (zh) | 风道件、风机风道组件和空调器 | |
CN208186533U (zh) | 一种空调器室内挂机 | |
CN208536135U (zh) | 一种空调器室内挂机 | |
CN208059138U (zh) | 空调器 | |
CN213955442U (zh) | 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112303712A (zh)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10373809U (zh) | 风道结构和移动空调 | |
CN212538038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 | |
CN210345656U (zh)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12901753U (zh) | 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 | |
CN212901750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