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373809U - 风道结构和移动空调 - Google Patents

风道结构和移动空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373809U
CN210373809U CN201920720604.1U CN201920720604U CN210373809U CN 210373809 U CN210373809 U CN 210373809U CN 201920720604 U CN201920720604 U CN 201920720604U CN 210373809 U CN210373809 U CN 2103738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supply
wind wheel
duct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72060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发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72060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3738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3738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3738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风道结构和移动空调,风道结构包括:中风道壳体,所述中风道壳体内形成有送风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风道包括安装段,所述安装段形成有至少两过风口;所述风道结构还包括送风风轮,所述送风风轮安装于所述安装段内,定义所述送风风轮具有转动轴线,所述送风风轮在所述转动轴线上具有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的距离为h;定义所述安装段在所述转动轴线上的高度为D,定义其中至少一所述过风口在所述转动轴线上的高度为d,满足关系:D>d,h≥d。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提高风轮对风道内的气流利用率。

Description

风道结构和移动空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风道结构和具有该风道结构的移动空调。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空调器已经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家用电器了。一般的空调器中,普遍采用的是通过将风轮在转动轴线上的端面与风道内壁形成间距,从而防止风轮与风道内壁碰撞,这样在风轮的转动轴线上风道的高度大于风轮的高度,风机对风道内的气流利用率较低。
以上仅用于辅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为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风道结构,旨在提高风轮对风道内的气流利用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风道结构包括:中风道壳体,所述中风道壳体内形成有送风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风道包括安装段,所述安装段形成有至少两过风口;
所述风道结构还包括送风风轮,所述送风风轮安装于所述安装段内,定义所述送风风轮具有转动轴线,所述送风风轮在所述转动轴线上具有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的距离为h;
定义所述安装段在所述转动轴线上的高度为D,定义其中至少一所述过风口在所述转动轴线上的高度为d,满足关系:D>d,h≥d。
可选地,两所述过风口包括用于进风的进风口和用于出风的出风口,所述出风口的高度为d,定义所述进风口在所述转动轴线上的高度为w,所述D与w的关系为D>w,所述h与w的关系为h≥w。
可选地,所述安装段包括第一避让槽和第二避让槽,所述送风风道朝向所述第一端面的内壁面凹陷形成所述第一避让槽,所述送风风道朝向所述第二端面的内壁面凹陷形成所述第二避让槽;
所述第一端面容置于所述第一避让槽,所述第二端面容置于所述第二避让槽,所述第一避让槽的槽底壁与所述第二避让槽的槽底壁之间的间距为D。
可选地,所述送风风轮包括至少一固定板以及连接于所述固定板一表面的若干叶片,若干叶片相对所述转动轴线呈环形阵列分布,所述固定板的至少部分容置于所述第一避让槽内;
所述第一端面为所述固定板背离所述叶片的部分表面,所述第二端面为所述叶片背离所述固定板的表面。
可选地,所述固定板凹陷形成让位安装槽,所述固定板还包括与所述让位安装槽的槽口连接的固定段,所述叶片和所述让位安装槽设于所述固定段的同一侧;
所述固定段容置于所述第一避让槽内,所述第一端面为所述固定段背离所述叶片的表面;
或者,所述固定板的数量为两个,若干所述叶片设于两所述固定板之间,所述第一端面为一所述固定板背离所述叶片的部分表面,所述第二端面为另一所述固定板背离所述叶片的部分表面。
可选地,所述风道结构还包括驱动件,所述第一避让槽的槽底壁形成有贯穿孔,所述送风风轮还包括设于所述让位安装槽槽底的固定结构,所述驱动件的至少部分穿过所述贯穿孔并与所述固定结构传动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避让槽的槽口与所述过风口的连接处平滑过渡;
所述第二避让槽的槽口与所述过风口的连接处平滑过渡。
可选地,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一避让槽的槽底壁在所述转动轴线上的距离为d1,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第二避让槽的槽底壁在所述转动轴线上的距离为d2,所述d1与所述d2的关系为:d1=d2。
可选地,所述d1的取值范围为:d1≥4mm;
或者,所述送风风轮为离心风轮;
或者,所述送风风轮为贯流风轮。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移动空调,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设有与所述送风风道连通的第一风道,所述移动空调还包括风道结构,风道结构包括:中风道壳体,所述中风道壳体内形成有送风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风道包括安装段,所述安装段形成有至少两过风口;
所述风道结构还包括送风风轮,所述送风风轮安装于所述安装段内,定义所述送风风轮具有转动轴线,所述送风风轮在所述转动轴线上具有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的距离为h;
定义所述安装段在所述转动轴线上的高度为D,定义其中至少一所述过风口在所述转动轴线上的高度为d,满足关系:D>d,h≥d。
可选地,所述移动空调还包括:
第一换热组件,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包括第一送风结构和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送风结构设于所述第一风道内;
中风道壳体,所述中风道壳体设于所述第一送风结构上方;和
送风风轮,所述第一换热器设于所述第一送风结构和所述送风风轮之间的送风路径上。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送风风道内形成安装段,并在安装段形成至少两过风口,以及在安装段内安装送风风轮,送风风轮其转动轴线上具有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该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的距离为h,在该安装段在送风风轮转动轴线上的高度为D,为了便于送风风轮的安装,使得D>h,并且,至少一过风口在送风风轮转动轴线的高度为d,使h≥d,如此设置可以让风轮转动轴线上的高度大于过风口转动轴线的高度,当该过风口用于进风时,送风风轮转动将过风口的风完全吸入(提高了进风效率),当该过风口用于出风时,送风风轮转动将气流吹满过风口(提高了出风效率),进而保证送风风轮将至少一个过风口的风完全利用,如此,提高风轮对风道内的气流利用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移动空调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移动空调一实施例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移动空调一实施例安装排风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移动空调一实施例移除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移动空调一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移动空调一实施例另一截断位置的截面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移动空调一实施例中风道壳体的截面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移动空调一实施例中风道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移动空调一实施例中风道壳体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7中A处的局部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移动空调另一实施例中风道壳体的截面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2064167760000041
Figure BDA0002064167760000051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风道结构,其可应用于移动空调1000等,并可以设置在移动空调1000的换热器的上风向位置处或下风位置处,以对换热器进行“吹风”或“吸风”。
参照图5、图7,在本实用新型风道结构一实施例中,风道结构包括:
中风道壳体50,所述中风道壳体50内形成有送风风道51,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风道51包括安装段515,所述安装段515形成有至少两过风口5151;
所述风道结构还包括送风风轮30,所述送风风轮30安装于所述安装段515内,定义所述送风风轮30具有转动轴线,所述送风风轮30在所述转动轴线上具有第一端面3011和第二端面3013,所述第一端面3011和所述第二端面3013的距离为h;
定义所述安装段515在所述转动轴线上的高度为D,定义其中至少一所述过风口5151在所述转动轴线上的高度为d,满足关系:D>d,h≥d。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送风风道51内形成安装段515,并在安装段515形成至少两过风口5151,以及在安装段515内安装送风风轮30,送风风轮30其转动轴线上具有第一端面3011和第二端面3013,该第一端面3011和第二端面3013的距离为h,在该安装段515在送风风轮30转动轴线上的高度为D,为了便于送风风轮30的安装,使得D>h,并且,至少一过风口5151在送风风轮30转动轴线的高度为d,使h≥d,如此设置可以让送风风轮30转动轴线上的高度大于过风口5151转动轴线的高度,当该过风口5151用于进风时,送风风轮30转动将过风口5151的风完全吸入(提高了进风效率),当该过风口5151用于出风时,送风风轮30转动将气流吹满过风口5151(提高了出风效率),进而保证送风风轮30将至少一个过风口5151的风完全利用,如此,提高风轮对风道内的气流利用率。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过风口5151的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具体可以在安装段515相对的两壁面进行设置,从而便于过风。以及,过风口5151的外轮廓可以为多边形或圆形或椭圆形,只要便于生产和提高空调的能效即可。
参照图,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两所述过风口5151包括用于进风的进风口和用于出风的出风口,所述出风口的高度为d,定义所述进风口在所述转动轴线上的高度为w,所述D与w的关系为D>w,所述h与w的关系为h≥w。本实施例中,将进风口和出风口在送风风轮30转动轴线上的高度均设置为小于送风风轮30在其转动轴线的高度,如此,在送风风轮30转动时,将送风风道51的进风风道部分的风完全吸入,将送风风道51的出风风道部分完全吹满,更好地提高了风轮对风道内的气流利用率。可以理解的是,进风口和出风口的高度或轮廓等参数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高度可以为一致的或者不一致的;轮廓为一致的或者不一致的),只要保证不影响用户需要的实际风量即可。
参照图7,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段515包括第一避让槽5153和第二避让槽5155,所述送风风道51朝向所述第一端面3011的内壁面凹陷形成所述第一避让槽5153,所述送风风道51朝向所述第二端面3013的内壁面凹陷形成所述第二避让槽5155;
所述第一端面3011容置于所述第一避让槽5153,所述第二端面3013容置于所述第二避让槽5155,所述第一避让槽5153的槽底壁与所述第二避让槽5155的槽底壁之间的间距为D。设置第一避让槽5153和第二避让槽5155为送风风轮30的安装进行避让,该第一避让槽5153和第二避让槽5155的深度设置应考虑安装段515的强度,以及,第一避让槽5153的形状可以与第一端面3011的外轮廓适配,第二避让槽5155的形状可以与第二端面3013的外轮廓适配,从而便于将端面伸入避让槽内,并且便于导风。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送风风轮30包括至少一固定板31以及连接于所述固定板31一表面的若干叶片33,若干叶片33相对所述转动轴线呈环形阵列分布,所述固定板31的至少部分容置于所述第一避让槽5153内;
所述第一端面3011为所述固定板31背离所述叶片33的部分表面,所述第二端面3013为所述叶片33背离所述固定板31的表面。该叶片33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于固定板31。在本实施例中,该固定板31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固定板31在叶片33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从而将叶片33的稳固性提高,当固定板31设置在叶片33远离第一端面3011的端部时,第二端面3013即为该固定板31背离叶片33的部分表面。由于固定板31不参与对风进行导流,将固定板31的至少部分容置于第一避让槽5153,可以让叶片33正对过风口5151的面积增加,从而提高送风效率,进而提高风的利用率。
参照图6、图7,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板31凹陷形成让位安装槽303,所述固定板31还包括与所述让位安装槽303的槽口连接的固定段301,所述叶片33和所述让位安装槽303设于所述固定段301的同一侧;
所述固定段301容置于所述第一避让槽5153内,所述第一端面3011为所述固定段301背离所述叶片33的表面。
设置让位安装槽303可以节省送风风轮30的安装空间,将部分用于驱动的部件容置于让位安装槽303内,在本实施例中,该让位安装槽303大致呈圆柱形设置,并且该让位安装槽303的槽底壁与槽侧壁的连接处平滑过渡,让位安装槽303的槽口与固定段301的连接处平滑过渡,从而避免送风风轮30转动时,气流在尖锐处摩擦产生噪音。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段301大致呈圆环形设置,从而第一避让槽5153也可以设置呈环形槽,进而使中风道壳体50的结构强度较强,并且便于安装段515导风。
参照图11,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板31的数量为两个,若干所述叶片33设于两所述固定板31之间,所述第一端面3011为一所述固定板31背离所述叶片33的部分表面,所述第二端面3013为另一所述固定板31背离所述叶片33的部分表面。由于将第一端面3011和第二端面3013伸入避让槽内,在加长了送风风轮30轴向的长度的前提下,设置多个固定板31可以使送风风轮30的结构更稳定,从而提高其送风的稳定性。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风道结构还包括驱动件600,所述第一避让槽5153的槽底壁形成有贯穿孔,所述送风风轮30还包括设于所述让位安装槽303槽底的固定结构,所述驱动件600的至少部分穿过所述贯穿孔并与所述固定结构传动连接。该驱动件600可以为电机,该电机包括输出轴,该固定结构可以为凸键结构或者螺接件,从而将电机的输出轴与固定板31固定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避让槽5153的槽口与所述过风口5151的连接处平滑过渡;
所述第二避让槽5155的槽口与所述过风口5151的连接处平滑过渡。如此设置,可以避免送风风轮30转动时,气流在尖锐处摩擦产生噪音。
参照图7、图10,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面3011与所述第一避让槽5153的槽底壁在所述转动轴线上的距离为d1,所述第二端面3013与所述第二避让槽5155的槽底壁在所述转动轴线上的距离为d2,所述d1与所述d2的关系为:d1=d2。如此设置,可以使气压在送风风轮30两端的位置较为接近,保证送风风轮30更好的工作。
参照图10,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d1的取值范围为:d1≥4mm。当d1的数值小于4mm时,送风风轮30容易撞到送风风道51的内壁,当d1的数值大于等于4mm时,可以避免送风风轮30运行时与第一避让槽5153和第二避让槽5155的槽底壁碰撞产生异音,可以理解的是,d1的数值还可以为4.5mm、5mm、5.5mm、6mm、8mm、10mm等,均可避免送风风轮30运行时与第一避让槽5153和第二避让槽5155的槽底壁碰撞产生异音。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送风风轮30为离心风轮;
或者,所述送风风轮30为贯流风轮。
送风风轮30可以为离心风轮或者贯流风轮,在送风风轮30为离心风轮时,中风道壳体为50为离心风轮导风的蜗壳700,可以理解的是,当蜗壳700为单轴向进风时,离心风轮不进风的端面(固定板31背离叶片33的端面)可以伸入避让槽内,从而提高送风风轮30出风的风道利用率。当第三送风结构221为贯流风轮时,当气流贯穿贯流风轮流动,受叶片33两次力的作用,因此气流能到达很远的距离,并且无紊流,出风均匀,便于导风。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移动空调1000,该移动空调1000包括外壳300,所述外壳300内设有与所述送风风道51连通的第一风道370,所述移动空调1000还包括风道结构,所述风道结构包括:中风道壳体50,所述中风道壳体50内形成有送风风道51,所述送风风道51包括安装段515,所述安装段515形成有至少两过风口5151;
所述风道结构还包括送风风轮30,所述送风风轮30安装于所述安装段515内,定义所述送风风轮30具有转动轴线,所述送风风轮30在所述转动轴线上具有第一端面3011和第二端面3013,所述第一端面3011和所述第二端面3013的距离为h;
定义所述安装段515在所述转动轴线上的高度为D,定义其中至少一所述过风口5151在所述转动轴线上的高度为d,满足关系:D>d,h≥d。由于本移动空调1000采用了前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前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空调1000还包括:
第一换热组件10,所述第一换热组件10包括第一送风结构11和第一换热器13,所述第一送风结构11设于所述第一风道370内;
中风道壳体50,所述中风道壳体50设于所述第一送风结构11上方;和
送风风轮30,所述第一换热器13设于所述第一送风结构11和所述送风风轮30之间的送风路径上。
通过设置相互连通的第一风道370和送风风道51,将移动空调1000之第一换热组件10的第一送风结构11设于第一风道370内,再将送风风轮30设置在送风风道51内,进而使第一换热器13横隔在第一送风结构11和送风风轮30之间的送风路径上,当需要采用移动空调1000进行换热时,第一送风结构11或送风风轮30的二者之一向第一换热器13吹风,第一送风结构11或送风风轮30的二者之另一将流过第一换热器13的空气抽离第一换热器13,从而加快空气经过第一换热器13的速率,提高空气与第一换热器13的热交换效率,进而提高空调器的能效,以及,让送风风轮30转动轴线上的高度大于过风口5151转动轴线的高度,当该过风口5151用于进风时,送风风轮30转动将过风口5151的风完全吸入(提高了进风效率),当该过风口5151用于出风时,送风风轮30转动将气流吹满过风口5151(提高了出风效率),进而保证送风风轮30将至少一个过风口5151的风完全利用,进一步提高了移动空调1000的能效。
需要说明的是,移动空调1000是将蒸发器223和冷凝器13设置在一个整机内的,为了保证室内环境得到较好的改善,一种工作情况是将移动空调100的流过冷凝器13的出风侧出风口连通至室外,从而室内环境主要由移动空调1000进行调节,从而方便使用。可以理解的是,移动空调1000还包括压缩机380、冷媒罐以及冷媒管。所述外壳300内还设有第三风道211,所述移动空调1000包括第二换热组件220,所述第二换热组件220包括第三送风结构221和蒸发器223,第三送风结构221和蒸发器223均设于第三风道211内,串接冷凝器13的冷媒管同时串接于蒸发器223。具体地,移动空调1000制冷时,第三送风结构221将室内空气吸入第三风道211,与蒸发器223进行换热后,再将冷风输送到室内;此时,冷媒管内的温度升高,再次经过蒸发器223之前,必须在冷凝器13对冷媒进行散热,即第一风道370和第二风道51内进行的散热工作,第一送风结构11将外部空气导入第一风道370和第二风道51,与冷凝器13进行换热后,第二送风结构30再将热风抽离冷凝器13;同理可得移动空调1000的制热过程。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外壳300大致呈底面为四边形的直四棱柱设置,该外壳300的材质可以采用金属(金属的材质可选择不锈钢材料、铝质材料,铝合金材料、铜质材料、铜合金材料、铁质材料、铁合金材料等)、塑料(塑料可选择硬质塑料,如ABS、POM、PS、PMMA、PC、PET、PBT、PPO等),以及其他合金材料等。或者采用金属材料和塑料的混合,只要能较好地提高外壳300的稳定即可。如此,更加有利于提升外壳300的设置稳定性,从而有效提升外壳300的实用性、可靠性、及耐久性。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第一风道370和送风风道51可以呈左右间隔设置,从而让空气平行流动,如此可以便于空气在第一风道370和送风风道51内流通,从而可以减少第一送风结构11和送风风轮30的功耗,提高空调能效。
参照图5、图6,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道370位于所述送风风道51下方;
所述第一风道370形成有第一进风口371和第一出风口373,所述送风风道51形成有第二进风口511和第二出风口513,所述安装段515的两端与第二进风口511和第二出风口513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口373和所述第二进风口511相互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器13罩盖所述第一出风口373和/或所述第二进风口511设置。
将第一风道370和送风风道51在上下方向排布设置,可以减小空调器对室内空间的占用,并且送风风道51邻近移动空调1000设置,从而可以便于将送风风轮30与第三送风结构221联动设置,便于提高空调能效。以及,为了保证第一换热器13的换热充分,可以将第一换热器13设置于第一风道370内或者送风风道51内。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出风口373和第二进风口511在上下方向相互间隔的,第一换热器13可以同时罩盖第一出风口373和第二进风口511,从而增加第一换热器13在风道内的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参照图3,第一进风口371和第二出风口513处设有过风格栅360,该过风格栅360覆盖第一进风口371和第二出风口513。可以理解,过风格栅360是现有技术中广泛应用的进出风结构,具有均匀进风、保护性强等优点。
参照图4至图9,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空调1000包括位于所述外壳300内的中风道壳体50,所述中风道壳体50设于所述第一送风结构11上方,所述送风风道51形成于中风道壳体50内。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以第一送风结构11吹风,送风风轮30将流经第一换热器13的空气抽离第一换热器13作介绍。送风风道51独立形成于中风道壳体50内,由于本申请的移动空调1000包括多个送风结构,设置独立的中风道壳体50便于对送风风轮30进行安装和拆卸。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当气流贯穿送风风轮30流动,受叶片33两次力的作用,因此气流能到达很远的距离,并且无紊流,出风均匀,因此,送风风轮30可以便于将经过第一换热器13的空气抽离,进而便于提高移动空调1000的换热效率。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中风道壳体50包括第一间隔板53、第二间隔板55以及至少两围板57,所述第一间隔板53设于所述第一送风结构11和所述送风风轮30之间,所述第二间隔板55设于所述送风风轮30背离所述第一送风结构11的一侧,至少两所述围板57设于所述第一间隔板53和所述第二间隔板55之间,两所述围板57、所述第一间隔板53和所述第二间隔板55共同围合形成所述送风风道51。本实施例中,该第二间隔板55和第一间隔板53的二者之一可以和围板57通过一体注塑成型,二者之另一与围板57可拆卸连接,设置第一间隔板53、第二间隔板55和两围板57围合形成送风风道51,便于对流经第一换热器13的空气进行集中抽离,从而提高空气与第一换热器13的换热效率,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保证中风道壳体50结构的稳定,第一间隔板53和第二间隔板55延伸并与外壳300固定连接。
参照图5、图6、图8,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外壳300包括底盘310和前面板330,所述外壳300内还设有导风筒390,所述底盘310位于所述第一送风结构11背离所述送风风轮30的一侧,所述底盘310、所述导风筒390和所述前面板330共同围合形成过风腔340,所述第一出风口373设于所述导风筒390,所述第一出风口373与所述第二进风口511均与所述过风腔340连相互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器13固定于所述过风腔340内。设置过风腔340可以将第一风道370和送风风道51进行连通,并且,可以使得流经第一换热器13的空气得到缓冲和收纳,便于在第一换热器13的出风侧形成风压较小的空间(由于过风腔340的截面积大于第一风道370和送风风道51),以使第一送风结构11的送风速率得到提高,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外壳300的部分、底盘310、所述导风筒390和所述第一间隔板53共同围合形成第一风道370,该第一风道370内还设有支架500,以及固定在支架500上的驱动装置510,该驱动装置510与第一送风结构11传动连接,以使第一送风结构11送风,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压缩机380重量较大,将压缩机380与底盘310固定连接降低了压缩机380的安装难度,并且从而使移动空调1000的重心较低,保证移动空调1000的稳定性。需要说明的是,本设计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压缩机380也可设于其他位置。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第一送风结构11可以为轴流风轮,所述第一风道370可以为轴流风道,使得风直接轴流风道直吹向第一换热器13,并且相较于离心风机,轴流风轮的风量大,体积小、压头低,有利于提升整机能力、能效及整机性能。
参照图5、图6,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空调1000还包括设于所述外壳300内的上风道壳体210,所述上风道壳体210设于所述第二间隔板55背离所述第一送风结构11的一侧,所述上风道壳体210形成有第三风道211,所述第三风道211设于所述送风风道51上方。本实施例中,将第三风道211设于上风道壳体210内,便于对安装于第三风道211内的部件进行拆装,以及将第三风道211设置在送风风道51上方可以节省移动空调1000的安装空间,并且送风风道51邻近第三设置,从而可以便于将送风风轮30与第三送风结构221联动设置,便于提高空调能效。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上风道壳体210包括顶板213、底板215以及至少两侧板217,至少两所述侧板217设于所述顶板213和所述底板215之间,两所述侧板217、所述底板215和所述顶板213共同围合形成所述第三风道211。本实施例中,该顶板213和底板215的二者之一可以和侧板217通过一体注塑成型,二者之另一与侧板217可拆卸连接,设置顶板213、底板215和两侧板217围合形成第三风道211,便于对流经第二换热器223的空气进行集中运送,从而提高空气与第二换热器223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空调器能效。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第三风道211可以为送风风道51,第三送风结构221可以为送风风轮30或离心风轮,当为送风风轮30时,气流贯穿送风风轮30流动,受叶片33两次力的作用,因此气流能到达很远的距离,并且无紊流,出风均匀,因此,送风风轮30可以便于提高移动空调1000的换热效率。
参照图6,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驱动件600设于所述送风风道51和所述第三风道211之间,所述驱动件600包括传动部610,所述传动部610的至少部分伸入所述送风风道51内并与所述送风风轮30传动连接;
所述传动部610的另一至少部分伸入所述第三风道211内并与所述第三送风结构221传动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件600可以为电机,该电机包括输出轴,该传动部610可以为传动齿轮组,该传动齿轮组包括多个传动齿轮和传动蜗杆(该传动齿轮可以为直齿轮或者斜齿轮),所述送风风轮30和所述第三送风结构221均设有齿轮配合的齿轮轴,从而实现对第一送风结构11和送风风轮30的驱动。
参照图6、图7,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底板215和所述第二间隔板55之间形成安装腔350,所述驱动件600安装于所述安装腔350内,所述送风风轮30和所述第三送风结构221在上下方向正对所述安装腔350设置;
所述安装腔350形成连通所述送风风道51的第一安装口和连通所述第三风道211的第二安装口,所述传动部610包括第一输出轴611和第二输出轴613,所述第一输出轴611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口并与所述送风风轮30传动连接,所述第二输出轴613穿过所述第二安装口并与所述第三送风结构221传动连接。
本实施例中驱动件600可以为电机,设置具有第一安装口和第二安装口的安装腔350,使得第一输出轴611可以穿过第一安装口,并进入送风风道51与送风风轮30传动连接;以及,第二输出轴613可以穿过第二安装口,并进入第三风道211与第三送风结构221传动连接,如此,节省了移动空调1000的安装空间,并简化了传动的结构,提高传动效率,从而便于提高空调的能效。
参照图7,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输出轴611和所述第二输出轴613传动连接或呈一体设置。如此设置,可以使送风风轮30的运动是带动第一输出轴611同步旋转,从而在第二输出轴613的联动下,第三送风结构221可以与送风风轮30联动转动,从而减少电机运行负载,减少功率,提升整机能效,并且电机转速降低可以降低整机噪音,提升舒适性。所述第三风道211包括第三进风口2111和第三出风口2113,所述第二换热器223罩盖所述第三出风口2113设置。如此设置便于第二换热器223进行换热。
参照图1、图3,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空调1000包括排风管400,所述排风管400与所述送风风道51的第二出风口513连通。可以理解,如此设置,降低了移动空调1000的安装条件(第二出风口513紧贴墙壁或紧贴外部环境连通口),使移动空调1000可相对远离室内空间安装,以减小移动空调1000的压缩机380的工作噪音对室内用户的影响。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便于移动空调1000的移动,还可以在底盘310的下端设置万向轮311,从而使移动空调1000可以在各个方向移动,方便使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风道结构,所述风道结构包括:中风道壳体,所述中风道壳体内形成有送风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风道包括安装段,所述安装段形成有至少两过风口;
所述风道结构还包括送风风轮,所述送风风轮安装于所述安装段内,定义所述送风风轮具有转动轴线,所述送风风轮在所述转动轴线上具有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的距离为h;
定义所述安装段在所述转动轴线上的高度为D,定义其中至少一所述过风口在所述转动轴线上的高度为d,满足关系:D>d,h≥d。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两所述过风口包括用于进风的进风口和用于出风的出风口,所述出风口的高度为d,定义所述进风口在所述转动轴线上的高度为w,所述D与w的关系为D>w,所述h与w的关系为h≥w。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段包括第一避让槽和第二避让槽,所述送风风道朝向所述第一端面的内壁面凹陷形成所述第一避让槽,所述送风风道朝向所述第二端面的内壁面凹陷形成所述第二避让槽;
所述第一端面容置于所述第一避让槽,所述第二端面容置于所述第二避让槽,所述第一避让槽的槽底壁与所述第二避让槽的槽底壁之间的间距为D。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风轮包括至少一固定板以及连接于所述固定板一表面的若干叶片,若干所述叶片相对所述转动轴线呈环形阵列分布,所述固定板的至少部分容置于所述第一避让槽内;
所述第一端面为所述固定板背离所述叶片的部分表面,所述第二端面为所述叶片背离所述固定板的表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凹陷形成让位安装槽,所述固定板还包括与所述让位安装槽的槽口连接的固定段,所述叶片和所述让位安装槽设于所述固定段的同一侧;
所述固定段容置于所述第一避让槽内,所述第一端面为所述固定段背离所述叶片的表面;
或者,所述固定板的数量为两个,若干所述叶片设于两所述固定板之间,所述第一端面为一所述固定板背离所述叶片的部分表面,所述第二端面为另一所述固定板背离所述叶片的部分表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结构还包括驱动件,所述第一避让槽的槽底壁形成有贯穿孔,所述送风风轮还包括设于所述让位安装槽槽底的固定结构,所述驱动件的至少部分穿过所述贯穿孔并与所述固定结构传动连接。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避让槽的槽口与所述过风口的连接处平滑过渡;
所述第二避让槽的槽口与所述过风口的连接处平滑过渡。
8.如权利要求3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一避让槽的槽底壁在所述转动轴线上的距离为d1,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第二避让槽的槽底壁在所述转动轴线上的距离为d2,所述d1与所述d2的关系为:d1=d2。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d1的取值范围为:d1≥4mm;
或者,所述送风风轮为离心风轮;
或者,所述送风风轮为贯流风轮。
10.一种移动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和风道结构,所述外壳内设有与所述送风风道连通的第一风道,所述风道结构为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风道结构。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移动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空调还包括:
第一换热组件,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包括第一送风结构和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送风结构设于所述第一风道内;
中风道壳体,所述中风道壳体设于所述第一送风结构上方;和
送风风轮,所述第一换热器设于所述第一送风结构和所述送风风轮之间的送风路径上。
CN201920720604.1U 2019-05-17 2019-05-17 风道结构和移动空调 Active CN2103738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720604.1U CN210373809U (zh) 2019-05-17 2019-05-17 风道结构和移动空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720604.1U CN210373809U (zh) 2019-05-17 2019-05-17 风道结构和移动空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373809U true CN210373809U (zh) 2020-04-21

Family

ID=702608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720604.1U Active CN210373809U (zh) 2019-05-17 2019-05-17 风道结构和移动空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37380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819709U (zh)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07218663A (zh) 一种空调室内柜机
CN218295969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1854217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0373809U (zh) 风道结构和移动空调
CN210688514U (zh) 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210153960U (zh) 一种便捷式户外空调
CN210345677U (zh) 移动空调
CN215949941U (zh) 风机和家用电器
CN212005942U (zh) 一种柜式空调器
CN112539466B (zh) 导风机构和空调室内机
CN115183328A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0373810U (zh) 移动空调
CN204943705U (zh) 一种混流空调
CN108375108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06929874U (zh) 一种空调室内柜机
CN210241783U (zh) 移动空调
CN213713276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20817910U (zh) 一种立式空调
CN217737358U (zh) 风管机及空调器
CN216346632U (zh) 一种空调器
CN217635904U (zh) 室内空调机
CN215260121U (zh) 离心风轮、风机组件、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4198938U (zh) 一种空调器
CN210014460U (zh)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