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91948B - 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91948B
CN110691948B CN201880036734.1A CN201880036734A CN110691948B CN 110691948 B CN110691948 B CN 110691948B CN 201880036734 A CN201880036734 A CN 201880036734A CN 110691948 B CN110691948 B CN 11069194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unit
refrigerant
outdoor
ind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3673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691948A (zh
Inventor
中川裕介
小岛诚
山田拓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6919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919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6919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9194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 F24F11/8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using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075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receiving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 F24F11/54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using one central controller connected to several sub-controll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6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compressors within refrigeration or heat pump circ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F25B41/39Dispositions with two or more expansion means arranged in series, i.e. multi-stage expansion, on a refrigerant line leading to the same evaporat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in parallel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9Control issues
    • F25B2313/0291Control issues related to the pressure of the indoor uni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12Soun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F25B2600/2513Expansion valv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与气液两相输送相关连地抑制噪声的空调系统。空调系统(100)在包括室外单元(10)、多个室内单元(40)以及液体侧连通配管(LC)的制冷剂回路(RC)中进行冷冻循环。空调系统(100)具备根据开度对流经制冷剂回路(RC)的制冷剂进行减压的室外第二控制阀(17、电动阀)、基于设备信息检测运转单元的台数变化的运转容量变动检测部(74、检测部)、以及控制室外第二控制阀(17)的状态的设备控制部(75)。当由运转容量变动检测部(74)检测到运转单元的台数变化时,设备控制部(75)执行前馈控制(第一控制),调节室外第二控制阀(17)的开度,以抑制流入运转单元的制冷剂的压力增大。

Description

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已知有具有室外单元和多台室内单元的空调系统。例如,在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5/029160号公报)中公开有一种空调系统,其中,一台室外单元和多台室内单元经由制冷剂连通配管连接。在专利文献1中,在各室内单元中配置有膨胀阀(室内侧膨胀阀),在制冷运转时通过室内侧膨胀阀对制冷剂进行减压。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空调系统中,在多台室内单元的运转状态大幅变化时(即运转容量大幅变化时),流入运转中的室内单元的冷却剂的压力瞬时变大,与此相关联,室内膨胀张阀的减压量增大且可能产生噪声。提供一种抑制噪声的空调系统。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第一观点的空调系统在制冷剂回路中进行冷冻循环。制冷剂回路包括室外单元、多个室内单元以及制冷剂连通配管。制冷剂连通配管连接室外单元及室内单元。第一观点的空调系统具备电动阀、检测部以及控制部。电动阀根据开度对流经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进行减压。检测部检测处于运转状态的室内单元即运转单元的台数变化。控制部控制电动阀的状态。当由检测部检测到运转单元的台数变化时,控制部执行第一控制。控制部在第一控制中调节电动阀的开度,以抑制流入运转单元的制冷剂的压力增大。
在第一观点的空调系统中,当由检测部检测到运转单元的台数变化时,控制部执行第一控制,在第一控制中,调节电动阀的开度,以抑制流入运转单元的制冷剂的压力增大。由此,在室内单元的运转台数发生变化时,通过调节规定的电动阀的开度,抑制流入运转单元的制冷剂压力增大。其结果是,抑制在运转单元中噪声增大。
此外,在此的“运转停止状态”不仅包含室内单元完全停止运转的状态(根据向遥控器的指令输入使运转停止的状态等),还包含暂停运转的状态(由于热关断等而暂停运转的状态)。
另外,在此的“电动阀”是通过在第一控制中进行开度调节而抑制流入运转单元的制冷剂的压力增大的电子膨胀阀,对于其配置部位、数量没有特别限定。
另外,“检测部”例如基于可判断运转单元的台数变化的规定信息(例如,指定从室内单元或遥控器发送的室内单元处于停止运转状态的信号、或者冷冻循环中的低压侧的制冷剂压力或制冷剂温度等变量等),检测处于运转状态的室内单元即运转单元的台数变化。
第二观点的空调系统是在第一观点的空调系统的基础上,从室外单元流向室内单元的制冷剂以气液两相状态进行输送。由此,与进行液体输送的情况相比,即使在进行室内侧膨胀阀的开度变大的气液两相输送时(由于多台室内单元的运转状态大幅变化),运转容量大幅变化时,也可以抑制室内膨胀阀的减压量瞬时增大。因此,与气液两相输送相关连地在运转单元中噪声增大的情况得到抑制。
第三观点的空调系统是在第一观点或第二观点的空调系统的基础上,当由检测部检测到运转单元的台数减少时,控制部执行第一控制。在多台室内单元同时处于运转停止状态的情况下,强烈假设在运转中的室内单元中产生了噪声,在第三观点的空调系统中,当由检测部检测到运转单元的台数减少时,控制单元执行第一控制,这样的事态被抑制。
第四观点的空调系统是在第一观点~第三观点中任一观点的空调系统的基础上,还具备存储部。存储部存储能力信息。能力信息是指定各室内单元的空调能力的信息。在由检测部检测到运转单元的台数变化的情况下处于第一状态时,控制部执行第一控制。第一状态是运转状态发生了变化的室内单元的空调能力的合计值为规定的基准值以上的状态。
由此,在由检测部检测到运转单元的台数变化的情况下,在处于第一状态(运转状态变化的室内单元的空调能力的合计值为规定的基准值以上的状态)时,控制部执行第一控制。即,除了运转台数的变化之外,还考虑运转状态发生了变化的室内单元的空调能力的大小,来确定是否执行第一控制。其结果是,在系统整体的运转容量大幅变化时(即,非常有必要执行第一控制时),能够可靠地执行第一控制。因此,更可靠地抑制在运转单元中噪声增大。
此外,在此的“空调能力”是表示制冷能力等、运转时的室内单元的热负荷处理能力的值(kW),可换算成马力。
另外,“基准值”是假设产生了运转容量的变动的情况达到了在运转单元中噪声可能增大的程度的值,“基准值”根据设计规格、设置环境适当设定。
第五观点的空调系统是在第一观点~第四观点中任一观点的空调系统的基础上,电动阀是第一电动阀。第一电动阀对制冷剂进行减压,以使从室外单元流向室内单元的制冷剂以气液两相状态通过制冷剂连通配管。由此,在第一控制中,调节第一电动阀的开度,准确且简单地抑制流入运转单元的制冷剂的压力增大。因此,能够实现成本控制,同时高精度地抑制了与气液两相输送相关联地在运转单元中噪声增大的情况。
此外,在此的“第一电动阀”是“对制冷剂进行减压以使从室外单元流入室内单元的制冷剂以气液两相状态通过制冷剂连通配管的”电子膨胀阀,对于“第一电动阀”的配置场所、数量,没有特别限定,只要能够通过在第一控制中进行开度调节而抑制流入运转单元的制冷剂的压力增大即可。
第六观点的空调系统是在第一观点~第五观点中任一观点的空调系统的基础上,电动阀是第二电动阀。第二电动阀对从制冷剂连通配管流入对应的室内单元的制冷剂进行减压。控制部在第一控制中减小第二电动阀的开度。由此,在第一控制中,调节第二电动阀的开度,准确且简单地抑制流入运转单元的制冷剂的压力增大。因此,能够实现成本控制,同时高精度地抑制了与气液两相输送相关联地在运转单元中噪声增大的情况。
此外,在此的“第二电动阀”是“对从制冷剂连通配管流入对应的室内单元的制冷剂进行减压的”电子膨胀阀,对于“第二电动阀”的配置场所、数量,没有特别限定,只要能够通过在第一控制中进行开度调节而抑制流入运转单元的制冷剂的压力增大即可。
第七观点的空调系统是在第一观点~第六观点中任一观点的空调系统的基础上,还具备室外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配置于室外单元。室外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或散热器发挥作用。电动阀是第三电动阀。第三电动阀配置于室外热交换器与制冷剂连通配管之间。控制部在第一控制中减小第三电动阀的开度。
由此,在第一控制中,调节第三电动阀的开度,准确且简单地抑制流入运转单元的制冷剂的压力增大。因此,能够实现成本控制,同时高精度地抑制了与气液两相输送相关联地在运转单元中噪声增大的情况。
此外,在此的“第三电动阀”是“配置于室外热交换器与制冷剂连通配管之间的”电子膨胀阀,对于“第三电动阀”的配置场所、数量,没有特别限定,只要能够通过在第一控制中进行开度调节而抑制流入运转单元的制冷剂的压力增大即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一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的示意结构图;
图2是表示正向循环运转时(通常控制时)的冷冻循环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3是示意性表示控制器和连接于控制器的各部分的框图;
图4是表示控制器的处理流程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5是表示在运转容量产生变动时未执行前馈控制的情况下的冷冻循环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6是表示在运转容量产生变动时执行前馈控制的情况下的冷冻循环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在前馈控制中实时计算控制对象的电动阀的阀开度时的控制器的处理流程的一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100进行说明。此外,以下实施方式是具体例,不限定技术范围,在不脱离主旨的范围内可适当进行变更。另外,在以下说明中,“运转停止状态”中不仅包含由于输入了指示运转停止的指令或者电源被切断而停止运转的状态,而且还包含由于热关断等而暂停运转的状态。
(1)空调系统100的概述
图1是空调系统100的示意结构图。空调系统100被设置于大楼或工厂等,实现对象空间的空气调节。空调系统100通过在制冷剂回路RC中进行冷冻循环,进行对象空间的制冷、制热等。
空调系统100主要具有室外单元10、多个(在此为4台以上)室内单元40(40a、40b、40c、40d…)、连接室外单元10和室内单元40的液体侧连通配管LC及气体侧连通配管GC、以及控制空调系统100的动作的控制器70。
在空调系统100中,室外单元10和各室内单元40由液体侧连通配管LC及气体侧连通配管GC连接,从而构成制冷剂回路RC。在空调系统100中,进行蒸汽压缩冷冻循环,即,封入制冷剂回路RC内的制冷剂在被压缩、冷却或冷凝、减压、加热或蒸发之后,再次被压缩。例如,R32制冷剂被封入制冷剂回路RC中。
在空调系统100中,在室外单元10及室内单元40之间延伸的液体侧连通配管LC中,进行以气液两相状态输送制冷剂的气液两相输送。更详细地说,关于在室外单元10及室内单元40之间延伸的液体侧连通配管LC中被输送的制冷剂,与以液态输送的情况相比,以气液两相状态输送时,能够抑制能力降低,并且能够以少的制冷剂填充量进行运转,鉴于此,空调系统100构成为在液体侧连通配管LC中进行气液两相输送,以实现节省制冷剂。
这里的热负荷是在运转中的室内单元40(运转单元)中需要处理的热负荷,例如基于在运转单元中设定的设定温度、设置运转单元的对象空间内的温度、制冷剂循环量、室内风扇45的转速、压缩机11的转速、室外热交换器14的容量、以及室内热交换器42的容量等中的任一个/全部来计算。
(1-1)室外单元10
室外单元10设置于例如建筑物的屋顶、阳台等屋外、或者地下等室外(对象空间外)。室外单元10经由液体侧连通配管LC及气体侧连通配管GC与多个室内单元40连接,构成制冷剂回路RC的一部分。
室外单元10主要具有多个制冷剂配管(第一配管P1-第十二配管P12)、压缩机11、蓄能器12、四通切换阀13、室外热交换器14、过冷却器15、室外第一控制阀16、室外第二控制阀17、室外第三控制阀18、液体侧截止阀19、气体侧截止阀20。
第一配管P1连接气体侧截止阀20和四通切换阀13的第一端口。第二配管P2连接蓄能器12的入口端口和四通切换阀13的第二端口。第三配管P3连接蓄能器12的出口端口和压缩器11的吸入端口。第四配管P4连接压缩机11的排出端口和四通切换阀13的第三端口。第五配管P5连接四通切换阀13的第四端口和室外热交换器14的气体侧出入口。第六配管P6连接室外热交换器14的液体侧出入口和室外第一控制阀16的一端。第七配管P7连接室外第一控制阀16的另一端和过冷却器15的主流路151的一端。第八配管P8连接过冷却器15的主流路151的另一端和室外第二控制阀17的一端。第九配管P9连接室外第二控制阀17的另一端和液体侧截止阀19的一端。第十配管P10连接第六配管P6的两端间的部分和室外第三控制阀18的一端。第十一配管P11连接室外第三控制阀18的另一端和过冷却器15的子流路152的一端。第十二配管P12连接过冷却器15的子流路152的另一端和第一配管P1的两端之间的部分。此外,这些制冷剂配管(P1-P12)实际上可以由单个配管构成,也可以通过经由接头等连接多个配管而构成。
压缩机11是将冷冻循环中的低压制冷剂压缩到高压的设备。在本实施方式中,压缩机11具有由压缩机马达(省略图示)旋转驱动旋转式或涡旋式等容积式的压缩要素的密闭式结构。另外,在此,压缩机马达能够通过变频器控制运转频率,由此能够进行压缩机11的容量控制。
蓄能器12是用于抑制液体制冷剂被过度吸入到压缩器1 1中的容器。蓄能器12根据填充于制冷剂回路RC中的制冷剂量而具有规定的容积。
四通切换阀13是用于切换制冷剂回路RC中的制冷剂的流动的流路切换阀。四通切换阀13能够切换正向循环状态和反向循环状态。在正向循环状态时,四通切换阀13使第一端口(第一配管P1)和第二端口(第二配管P2)连通,同时使第三端口(第四配管P4)和第四端口(第五配管P5)连通(参照图1的四通切换阀13的实线)。在反向循环状态时,四通切换阀13使第一端口(第一管道P1)和第三端口(第四管道P4)连通,同时使第二端口(第二管道P2)和第四端口(第五管道P5)连通(参照图1的四通切换阀13的虚线)。
室外热交换器14是作为制冷剂冷凝器(或散热器)或蒸发器(或加热器)发挥作用的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14在正向循环运转(四通切换阀13处于正向循环状态的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发挥作用。另外,室外热交换器14在反向循环运转(四通切换阀13处于反向循环状态的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作用。室外热交换器14包括多个传热管和传热翅片(未图示)。室外热交换器14构成为,在传热管内的制冷剂与通过传热管或传热翅片周围的空气(后述的室外空气流)之间进行热交换。
过冷却器15是将流入的制冷剂设为过冷却状态的液体制冷剂的热交换器。过冷却器15例如是双层管热交换器,在过冷却器15中构成有主流路151和子流路152。过冷却器15构成为,流经主流路151及子流路152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室外第一控制阀16是可以进行开度控制的电子膨胀阀,其根据开度对流入的制冷剂进行减压或进行流量调节。室外第一控制阀16配置于室外热交换器14与过冷却器15(主流路151)之间。换言之,也可以说室外第一控制阀16配置于室外热交换器14与液体侧连通配管LC。
室外第二控制阀17(相当于权利要求书所述的“第一电动阀”)是可进行开度控制的电子膨胀阀,根据开度对流入的制冷剂进行减压或进行流量调节。室外第二控制阀17配置于过冷却器15(主流路151)与液体侧截止阀19之间。通过控制该室外第二控制阀17的开度,能够对从室外单元10送入液体侧连通配管LC的制冷剂进行减压,使其成为气液两相状态。
室外第三控制阀18是可进行开度控制的电子膨胀阀,其根据开度对流入的制冷剂进行减压或进行流量调节。室外第三控制阀18配置于室外热交换器14与过冷却器15(子流路152)之间。
液体侧截止阀19是配置于第九配管P9与液体侧连通配管LC的连接部分的手动阀。液体侧截止阀19的一端连接于第九配管P9,另一端连接于液体侧连通配管LC。
气体侧截止阀20是配置于第一配管P1与气体侧连通配管GC的连接部分的手动阀。气体侧截止阀20的一端连接于第一配管P1,另一端连接于气体侧连通配管GC。
另外,室外单元10具有生成通过室外热交换器14的室外空气流的室外风扇25。室外风扇25是向室外热交换器14供给作为流经室外热交换器14的制冷剂的冷却源或加热源的室外空气流的送风机。室外风扇25包含作为驱动源的室外风扇马达(省略图示),根据状况适当控制启动/停止及转速。
另外,在室外单元10中,配置有多个用于检测制冷剂回路RC内的制冷剂的状态(主要是压力或温度)的室外侧传感器26(参照图3)。室外侧传感器26是压力传感器、热敏电阻或热电偶等温度传感器。在室外侧传感器26中,例如包括检测压缩机11的吸入侧的制冷剂的压力即吸入压力LP的吸入压力传感器、检测压缩机11的排出侧的制冷剂的压力即排出压力HP的排出压力传感器、检测室外热交换器14中的制冷剂的温度(例如过冷度SC)的制冷剂温度传感器、检测外部空气温度的外部空气温度传感器等。
另外,室外单元10具有控制室外单元10中包含的各设备的动作·状态的室外单元控制部30。室外单元控制部30包括具有CPU或存储器等的微型计算机。室外单元控制部30与室外单元10中包含的各设备(11、13、16、17、18、25等)或室外侧传感器26电连接,相互进行信号的输入输出。另外,室外单元控制部30经由通信线(省略图示)与各室内单元40的室内单元控制部48(后文中描述)、遥控器60(参照图3)单独地进行控制信号等的收发。
(1-2)室内单元40
各室内单元40经由液体侧连通配管LC及气体侧连通配管GC与室外单元10连接。相对于室外单元10,各室内单元40与其他室内单元40并联或串联配置。例如,在图1中,室内单元40a与室内单元40b等串联配置,与室内单元40c及40d等并联配置。
各室内单元40配置于对象空间,构成制冷剂回路RC的一部分。各室内单元40主要具有多个制冷剂配管(第十三配管P13、第十四配管P14)、室内膨胀阀41、室内热交换器42。
第十三配管P13连接液体侧连通配管LC和室内热交换器42的液体侧制冷剂出入口。第十四配管P14连接室内热交换器42的气体侧制冷剂出入口和气体侧连通配管GC。此外,这些制冷剂配管(P13、P14)实际上可以由单个配管构成,也可以通过经由接头等连接多个配管而构成。
室内膨胀阀41是可进行开度控制的电子膨胀阀,根据开度对流入的制冷剂进行减压或进行流量调节。室内膨胀阀41配置在第十三配管P13上,位于液体侧连通配管LC与室内热交换器42之间。在正向循环运转时,室内膨胀阀41对从液体侧连通配管LC流入室内单元40的制冷剂进行减压。
室内热交换器42是作为制冷剂蒸发器(或加热器)或冷凝器(或散热器)发挥作用的热交换器。室内热交换器42在正向循环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作用。另外,室内热交换器42在反向循环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发挥作用。室内热交换器42包括多个传热管和传热翅片(省略图示)。室内热交换器42构成为,在传热管内的制冷剂与通过传热管或传热翅片周围的空气(后述的室内空气流)之间进行热交换。
另外,室内单元40具有室内风扇45,室内风扇45用于吸入对象空间内的空气,使其通过室内热交换器42而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之后,再次送入对象空间。室内风扇45配置于对象空间内。室内风扇45包括作为驱动源的室内风扇马达(省略图示)。室内风扇45在驱动时生成作为流经室内热交换器42的制冷剂的加热源或冷却源的室内空气流。
另外,在室内单元40配置有用于检测制冷剂回路RC内的制冷剂的状态(主要是压力或温度)的室内侧传感器46(参照图3)。室内侧传感器46是压力传感器、热敏电阻或热电偶等温度传感器。室内侧传感器46例如包括检测室内热交换器42中的制冷剂的温度(例如过热度)的温度传感器、检测制冷剂的压力的压力传感器等。
另外,室内单元40具有控制室内单元40中包含的各设备的动作·状态的室内单元控制部48。室内单元控制部48具有包含CPU或存储器等的微型计算机。室内单元控制部48与室内单元40中包含的设备(41、45)或室内侧传感器46电连接,相互进行信号的输入输出。另外,室内单元控制部48经由通信线(省略图示)与室外单元控制部30或遥控器60(参照图3)连接,进行控制信号等的收发。
(1-3)液体侧连通配管LC、气体侧连通配管GC
液体侧连通配管LC及气体侧连通配管GC是连接室外单元10及各室内单元40的连通配管,在现场施工。液体侧连通配管LC及气体侧连通配管GC的配管长度、配管直径根据设计规格、设置环境适当地选定。此外,液体侧连通配管LC及气体侧连通配管GC实际上可以由单个配管构成,也可以通过经由接头等连接多个配管而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侧连通配管LC分支为多个(液体侧连通配管L1、L2…)。另外,气体侧连通配管GC分支为多个(气体侧连通配管G1、G2…)。在图1中,室内单元40a及40b等单独连接于液体侧连通配管L1及气体侧连通配管G1,室内单元40c及40d等单独地连接于液体侧连通配管L2及气体侧连通配管G2。
(1-4)控制器70
控制器70(相当于权利要求书所述的“检测部”及“控制部”)是通过控制各设备的状态来控制空调系统100的动作的计算机。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器70是室外单元控制部30与各室内单元40内的室内单元控制部48经由通信线连接而构成。在后述的“(3)控制器70的细节”中说明控制器70的细节。
(2)制冷剂回路RC中的制冷剂的流动
以下,对制冷剂回路RC中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在空调系统100中,主要进行制冷运转等正向循环运转和制热运转等反向循环运转。这里的冷冻循环中的低压是压缩机11吸入的制冷剂的压力,冷冻循环中的高压是从压缩机11排出的制冷剂的压力。此外,处于运转停止状态(运转暂停状态)的室内单元40的室内膨胀阀41被控制为关闭状态。
(2-1)正向循环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
图2是表示正向循环运转时(通常控制时)的冷冻循环的一例的示意图。在正向循环运转时,四通切换阀13被控制为正向循环状态,填充于制冷剂回路RC中的制冷剂主要按压缩机11、室外热交换器14、室外第一控制阀16、过冷却器15(主流路151)、室外第二控制阀17、运转中的室内单元40(运转单元)的室内膨胀阀41及室内热交换器42、压缩机11的顺序循环。在正向循环运转中,流经第六配管P6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分支到第九配管P9,通过室外第三控制阀18及过冷却器15(子流路152)之后,返回到压缩器11。
具体而言,当开始正向循环运转时,在室外单元10内,制冷剂被吸入到压缩机11并压缩至冷冻循环的高压之后排出(参照图2的a-b)。在压缩机11中,进行与运转单元中要求的热负荷相应的容量控制。具体而言,根据室内单元40中要求的热负荷设定吸入压力LP(参照图2中的a)的目标值,并控制压缩机11的运转频率,以使吸入压力LP达到目标值。从压缩机11排出的气体制冷剂流入室外热交换器14的气体侧出入口。
流入室外热交换器14的气体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14中与由室外风扇25输送的室外空气流进行热交换而散热、冷凝(参照图2的b-d)。此时,制冷剂成为带有过冷度SC的过冷却状态的液体制冷剂(参照图2的c-d)。从室外热交换器14的液体侧出入口流出的制冷剂在流经第六配管P6的过程中分支。
在流经第六配管P6的过程中分支的一制冷剂经过室外第一控制阀16流入过冷却器15的主流路151。流入过冷却器15的主流路151的制冷剂与流经子流路152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进而成为带有过冷度的状态(参照图2的d-e)。
从过冷却器15的主流路151流出的液体制冷剂根据室外第二控制阀17的开度进行减压或流量调节,形成气液两相状态,成为压力比高压的制冷剂低且压力比低压的制冷剂高的中间压的制冷剂(参照图2的e-f)。由此,在正向循环运转时,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被送入液体侧连通配管LC,对于从室外单元10侧送入室内单元40侧的制冷剂,实现气液两相输送。与此相关联,与流经液体侧连通配管LC的制冷剂是液态的液体输送的情况相比,液体侧连通配管LC不会被液态的制冷剂填满,可相应地减少存在于液体侧连通配管LC中的制冷剂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适当控制室外第二控制阀17的开度,以使室外热交换器14的液体侧的制冷剂的过冷度SC(参照图2的c-d)成为目标过冷度。具体而言,在过冷度SC大于目标过冷度的情况下,增大室外第二控制阀17的开度,在过冷度SC小于目标过冷度的情况下,减小室外第二控制阀17的开度。
从室外单元10流出的气液两相制冷剂在流经液体侧连通配管LC时,由于压力损失而压力降低(参照图2的f-g)。而且,制冷剂流入到运转单元。
在流经第六配管P6的过程中分支的另一制冷剂流入室外第三控制阀18,根据室外第三控制阀18的开度进行减压或流量调节后,流入过冷却器15的子流路152。流入过冷却器15的子流路152的制冷剂与流经主流路151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之后,经过第十二配管P12与流经第一配管P1的制冷剂汇合。
流入运转单元的制冷剂流入室内膨胀阀41,根据室内膨胀阀41的开度,减压到冷冻循环中的低压(参照图2中的g-h),之后流入室内热交换器42。
此外,如上所述,在制冷剂回路RC中进行气液两相输送。因此,室内膨胀阀41中的减压量(参照图2中的g-h)小于进行液体输送时的减压量(相当于从图2的e-h之间的压力差中减去液体侧连通配管LC的压力损失量所得到的压力)。与此相关联,与进行液体输送的情况相比,室内膨胀阀41的开度变大。
流入室内热交换器42的制冷剂与由室内风扇45输送的室内空气流进行热交换而蒸发,成为气体制冷剂(参照图2的h-a)。从室内热交换器42流出的气体制冷剂从室内单元40流出。
从室内单元40流出的制冷剂流经气体侧连通配管GC流入室外单元10。流入室外单元10的制冷剂流经第一配管P1并经由四通切换阀13及第二配管P2流入蓄能器12。流入到蓄能器12的制冷剂在暂时储存之后再次被吸入到压缩器11。
(2-2)反向循环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
在反向循环运转时,四通切换阀13被控制为反向循环状态,填充到制冷剂回路RC的制冷剂主要按压缩机11、运转单元的室内热交换器42及室内膨胀阀41、室外第二控制阀17、过冷却器15、室外第一控制阀16、室外热交换器14、压缩器11的顺序循环。
具体而言,当开始反向循环运转时,制冷剂被吸入到压缩机11并压缩至高压之后排出。在压缩机11中,进行与运转单元中要求的热负荷相应的容量控制。从压缩机11排出的气体制冷剂经过第四配管P4及第一配管P1从室外单元10流出,经过气体侧连通配管GC流入运转单元。
流入室内单元40的制冷剂流入室内热交换器42,与由室内风扇45输送的室内空气流进行热交换而冷凝。从室内热交换器42流出的制冷剂流入室内膨胀阀41,根据室内膨胀阀41的开度减压至冷冻循环中的低压。之后,制冷剂从室内单元40流出。
从室内单元40流出的制冷剂经过液体侧连通配管LC流入运转单元。流入室外单元10的制冷剂经过第九配管P9、室外第二控制阀17、第八配管P8、过冷却器15(主流路151)、第七配管P7、室外第一控制阀16及第六配管P6,流入室外热交换器14的液体侧流入口。
流入室外热交换器14的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14中与由室外风扇25输送的室外空气流进行热交换而蒸发。之后,制冷剂从室外热交换器14的气体侧出入口流出,经过第五配管P5、四通切换阀13及第二配管P2流入蓄能器12。流入到蓄能器12的制冷剂在暂时储存之后再次被吸入到压缩器11。
(3)控制器70的细节
在空调系统100中,室外单元控制部30及室内单元控制部48通过通信线连接,从而构成控制器70。图3是示意性表示控制器70和连接于控制器70的各部分的框图。
控制器70具有多个控制模式,根据正在过渡的控制模式控制各设备的动作。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控制模式,控制器70具有在制冷运转等正向循环运转时正在过渡的正向循环运转模式和在制热运转等反向循环运转时正在过渡的反向循环运转模式。
控制器70与空调系统100中包含的设备(具体而言,室外单元10中包含的压缩机11、室外第一控制阀16、室外第二控制阀17、室外第三控制阀18、室外风扇25及室外侧传感器26、各室内单元40中包含的室内膨胀阀41、室内风扇45及室内侧传感器46、各遥控器60等)电连接。
控制器70主要具有存储部71、输入控制部72、模式控制部73、运转容量变动检测部74、设备控制部75、驱动信号输出部76及显示控制部77。此外,控制器70内的这些各功能部通过室外单元控制部30和/或室内单元控制部48中包含的CPU、存储器及各种电气·电子零件一体地发挥作用来实现。
(3-1)存储部71
存储部71例如由ROM、RAM以及闪存等构成,包括易失性的存储区域和非易失性的存储区域。存储部71包含存储定义了控制器70的各部分中的处理的控制程序的程序存储区域M1。
另外,存储部71中包含用于存储各种传感器的检测值的检测值存储区域M2。例如,在检测值存储区域M2中存储室外侧传感器26及室内侧传感器46的检测值(吸入压力LP、排出压力HP、室外热交换器14内的制冷剂温度或室内热交换器42内的制冷剂温度等)。
另外,存储部71中包含用于存储指定空调系统100中包含的各设备的特性、状态的信息(设备信息)的设备信息存储区域M3。作为存储于设备信息存储区域M3的设备信息,例如是压缩机11的转速(频率)、室外风扇25的转速(风量)、各室内风扇45的转速(风量)、各控制阀(室外第一控制阀16、室外第二控制阀17、室外第三控制阀18及各室内膨胀阀41)的开度(脉冲)及四通切换阀13的状态等。在设备的动作状态发生变化时,适当地更新存储于设备信息存储区域M3中的设备信息。另外,设备信息中还包括各电动阀(16、17、18、41)的Cv值(表示流量特性的系数,与开度具有相互关系的值)。另外,设备信息中包括指定各室内单元40的空调能力的能力信息。“空调能力”是表示制冷能力等、运转时的室内单元的热负荷处理能力的值(kW),可换算为马力。室内单元40的空调能力主要基于室内热交换器42的容量等来确定。
另外,存储部71中包含用于存储输入到各遥控器60的指令的指令存储区域M4。
另外,存储部71中包含存储定义了通常控制(后文中描述)中的控制内容的表(通常控制表)的通常控制存储区域M5。通常控制表由管理员适当地更新。
另外,存储部71中包含存储定义了成为前馈控制(后文中描述)的执行契机的FF控制条件(后文中描述)的表(FF控制条件表)的FF控制条件存储区域M6。FF控制条件表(规定信息)根据设计规格、设置环境而设定,例如根据状况定义与设备的状态、各传感器26或46的检测值、或者输入的指令等对应的FF控制条件。FF控制条件表由管理员适当地更新。
另外,存储部71中包含存储定义了前馈控制中的控制内容的表(FF控制表)的FF控制存储区域M7。FF控制表由管理员适当地更新。
另外,在存储部71中设有具有规定的比特数的多个标志。例如,在存储部71中设有能够判别控制器70正在过渡的控制模式的控制模式判别标志M8。控制模式判别标志M8包含与控制模式的数目相应的比特数,建立与正在过渡的控制模式对应的比特。
另外,在存储部71设有用于判别是否满足FF控制条件的FF控制标志M9。FF控制标志M9是在由运转容量变动检测部74判断为满足FF控制条件的情况下建立的。在前馈控制完成的情况下,由设备控制部75清除FF控制标志M9。FF控制标志M9包含规定的比特数,根据运转容量的变动程度建立不同的比特。即,FF控制标志M9构成为不仅能够判别满足FF控制条件(即运转容量大幅变动),而且也能够判别运转容量的变动程度。
(3-2)输入控制部72
输入控制部72是实现作为用于接受从连接于控制器70的各设备输出的信号的接口的功能的功能部。例如,输入控制部72接受从各传感器(26、46)或遥控器60输出的信号,并将该信号存储于存储部71的对应的存储区域中,或者建立规定的标志。
(3-3)模式控制部73
模式控制部73是切换控制模式的功能单元。模式控制部73在被输入了进行正向循环运转的主旨的指令时,将控制模式切换为正向循环运转模式。模式控制部73在被输入了进行反向循环运转的主旨的指令时,将控制模式切换为反向循环运转模式。模式控制部73根据正在过渡的控制模式建立控制模式判别标志M8。
(3-4)运转容量变动检测部74
运转容量变动检测部74(相当于权利要求书所述的“检测部”)是检测空调系统100的运转容量的大幅变动的功能部。具体而言,在基于FF控制条件表满足FF控制条件的情况下,运转容量变动检测部74判定为空调系统100的运转容量发生了大幅变动,建立FF控制标志M9。FF控制条件作为假设存在运转容量的大幅变动的条件,根据设计规格、设置环境预先在FF控制条件表中被定义。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正向循环运转时,运转中的室内单元40(运转单元)的台数超过规定的比例而变动时满足FF控制条件。例如,在规定期间Pt之间(例如30秒),运转单元的台数减少规定台数(例如2台)以上时(即,规定台数以上的运转单元成为运转停止状态时)满足FF控制条件。另外,例如,在规定期间Pt之间(例如30秒),运转单元的台数增加规定台数(例如2台)以上时满足(即,在处于运转停止状态的规定台数以上的室内单元40成为运转状态时满足)FF控制条件。此外,规定期间Pt根据系统的设计规格、设置环境或使用状况(运转单元的台数、停止单元的台数、运转容量的变动程度、热负荷的大小、或者设备信息)等按情况来定义。
运转容量变动检测部74基于存储于FF控制条件存储区域M6中的FF控制条件表,根据存储于存储部71的各种信息(例如,存储于检测值存储区域M2的各传感器26和/或46的检测值、存储于设备信息存储区域M3的设备信息、和/或存储于指令存储区域M4的输入指令等),对是否满足FF控制条件进行判定。此外,运转容量变动检测部74构成为能够测量时间。
另外,在满足FF控制条件的情况下,运转容量变动检测部74指定运转容量的变动程度,根据变动的程度建立FF控制标志M9的不同的比特。
(3-5)设备控制部75
设备控制部75(相当于权利要求书所述的“控制部”)按照控制程序,根据情况来控制空调系统100中包含的各设备(例如11、13、16、17、18、25、41、45等)的动作。设备控制部75通过参照控制模式判别标志M8来判别正在过渡的控制模式,并基于控制模式及各传感器26和/或46的检测值来控制各设备的动作。
设备控制部75根据情况执行各种控制。例如,设备控制部75对于被输入了指示运转停止的指令的运转单元、及室内温度达到设定温度的运转单元,使室内风扇45停止,并且将室内膨胀阀41控制为关闭状态而设为运转停止状态。
另外,例如,设备控制部75根据状况执行以下的通常控制及馈字控制。此外,设备控制部75构成为能够测量时间。
〈通常控制〉
设备控制部75在运转中,在通常时(未满足FF控制条件时,即未建立FF控制标志M9时),基于存储在通常控制存储区域M5中的通常控制表,根据输入指令及热负荷等执行通常控制。
在正向循环运转模式时,设备控制部75根据设定温度、各传感器的检测值等,实时控制压缩机11的转速、室外风扇25及室内风扇45的转速、室外第二控制阀17的开度、室外第三控制阀18的开度及室内膨胀阀41的开度等,以进行吸入压力LP、排出压力HP、过冷度SC或过热度等成为目标值的正向循环运转。在正向循环运转时,设备控制部75将四通切换阀13控制为正向循环状态,使室外热交换器14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或散热器)发挥作用,同时使运转单元的室内热交换器42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或散热器)发挥作用。
另外,在反向循环运转模式时,设备控制部75实时控制压缩机11的转速、室外风扇25及室内风扇45的转速、室外第一控制阀16的开度及室内膨胀阀41的开度等,以根据设定温度、各传感器的检测值等进行反向循环运转。在反向循环运转时,设备控制部75将四通切换阀13控制为反向循环状态,使室外热交换器14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或加热器)发挥作用,同时使运转单元的室内热交换器42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或加热器)发挥作用。
〈前馈控制〉
在正向循环运转中,当满足FF控制条件时(即,建立FF控制标志M9时),设备控制部75基于存储于FF控制存储区域M7的FF控制表,执行前馈控制(相当于权利要求书所述的“第一控制”)。前馈控制是用于在运转容量发生大幅变动时、通过调节制冷剂回路RC中包含的规定的电动阀的开度来抑制从运转容量变动前一直处于运转状态的运转单元中制冷剂流入显著增加、并抑制产生与此相关的噪声的控制。前馈控制是在正向循环运转中进行通常控制时、在满足FF控制条件时优先于通常控制而执行的中断控制。
在前馈控制中,设备控制部75减小制冷剂回路RC中包含的规定的电动阀(例如16、17、41等)的开度,以降低流入从运转容量变动前一直处于运转状态的运转单元中的制冷剂的压力或流量。由此,特别是在进行气液两相输送的情况(即,运转单元的室内膨胀阀41的开度比进行液体输送时大的情况)下,即使在运转容量大幅变动时,也能够抑制制冷剂向运转单元的流入暂时增大。换言之,在前馈控制中,控制控制对象的电动阀的减压比,以使从执行前馈控制前(即,运转容量变动前)一直维持运转状态的运转单元中的室内膨胀阀41的入口的制冷剂压力在运转容量变动后也不会大幅变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前馈控制中,将室外第二控制阀17设为控制对象,将室外第二控制阀17减小到响应于情况的开度。
此外,在FF控制表中,根据变动的运转容量的大小,单独定义减小的开度的范围。即,在FF控制表中,对于作为前馈控制的对象的电动阀,按情况定义调节后的减压比、阀开度。
在开始执行前馈控制之后,当满足规定的FF控制完成条件时,设备控制部75完成前馈控制。FF控制完成条件是假设通过在产生运转容量的变动时执行前馈控制而消除制冷剂向运转单元的流入显著增大的风险的条件,在FF控制表中被定义。在本实施方式中,FF控制完成条件通过在执行前馈控制之后经过规定时间t1而满足。规定时间t1基于运转单元的台数、停止单元的台数、运转容量的变动程度、热负荷的大小、或者设备信息等根据状况而定义。例如,规定时间t1被设定为1分钟。
在后文中描述的“(5)前馈控制的细节”中说明前馈控制的细节。
(3-6)驱动信号输出部76
驱动信号输出部76根据设备控制部75的控制内容,对各设备(11、13、16、17、18、25、41、45等)输出对应的驱动信号(驱动电压)。驱动信号输出部76中包含多个变频器(省略图示),针对特定的设备(例如压缩机11、室外风扇25或各室内风扇45等),从对应的变频器输出驱动信号。
(3-7)显示控制部77
显示控制部77是控制作为显示装置的遥控器60的动作的功能部。显示控制部77使遥控器60输出规定的信息,以便向用户显示有关运转状态、状况的信息。例如,显示控制部77在以通常模式运转中使遥控器60显示设定温度等各种信息。
(4)控制器70的处理流程
以下,参照图4对控制器70的处理流程的一例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控制器70的处理流程的一例的流程图。当接通电源时,控制器70以图4的步骤S101~S106所示的流程进行处理。此外,图4所示的处理流程是一例,可适当变更。例如,可以在不矛盾的范围内变更步骤的顺序,或者可以将一部分步骤与其他步骤并行执行,或者也可以新追加其他步骤。
在步骤S101中,在存在运转单元的情况下(即,YES的情况下),控制器70进入步骤S103。在没有运转单元的情况下(即,NO的情况下),控制器70进入步骤S102。
在步骤S102中,控制器70将各设备切换到停止状态(或维持各设备的停止状态)。之后,返回步骤S101。
在步骤S103中,在未满足FF控制条件的情况(即,运转容量没有产生大幅变动的情况,在此为NO的情况)下,控制器70进入步骤S106。另一方面,在满足FF控制条件的情况(即,运转容量产生大幅变动的情况,在此为YES的情况)下,控制器70进入步骤S104。
在步骤S104中,控制器70执行前馈控制。具体而言,在前馈控制中,控制器70基于FF控制表及设备信息等,根据状况来确定室外第二控制阀17的减压比以抑制流入维持运转状态的运转单元的制冷剂的压力变动,并根据减压比减小室外第二控制阀17的开度。之后,控制器70进入步骤S105。
在步骤S105中,在未满足FF控制完成条件的情况(即,未假设消除了制冷剂向运转单元的流入显著增大的风险的情况,在此为NO的情况)下,控制器70停留在步骤S105中。另一方面,在满足了FF控制完成条件的情况(即,假设消除了制冷剂向运转单元的流入显著增大的风险的情况,在此为YES的情况)下,控制器70进入步骤S106。
在步骤S106,控制器70执行通常控制。具体而言,控制器70通过根据输入的指令、设定温度及各传感器(26、46)的检测值等实时控制各设备的状态,进行正向循环运转或反向循环运转。之后,返回步骤S101。
(5)前馈控制的细节
如上所述,在空调系统100中,在运转中满足FF控制条件时,由控制器70(设备控制部75)执行前馈控制。该前馈控制是用于抑制与气液两相输送相关联地在运转单元中制冷剂通过的声音变大且噪声增大的情况的控制。
即,为了实现节省制冷剂,与在室外单元及室内单元之间延伸的液体侧制冷剂流路中输送的制冷剂相关,在进行以气液两相状态输送的气液两相输送时,与进行液体输送的情况相比,室内侧膨胀阀的开度通常变大。因此,假设为在规定数量以上的室内单元的运转状态大幅度变动时(即运转容量大幅度增减时),在从运转容量变动前一直维持运转(正向循环运转)状态的室内单元中,制冷剂流量显著增加。特别是在多台室内单元同时处于运转停止状态的情况下,发生该事态的可能性高。伴随该事态发生,在运转中的室内单元中,制冷剂通过的声音变大而可能产生噪声。
在这一点上,在满足FF控制条件的情况下(即,运转容量大幅度增减时)执行前馈控制,由此,规定的电动阀(在此为室外第二控制阀17)为了吸收运转容量的变动而减小开度(调节减压比),降低流经液体侧连通配管LC的制冷剂的压力或流量。其结果,伴随着运转容量大幅变动而使制冷剂向运转单元的流入量暂时变大的情况得到抑制。与此相关联,在运转容量大幅变动的情况下,在运转单元中产生噪声的情况得到抑制。
图5是表示在运转容量产生变动时未执行前馈控制的情况下的冷冻循环的一例的示意图。图6是表示在运转容量产生变动时执行前馈控制的情况下的冷冻循环的一例的示意图。
如图5所示,在运转容量产生了大幅变动时(即,满足FF控制条件时),在未执行前馈控制的情况下,暂时减小室外第二控制阀17中的减压量(参照图5的e-f′)。与此相关联,从运转容量变动前一直处于运转状态的运转单元中的室内膨胀阀41的减压量变大(参照图5中的g′-h)。因此,流入运转单元的室内膨胀阀41的制冷剂的压力暂时变大,产生噪声。
另一方面,如图6所示,在运转容量产生了大幅变动时(即,满足FF控制条件时),在执行前馈控制的情况下,根据运转容量变动的程度减小室外第二控制阀17的开度,由此,与未执行前馈控制的情况相比,抑制室外第二控制阀17中的减压量减小(在图6中示出与执行通常控制的情况相比,室外第二控制阀17中的减压量增大的情况;参照图6的e-f″)。与此相关联,从运转容量变动前一直处于运转状态的运转单元中的室内膨胀阀41的减压量与未执行前馈控制的情况相比变大的情况得到抑制(在图6中示出室内膨胀阀41中的减压量与执行通常控制的情况相同程度的情况;参照图6的g-h)。因此,流入运转单元的室内膨胀阀41的制冷剂的压力暂时变大且噪声产生的情况得到抑制。
例如,在运转容量产生了大幅变动时,未执行前馈控制的情况下的运转单元的声音的程度为38dB(在液体输送的情况下为32dB),与之相对,未执行前馈控制的情况下的运转单元中的声音的程度降低到31dB)。
(6)特征
(6-1)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100中构成为,在由运转容量变动检测部74检测到运转单元的台数变化时,控制器70(设备控制部75)执行前馈控制,在前馈控制中,为了抑制流入运转单元的制冷剂的压力增大而调节室外第二控制阀17的开度。由此,在室内单元40的运转台数发生了变化时,通过调节规定的电动阀(在此为室外第二控制阀17)的开度,抑制向运转单元流入的制冷剂压力增大。其结果,在运转单元中噪声增大的情况得到抑制。
(6-2)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100中,从室外单元10流向室内单元40的制冷剂以气液两相状态进行输送。由此,与进行液体输送的情况相比,在进行室内膨胀阀41的开度变大的气液两相输送时,(因多台室内单元40的运转状态大幅变化)运转容量大幅变动时,室内膨胀阀41中的减压量暂时增大的情况也得到抑制。因此,与气液两相输送相关联地在运转单元中噪声增大的情况得到抑制。
(6-3)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100中,控制器70构成为在由运转容量变动检测部74检测到运转单元的台数减少时执行前馈控制。在这一点上,在多台室内单元40同时处于运转停止状态的情况下,调节压缩机11的转速,随着时间经过,根据过冷度SC的变化,调节室外第二控制阀17等的开度。在成为该状态之前,在运转单元中流入的制冷剂量暂时变大。即,在多台室内单元40同时成为运转停止状态的情况下,强烈假设为在运转中的室内单元40中制冷剂通过的声音变大而产生噪声,在空调系统100中,在由运转容量检测部74检测到运转单元的台数减少时,控制器70执行前馈控制,由此抑制该事态。
(6-4)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100中,在前馈控制中被调节开度的电动阀是以从室外单元10流向室内单元40的制冷剂在气液两相状态下通过制冷剂连通配管的方式对制冷剂进行减压的室外第二控制阀17(第一电动阀)。在前馈控制中,调节室外第二控制阀17的开度,以便准确且简单地抑制流入运转单元的制冷剂的压力增大。因此,能够实现成本控制,同时高精度地抑制了与气液两相输送相关联地在运转单元中噪声增大的情况。
(7)变形例
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如以下变形例所示进行适当变形。此外,各变形例也可以在没有产生矛盾的范围内与其他变形例组合应用。
(7-1)变形例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控制器70(设备控制器75)构成为在运转中,在前馈控制中,基于根据变动的运转容量的大小定义了控制对象的电动阀(室外第二控制阀17)的减压比的(即按情况定义了阀开度的)FF控制表,减小该电动阀的开度。
但是,未必限定于此,控制器70也可以在前馈控制中,基于规定的信息实时确定作为控制对象的电动阀的减压比,并将该电动阀减小到与之对应的阀开度。即,控制器70也可以在前馈控制中实时计算阀开度,来代替使用FF控制表中定义的开度。以下,对控制器70在前馈控制中实时计算控制对象的电动阀的阀开度的情况的一例进行说明。
例如,控制器70以如图7所示的步骤S201-S207所示的流程执行处理。图7是表示在前馈控制中实时计算控制对象的电动阀的阀开度时的控制器70的处理流程的一例的流程图。此外,图7所示的处理流程是一例,可适当地变更。例如,可以在不矛盾的范围内变更步骤的顺序,或者可以将一部分步骤与其他步骤并行执行,或者也可以新追加其他步骤。
在步骤S201中,在存在运转单元的情况下(即,YES的情况下),控制器70进入步骤S203。在没有运转单元的情况下(即,NO的情况下),控制器70进入步骤S202。
在步骤S202,控制器70将各设备切换到停止状态(或维持各设备的停止状态)。之后,返回步骤S201。
在步骤S203中,控制器70执行通常控制。具体而言,控制器70根据输入的指令、设定温度及各传感器(26、46)的检测值等,实时控制各设备的状态,从而进行正向循环运转或反向循环运转。之后,进入步骤S204。
在步骤S204中,控制器70基于制冷剂循环量、室外第二控制阀17的阀开度(当前开度的Cv值)、室外第二控制阀17的入口密度及入口压力等预测室外第二控制阀17的出口压力(参照图2的f)。此外,基于设备信息(压缩机11的转速、各阀的阀开度等)等来计算制冷剂循环量。另外,室外第二控制阀17的入口密度基于室外侧传感器26的检测值(排出压力HP及室外热交换器14的制冷剂温度等)等来计算。
另外,控制器70基于室内热交换器42的蒸发温度、运转单元的制冷剂循环量、室内膨胀阀41的开度(当前开度下的Cv值)、室内膨胀阀41的出口的制冷剂的密度预测室内膨胀阀41的入口压力(参照图2的g)。此外,室内热交换器42的蒸发温度根据室内侧传感器46的检测值(室内热交换器42的制冷剂温度)等计算。另外,基于运转单元的空调能力来计算运转单元的制冷剂循环量。另外,室内膨胀阀41的出口处的制冷剂的密度基于室外单元10的出口侧的制冷剂的焓和室内单元40中的蒸发温度来计算。
然后,控制器70基于室外第二控制阀17的出口压力、室内膨胀阀41的入口压力、及各传感器26或46的检测值(吸入压力LP、排出压力HP等)等,计算液体侧连通配管LC中的压力损失ΔP(参照图2的f-g)。
此外,对于压力损失ΔP,可通过使用各传感器26或46的检测值容易地计算出来,但也能够不使用该检测值而进行预测。例如,压力损失ΔP可通过以下式1进行预测,由此能够省略传感器,相应地也能够实现成本控制。
【数学式1】
Figure BDA0002300088540000211
ΔP···液体侧连通配管的压力损失
G···制冷剂循环量
Cv···室内膨胀阀的Cv值
den···室内膨胀阀出口的制冷剂密度
控制器70之后进入步骤S205。
在步骤S205中,在未满足FF控制条件的情况(即,运转容量未产生大幅变动的情况,在此为NO的情况)下,控制器70返回步骤S201。另一方面,在满足FF控制条件的情况(即,运转容量产生了大幅变动的情况,在此为YES的情况)下,控制器70进入步骤S206。
在步骤S206中,控制器70执行前馈控制。具体而言,在前馈控制中,控制器70基于运转容量变动前的制冷剂循环量与运转容量变动后的制冷剂循环量之比等,计算运转容量变动后的液体侧连通配管LC中的压力损失ΔP(参照图6的f″-g)。
此外,对于运转容量变动后的液体侧连通配管LC中的压力损失ΔP,也可通过使用各传感器26或46的检测值容易地计算出来,但也能够不使用该检测值而进行预测。例如,压力损失ΔP可通过以下式2进行预测,由此也能够省略传感器,相应地也能够实现成本控制。
【数学式2】
Figure BDA0002300088540000212
ΔP···容量变动后的压力损失
G···制冷剂循环量
L···液体侧连通配管的配管长度
D···液体侧连通配管的配管内径
den···室内膨胀阀出口的制冷剂密度
(∵因为配管长度及配管内径没有变化,所以可通过制冷剂循环量和出口密度来预测ΔP)
然后,控制器70基于计算出的压力损失ΔP及室外热交换器14的冷凝压力(参照图6的e)等,确定室外第二控制阀17中的减压比,并控制室外第二控制阀17的阀开度,以使室内膨胀阀41的入口压力在运转容量变动前和变动后不发生变化。
之后,控制器70进入步骤S207。
在步骤S207中,在不满足FF控制完成条件的情况(即,未假设消除了制冷剂向运转单元的流入显著增大的风险的情况,在此为NO的情况)下,控制器70停留在步骤S207中。另一方面,在满足了FF控制完成条件的情况(即,假设消除了制冷剂向运转单元的流入显著增大的风险的情况,在此为YES的情况)下,控制器70返回步骤S201。
通过如以上那样的步骤S201-S207的流程,也能够实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另外,根据本例子,实时计算出(预测)运转容量的变动前和变动后的液体侧连通配管LC中的压力损失ΔP,并基于此调节作为前馈控制的对象的电动阀的减压比,确定阀开度,因此,能够期待可进一步提高控制的精度。
(7-2)变形例2
在空调系统100中,在前馈控制中,在如图6所示的方式中,根据运转容量的变动程度,减小配置于制冷剂回路RC中的规定的电动阀(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为室外第二控制阀17)的开度,由此,抑制了运转单元的室内膨胀阀41中的减压量增大,并抑制了与之相关的噪声产生。
在此,在前馈控制中,进行开度调节的电动阀未必限定于室外第二控制阀17。即,也可以代替室外第二控制阀17/与室外第二控制阀17一起减小其他电动阀,只要在运转容量产生了大幅变动时,以如图6所示的方式抑制运转单元的室内膨胀阀41中的减压量增大即可。
例如,在前馈控制中,也可以减小室外第一控制阀16(相当于权利要求书所述的“第三电动阀”)的开度。另外,例如,在前馈控制中,也可以减小室内膨胀阀41(相当于权利要求书所述的“第二电动阀”)的开度。另外,例如,也可以将图1中未公开的其他电动阀配置在制冷剂回路RC(特别是比室外热交换器14靠液体侧的流路)中,且在前馈控制中减小该电动阀的开度。在这些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在从运转容量变动前一直维持运转状态的运转单元中流入的制冷剂的压力增大,实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此外,在该情况下,在前馈控制中,可以择一控制任意电动阀,也可以控制多个电动阀。另外,在该情况下,对于室外第二控制阀17,未必是必需的,可适当地省略,例如也可以配置实现气液两相输送的其他机构(例如毛细管等减压机构)来代替室外第二控制阀17。
(7-3)变形例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运转单元的台数在正向循环运转中、规定期间Pt之间减少或增加规定台数(例如2台)以上时满足FF控制条件、并执行前馈控制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FF控制条件未必限于此,可适当地变更。
例如,也可以设为,在运转单元的台数在规定期间Pt中减少或增加规定台数(例如2台)以上的情况下,成为特定的第一状态(运转状态发生了变化的室内单元40的空调能力的合计值为规定的基准值SV以上的状态)时,满足FF控制条件。更具体而言,也可以设为,在运转单元的台数减少了规定台数以上时,运转状态产生了变动的室内单元40(从运转状态成为运转停止状态的室内单元40)的空调能力的合计值为规定的第一基准值SV1以上时,满足FF控制条件。另外,也可以设为,在运转单元的台数增加了规定台数以上时,运转状态产生了变动的室内单元40(从运转停止状态成为运转状态的室内单元40)的空调能力的合计值为规定的第二基准值SV 2以上时,满足FF控制条件。
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构成为运转容量变动检测部74从设备信息中指定运转状态产生了变动(启动/停止)的室内单元40,并基于能力信息计算出指定的各室内单元40的空调能力的合计值。而且,运转容量变动检测部74也可以构成为在计算出的值为第一基准值SV1或第二基准值SV2以上的情况下,判定为空调系统100的运转容量产生了大幅变动,建立FF控制标志M9。
此外,第一基准值SV1及第二基准值SV2是假设产生了运转容量的变动的情况达到了与气液两相输送有关联地在维持运转状态的运转单元中噪声可能增大的程度的值,运转状态的运转单元中噪声增大的程度的值,根据设计规格、设置环境适当设定。第一基准值SV1及第二基准值SV2可以设定为相同的值,也可以设定为不同的值。例如,第一基准值SV1及第二基准值SV2被设定为5.0(Kw)(其中,未必限定于该值)。
在以该方式设定了FF控制条件时,在规定期间Pt之间运转单元的台数减少或增加了规定台数(例如2台)以上的情况下,在成为特定的第一状态(运转状态发生了变化的室内单元40的空调能力的合计值为规定的基准值以上的状态)时,执行前馈控制。由此,能够在系统整体的运转容量大幅变化的第一状态(即,特别需要执行第一控制的状态)下执行第一控制。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在运转单元中与气液两相输送相关的噪声增大。
(7-4)变形例4
另外,例如,FF控制条件未必限定于进行正向循环运转的情况,即使在进行气液两相输送的其他运转的情况下也可以满足。
(7-5)变形例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将规定期间Pt设定为30秒的情况作为一例进行了说明。但是,规定期间Pt未必限定于30秒,也可以比30秒长或比30秒短。例如,规定期间Pt可以设定为1分钟,也可以设定为15秒。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将规定时间t1设定为1分钟的情况作为一例进行了说明。但是,规定时间t1未必限定于1分钟,也可以比1分钟长或比1分钟短。例如,规定时间t1可以设定为3分钟,也可以设定为30秒。
(7-6)变形例6
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制冷剂回路RC的构成方式未必限定于图1所示的方式,可根据设计规格、设置环境适当变更。
例如,室外第一控制阀16未必是必需的,可适当地省略。在该情况下,在反向循环运转时,室外第二控制阀17也可以承担室外第一控制阀16的作用。
另外,例如,室外第二控制阀17未必要配置于室外单元10内,也可以配置于室外单元10外(例如液体侧连通配管LC上)。
另外,例如,室内膨胀阀41未必要配置于室内单元40内,也可以配置于室内单元40外(例如液体侧连通配管LC上)。
另外,例如,过冷却器15及室外第三控制阀18未必是必需的,也可以适当地省略。另外,也可以新追加图1中未图示的设备。
另外,例如,在制冷剂回路RC中,为了能够对每个室内单元40单独地进行正向循环运转和反向循环运转,也可以将切换流入各室内单元40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配置于室外单元10与各室内单元40之间。在该情况下,未必仅在正向循环运转中,在进行正向循环运转(制冷运转)的室内单元40和进行反向循环运转(制热运转)的室内单元40混合在一起的状态下也可以满足FF控制条件。另外,在该情况下,在前馈控制中,作为控制对象的电动阀也可以配置于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内。
(7-7)变形例7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100中,在开始执行前馈控制后,当满足规定的FF控制完成条件时,控制器70(设备控制部75)完成前馈控制,当在执行了前馈控制之后经过规定时间t1时,满足FF控制完成条件。但是,FF控制完成条件未必限定于此,也可以以其他事件为契机来满足。例如,也可以基于存储于检测值存储区域M2中的各传感器26或46的检测值、存储于设备信息存储区域M3中的设备信息和/或存储于指令存储区域M4中的输入指令等来满足FF控制完成条件。
(7-8)变形例8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100中,将多台(4台以上)室内单元40与一台室外单元10通过连通配管(GC、LC)串联或并联连接。但是,对于室外单元10和/或室内单元40的台数及其连接方式,可根据设置环境、设计规格适当变更。例如,也可以将多台室外单元10串联或并联配置。另外,也可以仅一台室内单元40与一台室外单元10连接。
(7-9)变形例9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经由通信线连接室外单元控制部30和各室内单元40的室内单元控制部48,构成了控制空调系统100的动作的控制器70。但是,控制器70的构成方式未必限定于此,可根据设计规格、设置环境适当变更。即,只要实现控制器70中包含的元件(71-77),对于控制器70的构成方式就没有特别限定。即,控制器70中包含的各元件(71-77)的一部分或全部未必要配置于室外单元10及室内单元40中的任一者上,也可以配置在其他装置中,亦可以独立配置。
例如,也可以与室外单元控制部30及各室内单元控制部48中的一方或双方一同/代替室外单元控制部30及各室内单元控制部48的一方或双方,由遥控器60或集中管理设备等其他装置构成控制器70。在该情况下,其他设备也可以配置于与室外单元10或室内单元40通过通信网络连接的远程位置。
另外,例如,控制器70也可以仅由室外单元控制部30构成。
(7-10)变形例10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R32作为在制冷剂回路RC中循环的制冷剂。但是,在制冷剂回路RC中使用的制冷剂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是其他制冷剂。例如,在制冷剂回路RC中,也可以使用R407C或R410A等HFC系制冷剂。
(7-11)变形例1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本公开的思想适用于空调系统100。但是,不限于此,本公开的思想也可适用于具有制冷剂回路的其他冷冻装置(例如热水器、热泵冷热水机组等)。
(7-12)变形例1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本公开的思想适用于进行气液两相输送的空调系统100。在这一点上,本公开的思想着眼于在进行气液两相输送时(即,与进行液体输送的情况相比较,运转单元的室内膨胀阀41的开度大时)运转容量产生了大幅变动时,抑制流入运转单元的制冷剂的压力增大并产生与此相关的噪声的情况。
但是,本公开的思想未必阻碍在进行液体输送的空调系统中应用。即,在进行液体输送的空调系统中,也与运转容量也产生大幅变动的情况相关联地可能产生(尽管与气液两相输送相比其程度难以变大)同样的问题,因此,当然也可以应用本公开的思想。即,在进行流经液体侧连通配管LC的制冷剂为液态的液体输送的情况下,伴随运转容量的变动,也可能产生流入运转单元的制冷剂的压力变动(特别是伴随运转台数的增加,流入运转单元的制冷剂的压力增大)并产生噪声,但通过执行与上述前馈控制同样的控制,抑制了该事态。此外,在进行液体输送时,可考虑在制冷剂回路RC中不配置室外第二控制阀17,但在该情况下,只要在前馈控制中控制规定的电动阀(例如室外第一控制阀16和/或室内控制膨胀阀41等)的开度即可。
(8)
以上,对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不脱离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宗旨及范围地能够进行方式、细节的多种变更。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公开可利用于空调系统。
附图标记说明
10:室外单元
11:压缩机
12:蓄能器
13:四通切换阀
14:室外热交换器
15:过冷却器
16:室外第一控制阀(电动阀、第三电动阀)
17:室外第二控制阀(电动阀、第一电动阀)
18:室外第三控制阀
19:液体侧截止阀
20:气体侧截止阀
25:室外风扇
26:室外侧传感器
30:室外单元控制部
40(40a、40b、40c、40d):室内单元
41:室内膨胀阀(电动阀、第二电动阀)
42:室内热交换器
45:室内风扇
46:室内侧传感器
48:室内单元控制部
60:遥控器
70:控制器(检测部、控制部)
71:存储部
72:输入控制部
73:模式控制部
74:运转容量变动检测部(检测部)
75:设备控制部(控制部)
76:驱动信号输出部
77:显示控制部
100:空调系统
151:主流路
152:子流路
GC(G1、G2…):气体侧连通配管
LC(L1、L2…):液体侧连通配管
M1:程序存储区域
M2:检测值存储区域
M3:设备信息存储区域
M4:指令存储区域
M5:通常控制存储区域
M6:FF控制条件存储区域
M7:FF控制存储区域
M8:控制模式判别标志
M9:FF控制标志
P1-P14:第一配管-第十四配管
RC:制冷剂回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5/029160号公报

Claims (6)

1.一种空调系统(100),在制冷剂回路(RC)中进行冷冻循环,所述制冷剂回路(RC)包括室外单元(10)、多个室内单元(40)、连接所述室外单元及所述室内单元的制冷剂连通配管,其中,
从所述室外单元流向所述室内单元的制冷剂以气液两相状态流入所述室内单元,
所述空调系统(100)具备:
电动阀,其根据开度对流经所述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进行减压;
检测部(70、74),其检测处于运转状态的所述室内单元即运转单元的台数变化;以及
控制部(70、75),其控制所述电动阀的状态,
所述电动阀包括第一电动阀(17)和第二电动阀(41),
所述第一电动阀(17)对制冷剂进行减压,以使从所述室外单元流向所述室内单元的制冷剂以气液两相状态通过所述制冷剂连通配管,
所述第二电动阀(41)对从所述制冷剂连通配管流入对应的所述室内单元的制冷剂进行减压,
当由所述检测部检测到所述运转单元的台数变化时,所述控制部执行第一控制,在所述第一控制中,调节所述第一电动阀(17)的开度,以抑制流入所述运转单元的制冷剂的压力增大,
在所述第一控制中,
根据变动的所述运转单元的运转容量的大小来调节所述第一电动阀(17)的减压比和开度,
或者,
预测与所述运转单元对应的所述第二电动阀(41)的入口的制冷剂的压力,确定所述第一电动阀(17)的减压比,从而调节所述第一电动阀的开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100),其中,
从所述室外单元流向所述室内单元的制冷剂以气液两相状态进行输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100),其中,
当由所述检测部检测到所述运转单元的台数减少时,所述控制部执行所述第一控制,
在所述第一控制中,
基于控制表,来调节所述第一电动阀(17)的减压比和开度,所述控制表根据变动的所述运转单元的运转容量的大小定义了所述第一电动阀(17)的减压比,
或者,
预测与所述运转单元对应的所述第二电动阀(41)的入口的制冷剂的压力,实时确定所述第一电动阀的减压比,从而调节所述第一电动阀的开度。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100),其中,
还具备存储部(71),其存储指定各所述室内单元的空调能力的能力信息,
在由所述检测部检测到所述运转单元的台数变化的情况下,在处于运转状态发生了变化的所述室内单元的空调能力的合计值为规定的基准值以上的第一状态时,所述控制部执行所述第一控制。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100),其中,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第一控制中减小所述第一电动阀的开度。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100),其中,
还具备室外热交换器(14),其配置于所述室外单元,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或散热器发挥作用,
所述电动阀包括第三电动阀(16),其配置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与所述制冷剂连通配管之间,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第一控制中减小所述第三电动阀的开度。
CN201880036734.1A 2017-07-20 2018-07-13 空调系统 Active CN1106919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40703 2017-07-20
JP2017140703 2017-07-20
PCT/JP2018/026550 WO2019017299A1 (ja) 2017-07-20 2018-07-13 空調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91948A CN110691948A (zh) 2020-01-14
CN110691948B true CN110691948B (zh) 2021-08-17

Family

ID=650152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36734.1A Active CN110691948B (zh) 2017-07-20 2018-07-13 空调系统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371743B2 (zh)
EP (1) EP3657090A4 (zh)
JP (1) JP6783271B2 (zh)
CN (1) CN110691948B (zh)
AU (1) AU2018302611B2 (zh)
WO (1) WO201901729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57613B2 (ja) * 2015-06-18 2020-03-0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7098513B2 (ja) * 2018-12-11 2022-07-11 エスペック株式会社 環境形成装置及び冷却装置
JP6886129B2 (ja) * 2019-03-26 2021-06-16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装置
EP4170257B1 (en) * 2020-06-23 2024-06-1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CN112032921B (zh) * 2020-08-06 2022-01-04 广东Tcl智能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控制方法、空调及存储介质
CN112228972B (zh) * 2020-10-21 2022-04-19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多联机空调系统
CN113883678A (zh) * 2021-09-26 2022-01-04 青岛海尔中央空调有限公司 用于空调器的噪音控制方法及空调器
KR20240054807A (ko) * 2022-10-19 2024-04-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 방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53695A (zh) * 2006-01-06 2009-10-07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1589273A (zh) * 2007-01-23 2009-11-25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CN104406231A (zh) * 2014-11-21 2015-03-1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多联空调室内机伴侣、多联空调室内机系统和多联机系统
JP2016070596A (ja) * 2014-09-30 2016-05-0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35188B2 (ja) * 1987-03-20 1998-04-0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空気調和装置
JPH0240457A (ja) * 1988-07-28 1990-02-09 Matsushita Seiko Co Ltd 多室型空気調和機
JP3331102B2 (ja) * 1995-08-16 2002-10-0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冷凍サイクルの容量制御装置
JP4231149B2 (ja) * 1999-04-14 2009-02-25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ヒートポンプの制御装置
JP2005147541A (ja) 2003-11-17 2005-06-0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多室型空気調和機
KR101117249B1 (ko) * 2004-12-06 2012-03-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멀티 에어컨 시스템 및 멀티 에어컨 시스템의 밸브 개도제어방법
JP4151727B2 (ja) * 2006-12-22 2008-09-1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管理装置
JP6110187B2 (ja) * 2013-04-02 2017-04-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EP3040642B1 (en) * 2013-08-28 2021-06-0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er
CN107709887B (zh) * 2015-06-01 2020-03-0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以及运行控制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53695A (zh) * 2006-01-06 2009-10-07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1589273A (zh) * 2007-01-23 2009-11-25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JP2016070596A (ja) * 2014-09-30 2016-05-0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CN104406231A (zh) * 2014-11-21 2015-03-1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多联空调室内机伴侣、多联空调室内机系统和多联机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91948A (zh) 2020-01-14
US11371743B2 (en) 2022-06-28
AU2018302611B2 (en) 2021-02-25
EP3657090A1 (en) 2020-05-27
JP2019020112A (ja) 2019-02-07
JP6783271B2 (ja) 2020-11-11
US20200141609A1 (en) 2020-05-07
EP3657090A4 (en) 2021-03-24
AU2018302611A1 (en) 2020-01-02
WO2019017299A1 (ja) 2019-0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691948B (zh) 空调系统
JP6935720B2 (ja) 冷凍装置
KR101462745B1 (ko) 공기 조화 장치의 운전 제어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공기 조화 장치
JP2010002109A (ja) 冷凍空調装置
JP5979112B2 (ja) 冷凍装置
CN112840164B (zh) 空调装置和管理装置
AU2016279490A1 (en) Air conditioner
EP3690356A1 (en)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US20180023870A1 (en)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US20180003419A1 (en)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WO2010119705A1 (ja) 熱源ユニット
US20190249912A1 (en) Air conditioner
CN110741208A (zh) 空调装置
WO2018097138A1 (ja) 冷凍装置
JP4363483B2 (ja) 冷凍装置
CN108885029B (zh) 冷冻装置
JP2011007482A (ja) 空気調和装置
WO2019078247A1 (en)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13614469B (zh) 空调装置
JP6115594B2 (ja) 空調室内機
JP6747226B2 (ja) 冷凍装置
JP6507598B2 (ja) 空調システム
JP7397286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US11835273B2 (en) Refrigerant cycle apparatus
WO2015046230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