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货物装卸搬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具体车载货物装卸搬运装置。
背景技术
物流运输过程中,为了防止打包运输过程中的货物损坏,多采用木架底座固定和包装再装入货车运输货物。在货车运输的装卸过程中,由于车厢位置较高,装卸货物多需采用具有货叉升降机构可将货物托盘拖抬至车厢高度的叉车来实现。
叉车等专用装卸设备和搬运设备的使用可减少人工劳动,提高作业效率,但是实际物流运输过程中,收货的客户端有时不会配备叉车等货物装卸运输装置,在客户端仍需要人工搬抬装卸货物,劳动强度大且操作十分不方便,现有的叉车等专业装卸搬运装置大多体积较大需要较大的收纳空间,随货车携带叉车需占用车厢的货物运载空间,影响货物运输效率,故现有货车较难配备随车货物装卸搬运装置。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车载货物装卸搬运装置,该装置装配于货车上可利用车底空间携带折叠叉车,在不占用货物运输空间且保证车辆正常行驶的基础上,随车携带装卸货物所用的叉车,方便货物装卸运输。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车载货物装卸搬运装置,包括折叠叉车和用于装载所述折叠叉车的车载式装载设备;
所述折叠叉车,包括安装有脚轮机构的底座,安装在底座上方的门形立架和车把,安装在所述门形立架上的货叉升降机构和两根货叉,所述货叉和车把分设于门形立架的前侧和后侧,所述货叉转动连接所述货叉升降机构以构成可向所述门形立架方向折叠的折叠结构,所述门形立架下端和所述车把下端均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以构成可向底座方向折叠的折叠结构,所述折叠叉车设有可将所述底座、门形立架、货叉和车把固定于其使用状态相对位置的限位机构;
所述折叠叉车的折叠状态为所述货叉折叠至贴靠在货叉升降机构上,所述门形立架折叠至贴靠在其前侧的底座上,且所述车把折叠至贴靠在其前侧的门形立架上;所述车载式装载设备包括可容纳折叠状态的折叠叉车的储物箱,以及用于调节所述储物箱高度位置的箱体升降机构,所述储物箱安装在车体底盘下方,所述箱体升降机构安装于所述储物箱和车体底盘之间,所述储物箱的箱门设于箱体侧面,且所述箱门靠近车体外缘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折叠叉车设有可将所述底座、门形立架、货叉和车把固定于折叠状态相对位置的辅助限位机构,所述辅助限位机构包括设于所述货叉和货叉升降机构间可将货叉固定于贴靠在货叉升降机构上位置的第一辅助限位部件,设于所述门形立架和底座间可将门形立架的框架固定在贴靠于底座上位置的第二辅助限位部件,以及设于所述车把和底座间可将车把固定在贴靠于门形立架上位置的第三辅助限位部件。
作为优选,所述限位机构包括设于所述货叉和货叉升降机构间可将货叉固定在垂直于门形立架状态的第一限位部件,设于所述门形立架和底座间可将门形立架固定在垂直于底座状态的第二限位部件,以及设于所述车把和底座间可将车把固定立于底座上的第三限位部件。
作为优选,所述货叉升降机构包括用于安装货叉的移动架,以及调控所述移动架在门形立架上高度位置的高度调节单元,所述货叉铰接所述移动架,所述门形立架下端部铰接所述底座,所述车把下端部铰接所述底座。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辅助限位部件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移动架上的U型槽和安装在所述U型槽上的第一定位销,所述U型槽与所述货叉一一对应设置,所述U型槽的槽口朝向货叉设置,且所述U型槽长度方向平行于门形立架的支撑腿中轴线设置,所述货叉铰接所述U型槽下端部,所述货叉处于折叠状态时插设于所述U型槽内,所述U型槽的两平行侧壁均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定位销适配的第一销孔,两个第一销孔相互连通且靠近槽口设置,所述第一定位销插设于两第一销孔中以阻止所述货叉脱出U型槽;所述第一限位部件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U型槽下端的下挡板,所述下挡板垂直于所述U型槽长度方向设置,且当所述货叉处于垂直门形立架的使用状态时,货叉底面抵接所述下挡板。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限位部件包括第二定位销,以及对应开设于所述门形立架下端部和底座上的第二销孔,当所述门形立架处于垂直立于底座上的使用状态时,设于所述底座和门形立架上的第二销孔相连通并通过第二定位销连接,以固定门形立架和底座的相对位置;所述第二辅助限位部件包括第三定位销,以及对应开设于所述门形立架框架和底座上的第三销孔,门形立架的框架处于贴靠在底座上的折叠状态时,设于所述底座和门形立架上的第三销孔相连通并通过第三定位销连接,以固定门形立架和底座的相对位置。
作为优选,所述第三限位部件包括第四定位销,以及对应设于所述底座和车把下端部的第四销孔,当所述车把立于底座上处于使用状态位置时,设于所述底座和车把上的第四销孔相连通并通过第四定位销连接,以固定车把和底座的相对位置;所述第三辅助限位部件包括第五定位销,以及对应设于所述底座和车把下端部的第五销孔,当所述车把处于贴靠在门形立架上的折叠状态时,设于所述底座和车把上的第五销孔相连通并通过第五定位销连接,以固定车把和底座的相对位置。
作为优选,所述车把包括把杆和安装于把杆上端的把手,所述底座包括垂直于门形立架设置的第一水平撑杆和第二水平撑杆,以及与所述第一水平撑杆后端部通过第一转轴铰接的车把底座;所述门形立架的两个支撑腿分别安装在第一水平撑杆和第二水平撑杆上,所述第一转轴平行于门形立架支撑腿的中轴线设置,所述把杆的下端部安装在车把底座上;所述脚轮机构包括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一水平撑杆和第二水平撑杆前部下方的两个前脚轮,安装于所述第二水平撑杆后端下方的后脚轮,以及安装于车把底座下方的后双轮组,所述后双轮组为两个脚轮同轴设置的并装式双轮组,所述的后双轮组的轮轴架安装在所述车把底座上,叉车处于使用状态时,后双轮组的两个脚轮相对于第一水平撑杆中轴线所在竖直平面对称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车把底座和门形立架间设有第四限位部件,所述第四限位部件可在所述车把底座转至后双轮组贴靠门形立架状态时,固定所述车把底座和门形立架的相对位置。
作为优选,所述前脚轮和后脚轮均设为万向轮,所述后双轮组的轮轴架通过第二转轴铰接车把底座以构成双轮式万向轮组件,所述第二转轴平行于第一转轴设置,所述把杆转动连接所述车把底座,使所述把杆可绕把杆中轴线转动。
作为优选,所述箱体升降机构设为摆动升降机构,所述摆动升降机构包括安装架、摆杆和摆杆驱动装置,所述安装架固定安装在车体底盘下方,所述摆杆的摆动轴固定在所述安装架上,摆杆的下端部铰接所述储物箱外壁;所述摆杆驱动装置控制所述摆杆的下端部位于最高位置时,所述储物箱位于车体底盘正投影范围内,所述摆杆驱动装置驱动所述摆杆向下摆动时,摆杆的下端部向靠近箱门的车体外缘运动。
作为优选,所述摆杆设为多个,其中一个摆杆驱动连接摆杆驱动装置作为主动摆杆,以穿过所述箱门的储物箱水平中心线作为中心参照线,所述摆杆相对中心参照线所在竖直平面对称分布。
作为优选,所述主动摆杆包括上摆臂和下摆臂,所述上摆臂下端部固定连接所述下摆臂上端部,所述上摆臂和下摆臂间夹角呈钝角,所述摆动轴安装于上摆臂和下摆臂的连接部,所述摆杆驱动装置包括液压油缸,所述液压油缸的活塞杆端部铰接所述上摆臂上端部,所述液压油缸的缸体固定安装在所述安装架上。
作为优选,储物箱包括长方体形的箱体,以垂直于箱门所在侧面的箱体棱边作为参照棱边,所述参照棱边平行于车体宽度方向设置,且参照棱边的长度小于或等于车体宽度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箱体侧壁设有耳板,所述耳板与摆杆一一对应设置,所述下摆臂的下端部通过销轴铰接所述耳板,所述上摆臂上端部通过销轴铰接所述安装架,所述销轴和所述摆动轴均垂直于所述参照棱边所在竖直平面设置,所述摆杆和所述液压油缸的活塞杆均平行于中心参照线所在竖直平面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上摆臂上端部和下摆臂下端部均向远离箱门方向倾斜,所述液压油缸位于所述主动摆杆远离箱门一侧,且液压油缸的活塞杆伸长时推动所述上摆臂向靠近箱门方向转动。
作为优选,摆杆驱动装置为电动驱动装置,所述电动驱动装置自带电源或以车体电瓶作为电源。
作为优选,所述箱体升降机构还包括在储物箱升起状态锁定储物箱与安装架相对位置的锁紧组件,所述锁紧组件包括定位销和固定在所述储物箱外壁上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和所述安装架上对应设有与所述定位销适配的定位销孔,所述储物箱升起状态时,所述连接板和所述安装架通过定位销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箱门铰接所述储物箱箱体,所述箱门和箱体间设有在箱门关闭时避免箱门开启的门锁部件。
作为优选,所述的车载货物装卸搬运装置还包括搬运车,所述搬运车包括车把A,设有两个平行货叉底架的搬运车底盘,两个货叉底架上分别覆盖有货叉A,所述货叉A和货叉底架间设有升降机构,所述搬运车底盘下方安装有车轮单元,所述升降机构包括支撑轴安装在搬运车底盘上的杠杆,所述杠杆的支撑轴设于其前后两端之间,且支撑轴垂直于所述货叉A中轴线所在竖直平面设置,所述杠杆前端部安装有用于驱动杠杆转动的施力组件,所述杠杆的后端部通过传动组件连接所述货叉A以使货叉A随杠杆后端升降,所述杠杆和传动组件与所述货叉A一一对应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传动组件包括前端与杠杆后端通过铰接轴连接的第一连杆,用于连接所述第一连杆后端和货叉A侧壁的第一转轴,安装于所述货叉A侧壁且设于第一转轴后方的第二转轴,以及分别与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对应设置的第一导向槽和第二导向槽;所述铰接轴、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均平行于所述支撑轴设置,所述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等高设置,且均穿入所述货叉A侧壁,所述第一导向槽和第二导向槽均开设于货叉底架上;所述第一导向槽包括可在货叉A升起前容纳所述第一转轴的第一槽体,以及设于所述第一槽体前部的上部前倾的第一导向坡,所述第一导向坡可在第一转轴随第一连杆前移时引导所述第一转轴上移至第一槽体外的货叉底架顶面上;所述第二导向槽包括可在货叉A升起前容纳所述第二转轴的第二槽体,以及设于所述第二槽体前部的上部前倾的第二导向坡,所述第二导向坡可在第二转轴前移时引导所述第二转轴上移至第二槽体外的货叉底架顶面上。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槽体后部设为可阻挡所述第一转轴脱离第一槽体的第一阻挡部,所述第二槽体后部设为可阻挡所述第二转轴脱离第二槽体的第二阻挡部。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阻挡部和第二阻挡部均设为垂直所述货叉A中轴线设置的竖直坡。
作为优选,所述施力组件包括固定连接两个杠杆前端的连接杆,以及下端部安装在所述连接杆上的压杆,所述连接杆平行于所述支撑轴设置,所述压杆的上部前倾且垂直于所述连接杆设置。
作为优选,以所述车把A作为压杆,所述车把A包括把杆A和设于所述把杆A上的把手A,所连接杆设有可连接所述把杆A下端部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杠杆前端下压前第一连接件位于连接杆上方且与所述把杆A连接,所述杠杆前端下压后第二连接件位于连接杆上方且与所述把杆A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分别为开设于连接杆中央的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所述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中轴线相交且均垂直于支撑轴设置;所述杠杆前端下压前所述第一插孔开口朝上,且所述把杆A下端部插入所述第一插孔中,所述杠杆前端下压后所述第二插孔开口朝上,且所述把杆A下端部插入所述第二插孔中。
作为优选,所述搬运车底盘包括连接两货叉底架的横梁,所述把杆A下端面开设有定位槽,所述杠杆前端下压前把杆A自第一插孔穿出时,以及杠杆前端下压后把杆A自第二插孔穿出时把杆A下端部抵接于横梁上表面同一区域,与所述定位槽适配的插块设于该区域,所述把杆A下端部抵接横梁时,所述插块插设于定位槽中。
作为优选,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相连通,且所述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中轴线垂直设置。
作为优选,位于所述货叉内的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上分别套设有与其同轴设置的第一支撑轮和第二支撑轮,所述货叉升起前,所述第一支撑轮和第二支撑轮下表面分别抵接所述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底部,所述第一支撑轮和第二支撑轮上表面均抵接所述货叉上壁下表面。
作为优选,所述杠杆设为S形杠杆,所述支撑轴设于S形杠杆的中央,所述第一连杆设为L形第一连杆。
作为优选,所述货叉底架内设有用于连接所述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的连杆传动组件,所述连杆传动组件包括上端转动连接第一转轴的第二连杆,上端转动连接第二转轴的第四连杆,以及两端分别通过连杆转轴铰接第二连杆下端和第四连杆下端的第三连杆,所述连杆转轴平行于第一转轴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车轮单元包括分别安装于两个货叉底架下方的且沿货叉底架中轴线排布的两排车轮组,每列车轮组包括多个中心点位于同一竖直平面且平行设置的车轮,所述车轮的轮轴垂直于所述货叉底架的中轴线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提供了车载货物装卸搬运装置,该装置装配于货车上可利用车底空间携带折叠叉车,在不占用货物运输空间且保证车辆正常行驶的基础上,随车携带装卸货物所用的叉车,方便货物装卸运输。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车载式装载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的车载式装载设备升起状态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的车载式装载设备下放状态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的折叠叉车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5为实施例的折叠叉车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6为实施例的折叠叉车折叠状态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的折叠叉车折叠状态的底部视图;
图8为实施例的搬运车货叉升起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卸除车把的搬运车货叉未升起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的搬运车底盘和升降机构在升起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实施例的搬运车货叉底架内的连杆传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以上个图中:1-1-车体底盘,1-2-安装架,1-3-储物箱,1-31-箱门,1-32-耳板,1-4-液压油缸,1-5-主动摆杆,1-51-下摆臂,1-52-上摆臂,1-6-摆杆,1-7-摆动轴,1-8-锁紧组件,1-81-定位销孔,1-82-连接板,1-83-定位销,1-9-销轴,2-1-底座,2-11-第一水平撑杆,2-12-第二水平撑杆,2-13-第一转轴,2-14-车把底座,2-2-门形立架,2-21-货叉升降机构,2-211-移动架,2-212-高度调节单元,2-22-支撑腿,2-3-车把,2-31-把杆,2-32-把手,2-4-货叉,2-5-第一辅助限位部件,2-51-U型槽,2-52-第一定位销,2-53-第一销孔,2-6-下挡板,2-7-第二定位销,2-8-脚轮机构,2-81-前脚轮,2-82-后脚轮,2-83-后双轮组,2-831-轮轴架,2-832-第二转轴,3-1-车把A,3-11-把杆A,3-12-把手A,3-2-搬运车底盘,3-21-货叉底架,3-22-横梁,3-23-插块,3-3-货叉A,3-4-升降机构,3-41-杠杆,3-411-支撑轴,3-42-施力组件,3-421-连接杆,3-422-第一插孔,3-423-第二插孔,3-43-第一连杆,3-44-第一转轴,3-45-第二转轴,3-46-第一导向槽,3-461-第一槽体,3-462-第一导向坡,3-463-第一阻挡部,3-47-第二导向槽,3-471-第二槽体,3-472-第二导向坡,3-473-第二阻挡部,3-48-第一支撑轮,3-49-第二支撑轮,3-51-第二连杆,3-52-第三连杆,3-53-第四连杆,3-54-连杆转轴,3-6-车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 “内”、“外”、“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如图1至7所示,一种车载货物装卸搬运装置,包括折叠叉车和用于装载所述折叠叉车的车载式装载设备;
所述折叠叉车,包括安装有脚轮机构2-8的底座2-1,安装在底座2-1上方的门形立架2-2和车把2-3,安装在所述门形立架2-2上的货叉升降机构2-21和两根货叉2-4,所述货叉2-4和车把2-3分设于门形立架2的前侧和后侧,所述货叉2-4转动连接所述货叉升降机构2-21以构成可向所述门形立架2-2方向折叠的折叠结构,所述门形立架2-2下端和所述车把2-3下端均与所述底座2-1转动连接以构成可向底座2-1方向折叠的折叠结构,所述折叠叉车设有可将所述底座2-1、门形立架2-2、货叉2-4和车把2-3固定于其使用状态相对位置的限位机构;
所述折叠叉车的折叠状态为所述货叉2-4折叠至贴靠在货叉升降机构2-21上,所述门形立架2-2折叠至贴靠在其前侧的底座2-1上,且所述车把2-3折叠至贴靠在其前侧的门形立架2-2上;所述车载式装载设备包括可容纳折叠状态的折叠叉车的储物箱1-3,以及用于调节所述储物箱1-3高度位置的箱体升降机构,所述储物箱1-3安装在车体底盘1-1下方,所述箱体升降机构安装于所述储物箱1-3和车体底盘1-1之间,所述储物箱1-3的箱门1-31设于箱体侧面,且所述箱门1-31靠近车体外缘设置。
本实施例所述的车载货物装卸搬运装置包括可随车携带的折叠叉车,以及可利用车底空间存放折叠叉车的车载式装载设备。所述的折叠叉车可通过限位机构将其底座2-1、门形立架2-2、货叉2-4和车把2-3固定于常规叉车使用状态的相对位置,使叉车处于如图4和图5所示的使用状态,从而保证叉车在装卸搬运货物中的正常使用,当需要收纳运输叉车时,解除限位机构对叉车各部件的限制,将货叉2-4转向门形立架2-2,使货叉2-4折叠到贴靠货叉升降机构2-21位置,再将门形立架2-2向其前侧的底座2-1旋转至门形立架2-2贴靠在底座2-1上,最后将车把2-3向其前侧的底座2-1旋转至车把2-3贴靠在门形立架2-2即可完成叉车折叠,使叉车处于如图6和图7所示的折叠状态。与折叠前相比,处于收纳状态的叉车仅需一个较小的长方体空间即可收纳,远小于其折叠前的使用状态所需占用的空间位置,可有效减少叉车所需收纳空间,使折叠后的叉车可收纳入尺寸较小的储物箱1-3中,方便随货车运输携带叉车,以方便随时随地装卸货车携带的货物。同时,用于装载折叠叉车的车载式装载设备,在车辆行驶时,可利用箱体升降机构将储物箱1-3提升至升起状态位置(如图2所示),储物箱1-3处于较高位置可不影响车辆正常行驶;当需要装卸储物箱1-3内的物品时,可利用箱体升降机构将储物箱1-3下降至下放状态位置(如图3所示)使储物箱1-3贴靠到地面上,即可在贴近地面位置方便取放折叠叉车,减少物品装卸过程中的折叠叉车搬抬工作,可节约人工,更加方便使用。
具体的,所述折叠叉车设有可将所述底座2-1、门形立架2-2、货叉2-4和车把2-3固定于折叠状态相对位置的辅助限位机构,所述辅助限位机构包括设于所述货叉2-4和货叉升降机构2-21间可将货叉2-4固定于贴靠在货叉升降机构2-21上位置的第一辅助限位部件2-5,设于所述门形立架2-2和底座2-1间可将门形立架2-2的框架固定在贴靠于底座2-1上位置的第二辅助限位部件,以及设于所述车把2-3和底座2-1间可将车把2-3固定在贴靠于门形立架2-2上位置的第三辅助限位部件。辅助限位机构的设置可在叉车处于折叠状态时,固定各部件的相对位置,方便折叠状态的叉车搬运。
具体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设于所述货叉2-4和货叉升降机构2-21间可将货叉2-4固定在垂直于门形立架2-2位置的第一限位部件,设于所述门形立架2-2和底座2-1间可将门形立架2-2固定在垂直于底座2-1位置的第二限位部件,以及设于所述车把2-3和底座2-1间可将车把固定立于底座2-1上的第三限位部件,即所述第三限位部件可将车把2-3固定于其在底座2-1上的使用位置。
具体的,所述货叉升降机构2-21包括用于安装货叉的移动架2-211,以及调控所述移动架2-211在门形立架2-2上高度位置的高度调节单元2-212,所述货叉2-4一端铰接所述移动架2-211,所述门形立架2-2下端部铰接所述底座2-1,所述车把2-3下端部铰接所述底座2-1。
具体的,所述高度调节单元2-212可采用任意现有叉车的货叉高度调节结构。
具体的,所述第一辅助限位部件2-5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移动架2-211上的U型槽2-51和安装在所述U型槽2-51上的第一定位销2-52,所述U型槽2-51与所述货叉2-4一一对应设置,所述U型槽2-51的槽口朝向货叉2-4设置,且所述U型槽2-51长度方向平行于门形立架2-2的支撑腿2-22中轴线设置,所述货叉2-4铰接所述U型槽2-51下端部,所述货叉2-4处于折叠状态时插设于所述U型槽2-51中,所述U型槽2-51的两平行侧壁均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定位销2-52适配的第一销孔2-53,两个第一销孔2-53相互连通且靠近槽口设置,所述第一定位销2-52插设于两第一销孔2-53中以阻止所述货叉2-4脱出U型槽2-51。采用上述第一辅助限位部件2-5可将折叠状态的货叉2-4限制于U型槽2-51中,实现对折叠状态货叉2-4的位置固定,在需要使用叉车运输货物时,只需将第一定位销2-52从第一销孔2-53中拔出即可解除第一辅助限位部件2-5对货叉2-4的限制,可方便的实现货叉的折叠状态和使用状态装换。除上述结构外,第一辅助限位部件2-5也可采用可解除限位状态的其他限位结构实现货叉2-4位置固定。
具体的,所述第一限位部件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U型槽2-51下端的下挡板2-6,所述下挡板2-6垂直于所述U型槽2-51长度方向设置,且当所述货叉2-4处于垂直门形立架2-2的使用状态时,货叉2-4底面抵接所述下挡板2-6。采用上述结构,下挡板2-6可将与U型槽2-51铰接的货叉2-4限制于垂直于门形立架2-2位置,即货叉2-4的使用状态位置,除上述结构外,第一限位部件也可采用如定位销和销孔配合等可解除限位状态的其他限位结构实现货叉2-4位置固定。
具体的,所述第二限位部件包括第二定位销2-7,以及对应开设于所述门形立架2-2下端部和底座2-1上的第二销孔,当所述门形立架2-2处于垂直立于底座2-1上的使用状态时,设于所述底座2-1和门形立架2-2上的第二销孔相连通并通过第二定位销2-7连接,以固定门形立架2-2和底座2-1的相对位置。
具体的,所述第二辅助限位部件包括第三定位销,以及对应开设于所述门形立架2-2框架和底座2-1上的第三销孔,门形立架2-2的框架处于贴靠在底座2-1上的折叠状态时,设于所述底座2-1和门形立架2-2上的第三销孔相连通并通过第三定位销连接,以固定门形立架2-2和底座2-1的相对位置。
具体的,所述第三限位部件包括第四定位销,以及对应设于所述底座2-1和车把2-3下端部的第四销孔,当所述车把2-3立于底座2-1上处于使用状态位置时,设于所述底座2-1和车把2-3上的第四销孔相连通并通过第四定位销连接,以固定车把2-3和底座2-1的相对位置。
具体的,所述第三辅助限位部件包括第五定位销,以及对应设于所述底座2-1和车把2-3下端部的第五销孔,当所述车把2-1处于贴靠在门形立架2-2上的折叠状态时,设于所述底座2-1和车把2-3上的第五销孔相连通并通过第五定位销连接,以固定车把2-3和底座2-1的相对位置。
具体的,所述第二限位部件、第二辅助限位部件、第三限位部件和第三辅助限位部件除可采用上述定位销与销孔配合结构外,也可采用其他常规的可解除限位状态的其他限位结构。
具体的,所述车把2-3包括把杆2-31和安装于把杆2-31上端的把手2-32,所述底座2-1包括垂直于门形立架2-2设置的第一水平撑杆2-11和第二水平撑杆2-12,以及与所述第一水平撑杆2-11后端部通过第一转轴2-13铰接的车把底座2-14;所述门形立架2-2的两个支撑腿2-22分别安装在第一水平撑杆2-11和第二水平撑杆2-12上,所述第一转轴2-13平行于门形立架2-2支撑腿2-22的中轴线设置,所述把杆2-31的下端部安装在车把底座2-14上;所述脚轮机构2-8包括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一水平撑杆2-11和第二水平撑杆2-12前部下方的两个前脚轮2-81,安装于所述第二水平撑杆2-12后端下方的后脚轮2-82,以及安装于车把底座2-14下方的后双轮组2-83,所述后双轮组2-83为两个脚轮同轴设置的并装式双轮组,所述的后双轮组2-83的轮轴架2-831安装在所述车把底座2-14上,叉车处于使用状态时,后双轮组2-83的两个脚轮相对于第一水平撑杆2-11中轴线所在竖直平面对称设置。相较于安装单个后脚轮,设置后双轮组2-83可以更加稳定的支撑车把底座2-14,使采用车把2推动叉车时更加稳定,同时车把底座2-14采用后双轮组2-83稳定支撑后,还可用于安装高度调节单元2-212的驱动电源等驱动、控制设备,但是叉车处于使用状态时的后双轮组2-83会有一个后脚轮凸出叉车底座范围,在折叠后需要增加叉车的收纳空间,上述结构将车把底座2-14和第一水平撑杆2-11间设为转动连接结构,在折叠叉车时,可将车把底座2-14转至后双轮组2-83靠近门形立架2-2位置(如图6和图7所示),减小折叠状态的后双轮组2-83凸出叉车底座范围,从而更好的减小折叠后叉车的体积,更加方便收纳。
具体的,所述车把底座2-14和门形立架2-2间设有第四限位部件,所述第四限位部件可在所述车把底座2-14转至后双轮组2-83贴靠门形立架2-2状态时,固定所述车把底座2-14和门形立架2-2的相对位置。第四限位部件的设置可固定车把底座2-14的折叠状态,更加方便折叠后的叉车搬运。所述的第四限位部件可采用如定位销和销孔配合等可解除限位状态的任意限位结构实现车把底座2-14位置固定。
具体的,所述前脚轮2-81和后脚轮2-82均设为万向轮,所述后双轮组2-83的轮轴架2-831通过第二转轴2-832铰接车把底座2-14以构成双轮式万向轮组件,所述第二转轴2-832平行于第一转轴2-13设置,所述把杆2-31转动连接所述车把底座2-14,使所述把杆2-31可绕把杆2-31中轴线转动。采用万向轮和双轮式万向轮组件作为脚轮机构2-8可使叉车在使用状态时可以灵活转向,更加方便叉车使用,同时,把杆2-31和后双轮组2-83的轮轴架2-831转动连接车把底座2-14,也可在折叠叉车时灵活调节后双轮组2-83和车把2-3角度位置,更好的缩小叉车折叠状态的体积。
具体的,所述把杆2-31可采用任意可实现把杆2-31可绕其中轴线转动的转动连接方式与所述车把底座2-14连接,例如,所述把杆2-31的下端部通过轴承连接车把底座2-14。
具体的,所述箱体升降机构设为摆动升降机构,所述摆动升降机构包括安装架1-2、摆杆1-6和摆杆驱动装置,所述安装架1-2固定安装在车体底盘1-1下方,所述摆杆1-6的摆动轴1-7固定在所述安装架1-2上,摆杆1-6的下端部铰接所述储物箱1-3外壁;所述摆杆驱动装置控制所述摆杆1-6的下端部位于最高位置时,所述储物箱1-3位于车体底盘1-1正投影范围内,所述摆杆驱动装置驱动所述摆杆1-6向下摆动时,摆杆1-6的下端部向靠近箱门1-31的车体外缘运动。采用上述摆动升降机构不仅可以实现储物箱1-3的升降,还可以在升降过程中实现储物箱的平移,摆杆1-6的下端部位于最高位置的储物箱升起状态下,储物箱1-3位于车体底盘1-1正投影范围内,即储物箱1-3完全收纳在车体下方,不影响车体行驶和美观,摆杆驱动装置驱动所述摆杆1-6向下摆动至摆杆1-6的下端部位于最低位置时,储物箱1-3被下放到地面同时,箱门1-31移动到凸出或靠近车体外缘位置,可更加方便箱门1-31的开启和折叠叉车的取放,更加方便使用。
具体的,所述摆杆1-6设为多个(例如如图1所示设为4个),其中一个摆杆1-6驱动连接摆杆驱动装置作为主动摆杆1-5,以穿过所述箱门1-31的储物箱水平中心线作为中心参照线,所述摆杆1-6相对中心参照线所在竖直平面对称分布。
具体的,所述主动摆杆1-5包括上摆臂1-52和下摆臂1-51,所述上摆臂1-52下端部固定连接所述下摆臂1-51上端部,所述上摆臂1-52和下摆臂1-51间夹角呈钝角,所述摆动轴1-7安装于上摆臂1-52和下摆臂1-51的连接部,所述摆杆驱动装置包括液压油缸1-4,所述液压油缸1-4的活塞杆端部铰接所述上摆臂1-52上端部,所述液压油缸1-4的缸体固定安装在所述安装架1-2上。通过液压油缸1-4活塞杆伸缩可驱动主动摆杆1-5摆动,实现储物箱1-3的升降。
具体的,储物箱1-3包括长方体形的箱体,以垂直于箱门1-31所在侧面的箱体棱边作为参照棱边,所述参照棱边平行于车体宽度方向设置,且参照棱边的长度小于或等于车体宽度设置。采用上述储物箱1-3设计尺寸可将储物箱完全收纳于车体底部,不影响车辆正常行驶,且能够保持车辆整体美观性。
具体的,所述储物箱1-3侧壁设有耳板1-32,所述耳板1-32与摆杆1-6一一对应设置,所述下摆臂1-51的下端部通过销轴1-9铰接所述耳板1-32,所述上摆臂1-52上端部通过销轴1-9铰接所述安装架1-2,所述销轴1-9和所述摆动轴1-7均垂直于所述参照棱边所在竖直平面设置,所述摆杆1-6和所述液压油缸1-4的活塞杆均平行于中心参照线所在竖直平面设置。
具体的,所述上摆臂1-52上端部和下摆臂1-51下端部均向远离箱门1-31方向倾斜,所述液压油缸1-4位于所述主动摆杆1-5远离箱门1-31一侧,且液压油缸1-4的活塞杆伸长时推动所述上摆臂1-52向靠近箱门1-31方向转动。
具体的,摆杆驱动装置为电动驱动装置,所述电动驱动装置自带驱动电源或以车体电瓶作为驱动电源。所述电动驱动装置以电瓶作为驱动电源可以减小设备自身体积和自重,方便装配使用;如果对所述电动驱动装置配备单独的蓄电池作为电源,该蓄电池也可作为汽车电瓶的备用电源,在电瓶电量不足时实现为电瓶充电的功能。
具体的,所述电动驱动装置可设为液压油缸1-4、电动推杆等任意可实现直线推顶功能的直线驱动装置。
具体的,所述升降机构还包括在储物箱1-3升起状态(如图2所示)锁定储物箱与安装架相对位置的锁紧组件1-8,所述锁紧组件1-8包括定位销1-83和固定在所述储物箱1-3外壁上的连接板1-82,所述连接板1-82和所述安装架1-2上对应设有与所述定位销适配的定位销孔1-81,所述储物箱1-3升起状态时,所述连接板1-82和所述安装架1-2通过定位销1-83连接。锁紧组件的设置可在储物箱1-3升起状态固定储物箱位置,防止因升降机构故障(如电量不足等)导致储物箱1-3误降落影响车辆正常行驶。
具体的,所述箱门1-31铰接所述储物箱1-3箱体,所述箱门1-31和箱体间设有在箱门1-31关闭时避免箱门开启的门锁部件。
具体的,如图8至11所示,所述车载货物装卸搬运装置还包括搬运车,所述搬运车包括车把A3-1,设有两个平行货叉底架3-21的搬运车底盘3-2,两个货叉底架3-21上分别覆盖有货叉A3-3,所述货叉A3-3和货叉底架3-21间设有升降机构3-4,所述搬运车底盘3-2下方安装有车轮单元,所述升降机构3-4包括支撑轴3-411安装在搬运车底盘3-2上的杠杆3-41,所述杠杆3-41的支撑轴3-411设于其前后两端之间,且支撑轴3-411垂直于所述货叉A3-3中轴线所在竖直平面设置,所述杠杆3-41前端部安装有用于驱动杠杆转动的施力组件3-42,所述杠杆3-41的后端部通过传动组件连接所述货叉A3-3以使货叉A3-3随杠杆3-41后端升降,所述杠杆3-41和传动组件与所述货叉A3-3一一对应设置。
小型的搬运车也是常用的货物搬运工具,运输车货厢中的货物用叉车卸下后,一般采用搬运车在路面上进行拖运,若能随运输车携带可更加方便货物搬运,但是现有的搬运车多采用液压升降机构,装置本身具体较大的体积和自重,不方便随车携带,本实施例的车载货物装卸搬运装置包括的搬运车采用新型的升降机构3-4实现货叉A3-3升降,需要升起货叉A3-3时,可通过施力组件3-42下压杠杆3-41前端部可使杠杆3-41后端部翘起,进而通过传动组件带动货叉A3-3升起时货叉达到图8所示的升起状态,当需将使货叉下降复位时,只需通过施力组件3-42上提杠杆3-41前端部,使杠杆3-41后端部即可带动货叉A3-3下降至货叉底架3-21上,完成货叉下降复位,恢复图9所示的货叉未升起状态,即本实施例的搬运车采用机械式的升降机构即可方便的实现货叉A3-3的升降,使用简单方便,且相较于现有的采用液压升降机构升降货叉的搬运车,本实施例的升降机构3-4结构简单、质量较小、所需安装空间较小,可有效减小搬运车体积和自重,更加方便搬运车的收纳,方便车载随车携带使用。
具体的,所述传动组件包括前端与杠杆3-41后端通过铰接轴连接的第一连杆3-43,用于连接所述第一连杆3-43后端和货叉A3-3侧壁的第一转轴3-44,安装于所述货叉A3-3侧壁且设于第一转轴3-44后方的第二转轴3-45,以及分别与第一转轴3-44和第二转轴3-45对应设置的第一导向槽3-46和第二导向槽3-47;所述铰接轴、第一转轴3-44和第二转轴3-45均平行于所述支撑轴3-411设置,所述第一转轴3-44和第二转轴3-45等高设置,且均穿入所述货叉A3-3侧壁,所述第一导向槽3-46和第二导向槽3-47均开设于货叉底架3-21上;所述第一导向槽3-46包括可在货叉A3-3升起前容纳所述第一转轴3-44的第一槽体3-461,以及设于所述第一槽体3-461前部的上部前倾的第一导向坡3-462,所述第一导向坡3-462可在第一转轴3-44随第一连杆3-43前移时引导所述第一转轴3-44上移至第一槽体3-461外的货叉底架3-21顶面上;所述第二导向槽3-47包括可在货叉A3-3升起前容纳所述第二转轴3-45的第二槽体3-471,以及设于所述第二槽体3-471前部的上部前倾的第二导向坡3-472,所述第二导向坡3-472可在第二转轴3-45前移时引导所述第二转轴3-45上移至第二槽体3-471外的货叉底架3-21顶面上。
搬运车升降机构3-4的传动组件上述结构,货叉A3-3升起前,所述第一转轴3-44和第二转轴3-45卡入第一槽体3-461和第二槽体3-471中,此时,与第一转轴3-44和第二转轴3-45连接的货叉A3-3处于较低位置,当需要升起货叉A3-3时,施力组件3-42下压杠杆3-41前端,杠杆3-41绕支撑轴3-411转动,使杠杆3-41后端向上转动,进而通过第一连杆3-43带动第一转轴3-44和与第一转轴3-44共同安装在货叉A3-3上的第二转轴3-45前移,原本位于第一槽体3-461和第二槽体3-471中的第一转轴3-44和第二转轴3-45在前移过程中,在上部前倾的第一导向坡3-462和第二导向坡3-472引导下上移至第一槽体3-461和第二槽体3-471前侧的货叉底架3-21顶面上,从而带动与其相连的货叉A3-3上升至如图8和图10所示的升起位置。
具体的,所述第一槽体3-461后部设为可阻挡所述第一转轴3-44脱离第一槽体3-461的第一阻挡部3-463,所述第二槽体3-471后部设为可阻挡所述第二转轴3-45脱离第二槽体3-471的第二阻挡部3-473。第一阻挡部和第二阻挡部设置可防止第一转轴3-44和第二转轴3-45在下降后移过程中拖出第一导向槽3-46和第二导向槽3-47,确保升降机构作用效果。
具体的,所述第一阻挡部3-463和第二阻挡部3-473均设为垂直所述货叉A3-3中轴线设置的竖直坡。
具体的,所述施力组件3-42包括固定连接两个杠杆3-41前端的连接杆3-421,以及下端部安装在所述连接杆3-421上的压杆,所述连接杆3-421平行于所述支撑轴3-411设置,所述压杆的上部前倾且垂直于所述连接杆3-421设置。采用上述施力组件3-42下压压杆即可对于连接杆3-421连接的两个杠杆3-41的前端同步施加压力,压杆的设置可加长杠杆3-41的动力臂,可以减小升起货叉A3-3所需的压力,更加方便升起货叉A3-3搬抬货物托盘。
具体的,以所述车把A3-1作为压杆,所述车把A3-1包括把杆A3-11和设于所述把杆A3-11上的把手A3-12,所连接杆3-421设有可连接所述把杆A3-11下端部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杠杆3-41前端下压前(即货叉A3-3升起前),第一连接件位于连接杆3-421上方且与所述把杆A3-11连接,所述杠杆3-41前端下压后(即货叉A3-3升起后),第二连接件位于连接杆3-421上方且与所述把杆A3-11连接。
上述搬运车以车把A3-1作为压杆可简化装置结构,车把A3-1通过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可拆卸的连接搬运车,可在不需拖动搬运车时将车把A3-1卸下,以减小装置收纳运输体积,方便搬运车随车携带使用,且可将卸下车把A3-1的搬运车直接作为货物托架使用,折叠叉车可将作为托架的卸下车把A3-1的搬运车一起托举搬运到运输车车厢中,车厢中搬运车可以用于移动货物在车厢内的位置,更加方便使用。
具体的,所述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分别为开设于连接杆3-421中央的第一插孔3-422和第二插孔3-423,所述第一插孔3-422和第二插孔3-423中轴线相交且均垂直于支撑轴3-411设置;所述杠杆3-41前端下压前(即货叉A3-3升起前)所述第一插孔3-422开口朝上,且所述把杆A3-11下端部插入所述第一插孔3-422中,所述杠杆3-41前端下压后(即货叉A3-3升起后)所述第二插孔3-423开口朝上,且所述把杆A3-11下端部插入所述第二插孔3-423中。
具体的,所述搬运车底盘3-2包括连接两货叉底架3-21的横梁3-22,所述把杆A3-11下端面开设有定位槽,所述杠杆3-41前端下压前(即货叉A3-3升起前),把杆A3-11自第一插孔3-422穿出时,以及杠杆3-41前端下压后(即货叉A3-3升起后)把杆A3-11自第二插孔3-423穿出时,把杆A3-11下端部抵接于横梁3-22上表面同一区域,与所述定位槽适配的插块3-23设于该区域,所述把杆A3-11下端部抵接横梁3-22时,所述插块3-23插设于定位槽中。在货叉A3-3升起前、后,插块3-23插入定位槽中可阻止车把A3-1转动实现车把定位,以方便拖动搬运车。
具体的,第一插孔3-422和第二插孔3-423相连通,且所述第一插孔3-422和第二插孔3-423中轴线垂直设置。
具体的,位于所述货叉A3-3内的第一转轴3-44和第二转轴3-45上分别套设有与其同轴设置的第一支撑轮3-48和第二支撑轮3-49,所述货叉A3-3升起前,所述第一支撑轮3-48和第二支撑轮3-49下表面分别抵接所述第一槽体3-461和第二槽体3-471底部,所述第一支撑轮3-48和第二支撑轮3-49上表面均抵接所述货叉A3-3上壁下表面。采用上述结构在货叉A3-3升起时,第一支撑轮3-48和第二支撑轮3-49支撑于货叉底架3-21顶面可提高货叉升高高度,采用不同直径的支撑轮可生产出能够适用不同升高高度要求的搬运车,同时第一支撑轮3-48和第二支撑轮3-49可在货叉A3-3升高时,减轻货叉A3-3对第一转轴3-44和第二转轴3-45的压力,提高货叉A3-3承重能力,延长装置使用寿命。
具体的,所述杠杆3-41设为S形杠杆,所述支撑轴3-411设于S形杠杆的中央,所述第一连杆3-43设为L形第一连杆。
具体的,为了更好的确保货叉A3-3前后的第一转轴3-44和第二转轴3-45的连动,保证升降机构稳定抬起货叉A3-3,确保搬运车稳定运行,所述货叉底架3-21内设有用于连接所述第一转轴3-44和第二转轴3-45的连杆传动组件(如图11所示),所述连杆传动组件包括上端转动连接第一转轴3-44的第二连杆3-51,上端转动连接第二转轴3-45的第四连杆3-53,以及两端分别通过连杆转轴3-54铰接第二连杆3-51下端和第四连杆3-53下端的第三连杆3-52,所述连杆转轴3-54平行于第一转轴3-44设置。
具体的,如图8所示,所述车轮单元包括分别安装于两个货叉底架3-21下方的且沿货叉底架中轴线排布的两排车轮组,每排车轮组包括多个中心点位于同一竖直平面且平行设置的车轮3-6,所述车轮3-6的轮轴垂直于所述货叉底架3-21的中轴线设置。现有的搬运车多采用四轮或三轮支撑搬运车底盘3-2,采取这种支撑方式货叉底架3-21与地面间的承压支撑点较少,货物较重时,容易压弯货叉底架3-21,造成装置损坏,且较难推动搬运车,本实施例采用沿货叉底架中轴线排布的两排车轮组作为搬运车的车轮单元,可以平均分布货叉底架3-21和地面间的作用力,减小装置损坏风险,且更容易拖动搬运车,使搬运车行进更加流畅。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发明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应用于其它领域,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