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50270B - 摄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摄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50270B
CN110650270B CN201910514499.0A CN201910514499A CN110650270B CN 110650270 B CN110650270 B CN 110650270B CN 201910514499 A CN201910514499 A CN 201910514499A CN 110650270 B CN110650270 B CN 11065027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communication antenna
wide
angle lens
image picku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51449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650270A (zh
Inventor
多田贵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02112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283100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6502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502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6502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502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2Elements optimising image sensor operation, e.g. for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EMI] protection or temperature control by heat transfer or cooling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4Mounting of pick-up tubes,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deviation or focusing co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1Hous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36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 H01Q1/38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formed by a conductive layer on an insulating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5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antennas with earthing switches, lead-in devices or lightning prote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52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tennas; 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 antenna and another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45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for generating image signals from two or more image sensors being of different type or operating in different modes, e.g. with a CMOS sensor for moving images in combination with a charge-coupled device [CCD] for still imag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摄像装置,其目的在于适当地设置通信天线,提供能够获得良好的图像质量的摄像装置。摄像装置具有壳体(10、20、30、40、50、60、70、80、90)以及受到所述壳体保持的多个光学系统(A、B)、以及受到所述壳体保持通信天线(110)。通信天线(110)被设置在多个光学系统(A、B)的最大视角光路以外的位置上。

Description

摄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设备为了获得坚固性和奢侈感,有时会用金属作为外装材料,例如采用具有强度高和重量轻优点的镁合金外装部件的数码相机越来越多。但是,如果在这类金属外装部件的内侧设置近距离无线通信用天线,那么外装部件有可能影响通信,使得通信性能降低,从而无法达到预期的通信距离。对此,可以考虑在外装部件上形成不覆盖天线的大型开口部作为对策。然而,这种情况会产生有损外装部件坚固性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比如专利文献1(JP特开2017-011659号公报)公开了一种方案,即在第一外层部件的表面支持通信用天线,并用非金属制的第二外层部件覆盖天线外侧,如此便不必在第一外层部件上设置天线通信用开口部,就能够确保坚固性,满足通信性能要求。
此外,本申请人在专利文献2(JP特开2014-056048号公报)和专利文献3(JP专利第6019970号公报)公开了全天球型摄像系统。全天球型摄像系统把具有大于180度的大视角广角镜头以及用于拍摄该广角镜头图像的摄像传感器的两组结构相同的摄像系统组合起来,合成各摄像系统拍摄的图像,获得4π弧度的立体角内图像。
但是,如何在上述全天球型摄像系统中设置用于收发已取得的全天球图像信号及其他各种信号的通信天线成为技术上的课题。例如,如果把通信天线设置在两个广角镜头各自最大视角光路的内侧,则会有全天球图像里摄入通信天线(全天球图像受到通信天线遮挡)的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以提供能够优化通信天线设置以实现优质图像的摄像装置为目的。
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壳体、由该壳体保持的多个光学系统、以及由该壳体保持的通信天线,所述通信天线被设置在所述多个光学系统的最大视角光路以外的位置上。
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壳体、被收纳在该壳体中的多个光学系统、被收纳在该壳体中的通信天线、以及设置在该壳体表面上的快门按钮,所述多个光学系统分别具有的位于最靠近物方的多个透镜,被设置在所述通信天线和所述快门按钮之间。
本发明的效果在于,提供能够优化通信天线设置来实现优质图像的摄像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外观构成图。
图2是壳体内部所保持的广角镜头系统和摄像传感器的左视图。
图3是壳体内部所保持的广角镜头系统和摄像传感器的后视图。
图4是壳体内部所保持的广角镜头系统和摄像传感器的俯视图。
图5是壳体内部所保持的广角镜头系统和摄像传感器的分解图。
图6是壳体内部所保持的传感器基板和传送部件的示意图。
图7是无线模块基板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8是用树脂壳体覆盖金属壳体上方开口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后方金属壳体和前方树脂壳体的连接结构的立体图。
图10是将通信天线和连接树脂壳体安装在前方金属壳体和前方树脂壳体的结合体中第一工序图。
图11是将通信天线和连接树脂壳体安装在前方金属壳体和前方树脂壳体的结合体中第二工序图。
图12是将通信天线和连接树脂壳体安装在前方金属壳体和前方树脂壳体的结合体中第三工序图。
图13是将通信天线和连接树脂壳体安装在前方金属壳体和前方树脂壳体的结合体中第四工序图。
图14是广角镜头系统的最大视角光路和通信天线的设置之间关系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图1至图14,详述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在以下说明中,前、后、上、下、左、右各个方向以各图中记载的箭头方向为准。
如图1的(a)至(c)所示,摄像装置1具有壳体10,用于摄像装置1的各构成要素的安装以及保持(收纳)这些要素。壳体10具有左右方向短、上下方向长、上表面圆润的轮廓。壳体10具有后方金属壳体20和前方金属壳体30。后方金属壳体20和前方金属壳体30与后述的后方树脂壳体70和前方树脂壳体80以及连接树脂壳体90相比,可以是用刚性大的金属材料(例如镁合金)构成的一体成形品。
后方金属壳体20和前方金属壳体30通过左侧面连接壳体40和右侧面连接壳体50以及底面连接壳体60连接。左侧面连接壳体40和右侧面连接壳体50以及底面连接壳体60可以由例如与后方金属壳体20和前方金属壳体30等相同的金属材料构成,但其材料选择具有自由度,可进行各种设计更改。在后方金属壳体20和前方金属壳体30之中的一个壳体上形成定位凸起(省略图示),在后方金属壳体20和前方金属壳体30的另一个壳体上形成凸起插入孔(省略图示),将定位凸起插入到凸起插入孔中,在后方金属壳体20和前侧金属筐体30接近的状态下定位。后方金属壳体20和前方金属壳体30在左侧侧面和右侧侧面以及底面上具有能够在上述定位状态下重叠后紧固到一起的螺孔(图示省略)。在后方金属壳体20和前方金属壳体30之间的左侧侧面和右侧侧面以及下表面的间隙中,通过嵌入左侧面连接壳体40和右侧面连接壳体50以及底面连接壳体60,将贯通这些壳体上的紧固螺钉(图示省略)拧入(紧固)到上述螺孔中,使得后方金属壳体20、前方金属壳体30、左侧面连接壳体40、右侧面连接壳体50以及底面连接壳体60成为一个整体。在此,用于后方金属壳体20、前方金属壳体30、左侧面连接壳体40、右侧面连接壳体50以及底面连接壳体60一体化构成具有自由度,可进行各种设计更改。
后方金属壳体20的上方形成略微圆形的透镜露出孔21,前方金属壳体30的上方形成略微圆形的透镜露出孔31。在后方金属壳体20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分稍偏下方,设置成为摄像(静止图像摄像、动画摄像)的触发器的快门22。即在壳体10的后方金属壳体20的表面设置快门22。在右侧连接壳体50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分设有用于切换摄像装置1的电源开关的电源按钮51,在电源按钮51的下方设置用于进行摄影模态或无线连接模态的设定操作的操作按钮52、53、54。
在后方金属壳体20、前方金属壳体30、左侧面连接壳体40、右侧面连接壳体50以及底面连接壳体60的结合件的上下方向,相比于中间部分较下方构成握持部GP。摄影者在握住握持部GP的状态下,能够进行快门按钮22、电源按钮51、操作按钮52~54的按动操作。
后方金属壳体20、前方金属壳体30、左侧面连接壳体40、右侧面连接壳体50以及底面连接壳体60的结合件具有上部开放的开口部OS。开口部OS由后方树脂壳体70、前方树脂壳体80以及连接树脂壳体90填埋。后文中将详细说明后方树脂壳体70、前方树脂壳体80以及连接树脂壳体90的具体结构(相对于后方金属壳体20和前方金属壳体30的组装结构)。
如图2至图4所示,在壳体10的内部保持(收纳,容纳)了两个相互对称设置的广角镜头系统(鱼眼镜头系统,光学系统,摄像光学系统)A、B、以及供两个广角镜头系统A、B的像成像的两个摄像传感器AI、BI。图2至图4中模式化地用假想线(2点连线)描绘壳体10。两个广角镜头系统A、B和摄像传感器AI、BI可以各自采用相同的规格。广角镜头系统A、B具有大于180度的视角。摄像装置1作为全天球型的摄像装置,可以通过合成摄像传感器AI、BI成像的两个图像,得到4π弧度的立体角内的图像。
广角镜头系统A从物方向像方依次具有负的前群AF、第一棱镜(第一光路更改部)AP1、可变开口光圈AS、第二棱镜(第二光路更改部)AP2、正的后群AR、第三棱镜(第三光路更改部)AP3。负的前群AF具有采集大于180°的高视角光线的功能,正的后群AR具有补偿成像图像像差的功能。可变开口光圈AS在图2至图4中省略图示,仅描绘在图5的分解图上。
负的前群AF使得从前方入射的被摄体光束一边发散一边从后方射出。第一棱镜AP1向左侧90°反射从负的前群AF入射的被摄物体光束。可变开口光圈AS调整第一棱镜AP1反射的被摄体光束的透过量(光量调整)。第二棱镜AP2向下方90°反射经过可变开口光圈AS光量调整的被摄体光束。正的后群AR使得受到第二棱镜AP2反射的被摄物体光束一边收束一边向下方射出。第三棱镜AP3向右90°反射从正的后群AR入射的被摄体光束,使得被摄体光束在摄像传感器AI的摄像面上成像。第三棱镜AP3的射出面上形成朝摄像传感器AI的摄像面突出的凸面AP3X。负的前群AF和正后群AR分别由图5所示的多片透镜构成(图2至图4中显示代表性的符号AF及AR)。
广角镜头系统B从物方向像方依次具有负的前群BF、第一棱镜(第1光路更改部)BP1、可变开口径光圈BS、第二棱镜(第二光路更改部)BP2、正的后群BR、第三棱镜(第三光路更改部)BP3。负的前群BF具有采集大于180°的高视角光线的功能,正的后群BR具有补偿成像图像像差的功能。
负的前群BF使得从前方入射的被摄体光束一边发散一边从后方射出。第一棱镜BP1向左侧90°反射从负的前群BF入射的被摄物体光束。可变开口光圈BS调整第一棱镜BP1反射的被摄体光束的透过量(光量调整)。第二棱镜BP2向下方90°反射经过可变开口光圈BS光量调整的被摄体光束。正的后群BR使得受到第二棱镜BP2反射的被摄物体光束一边收束一边向下方射出。第三棱镜BP3向右90°反射从正的后群BR入射的被摄体光束,使得被摄体光束在摄像传感器BI的摄像面上成像。第三棱镜BP3的射出面上形成朝摄像传感器BI的摄像面突出的凸面BP3X。负的前群BF和正后群BR分别由图5所示的多片透镜构成(图2至图4中显示代表性的符号BF及BR)。广角镜头系统A、B的摄像传感器AI、BI受到的支持让摄像传感器AI的摄像面朝向左方,摄像传感器BI的摄像面朝向右侧,摄像传感器AI的背面与BI的背面(与摄像面相反一侧的面)背靠背。
图5是将广角镜头系统A、B及摄像传感器AI、BI的分解图。图5是忽视第一棱镜AP1至第三棱镜AP3及第一棱镜BP1至第三棱镜BP3的反射方向而描绘的。因此,图5中的广角透镜系统A、B及摄像传感器AI、BI的构成相同。
负的前群AF、BF从物方开始,依次具有凸面向物方的负弯月形透镜L1、凸面面向物方的负弯月形透镜L2、以及双凹負透镜L3。
正的后群AR、BR从物方开始,依次具有双凸正透镜L4、凸面面向物方的正弯月形透镜L5、双凸正透镜L6、双凹負透镜L7、双凸正透镜L8、双凹負透镜L9、以及双凸正透镜L10。双凸正透镜L6和双凹負透镜L7被粘结在一起。双凸正透镜L8和双凹負透镜L9被粘结在一起。
上述负的前群AF、BF和正的后群AR,BR的构成只不过是一个例子,对负的前群AF、BF和正的后群AR、BR结构可作各种设计更改。另外,前群AF、BF也可以不具有负的能量,而具有正的能量,而后群AR、BR也可以具有负的能量,而不是正的能量。
上述构成的摄像装置1中,广角镜头系统A的负的前群AF和广角镜头系统B的负的前群BF在前后方向上被逆向对置在同一(共同)的光轴上。通过第一棱镜AP1和第二棱镜AP2各90°弯折的在上下方向延伸的正的后群AR,与通过第一棱镜BP1和第二棱镜BP2各90°弯折的在上下方向延伸的正的后群BR,在左右方向上分开配置。在上下方向延伸的正的后群AR和正的后群BR,可以相互平行延伸,也可以从平行方向稍稍错开(大致平行)延伸。另外,在通过第三棱镜AP3向90°右方弯折的位置上的摄像传感器AI,与通过第三棱镜BP3向90°左方弯折的位置上的摄像传感器BI被设置为,双方的摄像面朝向左右方向,同时与摄像面相反侧的面背对背。在摄像装置1中,广角透镜系统A的负的前群AF的物方的透镜从前方金属壳体30的透镜露出孔31向前方突出(露出),广角透镜系B的负的前群BF的物方的透镜从后方金属壳体20的透镜露出孔21向后方突出(露出),其他的构成要素被收纳在壳体10的内部。
即,广角透镜系统A、B在壳体10的上方具有前后方向对置的前群AF、BF、以及从壳体10的上方向下方延伸的后群AR、BR。另外,广角透镜系统A、B各自具有作为棱镜(光路更改部)的第一棱镜(第一光路更改部)AP1、BP1,用于在壳体10的上方具有将经过前群AF、BF的被摄体光束的光路改为左右方向;第二棱镜(第二光路更改部)AP2、BP2,用于在壳体10的上方将通过第一棱镜(第一光路更改部)AP1、BP1的被摄体光束的光路改为上下方向;以及第三棱镜(第三光路更改部)AP3、BP3,用于在壳体10的下方将通过后群AR、BR的被摄体光束的光路改为左右方向。由此,便能够以高布局效率把摄像装置1的各构成要素配置在壳体10的内部,使得壳体内部变得紧凑。
广角透镜系统A的第一棱镜AP1和广角透镜系统B的第一棱镜BP1具有广角透镜系统A、B共同的反射面(光路更改部)。即,第一棱镜AP1和第一棱镜BP1彼此的斜面互相靠近,共享反射面。广角透镜系统A、B的反射面由广角透镜系统A、B共同的反射膜构成,该反射膜被夹持在光学等价的两个透明部件的第一棱镜AP1和第一棱镜BP1的斜面之间。在此状态下,第一棱镜AP1和第一棱镜BP1以及反射膜被一体化,形成广角透镜系统A、B共同的反射面(光路更改部)。由此便能够使得广角透镜系统A、B的入射光轴方向宽度变小。
广角透镜系统A的第一棱镜AP1和第二棱镜AP2之间设置可变开口光圈AS,广角透镜系统B的第一棱镜BP1和第二棱镜BP2之间设置可变开口光圈BS。光量调整用的可变开口光圈AS近旁(前后)设置第一棱镜AP1和第二棱镜AP2,光量调整用的可变孔径光阑BS近旁(前后)设置第一棱镜BP1和第二棱镜BP2,这样可以使用较小的直角棱镜,来减小广角透镜系统A、B相互之间的间隔。另外,以可变开口光圈AS为中心,两侧设置第一棱镜AP1和第二棱镜AP2,能够实现两侧具有负的前群AF和正的后群AR的对称结构,以及,以可变开口光圈BS为中心,两侧设有第一棱镜BP1和第二棱镜BP2,能够实现两侧有负的前群BF和正的后群BR的对称结构。
可变开口光圈AS与可变开口光圈BS基于摄像传感器AI和摄像传感器BI的输出,分别独立地进行开度调整。例如,在室外使用摄像装置1时,广角透镜系统A和B中的一方太阳光入射较多,其结果为,广角透镜系统A和B之间明度(曝光状态)会有很大差异。在这种状态下,如果需要合成摄像传感器AI的图像和摄像传感器BI的图像,就会变成存在明亮部分和黑暗部分边界的不自然的全天球图像。因此,针对太阳光较多入射广角透镜系统A和B中的一方进行调整,缩小该一方广角透镜系统的可变开口光圈,使其小于另一方广角透镜系统的可变开口光圈,从而使广角透镜系统A、B的明度(曝光状态)变得均匀,获得不存在明亮部分和黑暗部分边界的自然的全天球图像。
广角透镜系统A的第三棱镜AP3具有向摄像传感器AI突出的凸面(非球面)AP3X,广角透镜系统B的第三棱镜BP3X具有向摄像传感器BI突出的凸面(非球面)BP3X。广角镜头系统A、B由于焦距短,所以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弯曲广角镜头系统A、B的最后镜面的情况下,会发生尽管焦距短,后焦距却长的情况。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设置凸面AP3X和凸面BP3X,改变射出位置。
上述构成的广角镜头系统A、B和摄像传感器AI、BI被作为一个光学单元整体(模块化)形成。在光学单元中形成螺孔(省略图示)。在将光学单元收纳在后方金属壳体20、前方金属壳体30、左侧面连接壳体40、右侧面连接壳体50以及底面连接壳体60的结合体内部的状态下,通过把贯穿这些壳体的紧固螺钉(图示省略)拧入上述螺孔(紧固),来组装光学单元。
如图6的(a)~(c)及图7的(a)、(b)所示,在壳体10的下方保持(容纳、收纳)将摄像传感器AI、BI的摄像信号转换为无线信号的无线模块基板100。无线模块基板100将位于前方的子基板101和位于后方的主基板102结合成在前后方向上重合,能够电连接。子基板101相对较小,俯视时略呈矩形形状,主基板1 02则相对较大,俯视时略呈矩形形状。主基板102的右上部安装了向上方延伸后向右方弯曲,进而向上方延伸后向左方弯曲的传输部件103。传输部件103可以由例如同轴电缆或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柔性电路板)构成。
传输部件103的一端端部与主基板102连接,另一端部与通信天线110连接。传输部件103将摄像传感器AI、BI的摄像信号传输到通信天线110,通信天线110将该传输信号无线传输到外部设备。另外,通信天线110可以在外部设备之间收发各种信号。
通信天线110具有天线主体111和保持该天线主体111的天线基板112。天线主体111可以由例如FPC或刚性FPC构成。天线基板112沿着后方金属壳体20、前方金属壳体30、左侧面连接壳体40、右侧面连接壳体50、底面连接壳体60的结合体的上表面上形成的开口部OS的形状,形成的弯曲形状(圆弧形状),该弯曲形状的上面连接有传输部件103的另一端部,还贴有天线主体111。
如图8的(a)、(b)所示,收纳(保持)通信天线110的开口部OS由后方树脂壳体70和前方树脂壳体80以及连接树脂壳体90埋入。后方树脂壳体70和前方树脂壳体80以及连接树脂壳体90相比于后方金属壳体20和前方金属壳体30,可以由相对低刚性的树脂材料(例如PC(聚碳酸酯)或ABS树脂或这些树脂的混合材料)构成的一体成形品。
后方树脂壳体70具有被嵌入在后方金属壳体20的上方形成的开口部OS的弯曲缺口部中的弯曲形状。前方树脂壳体80具有被嵌入在前方金属壳体30的上方形成的开口部OS的弯曲缺口部的弯曲形状。后方树脂壳体70和前方树脂壳体80具有在向前后方向上逆向对置的对称形状。连接树脂壳体90具有在后方金属壳体20和前方金属壳体30的上方形成的开口部OS之中,嵌入后方树脂壳体70和前方树脂壳体80之间的弯曲形状。
如图9的(a)、(b)所示,后方金属壳体20的透镜露出孔21的略微上方形成一对在左右方向上分开的带螺孔的凸部23,在后方树脂壳体70上形成与一对带螺孔的凸部23相对应的一对螺钉穿孔71。将一对带螺孔的凸部23与一对螺钉插孔71的位置对齐,将一对紧固螺钉72插入一对螺钉穿孔71,拧入(紧固)一对带螺纹孔的凸部23的螺孔,从而将后方金属壳体20与后方树脂壳体70连接起来。在此说明的虽然是后方金属壳体20和后方树脂壳体70的连接结构,前方金属壳体30和前方树脂壳体80的连接结构也相同。
参考图10~图13,说明在前方金属壳体30和前方树脂壳体80的结合体中安装通信天线110和连接树脂壳体90的工序。
如图10所示,在前方金属壳体30的透镜露出孔31的略微上方,形成在左右方向分离的带螺孔的一对凸部32,前方树脂壳体80上形成与一对带螺孔的凸部32相对应的一对螺钉穿孔81。将一对带螺孔的凸部32与一对螺钉穿孔81位置对齐,将一对紧固螺丝82插入一对螺钉穿孔81中,拧入(紧固)到一对带螺孔的凸部32的螺孔中,从而将前方金属壳体30与前方树脂壳体80连接起来。前方金属壳体30和前方树脂壳体80的上方形成多个凸起部(符号略),用于将被插入连接树脂壳体90的多个凸起插入孔(省略图示),对连接树脂壳体90的定位。多个凸台的数量、形状及配置等具有自由度,可进行各种设计更改。前方金属壳体30中前方树脂壳体80的两侧,形成具有螺孔33的带螺孔的凸部34。
如图11所示,通过将前方金属壳体30和前方树脂壳体80的上方形成的多个凸起插入连接树脂壳体90的多个凸起插入孔,让连接树脂壳体90得到定位。连接树脂壳体90具有左右方向上分开的一对螺钉穿孔91(图11中仅显示一对螺钉穿孔91的中的一个插孔)。在连接树脂壳体90定位的状态下,一对螺钉穿孔91和前方金属壳体30的一对螺孔33重合一致。
如图12所示,把连接无线模块底板100的传输部件103的通信天线110组装到壳体10(前方金属壳体30和前方树脂壳体80以及连接树脂壳体90)的上方。如图7的(a)、(b)所示,通信天线110的天线基板11 2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分开的一对螺钉穿孔113。在组装了通信天线110的状态下,在前方金属壳体30的一对螺孔33上,连接树脂壳体90的一对螺钉穿孔91和通信天线110的天线基板112的一对螺钉穿孔113重合一致。
如图13所示,在连接树脂壳体90的一对螺钉穿孔91和通信天线110的天线基板112的一对螺钉穿孔113中插入一对紧固螺丝120,将该一对紧固螺丝120拧入(紧固)前方金属壳体30的一对螺孔33。由此,前方金属壳体30(前方树脂壳体80)和连接树脂壳体90以及通信天线110便成为一个整体(也可参见图6(a)、(b)、图8的(b))。虽然省略图示,后方金属壳体20和后方树脂壳体70的结合体被组装并固定在该成为一个整体的部件上。
上述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具有壳体10、保持在壳体10中的两个广角镜头系统A、B以及保持在壳体10中的通信天线110。而且,如图14所示,通信天线110被设置在两个广角镜头系统A和B的最大视角光路之间,不包含在该最大视角光路上。据此,能够在保持光学单元(将广角透镜系统A、B以及摄像传感器AI、BI形成为一个整体的单元)的分辨率等光学性能和大视角的同时,切实防止通信天线110被摄入摄影图像(例如全球图像)中(摄影图像被通信天线110遮挡),实现图像品质优化。
壳体10具有刚性相对高的金属壳体(后方金属壳体20和前方金属壳体30)和刚性相对低的的树脂壳体(后方树脂壳体70和前方树脂壳体80以及连接树脂壳体90)。通过在金属壳体内部保持光学单元(广角透镜系统A、B以及摄像传感器AI、BI的一体化设计)和无线模块基板100,能够在保持这些性能的同时,减轻静负荷及冲击等外力影响(可提高耐用性)。通过在树脂壳体的内部保持通信天线110,能够提高摄影图像等的无线通信的效率。也就是说,通过用非导电性树脂材料构成通信天线110周围的外装部件和内置部件,可以将屏蔽无线电波的导电性部件和对无线通信产生影响的电子电路配置为与通信天线110保持一定距离。
金属壳体(后方金属壳体20和前方金属壳体30)具有设置在下方的握持部GP、设置在握柄部GP上的快门按钮22、以及设置在上方的开口部OS,树脂壳体(后方树脂壳体70和前方树脂壳体80以及连接树脂壳体90)被设置成覆盖开口部OS(填埋)。如果在由金属壳体构成的握持部GP内置通信天线110,则摄影者为了操作快门按钮22而握住握持部GP时,无线通信的效率可能因电波受到摄影者的手遮挡而下降。但是,如果如同本实施方式,将通信天线110内置于覆盖了设置在握柄部GP上的快门按钮22的开口部OS(埋入)的树脂壳体中,即使摄影者为了操作快门按钮22而握住握持部GP时,也能够高水准地保持无线通信效率。
本实施例把通信天线设置在覆盖在摄像装置1的上方的开口部OS的树脂壳体中的构成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记载。但是,通信天线的设置只要是在能够避免因摄影者为操作快门按钮22而握住握持握柄部GP时电波受到摄影者的手遮挡而致使无线通信的效率降低的位置即可,因此也可以在摄像装置1的下方的底面连接壳体60附近设置通信天线。此时,可以将被设置在握柄部GP上的快门按钮22设置在位于上方的广角透镜系统A、B的前群AF、BF分别具有的最靠近物方的多个(在此为两片)的透镜L1和位于下方的通信天线之间。
通信天线110和前方金属壳体30以及连接树脂壳体90,通过一对紧固螺钉120贯穿通信天线110的天线基板112的一对螺钉穿孔113和连接树脂盒90的一对螺钉穿孔91,拧入(紧固到)前方金属壳体30的一对螺孔33中,来实现一体化。由此,不仅能够以简易的构成将通信天线110和前方金属壳体30以及连接树脂壳体90一体化,同时还能够改善组装性。
广角镜头系统A、B分别具有壳体10的上方在前后方向对置的前群AF和BF、从壳体10的上方向下方延伸的后群AR和BR、以及将前群AF、BF的前后方向的光路改为后群AR、BR的上下方向的光路的光路更改部(第一棱镜AP1、BP1和第二棱镜AP2、BP2)。而且,通信天线110被保持在壳体10中比前群AF、BF更加上方。或者,通信天线110被保持在壳体10中,从上下方向看时,夹着前群AF、BF与后群AR、BR相反一方。
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为了提高摄影图像的品质,在采用摄像传感器AI、BI的大型化和棱镜3次反射(第一棱镜AP1、BP1和第二棱镜AP2、BP2和第三棱镜AP3、BP3)的同时,前群AF、BF和后群AR、BR中的透镜数两较多,其结果造成光学单元大型化。对此,将位于光学单元下方的无线模块基板100构成为前后方向对置的子基板101和主基板102的所谓2层构造,提高了壳体10的内部布置效率。
尽管如此,通信天线110的设置位置依然未能解决。对此,本发明人通过深入研究,提出把通信天线110设置到比前群AF、BF更加上方,或者设置在从上下方向上看时隔着前群AF、BF,与后群AR、BR相反一方的构想。尤其是在比广角镜头系统A、B的前群AF、BF各自所具有的位于最靠近物方的多片(在此为两片)透镜L1更加上方设置通信天线110。而且,把该被配置在最靠近物方的多片(在此为两片)透镜L1设置在通信天线110和被配置在握持部GP上的快门按钮22之间。由此,除了提高布局效率外,还可以确保防止通信天线110被摄入摄影图像(例如全天球图像)(摄影图像受到通信天线110遮挡),获得优良的图像品质。进而,即使是在摄影者为了操作快门按钮22而握住握持部GP时,也能够将无线通信的效率保持在高水准。
以上的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摄像装置1搭载两个广角镜头系统A、B的情况,但摄像装置1配备的广角镜头系统的数量并不限定为两个,也可以是三个以上。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让摄像装置1配备的摄像传感器的数量与广角镜头系统的数量一致。

Claims (9)

1.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壳体;
由所述壳体保持的两个广角镜头系统;以及,
由所述壳体保持的通信天线,
其中,所述壳体具有刚性较高的金属壳体和刚性较低的树脂壳体,所述两个广角镜头系统由金属壳体保持,所述通信天线由所述树脂壳体保持,
其中,所述两个广角镜头系统彼此对称布置,并且
其中,所述通信天线被设置在所述两个广角镜头系统的最大视角光路以外的位置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壳体具有位于下方的握持部和位于上方的开口部,
所述树脂壳体被设置成覆盖所述金属壳体的所述开口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将螺钉插入所述通信天线和所述树脂壳体所形成的螺钉穿孔,并拧入形成在所述金属壳体上的螺孔中,所述通信天线和所述金属壳体以及所述树脂壳体成为一个整体。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具有,
用于所述两个广角镜头系统的像成像的两个摄像传感器;以及,
将所述多个摄像传感器的摄像信号送往所述通信天线的传送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部件具有同轴电缆或FPC。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个广角镜头系统具有在所述壳体上方前后方向对置的前群、从所述壳体的上方向下方延伸的后群、以及将所述前群的前后方向的光路改为所述后群的上下方向的光路的光路更改部,
所述通信天线被保持在所述壳体中比所述前群更加上方。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个广角镜头系统具有在所述壳体上方前后方向对置的前群、从所述壳体的上方向下方延伸的后群、以及将所述前群的前后方向的光路改为所述后群的上下方向的光路的光路更改部,
所述通信天线被保持在壳体中,从上下方向看时,位于隔着所述前群与所述后群相反的一方。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天线具有FPC或刚性FPC。
9.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壳体,该壳体具有握持部;
被收纳在所述壳体中的两个广角镜头系统;
被收纳在所述壳体中的通信天线;以及,
被设置在握持部上且位于所述壳体表面上的快门按钮,
所述两个广角镜头系统各自具有的位于最靠近物方的透镜被设置在所述通信天线和所述快门按钮之间,其中,当沿着壳体的上下方向观察时,所述通信天线位于所述透镜的一侧,所述快门按钮位于所述透镜的另一侧。
CN201910514499.0A 2018-06-26 2019-06-14 摄像装置 Active CN1106502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20707 2018-06-26
JP2018120707 2018-06-26
JP2019-021126 2019-02-08
JP2019021126A JP7283100B2 (ja) 2018-06-26 2019-02-08 撮像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50270A CN110650270A (zh) 2020-01-03
CN110650270B true CN110650270B (zh) 2021-08-24

Family

ID=666258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514499.0A Active CN110650270B (zh) 2018-06-26 2019-06-14 摄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863066B2 (zh)
EP (1) EP3588932B1 (zh)
CN (1) CN11065027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D902283S1 (en) * 2018-12-19 2020-11-17 Compal Electronics, Inc. Combined conference device and camera
US11356586B2 (en) * 2019-03-16 2022-06-07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Panoramic camera system
USD966387S1 (en) * 2019-11-15 2022-10-11 Ricoh Company, Ltd. Digital camera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32972A (zh) * 2008-02-14 2010-12-29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摄像主体部以及具有该摄像主体部的摄像装置
EP3067855A1 (en) * 2015-03-10 2016-09-14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processing system and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9970B2 (ja) 1980-12-25 1985-05-18 マツハシ冷熱工業株式会社 差圧通風冷却用多段式建造物
JP2001333307A (ja) 2000-05-23 2001-11-30 Casio Comput Co Ltd 撮像装置
JP4302571B2 (ja) 2004-04-09 2009-07-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撮影装置
JP2007060237A (ja) 2005-08-24 2007-03-08 Nikon Corp 無線通信機能を有するカメラ
JP5365470B2 (ja) 2008-11-26 2013-12-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カメラボディ、撮像ユニット、撮像システム、その撮像ユニットのカメラボディに対する着脱方法、その撮像ユニットのカメラボディに対する装着方法、その撮像ユニットのカメラボディに対する抜き取り方法
CN102405439B (zh) 2009-02-19 2014-10-22 株式会社理光 照相机主体、可安装到照相机主体上/可从照相机主体上拆卸的成像单元以及成像设备
JP5445038B2 (ja) 2009-09-14 2014-03-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カメラボディ及びこのカメラボディに着脱される撮像ユニット及び撮像装置
JP5413133B2 (ja) 2009-11-05 2014-02-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カメラボディ及びこのカメラボディに着脱される撮像ユニット及び撮像装置
JP5454089B2 (ja) 2009-11-09 2014-03-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カメラボディおよび撮像装置
JP5526799B2 (ja) 2010-01-18 2014-06-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電池室、その電池室を備える電子機器および撮像装置
JP5910485B2 (ja) * 2012-03-16 2016-04-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撮像システム
JP5987565B2 (ja) 2012-09-04 2016-09-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電子機器
JP6019970B2 (ja) 2012-09-11 2016-11-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全天球型の撮像システムおよび撮像光学系
JP6078317B2 (ja) * 2012-12-07 2017-02-08 株式会社トプコン 全方位カメラ
CN105122134A (zh) * 2013-01-07 2015-12-02 塔玛歌控股有限公司 全景照相机
US10096903B2 (en) * 2013-04-12 2018-10-09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Antenna, antenna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JP2015100102A (ja) * 2013-10-15 2015-05-2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JP2017011659A (ja) 2015-06-26 2017-01-12 リコー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設置構造及び撮像装置
DE202016001778U1 (de) * 2016-02-15 2016-07-18 Memora Inc. 360-Grad-Bildaufnahmevorrichtung, untergebracht in einem kugelförmigen Gehäuse
KR102433402B1 (ko) * 2016-02-19 2022-08-1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안테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WO2018090669A1 (en) * 2016-11-18 2018-05-24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Antenna device for mobile terminal and mobile terminal
KR20180060236A (ko) * 2016-11-28 2018-06-0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단말기 및 그의 동작 방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32972A (zh) * 2008-02-14 2010-12-29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摄像主体部以及具有该摄像主体部的摄像装置
EP3067855A1 (en) * 2015-03-10 2016-09-14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processing system and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394367A1 (en) 2019-12-26
EP3588932A1 (en) 2020-01-01
US10863066B2 (en) 2020-12-08
CN110650270A (zh) 2020-01-03
EP3588932B1 (en) 2023-07-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650270B (zh) 摄像装置
US10394046B2 (en) Reflecting module for 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 and camera module including the same
JP4227379B2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システム
EP4057611A1 (en)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060127073A1 (en) Camera shake compensation mechanism and optical apparatus using the camera shake compensation mechanism
US7973849B2 (en) Image taking apparatus
GB2379828A (en) Camera system which can take photographs from front and rear of mobile phone
JP6700768B2 (ja) 撮像装置
CN111758060A (zh) 光学系统,以及成像设备
CN209805871U (zh) 电子设备
CN111835947B (zh) 摄像装置、摄像系统和存储介质
JP7283100B2 (ja) 撮像装置
US11165935B2 (en) Imaging device
US20190253590A1 (en) Camera Module
JP7286956B2 (ja) 撮像装置
JP7415324B2 (ja) 撮像光学系及び撮像装置
US20030227563A1 (en) Video signal photography device
JP6143565B2 (ja) 電子機器
JP2014056089A (ja) 撮像装置
KR20180092131A (ko) 듀얼 카메라 모듈
CN115052086A (zh) 摄像头模组与电子设备
CN112929515A (zh) 摄像模组及终端设备
JP2013021520A (ja) 撮像装置
JP2006053208A (ja) 一眼レフカメラおよび光学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