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22682B - 联合收割机 - Google Patents

联合收割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22682B
CN110622682B CN201910543606.2A CN201910543606A CN110622682B CN 110622682 B CN110622682 B CN 110622682B CN 201910543606 A CN201910543606 A CN 201910543606A CN 110622682 B CN110622682 B CN 11062268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haust pipe
cover
exhaust
threshing device
end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54360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622682A (zh
Inventor
冈本秀三
丸山纯一
平川顺一
甲斐裕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1925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96088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1925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9216693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1925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00461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09138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34134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6226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226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6226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2268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1/00Combines, i.e. harvesters or mowers combined with threshing devices
    • A01D41/02Self-propelled combin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1/00Combines, i.e. harvesters or mowers combined with threshing devices
    • A01D41/12Details of combin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1/00Combines, i.e. harvesters or mowers combined with threshing devices
    • A01D41/12Details of combines
    • A01D41/1208Tanks for grain or chaff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1/00Combines, i.e. harvesters or mowers combined with threshing devices
    • A01D41/12Details of combines
    • A01D41/1252Anti-dust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02Air cleaners
    • F02M35/04Air cleaners specially arranged with respect to engine, to intake system or specially adapted to vehicle; Mounting thereon ; Combinations with other devices
    • F02M35/048Arranging or mounting on or with respect to engines or vehicle bodi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16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use in vehicles
    • F02M35/164Heavy duty vehicles, e.g. trucks, trains, agricultural or construction machin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b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联合收割机。该联合收割机具备:脱粒装置(5),其对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谷粒储存部,其与脱粒装置横向并排地设置,对脱粒处理后的谷粒进行储存;排气净化装置(32),其对发动机(E)的排气进行净化处理;排气管(36),其在俯视观察时在脱粒装置和谷粒储存箱之间穿过,排出由排气净化装置(32)净化处理后的排气。排气管(36)在与脱粒装置的前部对应的位置和与脱粒装置的后部对应的位置之间的整个范围沿前后延伸,且在与脱粒装置的前部对应的位置和与脱粒装置的后部对应的位置之间的整个范围位于比脱粒装置更靠上侧的位置。由此,秸秆屑等难以堆积在排气管上,且能够高效地冷却排气管内的排气。

Description

联合收割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这样一种联合收割机,该联合收割机具备:脱粒装置,其对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谷粒储存部,其与脱粒装置横向并排地设置,对脱粒处理后的谷粒进行储存;排气净化装置,其对发动机的排气进行净化处理;排气管,其排出由排气净化装置净化处理后的排气。
另外,本发明还涉及这样一种联合收割机,该联合收割机具备:驾驶部,其具有驾驶席;脱粒装置,其对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谷粒储存部,其与脱粒装置横向并排地设置,对脱粒处理后的谷粒进行储存;发动机室,其设于驾驶部的下方并收容发动机;发动机室形成体,其形成发动机室;排气净化装置,其对发动机的排气进行净化处理;排气管,其排出由排气净化装置净化处理后的排气。
背景技术
作为上述这样的联合收割机,已知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联合收割机。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联合收割机,其具备:脱粒装置(在文献中为“脱穀装置〔19〕(译文:脱粒装置〔19〕)”),其对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谷粒储存部(在文献中为“穀粒タンク〔20〕(译文:谷粒箱〔20〕)”),其与脱粒装置横向并排地设置,对脱粒处理后的谷粒进行储存;排气净化装置(在文献中为“排気処理装置〔33〕(译文:排气处理装置〔33〕)”),其对发动机(在文献中为“ディーゼルエンジン〔15〕(译文:柴油发动机〔15〕)”)的排气进行净化处理;排气管(在文献中为“連結排気管〔61〕(译文:连结排气管〔61〕)”),其排出由排气净化装置净化处理后的排气。排气管配置在左右履带行驶装置之间,从排气净化装置向后方延伸。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9703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联合收割机中,由于排气管位于机体的下部,因此秸秆屑等容易堆积在排气管上。另外,由于在机体的下部聚集的热气的存在,导致无法高效地对排气管内的排气进行冷却。
鉴于该情况,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迫切需要一种秸秆屑等难以堆积在排气管上且能够高效地冷却排气管内的排气的联合收割机。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联合收割机中,如上所述,由于排气管位于机体的下部,因此秸秆屑等容易堆积在排气管上。
鉴于该情况,本发明的第二方面迫切需要一种秸秆屑等难以堆积在排气管上的联合收割机。
此处,在脱粒装置和谷粒储存部之间存在比较宽裕的空间时,可以考虑使排气管在俯视观察时穿过脱粒装置和谷粒储存部之间。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联合收割机中,在使排气管在俯视观察时穿过脱粒装置和谷粒储存部之间的情况下,如果不对排气管的排气上游侧端部的弯曲方向加以设计,则无法将排气管的排气上游侧端部与排气净化装置的排气口连结。
鉴于该情况,本发明的第三方面迫切需要一种联合收割机,其在使排气管在俯视观察时穿过脱粒装置和谷粒储存部之间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将排气管的排气上游侧端部与排气净化装置的排气口连结。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联合收割机中,如上所述,由于在机体的下部聚集的热气的存在,导致无法高效地进行排气管内的排气的冷却。
鉴于该情况,本发明的第四方面迫切需要一种能够高效地冷却排气管内的排气的联合收割机。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第一方面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如下解决方案。
一种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具备:脱粒装置,其对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谷粒储存部,其与所述脱粒装置横向并排地设置,对脱粒处理后的谷粒进行储存;排气净化装置,其对发动机的排气进行净化处理;排气管,其在俯视观察时在所述脱粒装置和所述谷粒储存部之间穿过,排出由所述排气净化装置净化处理后的排气;所述排气管在与所述脱粒装置的前部对应的位置和与所述脱粒装置的后部对应的位置之间的整个范围沿前后延伸,且在与所述脱粒装置的前部对应的位置和与所述脱粒装置的后部对应的位置之间的整个范围位于比所述脱粒装置更靠上侧的位置。
根据本特征结构,排气管在与脱粒装置的前部对应的位置和与脱粒装置的后部对应的位置之间的整个范围沿前后延伸,且在与脱粒装置的前部对应的位置和与脱粒装置的后部对应的位置之间的整个范围比脱粒装置更靠上侧。即,排气位于机体的上部。由此,秸秆屑等难以堆积在排气管上。另外,通过在机体的上部流动的较冷的外部空气,能够高效地冷却排气管内的排气。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设于所述谷粒储存部的前方的驾驶部,所述排气净化装置在所述脱粒装置和所述谷粒储存部之间的前方设于所述驾驶部的下方。
根据本特征结构,使从排气净化装置的排气口延伸出来的排气管朝向后方笔直或大致笔直地延伸,从而使该排气管在俯视观察时容易在脱粒装置和谷粒储存部之间穿过。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脱粒装置的左右范围和所述排气净化装置的左右范围重叠。
根据本特征结构,排气净化装置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脱粒装置的前方。由此,即使是大型的排气净化装置,也能够利用脱粒装置的前方的空间来配置。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脱粒装置的前部,设有吹送分选风的分选风机,所述排气管在比所述分选风机更靠前侧的位置位于比所述脱粒装置更靠上侧的位置。
根据本特征结构,使排气管在机体上位于离靠前侧的位置尽量高的位置。由此,秸秆屑等更加难以堆积在排气管上,且能够更加高效地冷却排气管内的排气。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排气管位于比所述谷粒储存部的上端更靠下侧的位置。
根据本特征结构,使排气管的高度位置不会过高,在向车库等收纳联合收割机时,能够使排气管不与车库的上部接触。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谷粒排出装置,该谷粒排出装置构成为能够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心旋转,并将所述谷粒储存部内的谷粒排出到外部,所述谷粒排出装置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所述谷粒储存部收纳在位于所述脱粒装置侧的横向相邻处的收纳位置,所述排气管位于比所述收纳位置的所述谷粒排出装置的下端更靠下侧的位置。
根据本特征结构,在向车库等收纳联合收割机时,能够可靠地使排气管不与车库的上部接触。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排气管在从所述排气净化装置的排气口向上方延伸之后,以向后上方倾斜的状态向后方延伸。
根据本特征结构,能够在将来自排气净化装置的排气口的排气迅速引导至较高的高度位置之后,将排气顺畅地排出。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从上方覆盖所述排气管的排气管罩,所述排气管支承于所述脱粒装置,且所述排气管罩支承于所述排气管。
根据本特征结构,由于排气管被排气管罩从上方覆盖,因此秸秆屑等难以堆积在排气管上。另外,通过在将排气管罩组装在排气管上的状态(将排气管和排气管罩形成一个单元的状态)下,将排气管与排气管罩一起组装在脱粒装置上,能够容易地进行组装作业。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排气管罩具备向所述脱粒装置侧下降地倾斜的倾斜部以及向所述谷粒储存部侧下降的倾斜部中的至少任一个。
根据本特征结构,即使秸秆屑等下落到排气管罩上,也会沿着倾斜部滑落,因此秸秆屑等更加难以堆积在排气管罩上。
为了解决上述第二方面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如下解决方案。
一种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具备:脱粒装置,其对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谷粒储存部,其与所述脱粒装置横向并排地设置,对脱粒处理后的谷粒进行储存;排气净化装置,其对发动机的排气进行净化处理;排气管,其在俯视观察时在所述脱粒装置和所述谷粒储存部之间穿过,排出由所述排气净化装置净化处理后的排气;排气管罩,其从上方覆盖所述排气管;所述排气管支承于所述脱粒装置,且所述排气管罩支承于所述排气管。
根据本特征结构,由于排气管被排气管罩从上方覆盖,因此秸秆屑等难以堆积在排气管上。另外,通过在将排气管罩组装在排气管上的状态(将排气管和排气管罩形成一个单元的状态)下,将排气管与排气管罩一起组装在脱粒装置上,能够容易地进行组装作业。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排气管在排气流动方向上分割成多个排气管部件,所述排气管罩与所述多个排气管部件对应地在排气流动方向上分割成多个罩体。
根据本特征结构,通过在将各罩体组装在各排气管部件的状态(将各排气管部件和各罩体形成一个单元的状态)下将各排气管部件与各罩体一起组装在脱粒装置上,与将排气管整体与排气管罩整体一起组装在脱粒装置上的情况相比,单元更小,因此能够更加容易地进行组装作业。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多个排气管部件中,排气上游侧的排气管部件的排气下游侧端部和排气下游侧的排气管部件的排气上游侧端部空出间隙地重合,在所述多个罩体中,排气上游侧的所述罩体的排气下游侧端部和排气下游侧的所述罩体的排气上游侧端部空出间隙地重合。
根据本特征结构,从排气管部件彼此的间隙以及罩体彼此的间隙将外部空气导入到排气管内,从而能够冷却排气管内的排气。另外,通过排气管部件彼此的重合以及罩体彼此的重合,秸秆屑等难以进入到排气管内以及排气管罩内,且热风难以泄漏到外部。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排气下游侧的排气管部件的排气上游侧端部相对于所述排气上游侧的排气管部件的排气下游侧端部从外侧重合,所述排气下游侧的所述罩体的排气上游侧端部相对于所述排气上游侧的所述罩体的排气下游侧端部从外侧重合。
根据本特征结构,排气管部件彼此的间隙以及罩体彼此的间隙各自朝向前方开口。由此,能够将从机体前方流动而来的外部空气从排气管部件彼此的间隙以及罩体彼此的间隙高效地导入。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封闭部件,该封闭部件封闭排气上游侧的所述罩体的排气下游侧端部和排气下游侧的所述罩体的排气上游侧端部之间的间隙。
根据本特征结构,由于罩体彼此的间隙被封闭部件封闭,因此秸秆屑等难以进入到排气管罩内。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封闭部件是夹在排气上游侧的所述罩体和排气下游侧的所述罩体之间的密封件。
根据本特征结构,由于罩体彼此的间隙被密封件封闭,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秸秆屑等进入到排气管罩内。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副罩,该副罩从上方覆盖所述多个排气管部件中最靠排气上游侧的排气管部件的排气上游侧端部,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封堵部件,该封堵部件封堵所述多个罩体中最靠排气上游侧的罩体的排气上游侧端部和所述副罩之间的间隙。
根据本特征结构,由于罩体和副罩之间的间隙被封堵部件封堵,因此秸秆屑等难以进入到排气管罩以及副罩的内部。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封堵部件是从排气下游侧覆盖所述罩体和所述副罩之间的间隙的板状部件。
根据本特征结构,由于罩体和副罩之间的间隙被板状部件封堵,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秸秆屑等进入到排气管罩内。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排气管以向后上方倾斜的状态向后方延伸,在所述多个排气管部件中,越是位于排气下游侧的排气管部件,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越小。
根据本特征结构,能够在为了使秸秆屑等难以堆积在排气管上且高效地冷却排气管内的排气而使排气管尽可能延伸到机体的上部的位置的同时,使排气管的排气下游侧部分的高度位置不过高。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多个排气管部件中最靠排气上游侧的排气管部件以及所述多个罩体中最靠排气上游侧的罩体向后方延伸到比所述脱粒装置更靠上侧的位置。
根据本特征结构,使排气管以及排气管罩在机体上位于离靠前侧的位置尽量高的位置。由此,秸秆屑等更加难以堆积在排气管上,且能够更加高效地冷却排气管内的排气。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排气管罩位于比所述谷粒储存部的上端更靠下侧的位置。
根据本特征结构,使排气管罩的高度位置不会过高,在向车库等收纳联合收割机时,能够使排气管罩不与车库的上部接触。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谷粒排出装置,该谷粒排出装置构成为能够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心旋转,并将所述谷粒储存部内的谷粒排出到外部,所述谷粒排出装置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所述谷粒储存部收纳在位于所述脱粒装置侧的横向相邻处的收纳位置,所述排气管罩位于比所述收纳位置的所述谷粒排出装置的下端更靠下侧的位置。
根据本特征结构,在向车库等收纳联合收割机时,能够可靠地使排气管罩不与车库的上部接触。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排气管罩在观察横截面时形成为向下方开口的形状。
根据本特征结构,即使秸秆屑等进入到排气管罩内,也能够容易地将进入到排气管罩内的秸秆屑等排出。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排气管罩具备向所述脱粒装置侧下降地倾斜的倾斜部以及向所述谷粒储存部侧下降的倾斜部。
根据本特征结构,即使秸秆屑等下落到排气管罩上,也会沿着倾斜部滑落,因此秸秆屑等更加难以堆积在排气管罩上。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排气管经由支承部件支承于所述脱粒装置的横向侧壁,所述支承部件具备从所述横向侧壁水平伸出的支架和立设于所述支架且对所述排气管进行支承的底座。
根据本特征结构,能够通过由支架和底座构成的简单的结构,来构成使排气管支承于脱粒装置的构造。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谷粒储存部构成为能够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心摆动开闭,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将所述谷粒储存部的位置保持于关闭位置的位置保持机构,所述位置保持机构被所述排气管罩覆盖,在所述排气管罩中与所述位置保持机构对应的部分形成有开口。
根据本特征结构,能够使排气管罩不与保持机构干涉。
为了解决上述第三方面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如下解决方案。
一种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具备:脱粒装置,其对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谷粒储存部,其与所述脱粒装置横向并排地设置,对脱粒处理后的谷粒进行储存;排气净化装置,其对发动机的排气进行净化处理;排气管,其在俯视观察时在所述脱粒装置和所述谷粒储存部之间穿过,排出由所述排气净化装置净化处理后的排气;所述排气净化装置以所述排气净化装置的左右范围与所述脱粒装置中靠所述谷粒储存部侧的部分的左右范围重叠的状态且以所述排气净化装置的长度方向沿着机体前后方向的状态设置在比所述脱粒装置更靠前侧的位置,所述排气管的排气上游侧端部在机体左右方向上向所述脱粒装置侧弯曲并与所述排气净化装置的排气口连结。
根据本特征结构,能够利用脱粒装置和谷粒储存部之间的空间使排气管穿过。另外,由于排气管的排气上游侧端部在机体左右方向上向脱粒装置侧弯曲,因此能够容易地将排气管的排气上游侧端部与排气净化装置的排气口连结。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排气管在从所述排气净化装置的外周上部在机体左右方向上向所述谷粒储存部侧的斜上方延伸之后,向后侧弯曲。
根据本特征结构,排气净化装置的排气口和排气管的连结部存在于排气净化装置的外周上部。由此,容易使排气管以最短线路从排气净化装置的排气口延伸到在俯视观察时与脱粒装置和谷粒储存部之间对应的左右位置。另外,通过使排气管以在俯视观察时延伸到与脱粒装置和谷粒储存部之间对应的左右位置的状态向后侧弯曲,使得排气管向后方笔直或大致笔直地延伸,在俯视观察时容易在脱粒装置和谷粒储存部之间穿过。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驾驶部,该驾驶部具有驾驶席和相对于所述驾驶席设于机体左右方向的一方侧的侧面板,所述排气净化装置设于所述侧面板的下方。
在侧面板的下方,存在比较宽裕的空间。根据本特征结构,能够利用侧面板的下方的空间来收容排气净化装置。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排气净化装置设于所述侧面板的后部的下方,在所述侧面板的上表面部的后部,形成有供所述排气管的排气上游侧端部穿过的开口。
根据本特征结构,通过使排气管的排气上游侧端部穿过开口,能够使排气管在不绕过侧面板的上表面的后部的情况下从排气净化装置的排气口延伸出来。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排气管的排气上游侧端部的弯曲部位于比所述侧面板的上表面部更靠上侧的位置。
根据本特征结构,在侧面板的上表面部的上方的宽敞的空间中,构成排气管的排气上游侧端部的弯曲部。由此,与在侧面板的上表面部的下方(侧面板的内部)的狭窄的空间中构成排气管的排气上游侧端部的弯曲部的情况相比,更容易构成排气管的排气上游侧端部的弯曲部。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罩,该罩从上方覆盖所述排气管的排气上游侧端部的弯曲部以及所述开口。
根据本特征结构,由于排气管的排气上游侧端部的弯曲部以及开口被罩从上方覆盖,因此秸秆屑等难以在排气管的排气上游侧端的弯曲部堆积,并且秸秆屑等难以进入到开口内。
为了解决上述第四方面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如下解决方案。
一种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具备:驾驶部,其具有驾驶席;脱粒装置,其对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谷粒储存部,其与所述脱粒装置横向并排地设置,对脱粒处理后的谷粒进行储存;发动机室,其设于所述驾驶部的下方并收容发动机;发动机室形成体,其形成所述发动机室;排气净化装置,其对所述发动机的排气进行净化处理;排气管,其在俯视观察时在所述脱粒装置和所述谷粒储存部之间穿过,排出由所述排气净化装置净化处理后的排气;在所述发动机室形成体的上表面部的后部形成有开口,所述排气管穿过所述开口并从所述发动机室形成体的上表面部的下方向上方延伸。
根据本特征结构,排气管穿过开口并从发动机室形成体的上表面部的下方向上方延伸。由此,使排气管在机体上位于离靠前侧的位置尽量高的位置。因此,通过在机体的上部流动的较冷的外部空气,能够高效地冷却排气管内的排气。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驾驶部具备相对于所述驾驶席设于机体横向内侧的侧面板,所述侧面板构成所述发动机室形成体中靠机体横向内侧的部分,所述开口形成于所述侧面板的上表面部的后部。
根据本特征结构,通过使排气管穿过开口,使从排气净化装置的排气口延伸出来的排气管向机体后方笔直或大致笔直地延伸,使排气管在俯视观察时容易在脱粒装置和谷粒储存部之间穿过。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开口位于比所述驾驶席的靠背部更靠后侧的位置。
通常,侧面板在驾驶席的横向相邻处设有各种操作件。根据本特征结构,侧面板能够在不妨碍各种操作件的部分形成开口。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驾驶部具备相对于所述驾驶席设于机体横向内侧的侧面板,所述侧面板构成所述发动机室形成体中靠机体横向内侧的部分,所述开口形成于所述侧面板的上表面部的后部,且位于比所述驾驶席的靠背部更靠后侧的位置,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所述发动机用的空气滤清器,所述空气滤清器在俯视观察时倾斜地配置在所述驾驶席的后方。
根据本特征结构,通过使排气管穿过开口,使从排气净化装置的排气口延伸出来的排气管向机体后方笔直或大致笔直地延伸,使排气管在俯视观察时容易在脱粒装置和谷粒储存部之间穿过。此处,通常,侧面板在驾驶席的横向相邻处设有各种操作件。根据本特征结构,侧面板能够在不妨碍各种操作件的部分形成开口。另外,在驾驶席后方的空间的左右宽度有限时,能够有效地利用驾驶席后方的有限空间来配置空气滤清器。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罩,该罩从上方覆盖所述排气管中穿过所述开口的部分以及所述开口。
根据本特征结构,由于排气管中穿过开口的部分以及开口被罩从上方覆盖,因此秸秆屑等难以在排气管中穿过开口的部分堆积,并且秸秆屑等难以进入到开口内。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排气管罩,该排气管罩从上方覆盖所述排气管中比与所述罩对应的部分更靠排气下游侧的部分,所述排气管罩的排气上游侧端部插入到所述罩的内侧。
根据本特征结构,由于排气管被排气管罩从上方覆盖,因此秸秆屑等难以堆积在排气管上。另外,排气管罩的排气上游侧端部和罩之间的间隙向后方开口。由此,从机体前方流动而来的秸秆屑等难以从排气管罩的排气上游侧端部和罩之间进入。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驾驶部具备相对于所述驾驶席设于机体横向内侧的侧面板,所述脱粒装置的左右范围和所述侧面板的左右范围重叠。
根据本特征结构,侧面板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脱粒装置的前方。由此,能够在加大侧面板并扩大驾驶部的搭乘空间的同时,尽可能地抑制机体宽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半喂入联合收割机的右视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半喂入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驾驶部的左视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驾驶部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排气管以及排气管罩的右视图。
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排气管以及排气管罩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排气管以及排气管罩的右视剖视图。
图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排气管以及排气管罩的主视剖视图。
图9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罩体的后端部和第二罩体的前端部重合的位置与第一排气管部件的后端部和第二排气管部件的前端部重合的位置之间的关系的右视剖视图。
图1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排气管以及排气管罩的主视图。
图1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位置保持机构和排气管罩的关系的右视图。
图1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半喂入联合收割机的右视图。
图13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半喂入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图1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驾驶部的左视图。
图1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驾驶部的俯视图。
图1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排气管以及排气管罩的右视图。
图1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排气管以及排气管罩的俯视图。
图1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排气管以及排气管罩的右视剖视图。
图1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排气管以及排气管罩的主视剖视图。
图2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罩体的后端部和第二罩体的前端部重合的位置与第一排气管部件的后端部和第二排气管部件的前端部重合的位置之间的关系的右视剖视图。
图2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排气管以及排气管罩的主视图。
图2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位置保持机构和排气管罩的关系的右视图。
图23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第一罩体的后端部和第二罩体的前端部重合的位置与第一排气管部件的后端部和第二排气管部件的前端部重合的位置之间的关系的右视剖视图。
图24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排气管、排气管罩以及封闭部件的后视剖视图。
图25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第一罩体的前端部以及罩的右视图。
图26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排气管、排气管罩以及封堵部件的后视剖视图。
图27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半喂入联合收割机的右视图。
图28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半喂入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图29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驾驶部的左视图。
图30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驾驶部的俯视图。
图31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排气管以及排气管罩的右视图。
图32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排气管以及排气管罩的俯视图。
图33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排气管以及排气管罩的右视剖视图。
图34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排气管以及排气管罩的主视剖视图。
图35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罩体的后端部和第二罩体的前端部重合的位置与第一排气管部件的后端部和第二排气管部件的前端部重合的位置之间的关系的右视剖视图。
图36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排气管以及排气管罩的主视图。
图37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位置保持机构和排气管罩的关系的右视图。
图38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半喂入联合收割机的右视图。
图39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半喂入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图40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驾驶部的左视图。
图41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驾驶部的俯视图。
图42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排气管以及排气管罩的右视图。
图43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排气管以及排气管罩的俯视图。
图44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排气管以及排气管罩的右视剖视图。
图45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排气管以及排气管罩的主视剖视图。
图46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一罩体的后端部和第二罩体的前端部重合的位置与第一排气管部件的后端部和第二排气管部件的前端部重合的位置之间的关系的右视剖视图。
图47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排气管以及排气管罩的主视图。
图48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位置保持机构和排气管罩的关系的右视图。
图49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半喂入联合收割机的右视图。
图50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半喂入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图51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驾驶部的左视图。
图52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驾驶部的俯视图。
图53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排气管以及排气管罩的右视图。
图54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排气管以及排气管罩的俯视图。
图55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排气管以及排气管罩的右视剖视图。
图56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排气管以及排气管罩的主视剖视图。
图57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第一罩体的后端部和第二罩体的前端部重合的位置与第一排气管部件的后端部和第二排气管部件的前端部重合的位置之间的关系的右视剖视图。
图58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排气管以及排气管罩的主视图。
图59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位置保持机构和排气管罩的关系的右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4 驾驶部
5 脱粒装置
10 谷粒储存箱(谷粒储存部)
11 谷粒排出装置
32 排气净化装置
32a 排气口
36 排气管
44 分选风机
74 排气管罩
78a 倾斜部
79a 倾斜部
85a 倾斜部
86a 倾斜部
91a 倾斜部
92a 倾斜部
E 发动机
Z1 轴心
<第二实施方式>
5 脱粒装置
10 谷粒储存箱(谷粒储存部)
11 谷粒排出装置
32 排气净化装置
36 排气管
46 位置保持机构
55 第一排气管部件
56 第二排气管部件
57 第三排气管部件
58 第一支承部件
59 第二支承部件
60 第三支承部件
61 第四支承部件
62 第五支承部件
65 支架
66 底座
67 支架
68 底座
69 支架
70 底座
71 支架
73 底座
74 排气管罩
75 第一罩体
76 第二罩体
77 第三罩体
78a 倾斜部
79a 倾斜部
80a 开口
85a 倾斜部
86a 倾斜部
91a 倾斜部
92a 倾斜部
95 罩(副罩)
97 封闭部件
98 封堵部件
99 封堵部件
E 发动机
Z1 轴心
α1 倾斜角度
α2 倾斜角度
<第三实施方式>
5 脱粒装置
10 谷粒储存箱(谷粒储存部)
11 谷粒排出装置
32 排气净化装置
36 排气管
46 位置保持机构
55 第一排气管部件
56 第二排气管部件
57 第三排气管部件
58 第一支承部件
59 第二支承部件
60 第三支承部件
61 第四支承部件
62 第五支承部件
65 支架
66 底座
67 支架
68 底座
69 支架
70 底座
71 支架
73 底座
74 排气管罩
75 第一罩体
76 第二罩体
77 第三罩体
78a 倾斜部
79a 倾斜部
80a 开口
85a 倾斜部
86a 倾斜部
91a 倾斜部
92a 倾斜部
E 发动机
Z1 轴心
α1 倾斜角度
α2 倾斜角度
<第四实施方式>
4 驾驶部
5 脱粒装置
10 谷粒储存箱(谷粒储存部)
16 驾驶席
18 侧面板
18c 开口
25 上板(上表面部)
32 排气净化装置
32a 排气口
36 排气管
95 罩
<第五实施方式>
4 驾驶部
5 脱粒装置
10 谷粒储存箱(谷粒储存部)
16 驾驶席
18 侧面板
18c 开口
19 空气滤清器
25 上板(上表面部)
32 排气净化装置
36 排气管
37 发动机室形成体
74 排气管罩
95 罩
E 发动机
ER 发动机室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基于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注意,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箭头F的方向设为“机体前侧”(参照图1以及图2),将箭头B的方向设为“机体后侧”(参照图1以及图2),将箭头L的方向设为“机体左侧”(参照图2),将箭头R的方向设为“机体右侧”(参照图2)。
〔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结构〕
在图1以及图2中示出了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在本联合收割机中,具备机体架1和左右一对履带行驶装置2。在行驶机体的前方,设有割取植立谷秆的割取部3。在行驶机体的前部的右侧,设有供驾驶员搭乘的驾驶部4。在驾驶部4的下方,设有容纳发动机E的发动机室ER。在割取部3的后方,设有对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装置5。横跨割取部3和脱粒装置5而设有输送部6,该输送部6将来自割取部3的割取谷秆朝向脱粒装置5输送。储存脱粒处理后的谷粒的谷粒储存箱10(谷粒储存部)与脱粒装置5横向并排地设置。谷粒储存箱10能够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心Z1在作业位置(关闭位置)和维护位置(打开位置)之间摆动开闭。
设有将谷粒储存箱10内的谷粒排出到外部的谷粒排出装置11(作业装置)。谷粒排出装置11具备将谷粒储存箱10内的谷粒朝向上方输送的纵向输送部12和将来自纵向输送部12的谷粒朝向机体外侧输送的横向输送部13。谷粒排出装置11构成为能够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心(纵向输送部12的轴心)Z1旋转,且构成为能够相对于谷粒储存箱10收纳在位于脱粒装置5侧的横向相邻处(左侧相邻处)的收纳位置。纵向输送部12的下端部与谷粒储存箱10的底部连通地连接。横向输送部13中靠纵向输送部12侧的端部与纵向输送部12的上端部连通地连接,且被可上下摆动地支承。
如图3所示,设有对来自发动机E的动力进行变速的变速器T。变速器T具备作为主变速装置的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HST)14和变速箱15。在变速箱15中,收容有齿轮式的副变速装置等。
〔驾驶部〕
如图3以及图4所示,驾驶部4在谷粒储存箱10的前方设于输送部6的横向相邻处(右侧相邻处)。驾驶部4具备驾驶席16、前面板17和侧面板18。在驾驶席16的后方,设有发动机E用的空气滤清器19以及发动机E用的粗滤器20。空气滤清器19在俯视观察时倾斜地配置为越靠其右端部则越位于前侧。
在前面板17上设有转向杆21和仪表板22、组合开关23、起动开关24。转向杆21是对行驶机体进行转向操作并对割取部3进行升降操作等的部件。组合开关23是对前照灯进行亮灯及灭灯操作并进行喇叭操作等的部件。起动开关24是对发动机E进行起动及停止操作的部件。
侧面板18相对于驾驶席16在机体左右方向上设于输送部6所在的一侧(左侧)。侧面板18具备构成上表面部的上板25和从上方覆盖上板25的外装罩26。脱粒装置5的左右范围和侧面板18的左右范围重叠。在侧面板18上,设有主变速杆27、副变速杆28、离合器杆29、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机体姿态操作件)、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作业装置状态操作件)。在侧面板18中与驾驶席16相邻的部分,为了不与驾驶席16干涉,形成向驾驶席16侧下降(向右侧下降)地倾斜的倾斜部18a。
主变速杆27是对HST14进行变速操作的部件。主变速杆27构成为能够绕沿机体左右方向延伸的轴心X1前后摆动操作。副变速杆28是对所述副变速装置进行变速操作的部件。离合器杆29是对割取离合器(省略图示)以及脱粒离合器(省略图示)进行切换操作的部件。
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是将机体的姿态操作为水平(前后方向、左右方向)状态的部件。在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中,具备自动操作开关30a、前后手动操作开关30b和左右手动操作开关30c。自动操作开关30a、前后手动操作开关30b以及左右手动操作开关30c从前侧开始以按照该顺序布置的状态设置。自动操作开关30a是将机体的姿态在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上自动操作为水平状态的部件。前后手动操作开关30b是将机体的姿态在前后方向上手动操作为水平状态的部件。左右手动操作开关30c是将机体的姿态在左右方向上手动操作为水平状态的部件。
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具备将谷粒排出离合器(省略图示)在卡合状态和切断状态之间切换操作的离合器切换操作部、对谷粒排出装置11进行旋转操作的旋转操作部、对谷粒排出装置11进行升降操作的升降操作部。
〔发动机室〕
如图3至图6所示,在发动机室ER中,除了发动机E以外,还收容有对发动机E的排气进行净化处理的排气净化装置32、对发动机冷却水进行散热的散热器33、对散热器33进行冷却的冷却风扇34。散热器33相对于发动机E设于机体横向外侧(右侧)。设有从右方以允许透气且阻止尘埃通过的状态覆盖散热器33以及发动机室ER的右侧部的防尘罩35。
排气净化装置32是通过DPF(柴油微粒过滤器)对发动机E的排气进行净化处理的装置。排气净化装置32在脱粒装置5和谷粒储存箱10之间的前方设于驾驶席4的下方。脱粒装置5的左右范围和排气净化装置32的左右范围重叠。排气净化装置32以其长度方向沿着机体前后方向的姿态设于侧面板18的后部的下方且发动机E的上方。具体而言,排气净化装置32以排气净化装置32的左右范围与脱粒装置5中靠谷粒储存箱10侧(右侧)的部分的左右范围重叠的状态且以排气净化装置32的长度方向沿着机体前后方向的状态设置在比脱粒装置5更靠前侧的位置。在排气净化装置32的外周上部设有排气口32a。排气净化装置32的排气口32a在机体左右方向上朝向谷粒储存箱10侧(右侧)的斜上方(右斜上方)延伸。
在排气净化装置32中,设有各种传感器用的线束和支架。在侧面板18的上板25中位于排气净化装置32的上方的部分,为了不与所述线束和所述支架等干涉而形成有开口,并且,从上方覆盖所述开口的罩96以从侧面板18的上板25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状态安装。
在排气净化装置32中,设有温度传感器用的线束H。线束H以其路线为最短路线的方式布线。在本实施方式中,线束H从排气净化装置32的上部伸出,在排气净化装置32的左侧穿过并向下方延伸,在排气净化装置32和发动机E的上下之间穿过并向右方延伸,且在发动机E的右侧穿过并向下方延伸。
设有形成发动机室ER的发动机室形成体37。发动机室形成体37具备侧面板18和发动机罩38。在发动机室形成体37中,发动机罩38位于右侧,且侧面板18位于左侧。即,发动机罩38构成发动机室形成体37中靠右侧的部分,且侧面板18构成发动机室形成体37中靠左侧的部分。发动机罩38具备顶板39和前壁40,顶板39对驾驶席16进行载置支承,前壁40横跨顶板39的前端部和驾驶席4的地板部。
〔脱粒装置〕
如图5以及图6所示,在脱粒装置5的上部,设置有能够绕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轴心Y1转动的脱粒筒41。设有从上方覆盖脱粒筒41的顶板42。在脱粒装置5的下部,设有分选部43。分选部43构成为对分选物进行分选,并且回收一次处理物的谷粒(单位化谷粒等)以及二次处理物的谷粒(带枝梗的谷粒等)。在分选部43的前部,设有吹送分选风的分选风机44。在脱粒装置5的右侧部,设有将一次处理物的谷粒向上方朝谷粒储存箱10输送的纵向输送装置45。
〔位置保持机构〕
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设有将谷粒储存箱10的位置保持于关闭位置的位置保持机构46。位置保持机构46具备销47、能够与销47卡合的卡钩48、弹簧49和操作杆50。在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固定有支架51,销47支承于该支架51。在谷粒储存箱10的前表面部固定有支架52,卡钩48可摆动地支承于该支架52。弹簧49是将卡钩48向与销47卡合的一侧摆动施力的部件。操作杆50将卡钩48向卡合解除侧摆动操作的部件。
通过使卡钩48与销47卡合,使谷粒储存箱10的位置保持于关闭位置。通过从机体横向外侧(右侧)对操作杆50进行牵拉操作,使卡钩48克服弹簧49的作用力向卡合解除侧摆动。在卡钩48相对于销47的卡合被解除的状态下,能够使谷粒储存箱10摆动到打开位置。
〔排气管〕
如图5至图11所示,设有将由排气净化装置32净化处理后的排气排出的排气管36。排气管36在俯视观察时在脱粒装置5和谷粒储存箱10之间穿过。排气管36在从排气净化装置32的排气口32a向上方延伸之后,以向后上方倾斜的状态向后方延伸。排气管36在与脱粒装置5的前部对应的位置和与脱粒装置5的后部对应的位置之间的整个范围沿前后延伸,且在与脱粒装置5的前部对应的位置和与脱粒装置5的后部对应的位置之间的整个范围位于比脱粒装置5更靠上侧的位置。排气管36位于比谷粒储存箱10的上端更靠下侧的位置,且位于比收纳位置的谷粒排出装置11(横向输送部13)的下端更靠下侧的位置。排气管36支承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排气管36在比分选风机44更靠前侧的位置位于比脱粒装置5更靠上侧的位置。
排气管36具备尾管53和排气管本体54。排气管本体54在排气流动方向上分割成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排气管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排气管本体54从排气上游侧起在排气流动方向上分割成第一排气管部件55、第二排气管部件56以及第三排气管部件57。排气管36以直径按照尾管53、第一排气管部件55、第二排气管部件56以及第三排气管部件57的顺序变大的方式构成。第一排气管部件55、第二排气管部件56以及第三排气管部件57向后方延伸到比脱粒装置5更靠上侧的位置。第二排气管部件56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α1以及第三排气管部件57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α1比第一排气管部件55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α2小。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排气管部件56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α1和第三排气管部件57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α1相同。
〔尾管〕
尾管53通过螺栓固定于排气净化装置32的排气口32a。尾管53在从排气净化装置32的外周上部在机体左右方向上向谷粒储存箱10侧(右侧)的斜上方(右斜上方)延伸之后,向后侧弯曲。换言之,尾管53在机体左右方向上向脱粒装置5侧(左侧)弯曲并连结于排气净化装置32的排气口32a。尾管53具备从排气净化装置32的排气口32a向谷粒储存箱10侧(右侧)的斜上方延伸的上伸延伸部53a和从上伸延伸部53a的上端部向后方延伸的后伸延伸部53b。尾管53的弯曲部(上伸延伸部53a和后伸延伸部53b的连接部)位于比侧面板18的上板25更靠上侧的位置。
在侧面板18的上板25的后部,形成有供尾管53(上伸延伸部53a)穿过的开口18c。尾管53穿过开口18c而从侧面板18的上板25的下方向上方延伸。开口18c位于比驾驶席16的靠背部更靠后侧的位置。
〔第一排气管部件〕
在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前端部,形成有越靠前端则直径越大的扩径部55a。在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后端部,以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变小的方式形成有向下方弯折的弯折部55b。尾管53的后端部和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前端部空出间隙地重合。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前端部相对于尾管53的后端部从外侧空出间隙地重合。
第一排气管部件55经由第一支承部件58以及第二支承部件59支承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第一支承部件58横跨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前部和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而设置。第一支承部件58具备固定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的支架63和对第一排气管部件55进行支承的底座64。底座64固定于第一排气管部件55,且底座64以从支架63的后侧抵靠于支架63的状态从后方通过螺栓固定于支架63。
第二支承部件59横跨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后部和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而设置。第二支承部件59具备固定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且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水平伸出的支架65和立设于支架65且对第一排气管部件55进行支承的底座66。底座66固定于第一排气管部件55,且底座66以立设于支架65的状态从下方通过螺栓固定于支架65。
〔第二排气管部件〕
第二排气管部件56由直管构成。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后端部和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前端部空出间隙地重合。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前端部相对于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后端部从外侧空出间隙地重合。
第二排气管部件56经由第三支承部件60以及第四支承部件61支承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第三支承部件60横跨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前部和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而设置。第三支承部件60具备固定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且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水平伸出的支架67和立设于支架67且对第二排气管部件56进行支承的底座68。底座68固定于第二排气管部件56,且底座68以立设于支架67的状态从下方通过螺栓固定于支架67。
第四支承部件61横跨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后部和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而设置。第四支承部件61具备固定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且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水平伸出的支架69和立设于支架69且对第二排气管部件56进行支承的底座70。底座70固定于第二排气管部件56,且底座70以立设于支架69的状态从下方通过螺栓固定于支架69。
〔第三排气管部件〕
第三排气管部件57由直管构成。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后端部和第三排气管部件57的前端部空出间隙地重合。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排气管部件57的前端部相对于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后端部从外侧空出间隙地重合。在第三排气管部件57上,以向后上方倾斜的状态设置有对排气的风向进行设定的风向板71。
第三排气管部件57经由第五支承部件62支承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第五支承部件62横跨第三排气管部件57的后部和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而设置。第五支承部件62具备固定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且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水平伸出的支架72和立设于支架72且对第三排气管部件57进行支承的底座73。底座73固定于第三排气管部件57,且底座73以立设于支架72的状态从上方通过螺栓固定于支架72。
〔排气管罩〕
如图5至图8所示,设有从上方覆盖排气管本体54的排气管罩74。排气管罩74位于比谷粒储存箱10的上端更靠下侧的位置,且位于比收纳位置的谷粒排出装置11(横向输送部13)的下端更靠下侧的位置。排气管罩74支承于排气管36。在排气管罩74和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之间,遍及排气管罩74的整个前后长度地设置有间隙S。由此,能够使秸秆屑等从间隙S落下。
排气管罩74在排气流动方向上与多个排气管部件对应地分割成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罩体。在本实施方式中,排气管罩74从排气上游侧起在排气流动方向上分割成第一罩体75、第二罩体76以及第三罩体77。第一罩体75、第二罩体76以及第三罩体77向后方延伸到比脱粒装置5更靠上侧的位置。
〔第一罩体〕
第一罩体75是排气管罩74中与第一排气管部件55对应的部分。销47被第一罩体75覆盖。第一罩体75在观察横截面时形成为向下方开口的形状。第一罩体75具备第一左侧半部78、第一右侧半部79和侧板80。第一右侧半部79从上侧覆盖第一左侧半部78。在第一左侧半部78的上部,形成有向脱粒装置5侧下降(向左侧下降)地倾斜的倾斜部78a。在第一右侧半部79的上部,形成有向脱粒储存箱10侧下降(向右侧下降)地倾斜的倾斜部79a。在第一右侧半部79的右侧部,形成有向下方开口的开口79b(参照图11)。
侧板80从右方通过螺栓固定于第一右侧半部79的右侧面以覆盖开口79b。在侧板80中与位置保持机构46对应的部分,形成有向下方开口的开口80a。由此,卡钩48能够进入到开口80a而与销47卡合。
第一罩体75经由上支架81、横支架82、前下支架83以及后下支架84支承于第一排气管部件55。第一罩体75通过螺栓固定于上支架81、横支架82、前下支架83以及后下支架84。上支架81固定于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上部。左侧的横支架82固定于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左侧部。右侧的横支架82固定于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右侧部。前下支架83固定于底座64(第一支承部件58)。后下支架84固定于底座66(第二支承部件59)。
〔第二罩体〕
第二罩体76是排气管罩74中与第二排气管部件56对应的部分。第二罩体76在观察横截面时形成为向下方开口的形状。第二罩体76具备第二左侧半部85和第二右侧半部86。第二右侧半部86从上侧覆盖第二左侧半部85。在第二左侧半部85的上部,形成有向脱粒装置5侧下降(向左侧下降)地倾斜的倾斜部85a。在第二右侧半部86的上部,形成有向脱粒储存箱10侧下降(向右侧下降)地倾斜的倾斜部86a。第一罩体75的后端部和第二罩76的前端部空出间隙地重合。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罩体76的前端部相对于第一罩体75的后端部从外侧空出间隙地重合。为了使秸秆屑等难以进入且使热风难以泄漏到外部,将第一罩体75的后端部和第二罩体76的前端部重合的位置与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后端部和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前端部重合的位置前后错开,从而构成了迷宫构造。
第二罩体76经由上支架87、横支架88、前下支架89以及后下支架90支承于第二排气管部件56。第二罩体76通过螺栓固定于上支架87、横支架88、前下支架89以及后下支架90。上支架87固定于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上部。左侧的横支架88固定于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左侧部。右侧的横支架88固定于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右侧部。前下支架89固定于底座68(第三支承部件60)。后下支架90固定于底座70(第四支承部件61)。
〔第三罩体〕
第三罩体77是排气管罩74中与第三排气管部件57对应的部分。第三罩体77在观察横截面时形成为向下方开口的形状。第三罩体77具备第三左侧半部91和第三右侧半部92。第三右侧半部92从上侧覆盖第三左侧半部91。在第三左侧半部91的上部,形成有向脱粒装置5侧下降(向左侧下降)地倾斜的倾斜部91a。在第三右侧半部92的上部,形成有向脱粒储存箱10侧下降(向右侧下降)地倾斜的倾斜部92a。第二罩体76的后端部和第三罩77的前端部空出间隙地重合。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罩体77的前端部相对于第二罩体76的后端部从外侧空出间隙地重合。为了使秸秆屑等难以进入且使热风难以泄漏到外部,将第二罩体76的后端部和第三罩体77的前端部重合的位置与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后端部和第三排气管部件57的前端部重合的位置前后错开,从而构成了迷宫构造。
第三罩体77经由上支架93以及横支架94支承于第三排气管部件57。第三罩体77通过螺栓固定于上支架93以及横支架94,并且通过螺栓固定于底座73(第五支承部件62)的左右两侧部。上支架93固定于第三排气管部件57的上部。左侧的横支架94固定于第三排气管部件57的左侧部。右侧的横支架94固定于第三排气管部件57的右侧部。
〔罩〕
设有从上方覆盖尾管53、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前部以及开口18c的罩95。罩95通过螺栓固定于侧面板18的上板25等。第一罩体75的前端部从后方插入到罩95的内侧。
〔排气管单元的组装方法〕
以向第一排气管部件55上组装第一罩体75的状态构成单元(以下,称为“第一排气管单元”),以向第二排气管部件56上组装第二罩体76的状态构成单元(以下,称为“第二排气管单元”),以向第三排气管部件57上组装第三罩体77的状态构成单元(以下,称为“第三排气管单元”)。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所述第一排气管单元、所述第二排气管单元以及所述第三排气管单元按照以下的顺序组装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
具体而言,最开始,将所述第三排气管单元经由第五支承部件62组装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接着,将所述第二排气管单元经由第三支承部件60以及第四支承部件61组装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此时,将第二罩体76的后端部插入到第三罩体77的前端部,且将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后端部插入到第三排气管部件57的前端部。
最后,将所述第一排气管单元经由第一支承部件58以及第二支承部件59组装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此时,将第一罩体75的后端部插入到第二罩体76的前端部,且将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后端部插入到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前端部。
此处,优选的是,在尚未安装侧板80的状态下进行所述第一排气管单元的组装。由此,在将第一排气管部件55向第二排气管部件56插入时,容易目视确认管中心的相互位置。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气管36在比分选风机44更靠前侧的位置位于比脱粒装置5更靠上侧的位置。但是,排气管36也可以不在比分选风机44更靠前侧的位置位于比脱粒装置5更靠上侧的位置。该情况下,排气管36也可以在比分选风机44更靠后侧的位置位于比脱粒装置5更靠上侧的位置。或者,排气管36也可以在与分选风机44对应的前后位置位于比脱粒装置5更靠上侧的位置。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气管36位于比谷粒储存箱10的上端更靠下侧的位置。但是,排气管36也可以位于比谷粒储存箱10的上端更靠上侧的位置。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气管36位于比收纳位置的谷粒排出装置11(横向输送部13)的下端更靠下侧的位置。但是,排气管36也可以位于比收纳位置的谷粒排出装置11(横向输送部13)的下端更靠上侧的位置。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气管36在从排气净化装置32的排气口32a向上方延伸之后,以向后上方倾斜的状态向后方延伸。但是,排气管36也可以从排气净化装置32的排气口32a以向后上方倾斜的状态向后方延伸。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气管罩74支承于排气管36。但是,排气管罩74也可以除了支承于排气管36以外还支承于脱粒装置5。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气管罩74具备向脱粒装置5侧下降(向左侧下降)地倾斜的倾斜部78a、85a、91a以及向谷粒储存箱10侧下降(向右侧下降)地倾斜的倾斜部79a、86a、92a。但是,排气管罩74也可以仅具备向脱粒装置5侧下降(向左侧下降)地倾斜的倾斜部78a、85a、91a。或者,排气管罩74也可以仅具备向谷粒储存箱10侧下降(向右侧下降)地倾斜的倾斜部79a、86a、92a。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气管本体54在排气流动方向上分割成第一排气管部件55、第二排气管部件56以及第三排气管部件57。但是,排气管本体54也可以在排气流动方向上分割成两个或四个以上的排气管部件。或者,排气管本体54也可以不分割。
(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气管罩74在排气流动方向上与多个排气管部件对应地分割成第一罩体75、第二罩体76以及第三罩体77。但是,排气管罩74也可以在排气流动方向上与多个排气管部件对应地分割成两个或四个以上的排气管部件。或者,排气管罩74也可以在排气流动方向上分割成与多个排气管部件不同的多个罩体。或者,排气管罩74也可以不分割。
(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前端部相对于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后端部从外侧空出间隙地重合,且第三排气管部件57的前端部相对于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后端部从外侧空出间隙地重合。但是,也可以是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后端部相对于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前端部从外侧空出间隙地重合,还可以是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后端部相对于第三排气管部件57的前端部从外侧空出间隙地重合。
(10)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罩体76的前端部相对于第一罩体75的后端部从外侧空出间隙地重合,且第三罩体77的前端部相对于第二罩体76的后端部从外侧空出间隙地重合。但是,也可以是第一罩体75的后端部相对于第二罩体76的前端部从外侧空出间隙地重合,还可以是第二罩体76的后端部相对于第三罩体77的前端部从外侧空出间隙地重合。
(1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排气管部件56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α1以及第三排气管部件57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α1比第一排气管部件55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α2小,且第二排气管部件56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α1和第三排气管部件57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α1相同。但是,第三排气管部件57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也可以比第二排气管部件56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小。即,也可以是,在第一排气管部件55、第二排气管部件56以及第三排气管部件57中,越是位于排气下游侧的第三排气管部件57,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越小。或者,第一排气管部件55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第二排气管部件56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以及第三排气管部件57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也可以相同。
(1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气管罩74位于比谷粒储存箱10的上端更靠下侧的位置。但是,排气管罩74也可以位于比谷粒储存箱10的上端更靠上侧的位置。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气管罩74位于比收纳位置的谷粒排出装置11(横向输送部13)的下端更靠下侧的位置。但是,排气管罩74也可以位于比收纳位置的谷粒排出装置11(横向输送部13)的下端更靠上侧的位置。
(1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开口18c形成于侧面板18的上板25的后部。但是,开口18c也可以形成于发动机罩38的顶板39的后部。
(1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空气滤清器19在俯视观察时倾斜地配置为越靠其右端部则越位于前侧。但是,空气滤清器19也可以在俯视观察时倾斜地配置为越靠其左端部则越位于前侧。或者,空气滤清器19也可以在俯视观察时沿横向配置。
(1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罩体75的前端部从后方插入到罩95的内侧。但是,也可以是罩95的后端部插入到第一罩体75的内侧。
(1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脱粒装置5的左右范围和侧面板18的左右范围重叠。但是,脱粒装置5的左右范围和侧面板18的左右范围也可以不重叠。
(1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尾管53在从排气净化装置32的外周上部在机体左右方向上向谷粒储存箱10侧(右侧)的斜上方(右斜上方)延伸之后,向后侧弯曲。但是,尾管53也可在以从排气净化装置32的外周上部在机体左右方向上向谷粒储存箱10侧(右侧)的横向侧面延伸之后,向后侧弯曲。
(1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气净化装置32设于侧面板18的下方。但是,排气净化装置32也可以设于发动机罩38(顶板39)的下方。
<第二实施方式>
基于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注意,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箭头F的方向设为“机体前侧”(参照图12以及图13),将箭头B的方向设为“机体后侧”(参照图12以及图13),将箭头L的方向设为“机体左侧”(参照图13),将箭头R的方向设为“机体右侧”(参照图13)。
〔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结构〕
在图12以及图13中示出了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在本联合收割机中,具备机体架1和左右一对履带行驶装置2。在行驶机体的前方,设有割取植立谷秆的割取部3。在行驶机体的前部的右侧,设有供驾驶员搭乘的驾驶部4。在驾驶部4的下方,设有容纳发动机E的发动机室ER。在割取部3的后方,设有对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装置5。横跨割取部3和脱粒装置5而设有输送部6,该输送部6将来自割取部3的割取谷秆朝向脱粒装置5输送。储存脱粒处理后的谷粒的谷粒储存箱10(谷粒储存部)与脱粒装置5横向并排地设置。谷粒储存箱10能够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心Z1在作业位置(关闭位置)和维护位置(打开位置)之间摆动开闭。
设有将谷粒储存箱10内的谷粒排出到外部的谷粒排出装置11(作业装置)。谷粒排出装置11具备将谷粒储存箱10内的谷粒朝向上方输送的纵向输送部12和将来自纵向输送部12的谷粒朝向机体外侧输送的横向输送部13。谷粒排出装置11构成为能够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心(纵向输送部12的轴心)Z1旋转,且构成为能够相对于谷粒储存箱10收纳在位于脱粒装置5侧的横向相邻处(左侧相邻处)的收纳位置。纵向输送部12的下端部与谷粒储存箱10的底部连通地连接。横向输送部13中靠纵向输送部12侧的端部与纵向输送部12的上端部连通地连接,且被可上下摆动地支承。
如图14所示,设有对来自发动机E的动力进行变速的变速器T。变速器T具备作为主变速装置的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HST)14和变速箱15。在变速箱15中,收容有齿轮式的副变速装置等。
〔驾驶部〕
如图14以及图15所示,驾驶部4在谷粒储存箱10的前方设于输送部6的横向相邻处(右侧相邻处)。驾驶部4具备驾驶席16、前面板17和侧面板18。在驾驶席16的后方,设有发动机E用的空气滤清器19以及发动机E用的粗滤器20。空气滤清器19在俯视观察时倾斜地配置为越靠其右端部则越位于前侧。
在前面板17上设有转向杆21和仪表板22、组合开关23、起动开关24。转向杆21是对行驶机体进行转向操作并对割取部3进行升降操作等的部件。组合开关23是对前照灯进行亮灯及灭灯操作并进行喇叭操作等的部件。起动开关24是对发动机E进行起动及停止操作的部件。
侧面板18相对于驾驶席16在机体左右方向上设于输送部6所在的一侧(左侧)。侧面板18具备构成上表面部的上板25和从上方覆盖上板25的外装罩26。脱粒装置5的左右范围和侧面板18的左右范围重叠。在侧面板18上,设有主变速杆27、副变速杆28、离合器杆29、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机体姿态操作件)、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作业装置状态操作件)。在侧面板18中与驾驶席16相邻的部分,为了不与驾驶席16干涉,形成向驾驶席16侧下降(向右侧下降)地倾斜的倾斜部18a。
主变速杆27是对HST14进行变速操作的部件。主变速杆27构成为能够绕沿机体左右方向延伸的轴心X1前后摆动操作。副变速杆28是对所述副变速装置进行变速操作的部件。离合器杆29是对割取离合器(省略图示)以及脱粒离合器(省略图示)进行切换操作的部件。
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是将机体的姿态操作为水平(前后方向、左右方向)状态的部件。在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中,具备自动操作开关30a、前后手动操作开关30b和左右手动操作开关30c。自动操作开关30a、前后手动操作开关30b以及左右手动操作开关30c从前侧开始以按照该顺序布置的状态设置。自动操作开关30a是将机体的姿态在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上自动操作为水平状态的部件。前后手动操作开关30b是将机体的姿态在前后方向上手动操作为水平状态的部件。左右手动操作开关30c是将机体的姿态在左右方向上手动操作为水平状态的部件。
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具备将谷粒排出离合器(省略图示)在卡合状态和切断状态之间切换操作的离合器切换操作部、对谷粒排出装置11进行旋转操作的旋转操作部、对谷粒排出装置11进行升降操作的升降操作部。
〔发动机室〕
如图14至图17所示,在发动机室ER中,除了发动机E以外,还收容有对发动机E的排气进行净化处理的排气净化装置32、对发动机冷却水进行散热的散热器33、对散热器33进行冷却的冷却风扇34。散热器33相对于发动机E设于机体横向外侧(右侧)。设有从右方以允许透气且阻止尘埃通过的状态覆盖散热器33以及发动机室ER的右侧部的防尘罩35。
排气净化装置32是通过DPF(柴油微粒过滤器)对发动机E的排气进行净化处理的装置。排气净化装置32在脱粒装置5和谷粒储存箱10之间的前方设于驾驶席4的下方。脱粒装置5的左右范围和排气净化装置32的左右范围重叠。排气净化装置32以其长度方向沿着机体前后方向的姿态设于侧面板18的后部的下方且发动机E的上方。具体而言,排气净化装置32以排气净化装置32的左右范围与脱粒装置5中靠谷粒储存箱10侧(右侧)的部分的左右范围重叠的状态且以排气净化装置32的长度方向沿着机体前后方向的状态设置在比脱粒装置5更靠前侧的位置。在排气净化装置32的外周上部设有排气口32a。排气净化装置32的排气口32a在机体左右方向上朝向谷粒储存箱10侧(右侧)的斜上方(右斜上方)延伸。
在排气净化装置32中,设有各种传感器用的线束和支架。在侧面板18的上板25中位于排气净化装置32的上方的部分,为了不与所述线束和所述支架等干涉而形成有开口,并且,从上方覆盖所述开口的罩96以从侧面板18的上板25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状态安装。
在排气净化装置32中,设有温度传感器用的线束H。线束H以其路线为最短路线的方式布线。在本实施方式中,线束H从排气净化装置32的上部伸出,在排气净化装置32的左侧穿过并向下方延伸,在排气净化装置32和发动机E的上下之间穿过并向右方延伸,且在发动机E的右侧穿过并向下方延伸。
设有形成发动机室ER的发动机室形成体37。发动机室形成体37具备侧面板18和发动机罩38。在发动机室形成体37中,发动机罩38位于右侧,且侧面板18位于左侧。即,发动机罩38构成发动机室形成体37中靠右侧的部分,且侧面板18构成发动机室形成体37中靠左侧的部分。发动机罩38具备顶板39和前壁40,顶板39对驾驶席16进行载置支承,前壁40横跨顶板39的前端部和驾驶席4的地板部。
〔脱粒装置〕
如图16以及图17所示,在脱粒装置5的上部,设置有能够绕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轴心Y1转动的脱粒筒41。设有从上方覆盖脱粒筒41的顶板42。在脱粒装置5的下部,设有分选部43。分选部43构成为对分选物进行分选,并且回收一次处理物的谷粒(单位化谷粒等)以及二次处理物的谷粒(带枝梗的谷粒等)。在分选部43的前部,设有吹送分选风的分选风机44。在脱粒装置5的右侧部,设有将一次处理物的谷粒向上方朝谷粒储存箱10输送的纵向输送装置45。
〔位置保持机构〕
如图21以及图22所示,设有将谷粒储存箱10的位置保持于关闭位置的位置保持机构46。位置保持机构46具备销47、能够与销47卡合的卡钩48、弹簧49和操作杆50。在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固定有支架51,销47支承于该支架51。在谷粒储存箱10的前表面部固定有支架52,卡钩48可摆动地支承于该支架52。弹簧49是将卡钩48向与销47卡合的一侧摆动施力的部件。操作杆50将卡钩48向卡合解除侧摆动操作的部件。
通过使卡钩48与销47卡合,使谷粒储存箱10的位置保持于关闭位置。通过从机体横向外侧(右侧)对操作杆50进行牵拉操作,使卡钩48克服弹簧49的作用力向卡合解除侧摆动。在卡钩48相对于销47的卡合被解除的状态下,能够使谷粒储存箱10摆动到打开位置。
〔排气管〕
如图16至图22所示,设有将由排气净化装置32净化处理后的排气排出的排气管36。排气管36在俯视观察时在脱粒装置5和谷粒储存箱10之间穿过。排气管36在从排气净化装置32的排气口32a向上方延伸之后,以向后上方倾斜的状态向后方延伸。排气管36在与脱粒装置5的前部对应的位置和与脱粒装置5的后部对应的位置之间的整个范围沿前后延伸,且在与脱粒装置5的前部对应的位置和与脱粒装置5的后部对应的位置之间的整个范围位于比脱粒装置5更靠上侧的位置。排气管36位于比谷粒储存箱10的上端更靠下侧的位置,且位于比收纳位置的谷粒排出装置11(横向输送部13)的下端更靠下侧的位置。排气管36支承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排气管36在比分选风机44更靠前侧的位置位于比脱粒装置5更靠上侧的位置。
排气管36具备尾管53和排气管本体54。排气管本体54在排气流动方向上分割成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排气管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排气管本体54从排气上游侧起在排气流动方向上分割成第一排气管部件55、第二排气管部件56以及第三排气管部件57。排气管36以直径按照尾管53、第一排气管部件55、第二排气管部件56以及第三排气管部件57的顺序变大的方式构成。第一排气管部件55、第二排气管部件56以及第三排气管部件57向后方延伸到比脱粒装置5更靠上侧的位置。第二排气管部件56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α1以及第三排气管部件57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α1比第一排气管部件55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α2小。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排气管部件56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α1和第三排气管部件57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α1相同。
〔尾管〕
尾管53通过螺栓固定于排气净化装置32的排气口32a。尾管53在从排气净化装置32的外周上部在机体左右方向上向谷粒储存箱10侧(右侧)的斜上方(右斜上方)延伸之后,向后侧弯曲。换言之,尾管53在机体左右方向上向脱粒装置5侧(左侧)弯曲并连结于排气净化装置32的排气口32a。尾管53具备从排气净化装置32的排气口32a向谷粒储存箱10侧(右侧)的斜上方延伸的上伸延伸部53a和从上伸延伸部53a的上端部向后方延伸的后伸延伸部53b。尾管53的弯曲部(上伸延伸部53a和后伸延伸部53b的连接部)位于比侧面板18的上板25更靠上侧的位置。
在侧面板18的上板25的后部,形成有供尾管53(上伸延伸部53a)穿过的开口18c。尾管53穿过开口18c而从侧面板18的上板25的下方向上方延伸。开口18c位于比驾驶席16的靠背部更靠后侧的位置。
〔第一排气管部件〕
在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前端部,形成有越靠前端则直径越大的扩径部55a。在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后端部,以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变小的方式形成有向下方弯折的弯折部55b。尾管53的后端部和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前端部空出间隙地重合。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前端部相对于尾管53的后端部从外侧空出间隙地重合。
第一排气管部件55经由第一支承部件58以及第二支承部件59支承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第一支承部件58横跨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前部和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而设置。第一支承部件58具备固定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的支架63和对第一排气管部件55进行支承的底座64。底座64固定于第一排气管部件55,且底座64以从支架63的后侧抵靠于支架63的状态从后方通过螺栓固定于支架63。
第二支承部件59横跨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后部和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而设置。第二支承部件59具备固定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且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水平伸出的支架65和立设于支架65且对第一排气管部件55进行支承的底座66。底座66固定于第一排气管部件55,且底座66以立设于支架65的状态从下方通过螺栓固定于支架65。
〔第二排气管部件〕
第二排气管部件56由直管构成。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后端部和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前端部空出间隙地重合。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前端部相对于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后端部从外侧空出间隙地重合。
第二排气管部件56经由第三支承部件60以及第四支承部件61支承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第三支承部件60横跨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前部和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而设置。第三支承部件60具备固定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且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水平伸出的支架67和立设于支架67且对第二排气管部件56进行支承的底座68。底座68固定于第二排气管部件56,且底座68以立设于支架67的状态从下方通过螺栓固定于支架67。
第四支承部件61横跨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后部和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而设置。第四支承部件61具备固定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且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水平伸出的支架69和立设于支架69且对第二排气管部件56进行支承的底座70。底座70固定于第二排气管部件56,且底座70以立设于支架69的状态从下方通过螺栓固定于支架69。
〔第三排气管部件〕
第三排气管部件57由直管构成。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后端部和第三排气管部件57的前端部空出间隙地重合。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排气管部件57的前端部相对于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后端部从外侧空出间隙地重合。在第三排气管部件57上,以向后上方倾斜的状态设置有对排气的风向进行设定的风向板71。
第三排气管部件57经由第五支承部件62支承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第五支承部件62横跨第三排气管部件57的后部和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而设置。第五支承部件62具备固定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且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水平伸出的支架72和立设于支架72且对第三排气管部件57进行支承的底座73。底座73固定于第三排气管部件57,且底座73以立设于支架72的状态从上方通过螺栓固定于支架72。
〔排气管罩〕
如图16至图19所示,设有从上方覆盖排气管本体54的排气管罩74。排气管罩74位于比谷粒储存箱10的上端更靠下侧的位置,且位于比收纳位置的谷粒排出装置11(横向输送部13)的下端更靠下侧的位置。排气管罩74支承于排气管36。在排气管罩74和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之间,遍及排气管罩74的整个前后长度地设置有间隙S。由此,能够使秸秆屑等从间隙S落下。
排气管罩74在排气流动方向上与多个排气管部件对应地分割成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罩体。在本实施方式中,排气管罩74从排气上游侧起在排气流动方向上分割成第一罩体75、第二罩体76以及第三罩体77。第一罩体75、第二罩体76以及第三罩体77向后方延伸到比脱粒装置5更靠上侧的位置。
〔第一罩体〕
第一罩体75是排气管罩74中与第一排气管部件55对应的部分。销47被第一罩体75覆盖。第一罩体75在观察横截面时形成为向下方开口的形状。第一罩体75具备第一左侧半部78、第一右侧半部79和侧板80。第一右侧半部79从上侧覆盖第一左侧半部78。在第一左侧半部78的上部,形成有向脱粒装置5侧下降(向左侧下降)地倾斜的倾斜部78a。在第一右侧半部79的上部,形成有向脱粒储存箱10侧下降(向右侧下降)地倾斜的倾斜部79a。在第一右侧半部79的右侧部,形成有向下方开口的开口79b(参照图22)。
侧板80从右方通过螺栓固定于第一右侧半部79的右侧面以覆盖开口79b。在侧板80中与位置保持机构46对应的部分,形成有向下方开口的开口80a。由此,卡钩48能够进入到开口80a而与销47卡合。
第一罩体75经由上支架81、横支架82、前下支架83以及后下支架84支承于第一排气管部件55。第一罩体75通过螺栓固定于上支架81、横支架82、前下支架83以及后下支架84。上支架81固定于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上部。左侧的横支架82固定于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左侧部。右侧的横支架82固定于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右侧部。前下支架83固定于底座64(第一支承部件58)。后下支架84固定于底座66(第二支承部件59)。
〔第二罩体〕
第二罩体76是排气管罩74中与第二排气管部件56对应的部分。第二罩体76在观察横截面时形成为向下方开口的形状。第二罩体76具备第二左侧半部85和第二右侧半部86。第二右侧半部86从上侧覆盖第二左侧半部85。在第二左侧半部85的上部,形成有向脱粒装置5侧下降(向左侧下降)地倾斜的倾斜部85a。在第二右侧半部86的上部,形成有向脱粒储存箱10侧下降(向右侧下降)地倾斜的倾斜部86a。第一罩体75的后端部和第二罩76的前端部空出间隙地重合。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罩体76的前端部相对于第一罩体75的后端部从外侧空出间隙地重合。为了使秸秆屑等难以进入且使热风难以泄漏到外部,将第一罩体75的后端部和第二罩体76的前端部重合的位置与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后端部和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前端部重合的位置前后错开,从而构成了迷宫构造。
第二罩体76经由上支架87、横支架88、前下支架89以及后下支架90支承于第二排气管部件56。第二罩体76通过螺栓固定于上支架87、横支架88、前下支架89以及后下支架90。上支架87固定于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上部。左侧的横支架88固定于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左侧部。右侧的横支架88固定于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右侧部。前下支架89固定于底座68(第三支承部件60)。后下支架90固定于底座70(第四支承部件61)。
〔第三罩体〕
第三罩体77是排气管罩74中与第三排气管部件57对应的部分。第三罩体77在观察横截面时形成为向下方开口的形状。第三罩体77具备第三左侧半部91和第三右侧半部92。第三右侧半部92从上侧覆盖第三左侧半部91。在第三左侧半部91的上部,形成有向脱粒装置5侧下降(向左侧下降)地倾斜的倾斜部91a。在第三右侧半部92的上部,形成有向脱粒储存箱10侧下降(向右侧下降)地倾斜的倾斜部92a。第二罩体76的后端部和第三罩77的前端部空出间隙地重合。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罩体77的前端部相对于第二罩体76的后端部从外侧空出间隙地重合。为了使秸秆屑等难以进入且使热风难以泄漏到外部,将第二罩体76的后端部和第三罩体77的前端部重合的位置与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后端部和第三排气管部件57的前端部重合的位置前后错开,从而构成了迷宫构造。
第三罩体77经由上支架93以及横支架94支承于第三排气管部件57。第三罩体77通过螺栓固定于上支架93以及横支架94,并且通过螺栓固定于底座73(第五支承部件62)的左右两侧部。上支架93固定于第三排气管部件57的上部。左侧的横支架94固定于第三排气管部件57的左侧部。右侧的横支架94固定于第三排气管部件57的右侧部。
〔罩〕
设有从上方覆盖尾管53、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前部以及开口18c的罩95。罩95通过螺栓固定于侧面板18的上板25等。第一罩体75的前端部从后方插入到罩95的内侧。
〔排气管单元的组装方法〕
以向第一排气管部件55上组装第一罩体75的状态构成单元(以下,称为“第一排气管单元”),以向第二排气管部件56上组装第二罩体76的状态构成单元(以下,称为“第二排气管单元”),以向第三排气管部件57上组装第三罩体77的状态构成单元(以下,称为“第三排气管单元”)。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所述第一排气管单元、所述第二排气管单元以及所述第三排气管单元按照以下的顺序组装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
具体而言,最开始,将所述第三排气管单元经由第五支承部件62组装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接着,将所述第二排气管单元经由第三支承部件60以及第四支承部件61组装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此时,将第二罩体76的后端部插入到第三罩体77的前端部,且将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后端部插入到第三排气管部件57的前端部。
最后,将所述第一排气管单元经由第一支承部件58以及第二支承部件59组装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此时,将第一罩体75的后端部插入到第二罩体76的前端部,且将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后端部插入到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前端部。
此处,优选的是,在尚未安装侧板80的状态下进行所述第一排气管单元的组装。由此,在将第一排气管部件55向第二排气管部件56插入时,容易目视确认管中心的相互位置。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气管36在比分选风机44更靠前侧的位置位于比脱粒装置5更靠上侧的位置。但是,排气管36也可以不在比分选风机44更靠前侧的位置位于比脱粒装置5更靠上侧的位置。该情况下,排气管36也可以在比分选风机44更靠后侧的位置位于比脱粒装置5更靠上侧的位置。或者,排气管36也可以在与分选风机44对应的前后位置位于比脱粒装置5更靠上侧的位置。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气管36位于比谷粒储存箱10的上端更靠下侧的位置。但是,排气管36也可以位于比谷粒储存箱10的上端更靠上侧的位置。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气管36位于比收纳位置的谷粒排出装置11(横向输送部13)的下端更靠下侧的位置。但是,排气管36也可以位于比收纳位置的谷粒排出装置11(横向输送部13)的下端更靠上侧的位置。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气管36在从排气净化装置32的排气口32a向上方延伸之后,以向后上方倾斜的状态向后方延伸。但是,排气管36也可以从排气净化装置32的排气口32a以向后上方倾斜的状态向后方延伸。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气管罩74支承于排气管36。但是,排气管罩74也可以除了支承于排气管36以外还支承于脱粒装置5。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气管罩74具备向脱粒装置5侧下降(向左侧下降)地倾斜的倾斜部78a、85a、91a以及向谷粒储存箱10侧下降(向右侧下降)地倾斜的倾斜部79a、86a、92a。但是,排气管罩74也可以仅具备向脱粒装置5侧下降(向左侧下降)地倾斜的倾斜部78a、85a、91a。或者,排气管罩74也可以仅具备向谷粒储存箱10侧下降(向右侧下降)地倾斜的倾斜部79a、86a、92a。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气管本体54在排气流动方向上分割成第一排气管部件55、第二排气管部件56以及第三排气管部件57。但是,排气管本体54也可以在排气流动方向上分割成两个或四个以上的排气管部件。或者,排气管本体54也可以不分割。
(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气管罩74在排气流动方向上与多个排气管部件对应地分割成第一罩体75、第二罩体76以及第三罩体77。但是,排气管罩74也可以在排气流动方向上与多个排气管部件对应地分割成两个或四个以上的排气管部件。或者,排气管罩74也可以在排气流动方向上分割成与多个排气管部件不同的多个罩体。或者,排气管罩74也可以不分割。
(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前端部相对于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后端部从外侧空出间隙地重合,且第三排气管部件57的前端部相对于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后端部从外侧空出间隙地重合。但是,也可以是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后端部相对于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前端部从外侧空出间隙地重合,还可以是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后端部相对于第三排气管部件57的前端部从外侧空出间隙地重合。
(10)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罩体76的前端部相对于第一罩体75的后端部从外侧空出间隙地重合,且第三罩体77的前端部相对于第二罩体76的后端部从外侧空出间隙地重合。但是,也可以是第一罩体75的后端部相对于第二罩体76的前端部从外侧空出间隙地重合,还可以是第二罩体76的后端部相对于第三罩体77的前端部从外侧空出间隙地重合。
(1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排气管部件56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α1以及第三排气管部件57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α1比第一排气管部件55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α2小,且第二排气管部件56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α1和第三排气管部件57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α1相同。但是,第三排气管部件57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也可以比第二排气管部件56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小。即,也可以是,在第一排气管部件55、第二排气管部件56以及第三排气管部件57中,越是位于排气下游侧的第三排气管部件57,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越小。或者,第一排气管部件55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第二排气管部件56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以及第三排气管部件57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也可以相同。
(1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气管罩74位于比谷粒储存箱10的上端更靠下侧的位置。但是,排气管罩74也可以位于比谷粒储存箱10的上端更靠上侧的位置。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气管罩74位于比收纳位置的谷粒排出装置11(横向输送部13)的下端更靠下侧的位置。但是,排气管罩74也可以位于比收纳位置的谷粒排出装置11(横向输送部13)的下端更靠上侧的位置。
(1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开口18c形成于侧面板18的上板25的后部。但是,开口18c也可以形成于发动机罩38的顶板39的后部。
(1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空气滤清器19在俯视观察时倾斜地配置为越靠其右端部则越位于前侧。但是,空气滤清器19也可以在俯视观察时倾斜地配置为越靠其左端部则越位于前侧。或者,空气滤清器19也可以在俯视观察时沿横向配置。
(1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罩体75的前端部从后方插入到罩95的内侧。但是,也可以是罩95的后端部插入到第一罩体75的内侧。
(1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脱粒装置5的左右范围和侧面板18的左右范围重叠。但是,脱粒装置5的左右范围和侧面板18的左右范围也可以不重叠。
(1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尾管53在从排气净化装置32的外周上部在机体左右方向上向谷粒储存箱10侧(右侧)的斜上方(右斜上方)延伸之后,向后侧弯曲。但是,尾管53也可在以从排气净化装置32的外周上部在机体左右方向上向谷粒储存箱10侧(右侧)的横向侧面延伸之后,向后侧弯曲。
(1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气净化装置32设于侧面板18的下方。但是,排气净化装置32也可以设于发动机罩38(顶板39)的下方。
(20)如图23、图24所示,也可以具备将第一罩体75的后端部和第二罩体76的前端部之间的间隙封闭的封闭部件97。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有时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如图23、图2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罩体75的后端部相对于第二罩体76的前端部从外侧空出间隙地重合。即,第一罩体75的后端部位于比第二罩体76的前端部更靠上侧的位置。
封闭部件97例如为可弹性变形的橡胶制的密封件。封闭部件97既可以是海绵状的部件,也可以是金属制的板状部件或棒状部件。封闭部件97以夹在第一罩体75和第二罩体76之间的状态配置。详细地说,封闭部件97夹在第一罩体75的下表面和第二罩体76的上表面之间。封闭部件97以沿着第二罩体76的上表面的状态从第二左侧半部85的倾斜部85a的左端部跨设到第二右侧半部86的倾斜部86a的右端部。封闭部件97以沿着第一罩体75的上表面的状态从第一左侧半部78的倾斜部78a的左端部跨设到第一右侧半部79的倾斜部79a的右端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罩体75的后端部和第二罩体76的前端部重合,但也可以是第一罩体75的后端部和第二罩体76的前端部不重合的方式。例如,也可以以第一罩体75的后端面和第二罩体76的前端面接触的状态或沿前后方向分离的状态配置第一罩体75和第二罩体76。在第一罩体75的后端部和第二罩体76的前端部不重合的状态下,也可以具备封堵第一罩体75的后端部和第二罩体76的前端部之间的间隙的封堵部件97。
(21)如图25、图26所示,也可以具备将第一罩体75的前端部和罩95(副罩)之间封堵起来的封堵部件98、99。左右的封堵部件98、99均为板状部件,并从后侧安装于罩95的后端部。左侧的封堵部件98封堵第一左侧半部78和罩95之间的间隙。右侧的封堵部件99封堵第一右侧半部79和罩95之间的间隙。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罩体75的前端部和罩95的后端部重合,但也可以是第一罩体75的前端部和罩95的后端部不重合的方式,在该状态下具备封堵第一罩体75和罩95之间的间隙的封堵部件98、99。
<第三实施方式>
基于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注意,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箭头F的方向设为“机体前侧”(参照图27以及图28),将箭头B的方向设为“机体后侧”(参照图27以及图28),将箭头L的方向设为“机体左侧”(参照图28),将箭头R的方向设为“机体右侧”(参照图28)。
〔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结构〕
在图27以及图28中示出了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在本联合收割机中,具备机体架1和左右一对履带行驶装置2。在行驶机体的前方,设有割取植立谷秆的割取部3。在行驶机体的前部的右侧,设有供驾驶员搭乘的驾驶部4。在驾驶部4的下方,设有容纳发动机E的发动机室ER。在割取部3的后方,设有对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装置5。横跨割取部3和脱粒装置5而设有输送部6,该输送部6将来自割取部3的割取谷秆朝向脱粒装置5输送。储存脱粒处理后的谷粒的谷粒储存箱10(谷粒储存部)与脱粒装置5横向并排地设置。谷粒储存箱10能够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心Z1在作业位置(关闭位置)和维护位置(打开位置)之间摆动开闭。
设有将谷粒储存箱10内的谷粒排出到外部的谷粒排出装置11(作业装置)。谷粒排出装置11具备将谷粒储存箱10内的谷粒朝向上方输送的纵向输送部12和将来自纵向输送部12的谷粒朝向机体外侧输送的横向输送部13。谷粒排出装置11构成为能够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心(纵向输送部12的轴心)Z1旋转,且构成为能够相对于谷粒储存箱10收纳在位于脱粒装置5侧的横向相邻处(左侧相邻处)的收纳位置。纵向输送部12的下端部与谷粒储存箱10的底部连通地连接。横向输送部13中靠纵向输送部12侧的端部与纵向输送部12的上端部连通地连接,且被可上下摆动地支承。
如图29所示,设有对来自发动机E的动力进行变速的变速器T。变速器T具备作为主变速装置的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HST)14和变速箱15。在变速箱15中,收容有齿轮式的副变速装置等。
〔驾驶部〕
如图29以及图30所示,驾驶部4在谷粒储存箱10的前方设于输送部6的横向相邻处(右侧相邻处)。驾驶部4具备驾驶席16、前面板17和侧面板18。在驾驶席16的后方,设有发动机E用的空气滤清器19以及发动机E用的粗滤器20。空气滤清器19在俯视观察时倾斜地配置为越靠其右端部则越位于前侧。
在前面板17上设有转向杆21和仪表板22、组合开关23、起动开关24。转向杆21是对行驶机体进行转向操作并对割取部3进行升降操作等的部件。组合开关23是对前照灯进行亮灯及灭灯操作并进行喇叭操作等的部件。起动开关24是对发动机E进行起动及停止操作的部件。
侧面板18相对于驾驶席16在机体左右方向上设于输送部6所在的一侧(左侧)。侧面板18具备构成上表面部的上板25和从上方覆盖上板25的外装罩26。脱粒装置5的左右范围和侧面板18的左右范围重叠。在侧面板18上,设有主变速杆27、副变速杆28、离合器杆29、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机体姿态操作件)、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作业装置状态操作件)。在侧面板18中与驾驶席16相邻的部分,为了不与驾驶席16干涉,形成向驾驶席16侧下降(向右侧下降)地倾斜的倾斜部18a。
主变速杆27是对HST14进行变速操作的部件。主变速杆27构成为能够绕沿机体左右方向延伸的轴心X1前后摆动操作。副变速杆28是对所述副变速装置进行变速操作的部件。离合器杆29是对割取离合器(省略图示)以及脱粒离合器(省略图示)进行切换操作的部件。
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是将机体的姿态操作为水平(前后方向、左右方向)状态的部件。在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中,具备自动操作开关30a、前后手动操作开关30b和左右手动操作开关30c。自动操作开关30a、前后手动操作开关30b以及左右手动操作开关30c从前侧开始以按照该顺序布置的状态设置。自动操作开关30a是将机体的姿态在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上自动操作为水平状态的部件。前后手动操作开关30b是将机体的姿态在前后方向上手动操作为水平状态的部件。左右手动操作开关30c是将机体的姿态在左右方向上手动操作为水平状态的部件。
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具备将谷粒排出离合器(省略图示)在卡合状态和切断状态之间切换操作的离合器切换操作部、对谷粒排出装置11进行旋转操作的旋转操作部、对谷粒排出装置11进行升降操作的升降操作部。
〔发动机室〕
如图29至图32所示,在发动机室ER中,除了发动机E以外,还收容有对发动机E的排气进行净化处理的排气净化装置32、对发动机冷却水进行散热的散热器33、对散热器33进行冷却的冷却风扇34。散热器33相对于发动机E设于机体横向外侧(右侧)。设有从右方以允许透气且阻止尘埃通过的状态覆盖散热器33以及发动机室ER的右侧部的防尘罩35。
排气净化装置32是通过DPF(柴油微粒过滤器)对发动机E的排气进行净化处理的装置。排气净化装置32在脱粒装置5和谷粒储存箱10之间的前方设于驾驶席4的下方。脱粒装置5的左右范围和排气净化装置32的左右范围重叠。排气净化装置32以其长度方向沿着机体前后方向的姿态设于侧面板18的后部的下方且发动机E的上方。具体而言,排气净化装置32以排气净化装置32的左右范围与脱粒装置5中靠谷粒储存箱10侧(右侧)的部分的左右范围重叠的状态且以排气净化装置32的长度方向沿着机体前后方向的状态设置在比脱粒装置5更靠前侧的位置。在排气净化装置32的外周上部设有排气口32a。排气净化装置32的排气口32a在机体左右方向上朝向谷粒储存箱10侧(右侧)的斜上方(右斜上方)延伸。
在排气净化装置32中,设有各种传感器用的线束和支架。在侧面板18的上板25中位于排气净化装置32的上方的部分,为了不与所述线束和所述支架等干涉而形成有开口,并且,从上方覆盖所述开口的罩96以从侧面板18的上板25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状态安装。
在排气净化装置32中,设有温度传感器用的线束H。线束H以其路线为最短路线的方式布线。在本实施方式中,线束H从排气净化装置32的上部伸出,在排气净化装置32的左侧穿过并向下方延伸,在排气净化装置32和发动机E的上下之间穿过并向右方延伸,且在发动机E的右侧穿过并向下方延伸。
设有形成发动机室ER的发动机室形成体37。发动机室形成体37具备侧面板18和发动机罩38。在发动机室形成体37中,发动机罩38位于右侧,且侧面板18位于左侧。即,发动机罩38构成发动机室形成体37中靠右侧的部分,且侧面板18构成发动机室形成体37中靠左侧的部分。发动机罩38具备顶板39和前壁40,顶板39对驾驶席16进行载置支承,前壁40横跨顶板39的前端部和驾驶席4的地板部。
〔脱粒装置〕
如图31以及图32所示,在脱粒装置5的上部,设置有能够绕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轴心Y1转动的脱粒筒41。设有从上方覆盖脱粒筒41的顶板42。在脱粒装置5的下部,设有分选部43。分选部43构成为对分选物进行分选,并且回收一次处理物的谷粒(单位化谷粒等)以及二次处理物的谷粒(带枝梗的谷粒等)。在分选部43的前部,设有吹送分选风的分选风机44。在脱粒装置5的右侧部,设有将一次处理物的谷粒向上方朝谷粒储存箱10输送的纵向输送装置45。
〔位置保持机构〕
如图36以及图37所示,设有将谷粒储存箱10的位置保持于关闭位置的位置保持机构46。位置保持机构46具备销47、能够与销47卡合的卡钩48、弹簧49和操作杆50。在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固定有支架51,销47支承于该支架51。在谷粒储存箱10的前表面部固定有支架52,卡钩48可摆动地支承于该支架52。弹簧49是将卡钩48向与销47卡合的一侧摆动施力的部件。操作杆50将卡钩48向卡合解除侧摆动操作的部件。
通过使卡钩48与销47卡合,使谷粒储存箱10的位置保持于关闭位置。通过从机体横向外侧(右侧)对操作杆50进行牵拉操作,使卡钩48克服弹簧49的作用力向卡合解除侧摆动。在卡钩48相对于销47的卡合被解除的状态下,能够使谷粒储存箱10摆动到打开位置。
〔排气管〕
如图31至图37所示,设有将由排气净化装置32净化处理后的排气排出的排气管36。排气管36在俯视观察时在脱粒装置5和谷粒储存箱10之间穿过。排气管36在从排气净化装置32的排气口32a向上方延伸之后,以向后上方倾斜的状态向后方延伸。排气管36在与脱粒装置5的前部对应的位置和与脱粒装置5的后部对应的位置之间的整个范围沿前后延伸,且在与脱粒装置5的前部对应的位置和与脱粒装置5的后部对应的位置之间的整个范围位于比脱粒装置5更靠上侧的位置。排气管36位于比谷粒储存箱10的上端更靠下侧的位置,且位于比收纳位置的谷粒排出装置11(横向输送部13)的下端更靠下侧的位置。排气管36支承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排气管36在比分选风机44更靠前侧的位置位于比脱粒装置5更靠上侧的位置。
排气管36具备尾管53和排气管本体54。排气管本体54在排气流动方向上分割成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排气管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排气管本体54从排气上游侧起在排气流动方向上分割成第一排气管部件55、第二排气管部件56以及第三排气管部件57。排气管36以直径按照尾管53、第一排气管部件55、第二排气管部件56以及第三排气管部件57的顺序变大的方式构成。第一排气管部件55、第二排气管部件56以及第三排气管部件57向后方延伸到比脱粒装置5更靠上侧的位置。第二排气管部件56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α1以及第三排气管部件57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α1比第一排气管部件55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α2小。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排气管部件56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α1和第三排气管部件57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α1相同。
〔尾管〕
尾管53通过螺栓固定于排气净化装置32的排气口32a。尾管53在从排气净化装置32的外周上部在机体左右方向上向谷粒储存箱10侧(右侧)的斜上方(右斜上方)延伸之后,向后侧弯曲。换言之,尾管53在机体左右方向上向脱粒装置5侧(左侧)弯曲并连结于排气净化装置32的排气口32a。尾管53具备从排气净化装置32的排气口32a向谷粒储存箱10侧(右侧)的斜上方延伸的上伸延伸部53a和从上伸延伸部53a的上端部向后方延伸的后伸延伸部53b。尾管53的弯曲部(上伸延伸部53a和后伸延伸部53b的连接部)位于比侧面板18的上板25更靠上侧的位置。
在侧面板18的上板25的后部,形成有供尾管53(上伸延伸部53a)穿过的开口18c。尾管53穿过开口18c而从侧面板18的上板25的下方向上方延伸。开口18c位于比驾驶席16的靠背部更靠后侧的位置。
〔第一排气管部件〕
在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前端部,形成有越靠前端则直径越大的扩径部55a。在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后端部,以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变小的方式形成有向下方弯折的弯折部55b。尾管53的后端部和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前端部空出间隙地重合。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前端部相对于尾管53的后端部从外侧空出间隙地重合。
第一排气管部件55经由第一支承部件58以及第二支承部件59支承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第一支承部件58横跨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前部和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而设置。第一支承部件58具备固定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的支架63和对第一排气管部件55进行支承的底座64。底座64固定于第一排气管部件55,且底座64以从支架63的后侧抵靠于支架63的状态从后方通过螺栓固定于支架63。
第二支承部件59横跨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后部和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而设置。第二支承部件59具备固定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且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水平伸出的支架65和立设于支架65且对第一排气管部件55进行支承的底座66。底座66固定于第一排气管部件55,且底座66以立设于支架65的状态从下方通过螺栓固定于支架65。
〔第二排气管部件〕
第二排气管部件56由直管构成。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后端部和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前端部空出间隙地重合。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前端部相对于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后端部从外侧空出间隙地重合。
第二排气管部件56经由第三支承部件60以及第四支承部件61支承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第三支承部件60横跨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前部和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而设置。第三支承部件60具备固定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且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水平伸出的支架67和立设于支架67且对第二排气管部件56进行支承的底座68。底座68固定于第二排气管部件56,且底座68以立设于支架67的状态从下方通过螺栓固定于支架67。
第四支承部件61横跨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后部和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而设置。第四支承部件61具备固定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且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水平伸出的支架69和立设于支架69且对第二排气管部件56进行支承的底座70。底座70固定于第二排气管部件56,且底座70以立设于支架69的状态从下方通过螺栓固定于支架69。
〔第三排气管部件〕
第三排气管部件57由直管构成。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后端部和第三排气管部件57的前端部空出间隙地重合。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排气管部件57的前端部相对于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后端部从外侧空出间隙地重合。在第三排气管部件57上,以向后上方倾斜的状态设置有对排气的风向进行设定的风向板71。
第三排气管部件57经由第五支承部件62支承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第五支承部件62横跨第三排气管部件57的后部和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而设置。第五支承部件62具备固定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且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水平伸出的支架72和立设于支架72且对第三排气管部件57进行支承的底座73。底座73固定于第三排气管部件57,且底座73以立设于支架72的状态从上方通过螺栓固定于支架72。
〔排气管罩〕
如图31至图34所示,设有从上方覆盖排气管本体54的排气管罩74。排气管罩74位于比谷粒储存箱10的上端更靠下侧的位置,且位于比收纳位置的谷粒排出装置11(横向输送部13)的下端更靠下侧的位置。排气管罩74支承于排气管36。在排气管罩74和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之间,遍及排气管罩74的整个前后长度地设置有间隙S。由此,能够使秸秆屑等从间隙S落下。
排气管罩74在排气流动方向上与多个排气管部件对应地分割成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罩体。在本实施方式中,排气管罩74从排气上游侧起在排气流动方向上分割成第一罩体75、第二罩体76以及第三罩体77。第一罩体75、第二罩体76以及第三罩体77向后方延伸到比脱粒装置5更靠上侧的位置。
〔第一罩体〕
第一罩体75是排气管罩74中与第一排气管部件55对应的部分。销47被第一罩体75覆盖。第一罩体75在观察横截面时形成为向下方开口的形状。第一罩体75具备第一左侧半部78、第一右侧半部79和侧板80。第一右侧半部79从上侧覆盖第一左侧半部78。在第一左侧半部78的上部,形成有向脱粒装置5侧下降(向左侧下降)地倾斜的倾斜部78a。在第一右侧半部79的上部,形成有向脱粒储存箱10侧下降(向右侧下降)地倾斜的倾斜部79a。在第一右侧半部79的右侧部,形成有向下方开口的开口79b(参照图37)。
侧板80从右方通过螺栓固定于第一右侧半部79的右侧面以覆盖开口79b。在侧板80中与位置保持机构46对应的部分,形成有向下方开口的开口80a。由此,卡钩48能够进入到开口80a而与销47卡合。
第一罩体75经由上支架81、横支架82、前下支架83以及后下支架84支承于第一排气管部件55。第一罩体75通过螺栓固定于上支架81、横支架82、前下支架83以及后下支架84。上支架81固定于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上部。左侧的横支架82固定于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左侧部。右侧的横支架82固定于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右侧部。前下支架83固定于底座64(第一支承部件58)。后下支架84固定于底座66(第二支承部件59)。
〔第二罩体〕
第二罩体76是排气管罩74中与第二排气管部件56对应的部分。第二罩体76在观察横截面时形成为向下方开口的形状。第二罩体76具备第二左侧半部85和第二右侧半部86。第二右侧半部86从上侧覆盖第二左侧半部85。在第二左侧半部85的上部,形成有向脱粒装置5侧下降(向左侧下降)地倾斜的倾斜部85a。在第二右侧半部86的上部,形成有向脱粒储存箱10侧下降(向右侧下降)地倾斜的倾斜部86a。第一罩体75的后端部和第二罩76的前端部空出间隙地重合。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罩体76的前端部相对于第一罩体75的后端部从外侧空出间隙地重合。为了使秸秆屑等难以进入且使热风难以泄漏到外部,将第一罩体75的后端部和第二罩体76的前端部重合的位置与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后端部和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前端部重合的位置前后错开,从而构成了迷宫构造。
第二罩体76经由上支架87、横支架88、前下支架89以及后下支架90支承于第二排气管部件56。第二罩体76通过螺栓固定于上支架87、横支架88、前下支架89以及后下支架90。上支架87固定于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上部。左侧的横支架88固定于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左侧部。右侧的横支架88固定于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右侧部。前下支架89固定于底座68(第三支承部件60)。后下支架90固定于底座70(第四支承部件61)。
〔第三罩体〕
第三罩体77是排气管罩74中与第三排气管部件57对应的部分。第三罩体77在观察横截面时形成为向下方开口的形状。第三罩体77具备第三左侧半部91和第三右侧半部92。第三右侧半部92从上侧覆盖第三左侧半部91。在第三左侧半部91的上部,形成有向脱粒装置5侧下降(向左侧下降)地倾斜的倾斜部91a。在第三右侧半部92的上部,形成有向脱粒储存箱10侧下降(向右侧下降)地倾斜的倾斜部92a。第二罩体76的后端部和第三罩77的前端部空出间隙地重合。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罩体77的前端部相对于第二罩体76的后端部从外侧空出间隙地重合。为了使秸秆屑等难以进入且使热风难以泄漏到外部,将第二罩体76的后端部和第三罩体77的前端部重合的位置与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后端部和第三排气管部件57的前端部重合的位置前后错开,从而构成了迷宫构造。
第三罩体77经由上支架93以及横支架94支承于第三排气管部件57。第三罩体77通过螺栓固定于上支架93以及横支架94,并且通过螺栓固定于底座73(第五支承部件62)的左右两侧部。上支架93固定于第三排气管部件57的上部。左侧的横支架94固定于第三排气管部件57的左侧部。右侧的横支架94固定于第三排气管部件57的右侧部。
〔罩〕
设有从上方覆盖尾管53、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前部以及开口18c的罩95。罩95通过螺栓固定于侧面板18的上板25等。第一罩体75的前端部从后方插入到罩95的内侧。
〔排气管单元的组装方法〕
以向第一排气管部件55上组装第一罩体75的状态构成单元(以下,称为“第一排气管单元”),以向第二排气管部件56上组装第二罩体76的状态构成单元(以下,称为“第二排气管单元”),以向第三排气管部件57上组装第三罩体77的状态构成单元(以下,称为“第三排气管单元”)。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所述第一排气管单元、所述第二排气管单元以及所述第三排气管单元按照以下的顺序组装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
具体而言,最开始,将所述第三排气管单元经由第五支承部件62组装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接着,将所述第二排气管单元经由第三支承部件60以及第四支承部件61组装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此时,将第二罩体76的后端部插入到第三罩体77的前端部,且将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后端部插入到第三排气管部件57的前端部。
最后,将所述第一排气管单元经由第一支承部件58以及第二支承部件59组装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此时,将第一罩体75的后端部插入到第二罩体76的前端部,且将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后端部插入到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前端部。
此处,优选的是,在尚未安装侧板80的状态下进行所述第一排气管单元的组装。由此,在将第一排气管部件55向第二排气管部件56插入时,容易目视确认管中心的相互位置。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气管36在比分选风机44更靠前侧的位置位于比脱粒装置5更靠上侧的位置。但是,排气管36也可以不在比分选风机44更靠前侧的位置位于比脱粒装置5更靠上侧的位置。该情况下,排气管36也可以在比分选风机44更靠后侧的位置位于比脱粒装置5更靠上侧的位置。或者,排气管36也可以在与分选风机44对应的前后位置位于比脱粒装置5更靠上侧的位置。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气管36位于比谷粒储存箱10的上端更靠下侧的位置。但是,排气管36也可以位于比谷粒储存箱10的上端更靠上侧的位置。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气管36位于比收纳位置的谷粒排出装置11(横向输送部13)的下端更靠下侧的位置。但是,排气管36也可以位于比收纳位置的谷粒排出装置11(横向输送部13)的下端更靠上侧的位置。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气管36在从排气净化装置32的排气口32a向上方延伸之后,以向后上方倾斜的状态向后方延伸。但是,排气管36也可以从排气净化装置32的排气口32a以向后上方倾斜的状态向后方延伸。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气管罩74支承于排气管36。但是,排气管罩74也可以除了支承于排气管36以外还支承于脱粒装置5。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气管罩74具备向脱粒装置5侧下降(向左侧下降)地倾斜的倾斜部78a、85a、91a以及向谷粒储存箱10侧下降(向右侧下降)地倾斜的倾斜部79a、86a、92a。但是,排气管罩74也可以仅具备向脱粒装置5侧下降(向左侧下降)地倾斜的倾斜部78a、85a、91a。或者,排气管罩74也可以仅具备向谷粒储存箱10侧下降(向右侧下降)地倾斜的倾斜部79a、86a、92a。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气管本体54在排气流动方向上分割成第一排气管部件55、第二排气管部件56以及第三排气管部件57。但是,排气管本体54也可以在排气流动方向上分割成两个或四个以上的排气管部件。或者,排气管本体54也可以不分割。
(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气管罩74在排气流动方向上与多个排气管部件对应地分割成第一罩体75、第二罩体76以及第三罩体77。但是,排气管罩74也可以在排气流动方向上与多个排气管部件对应地分割成两个或四个以上的排气管部件。或者,排气管罩74也可以在排气流动方向上分割成与多个排气管部件不同的多个罩体。或者,排气管罩74也可以不分割。
(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前端部相对于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后端部从外侧空出间隙地重合,且第三排气管部件57的前端部相对于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后端部从外侧空出间隙地重合。但是,也可以是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后端部相对于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前端部从外侧空出间隙地重合,还可以是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后端部相对于第三排气管部件57的前端部从外侧空出间隙地重合。
(10)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罩体76的前端部相对于第一罩体75的后端部从外侧空出间隙地重合,且第三罩体77的前端部相对于第二罩体76的后端部从外侧空出间隙地重合。但是,也可以是第一罩体75的后端部相对于第二罩体76的前端部从外侧空出间隙地重合,还可以是第二罩体76的后端部相对于第三罩体77的前端部从外侧空出间隙地重合。
(1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排气管部件56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α1以及第三排气管部件57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α1比第一排气管部件55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α2小,且第二排气管部件56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α1和第三排气管部件57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α1相同。但是,第三排气管部件57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也可以比第二排气管部件56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小。即,也可以是,在第一排气管部件55、第二排气管部件56以及第三排气管部件57中,越是位于排气下游侧的第三排气管部件57,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越小。或者,第一排气管部件55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第二排气管部件56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以及第三排气管部件57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也可以相同。
(1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气管罩74位于比谷粒储存箱10的上端更靠下侧的位置。但是,排气管罩74也可以位于比谷粒储存箱10的上端更靠上侧的位置。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气管罩74位于比收纳位置的谷粒排出装置11(横向输送部13)的下端更靠下侧的位置。但是,排气管罩74也可以位于比收纳位置的谷粒排出装置11(横向输送部13)的下端更靠上侧的位置。
(1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开口18c形成于侧面板18的上板25的后部。但是,开口18c也可以形成于发动机罩38的顶板39的后部。
(1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空气滤清器19在俯视观察时倾斜地配置为越靠其右端部则越位于前侧。但是,空气滤清器19也可以在俯视观察时倾斜地配置为越靠其左端部则越位于前侧。或者,空气滤清器19也可以在俯视观察时沿横向配置。
(1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罩体75的前端部从后方插入到罩95的内侧。但是,也可以是罩95的后端部插入到第一罩体75的内侧。
(1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脱粒装置5的左右范围和侧面板18的左右范围重叠。但是,脱粒装置5的左右范围和侧面板18的左右范围也可以不重叠。
(1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尾管53在从排气净化装置32的外周上部在机体左右方向上向谷粒储存箱10侧(右侧)的斜上方(右斜上方)延伸之后,向后侧弯曲。但是,尾管53也可在以从排气净化装置32的外周上部在机体左右方向上向谷粒储存箱10侧(右侧)的横向侧面延伸之后,向后侧弯曲。
(1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气净化装置32设于侧面板18的下方。但是,排气净化装置32也可以设于发动机罩38(顶板39)的下方。
<第四实施方式>
基于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注意,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箭头F的方向设为“机体前侧”(参照图38以及图39),将箭头B的方向设为“机体后侧”(参照图38以及图39),将箭头L的方向设为“机体左侧”(参照图39),将箭头R的方向设为“机体右侧”(参照图39)。
〔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结构〕
在图38以及图39中示出了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在本联合收割机中,具备机体架1和左右一对履带行驶装置2。在行驶机体的前方,设有割取植立谷秆的割取部3。在行驶机体的前部的右侧,设有供驾驶员搭乘的驾驶部4。在驾驶部4的下方,设有容纳发动机E的发动机室ER。在割取部3的后方,设有对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装置5。横跨割取部3和脱粒装置5而设有输送部6,该输送部6将来自割取部3的割取谷秆朝向脱粒装置5输送。储存脱粒处理后的谷粒的谷粒储存箱10(谷粒储存部)与脱粒装置5横向并排地设置。谷粒储存箱10能够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心Z1在作业位置(关闭位置)和维护位置(打开位置)之间摆动开闭。
设有将谷粒储存箱10内的谷粒排出到外部的谷粒排出装置11(作业装置)。谷粒排出装置11具备将谷粒储存箱10内的谷粒朝向上方输送的纵向输送部12和将来自纵向输送部12的谷粒朝向机体外侧输送的横向输送部13。谷粒排出装置11构成为能够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心(纵向输送部12的轴心)Z1旋转,且构成为能够相对于谷粒储存箱10收纳在位于脱粒装置5侧的横向相邻处(左侧相邻处)的收纳位置。纵向输送部12的下端部与谷粒储存箱10的底部连通地连接。横向输送部13中靠纵向输送部12侧的端部与纵向输送部12的上端部连通地连接,且被可上下摆动地支承。
如图40所示,设有对来自发动机E的动力进行变速的变速器T。变速器T具备作为主变速装置的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HST)14和变速箱15。在变速箱15中,收容有齿轮式的副变速装置等。
〔驾驶部〕
如图40以及图41所示,驾驶部4在谷粒储存箱10的前方设于输送部6的横向相邻处(右侧相邻处)。驾驶部4具备驾驶席16、前面板17和侧面板18。在驾驶席16的后方,设有发动机E用的空气滤清器19以及发动机E用的粗滤器20。空气滤清器19在俯视观察时倾斜地配置为越靠其右端部则越位于前侧。
在前面板17上设有转向杆21和仪表板22、组合开关23、起动开关24。转向杆21是对行驶机体进行转向操作并对割取部3进行升降操作等的部件。组合开关23是对前照灯进行亮灯及灭灯操作并进行喇叭操作等的部件。起动开关24是对发动机E进行起动及停止操作的部件。
侧面板18相对于驾驶席16在机体左右方向上设于输送部6所在的一侧(左侧)。侧面板18具备构成上表面部的上板25和从上方覆盖上板25的外装罩26。脱粒装置5的左右范围和侧面板18的左右范围重叠。在侧面板18上,设有主变速杆27、副变速杆28、离合器杆29、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机体姿态操作件)、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作业装置状态操作件)。在侧面板18中与驾驶席16相邻的部分,为了不与驾驶席16干涉,形成向驾驶席16侧下降(向右侧下降)地倾斜的倾斜部18a。
主变速杆27是对HST14进行变速操作的部件。主变速杆27构成为能够绕沿机体左右方向延伸的轴心X1前后摆动操作。副变速杆28是对所述副变速装置进行变速操作的部件。离合器杆29是对割取离合器(省略图示)以及脱粒离合器(省略图示)进行切换操作的部件。
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是将机体的姿态操作为水平(前后方向、左右方向)状态的部件。在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中,具备自动操作开关30a、前后手动操作开关30b和左右手动操作开关30c。自动操作开关30a、前后手动操作开关30b以及左右手动操作开关30c从前侧开始以按照该顺序布置的状态设置。自动操作开关30a是将机体的姿态在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上自动操作为水平状态的部件。前后手动操作开关30b是将机体的姿态在前后方向上手动操作为水平状态的部件。左右手动操作开关30c是将机体的姿态在左右方向上手动操作为水平状态的部件。
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具备将谷粒排出离合器(省略图示)在卡合状态和切断状态之间切换操作的离合器切换操作部、对谷粒排出装置11进行旋转操作的旋转操作部、对谷粒排出装置11进行升降操作的升降操作部。
〔发动机室〕
如图40至图43所示,在发动机室ER中,除了发动机E以外,还收容有对发动机E的排气进行净化处理的排气净化装置32、对发动机冷却水进行散热的散热器33、对散热器33进行冷却的冷却风扇34。散热器33相对于发动机E设于机体横向外侧(右侧)。设有从右方以允许透气且阻止尘埃通过的状态覆盖散热器33以及发动机室ER的右侧部的防尘罩35。
排气净化装置32是通过DPF(柴油微粒过滤器)对发动机E的排气进行净化处理的装置。排气净化装置32在脱粒装置5和谷粒储存箱10之间的前方设于驾驶席4的下方。脱粒装置5的左右范围和排气净化装置32的左右范围重叠。排气净化装置32以其长度方向沿着机体前后方向的姿态设于侧面板18的后部的下方且发动机E的上方。具体而言,排气净化装置32以排气净化装置32的左右范围与脱粒装置5中靠谷粒储存箱10侧(右侧)的部分的左右范围重叠的状态且以排气净化装置32的长度方向沿着机体前后方向的状态设置在比脱粒装置5更靠前侧的位置。在排气净化装置32的外周上部设有排气口32a。排气净化装置32的排气口32a在机体左右方向上朝向谷粒储存箱10侧(右侧)的斜上方(右斜上方)延伸。
在排气净化装置32中,设有各种传感器用的线束和支架。在侧面板18的上板25中位于排气净化装置32的上方的部分,为了不与所述线束和所述支架等干涉而形成有开口,并且,从上方覆盖所述开口的罩96以从侧面板18的上板25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状态安装。
在排气净化装置32中,设有温度传感器用的线束H。线束H以其路线为最短路线的方式布线。在本实施方式中,线束H从排气净化装置32的上部伸出,在排气净化装置32的左侧穿过并向下方延伸,在排气净化装置32和发动机E的上下之间穿过并向右方延伸,且在发动机E的右侧穿过并向下方延伸。
设有形成发动机室ER的发动机室形成体37。发动机室形成体37具备侧面板18和发动机罩38。在发动机室形成体37中,发动机罩38位于右侧,且侧面板18位于左侧。即,发动机罩38构成发动机室形成体37中靠右侧的部分,且侧面板18构成发动机室形成体37中靠左侧的部分。发动机罩38具备顶板39和前壁40,顶板39对驾驶席16进行载置支承,前壁40横跨顶板39的前端部和驾驶席4的地板部。
〔脱粒装置〕
如图42以及图43所示,在脱粒装置5的上部,设置有能够绕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轴心Y1转动的脱粒筒41。设有从上方覆盖脱粒筒41的顶板42。在脱粒装置5的下部,设有分选部43。分选部43构成为对分选物进行分选,并且回收一次处理物的谷粒(单位化谷粒等)以及二次处理物的谷粒(带枝梗的谷粒等)。在分选部43的前部,设有吹送分选风的分选风机44。在脱粒装置5的右侧部,设有将一次处理物的谷粒向上方朝谷粒储存箱10输送的纵向输送装置45。
〔位置保持机构〕
如图47以及图48所示,设有将谷粒储存箱10的位置保持于关闭位置的位置保持机构46。位置保持机构46具备销47、能够与销47卡合的卡钩48、弹簧49和操作杆50。在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固定有支架51,销47支承于该支架51。在谷粒储存箱10的前表面部固定有支架52,卡钩48可摆动地支承于该支架52。弹簧49是将卡钩48向与销47卡合的一侧摆动施力的部件。操作杆50将卡钩48向卡合解除侧摆动操作的部件。
通过使卡钩48与销47卡合,使谷粒储存箱10的位置保持于关闭位置。通过从机体横向外侧(右侧)对操作杆50进行牵拉操作,使卡钩48克服弹簧49的作用力向卡合解除侧摆动。在卡钩48相对于销47的卡合被解除的状态下,能够使谷粒储存箱10摆动到打开位置。
〔排气管〕
如图42至图48所示,设有将由排气净化装置32净化处理后的排气排出的排气管36。排气管36在俯视观察时在脱粒装置5和谷粒储存箱10之间穿过。排气管36在从排气净化装置32的排气口32a向上方延伸之后,以向后上方倾斜的状态向后方延伸。排气管36在与脱粒装置5的前部对应的位置和与脱粒装置5的后部对应的位置之间的整个范围沿前后延伸,且在与脱粒装置5的前部对应的位置和与脱粒装置5的后部对应的位置之间的整个范围位于比脱粒装置5更靠上侧的位置。排气管36位于比谷粒储存箱10的上端更靠下侧的位置,且位于比收纳位置的谷粒排出装置11(横向输送部13)的下端更靠下侧的位置。排气管36支承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排气管36在比分选风机44更靠前侧的位置位于比脱粒装置5更靠上侧的位置。
排气管36具备尾管53和排气管本体54。排气管本体54在排气流动方向上分割成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排气管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排气管本体54从排气上游侧起在排气流动方向上分割成第一排气管部件55、第二排气管部件56以及第三排气管部件57。排气管36以直径按照尾管53、第一排气管部件55、第二排气管部件56以及第三排气管部件57的顺序变大的方式构成。第一排气管部件55、第二排气管部件56以及第三排气管部件57向后方延伸到比脱粒装置5更靠上侧的位置。第二排气管部件56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α1以及第三排气管部件57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α1比第一排气管部件55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α2小。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排气管部件56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α1和第三排气管部件57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α1相同。
〔尾管〕
尾管53通过螺栓固定于排气净化装置32的排气口32a。尾管53在从排气净化装置32的外周上部在机体左右方向上向谷粒储存箱10侧(右侧)的斜上方(右斜上方)延伸之后,向后侧弯曲。换言之,尾管53在机体左右方向上向脱粒装置5侧(左侧)弯曲并连结于排气净化装置32的排气口32a。尾管53具备从排气净化装置32的排气口32a向谷粒储存箱10侧(右侧)的斜上方延伸的上伸延伸部53a和从上伸延伸部53a的上端部向后方延伸的后伸延伸部53b。尾管53的弯曲部(上伸延伸部53a和后伸延伸部53b的连接部)位于比侧面板18的上板25更靠上侧的位置。
在侧面板18的上板25的后部,形成有供尾管53(上伸延伸部53a)穿过的开口18c。尾管53穿过开口18c而从侧面板18的上板25的下方向上方延伸。开口18c位于比驾驶席16的靠背部更靠后侧的位置。
〔第一排气管部件〕
在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前端部,形成有越靠前端则直径越大的扩径部55a。在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后端部,以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变小的方式形成有向下方弯折的弯折部55b。尾管53的后端部和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前端部空出间隙地重合。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前端部相对于尾管53的后端部从外侧空出间隙地重合。
第一排气管部件55经由第一支承部件58以及第二支承部件59支承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第一支承部件58横跨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前部和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而设置。第一支承部件58具备固定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的支架63和对第一排气管部件55进行支承的底座64。底座64固定于第一排气管部件55,且底座64以从支架63的后侧抵靠于支架63的状态从后方通过螺栓固定于支架63。
第二支承部件59横跨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后部和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而设置。第二支承部件59具备固定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且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水平伸出的支架65和立设于支架65且对第一排气管部件55进行支承的底座66。底座66固定于第一排气管部件55,且底座66以立设于支架65的状态从下方通过螺栓固定于支架65。
〔第二排气管部件〕
第二排气管部件56由直管构成。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后端部和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前端部空出间隙地重合。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前端部相对于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后端部从外侧空出间隙地重合。
第二排气管部件56经由第三支承部件60以及第四支承部件61支承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第三支承部件60横跨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前部和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而设置。第三支承部件60具备固定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且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水平伸出的支架67和立设于支架67且对第二排气管部件56进行支承的底座68。底座68固定于第二排气管部件56,且底座68以立设于支架67的状态从下方通过螺栓固定于支架67。
第四支承部件61横跨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后部和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而设置。第四支承部件61具备固定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且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水平伸出的支架69和立设于支架69且对第二排气管部件56进行支承的底座70。底座70固定于第二排气管部件56,且底座70以立设于支架69的状态从下方通过螺栓固定于支架69。
〔第三排气管部件〕
第三排气管部件57由直管构成。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后端部和第三排气管部件57的前端部空出间隙地重合。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排气管部件57的前端部相对于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后端部从外侧空出间隙地重合。在第三排气管部件57上,以向后上方倾斜的状态设置有对排气的风向进行设定的风向板71。
第三排气管部件57经由第五支承部件62支承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第五支承部件62横跨第三排气管部件57的后部和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而设置。第五支承部件62具备固定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且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水平伸出的支架72和立设于支架72且对第三排气管部件57进行支承的底座73。底座73固定于第三排气管部件57,且底座73以立设于支架72的状态从上方通过螺栓固定于支架72。
〔排气管罩〕
如图42至图45所示,设有从上方覆盖排气管本体54的排气管罩74。排气管罩74位于比谷粒储存箱10的上端更靠下侧的位置,且位于比收纳位置的谷粒排出装置11(横向输送部13)的下端更靠下侧的位置。排气管罩74支承于排气管36。在排气管罩74和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之间,遍及排气管罩74的整个前后长度地设置有间隙S。由此,能够使秸秆屑等从间隙S落下。
排气管罩74在排气流动方向上与多个排气管部件对应地分割成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罩体。在本实施方式中,排气管罩74从排气上游侧起在排气流动方向上分割成第一罩体75、第二罩体76以及第三罩体77。第一罩体75、第二罩体76以及第三罩体77向后方延伸到比脱粒装置5更靠上侧的位置。
〔第一罩体〕
第一罩体75是排气管罩74中与第一排气管部件55对应的部分。销47被第一罩体75覆盖。第一罩体75在观察横截面时形成为向下方开口的形状。第一罩体75具备第一左侧半部78、第一右侧半部79和侧板80。第一右侧半部79从上侧覆盖第一左侧半部78。在第一左侧半部78的上部,形成有向脱粒装置5侧下降(向左侧下降)地倾斜的倾斜部78a。在第一右侧半部79的上部,形成有向脱粒储存箱10侧下降(向右侧下降)地倾斜的倾斜部79a。在第一右侧半部79的右侧部,形成有向下方开口的开口79b(参照图48)。
侧板80从右方通过螺栓固定于第一右侧半部79的右侧面以覆盖开口79b。在侧板80中与位置保持机构46对应的部分,形成有向下方开口的开口80a。由此,卡钩48能够进入到开口80a而与销47卡合。
第一罩体75经由上支架81、横支架82、前下支架83以及后下支架84支承于第一排气管部件55。第一罩体75通过螺栓固定于上支架81、横支架82、前下支架83以及后下支架84。上支架81固定于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上部。左侧的横支架82固定于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左侧部。右侧的横支架82固定于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右侧部。前下支架83固定于底座64(第一支承部件58)。后下支架84固定于底座66(第二支承部件59)。
〔第二罩体〕
第二罩体76是排气管罩74中与第二排气管部件56对应的部分。第二罩体76在观察横截面时形成为向下方开口的形状。第二罩体76具备第二左侧半部85和第二右侧半部86。第二右侧半部86从上侧覆盖第二左侧半部85。在第二左侧半部85的上部,形成有向脱粒装置5侧下降(向左侧下降)地倾斜的倾斜部85a。在第二右侧半部86的上部,形成有向脱粒储存箱10侧下降(向右侧下降)地倾斜的倾斜部86a。第一罩体75的后端部和第二罩76的前端部空出间隙地重合。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罩体76的前端部相对于第一罩体75的后端部从外侧空出间隙地重合。为了使秸秆屑等难以进入且使热风难以泄漏到外部,将第一罩体75的后端部和第二罩体76的前端部重合的位置与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后端部和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前端部重合的位置前后错开,从而构成了迷宫构造。
第二罩体76经由上支架87、横支架88、前下支架89以及后下支架90支承于第二排气管部件56。第二罩体76通过螺栓固定于上支架87、横支架88、前下支架89以及后下支架90。上支架87固定于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上部。左侧的横支架88固定于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左侧部。右侧的横支架88固定于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右侧部。前下支架89固定于底座68(第三支承部件60)。后下支架90固定于底座70(第四支承部件61)。
〔第三罩体〕
第三罩体77是排气管罩74中与第三排气管部件57对应的部分。第三罩体77在观察横截面时形成为向下方开口的形状。第三罩体77具备第三左侧半部91和第三右侧半部92。第三右侧半部92从上侧覆盖第三左侧半部91。在第三左侧半部91的上部,形成有向脱粒装置5侧下降(向左侧下降)地倾斜的倾斜部91a。在第三右侧半部92的上部,形成有向脱粒储存箱10侧下降(向右侧下降)地倾斜的倾斜部92a。第二罩体76的后端部和第三罩77的前端部空出间隙地重合。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罩体77的前端部相对于第二罩体76的后端部从外侧空出间隙地重合。为了使秸秆屑等难以进入且使热风难以泄漏到外部,将第二罩体76的后端部和第三罩体77的前端部重合的位置与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后端部和第三排气管部件57的前端部重合的位置前后错开,从而构成了迷宫构造。
第三罩体77经由上支架93以及横支架94支承于第三排气管部件57。第三罩体77通过螺栓固定于上支架93以及横支架94,并且通过螺栓固定于底座73(第五支承部件62)的左右两侧部。上支架93固定于第三排气管部件57的上部。左侧的横支架94固定于第三排气管部件57的左侧部。右侧的横支架94固定于第三排气管部件57的右侧部。
〔罩〕
设有从上方覆盖尾管53、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前部以及开口18c的罩95。罩95通过螺栓固定于侧面板18的上板25等。第一罩体75的前端部从后方插入到罩95的内侧。
〔排气管单元的组装方法〕
以向第一排气管部件55上组装第一罩体75的状态构成单元(以下,称为“第一排气管单元”),以向第二排气管部件56上组装第二罩体76的状态构成单元(以下,称为“第二排气管单元”),以向第三排气管部件57上组装第三罩体77的状态构成单元(以下,称为“第三排气管单元”)。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所述第一排气管单元、所述第二排气管单元以及所述第三排气管单元按照以下的顺序组装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
具体而言,最开始,将所述第三排气管单元经由第五支承部件62组装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接着,将所述第二排气管单元经由第三支承部件60以及第四支承部件61组装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此时,将第二罩体76的后端部插入到第三罩体77的前端部,且将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后端部插入到第三排气管部件57的前端部。
最后,将所述第一排气管单元经由第一支承部件58以及第二支承部件59组装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此时,将第一罩体75的后端部插入到第二罩体76的前端部,且将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后端部插入到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前端部。
此处,优选的是,在尚未安装侧板80的状态下进行所述第一排气管单元的组装。由此,在将第一排气管部件55向第二排气管部件56插入时,容易目视确认管中心的相互位置。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气管36在比分选风机44更靠前侧的位置位于比脱粒装置5更靠上侧的位置。但是,排气管36也可以不在比分选风机44更靠前侧的位置位于比脱粒装置5更靠上侧的位置。该情况下,排气管36也可以在比分选风机44更靠后侧的位置位于比脱粒装置5更靠上侧的位置。或者,排气管36也可以在与分选风机44对应的前后位置位于比脱粒装置5更靠上侧的位置。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气管36位于比谷粒储存箱10的上端更靠下侧的位置。但是,排气管36也可以位于比谷粒储存箱10的上端更靠上侧的位置。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气管36位于比收纳位置的谷粒排出装置11(横向输送部13)的下端更靠下侧的位置。但是,排气管36也可以位于比收纳位置的谷粒排出装置11(横向输送部13)的下端更靠上侧的位置。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气管36在从排气净化装置32的排气口32a向上方延伸之后,以向后上方倾斜的状态向后方延伸。但是,排气管36也可以从排气净化装置32的排气口32a以向后上方倾斜的状态向后方延伸。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气管罩74支承于排气管36。但是,排气管罩74也可以除了支承于排气管36以外还支承于脱粒装置5。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气管罩74具备向脱粒装置5侧下降(向左侧下降)地倾斜的倾斜部78a、85a、91a以及向谷粒储存箱10侧下降(向右侧下降)地倾斜的倾斜部79a、86a、92a。但是,排气管罩74也可以仅具备向脱粒装置5侧下降(向左侧下降)地倾斜的倾斜部78a、85a、91a。或者,排气管罩74也可以仅具备向谷粒储存箱10侧下降(向右侧下降)地倾斜的倾斜部79a、86a、92a。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气管本体54在排气流动方向上分割成第一排气管部件55、第二排气管部件56以及第三排气管部件57。但是,排气管本体54也可以在排气流动方向上分割成两个或四个以上的排气管部件。或者,排气管本体54也可以不分割。
(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气管罩74在排气流动方向上与多个排气管部件对应地分割成第一罩体75、第二罩体76以及第三罩体77。但是,排气管罩74也可以在排气流动方向上与多个排气管部件对应地分割成两个或四个以上的排气管部件。或者,排气管罩74也可以在排气流动方向上分割成与多个排气管部件不同的多个罩体。或者,排气管罩74也可以不分割。
(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前端部相对于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后端部从外侧空出间隙地重合,且第三排气管部件57的前端部相对于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后端部从外侧空出间隙地重合。但是,也可以是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后端部相对于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前端部从外侧空出间隙地重合,还可以是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后端部相对于第三排气管部件57的前端部从外侧空出间隙地重合。
(10)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罩体76的前端部相对于第一罩体75的后端部从外侧空出间隙地重合,且第三罩体77的前端部相对于第二罩体76的后端部从外侧空出间隙地重合。但是,也可以是第一罩体75的后端部相对于第二罩体76的前端部从外侧空出间隙地重合,还可以是第二罩体76的后端部相对于第三罩体77的前端部从外侧空出间隙地重合。
(1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排气管部件56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α1以及第三排气管部件57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α1比第一排气管部件55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α2小,且第二排气管部件56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α1和第三排气管部件57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α1相同。但是,第三排气管部件57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也可以比第二排气管部件56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小。即,也可以是,在第一排气管部件55、第二排气管部件56以及第三排气管部件57中,越是位于排气下游侧的第三排气管部件57,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越小。或者,第一排气管部件55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第二排气管部件56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以及第三排气管部件57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也可以相同。
(1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气管罩74位于比谷粒储存箱10的上端更靠下侧的位置。但是,排气管罩74也可以位于比谷粒储存箱10的上端更靠上侧的位置。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气管罩74位于比收纳位置的谷粒排出装置11(横向输送部13)的下端更靠下侧的位置。但是,排气管罩74也可以位于比收纳位置的谷粒排出装置11(横向输送部13)的下端更靠上侧的位置。
(1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开口18c形成于侧面板18的上板25的后部。但是,开口18c也可以形成于发动机罩38的顶板39的后部。
(1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空气滤清器19在俯视观察时倾斜地配置为越靠其右端部则越位于前侧。但是,空气滤清器19也可以在俯视观察时倾斜地配置为越靠其左端部则越位于前侧。或者,空气滤清器19也可以在俯视观察时沿横向配置。
(1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罩体75的前端部从后方插入到罩95的内侧。但是,也可以是罩95的后端部插入到第一罩体75的内侧。
(1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脱粒装置5的左右范围和侧面板18的左右范围重叠。但是,脱粒装置5的左右范围和侧面板18的左右范围也可以不重叠。
(1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尾管53在从排气净化装置32的外周上部在机体左右方向上向谷粒储存箱10侧(右侧)的斜上方(右斜上方)延伸之后,向后侧弯曲。但是,尾管53也可在以从排气净化装置32的外周上部在机体左右方向上向谷粒储存箱10侧(右侧)的横向侧面延伸之后,向后侧弯曲。
(1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气净化装置32设于侧面板18的下方。但是,排气净化装置32也可以设于发动机罩38(顶板39)的下方。
<第五实施方式>
基于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注意,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箭头F的方向设为“机体前侧”(参照图49以及图50),将箭头B的方向设为“机体后侧”(参照图49以及图50),将箭头L的方向设为“机体左侧”(参照图50),将箭头R的方向设为“机体右侧”(参照图50)。
〔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结构〕
在图49以及图50中示出了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在本联合收割机中,具备机体架1和左右一对履带行驶装置2。在行驶机体的前方,设有割取植立谷秆的割取部3。在行驶机体的前部的右侧,设有供驾驶员搭乘的驾驶部4。在驾驶部4的下方,设有容纳发动机E的发动机室ER。在割取部3的后方,设有对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装置5。横跨割取部3和脱粒装置5而设有输送部6,该输送部6将来自割取部3的割取谷秆朝向脱粒装置5输送。储存脱粒处理后的谷粒的谷粒储存箱10(谷粒储存部)与脱粒装置5横向并排地设置。谷粒储存箱10能够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心Z1在作业位置(关闭位置)和维护位置(打开位置)之间摆动开闭。
设有将谷粒储存箱10内的谷粒排出到外部的谷粒排出装置11(作业装置)。谷粒排出装置11具备将谷粒储存箱10内的谷粒朝向上方输送的纵向输送部12和将来自纵向输送部12的谷粒朝向机体外侧输送的横向输送部13。谷粒排出装置11构成为能够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心(纵向输送部12的轴心)Z1旋转,且构成为能够相对于谷粒储存箱10收纳在位于脱粒装置5侧的横向相邻处(左侧相邻处)的收纳位置。纵向输送部12的下端部与谷粒储存箱10的底部连通地连接。横向输送部13中靠纵向输送部12侧的端部与纵向输送部12的上端部连通地连接,且被可上下摆动地支承。
如图51所示,设有对来自发动机E的动力进行变速的变速器T。变速器T具备作为主变速装置的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HST)14和变速箱15。在变速箱15中,收容有齿轮式的副变速装置等。
〔驾驶部〕
如图51以及图52所示,驾驶部4在谷粒储存箱10的前方设于输送部6的横向相邻处(右侧相邻处)。驾驶部4具备驾驶席16、前面板17和侧面板18。在驾驶席16的后方,设有发动机E用的空气滤清器19以及发动机E用的粗滤器20。空气滤清器19在俯视观察时倾斜地配置为越靠其右端部则越位于前侧。
在前面板17上设有转向杆21和仪表板22、组合开关23、起动开关24。转向杆21是对行驶机体进行转向操作并对割取部3进行升降操作等的部件。组合开关23是对前照灯进行亮灯及灭灯操作并进行喇叭操作等的部件。起动开关24是对发动机E进行起动及停止操作的部件。
侧面板18相对于驾驶席16在机体左右方向上设于输送部6所在的一侧(左侧)。侧面板18具备构成上表面部的上板25和从上方覆盖上板25的外装罩26。脱粒装置5的左右范围和侧面板18的左右范围重叠。在侧面板18上,设有主变速杆27、副变速杆28、离合器杆29、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机体姿态操作件)、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作业装置状态操作件)。在侧面板18中与驾驶席16相邻的部分,为了不与驾驶席16干涉,形成向驾驶席16侧下降(向右侧下降)地倾斜的倾斜部18a。
主变速杆27是对HST14进行变速操作的部件。主变速杆27构成为能够绕沿机体左右方向延伸的轴心X1前后摆动操作。副变速杆28是对所述副变速装置进行变速操作的部件。离合器杆29是对割取离合器(省略图示)以及脱粒离合器(省略图示)进行切换操作的部件。
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是将机体的姿态操作为水平(前后方向、左右方向)状态的部件。在机体姿态操作开关30中,具备自动操作开关30a、前后手动操作开关30b和左右手动操作开关30c。自动操作开关30a、前后手动操作开关30b以及左右手动操作开关30c从前侧开始以按照该顺序布置的状态设置。自动操作开关30a是将机体的姿态在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上自动操作为水平状态的部件。前后手动操作开关30b是将机体的姿态在前后方向上手动操作为水平状态的部件。左右手动操作开关30c是将机体的姿态在左右方向上手动操作为水平状态的部件。
谷粒排出装置操作开关31具备将谷粒排出离合器(省略图示)在卡合状态和切断状态之间切换操作的离合器切换操作部、对谷粒排出装置11进行旋转操作的旋转操作部、对谷粒排出装置11进行升降操作的升降操作部。
〔发动机室〕
如图51至图54所示,在发动机室ER中,除了发动机E以外,还收容有对发动机E的排气进行净化处理的排气净化装置32、对发动机冷却水进行散热的散热器33、对散热器33进行冷却的冷却风扇34。散热器33相对于发动机E设于机体横向外侧(右侧)。设有从右方以允许透气且阻止尘埃通过的状态覆盖散热器33以及发动机室ER的右侧部的防尘罩35。
排气净化装置32是通过DPF(柴油微粒过滤器)对发动机E的排气进行净化处理的装置。排气净化装置32在脱粒装置5和谷粒储存箱10之间的前方设于驾驶席4的下方。脱粒装置5的左右范围和排气净化装置32的左右范围重叠。排气净化装置32以其长度方向沿着机体前后方向的姿态设于侧面板18的后部的下方且发动机E的上方。具体而言,排气净化装置32以排气净化装置32的左右范围与脱粒装置5中靠谷粒储存箱10侧(右侧)的部分的左右范围重叠的状态且以排气净化装置32的长度方向沿着机体前后方向的状态设置在比脱粒装置5更靠前侧的位置。在排气净化装置32的外周上部设有排气口32a。排气净化装置32的排气口32a在机体左右方向上朝向谷粒储存箱10侧(右侧)的斜上方(右斜上方)延伸。
在排气净化装置32中,设有各种传感器用的线束和支架。在侧面板18的上板25中位于排气净化装置32的上方的部分,为了不与所述线束和所述支架等干涉而形成有开口,并且,从上方覆盖所述开口的罩96以从侧面板18的上板25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状态安装。
在排气净化装置32中,设有温度传感器用的线束H。线束H以其路线为最短路线的方式布线。在本实施方式中,线束H从排气净化装置32的上部伸出,在排气净化装置32的左侧穿过并向下方延伸,在排气净化装置32和发动机E的上下之间穿过并向右方延伸,且在发动机E的右侧穿过并向下方延伸。
设有形成发动机室ER的发动机室形成体37。发动机室形成体37具备侧面板18和发动机罩38。在发动机室形成体37中,发动机罩38位于右侧,且侧面板18位于左侧。即,发动机罩38构成发动机室形成体37中靠右侧的部分,且侧面板18构成发动机室形成体37中靠左侧的部分。发动机罩38具备顶板39和前壁40,顶板39对驾驶席16进行载置支承,前壁40横跨顶板39的前端部和驾驶席4的地板部。
〔脱粒装置〕
如图53以及图54所示,在脱粒装置5的上部,设置有能够绕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轴心Y1转动的脱粒筒41。设有从上方覆盖脱粒筒41的顶板42。在脱粒装置5的下部,设有分选部43。分选部43构成为对分选物进行分选,并且回收一次处理物的谷粒(单位化谷粒等)以及二次处理物的谷粒(带枝梗的谷粒等)。在分选部43的前部,设有吹送分选风的分选风机44。在脱粒装置5的右侧部,设有将一次处理物的谷粒向上方朝谷粒储存箱10输送的纵向输送装置45。
〔位置保持机构〕
如图58以及图59所示,设有将谷粒储存箱10的位置保持于关闭位置的位置保持机构46。位置保持机构46具备销47、能够与销47卡合的卡钩48、弹簧49和操作杆50。在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固定有支架51,销47支承于该支架51。在谷粒储存箱10的前表面部固定有支架52,卡钩48可摆动地支承于该支架52。弹簧49是将卡钩48向与销47卡合的一侧摆动施力的部件。操作杆50将卡钩48向卡合解除侧摆动操作的部件。
通过使卡钩48与销47卡合,使谷粒储存箱10的位置保持于关闭位置。通过从机体横向外侧(右侧)对操作杆50进行牵拉操作,使卡钩48克服弹簧49的作用力向卡合解除侧摆动。在卡钩48相对于销47的卡合被解除的状态下,能够使谷粒储存箱10摆动到打开位置。
〔排气管〕
如图53至图59所示,设有将由排气净化装置32净化处理后的排气排出的排气管36。排气管36在俯视观察时在脱粒装置5和谷粒储存箱10之间穿过。排气管36在从排气净化装置32的排气口32a向上方延伸之后,以向后上方倾斜的状态向后方延伸。排气管36在与脱粒装置5的前部对应的位置和与脱粒装置5的后部对应的位置之间的整个范围沿前后延伸,且在与脱粒装置5的前部对应的位置和与脱粒装置5的后部对应的位置之间的整个范围位于比脱粒装置5更靠上侧的位置。排气管36位于比谷粒储存箱10的上端更靠下侧的位置,且位于比收纳位置的谷粒排出装置11(横向输送部13)的下端更靠下侧的位置。排气管36支承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排气管36在比分选风机44更靠前侧的位置位于比脱粒装置5更靠上侧的位置。
排气管36具备尾管53和排气管本体54。排气管本体54在排气流动方向上分割成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排气管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排气管本体54从排气上游侧起在排气流动方向上分割成第一排气管部件55、第二排气管部件56以及第三排气管部件57。排气管36以直径按照尾管53、第一排气管部件55、第二排气管部件56以及第三排气管部件57的顺序变大的方式构成。第一排气管部件55、第二排气管部件56以及第三排气管部件57向后方延伸到比脱粒装置5更靠上侧的位置。第二排气管部件56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α1以及第三排气管部件57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α1比第一排气管部件55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α2小。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排气管部件56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α1和第三排气管部件57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α1相同。
〔尾管〕
尾管53通过螺栓固定于排气净化装置32的排气口32a。尾管53在从排气净化装置32的外周上部在机体左右方向上向谷粒储存箱10侧(右侧)的斜上方(右斜上方)延伸之后,向后侧弯曲。换言之,尾管53在机体左右方向上向脱粒装置5侧(左侧)弯曲并连结于排气净化装置32的排气口32a。尾管53具备从排气净化装置32的排气口32a向谷粒储存箱10侧(右侧)的斜上方延伸的上伸延伸部53a和从上伸延伸部53a的上端部向后方延伸的后伸延伸部53b。尾管53的弯曲部(上伸延伸部53a和后伸延伸部53b的连接部)位于比侧面板18的上板25更靠上侧的位置。
在侧面板18的上板25的后部,形成有供尾管53(上伸延伸部53a)穿过的开口18c。尾管53穿过开口18c而从侧面板18的上板25的下方向上方延伸。开口18c位于比驾驶席16的靠背部更靠后侧的位置。
〔第一排气管部件〕
在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前端部,形成有越靠前端则直径越大的扩径部55a。在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后端部,以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变小的方式形成有向下方弯折的弯折部55b。尾管53的后端部和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前端部空出间隙地重合。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前端部相对于尾管53的后端部从外侧空出间隙地重合。
第一排气管部件55经由第一支承部件58以及第二支承部件59支承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第一支承部件58横跨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前部和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而设置。第一支承部件58具备固定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的支架63和对第一排气管部件55进行支承的底座64。底座64固定于第一排气管部件55,且底座64以从支架63的后侧抵靠于支架63的状态从后方通过螺栓固定于支架63。
第二支承部件59横跨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后部和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而设置。第二支承部件59具备固定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且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水平伸出的支架65和立设于支架65且对第一排气管部件55进行支承的底座66。底座66固定于第一排气管部件55,且底座66以立设于支架65的状态从下方通过螺栓固定于支架65。
〔第二排气管部件〕
第二排气管部件56由直管构成。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后端部和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前端部空出间隙地重合。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前端部相对于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后端部从外侧空出间隙地重合。
第二排气管部件56经由第三支承部件60以及第四支承部件61支承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第三支承部件60横跨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前部和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而设置。第三支承部件60具备固定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且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水平伸出的支架67和立设于支架67且对第二排气管部件56进行支承的底座68。底座68固定于第二排气管部件56,且底座68以立设于支架67的状态从下方通过螺栓固定于支架67。
第四支承部件61横跨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后部和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而设置。第四支承部件61具备固定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且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水平伸出的支架69和立设于支架69且对第二排气管部件56进行支承的底座70。底座70固定于第二排气管部件56,且底座70以立设于支架69的状态从下方通过螺栓固定于支架69。
〔第三排气管部件〕
第三排气管部件57由直管构成。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后端部和第三排气管部件57的前端部空出间隙地重合。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排气管部件57的前端部相对于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后端部从外侧空出间隙地重合。在第三排气管部件57上,以向后上方倾斜的状态设置有对排气的风向进行设定的风向板71。
第三排气管部件57经由第五支承部件62支承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第五支承部件62横跨第三排气管部件57的后部和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而设置。第五支承部件62具备固定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且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水平伸出的支架72和立设于支架72且对第三排气管部件57进行支承的底座73。底座73固定于第三排气管部件57,且底座73以立设于支架72的状态从上方通过螺栓固定于支架72。
〔排气管罩〕
如图53至图56所示,设有从上方覆盖排气管本体54的排气管罩74。排气管罩74位于比谷粒储存箱10的上端更靠下侧的位置,且位于比收纳位置的谷粒排出装置11(横向输送部13)的下端更靠下侧的位置。排气管罩74支承于排气管36。在排气管罩74和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之间,遍及排气管罩74的整个前后长度地设置有间隙S。由此,能够使秸秆屑等从间隙S落下。
排气管罩74在排气流动方向上与多个排气管部件对应地分割成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罩体。在本实施方式中,排气管罩74从排气上游侧起在排气流动方向上分割成第一罩体75、第二罩体76以及第三罩体77。第一罩体75、第二罩体76以及第三罩体77向后方延伸到比脱粒装置5更靠上侧的位置。
〔第一罩体〕
第一罩体75是排气管罩74中与第一排气管部件55对应的部分。销47被第一罩体75覆盖。第一罩体75在观察横截面时形成为向下方开口的形状。第一罩体75具备第一左侧半部78、第一右侧半部79和侧板80。第一右侧半部79从上侧覆盖第一左侧半部78。在第一左侧半部78的上部,形成有向脱粒装置5侧下降(向左侧下降)地倾斜的倾斜部78a。在第一右侧半部79的上部,形成有向脱粒储存箱10侧下降(向右侧下降)地倾斜的倾斜部79a。在第一右侧半部79的右侧部,形成有向下方开口的开口79b(参照图59)。
侧板80从右方通过螺栓固定于第一右侧半部79的右侧面以覆盖开口79b。在侧板80中与位置保持机构46对应的部分,形成有向下方开口的开口80a。由此,卡钩48能够进入到开口80a而与销47卡合。
第一罩体75经由上支架81、横支架82、前下支架83以及后下支架84支承于第一排气管部件55。第一罩体75通过螺栓固定于上支架81、横支架82、前下支架83以及后下支架84。上支架81固定于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上部。左侧的横支架82固定于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左侧部。右侧的横支架82固定于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右侧部。前下支架83固定于底座64(第一支承部件58)。后下支架84固定于底座66(第二支承部件59)。
〔第二罩体〕
第二罩体76是排气管罩74中与第二排气管部件56对应的部分。第二罩体76在观察横截面时形成为向下方开口的形状。第二罩体76具备第二左侧半部85和第二右侧半部86。第二右侧半部86从上侧覆盖第二左侧半部85。在第二左侧半部85的上部,形成有向脱粒装置5侧下降(向左侧下降)地倾斜的倾斜部85a。在第二右侧半部86的上部,形成有向脱粒储存箱10侧下降(向右侧下降)地倾斜的倾斜部86a。第一罩体75的后端部和第二罩76的前端部空出间隙地重合。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罩体76的前端部相对于第一罩体75的后端部从外侧空出间隙地重合。为了使秸秆屑等难以进入且使热风难以泄漏到外部,将第一罩体75的后端部和第二罩体76的前端部重合的位置与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后端部和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前端部重合的位置前后错开,从而构成了迷宫构造。
第二罩体76经由上支架87、横支架88、前下支架89以及后下支架90支承于第二排气管部件56。第二罩体76通过螺栓固定于上支架87、横支架88、前下支架89以及后下支架90。上支架87固定于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上部。左侧的横支架88固定于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左侧部。右侧的横支架88固定于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右侧部。前下支架89固定于底座68(第三支承部件60)。后下支架90固定于底座70(第四支承部件61)。
〔第三罩体〕
第三罩体77是排气管罩74中与第三排气管部件57对应的部分。第三罩体77在观察横截面时形成为向下方开口的形状。第三罩体77具备第三左侧半部91和第三右侧半部92。第三右侧半部92从上侧覆盖第三左侧半部91。在第三左侧半部91的上部,形成有向脱粒装置5侧下降(向左侧下降)地倾斜的倾斜部91a。在第三右侧半部92的上部,形成有向脱粒储存箱10侧下降(向右侧下降)地倾斜的倾斜部92a。第二罩体76的后端部和第三罩77的前端部空出间隙地重合。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罩体77的前端部相对于第二罩体76的后端部从外侧空出间隙地重合。为了使秸秆屑等难以进入且使热风难以泄漏到外部,将第二罩体76的后端部和第三罩体77的前端部重合的位置与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后端部和第三排气管部件57的前端部重合的位置前后错开,从而构成了迷宫构造。
第三罩体77经由上支架93以及横支架94支承于第三排气管部件57。第三罩体77通过螺栓固定于上支架93以及横支架94,并且通过螺栓固定于底座73(第五支承部件62)的左右两侧部。上支架93固定于第三排气管部件57的上部。左侧的横支架94固定于第三排气管部件57的左侧部。右侧的横支架94固定于第三排气管部件57的右侧部。
〔罩〕
设有从上方覆盖尾管53、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前部以及开口18c的罩95。罩95通过螺栓固定于侧面板18的上板25等。第一罩体75的前端部从后方插入到罩95的内侧。
〔排气管单元的组装方法〕
以向第一排气管部件55上组装第一罩体75的状态构成单元(以下,称为“第一排气管单元”),以向第二排气管部件56上组装第二罩体76的状态构成单元(以下,称为“第二排气管单元”),以向第三排气管部件57上组装第三罩体77的状态构成单元(以下,称为“第三排气管单元”)。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所述第一排气管单元、所述第二排气管单元以及所述第三排气管单元按照以下的顺序组装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
具体而言,最开始,将所述第三排气管单元经由第五支承部件62组装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接着,将所述第二排气管单元经由第三支承部件60以及第四支承部件61组装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此时,将第二罩体76的后端部插入到第三罩体77的前端部,且将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后端部插入到第三排气管部件57的前端部。
最后,将所述第一排气管单元经由第一支承部件58以及第二支承部件59组装于脱粒装置5的右侧壁。此时,将第一罩体75的后端部插入到第二罩体76的前端部,且将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后端部插入到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前端部。
此处,优选的是,在尚未安装侧板80的状态下进行所述第一排气管单元的组装。由此,在将第一排气管部件55向第二排气管部件56插入时,容易目视确认管中心的相互位置。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气管36在比分选风机44更靠前侧的位置位于比脱粒装置5更靠上侧的位置。但是,排气管36也可以不在比分选风机44更靠前侧的位置位于比脱粒装置5更靠上侧的位置。该情况下,排气管36也可以在比分选风机44更靠后侧的位置位于比脱粒装置5更靠上侧的位置。或者,排气管36也可以在与分选风机44对应的前后位置位于比脱粒装置5更靠上侧的位置。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气管36位于比谷粒储存箱10的上端更靠下侧的位置。但是,排气管36也可以位于比谷粒储存箱10的上端更靠上侧的位置。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气管36位于比收纳位置的谷粒排出装置11(横向输送部13)的下端更靠下侧的位置。但是,排气管36也可以位于比收纳位置的谷粒排出装置11(横向输送部13)的下端更靠上侧的位置。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气管36在从排气净化装置32的排气口32a向上方延伸之后,以向后上方倾斜的状态向后方延伸。但是,排气管36也可以从排气净化装置32的排气口32a以向后上方倾斜的状态向后方延伸。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气管罩74支承于排气管36。但是,排气管罩74也可以除了支承于排气管36以外还支承于脱粒装置5。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气管罩74具备向脱粒装置5侧下降(向左侧下降)地倾斜的倾斜部78a、85a、91a以及向谷粒储存箱10侧下降(向右侧下降)地倾斜的倾斜部79a、86a、92a。但是,排气管罩74也可以仅具备向脱粒装置5侧下降(向左侧下降)地倾斜的倾斜部78a、85a、91a。或者,排气管罩74也可以仅具备向谷粒储存箱10侧下降(向右侧下降)地倾斜的倾斜部79a、86a、92a。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气管本体54在排气流动方向上分割成第一排气管部件55、第二排气管部件56以及第三排气管部件57。但是,排气管本体54也可以在排气流动方向上分割成两个或四个以上的排气管部件。或者,排气管本体54也可以不分割。
(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气管罩74在排气流动方向上与多个排气管部件对应地分割成第一罩体75、第二罩体76以及第三罩体77。但是,排气管罩74也可以在排气流动方向上与多个排气管部件对应地分割成两个或四个以上的排气管部件。或者,排气管罩74也可以在排气流动方向上分割成与多个排气管部件不同的多个罩体。或者,排气管罩74也可以不分割。
(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前端部相对于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后端部从外侧空出间隙地重合,且第三排气管部件57的前端部相对于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后端部从外侧空出间隙地重合。但是,也可以是第一排气管部件55的后端部相对于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前端部从外侧空出间隙地重合,还可以是第二排气管部件56的后端部相对于第三排气管部件57的前端部从外侧空出间隙地重合。
(10)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罩体76的前端部相对于第一罩体75的后端部从外侧空出间隙地重合,且第三罩体77的前端部相对于第二罩体76的后端部从外侧空出间隙地重合。但是,也可以是第一罩体75的后端部相对于第二罩体76的前端部从外侧空出间隙地重合,还可以是第二罩体76的后端部相对于第三罩体77的前端部从外侧空出间隙地重合。
(1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排气管部件56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α1以及第三排气管部件57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α1比第一排气管部件55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α2小,且第二排气管部件56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α1和第三排气管部件57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α1相同。但是,第三排气管部件57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也可以比第二排气管部件56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小。即,也可以是,在第一排气管部件55、第二排气管部件56以及第三排气管部件57中,越是位于排气下游侧的第三排气管部件57,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越小。或者,第一排气管部件55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第二排气管部件56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以及第三排气管部件57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也可以相同。
(1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气管罩74位于比谷粒储存箱10的上端更靠下侧的位置。但是,排气管罩74也可以位于比谷粒储存箱10的上端更靠上侧的位置。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气管罩74位于比收纳位置的谷粒排出装置11(横向输送部13)的下端更靠下侧的位置。但是,排气管罩74也可以位于比收纳位置的谷粒排出装置11(横向输送部13)的下端更靠上侧的位置。
(1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开口18c形成于侧面板18的上板25的后部。但是,开口18c也可以形成于发动机罩38的顶板39的后部。
(1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空气滤清器19在俯视观察时倾斜地配置为越靠其右端部则越位于前侧。但是,空气滤清器19也可以在俯视观察时倾斜地配置为越靠其左端部则越位于前侧。或者,空气滤清器19也可以在俯视观察时沿横向配置。
(1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罩体75的前端部从后方插入到罩95的内侧。但是,也可以是罩95的后端部插入到第一罩体75的内侧。
(1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脱粒装置5的左右范围和侧面板18的左右范围重叠。但是,脱粒装置5的左右范围和侧面板18的左右范围也可以不重叠。
(1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尾管53在从排气净化装置32的外周上部在机体左右方向上向谷粒储存箱10侧(右侧)的斜上方(右斜上方)延伸之后,向后侧弯曲。但是,尾管53也可在以从排气净化装置32的外周上部在机体左右方向上向谷粒储存箱10侧(右侧)的横向侧面延伸之后,向后侧弯曲。
(1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气净化装置32设于侧面板18的下方。但是,排气净化装置32也可以设于发动机罩38(顶板39)的下方。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除了能够用于半喂入联合收割机以外,还能够用于全喂入联合收割机。

Claims (8)

1.一种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脱粒装置,其具有能够绕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轴心旋转的脱粒筒,对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
谷粒储存部,其与所述脱粒装置横向并排地设置,对脱粒处理后的谷粒进行储存;
排气净化装置,其设于发动机的上方,对所述发动机的排气进行净化处理;
排气管,其在俯视观察时在所述脱粒装置和所述谷粒储存部之间穿过,排出由所述排气净化装置净化处理后的排气;
形成发动机室的发动机室形成体;
所述排气管在与所述脱粒装置的前部对应的位置和与所述脱粒装置的后部对应的位置之间的整个范围沿前后延伸,且在与所述脱粒装置的前部对应的位置和与所述脱粒装置的后部对应的位置之间的整个范围位于比所述轴心更靠上侧的位置,
所述排气管的前端部在俯视时以与所述排气净化装置以及所述发动机重叠的状态与所述排气净化装置连结,
所述排气管在从所述排气净化装置的排气口向上方延伸之后,以向后上方倾斜的状态向后方延伸,
所述发动机室形成体具备侧面板和发动机罩,
所述排气管具备尾管和排气管本体,
所述尾管具备从所述排气净化装置的排气口向上方延伸的上伸延伸部和从所述上伸延伸部的上端部向后方延伸的后伸延伸部,
所述上伸延伸部和所述后伸延伸部的连接部位于比所述侧面板的上板更靠上侧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设于所述谷粒储存部的前方的驾驶部,
所述排气净化装置在所述脱粒装置和所述谷粒储存部之间的前方设于所述驾驶部的下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脱粒装置的左右范围和所述排气净化装置的左右范围重叠。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脱粒装置的前部,设有吹送分选风的分选风机,
所述排气管在比所述分选风机更靠前侧的位置位于比所述脱粒装置更靠上侧的位置。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管位于比所述谷粒储存部的上端更靠下侧的位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谷粒排出装置,该谷粒排出装置构成为能够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心旋转,并将所述谷粒储存部内的谷粒排出到外部,
所述谷粒排出装置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所述谷粒储存部收纳在位于所述脱粒装置侧的横向相邻处的收纳位置,
所述排气管位于比所述收纳位置的所述谷粒排出装置的下端更靠下侧的位置。
7.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从上方覆盖所述排气管的排气管罩,
所述排气管支承于所述脱粒装置,且所述排气管罩支承于所述排气管。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管罩具备向所述脱粒装置侧下降地倾斜的倾斜部以及向所述谷粒储存部侧下降地倾斜的倾斜部中的至少任一个。
CN201910543606.2A 2018-06-22 2019-06-21 联合收割机 Active CN11062268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0)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19257A JP6960887B2 (ja) 2018-06-22 2018-06-22 コンバイン
JP2018-119257 2018-06-22
JP2018-119255 2018-06-22
JP2018119258A JP2019216693A (ja) 2018-06-22 2018-06-22 コンバイン
JP2018-119258 2018-06-22
JP2018119255A JP7004612B2 (ja) 2018-06-22 2018-06-22 コンバイン
JP2018-119256 2018-06-22
JP2018119256 2018-06-22
JP2019091389A JP7134134B2 (ja) 2018-06-22 2019-05-14 コンバイン
JP2019-091389 2019-05-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22682A CN110622682A (zh) 2019-12-31
CN110622682B true CN110622682B (zh) 2023-11-07

Family

ID=689685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543606.2A Active CN110622682B (zh) 2018-06-22 2019-06-21 联合收割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62268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210424A1 (ja) * 2020-04-15 2021-10-21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コンバイン及び収穫機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211911A (ja) * 2010-03-31 2011-10-27 Kubota Corp コンバイン
CN202269177U (zh) * 2010-09-17 2012-06-13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的排气结构
CN203181563U (zh) * 2012-08-29 2013-09-11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
CN104244700A (zh) * 2012-08-24 2014-12-24 洋马株式会社 联合收割机
JP2017038578A (ja) * 2015-08-21 2017-02-23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コンバイン
JP2017112993A (ja) * 2015-12-22 2017-06-29 株式会社クボタ 収穫機
CN107249301A (zh) * 2015-03-04 2017-10-13 洋马株式会社 联合收割机
CN107771514A (zh) * 2016-08-26 2018-03-09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联合收割机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211911A (ja) * 2010-03-31 2011-10-27 Kubota Corp コンバイン
CN202269177U (zh) * 2010-09-17 2012-06-13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的排气结构
CN104244700A (zh) * 2012-08-24 2014-12-24 洋马株式会社 联合收割机
CN203181563U (zh) * 2012-08-29 2013-09-11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
CN107249301A (zh) * 2015-03-04 2017-10-13 洋马株式会社 联合收割机
JP2017038578A (ja) * 2015-08-21 2017-02-23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コンバイン
CN106465604A (zh) * 2015-08-21 2017-03-01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
JP2017112993A (ja) * 2015-12-22 2017-06-29 株式会社クボタ 収穫機
CN107771514A (zh) * 2016-08-26 2018-03-09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联合收割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22682A (zh) 2019-12-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87930B (zh) 用于多用途车辆的进气系统
JP7134134B2 (ja) コンバイン
JP6602031B2 (ja) コンバイン
JP6888988B2 (ja) コンバイン
CN106465604B (zh) 联合收割机
KR102326721B1 (ko) 콤바인
CN110622682B (zh) 联合收割机
JP7004612B2 (ja) コンバイン
JP6960887B2 (ja) コンバイン
JP2019216693A (ja) コンバイン
CN106465605B (zh) 联合收割机
KR20170053651A (ko) 전간 투입형 콤바인의 탈곡 장치 및 콤바인
CN110617138B (zh) 联合收割机、半喂入联合收割机、收割机
CN111373923A (zh) 收割机
JP7018829B2 (ja) 自脱型コンバイン
CN114364251B (zh) 收割机、作业机及作业车
JP7428071B2 (ja) 乗用草刈機
US10711745B2 (en) Work vehicle
JP2019216648A (ja) コンバイン
JP2023073581A (ja) 作業車両
JP2019216649A (ja) 収穫機
KR20180089277A (ko) 콤바인과 작업차
JP2002034319A5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