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21530A - 推压式换档装置 - Google Patents

推压式换档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21530A
CN110621530A CN201880031606.8A CN201880031606A CN110621530A CN 110621530 A CN110621530 A CN 110621530A CN 201880031606 A CN201880031606 A CN 201880031606A CN 110621530 A CN110621530 A CN 1106215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ration knob
wall portion
knob
recess
sliding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3160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621530B (zh
Inventor
木村智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s Alp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ps Alpin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s Alpine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ps Alpin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6215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215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6215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215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20/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hange-speed gearing control devices in vehicles
    • B60K20/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hange-speed gearing control devices in vehicles of initiating mean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1/00Controlling members, e.g. knobs or handles; Assemblies or arrangements thereof; Indicating position of controlling members
    • G05G1/02Controlling members for hand actuation by linear movement, e.g. push button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25/00Other details or appurtenances of control mechanisms, e.g. supporting intermediate members elastically
    • G05G25/04Sealing against entry of dust, weather or the lik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Control Device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Devices For Change-Speed Gearing (AREA)

Abstract

推压式换档装置具备:以与上下方向不同的方向作为滑动方向,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在滑动方向位移的滑动式的操作钮;在上侧的表面形成有朝下侧凹陷的凹部,在凹部内形成朝滑动方向开口且供操作钮的一部分露出的开口部的壳体主体;以及基于操作钮的位移生成操作信号的触点部,凹部具有朝上侧立起且在上侧划分形成开口部的壁部,壁部与操作钮的下侧的表面无论操作钮位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的哪个位置时均在上下方向对置,壁部与操作钮的下侧的表面之间的间隙在操作钮位于第一位置时与位于第二位置时相同。

Description

推压式换档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推压式换档装置。
背景技术
公知有代替换档杆而根据经由操作钮(按钮)进行的换档操作输入来进行变速比的切换的推压式换档装置。在推压式换档装置中,存在如下的情况:壳体主体形成凹部,在凹部内设置有能够朝与上下方向不同的方向位移的操作钮(以下称为“滑动式的操作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3/183513号小册子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上述那样的现有技术中,存在因落下至凹部内等的异物而导致滑动式的操作钮本来的操作性受损的顾虑。例如,若粘性高的液体进入凹部则存在液体流入滑动式的操作钮与面板之间并固化,操作钮被固着而无法移动的顾虑。对此,仅仅单纯地在操作钮的近前侧设置用于阻挡液体的壁的话,会在操作钮的滑动操作时在壁与钮之间产生滑动方向的间隙,容易在该间隙夹入有点心等较大的固体。若在操作钮的滑动操作时在壁与钮之间夹入有固体,则会产生操作钮无法返回初始位置的问题。
因此,在1个侧面中,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高即便异物落下至凹部内等也能够维持滑动式的操作钮本来的操作性的可能性。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在1个方面,提供一种推压式换档装置,具备:
滑动式的操作钮,以与上下方向不同的方向作为滑动方向,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在上述滑动方向位移;
壳体主体,在上侧的表面形成朝下侧凹陷的凹部,在上述凹部内形成有朝上述滑动方向开口且供上述操作钮的一部分露出的开口部;以及
触点部,基于上述操作钮朝上述第二位置的位移而生成操作信号,
上述凹部具有朝上侧立起且在上侧划分形成上述开口部的壁部,
上述壁部与上述操作钮的下侧的表面无论上述操作钮位于上述第一位置与上述第二位置之间的哪个位置时均在上下方向对置,上述壁部与上述操作钮的下侧的表面之间的间隙在上述操作钮位于上述第一位置时与位于上述第二位置时相同。
发明效果
在1个方面,根据本发明,能够提高即便异物落下至凹部内等也能够维持滑动式的操作钮本来的操作性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简要地示出实施例1的换档装置1的俯视图。
图2是简要地示出沿着图1的线A-A的剖面的剖面图。
图3是操作钮7位于第二位置时的剖面图。
图4是示出上侧滑动件50、下侧滑动件52以及弹簧90的一例的详细情况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基板70以及滑动触点54的一例的详细情况的立体图。
图6是在比较例中产生的不良情况的说明图。
图7是在比较例中产生的不良情况的说明图。
图8是实施例1的效果的说明图。
图9是实施例1的效果的说明图。
图10是实施例2的换档装置1A的说明图。
图11是实施例2的换档装置1A的说明图。
图12是示出将实施例2的操作钮7A支承为能够滑动的机构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各实施例详细地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图1是简要地示出实施例1的换档装置1的俯视图。图2是简要地示出沿着图1的线A-A的剖面的剖面图。在图1中定义了正交的3轴X、Y、Z。Y轴与后述的操作钮的位移方向(滑动方向)对应。另外,在换档装置1的搭载状态下,Y轴在大致水平面内延伸,Z轴与上下方向对应。但是,在换档装置1的搭载状态下,Z轴有时与重力方向不平行。
换档装置1是变速比的切换操作用的推压式换档装置,由用户操作。切换对象的变速比是变速箱(变速器)的变速比,变速箱的形式是任意的。换档装置1被搭载于具有变速箱的移动体、例如车辆或飞机等。关于变速比,例如在车辆中,换档装置1可以用于线控换档式的换档操作。
换档装置1包含壳体主体10、操作钮2、3、7。
壳体主体10例如由树脂等形成。壳体主体10被固定于移动体。壳体主体10可以由多个部件形成。壳体主体10包含形成换档装置1的上表面的面板部件12。
壳体主体10在上侧的表面形成朝下侧凹陷的凹部120。凹部120例如如图2所示以越是趋向Y方向负侧(从第一位置朝向第二位置的一侧的一例)则越深的方式形成在相比面板部件12的基本表面122靠Y方向的负侧的位置。凹部120如图1所示在X方向以与操作钮7的X方向的长度对应的长度延伸。
凹部120如图2所示具有壁部130。壁部130如后面即将叙述的那样作为相对于异物的防御壁发挥功能。壁部130在Z方向朝上侧立起且在Z方向在上侧划分形成开口部126(后述)。壁部130优选以覆盖操作钮7的X方向的整体的方式在X方向延伸。即、图2所示的壁部130与操作钮7的关系(后述的图3的关系也同样)优选在操作钮7的X方向的任意位置实现。在实施例1中,作为一例,壁部130包含朝上侧立起的第一部位132和第二部位134。第二部位134从第一部位132的上侧的端部朝Y方向负侧延伸。
并且,壳体主体10如图2所示在凹部120内的Y方向负侧的端部形成朝Y方向开口的开口部126。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开口部126由相比凹部120朝Y方向负侧延伸的面板部件12的部位124和凹部120的表面之间的上下方向的差形成。具体地说,面板部件12的部位124在下侧划分形成开口部126,凹部120的壁部130在上侧划分形成开口部126。更具体地说,开口部126形成在部位124的Y方向正侧的端部124a与凹部120的Y方向负侧的端部120a(壁部130的Y方向负侧的端部120a)之间。另外,关于部位124,由于组装性的关系,优选在俯视观察(在Z方向观察的视角)与凹部120不重叠的范围内延伸。
操作钮2、3、7是由用户操作的部件。操作钮2、3例如是朝上下方向或者相对于上下方向稍稍倾斜的斜向操作的部件,操作钮7是滑动式的操作钮,是朝Y方向操作的部件。另外,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操作钮7在Y方向上配置在相比操作钮2更靠近操作钮3的位置。在变形例中,操作钮2、3的任一方或者双方可以省略,也可以追加其他的操作钮。
此处,参照图2以及图3对操作钮7进一步进行说明。
图3是示出操作钮7位于第二位置时的状态的与图2同等的剖面图。另外,图2示出操作钮7位于第一位置时的状态。
操作钮7设置于开口部126。操作钮7能够在图2所示的第一位置与图3所示的第二位置之间在Y方向位移。第二位置如图2以及图3所示相比第一位置靠Y方向负侧。Y方向上的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的距离与操作钮7的操作行程对应。操作钮7在位于第一位置时以及位于第二位置时Y方向的正侧(从第二位置朝向第一位置侧的一例)的端部从开口部126露出。另外,“从开口部126露出”意味着操作钮7的一部分从开口部126的入口面(即、由将部位124的Y方向正侧的端部124a和凹部120的Y方向负侧的端部120a连结的直线和X轴确定的面)朝Y方向正侧伸出。另外,在该情况下,部位124优选使位于第一位置的操作钮7的上部露出。由此,用户所进行的操作(参照箭头R1)变得容易,操作性提高。
操作钮7优选如图2所示具有2个部件7a、7b(以下称为“第一操作钮7a”以及“第二操作钮7b”)。第二操作钮7b安装于第一操作钮7a,且相比第一操作钮7a朝Y方向正侧延伸。当操作钮7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二操作钮7b如图2所示与凹部120(准确地说是凹部120的壁部130)在Z方向对置,另一方面,第一操作钮7a与凹部120在Z方向不对置。由此,组装性提高。具体地说,在将第二操作钮7b安装于包含第一操作钮7a的钮组件前,能够将面板部件12在上下方向朝下方(参照图2的箭头R2)相对于钮组件进行组装(以覆盖的方式组装),然后将第二操作钮7b组装于钮组件,组装性良好。另外,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第一操作钮7a在操作钮7位于第一位置时与凹部120在Z方向完全不对置,但第一操作钮7a的部位也可以与凹部120在Z方向对置。即、通过使第一操作钮7a移动至图3所示的第二位置,形成为第一操作钮7a与凹部120在Z方向不对置的状态,然后组装面板部件12,组装性同样提高。作为对照,若在将第二操作钮7b安装于钮组件后的状态下欲将面板部件12朝下方(参照图2的箭头R2)相对于操作钮7进行组装,则无论在图2还是图3的状态下面板部件12的凹部120均与第二操作钮7b干涉而无法组装或者组装困难。另外,钮组件例如是指第一操作钮7a组装于参照图4以及图5后述的上侧滑动件50或下侧滑动件52等后的状态。
第二操作钮7b的Y方向的正侧的表面形成由用户按压操作的按压操作面720。按压操作面720沿上下方向且沿X方向延伸。在按压操作面720可以实施用于提高操作性等的加工。例如,在按压操作面720可以进行褶皱加工、也可以实施用于提高美观性的镀敷加工。在该情况下,仅对与第一操作钮7a相独立的第二操作钮7b(特别是比第一操作钮7a小的作为其他部件的第二操作钮7b)进行加工即可,因此部件加工变得容易。
第二操作钮7b的下侧的表面与壁部130的第二部位134的上侧表面隔开预定的间隙Δ而在上下方向对置。另外,关于预定的间隙Δ,优选在对置范围内的任意位置均相同,并且并不依赖于操作钮7的位置(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的任意的位置)而变化。即、第二操作钮7b的下侧的表面在使壁部130的第二部位134的上侧表面朝上侧偏置间隙Δ的表面内延伸。因而,操作钮7能够以并不相对于凹部120滑动的方式在图2所示的第一位置与图3所示的第二位置之间在Y方向位移。
另外,预定的间隙Δ与第二操作钮7b的下侧的表面同壁部130的第二部位134的上侧表面之间的最小间隙对应。“最小间隙”与任意方向的最小距离对应。预定的间隙Δ是实现借助壁部130达成的作为相对于异物的防御壁的功能(后述)的微小间隙,例如可以为0.1~0.3mm,优选为0.2mm。
在实施例1中,如图2以及图3所示,壁部130和操作钮7的下侧的表面无论操作钮7位于图2所示的第一位置与图3所示的第二位置之间的哪个位置时均在上下方向对置。更具体地说,第二操作钮7b的下侧的表面无论操作钮7位于图2所示的第一位置与图3所示的第二位置之间的哪个位置时均与壁部130的第二部位134的上侧表面在上下方向对置。由此,能够使第二操作钮7b的下侧的表面与壁部130的第二部位134的上侧表面之间的最小间隙在无论操作钮7位于图2所示的第一位置与图3所示的第二位置之间的哪个位置时均相同(在图2以及图3所示的例子中为间隙Δ)。但是,关于最小间隙,即便在操作钮7位于图2所示的第一位置与图3所示的第二位置之间的任意位置时,也无需严格地相同,只要大致相同即可。即、“间隙相同”意味着操作钮7位于第一位置时的间隙和位于第二位置时的间隙二者之间不存在对作为借助壁部130达成的相对于异物的防御壁的功能产生影响的有意的差异。
上侧滑动件50如图2以及图3示意性地示出的那样一体地连接在操作钮7的下侧。例如,操作钮7与上侧滑动件50通过卡扣嵌合连接。并且,下侧滑动件52以在Y方向不能位移的方式连接于上侧滑动件50。例如,上侧滑动件50与下侧滑动件52借助上下方向的销嵌合连接。下侧滑动件52由弹簧90朝Y方向正侧施力。另外,弹簧90的另一端(并非下侧滑动件52侧的端部)由壳体主体10支承。下侧滑动件52具备与基板70上的触点72(参照图5)电连接的滑动触点54(参照图5)。
图4是示出上侧滑动件50、下侧滑动件52以及弹簧90的一例的详细情况的立体图。图5是示出基板70以及滑动触点54的一例的详细情况的立体图。图5中一并示出上侧滑动件50、下侧滑动件52以及弹簧90。
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上侧滑动件50具有与操作钮7卡扣嵌合用的爪部501,且在X方向的两侧设置有滑动引导部510。滑动引导部510由壳体主体10从上下两侧夹持(未图示)。因而,上侧滑动件50经由滑动引导部510而以仅允许Y方向的位移的方式被支承于壳体主体10。并且,上侧滑动件50在X方向的两侧(在图4中仅能够看到一侧)具备用于制作出操作感的凸轮部520。未图示的促动器从上下方向与凸轮部520卡合。
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在下侧滑动件52保持有滑动端子部80,设置于滑动端子部80的下侧的滑动触点54与基板70接触。若下侧滑动件52与操作钮7一起在Y方向位移,则滑动触点54在基板70上在Y方向滑动,与基板70上的触点72之间的电连接状态变化。具体地说,若操作钮7到达第二位置,则滑动触点54与基板70上的触点72电导通(即生成操作信号)。另外,也可以设置多组滑动触点54和触点72,基于少数服从多数的原理生成操作信号。这样,基板70的触点72形成基于操作钮7朝第二位置的位移来生成操作信号的触点部的一例。另外,在变形例中,作为基于操作钮7朝第二位置的位移来生成操作信号的触点部,也可以使用橡胶圆点式的开关等。例如,在为橡胶圆点式的开关的情况下,橡胶圆点式的开关可以按照在Y方向位移的方式配置。
这样,在实施例1中,利用操作钮7下侧的空间设置上侧滑动件50以及下侧滑动件52,因此例如能够将上侧滑动件50形成地比较大(例如比操作钮7大)。
更具体地说,当像实施例1那样相对于操作钮7在Y方向负侧相邻地设置有操作钮3的情况下,与未设置操作钮3的情况相比,在相比操作钮7靠Y方向负侧的位置,针对配置操作钮7用的机构的空间的制约变大。另一方面,在实施例1中,操作钮7设置在凹部120的Y方向负侧的端部附近,因此,存在凹部120的下方的空间相比操作钮7和Y方向负侧而制约少的倾向。从该观点来看,通过利用凹部120下方的空间形成上侧滑动件50的滑动引导部510等,能够实现上侧滑动件50的大型化。
因而,作为使上侧滑动件50大型化的方法,例如通过在X方向的两侧设置滑动引导部510,能够提高滑动操作时的位移的稳定性。并且,能够容易地确保即便是相对于经由凸轮部520等输入的外力(经由弹簧的输入等)也不会变形的刚性。
其次,参照示出比较例的图6以及图7、和图8以及图9,对实施例1的效果(由壁部130实现的作为相对于异物的防御壁的功能)进行说明。
在图6所示的比较例中,并未设置壁部130。在该比较例中,若粘性高的液体101进入凹部62,则液体101流入滑动式的操作钮61与面板部件60之间(参照箭头63)并固化,存在操作钮61固着而无法移动的顾虑。
与此相对,根据实施例1,如图8所示,若粘性高的液体101进入凹部120,则液体101同样借助重力而朝下方移动。然而,根据实施例1,如用液体102所示,由壁部130的第一部位132阻挡。即、因由壁部130的第一部位132实现的阻挡功能,液体难以进入操作钮7与壁部130之间,能够降低在图6所示的比较例中产生的不良情况(操作钮7的固着)。
在图7所示的比较例中,仅单纯地在操作钮61的近前侧(Y方向的正侧)设置有用于阻挡液体的壁65。在图7中,用实线示出操作位置(朝Y方向的负侧滑动操作后的状态)的操作钮61,用虚线示出非操作位置的操作钮61。在该情况下,壁65能够以与实施例1的壁部130的第一部位132同样的方式发挥功能,因此能够降低因液体流入滑动式的操作钮61与面板部件60之间而引起的不良情况。另一方面,在图7所示的比较例中,在操作钮61的滑动操作时会在壁65与操作钮61之间形成Y方向的间隙Δ1,存在夹入点心等较大的固体104的可能性、或固体104进入换档装置1的内部的可能性。若在壁65与操作钮61之间夹入有固体104,则会产生操作钮61无法返回初始位置的问题。
与此相对,根据实施例1,如图9所示,即便当操作钮7位于第二位置时也不会在壁部130与操作钮7之间形成间隙。因而,即便点心等较大的固体104落下至凹部120等,在操作钮7的操作时(朝第二位置位移时)固体也不会被夹入操作钮7与壁部130之间,能够降低在图7所示的比较例中产生的不良情况(操作钮7无法返回第一位置的不良情况)。
[实施例2]
实施例2的换档装置1A相对于上述的实施例1的换档装置1,操作钮7以及凹部120由操作钮7A以及凹部120A置换、且将操作钮7A支承为能够滑动的机构不同。以下,以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关于可以实质上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图10是操作钮7A位于第一位置时的换档装置1A的简要剖面图,图11是操作钮7A位于第二位置时的换档装置1A的简要剖面图。图12是示出将操作钮7A支承为能够滑动的机构的立体图。另外,在图10以及图11中,关于基板70和弹簧90等省略图示。
操作钮7A能够在图10所示的第一位置与图11所示的第二位置之间在Y方向位移。操作钮7A如图12所示具备与上侧滑动件50A的突起550在Y方向抵接的部位710。另外,部位710从与由用户按压操作的按压操作面720相反侧的表面朝Y方向负侧突出设置。因而,部位710是不会对操作钮7A的外观造成影响的部位。操作钮7A由形成壳体主体10的滑动支承部件140支承为能够在Y方向滑动。滑动支承部件140具有供上侧滑动件50A的突起550插通的Y方向长的长孔142。因而,上侧滑动件50A不会与滑动支承部件140干涉,能够与操作钮7A一体地在Y方向位移。另外,上侧滑动件50A与上述的实施例1的上侧滑动件50同样,如图12所示,具有滑动引导部510、凸轮部520等。
凹部120A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相对于上述的实施例1的凹部120在壁部130由壁部130A置换这点上不同。壁部130A相对于上述的实施例1的壁部130在仅具备第一部位132以及第二部位134中的第一部位132这点上不同。
壁部130A与上述的实施例1的壁部130同样作为相对于异物的防御壁发挥功能。壁部130A的上侧表面与操作钮7A的下侧的表面隔开预定的间隙Δ而在上下方向对置。另外,预定的间隙Δ优选并不依赖于操作钮7A的位置(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的任意的位置)而变化。因而,操作钮7A并不相对于凹部120滑动,能够在图10所示的第一位置与图11所示的第二位置之间在Y方向位移。
在实施例2中,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壁部130A和操作钮7A的下侧的表面无论操作钮7A位于图10所示的第一位置与图11所示的第二位置之间的哪个位置时均在上下方向对置。更具体地说,操作钮7A的下侧的表面无论操作钮7A位于图10所示的第一位置与图11所示的第二位置之间的哪个位置时均与壁部130A的上侧表面在上下方向对置。由此,能够使操作钮7A的下侧的表面与壁部130A的上侧表面之间的最小间隙在无论操作钮7A位于图10所示的第一位置与图11所示的第二位置之间的哪个位置时均相同(在图10以及图11所示的例子中为间隙Δ)。但是,与上述的实施例1的情况同样,最小间隙无需在操作钮7位于图10所示的第一位置与图11所示的第二位置之间的任意位置时均严格地相同,只要大致相同即可。
因而,根据实施例2,也能够起到与上述的实施例1同样的效果。即、根据实施例2,由于借助壁部130A实现的阻挡功能,液体难以进入操作钮7A与壁部130A之间,能够降低在图6所示的比较例中产生的不良情况(操作钮7A的固着)。并且,根据实施例2,即便点心等较大的固体落下至凹部120A等,该固体也不会在操作钮7A的操作时(朝第二位置位移时)被夹入操作钮7A与壁部130A之间,能够降低在图7所示的比较例中产生的不良情况(因夹入固体而操作钮7A无法返回第一位置的不良情况)。
以上对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叙述,但并不限定于特定的实施例,能够在技术方案所记载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以及变更。并且,也能够将前述的实施例的构成要素全部组合或组合多个。
本国际申请主张享有2017年6月5日提出申请的日本国特许出愿2017-111203号的优先权,且在此援引其全部内容。
附图标记说明
1换档装置
1A换档装置
2操作钮
3操作钮
7操作钮
7a第一操作钮
7A操作钮
7b第二操作钮
10壳体主体
12面板部件
50上侧滑动件
50A上侧滑动件
52下侧滑动件
54滑动触点
70基板
72触点
80滑动端子部
90弹簧
120凹部
120a端部
120A凹部
122基本表面
124部位
124a端部
126开口部
130壁部
130A壁部
132第一部位
134第二部位
140滑动支承部件
142长孔
501爪部
510滑动引导部
520凸轮部
550突起
710部位
720按压操作面

Claims (4)

1.一种推压式换档装置,具备:
滑动式的操作钮,以与上下方向不同的方向作为滑动方向,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在上述滑动方向位移;
壳体主体,在上侧的表面形成朝下侧凹陷的凹部,在上述凹部内形成有朝上述滑动方向开口且供上述操作钮的一部分露出的开口部;以及
触点部,基于上述操作钮朝上述第二位置的位移而生成操作信号,
上述凹部具有朝上侧立起且在上侧划分形成上述开口部的壁部,
上述壁部与上述操作钮的下侧的表面无论上述操作钮位于上述第一位置与上述第二位置之间的哪个位置时均在上下方向对置,
上述壁部与上述操作钮的下侧的表面之间的间隙在上述操作钮位于上述第一位置时与位于上述第二位置时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推压式换档装置,其中,
上述壁部包含:第一部位,朝上侧立起;以及第二部位,从上述第一部位的上侧的端部朝在上述滑动方向上从上述第一位置朝向上述第二位置的一侧延伸,
上述操作钮的下侧的表面和上述第二部位确定上述操作钮位于上述第二位置时的上述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推压式换档装置,其中,
上述操作钮包含:第一操作钮;以及第二操作钮,安装于上述第一操作钮,且相比上述第一操作钮朝在上述滑动方向上从上述第二位置朝向上述第一位置的一侧延伸,
当上述操作钮位于上述第二位置时,上述第一操作钮以及上述第二操作钮中的仅上述第二操作钮与上述壁部在上下方向对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推压式换档装置,其中,
上述第二操作钮的在上述滑动方向上从上述第二位置朝向上述第一位置的一侧的表面形成由用户按压操作的按压操作面。
CN201880031606.8A 2017-06-05 2018-04-19 推压式换档装置 Active CN1106215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11203 2017-06-05
JP2017-111203 2017-06-05
PCT/JP2018/016205 WO2018225399A1 (ja) 2017-06-05 2018-04-19 プッシュ式シフト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21530A true CN110621530A (zh) 2019-12-27
CN110621530B CN110621530B (zh) 2022-08-05

Family

ID=645662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31606.8A Active CN110621530B (zh) 2017-06-05 2018-04-19 推压式换档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716789B2 (zh)
CN (1) CN110621530B (zh)
WO (1) WO2018225399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80719A (zh) * 2009-12-01 2011-06-01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具有按钮型换档手柄的换档杆
US20150176699A1 (en) * 2012-06-08 2015-06-25 Honda Motor Co., Ltd. Shift device for vehicle
CN105570444A (zh) * 2014-10-29 2016-05-11 株式会社有信 换挡装置
CN105605213A (zh) * 2014-11-13 2016-05-25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换挡装置
CN106979324A (zh) * 2015-12-14 2017-07-2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换档杆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79633B2 (ja) * 1991-05-15 2000-08-21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電気採暖具のコントローラ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80719A (zh) * 2009-12-01 2011-06-01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具有按钮型换档手柄的换档杆
US20150176699A1 (en) * 2012-06-08 2015-06-25 Honda Motor Co., Ltd. Shift device for vehicle
CN105570444A (zh) * 2014-10-29 2016-05-11 株式会社有信 换挡装置
CN105605213A (zh) * 2014-11-13 2016-05-25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换挡装置
CN106979324A (zh) * 2015-12-14 2017-07-2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换档杆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225399A1 (ja) 2018-12-13
JP6716789B2 (ja) 2020-07-01
CN110621530B (zh) 2022-08-05
JPWO2018225399A1 (ja) 2020-0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64004B2 (en) Switch device
KR20220084172A (ko) 커넥터 및 전자 기기
US20130220063A1 (en) Switch device
JP2013110050A (ja) スイッチ装置
US6967296B2 (en) Steering switch device
CN110621530B (zh) 推压式换档装置
JP2008004322A (ja) スイッチ
JP5814676B2 (ja) スライドスイッチ、及びスライドスイッチを備える電子機器
JP2007227337A (ja) 多方向入力装置
CN110651347B (zh) 推压式换档装置
JP4735452B2 (ja)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KR20130103596A (ko) 스위치 장치
JP2007207563A (ja) 電気装置の操作機構
JP6897611B2 (ja) マイクロスイッチ及び操作装置
EP2866241B1 (en) Switching device for automotive user interface
KR101148515B1 (ko) 회로 유닛 장치
JP7047787B2 (ja) スイッチ及び操作装置
CN113168973A (zh) 按钮的铰链结构及电子设备
KR20100134239A (ko) 스위치 장치
WO2020183782A1 (ja) 押釦および電子機器
JP4619196B2 (ja) 押圧スイッチ付き摺動式電子部品
KR101074303B1 (ko) 푸시 스위치
JP4713425B2 (ja) ステアリングスイッチ装置
CN116646205A (zh) 开关装置
JP3184135U (ja) スライドスイッ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