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03156B - 非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非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03156B
CN110603156B CN201880030369.3A CN201880030369A CN110603156B CN 110603156 B CN110603156 B CN 110603156B CN 201880030369 A CN201880030369 A CN 201880030369A CN 110603156 B CN110603156 B CN 11060315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width direction
tire width
radial direction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3036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603156A (zh
Inventor
阿部明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idgeston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Bridgeston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idgestone Corp filed Critical Bridgestone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6031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031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6031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0315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7/00Non-inflatable or solid tyres
    • B60C7/10Non-inflatable or solid tyres characterised by means for increasing resiliency
    • B60C7/14Non-inflatable or solid tyres characterised by means for increasing resiliency using springs
    • B60C7/146Non-inflatable or solid tyres characterised by means for increasing resiliency using springs extending substantially radially, e.g. like spok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9/00Wheels of high resiliency, e.g. with conical interacting pressure-surfaces
    • B60B9/02Wheels of high resiliency, e.g. with conical interacting pressure-surfaces using springs resiliently mounted bicycle rims
    • B60B9/04Wheels of high resiliency, e.g. with conical interacting pressure-surfaces using springs resiliently mounted bicycle rims in leaf for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7/00Non-inflatable or solid ty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7/00Non-inflatable or solid tyres
    • B60C7/10Non-inflatable or solid tyres characterised by means for increasing resiliency
    • B60C7/14Non-inflatable or solid tyres characterised by means for increasing resiliency using springs
    • B60C7/16Non-inflatable or solid tyres characterised by means for increasing resiliency using springs of helical or flat coil form
    • B60C7/18Non-inflatable or solid tyres characterised by means for increasing resiliency using springs of helical or flat coil form disposed radially relative to wheel axi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7/00Non-inflatable or solid tyres
    • B60C7/10Non-inflatable or solid tyres characterised by means for increasing resiliency
    • B60C7/14Non-inflatable or solid tyres characterised by means for increasing resiliency using spr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具备:轮胎部(7),其能够弹性变形,具备内筒、从轮胎径向的外侧包围内筒的外筒(4)、以及将内筒和外筒(4)连结起来的连结构件(3);以及胎面构件(5),其外套于外筒(4),形成胎面构件(5)的材质的弹性模量比形成轮胎部(7)的材质的弹性模量小,在沿着轮胎宽度方向和轮胎径向这两个方向的纵剖视时,胎面构件(5)的外周面形成为朝向轮胎径向的外侧突出的曲线状,外筒(4)具备位于轮胎赤道部上的外周部(41)、位于外周部(41)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两侧的侧部(42)、以及连接外周部(41)和侧部(42)的胎肩部(43),在纵剖视时,外周部(41)形成为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直线状,胎肩部(43)随着朝向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去而逐渐朝向轮胎径向的内侧延伸。

Description

非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非充气轮胎。
本申请基于2017年5月11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日本特愿2017-094664号要求优先权,并将其内容引用于此。
背景技术
以往,例如公知有下述专利文献1、2所记载的非充气轮胎。非充气轮胎包括:轮胎部,其能够弹性变形,具备安装于车轴的内筒、从轮胎径向的外侧包围内筒的外筒、以及将内筒和外筒连结起来的连结构件;以及胎面构件,其外套于外筒。形成胎面构件的材质的弹性模量比形成轮胎部的材质的弹性模量小。在沿着轮胎宽度方向和轮胎径向这两个方向的纵剖视时,外筒的外周面和胎面构件的外周面形成为朝向轮胎径向的外侧突出的曲线状。
根据该非充气轮胎,在所述纵剖视时,胎面构件的外周面形成为朝向轮胎径向的外侧突出的曲线状。由此,即使在例如转弯等时增大外倾角,也能够确保非充气轮胎的接地面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1/0290394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2: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2/0038207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所述以往的非充气轮胎中,在轮胎赤道部,难以确保胎面构件的壁厚,例如存在无法充分吸收路面的凹凸而乘坐舒适性变差、胎面构件提早磨损等的可能性。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确保乘坐舒适性并且谋求长寿命化。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非充气轮胎包括:轮胎部,其能够弹性变形,具备安装于车轴的内筒、从轮胎径向的外侧包围所述内筒的外筒、以及连结所述内筒和所述外筒的连结构件;以及胎面构件,其外套于所述外筒,形成所述胎面构件的材质的弹性模量比形成所述轮胎部的材质的弹性模量小,在沿着轮胎宽度方向和轮胎径向这两个方向的纵剖视时,所述胎面构件的外周面形成为朝向轮胎径向的外侧突出的曲线状,所述外筒具备位于轮胎赤道部上的外周部、位于所述外周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两侧的侧部、以及连接所述外周部和所述侧部的胎肩部,在所述纵剖视时,所述外周部形成为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直线状,所述胎肩部随着朝向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去而逐渐朝向轮胎径向的内侧延伸。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确保乘坐舒适性并且谋求长寿命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非充气轮胎的侧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A-A截面向视图(纵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非充气轮胎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非充气轮胎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非充气轮胎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非充气轮胎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非充气轮胎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和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非充气轮胎的结构。另外,在以下说明所使用的各附图中,为了使各构件成为可识别的大小而适当变更了比例尺。另外,在各附图中,在对后述的外筒4、胎面构件5进行纵剖视时,为了容易观察附图,有时省略剖面线。
如图1所示,非充气轮胎1包括安装于车轴的车轮部2和配置在车轮部2外周的轮胎部7。
该非充气轮胎1用于自行车、两轮车、汽车等(以下将它们的总称简称为车辆),特别是用于使车身一边向车身的左右方向(后述的轮胎宽度方向)倾斜(一边倾斜)一边行驶的车辆(具体而言,两轮车或三轮车等)。
在此,车轮部2形成为圆板状,轮胎部7形成为环状,各中心轴线位于共同轴线上。将该共同轴线称为中心轴线O1,将沿着中心轴线O1的方向称为轮胎宽度方向。另外,在从轮胎宽度方向观察的侧视时,将以中心轴线O1为中心环绕的方向称为轮胎周向,将与该中心轴线O1正交的方向称为轮胎径向。
如图2所示,车轮部2、轮胎部7以及后述的胎面构件5整体上以经过轮胎宽度方向的中央部(轮胎赤道部)的中心线O2为中心呈轴对称地形成。在沿着轮胎宽度方向和轮胎径向这两个方向的纵剖视时,将轮胎宽度方向中的朝向该中心线O2的方向称为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将远离该中心线O2的方向称为轮胎宽度方向外侧。
如图1所示,车轮部2具备:轮毂8,其呈筒状,以中心轴线O1为中心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安装筒部2a,其固定于轮毂8的外周面;外装筒部2c,其从轮胎径向外侧包围安装筒部2a;以及多个肋2b,其将安装筒部2a和外装筒部2c相互连结起来。
在本实施方式中,轮毂8由铝形成。轮毂8被车轴支承为旋转自如,从而车轮部2安装于车轴。另外,轮毂8也可以由除铝之外的金属或者非金属形成。在轮胎宽度方向上,轮毂8的宽度比安装筒部2a、多个肋2b以及外装筒部2c的宽度大。
安装筒部2a和外装筒部2c分别与轮毂8同轴地配置。多个肋2b例如在轮胎周向上隔开相等间隔地配置。多个肋2b分别以轮毂8为中心呈放射状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筒部2a、多个肋2b以及外装筒部2c由热塑性树脂呈一体地形成。由此,车轮部2能够通过注射成形而成形,适于量产。
另外,轮毂8、安装筒部2a、多个肋2b以及外装筒部2c也可以分别独立地形成。另外,安装筒部2a、多个肋2b以及外装筒部2c也可以由除热塑性树脂之外的材质形成。
轮胎部7具备:内筒6,其外套于车轮部2的外装筒部2c;外筒4,其从轮胎径向外侧包围内筒6;以及连结构件3,其能够弹性变形,将内筒6和外筒4连结成移位自如。在外筒4的外周面嵌合有胎面构件5。
内筒6经由车轮部2安装于车轴。内筒6和外筒4的中心轴线与中心轴线O1同轴地配置。内筒6、连结构件3以及外筒4在轮胎宽度方向上以各自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中央部相互一致的状态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内筒6、连结构件3以及外筒4由热塑性树脂呈一体地形成。由此,轮胎部7能够通过注射成形而成形,适于量产。作为热塑性树脂,例如可以是仅1种树脂、含有2种以上树脂的混合物、或含有1种以上树脂和1种以上弹性体的混合物,进而,也可以含有例如抗老化剂、增塑剂、填充剂或颜料等添加物。像这样,通过由热塑性树脂呈一体地形成内筒6、连结构件3以及外筒4,能够确保轮胎部7的设计的自由度。由此,能够容易地实现例如后述那样的外筒4的外周部41、侧部42以及胎肩部43的多种形状。
另外,内筒6、连结构件3以及外筒4也可以分别独立地形成。另外,内筒6、连结构件3以及外筒4也以由除热塑性树脂之外的材质形成。
轮胎部7和车轮部2既可以呈一体地形成,也可以分别独立地形成。另外,车轮部2具有连结轮毂8和轮胎部7的功能,轮胎部7能够弹性变形,并且具有对从地面向轮毂8传递的振动进行吸收的功能。像这样,车轮部2和轮胎部7具有不同的功能,因此也可以由不同的材质形成。例如,也可以是,轮胎部7为了确保振动吸收性能而由弹性模量比较小的材质形成,车轮部2为了确保坚固性而由弹性模量比轮胎部7的弹性模量大的材质形成。另外,例如也可以由比重较小的材质形成车轮部2,从而谋求非充气轮胎1整体的轻量化。
胎面构件5例如由天然橡胶和/或橡胶组合物硫化而得到的硫化橡胶或者热塑性材料等形成。作为热塑性材料,例如可列举出热塑性弹性体或者热塑性树脂等。作为热塑性弹性体,例如可列举出日本工业标准JIS K6418所规定的酰胺系热塑性弹性体(TPA)、酯系热塑性弹性体(TPC)、烯烃系热塑性弹性体(TPO)、苯乙烯系热塑性弹性体(TPS)、聚氨酯系热塑性弹性体(TPU)、热塑性橡胶交联体(TPV)或者其他的热塑性弹性体(TPZ)等。
作为热塑性树脂,例如可列举出聚氨酯树脂、烯烃树脂、氯乙烯树脂或者聚酰胺树脂等。另外,出于耐磨损性的观点,优选利用硫化橡胶形成胎面构件5。
连结构件3形成为整体上弯曲的、呈长方形形状的板状,表背面朝向轮胎周向,侧面朝向轮胎宽度方向。连结构件3由能够弹性变形的材质形成,将内筒6的外周面侧和外筒4的内周面侧连结起来,以使内筒6的外周面侧和外筒4的内周面侧能够自如地相对弹性移位。连结构件3沿轮胎周向隔开相等间隔地配置有多个。
多个连结构件3分别具有连接于内筒6的内侧部3a和连接于外筒4的外侧部3b。内侧部3a和外侧部3b在连结构件3的轮胎径向的中央部彼此连接,在侧视时在该连接部处呈钝角相交。内侧部3a的轮胎周向上的厚度比外侧部3b的轮胎周向上的厚度小。外侧部3b的轮胎周向上的厚度随着朝向轮胎径向外侧去而逐渐变大。
另外,连结构件3的形态不限于图示的例子,只要连结构件3能够弹性变形、作为非充气轮胎发挥功能,就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例如,也可以采用内筒6和外筒4之间的圆盘状的连结构件被挖空成蜂窝状的结构、板状的连结构件以车轴为中心呈放射状地配置的结构、利用中间构件将放射状的连结构件彼此连结的结构等。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外筒4包括位于轮胎赤道部(中心线O2)上的外周部41、位于相对于外周部41而言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侧部42、以及连接外周部41和侧部42的胎肩部43。
外周部41是外筒4中的轮胎径向外侧的端部。在所述纵剖视时,外周部41形成为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直线状。在所述纵剖视时,外周部41以轮胎赤道部为基准而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形成为轴对称。
侧部42是外筒4中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成对配置。侧部42位于比外周部41靠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置。在所述纵剖视时,侧部42形成为沿轮胎径向延伸的直线状。在所述纵剖视时,一对侧部42以轮胎赤道部为基准而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形成为轴对称。
胎肩部43在轮胎周向的整周上被倒角。在所述纵剖视时,胎肩部43随着朝向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而逐渐朝向轮胎径向的内侧延伸。胎肩部43在所述纵剖视时形成为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及轮胎径向外侧突出的曲线状。胎肩部43被进行所谓的R型倒角。
胎肩部43由在所述纵剖视时呈单一的曲率的一个圆弧部44(圆角)形成。圆弧部44从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与外周部41相切,外周部41位于圆弧部44的切线上。由此,外周部41与圆弧部44没有台阶地平滑地连接。另一方面,圆弧部44与侧部42的交点在所述纵剖视时形成角部。圆弧部44和侧部42具有台阶地连接。
另外,在将外筒4的沿着轮胎宽度方向的宽度设为W1、将外周部41的沿着轮胎宽度方向的宽度设为W2时,0.1≤W2/W1≤0.6。宽度W1是一对侧部42之间的沿轮胎宽度方向的距离。
另外,外筒4的内周面在所述纵剖视时形成为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直线状。
形成胎面构件5的材质的弹性模量比形成轮胎部7的材质的弹性模量小。胎面构件5的外周面在所述纵剖视时形成为朝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的曲线状。
胎面构件5覆盖外筒4的外周部41和胎肩部43,使侧部42暴露而开放。胎面构件5由遍及外周部41和胎肩部43各自的整个区域的方式覆盖外周部41和胎肩部43的1个环状体形成。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非充气轮胎1,在所述纵剖视时,外筒4的外周部41形成为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直线状。因而,与在所述纵剖视时外筒4的外周部41形成为朝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的曲线状的情况相比,能够在轮胎赤道部处抑制外筒4的壁厚并确保胎面构件5的壁厚。由此,能够确保乘坐舒适性并且谋求长寿命化。
另外,在所述纵剖视时,外筒4的胎肩部43随着朝向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去而逐渐朝向轮胎径向的内侧延伸。因此,在胎面构件5中的相对于外筒4的胎肩部43位于轮胎径向外侧的部分(以下称为“胎面构件5的胎肩部分”),能够使胎面构件5的壁厚变薄。进而,在胎面构件5的胎肩部分,能够使胎面构件5的壁厚从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朝向外侧逐渐变薄。这样,能够抑制相对于转弯等伴随着大外倾角的输入的滚动阻力的增加。
另外,由于0.1≤W2/W1≤0.6,因此无论外倾角的大小如何,都能够确保乘坐舒适性。即,在W2/W1小于0.1的情况下,外筒4的外周部41的大小过小,在轮胎赤道部处胎面构件5变薄,当外倾角较小时,有可能无法确保乘坐舒适性。另外,在W2/W1大于0.6的情况下,外筒4的胎肩部43的大小过小,胎面构件5的胎肩部分变薄,在外倾角较大时,有可能无法确保乘坐舒适性。
另外,外筒4的胎肩部43在所述纵剖视时形成为曲线状。因而,能够缓和在胎面构件5产生的压缩应力,能够有效地抑制胎面构件5产生损伤。
另外,胎面构件5的外周面在所述纵剖视时形成为朝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的曲线状。因此,即使例如在转弯等时增大外倾角,也能够确保非充气轮胎1的接地面积。
而且,外筒4的胎肩部43在所述纵剖视时形成为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和轮胎径向外侧突出的曲线状。因而,如上所述,在增大外倾角时,能够使外筒4的胎肩部43经由胎面构件5没有不适感地接地,能够提高乘坐舒适性。
(第2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3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非充气轮胎50。
另外,在该第2实施方式中,对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仅说明不同点。
在本实施方式的非充气轮胎50中,圆弧部44在轮胎宽度方向上配置有多个(在图示的例子中为2个)。外筒4的胎肩部43在轮胎宽度方向的整个区域由多个圆弧部44形成。多个圆弧部44在所述纵剖视时呈彼此不同的曲率。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纵剖视时,以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相邻的圆弧部44在彼此的交点具有共同的切线的方式、换言之以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相邻的圆弧部44相切的方式配置多个圆弧部44。在多个圆弧部44中,从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圆弧部44朝向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圆弧部44去而曲率逐渐变大。当将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第1圆弧部44a的曲率设为R1、将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第2圆弧部44b的曲率设为R2时,R2>R1。在所述纵剖视时,第2圆弧部44b从轮胎径向外侧与侧部42相切,侧部42位于第2圆弧部44b的切线上。第2圆弧部44b和侧部42没有台阶地平滑地连接。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非充气轮胎50,在多个圆弧部44中,从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圆弧部44朝向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圆弧部44去而曲率逐渐增大。由此,能够进一步缓和在胎面构件5产生的压缩应力。
另外,外筒4的胎肩部43在轮胎宽度方向的整个区域由多个圆弧部44形成。因此,在所述纵剖视时,通过以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相邻的圆弧部44相切的方式配置多个圆弧部44,从而能够没有台阶地平滑地形成外筒4的胎肩部43。由此,能够进一步缓和在胎面构件5产生的压缩应力。
(第3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4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非充气轮胎60。
另外,在该第3实施方式中,对与第2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仅说明不同点。
在本实施方式的非充气轮胎60中,外筒4的胎肩部43由2个(多个)圆弧部44和1个直线部45形成。两个圆弧部44在所述纵剖视时呈彼此相等的曲率。两个圆弧部44的曲率中心是共同的。直线部45配置在两个圆弧部44之间,连结两个圆弧部44。直线部45在所述纵剖视时笔直地延伸。圆弧部44和直线部45具有台阶地连接。两个圆弧部44配置在单一的圆弧V上。
(第4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5说明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非充气轮胎70。
另外,在该第4实施方式中,对与第3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仅说明不同点。
在本实施方式的非充气轮胎70中,两个圆弧部44在所述纵剖视时呈彼此不同的曲率。当将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第1圆弧部44a的曲率设为R1、将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第2圆弧部44b的曲率设为R2时,R2>R1。第2圆弧部44b从轮胎径向的外侧与侧部42相切。在所述纵剖视时,圆弧部44与直线部45相切,直线部45位于圆弧部44的切线上。圆弧部44和直线部45没有台阶地平滑地连接。
(第5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6说明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非充气轮胎80。
另外,在该第5实施方式中,对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仅说明不同点。
在本实施方式的非充气轮胎80中,外筒4的胎肩部43代替进行R型倒角,而进行C型倒角。胎肩部43由1个直线部45形成。直线部45在所述纵剖视时笔直地延伸。
(第6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7说明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非充气轮胎90。
另外,在该第6实施方式中,对与第5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仅说明不同点。
在本实施方式的非充气轮胎90中,外筒4的胎肩部43由多个(在图示的例子中为2个)直线部45形成。
另外,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施加各种变更。
也可以不是0.1≤W2/W1≤0.6。
在所述纵剖视时,侧部42也可以不形成为沿轮胎径向延伸的直线状。例如,在所述纵剖视时,侧部42可以形成为点状,侧部42可以不形成为具有轮胎径向的大小的面状。
此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将所述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替换成周知的构成要素,另外,也可以将所述变形例适当地进行组合。
根据本发明,在所述纵剖视时,外筒的外周部形成为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直线状。因此,与在所述纵剖视时外筒的外周部形成为朝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的曲线状的情况相比,能够在轮胎赤道部抑制外筒的壁厚并确保胎面构件的壁厚。由此,能够确保乘坐舒适性并且谋求长寿命化。
另外,在所述纵剖视时,外筒的胎肩部随着朝向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去而逐渐朝向轮胎径向的内侧延伸。因而,在胎面构件中的相对于外筒的胎肩部位于轮胎径向外侧的部分(以下称为“胎面构件的胎肩部分”),能够使胎面构件的壁厚变薄。
进而,在胎面构件的胎肩部分,能够使胎面构件的壁厚从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朝向外侧逐渐变薄。由此,可以抑制相对于转弯等伴随着大外倾角的输入的滚动阻力的增加。
也可以是,所述胎肩部在所述纵剖视时形成为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及轮胎径向外侧突出的曲线状。
在该情况下,外筒的胎肩部在所述纵剖视时形成为曲线状。因而,能够缓和胎面构件上产生的压缩应力,能够有效地抑制胎面构件产生损伤。
也可以是,所述胎肩部具备沿轮胎宽度方向配置有多个并且在所述纵剖视时呈彼此不同的曲率的圆弧部,在多个所述圆弧部中,从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的所述圆弧部朝向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的所述圆弧部去而曲率逐渐变大。
在这种情况下,在多个圆弧部中,从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圆弧部朝向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圆弧部去而曲率逐渐变大。由此,能够进一步缓和在胎面构件产生的压缩应力。
也可以是,所述胎肩部在轮胎宽度方向的整个区域由多个所述圆弧部形成。
在该情况下,外筒的胎肩部在轮胎宽度方向的整个区域由多个圆弧部形成。因而,在所述纵剖视时,例如,以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相邻的圆弧部在彼此的交点具有共同的切线的方式,换言之,以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相邻的圆弧部相切的方式配置多个圆弧部,从而能够没有台阶地平滑地形成外筒的胎肩部。由此,能够进一步缓和在胎面构件产生的压缩应力。
也可以是,在将所述外筒的沿着轮胎宽度方向的宽度设为W1、将所述外周部的沿着轮胎宽度方向的宽度设为W2时,0.1≤W2/W1≤0.6。
在该情况下,由于是0.1≤W2/W1≤0.6,因此无论外倾角的大小如何都能够确保乘坐舒适性。即,在W2/W1小于0.1的情况下,外筒的外周部的大小过小,在轮胎赤道部中胎面构件变薄,当外倾角较小时,有可能无法确保乘坐舒适性。另外,在W2/W1大于0.6的情况下,外筒的胎肩部的大小过小,胎面构件的胎肩部分变薄,在外倾角较大时,有可能无法确保乘坐舒适性。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能够确保乘坐舒适性并且谋求长寿命化。
附图标记说明
1、50、60、70、80、90、非充气轮胎;3、连结构件;4、外筒;5、胎面构件;6、内筒;41、外周部;42、侧部;43、胎肩部;44、圆弧部。

Claims (2)

1.一种非充气轮胎,其中,
该非充气轮胎包括:
轮胎部,其能够弹性变形,具备安装于车轴的内筒、从轮胎径向的外侧包围所述内筒的外筒、以及连结所述内筒和所述外筒的连结构件;以及
胎面构件,其外套于所述外筒,
形成所述胎面构件的材质的弹性模量比形成所述轮胎部的材质的弹性模量小,
在沿着轮胎宽度方向和轮胎径向这两个方向的纵剖视时,所述胎面构件的外周面形成为朝向轮胎径向的外侧突出的曲线状,
所述外筒具备位于轮胎赤道部上且设于所述外筒的外周面的外周部、位于所述外周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两侧的侧部、以及连接所述外周部和所述侧部的胎肩部,
在所述纵剖视时,所述外周部形成为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直线状,所述胎肩部随着朝向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去而逐渐朝向轮胎径向的内侧延伸,
所述内筒、所述连结构件、以及所述外筒由热塑性树脂成形为一体,
在所述纵剖视时,所述胎肩部形成为朝向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和轮胎径向的外侧突出的曲线状,
所述胎肩部具备沿轮胎宽度方向配置有多个并且在所述纵剖视时呈彼此不同的曲率的圆弧部,
在多个所述圆弧部中,从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的所述圆弧部朝向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的所述圆弧部去而曲率逐渐变大,
在将所述外筒的沿着轮胎宽度方向的宽度设为W1、将所述外周部的沿着轮胎宽度方向的宽度设为W2时,0.1≤W2/W1≤0.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胎肩部在轮胎宽度方向的整个区域由多个所述圆弧部形成。
CN201880030369.3A 2017-05-11 2018-03-19 非充气轮胎 Active CN11060315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94664 2017-05-11
JP2017094664A JP6827880B2 (ja) 2017-05-11 2017-05-11 非空気入りタイヤ
PCT/JP2018/010848 WO2018207468A1 (ja) 2017-05-11 2018-03-19 非空気入りタイ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03156A CN110603156A (zh) 2019-12-20
CN110603156B true CN110603156B (zh) 2022-04-01

Family

ID=641044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30369.3A Active CN110603156B (zh) 2017-05-11 2018-03-19 非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312178B2 (zh)
EP (1) EP3623175B1 (zh)
JP (1) JP6827880B2 (zh)
CN (1) CN110603156B (zh)
WO (1) WO201820746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0093722A (ja) * 2018-12-14 2020-06-18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非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11284273A (zh) * 2020-03-11 2020-06-16 杭州鲸算罗伯特科技有限公司 减震静音轮及可移动设备
JP2022126480A (ja) * 2021-02-18 2022-08-30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レスタイヤ
WO2023200434A1 (en) * 2022-04-13 2023-10-19 Compagnie Gene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Non-pneumatic tire for rutwander having varied outer circumference
GB2620751A (en) 2022-07-19 2024-01-24 Jijibaba Ltd A wheel for a pushchair and a pushchair having a wheel

Family Cites Families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37412A (en) 1911-10-16 1912-09-03 Harry O Bartlett Tire.
US1232971A (en) * 1916-04-17 1917-07-10 Orange K Purdy Resilient tire.
US1230141A (en) * 1917-02-24 1917-06-19 Samuel E Erhard Resilient wheel-tire.
US1287762A (en) * 1917-04-23 1918-12-17 Peter A Sagen Spring-wheel.
US1622848A (en) 1926-02-27 1927-03-29 Frank E Rush Vehicle tire
JPH07205608A (ja) * 1994-01-13 1995-08-08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非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6096173A (ja) 2004-09-29 2006-04-13 Cci Corp ソリッドタイヤ
CN2794891Y (zh) 2005-05-05 2006-07-12 厦门正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 实心轮胎
CN201544735U (zh) 2009-11-16 2010-08-11 盐城森光橡胶制品有限公司 反弧形胎侧加双排散热孔结构实心轮胎
CN201580214U (zh) 2009-12-31 2010-09-15 青岛科技大学 一种弹性单元组合式轮胎
WO2011152813A1 (en) 2010-06-01 2011-12-08 Cooper Tire & Rubber Company Skew symmetric non-pneumatic tire
US8567461B2 (en) 2010-08-12 2013-10-29 The Boeing Company Non-pneumatic survivable tire mounting system for conventional wheels
DE102011008529A1 (de) 2011-01-13 2012-07-19 BTS Befestigungselemente Technik und Vertrieb Gesellschaft mbH Vollreifen
WO2012121306A1 (ja) 2011-03-09 2012-09-13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タイヤ/ホイール組立体
JP5879089B2 (ja) 2011-10-20 2016-03-08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非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ITTO20120026A1 (it) 2012-01-16 2013-07-17 Bridgestone Corp Striscia di battistrada a ridotta usura per un pneumatico
JP6002568B2 (ja) * 2012-12-19 2016-10-05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非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4213789A (ja) * 2013-04-26 2014-11-17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非空気入りタイヤ
EP3000619B1 (en) * 2013-05-22 2018-07-11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Airless tir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JP5494894B1 (ja) 2013-08-12 2014-05-21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乗用車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303235B2 (ja) 2013-10-22 2018-04-04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非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180313B2 (ja) * 2013-12-17 2017-08-16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非空気圧タイヤ
CN106457886B (zh) * 2014-06-24 2019-04-23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非充气轮胎
KR101514615B1 (ko) * 2014-11-11 2015-04-23 손영일 비공기압 타이어
JP2016113078A (ja) * 2014-12-17 2016-06-23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非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4890448B (zh) 2015-05-14 2017-01-18 深圳市道尔化工涂料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舒适弹性结构胎面的非充气轮胎
JP2017094664A (ja) 2015-11-27 2017-06-01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車両用樹脂部品の製造方法
CN106042766B (zh) * 2016-06-15 2018-09-25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无气轮胎及汽车
CN205930044U (zh) 2016-08-26 2017-02-08 青岛双星轮胎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免充气轮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623175A4 (en) 2020-11-18
JP6827880B2 (ja) 2021-02-10
JP2018188096A (ja) 2018-11-29
US20200207150A1 (en) 2020-07-02
WO2018207468A1 (ja) 2018-11-15
CN110603156A (zh) 2019-12-20
EP3623175A1 (en) 2020-03-18
EP3623175B1 (en) 2023-04-19
US11312178B2 (en) 2022-04-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603156B (zh) 非充气轮胎
CN110603155A (zh) 非充气轮胎
JP2017509521A (ja) 不定剛性を有するエアレスタイヤ構造
JP6842361B2 (ja) 非空気入りタイヤ
EP3543037B1 (en) Non-pneumatic tire
US11766894B2 (en) Non-pneumatic tire
WO2020110723A1 (ja) 非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754686B2 (ja) 非空気圧タイヤ
JP5543846B2 (ja) 非空気圧タイヤ
JP2013018427A (ja) 非空気圧タイヤ
WO2020121937A1 (ja) 非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24057476A (ja) タイヤ・リム組立体
JP2024057474A (ja) タイヤ・リム組立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