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86721B - 弯曲构件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弯曲构件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86721B
CN110586721B CN201910505177.XA CN201910505177A CN110586721B CN 110586721 B CN110586721 B CN 110586721B CN 201910505177 A CN201910505177 A CN 201910505177A CN 110586721 B CN110586721 B CN 11058672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e
plate material
bent portion
bent
press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50517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586721A (zh
Inventor
中田祐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taba Indust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taba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taba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taba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5867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867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5867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867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5/00Bending sheet metal along straight lines, e.g. to form simple curves
    • B21D5/04Bending sheet metal along straight lines, e.g. to form simple curves on brakes making use of clamping means on one side of the work
    • B21D5/045With a wiping movement of the bending blad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19/00Flanging or other edge treatment, e.g. of tubes
    • B21D19/08Flanging or other edge treatment, e.g. of tubes by single or successive action of pressing tools, e.g. vice jaw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19/00Flanging or other edge treatment, e.g. of tubes
    • B21D19/08Flanging or other edge treatment, e.g. of tubes by single or successive action of pressing tools, e.g. vice jaws
    • B21D19/088Flanging or other edge treatment, e.g. of tubes by single or successive action of pressing tools, e.g. vice jaws for flanging ho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22/00Shaping without cutting, by stamping, spinning, or deep-drawing
    • B21D22/02Stamping using rigid devices or tools

Abstract

一种弯曲构件的制造方法,其中,对象板材具有板状的主体部、以及从主体部的边缘朝突出侧弯曲而成的弯曲部。由位于突出侧的内侧模具和外侧模具夹着对象板材并在挤压方向上进行挤压,由此成形出弯曲构件。外侧模具具有外侧主面和外侧侧面。此外,将形成外侧主面与外侧侧面的交界的部分称为模具角部。模具角部位于弯曲部的外周侧。另一方面,内侧模具具有内侧主面和倾斜面。当对对象板材进行挤压时,倾斜面挤压弯曲部的内周侧。

Description

弯曲构件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弯曲构件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已知有利用冲压成形在板材中成形出围绕孔的翻边部的技术。日本特开2017-196632号公报的翻边加工设备利用固定模对板材中围绕着孔的周边区域进行挤压,由此成形出翻边部。
发明内容
然而,例如由于形成板材的材料的特性、板材的厚度、或者翻边部的高度等原因有可能导致在翻边角部产生塌角。也就是说,在冲压成形时材料未充分移动到翻边角部,从而有可能导致翻边角部的圆度过大。其结果为,例如有可能难以在翻边部的相反侧密封孔的周边。其中,翻边角部是翻边部中位于弯曲部分外侧的角部,是位于围绕着设置有翻边部的孔的边缘的部分。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考虑例如能够通过提高冲压成形的成形载荷或进行锻造、切削等来抑制翻边角部的塌角。然而,由于使用上述办法可能会导致难以利用依次传送型的冲压成形成形出翻边部,从而导致制造成本增加。
本公开的一个方面在于,希望在抑制塌角的同时利用依次传送型的冲压成形对部件进行成形。
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涉及一种弯曲构件的制造方法。该制造方法在对象板材的突出侧配置内侧模具,并且在与内侧模具相反的一侧配置外侧模具,其中,对象板材是具有板状的主体部、以及从主体部的边缘朝突出侧弯曲的弯曲部的板材。然后,由内侧模具和外侧模具夹着对象板材并在挤压方向上进行挤压,由此成形出使弯曲部从主体部的边缘朝突出侧突出而形成的弯曲构件。外侧模具具有外侧主面、以及从外侧主面的边缘延伸的外侧侧面。此外,将形成外侧主面与外侧侧面之间的交界的部分称为模具角部。当对对象板材进行挤压时,外侧主面与主体部抵接,外侧侧面与弯曲部抵接,模具角部位于弯曲部的外周侧。内侧模具具有内侧主面和倾斜面。当对对象板材进行挤压时,内侧主面与主体部抵接,倾斜面相对于挤压方向倾斜且朝向模具角部,并且,倾斜面挤压弯曲部的内周侧,从而使弯曲部所包含的材料朝模具角部移动。
根据上述构成,由内侧模具和外侧模具夹着已设置有弯曲部的对象板材并进行挤压,由此成形出弯曲构件。因此,能够抑制当内侧模具和外侧模具对对象板材进行挤压时的成形载荷。故而能够利用依次传送型的冲压成形对弯曲部进行成形。
此外,利用内侧模具和外侧模具进行挤压时,内侧模具的倾斜面挤压弯曲部的内周侧,从而使弯曲部所包含的材料朝模具角部移动。并且此时,由内侧模具和外侧模具从两侧挤压板材的主体部。因此,抑制弯曲部的材料朝主体部移动,从而进一步促使材料朝模具角部移动。由此,能够有效地使材料移动到模具角部的附近,并同时能够在对象板材中的与模具角部抵接的部分处对弯曲部的外侧的角部(下文称为外侧角部)进行成形。
因此,能够在抑制弯曲构件的外侧角部的塌角(换言之,即抑制外侧角部的圆度过大)的同时利用依次传送型的冲压成形成形出弯曲构件。
此外,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中,可通过使板材弯曲而成形出对象板材。并且,可以由内侧模具和外侧模具夹着对象板材并进行挤压。
根据上述构成,在使板材弯曲而成形出弯曲部之后,由内侧模具和外侧模具夹着该板材进行挤压。即,因为利用至少2个阶段的挤压成形弯曲部,所以能够抑制各个阶段中的成形载荷。因此,能够利用依次传送型的冲压成形对弯曲部进行成形。
此外,本公开的一个方面中,可以利用挤压模具对夹在第2固定模具的主面与第1固定模具之间的板材中的从第1固定模具以及第2固定模具中露出的部分进行挤压以使其弯曲,由此,成形出以该弯曲的部分作为弯曲部的对象板材。此外,在第2固定模具中沿着主面的边缘而设置有模具弯曲面,模具弯曲面可以与夹在第2固定模具的主面和第1固定模具之间的板材对置。并且,当利用挤压模具对板材中的从第1模具以及第2固定模具中露出的部分进行挤压时,由挤压模具和模具弯曲面夹着露出的部分,由此,在弯曲部的内周侧成形出弯曲面。
在上述构成中,由于通过至少2个阶段的挤压来成形弯曲部,所以能够抑制各个阶段的成形载荷。因此,能够利用依次传送型的冲压成形对弯曲部进行成形。
此外,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中,也可以在对象板材的弯曲部的内周侧设置有弯曲面。并且,当对对象板材进行挤压时,倾斜面可以挤压弯曲面。
根据上述构成,当倾斜面挤压弯曲部的内周侧时,材料易于朝外侧模具移动,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塌角,并且能够抑制利用内侧模具和外侧模具进行挤压时的成形载荷。因此,能够易于利用依次传送型的冲压成形成形出弯曲构件。
此外,本公开的一个方面中,可以使用第1内侧模具和第2内侧模具作为内侧模具。并且,可以在利用外侧模具和第1内侧模具对对象板材进行挤压之后,再利用外侧模具和第2内侧模具对对象板材进行挤压。并且,第1内侧模具的倾斜面相对于挤压方向的倾斜度可以大于第2内侧模具的倾斜面相对于挤压方向的倾斜度。
根据上述构成,利用内侧模具和外侧模具进行的挤压被进一步划分成2个阶段的挤压。因此,能够抑制各个阶段的成形载荷。此外,在第1阶段的挤压中所使用的第1内侧模具的倾斜面相对于挤压方向的倾斜度大于在第2阶段的挤压中所使用的第2内侧模具的倾斜面相对于挤压方向的倾斜度,从而使得在第1阶段的挤压中所使用的第1内侧模具的倾斜面容易产生更大的成形载荷。因此,能够在第1阶段的挤压中有效地使弯曲部的材料朝模具角部移动。并且,能够在第2阶段的挤压中使弯曲部的材料朝模具角部移动并同时使弯曲部在挤压方向上伸展。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塌角,并同时抑制各个阶段的挤压所需的成形载荷,从而更容易利用依次传送型的冲压成形成形出弯曲构件。
此外,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中,第1内侧模具还可以具有端面。而且,当对对象板材进行挤压时,端面可以与弯曲部的前端抵接。此外,当对对象板材进行挤压时,可以在第2内侧模具的倾斜面的突出侧与外侧模具之间形成用于使弯曲部的前端不抵接模具的空间。
根据上述构成,在使用第1内侧模具的第1阶段的挤压中,由端面挤压弯曲部的前端,所以能够有效地使弯曲部的材料移动到模具角部。因此,能够切实地抑制塌角。此外,在使用第2内侧模具的第2阶段的挤压中,能够使弯曲部的前端不受到挤压,并且使弯曲部朝第2内侧模具与外侧模具之间的空间伸展。因此,能够抑制各个阶段的挤压所需的成形载荷,从而更容易利用依次传送型的冲压成形成形出弯曲构件。
此外,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中,可以使用第1内侧模具和第2内侧模具作为内侧模具。并且,可以在利用外侧模具和第1内侧模具对对象板材进行挤压之后,再利用外侧模具和第2内侧模具对对象板材进行挤压。并且,第1内侧模具还可以具有端面。而且,当对对象板材进行挤压时,端面可以与弯曲部的前端抵接。此外,当对对象板材进行挤压时,可以在第2内侧模具的倾斜面的突出侧与外侧模具之间形成用于使弯曲部的前端不抵接模具的空间。
即使是上述构成,同样也能够抑制在使用第1内侧模具的第1阶段的挤压中所需的成形载荷和在使用第2内侧模具的第2阶段的挤压中所需的成形载荷。其结果为,更容易利用依次传送型的冲压成形成形出弯曲构件。
此外,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中,弯曲部可以是具有翻边形状的部位,并且是围绕着在弯曲构件贯穿的孔的部位。
翻边加工部件中的外侧角部相当于上述翻边角部。根据上述构成,能够抑制翻边角部的塌角,并同时能够利用依次传送型的冲压成形成形出翻边加工部件。
此外,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中,弯曲构件的接合面可以构成为与其他部件进行接合。其中,接合面是弯曲构件中位于孔的周围且位于弯曲部所突出的一侧的相反侧的面。
根据上述构成,在翻边角部的周围成形出用于与其他部件接合的接合面。并且,使翻边角部的塌角受到抑制,因此,能够良好地密封接合面与其他部件之间的间隙。
此外,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中,板材可以由不锈钢构成。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抑制由不锈钢构成的弯曲构件中的外侧角部的塌角,并同时能够利用依次传送型的冲压成形成形出弯曲构件。
附图说明
图1是翻边加工部件的立体图。
图2是翻边加工部件的II-II剖视图。
图3是变形例的翻边加工部件的II-II剖视图。
图4是在第1工序中冲压成形的板材以及模具的概略剖视图。
图5是在第1工序中冲压成形的第1弯曲部以及模具的放大截面的概略图。
图6是在第2工序中冲压成形的板材以及模具的概略剖视图。
图7是在第2工序中冲压成形的第2弯曲部以及模具的放大截面的概略图。
图8是在第3工序中冲压成形的板材以及模具的概略剖视图。
图9是在第3工序中冲压成形的第3弯曲部以及模具的放大截面的概略图。
图10是在第4工序中冲压成形的板材以及模具的概略剖视图。
图11是在第4工序中冲压成形的第4弯曲部以及模具的放大截面的概略图。
图12是在第5工序中冲压成形的板材以及模具的概略剖视图。
图13是在第5工序中冲压成形的翻边部以及模具的放大截面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所例示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公开可实施的方式不限于下述实施方式,在本公开的所属技术范围内可采用各种方式。
[关于构成]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翻边加工部件1具有主体部10、翻边部11、孔12、以及配置部13。
主体部10是呈平板状扩展的部位,并且在中央处成形出圆形或大致圆形的孔12。孔12在厚度方向上贯穿主体部10。下文将穿过通孔12的中心且与主体部10正交的直线记为中心线16。
翻边部11是呈凸缘状的部位,其从孔12的边缘沿着中心线16并朝突出方向14突出。翻边部11围绕孔12。
配置部13呈凹形,是待设置后述的垫片的部位。配置部13以与孔12相邻且以围绕孔12的状态设置在主体部10中位于与翻边部11相反的一侧的面(下文称为接合面15)上。
作为其中一例,翻边加工部件1可安装在车辆中搭载的排气部件中供排气通过的开口处。其中,排气部件是诸如使来自发动机的排气流动的排气管或消音器等部件。在使得孔12和排气部件的开口相连的状态下利用例如螺栓等将翻边加工部件1的接合面15接合到排气部件上。此外,翻边加工部件1也可以安装在车辆中搭载的其他部件上。
在此,要求抑制排气从翻边加工部件1的接合面15与排气部件之间的间隙流出的情况。因此,在配置部13设置垫片并在由接合面15与排气部件夹着垫片的状态下使接合面15和排气部件相接合。由此,使接合面15与排气部件之间的间隙被密封。
此外,如图3所示,翻边加工部件1也可以是不具有配置部13的结构。该情形下,可以在接合面15中于孔12的周围涂布密封剂,使接合面15与排气部件以夹着密封剂的方式相接合。
[翻边加工部件的制造方法]
通过对在中央处成形出圆形或者大致圆形的孔的板材实施第1工序~第5工序来制造本实施方式的翻边加工部件1。孔在厚度方向上贯穿板材。
板材由面压较高的金属材料构成。面压较高的材料是指,在冲压成形时需要施加相对较高的面压的材料。当在厚度方向上对该板材施加有载荷时,构成板材的材料首先以离开施加有载荷的位置的方式沿着表面进行移动,然后沿着厚度方向进行移动。即,该材料具有易于沿着表面移动而难以在厚度方向上移动的特性。具体而言,该材料可以是例如不锈钢。更详细而言,该材料可以是例如JIS标准中的SUS400系不锈钢。
此外,构成板材的面压较高的材料可根据翻边加工部件的用途等适当加以选择。具体而言,板材可以由例如除SUS400系以外的不锈钢、铁、铝、或铝合金等构成。并且,板材也可以由除面压较高的金属材料以外的材料构成。
以下对第1工序~第5工序进行说明。此外,在各工序中所使用的模具的各个面之间的交界处设置有圆度。
[第1工序]
如图4、图5所示,在第1工序中,利用第1挤压模具30、第1固定模具31以及第2固定模具32对具有孔20的板材2实施冲压成形。由此,在孔20的边缘成形出第1弯曲部22。第1弯曲部22围绕孔20,并从板材2的主体部23的边缘朝下侧突出。
在第1工序中,首先,分别由第1固定模具31和第2固定模具32夹着水平配置的板材2的两个面,并利用每个模具在上下方向3上挤压每个面。此时,板材2的外缘28不与模具抵接而处于避让的状态。
第1固定模具31配置在板材2的上侧且具有供第1挤压模具30通过的第1通孔31a。此外,第1固定模具31具有主面31b,主面31b在第1通孔31a的周边水平扩展并对板材2进行挤压。
另一方面,第2固定模具32配置在板材2的下侧且具有供第1挤压模具30通过的第2通孔32a。此外,第2固定模具32具有主面32b和侧面32c。主面32b在第2通孔32a的周边水平扩展并对挤压板材2进行挤压。此外,侧面32c从侧方围绕第2通孔32a,并从主面32b的边缘朝下侧延伸。此外,在主面32b与侧面32c之间的交界处设置有圆度。下文将该设置有圆度的部分的外表面记为弯曲面32d。
此外,第1固定模具31和第2固定模具32以及板材2配置成使得第1通孔31a的边缘、第2通孔32a的边缘以及孔20的边缘形成为同心圆状。第1通孔31a的孔径大于第2通孔32a,第2通孔32a的边缘位于比第1通孔31a的边缘靠内侧的位置。并且,当由第1固定模具31和第2固定模具32夹着板材2的时候,板材2的对象部21处于从第1固定模具31和第2固定模具32中露出的状态。对象部21是位于孔20的边缘且围绕孔20的部分。换言之,对象部21处于不抵接第1固定模具31以及第2固定模具32的状态。
接下来,利用第1挤压模具30成形出第1弯曲部22。第1挤压模具30是圆柱形的模具,其直径大于孔20的孔径,且小于第1通孔31a的孔径。第1挤压模具30具有围绕底面的倾斜面30a。第1挤压模具30的下端因倾斜面30a而形成为锥形。第1挤压模具30朝着板材2的孔20而往下侧移动。此时,第1挤压模具30的倾斜面30a朝下侧挤压对象部21。对象部21因该挤压而弯曲,从而成形出第1弯曲部22。此外,对象部21所包含的材料因该挤压而朝下侧移动。
此外,在进行第1工序的挤压时,倾斜面30a与第2固定模具32之间设置有避让部30b(换言之,即空间)。因此,第1弯曲部22朝避让部30b延伸并且其前端22a不与模具抵接。
[第2工序]
在接下来的第2工序中,如图6、图7所示,利用第2挤压模具33、以及与第1工序相同的第1固定模具31和第2固定模具32对已成形出第1弯曲部22的板材2实施冲压成形。由此,由第1弯曲部22成形出第2弯曲部24。第2弯曲部24比第1弯曲部22进一步朝下侧延伸且比第1弯曲部22薄。
在第2工序中,首先,按照与第1工序相同的方式,以由第1固定模具31和第2固定模具32挤压着板材2的状态来配置已成形出第1弯曲部22的板材2。此时,第1弯曲部22处于从第1固定模具31和第2固定模具32中露出的状态。
接下来,利用第2挤压模具33成形出第2弯曲部24。第2挤压模具33是圆柱形的模具,其直径大于孔20的孔径,且以在上下方向3上延伸的状态而配置。第2挤压模具33具有第1面33a、第2面33b、上侧面33c、以及下表面33d。
上侧面33c形成第2挤压模具33的侧表面,且从第2挤压模具33的上端朝下侧延伸。
第1面33a从上侧面33c的位于下侧的边缘朝第2挤压模具33的中央水平扩展。第1面33a是宽度固定的呈环状的面。即,在第2挤压模具33的侧表面处因第1面33a而形成了台阶,并且,第1面33a的下方的部分的直径小于第1面33a的上方的部分的直径。
第2面33b形成第2挤压模具33的侧表面,且从第1面33a的位于内侧的边缘朝下侧伸展。
下表面33d形成第2挤压模具33的底部。
与第1工序相同,第2挤压模具33朝着板材2的孔20而往下侧移动。然后,由第1面33a以及第2面33b朝下侧挤压第1弯曲部22。此时,第1面33a朝下侧挤压第1弯曲部22的上部。此外,第2面33b从孔20侧抵接第1弯曲部22,并促使第1弯曲部22朝下侧延伸。由此,第1弯曲部22进一步弯曲并朝下侧延伸,从而由第1弯曲部22成形出第2弯曲部24。并由此使第1弯曲部22所包含的材料朝下侧移动。
此外,通过第1面33a的挤压,在第2弯曲部24的上表面成形出与孔20相邻且围绕孔20的凹部25。凹部25是对应于上述配置部13的部位。即,在第1工序中成形出第1弯曲部22之后通过挤压第1弯曲部22的上部而成形出凹部25。由此抑制用于成形凹部25的成形载荷。并且,通过由第1面33a实施的挤压,使板材2的位于第2挤压模具33与第1固定模具31的交界附近的材料朝外缘28侧移动。
此外,在进行第2工序的挤压时,在第2面33b与第2固定模具32之间设置有避让部33e。因此,第1弯曲部22朝避让部33e延伸,并且其前端22a不与模具抵接。其结果为,抑制第2工序的成形载荷。
此外,通过由第2挤压模具33实施的挤压,使第1弯曲部22的内周侧的部分受到朝第2固定模具32的弯曲面32d的挤压。由此,在第2弯曲部24的内周侧的部分成形出弯曲面24b。弯曲面24b以朝第2弯曲部24的外周侧凸起的方式呈弧形弯曲。
[第3工序]
在接下来的第3工序中,如图8、图9所示,利用第1内侧模具34和外侧模具35对已成形出第2弯曲部24的板材2实施冲压成形。第1内侧模具34配置在板材2的下侧,外侧模具35配置在板材2的上侧(换言之,与第1内侧模具34相反的一侧),由第1内侧模具34和外侧模具35在上下方向3上挤压板材2。并且,由第2弯曲部24成形出第3弯曲部26。第3弯曲部26从主体部23的边缘(换言之,从孔20的边缘)朝下侧突出。
外侧模具35具有朝下侧突出的圆柱部35a。圆柱部35a的直径与具有第2弯曲部24的板材2中的孔20的直径大致相同。此外,外侧模具35具有第1外侧主面35b、第2外侧主面35c、外侧侧面35d、以及下表面35e。此外,将形成第1外侧主面35b与外侧侧面35d之间的交界的部分称为模具角部35g。
第1外侧主面35b是从圆柱部35a的根部水平扩展的呈环状的面。此外,在第1外侧主面35b的外周缘处设置有朝上侧的台阶35f。
第2外侧主面35c从台阶35f水平扩展。即,第2外侧主面35c位于比第1外侧主面35b靠上侧的位置处。
外侧侧面35d相当于圆柱部35a的侧表面。外侧侧面35d从第1外侧主面35b的边缘朝下侧延伸。
下表面35e形成圆柱部35a的底部。
另一方面,第1内侧模具34具有形状与外侧模具35的圆柱部35a相对应的圆柱孔34a。在第3工序中,在圆柱部35a插入圆柱孔34a的状态下,由第1内侧模具34以及外侧模具35挤压板材2。
第1内侧模具34具有第1内侧主面34b、倾斜面34c、台阶面34f、端面34d、以及侧面34e。
第1内侧主面34b在圆柱孔34a的开口的周围水平扩展。
倾斜面34c围绕着圆柱孔34a的开口并且是呈环状的面,而且,倾斜面34c从第1内侧主面34b的边缘呈平面状扩展。此外,倾斜面34c以越趋向下侧越与外侧侧面35d(换言之,即圆柱孔34a)接近的方式相对于上下方向3而倾斜。即,在进行第3工序中的挤压时,倾斜面34c处于朝向模具角部35g的状态。下文将倾斜面34c相对于上下方向3倾斜的角度称为第1倾斜角度34g。
台阶面34f从倾斜面34c的位于下侧的边缘朝下侧延伸。
端面34d从台阶面34f的位于下侧的边缘朝向插入到圆柱孔34a中的圆柱部35a的外侧侧面35d水平扩展。
侧面34e从端面34d的边缘朝下侧延伸。在侧面34e与外侧模具35之间设置有间隙。不过,侧面34e也可以与外侧模具35抵接。
在第3工序中,由外侧模具35的第1外侧主面35b、第2外侧主面35c、以及第1内侧模具34的第1内侧主面34b挤压板材2的主体部23的两个面。此时,与第1工序、第2工序相同,板材2的外缘28处于避让的状态。由此,抑制成形载荷。
此外,模具角部35g位于第2弯曲部24的外周侧。并且,外侧侧面35d与第2弯曲部24中的位于孔20侧的部分抵接。而且,第1外侧主面35b朝下侧挤压第2弯曲部24的上部。由此,对凹部25实施成形。此外,板材2的位于台阶35f附近的材料因第1外侧主面35b实施的挤压而朝外缘28侧移动。
此外,倾斜面34c以及台阶面34f挤压第2弯曲部24中位于与孔20相反的一侧的部分。更详细而言,倾斜面34c隔着第2弯曲部24与侧面35d对置,并朝模具角部35g挤压第2弯曲部24的位于内周侧的弯曲面24b。其中,可以由倾斜面34c挤压弯曲面24b的整体范围。此时,端面34d朝上侧挤压第2弯曲部24的前端24a。
由此,第2弯曲部24的材料朝模具角部35g移动,从而由第2弯曲部24成形出第3弯曲部26。其结果为,抑制板材2的孔20的边缘中位于上侧的角部即翻边角部29的塌角(换言之,抑制翻边角部29的圆度),并同时成形出第3弯曲部26。
[第4工序]
在接下来的第4工序中,如图10、图11所示,利用第2内侧模具36、上述外侧模具35对已成形出第3弯曲部26的板材2实施冲压成形。第2内侧模具36配置在板材2的下侧,外侧模具35配置在板材2的上侧(换言之,与第2内侧模具36相反的一侧),由第2内侧模具36和外侧模具35在上下方向3上挤压板材2。并且,由第3弯曲部26成形出第4弯曲部27。第4弯曲部27从主体部23的边缘朝下侧突出。
第2内侧模具36具有形状与外侧模具35的圆柱部35a相对应的圆柱孔36a。在第4工序中,在圆柱部35a插入圆柱孔36a的状态下,由第2内侧模具36以及外侧模具35挤压板材2。
第2内侧模具36具有第2内侧主面36b、倾斜面36c、以及侧面36d。
第2内侧主面36b在圆柱孔36a的开口的周围水平扩展。
倾斜面36c是与圆柱孔36a的开口相邻且围绕该开口的面,并且,倾斜面36c从第2内侧主面36b的边缘呈平面状扩展。此外,倾斜面36c以越趋向下侧越与外侧侧面35d(换言之,即圆柱孔36a)接近的方式相对于上下方向3而倾斜。即,在进行第4工序中的挤压时,倾斜面36c处于朝向模具角部35g的状态。下文将倾斜面36c相对于上下方向3倾斜的角度称为第2倾斜角度36f。其中,作为一例,第2倾斜角度36f可以为136°以上160°以下。并且,上述第1倾斜角度34g大于第2倾斜角度36f。
侧面36d从倾斜面36c的边缘朝下侧延伸。
在第4工序的冲压成形中,由外侧模具35的第1外侧主面35b、第2外侧主面35c、以及第2内侧模具36的第2内侧主面36b挤压板材2的主体部23的两个面。此时,与第1~第3工序相同,板材2的外缘28处于避让的状态。由此,抑制成形载荷。
此外,模具角部35g位于第3弯曲部26的外周侧。并且,外侧侧面35d与第3弯曲部26中的位于孔20侧的部分抵接。而且,第1外侧主面35b朝下侧挤压第3弯曲部26的上部。由此,对凹部25实施成形。此外,倾斜面36c挤压第3弯曲部26中位于孔20的相反侧的部分。更详细而言,倾斜面36c隔着第3弯曲部26与外侧侧面35d对置,并朝模具角部35g挤压第3弯曲部26的位于内周侧的部分。
由此,第3弯曲部26的材料朝模具角部35g移动,从而由第3弯曲部26成形出第4弯曲部27。其结果为,抑制翻边角部29的塌角,并同时成形出第4弯曲部27。
此外,在第2内侧模具36的侧面36d与外侧模具35之间设置有避让部36e(换言之,即空间)。因此,第3弯曲部26的前端26a不抵接模具而朝避让部36e延伸。由此,抑制第4工序的成形载荷。
[第5工序]
在接下来的第5工序中,如图12、图13所示,利用第3内侧模具37和上述外侧模具35对已成形出第4弯曲部27的板材2实施冲压成形。第3内侧模具37配置在板材2的下侧,外侧模具35配置在板材2的上侧(换言之,即第3内侧模具37的相反侧),由第3内侧模具37和外侧模具35在上下方向3上挤压板材2。并且,由板材2成形出翻边加工部件1。即,由第4弯曲部27成形出翻边部11,翻边部11从主体部10的边缘(换言之,从孔12的边缘)朝下侧突出。
第3内侧模具37具有形状与外侧模具35的圆柱部35a相对应的圆柱孔37a。在第5工序中,在圆柱部35a插入圆柱孔37a的状态下,由第3内侧模具37以及外侧模具35挤压板材2。
第3内侧模具37具有第3内侧主面37b、倾斜面37c、以及侧面37d。
第3内侧主面37b在圆柱孔37a的开口的周围水平扩展。
倾斜面37c是围绕圆柱孔37a的开口且呈环状的面,并且倾斜面37c从第3内侧主面37b的边缘呈平面状扩展。此外,倾斜面37c以越趋向下侧越与外侧侧面35d(换言之,即圆柱孔37a)接近的方式相对于上下方向3而倾斜。即,在进行第5工序中的挤压时,倾斜面37c处于朝向模具角部35g的状态。下文将倾斜面37c相对于上下方向3倾斜的角度称为第3倾斜角度37e。第3倾斜角度37e大于上述第2倾斜角度36f。
侧面37d从倾斜面37c的边缘朝下侧延伸。
在第5工序的冲压成形中,由外侧模具35的第1外侧主面35b、第2外侧主面35c、以及第3内侧模具37的第3内侧主面37b挤压板材2的主体部23的两个面。此时,与第1~第4工序相同,板材2的外缘28处于避让的状态。由此,抑制成形载荷。
此外,外侧侧面35d与第4弯曲部27中的位于孔20侧的部分抵接。并且,第1外侧主面35b朝下侧挤压第4弯曲部27的上部。由此,由凹部25成形出配置部13。并且,倾斜面37c挤压第4弯曲部27中位于孔20的相反侧的部分。更详细而言,倾斜面37c隔着第4弯曲部27与外侧侧面35d对置,并朝模具角部35g挤压第4弯曲部27。由此,第4弯曲部27的材料朝模具角部35g移动。并且,第4弯曲部27的材料沿着倾斜面37c朝上侧移动。
[其他]
当在翻边加工部件1中未设置有配置部13的情形下,也可以以如下方式对第1工序~第5工序中的一部分进行变更。即,在第2工序中,也可以在进行挤压时将第2挤压模具33调整成使其位于更上侧,由此不会成形出凹部25。此外,对于第3~第5工序,也可以将外侧模具35构成为,使第1外侧主面35b和第2外侧主面35c处在同一个平面上(换言之,即不具有台阶35f)。由此,可以在第3~第5工序中不会成形出凹部25。
[效果]
(1)上述实施方式的板材可以由面压较高的金属的材料构成。如上所述,该材料具有在冲压成形时易于沿着板材的表面移动而难以在板材的厚度方向上移动的特性。因此,利用冲压成形在板材成形翻边部时,例如在翻边部较高的情形或板材较薄等情形下,假设即使对翻边部的前端进行了挤压,也难以令材料充分移动到翻边角部。因此,会出现在翻边角部产生塌角的情况,从而需要通过例如加大冲压成形的成形载荷或进行锻造、切削等来抑制翻边角部的塌角。但是,若利用上述方式,则有可能导致难以利用依次传送型的冲压成形进行制造,从而有可能导致制造成本增加。
针对于此,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在第3、第4工序中,由内侧模具和外侧模具夹着已设置有弯曲部的板材2并进行挤压。因此,能够抑制各个工序中的成形载荷,从而能够利用依次传送型的冲压成形对弯曲部实施成形。
此外,在进行第3工序的挤压时,第1内侧模具34的倾斜面挤压第2弯曲部24的内周侧,从而使弯曲部所包含的材料朝模具角部35g移动。并且此时,由第1内侧模具34与外侧模具35从板材2的主体部23的两个面对板材2的主体部23进行挤压。在进行第4工序的挤压时,第2内侧模具36的倾斜面挤压第3弯曲部26的内周侧,从而使弯曲部所包含的材料朝模具角部35g移动。并且此时,由第2内侧模具36与外侧模具35从板材2的主体部23的两个面对板材2的主体部23进行挤压。因此,会抑制第2弯曲部24和第3弯曲部26的材料朝主体部23移动的情况,并进一步促进材料朝模具角部35g移动。由此,能够有效地使材料移动到模具角部35g的附近,并同时在板材2中的与模具角部35g抵接的部分处成形出翻边角部29。
因此,能够在抑制翻边角部29的塌角的同时利用依次传送型的冲压成形成形出翻边加工部件1。
(2)此外,在第3工序中,由第1内侧模具34和外侧模具35夹着已在第2工序中成形出第2弯曲部24的板材2并进行挤压。因此,能够抑制各工序中的成形载荷。
(3)此外,在第3工序中,第1内侧模具34的倾斜面34c对第2弯曲部24的弯曲面24b进行挤压。由此,使得材料易于朝模具角部35g移动,并能够进一步抑制塌角且能够抑制第3工序的成形载荷。
(4)此外,第1内侧模具34的倾斜面34c相对于上下方向3的倾斜度大于第2内侧模具36的倾斜面36c相对于上下方向3的倾斜度,从而易于产生更大的成形载荷。因此,能够在第3工序中使第2弯曲部24的内侧的材料充分朝翻边角部29移动。并且,能够在第4工序中促使材料朝翻边角部29移动,并同时使第3弯曲部26在上下方向3上伸展。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塌角,并同时抑制第3、第4工序各自所需的成形载荷,从而更容易利用依次传送型的冲压成形成形出翻边加工部件1。
(5)此外,在第3工序中,由端面34d挤压第2弯曲部24的前端24a,因此,能够有效地使材料朝翻边角部29移动。此外,在第4工序中,第3弯曲部26的前端26a未受到挤压,从而能够使第3弯曲部26朝避让部36e伸展。因此,能够抑制各构成的成形载荷,其结果为,能够利用依次传送型的冲压成形制造翻边加工部件1。所以,能够抑制第3、第4工序各自所需的成形载荷,从而更容易利用依次传送型的冲压成形成形出翻边加工部件1。
(6)此外,由于抑制了翻边角部29的塌角,因此,当将翻边加工部件1的接合面15接合到其他部件上时,能够对接合面15与其他部件之间进行良好的密封。
[其他实施方式]
(1)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1~第5工序中,利用多个模具在上下方向3上挤压板材2。不过,挤压板材的方向是被随时规定的。并且,也可以根据例如挤压的方向、部件的形状等随时规定模具中用于挤压板材2的各个面的朝向、形状等。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第1~第5工序成形出翻边加工部件1,不过,可以省略一部分工序。例如,当翻边部11较低时,可省略第1工序,而由未成形有弯曲部的板材成形出第2弯曲部24。此外,例如也可以根据翻边角部29的塌角的容许程度而省略第3工序和第4工序中的一个工序。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第1~第5工序成形出翻边部11。不过,不限于翻边加工部件1,也可以在由板材成形具有主体部以及从主体部的边缘突出的弯曲部的弯曲构件时使用与第1~第5工序等同的方法。
(4)可通过多个构成元素实现上述实施方式中的1个构成元素所具有的多个功能,或通过多个构成元素实现1个构成元素所具有的1个功能。并且,可通过1个构成元素实现多个构成元素所具有的多个功能,或可通过1个构成元素实现由多个构成元素实现的1个功能。并且,可省略上述一实施方式的构成的一部分。此外,可以将上述一实施方式的构成的至少一部分添加到上述其他实施方式的构成中,或将上述一实施方式的构成的至少一部分与上述其他实施方式的构成进行置换。
[与权利要求的对应]
由第2工序成形的板材2对应于对象板材的一例。此外,上下方向3对应于挤压方向的一例,下侧对应于突出侧的一例。

Claims (10)

1.一种弯曲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对象板材的突出侧配置内侧模具,并且在与所述内侧模具相反的一侧配置外侧模具,其中,所述对象板材是具有板状的主体部、以及从所述主体部的边缘朝所述突出侧弯曲的弯曲部的板材,
由所述内侧模具和所述外侧模具夹着所述对象板材并在挤压方向上进行挤压,由此成形出使所述弯曲部从所述主体部的边缘朝所述突出侧突出而形成的所述弯曲构件,
所述外侧模具具有外侧主面、以及从所述外侧主面的边缘延伸的外侧侧面,将形成所述外侧主面与所述外侧侧面之间的交界的部分称为模具角部,
当对所述对象板材进行挤压时,所述外侧主面与所述主体部抵接,所述外侧侧面与所述弯曲部抵接,所述模具角部位于所述弯曲部的外周侧,
所述内侧模具具有内侧主面和倾斜面,
当对所述对象板材进行挤压时,所述内侧主面与所述主体部抵接,所述倾斜面相对于所述挤压方向倾斜且朝向所述模具角部,并且,所述倾斜面挤压所述弯曲部的内周侧,从而使所述弯曲部所包含的材料朝所述模具角部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弯曲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通过使板材弯曲而成形出所述对象板材,并且
由所述内侧模具和所述外侧模具夹着所述对象板材并进行挤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弯曲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利用挤压模具对夹在第2固定模具的主面与第1固定模具之间的所述板材中的从所述第1固定模具以及所述第2固定模具中露出的部分进行挤压以使其弯曲,由此,成形出以该弯曲的部分作为所述弯曲部的所述对象板材,
在所述第2固定模具中沿着所述主面的边缘而设置有模具弯曲面,所述模具弯曲面与夹在第2固定模具的主面与第1固定模具之间的所述板材对置,
当利用所述挤压模具对所述板材中的从所述第1固定模具以及所述第2固定模具中露出的部分进行挤压时,由所述挤压模具和所述模具弯曲面夹着所述露出的部分,由此,在所述弯曲部的内周侧成形出弯曲面。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弯曲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对象板材的所述弯曲部的内周侧设置有弯曲面,当对所述对象板材进行挤压时,所述倾斜面挤压所述弯曲面。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弯曲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使用第1内侧模具和第2内侧模具作为所述内侧模具,
在利用所述外侧模具和所述第1内侧模具对所述对象板材进行挤压之后,再利用所述外侧模具和所述第2内侧模具对所述对象板材进行挤压,
所述第1内侧模具的所述倾斜面相对于所述挤压方向的倾斜度大于所述第2内侧模具的所述倾斜面相对于所述挤压方向的倾斜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弯曲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内侧模具还具有端面,
当对所述对象板材进行挤压时,所述端面与所述弯曲部的前端抵接,
当对所述对象板材进行挤压时,在所述第2内侧模具的所述倾斜面的所述突出侧与所述外侧模具之间形成用于使所述弯曲部的前端不抵接模具的空间。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弯曲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使用第1内侧模具和第2内侧模具作为所述内侧模具,
在利用所述外侧模具和所述第1内侧模具对所述对象板材进行挤压之后,再利用所述外侧模具和所述第2内侧模具对所述对象板材进行挤压,
所述第1内侧模具还具有端面,
当对所述对象板材进行挤压时,所述端面与所述弯曲部的前端抵接,
当对所述对象板材进行挤压时,在所述第2内侧模具的所述倾斜面的所述突出侧与所述外侧模具之间形成用于使所述弯曲部的前端不抵接模具的空间。
8.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弯曲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弯曲部是具有翻边形状的部位,并且是围绕着在所述弯曲构件贯穿的孔的部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弯曲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弯曲构件的接合面构成为与其他部件进行接合,所述接合面是所述弯曲构件中位于所述孔的周围且位于所述弯曲部所突出的一侧的相反侧的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弯曲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象板材由不锈钢构成。
CN201910505177.XA 2018-06-13 2019-06-12 弯曲构件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1058672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12973A JP6748149B2 (ja) 2018-06-13 2018-06-13 屈曲部材の製造方法
JP2018-112973 2018-06-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86721A CN110586721A (zh) 2019-12-20
CN110586721B true CN110586721B (zh) 2020-12-29

Family

ID=687248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505177.XA Active CN110586721B (zh) 2018-06-13 2019-06-12 弯曲构件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748149B2 (zh)
CN (1) CN110586721B (zh)
DE (1) DE10201911321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15828A (zh) * 2020-06-04 2020-09-29 安徽英力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侧墙四周倒扣台阶冲锻成型工艺
CN113878042B (zh) * 2021-10-20 2023-12-26 青岛海信模具有限公司 一种冲压模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58955B2 (ja) * 2013-07-08 2016-02-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パネル部材及びその成形方法
CN204018461U (zh) * 2014-06-05 2014-12-17 昆山电子羽电业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热弯式的折边模具
CN204135198U (zh) * 2014-10-22 2015-02-04 宁波思明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连续卷边装置
JP6648624B2 (ja) 2016-04-26 2020-02-14 日本製鉄株式会社 バーリング加工方法及びプレス成形装置
CN206009513U (zh) * 2016-08-26 2017-03-15 亿和精密工业(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在折弯内侧翻边的翻边装置
JP2018051608A (ja) * 2016-09-29 2018-04-05 新日鐵住金株式会社 コイニング加工方法、バーリング加工品のコイニング装置及び金属部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9113211A1 (de) 2019-12-19
JP2019214068A (ja) 2019-12-19
CN110586721A (zh) 2019-12-20
JP6748149B2 (ja) 2020-08-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75771B (zh) 金属垫片及金属垫片用模具的制造方法
US11370009B2 (en) Metal plate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ubular body
CN110586721B (zh) 弯曲构件的制造方法
US20190381553A1 (en) Pressed component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press apparatus
JP7066315B2 (ja) バーリング加工装置、バーリング加工方法、金属部品の製造方法、バーリング加工品及び金属部品
KR102268395B1 (ko) 성형재 제조 방법 및 그 성형재
KR101999944B1 (ko) 자동차 차체용 프레스 성형 부품 및 그 제조 방법
EP3158235B1 (en) Cylinder head gasket with compression limiter and full bead loading
JP4313748B2 (ja) 少なくとも一つの肉厚な楔部材を含むシリンダヘッド用多層ガスケット
CN110088491B (zh) 垫圈和垫圈的制造方法
GB2442238A (en) Sheet metal blank for gas turbine engine casing
JP2005226806A (ja) シリンダヘッドガスケット
EP3105475B1 (en) Cylinder head gasket with compression control features
JP3984955B2 (ja) 突合ストッパを含むシリンダヘッドガスケット
JP2018051608A (ja) コイニング加工方法、バーリング加工品のコイニング装置及び金属部品
KR20130064718A (ko) 실린더 장치
US20180172061A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washer and washer
US11331707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pipe
JP6439822B2 (ja) リベット接合用金型
US10994323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washer and washer
CN111069358A (zh) 冲压装置以及椭圆筒形部件的制造方法
JP2005201448A (ja) 鋼板に肉厚部分を形成する方法
JP7246349B2 (ja) プレス成形方法及びプレス成形金型
JP2885035B2 (ja) プレス加工による局部肉厚増加方法
JP5202888B2 (ja) 筒部付きフランジ継手の形成方法および筒部付きフランジ継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