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82953A - 传输装置以及传输方法 - Google Patents

传输装置以及传输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82953A
CN110582953A CN201880027067.0A CN201880027067A CN110582953A CN 110582953 A CN110582953 A CN 110582953A CN 201880027067 A CN201880027067 A CN 201880027067A CN 110582953 A CN110582953 A CN 1105829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velength
light
band
excitation light
multiplex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2706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加藤智行
星田刚司
竹山智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tsu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5829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8295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4/00Optical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4/02Wavelength-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SDEVICES USING THE PROCESS OF 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LASER] TO AMPLIFY OR GENERATE LIGHT; DEVICES USING STIMULATED EMI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WAVE RANGES OTHER THAN OPTICAL
    • H01S3/00Lasers, i.e. devices using stimulated emi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the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wave range
    • H01S3/05Construction or shape of optical resonators; Accommodation of active medium therein; Shape of active medium
    • H01S3/06Construction or shape of active medium
    • H01S3/063Waveguide lasers, i.e. whereby the dimensions of the waveguide are of the order of the light wavelength
    • H01S3/067Fibre lasers
    • H01S3/06754Fibre amplifiers
    • H01S3/06762Fibre amplifiers having a specific amplification band
    • H01S3/06766C-band amplifiers, i.e. amplification in the range of about 1530 nm to 1560 n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0Transmission systems employing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waves, e.g.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or employing corpuscular radiation, e.g. quantum communication
    • H04B10/25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fibre transmission
    • H04B10/2589Bidirectional transmission
    • H04B10/25891Transmission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0Transmission systems employing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waves, e.g.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or employing corpuscular radiation, e.g. quantum communication
    • H04B10/27Arrangements for network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0Transmission systems employing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waves, e.g.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or employing corpuscular radiation, e.g. quantum communication
    • H04B10/40Transceiv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Opt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 (AREA)
  • Optical Modulation, Optical Deflection, Nonlinear Optics, Optical Demodulation, Optical Logic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提供减轻部件成本,同时实现传输容量的扩大的传输装置等。传输装置在传输路径传输波长复用光。传输装置具有第一复用部、第二复用部、波长转换部以及第三复用部。第一复用部将第一波长波段的波长的光进行复用而输出第一复用光。第二复用部将所述第一波长波段的波长的光进行复用而输出第二复用光。波长转换部将所述第二复用光转换为与所述第一波长波段不同的第二波长波段的波长。第三复用部将转换为所述第二波长波段的波长的第二复用光和所述第一复用光进行复用而输出所述波长复用光。

Description

传输装置以及传输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传输装置以及传输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通信需求的扩大,例如随着光纤芯数量的增加,要求通过每一波长的光信号容量的增加或波分复用(WDM: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信道数量增加来加大传输容量。
但是,由于光纤的铺设成本等较高,所以要求在不增加光纤芯数量的情况下通过光信号容量的增加或WDM信道数量的增加来扩大传输容量。在传输装置中,例如实现了利用1530nm~1565nm的C波段(Conventional Band:常规波段)光波长的通信,但是,仅靠C波段的传输容量的扩大有局限性。
为此,在传输装置中,除了C频带之外,还利用例如1565nm~1625nm的长波长区域的L频带(Long-Band)和例如1460nm~1530nm的短波长区域的S频带(Short-Band)等通信波段进一步实现传输容量的扩大。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8883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49593号公报
发明内容
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要对C频带、S频带以及L频带对应的光收发部、波长合分波部、光放大部等光学部件分别单独进行开发,所以相比于仅开发对应于一个波段的光部件的情况,导致成本增加。因此,在传输装置中,使用多个波段时,需要与每个波段对应的光部件,所以不仅部件成本较高,而且运行成本也较高。
根据一方面,目的在于提供减轻部件成本,同时实现传输容量的扩大的传输装置等。
解决课题的手段
一方面的传输装置是在传输路径传输波长复用光。传输装置具有第一复用部、第二复用部、波长转换部以及第三复用部。第一复用部将第一波长波段的波长的光进行复用从而输出第一复用光。第二复用部将所述第一波长波段的波长的光进行复用而输出第二复用光。波长转换部将所述第二复用光转换为与所述第一波长波段不同的第二波长波段的波长。第三复用部将转换为所述第二波长波段的波长的第二复用光和所述第一复用光进行复用而输出所述波长复用光。
根据一方面,减轻部件成本,同时能够实现传输量的扩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例1的传输系统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2是示出单一偏振光用波长转换部以及激励光源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3A是示出第一波长转换部的波长转换动作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3B是示出第三波长转换部的波长转换动作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4A是示出第二波长转换部的波长转换动作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4B是示出第四波长转换部的波长转换动作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5是示出实施例2的传输系统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6A是示出光接收部的无色散补偿的输入光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6B是示出光接收部的有色散补偿的输入光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7是示出实施例3的传输系统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8是示出实施例4的传输系统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9是示出第一激励光源、第一波长转换部以及第七波长转换部的连接结构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10是示出实施例5的传输系统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11是示出第七激励光源、第七波长转换部以及第一波长转换部的连接结构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12是示出实施例6的传输系统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13是示出实施例7的传输系统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14是示出实施例8的传输系统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15是示出实施例9的传输系统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16是示出实施例9的单一偏振光用第二激励光源、第一波长转换部、第二波长转换部、第七波长转换部以及第八波长转换部的连接结构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17是示出实施例10的偏振复用光用波长转换部以及激励光源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18A是示出实施例10的第一波长转换部的波长转换动作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18B是示出实施例10的第三波长转换部的波长转换动作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19A是示出实施例10的第二波长转换部的波长转换动作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19B是示出实施例10的第四波长转换部的波长转换动作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20是示出实施例11的偏振复用光用第一激励光源、第一波长转换部以及第七波长转换部的连接结构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21是示出实施例12的偏振复用光用第七激励光源、第一波长转换部以及第七波长转换部的连接结构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22是示出实施例13的偏振复用光用第二激励光源、第一波长转换部、第二波长转换部、第七波长转换部以及第八波长转换部的连接结构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23是示出实施例14的偏振复用光用波长转换部以及激励光源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24是示出实施例15的传输系统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25是示出第一激励光源、第一波长转换部以及第五光放大部的连接结构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26是示出第三激励光源、第三波长转换部以及第六光放大部的连接结构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27是示出实施例16的传输系统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28是示出第一激励光源、第一波长转换部以及第七光放大部的连接结构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29是示出第三激励光源、第三波长转换部以及第八光放大部的连接结构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30是示出实施例17的传输系统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31是示出第一激励光源、第一波长转换部以及第九光放大部的连接结构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32是示出第三激励光源、第三波长转换部以及第十光放大部的连接结构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33是示出实施例18的传输系统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34是示出实施例19的传输系统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35是示出实施例20的传输系统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36是示出实施例21的传输系统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37是示出实施例22的传输系统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38是示出实施例23的传输系统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39是示出实施例24的传输系统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40是示出激励光的输出的一例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公开的传输装置以及传输方法的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所公开的技术并不限定于各实施例。此外,下面示出的各实施例在不冲突的范围内可以适当地组合。
图1是示出实施例1的传输系统1的一例的说明图。图1示出的传输系统1具有第一传输装置2A、第二传输装置2B以及在第一传输装置2A与第二传输装置2B之间传输波长复用光的光纤等传输路径3。第一传输装置2A具有多个光发送部11、多个合波部12、多个光放大部13、多个波长转换部14、多个激励光源15以及波长合波部16。
多个光发送部11具有第一组对应的多个光发送部11A、第二组对应的多个光发送部11B以及第三组对应的多个光发送部11C。第一组的光发送部11A例如有N台,分别发送C频带波长范围(例如,1530nm~1565nm)内的不同波长的第一光。第二组的光发送部11B例如有X台,分别发送C频带波长范围内的不同波长的第二光。进一步地,第三组对应的光发送部11C例如有Y台,分别发送C频带波长范围内的不同波长的第三光。需要说明的是,光发送部11A、光发送部11B以及光发送部11C是C频带对应的光发送部11。
多个合波部12具有例如第一组对应的第一合波部12A、第二组对应的第二合波部12B以及第三组对应的第三合波部12C。多个光放大部13具有第一组对应的第一光放大部13A、第二组对应的第二光放大部13B以及第三组对应的第三光放大部13C。波长转换部14通过使复用光和激励光在非线性光学介质中传播,将复用光转换为任意波长频带的复用光。多个波长转换部14具有第二组对应的第一波长转换部14A以及第三组对应的第二波长转换部14B。多个激励光源15具有向第二组对应的第一波长转换部14A供给激励光的第一激励光源15A以及向第三组对应的第二波长转换部14B供给激励光的第二激励光源15B。
第一合波部12A是将来自第一组内的各光发送部11A的第一光进行复用且将第一光进行复用的第一复用光输出至第一光放大部13A的第一复用部。第一合波部11A的各端口的透过波长根据从各光发送部11A输出的第一光的波段来设计。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C频带的波段设计了各端口的透过波段。第一光放大部13A对来自第一合波部12A的第一复用光进行光放大,并且将光放大后的第一复用光输出至波长合波部16。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复用光是第一波长波段的C频带的复用光。
第二合波部12B是将来自第二组内的各光发送部11B的第二光进行复用且将第二光进行复用的第二复用光输出至第二光放大部13B的第二复用部。第二合波部12B的各端口的透过波长根据从各光发送部11B输出的第二光的波段来设计。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C频带的波段设计了各端口的透过波段。第二光放大部13B对来自第二合波部12B的第二复用光进行光放大,并且将光放大后的第二复用光输出至第一波长转换部14A。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复用光是C频带的复用光。第一波长转换部14A将来自第二光放大部13B的C频带的第二复用光波长转换为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并且将波长转换后的第二复用光输出至波长合波部16。需要说明的是,作为第二波长波段的L频带的波长范围是例如1565nm~1625nm的长波长区域。
第三合波部12C是将来自第三组内的各光发送部11C的第三光进行复用且将第三光进行复用的第三复用光输出至第三光放大部13C的第二复用部。第三合波部12C的各端口的透过波长根据从各光发送部11C输出的第三光的波段来设计。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C频带的波段设计了各端口的透过波段。第三光放大部13C对来自第三合波部12C的第三复用光进行光放大,并且将光放大后的第三复用光输出至第二波长转换部14B。需要说明的是,第三复用光是C频带的复用光。第二波长转换部14B将来自第三光放大部13C的C频带的第三复用光波长转换为S频带的第三复用光,并且将波长转换后的第三复用光输出至波长合波部16。需要说明的是,作为第二波长波段的S频带的波长范围是例如1460nm~1530nm的短波长区域。波长合波部16是将C频带的第一复用光、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以及S频带的第三复用光合波的复用光输出至传输路径3的第三复用部。
如上所述,能够使合波部12各端口的透过波段的设计均与C频带匹配,所以作为合波部12能够使用公共部件。
第二传输装置2B具有波长分波部17、多个波长转换部14、多个激励光源15、多个光放大部13、多个分波部18以及多个光接收部19。多个波长转换部14具有第二组对应的第三波长转换部14C以及第三组对应的第四波长转换部14D。多个激励光源15具有向第二组对应的第三波长转换部14C供给激励光的第三激励光源15C以及向第三组对应的第四波长转换部14D供给激励光的第四激励光源15D。
多个光放大部13具有第一组对应的第一光放大部13A、第二组对应的第二光放大部13B以及第三组对应的第三光放大部13C。各光放大部13输入有C波段的第一复用光、第二复用光、第三复用光。因此,可以应用可以高效率地方法C波段的波长的光的EDFA(ErbiumDoped optical Fiber Amplifier:掺铒光纤放大器)。多个分波部18具有第一组对应的第一分波部18A、第二组对应的第二分波部18B以及第三组对应的第三分波部18C。多个光接收部19具有第一组对应的多个光接收部19A、第二组对应的多个光接收部19B以及第三组对应的多个光接收部19C。需要说明的是,光接收部19A、光接收部19B以及光接收部19C是C频带对应的光接收部。
波长分波部17是将来自传输路径3的复用光分波为C频带的第一复用光、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以及S频带的第三复用光的第一分离部。波长分波部17将分波的C频带的第一复用光输出至第一光放大部13A。第一光放大部13A对来自波长分波部17的C频带的第一复用光进行光放大,并且将光放大的C频带的第一复用光输出至第一分波部18A。第一分波部18A是将来自第一光放大部13A的C频带的第一复用光分波为第一光,并且将各第一光分波输出至各光接收部19A的第二分离部。第一分波部18A的各输出端口的透过波段根据所连接的光接收部19A接收的波长的波段来设计。光接收部19A接收的波长的波段是C频带,所以根据C频带的波长设计透过波段。
波长分波部17将分波的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输出至第三波长转换部14C。第三波长转换部14C通过使来自第三激励光源15C的激励光和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在非线性光学介质33中传播,从而将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波长转换为C频带的第二复用光,并且将波长转换后的C频带的第二复用光输出至第二光放大部13B。第二光放大部13B对来自第三波长转换部14C的C频带的第二复用光进行光放大,并且将光放大后的C频带的第二复用光输出至第二分波部18B。第二分波部18B是将来自第二光放大部13B的C频带的第二复用光分波为第二光并且将各第二光分波输出至各光接收部19B的第三分离部。第二分波部18B的各输出端口的透过波段根据所连接的光接收部19B接收的波长的波段来设计。光接收部19B接收的波长的波段是C频带,所以根据C频带的波长设计透过波段。
波长分波部17将分波的S频带的第三复用光输出至第四波长转换部14D。第四波长转换部14D通过使来自第四激励光源15D的激励光和S频带的第四复用光在非线性光学介质33中传播,从而将S频带的第三复用光波长转换为C频带的第三复用光,并且将波长转换后的C频带的第三复用光输出至第三光放大部13C。第三光放大部13C对来自第四波长转换部14D的C频带的第三复用光进行光放大,并且将光放大后的C频带的第三复用光输出至第三分波部18C。第三分波部18C是将来自第三光放大部13C的C频带的第三复用光分波为第三光且将各第三光分波输出至各光接收部19C的第三分离部。第三分波部18C的各输出端口的透过波段根据所连接的光接收部19C接收的波长的波段来设计。光接收部19C接收的波长的波段是C频带,所以根据C频带的波长来设计透过波段。
图2是示出单一偏振光用波长转换部14以及激励光源15的一例的说明图。图2示出的激励光源15具有光源21、相位调制部22、信号源23、光放大部24以及调整部25。光源21是输出激励光的LD(Laser Diode:激光二极管)。信号源23输出规定频率的电信号。相位调制部22将来自光源21的激励光通过来自信号源23的电信号进行相位调制,并且将相位调制后的激励光输出至光放大部24。光放大部24对相位调制后的激励光进行光放大,并且将光放大后的激励光输出至调整部25。调整部25调整光放大后的激励光的光强,并且将调整后的激励光输出至波长转换部14。
波长转换部14是单一偏振光用波长转换部141。波长转换部141具有调整部31、光合波部32、非线性光学介质33、光分波部34以及光放大部35。调整部31调整光的光强,并且将调整后的光输出至光合波部32。光合波部32将来自激励光源15的激励光和调整后的光合波,并且将合波后的激励光以及光输出至非线性光学介质33。非线性光学介质33传播来自光合波部32的激励光以及光,从而将光转换为期望的波长波段。并且,光分波部34从通过非线性光学介质33进行波长转换后的光分波输出残留激励光以及光,该残留激励光是在波长转换中使用的激励光的透过光。需要说明的是,残留激励光中包含激励光源15的激励光。进一步地,光放大部35对通过光分波部34分波的光按照波长单位进行光放大,并输出光放大后的光。光放大部35放大在波长转换后光功率变小的复用光。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放大L频带的复用光,所以使用L频带用的EDFA或者激励光的波长为1465nm~1525nm的集中式拉曼放大器,而不是C频带用的EDFA。
L频带、S频带、C频带的波长中,C频带的功率损耗最小,L频带和S频带的功率损耗大于C频带。因此,通过方法转换为L频带和S频带的波长后的光,能够减轻比C频带的功率损耗更大的功率损耗的影响。
在本实施方式中,波长转换部14将C频带的复用光转换为L频带的复用光,但是,在将C频带的复用光转换为S频带的复用光时,作为光放大部35使用激励光的波长为1360nm~1430nm的集中式拉曼放大器。
此外,作为S频带的问题,存在被称为受激拉曼散射(SRS)的现象。在SRS中,短波长的光的功率转移到长波长的光,所以存在S频带的光转移到L频带侧的现象。作为其结果,在同时传输S频带、C频带、L频带的情况下,S频带的损耗变大。因此将转换为S频带波长的光在光放大部35进行放大的情况下,需要以比L频带和C频带波长的放大率更高的放大率进行放大,所以增强激励光功率即可减轻SRS导致的功率损耗的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光放大部35无需位于波长转换部14内部,设置在波长转换部14与波长合波部16之间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说明,波长转换部14的结构与第一波长转换部14A、第二波长转换部14B、第三波长转换部14C以及第四波长转换部14D相同,所以标注相同的标记,从而省略对于重复的结构以及动作的说明。此外,激励光源15的结构与第一激励光源15A、第二激励光源15B、第三激励光源15C以及第四激励光源15D相同,所以标注相同的标记,从而省略对于重复的结构以及动作的说明。
图3A是示出第一波长转换部14A的动作的一例的说明图。第一波长转换部14A通过使来自第二光放大部13B的C频带的第二复用光和来自第一激励光源15A的激励光在非线性光学介质33中传播,从而将C频带的第二复用光波长转换为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其结果,第一波长转换部14A变成以激励光的光波长为中心、将C频带的第二复用光对称地波长转换为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的简并四波混频的关系。
进一步地,图3B是示出第三波长转换部14C的动作的一例的说明图。第三波长转换部14C通过使来自波长分波部17的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和来自第三激励光源15C的激励光在非线性光学介质33中传播,从而将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波长转换为C频带的第二复用光。其结果,第三波长转换部14C变成以激励光的光波长为中心、将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对称地波长转换为C频带的第二复用光的简并四波混频的关系。
图4A是示出第二波长转换部14B的动作的一例的说明图。第二波长转换部14B通过使来自第三光放大部13C的C频带的第三复用光和来自第三激励光源15C的激励光在非线性光学介质33中传播,从而将C频带的第三复用光波长转换为S频带的第三复用光。其结果,第二波长转换部14B变成以激励光的光波长为中心、将C频带的第三复用光对称地波长转换为S频带的第三复用光的简并四波混频的关系。
进一步地,图4B是示出第四波长转换部14D的动作的一例的说明图。第四波长转换部14D通过使来自波长分波部17的S频带的第三复用光和来自第四激励光源15D的激励光在非线性光学介质33中传播,从而将S频带的第三复用光波长转换为C频带的第三复用光。其结果,第四波长转换部14D变成以激励光的光波长为中心、将S频带的第三复用光对称地波长转换为C频带的第三复用光的简并四波混频的关系。
第一传输装置2A内的第一合波部12A将来自第一组对应的光发送部11A的第一光进行复用并且将C频带的第一复用光输出至波长合波部16。进一步地,第二合波部12B将来自第二组对应的光发送部11B的第二光进行复用且将C频带的第二复用光输出至第一波长转换部14A。第一波长转换部14A将C频带的第二复用光波长转换为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并且将波长转换后的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输出至波长合波部16。进一步地,第三合波部12C将来自第三组对应的光发送部11C的第三光进行复用,并且将C频带的第三复用光输出至第二波长转换部14B。第二波长转换部14A将C频带的第三复用光波长转换为S频带的第三复用光,并且将波长转换后的S频带的第三复用光输出至波长合波部16。
波长合波部16将C频带的第一复用光、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以及S频带的第三复用光合波的复用光输出至传输路径3。其结果,第一传输装置2A将来自第二组以及第三组的光发送部11的C频带的复用光转换为L频带以及S频带的复用光后输出至传输路径3。其结果,在传输时使用与C频带不同的L频带和S频带等波段,所以与单个C频带相比,可以实现传输容量的大幅扩大。进一步地,第一组~第三组的光发送部11可以以相同的C频带的光发送部11以及光部件构成,所以能够降低产品成本以及运行成本。
进一步地,第二传输装置2B内的波长分波部17将来自传输路径3的复用光分波为C频带的第一复用光、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以及S频带的第三复用光。波长分波部17将C频带的第一复用光分波输出至第一分波部18A,将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分波输出至第三波长转换部14C,将S频带的第三复用光分波输出至第四波长转换部14D。第三波长转换部14C将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波长转换为C频带的第二复用光,并且将波长转换后的C频带的第二复用光输出至第二分波部18B。第四波长转换部14D将S频带的第三复用光波长转换为C频带的第三复用光,并且将波长转换后的C频带的第三复用光输出至第三分波部18C。第一分波部18A将C频带的第一复用光分波输出至各光接收部19A。第二分波部18B将C频带的第二复用光分波输出至各光接收部19B。第三分波部18C将C频带的第三复用光分波输出至各光接收部19C。其结果,第二传输装置2B可以以C频带的光部件构成第一组~第三组的光接收部19以及光部件,能够降低产品成本以及运行成本。
换言之,在实施例1的传输系统1中,为了从第一传输装置2A向第二传输装置2B以不同的波段实现波分复用通信,利用公共的光发送部11、光接收部19、光放大部13等光部件,不使用单独的波段的光部件。其结果,传输装置2可以以更低价的光部件构成。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例1的传输系统1中,例如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的传输路径3上的波长色散量比C频带的第二复用光大,对于光接收部19B采用标准的C频带的光接收部时,有可能存在色散耐力不足的事态。为此,关于应对这样的事态的传输系统1的实施方式,下面作为实施例2进行说明。
实施例2
图5是示出实施例2的传输系统1A的一例的说明图。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说明,对于与实施例1的传输系统1相同的构成标注相同的标记,从而省略对于重复的构成以及动作的说明。此外,为了便于说明,从光发送部11C向第二波长转换部14B的第三复用光、从波长分波部17向光接收部19C的第三复用光的流动是S频带的复用光,所以省略对其说明。
图5示出的第一传输装置2A在第一波长转换部14A与波长合波部16之间配置有第四光放大部41A(41)。第四光放大部41A具有色散补偿部,用于补偿来自第一波长转换部14A的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的波长色散量。进一步地,第二传输装置2B在波长分波部17与第三波长转换部14C之间配置有第四光放大部41B(41)。第四光放大部41B具有色散补偿部,用于补偿来自波长分波部17的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的波长色散量。
第四光放大部41A补偿来自第一波长转换部14A的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的波长色散量,并且将色散补偿后的第二复用光输出至波长合波部16。需要说明的是,第四光放大部41A补偿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内的波长色散量,以使光接收部19B侧的色散耐力的不足量减小。波长合波部16将L频带的波长色散量补偿后的第二复用光以及C频带的第一复用光进行复用的复用光输出至传输路径3。
第四光放大部41B补偿来自波长分波部17的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的波长色散量,并且将补偿后的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输出至第三波长转换部14C。需要说明的是,第四光放大部41B补偿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的波长色散量,以使光接收部19B侧的色散耐力的不足量进一步地减小。第三波长转换部14C将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波长转换为C频带的第二复用光,并且将C频带的第二复用光输出至第二光放大部13B。第二光放大部13B对C频带的第二复用光进行光放大,并且光放大后的第二复用光输出至第二分波部18B。第二分波部18B将光放大后的第二复用光分波输出至光接收部19B。
图6A是示出光接收部19B的无色散补偿的输入光的一例的说明图。图6B是示出光接收部19B的有色散补偿的输入光的一例的说明图。图6A示出的输入光是在无第四光放大部41A以及41B的色散补偿的状态下、将通过第三波长转换部14C波长转换后的C频带的第二复用光进行分波时的第二光。输入光是色散耐力量不足、所以光学级下降、从而通过光接收部19B无法接收的状态
相对于此,图6B示出的输入光是有第四光放大部41A以及41B的色散补偿的状态下、将通过第三波长转换部14C波长转换后的C频带的第二复用光进行分波时时的第二光。输入光是色散耐力的不足量得到补偿、所以光学级在允许接收级的范围内、从而通过光接收部19B可以接收的状态。
在实施例2的传输系统1A中,在第一波长转换部14与第三波长转换部14C之间补偿了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的色散量,所以能够避免在L频带中色散耐力不足的事态。例如,使得紧接着波长转换部14和波长转换部14的放大用介质保持与传输路径3反向符号的色散,从而能够补偿波长色散的一部分色散。
L频带的波长色散比C频带和S频带的波长色散大。因此,设置波长色散部的本实施方式在从规定的波长转换为L频带的波长的情况下特别有效。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6的例子中,以OOK(On-Off Keying:开关键控)信号表达,但是,不依赖于调制方式。此外,在图5以及图6的例子中,为了便于说明,将在光接收部19B可以接收的第二复用光的波形设置为接近光发送部11B的输出的波形,将在光接收部19B可以接收的第二复用光的波形设置为与光发送部11B的输出大不相同的波形。但是,在实际数字相干接收中处于即使是粗略观察时无法辨别的波形也可以接收的状态。
在实施例2的传输系统1A中,在第一波长转换部14A与波长合波部16之间配置了第四光放大部41A,但是还可以在第一传输装置2A内的第二光放大部13B与第一波长转换部14A之间配置色散补偿部。此外,还可以在第一波长转换部14A内部或第一波长转换部14A的前级设置色散补偿部。
此外,在第二传输装置2B内的波长分波部17与第三波长转换部14C之间配置了第四光放大部41B,但是,还可以没有第四光放大部41B。在这种情况下,在第四光放大部41A补偿色散量,以使光接收部19B侧的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的色散耐力的不足量减小。
在波长转换部14中,通过使复用光和激励光在非线性光学介质33中传播而将复用光转换为任意的波长波段,但是,还可以利用FM调制(在这里是PM调制)的激励光。在这种情况下,FM调制的激励光可以抑制SBS(Stimulated Brillouin Scattering:受激布里渊散射)。但是,在对波长转换部14的激励光进行FM调制的情况下,在波长转换部14波长转换后的复用光的波长也变动。其结果,有可能超过光接收部19的波长变动耐力。为此,关于应付这样的事态的传输系统1B的实施方式,下面作为实施例3进行说明。
实施例3
图7是示出实施例3的传输系统1B的一例的说明图。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说明,对于与实施例1的传输系统1A相同的构成标注相同的标记,从而省略对于重复的构成以及动作的说明。此外,为了便于说明,从光发送部11C向第二波长转换部14B的第三复用光、从波长分波部17向光接收部19C的第三复用光的流动是S频带的复用光,与L频带的复用光的动作相同,所以省略对其说明。
第一波长转换部14A对来自第一激励光源15A的激励光进行FM调制,并且将FM调制后的激励光和第二复用光在非线性光学介质33中传播,从而将C频带的第二复用光波长转换为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并且,第一波长转换部14A将波长转换后的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输出至波长合波部16。
第二传输装置2B具有分光器42以及同步检测部43。分光器42配置在波长分波部17与第三波长转换部14C之间。分光器42将通过波长分波部17分波的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光分支至同步检测部43以及第三波长转换部14C。同步检测部43提取包含在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中的FM成分或者包含在残留激励光中的FM成分。同步检测部43使得从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或者残留激励光提取的FM成分与第三激励光源15C的信号源23同步,从而将FM调制后的激励光输出至第三波长转换部14C。需要说明的是,来自第三激励光源15C的FM调制后的激励光是消除来自第一激励光源15A的FM调制后的激励光的波长变动(频率变动)的光信号。同步检测部43对来自分光器42的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或者残留激励光进行相位检测,并且根据相位检测的FM成分,将时机信号输出至第三激励光源15C的信号源23。
第三波长转换部14C通过使来自分光器42的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和来自第三激励光源15C的FM调制后的激励光在非线性光学介质33中传播,将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转换为C频带的第二复用光。这时,在非线性光学介质33中,以第三激励光源15C的FM调制量消除第二复用光内的来自第一激励光源15A的FM调制量的波长变动。并且,第三波长转换部14C将波长转换后的C频带的第二复用光输出至第二光放大部13B。
在实施例3的传输系统1B中,通过来自第一激励光源15A的FM调制后的激励光可以抑制在第一波长转换部14A使用的激励光的SBS,但是,在第一波长转换部14A转换后的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的波长也变动。为此,在传输系统1B中,对于将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波长转换为C频带的第二复用光的第三波长转换部14C,通过来自第三激励光源15C的FM调制后的激励光消除第二复用光的波长变动。其结果,能够避免超过光接收部19B的波长变动耐力的事态。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激励光源15A的残留激励光原样流入传输路径3,所以同步检测部43检测包含在残留激励光的FM成分,从与检测到的FM成分同步的第三激励光源15C向第三波长转换部14C输出FM调制后的激励光。
但是,不限定于例如从第二复用光或者残留激励光检测到的同步时机,还可以使用第一传输装置2A与第二传输装置2B之间的OSC(Optical Supervisor Channel:光监控信道)等其它的信道,向同步检测部43通知同步时机。
此外,考虑到传送同步信号的波长和信号光的波长的群延迟,还可以在第一传输装置2A与第二传输装置2B之间SBS抑制调制的影响大致消除的相位时机,对第三激励光源15C的激励光的SBS抑制调制施加逆向调制。
上述实施例1的传输系统1内的各波长转换部14例如分别具备激励光源15,通过使激励光和复用光在非线性光学介质33中传播而转换了复用光的波长。但是,在每个波长转换部14具备激励光源15的情况下,不仅部件数量以及电能增加,而且部件尺寸以及部件成本也增加。为此,为了克服这样的事态,关于其实施方式,下面作为实施例4进行说明。
实施例4
图8是示出实施例4的传输系统1C的一例的说明图。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说明,对于与实施例1的传输系统1相同的构成标注相同的标记,从而省略对于重复的构成以及动作的说明。此外,为了便于说明,从光发送部11C向第二波长转换部14B的第三复用光、从波长分波部17向光接收部19C的第三复用光的流动是S频带的复用光,与L频带的复用光的动作相同,所以省略对其说明。
第一传输装置2A具有多个光发送部11A、多个光发送部11B、第一合波部12A、第二合波部12B、第一光放大部13A、第二光放大部13B以及第一波长转换部14A。第一传输装置2A具有第一激励光源15A以及第一波长合波部16A。第一传输装置2A具有第一波长分波部17A、第七波长转换部14G、第四光放大部13D、第五光放大部13E、第四分波部18D、第五分波部18E、多个光接收部19D以及多个光接收部19E。第一激励光源15A向第一波长转换部14A供给激励光。进一步地,第一波长转换部14A将作为波长转换中利用的透过光的残留激励光供给第七波长转换部14G。第七波长转换部14G利用来自第一波长转换部14A的残留激励光执行波长转换。
第二传输装置2B具有第二波长分波部17B、第三波长转换部14C、第一光放大部13A、第二光放大部13B、第一分波部18A、第二分波部18B、多个光接收部19A以及多个光接收部19B。第二传输装置2B具有多个光发送部11D、多个光发送部11E、第四合波部12D以及第五合波部12E。进一步地,第二传输装置2B具有第四光放大部13D、第五光放大部13E、第五波长转换部14E、第五激励光源15E以及第二波长合波部16B。第五激励光源15E向第五波长转换部14E供给激励光。进一步地,第五波长转换部14E将作为波长转换中利用的透过光的残留激励光供给第三波长转换部14C。第三波长转换部14C利用来自第五波长转换部14E的激励光执行波长转换。
第一传输装置2A内的第一合波部12A将来自多个光发送部11A的C频带的第一光进行复用的第一复用光输出至第一光放大部13A。第一光放大部13A对第一复用光进行光放大,并且将光放大后的第一复用光输出至第一波长合波部16A。
第二合波部12B将来自多个光发送部11B的C频带的第二光进行复用的第二复用光输出至第二光放大部13B。第二光放大部13B对第二复用光进行光放大,并且将光放大后的第二复用光输出至第一波长转换部14A。第一波长转换部14A通过使第二复用光和第一激励光源15A的激励光在非线性光学介质33中传播,从而将C频带的第二复用光波长转换为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并且将波长转换后的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输出至第一波长合波部16A。第一波长合波部16A将C频带的第一复用光和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合波,并且将合波后的复用光输出至伤心传输路径3A。
第二传输装置2B内的第二波长分波部17B将经由上行传输路径3A来自第一传输装置2A的复用光分波为C频带的第一复用光和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第二波长分波部17B将分波的C频带的第一复用光输出至第一光放大部13A。第一光放大部13A对C频带的第一复用光进行光放大,并且将光放大后的C频带的第一复用光输出至第一分波部18A。第一分波部18A将C频带的第一复用光分波为第一光,并且将第一光分波输出至各光接收部19A。
第二波长分波部17B将分波的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输出至第三波长转换部14C。第三波长转换部14C通过使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和激励光在非线性光学介质33中传播,从而将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波长转换为C频带的第二复用光,并且将C频带的第二复用光输出至第二光放大部13B。第二光放大部13B对C频带的第二复用光进行光放大,并且将光放大后的C频带的第二复用光输出至第二分波部18B。第二分波部18B将光放大后的C频带的第二复用光分波为第二光,并且将第二光分波输出至各光接收部19B。
第二传输装置2B内的第四合波部12D将来自第四组对应的多个光发送部11D的C频带的第四光进行复用的第四复用光输出至第四光放大部13D。第四光放大部13D对第四复用光进行光放大,并且将光放大后的第四复用光输出至第二波长合波部16B。
第五合波部12E将来自第五组对应的多个光发送部11E的C频带的第五光进行复用的第五复用光输出至第五光放大部13E。第五光放大部13E对第五复用光进行光放大,并且将光放大后的第五复用光输出至第五波长转换部14E。第五波长转换部14E通过使C频带的第五复用光和来自第五激励光源15E的激励光在非线性光学介质33中传播,从而将C频带的第五复用光波长转换为L频带的第五复用光,并且将波长转换后的L频带的第五复用光输出至第二波长合波部16B。第二波长合波部16B将C频带的第四复用光和L频带的第五复用光合波,并且将合波后的复用光输出至下行传输路径3B。
第一传输装置2A内的第一波长分波部17A将经由下行传输路径3B而来自第二传输装置2B的复用光分波为C频带的第四复用光和L频带的第五复用光。第一波长分波部17A将分波的C频带的第四复用光输出至第四光放大部13D。第四光放大部13D对C频带的第四复用光进行光放大,并且将光放大后的C频带的第四复用光输出至第四分波部18D。第四分波部18D将C频带的第四复用光分波为第四光,并且将第四光分波输出至各光接收部19D。
第一波长分波部17A将分波的L频带的第五复用光输出至第七波长转换部14G。第七波长转换部14G通过使L频带的第五复用光和激励光在非线性光学介质33中传播,从而将L频带的第五复用光波长转换为C频带的第五复用光,并且将C频带的第五复用光输出至第五光放大部13E。第五光放大部13E对C频带的第五复用光进行光放大,并且将光放大后的C频带的第五复用光输出至第五分波部18E。第五分波部18E将光放大后的C频带的第五复用光分波为第五光,并且将第五光分波输出至各光接收部19E。
图9是示出第一激励光源15A、第一波长转换部14A以及第七波长转换部14G的连接结构的一例的说明图。第一激励光源15A内的调整部25向第一波长转换部14A供给激励光。第一波长转换部14A通过使C频带的第二复用光和来自第一激励光源15A的激励光在非线性光学介质33中传播,从而将C频带的第二复用光波长转换为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进一步地,第一波长转换部14A将作为波长转换中利用的透过光的残留激励光输出至滤光器51。滤光器51从第一激励光源15A透过第一波长转换部14A的残留激励光中仅提取激励光。第七波长转换部14G通过使通过滤光器51提取的激励光和L频带的第五复用光在非线性光学介质33中传播,从而将L频带的第五复用光波长转换为C频带的第五复用光。
第一传输装置2A将在发送侧的第一波长转换部14A中利用的第一激励光源15A的激励光再次利用于接收侧的第七波长转换部14G的波长转换,所以能够减少第七波长转换部14G中利用的第七激励光源15G。
此外,第二传输装置2B也将在发送侧的第五波长转换部14E中利用的第五激励光源15E的激励光再次利用于接收侧的第三波长转换部14C的波长转换,所以能够减少第三波长转换部14C中利用的第三激励光源15C。
实施例4的传输系统1C的传输装置2将在发送侧的波长转换中利用的激励光作为同一装置内的接收侧的波长转换的激励光再次利用。其结果,可以实现激励光的利用效率的提高、激励光源15的减少带来的电能减少、部件尺寸的紧凑化以及部件成本的降低。
需要说明的是,在传输装置2中,举例示出了例如在C频带与L频带之间进行波长转换的第一波长转换部14A,但是,还可以应用于例如在S频带与C频带之间进行波长转换的波长转换部14。在传输装置2中,将波长转换部14中使用的激励光再次利用于同一装置内的波长转换部14,但是,还可以将光放大部等光部件中使用的激励光再次利用于同一装置内的波长转换部14或其它光部件,可以适当地变更。
在上述实施例4的传输系统1C中,例如将在第一波长转换部14A中利用的第一激励光源15A的残留激励光再次利用于第七波长转换部14G。但是,再次利用的激励光不限定于来自第一激励光源15A的激励光,可以适当地变更,关于其实施方式,下面作为实施例5进行说明。图10是示出实施例5的传输系统1D的一例的说明图。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说明,对于与实施例4的传输系统1C相同构成标注相同的标记,从而省略对于重复的构成以及动作的说明。
实施例5
实施例4的传输系统1C与实施例5的传输系统1D的区别在于,将作为在第七波长转换部14G中利用的第七激励光源15G的透过光的残留激励光再次利用于第一波长转换部14A。进一步地,将在第三波长转换部14C中使用的第三激励光源15C的透过光、即残留激励光再次利用于第五波长转换部14E。
图11是示出第七激励光源15G、第一波长转换部14A以及第七波长转换部14G的连接结构的一例的说明图。第七激励光源15G内的调整部25将激励光供给第七波长转换部14G。第七波长转换部14G通过使L频带的第五复用光和来自第七激励光源15G的激励光在非线性光学介质33中传播,将L频带的第五复用光波长转换为C频带的第五复用光。进一步地,第七波长转换部14G将作为波长转换中利用的透过光的残留激励光通过滤光器51A输出至第一波长转换部14A。滤光器51A从残留激励光仅提取激励光。第一波长转换部14A通过使通过滤光器51A提取的激励光和C频带的第二复用光在非线性光学介质33中传播,将C频带的第二复用光波长转换为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
第一传输装置2A可以将在接收侧的第七波长转换部14G中利用的第七激励光源15G的残留激励光再次利用于发送侧的第一波长转换部14A,所以能够减少第一波长转换部14A中使用的第一激励光源15A。
此外,第二传输装置2B也可以将在接收侧的第三波长转换部14C中利用的第三激励光源15C的残留激励光再次利用于发送侧的第五波长转换部14E,所以能够减少第五波长转换部14E中使用的第五激励光源15E。
实施例5的传输系统1D的传输装置2将接收侧的波长转换中使用的激励光作为同一装置内的发送侧的波长转换的激励光再次利用。其结果,可以实现激励光的利用效率的提高、激励光源15的减少带来的电能减少、部件尺寸的紧凑化以及部件成本的降低。
需要说明的是,在传输装置2中举例示出了例如在C频带与L频带之间进行波长转换的第七波长转换部14G,但是,还可以应用于例如在S频带与C频带之间进行波长转换的波长转换部14。
实施例6
图12是示出实施例6的传输系统1E的一例的说明图。第一传输装置2A具有多个光发送部11A、多个光发送部11B、多个光发送部11C、第一合波部12A、第二合波部12B、第三合波部12C、第一光放大部13A、第二光放大部13B以及第三光放大部13C。进一步地,第一传输装置2A具有第一波长转换部14A、第二波长转换部14B、第一激励光源15A、第二激励光源15B以及第一波长合波部16A。
第一传输装置2A具有第一波长分波部17A、第七波长转换部14G、第八波长转换部14H、第四光放大部13D、第五光放大部13E以及第六光放大部13F。进一步地,第一传输装置2A具有第四分波部18D、第五分波部18E、第六分波部18F、多个光接收部19D、多个光接收部19E以及多个光接收部19F。第一激励光源15A向第一波长转换部14A供给激励光。进一步地,第一波长转换部14A将来自第一激励光源15A的作为波长转换中使用的透过光的残留激励光供给第七波长转换部14G。第二激励光源15B向第二波长转换部14B供给激励光。进一步地,第二波长转换部14B将来自第二激励光源15B的作为波长转换中使用的透过光的残留激励光供给第八波长转换部14H。
第二传输装置2B具有多个光发送部11D、多个光发送部11E、多个光发送部11F、第四合波部12D、第五合波部12E、第六合波部12F、第四光放大部13D、第五光放大部13E以及第六光放大部13F。进一步地,第二传输装置2B具有第五波长转换部14E、第六波长转换部14F、第五激励光源15E、第六激励光源15F以及第二波长合波部16B。
第二传输装置2B具有第二波长分波部17B、第三波长转换部14C、第四波长转换部14D、第一光放大部13A、第二光放大部13B以及第三光放大部13C。进一步地,第二传输装置2B具有第一分波部18A、第二分波部18B、第三分波部18C、多个光接收部19A、多个光接收部19B以及多个光接收部19C。第五激励光源15E向第五波长转换部14E供给激励光。进一步地,第五波长转换部14E将来自第五激励光源15E的作为波长转换中使用的透过光的残留激励光供给第三波长转换部14C。第六激励光源15F向第六波长转换部14F供给激励光。进一步地,第六波长转换部14F将来自第六激励光源15F的作为波长转换中利用的透过光的残留激励光供给第四波长转换部14D。
第一传输装置2A内的第一合波部12A将来自多个光发送部11A的C频带的第一光进行复用的第一复用光输出至第一光放大部13A。第一光放大部13A对第一复用光进行光放大,并且将光放大后的C频带的第一复用光输出至第一波长合波部16A。
第二合波部12B将来自多个光发送部11B的C频带的第二光进行复用的第二复用光输出至第二光放大部13B。第二光放大部13B对第二复用光进行光放大,并且将光放大后的第二复用光输出至第一波长转换部14A。第一波长转换部14A通过使C频带的第二复用光和来自第一激励光源15A的激励光在非线性光学介质33中传播,将C频带的第二复用光波长转换为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并且将波长转换后的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输出至第一波长合波部16A。
第三合波部12C将来自多个光发送部11C的C频带的第三光进行复用的第三复用光输出至第三光放大部13C。第三光放大部13C对第三复用光进行光放大,并且将光放大后的第三复用光输出至第二波长转换部14B。第二波长转换部14B通过使C频带的第三复用光和来自第二激励光源15B的激励光在非线性光学介质33中传播,将C频带的第三复用光波长转换为S频带的第三复用光,将波长转换后的S频带的第三复用光输出至第一波长合波部16A。第一波长合波部16A将C频带的第一复用光、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S频带的第三复用光合波,并且将合波后的复用光输出至上行传输路径3A。
第二传输装置2B内的第二波长分波部17B将经由上行传输路径3A来自第一传输装置2A的复用光分波为C频带的第一复用光、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以及S频带的第三复用光。第二波长分波部17B将分波的C频带的第一复用光输出至第一光放大部13A。第一光放大部13A对C频带的第一复用光进行光放大,并且将光放大后的C频带的第一复用光输出至第一分波部18A。第一分波部18A将C频带的第一复用光分波输出至各光接收部19A。
第二波长分波部17B将分波的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输出至第三波长转换部14C。第三波长转换部14C通过使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和激励光在非线性光学介质33中传播,将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波长转换为C频带的第二复用光,并且将C频带的第二复用光输出至第二光放大部13B。第二光放大部13B对C频带的第二复用光进行光放大,并且将光放大后的C频带的第二复用光输出至第二分波部18B。第二分波部18B将光放大后的C频带的第二复用光分波输出至各光接收部19B。
第二波长分波部17B将分波的S频带的第三复用光输出至第四波长转换部14D。第四波长转换部14D通过使S频带的第三复用光和激励光在非线性光学介质33中传播,从而将S频带的第三复用光波长转换为C频带的第三复用光,并且将C频带的第三复用光输出至第三光放大部13C。第三光放大部13C对C频带的第三复用光进行光放大,并且将光放大后的C频带的第三复用光输出至第三分波部18C。第三分波部18C将光放大后的C频带的第三复用光分波输出至各光接收部19C。
第二传输装置2B内的第四合波部12D将来自多个光发送部11D的C频带的第四光进行复用的第四复用光输出至第四光放大部13D。第四光放大部13D对第四复用光进行光放大,并且将光放大后的第四复用光输出至第二波长合波部16B。
第五合波部12E将来自多个光发送部11E的C频带的第五光进行复用的C频带的第五复用光输出至第五光放大部13E。第五光放大部13E对C频带的第五复用光进行光放大,并且将光放大后的第五复用光输出至第五波长转换部14E。第五波长转换部14E通过使C频带的第五复用光和来自第五激励光源15E的激励光在非线性光学介质33中传播,从而将C频带的第五复用光波长转换为L频带的第五复用光,并且将波长转换后的L频带的第五复用光输出至第二波长合波部16B。
第六合波部12F将来自多个光发送部11F的C频带的第六光进行复用的C频带的第六复用光输出至第六光放大部13F。第六光放大部13F对C频带的第六复用光进行光放大,并且将光放大后的第六复用光输出至第六波长转换部14F。第六波长转换部14F通过使C频带的第六复用光和来自第六激励光源15F的激励光在非线性光学介质33中传播,从而将C频带的第六复用光波长转换为S频带的第六复用光,并且内将波长转换后的S频带的第六复用光输出至第二波长合波部16B。第二波长合波部16B将C频带的第四复用光、L频带的第五复用光、S频带的第六复用光合波,并且将合波后的复用光输出至下行传输路径3B。
第一传输装置2A内的第一波长分波部17A将经由下行传输路径3B来自第二传输装置2B的复用光分波为C频带的第四复用光、L频带的第五复用光、S频带的第六复用光。第一波长分波部17A将分波的C频带的第四复用光输出至第四光放大部13D。第四光放大部13D对C频带的第四复用光进行光放大,并且将光放大后的C频带的第四复用光输出至第四分波部18D。第四分波部18D将C频带的第四复用光分波为第四光,并且将第四光分波输出至各光接收部19D。
第一波长分波部17A将分波的L频带的第五复用光输出至第七波长转换部14G。第七波长转换部14G通过使L频带的第五复用光和激励光在非线性光学介质33中传播,从而将L频带的第五复用光波长转换为C频带的第五复用光,并且将C频带的第五复用光输出至第五光放大部13E。第五光放大部13E对C频带的第五复用光进行光放大,并且将光放大后的C频带的第五复用光输出至第五分波部18E。第五分波部18E将光放大后的C频带的第五复用光分波为第五光,并且将第五光分波输出至各光接收部19E。
第一波长分波部17A将分波的S频带的第六复用光输出至第八波长转换部14H。第八波长转换部14H通过使S频带的第六复用光和激励光在非线性光学介质33中传播,将S频带的第六复用光波长转换为C频带的第六复用光,并且将C频带的第六复用光输出至第六光放大部13F。第六光放大部13F对C频带的第六复用光进行光放大,并且将光放大后的C频带的第六复用光输出至第六分波部18F。第六分波部18F将光放大后的C频带的第六复用光分波为第六光,并且将第六光分波输出至各光接收部19F。
第一传输装置2A将在发送侧的第一波长转换部14A中利用的第一激励光源15A的激励光再次利用于同一装置内的接收侧的第七波长转换部14G,所以可以减少第七波长转换部14G中使用的第七激励光源15G。
第一传输装置2A将在发送侧的第二波长转换部14B中利用的第二激励光源15B的激励光再次利用于同一装置内的接收侧的第八波长转换部14H,所以可以减少第八波长转换部14H中使用的第八激励光源15H。
此外,第二传输装置2B也将在发送侧的第五波长转换部14E中利用的第五激励光源15E的激励光再次利用于同一装置内的接收侧的第三波长转换部14C,所以可以减少第三波长转换部14C中使用的第三激励光源15C。
第二传输装置2B也将在发送侧的第六波长转换部14F中利用的第六激励光源15F的激励光再次利用于同一装置内的接收侧的第四波长转换部14D,所以可以减少第四波长转换部14D中使用的第四激励光源15D。
实施例6的传输系统1E的传输装置2将在发送侧的波长转换中利用的激励光的残留成分作为同一装置内的接收侧的波长转换的激励光再次利用。其结果,可以实现激励光的利用效率的提高、激励光源15的减少带来的电能减少、部件尺寸的紧凑化以及部件成本的降低。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6的传输装置2将在发送侧的波长转换中使用的激励光的残留成分作为同一装置内的接收侧的波长转换的激励光再次利用,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关于其实施方式,下面作为实施例7进行说明。图13是示出实施例7的传输系统1F的一例的说明图。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说明,对于与实施例6的传输系统1E相同的构成标注相同的标记,从而省略对于重复的构成以及动作的说明。
实施例7
实施例6的传输系统1E与实施例7的传输系统1F的区别在于,传输装置2将在接收侧的波长转换中利用的激励光的残留成分作为同一装置内的发送侧的波长转换的激励光再次利用。
第一传输装置2A可以将在接收侧的第七波长转换部14G中利用的第七激励光源15G的激励光作为同一装置内的发送侧的第一波长转换部14A再次利用,所以可以减少第一波长转换部14A中使用的第一激励光源15A。
第一传输装置2A可以将在接收侧的第八波长转换部14H中利用的第八激励光源15H的激励光作为同一装置内的发送侧的第二波长转换部14B再次利用,所以可以减少第二波长转换部14B中使用的第二激励光源15B。
此外,第二传输装置2B也可以将在接收侧的第三波长转换部14C中利用的第三激励光源15C的激励光作为同一装置内的发送侧的第五波长转换部14E再次利用,所以可以减少第五波长转换部14E中使用的第五激励光源15E。
第二传输装置2B也可以将在接收侧的第四波长转换部14D中利用的第四激励光源15D的激励光作为同一装置内的发送侧的第六波长转换部14F再次利用,所以可以减少第六波长转换部14F中使用的第六激励光源15F。
实施例7的传输系统1F的传输装置2将在接收侧的波长转换中利用的激励光的残留成分作为同一装置内的发送侧的波长转换的激励光再次利用。其结果,可以实现激励光的利用效率的提高、激励光源15的减少带来的电能减少、部件尺寸的紧凑化以及部件成本的降低。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例6的传输装置2中,将在发送侧的波长转换中利用的激励光的残留成分作为同一装置内的接收侧的波长转换的激励光再次利用,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关于其实施方式,下面作为实施例8进行说明。图14是示出实施例8的传输系统1G的一例的说明图。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说明,对于与实施例6的传输系统1E相同的构成标注相同的标记,从而省略对于重复的构成以及动作的说明。
实施例8
实施例6的传输系统1E与实施例8的传输系统1G的区别在于,传输装置2将在接收侧的波长转换中利用的激励光的残留成分作为同一装置内的接收侧的另一个波长转换的激励光再次利用。进一步地,传输装置2将在发送侧的波长转换中利用的激励光的残留成分作为同一装置内的发送侧的波长转换的激励光再次利用。
第一传输装置2A可以将在接收侧的第八波长转换部14H中利用的第八激励光源15H的激励光再次利用于同一装置内的接收侧的第七波长转换部14G,所以可以减少第七波长转换部14G中利用的第七激励光源15G。
第一传输装置2A可以将在发送侧的第二波长转换部14B中利用的第二激励光源15B的激励光再次利用于同一装置内的发送侧的第一波长转换部14A,所以可以减少第一波长转换部14A中利用的第一激励光源15A。
此外,第二传输装置2B也可以将在发送侧的第六波长转换部14F中利用的第六激励光源15F的激励光再次利用于同一装置内的发送侧的第五波长转换部14E,所以可以减少第五波长转换部14E中使用的第五激励光源15E。
第二传输装置2B也可以将在接收侧的第四波长转换部14D中利用的第四激励光源15D的激励光再次利用于同一装置内的接收侧的第三波长转换部14C,所以可以减少第三波长转换部14C中使用的第三激励光源15C。
实施例8的传输系统1G的传输装置2将在接收侧的波长转换中利用的激励光的残留成分作为同一装置内的接收侧的波长转换的激励光再次利用。其结果,可以实现激励光的利用效率的提高、激励光源15的减少带来的电能减少、部件尺寸的紧凑化以及部件成本的降低。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例6的传输系统1E中,将在发送侧的波长转换中利用的激励光的残留成分作为接收侧的波长转换的激励光再次利用,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关于其实施方式,下面作为实施例9进行说明。图15是示出实施例9的传输系统1H的一例的说明图。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说明,对于与实施例6的传输系统1E相同的构成标注相同的标记,从而省略对于重复的构成以及动作的说明。
实施例9
实施例6的传输系统1E与实施例9的传输系统1H的区别在于,将传输装置2内的波长转换中使用的激励光的残留成分作为同一传输装置2内的所有的波长转换的激励光再次利用。
第一传输装置2A将在第二波长转换部14B中利用的第二激励光源15B的激励光再次利用于第一波长转换部14A、第七波长转换部14G以及第八波长转换部14H。其结果,可以减少第一激励光源15A、第七激励光源15G以及第八激励光源15H。
第二传输装置2B将在第六波长转换部14F中利用的第六激励光源15F的激励光再次利用于第五波长转换部14E、第三波长转换部14C以及第四波长转换部14D。其结果,可以减少第五激励光源15E、第三激励光源15C以及第四激励光源15D。
图16是示出第二激励光源15B、第一波长转换部14A、第二波长转换部14B、第七波长转换部14G以及第八波长转换部14H的一例的说明图。第二激励光源15B内的调整部25向第二波长转换部14B供给激励光。第二波长转换部14B通过使C频带的第三复用光和来自第二激励光源15B的激励光在非线性光学介质33中传播,从而将C频带的第三复用光波长转换为S频带的第三复用光。进一步地,第二波长转换部14B将作为用于波长转换的透过光的残留激励光通过滤光器51E输出至第一波长转换部14A。滤光器51E从残留激励光仅提取激励光。第一波长转换部14A通过使通过滤光器51E提取的激励光和C频带的第二复用光在非线性光学介质33中传播,从而将C频带的第二复用光波长转换为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
进一步地,第一波长转换部14A将作为用于波长转换的透过光的残留激励光通过滤光器51F输出至第七波长转换部14G。滤光器51F从残留激励光仅提取激励光。第七波长转换部14G通过使通过滤光器51F提取的激励光和L频带的第五复用光在非线性光学介质33中传播,从而将L频带的第五复用光波长转换为C频带的第五复用光。
进一步地,第七波长转换部14G将作为用于波长转换的透过光的残留激励光通过滤光器51G输出至第八波长转换部14H。滤光器51G从残留激励光仅提取激励光。第八波长转换部14H通过使通过滤光器51G提取的激励光和S频带的第六复用光在非线性光学介质33中传播,从而将S频带的第六复用光波长转换为C频带的第六复用光。
实施例9的传输系统1H的传输装置2将在一个波长转换中使用的激励光的残留成分作为同一传输装置内的其它的波长转换的激励光再次利用。其结果,可以实现激励光的利用效率的提高、激励光源15的减少带来的电能减少、部件尺寸的紧凑化以及部件成本的降低。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1至9的波长转换部14是图2示出的偏振单一光的波长转换部141,作为波长转换部141的代替,还可以采用偏振复用光的波长转换部142,关于其实施方式,下面作为实施例10进行说明。
实施例10
图17是示出实施例10的偏振复用光用波长转换部14以及激励光源15的一例的说明图。激励光源15向波长转换部14供给单一波长的激励光或者2波长的激励光。在这种情况下,光发送部11A将垂直偏振以及水平偏振的第一光输出至第一合波部12A。第一合波部12A将垂直偏振以及水平偏振的第一光进行复用的第一复用光输出至波长合波部16。光发送部11B将垂直偏振以及水平偏振的第二光输出至第二合波部12B。第二合波部12B将垂直偏振以及水平偏振的第二光进行复用的第二复用光输出至第一波长转换部14A。进一步地,光发送部11C将垂直偏振以及水平偏振的第三光输出至第三合波部12C。第三合波部12C将垂直偏振以及水平偏振的第三光进行复用的第三复用光输出至第二波长转换部14B。
波长转换部14是偏振复用光用波长转换部142。波长转换部142具有调整部81、偏振分束器82、水平侧光合波部83、水平侧非线性光学介质84、水平侧光分波部85以及偏振合束器86。波长转换部142具有垂直侧光合波部87、垂直侧非线性光学介质88、垂直侧光分波部89、分光器90以及光放大部90A。
调整部81调整水平偏振以及垂直偏振的C频带的复用光的光强,并且将调整后的复用光输出至偏振分束器82。偏振分束器82将复用光光分支为水平偏振的复用光以及垂直偏振的复用光,并且将水平偏振的复用光输出至水平侧光合波部83,将垂直偏振的复用光输出至垂直侧光合波部87。
分光器90从激励光源15光分支为两个激励光P1、P2,并且将激励光P1供给水平侧光合波部83,将激励光P2供给垂直侧光合波部87。水平侧光合波部83通过使C频带的水平偏振的复用光和激励光P1在水平侧非线性光学介质84中传播,从而将C频带的水平偏振的复用光波长转换为L频带的水平偏振的复用光,并且将L频带的水平偏振的复用光输出至水平侧光分波部85。水平侧光分波部85从L频带的水平偏振的复用光分波输出残留激励光P1和复用光。水平侧光分波部85将L频带的水平偏振的复用光输出至偏振合束器86。
垂直侧光合波部87通过使C频带的垂直偏振的复用光和激励光P2在垂直侧非线性光学介质88中传播,从而将C频带的垂直偏振的复用光波长转换为L频带的垂直偏振的复用光。并且,垂直侧光合波部87将L频带的垂直偏振的复用光输出至垂直偏振侧光分波部89。垂直侧光分波部89从L频带的垂直偏振的复用光分波输出激励光P2的残留成分和复用光。垂直侧光分波部89将L频带的垂直偏振的复用光输出至偏振合束器86。
偏振合束器86将来自水平侧光分波部85的L频带的水平偏振的复用光和来自垂直侧光分波部89的L频带的垂直偏振的复用光耦合后将复用光输出至光放大部90A。光放大部90A将来自偏振合束器86的复用光按照波长单位进行光放大,并且将光放大后的复用光输出至波长合波部16。需要说明的是,波长转换部142可以应用于例如第一波长转换部14A、第二波长转换部14B、第三波长转换部14C以及第四波长转换部14D等。
图18A是示出实施例10的第一波长转换部14A的波长转换动作的一例的说明图。第一波长转换部14A通过使来自第二光放大部13B的C频带的第二复用光和来自第一激励光源15A的2波长的激励光在非线性光学介质33中传播,从而将C频带的第二复用光波长转换为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其结果,第一波长转换部14A变成以两条激励光的波长间隔将C频带的第二复用光波长转换为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的非简并四波混频的关系。
进一步地,图18B是示出第三波长转换部14C的动作的一例的说明图。第三波长转换部14C通过使来自第二光放大部13B的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和来自第三激励光源15C的2波长的激励光在非线性光学介质33上传播,从而将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波长转换为C频带的第二复用光。其结果,第三波长转换部14C变成以2波长的激励光的波长间隔将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波长转换为C频带的第二复用光的非简并四波混频的关系。
图19A是示出第二波长转换部14B的动作的一例的说明图。第二波长转换部14B通过使来自第三光放大部13C的C频带的第三复用光和来自第三激励光源15C的2波长的激励光在非线性光学介质33上传播,从而将C频带的第三复用光波长转换为S频带的第三复用光。其结果,第二波长转换部14B变成以2波长的激励光的波长间隔将C频带的第三复用光波长转换为S频带的第三复用光的非简并四波混频的关系。
进一步地,图19B是示出第四波长转换部14D的动作的一例的说明图。第四波长转换部14D通过使来自第三光放大部13B的S频带的第三复用光和来自第四激励光源15D的2波长的激励光在非线性光学介质33上传播,从而将S频带的第三复用光波长转换为C频带的第三复用光。其结果,第四波长转换部14D变成以2波长的激励光的波长间隔将S频带的第三复用光波长转换为C频带的第三复用光的非简并四波混频的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激励光的波长与波长转换前后的光不同,2波长的激励光的波长间隔比C频带的波段宽度宽,例如设置为C频带与S频带之间或者C频带与L频带之间,只要波长转换前后的光的波长间隔和激励光的波长间隔满足相同的条件即可。
关于图8示出的第一波长转换部14A以及第七波长转换部14G采用偏振复用光的波长转换部142时的实施方式,下面作为实施例11进行说明。
实施例11
图20是示出实施例11的偏振复用光用第一激励光源15A、第一波长转换部14A以及第七波长转换部14G的连接结构的一例的说明图。第一激励光源15A内的调整部25将激励光输出至分光器90(96)。分光器90(96)将光分支的激励光P1以及激励光P2供给第一波长转换部14A。第一波长转换部14A通过使C频带的第二复用光和激励光P1以及激励光P2在非线性光学介质33中传播,从而将C频带的第二复用光波长转换为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进一步地,第一波长转换部14A将作为用于波长转换的透过光的残留激励光P1输出至滤光器51A,并且将残留激励光P2输出至滤光器51B。
滤光器51A从残留激励光P1提取激励光P1,并且将提取的激励光P1输出至第七波长转换部14G。此外,滤光器51B从残留激励光P2提取激励光P2,并且将提取的激励光P2输出至第七波长转换部14G。第七波长转换部14G通过使来自滤光器51A的激励光P1以及来自滤光器51B的激励光P2、L频带的第五复用光在非线性光学介质33中传播,从而将L频带的第五复用光波长转换为C频带的第五复用光。
第一传输装置2A可以将在发送侧的第一波长转换部14A中利用的第一激励光源15A的激励光P1以及P2再次利用于同一装置内的接收侧的第七波长转换部14G,所以可以减少第七波长转换部14G中使用的第七激励光源15G。
实施例11的传输系统1J将在传输装置2用于发送侧的波长转换的激励光P1以及P2的残留成分作为同一装置内的接收侧的波长转换的激励光再次利用。其结果,偏振复用光用波长转换部142也可以实现激励光的利用效率的提高、激励光源15的减少带来的电能减少、部件尺寸的紧凑化以及部件成本的降低。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例11中,例如将在第一波长转换部14A中使用的第一激励光源15A的激励光P1以及P2的残留成分再次利用于第七波长转换部14G。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关于其实施方式,下面作为实施例12进行说明。图21是示出实施例12的偏振复用光用第七激励光源15G、第一波长转换部14A以及第七波长转换部14G的连接结构的一例的说明图。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说明,对于与实施例11的传输系统1J相同的构成标注相同的标记,从而省略对于重复的构成以及动作的说明。
实施例12
第七激励光源15G内的调整部25将激励光输出至分光器90(96)。分光器90(96)将激励光P1以及激励光P2分离输出至第七波长转换部14G。第七波长转换部14G通过使L频带的第五复用光和激励光P1以及激励光P2在非线性光学介质33中传播,从而将L频带的第五复用光波长转换为C频带的第五复用光。进一步地,第七波长转换部14G将作为用于波长转换的透过光的残留激励光P1输出至滤光器51C,同时将残留激励光P2输出至滤光器51D。
滤光器51C从残留激励光P1提取激励光P1,并且将提取的激励光P1输出至第一波长转换部14A。此外,滤光器51D从残留激励光P2提取激励光P2,并且将提取的激励光P2输出至第一波长转换部14A。第一波长转换部14A通过使来自滤光器51C的激励光P1以及来自滤光器51D的激励光P2、C频带的第二复用光在非线性光学介质33中传播,从而将C频带的第二复用光波长转换为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
第一传输装置2A将在接收侧的第七波长转换部14G中利用的第七激励光源15G的激励光P1以及P2再次利用于同一装置内的发送侧的第一波长转换部14A。其结果,可以减少第一波长转换部14A中使用的第一激励光源15A。
实施例12的传输装置2将在接收侧的波长转换中利用的激励光P1以及P2的残留成分作为同一装置内的发送侧的波长转换的激励光再次利用。其结果,偏振复用光用波长转换部142也可以实现激励光的利用效率的提高、激励光源15的减少带来的电能减少、部件尺寸的紧凑化以及部件成本的降低。
关于图15示出的传输系统1H内的波长转换部14采用偏振复用光用波长转换部142时的实施方式,下面作为实施例13进行说明。图22是示出实施例13的偏振复用光用第二激励光源15B、第一波长转换部14A、第二波长转换部14B、第七波长转换部14G以及第八波长转换部14H的一例的说明图。
实施例13
第二激励光源15B内的调整部25将激励光输出至分光器90(96)。分光器90(96)将激励光P1以及P2分离输出至第二波长转换部14B。第二波长转换部14B通过使C频带的第三复用光和来自第二激励光源15B的激励光P1以及P2在非线性光学介质33中传播,从而将C频带的第三复用光波长转换为S频带的第三复用光。进一步地,第二波长转换部14B将作为用于波长转换的透过光的残留激励光P1输出至滤光器511E,同时将作为透过光的残留激励光P2输出至滤光器512E。滤光器511E从残留激励光P1仅提取激励光P1。滤光器512E从残留激励光P2仅提取激励光P2。
第一波长转换部14A通过使通过滤光器511E提取的激励光P1以及通过滤光器512E提取的激励光P2和C频带的第二复用光在非线性光学介质33中传播,从而将C频带的第二复用光波长转换为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进一步地,第一波长转换部14A将作为用于波长转换的透过光的残留激励光P1输出至滤光器511F,同时将作为透过光的残留激励光P2输出至滤光器512F。滤光器511F从残留激励光P1仅提取激励光P1。滤光器512F从残留激励光P2仅提取激励光P2。
第七波长转换部14G通过使通过滤光器511F提取的激励光P1以及通过滤光器512F提取的激励光P2和L频带的第五复用光在非线性光学介质33中传播,从而将L频带的第五复用光波长转换为C频带的第五复用光。进一步地,第七波长转换部14G将作为用于波长转换的透过光的残留激励光P1输出至滤光器511G,同时将作为透过光的残留激励光P2输出至滤光器512G。滤光器511G从残留激励光P1仅提取激励光P1。滤光器512G从残留激励光P2仅提取激励光P2。
第八波长转换部14H通过使通过滤光器511G提取的激励光P1以及通过滤光器512G提取的激励光P2和S频带的第六复用光在非线性光学介质33中传播,从而将S频带的第六复用光波长转换为C频带的第六复用光。
实施例13的传输系统1L的传输装置2将在一个波长转换中使用的激励光P1以及P2的残留成分作为同一装置内的其它波长转换的激励光再次利用。其结果,偏振复用光用波长转换部142也可以实现激励光的利用效率的提高、激励光源15的减少带来的电能减少、部件尺寸的紧凑化以及部件成本的降低。
在图17中,举例示出了偏振复用光用波长转换部142,但是,作为偏振复用光用波长转换部,并不限定于此,关于其实施方式,下面作为实施例14进行说明。
实施例14
图23是示出实施例14的波长转换部14的一例的说明图。图23示出的波长转换部14是偏振复用光用波长转换部143。波长转换部143具有调整部91、偏振分束器92、光合波部93、非线性光学介质94、光合波部95、分光器96以及光放大部97。分光器96从激励光源15内的调整部25分离输出激励光P1以及P2,将激励光P1输出至光合波部93,同时将激励光P2输出至光分波部95。
调整部91调整C频带的垂直偏振以及水平偏振的复用光的光强,并且将调整后的复用光输出至偏振分束器92。偏振分束器92将复用光分为水平偏振的复用光和垂直偏振的复用光,并且将水平偏振的复用光输出至右旋方向的光合波部93,将垂直偏振的复用光输出至左旋方向的光合波部95。需要说明的是,右旋方向是指从偏振分束器92向光合波部93→非线性光学介质94→光合波部95→偏振分束器92的路径。此外,左旋方向是指从偏振分束器92向光合波部95→非线性光学介质94→光合波部93→偏振分束器92的路径。
在右旋方向时,光合波部93将C频带的水平偏振的复用光和激励光P1合波,并且将合波的水平偏振的复用光输出至非线性光学介质94。非线性光学介质94通过传播水平偏振的复用光和激励光P1,从而将C频带的水平偏振的复用光波长转换为L频带的水平偏振的复用光,并且将L频带的水平偏振的复用光输出至光合波部95。由于是右旋方向的输入,所以光合波部95将L频带的水平偏振的复用光输出至偏振分束器92,将透过非线性光学介质94的激励光P1作为残留激励光P1输出。
在左旋方向时,光合波部95将C频带的垂直偏振的复用光和激励光P2合波,并且将合波的垂直偏振的复用光输出至非线性光学介质94。非线性光学介质94通过传播合波的垂直偏振的复用光和激励光P2,从而将C频带的垂直偏振的复用光波长转换为L频带的垂直偏振的复用光,并且将L频带的垂直偏振的复用光输出至光合波部93。由于是左旋方向,所以光合波部93将L频带的垂直偏振的复用光输出至偏振分束器92,将透过非线性光学介质94的激励光P2作为残留激励光P2输出。并且,偏振分束器92将来自光合波部95的L频带的水平偏振的复用光和来自光合波部93的L频带的垂直偏振的复用光合波,并且将L频带的水平偏振以及垂直偏振的复用光输出至光放大部97。光放大部97将来自偏振分束器92的L频带的水平偏振以及垂直偏振的复用光以波长单位进行光放大,并且输出光放大后的水平偏振以及垂直偏振的复用光。
波长转换部143的部件数量比波长转换部142少,可以使用激励光P1以及P2将C频带的垂直偏振以及水平偏振的复用光波长转换为L频带的垂直偏振以及水平偏振的复用光。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例4的传输系统1C的传输装置2中,将在发送侧的波长转换部14的波长转换中利用的作为透过光的残留激励光再次利用于同一装置内的接收侧的波长转换部14。但是,再次利用残留激励光的地方不限定于波长转换部14,可以适当地变更,关于其实施方式,下面作为实施例15进行说明。图24是示出实施例15的传输系统1M的一例的说明图。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说明,对于与图5示出的传输系统1A相同的构成标注相同的标记,从而省略对于重复的构成以及动作的说明。
实施例15
图24示出的第一传输装置2A内的第一波长转换部14A与波长合波部16之间配置有第五光放大部61,以此来代替第四光放大部41A。第一激励光源15A向第一波长转换部14A供给激励光。第一波长转换部14A将来自第一激励光源15A的作为用于波长转换的透过光的残留激励光供给第五光放大部61。
进一步地,第二传输装置2B内的波长分波部17与第三波长转换部14C之间配置有第六光放大部62,以此来代替第四光放大部41B。第三激励光源15C向第六光放大部62供给激励光,而不是第三波长转换部14C。第六光放大部62向第三波长转换部14C供给来自第三激励光源15C的作为用于光放大的透过光的残留激励光。
图25是示出第五光放大部61的一例的说明图。图25示出的第五光放大部61具有光合波部61A、光放大光纤61B以及滤光器61C。光合波部61A将第一波长转换部14A的残留激励光和来自第一波长转换部14A的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合波,并且将残留激励光和第二复用光输出至光放大光纤61B。光放大光纤61B通过传播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和残留激励光,从而对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进行光放大。滤光器61C从光放大光纤61B进行光放大后的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去除残留激励光的成分,输出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
图26是示出第六光放大部62的一例的说明图。图26示出的第六光放大部62具有光合波部62A、光放大光纤62B以及光分波部62C。光合波部62A将来自第三激励光源15C的激励光和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合波,并且将激励光和第二复用光输出至光放大光纤62B。光放大光纤62B通过传播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和激励光,从而对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进行光放大。光分波部62C将光放大光纤62B进行光放大后的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以及残留激励光分波,并且将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输出至第三波长转换部14C。进一步地,光分波部62C将残留激励光输出至第三波长转换部14C。第三波长转换部14C通过使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和残留激励光在非线性光学介质33中传播,从而将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波长转换为C频带的第二复用光。
第一传输装置2A将第一波长转换部14的波长转换中利用的第一激励光源15A的激励光再次利用于第一波长转换部14A的后级的第五光放大部61,所以可以减少第五光放大部61中使用的激励光源。进一步地,第五光放大部61利用残留激励光从光合波部61A向滤光器61C前方激励,所以对于光合波部61A与滤光器61C之间的路径上的信号可以实现例如EDFA(Erbium Doped optical Fiber Amplifier:掺铒光纤放大器)放大、集中式拉曼放大以及参数放大等光放大。
第二传输装置2B将在第六光放大部62中利用的第三激励光源15C的激励光再次利用于第六光放大部62的后级的第三波长转换部14C,所以可以减少第三波长转换部14C中使用的激励光源。进一步地,第六光放大部62利用来自第三激励光源15C的激励光从光合波部62A向光分波部62C前方激励,所以对于光合波部62A与光分波部62C之间的路径上的信号可以实现例如EDFA放大、集中式拉曼放大以及参数放大等光放大。
传输系统1M的传输装置2将在波长转换部14的波长转换中利用的激励光作为同一装置内的光部件的激励光再次利用。其结果,可以实现激励光的利用效率的提高、激励光源的减少带来的电能减少、部件尺寸的紧凑化以及部件成本的降低。
进一步地,传输装置2将在光放大部的光放大中利用的激励光作为同一的装置内的波长转换部14的激励光再次利用。其结果,可以实现激励光的利用效率的提高、激励光源的减少带来的电能减少、部件尺寸的紧凑化以及部件成本的降低。图27是示出实施例16的传输系统1N的一例的说明图。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说明,对于与图24示出的传输系统1M相同的构成标注相同的标记,从而省略对于重复的构成以及动作的说明。
实施例16
图27示出的第一传输装置2A内的第一波长转换部14A与波长合波部16之间配置有第七光放大部63,以此来代替第五光放大部61。第一激励光源15A向第一波长转换部14A供给激励光。第一波长转换部14A将来自第一激励光源15A的作为用于波长转换的透过光的残留激励光供给第七光放大部63。
进一步地,第二传输装置2B内的波长分波部17与第三波长转换部14C之间配置有第八光放大部64,以此来代替第六光放大部62。第三激励光源15C向第八光放大部64供给激励光。第八光放大部64将来自第三激励光源15C的作为用于光放大的透过光的残留激励光供给第三波长转换部14C。
图28是示出第七光放大部63的一例的说明图。图28示出的第七光放大部63具有滤光器63A、光放大光纤63B以及光合波部63C。第一波长转换部14A将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供给滤光器63A,同时将作为用于波长转换的透过光的残留激励光输出至光合波部63C。光合波部63C对来自第一波长转换部14A的残留激励光进行光合波,并且将残留激励光输出至光放大光纤63B。进一步地,光放大光纤63B将来自光合波部63C的残留激励光用于光放大,并且将作为用于光放大的透过光的残留激励光输出至滤光器63A。
滤光器63A使得来自第一波长转换部14A的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和来自光放大光纤63B的光放大中使用的残留激励光中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透过并且输出至光放大光纤63B。进一步地,光放大光纤63B通过传播透过滤光器的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和从光合波部63C进行光合波的残留激励光,从而对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进行光放大,并且将光放大后的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输出至光合波部63C。光合波部63C将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和在第一波长转换部14A的波长转换中使用的作为透过光的残留激励光合波,输出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
图29是示出第八光放大部64的一例的说明图。图29示出的第八光放大部64具有光分波部64A、光放大光纤64B以及光合波部64C。第三激励光源15C的调整部25将激励光输出至第八光放大部64内的光合波部64C。光合波部64C将来自第三激励光源15C的激励光进行光合波后输出至光放大光纤64B。光放大光纤64B将作为用于光放大的透过光的残留激励光输出至光分波部64A。进一步地,光分波部64A将作为用于光放大的透过光的残留激励光输出至第三波长转换部14C。
光分波部64A将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和来自光放大光纤64B的残留激励光进行分波,并且将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输出至光放大光纤64B。光放大光纤64B通过传播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和来自光合波部64C的激励光,从而对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进行光放大,并且将光放大后的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输出至光合波部64C。光合波部64C将光放大后的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和来自第三激励光源15C的激励光进行合波,并且将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输出至第三波长转换部14C。
第三波长转换部14C通过使来自光合波部64C的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和来自光分波部64A的残留激励光在非线性光学介质33中传播,从而将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转换为C频带的第二复用光。
第一传输装置2A将在第一波长转换部14A的波长转换中利用的第一激励光源15A的激励光再次利用于第一波长转换部14A的后级的第七光放大部63,所以可以减少第七光放大部63中使用的激励光源。进一步地,第七光放大部63利用来自第一波长转换部14A的残留激励光从光合波部63C向滤光器63A后方激励。其结果,对于光合波部63C与滤光器63A之间的路径上的信号,可以实现例如EDFA放大、集中式拉曼放大以及参数放大等光放大。
第二传输装置2B将在第八光放大部64中利用的第三激励光源15C的激励光再次利用于第八光放大部64的后级的第三波长转换部14C,所以可以减少第三波长转换部14C中使用的激励光源。进一步地,第八光放大部64利用来自第三激励光源15C的激励光从光合波部64C向光分波部64A后方激励,所以对于光合波部64C与光分波部64A之间的路径上的信号,可以实现例如EDFA放大、集中式拉曼放大以及参数放大等光放大。图30是示出实施例17的传输系统10的一例的说明图。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说明,对于与图24示出的传输系统1M相同的构成标注相同的标记,从而省略对于重复的构成以及动作的说明。
实施例17
图30示出的第一传输装置2A内的第一波长转换部14A与波长合波部16之间配置有第九光放大部65,以此来代替第五光放大部61。第一激励光源15A向第一波长转换部14A供给激励光。第一波长转换部14A将来自第一激励光源15A的作为用于波长转换的透过光的残留激励光供给第九光放大部65。
进一步地,第二传输装置2B内的波长分波部17与第三波长转换部14C之间配置有第十光放大部66,以此来代替第六光放大部62。第三激励光源15C向第十光放大部66供给激励光。第十光放大部66将来自第三激励光源15C的作为用于光放大的透过光的残留激励光供给第三波长转换部14C。
图31是示出第九光放大部65的一例的说明图。图29示出的第九光放大部65具有光合波部65A、光放大光纤65B、光合波部65D以及光源65C。第一波长转换部14A将在第一激励光源15A的波长转换中使用的作为透过光的残留激励光输出至第九光放大部65内的光合波部65A。光合波部65A对残留激励光进行光合波后输出至光放大光纤65B。光放大光纤65B将作为用于光放大的透过光的残留激励光输出至光合波部65D。进一步地,光源65C向光合波部65D供给激励光。光合波部65D将从光源65C供给的激励光输出至光放大光纤65B。进一步地,光放大光纤65B将作为用于光放大的透过光的残留激励光输出至光合波部65A。
光合波部65A将来自第一波长转换部14A的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和来自第一波长转换部14A以及光放大光纤65B的残留激励光进行合波,向光放大光纤65B输出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和来自第一波长转换部14A的残留激励光。光放大光纤65B通过传播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和来自光合波部65A以及光合波部65D的激励光,从而对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进行光放大,并且将光放大后的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输出至光合波部65D。进一步地,光合波部65D将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来自光源65C的激励光以及来自光放大光纤65B的残留激励光进行合波,输出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
图32是示出第十光放大部66的一例的说明图。图32示出的第十光放大部66具有光源66A、光合波部66B、光放大光纤66C以及光合波部66D。波长分波部17将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输出至第十光放大部66内的光合波部66B。
第三激励光源15C内的调整部25将激励光输出至第十光放大部66内的光合波部66D。光合波部66D将从第三激励光源15C供给的激励光进行光合波并且输出至光放大光纤66C。进一步地,光放大光纤66C将作为用于光放大的透过光的第三激励光源15C的残留激励光输出至光合波部66B。光源66A将激励光供给光合波部66B。进一步地,光合波部66B将光源66A的激励光输出至光放大光纤66C。光放大光纤66C将作为用于光放大的透过光的光源66A的残留激励光输出至光合波部66D。光合波部66B将第三激励光源15C的残留激励光供给第三波长转换部14C。
光合波部66B将来自波长分波部17的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和光源66A的激励光以及第三激励光源15C的残留激励光进行合波,向光放大光纤66C输出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和光源66A的激励光。光放大光纤66C通过传播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和来自光合波部66B以及光合波部66D的激励光,从而对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进行光放大,并且将光放大后的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输出至光合波部66D。进一步地,光合波部66D将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和来自第三激励光源15C的激励光以及来自光放大光纤66C的残留激励光进行合波并且将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输出至第三波长转换部14C。
第三波长转换部14C通过使来自光合波部66D的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和来自光合波部66B的残留激励光在非线性光学介质33上传播,从而将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波长转换为C频带的第二复用光,输出C频带的第二复用光。
第一传输装置2A将在第一波长转换部14的波长转换中利用的第一激励光源15A的激励光再次利用于第一波长转换部14A的后级的第九光放大部65,所以能够减少第九光放大部65中使用的激励光源。进一步地,第九光放大部65利用第一波长转换部14A的残留激励光以及光源65C的激励光,在光合波部65A和光合波部65D之间进行了双向激励。其结果,对于光合波部65A和光合波部65D之间的路径上的信号可以实现例如EDFA放大、集中式拉曼放大以及参数放大等光放大。
第二传输装置2B将在第十光放大部66中利用的第三激励光源15C的激励光再次利用于第十光放大部66的后级的第三波长转换部14C,所以能够减少在第三波长转换部14C中使用的激励光源。进一步地,第十光放大部66利用第三激励光源15C的残留激励光以及光源66A的激励光,在光合波部66B和光合波部66D之间进行了双向激励。其结果,对于光合波部66B和光合波部66D之间的路径上的信号,能够实现例如EDFA放大、拉曼放大以及参数放大等光放大。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2示出的第十光放大部66中,将光合波部66D连接于第三激励光源15C,将光合波部66B连接于光源66A,但是,还可以将光合波部66D连接于光源66A,将光合波部66B连接于第三激励光源15C,可以适当地变更。
实施例18
图33是示出实施例18的传输系统1P的一例的说明图。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说明,对于与图5示出的传输系统1A同一的构成标注相同的标记,从而省略对于重复的构成以及动作的说明。
图33示出的传输系统1P与图5示出的传输系统1A的区别在于,删除了第一传输装置2A内的第四光放大部41A,删除了第二传输装置2B内的第四光放大部41B。并且,图33示出的第一传输装置2A将在第一波长转换部14A中使用的第一激励光源15A的激励光经由波长合波部16输出至传输路径3。此外,第二传输装置2B将在第三波长转换部14C中使用的第三激励光源15C的激励光经由波长分波部17输出至传输路径3。其结果,传输路径3可以通过来自第一激励光源15A的残留激励光和来自第三激励光源15C的残留激励光实现光放大。需要说明的是,光放大是例如分布型拉曼放大以及参数放大等。
传输路径3可以通过第一传输装置2A侧的第一激励光源15A的残留激励光和第二传输装置2B侧的第三激励光源15C的残留激励光的双向激励实现光放大。
在实施例18的传输系统1P中,将来自第一传输装置2A内的第一激励光源15A的激励光经由第一波长转换部14A以及波长合波部16供给传输路径3。进一步地,在传输系统1P中,将来自第二传输装置2B内的第三激励光源15B的激励光经由第三波长转换部14C以及波长分波部17供给传输路径3。其结果,从第一传输装置2A和第二传输装置2B的双方激励了传输路径3,所以能够对在传输路径3中传输的波长复用光进行光放大。并且,在第一传输装置2A与第二传输装置2B之间能够实现长距离传输。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例18的传输系统1P中,示出了从第一传输装置2A以及第二传输装置2B的双向激励的例子。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还可以是从第一传输装置2A的前方激励,关于其实施方式,下面作为实施例19进行说明。图34是示出实施例19的传输系统1Q的一例的说明图。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说明,对于与图33示出的传输系统1P同一的构成标注相同的标记,从而省略对于重复的构成以及动作的说明。
实施例19
图34示出的传输系统1Q与图33示出的传输系统1P的区别在于,从第一传输装置2A侧的第一激励光源15A获取在第二传输装置2B侧的第三波长转换部14C中使用的激励光。
第一传输装置2A内的第一波长转换部14A通过使来自第一激励光源15A的激励光和C频带的第二复用光在非线性光学介质33中传播,从而将C频带的第二复用光波长转换为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
进一步地,第一波长转换部14A将第一激励光源15A的残留激励光经由波长合波部16、传输路径3以及第二传输装置2B侧的波长分波部17输出至第三波长转换部14C。此外,波长分波部17将来自传输路径3的复用光分波输出为C频带的第一复用光以及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波长分波部17将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输出至第三波长转换部14C。
第三波长转换部14C通过使第一激励光源15A的残留激励光和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在非线性光学介质33中传播,从而将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波长转换为C频带的第二复用光。
而且,第一激励光源15A的残留激励光通过第一传输装置2A内的第一波长转换部14A和第二传输装置2B内的第三波长转换部14C之间,所以能够实现传输路径3内的光放大。
在实施例19的传输系统1Q中,将来自第一传输装置2A内的第一激励光源15A的激励光经由第一波长转换部14A以及波长合波部16供给传输路径3。其结果,从第一传输装置2A前方激励了传输路径3,所以能够对在传输路径3中传输的波长复用光进行光放大。并且,在第一传输装置2A与第二传输装置2B之间能够实现长距离传输。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例18的传输系统1P中,示出了从第一传输装置2A以及第二传输装置2B的双向激励的例子。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还可以是从第二传输装置2B的后方激励,关于其实施方式,下面作为实施例20进行说明。图35是示出实施例20的传输系统1R的一例的说明图。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说明,对于与图33示出的传输系统1P同一的构成标注相同的标记,从而省略对于重复的构成以及动作的说明。
实施例20
图35示出的传输系统1R与图33示出的传输系统1P的区别在于,从第二传输装置2B侧的第三激励光源15C获取在第一传输装置2A侧的第一波长转换部14A中使用的激励光。
第二传输装置2B内的第三波长转换部14C通过使来自第三激励光源15C的激励光和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在非线性光学介质33中传播,从而将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波长转换为C频带的第二复用光。
进一步地,第三波长转换部14C将第三激励光源15C的残留激励光经由波长分波部17、传输路径3以及第一传输装置2A侧的波长合波部16输出至第一波长转换部14A。第一波长转换部14A通过使第三激励光源15C的残留激励光和来自第二光放大部13B的C频带的第二复用光在非线性光学介质33中传播,从而将C频带的第二复用光波长转换为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
而且,第三激励光源15C的残留激励光通过第一传输装置2A内的第一波长转换部14A和第二传输装置2B内的第三波长转换部14C之间,所以能够实现在传输路径3中的光放大。
在实施例20的传输系统1R中,将来自第二传输装置2B内的第三激励光源15C的激励光经由第三波长转换部14C以及波长分波部17供给传输路径3。其结果,从第二传输装置2B后方激励了传输路径3,所以能够对在传输路径3中传输的波长复用光进行光放大。并且,在第一传输装置2A与第二传输装置2B之间能够实现长距离传输。图36是示出实施例21的传输系统1S的一例的说明图。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说明,对于与图5示出的传输系统1A同一的构成标注相同的标记,从而省略对于重复的构成以及动作的说明。
实施例21
图36示出的第一传输装置2A配置了第二调整部71B以及第一监视器71D,以此来代替图5示出的第四光放大部41A。进一步地,图36示出的第二传输装置2B删除了图5示出的第四光放大部41B。第一传输装置2A具有第一调整部71A、第二调整部71B、第三调整部71C、第一监视器71D、第二监视器71E以及控制部71F。第一调整部71A配置在第一波长转换部14A与第一激励光源15A之间,用于调整来自第一激励光源15A的激励光的输出级。第二调整部71B配置在第一波长转换部14A与波长合波部16之间,用于调整第一波长转换部14A的波长转换后的第二复用光的输出级。
第三调整部71C配置在第一光放大部13A与波长合波部16之间,用于调整来自第一光放大部13A的第一复用光的输出级。第一监视器71D配置在第二调整部71B与波长合波部16之间,是用于监视由第二调整部71B调整后的第二复用光的输出级的例如OSNR(OpticalSignal to Noise Ration:光信噪比)监视器。第二监视器71E配置在第三调整部71C与波长合波部16之间,是用于监视由第三调整部71C调整后的第一复用光的输出级的例如OSNR监视器。
控制部71F基于第一监视器71D的监视结果,控制第一调整部71A以及第二调整部71B。换言之,控制部71F控制第一调整部71A以及第二调整部71B,从而调整第二复用光的输出级,以使第一监视器71D测量的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的OSNR值达到第二传输装置2B侧的接收允许质量。需要说明的是,接收允许质量是例如考虑传输路径3的输入的波长配置、传输路径3上的SRS(Stimulated Raman Scattering:受激拉曼散射)以及波长转换带来的噪声指数(NF)等在光接收部19侧可以允许的接收质量。
为了调整第一激励光源15A的激励光的输出级,第一调整部71A可以提高第一波长转换部14A中的波长转换效率,加强波长转换后的光功率。例如,第一调整部71A是ATT(Attenuator:衰减器)或光放大部。S频带的波长受到SRS的影响,功率损耗较大,所以在从C频带波长转换为S频带波长时,通过调整使第一激励光源15A的激励光的输出级变大。还可以是不在第一调整部71A中调整,而是调整第一激励光源15A的功率本身。
第二调整部71B调整从第一波长转换部14A输出的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的输出级。由此,在第二传输装置2B侧能够确保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的接收质量。例如,第二调整部71B是ATT或光放大部。与第一调整部71A相同地,第二调整部71B在从C频带波长转换为S频带波长时,也是通过调整使第一激励光源15A的激励光的输出级变大。
此外,控制部71F基于第二监视器71E的监视结果,控制第三调整部71C。换言之,控制部71F调整第三调整部71C,从而调整第一复用光的输出级,以使C频带的第一复用光的OSNR值达到第二传输装置2B侧的接收允许质量。第三调整部71C调整来自第一光放大部13A的C频带的第一复用光的输出级,所以能够确保第二传输装置2B侧的C频带的第一复用光的接收质量。
实施例21的第一传输装置2A基于第一监视器71D的监视结果,通过第一调整部71A调整了第一激励光源15A的激励光的输出级。其结果,通过使用激励光的分布拉曼放大,能够对传输路径3上的第一复用光以及第二复用光的输出级进行放大。并且,在第一传输装置2A与第二传输装置2B之间能够实现长距离传输。
第一传输装置2A基于第一监视器71D的监视结果,通过第二调整部71B调整了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的输出级,所以在第二传输装置2B侧能够确保L频带的第二复用光的接收质量。
第一传输装置2A基于第二监视器71E的监视结果,通过第三调整部71C调整了C频带的第一复用光的输出级,所以在第二传输装置2B侧能够确保C频带的第一复用光的接收质量。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传输装置2A在第一波长转换部14A与波长合波部16之间配置了第一监视器71D。但是,第一监视器71D还可以配置在波长合波部16与传输路径3之间、波长合波部16内、传输路径3上、第二光放大部13B与第一波长转换部14A之间、第一波长转换部14A内。
此外,第一传输装置2A在第一光放大部13A与波长合波部16之间配置了第二监视器71E。但是,第二监视器71E还可以配置在波长合波部16与传输路径3之间、波长合波部16内以及传输路径3上。
实施例22
图37是示出实施例22的传输系统1T的一例的说明图。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说明,对于与图5示出的传输系统1A同一的构成标注相同的标记,从而省略对于重复的构成以及动作的说明。
图37示出的第一传输装置2A删除了图5示出的第四光放大部41A。进一步地,
图37示出的第二传输装置2B删除了图5示出的第四光放大部41B。第二传输装置2B具有第三监视器72A、第四监视器72B、拉曼激励光源72C以及控制部72D。第三监视器72A配置在第三波长转换部14C与第二光放大部13B之间,是用于监视第三波长转换部14C的波长转换后的第二复用光的输出级的例如OSNR监视器。第四监视器72B配置在波长分波部17与第一光放大部13A之间,是用于监视来自波长分波部17的C频带的第一复用光的输出级的例如OSNR监视器。拉曼激励光源72C经由波长分波部17向传输路径3输出拉曼激励光。控制部72D基于第三监视器72A以及第四监视器72B的监视结果,控制拉曼激励光源72C。
控制部72D基于第三监视器72A的监视结果,控制拉曼激励光源72C,从而对传输路径3中传输的波长复用光进行分布拉曼放大,以使由第三波长转换部14C波长转换后的第二复用光的OSNR值变成接收允许质量。需要说明的是,接收允许质量是例如考虑传输路径3的输入的波长配置、传输路径3上的SRS(Stimulated Raman Scattering)以及波长转换带来的噪音指数(NF)等在光接收部19侧可以允许的接收质量。其结果,分波接收第二复用光的光接收部19B能够确保稳定的接收质量。
控制部72D基于第四监视器72B的监视结果,控制拉曼激励光源72C,从而对在传输路径3传输的波长复用光进行分布拉曼放大,以使由波长分波部17分波后的第一复用光的OSNR值变成接收允许质量。其结果,分波接收第一复用光的光接收部19A能够确保稳定的接收质量。
实施例22的第二传输装置2B控制拉曼激励光源72C,从而对在传输路径3传输的波长复用光进行分布拉曼放大,以使由第三波长转换部14C波长转换后的第二复用光的OSNR值变成接收允许质量。其结果,光接收部19B能够确保稳定的接收质量。并且,在第一传输装置2A与第二传输装置2B之间能够实现长距离传输。
第二传输装置2B控制拉曼激励光源72C,从而对在传输路径3传输的波长复用光进行分布拉曼放大,以使由波长分波部17分波后的第一复用光的OSNR值变成接收允许质量。其结果,光接收部19A能够确保稳定的接收质量。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传输装置2B在第三波长转换部14C与第二光放大部13B之间配置了第三监视器72A。但是,第三监视器72A还可以配置在例如波长分波部17与第三波长转换部14C之间、第二光放大部13B与第二分波部18B之间或者第三波长转换部14C或波长分波部17内。
第二传输装置2B在波长分波部17与第一光放大部13A之间配置了第四监视器72B。但是,第四监视器72B还可以配置在第一光放大部13A与第一分波部18A之间或者波长分波部17内。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例3的传输系统1B中,第一波长转换部14A的残留激励光原样流入了传输路径3,当其残留激励光是大功率时,可能存在在传输路径3上发生意外的非线性现象的情况。为此,对于应付这样的情况的实施方式,下面作为实施例23进行说明。
实施例23
图38是示出实施例23的传输系统1U的一例的说明图。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说明,对于与图7示出的实施例3的传输系统1B同一的构成标注相同的标记,从而省略对于重复的构成以及动作的说明。
图38示出的传输系统1U内的第一传输装置2A具有VOA(Variable OpticalAttenuator:可变光衰减器)101以及波长合波部102。VOA101是衰减来自第一波长转换部14A的残留激励光的功率的可变光衰减器。VOA101在传输路径3上将残留激励光的功率衰减到没有非线性现象的影响的程度。波长合波部102配置在第一波长转换部14A与波长合波部16之间,将来自第一波长转换部14A的第二复用光和来自VOA101的衰减后的残留激励光进行合波后输出至波长合波部16。
在实施例23的传输系统1U中,在VOA101衰减来自第一波长转换部14A的残留激励光,所以即使衰减后的残留激励光流入传输路径3,也能够避免在传输路径3上发生意外的非线性现象。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4的传输系统1C的第一传输装置1A将来自第一激励光源15A的激励光利用于上行侧的第一波长转换部14A,进一步地,将作为第一波长转换部14A的透过光的残留激励光再次利用于下行侧的第七波长转换部14G。相同地,第二传输装置2B将来自第五激励光源15E的激励光利用于下行侧的第五波长转换部14E,进一步地,将作为第五波长转换部14E的透过光的残留激励光再次利用于上行侧的第三波长转换部14C。但是,第一传输装置2A侧的第一波长转换部14A使用来自第一激励光源15A的FM调制后的激励光,从而抑制激励光的SBS。并且,第二传输装置2B侧的第三波长转换部14C需要输出来自第五激励光源15E的FM调制的激励光,以便消除来自第一激励光源15A的FM调制后的激励光的波长变动(频率变动)。相同地,第二传输装置2B侧的第五波长转换部14E使用来自第五激励光源15E的FM调制后的激励光,从而抑制激励光的SBS。并且,第一传输装置2A侧的第七波长转换部14G需要输出来自第五激励光源15E的FM调制的激励光,以便消除来自第五激励光源15E的FM调制后的激励光的波长变动(频率变动)。但是,在激励光在上行和下行之间实现标准化的情况下,在上行与下行之间,无法单独调整激励光源15的相位调制(FM调制)的相位。为此,对于应付这样的情况的实施方式,下面作为实施例24进行说明。
实施例24
图39是示出实施例24的传输系统1V的一例的说明图。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说明,对于与图8示出的实施例4的传输系统1C同一的构成标注相同的标记,从而省略对于重复的构成以及动作的说明。
图39示出的第一波长转换部14A与第七波长转换部14G通过偏振保持光纤连接,将在第一波长转换部14A使用的作为透过光的残留激励光输入第七波长转换部14G。
第五波长转换部14E与第三波长转换部14C通过偏振保持光纤连接,将在第五波长转换部14E使用的作为透过光的残留激励光输入第三波长转换部14C。
相位调制(FM调制)的周期设定为将传输路径3的延迟时间除以(0.5×整数倍)的数字的值。需要说明的是,传输路径3的延迟时间例如根据上升时的OSC的信息传递的推迟来算出。其结果,激励光源14的激励光的输出变成如图40所示。图40是示出激励光的输出的一例的说明图。
换言之,第一激励光源15A为了消除来自第五激励光源15E的FM调制后的激励光的波长变动(频率变动),按照图40示出的周期,输出激励光,以使作为第一波长转换部14A的透过光的残留激励光输入第七波长转换部14G。其结果,第七波长转换部14G可以利用在第一波长转换部14A再次利用的作为透过光的残留激励光,消除第五波长转换部14E的FM调制量的波长变动。
此外,第五激励光源15E为了消除来自第一激励光源15A的FM调制后的激励光的波长变动(频率变动),按照图40示出的周期,输出激励光,以使作为第五波长转换部14E的透过光的残留激励光输入第三波长转换部14C。其结果,第三波长转换部14C可以利用在第五波长转换部14E再次利用的作为透过光的残留激励光,消除第一波长转换部14A的FM调制量的波长变动。
在上述实施例中,示出了使用C频带的光部件,将C频带的复用光波长转换为S频带或L频带后在传输路径3传输的系统。但是,还可以应用于使用S频带的光部件、将S频带的复用光波长转换为C频带或L频带后在传输路径3传输的系统或者使用L频带的光部件、将L频带的复用光波长转换为C频带或S频带后在传输路径3传输的系统。
在上述实施例中,定义了C频带、S频带以及L频带的波长范围,但是,不限定于该波长范围,可以适当地变更设定该范围。
波长转换部14(141、142、143)内置有按照波长单位对复用光进行光放大的光放大部35(90A、97),但是,还可以将光放大部35设置在波长转换部14外部,即可以设置在波长转换部14的输出端。在图1的例子中,还可以在第一波长转换部14A与波长合波部16之间配置光放大部35。
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例中,示出了使用C频带、S频带以及L频带的情况,但是,不限定于C频带、S频带以及L频带。例如还可以应用于O(Original:原始)频带(1260nm~1360nm)、E(Extended:扩展)频带(1360nm~1460nm)或U(UltralongWavelength:超长波长)频带(1625nm~1675nm),可以适当变更。
此外,作为传输装置2示出了内置有光发送部11或者光接收部19的情况,但是,即使在与光发送部11或者光接收部19进行了外部连接的情况下,也可以应用本申请。此外,传输装置2将激励光源15的激励光作为同一装置内的光部件的激励光再次利用了,但是该残留激励光的传输路径不限定于此,可以适当地变更。
此外,图中示出的各部分的各构成元素不是要求一定要物理性地如图所述构成。即,各部分的分散、统一的具体方式不限定于附图所示,还可以是根据各种负荷或使用情况等,将其全部或一部分以任意的单位,功能性或者物理性分散、统一的构成。
进一步地,在各装置中进行的各种处理功能还可以在CPU(Central 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单元)(或者MPU(Micro Processing Unit:微处理器)、MCU(MicroController Unit:单片微型计算机)等微型计算机)上执行其中的全部或任意的一部分。此外,应该可以理解,各种处理功能还可以在CPU(或者MPU、MCU等微型计算机)中解析执行的程序上或者有线逻辑的硬件上执行其中的全部或任意的一部分。
标记说明:
1:传输系统
2:传输装置
2A:第一传输装置
2B:第二传输装置
3:传输路径
12A:第一合波部
12B:第二合波部
16:波长合波部
17:波长分波部
18A:第一分波部
18B:第二分波部
14:波长转换部
14A:第一波长转换部
14C:第三波长转换部
14G:第七波长转换部
15:激励光源
15A:第一激励光源
15C:第三激励光源
15G:第七激励光源
33:非线性光学介质
35:光放大部
41:第四光放大部
61:第五光放大部
62:第六光放大部
63:第七光放大部
64:第八光放大部
65:第九光放大部
66:第十光放大部
90A:光放大部
97:光放大部

Claims (14)

1.一种传输装置,其在传输路径上传输波长复用光,所述传输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第一复用部,其将第一波长波段的波长的光进行复用而输出第一复用光;
第二复用部,其将所述第一波长波段的波长的光进行复用而输出第二复用光;
波长转换部,其将所述第二复用光转换为与所述第一波长波段不同的第二波长波段的波长;以及
第三复用部,其将转换为所述第二波长波段的波长的第二复用光和所述第一复用光进行复用而输出所述波长复用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波长转换部通过使所述第二复用光和激励光在非线性介质中传播,将所述第二复用光转换为所述第二波长波段的波长的光。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传输装置还具备光放大部,该光放大部对被转换为所述第二波长波段的波长的所述第二复用光进行放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光放大部,该光放大部对被转换为所述第二波长波段的波长的所述第二复用光进行放大,
其中,所述光放大部以所述激励光作为激励光源,对被转换为所述第二波长波段的波长的所述第二复用光进行放大。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波长转换部使被调制的所述激励光在所述非线性介质中进行传播。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传输装置还具有调整部,该调整部监视从所述波长转换部输出的所述第二复用光的光学级,基于监视结果,调整所述激励光的功率级。
7.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传输装置还具有调整部,该调整部监视从所述波长转换部输出的所述第二复用光的光学级,基于监视结果,调整从所述波长转换部输出的所述第二复用光的光学级。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波长转换部与所述第三复用部之间或者所述波长转换部的前级设置了色散补偿部。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一分离部,其将从传输路径接收的波长复用光分离为所述第一波长波段的波长的光和所述第2波长波段的波长的光;
第二分离部,其对所述第一波长波段的波长的光进行波长分离;
第二波长转换部,其将由所述第一分离部分离出的所述第二波长波段的波长的光转换为所述第一波长波段的波长;以及
第三分离部,其对被转换为所述第一波长波段的波长的光进行波长分离。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波长转换部通过使由所述第一分离部分离出的所述第二波长波段的波长的光和所述激励光在非线性介质中进行传播,将所述第二波长波段的波长的光转换为所述第一波长波段的波长的光。
11.一种传输方法,在传输路径传输波长复用光,所述传输方法的特征在于,执行如下处理:
将第一波长波段的波长的光进行复用而输出第一复用光;
将所述第一波长波段的波长的光进行复用而输出第二复用光;
将所述第二复用光转换为与所述第一波长波段不同的第二波长波段的波长;以及
将被转换为所述第二波长波段的波长的第二复用光和所述第一复用光进行复用。
12.一种传输装置,其在传输路径传输波长复用光,所述传输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波长转换部,其将第一复用光转换为第二波长波段的波长,该第一复用光是第一波长波段的波长的光进行复用而得到的,该第二波长波段是与所述第一波长波段不同的波长波段;
光放大部,其对被转换为所述第二波长波段的波长的第一复用光进行放大;以及
复用部,其将第二复用光和所述放大后的第一复用光进行复用而输出波长复用光,该第二复用光是将所述第一波长波段的波长的光进行复用而得到的。
13.一种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一波长转换部,其通过使第一复用光和激励光在非线性介质中进行传播,将所述第一复用光转换为第二波长波段的波长,该第一复用光是将第一波长波段的波长的光进行复用而得到的,该第二波长波段是与所述第一波长波段不同的波长波段;
复用部,其将被转换为所述第二波长波段的波长的第一复用光和第二复用光进行复用,将波长复用光输出至传输路径,该第二复用光是将所述第一波长波段的波长的光进行复用而得到的;
分离部,其从所述传输路径将波长复用光分离为所述第一波长波段的波长的光和所述第二波长波段的波长的光;以及
第二波长转换部,其通过使由所述分离部分离出的所述第二波长波段的波长的光和所述激励光在非线性介质中进行传播,将所述第二波长波段的波长的光转换为所述第一波长波段的波长的光。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波长转换部通过使由所述第一波长转换部使用的所述激励光的残留激励光和所述第二波长波段的光在所述非线性介质中进行传播,将所述第二波长波段的波长的光转换为所述第一波长波段的波长的光。
CN201880027067.0A 2017-04-28 2018-02-08 传输装置以及传输方法 Pending CN11058295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90426 2017-04-28
JP2017090426A JP2018191074A (ja) 2017-04-28 2017-04-28 伝送装置及び伝送方法
PCT/JP2018/004366 WO2018198478A1 (ja) 2017-04-28 2018-02-08 伝送装置及び伝送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82953A true CN110582953A (zh) 2019-12-17

Family

ID=639196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27067.0A Pending CN110582953A (zh) 2017-04-28 2018-02-08 传输装置以及传输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00059313A1 (zh)
EP (1) EP3618318A4 (zh)
JP (1) JP2018191074A (zh)
CN (1) CN110582953A (zh)
WO (1) WO201819847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35069A (zh) * 2020-11-18 2021-01-15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融合光波分复用的传输方法、设备以及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06835B2 (ja) * 2017-10-06 2022-07-27 富士通株式会社 光伝送装置、波長変換装置、光伝送方法、および波長変換方法
JP7176213B2 (ja) 2018-03-28 2022-11-22 富士通株式会社 伝送装置及び伝送方法
JP7135783B2 (ja) * 2018-11-27 2022-09-13 富士通株式会社 伝送システム、伝送装置、及び伝送方法
JP7172563B2 (ja) * 2018-12-21 2022-11-16 富士通株式会社 波長変換装置及び励起光切替方法
JP7222255B2 (ja) 2019-01-28 2023-02-15 富士通株式会社 波長変換装置及び波長変換方法
JP2020134623A (ja) * 2019-02-15 2020-08-31 富士通株式会社 波長変換器及び伝送装置
JP7188173B2 (ja) * 2019-02-21 2022-12-13 富士通株式会社 光通信装置、光伝送システム、波長変換器、及び光通信方法
JP7147626B2 (ja) * 2019-02-25 2022-10-05 富士通株式会社 伝送装置及び伝送システム
JP7234805B2 (ja) * 2019-06-03 2023-03-08 富士通株式会社 波長変換装置及び波長変換方法
US11438086B2 (en) * 2020-01-21 2022-09-06 Fujitsu Limited Optical amplification in an optical network
WO2021156933A1 (ja) * 2020-02-04 2021-08-12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波長クロスコネクト装置及び波長クロスコネクト方法
US11824583B2 (en) 2020-02-04 2023-11-21 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rporation Cyclic wavelength band replacement device, multi-band transmission system, and cyclic wavelength band replacement method
JP2022128895A (ja) * 2021-02-24 2022-09-05 富士通株式会社 波長変換器、伝送装置及び伝送システム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83902A (zh) * 1999-08-10 2001-02-14 朗迅科技公司 用于光传输系统的通道波段转换装置
EP1113613A2 (en) * 1999-12-28 2001-07-04 The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Wavelength converting apparatus and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system using same
US6424774B1 (en) * 1998-12-18 2002-07-23 Fujitsu Limited Tunable wavelength four light wave mixer
US20020141008A1 (en) * 2001-03-16 2002-10-03 Chbat Michel W. Method and system for reducing degradation of optical signal to noise ratio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49593U (zh) 1988-04-06 1989-10-17
JP3784585B2 (ja) * 1999-08-26 2006-06-14 富士通株式会社 光ファイバ伝送のための方法、光デバイス及びシステム
JP2001285323A (ja) * 2000-04-03 2001-10-12 Hitachi Ltd 光ネットワーク
JP2002296629A (ja) * 2001-03-30 2002-10-09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4光波混合を用い雑音を考慮した波長変換方法と波長変換器および光源
JP4612228B2 (ja) * 2001-06-05 2011-01-12 富士通株式会社 光通信装置及び波長分割多重伝送システム
US6501597B1 (en) * 2001-08-07 2002-12-31 Spectralane, Inc. Optical amplifier using wavelength converter
US7120362B2 (en) * 2001-10-03 2006-10-10 Bo Pedersen High power repeaters for Raman amplified, wave division multiplexed opt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s
JP2003188830A (ja) 2001-12-20 2003-07-04 Nikon Corp 波長多重光伝送用装置、中継装置、分配装置及び波長多重光伝送システム
US7460298B2 (en) * 2002-01-30 2008-12-02 Oplink Communications, Inc. Integrated optical dual amplifier
US7336415B2 (en) * 2002-07-10 2008-02-26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ptical amplification module, optical amplification apparatus, and optical communications system
KR100496640B1 (ko) * 2002-12-17 2005-06-20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다중전송속도를 갖는 파장분할다중 광전송 시스템의 채널할당방법
JP4748504B2 (ja) * 2004-04-14 2011-08-17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光ファイバ型波長変換器
JP5234178B2 (ja) * 2009-04-28 2013-07-10 富士通株式会社 光信号処理装置
JP5648321B2 (ja) * 2010-05-31 2015-01-07 富士通株式会社 波長変換装置、波長変換方法、及び、光分岐挿入装置
US8731402B2 (en) * 2010-10-12 2014-05-20 Tyco Electronics Subsea Communications Llc Orthogonally-combining wavelength selective switch multiplexer and systems and methods using same
WO2017015578A1 (en) * 2015-07-22 2017-01-26 Miroslaw Florjanczyk Compound semiconductor photonic integrated circuit with dielectric waveguid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24774B1 (en) * 1998-12-18 2002-07-23 Fujitsu Limited Tunable wavelength four light wave mixer
CN1283902A (zh) * 1999-08-10 2001-02-14 朗迅科技公司 用于光传输系统的通道波段转换装置
EP1113613A2 (en) * 1999-12-28 2001-07-04 The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Wavelength converting apparatus and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system using same
US20020141008A1 (en) * 2001-03-16 2002-10-03 Chbat Michel W. Method and system for reducing degradation of optical signal to noise ratio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35069A (zh) * 2020-11-18 2021-01-15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融合光波分复用的传输方法、设备以及系统
CN112235069B (zh) * 2020-11-18 2022-10-25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融合光波分复用的传输方法、设备以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059313A1 (en) 2020-02-20
WO2018198478A1 (ja) 2018-11-01
EP3618318A1 (en) 2020-03-04
JP2018191074A (ja) 2018-11-29
EP3618318A4 (en) 2020-05-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582953A (zh) 传输装置以及传输方法
JP4551007B2 (ja) ラマン増幅器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光伝送システム
JP4083444B2 (ja) ラマン増幅を利用した光伝送システムおよび光伝送方法
JP2002057624A (ja) 波長多重光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波長多重光通信方法
EP3358761B1 (en) Optical relay and control method for optical relay
US20040001715A1 (en) Optical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that properly compensate for chromatic dispersion
US10948802B2 (en) Wavelength converter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performing wavelength conversion
JP2001053686A (ja) 複合光増幅装置、n波長帯域WDM方式光信号送信装置、光伝送システムおよび光増幅方法
JP4826451B2 (ja) 光増幅器を備えた光伝送装置
JP3779691B2 (ja) 広帯域エルビウム添加光ファイバ増幅器及びこれを採用した波長分割多重化光伝送システム
JP2002196379A (ja) 光増幅伝送システム
JP4541574B2 (ja) 光中継伝送システムおよび光中継伝送方法
EP3654552A1 (en) Tilt control through optical pump power adjustment
EP0943192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aturating an optical amplifier chain to prevent over amplification of a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ed signal
JPWO2018207835A1 (ja) 光中継器、光中継器の制御方法、及び光伝送システム
WO2007034545A1 (ja) 波長多重伝送システムにおける監視制御光伝送方法および波長多重伝送装置
US8503881B1 (en) Systems for extending WDM transmission into the O-band
JP2000312046A (ja) 光伝送装置、光増幅装置、および光伝送システム
US6728028B1 (en) Low noise figure optical amplifier for DWDM systems with per sub-band power control
WO2019065354A1 (ja) 光増幅装置および光増幅方法
US20020044339A1 (en) Optical transmission system with reduced raman effect depletion
JP4695713B2 (ja) ラマン増幅器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光伝送システム
JP3596403B2 (ja) 光波長分割多重送信装置及び光波長分割多重受信装置及び光中継装置及び光波長分割多重伝送システム
JP2014216811A (ja) 光波長多重通信システム、光波長多重通信方法、及び光合分波装置
JP7435729B2 (ja) モニタ信号光出力装置、海底機器及び光通信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