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71603B - 互连装置和装置系统 - Google Patents

互连装置和装置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71603B
CN110571603B CN201910485303.XA CN201910485303A CN110571603B CN 110571603 B CN110571603 B CN 110571603B CN 201910485303 A CN201910485303 A CN 201910485303A CN 110571603 B CN110571603 B CN 11057160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housing
connector
interconnect
attach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48530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571603A (zh
Inventor
桥本昇
松信幸博
矢野绅一郎
北川淳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21253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394368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5716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716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5716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716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204Mounting supporting structures on the outside of casing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3/00Lin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3/54Systems for transmission via power distribution lin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 H01R13/665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electronic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 H01R13/665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electronic circuit
    • H01R13/6675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electronic circuit with built-in power supp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 H01R13/665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electronic circuit
    • H01R13/6691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electronic circuit with built-in signall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 H01R13/7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switc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 H01R13/717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light source
    • H01R13/7175Light emitting diodes (LE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5/00Coupling parts adapted for simultaneous co-operation with two or more identical counterparts, e.g. for distributing energy to two or more circuits
    • H01R25/14Rails or bus-bars constructed so that the counterparts can be connected thereto at any point along their lengt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5/00Coupling parts adapted for simultaneous co-operation with two or more identical counterparts, e.g. for distributing energy to two or more circuits
    • H01R25/14Rails or bus-bars constructed so that the counterparts can be connected thereto at any point along their length
    • H01R25/142Their counter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5/00Coupling parts adapted for simultaneous co-operation with two or more identical counterparts, e.g. for distributing energy to two or more circuits
    • H01R25/14Rails or bus-bars constructed so that the counterparts can be connected thereto at any point along their length
    • H01R25/145Details, e.g. end pieces or joi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31/00Coupling parts supported only by co-operation with counterpart
    • H01R31/06Intermediate parts for linking two coupling parts, e.g. adapter
    • H01R31/065Intermediate parts for linking two coupling parts, e.g. adapter with built-in electric apparatu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26Installations of cables, lines, or separate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directly on or in walls, ceilings, or flo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30Installations of cables or lines on walls, floors or ceiling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02Details
    • H04L12/10Current supply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247Electrical details of casings, e.g. terminals, passages for cables or wi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3/00Lin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3/02Details
    • H04B3/44Arrangements for feeding power to a repeater along the transmission lin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Remote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Power-Distribution Networks (AREA)
  • Cable Transmission Systems, Equalization Of Radio And Reduction Of Echo (AREA)

Abstract

一个目的将是提出一种互连装置和装置系统,即使该装置使用与配线管道不同的电力标准,其也允许通过使用配线管道与该装置通信和对该装置供电。互连装置10包括壳体20以及容纳在壳体20中的第一通信单元31和输出单元32。壳体20包括可物理地附接并且可电连接到用于传输第一电力的配线管道40的管道连接器21。第一通信单元31以电力线通信方案通过配线管道40执行通信。输出单元32包括第二通信单元321和转换单元322。第二通信单元321以与电力线通信方案不同的电信标准根据由第一通信单元31接收的通信信号与装置50通信。转换单元322基于通过管道连接器21从配线管道40获得的第一电力生成与第一电力不同标准的第二电力并将该第二电力供应给装置50。

Description

互连装置和装置系统
技术领域
本公开总体上涉及互连装置和装置系统。本公开特别涉及一种用于使配线管道和装置互连的互连装置以及一种包括该互连装置的装置系统。
背景技术
JP 2009-224822 A公开了一种扬声器安装系统(装置系统)。JP 2009-224822 A的扬声器安装系统包括固定到住宅或商店的天花板的照明管道(配线管道)、可移除地连接到照明管道的照明装置以及可移除地连接到照明管道的扬声器(扩音器)系统。每个扬声器系统通过将其管道保持器连接到照明管道而电连接到照明管道。每个电连接的扬声器系统通过照明用供电连接器、通过管道保持器的连接部分、通过照明管道接收馈送到照明管道的作为供电电力的电力。另外,JP 2009-224822 A公开了通过电力线通信(PLC)将音频信号通过照明管道输入到扬声器系统中。
根据JP 2009-224822 A的内容,仅带有对应于照明管道(配线管道)的管道保持器的装置能经由配线管道通信和供电。因此,使用配线管道的通信和供电不能应用于与配线管道在电力标准上不同的装置。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一个目的将是提出一种互连装置和装置系统,即使该装置使用与配线管道不同的电力标准,该互连装置和装置系统也能通过使用配线管道与装置通信和对装置供电。
问题的解决方案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是一种互连装置,其包括:壳体、第一通信单元和输出单元。壳体包括可物理地附接并且可电连接到用于传输第一电力的配线管道的管道连接器。第一通信单元被容纳在该壳体中。第一通信单元通过管道连接器可连接到配线管道并且被配置成以电力线通信方案通过配线管道执行通信。输出单元被容纳在该壳体中。输出单元包括第二通信单元和转换单元。第二通信单元被配置成以与电力线通信方案不同的电信标准与所述装置通信。转换单元被配置成基于通过管道连接器从配线管道获得的第一电力生成与第一电力不同标准的第二电力并将该第二电力供应给所述装置。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是一种装置系统,其包括互连装置、配线管道和所述装置。
本发明的有利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各方面能提供如下有利的效果:即使装置使用与配线管道不同的电力标准,也能通过使用配线管道与所述装置通信和对所述装置供电。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示出包括一个实施例的互连装置的装置系统的图解。
图2是上述互连装置的透视图。
图3是上述互连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4是上述互连装置的另一个透视图。
图5是用于示出如何将上述互连装置连接到配线管道的图解。
图6是第一变型的互连装置的透视图。
图7是第一变型的互连装置的另一个透视图。
图8是第二变型的互连装置的透视图。
图9是用于示出如何将第二变型的互连装置连接到配线管道的图解。
图10是用于示出如何将第二变型的互连装置连接到配线管道的图解。
图11是第三变型的互连装置的透视图。
图12是第三变型的互连装置的透视图。
图13是第三变型的互连装置的另一个透视图。
图14是第三变型的互连装置的保持单元的平面图。
图15是第三变型的互连装置的局部横截面。
图16是第三变型的互连装置的另一个透视图。
图17是第四变型的互连装置的保持单元的透视图。
图18是第四变型的互连装置的保持单元的分解透视图。
图19是第四变型的互连装置的保持单元的平面图。
图20是第五变型的互连装置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实施例
1.1概括
图1是根据本实施例的装置系统的图示。例如,该装置系统可用在设施(例如,工厂)中。该装置系统包括互连装置10,互连装置10配置成将装置50连接到安装在设施中的配线管道40。互连装置10包括壳体20并且还包括容纳在壳体20中的第一通信单元31和输出单元32。壳体20包括管道连接器21,管道连接器21可物理地附接和可电连接到配线管道40用于传输第一电力。第一通信单元31通过管道连接器21可连接到配线管道40并且被配置成以通过配线管道40的电力线通信方案执行通信。输出单元32包括第二通信单元321和转换单元322。第二通信单元321被配置成以与电力线通信方案不同的电信标准与装置50通信。转换单元322被配置成基于通过管道连接器21从配线管道40获得的第一电力生成与第一电力不同标准的第二电力并将该第二电力供应给所述装置50。
互连装置10能通过使用管道连接器21被附接到配线管道40。
此外,互连装置10的输出单元32允许使用与电力线通信方案不同的电信标准通过配线管道40通信,并且还允许根据与配线管道40不同的电力标准供电。因此,即使装置50使用与配线管道40不同的电力标准,互连装置10也允许通过使用配线管道40与装置50通信并对其供电。
1.2配置
在下文中,参考附图详细描述装置系统。图1示出包括互连装置10、配线管道40和装置50的装置系统。本实施例涉及包括多个互连装置10、多个配线管道40和多个装置50的装置系统。此外,该装置系统包括管理装置60和适配器70。
配线管道40被预先安装在设施中用于传输电力(第一电力)的目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力可以指AC电力(例如,60或50Hz以及100或200V的商用AC电力)。如图5所示,配线管道40包括第一导体41a和第二导体41b以及容纳第一导体41a和第二导体41b的盒体42。盒体42呈细长中空长方体形状。盒体42具有电绝缘特性。盒体42例如可由电绝缘材料(例如,树脂材料)制成,或者通过用电绝缘材料涂覆金属本体的表面而形成。盒体42具有在厚度方向上的设置有开口43和突起44的表面420(图4中的下表面)。开口43位于盒体42的表面420的中央处并且在盒体42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突起44位于盒体42的表面420的一端(图5中的左端)处并且在盒体42的长度方向上延伸。设置所述突起44用于防止互连装置10到配线管道40的错误连接。第一导体41a和第二导体41b被容纳在盒体42中以在盒体42的宽度方向(图5中的左右方向)上面向彼此。此外,第一导体41a和第二导体41b各自在盒体42的长度方向上延伸。配线管道40例如被安装在设施的天花板上。
装置50是在设施中使用用于实现诸如控制和管理的各种目的的装置。装置50包括适于通过使用连接线缆80连接到互连装置10的至少一个连接器。在本实施例中,连接线缆80是根据用于计算机网络的标准的线缆。特别,连接线缆80符合以太网(Ethernet,注册商标)标准并且还符合以太网供电(PoE)标准。因此,装置50的连接器是符合以太网标准的端口。装置50能利用通过连接线缆80供应的电力进行操作。因此,装置50利用与通过配线管道40传输的第一电力不同标准(电力标准)的电力(第二电力)进行操作。第二电力是符合PoE标准的电力,并且在一个示例中是48V的DC电力。装置50的示例可包括监控装置、警报装置、控制装置和通信装置。监控装置的示例可包括摄像机(网络摄像机)和传感器(人感传感器和火灾传感器)。警报装置的示例可包括扬声器、投影仪和显示器(数字标牌)。控制装置的示例可包括照明装置和空调装置。通信装置的示例可包括接入点(access points)。
管理装置60是用于装置50的管理和控制的装置。管理装置60通过适配器70被连接到配线管道40。适配器70是用于实现电力线通信的装置。装置系统通过使用管理装置60允许各种功能。例如,当装置50包括摄像机时,管理装置60能够确认由装置50拍摄的图片。或者,当装置50是数字标牌时,管理装置60能够使装置50显示信息。管理装置60能例如由个人计算机(例如,台式计算机和膝上型计算机)实现。注意,管理装置60可由诸如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移动信息终端实现。
接下来,描述互连装置10。互连装置10是用于将装置50连接到配线管道40的装置。换句话说,互连装置10用作用于将装置50连接到配线管道40的插头。
图1是互连装置10的方框图并且图2是互连装置10的透视图。如图1和图2所示,互连装置10包括壳体20和容纳在壳体20中的电路块30。
如图1所示,壳体20包括管道连接器21、装置连接器22和辅助电源单元23。此外,如图2至图4所示,壳体20包括容纳单元24和保持单元25。
容纳单元24形成为箱体并且被配置成容纳电路块30。如图2至图4所示,容纳单元24具有长方体箱子形状。容纳单元24具有长度、宽度和厚度。
另外,容纳单元24设置有管道连接器21、装置连接器22和辅助电源单元23。
管道连接器21用于将互连装置10连接到配线管道40。管道连接器21被设置到容纳单元24的在厚度方向上的第一表面(图2中的上表面)。管道连接器21包括第一耦合器21a和第二耦合器21b。第一耦合器21a和第二耦合器21b位于容纳单元24的在厚度方向上的第一表面的相反端上。特别,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耦合器21a和第二耦合器21b位于容纳单元24的在厚度方向上的第一表面上以定位在容纳单元24的在长度方向上的相反端处但是在容纳单元24的宽度方向上位于中央处。
第一耦合器21a和第二耦合器21b各自包括突出部211、操纵杆212以及一对突起213和213。突出部211从容纳单元24的在厚度方向上的第一表面突出。突出部211具有实心圆柱形状并且围绕其中心轴线可旋转。此外,突出部211本身具有允许穿过盒体42的开口43的尺寸。操纵杆212是用于使突出部211围绕其中心轴线旋转的构件。操纵杆212在横过突出部211的中心轴线的方向上从突出部211突出。所述一对突起213和213从突出部211突出到其相反侧。该对突起213和213各自具有小于突出部211的直径的宽度。
此外,第一耦合器21a包括第一端子214a和第二端子214b。第一端子214a和第二端子214b分别电连接到配线管道40的第一导体41a和第二导体41b。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端子214a和第二端子214b分别与配线管道40的第一导体41a和第二导体41b相关联。因此,将第一端子214a和第二端子214b分别连接到第一导体41a和第二导体41b导致正确的连接。然而,将第一端子214a和第二端子214b分别连接到第二和第一导体41b和41a导致不正确的连接。与一对突起213和213类似,第一端子214a和第二端子214b从突出部211突出到其相反侧。第一端子214a和第二端子214b的位置比该对突起213和213更靠近突出部211的顶端,并且当在沿着突出部211的中心轴线的方向上观察时覆盖该对突起213和213。
通过手动操作操纵杆212,第一耦合器21a和第二耦合器21b能在第一位置(第一旋转位置)与第二位置(第二旋转位置)之间旋转。第一位置是该对突起213和213被布置在容纳单元24的长度方向上的位置。第二位置是该对突起213和213被布置在容纳单元24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置。例如,图2示出第一耦合器21a处于第二位置而第二耦合器21b处于第一位置。可替代地,图3示出第一耦合器21a和第二耦合器21b均处于第二位置。此外,在图5中,处于第一位置的第一耦合器21a由实线绘制并且处于第二位置的第一耦合器21a由双点划线绘制。因此,当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一耦合器21a和第二耦合器21b能穿过开口43,但是当处于第二位置时不能穿过开口43。
装置连接器22是要连接到装置50的部分。在本实施例中,装置连接器22通过连接线缆80被连接到装置50。在一个示例中,装置连接器22可以是符合以太网标准的端口。特别地,装置连接器22也符合以太网供电(PoE)标准。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装置连接器22被设置到容纳单元24的侧表面(特别地,容纳单元24的在长度方向上的一个侧表面)。
辅助电源单元23是通过配线管道40承载的用于提供第一电力的部分。辅助电源单元23是包括用于供电的一个或更多端子的连接器。在一个示例中,辅助电源单元23可以是在供应商用AC电力中使用的出口(例如,用于附接插头的出口)。在本实施例中,辅助电源单元23被设置到容纳单元24的侧表面(特别地,与设置有装置连接器22的侧表面相反的侧表面)。
此外,容纳单元24包括在容纳单元24的厚度方向上的第一表面(图2中的上表面)处的肋240。当互连装置10(特别地,容纳单元24)相对于配线管道40处于正确位置时,肋240不与配线管道40的突起44的顶端(图5中的下端)接触。相反,当互连装置10(特别地,容纳单元24)相对于配线管道40处于不正确位置时,肋240与配线管道40的突起44的顶端(图5中的下端)接触。在肋240与突起44接触时,即使当第一耦合器21a和第二耦合器21b处于第一位置时,肋240和突起44也阻止第一耦合器21a和第二耦合器21b被插入配线管道40的开口43中。在本实施例中,肋240具有长方体形状,并且包括用于当容纳单元24相对于配线管道40处于正确位置时阻止肋240与突起44接触的台阶241。互连装置10相对于配线管道40的正确位置是其中第一端子214a和第二端子214b分别被连接到第一导体41a和第二导体41b的位置。互连装置10相对于配线管道40的不正确位置是其中分别发生第一端子214a和第二端子214b被连接到第二导体41b和第一导体41a的不正确连接的位置。
包括前述管道连接器21的互连装置10被如下附接到配线管道40。首先,如果必要,通过使用操纵杆212使第一耦合器21a和第二耦合器21b处于第一位置。第一耦合器21a和第二耦合器21b在保持在该状态下的同时通过配线管道40的开口43被插入盒体42中。在这种情况下,当互连装置10相对于配线管道40处于不正确位置时,肋240与突起44的顶端接触并因此阻止第一耦合器21a和第二耦合器21b被插入配线管道40的盒体42中。因此,能阻止发生不正确的连接。因此,有可能降低互连装置10以错误的方式被附接到配线管道40的可能性。相反,当互连装置10相对于配线管道40处于正确位置时,肋240不会与突起44的顶端接触。因此,不会阻止第一耦合器21a和第二耦合器21b插入配线管道40的盒体42中。从而,有可能将第一耦合器21a和第二耦合器21b插入到配线管道40的盒体42中。
在第一耦合器21a和第二耦合器21b通过配线管道40的开口43被插入盒体42中之后,通过手动操作操纵杆212,第一耦合器21a和第二耦合器21b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通过这样做,如由图5中的双点划线所示,关于第一耦合器21a和第二耦合器21b中的每一个,该对突起213和213由配线管道40的盒体42的开口43的相对端物理地支撑。另外,关于第一耦合器21a,第一端子214a和第二端子214b分别电连接到配线管道40的第一导体41a和第二导体41b。因此,管道连接器21被物理地附接并且电连接到配线管道40。特别地,在本实施例中,管道连接器21在其两个部分处(第一耦合器21a和第二耦合器21b)被物理地附接到配线管道40。因此,互连装置10能被更牢固地附接到配线管道40,从而即使装置50较重也能被附接。
保持单元25是用于物理地保持所述装置50的部分。在本实施例中,保持单元25是与容纳单元24分离的单元并且因此物理地附接到容纳单元24。
如图2至图4所示,保持单元25包括第一保持器26和第二保持器27。第一保持器26和第二保持器27由诸如金属材料的坚固材料制成。
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保持器26包括杆261、第一附接单元262和第二附接单元263。杆261具有实心圆柱形状。第一附接单元262是用作固定所述装置50的基座的部分。第一附接单元262被设置在杆261的第一端(图4中的下端)处。第一附接单元262具有盘状,并且在其中央处包括固定部262a,该固定部262a是用于固定所述装置50的螺钉。第二附接单元263是用于将第一保持器26附接到容纳单元24的部分。第二附接单元263被设置在杆261的第二端(图4中的上端)处。第二附接单元263具有板状(在本实施例中为圆板状)。
第二保持器27包括基部271和多个(图中为四个)臂272。基部271是用于将第二保持器27固定到容纳单元24的部分。基部271具有板状(在本实施例中,矩形板状)。基部271通过螺纹连接或类似方式被附接到容纳单元24。每个臂272从基部271的一侧朝向第一保持器26突出。臂272在第一保持器26的顶端处被固定到第一保持器26。
关于保持单元25,通过由螺纹连接或类似方式将基部271固定到容纳单元24的厚度方向上的第二表面(图4中的下表面),第二保持器27被附接到容纳单元24。在这方面,第二保持器27被定位在容纳单元24的厚度方向上的第二表面的中央处。此外,通过由螺纹连接或类似方式将第二附接单元263固定到第二保持器27的多个臂272,第一保持器26被附接到第二保持器27。通过这样做,如图2所示,保持单元25(第一保持器26和第二保持器27)被附接到容纳单元24。根据保持单元25,能通过使用固定部262a将装置50固定到保持单元25。
如图1所示,电路块30包括第一通信单元31、输出单元32、处理单元33、电源单元34、通知单元35和手动操作单元36。
第一通信单元31包括符合电力线通信的通信接口并且具有通过电力线通信发送和接收通信信号的功能。注意,电力线通信能应用各种常规标准。例如,使用高清晰度电力线通信是优选的。能通过使用常规配置来实现符合电力线通信的前述通信接口并且因此省略其详细描述。
第一通信单元31被电连接到管道连接器21。详细地,第一通信单元31被电连接到管道连接器21的第一耦合器21a的第一端子214a和第二端子214b。因此,当管道连接器21被附接到配线管道40时,第一通信单元31通过管道连接器21电连接到配线管道40。因此,第一通信单元31具有基于电力线通信通过管道连接器21从配线管道40接收通信信号(第一通信信号)的功能(接收功能)。另外,第一通信单元31具有基于电力线通信通过管道连接器21向配线管道40发送通信信号(第二通信信号)的功能(发送功能)。总之,第一通信单元31允许双向通信。
如图1所示,输出单元32是包括第二通信单元321和转换单元322的电路。
第二通信单元321是用于响应于由第一通信单元31接收的第一通信信号以与电力线通信不同的电信标准(通信协议)与装置50建立通信的电路。第二通信单元321以与电力线通信不同的电信标准(通信协议)建立通信。符合与电力线通信不同的通信协议的信号的示例可包括符合以太网(注册商标)标准的信号和串行信号。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通信单元321具有发送符合以太网(注册商标)标准的信号的功能(发送功能)和接收符合以太网(注册商标)标准的信号的功能(接收功能)。如图1所示,第二通信单元321被连接到装置连接器22。因此,第二通信单元321通过装置连接器22输出或通过装置连接器22接收与电力线通信不同的通信协议的信号。如上所述,第二通信单元321通过连接到装置连接器22的连接线缆80与装置50通信。
转换单元322是用于基于通过管道连接器21从配线管道40获得的第一电力生成与第一电力不同标准的第二电力并且将该第二电力供应给装置50的电路。如上所述,第一电力是AC电力(例如,60/50Hz和100/200V的商用AC电力)。第二电力是符合PoE标准的电力并且可以是例如48V的DC电力。因此,转换单元322可由包括一个或更多ACDC转换器的电力转换电路构成。如图1所示,转换单元322被连接到装置连接器22。因此,转换单元322将与第一电力不同标准的第二电力输出到装置连接器22。从而,转换单元322通过连接到装置连接器22的连接线缆80向装置50供应第二电力。
在本实施例中,输出单元32符合以太网供电标准,并且因此用作所谓的供电设备。注意,供电方法可以是通过使用用于通信的连接线缆80的两对电线来供应电流的方法(或者A),或者通过使用未在使用中的连接线缆80的两对电线来供应电流的方法(或者B2)。从而,输出单元32使用装置连接器22用于与装置50通信以及向装置50供电。因此,能容易地完成用于互连装置10与装置50之间的通信和供电的连接。
处理单元33是用于控制互连装置10的操作的控制电路。处理单元33例如可由包括一个或更多处理器(微处理器)以及一个或更多存储器的计算机系统实现。因此,所述一个或更多处理器执行存储在所述一个或更多存储器中的一个或更多程序以起到处理单元33的作用。在本实施例中,处理单元33被配置成使用第二通信单元321以将通过管道连接器21从配线管道40接收的第一通信信号转换成为与电力线通信不同电信标准(通信协议)的信号并将其输出。此外,处理单元33被配置成使用第一通信单元31以将由第二通信单元321通过连接线缆80从装置50接收的信号转换成符合电力线通信的通信信号(第二通信信号)并将其输出。总之,处理单元33可具有仅在第一通信单元31与第二通信单元321之间中继信号的功能。另外,处理单元33可具有根据由第一通信单元31接收的第一通信信号控制所述装置50的功能。此外,处理单元33可具有通过使用第二通信单元321从装置50收集信息并且通过配线管道40从第一通信单元31将该信息发送到管理装置60的功能。
电源单元34是用于向处理单元33提供操作电力的电路。在本实施例中,电源单元34通过使用输出单元32的转换单元322的输出(第二电力)来生成处理单元33操作所必需的电力。电源单元34可以是包括一个或更多DCDC转换器的电源电路。这种电源电路可通过常规配置实现,并且因此未给出详细描述。
通知单元35可包括一个或更多显示装置。显示装置的示例可包括诸如发光二极管的灯。注意,除了显示器之外或作为显示器的替代,通知单元35可包括诸如扬声器和蜂鸣器的电声换能器。总之,由通知单元35给出的通知可以不限于视觉通知,而是可以是音频通知。例如,处理单元33可经由通知单元35通知互连装置10的状态(关于互连装置10是否正常操作或由于故障而停止的信息)。或者,处理单元33使通知单元35提供对应于由第一通信单元31接收的第一通信信号的通知。
手动操作单元36是用于互连装置10的设置的改变或初始化的电路。手动操作单元36例如可包括一个或更多开关。开关的示例可包括常规开关,例如拨动开关、滑动开关、按压开关。互连装置10的设置的改变的示例可包括在主装置(masters)与从属装置(slaves)之间的切换。
1.3结论
在上述装置系统中,装置50通过互连装置10连接到配线管道40。互连装置10被物理地附接到并电连接到配线管道40。互连装置10通过使用第一通信单元31经由配线管道40执行电力线通信。另外,互连装置10包括输出单元32并且因此通过使用输出单元32的第二通信单元321以与电力线通信不同的电信标准与装置50通信。此外,互连装置10使用输出单元32的转换单元322以基于通过管道连接器21从配线管道40获得的第一电力生成与第一电力不同标准的第二电力并将该第二电力供应给所述装置50。因此,即使装置50使用与配线管道40不同的电力标准,互连装置10也能够通过使用配线管道40通信和向装置50供电。
此外,互连装置10允许其在配线管道40上的位置被容易地改变。因此,在装置系统的安装中,并不总是必须确定所述装置50精确地距开始的位置。从而,能便于装置系统的安装。特别地,在本实施例中,互连装置10包括用于保持所述装置50的保持单元25。因此,能通过改变互连装置10在配线管道40上的位置来改变所述装置50的位置。从而,有可能容易地改变所述装置50的位置。此外,保持单元25是与容纳单元24分离的单元并且被物理地附接到容纳单元24。因此,将装置50附接到互连装置10可包括将保持单元25从容纳单元24拆卸,将装置50附接到保持单元25,并且随后将保持单元25附接到容纳单元24。通过这样做,在将装置50附接到互连装置10中,不需要将互连装置10本身从配线管道40拆卸。因此,有可能便于装置50到互连装置10的附接。
2.变型
本公开的各实施例不限于以上实施例。可以根据设计或类似物以各种方式修改以上实施例,只要其能实现本公开的目的。在下文中,列出了以上实施例的变型。
2.1第一变型
图6和图7示出第一变型的互连装置10A。互连装置10A包括与互连装置10的壳体20不同的壳体20A。壳体20A包括分别与壳体20的容纳单元24和保持单元25不同的容纳单元24A和保持单元25A。
容纳单元24A在装置连接器22的位置方面与容纳单元24不同。如图7所示,装置连接器22被设置到容纳单元24A的厚度方向上的第二表面(图7中的下表面)。特别地,装置连接器22位于容纳单元24A的厚度方向上的第二表面的中央处。而且在容纳单元24A中,保持单元25A被固定到容纳单元24A的厚度方向上的第二表面的中央。因此,保持单元25A和装置连接器22位于壳体20A的同一侧上。
保持单元25A是与容纳单元24A分离的单元并且被物理地附接到容纳单元24A。如图6和图7所示,保持单元25A包括第一保持器26A和第二保持器27A。第一保持器26A和第二保持器27A由诸如金属材料的坚固材料制成。类似于第一保持器26,第一保持器26A包括杆261、第一附接单元262和第二附接单元263。此外,第一保持器26A包括允许连接线缆80穿过其中的引导孔264。如图6所示,引导孔264是将第二附接单元263的中央与杆261的侧表面互连的孔。类似于第二保持器27,第二保持器27A包括基部271和多个(图中为4个)臂272。此外,第二保持器27A包括允许连接线缆80穿过其中的开口273。如图7所示,开口273位于基部271的中央处并暴露出装置连接器22。因此,有可能通过开口273将连接线缆80连接到装置连接器22。
在互连装置10A中,保持单元25A和装置连接器22位于壳体20A的同一侧上。因此,与互连装置10相比,能缩短装置连接器22与装置50之间的距离。因此,有可能便于装置连接器22与装置50之间通过连接线缆80的连接。此外,在第一变型中,连接线缆80能通过保持单元25A的引导孔264连接到装置连接器22。作为结果,连接线缆80能受到保持单元25A保护。因此,有可能降低连接线缆80被物体无意地拉动并且然后断裂的可能性。另外,可能存在能使连接线缆80被制得较不易察觉的有利效果。
2.2第二变型
图8至图10示出第二变型的互连装置10B。如图8所示,互连装置10B包括壳体20B和容纳在壳体20B中的电路块30。
壳体20B包括容纳单元24B和保持单元25B。注意,保持单元25B与保持单元25的不同之处在于保持单元25B仅包括第二保持器27。
容纳单元24B形成为盒并且被配置成容纳电路块30。容纳单元24B具有圆柱形盒状。此外,容纳单元24B具有从容纳单元24B的厚度方向上的第一表面(图8中的上表面)的中央突出的中空圆柱形部分。此外,容纳单元24B设置有管道连接器21B、装置连接器22和辅助电源单元23。装置连接器22和辅助电源单元23被设置到容纳单元24B的侧表面。注意,在图8中,由于辅助电源单元23位于与装置连接器22的相对侧上,所以不能看见辅助电源单元23。
如图9和图10所示,管道连接器21B用于互连装置10B到配线管道40的附接。管道连接器21B被设置到容纳单元24B的厚度方向的第一表面(图8中的上表面)。管道连接器21B包括一个耦合器21c。耦合器21c位于容纳单元24B的厚度方向上的第一表面的中央处。
类似于第一耦合器21a,耦合器21c包括突出部211、一对突起213和213以及第一端子214a和第二端子214b。与第一耦合器21a不同,耦合器21c不包括操纵杆212并且突出部211未被配置成可旋转。
另外,容纳单元24B包括肋240B。肋240B被设置到容纳单元24B的厚度方向上的第一表面。当互连装置10B(特别地,容纳单元24B)相对于配线管道40处于正确位置时,肋240B不与配线管道40的突起44的顶端接触。相反,当互连装置10B(特别地,容纳单元24B)相对于配线管道40处于不正确位置时,肋240B与配线管道40的突起44的顶端接触。在肋240B与突起44接触时,肋240B和突起44阻止耦合器21c被插入配线管道40的开口43中。如图9和图10所示,肋240B包括引导件242以及第一定位部243和第二定位部244。当在沿着耦合器21c的中心轴线的方向上观察时,引导件242比耦合器21c更靠近容纳单元24B的外侧。引导件242具有以耦合器21c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弧形形状。仅在一个示例中,引导件242具有从约90度到120度的范围内的中心角。第一定位部243从引导件242的第一端朝向耦合器21c突出。第一定位部243是在布置耦合器21c的该对突起213和213的方向上延伸的直的突起。第二定位部244从引导件242的第二端朝向耦合器21c突出。第二定位部244是在垂直于布置耦合器21c的该对突起213和213的方向的方向上延伸的直的突起。
互连装置10B被如下附接到配线管道40。首先,如图9所示,容纳单元24B相对于配线管道40定位成使得布置耦合器21c的该对突起213和213的方向沿着配线管道40的长度方向延伸。耦合器21c在保持在该状态下的同时通过配线管道40的开口43被插入盒体42中。在这种情况下,当互连装置10B相对于配线管道40处于不正确位置时,肋240B与突起44的顶端接触。在一个示例中,当容纳单元24B处于围绕其中心轴线从图9所示的位置旋转180度的位置时,肋240B与突起44的顶端接触。在该示例中,阻止耦合器21c被插入配线管道40的盒体42中。因此,能阻止发生不正确的连接。因此,有可能降低互连装置10B以错误的方式被附接到配线管道40的可能性。相反,当互连装置10B相对于配线管道40处于正确位置(图9中所示的位置)时,肋240B不与突起44的顶端接触。因此,耦合器21c不被阻止插入配线管道40的盒体42中。从而有可能将耦合器21c插入配线管道40的盒体42中。
在耦合器21c通过配线管道40的开口43被插入盒体42中之后,容纳单元24B围绕其中心轴线旋转使得布置耦合器21c的该对突起213和213方向垂直于配线管道40的长度方向。特别地,参考图9,容纳单元24B在由箭头A10所指示的方向上旋转。通过这样做,如图10所示,关于耦合器21c,该对突起213和213被配线管道40的盒体42的开口43的相对端物理地支撑。另外,第一端子214a和第二端子214b分别电连接到配线管道40的第一导体41a和第二导体41b。因此,管道连接器21B被物理地附接并且电连接到配线管道40。
注意,如果有人试图从图9所示的位置在与由箭头A10所指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旋转容纳单元24B,则肋240B(特别地,第一定位部243)将与突起44的侧表面(图9中的左侧表面)接触,并且因此能阻止容纳单元24B的反向旋转。此外,当容纳单元24B处于图10中所示的位置时,肋240B(特别地,第二定位部244)与突起44的侧表面(图9中的左侧表面)接触。从而,能阻止容纳单元24B的过度旋转。因此,能便于互连装置10B到配线管道40的附接。
另外,在第一端子214a和第二端子214b分别被连接到第一导体41a和第二导体41b的正确连接中,肋240B不与突起44的顶端接触,而是与盒体42接触。在图9和图10中,肋240B与盒体42直接接触。更详细地,肋240B在其顶部平坦表面处与盒体42的表面420(参见图4)接触。因此,容纳单元24B能在容纳单元24B与盒体42接触的同时旋转。从而,能便于容纳单元24B相对于盒体42的旋转。总之,肋240B能用作用于互连装置10B到配线管道40的附接的引导件,并且这能便于互连装置10B到配线管道40的附接。
2.3第三变型
图11示出第三变型的互连装置10C。互连装置10C包括与互连装置10的壳体20不同的壳体20C。壳体20C包括分别与壳体20的容纳单元24和保持单元25不同的容纳单元24C和保持单元25C。
容纳单元24C形成为盒并且被配置成容纳电路块30。容纳单元24C具有如图11至图13中所示的扁平盒状。此外,容纳单元24C在其平面视图中是方形的。容纳单元24C包括在其厚度方向上的第一表面(图11至图13中的上表面)和第二表面(图11至图13中的下表面)。容纳单元24C的厚度方向上的第二表面(图11中的下表面)用作用于物理附接所述保持单元25C的附接表面245。如图12所示,在附接表面245中形成有四个螺纹孔245a。四个螺纹孔245a围绕附接表面245的中心以四折旋转对称布置。另外,容纳单元24C包括围绕附接表面245的外围表面246。外围表面246包括四个外侧表面246a至246d。外侧表面246a和246c是彼此相对的表面并且外侧表面246b和246d是彼此相对的表面。
此外,如图12所示,容纳单元24C包括在附接表面245处的突出部(第一定位部)247。突出部247从附接表面245的边缘沿着容纳单元24C的厚度突出。特别地,突出部247从附接表面245的边缘朝向保持单元25C突出以围绕附接表面245。突出部247在其平面视图中具有矩形框架形状。
容纳单元24C设置有管道连接器21、装置连接器22和辅助电源单元23。管道连接器21的第一耦合器21a和第二耦合器21b被设置到容纳单元24C的厚度方向上的第一表面(图11中的上表面)。装置连接器22与用于连接所述装置50的连接线缆90的连接器91连接。在本变型中,装置连接器22是模块化插座。在容纳单元24C中,装置连接器22位于与附接表面245所位于的外表面不同的外表面处。更详细地,装置连接器22位于外围表面246处。特别地,装置连接器22被设置到外侧表面246a,该外侧表面246a是容纳单元24C的外围表面246的部分。总之,装置连接器22可定位成即使在保持单元25C被附接到容纳单元24C时也允许连接线缆90到容纳单元24C的连接。辅助电源单元23被设置到外侧表面246c,该外侧表面246c是容纳单元24C的外围表面246的部分。此外,手动操作单元36暴露在容纳单元24C的外侧表面246b上。注意,装置连接器22可包括可打开和可关闭的盖(挡板)。或者,壳体20C可包括覆盖装置连接器22的盖。在这种情况下,装置连接器22仍然被认为位于容纳单元24C的外表面处。
如图12和图13所示,保持单元25C是与容纳单元24C分离的单元并且被物理地附接到容纳单元24C的附接表面245。如图12、图13和图14所示,保持单元25C包括本体28C和多个(在这方面为八个)附接件29C。在当前情况下,每个附接件29C是螺母。特别地,每个附接件29C是金属螺母。
本体28C是具有绝缘特性的树脂材料的模制产品。本体28C包括附接板280、围壁281、多个(在该情况下为四个)凸台282以及多个(在该情况下为八个)保持器283。
附接板280是可附接所述装置50的部分。附接板280在其平面视图中具有矩形形状(特别是正方形形状)。附接板280包括开口(第一开口)280a。开口280a用于允许用于将装置50连接到装置连接器22的连接线缆90(参见图13)穿过其中。开口280a位于附接板280的中央处。此外,开口280a具有近似矩形形状,并且具有大约为附接板280的尺寸的九分之一的尺寸。
围壁281从附接板280的边缘沿着附接板280的厚度突出。特别地,围壁281从附接板280的边缘朝向容纳单元24C突出以围绕附接板280。围壁281在其平面视图中具有矩形框架形状。围壁281包括四个侧壁281a至281d。对于四个侧壁281a至281d,侧壁281a和281c面向彼此并且侧壁281b和281d面向彼此。此外,围壁281包括开口(第二开口)281e。开口281e用于允许用于将装置50连接到装置连接器22的连接线缆90(参见图13)穿过其中。开口281e位于侧壁281a中。此外,开口281e具有近似矩形形状。开口281e类似于切口,并且因此具有与附接板280相反的开口侧。另外,围壁281具有其形成突出部(第二定位部)281f的顶端。突出部281f具有矩形框架形状,并且从围壁281的四个侧壁281a至281d的顶端突出(除了对应于开口281e的部分之外)。如图15所示,突出部281f形成为与容纳单元24C的突出部247接合。更详细地,围壁281的顶端(突出部281f)配合到容纳单元24C的附接表面245的突出部247的内侧中。如上所述,容纳单元24C包括设置到附接表面245以接收围壁281的顶端(突出部281f)的结构(突出部247)。注意,围壁281的顶端可与附接表面245的突出部247接合到保持单元25C能相对于容纳单元24C定位的程度。换句话说,可以不要求围壁281的顶端与附接表面245的突出部247的接合来将保持单元25C牢固地固定到容纳单元24C。另外,如图12所示,突出部281f的外侧表面比侧壁281a至281d中对应的一个的外侧表面更靠近围壁281的中央。通过这样做,围壁281的外围表面与容纳单元24C的围绕附接表面245的外围表面246齐平。
多个(在该情况下为四个)凸台282用于保持单元25C通过螺钉500附接到容纳单元24C。如图14所示,四个凸台282被设置到附接板280。四个凸台282从附接板280朝向容纳单元24C突出。每个凸台282具有中空圆柱形状。每个凸台282具有更靠近附接板280的开口端但是具有远离附接板280的封闭端。然而,每个凸台282在附接板280的相反侧设置有用于允许螺钉500的柄穿过其中的孔282a。如图14所示,四个凸台282围绕附接板280的中央以四折旋转对称布置。更详细地,四个凸台282分别靠近围壁281的四个侧壁281a至281d的中央定位。
多个(在该情况下为八个)保持器283各自是用于保持多个(在该情况下为八个)附接件29C的部分。如图14所示,八个保持器283被设置到附接板280。八个保持器283从附接板280朝向容纳单元24C突出。每个保持器283具有中空圆柱形状。每个保持器283具有更靠近附接板280的开口端但是具有远离附接板280的封闭端。然而,每个保持器283在面向附接板280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允许用于附接所述装置50的螺钉的柄穿过其中的孔283a。八个附接件29C各自位于八个保持器283中。在一些情况下,附接件29C通过热压接合或类似方式被固定到保持器283。八个保持器283围绕附接板280的中央以两折旋转对称布置。更详细地,八个保持器283中的四个位于侧壁281a与开口280a之间并且其余四个位于侧壁281c与开口280a之间。
保持单元25C被物理地附接到附接表面245使得附接板280面向附接表面245(参见图12和图13)。更详细地,通过各自将螺钉500穿过保持单元25C的四个凸台282的孔282a拧入容纳单元24C的四个螺纹孔245a中,保持单元25C被物理地附接到容纳单元24C的附接表面245。当保持单元25C被附接到容纳单元24C时,围壁281的顶端(突出部281f)配合到容纳单元24C的突出部247的内侧中,如图15所示。因此,使保持单元25C与容纳单元24C之间的连接稳定。此外,围壁281的外围表面与容纳单元24C的围绕附接表面245的外围表面246齐平。这也有助于使保持单元25C与容纳单元24C之间的连接稳定。
为了将装置50附接到保持单元25C,通过装置50的孔和保持器283的孔283a将螺钉固定到附接件29C可能是足够的。另外,为了通过连接线缆90将装置50和装置连接器22互连,将连接线缆90插入附接板280的开口280a和围壁281的开口281e中并将连接线缆90的连接器91连接到装置连接器22是足够的。在本变型中,连接线缆90的部分能容纳在保持单元25C中。这能减少连接线缆90的暴露并且有助于连接线缆90的保护。此外,装置50和互连装置10C的组件能具有良好的外观。
在这方面,保持单元25C在多个位置中的任何一个位置可附接到容纳单元24C。所述多个位置中的任何一个位置是从所述多个位置中的其余一个位置围绕沿着容纳单元24C的附接表面245与保持单元25C的附接板280面向彼此的方向的旋转轴线旋转的位置。详细地,四个凸台282和四个螺纹孔245a都以四折旋转对称布置,并且因此保持单元25C在四个位置中的任何一个位置可附接到容纳单元24C。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四个位置由以下第一至第四位置示例出。如图11所示,第一位置是保持单元25C的侧壁281a与容纳单元24C的外侧表面246a位于壳体20C的同一侧上的位置。在第一位置,装置连接器22和第二开口281e位于壳体20C的同一侧上。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减少使装置连接器22和装置50互连的连接线缆90的暴露。此外,如图15所示,装置连接器22和第二开口281e在容纳单元24C的附接表面245与保持单元25C的附接板280面向彼此的方向上不对准。换句话说,装置连接器22和第二开口281e在容纳单元24C的附接表面245与保持单元25C的附接板280面向彼此的方向上没有并排布置。因此,与装置连接器22和第二开口281e在容纳单元24C的附接表面245与保持单元25C的附接板280面向彼此的方向上对准的情况相反,有可能减小使装置连接器22和装置50互连的连接线缆90的曲率。注意,装置连接器22和第二开口281e它们的至少中央位置在容纳单元24C的附接表面245与保持单元25C的附接板280面向彼此的方向上不对准可能是足够的。在优选示例中,装置连接器22和第二开口281e在容纳单元24C的附接表面245与保持单元25C的附接板280面向彼此的方向上彼此不重叠。另外地或可替代地,第二开口281e可以大于装置连接器22以允许选择连接线缆90被拉出的位置。这也有助于使装置连接器22和装置50互连的连接线缆90的曲率的减小。
如图16所示,第二位置是保持单元25C的侧壁281a与容纳单元24C的外侧表面246b位于壳体20C的同一侧上的位置。换句话说,第二位置是保持单元25C围绕沿着容纳单元24C的附接表面245与保持单元25C的附接板280面向彼此的方向的旋转轴线在平面视图中从第一位置顺时针旋转90度的位置。第三位置是保持单元25C的侧壁281a与容纳单元24C的外侧表面246c位于壳体20C的同一侧上的位置。换句话说,第三位置是保持单元25C围绕前述旋转轴线在平面视图中从第一位置顺时针旋转180度的位置。第四位置是保持单元25C的侧壁281a与容纳单元24C的外侧表面246d位于壳体20C的同一侧上的位置。换句话说,第四位置是保持单元25C围绕前述旋转轴线在平面视图中从第一位置顺时针旋转270度的位置。
如上所述,保持单元25C在所述多个位置中的任何一个位置可附接到容纳单元24C。因此,能提高装置50附接的自由度。
2.4第四变型
如图17至图19所示,第四变型的互连装置包括与第三变型的互连装置10C的保持单元25C不同的保持单元25D。第四变型的互连装置可包括第三变型的互连装置10C的容纳单元24C。
保持单元25D是与容纳单元24C分离的单元并且被物理地附接到容纳单元24C的附接表面245。如图17、图18和图19所示,保持单元25D包括本体28D和固定板29D。
本体28D是具有绝缘特性的树脂材料的模制产品。类似于第三变型的本体28C,本体28D包括附接板280、围壁281和多个(在该情况下为四个)凸台282。
本变型中的附接板280类似于第三变型中的附接板。然而,本变型中的附接板280还包括围壁部280b和多个(在该情况下为八个)孔283b。围壁部280b从附接板280的开口280a的周边朝向固定板29D(图18中向上)突出。围壁部280b围绕开口280a的整个周边。设置每个孔283b以允许用于装置50的附接的螺钉的柄部穿过其中。八个孔283b围绕附接板280的中心以两折叠旋转对称布置。更详细地,八个孔283b中的四个位于侧壁281a与开口280a之间并且其余四个位于侧壁281c与开口280a之间。
本体28D还包括多个(在该情况下为四个)凸台284和突起285。
如图18所示,多个(在该情况下为四个)凸台284用于固定板29D通过螺钉501到本体28D的附接。四个凸台284被设置到附接板280。四个凸台284从附接板280朝向固定板29D突出。每个凸台284具有实心圆柱形状。每个凸台284在其顶端处包括对应于螺钉501的螺纹孔284a。四个凸台284围绕附接板280的中心以四折旋转对称布置。更详细地,四个凸台284各自靠近附接板280的四个角定位。
突起285用于将固定板29D相对于本体28D定位。突起285被设置到附接板280。突起285在其平面视图中具有L形。突起285靠近四个凸台284中的一个定位。在这方面,突起285对应于侧壁281c与281d之间的角定位。
固定板29D是金属板。固定板29D在其平面视图中具有矩形形状(特别是正方形形状)。固定板29D具有比附接板280小的尺寸。如图18所示,固定板29D包括开口(第三开口)290a、多个(在该情况下为八个)螺纹孔290b以及多个(在该情况下为四个)孔290c。开口290a用于允许用于将装置50连接到装置连接器22的连接线缆90(参见图13)穿过其中。开口290a位于固定板29D的中央处。此外,开口290a具有使得整个围壁部280b位于开口290a内侧的尺寸。在这方面,围壁部280b配合到开口290a中。八个螺纹孔290b各自对应于用于装置50的附接的螺钉。此外,八个螺纹孔290b各自形成在固定板29D的面向本体28D的八个孔283b的部分中。四个孔290c用于将固定板29D固定到本体28D。四个孔290c各自形成在固定板29D的面向本体28D的四个凸台284的部分中。在这方面,四个孔290c各自靠近固定板29D的四个角定位。
为了将固定板29D固定到附接板280(本体28D),将螺钉501穿过四个孔290c固定到四个凸台284的螺纹孔284a中可能是足够的。在这方面,通过使固定板29D的角中的任何一个与本体28D的突起285的内侧角接触能容易地执行将固定板29D相对于本体28D的定位。此外,本体28D的围壁部280b配合到固定板29D的开口290a中并且因此固定板29D暂时由本体28D保持。从而,能便于通过使用螺钉501的连接。
保持单元25D被物理地附接到附接表面245使得附接板280面向附接表面245。更详细地,通过各自将螺钉500穿过保持单元25D的四个凸台282的孔282a拧入容纳单元24C的四个螺纹孔245a中,保持单元25D被物理地附接到容纳单元24C的附接表面245。当保持单元25D被附接到容纳单元24C时,与第三变型类似,围壁281的顶端(突出部281f)配合到容纳单元24C的突出部247的内侧中。
为了将装置50附接到保持单元25D,通过装置50的孔和本体28D的孔283b将螺钉固定到固定板29D可能是足够的。由于固定板29D由金属制成,因此能比装置50被直接地固定到由树脂制成的附接板280的情况下将保持单元25D更牢固地附接到装置50。另外,为了通过连接线缆90将装置50和装置连接器22互连,将连接线缆90插入附接板280的开口280a、固定板29D的开口290a以及围壁281的开口281e并将连接线缆90的连接器91连接到装置连接器22是足够的。在本变型中,连接线缆90的部分能容纳在保持单元25C中。这能减少连接线缆90的暴露并且有助于连接线缆90的保护。此外,装置50和第四变型的互连装置的组件能具有良好的外观。
在本变型中,保持单元25D在多个位置中的任何一个位置可附接到容纳单元24C。
2.5第五变型
图20示出第五变型的互连装置10E。互连装置10E包括与互连装置10的壳体20不同的壳体20E。壳体20E包括分别与壳体20的容纳单元24和保持单元25不同的容纳单元24E和保持单元25E。
容纳单元24E形成为盒并且被配置成容纳电路块30。容纳单元24E具有中空圆柱形盒状。容纳单元24E具有在其厚度方向上的第一表面(图20中的上表面)和第二表面(图20中的下表面)。容纳单元24E具有在其厚度方向上的第一表面(图20中的上表面)的突出以具有中空圆柱形状的中央。此外,容纳单元24E的在厚度方向上的第二表面(图20中的下表面)用作用于保持单元25E的物理附接的附接表面248。此外,容纳单元24E包括表面249,该表面249是平坦的并且是包围附接表面248的外围表面的一部分。
容纳单元24E设置有管道连接器21B、装置连接器22和辅助电源单元23。管道连接器21B被设置到容纳单元24E的厚度方向上的第一表面(图20中的上表面)。管道连接器21B包括单个耦合器21c。耦合器21c位于容纳单元24E的厚度方向上的第一表面的中央处。装置连接器22被设置到容纳单元24E的与附接表面248不同的表面。详细地,装置连接器22被设置到表面249,该表面249是平坦的并且是外围表面的一部分。辅助电源单元23被设置到容纳单元24E的外围表面。注意,在图20中,由于辅助电源单元23位于与装置连接器22的相反侧上,所以看不见辅助电源单元23。此外,暴露在容纳单元24E的平坦表面249上的是手动操作单元36。
保持单元25E是与容纳单元24E分离的单元并且被物理地附接到容纳单元24E的附接表面248。在一个示例中,保持单元25E利用螺钉或类似物被物理地附接到容纳单元24E的附接表面248。
保持单元25E形成为盒。保持单元25E具有中空圆柱形盒状。在平面视图中,保持单元25E和容纳单元24E具有相同的半径(直径)。保持单元25E是具有绝缘特性的树脂材料的模制产品。保持单元25E包括附接板250和围壁251。附接板250是将附接所述附接装置50的部分。附接板250在其平面视图中是圆形的。附接板250包括开口(第一开口)250a。开口250a用于允许用于将装置50连接到装置连接器22的连接线缆90穿过其中。开口250a位于附接板250的中央处。此外,开口250a近似为矩形。在一个示例中,附接板250利用螺钉或类似物被附接到装置50。围壁251从附接板250的边缘沿着附接板250的厚度突出。特别地,围壁251从附接板250的边缘朝向容纳单元24E突出以围绕附接板250。围壁251在其平面视图中具有圆形框架形状。此外,保持单元25E包括在面向容纳单元24E的表面处(即,围壁251的与附接板250相反的端部)的开口252。开口252用于允许用于将装置50连接到装置连接器22的连接线缆90(参见图20)穿过其中。
保持单元25E被物理地附接到附接表面248使得附接板250面向附接表面248。在这方面,保持单元25E被附接到容纳单元24E以暴露开口252。
2.6其他变型
互连装置10,10A,10B,10C,10E的壳体20,20A,20B,20C,20E可以不限于前述构造。特别地,管道连接器21,21B、装置连接器22和辅助电源单元23可具有常规形状,只要它们能实现它们的功能即可。例如,管道连接器21,21B可在其至少一部分处物理地附接到配线管道40。管道连接器21,21B的形状可根据配线管道40的形状而改变。在以上实施例中,通过一个装置连接器22执行与装置50的通信和对装置50的供电。然而,可通过分离的装置连接器22来执行与装置50的通信和对装置50的供电。换句话说,在输出单元32中,第二通信单元321和转换单元322可分别通过不同的连接线缆80被连接到装置50。此外,装置连接器22可以不被配置成通过连接线缆80连接到装置50。此外,在互连装置10C,10E中,装置连接器22可被设置到容纳单元24C,24E的附接表面245,248。在这种情况下,连接线缆90与装置连接器22之间的联接能被保持单元25C,25D,25E隐藏。注意,装置连接器22可被设置到不是容纳单元24C,24E的附接表面245,248,而是从附接表面245,248突出的突出部。在这种情况下,装置连接器22能沿与附接表面245,248不同的方向指向。在一个示例中,连接线缆90的连接器91能在垂直于附接表面245,248的法线方向的方向上被连接到装置连接器22。通过这样做,壳体20C,20E能变薄。此外,壳体20,20A,20B,20C,20E可包括多个装置连接器22或者相反可不包括装置连接器22。当装置连接器22不存在时,输出单元32可以无线方式执行与装置50的通信或者向装置50供电。辅助电源单元23可以是可选的。
关于壳体20,20A,20B,20C,20E,保持单元25,25A,25B,25C,25D,25E可与容纳单元24,24A,24B,24C,24E一体地形成。保持单元25,25A,25B,25C,25E的结构可不限于前述示例。保持单元25,25A可包括第一保持器26,26A或第二保持器27,27A。壳体20,20A,20B,20C,20E可不包括保持单元25,25A,25B,25C,25D,25E。总之,壳体20,20A,20B,20C,20E至少包括容纳单元24,24A,24B,24C,24E是足够的。
互连装置10,10A,10B,10C,10E的电路块30可包括一个或更多电池并且可配置成利用来自所述一个或更多电池的电力操作。在该变型中,对于互连装置10,10A,10B,10C,10E并不总是必须从配线管道40获得电力。这意味着互连装置10,10A,10B,10C,10E可不包括电源单元34。此外,互连装置10,10A,10B,10C,10E可包括用于给所述一个或更多电池充电的一个或更多充电电路。在这种情况下,互连装置10,10A,10B,10C,10E即使在其不能从配线管道40接收电力时也能操作。互连装置10,10A,10B,10C,10E可不包括处理单元33。在该变型中,允许第一通信单元31与输出单元32的第二通信单元321之间的信号传输和接收是足够的。互连装置10,10A,10B,10C,10E可不包括通知单元35和手动操作单元36。总之,互连装置10,10A,10B,10C,10E至少包括壳体20、第一通信单元31和输出单元32。在这方面,第一通信单元31可包括接收功能和发送功能中的至少一个。类似地,第二通信单元321可包括接收功能和发送功能中的至少一个。
配线管道40可不限于具有前述构造,而是可具有常规构造(例如,管道轨道(ductrail)和照明轨道)。总之,用作配线管道40的可以是安装在设施中以传递电力的轨道。注意,在前述实施例中,配线管道40被安装在设施的天花板上,但是可以被安装在设施的墙壁上。安装管道40的位置可以不受具体限制。
在装置系统中,管理装置60和适配器70是可选的。总之,装置系统可至少包括互连装置10,10A,10B,10C,10E、配线管道40和装置50。此外,互连装置10,10A,10B,10C,10E、配线管道40和装置50的数量各自可以不受具体限制。总之,装置系统包括一个或更多互连装置10,10A,10B,10C,10E、一个或更多配线管道40和一个或更多装置50是足够的。注意,在装置系统包括多个互连装置10,10A,10B,10C,10E的情况下,互连装置10,10A,10B,10C,10E的一个或更多地址可以被包括在第一通信信号中以指定第一通信信号的目的地。
安装所述装置系统的设施可以不限于工厂。设施可以是居住设施(例如,单个住宅和多个住宅)或非居住设施(例如,工厂、商业设施、医院、办公室和建筑物)。
前述互连装置的一个或更多实体包括计算机系统。该计算机系统包括主要硬件部件,该主要硬件部件包括一个或更多处理器以及一个或更多存储器。一个或更多处理器执行记录在计算机系统的一个或更多存储器中的一个或更多程序,由此用作本公开中的互连装置的一个或更多实体。这样的一个或更多程序可以被预先存储在计算机系统的一个或更多存储器中,或者可以通过电信电路提供,或者可以被提供为被记录在由计算机系统可读的一个或更多非暂时性记录介质中。由计算机系统可读的非暂时性记录介质的示例可包括存储卡、光盘和硬盘驱动。这种计算机系统的处理器可包括一个或更多电子电路,所述一个或更多电子电路包括半导体集成电路(IC)或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在本段中,集成电路被称为IC或LSI。然而,取决于集成的程度,可以以不同方式称呼集成电路。可以使用可以被称为系统LSI、甚大规模集成(VLSI)或超大规模集成(ULSI)的集成电路。在LSI的制造之后进行编程的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GPA)或者允许LSI内部的连接关系的重构或LSI内部的电路区段的设置的逻辑装置可用于相同的目的。电子电路可被聚合到一个芯片中,或者分布到各芯片。芯片可被聚合到一个装置中,或者分布到各装置。
3.方面
如从各实施例和变型明显理解的,本公开包含以下方面。在下文中,引入括号中的附图标记以便清楚地指示各方面以及实施例和变型之间的关系。
根据第一方面的互连装置(10;10A;10B;10C;10E)包括壳体(20;20A;20B;20C;20E)以及容纳在该壳体(20;20A;20B;20C;20E)中的第一通信单元(31)和输出单元(32)。壳体(20;20A;20B;20C;20E)包括可物理地附接并且可电连接到用于传输第一电力的配线管道(40)的管道连接器(21;21B)。第一通信单元(31)通过管道连接器(21;21B)可连接到配线管道(40),并且被配置成通过配线管道(40)以电力线通信方案执行通信。输出单元(32)包括第二通信单元(321)和转换单元(322)。第二通信单元(321)被配置成以与电力线通信方案不同的电信标准与装置(50)通信。转换单元(322)被配置成基于通过管道连接器(21;21B)从配线管道(40)获得的第一电力生成与第一电力不同标准的第二电力并将该第二电力供应给装置(50)。因此,即使装置(50)使用与配线管道(40)不同的电力标准,该第一方面也允许通过使用配线管道(40)与装置(50)通信和向装置(50)供电。
根据第二方面的互连装置(10;10A;10B;10C;10E)将与第一方面相结合实现。在第二方面中,壳体(20;20A;20B;20C;20E)还包括通过连接线缆(80;90)可连接到装置(50)的装置连接器(22)。第二通信单元(321)被配置成通过连接到装置连接器(22)的连接线缆(80;90)与装置(50)通信。转换单元(322)被配置成通过连接到装置连接器(22)的连接线缆(80;90)向装置(50)供应第二电力。根据第二方面,能容易地实现用于互连装置(10;10A;10B;10C;10E)与装置(50)之间的通信和供电的连接。
根据第三方面的互连装置(10;10A;10B;10C;10E)将与第一方面相结合实现。在第三方面中,壳体(20;20A;20B;20C;20E)还包括配置成物理地保持所述装置(50)的保持单元(25;25A;25B;25C;25D;25E)。根据第三方面,有可能容易地改变所述装置(50)的位置。
根据第四方面的互连装置(10;10A;10B;10C;10E)将与第三方面相结合实现。在第四方面中,壳体(20;20A;20B;20C;20E)包括配置成容纳第一通信单元(31)和输出单元(32)的容纳单元(24;24A;24B;24C;24E)。保持单元(25;25A;25B;25C;25D;25E)是与容纳单元(24;24A;24B;24C;24E)分离的单元并且被物理地附接到容纳单元(24;24A;24B;24C;24E)。根据第四方面,有可能便于所述装置(50)到互连装置(10;10A;10B;10C;10E)的附接。
根据第五方面的互连装置(10;10A;10B)将与第三或第四方面相结合实现。在第五方面中,壳体(20;20A;20B)还包括通过连接线缆(80)可连接到所述装置(50)的装置连接器(22)。保持单元(25;25A;25B)和装置连接器(22)位于壳体(20;20A;20B)的同一侧上。根据第五方面,有可能通过连接线缆(80)便于装置连接器(22)与装置(50)之间的连接。
根据第六方面的互连装置(10;10A;10B)将与第五方面相结合实现。在第六方面中,第二通信单元(321)被配置成通过连接到装置连接器(22)的连接线缆(80)与所述装置(50)通信。转换单元(322)被配置成通过连接到装置连接器(22)的连接线缆(80)向所述装置(50)供应第二电力。根据第六方面,能容易地完成用于互连装置(10;10A;10B)与装置(50)之间的通信和供电的连接。
根据第七方面的互连装置(10C;10E)将与第四方面相结合实现。在第七方面中,保持单元(25C;25D;25E)包括所述装置(50)可附接到其的附接板(280;250)以及围壁(281;251)。围壁(281;251)从所述附接板(280;250)的边缘朝向容纳单元(24C;24E)突出以围绕附接板(280;250)。容纳单元(24C;24E)包括附接表面(245;248)。保持单元(25C;25D;25E)被物理地附接到附接表面(245;248)以允许附接板(280;250)面向附接表面(245;248)。根据第七方面,使保持单元(25C;25D;25E)与容纳单元(24C;24E)之间的连接稳定。
根据第八方面的互连装置(10C)将与第七方面相结合实现。在第八方面中,容纳单元(24C)还包括位于与附接表面(245)不同的外表面(246)上并且通过连接线缆(90)可连接到所述装置(50)的装置连接器(22)。附接板(280)包括允许连接线缆(90)穿过其中的第一开口(280a)。围壁(281)包括允许连接线缆(90)穿过其中的第二开口(281e)。根据第八方面,有可能通过连接线缆(90)便于装置连接器(22)与装置(50)之间的连接。
根据第九方面的互连装置(10C)将与第八方面相结合实现。在第九方面中,连接线缆(90)穿过第一开口(280a)进入保持单元(25C;25D)的内部,穿过第二开口(281e)从保持单元(25C;25D)的内部出来到保持单元(25C;25D)的外部,并且被连接到所述装置连接器(22)。根据第九方面,有可能通过连接线缆(90)便于装置连接器(22)与装置(50)之间的连接。
根据第十方面的互连装置(10C)将与第八或第九方面相结合实现。在第十方面中,装置连接器(22)和第二开口(281e)位于壳体(20C)的同一侧上。根据第十方面,有可能减少使装置连接器(22)和装置(50)互连的连接线缆(90)的暴露。
根据第十一方面的互连装置(10C)将与第十方面相结合实现。在第十一方面中,装置连接器(22)和第二开口(281e)在容纳单元(24C)的附接表面(245)与保持单元(25C;25D)的附接板(280)面向彼此的方向上不对准。根据第十一方面,有可能减小将装置连接器(22)和装置(50)互连的连接线缆(90)的曲率。
根据第十二方面的互连装置(10C)将与第七至第十一方面中的任何一个相结合实现。在第十二方面中,保持单元(25C;25D)在多个位置中的任何一个位置可附接到容纳单元(24C)。所述多个位置中的任何一个位置是围绕沿着容纳单元(24C)的附接表面(245)与保持单元(25C;25D)的附接板(280)面向彼此的方向的旋转轴线从所述多个位置中的其余一个位置旋转的位置。根据第十二方面,能提高装置(50)的附接的自由度。
根据第十三方面的互连装置(10;10A;10B;10C;10E)将与第七至第十二方面中的任何一个相结合实现。在第十三方面中,围壁(281)的外围表面与容纳单元(24C)的围绕附接表面(245)的外围表面(246)齐平。因此,第十三方面能有助于使保持单元(25C;225D)与容纳单元(24C)之间的连接稳定。
根据第十四方面的互连装置(10C)将与第七至第十三方面中的任何一个相结合实现。在第十四方面中,容纳单元(24C)包括被设置到附接表面(245)以接收围壁(281)顶端(281f)的结构(247)。根据第十四方面,使保持单元(25C;25D)与容纳单元(24C)之间的连接稳定。
根据第十五方面的互连装置将与第七至第十四方面中的任何一个相结合实现。在第十五方面中,保持单元(25D)包括固定板(29D),该固定板(29D)由金属制成并且被固定到附接板(280)。固定板(29D)包括用于将所述装置(50)联接到其的一个或更多螺纹孔(290b)。根据第十五方面,保持单元(25D)能被更牢固地附接到所述装置(50)。
根据第十六方面的互连装置(10;10A;10C)将与第一至第十五方面中的任何一个相结合实现。在第十六方面中,管道连接器(21)在配线管道(40)的至少两个部分处被物理地附接到配线管道(40)。根据第十六方面,互连装置(10;10A;10C)能被更牢固地附接到配线管道(40),并且因此即使所述装置(50)较重也能附接所述装置(50)。
根据第十七方面的互连装置(10;10A;10B;10C;10E)将与第一至第十六方面中的任何一个相结合实现。在第十七方面中,管道连接器(21;21B)包括分别可电连接到配线管道(40)的第一和第二导体(41a,41b)的第一和第二端子(214a,214b)。壳体(20;20A;20B;20C;20E)包括肋(240;240B)。肋(240;240B)与从配线管道(40)的盒体(42)突出的突起(44)的顶端接触以阻止其中第一和第二端子(214a,214b)分别电连接到第二和第一导体(41b,41a)的不正确电连接。根据第十七方面,有可能降低互连装置(10;10A;10B;10C;10E)以错误的方式被附接到配线管道(40)的可能性。
根据第十八方面的互连装置(10B;10E)将与第十七方面相结合实现。在第十八方面中,在第一和第二端子(214a,214b)分别电连接到第一和第二导体(41a,41b)的正确连接的情况下,肋(240B)不与突起(44)的顶端接触而是与盒体(42)接触。
根据第十八方面,肋(240B)能用作用于互连装置(10B)到配线管道(40)的附接的引导件,并且这能便于互连装置(10B)到配线管道(40)的附接。
根据第十九方面的装置系统包括:根据第一至第十八方面中任一个的互连装置(10;10A;10B;10C;10E);配线管道(40);以及装置(50)。因此,即使所述装置(50)使用与配线管道(40)不同的电力标准,第十九方面也能通过使用配线管道(40)与装置(50)通信和向装置(50)供电。
根据第二十方面的用于互连装置(10C;10E)的壳体(20C;20E)包括容纳单元(24C;24E)和保持单元(25C;25D;25E)。容纳单元(24C;24E)包括可物理地附接并且可电连接到配线管道(40)的管道连接器(21;21B)。保持单元(25C;25D;25E)被配置成物理地保持所述装置(50)。保持单元(25C;25D;25E)是与容纳单元(24C;24E)分离的单元并且被物理地附接到容纳单元(24C;24E)。保持单元(25C;25D;25E)包括所述装置(50)可附接到其的附接板(280;250)以及围壁(281;251)。围壁(281;251)从附接板(280;250)的边缘朝向容纳单元(24C;24E)突出以围绕附接板(280;250)。容纳单元(24C;24E)包括附接表面(245;248)。保持单元(25C;25D;25E)被物理地附接到所述附接表面(245;248)以允许附接板(280;250)面向附接表面(245;248)。
根据第二十一方面的用于互连装置(10C)的壳体(20C)将与第二十方面相结合实现。在第二十一方面中,壳体(20C)还包括通过连接线缆(90)可连接到所述装置(50)的装置连接器(22)。装置连接器(22)被设置到容纳单元(24C)的与附接表面(245)不同的表面(246)。附接板(280)包括允许连接线缆(90)穿过其中的第一开口(280a)。围壁(281)包括允许连接线缆(90)穿过其中的第二开口(281e)。
附图标记列表
10,10A,10B,10C,10E 互连装置
20,20A,20B,20C,20E 壳体
21,21B 管道连接器
214a 第一端子
214b 第二端子
22 装置连接器
24,24A,24B,24C,24E 容纳单元
240,240A 肋
245 附接表面
246 外围表面
247 突出部(结构)
25,25A,25B,25C,25D,25E 保持单元
250,280 附接板
280a 开口(第一开口)
251,281 围壁
281e 开口(第二开口)
281f 突出部(顶端)
29D 固定板
290b 螺纹孔
31 第一通信单元
32 输出单元
321 第二通信单元
322 转换单元
40 配线管道
41a 第一导体
41b 第二导体
42 盒体
44 突起
50 装置
80,90 连接线缆

Claims (16)

1.一种互连装置,其包括:
包括管道连接器的壳体,所述管道连接器可物理地附接并且可电连接到用于传输第一电力的配线管道;
容纳在所述壳体中的第一通信单元,所述第一通信单元通过所述管道连接器可连接到所述配线管道,并且被配置成通过所述配线管道以电力线通信方案执行通信;
容纳在所述壳体中的输出单元,所述输出单元包括第二通信单元和转换单元,所述第二通信单元被配置成以与所述电力线通信方案不同的电信标准与装置通信,所述转换单元被配置成从基于通过所述管道连接器从所述配线管道获得的所述第一电力生成与所述第一电力不同标准的第二电力并将所述第二电力供应给所述装置,
所述壳体还包括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被配置成物理地保持所述装置,
所述壳体包括容纳单元,所述容纳单元被配置成容纳所述第一通信单元和所述输出单元;以及
所述保持单元是与所述容纳单元分离的单元并且被物理地附接到所述容纳单元,
所述保持单元包括:
附接板,所述装置可附接到所述附接板,以及
从所述附接板的边缘朝向所述容纳单元突出以围绕所述附接板的围壁;
所述容纳单元包括附接表面;
所述保持单元被物理地附接到所述附接表面以允许所述附接板面向所述附接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互连装置,其中:
所述壳体还包括通过连接线缆可连接到所述装置的装置连接器;
所述第二通信单元被配置成通过连接到所述装置连接器的所述连接线缆与所述装置通信;以及
所述转换单元被配置成通过连接到所述装置连接器的所述连接线缆向所述装置供应所述第二电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互连装置,其中:
所述壳体还包括通过连接线缆可连接到所述装置的装置连接器;以及
所述保持单元和所述装置连接器位于所述壳体的同一侧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互连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通信单元被配置成通过连接到所述装置连接器的所述连接线缆与所述装置通信;以及
所述转换单元被配置成通过连接到所述装置连接器的所述连接线缆向所述装置供应所述第二电力。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互连装置,其中:
所述容纳单元还包括装置连接器,所述装置连接器位于与所述附接表面不同的外表面上并且通过连接线缆可连接到所述装置;
所述附接板包括允许所述连接线缆穿过其中的第一开口;以及
所述围壁包括允许所述连接线缆穿过其中的第二开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互连装置,其中:
所述连接线缆穿过所述第一开口进入所述保持单元的内部,穿过所述第二开口从所述保持单元的内部出到所述保持单元的外部,并且被连接到所述装置连接器。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互连装置,其中:
所述装置连接器和所述第二开口位于所述壳体的同一侧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互连装置,其中:
所述装置连接器和所述第二开口在所述容纳单元的所述附接表面与所述保持单元的所述附接板面向彼此的方向上不对准。
9.根据权利要求1、2、5、6中任一项所述的互连装置,其中:
所述保持单元在多个位置中的任何一个位置可附接到所述容纳单元;以及
所述多个位置中的任何一个位置是围绕沿着所述容纳单元的所述附接表面与所述保持单元的所述附接板面向彼此的方向的旋转轴线从所述多个位置中的其余一个位置旋转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2、5、6中任一项所述的互连装置,其中:
所述围壁的外围表面与所述容纳单元的围绕所述附接表面的外围表面齐平。
11.根据权利要求1、2、5、6中任一项所述的互连装置,其中:
所述容纳单元包括设置到所述附接表面以接收所述围壁的顶端的结构。
12.根据权利要求1、2、5、6中任一项所述的互连装置,其中:
所述保持单元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由金属制成并且被固定到所述附接板;以及
所述固定板包括用于将所述装置联接到其的一个或更多螺纹孔。
13.根据权利要求1、2、5、6中任一项所述的互连装置,其中:
所述管道连接器在所述配线管道的至少两个部分处被物理地附接到所述配线管道。
14.根据权利要求1、2、5、6中任一项所述的互连装置,其中:
所述管道连接器包括第一和第二端子,所述第一和第二端子分别可电连接到所述配线管道的第一和第二导体;以及
所述壳体包括肋,所述肋与从所述配线管道的盒体突出的突起的顶端接触以阻止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端子分别电连接到第二和第一导体的不正确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互连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一和第二端子分别电连接到所述第一和第二导体的正确连接的情况下,所述肋不与所述突起的顶端接触,而是与所述盒体接触。
16.一种装置系统,其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互连装置;
所述配线管道;以及
所述装置。
CN201910485303.XA 2018-06-06 2019-06-05 互连装置和装置系统 Active CN1105716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08995 2018-06-06
JP2018-108995 2018-06-06
JP2018212532A JP7394368B2 (ja) 2018-06-06 2018-11-12 接続装置、機器システム
JP2018-212532 2018-11-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71603A CN110571603A (zh) 2019-12-13
CN110571603B true CN110571603B (zh) 2022-03-04

Family

ID=667519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485303.XA Active CN110571603B (zh) 2018-06-06 2019-06-05 互连装置和装置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881011B2 (zh)
EP (1) EP3579437A1 (zh)
JP (1) JP7450236B2 (zh)
CN (1) CN11057160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800792B1 (en) * 2019-10-02 2022-08-03 Zumtobel Lighting GmbH Communication adaptor for a light trunking system, light trunking system comprising at least two such communication adaptors, and method for communicating data over such a light trunking system
NL2028892B1 (en) * 2021-07-30 2023-02-02 Van Tongeren Alexander A mounting cap for the mounting of a speaker to an electric rail adapter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206868A1 (de) * 1982-02-26 1983-09-15 Hans Kolbe & Co, 3202 Bad Salzdetfurth Aufnahmevorrichtung fuer geraeteeinheiten der elektrischen und/oder optischen nachrichtenuebertragungstechnik
EP0586075A1 (en) * 1992-09-03 1994-03-09 Sony Electronics Inc. Loudspeaker systems
CN1180335A (zh) * 1995-04-03 1998-04-29 戴姆勒-奔驰公司 带有能量和信息传输装置的有轨运输装置
JP2007174699A (ja) * 2007-02-19 2007-07-05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配線システム
JP2009095118A (ja) * 2007-10-05 2009-04-30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ネットワーク機器取付台及び配線ダクトシステム
JP2009094945A (ja) * 2007-10-11 2009-04-30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電力線通信装置
JP2009232429A (ja) * 2008-03-25 2009-10-08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電力線通信装置用の配線ダクトの端部接続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09758A (en) * 1986-07-03 1990-03-20 James Woods Electrical power outlet adaptor device
JP5094004B2 (ja) * 2005-10-20 2012-12-1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データ中継装置及びデータ中継方法
JP2007166417A (ja) 2005-12-15 2007-06-28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遠隔監視制御システム
JP2007166418A (ja) 2005-12-15 2007-06-28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コンセント装置
JP4710826B2 (ja) * 2006-12-28 2011-06-29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電力線通信装置および電力線通信システム
JP2009093897A (ja) 2007-10-05 2009-04-30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ネットワーク機器取付台及び配線ダクトシステム
JP2009100294A (ja) * 2007-10-17 2009-05-07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電力線通信用終端器
DK2101071T3 (da) * 2008-03-12 2012-01-09 Siemens Ag Indretning omfattende en støttestruktur og en roterende aksel og vindmølle
JP5168632B2 (ja) 2008-03-13 2013-03-21 オーデリック株式会社 スピーカ配設システム及びスピーカ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206868A1 (de) * 1982-02-26 1983-09-15 Hans Kolbe & Co, 3202 Bad Salzdetfurth Aufnahmevorrichtung fuer geraeteeinheiten der elektrischen und/oder optischen nachrichtenuebertragungstechnik
EP0586075A1 (en) * 1992-09-03 1994-03-09 Sony Electronics Inc. Loudspeaker systems
CN1180335A (zh) * 1995-04-03 1998-04-29 戴姆勒-奔驰公司 带有能量和信息传输装置的有轨运输装置
JP2007174699A (ja) * 2007-02-19 2007-07-05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配線システム
JP2009095118A (ja) * 2007-10-05 2009-04-30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ネットワーク機器取付台及び配線ダクトシステム
JP2009094945A (ja) * 2007-10-11 2009-04-30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電力線通信装置
JP2009232429A (ja) * 2008-03-25 2009-10-08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電力線通信装置用の配線ダクトの端部接続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881011B2 (en) 2020-12-29
CN110571603A (zh) 2019-12-13
EP3579437A1 (en) 2019-12-11
JP2022179600A (ja) 2022-12-02
JP7450236B2 (ja) 2024-03-15
US20190380216A1 (en) 2019-12-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450236B2 (ja) 接続装置、機器システム
US5397929A (en) Integrated outlet for communications and electrical power
US7612653B2 (en) Wall-mounted network outlet
US11411380B2 (en) Junction box interface chassis and pluggable modular devices
JP2009123708A (ja) 電力および/または通信信号用の電気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と電力供給分配装置との組合せ装置
US20170187155A1 (en) Wiring device with connector integrated into pcb substrate
BRPI0715569A2 (pt) cubÍculo de distribuiÇço de potÊncia mv ou hv com comunicaÇço digital integrada e um màdulo integrada e um màdulo multifuncional para esse cubÍculo
JP2007174699A (ja) 配線システム
US7102887B2 (en) Housing for hot pluggable network taps
US7699657B2 (en) Signal converting apparatus with a relay function wire terminal
JP7308414B2 (ja) 接続装置、吊り具
JP7394368B2 (ja) 接続装置、機器システム
JP7308412B2 (ja) 接続装置
JP7308413B2 (ja) 接続装置
US20190067842A1 (en) Electronic terminal block for a data bus
JP2021078245A (ja) Usbコンセント
JP7390572B2 (ja) 制御装置及び電力変換システム
JP2001256585A (ja) 電源コンセント
JP7308403B2 (ja) 配線機器、及び支持体
JP7001990B2 (ja) 報知システム
JP3211383U (ja) Usb電力供給装置
JP2013070464A (ja) 情報用配線装置
JP2009158212A (ja) 配電ケーブル、直流コンセント、配電ケーブル用工具
TW202119701A (zh) Usb插座
JP2021106120A (ja) Usbコンセン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