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53083A - 阀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阀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53083A
CN110553083A CN201910456769.7A CN201910456769A CN110553083A CN 110553083 A CN110553083 A CN 110553083A CN 201910456769 A CN201910456769 A CN 201910456769A CN 110553083 A CN110553083 A CN 1105530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gear
gear
driving
driven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45676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553083B (zh
Inventor
横江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Sanky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Sanky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Sankyo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Sanky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5530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530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5530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530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31/00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 F16K31/44Mechanical actuating means
    • F16K31/53Mechanical actuating means with toothed gearing
    • F16K31/535Mechanical actuating means with toothed gearing for rotating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31/00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 F16K31/02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electric; magnetic
    • F16K31/04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electric; magnetic using a motor
    • F16K31/047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electric; magnetic using a motor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means between the motor and the valve, e.g. lost motion means reducing backlash, clutches, brakes or return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31/00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 F16K31/02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electric; magnetic
    • F16K31/04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electric; magnetic using a motor
    • F16K31/041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electric; magnetic using a motor for rotating valves
    • F16K31/043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electric; magnetic using a motor for rotating valve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means between the motor and the valve, e.g. lost motion means reducing backlash, clutches, brakes or return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31/00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 F16K31/02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electric; magnetic
    • F16K31/06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electric; magnetic using a magnet, e.g. diaphragm valves, cutting off by means of a liquid
    • F16K31/0675Electromagnet aspects, e.g. electric supply theref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31/00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 F16K31/44Mechanical actuating means
    • F16K31/53Mechanical actuating means with toothed gea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ly-Actuated Valves (AREA)
  • Electrically Driven Valve-Operating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降低噪音的阀驱动装置。阀驱动装置包括:基台,其包含流体入口、流体出口及阀座面,在阀座面上开设有流体入口及流体出口的至少一个;罩,在其与阀座面之间划分出使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连通的阀室;阀体,其在阀室内开闭流体入口及流体出口中的任何一个,且包含与阀座面滑动的接触面;阀体驱动机构,其旋转驱动阀体,在阀体驱动机构中,包含:电动机;驱动侧齿轮,其与转子一起旋转;从动侧齿轮,其在与驱动侧齿轮啮合的状态下,使阀体通过驱动侧齿轮的旋转而旋转;动力传递切换部,其可以切换驱动侧齿轮与从动侧齿轮啮合以将电动机的动力传递到从动侧齿轮的动力传递状态和驱动侧齿轮与从动侧齿轮的啮合状态被解除的动力非传递状态。

Description

阀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驱动调节流体流量的阀的阀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为了对冰箱等的内部进行冷却,有供给制冷剂的制冷剂阀装置。该制冷剂阀装置包含用于驱动阀以调节供给到冰箱内的制冷剂的供给量的阀驱动装置(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561599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制冷剂阀装置在包含制冷剂入口、制冷剂出口及阀座面的基台上,包含能够以偏向所述制冷剂入口及所述制冷剂出口的任一口的位置为中心而旋转的阀体和使该阀体旋转的阀体驱动机构。阀体驱动机构包含步进电动机(以下,称为电动机)、与该电动机的驱动轴一体地旋转的小齿轮、与该小齿轮啮合且与阀体一体地旋转的输出齿轮。
当所述电动机旋转时,输出齿轮以及阀体也经由与该电动机一体地旋转的小齿轮而旋转。由此,所述阀体能够调整所述制冷剂入口及所述制冷剂出口中的任何一个的开放程度,能够调节制冷剂的供给量。
但是,在该阀体驱动机构中,通过使所述小齿轮向正转方向旋转,能够使所述输出齿轮及所述阀体从第一旋转限制位置旋转到使电动机向正转方向旋转的位置即第二旋转限制位置。
另外,在所述第一旋转限制位置,为所述输出齿轮的臂部和所述小齿轮的被抵接部抵接的结构,所述电动机向反转方向的驱动产生的旋转被限制。
在此,当使用于调整制冷剂的供给量的所述电动机向反转方向旋转而从第二旋转限制位置旋转到第一旋转限制位置时,所述输出齿轮的臂部和所述小齿轮的被抵接部抵接,形成限制了小齿轮向所述反转方向的旋转的状态。由此,因为所述电动机在限制了所述小齿轮向所述反转方向的旋转的状态下继续向所述反转方向的旋转,所以在所述电动机中产生失步。其结果是,在所述电动机失步时,有时所述臂部和所述被抵接部发生碰撞而产生噪音(碰撞声)。
而且,在该阀体驱动机构中,在所述输出齿轮的臂部和所述小齿轮的被抵接部抵接的状态下,所述小齿轮的旋转继续,进行所述第一旋转限制位置的所述小齿轮的原点位置相对于所述输出齿轮的定位。由此,在所述输出齿轮的臂部和所述小齿轮的被抵接部抵接之后直到在所述电动机中产生失步之前、或者在所述电动机中产生了所述失步之后直到所述小齿轮位于原点位置之前仍额外旋转,在所述输出齿轮的臂部和所述小齿轮的被抵接部之间产生振动及噪音。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考虑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降低噪音的阀驱动装置。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阀驱动装置,其包括:基台,所述基台包含流体入口、流体出口及阀座面,在该阀座面上开设有所述流体入口及所述流体出口的至少一个;罩,所述罩用于在其和所述阀座面之间划分出使所述流体入口和所述流体出口连通的阀室;阀体,所述阀体在所述阀室内用于开闭所述流体入口及所述流体出口的任何一个口,且包含与所述阀座面滑动的接触面;以及阀体驱动机构,所述阀体驱动机构旋转并驱动所述阀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驱动机构包含:电动机;驱动侧齿轮,所述驱动侧齿轮与所述转子一起旋转;从动侧齿轮,所述从动侧齿轮在与所述驱动侧齿轮啮合的状态下,通过所述驱动侧齿轮的旋转而使所述阀体旋转;以及动力传递切换部,所述动力传递切换部可切换所述驱动侧齿轮与所述从动侧齿轮啮合以将所述电动机的动力传递到所述从动侧齿轮的动力传递状态和所述驱动侧齿轮与所述从动侧齿轮的啮合状态被解除的动力非传递状态。
根据本方面,所述阀体驱动机构包含:电动机;驱动侧齿轮,所述驱动侧齿轮与所述转子一起旋转;从动侧齿轮,所述从动侧齿轮在与所述驱动侧齿轮啮合的状态下通过所述驱动侧齿轮的旋转而使所述阀体旋转;以及动力传递切换部,所述动力传递切换部可以切换所述驱动侧齿轮与所述从动侧齿轮啮合以将所述电动机的动力传递到所述从动侧齿轮的动力传递状态和所述驱动侧齿轮与所述从动侧齿轮的啮合状态被解除的动力非传递状态,所以通过利用所述动力传递切换部从所述动力传递状态切换为所述动力非传递状态,所述驱动侧齿轮和所述从动侧齿轮的啮合状态被解除。其结果是,可以降低在所述电动机中产生失步的可能性,能够抑制因失步引起的噪音、或者为了决定所述驱动侧齿轮的原点位置而使所述驱动侧齿轮额外旋转而产生的噪音。
本发明的阀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从动侧齿轮包括沿着该从动侧齿轮的圆周方向形成有齿的啮合部和在所述圆周方向上没有形成所述齿的非啮合部。
根据本方面,能够获得上述的作用效果。
本发明的阀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啮合部沿着所述圆周方向连续地形成,当从所述动力传递状态切换到所述动力非传递状态时,所述驱动侧齿轮和所述从动侧齿轮的啮合被解除。
根据本方面,所述啮合部沿着所述圆周方向连续地形成,当从所述动力传递状态向所述动力非传递状态切换时,所述驱动侧齿轮和所述从动侧齿轮的啮合被解除,因此,在所述动力非传递状态下,所述驱动侧齿轮位于所述从动侧齿轮的没有形成齿的非啮合部,即使所述电动机以及所述驱动侧齿轮继续旋转,因为所述驱动侧齿轮不与所述从动侧齿轮接触,所以也能够防止所述驱动侧齿轮和所述从动侧齿轮的碰撞,能够防止碰撞声的产生。
本发明的阀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动力传递切换部包含形成于所述驱动侧齿轮上且朝向该驱动侧齿轮的半径方向突出的一个或多个凸部和设置于所述从动侧齿轮的所述非啮合部且能够与所述一个或多个凸部卡合的旋转限制部,所述旋转限制部在所述动力非传递状态下,与向第一方向旋转的所述驱动侧齿轮的所述一个或多个凸部卡合时,使所述驱动侧齿轮和所述从动侧齿轮啮合,从所述动力非传递状态切换为所述动力传递状态,在所述驱动侧齿轮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即第二方向旋转时,不使所述驱动侧齿轮和所述从动侧齿轮啮合而维持所述动力非传递状态。
根据本方面,所述动力传递切换部包含形成于所述驱动侧齿轮且朝向该驱动侧齿轮的半径方向突出的一个或多个凸部和设置于所述从动侧齿轮的所述非啮合部且能够与所述一个或多个凸部卡合的旋转限制部,所述旋转限制部在所述动力非传递状态下,与向第一方向旋转的所述驱动侧齿轮的所述一个或多个凸部卡合时,使所述驱动侧齿轮和所述从动侧齿轮啮合,从所述动力非传递状态切换为所述动力传递状态,在所述驱动侧齿轮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即第二方向旋转时,不使所述驱动侧齿轮和所述从动侧齿轮啮合而维持所述动力非传递状态,因此,能够恰当地进行动力从所述电动机向所述从动侧齿轮的传递及切断,能够可靠地进行阀体的驱动。
本发明的阀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限制部为棘轮机构,所述棘轮机构容许所述驱动侧齿轮向所述第一方向旋转时的所述从动侧齿轮的旋转,限制所述驱动侧齿轮向所述第二方向旋转时的所述从动侧齿轮的旋转。
根据本方面,因为所述旋转限制部为棘轮机构构成,所述棘轮机构容许所述驱动侧齿轮向所述第一方向旋转时的所述从动侧齿轮的旋转,限制所述驱动侧齿轮向所述第二方向旋转时的所述从动侧齿轮的旋转,所以,例如,能够由已知的棘轮机构等构成旋转限制部,能够缩短设计时间及降低成本。
本发明的阀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限制部是相对于所述从动侧齿轮能转动地安装于所述从动侧齿轮上且被朝向所述从动侧齿轮的半径方向外侧施力的杆部件,包括所述驱动侧齿轮向所述第一方向旋转时与所述一个或多个凸部接触的第一接触部和所述驱动侧齿轮向所述第二方向旋转时与所述一个或多个凸部接触的第二接触部,当所述凸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接触时,所述旋转限制部被所述凸部按压,使所述从动侧齿轮旋转,所述驱动侧齿轮的齿和所述从动侧齿轮的齿啮合,形成所述动力传递状态,当所述凸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接触时,所述旋转限制部克服对该旋转限制部施力的弹力而向所述半径方向内侧转动,所述驱动侧齿轮的齿不与所述从动侧齿轮的齿啮合,从而所述驱动侧齿轮空转,维持所述动力非传递状态。
根据本方面,作为杆部件构成的所述旋转限制部包括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在所述凸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接触时,所述旋转限制部被所述凸部按压,使所述从动侧齿轮旋转,所述驱动侧齿轮的齿和所述从动侧齿轮的齿啮合,形成所述动力传递状态,在所述凸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接触时,所述旋转限制部克服对该旋转限制部施力的弹力而向所述半径方向内侧转动,所述驱动侧齿轮的齿不与所述从动侧齿轮的齿啮合,所述驱动侧齿轮空转,维持所述动力非传递状态,所以仅根据所述驱动侧齿轮的旋转方向切换与所述凸部接触的部位即可进行动力从所述电动机向所述从动侧齿轮的传递或切断,所以能够将所述旋转限制部设定为简单的结构。
在本发明的阀驱动装置中,所述从动侧齿轮包含防共转部,所述防共转部在所述凸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接触并且所述旋转限制部克服对该旋转限制部施力的弹力而向所述半径方向内侧转动时,限制所述第二接触部被所述凸部向该所述一个或多个凸部的旋转方向按压,并且限制所述从动侧齿轮向与所述驱动侧齿轮的旋转方向相对应的旋转方向旋转。
根据本方面,能够通过防共转部限制驱动侧齿轮带动的从动侧齿轮的共转,能够维持所述驱动侧齿轮的空转状态,可靠地维持所述动力非传递状态。
本发明的阀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施力部件,用于使得所述旋转限制部朝向所述从动侧齿轮的半径方向外侧施力。
根据本方面,能够以简单的构造获得上述的作用效果。
本发明的阀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施力部件是保持于所述从动侧齿轮的轴部的扭簧,在所述从动侧齿轮上设置有保持所述扭簧的一个端部的保持部,所述扭簧的另一个端部对所述旋转限制部施力。
根据本方面,所述施力部件是保持于所述从动侧齿轮的轴部的扭簧,在所述从动侧齿轮上设置有保持所述扭簧的一个端部的保持部,所述扭簧的另一个端部对所述旋转限制部施力,所以能够简化所述从动侧齿轮的所述施力部件的保持结构。
本发明的阀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驱动侧齿轮上,在所述圆周方向上与所述一个或多个凸部对应的位置设置有锁定回避齿,所述锁定回避齿的齿顶圆直径小于所述锁定回避齿以外的齿的齿顶圆直径。
在此,例如,所述驱动侧齿轮和所述从动侧齿轮因相位的关系有时会引起彼此的齿的前端接触而无法啮合的锁定状态。根据本方面,在所述驱动侧齿轮上,在所述圆周方向上与所述一个或多个凸部对应的位置设置有锁定回避齿,所述锁定回避齿的齿顶圆直径小于所述锁定回避齿以外的齿的齿顶圆直径,所以在所述驱动侧齿轮的齿和所述从动侧齿轮的齿引起锁定状态的相位,可以通过使锁定回避齿位于所述驱动侧齿轮的齿的位置而抑制引起所述锁定状态的情况,能够使所述驱动侧齿轮和所述从动侧齿轮顺畅地啮合,可以抑制异常动作(指定步骤位置的偏差)或动作不佳的产生。
本发明的阀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或多个凸部在所述圆周方向上以等间隔在所述驱动侧齿轮上形成于四个部位,当所述驱动侧齿轮及所述从动侧齿轮处于所述动力非传递状态时,使所述电动机向第一方向旋转,将所述驱动侧齿轮置于原点位置时,所述锁定回避齿位于与所述从动侧齿轮上的最接近所述非啮合部的齿对置的位置。
根据本方面,因为所述一个或多个凸部在所述圆周方向上以等间隔在所述驱动侧齿轮上形成于四个部位,当所述驱动侧齿轮及所述从动侧齿轮处于所述动力非传递状态时,使所述电动机向第一方向旋转,将所述驱动侧齿轮置于原点位置时,所述锁定回避齿位于与所述从动侧齿轮上的最接近所述非啮合部的齿对置的位置,所以能够减小直到原点位置设置在所述驱动侧齿轮上的旋转量。其结果是,能够提高驱动阀驱动装置中的阀体时的响应性。
本发明的阀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形成于所述驱动侧齿轮的齿数比形成于所述从动侧齿轮的齿数少。
根据本方面,形成在所述驱动侧齿轮上形成的齿数比在所述从动侧齿轮上形成的齿数少,因此,能够将所述电动机的旋转减速后传递到所述从动侧齿轮。其结果是,即使是小的动力源,也能够获得大的转矩,能够可靠地驱动所述阀体。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过利用所述动力传递切换部从所述动力传递状态切换到所述动力非传递状态,解除所述驱动侧齿轮和所述从动侧齿轮的啮合状态。其结果是,可以降低在所述电动机中产生失步的可能性,能够抑制因失步引起的噪音、或者为了决定所述驱动侧齿轮的原点位置而使所述驱动侧齿轮额外旋转而产生的噪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阀驱动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阀驱动装置的侧剖视图。
图3是阀驱动装置中的驱动线圈的立体图。
图4是构成驱动线圈的磁芯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在阀驱动装置中划分出阀室的罩的立体图。
图6是阀驱动装置中的阀体驱动机构的立体图。
图7是阀驱动装置中的阀体驱动机构的立体图。
图8是输出侧齿轮的立体图。
图9是输出侧齿轮的俯视图。
图10是阀体驱动机构中的从动侧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从动侧齿轮的立体图。
图12是旋转限制部的立体图。
图13是从与阀座面相反侧观察阀体的立体图。
图14是从座面侧观察阀体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各步骤中的第一阀及第二阀的开闭状态的图。
图16是表示输出侧齿轮与从动侧齿轮的相位状态和阀体的状态的图。
图17是表示输出侧齿轮与从动侧齿轮的相位状态和阀体的状态的图。
图18是表示输出侧齿轮与从动侧齿轮的相位状态和阀体的状态的图。
图19是表示原点恢复动作中的电动机的励磁状态和阀体驱动机构的状态的图。
图20是表示原点恢复动作中的电动机的励磁状态和阀体驱动机构的状态的图。
图21是表示原点恢复动作中的电动机的励磁状态和阀体驱动机构的状态的图。
图22是表示阀体驱动时的电动机的励磁状态和阀体驱动机构的状态的图。
图23是表示阀体驱动时的电动机的励磁状态和阀体驱动机构的状态的图。
图24是表示原点位置的输出侧齿轮和从动侧齿轮的关系的图。
图25是从动侧齿轮的立体图。
图26是表示由第二旋转限制部限制从动侧齿轮相对于驱动侧齿轮的共转的状态的图。
图27是表示旋转限制部的转动轴相对于从动侧齿轮的中心位置的关系的图。
图28是表示从动侧齿轮的其它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阀驱动装置;12:阀本体;14:流入管;16:第一流出管;
18:第二流出管;20:罩部件;22:基础部件;24:电动机;
26:密封罩;26a:轴承部;28:基台本体;28a:上表面;
28b:流体入口;28c:轴承部;30:阀体驱动机构;32:阀室;
34:阀座构成部件;34a:第一流体出口;34b:第二流体出口;
34c:阀座面;34d、50d、50g、56a、56d:贯通孔;
36:定子;37:驱动线圈;38:驱动磁体;40:转子;
42:磁芯部件;42a:极齿;44:电动机端子;46:驱动侧齿轮;46a:齿轮部;46b:凸部;46c:锁定回避齿;46d:本体部;48、54:支轴;
50、66:从动侧齿轮;50a:啮合部;50b、66a:非啮合部;
50c:第一旋转限制部;50e:凹部;50f:保持部;50h:杆旋转限制部;50j:齿;50k、66c:第二旋转限制部;50m:齿底圆直径;50n:凸状部;52:动力传递切换部;56:阀体;56b:滑动面;56c:缺口部;
56e:节流孔;58:保持部件;58a:突缘部;58b:筒状部;
60:扭簧;60a:一个端部;60b:另一个端部;62:旋转限制部;62a:转动轴;62b:杆部;62c:第一接触部;62d:第二接触部;62e:弹簧保持部;
62f:弹簧接触部;62g:弹簧防脱部;64:间隙;C1:转动中心;
R1:第一方向;R2:第二方向;
S0、S1、S2、S3、S4、S5、S6、S7、S8、S9、S10、S11、S12、S13、S14、S15、S16、S17、S18、S19、S20、S21、S22、S23、S24:步骤;d1、d2:齿顶圆直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在各实施例中,对于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仅在最初的实施例中进行说明,在以后的实施例中,省略该结构的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阀驱动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阀驱动装置的侧剖视图,图3是阀驱动装置的驱动线圈的立体图,图4是构成驱动线圈的磁芯部件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在阀驱动装置中划分出阀室的罩的立体图。
图6及图7是阀驱动装置中的阀体驱动机构的立体图,图8是输出侧齿轮的立体图,图9是输出侧齿轮的俯视图,图10是阀体驱动机构中的从动侧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11是从动侧齿轮的立体图,图12是旋转限制部的立体图。
图13是从与阀座面相反侧观察阀体的立体图,图14是从阀座面侧观察阀体的立体图,图15是表示各步骤下的第一阀及第二阀的开闭状态的图,图16、图17及图18是表示输出侧齿轮与从动侧齿轮的相位状态和阀体的状态的图。
图19、图20及图21是表示原点恢复动作中的电动机的励磁状态和阀体驱动机构的状态的图,图22及图23是表示阀体驱动时的电动机的励磁状态和阀体驱动机构的状态的图,图24是表示处于原点位置的输出侧齿轮和从动侧齿轮的关系的图。
图25是从动侧齿轮的立体图,图26是表示由第二旋转限制部限制从动侧齿轮相对于驱动侧齿轮的共转的状态的图,图27是表示旋转限制部的转动轴相对于从动侧齿轮的中心位置的关系的图,图28是表示从动侧齿轮的其它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实施方式>>>
<<<阀驱动装置的概况>>>
参照图1~图6对本实施方式的阀驱动装置10进行说明。作为一个示例,阀驱动装置10装载于冰箱上,调整冰箱内冷却用的制冷剂(流体)的供给量。阀驱动装置10包含:阀本体12、从阀本体12延伸的流入管14、与流入管14平行延伸的第一流出管16及第二流出管18、覆盖阀本体12的上部的罩部件20。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便于说明,按照:流入管14、第一流出管16及第二流出管18的延伸方向为上下方向,阀本体12为上侧,流入管14、第一流出管16及第二流出管18为下侧进行说明。
在图2中,阀本体12包括基础部件22、电动机24、作为“罩”的密封罩26、基台本体28以及阀体驱动机构30。基台本体28包括上表面28a。在基台本体28上分别安装有流入管14、第一流出管16及第二流出管18。密封罩26(图5)安装在基台本体28的上部。基台本体28和密封罩26形成阀室32。
如图6所示,在上表面28a形成有流体入口28b。流体入口28b与安装于基台本体28上的流入管14连通。从流入管14向阀室32内供给制冷剂(流体)。
另一方面,在基台本体28上安装有阀座构成部件34(参照图2、图7、图10及图16~图18)。在阀座构成部件34上分别安装有第一流出管16及第二流出管18,且设置有作为与第一流出管16连通的“流体出口”的第一流体出口34a和作为与第二流出管18连通的“流体出口”的第二流体出口34b。从流入管14供给到阀室32内的流体从第一流体出口34a流出到第一流出管16,或者从第二流体出口34b流出到第二流出管18。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基台本体28及阀座构成部件34构成“基台”。
如图2所示,电动机24包含定子36和安装有驱动磁体38的转子40。定子36以隔着密封罩26环绕在转子40的周围的方式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定子36包含四个磁芯部件42。在各磁芯部件42上形成有四个极齿42a。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36包括16个极齿42a。在定子36上层叠的磁芯部件42上,作为驱动线圈37卷绕有绕组。卷绕在定子36上的驱动线圈37(绕组)的一端捆扎连接于电动机端子44(图3)的一端。电动机端子44通过与未图示的连接器或基板等电连接而向定子36供给电力。
如图2及图6所示,转子40包含驱动磁体38、驱动侧齿轮46及支轴48。在支轴48上,相对于支轴48不能旋转地安装有驱动侧齿轮46和驱动磁体38。驱动磁体38安装于驱动侧齿轮46上。支轴48的上端被形成于密封罩26上的轴承部26a支承,支轴48的下端被形成于基台本体28上的轴承部28c支承。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定子36(驱动线圈37)被励磁时,转子40被配置为,通过驱动磁体38以支轴48为旋转中心在阀室32内进行旋转。
<<<阀体驱动机构的概况>>>
参照图6~图14对阀体驱动机构30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6及图7所示,阀体驱动机构30包含电动机24、驱动侧齿轮46、从动侧齿轮50以及动力传递切换部52。动力传递切换部52稍后描述,将驱动侧齿轮46和从动侧齿轮50之间的动力传递被配置为能切换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状态和不传递动力的动力非传递状态。
如图8及图9所示,驱动侧齿轮46在下端部形成有齿轮部46a。
在齿轮部46a的上方形成有多个凸部46b。在驱动侧齿轮46的圆周方向上,与凸部46b对应的齿轮部46a的齿被配置为用于锁定回避齿46c。
多个凸部46b从驱动侧齿轮46的本体部46d向驱动侧齿轮46的半径方向外侧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凸部46b作为一例形成为平板状。此外,凸部46b的形状不限于平板状,只要是能够与后述的旋转限制部62卡合的形状即可。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凸部46b分别位于在驱动侧齿轮46的圆周方向上与驱动磁体38的N极或S极对应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驱动磁体38的磁极的数量被配置为8极(参照图19~图23)。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凸部46b在驱动侧齿轮46上设置有四处。具体而言,凸部46b在驱动侧齿轮46上沿驱动侧齿轮46的圆周方向以等间隔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凸部46b形成于四个部位,所以每90度设置一个凸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凸部46b形成为与驱动侧齿轮46的齿轮部46a的齿的齿厚对应的厚度。
参照图9,在本实施方式中,锁定回避齿46c的齿顶圆直径设定为d1。另一方面,在齿轮部46a,锁定回避齿以外的齿的齿顶圆直径设定为d2。在本实施方式中,齿顶圆直径d1设定为小于齿顶圆直径d2。此外,图9中的点划线的圆说明了锁定回避齿46c的齿顶圆直径,双点划线的圆则说明了锁定回避齿46c以外的齿的齿顶圆直径。
接着,对相对于驱动侧齿轮46进行从动旋转的从动侧齿轮50侧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支轴54插入到从动侧齿轮50的半径方向中心。从动侧齿轮50相对于支轴54能旋转地构成。在从动侧齿轮50的下方设置有阀体56。在本实施方式中,阀体56被配置为能够与从动侧齿轮50一体地相对于支轴54进行旋转。在阀体56的下方设置有阀座构成部件34。阀座构成部件34的上表面构成阀座面34c。
另外,在阀座构成部件34的中心设置有贯通孔34d,且被插入支轴54。此外,图7中省略支轴54的图示。在图7中,标注了符号R1的箭头表示驱动侧齿轮46的一旋转方向即第一方向,标注了符号R2的箭头表示驱动侧齿轮46的另一旋转方向即第二方向。
在从动侧齿轮50的上部安装有保持部件58。支轴54插通保持部件58。另外,保持部件58被配置为上部形成有突缘部58a的圆筒状的部件,在筒状部58b穿通保持有作为“施力部件”的扭簧60。另外,在从动侧齿轮50的上部安装有杆状的旋转限制部62。
参照图7、图10、图11及图25,在从动侧齿轮50上的外周部分形成有啮合部50a和非啮合部50b,在啮合部50a沿着圆周方向连续地形成有多个齿,在非啮合部50b没有形成齿。另外,在从动侧齿轮50的外周部分,在啮合部50a的第二方向R2侧的端部设置有限制从动侧齿轮50向第一方向R1侧的旋转的第一旋转限制部50c,在啮合部50a的第一方向R1侧的端部设置有非啮合部50b。而且,在非啮合部50b,在第一方向R1侧的端部设置有作为“防共转部”的第二旋转限制部50k。此外,在图11中,标注了符号R1的箭头表示驱动侧齿轮46向第一方向旋转时的从动侧齿轮50的从动旋转方向,标注了符号R2的箭头表示驱动侧齿轮46向第二方向旋转时的从动侧齿轮50的从动旋转方向。此外,图16~图23中省略第二旋转限制部50k的符号。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如图16的步骤S0所示,如果比较驱动侧齿轮46的基准圆直径和从动侧齿轮50的基准圆直径,则从动侧齿轮50的基准圆直径形成得较大,而且,驱动侧齿轮46的齿轮部46a的齿的数量形成为比形成于从动侧齿轮50的啮合部50a的齿的数量少。因此,在驱动侧齿轮46的齿轮部46a和从动侧齿轮50的啮合部50a啮合而旋转的动力传递状态下,能够将电动机24的旋转减速后传递给从动侧齿轮50,因此,即使是小的动力源,也能够获得大的转矩,能够可靠地驱动后述的阀体56。
另外,如图11所示,在从动侧齿轮50的中心部设置有供支轴54插入的贯通孔50d。另外,在从动侧齿轮50的上表面,在贯通孔50d的周围形成有承接保持部件58的一部分并与保持部件58卡合的凹部50e。与凹部50e卡合的保持部件58与支轴54一起构成从动侧齿轮50的轴部,且保持扭簧60。
而且,在从动侧齿轮50的上表面,以环绕凹部50e的方式设置有圆弧状的保持部50f。如图7所示,保持部50f与扭簧60的一个端部60a卡合并且保持所述一个端部60a。另外,在从动侧齿轮50的上表面设置有贯通孔50g和杆旋转限制部50h。
<<<旋转限制部>>>
参照图12,旋转限制部62包含转动轴62a和杆部62b。在杆部62b设置有第一接触部62c、第二接触部62d及弹簧保持部62e。弹簧保持部62e包含弹簧接触部62f和弹簧防脱部62g。
如图7所示,旋转限制部62能转动地安装于从动侧齿轮50的上部。具体而言,旋转限制部62的转动轴62a插入到从动侧齿轮50的贯通孔50g(图11)。旋转限制部62被配置为可以使转动轴62a相对于从动侧齿轮50进行转动。
扭簧60的另一个端部60b与旋转限制部62的杆部62b的弹簧保持部62e的弹簧接触部62f接触,被扭簧60的另一个端部60b按压。在弹簧保持部62e,弹簧防脱部62g隔着扭簧60的另一个端部60b设于弹簧接触部62f的相反侧。当与弹簧接触部62f接触的扭簧60的另一个端部60b根据旋转限制部62的转动状态而从弹簧接触部62f离开时,弹簧防脱部62g防止扭簧60的另一个端部60b从弹簧保持部62e脱落。
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限制部62以杆部62b的第二接触部62d与从动侧齿轮50的杆旋转限制部50h接触并按压杆旋转限制部50h的方式承受扭簧60的弹力。即,旋转限制部62的杆部62b通过扭簧60的弹力被朝向从动侧齿轮50的半径方向外侧施力,在第二接触部62d和杆旋转限制部50h接触的位置限制向半径方向外侧的转动。
与之相对,当克服扭簧60的弹力而将第二接触部62d朝向从动侧齿轮50的半径方向内侧按压时,旋转限制部62以转动轴62a为中心朝向从动侧齿轮50的半径方向内侧转动。当解除对于第二接触部62d向半径方向内侧的按压时,杆部62b通过扭簧60的弹力而转动,返回到第二接触部62d和杆旋转限制部50h接触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动侧齿轮50上形成有向半径方向外侧及厚度方向上方侧突出的凸状部50n。在从动侧齿轮50的圆周方向上,在凸状部50n的一侧形成有第一旋转限制部50c,在另一侧形成有第二旋转限制部50k。在凸状部50n,在从动侧齿轮50的半径方向内侧形成有杆旋转限制部50h。在凸状部50n,杆旋转限制部50h以承接杆状的旋转限制部62的转动轴62a的一部分及杆部62b的一部分的方式朝向半径方向外侧形成为凹状。
<<<阀体>>>
参照图10、图13及图14对阀体56进行说明。如图13及图14所示,阀体56为圆盘状的部件。在阀体56的中央部设置有贯通孔56a。支轴54插入到贯通孔56a中。阀体56的下表面构成在阀座构成部件34的阀座面34c上滑动的滑动面56b。在阀体56上,将滑动面56b的一部分切去,构成缺口部56c。
如图14所示,缺口部56c形成相对于阀体56的滑动面56b向上方侧凹陷的形状。此外,在缺口部56c设置有两个部位的贯通孔56d。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自从动侧齿轮50的下表面突出的未图示的凸台被插入贯通孔56d中,使得从动侧齿轮50和阀体56能够一体地旋转。
另外,在阀体56上设置有沿上下方向贯通且在滑动面56b上开口的节流孔56e。在本实施方式中,节流孔56e在流体的路径上包括宽度比第一流体出口34a及第二流体出口34b窄的部位。此外,更优选的是,节流孔56e在流体的路径上包括宽度最窄的部位。
以上是阀驱动装置10及阀体驱动机构30的主要结构,以下,依次说明阀体驱动机构30进行的阀体56对流体的控制、及驱动侧齿轮46和从动侧齿轮50的动力传递状态、动力非传递状态。
<<<阀体进行的流体控制>>>
参照图15~图18,对从流体入口28b流向第一流体出口34a及第二流体出口34b的至少之一的流体的流量控制进行说明。在图16的步骤S0中,驱动侧齿轮46相对于从动侧齿轮50位于原点位置。此外,稍后描述原点位置的驱动侧齿轮46的齿和从动侧齿轮50的齿之间的关系。
如图16所示,在步骤S0(原点位置)中,阀体56的缺口部56c位于第一流体出口34a及第二流体出口34b的上方。因此,因为是阀体56未关闭第一流体出口34a及第二流体出口34b的状态,所以第一流体出口34a及第二流体出口34b处于开口的状态。由此,从流体入口28b向阀室32内供给的流体通过第一流体出口34a及第二流体出口34b流出到第一流出管16及第二流出管18(参照图15的开闭模式)。
接着,驱动电动机24使其旋转,使转子40以及驱动侧齿轮46向第一方向R1旋转。此时,与驱动侧齿轮46啮合的从动侧齿轮50也进行从动旋转(图16中的顺时针方向),转换到步骤S1(图16的中央的图)的状态。通过从动侧齿轮50的从动旋转,阀体56相对于阀座构成部件34以滑动面56b与阀座面34c密接的状态向图16的顺时针方向滑动。在步骤S1中,缺口部56c位于第一流体出口34a及第二流体出口34b的上方,因此,第一流体出口34a及第二流体出口34b为开口的状态、即图15中的打开模式。
如图16的下图所示,当使驱动侧齿轮46进一步向第一方向R1旋转时,从步骤S1的状态转换到步骤S2的状态。在该状态下,节流孔56e位于第一流体出口34a的上方,缺口部56c位于第二流体出口34b的上方。第一流体出口34a处于由节流孔56e限制从第一流体出口34a流出的流体的流量的状态。
即,与像步骤S0及步骤S1那样从完全开口的状态的第一流体出口34a流出的流体的流量相比,从由节流孔56e限制的状态的第一流体出口34a流出的流体的流量减少。即,形成图15的步骤S2中的微小打开模式。第二流体出口34b为开口的状态,所以为打开模式。
接着,如图17的上图所示,当使驱动侧齿轮46向第一方向R1进一步旋转时,从步骤S2的状态转换到步骤S3的状态。在该状态下,节流孔56e向第一流体出口34a的上方偏离位置。第一流体出口34a被阀体56的滑动面56b覆盖而封闭。因此,第一流体出口34a为封闭模式(图15),流体从阀室32向第一流出管16流动的路径被遮断。另一方面,缺口部56c位于第二流体出口34b的上方。因此,第二流体出口34b开口,成为打开模式(图15)。
接着,如图17的中央的图所示,当使驱动侧齿轮46向第一方向R1进一步旋转时,从步骤S3的状态转换到步骤S4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第一流体出口34a被阀体56的滑动面56b覆盖而封闭。因此,第一流体出口34a从步骤S3起继续维持封闭模式(图15)状态,维持流体从阀室32向第一流出管16流动的路径被遮断的状态。
另外,节流孔56e位于第二流体出口34b的上方。因此,第二流体出口34b是由节流孔56e限制了从第二流体出口34b流出的流体的流量的状态,成为图15的步骤S4中的微小打开模式。
接着,如图17的下图所示,当使驱动侧齿轮46向第一方向R1进一步旋转时,从步骤S4的状态转换到步骤S5的状态。在步骤S5的状态下,第一流体出口34a及第二流体出口34b成为被阀体56的滑动面56b覆盖而封闭的状态。即,成为图15的步骤S5中的封闭模式。在该状态下,成为流体从阀室32向第一流出管16及第二流出管18的路径被遮断的状态。
接着,如图18所示,当使驱动侧齿轮46向第一方向R1进一步旋转时,从步骤S5的状态转换到步骤S6的状态。在步骤S6的状态下,缺口部56c再次位于第一流体出口34a的上方。因此,第一流体出口34a形成完全打开的状态,形成图15中的打开模式。另一方面,第二流体出口34b维持被阀体56的滑动面56b覆盖而封闭的状态,所以维持流体从阀室32向第二流出管18流动的路径被遮断的状态。即,在图15的步骤S6中成为封闭模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电动机24使阀体56相对于阀座构成部件34旋转,由此能够切换为使第一流体出口34a及第二流体出口34b分别打开的状态、微小打开的状态、关闭的状态,从而能够调整从阀室32向第一流出管16及第二流出管18各流出管流出的流体的流量。
<<<关于驱动线圈的励磁图形>>>
接着,在图19~图21中,对阀体驱动机构30的动力传递切换部52的原点位置恢复动作进行说明。在图19~图21的左侧的各图中,左侧的图示意性表示与定子36的励磁图形对应的驱动磁体38的各磁极的位置,右侧的图示意性表示与左侧的图对应的动力传递切换部52的状态。此外,作为一例,在定子36及驱动磁体38中用黑点涂敷的部分表示S极,用黑色涂敷的部分表示N极,在定子36上,无色的部分表示未励磁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36的极齿42a设有16个,驱动磁体38的磁极设定为8个。在以下的说明中,通过以八个励磁图形对定子36的各极齿42a励磁,使转子40旋转。以下,在图19~图21中,将步骤S9及步骤S17中的定子36的励磁图形设为初始励磁图形即第一励磁图形,将定子36的第一励磁图形中的驱动磁体38的磁极的位置设为原点位置。
从图19的步骤S7到图21的步骤S17,转子40向第二方向R2旋转。初始励磁图形即第一励磁图形(参照步骤S9)是S极及N极各被励磁4极,在励磁为S极的极齿42a和励磁为N极的极齿42a之间存在一个未励磁的极齿42a的励磁状态。
接着,第二励磁图形(参照步骤S10)将位于被励磁为S极或N极的极齿42a的第二方向R2侧的未被励磁的极齿42a励磁为S极或N极。具体而言,将被励磁为S极的极齿42a的位于第二方向R2侧的极齿42a励磁为S极,将励磁为N极的极齿42a的位于第二方向R2侧的极齿42a励磁为N极。接着,在第三励磁图形(参照图20的步骤S11)中,将以第一励磁图形励磁的极齿设为非励磁状态。由此,第三励磁图形成为相对于第一励磁图形在第二方向R2上使极性前进了一个极齿的状态,第二方向R2是转子40的旋转方向。
以后,当从步骤S11的第三励磁图形进入步骤S12的第四励磁图形、步骤S13的第五励磁图形时,成为在转子40的旋转方向即第二方向R2上使极性前进了一个极齿的状态。同样,当从步骤S13的第五励磁图形进入步骤S14的第六励磁图形、步骤S15的第七励磁图形时,在转子40的旋转方向即第二方向R2上使极性前进一个极齿,当从步骤S15的第七励磁图形进入步骤S16的第八励磁图形、步骤S17的第一励磁图形时,在转子40的旋转方向即第二方向R2上使极性前进一个极齿。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定子36中,当依次进行从第一励磁图形(步骤S9)到第八励磁图形(步骤S16)的励磁时,励磁图形返回第一励磁图形。在进行八个励磁图形的期间,成为在第一励磁图形下,用S极或N极励磁的极齿42a向第二方向R2侧前进了四个极齿的状态。
与之相对,驱动磁体38由8极构成。在定子36的第一励磁图形(步骤S9)中,驱动磁体38的包括与定子36的被励磁的极齿42a的极性(例如S极的情况)相反的极性(N极)的部位位于与极齿42a对置的位置。在步骤S9中,定子36的被励磁为S极的极齿42a与驱动磁体38的N极的部位对置,定子36的被励磁为N极的极齿42a与驱动磁体38的S极的部位对置。
当从第一励磁图形切换为第二励磁图形时,在定子36上被励磁的极齿42a向第二方向R2侧增加一个,所以驱动磁体38也向第二方向R2侧移动被励磁的一个极齿。由此,每次切换定子36的励磁图形时,驱动磁体38都向第二方向R2侧移动。因此,通过依次切换从定子36的第一励磁图形到第八励磁图形的励磁图形,驱动磁体38以及转子40向第二方向R2侧旋转。
<<<关于从动力传递状态向动力非传递状态的切换>>>
在步骤S7中,驱动侧齿轮46向第二方向R2旋转。在步骤S7的状态下,驱动侧齿轮46的齿轮部46a与从动侧齿轮50的啮合部50a啮合。此外,步骤S7是使驱动侧齿轮46向第一方向R1侧旋转以使从动侧齿轮50从动旋转后,将旋转方向切换为第二方向侧,返回到原点位置的中途的状态。
另外,当经由步骤S8转换到步骤S9时,驱动侧齿轮46相对于从动侧齿轮50返回到原点位置。在此,原点位置是指驱动侧齿轮46的齿轮部46a和从动侧齿轮50的啮合部50a的啮合状态被解除且齿轮部46a位于从动侧齿轮50的非啮合部50b内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在驱动侧齿轮46向第二方向旋转的情况下,形成不进行从驱动侧齿轮46向从动侧齿轮50的动力传递的动力非传递状态。
具体而言,参照步骤S9、步骤S11、步骤S13、步骤S15及步骤S17的右侧的图,当驱动侧齿轮46向第二方向R2侧旋转时,四个凸部46b也向第二方向R2旋转。随着从步骤S9进入步骤S11,旋转限制部62的与第二接触部62d对置的凸部46b伴随向第二方向R2侧的旋转而接近第二接触部62d,在步骤S11中与第二接触部62d接触。
当驱动侧齿轮46向第二方向R2进一步旋转时,与第二接触部62d接触的凸部46b也要向第二方向R2侧旋转。此时,如步骤S13及步骤S15的右图所示,凸部46b克服扭簧60的弹力而按压第二接触部62d。其结果是,旋转限制部62以转动轴62a(图12)为中心朝向从动侧齿轮50的半径方向内侧转动。
之后,如步骤S15~步骤S17所示,当驱动侧齿轮46进一步向第二方向R2旋转时,按压第二接触部62d的凸部46b从第二接触部62d离开。其结果是,旋转限制部62通过扭簧60的弹力朝向半径方向外侧转动,转动到第二接触部62d与从动侧齿轮50的杆旋转限制部50h(图11)接触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驱动侧齿轮46的齿轮部46a位于从动侧齿轮50的非啮合部50b内的状态下,使驱动侧齿轮46向第二方向R2侧旋转时,重复凸部46b与旋转限制部62的第二接触部62d间歇性接触和分离,另一方面,齿轮部46a在非啮合部50b内继续空转。因此,能够防止动力非传递状态下的驱动侧齿轮46的齿和从动侧齿轮50的齿不经意地接触,可以防止齿彼此碰撞时的碰撞声的产生。
通过齿轮部46a在非啮合部50b内继续空转,驱动侧齿轮46的齿轮部46a和从动侧齿轮50的啮合部50a的啮合状态被解除的状态继续。其结果是,不从驱动侧齿轮46向从动侧齿轮50传递电动机24的动力的动力非传递状态被维持。因此,能够降低电动机24产生失步的可能性,能够抑制因失步而引起的噪音。
参照图26对第二旋转限制部50k进行说明。图26的上图及下图表示步骤S13~步骤S15中的驱动侧齿轮46和从动侧齿轮50的关系。在图26的上图中,凸部46b与旋转限制部62的第二接触部62d接触,在按压第二接触部62d时,凸部46b向第二方向R2侧旋转,因此,按压第二接触部62d使其向图26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
在此,由凸部46b按压的第二接触部62d与从动侧齿轮50一起向图26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动侧齿轮50上,在非啮合部50b的第一方向R1方向侧设置有第二旋转限制部50k。当从动侧齿轮50与第二接触部62d一起向图26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时,与位于非啮合部50b内的驱动侧齿轮46的齿轮部46a的齿轮接触(图26的上图)。
当第二旋转限制部50k与齿轮部46a的齿接触时,从动侧齿轮50向图26中的逆时针方向的旋转被限制。而且,即使在该状态下继续驱动侧齿轮46向第二方向R2侧的旋转,第二旋转限制部50k也能够保持与齿轮部46a的任一齿接触的状态(图26的下图),因此,从动侧齿轮50的旋转限制状态被维持。由此,驱动侧齿轮46的齿轮部46a能够在非啮合部50b内进行空转,可以维持动力非传递状态。
<<<关于从动力非传递状态向动力传递状态的切换>>>
接着,对图22~图24中从动力非传递状态向动力传递状态的切换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驱动侧齿轮46的齿轮部46a位于从动侧齿轮50的非啮合部50b内的状态、即动力非传递状态下,以初始励磁图形即第一励磁图形对定子36励磁时,驱动磁体38向定子36的与第一励磁图形对应的磁极位置移动。其结果是,驱动侧齿轮46也位于与驱动磁体38对应的位置。
具体说明时,在本实施方式中,凸部46b根据驱动磁体38的N极或S极的磁极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磁体38是8极,因此,凸部46b形成四个,在驱动侧齿轮46的圆周方向上等间隔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凸部46b根据驱动磁体38的S极来设置。
当定子36以第一励磁图形励磁时,驱动磁体38的S极位于与定子36的被磁化为N极的极齿42a对置的位置。其结果是,配置于与驱动磁体38的S极对应的位置的凸部46b位于与旋转限制部62的第一接触部62c对应的位置(图22的步骤S18)。在该状态下,驱动侧齿轮46的齿轮部46a和从动侧齿轮50的啮合部50a仍为不啮合的状态。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如后述,凸部46b的与旋转限制部62的第一接触部62c对应的位置是指在将励磁图形从第一励磁图形切换为几个图形的期间,凸部46b与第一接触部62c接触从而能够从非动力传递状态切换为动力传递状态的位置。
在该状态下将定子36的励磁图形从第一励磁图形切换为第八励磁图形时,驱动侧齿轮46向第一方向R1侧旋转,位于与旋转限制部62的第一接触部62c对应的位置的凸部46b与第一接触部62c接触(图22的步骤S19的右图)。而且,通过将定子36的励磁图形从第八励磁图形依次切换为第七励磁图形(图22的步骤S20)、第六励磁图形(图23的步骤S21)及第五励磁图形(图23的步骤S22),驱动侧齿轮46向第一方向R1侧旋转,与第一接触部62c接触的凸部46b将第一接触部62c向图23中的顺时针方向按压。
在此,与第一接触部62c接触的凸部46b在与第一接触部62c交叉的方向上朝向转动轴62a侧按压第一接触部62c,因此,旋转限制部62不能转动。其结果,从动侧齿轮50经由旋转限制部62的第一接触部62c被凸部46b按压,向图23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由此,驱动侧齿轮46的齿轮部46a脱离从动侧齿轮50的非啮合部50b而与啮合部50a啮合。由此,电动机24的动力从驱动侧齿轮46传递到从动侧齿轮50。即,在从动侧齿轮50中,从动力非传递状态切换为动力传递状态。
而且,如步骤S23及步骤S24所示,通过使驱动侧齿轮46向第一方向R1侧旋转,能够使从动侧齿轮50向图23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能够执行阀体56的从步骤S1到步骤S6的动作。
接着,参照图24,对在原点位置(图22的步骤S18的状态)的驱动侧齿轮46和从动侧齿轮50的关系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当驱动侧齿轮46位于原点位置时,凸部46b位于与旋转限制部62的第一接触部62c对应的位置。在此,在驱动侧齿轮46的圆周方向上与凸部46b对应的位置形成有锁定回避齿46c。
在图24中,双点划线所示的圆弧图示驱动侧齿轮46的齿轮部46a的锁定回避齿46c以外的齿的齿顶圆。在图24中,在驱动侧齿轮46位于原点位置的状态下,从动侧齿轮50的啮合部50a和非啮合部50b的边界的齿50j位于与锁定回避齿46c以外的齿的齿顶圆发生干扰的位置。
在该状态下,在锁定回避齿46c的位置配置有锁定回避齿46c以外的齿的情况下,驱动侧齿轮46向第一方向旋转时,有时从动侧齿轮50的齿50j和配置于锁定回避齿46c的位置的锁定回避齿46c以外的齿接触,驱动侧齿轮46和从动侧齿轮50形成锁定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驱动侧齿轮46位于原点位置时,驱动侧齿轮46的锁定回避齿46c以接近从动侧齿轮50的齿50j的方式配置。由此,因为锁定回避齿46c的齿顶圆小于锁定回避齿46c以外的齿顶圆,所以能够在从动侧齿轮50的齿50j和驱动侧齿轮46的锁定回避齿46c之间设置间隙64。通过形成间隙64,可以避免驱动侧齿轮46和从动侧齿轮50的锁定状态。其结果是,在动力传递切换部52,能够顺畅地进行驱动侧齿轮46和从动侧齿轮50从动力非传递状态向动力传递状态的切换,能够抑制异常动作(驱动侧齿轮46的齿轮部46a相对于励磁图形的错位)或动作不佳的产生。
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磁体38的磁极的数量被设定为磁芯部件42的极齿42a的数量的一半。而且,因为根据驱动磁体38的N极或S极形成有凸部46b,所以当定子36以第一励磁图形励磁时,多个凸部46b中的一个凸部46b总是位于与旋转限制部62的第一接触部62c对应的位置。由此,在从第一励磁图形朝向第一方向依次切换励磁图形时,在几个图形以内,驱动侧齿轮46的齿和从动侧齿轮50的齿啮合,能够形成动力传递状态。其结果,能够提高动力传递切换部52的动力传递状态的切换的响应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36是将四个磁芯部件42层叠而构成。在驱动磁体38的磁极的极数为8极的情况下,各磁芯部件42包含四个极齿42a,因此,驱动磁体38的极数为磁芯部件42的极齿42a的数量的二倍。其结果,在对规定的磁芯部件42励磁时,位于与动力切换对应的位置的与极齿42a(例如N极)对置的位置的驱动磁体38的磁极是与极齿42a的极相反的极即四个磁极(例如S极)中的任何一个极。即,对于被励磁的磁芯部件42,驱动磁体38为四个位置图形(使图19的步骤S9中的驱动磁体38的磁极的位置偏移90度的图形)的任何一个。即使驱动磁体38采用四个位置图形中的任何一个,也为相对于规定的磁芯部件42的极齿42a的磁极为相反的磁极。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转子40相对于定子36的定位。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动力传递切换部52的旋转限制部62被配置为,在驱动侧齿轮46向第一方向旋转的情况下,容许从动侧齿轮50的旋转,在驱动侧齿轮46向第二方向旋转的情况下,限制从动侧齿轮50的旋转。即,被配置为离合器机构。通过使本实施方式的旋转限制部62利用已知的离合器机构的结构,能够缩短设计时间降低成本。
本实施方式的旋转限制部62因为在驱动侧齿轮46向第一方向旋转时,从驱动侧齿轮46向从动侧齿轮50传递动力,在驱动侧齿轮46向第二方向旋转时,切断从驱动侧齿轮46向从动侧齿轮50的动力传递,因此,仅切换驱动侧齿轮46的旋转方向,即可切换动力传递状态,从而能够简化旋转限制部62的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各种替换>>>
(1)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施力部件”的示例,采用了通过扭簧60对旋转限制部62施力的结构,但也可以代替该结构,由板簧等构成施力部件。
(2)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在动力传递切换部52,通过凸部46b和旋转限制部62的卡合状态(第一接触部62c或第二接触部62d的接触)的切换而切换动力传递的结构,但也可以代替该结构,采用在旋转限制部62设置已知的棘轮机构而使驱动侧齿轮46空转的结构。
(3)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将驱动磁体38的磁极设为8极,将凸部46b与N极及S极的任一极对应地设置四个部位的结构,但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在将驱动磁体38设为4极的情况下,将凸部46b设置两个部位,在将驱动磁体38设为6极的情况下,将凸部46b设置三个部位,在将驱动磁体38设为10极的情况下,将凸部46b设置五个部位。
(4)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第二旋转限制部50k在从动侧齿轮50的圆周方向上设置于凸状部50n的另一侧的结构,但也可以代替该结构,如图28所示,在与从动侧齿轮66的非啮合部66a对应的位置,将第二旋转限制部66c设置在从动侧齿轮66的向半径方向突出的突出部66b的前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旋转限制部66c被配置为能够与驱动侧齿轮46的本体部46d卡合,作为一例,被配置为能够与本体部46d的外周抵接的曲面。当从动侧齿轮66与驱动侧齿轮46共转时,第二旋转限制部66c与驱动侧齿轮46的本体部46d接触,限制从动侧齿轮66的旋转,抑制从动侧齿轮66的共转。
此外,不用说,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形,这些变形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阀驱动装置,其包括:基台,所述基台包含流体入口、流体出口及阀座面,在该阀座面上开设有所述流体入口及所述流体出口中的至少一个;罩,所述罩用于在其和所述阀座面之间划分出使所述流体入口和所述流体出口连通的阀室;阀体,所述阀体在所述阀室内用于开闭所述流体入口及所述流体出口的任何一个口,且包含与所述阀座面上滑动的接触面;以及阀体驱动机构,所述阀体驱动机构旋转并驱动所述阀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阀体驱动机构包含:
电动机;
驱动侧齿轮,所述驱动侧齿轮与所述转子一起旋转;
从动侧齿轮,所述从动侧齿轮在与所述驱动侧齿轮啮合的状态下,通过所述驱动侧齿轮的旋转而使所述阀体旋转;以及
动力传递切换部,所述动力传递切换部可切换所述驱动侧齿轮与所述从动侧齿轮啮合以将所述电动机的动力传递到所述从动侧齿轮的动力传递状态和所述驱动侧齿轮与所述从动侧齿轮的啮合状态被解除的动力非传递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从动侧齿轮包括沿着该从动侧齿轮的圆周方向形成有齿的啮合部和在所述圆周方向上没有形成所述齿的非啮合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阀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啮合部沿着所述圆周方向连续地形成,
从所述动力传递状态向所述动力非传递状态切换时,所述驱动侧齿轮和所述从动侧齿轮的啮合被解除。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阀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力传递切换部包含形成于所述驱动侧齿轮上且朝向该驱动侧齿轮的半径方向突出的一个或多个凸部和设于所述从动侧齿轮的所述非啮合部且能够与所述一个或多个凸部卡合的旋转限制部,
所述旋转限制部在所述动力非传递状态下,与向第一方向旋转的所述驱动侧齿轮的所述一个或多个凸部卡合时,使所述驱动侧齿轮和所述从动侧齿轮啮合,从所述动力非传递状态切换为所述动力传递状态,在所述驱动侧齿轮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即第二方向旋转时,不使所述驱动侧齿轮和所述从动侧齿轮啮合而维持所述动力非传递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阀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限制部为棘轮机构,所述棘轮机构容许所述驱动侧齿轮向所述第一方向旋转时的所述从动侧齿轮的旋转,限制所述驱动侧齿轮向所述第二方向旋转时的所述从动侧齿轮的旋转。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阀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限制部是相对于所述从动侧齿轮能转动地安装于所述从动侧齿轮上且被朝向所述从动侧齿轮的半径方向外侧施力的杆部件,包括所述驱动侧齿轮向所述第一方向旋转时与所述一个或多个凸部接触的第一接触部和所述驱动侧齿轮向所述第二方向旋转时与所述一个或多个凸部接触的第二接触部,
当所述凸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接触时,所述旋转限制部被所述凸部按压,使所述从动侧齿轮旋转,所述驱动侧齿轮的齿和所述从动侧齿轮的齿啮合,形成所述动力传递状态,
当所述凸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接触时,所述旋转限制部克服对该旋转限制部施力的弹力而向所述半径方向内侧转动,所述驱动侧齿轮的齿不与所述从动侧齿轮的齿啮合,从而所述驱动侧齿轮空转,维持所述动力非传递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阀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从动侧齿轮包含防共转部,当所述凸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接触并且所述旋转限制部克服对该旋转限制部施力的弹力而向所述半径方向内侧转动时,限制所述第二接触部被所述凸部向该一个或多个凸部的旋转方向按压,并且限制所述从动侧齿轮向与所述驱动侧齿轮的旋转方向相对应的旋转方向旋转。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阀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施力部件,用于使得所述旋转限制部朝向所述从动侧齿轮的半径方向外侧施力。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阀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力部件是保持于所述从动侧齿轮的轴部的扭簧,
在所述从动侧齿轮上设置有保持所述扭转弹簧的一个端部的保持部,
所述扭簧的另一个端部对所述旋转限制部施力。
10.根据权利要求4~9中任一项所述的阀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驱动侧齿轮上,在所述圆周方向上与所述一个或多个凸部对应的位置设置有锁定回避齿,所述锁定回避齿的齿顶圆直径小于所述锁定回避齿以外的齿的齿顶圆直径。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阀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个或多个凸部在所述圆周方向上以等间隔在所述驱动侧齿轮上形成于四个部位,
当所述驱动侧齿轮及所述从动侧齿轮处于所述动力非传递状态时,使所述电动机向第一方向旋转,将所述驱动侧齿轮置于原点位置时,所述锁定回避齿位于与所述从动侧齿轮上的最接近所述非啮合部的齿对置的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阀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驱动侧齿轮上形成的齿数比形成于所述从动侧齿轮上的齿数少。
CN201910456769.7A 2018-05-31 2019-05-29 阀驱动装置 Active CN11055308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04994A JP7150483B2 (ja) 2018-05-31 2018-05-31 バルブ駆動装置
JP2018-104994 2018-05-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53083A true CN110553083A (zh) 2019-12-10
CN110553083B CN110553083B (zh) 2021-09-14

Family

ID=685765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456769.7A Active CN110553083B (zh) 2018-05-31 2019-05-29 阀驱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098815B2 (zh)
JP (1) JP7150483B2 (zh)
KR (1) KR102174889B1 (zh)
CN (1) CN110553083B (zh)
DE (1) DE102019207851B4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15099A (zh) * 2018-07-12 2020-01-21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阀驱动装置
CN110715098A (zh) * 2018-07-12 2020-01-21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阀驱动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37451B2 (ja) * 2018-12-03 2022-09-14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バルブ駆動装置
JP7137452B2 (ja) * 2018-12-03 2022-09-14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バルブ駆動装置
CN116568974A (zh) * 2020-11-26 2023-08-0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阀装置
CN114719054B (zh) * 2022-04-29 2023-07-21 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通阀装置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08096A (ja) * 2000-01-26 2001-08-03 Sankyo Seiki Mfg Co Ltd 揺動クラッチ機構およびバルブ開閉制御装置ならびにトイレ便器洗浄装置
CN1740615A (zh) * 2004-08-20 2006-03-01 株式会社三协精机制作所 阀驱动装置
CA2631205A1 (en) * 2007-05-18 2008-11-18 Tac, Llc Speed controlled spring return actuator
JP2009222140A (ja) * 2008-03-17 2009-10-01 Kitz Corp バルブ用アクチュエータ
CN101551034A (zh) * 2009-05-06 2009-10-07 昆山驰程科技工业有限公司 电动执行器
CN103378684A (zh) * 2012-04-27 2013-10-30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电动机致动器
JP2015126575A (ja) * 2013-12-26 2015-07-06 中川電化産業株式会社 モータ式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17219064A (ja) * 2016-06-03 2017-12-14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バルブ装置
CN107524847A (zh) * 2016-06-21 2017-12-29 博格华纳公司 具有第一选择齿轮和第二选择齿轮中的一个的齿轮驱动组件以及其制造方法
CN107940080A (zh) * 2016-10-13 2018-04-20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排水阀驱动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15993B2 (zh) 1973-12-28 1981-04-14
JPS5615993A (en) 1979-07-09 1981-02-16 Nippon Zoki Pharmaceutical Co Device for absorbing faulty ampul
JP2003006860A (ja) 2001-04-06 2003-01-10 Ricoh Co Ltd 光情報記録媒体、その記録方法及び記録装置
EP1406036B1 (en) * 2001-07-10 2008-01-16 Nidec Sankyo Corporation Valve drive device
JP4183075B2 (ja) * 2002-09-12 2008-11-19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バルブ装置
KR100465554B1 (ko) 2004-09-14 2005-01-13 윤상혁 다방 제어를 위한 전자식 밸브 개폐 장치
KR20070042018A (ko) * 2005-10-17 2007-04-2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냉장고
JP4975144B2 (ja) * 2009-07-30 2012-07-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駆動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EP2924326B1 (en) 2012-11-26 2019-12-25 Nidec Sankyo Corporation Refrigerant valve device
JP6278684B2 (ja) 2013-12-16 2018-02-14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弁体駆動装置
JP7228339B2 (ja) * 2018-05-31 2023-02-24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バルブ駆動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08096A (ja) * 2000-01-26 2001-08-03 Sankyo Seiki Mfg Co Ltd 揺動クラッチ機構およびバルブ開閉制御装置ならびにトイレ便器洗浄装置
CN1740615A (zh) * 2004-08-20 2006-03-01 株式会社三协精机制作所 阀驱动装置
CA2631205A1 (en) * 2007-05-18 2008-11-18 Tac, Llc Speed controlled spring return actuator
JP2009222140A (ja) * 2008-03-17 2009-10-01 Kitz Corp バルブ用アクチュエータ
CN101551034A (zh) * 2009-05-06 2009-10-07 昆山驰程科技工业有限公司 电动执行器
CN103378684A (zh) * 2012-04-27 2013-10-30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电动机致动器
JP2015126575A (ja) * 2013-12-26 2015-07-06 中川電化産業株式会社 モータ式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17219064A (ja) * 2016-06-03 2017-12-14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バルブ装置
CN107524847A (zh) * 2016-06-21 2017-12-29 博格华纳公司 具有第一选择齿轮和第二选择齿轮中的一个的齿轮驱动组件以及其制造方法
CN107940080A (zh) * 2016-10-13 2018-04-20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排水阀驱动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15099A (zh) * 2018-07-12 2020-01-21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阀驱动装置
CN110715098A (zh) * 2018-07-12 2020-01-21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阀驱动装置
CN110715098B (zh) * 2018-07-12 2021-09-28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阀驱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098815B2 (en) 2021-08-24
KR102174889B1 (ko) 2020-11-05
KR20190136964A (ko) 2019-12-10
CN110553083B (zh) 2021-09-14
DE102019207851B4 (de) 2024-03-21
JP7150483B2 (ja) 2022-10-11
JP2019210961A (ja) 2019-12-12
US20190368628A1 (en) 2019-12-05
DE102019207851A1 (de) 2019-1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553080B (zh) 阀驱动装置
CN110553083B (zh) 阀驱动装置
CN110715098B (zh) 阀驱动装置
CN110715099B (zh) 阀驱动装置
US7793915B2 (en) Valve drive device
CN111255934B (zh) 阀门驱动装置
CN111255905B (zh) 阀门驱动装置
JP2019213273A (ja) モータ及びバルブ駆動装置
JP2009303476A (ja) 往復回転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08261432A (ja) 弁体開閉装置
CN108691911B (zh) 离合机构及排水阀驱动装置
JP2003061306A (ja) ギヤードモータ
KR102423353B1 (ko) 차량용 시프트-바이-와이어 변속기의 시프트 액츄에이터
JP2006050857A (ja) ギヤードモータ
JP2009278819A (ja) 排水弁駆動用ギヤードモ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