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15098A - 阀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阀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715098A
CN110715098A CN201910619132.5A CN201910619132A CN110715098A CN 110715098 A CN110715098 A CN 110715098A CN 201910619132 A CN201910619132 A CN 201910619132A CN 110715098 A CN110715098 A CN 1107150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side gear
driven
rotation restricting
ro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61913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715098B (zh
Inventor
横江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Sanky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Sanky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Sankyo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Sanky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7150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150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7150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150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11/00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 F16K11/02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 F16K11/06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sliding valves, i.e. sliding closure elements
    • F16K11/072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sliding valves, i.e. sliding closure elements with pivoted closure members
    • F16K11/074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sliding valves, i.e. sliding closure elements with pivoted closure members with flat sealing faces
    • F16K11/0743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sliding valves, i.e. sliding closure elements with pivoted closure members with flat sealing faces with both the supply and the discharge passages being on one side of the closure plat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31/00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 F16K31/02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electric; magnetic
    • F16K31/04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electric; magnetic using a motor
    • F16K31/047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electric; magnetic using a motor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means between the motor and the valve, e.g. lost motion means reducing backlash, clutches, brakes or return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00Springs
    • F16F1/02Springs made of steel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low internal friction; Wound, torsion, leaf, cup, ring or the like springs, the material of the spring not being relevant
    • F16F1/14Torsion springs consisting of bars or tub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1/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1/0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1/04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involving only two intermeshing members
    • F16H1/06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involving only two intermeshing members with parallel ax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31/00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 F16K31/02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electric; magnetic
    • F16K31/04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electric; magnetic using a motor
    • F16K31/041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electric; magnetic using a motor for rotating valves
    • F16K31/043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electric; magnetic using a motor for rotating valve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means between the motor and the valve, e.g. lost motion means reducing backlash, clutches, brakes or return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31/00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 F16K31/44Mechanical actuating means
    • F16K31/52Mechanical actuating means with crank, eccentric, or cam
    • F16K31/524Mechanical actuating means with crank, eccentric, or cam with a ca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31/00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 F16K31/44Mechanical actuating means
    • F16K31/53Mechanical actuating means with toothed gea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31/00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 F16K31/44Mechanical actuating means
    • F16K31/53Mechanical actuating means with toothed gearing
    • F16K31/535Mechanical actuating means with toothed gearing for rotating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47/00Means in valves for absorbing fluid energy
    • F16K47/04Means in valves for absorbing fluid energy for decreasing pressure or noise level, the throttle being incorporated in the closure memb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F25B41/31Expansion valves
    • F25B41/34Expansion valves with the valve member being actuated by electric means, e.g. by piezoelectric actuators
    • F25B41/35Expansion valves with the valve member being actuated by electric means, e.g. by piezoelectric actuators by rotary motors, e.g. by stepping mo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2236/00Mode of stressing of basic spring or damper elements or devices incorporating such elements
    • F16F2236/08Tors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ly-Actuated Valves (AREA)
  • Electrically Driven Valve-Operating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阀驱动装置,其包含动力传递切换部,所述动力传递切换部能够通过降低噪音并且抑制转动轴的倾斜而进行平滑的动力传递切换。在包括阀体驱动机构的阀驱动装置中,阀体驱动机构包含:电动机;驱动侧齿轮;从动侧齿轮;以及能够切换动力传递状态和动力非传递状态的动力传递切换部,动力传递切换部包含:至少一个凸部,其形成于驱动侧齿轮上;旋转限制部,其相对于从动侧齿轮能转动地安装在所述从动侧齿轮上,并且能够与至少一个凸部卡合,旋转限制部包括转动轴、杆部以及腿部。腿部限制对杆部作用的施力引起的转动轴的倾斜。

Description

阀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驱动对流体流量进行调节的阀的阀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已知有一种制冷剂阀装置,其供给制冷剂以冷却冰箱等的内部。该制冷剂阀装置包含阀驱动装置,该阀驱动装置驱动阀以调节向冰箱内供给的制冷剂的供给量(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561599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制冷剂阀装置在包含制冷剂入口、制冷剂出口及阀座面的基台上,包含能够以偏向上述制冷剂入口及上述制冷剂出口中的任何一个口的位置为中心进行旋转的阀体和使该阀体旋转的阀体驱动机构。阀体驱动机构包含步进电动机(以下称电动机)、与该电动机的驱动轴一体旋转的小齿轮以及与该小齿轮啮合并与阀体一体旋转的输出齿轮。
当上述电动机旋转时,输出齿轮或者阀体也经由与该电动机一体旋转的小齿轮而旋转。由此,上述阀体能够调整调节上述制冷剂入口及上述制冷剂出口中的任何一个口的开度,能够调节制冷剂的供给量。
在该阀体驱动机构中,通过使上述小齿轮向正转方向旋转,能够使上述输出齿轮及上述阀体从第一旋转限制位置旋转到使电动机向正转方向旋转的位置即第二旋转限制位置。
此处,当使调节制冷剂的供给量的上述电动机向反转方向旋转并从第二旋转限制位置旋转到第一旋转限制位置时,上述输出齿轮的臂部与上述小齿轮的被抵接部抵接,成为小齿轮朝上述反转方向的旋转被限制的状态。由此,在上述小齿轮朝向上述反转方向的旋转被限制的状态下,上述电动机继续朝向上述反转方向旋转,所以在上述电动机中发生失步。其结果为,当上述电动机失步时,上述臂部和上述被抵接部有时发生碰撞而产生噪声(碰撞声)。
在上述阀体驱动机构中,研究了以下结构的实现,例如,通过切断动力从上述第一旋转限制位置的上述小齿轮向上述输出齿轮的传递,可以防止上述电动机的失步,抑制上述噪声的产生。
但是,在以在上述第一旋转限制位置处切断动力从上述小齿轮向上述输出齿轮的传递的方式构成上述阀体驱动机构的情况下,为了使上述输出齿轮从上述第一旋转限制位置向上述第二旋转限制位置旋转,期望采用能够将上述小齿轮和上述输出齿轮啮合来实现动力传递的结构。即,期望在上述阀体驱动机构中包含动力切换单元。研究了该动力切换单元由离合机构等构成的情况,例如,在使上述小齿轮在上述第一旋转限制位置向反转方向旋转的情况下,不使上述小齿轮与上述输出齿轮啮合,而在使上述小齿轮向上述正转方向旋转的情况下,上述小齿轮与上述输出齿轮啮合。
在此,在上述离合机构中,作为进行动力传递状态的切换的结构之一,研究了以下结构:例如,通过使设置于上述输出齿轮侧并被朝向上述小齿轮施力的杆部件转动,切换杆部件与上述小齿轮的接触状态和非接触状态,进行动力传递状态的切换。
在该结构中,通过使上述杆部件以转动轴为中心可转动,并朝向上述小齿轮对上述杆部件施力,能够切换上述杆部件与上述小齿轮接触的状态和上述杆部件克服对上述杆部件作用的施力而从上述小齿轮分离的状态。在这种结构中,为了切换状态,期望使被朝向上述小齿轮施力的杆部件平滑地转动。
但是,在上述转动轴的轴线方向上,如果在杆部件上作用上述作用力的部位和上述转动轴的轴线方向上的上述转动轴的中心处于偏离的位置,则上述转动轴由于上述作用力而可能在上述轴线方向上发生歪斜,并且可能会使上述转动轴在上述轴线方向上发生倾斜。其结果为,由于上述杆部件的转动出现扭动或在上述杆部件转动时与上述输出齿轮之间的摩擦力增大,上述杆部件的平滑转动会受到阻碍。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阀驱动装置,其包含能够通过降低噪音并且抑制转动轴的倾斜来进行平滑的动力传递切换的动力传递切换部。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在本公开内容的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阀驱动装置,其包括驱动阀体的阀体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驱动机构包含:电动机;驱动侧齿轮,所述驱动侧齿轮由所述电动机驱动旋转;从动侧齿轮,所述从动侧齿轮在与所述驱动侧齿轮啮合的状态下,通过所述驱动侧齿轮的旋转使所述阀体旋转;以及动力传递切换部,所述动力传递切换部能够切换所述驱动侧齿轮与所述从动侧齿轮啮合并将所述电动机的动力传递到所述从动侧齿轮的动力传递状态和所述驱动侧齿轮与所述从动侧齿轮的啮合状态被解除的动力非传递状态,所述动力传递切换部包含:至少一个凸部,所述至少一个凸部形成于所述驱动侧齿轮上,并朝向该驱动侧齿轮的半径方向突出;旋转限制部,所述旋转限制部相对于所述从动侧齿轮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从动侧齿轮上,并能够与所述至少一个凸部卡合,所述旋转限制部包括:转动轴,所述转动轴插入所述从动侧齿轮;杆部,所述杆部在所述转动轴的轴线方向上设置于该转动轴的一端侧,并被朝向所述从动侧齿轮的半径方向外侧施力;以及腿部,所述腿部在所述转动轴的轴线方向上设置于该转动轴的另一端侧,所述腿部限制对所述杆部作用的施力引起的所述转动轴的倾斜。
本实施方式的所述旋转限制部包括:转动轴,所述转动轴插入所述从动侧齿轮;杆部,所述杆部在所述转动轴的轴线方向上设置于该转动轴的一端侧,并被朝向所述从动侧齿轮的半径方向外侧施力;腿部,所述腿部在所述转动轴的轴线方向上设置于该转动轴的另一端侧,所述腿部限制对所述杆部作用的施力引起的所述转动轴的倾斜,所以能够抑制上述转动轴的倾斜,能够使动力传递切换部的动力传递切换变得平滑。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在动力传递切换部切换驱动侧齿轮和从动侧齿轮的啮合状态来切换动力传递的状态,不需要使上述电动机失步,所以能够降低噪音。
在本发明的阀驱动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腿部沿与所述杆部被施力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沿与所述杆部被施力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不只限于沿相对于施力方向反转180度的方向延伸的情况,也包括沿包含作用在与施力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的力的矢量分量的方向延伸的情况。
在此,上述杆部被作用力施力。由此,在上述转动轴上,由于上述作用力而产生使上述转动轴相对于轴线方向倾斜的转矩。本实施方式的所述腿部向与所述杆部被施力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所以当上述枢轴因上述转矩而倾斜时,上述腿部被推向上述从动侧齿轮,所以能够可靠地限制上述枢轴倾斜。
本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所述腿部从所述转动轴朝向所述从动侧齿轮的半径方向内侧延伸。
在此,上述旋转限制部采用能够将上述杆部与驱动侧齿轮的至少一个凸部卡合的结构,因此,需要设置于上述从动侧齿轮上靠近该从动侧齿轮的半径方向外周侧的位置。因此,如果采用使上述腿部从上述转动轴朝向上述从动侧齿轮的半径方向外侧延伸的结构,则上述腿部的长度变短。
根据本实施方式,上述腿部从上述转动轴朝向上述从动侧齿轮的半径方向内侧延伸,所以与将上述腿部向上述半径方向外侧延伸的情况相比,能够延长上述腿部的长度。其结果为,能够使上述转动轴不易歪斜。
在本发明的阀驱动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从动侧齿轮上形成有凸状部,该凸状部在半径方向外侧且所述从动侧齿轮的轴线方向上从所述从动侧齿轮的一侧的表面突出,且形成有在所述从动侧齿轮的轴线方向上贯通所述从动侧齿轮的孔部,所述孔部的一部分形成于所述凸状部。
在本实施方式的所述从动侧齿轮上形成有凸状部,该凸状部在半径方向外侧且所述从动侧齿轮的轴线方向上从所述从动侧齿轮的一侧的表面突出,且形成有在所述从动侧齿轮的轴线方向上贯通所述从动侧齿轮的孔部,所述孔部的一部分形成于所述凸状部,所以能够将上述旋转限制部的上述转动轴配置于上述从动侧齿轮的靠近上述半径方向外周侧的位置,能够使上述腿部的长度更长。其结果为,能够可靠地抑制上述转动轴的歪斜。
在本发明的阀驱动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孔部的一部分位于比所述从动侧齿轮的齿的齿底圆靠所述从动侧齿轮的半径方向外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上述旋转限制部的上述转动轴的一部分配置于上述从动侧齿轮的齿底圆的外侧,能够使上述腿部的长度更长。其结果为,能够可靠地抑制上述转动轴的歪斜。
在本发明的阀驱动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凸状部上与所述孔部对应的位置形成有支承面,所述支承面沿着所述从动侧齿轮的轴线方向延伸并支承所述转动轴。
在本实施方式的所述凸状部上与所述孔部对应的位置形成有支承面,所述支承面沿着所述从动侧齿轮的轴线方向延伸并支承所述转动轴,所以除上述腿部以外,上述支承面也能够支承上述转动轴并抑制上述转动轴的歪斜。其结果为,能够使上述旋转限制部以上述转动轴为中心的转动更平滑。
在本发明的阀驱动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从动侧齿轮上形成有与所述孔部连通并且可将所述腿部插入的狭缝部,在所述从动侧齿轮的轴线方向上与所述一侧的表面相反侧的另一侧的表面上形成有腿部收容部,所述腿部收容部与所述狭缝部连通并收容所述腿部,并且,容许所述腿部随着所述旋转限制部的转动而转动。
在本实施方式的所述从动侧齿轮上形成有与所述孔部连通并且可所述腿部插入的狭缝部,在所述从动侧齿轮的轴线方向上与所述一侧的表面相反侧的另一侧的表面上形成有腿部收容部,所述腿部收容部与所述狭缝部连通并收容所述腿部,并且,容许所述腿部随着所述旋转限制部的转动而转动。因此,上述腿部被收容于设置于上述从动侧齿轮的另一侧的表面的腿部收容部中,所以能够实现上述轴线方向上的上述阀体驱动机构的尺寸的小型化。
在本发明的阀驱动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包含施力部件,所述施力部件将所述旋转限制部朝向所述从动侧齿轮的半径方向外侧施力。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上述作用效果。
在本发明的阀驱动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力部件是被保持于所述从动侧齿轮的轴部的扭簧,在所述从动侧齿轮上设置有保持所述扭簧的一个端部的保持部,所述扭簧的另一个端部对所述旋转限制部施力。
本实施方式的所述施力部件是被保持于所述从动侧齿轮的轴部的扭簧,在所述从动侧齿轮上设置有保持所述扭簧的一个端部的保持部,所述扭簧的另一个端部对所述旋转限制部施力,所以能够简化所述从动侧齿轮上的所述施力部件的保持结构。
在本发明的阀驱动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限制部的杆部包含第一接触部及第二接触部,在所述驱动侧齿轮沿第一方向旋转时,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至少一个凸部接触,在所述驱动侧齿轮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即第二方向旋转时,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至少一个凸部接触,在所述至少一个凸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接触时,所述旋转限制部被所述至少一个凸部按压使所述从动侧齿轮旋转,所述驱动侧齿轮的齿和所述从动侧齿轮的齿啮合,成为所述动力传递状态,在所述至少一个凸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接触时,所述旋转限制部克服对该旋转限制部作用的施力向所述半径方向内侧转动,所述驱动侧齿轮的齿不与所述从动侧齿轮的齿啮合,所述驱动侧齿轮空转,维持所述动力非传递状态。
本实施方式的所述旋转限制部的杆部包含第一接触部及第二接触部,在所述驱动侧齿轮沿第一方向旋转时,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至少一个凸部接触,在所述驱动侧齿轮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即第二方向旋转时,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至少一个凸部接触,在所述至少一个凸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接触时,所述旋转限制部被所述至少一个凸部按压使所述从动侧齿轮旋转,所述驱动侧齿轮的齿和所述从动侧齿轮的齿啮合,成为所述动力传递状态,在所述至少一个凸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接触时,所述旋转限制部克服对该旋转限制部作用的施力向所述半径方向内侧转动,所述驱动侧齿轮的齿不与所述从动侧齿轮的齿啮合,所述驱动侧齿轮空转,维持所述动力非传递状态。因此,只要根据上述驱动侧齿轮的旋转方向切换与上述至少一个凸部接触的部位就能够进行动力从上述电动机向上述从动侧齿轮的传递或切断,所以能够将上述旋转限制部设计为简单的结构。
在本发明的阀驱动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侧齿轮包含共转防止部,在所述至少一个凸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接触,所述旋转限制部克服对该旋转限制部作用的施力向所述半径方向内侧转动时,所述第二接触部被所述至少一个凸部向该凸部的旋转方向推压,所述共转防止部限制所述从动侧齿轮沿与所述驱动侧齿轮的旋转方向相应的旋转方向旋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共转防止部限制所述驱动侧齿轮引起的上述从动侧齿轮的共转旋转,能够维持上述驱动侧齿轮的空转状态,并且可靠地维持上述动力非传递状态。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所述腿部限制对所述杆部作用的施力引起的所述转动轴的倾斜,所以能够抑制上述转动轴的倾斜,能够使动力传递切换部的动力传递切换平滑。另外,本发明的动力传递切换部能够通过切换驱动侧齿轮和从动侧齿轮的啮合状态来切换动力传递的状态,不需要使上述电动机失步,所以能够降低噪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阀驱动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阀驱动装置的侧剖面图。
图3是阀驱动装置中的阀体驱动机构的立体图。
图4是阀驱动装置中的阀体驱动机构的立体图。
图5是输出侧齿轮的立体图。
图6是输出侧齿轮的俯视图。
图7是阀体驱动机构中的从动侧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从上面侧观察从动侧齿轮的立体图。
图9是从上面侧观察从动侧齿轮的立体图。
图10是从底面侧观察从动侧齿轮的立体图。
图11是旋转限制部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旋转限制部的腿部和从动侧齿轮的腿部收容部的关系的立体图。
图13(A)图是从与阀座面相反的一侧观察阀体的立体图,图13(B)图是从座面侧观察阀体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各步骤中的第一阀及第二阀的开闭状态的图。
图15是表示输出侧齿轮与从动侧齿轮的相位状态和阀体的状态的图。
图16是表示输出侧齿轮与从动侧齿轮的相位状态和阀体的状态的图。
图17是表示输出侧齿轮与从动侧齿轮的相位状态和阀体的状态的图。
图18是表示原点返回动作中的阀体驱动机构的状态的图。
图19是表示原点返回动作中的阀体驱动机构的状态的图。
图20是表示阀体驱动时的阀体驱动机构的状态的图。
图21是表示阀体驱动时的阀体驱动机构的状态的图。
图22是表示原点位置上的输出侧齿轮与从动侧齿轮的关系的图。
图23(A)图及图23(B)图是表示由第二旋转限制部限制从动侧齿轮相对于驱动侧齿轮的共转旋转的状态的图。
图24是表示旋转限制部的转动轴的中心位置相对于从动侧齿轮的关系的图。
图25是说明作用于旋转限制部的作用力和腿部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26(A)图及图26(B)图是说明用曲面构成杆部的第二接触部而获得的效果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阀驱动装置、12阀本体、14流入管、16第一流出管、
18第二流出管、20罩部件、22基础部件、24电动机、
26密封罩、26a、28c轴承部、28基台本体、28a、50p上表面
28b流体入口、30阀体驱动机构、32阀室、34阀座构成部件、
34a第一流体出口、34b第二流体出口、34c阀座面、
34d、50d、50g、56a、56d贯通孔、36定子、37驱动线圈、
38驱动磁体、40转子、42磁芯部件、42a极齿、
46驱动侧齿轮、46a齿轮部、46b凸部、46c锁定回避齿、
46d本体部、48、54支轴、50从动侧齿轮、50a啮合部、
50b非啮合部、50c第一旋转限制部、50e凹部、50f保持部、
50h杆转动限制部、50j齿、50k第二旋转限制部、50m齿底圆、
50n凸状部、50q狭缝部、50r下表面、50s腿部收容部、
50t避让部、50u支承面、50v、64间隙、52动力传递切换部、
56阀体、56b滑动面、56c缺口部、56e节流孔、
58保持部件、58a突缘部、58b筒状部、60扭簧、
60a一个端部、60b另一个端部、62、66旋转限制部、62a、66a转动轴、
62b、66b杆部、62c第一接触部、62d、66c第二接触部、
62e弹簧保持部、62f弹簧接触部、62g弹簧防脱部、62h腿部、
C1、C2中心、F1施力方向、R1第一方向、R2第二方向、
S0、S1、S2、S3、S4、S5、S6、S7、S8、S9、S10、S11、S12、S13、S14、S15、S16、S17步骤、
W1、W2转动量、d1、d2齿顶圆直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在各实施例中,对于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仅在第一实施例中进行说明,在之后的实施例中省略其结构的说明。
<<<实施方式>>>
<<<阀驱动装置的概况>>>
参照图1至图4,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阀驱动装置10。作为一例,阀驱动装置10装载于冰箱上,是调节冰箱内冷却用的制冷剂(流体)的供给量的装置。阀驱动装置10包含:阀本体12;从阀本体12延伸的流入管14;与流入管14平行延伸的第一流出管16及第二流出管18;覆盖阀本体12的上部的罩部件20。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起见,以流入管14、第一流出管16及第二流出管18的延伸方向为上下方向,以阀本体12为上侧,以流入管14、第一流出管16及第二流出管18为下侧进行说明。
在图2中,阀本体12包含基础部件22、电动机24、密封罩26、基台本体28以及阀体驱动机构30。基台本体28包括上表面28a。在基台本体28上分别安装有流入管14、第一流出管16及第二流出管18。在基台本体28的上部安装有密封罩26。基台本体28和密封罩26形成阀室32。
如图3所示,在上表面28a上形成有流体入口28b。流体入口28b与安装于基台本体28上的流入管14连通。制冷剂(流体)从流入管14供给到阀室32内。
另一方面,在基台本体28上安装有阀座构成部件34(参照图2、图3、图7及图15至图17)。在阀座构成部件34上,分别安装有第一流出管16及第二流出管18,并且设置有与第一流出管16连通的第一流体出口34a和与第二流出管18连通的第二流体出口34b。从流入管14供给到阀室32内的流体从第一流体出口34a向第一流出管16流出,或者从第二流体出口34b向第二流出管18流出。
如图2所示,电动机24包含定子36和安装有驱动磁体38的转子40。定子36以夹着密封罩26包围转子40的周围的方式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定子36包含磁芯部件42。在定子36的磁芯部件42上,作为驱动线圈37卷绕有绕组。卷绕于定子36上的驱动线圈37(绕组)的一端与未示出的电动机端子的一端捆扎连接。未示出的电动机端子通过与未示出的连接器或者基板等电连接而向定子36供电。
如图2及图3所示,转子40包含驱动磁体38、驱动侧齿轮46以及支轴48。驱动侧齿轮46和驱动磁体38相对于支轴48可旋转地安装在支轴48上。驱动磁体38安装于驱动侧齿轮46上。支轴48的上端被形成于密封罩26上的轴承部26a支承,支轴48的下端被形成于基台本体28上的轴承部28c支承。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当定子36(驱动线圈37)被励磁时,转子40在阀室32内通过驱动磁体38以支轴48为旋转中心旋转。
<<<阀体驱动机构的概况>>>
参照图3至图12说明阀体驱动机构30的结构。如图3及图4所示,阀体驱动机构30包含电动机24、驱动侧齿轮46、从动侧齿轮50以及动力传递切换部52。稍后将描述动力传递切换部52,将驱动侧齿轮46和从动侧齿轮50之间的动力传递构成为,能够切换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状态和不传递动力的动力非传递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动力传递切换部52包含后述的驱动侧齿轮46的凸部46b和旋转限制部62。
如图5及图6所示,驱动侧齿轮46在下端部形成有齿轮部46a。在齿轮部46a的上方形成有多个凸部46b。在驱动侧齿轮46的周向上,与凸部46b对应的齿轮部46a的齿构成为锁定回避齿46c。
多个凸部46b从驱动侧齿轮46的本体部46d向驱动侧齿轮46的半径方向外侧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凸部46b形成为平板状。此外,凸部46b的形状不限于平板状,只要是能够与后述的旋转限制部62卡合的形状即可。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凸部46b在驱动侧齿轮46的周向上分别形成于驱动磁体38的与N极或S极对应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驱动磁体38的磁极的数量构成为8极。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凸部46b在驱动侧齿轮46上设置于四个部位。具体而言,凸部46b在驱动侧齿轮46上沿驱动侧齿轮46的圆周方向等间隔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凸部46b形成于四个部位,所以每隔90度设置一个(参照图18至图21)。在本实施方式中,凸部46b形成为与驱动侧齿轮46的齿轮部46a的齿的齿厚对应的厚度。
参照图6,在本实施方式中,锁定回避齿46c的齿顶圆直径设定为d1。另一方面,在齿轮部46a上锁定回避齿以外的齿的齿顶圆直径设定为d2。在本实施方式中,齿顶圆直径d1设定为小于齿顶圆直径d2。此外,图6中的点划线的圆表示锁定回避齿46c的齿顶圆直径,双点划线的圆表示锁定回避齿46c以外的齿的齿顶圆直径。
接着,说明相对于驱动侧齿轮46进行从动旋转的从动侧齿轮50这一侧的结构。如图2所示,支轴54被插入从动侧齿轮50的半径方向中心。从动侧齿轮50构成为相对于支轴54可旋转。在从动侧齿轮50的下方设置有阀体56。在本实施方式中,阀体56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支轴54与从动侧齿轮50一体地旋转。在阀体56的下方设置有阀座构成部件34。阀座构成部件34的上表面构成为阀座面34c。
另外,在阀座构成部件34的中心设置有贯通孔34d,供支轴54插入。此外,在图4中省略了支轴54。在图4中,标注符号R1的箭头表示驱动侧齿轮46的一旋转方向即第一方向,标注符号R2的箭头表示驱动侧齿轮46的另一旋转方向即第二方向。
在从动侧齿轮50的上部安装有保持部件58。支轴54穿通保持部件58。另外,保持部件58构成为上部形成有突缘部58a的圆筒状的部件,作为“施力部件”的扭簧60穿通保持于筒状部58b。另外,在从动侧齿轮50的上部安装有杆状的旋转限制部62。
<<<关于从动侧齿轮>>>
参照图4、图7至图10,在从动侧齿轮50上,形成有在外周部分上沿着圆周方向连续形成有多个齿的啮合部50a和未形成齿的非啮合部50b。另外,在从动侧齿轮50的外周部分,在啮合部50a的第二方向R2侧的端部设置有第一旋转限制部50c,该第一旋转限制部50c限制从动侧齿轮50向第一方向R1侧的旋转,在啮合部50a的第一方向R1侧的端部设置有非啮合部50b。
而且,在非啮合部50b上的第一方向R1侧的端部,设置有作为“共转防止部”的第二旋转限制部50k。此外,在图8及图9中,标注符号R1的箭头表示驱动侧齿轮46沿第一方向旋转时的从动侧齿轮50的从动旋转方向,标注符号R2的箭头表示驱动侧齿轮46沿第二方向旋转时的从动侧齿轮50的从动旋转方向。此外,在图18至图21中省略了标注第二旋转限制部50k的符号。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如图15的步骤S0所示,比较驱动侧齿轮46的基准圆直径和从动侧齿轮50的基准圆直径时,从动侧齿轮50的基准圆直径形成得较大。而且,驱动侧齿轮46的齿轮部46a的齿的数量少于在从动侧齿轮50的啮合部50a形成的齿的数量。因此,在驱动侧齿轮46的齿轮部46a和从动侧齿轮50的啮合部50a啮合并旋转的动力传递状态下,能够使电动机24的旋转减速并传递给从动侧齿轮50,所以即使使用小的动力源也能够获得大的转矩,能够可靠地驱动后述的阀体56。
另外,如图7至图10所示,在从动侧齿轮50的中心部设置有供支轴54插入的贯通孔50d。而且,在从动侧齿轮50的上表面50p上的贯通孔50d的周围,形成有接受保持部件58的一部分并与保持部件58卡合的凹部50e。与凹部50e卡合的保持部件58与支轴54一起构成从动侧齿轮50的轴部,并且保持扭簧60。
另外,在从动侧齿轮50的上表面50p,以包围凹部50e的方式设置有圆弧状的保持部50f。如图4所示,保持部50f构成为,与扭簧60的一个端部60a卡合,保持该端部60a。另外,在从动侧齿轮50的上表面50p设置有作为“孔部”的贯通孔50g、杆转动限制部50h以及狭缝部50q。作为一例,狭缝部50q与贯通孔50g连通,从贯通孔50g向从动侧齿轮50的半径方向内侧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狭缝部50q设定为后述的旋转限制部62的腿部62h可插入的尺寸。
在图10中,在从动侧齿轮50的下表面50r形成有腿部收容部50s。腿部收容部50s在下表面50r上与贯通孔50g及狭缝部50q连通。腿部收容部50s形成为,当使穿通狭缝部50q的旋转限制部62的腿部62h以转动轴62a为支点转动时,容许腿部62h的转动。在本实施方式中,腿部收容部50s形成为,在下表面50r上以贯通孔50g为中心向从动侧齿轮50的半径方向内侧延伸的扇状的凹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下表面50r上设置有凹状的腿部收容部50s,所以可以防止腿部62h从下表面50r突出,能够实现阀体驱动机构30的小型化。
在图8、图9及图24中,在从动侧齿轮50上形成有从上表面50p向上方突出并且朝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凸状部50n。在从动侧齿轮50的圆周方向上,在凸状部50n的一侧形成有第一旋转限制部50c,在另一侧形成有第二旋转限制部50k。在凸状部50n上且从动侧齿轮50的半径方向内侧,形成有杆转动限制部50h。在凸状部50n上,杆转动限制部50h朝向半径方向外侧形成凹状,以接受杆状的旋转限制部62的转动轴62a的一部分及杆部62b的一部分。
贯通孔50g的至少一部分进入凸状部50n上朝向半径方向外侧形成凹状的部位。此处,图24中标注符号50m的双点划线的圆表示从动侧齿轮50的啮合部50a的齿的齿底圆。在本实施方式中,贯通孔50g的一部分位于比齿底圆50m靠半径方向外侧。由此,能够将贯通孔50g配置于从动侧齿轮50的半径方向上的靠近外周的部位,能够增加后述的旋转限制部62的腿部62h的长度。
而且,在凸状部50n上,在杆转动限制部50h的第一方向R1侧形成有避让部50t,在避让部50t的第一方向R1侧形成有支承面50u。如图24所示,避让部50t构成为,比杆转动限制部50h更向从动侧齿轮50的半径方向外侧凹陷,使得在凸状部50n不与旋转限制部62的转动轴62a接触。由此,如图24所示,在旋转限制部62与杆转动限制部50h接触的状态下,在转动轴62a和避让部50t之间形成间隙50v。此外,在图18至图21中省略了间隙50v。
如图2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间隙50v,使杆转动限制部50h和转动轴62a成为分开的状态,能够使杆转动限制部50h和旋转限制部62的第二接触部62d的接触位置位于远离转动轴62a的位置。
在此,在没有设置避让部50t的情况下,转动轴62a和杆转动限制部50h接触,由于转动轴62a的制造上的尺寸偏差,杆部62b的前端位置相对于转动方向变得不稳定。其结果为,与驱动侧齿轮46的凸部46b的接触位置变得不稳定,使动力传递切换部52上的非动力传递状态的维持变得不稳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避让部50t与转动轴62a之间形成间隙50v,所以能够减小转动轴62a的制造上的尺寸偏差的影响,能够使杆部62b的前端位置稳定。
支承面50u形成为与贯通孔50g的内周面的一部分齐平的面,从贯通孔50g延伸到位于贯通孔50g的上部的凸状部50n的上部。因此,转动轴62a被支承面50u沿着轴线方向支承。
<<<关于旋转限制部>>>
参照图11,旋转限制部62包含转动轴62a、杆部62b以及腿部62h。在杆部62b上设置有第一接触部62c、第二接触部62d以及弹簧保持部62e。弹簧保持部62e包含作为“施力部件接触部”的弹簧接触部62f和弹簧防脱部62g。
如图4所示,旋转限制部62可转动地安装于从动侧齿轮50的上部。具体而言,旋转限制部62的转动轴62a及腿部62h插入从动侧齿轮50的贯通孔50g及狭缝部50q(图8)。旋转限制部62构成为使转动轴62a相对于从动侧齿轮50能够转动。
标注符号C1的点表示旋转限制部62的转动轴62a的转动中心。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限制部62以使转动轴62a的转动中心位于从动侧齿轮50的齿底圆50m的半径方向内侧的方式安装于从动侧齿轮50上。
如图11及图2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转动轴62a的轴线方向上的一端侧设置有杆部62b,在另一端侧设置有腿部62h。在本实施方式中,杆部62b形成为从转动轴62a延伸的圆弧状的杆。当旋转限制部62被安装在从动侧齿轮50上时,在杆部62b上的从动侧齿轮50的半径方向外侧形成有第二接触部62d。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接触部62d构成为,沿着从动侧齿轮50的圆周方向延伸的曲面。在杆部62b的前端形成有第一接触部62c及弹簧保持部62e。
如图24所示,在旋转限制部62的杆部62b的弹簧保持部62e的弹簧接触部62f,接触扭簧60的另一个端部60b并被扭簧60的另一个端部60b按压。在弹簧保持部62e上,弹簧防脱部62g夹着扭簧60的另一个端部60b设置于弹簧接触部62f的相反侧。弹簧防脱部62g防止与弹簧接触部62f接触的扭簧60的另一个端部60b由于旋转限制部62的转动状态而从弹簧接触部62f分离时,扭簧60的另一个端部60b从弹簧保持部62e脱落。因此,可以用简单的结构保持扭簧60。
在本实施方式中,弹簧接触部62f设置于杆部62b的前端。在此,对弹簧接触部62f施力的扭簧60的作用力将图24中的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力矩赋予旋转限制部62。该旋转力矩的大小取决于从转动轴62a的中心C1到弹簧接触部62f的距离和扭簧60的作用力。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弹簧接触部62f设置于杆部62b的前端,即使扭簧60的作用力小也能够得到大的转矩。由此,在旋转限制部62的杆部62b与凸部46b分开时,能够通过扭簧60的作用力使杆部62b的前端可靠地返回与凸部46b接触前的位置,即被杆转动限制部50h限制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限制部62受到扭簧60的作用力,使得杆部62b的第二接触部62d与从动侧齿轮50的杆转动限制部50h接触并按压杆转动限制部50h。即,旋转限制部62的杆部62b通过扭簧60的作用力,被朝向从动侧齿轮50的半径方向外侧施力,在第二接触部62d和杆转动限制部50h接触的位置限制向半径方向外侧的转动。
对此,当克服扭簧60的作用力而将第二接触部62d向从动侧齿轮50的半径方向内侧按压时,旋转限制部62以转动轴62a为中心向从动侧齿轮50的半径方向内侧转动。当解除对第二接触部62d向半径方向内侧的按压时,杆部62b通过扭簧60的作用力转动并返回到第二接触部62d和杆转动限制部50h接触的位置。
在图24中,标注符号F1的箭头表示扭簧60对弹簧接触部62f施力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限制部62的腿部62h从转动轴62a朝向与扭簧60的另一个端部60b的施力方向F1相反的方向延伸。具体而言,腿部62h从转动轴62a向从动侧齿轮50的半径方向内侧方向延伸。在此,与施力方向F1相反的方向不仅是使施力方向F1反转180度的方向,还是作为力的矢量分量包含与施力方向F1相反的方向的矢量分量的方向的相反方向。
在图25中,当扭簧60对弹簧接触部62f施力时,旋转限制部62以转动轴62a的轴线方向上的中心C2为中心向图25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旋转限制部62欲向顺时针方向转动时,向与施力方向F1相反的方向延伸的腿部62h被推向腿部收容部50s,从而抑制了转动轴62a的歪斜,限制了旋转限制部62的转动。而且,支承面50u与腿部62h同样,也限制旋转限制部62的转动,通过支承转动轴62a来限制转动轴62a向顺时针方向歪斜。
另外,通过将腿部62h构成为从转动轴62a向从动侧齿轮50的半径方向内侧方向延伸,与将腿部62h向从动侧齿轮50的半径方向外侧方向延伸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加腿部62h的长度。其结果为,能够使转动轴62a不易歪斜。
<<<关于阀体>>>
参照图7、图13(A)及图13(B)说明阀体56。如图13(A)及图13(B)所示,阀体56构成为圆盘状的部件。在阀体56的中央部设置有贯通孔56a。支轴54被插入贯通孔56a中。阀体56的下表面构成为在阀座构成部件34的阀座面34c上滑动的滑动面56b。在阀体56上,滑动面56b的一部分被切除,构成为缺口部56c。
如图13(B)所示,缺口部56c制成相对于阀体56的滑动面56b向上方侧凹下的形状。此外,在缺口部56c上设置有两个部位的贯通孔56d。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从从动侧齿轮50的下表面突出的图中未示出的凸台插入到贯通孔56d中,使得从动侧齿轮50和阀体56能够一体旋转。
另外,在阀体56上设置有节流孔56e,该节流孔56e沿上下方向贯通且在滑动面56b上开口。在本实施方式中,节流孔56e在流体的路径上包括宽度比第一流体出口34a及第二流体出口34b窄的部位。此外,更优选节流孔56e在流体的路径上包括宽度最窄的部位。
以上是阀驱动装置10及阀体驱动机构30的主要结构,以下,按顺序说明阀体驱动机构30对阀体56的流体的控制及驱动侧齿轮46和从动侧齿轮50的动力传递状态、动力非传递状态。
<<<关于阀体进行的流体控制>>>
参照图14至图17,说明流体从流体入口28b向第一流体出口34a及第二流体出口34b的至少一方流动的流量控制。在图15的步骤S0中,驱动侧齿轮46相对于从动侧齿轮50位于原点位置。此外,关于原点位置上的驱动侧齿轮46的齿和从动侧齿轮50的齿的关系,稍后进行描述。
如图15所示,在步骤S0(原点位置)中,阀体56的缺口部56c位于第一流体出口34a及第二流体出口34b的上方。因此,阀体56是未关闭第一流体出口34a及第二流体出口34b的状态,所以第一流体出口34a及第二流体出口34b处于打开的状态。由此,从流体入口28b供给到阀室32内的流体通过第一流体出口34a及第二流体出口34b向第一流出管16及第二流出管18流出(参照图14的开闭模式)。
接着,驱动电动机24使其旋转,使转子40或者驱动侧齿轮46向第一方向R1旋转。此时,与驱动侧齿轮46啮合的从动侧齿轮50也进行从动旋转(图15中的顺时针方向),转换为步骤S1(图15的中央的图)的状态。通过从动侧齿轮50的从动旋转,阀体56相对于阀座构成部件34,滑动面56b在阀座面34c上以密接状态沿图15中的顺时针方向滑动。即使在步骤S1中,因为缺口部56c位于第一流体出口34a及第二流体出口34b的上方,所以第一流体出口34a及第二流体出口34b成为打开状态即图14中的打开模式。
如图15下方的图所示,如果使驱动侧齿轮46向第一方向R1进一步旋转,则从步骤S1的状态转换到步骤S2的状态。在该状态下,节流孔56e位于第一流体出口34a的上方,缺口部56c位于第二流体出口34b的上方。第一流体出口34a成为从第一流体出口34a流出的流体的流量被节流孔56e限制的状态。
即,如步骤S0及步骤S1所示,与从完全打开的状态的第一流体出口34a流出的流体的流量相比,从由节流孔56e限制的状态的第一流体出口34a流出的流体的流量减小。即,成为图14的步骤S2中的微开模式。因为第二流体出口34b为打开的状态,所以成为打开模式。
接着,如图16上方的图所示,如果使驱动侧齿轮46进一步向第一方向R1旋转,则从步骤S2的状态转换为步骤S3的状态。在该状态下,节流孔56e在第一流体出口34a的上方从位置脱开。第一流体出口34a被阀体56的滑动面56b覆盖而关闭。因此,第一流体出口34a成为关闭模式(图14),流体从阀室32向第一流出管16流动的路径被遮挡。另一方面,缺口部56c位于第二流体出口34b的上方。因此,第二流体出口34b打开,成为打开模式(图14)。
接着,如图16中央的图所示,当使驱动侧齿轮46进一步向第一方向R1旋转时,从步骤S3的状态转换为步骤S4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第一流体出口34a被阀体56的滑动面56b覆盖而关闭。因此,第一流体出口34a从步骤S3开始继续维持关闭模式(图14)状态,维持流体从阀室32向第一流出管16流动的路径被遮挡的状态。
而且,节流孔56e位于第二流体出口34b的上方。因此,第二流体出口34b是从第二流体出口34b流出的流体的流量被节流孔56e限制的状态,成为图14的步骤S4中的微开模式。
接着,如图16下方的图所示,当使驱动侧齿轮46向第一方向R1旋转时,从步骤S4的状态转换为步骤S5的状态。在步骤S5的状态下,第一流体出口34a及第二流体出口34b成为被阀体56的滑动面56b覆盖而关闭的状态。即,成为图14的步骤S5中的关闭模式。在该状态下,成为流体从阀室32向第一流出管16及第二流出管18流动的路径被遮挡的状态。
接着,如图17所示,当使驱动侧齿轮46进一步向第一方向R1旋转时,从步骤S5的状态转换为步骤S6的状态。在步骤S6的状态下,缺口部56c再次位于第一流体出口34a的上方。因此,第一流体出口34a成为完全打开的状态,成为图14中的打开模式。另一方面,第二流体出口34b维持被阀体56的滑动面56b覆盖而关闭的状态,所以维持流体从阀室32向第二流出管18流动的路径被遮挡的状态。即,在图14的步骤S6中成为关闭模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用电动机24使阀体56相对于阀座构成部件34旋转,能够将第一流体出口34a及第二流体出口34b分别切换为打开状态、微开状态以及关闭状态,能够调节从阀室32分别向第一流出管16及第二流出管18流出的流体的流量。
<<<关于动力传递切换部中的从动力传递状态向动力非传递状态的切换>>>
在图18及图19中,说明阀体驱动机构30的动力传递切换部52的原点位置返回动作。在步骤S7中,驱动侧齿轮46向第二方向R2旋转。在步骤S7的状态下,驱动侧齿轮46的齿轮部46a与从动侧齿轮50的啮合部50a啮合。此外,步骤S7是使驱动侧齿轮46向第一方向R1侧旋转并使从动侧齿轮50进行从动旋转后,将旋转方向切换为第二方向侧并返回原点位置的中途的状态。
另外,当从步骤S7转换为步骤S8时,驱动侧齿轮46相对于从动侧齿轮50返回原点位置。在此,原点位置是指,驱动侧齿轮46的齿轮部46a和从动侧齿轮50的啮合部50a的啮合状态被解除,齿轮部46a位于从动侧齿轮50的非啮合部50b内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在驱动侧齿轮46向第二方向旋转的情况下,成为无法进行从驱动侧齿轮46向从动侧齿轮50的动力传递的动力非传递状态。
具体而言,参照步骤S7至步骤S12的图,当驱动侧齿轮46向第二方向R2侧旋转时,四个凸部46b也向第二方向R2旋转。随着从步骤S7进入步骤S9,与旋转限制部62的第二接触部62d对置的凸部46b伴随向第二方向R2侧的旋转而接近第二接触部62d,在步骤S9中与第二接触部62d接触。
当驱动侧齿轮46进一步向第二方向R2旋转时,与第二接触部62d接触的凸部46b也向第二方向R2侧旋转。此时,如步骤S10及步骤S11所示,凸部46b克服扭簧60的作用力而按压第二接触部62d。其结果为,旋转限制部62以转动轴62a为中心向从动侧齿轮50的半径方向内侧转动。
之后,如步骤S11及步骤S12所示,当驱动侧齿轮46进一步向第二方向R2旋转时,按压第二接触部62d的凸部46b从第二接触部62d分离。其结果为,旋转限制部62通过扭簧60的作用力向半径方向外侧转动,第二接触部62d转动到与从动侧齿轮50的杆转动限制部50h接触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驱动侧齿轮46的齿轮部46a位于从动侧齿轮50的非啮合部50b内的状态下,当使驱动侧齿轮46向第二方向R2侧旋转时,凸部46b重复与旋转限制部62的第二接触部62d间歇性地接触和分离,并且,齿轮部46a继续在非啮合部50b内空转。因此,能够防止动力非传递状态中的驱动侧齿轮46的齿和从动侧齿轮50的齿不经意地接触,能够防止齿彼此之间碰撞时发出碰撞音。
通过齿轮部46a继续在非啮合部50b内空转,驱动侧齿轮46的齿轮部46a和从动侧齿轮50的啮合部50a的啮合被解除的状态继续。其结果为,维持电动机24的动力无法从驱动侧齿轮46向从动侧齿轮50传递的动力非传递状态。因此,能够降低电动机24中可能发生失步的风险,并且能够抑制由失步引起的噪音。
<<<关于第二旋转限制部>>>
参照图23(A)及图23(B),说明第二旋转限制部50k。图23(A)及图23(B)表示从步骤S10到步骤S11之间的驱动侧齿轮46和从动侧齿轮50的关系。在图23(A)中,凸部46b与旋转限制部62的第二接触部62d接触,在按压第二接触部62d时,凸部46b向第二方向R2侧旋转,因此按压第二接触部62d,以使该第二接触部62d向图23(A)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
在此,被凸部46b按压的第二接触部62d与从动侧齿轮50一起向图23(A)及图23(B)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动侧齿轮50上,在非啮合部50b的第一方向R1方向侧设置有第二旋转限制部50k。当从动侧齿轮50与第二接触部62d一起向图23(A)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时,第二旋转限制部50k与位于非啮合部50b内的驱动侧齿轮46的齿轮部46a的齿轮接触(图23(A))。
当第二旋转限制部50k与齿轮部46a的齿接触时,从动侧齿轮50向图23(A)及图23(B)中的逆时针方向的旋转被限制。而且,在该状态下,即使驱动侧齿轮46继续向第二方向R2侧旋转,第二旋转限制部50k仍保持与齿轮部46a的任何何齿接触的状态(图23(B)),所以从动侧齿轮50的旋转限制状态被维持。由此,驱动侧齿轮46的齿轮部46a能够在非啮合部50b内空转,从而能够维持动力非传递状态。
<<<关于第二接触部>>>
另外,在图26(A)及图26(B)中,说明将第二接触部62d构成为曲面的优点。图26(A)表示将第二接触部形成为直线状的旋转限制部66。旋转限制部66包含转动轴66a、杆部66b以及第二接触部66c。图26(A)表示包括直线状的杆部66b的旋转限制部66的转动状态的位移,图26(B)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旋转限制部62的转动状态的位移。
在图26(A)中,直线状的第二接触部66c当与凸部46b接触时,向从动侧齿轮50的半径方向内侧转动。与第二接触部66c接触的凸部46b沿着直线状的第二接触部66c向第二方向R2侧转动。此时,直线状的第二接触部66c直到即将与凸部46b分离之前,处于被压入从动侧齿轮50的半径方向内侧的状态。当凸部46b与第二接触部66c分离时,旋转限制部66通过未示出的扭簧60的作用力转动转动量W1,直到第二接触部66c与杆转动限制部50h接触的位置。此外,图26(A)中的双点划线示意性地表示与杆转动限制部50h接触的第二接触部66c和该状态下的凸部46b的位置。
另一方面,在图26(B)中,构成为曲面的第二接触部62d当与凸部46b接触时,向从动侧齿轮50的半径方向内侧转动。当驱动侧齿轮46向第二方向R2侧转动时,凸部46b与第二接触部62d滑动且移动。此时,第二接触部62d是沿着从动侧齿轮50的圆周方向的曲面,所以与凸部46b向第二方向R2侧的转动一起,从被压入从动侧齿轮50的半径方向内侧的状态逐渐向半径方向外侧返回。然后,当凸部46b从第二接触部62d分离时,则返回转动量W2直到第二接触部62d与杆转动限制部50h接触的位置。此外,图26(B)中的双点划线示意性地表示与杆转动限制部50h接触的第二接触部62d和该状态下的凸部46b的位置。
在此,旋转限制部62从凸部46b自第二接触部62d分离之前的状态朝向半径方向外侧开始转动,所以与旋转限制部66的转动量W1相比,能够减小凸部46b在与第二接触部62d分离时向半径方向外侧的转动量W2。其结果为,能够缓和第二接触部62d与杆转动限制部50h接触时的冲击,能够抑制冲击音(噪音)。
<<<关于从动力非传递状态向动力传递状态的切换>>>
接着,在图20及图21中说明从动力非传递状态向动力传递状态的切换。在本实施方式中,如步骤S13所示,在驱动侧齿轮46的齿轮部46a位于从动侧齿轮50的非啮合部50b内的状态、即动力非传递状态下,使驱动侧齿轮46与原点位置对齐。此外,通过将定子36按规定的励磁图案励磁,进行驱动侧齿轮46的原点定位。
在步骤S14中,当驱动侧齿轮46开始向第一方向R1侧旋转时,凸部46b与旋转限制部62的第一接触部62c接触,向图20中的顺时针方向按压旋转限制部62或者从动侧齿轮50。在此,与第一接触部62c接触的凸部46b在与第一接触部62c交叉的方向上朝向转动轴62a这一侧按压第一接触部62c,所以旋转限制部62不能转动。其结果为,从动侧齿轮50经由旋转限制部62的第一接触部62c被凸部46b按压并向图20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
由此,如步骤S15所示,驱动侧齿轮46的齿轮部46a的齿从从动侧齿轮50的非啮合部50b脱出而开始与啮合部50a的齿啮合。由此,动力传递切换部52从动力非传递状态切换为动力传递状态。而且,当驱动侧齿轮46向第一方向R1侧转动时,如步骤S16所示,通过齿轮部46a的齿和啮合部50a的齿的啮合,从动侧齿轮50继续向图21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
另外,如步骤S17所示,通过使驱动侧齿轮46向第一方向R1侧旋转,能够使从动侧齿轮50向图21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能够执行阀体56中的从步骤S1到步骤S6的动作。
接着,参照图22,说明原点位置(图20的步骤S13的状态)处的驱动侧齿轮46和从动侧齿轮50的关系。在本实施方式中,当驱动侧齿轮46位于原点位置时,凸部46b位于与旋转限制部62的第一接触部62c对应的位置。在此,在驱动侧齿轮46的圆周方向上与凸部46b对应的位置形成有锁定回避齿46c。
在图22中,点划线表示的圆弧示出驱动侧齿轮46的齿轮部46a上的锁定回避齿46c以外的齿的齿顶圆。在图22中,在驱动侧齿轮46位于原点位置的状态下,从动侧齿轮50的啮合部50a和非啮合部50b的交界处的齿50j位于与锁定回避齿46c以外的齿的齿顶圆干扰的位置。
在该状态下,锁定回避齿46c以外的齿配置在锁定回避齿46c的位置的情况下,当驱动侧齿轮46向第一方向旋转时,有时从动侧齿轮50的齿50j与配置于锁定回避齿46c的位置的锁定回避齿46c以外的齿接触,使得驱动侧齿轮46和从动侧齿轮50成为锁定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驱动侧齿轮46位于原点位置时,驱动侧齿轮46的锁定回避齿46c以接近从动侧齿轮50的齿50j的方式配置。由此,锁定回避齿46c的齿顶圆小于锁定回避齿46c以外的齿顶圆,所以能够在从动侧齿轮50的齿50j和驱动侧齿轮46的锁定回避齿46c之间设置间隙64。通过形成间隙64,能够避免驱动侧齿轮46和从动侧齿轮50的锁定状态。其结果为,在动力传递切换部52中能够平滑地进行从驱动侧齿轮46和从动侧齿轮50的动力非传递状态向动力传递状态的切换,能够抑制异常动作(驱动侧齿轮46的齿轮部46a的位置相对于励磁图案的偏移)或动作不良的发生。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动力传递切换部52中的旋转限制部62构成为,在驱动侧齿轮46向第一方向旋转的情况下,容许从动侧齿轮50的旋转,在驱动侧齿轮46向第二方向旋转的情况下,限制从动侧齿轮50的旋转。即,旋转限制部62构成为离合机构。通过利用已知的离合机构构成本实施方式的旋转限制部62,能够缩短设计时间,降低成本。
本实施方式的旋转限制部62在驱动侧齿轮46向第一方向旋转时,使动力从驱动侧齿轮46向从动侧齿轮50传递,在驱动侧齿轮46向第二方向旋转时,切断从驱动侧齿轮46向从动侧齿轮50的动力传递,所以只要切换驱动侧齿轮46的旋转方向,就能够切换动力传递状态,从而能够简化旋转限制部62的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各种替换>>>
(1)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施力部件”之一例,采用了由扭簧60对旋转限制部62施力的结构,但也可以代替该结构,由板簧等构成施力部件。
(2)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在动力传递切换部52通过凸部46b和旋转限制部62的卡合状态(与第一接触部62c或第二接触部62d的接触)的切换来切换动力传递的结构,但也可以代替该结构而采用在旋转限制部62设置已知的棘轮机构以使驱动侧齿轮46空转的结构。
(3)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在从动侧齿轮50的下表面50r设置腿部收容部50s来收容腿部62h的结构,但也可以代替该结构而采用不在下表面50r设置腿部收容部50s而是以从下表面50r突出并与下表面50r接触的方式可转动配置腿部62h的结构结构。
(4)在本实施方式中,腿部62h构成为沿扭簧60的施力方向的相反方向延伸的单腿部,但也可以代替该结构而采用包含多个腿部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是,包含沿扭簧60的施力方向延伸的腿部。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发明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形,当然,它们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阀驱动装置,其包括驱动阀体的阀体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阀体驱动机构包含:
电动机;
驱动侧齿轮,所述驱动侧齿轮由所述电动机驱动旋转;
从动侧齿轮,所述从动侧齿轮在与所述驱动侧齿轮啮合的状态下,通过所述驱动侧齿轮的旋转使所述阀体旋转;以及
动力传递切换部,所述动力传递切换部能够切换所述驱动侧齿轮与所述从动侧齿轮啮合并将所述电动机的动力传递到所述从动侧齿轮的动力传递状态和所述驱动侧齿轮与所述从动侧齿轮的啮合状态被解除的动力非传递状态,
所述动力传递切换部包含:
至少一个凸部,所述至少一个凸部形成于所述驱动侧齿轮上,并朝向该驱动侧齿轮的半径方向突出;
旋转限制部,所述旋转限制部相对于所述从动侧齿轮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从动侧齿轮上,并能够与所述至少一个凸部卡合,
所述旋转限制部包括:
转动轴,所述转动轴插入所述从动侧齿轮;
杆部,所述杆部在所述转动轴的轴线方向上设置于该转动轴的一端侧,并被朝向所述从动侧齿轮的半径方向外侧施力;以及
腿部,所述腿部在所述转动轴的轴线方向上设置于该转动轴的另一端侧,
所述腿部限制对所述杆部作用的施力引起的所述转动轴的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腿部沿与所述杆部被施力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阀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腿部从所述转动轴朝向所述从动侧齿轮的半径方向内侧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阀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从动侧齿轮上形成有凸状部,该凸状部在半径方向外侧且所述从动侧齿轮的轴线方向上从所述从动侧齿轮的一侧的表面突出,
且形成有在所述从动侧齿轮的轴线方向上贯通所述从动侧齿轮的孔部,
所述孔部的一部分形成于所述凸状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阀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孔部的一部分位于比所述从动侧齿轮的齿的齿底圆靠所述从动侧齿轮的半径方向外侧。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阀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凸状部上与所述孔部对应的位置形成有支承面,所述支承面沿着所述从动侧齿轮的轴线方向延伸,并支承所述转动轴。
7.根据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阀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从动侧齿轮上形成有与所述孔部连通并且可将所述腿部插入的狭缝部,
在所述从动侧齿轮的轴线方向上与所述一侧的表面相反侧的另一侧的表面上形成有腿部收容部,所述腿部收容部与所述狭缝部连通并收容所述腿部,并且,容许所述腿部随着所述旋转限制部的转动而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阀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包含施力部件,所述施力部件将所述旋转限制部朝向所述从动侧齿轮的半径方向外侧施力。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阀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力部件是被保持于所述从动侧齿轮的轴部的扭簧,
在所述从动侧齿轮上设置有保持所述扭簧的一个端部的保持部,
所述扭簧的另一个端部对所述旋转限制部施力。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阀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限制部的杆部包含第一接触部及第二接触部,在所述驱动侧齿轮沿第一方向旋转时,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至少一个凸部接触,在所述驱动侧齿轮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即第二方向旋转时,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至少一个凸部接触,
在所述至少一个凸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接触时,所述旋转限制部被所述至少一个凸部按压使所述从动侧齿轮旋转,所述驱动侧齿轮的齿和所述从动侧齿轮的齿啮合,成为所述动力传递状态,
在所述至少一个凸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接触时,所述旋转限制部克服对该旋转限制部作用的施力向所述半径方向内侧转动,所述驱动侧齿轮的齿不与所述从动侧齿轮的齿啮合,所述驱动侧齿轮空转,维持所述动力非传递状态。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阀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从动侧齿轮包含共转防止部,在所述至少一个凸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接触,所述旋转限制部克服对该旋转限制部作用的施力向所述半径方向内侧转动时,所述第二接触部被所述至少一个凸部向该凸部的旋转方向推压,所述共转防止部限制所述从动侧齿轮沿与所述驱动侧齿轮的旋转方向相应的旋转方向旋转。
CN201910619132.5A 2018-07-12 2019-07-10 阀驱动装置 Active CN11071509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32598A JP7057242B2 (ja) 2018-07-12 2018-07-12 バルブ駆動装置
JP2018-132598 2018-07-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15098A true CN110715098A (zh) 2020-01-21
CN110715098B CN110715098B (zh) 2021-09-28

Family

ID=691388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619132.5A Active CN110715098B (zh) 2018-07-12 2019-07-10 阀驱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209095B2 (zh)
JP (1) JP7057242B2 (zh)
KR (1) KR102195641B1 (zh)
CN (1) CN110715098B (zh)
DE (1) DE10201921020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57243B2 (ja) * 2018-07-12 2022-04-19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バルブ駆動装置
JP7137452B2 (ja) * 2018-12-03 2022-09-14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バルブ駆動装置
CN113586783A (zh) * 2020-04-30 2021-11-02 苏州咖乐美咖啡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分向阀
CN113431871B (zh) * 2021-06-30 2022-05-27 厦门众力达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单向传动齿轮结构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53255A (ja) * 1999-11-29 2001-06-08 Sankyo Seiki Mfg Co Ltd バルブ駆動装置
JP2001271956A (ja) * 2000-03-24 2001-10-05 Saginomiya Seisakusho Inc 電動流量制御弁
JP2002349740A (ja) * 2001-05-24 2002-12-04 Sankyo Seiki Mfg Co Ltd バルブ開閉駆動装置
JP2013207960A (ja) * 2012-03-29 2013-10-07 Nidec Sankyo Corp ギアユニット
CN104713273A (zh) * 2013-12-16 2015-06-17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阀芯驱动装置
CN105179577A (zh) * 2014-06-11 2015-12-23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流体缓冲装置以及带缓冲的设备
CN110553080A (zh) * 2018-05-31 2019-12-10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阀驱动装置
CN110553083A (zh) * 2018-05-31 2019-12-10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阀驱动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15993B2 (zh) 1973-12-28 1981-04-14
JPS5615993A (en) 1979-07-09 1981-02-16 Nippon Zoki Pharmaceutical Co Device for absorbing faulty ampul
NL9301875A (nl) * 1993-11-01 1995-06-01 Applied Power Inc Hydraulische stuurklep.
JP3091383B2 (ja) * 1995-02-17 2000-09-25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ギヤ機構および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US6070852A (en) * 1999-01-29 2000-06-06 Ford Motor Company Electronic throttle control system
ATE343037T1 (de) * 2000-01-19 2006-11-15 Stoneridge Control Devices Inc Elektromechanische bedienungsvorrichtung
DE10120832B4 (de) * 2001-04-27 2006-03-02 Rk Rose + Krieger Gmbh & Co Kg Verbindungs- Und Positioniersysteme Elektromotorischer Stelltrieb
JP4287269B2 (ja) * 2001-07-10 2009-07-01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バルブ駆動装置
JP4208441B2 (ja) * 2001-08-20 2009-01-14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バルブ駆動装置
JP2006057763A (ja) * 2004-08-20 2006-03-02 Nidec Sankyo Corp バルブ駆動装置
JP4366324B2 (ja) * 2005-03-17 2009-11-1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用吸気量制御装置
EP1886883B1 (en) * 2005-05-19 2016-05-04 Autoliv Development AB Seat belt device
FR2900455B1 (fr) * 2006-04-26 2008-07-04 Valeo Sys Controle Moteur Sas Vanne a deux papillons actionnes par un moteur commun
US7775197B2 (en) * 2006-07-10 2010-08-17 Continental Automotive Canada, Inc. Engine sub-system actuators having variable ratio drive mechanisms
FR2954407B1 (fr) * 2009-12-22 2018-11-23 Valeo Systemes De Controle Moteur Procede de commande d'un circuit egr d'un moteur de vehicule automobile, vanne pour la mise en oeuvre du procede et moteur avec la vanne.
JP5836007B2 (ja) * 2011-08-22 2015-12-24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歯車機構およびギヤードモータ
FR2979409B1 (fr) * 2011-08-23 2013-08-23 Valeo Sys Controle Moteur Sas Vanne trois-voies a deux obturateurs et detection de course, notamment pour circuit d'admission de moteur d'automobile
JP6087085B2 (ja) * 2012-08-31 2017-03-01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冷媒切替弁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機器
EP2924326B1 (en) 2012-11-26 2019-12-25 Nidec Sankyo Corporation Refrigerant valve device
FR2999263B1 (fr) * 2012-12-12 2015-10-16 Valeo Sys Controle Moteur Sas Vanne a deux volets places en serie et actionnes par un moteur commun
JP6460749B2 (ja) * 2014-11-21 2019-01-30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ギアードモータおよび指針式表示装置
CN105822156B (zh) * 2015-01-09 2019-09-17 德昌电机(深圳)有限公司 车门双锁系统的执行器及其驱动机构
JP6685768B2 (ja) * 2016-02-26 2020-04-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駆動伝達装置
JP6702802B2 (ja) 2016-06-03 2020-06-03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バルブ装置
JP6675959B2 (ja) * 2016-09-07 2020-04-08 愛三工業株式会社 スロットル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8062999A (ja) 2016-10-13 2018-04-19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回転規制装置および排水弁駆動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53255A (ja) * 1999-11-29 2001-06-08 Sankyo Seiki Mfg Co Ltd バルブ駆動装置
JP2001271956A (ja) * 2000-03-24 2001-10-05 Saginomiya Seisakusho Inc 電動流量制御弁
JP2002349740A (ja) * 2001-05-24 2002-12-04 Sankyo Seiki Mfg Co Ltd バルブ開閉駆動装置
JP2013207960A (ja) * 2012-03-29 2013-10-07 Nidec Sankyo Corp ギアユニット
CN104713273A (zh) * 2013-12-16 2015-06-17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阀芯驱动装置
CN105179577A (zh) * 2014-06-11 2015-12-23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流体缓冲装置以及带缓冲的设备
CN110553080A (zh) * 2018-05-31 2019-12-10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阀驱动装置
CN110553083A (zh) * 2018-05-31 2019-12-10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阀驱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9210205A1 (de) 2020-01-16
US11209095B2 (en) 2021-12-28
JP2020008155A (ja) 2020-01-16
CN110715098B (zh) 2021-09-28
KR20200007704A (ko) 2020-01-22
JP7057242B2 (ja) 2022-04-19
KR102195641B1 (ko) 2020-12-28
US20200018416A1 (en) 2020-0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715098B (zh) 阀驱动装置
CN110715099B (zh) 阀驱动装置
CN110553080B (zh) 阀驱动装置
CN110553083B (zh) 阀驱动装置
CN111255934B (zh) 阀门驱动装置
CN111255905B (zh) 阀门驱动装置
JP5405894B2 (ja) 往復回転アクチュエータ
CN110375101B (zh) 排水阀控制装置
CN110220035B (zh) 排水阀驱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