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47530A - 粘接衬布 - Google Patents

粘接衬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47530A
CN110547530A CN201811050611.1A CN201811050611A CN110547530A CN 110547530 A CN110547530 A CN 110547530A CN 201811050611 A CN201811050611 A CN 201811050611A CN 110547530 A CN110547530 A CN 1105475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dhesive
weft
waveform
base fabric
fabr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05061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龟谷健二
耿亚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KAI THERM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KAI THERM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KAI THERMO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KAI THERM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5475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4753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27/00Details of garments or of their making
    • A41D27/02Lin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Details Of Garments (AREA)

Abstract

粘接衬布具备基布和点状的多个粘接部,经由多个粘接部粘接于衣面布料。沿着基布的表面的、相互正交的2个方向为第1方向以及第2方向,以彼此在第1方向分开的状态在第2方向延伸的多个线为基准线。一边相对于各基准线在第1方向位移一边在第2方向延伸的波形被设为相对于基布的多个粘接部的排列指南。在各波形中,相对于基准线向第1方向的一方的位移量从零增加之后减少并再次变为零的部分为第1单位波形,相对于基准线向第1方向的另一方的位移量从零增加之后减少并再次变为零的部分为第2单位波形。多个粘接部沿着以彼此相连的状态或者分开的状态在第2方向交替地排列的第1单位波形以及第2单位波形配置。

Description

粘接衬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被粘接于衣服的布料中的衣面布料的背面的粘接衬布。
背景技术
粘接衬布为了提高构成衣服的布料的立体形状的成形性及保形性等、或者对该布料进行局部加固而使用。粘接衬布在使用时被粘接于衣服的布料中的衣面布料的背面。
作为上述粘接衬布的粘接剂涂布的一个方式,有一种称之为点类型(dot type)的方式。该类型的粘接衬布具备:配置于衣面布料的背侧的基布;以及形成为点状的多个粘接部。多个粘接部排列于以与衣面布料的背面对置的方式配置的基布的表面。粘接部通过将粘接剂涂布到基布而形成。
在此,将沿着基布的面的相互正交的2个方向设为第1方向以及第2方向。
例如,在使男士服的前身用衬布的基布的面沿着铅垂方向的状态下,作为重力方向的经向为第1方向,与该经向正交的方向、即纬向为第2方向。包括粘接衬布在内的各种衬布被要求,纬向的弯曲刚性(称为张力)高且该方向的保形性良好。由于纬向相比于经向,不易被施加重力,所以容易在纬向产生褶皱。
于是,通过研究粘接部的排列方式,从而进行了很多提高纬向的弯曲刚性的尝试。
例如,在日本实开昭59-88417号公报中记载的“正规排列”中,如图9A所示,在粘接衬布30中,多个粘接部32在纬向以及经向均以一定间隔排列。
在上述正规排列中,位于在纬向延伸的同一线上的粘接部32的数量变多,能够提高纬向的弯曲刚性,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存在多个粘接部32,所以纬向的伸展被过度限制。由此,基布31的纬向的延伸度变小,粘接后的衣服的手感(触摸时的触感)变硬。另外,当衣面布料试图在纬向伸展时,基布31不能跟随衣面布料在纬向伸展,有可能使得粘接部32从衣面布料剥离。
另外,衣面布料在纬向伸展的现象除了在有拉伸载荷施加于纬向的情况以外也可能会发生。例如,对于由羊毛等容易吸收湿气(水分)的原料形成的衣面布料,在清洗时被进行了隧道鱼(Tunnel fish)等的加湿处理的情况下,也可能会发生。该现象被称之为所谓的湿膨胀(hygral expansion),是衣面布料伸展的现象。
近年来,替代“正规排列”,被称为“随机排列”的排列方式成为主流(例如、参见日本特开2002-371414号公报)。如图9B所示,在“随机排列”中,粘接部32不具有规则性,而是以随机排列的状态形成于基布31。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如上所述,在粘接衬布30中,粘接部32以随机排列进行排列,与以正规排列进行排列的情况相比,位于在纬向延伸的同一线上的粘接部32的数量变少,粘接部对基布31的纬向的伸展的制约减少。能够抑制基布的纬向的延伸度减小。
然而,在上述随机排列中,不只是在纬向,而是会出现等向地、例如、在经向且纬向以及经向的两者倾斜的方向上弯曲刚性变高(会出现张力)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粘接衬布,能够抑制因粘接部而导致的在与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上的延伸度的减少,并且提高该第2方向的弯曲刚性,能够抑制与第2方向不同的方向的弯曲刚性。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解决上述课题的粘接衬布,具备:基布,具有以与衣面布料的背面对置的方式配置的表面;以及点状的多个粘接部,排列于所述基布的所述表面,所述粘接衬布经由所述多个粘接部粘接于所述衣面布料的所述背面。沿着所述基布的所述表面的、相互正交的2个方向为第1方向以及第2方向,以彼此在所述第1方向分开的状态在所述第2方向延伸的多个线为基准线。一边相对于各个所述基准线在所述第1方向位移一边在所述第2方向延伸的波形为相对于所述基布的所述多个粘接部的排列指南。在各个所述波形中,相对于所述基准线向所述第1方向的一方的位移量从零增加之后减少并再次变为零的部分为第1单位波形,相对于所述基准线向所述第1方向的另一方的位移量从零增加之后减少并再次变为零的部分为第2单位波形。所述多个粘接部沿着以彼此相连的状态或者分开的状态在所述第2方向交替地排列的所述第1单位波形以及所述第2单位波形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粘接衬布的一实施方式的图,是示出衣服的布料的一部分的局部立体图。
图2A是示出将图1的粘接衬布粘接到衣面布料之前的状态的局部纵剖视图。
图2B是示出将图2A的粘接衬布粘接到衣面布料之后的状态的局部纵剖视图。
图3A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粘接衬布中的粘接部与纬线的关系的局部主视图。
图3B是示出图3A的粘接衬布中的基布以及粘接部的位置关系的局部主视图。
图4是示出作为图3A的粘接部的排列指南的波形的图。
图5是示出图4中示出的粘接部和与其相邻的粘接部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6是示出作为粘接部的排列指南的波形的变形例的图。
图7是示出作为粘接部的排列指南的波形的其他变形例的图。
图8A是示出实施例1的粘接部的排列的局部主视图。
图8B是示出实施例2的粘接部的排列的局部主视图。
图8C是示出比较例1的粘接部的排列的局部主视图。
图8D是示出比较例2的粘接部的排列的局部主视图。
图9A是示出作为粘接部的现有排列的正规排列的局部主视图。
图9B是示出作为粘接部的现有排列的随机排列的局部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见图1~图5来说明粘接衬布的一实施方式。
图1为了规定衣服的布料10中的方向而示意性地示出该布料10的一部分。如图1、图2A以及图2B所示,布料10的表层部分由衣面布料11构成。粘接衬布12具备:配置于衣面布料11的背侧的基布13;以及形成于基布13的表面(与衣面布料10的背面对置的面)的多个粘接部16。
作为基布13,能够使用织布、无纺布或者编物。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基布13,使用织布。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B所示,作为织布,使用经纱14以及纬纱15交替地交叉的方式编织的平纹布。织布可以是通过平纹编织以外的编织方式、例如、斜文编织、缎纹编织等编织的布。基布13构成为在相邻的经纱14之间具有缝隙且在相邻的纬纱15之间具有缝隙。
作为经纱14以及纬纱15,使用例如、聚酯系纤维、聚酰胺系纤维、聚烯烃系纤维、丙烯酸树脂系纤维、聚氨酯类纤维等合成纤维。另外,作为经纱14以及纬纱15,也可以替代上述合成纤维,使用醋酸纤维等半合成纤维、黏胶纤维等再生纤维、或者棉、羊毛、丝绸、麻等天然纤维等。上述各种纤维能够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另外,作为经纱14以及纬纱15,能够使用纺织纱以及长丝纱线的任何一种。
将沿着基布13的面的、相互正交的2个方向设为第1方向以及第2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以及图3B所示,在将基布13的面处于铅垂的状态下,作为重力方向的经向为第1方向,作为与该经向正交的方向的纬向为第2方向。粘接衬布12在使用时以经纱14在经向延伸且纬纱15在纬向延伸的方式配置。
如图3A以及图3B所示,粘接部16形成为点状(点状),配列于基布13的表面的多个部位。粘接部16通过将粘接剂涂布到基布13而形成。从正面(与基布13的面正交的方向)看到的粘接部16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粘接部16的代表性的俯视形状为圆形状,但是也可以是椭圆形状、长圆形状等细长的形状。
如图2A以及图2B所示,作为粘接剂,使用能够涂布于基布13、且通过加热熔融而粘接于衣面布料11的材料。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满足上述条件的材料,使用热塑性树脂。作为热塑性树脂,能够使用以往用于粘接衬布的热塑性树脂、例如、聚酯系树脂、聚酰胺系树脂、聚乙烯系树脂、乙烯-乙烯醇系树脂、聚乙烯醇系树脂等中的任意树脂。
另外,作为将由热塑性树脂构成的粘接剂涂布到基布13的方式,可以是公开的由单一成分的热塑性树脂构成的单点方式(Single dot form)、或者由将不同的2种热塑性树脂层积而成的立体二层结构体构成的双点方式(Double spot form)(参见日本实公昭56-55206号公报)的任意方式。
为了将粘接剂涂布到基布13,例如采用如下的方法。该方法是以往采用的方法。
该方法包括如下工序:在中空且周面具有多个贯穿孔的圆筒状的滚子的内部填充热塑性树脂;一边使滚子在基布13上滚动一边从贯穿孔挤出熔融的热塑性树脂;使从贯穿孔挤出的热塑性树脂附着于滚子所接触的基布13上。
在图3A以及图4所示的粘接衬布12中,在纬向延伸并且相互平行的多个纬线17为基准线。相邻的纬线17彼此在经向分开。一边相对于纬线17在经向上周期性地位移一边沿着纬向行进的正弦波为波形WF。粘接部16相对于基布13沿着波形WF排列。也就是说,波形WF成为粘接部16的排列指南。作为正弦波的波形WF的振幅A的最小值优选设定为跨过2根以上的纬纱15的值。
在各波形WF中,将相对于纬线17向经向的第1侧(图4的上侧)的位移量(分开距离)从零增加后减少而再次变为零的部分设为第1单位波形UW1。另外,将与第1单位波形UW1相连且相对于纬线17向经向的第2侧(图4的下侧)的位移量(分开距离)从零增加后减少而再次变为零的部分设为第2单位波形UW2。也就是说,各波形WF具有:相对于纬线17位于经向的第1侧的第1单位波形UW1;以及相对于纬线17位于经向的第2侧的第2单位波形UW2。由这些第1单位波形UW1以及第2单位波形UW2构成1个单位波形UW。而且,第1单位波形UW1以及第2单位波形UW2在纬向彼此相连的状态下在纬向交替地排列,从而构成波形WF。在此,被设为粘接部16的排列指南的波形WF为正弦波,所以第1单位波形UW1以及第2单位波形UW2各自相对于纬线17的位移量(分开距离)从零增加而达到最大值之后减少再次变为零。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彼此在经向接近的状态下配置的2个波形WF构成1个组(参加图3A)。该组隔着一定间隔沿经向配置。相邻组的间隔被设定为比同一组内的2个波形WF之间的间隔大。但是,这样的波形WF的配置并不是必须的,也可以不构成组,多个波形WF在经向等间隔地配置。
而且,多个粘接部16在基布13上按照每个波形WF沿着在纬向连续的第1单位波形UW1以及第2单位波形UW2排列。在本实施方式中,排列成一列的多个粘接部16在第1单位波形UW1上以及第2单位波形UW2上配置于彼此分开的部位。
如图4以及图5所示,在第1单位波形UW1以及第2单位波形UW2中,将相邻的粘接部16彼此连接的线L1相对于在纬向延伸并穿过纬纱15的线L2构成的角度设为θ,则角度θ被设定为大于10°且小于45°的值。另外,相邻的粘接部16的间隔D1在本实施方式中被设定为0.2mm,但不限于此。
而且,以上述方式构成的粘接衬布12,如图2B所示,经由粘接部16粘接于衣面布料11的背面。通过这些的粘接衬布12以及衣面布料11构成衣服的布料10。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粘接衬布12的作用以及效果。
在此,以如下情况为前提:将正规排列以及随机排列设为比较对象,在基布13的每单位面积排列的粘接部16的数量与比较对象相同或者相对于比较对象少。在这一前提下,如图3A、图3B以及图4所示,作为粘接部16的排列指南的波形WF由具有振幅A以及波长λ的正弦波构成。构成该正弦波的第1单位波形UW1以及第2单位波形UW2在纬向交替地排列。第1单位波形UW1以及第2单位波形UW2各自相对于纬线17在经向的位移量从零增加而成为最大值之后减少再次变为零。因此,多个粘接部16在第1单位波形UW1上以及第2单位波形UW2上排列。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在纬向延伸的同一线(1根纬纱15)上的粘接部16的数量与以正规排列进行排列的情况相比减少。
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在纬向延伸的同一线上的粘接部16的数量相比于正规排列的情况变少,但是一定数量的粘接部16位于上述同一线(纬纱15)上。因此,能够在纬向获得充分的弯曲刚性。若基布13的纬向的弯曲刚性变高,则纬向的保形性提高。因此,相比于经向,重力不易作用于纬向,变得在纬向上不易产生褶皱。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上述同一线(1根纬纱15)上的粘接部16的数量,如上所述,相比于粘接部16以正规排列进行排列的情况变少,粘接部16对基布13在纬向的延伸的制约减少。其结果,能够抑制基布13在纬向的延伸度的减小,能够抑制衣服的布料10的手感变硬。
另外,在对布料10施加了拉伸载荷,或者对由羊毛等容易吸收湿气(水分)的原料形成的衣面布料11在清洗时进行了隧道鱼等加湿处理,使得衣面布料11想要在纬向伸展的情况下,能够使基布13跟随衣面布料11向同一方向伸展。其结果,能够抑制粘接部16从衣面布料11剥离。
此外,第1单位波形UW1以及第2单位波形UW2一边在经向以振幅A位移一边在纬向延伸。因此,与粘接部以随机排列进行排列的情况相比,在基布13上沿着与纬向不同的方向排列的粘接部16的数量、例如在经向排列的粘接部16的数量、在相对于纬向以及经向的双方向倾斜的方向排列的粘接部16的数量均减少。与纬向不同的方向的弯曲刚性变得比在粘接部以随机排列进行排列的情况下的弯曲刚性低。
尤其,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以及图5所示,由于角度θ大于10°,所以不易发生相邻的2个粘接部16均位于上述同一线(1根纬纱15)上的情况。因此,能够减少位于上述同一线(1根纬纱15)上的粘接部16的数量。因此,能够在纬向得到充分的弯曲刚性,并且抑制基布13在纬向的延伸度因粘接部16而减小。
另外,由于角度θ小于45°,所以粘接部16给经向的弯曲刚性带来的影响的程度比给纬向的弯曲刚性带来的影响的程度小。因此,与弯曲刚性在任何方向(等向地)变高的随机排列不同,能够使经向的弯曲刚性变得比纬向的弯曲刚性小。换言之,能够只对要求高弯曲刚性的方向、即纬向,提高弯曲刚性,且能够降低在除此以外的方向的弯曲刚性。
【实施例】
接着,针对上述实施方式,举出实施例以及比较例进一步进行具体说明。
首先,在实施例1、实施例2、比较例1以及比较例2的各个例子中,使用在粘接衬布的业界中使用最多的2种基布(基布1以及基布2)制作了粘接衬布。另外,在实施例1、实施例2、比较例1以及比较例2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共同的部件赋予与该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
<基布1>
基布1中的经纱以及纬纱分别通过将24根细丝(filament)捆扎而构成,且纤度为33dtex。基布1中的每1英寸(2.54cm)的经纱的根数为86根,纬纱的根数为65根。另外,细丝由经过了精制、染色以及整理加工的聚酯加工纱构成。这一点,基布2中的经纱以及纬纱也一样。
<基布2>
基布2中的经纱以及纬纱分别由48根细丝捆扎而构成,且纤度为56dtex。基布2中的每1英寸的经纱的根数为81根,纬纱的根数为62根。
<粘接衬布的形成>
使用筛子(screen),通过旋转筛法,在上述基布1以及基布2上以点状涂布作为粘接剂的丙烯酸树脂。接着,通过烧结法(Sinter method)将聚酰胺粉末散布于基布1以及基布2上。然后,将基布1以及基布2上的在与丙烯酸树脂被涂布成点状的部位不同的部位散布的聚酰胺粉末除去。此外,使用干燥机进行热处理,从而使点状的丙烯酸树脂固着。由此,在基布1以及基布2分别形成以不同的方式排列有粘接部的、实施例1、实施例2、比较例1以及比较例2的粘接衬布。
<实施例1>
在实施例1中,如图8A所示,以彼此在经向接近的状态配置的2个波形WF构成1个组。将各波形WF的波长λ设定为8.65mm。将为各波形WF的振幅A的2倍的变动幅度B1设定为1.8mm。另外,将属于同一组的2个波形WF组合的变动幅度B2被设定为2.7mm。将上述组在经向隔着一定间隔进行配置。将相邻的组的间隔DB1设定为比同一组内的2个波形WF间的间隔大的值、1.9mm。将在各波形WF中相邻的粘接部16的间隔D1设定为0.3mm。在图8A中虽然未予图示,将各波形WF中的角度θ(参见图5)设为约21度。
<实施例2>
在实施例2中,如图8B所示,将多个波形WF在经向以等间隔配置。与实施例1相同,将各波形WF的波长λ设定为8.65mm。将相邻的波形WF的间隔DB2设定为1.3mm。在各波形WF中,将相邻的粘接部16的间隔D1设定为0.3mm。在图8B中,虽然未予图示,但是将各波形WF中的角度θ(参见图5)设定为约21度。
<比较例1>
在比较例1中,如图8C所示,将粘接部16以正规排列进行了排列。将在经向相邻的粘接部16的间隔D11设为1.9mm,将在纬向相邻的粘接部16的间隔D12设定为0.92mm。
<比较例2>
在比较例2中,如图8D所示,将粘接部16以随机排列进行了排列。将相邻的粘接部16的间隔D13设定为0.6~0.7mm。
<评价>
针对延伸度,使用测定机(KES-FB1SYSTEM、KATO TECH CO.,LTD制造、KAWABATAEVALUTION SYSTEM),对粘接衬布单体施加500g的载荷,测定纬向的最大延伸度(%)。针对弯曲刚性,使用测定机(KES-FB2SYSTEM、KATO TECH CO.,LTD制造、KAWABATA EVALUTIONSYSTEM),测定粘接衬布与衣面布料的接合体的弯曲刚性(gf·cm2/cm)。
通过粘接衬布用的辊压机,将粘接衬布粘接到衣面布料,从而形成了接合体。利用上述测定机测定接合体的纬向以及经向的弯曲刚性。作为衣面布料,使用了百分百羊毛的西装用纺织品(平纹编织)。
在此,粘接剂的涂布量(粘接部16的重量)优选在实施例1、实施例2、比较例1以及比较例2之间一致。但是,由于粘接部16的排列方式不同,实际上,粘接剂的涂布量有一点点偏差。另一方面,弯曲刚性与所涂布的粘接剂的量成比例。随着粘接剂的涂布量增多,弯曲刚性(张力)变高。因此,接合体的纬向的弯曲刚性除以粘接剂的涂布量,从而求出每1g粘接剂的弯曲刚性。像这样,通过使用每1g粘接剂的弯曲刚性这样的指标值,从而排除了粘接剂的涂布量的偏差,以此方式评价了纬向的张力。
此外,通过弯曲刚性之比(纬向的弯曲刚性/经向的弯曲刚性)评价了弯曲刚性的等向性。该值在纬向的弯曲刚性与经向的弯曲刚性相同的情况下为“1.0”。在纬向的弯曲刚性大于经向的弯曲刚性的情况下,上述比大于“1.0”。之所以采用这种方式的评价,是因为单靠纬向的弯曲刚性变高,不能判断是否变得比经向的弯曲刚性还高。
【表1】
根据表1可知,与基布13的种类无关地,在实施例1、实施例2、比较例1以及比较例2之间,粘接剂的涂布量有一点点偏差。
另外,对于纬向的延伸度,在实施例1以及实施例2中,与基布13的种类无关地,均大于比较例1且与比较例2差不多相同程度。由此可知,实施例1以及实施例2比起以正规排列进行排列的比较例1,位于在纬向延伸的同一线(纬纱15)上的粘接部16的数量减少。由此可知,粘接部16对基布13在纬向的伸展的制约减少,能够抑制基布13的纬向的延伸度减小。
另外,对于每1g粘接剂的纬向的弯曲刚性,在实施例1以及实施例2中,与基布13的种类无关地,都变得高于比较例1以及比较例2。由此可知,一定数量的粘接部16位于上述同一线(纬纱15)上,在纬向得到了充分的弯曲刚性。
另外,对于弯曲刚性之比,在比较例1以及比较例中,与基布13的种类无关地,都比“1.0”小。相对于此,在实施例1以及实施例2中,与基布13的种类无关地,弯曲刚性之比都大于“1.0”。由此可知,纬向的弯曲刚性变得比经向的弯曲刚性高。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也能够按照以下方式进行了变更的变形例实施。
·从正面观看到的粘接部16的形状也可以是椭圆形状、长圆形状等、细长的形状。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将其形状延伸的方向设为与想要提高弯曲刚性(张力)的方向一致。通过这样,能够提高粘接部16的形状延伸的方向的弯曲刚性。
·替代织布,无纺布以及织物也可以作为基布13使用。像这样改变了构成基布13的布棉的种类的情况下,通过粘接部16沿着第1单位波形UW1以及第2单位波形UW2排列,从而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以及效果。
·作为多个粘接部16的排列指南的波形WF,替代上述正弦波,也可以由图6所示的三角波构成。在该情况下,也与正弦波同样,每个波形WF相对于纬线17在经向的位移量从零增加到最大值之后减少再次变为零。因此,在该变形例中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以及效果。
·如图7所示,粘接部16也可以沿着以彼此分开的状态在纬向交替地排列的第1单位波形UW1以及第2单位波形UW2排列。在图7中,第1单位波形UW1以及第2单位波形UW2由正弦波的一部分构成,但是也可以由三角波的一部分构成。在图7的变形例中,第1单位波形UW1以及第2单位波形UW2彼此分开,但是都是将具有振幅A以及波长λ的波形WF的一部分作为构成,在纬向以一定间隔排列,所以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以及效果。
·多个粘接部16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以沿着第1单位波形UW1以及第2单位波形UW2为条件,在从第1单位波形UW1以及第2单位波形UW2稍微离开的部位排列。
·在上述粘接衬布中,也可以是经向为第2方向,纬向为第1方向。另外,在上述粘接衬布中,也可以是相对于经向以及纬向的双方向倾斜的方向为第1方向,与该第1方向正交的方向为第2方向。无论是哪种变形例,彼此在第1方向分开的状态下沿着第2方向延伸的多个线为基准线。

Claims (3)

1.一种粘接衬布,具备:基布,具有以与衣面布料的背面对置的方式配置的表面;以及点状的多个粘接部,排列于所述基布的所述表面,所述粘接衬布经由所述多个粘接部粘接于所述衣面布料的所述背面,
沿着所述基布的所述表面的、相互正交的2个方向为第1方向以及第2方向,以彼此在所述第1方向分开的状态在所述第2方向延伸的多个线为基准线,
一边相对于各个所述基准线在所述第1方向位移一边在所述第2方向延伸的波形为相对于所述基布的所述多个粘接部的排列指南,
在各个所述波形中,相对于所述基准线向所述第1方向的一方的位移量从零增加之后减少并再次变为零的部分为第1单位波形,相对于所述基准线向所述第1方向的另一方的位移量从零增加之后减少并再次变为零的部分为第2单位波形,
所述多个粘接部沿着以彼此相连的状态或者分开的状态在所述第2方向交替地排列的所述第1单位波形以及所述第2单位波形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接衬布,其中,
在使所述基布的所述表面沿着铅垂方向的状态下,作为重力方向的经向为所述第1方向,与所述经向正交的纬向为所述第2方向,各个所述基准线是以彼此在所述经向分开的状态在所述纬向延伸的纬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粘接衬布,其中,
所述波形为正弦波或者三角波。
CN201811050611.1A 2018-05-30 2018-09-10 粘接衬布 Pending CN11054753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03452A JP6889930B2 (ja) 2018-05-30 2018-05-30 接着芯地
JP2018-103452 2018-05-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47530A true CN110547530A (zh) 2019-12-10

Family

ID=687362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050611.1A Pending CN110547530A (zh) 2018-05-30 2018-09-10 粘接衬布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889930B2 (zh)
CN (1) CN110547530A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88417U (ja) * 1982-12-07 1984-06-15 ダイニツク株式会社 上衣の前身頃用複合芯素材
CN104918779A (zh) * 2013-01-08 2015-09-16 郡是株式会社 伸缩性材料的贴合结构、具有该结构的衣服及伸缩性材料的贴合方法
CN107205502A (zh) * 2015-07-17 2017-09-26 日东纺绩株式会社 粘接衬布及粘接衬布的制造方法
JP2017222969A (ja) * 2016-06-09 2017-12-21 株式会社金星 無縫製衣服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35835Y2 (zh) * 1986-03-31 1990-09-28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88417U (ja) * 1982-12-07 1984-06-15 ダイニツク株式会社 上衣の前身頃用複合芯素材
CN104918779A (zh) * 2013-01-08 2015-09-16 郡是株式会社 伸缩性材料的贴合结构、具有该结构的衣服及伸缩性材料的贴合方法
CN107205502A (zh) * 2015-07-17 2017-09-26 日东纺绩株式会社 粘接衬布及粘接衬布的制造方法
JP2017222969A (ja) * 2016-06-09 2017-12-21 株式会社金星 無縫製衣服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206782A (ja) 2019-12-05
JP6889930B2 (ja) 2021-06-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220720B1 (ko) 수습윤에 의해 요철이 발현하는 권축 섬유 함유 직편물,그리고 그 제조 방법 및 섬유 제품
CA2238598C (en) Interlining textile comprising yarns of high yarn numbering
AU735927B2 (en) A nonwoven composite, a method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and a use thereof
US4189931A (en) Complex stitch fabric of fluffy character for lining and reinforcing apparel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CN110996703A (zh) 粘合衬和层压复合材料
CN107002353A (zh) 带设计的布帛和其制造方法
CN101688339B (zh) 弹性中间衬料及其制造方法和应用
KR101908146B1 (ko) 부직포용 다층직물
CA2355377C (en) Felt
CN109195748A (zh) 磨料产品
CN101755082B (zh) 制造纺织品的方法
CN110547530A (zh) 粘接衬布
EP0937801B1 (fr) Procédé de fabrication d&#39;un support textile pour le renforcement de pièces de vêtement, support textile, et applications
CN100471408C (zh) 用作里料的粘合内衬
CN211227531U (zh) 一种多层结构的纺织品
TWI763736B (zh) 織造帶
JP6746785B2 (ja) 車両内装用複合材
JP2005009008A (ja) 高級感のある複合繊維構造体
EP3530133B1 (en) Feather products
JP4460459B2 (ja) 偏平フィラメントからなる布地を使用する水流交絡法
CN213534077U (zh) 一种高密度耐磨灯芯绒面料
JP6785143B2 (ja) 製紙用フェルト
CN208328257U (zh) 防劈裂织带
JPH0949142A (ja) 芯地用織物
MXPA98004149A (en) Entretela that comprises high number deheb tissu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