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46098A - 电梯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46098A
CN110546098A CN201780089786.0A CN201780089786A CN110546098A CN 110546098 A CN110546098 A CN 110546098A CN 201780089786 A CN201780089786 A CN 201780089786A CN 110546098 A CN110546098 A CN 1105460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counterweight
car
guide rail
guide rail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8978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546098B (zh
Inventor
岛林启太
柳田笃史
本村晃一
浅村知洋
渡部泰央
渡边纮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5460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460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5460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4609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4Driving gear ; Details thereof, e.g. sea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4Driving gear ; Details thereof, e.g. seals
    • B66B11/08Driving gear ; Details thereof, e.g. seals with hoisting rope or cable operated by frictional engagement with a winding drum or sheav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7/00Other common features of elevators
    • B66B7/02Guideways; Gui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在电梯装置中,在引导轿厢以及对重的多个导轨中的至少任意一方支承有机座。在机座支承有具有驱动绳轮的曳引机。曳引机配置于井道的上部。在井道的底部设置有基座,该基座载置有支承机座的导轨中的至少任意一方。在基座设置有下部返绳轮。悬吊轿厢以及对重的索状体卷绕于驱动绳轮以及下部返绳轮。

Description

电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曳引机设置于井道内的上部的电梯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通过在井道内配置曳引机从而不具有机房的无机房型的电梯装置。
以往,提出了如下的无机房型的电梯装置:在固定于轿厢用导轨以及配重用导轨各自的上部的支承部件安装顶部滑轮,并且在固定于配重用导轨的中间部的支承台安装转向滑轮,通过绕挂于顶部滑轮以及转向滑轮的主绳索悬吊轿厢以及对重(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5805508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以往的电梯装置中,由于安装了转向滑轮的支承台固定于配重用导轨的中间部,因此施加在配重用导轨的中间部的力矩变大,从而配重用导轨大型化。由此,无法实现井道的省空间化,并且成本也增加。
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能够实现井道的省空间化的电梯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电梯装置具备:轿厢以及对重,它们能够在井道内向上下方向移动;多个导轨,它们引导轿厢以及对重;机座,其支承于多个导轨中的至少任意一方;曳引机,其具有驱动绳轮,并支承于机座且配置于井道的上部;基座,其设置于井道的底部,并载置有支承机座的导轨中的至少任意一方;下部返绳轮,其设置于基座;以及索状体,其卷绕于驱动绳轮以及下部返绳轮,并悬吊轿厢以及对重。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电梯装置,能够通过施加于支承机座的导轨的载荷,将基座按压于井道的底部,从而能够通过基座支承施加于下部返绳轮的向上方的载荷。由此,能够避免施加于下部返绳轮的向上方的载荷所产生的力矩施加于多个导轨,从而能够实现井道的省空间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图1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示出从图2的轿厢侧观察对重侧时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4是示出图1的基座的俯视图。
图5是示出图1的导轨承托部件的俯视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
图7是示出从图6的轿厢侧观察对重侧时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8是示出图7的井道的底部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图8的基座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立体图。而且,图2是示出图1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进而,图3是示出从图2的轿厢侧观察对重侧时的状态的主视图。在图中,轿厢2以及对重3以能够向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设置于井道1内。轿厢2具有底面、上表面、正面2a、背面2b以及一对侧面2c、2d。轿厢2的正面2a以及背面2b在井道1的进深方向上相互对置,轿厢2的一对侧面2c、2d在井道1的宽度方向上相互对置。
在轿厢2的正面2a设置有轿厢出入口4。如图2所示,在各层的层站5设置有层站出入口6。在从上方观察时,轿厢2配置为使轿厢出入口4朝向层站出入口6。
在从上方观察时,对重3配置于轿厢2的背面2b与井道1的壁面之间的空间。即,对重3配置于从层站5观察时的轿厢2的背面2b侧。由此,本实施方式的电梯装置成为对重后置类型的电梯装置。
第一轿厢导轨7、第二轿厢导轨8、第一对重导轨9以及第二对重导轨10作为多个导轨设置于井道1内。第一轿厢导轨7、第二轿厢导轨8、第一对重导轨9以及第二对重导轨10由固定于井道1的壁面的多个导轨托架30保持。
第一轿厢导轨7、第二轿厢导轨8、第一对重导轨9以及第二对重导轨10分别具有:板状的凸缘部,其沿上下方向配置;以及引导部,其从凸缘部水平地突出,并沿凸缘部的长度方向配置。由此,各个导轨7~10各自的截面形状通过凸缘部以及引导部而形成为T字状。
第一以及第二轿厢导轨7、8以使引导部在井道1的宽度方向上相互对置的状态配置。轿厢2配置于第一以及第二轿厢导轨7、8之间。轿厢2被第一以及第二轿厢导轨7、8各自的引导部引导着在井道1内向上下方向移动。
第一以及第二对重导轨9、10也以使引导部在井道1的宽度方向上相互对置的状态配置。因此,在从上方观察井道1时,连结第一以及第二轿厢导轨7、8各自的引导部的直线与连结第一以及第二对重导轨9、10各自的引导部的直线相互平行。对重3配置于第一以及第二对重导轨9、10之间。对重3被第一以及第二对重导轨9、10各自的引导部引导着在井道1内向上下方向移动。
如图1所示,在井道1内的上部设置有机座11以及由机座11支承的曳引机12。机座11以及曳引机12配置于比对重3的上下方向的移动范围靠上方的位置。
机座11支承于所有的导轨7~10。而且,机座11具有:第一梁111,其固定于第一以及第二对重导轨9、10;第二梁112,其固定于第一梁111和第一轿厢导轨7;以及第三梁113,其固定于第一梁111和第二轿厢导轨8。
第一对重导轨9的上端部配置于比第二对重导轨10的上端部低的位置。第一梁111载置于第一对重导轨9的上端面。而且,第一梁111沿井道1的宽度方向水平配置。第二梁112跨越第一梁111的一端部与第一轿厢导轨7的上部之间而水平配置。第三梁113跨越第一梁111的另一端部与第二轿厢导轨8之间而水平配置。
曳引机12是产生使轿厢2以及对重3向上下方向移动的驱动力的驱动装置。而且,曳引机12是径向尺寸大于轴线方向尺寸的薄型曳引机。曳引机12载置于第一梁111的上表面。在从上方观察时,如图2所示,曳引机12配置于轿厢2的区域外,并且配置于轿厢2的背面2b与井道1的壁面之间的空间。
曳引机12具有包括马达的曳引机主体121以及设置于曳引机主体121的驱动绳轮122。曳引机12以使驱动绳轮122的轴线为水平,并且使驱动绳轮122朝向轿厢2侧的状态配置。
在井道1内的上部设置有第一绳头组合装置13、第二绳头组合装置14以及一对上部返绳轮15。第一绳头组合装置13设置于第三梁113,第二绳头组合装置14设置于第一梁111。一对上部返绳轮15设置于第二梁112。一对上部返绳轮15沿井道1的进深方向排列配置。
在轿厢2的下部设置有一对轿厢吊轮16,在对重3的上部设置有对重吊轮17。在井道1的底部设置有下部返绳轮18。
轿厢2以及对重3被多根索状体19悬吊在井道1内。作为索状体19,例如使用绳索或者带。各个索状体19的一端部与第一绳头组合装置13连接,各个索状体19的另一端部与第二绳头组合装置14连接。各个索状体19从第一绳头组合装置13依次卷绕于一对轿厢吊轮16、一对上部返绳轮15、下部返绳轮18、驱动绳轮122以及对重吊轮17,并到达第二绳头组合装置14。由此,轿厢2以及对重3以绕绳比为2:1的方式被悬吊。
在井道1的底部设置有基座21以及导轨承托部件31。基座21以及导轨承托部件31相互分离地配置。支承机座11的多个导轨7~10中的至少任意一方载置于基座21。多个导轨7~10中的除载置于基座21的导轨以外的导轨载置于导轨承托部件31。
在该例中,第一以及第二对重导轨9、10载置于基座21,第一以及第二轿厢导轨7、8载置于导轨承托部件31。由此,基座21通过从第一以及第二对重导轨9、10受到的载荷而被按压于井道1的底部。而且,导轨承托部件31通过从第一以及第二轿厢导轨7、8受到的载荷而被按压于井道1的底部。
下部返绳轮18经由支承部件20设置于基座21。下部返绳轮18以水平安装于支承部件20的旋转轴18a的轴线为中心旋转自如。如图3所示,在该例中,下部返绳轮18的下端部配置于比基座21的上端部高的位置。
在从上方观察时,如图2所示,下部返绳轮18配置于轿厢2的背面2b与井道1的壁面之间的空间。在从上方观察井道1时,驱动绳轮122配置于比下部返绳轮18接近轿厢2的位置。由此,能够实现井道1的进深方向的尺寸的缩小化。而且,在该例中,驱动绳轮122配置于比第一以及第二对重导轨9、10中的各个导轨都接近轿厢2的位置。
图4是示出图1的基座21的俯视图。在从上方观察时,基座21沿通过第一以及第二对重导轨9、10各自的引导部的直线即导轨间中心线A而配置。而且,基座21的一部分成为从第一以及第二对重导轨9、10之间的范围向外侧延长的延长部21a。
下部返绳轮18设置于基座21的延长部21a。而且,在从上方观察时,下部返绳轮18配置于导轨间中心线A上。即,在从上方观察时,下部返绳轮18与导轨间中心线A重叠。在该例中,在从上方观察时,下部返绳轮18的旋转轴18a的轴线与导轨间中心线A垂直,并且下部返绳轮18的中心位置与导轨间中心线A重叠。
基座21具有一对侧板部211、212以及将一对侧板部211、212的下端部彼此连结的底板部213。一对侧板部211、212在基座21的宽度方向上相互对置。在以与基座21的长度方向垂直的平面切断基座21时,基座21的截面形状通过一对侧板部211、212以及底板部213形成为U字状。如图1所示,基座21配置为使基座21的U字状的开放部朝向上方。即,在基座21设置有向上方开放的开放部。在该例中,基座21的开放部成为沿基座21的长度方向的槽。另外,基座21的截面形状不限定于U字状,例如,也可以是一对突出部分别从U字状的两侧的上端部向基座21的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形状、一对突出部分别从U字状的两侧的上端部向基座21的宽度方向内侧突出的形状等。
在基座21的设置有下部返绳轮18的部分,设置有向上方开放的开放部。而且,在从上方观察时,如图4所示,下部返绳轮18在基座21的开放部的宽度方向上收纳于开放部的内侧。支承下部返绳轮18的支承部件20固定于基座21的内表面。
第一以及第二对重导轨9、10各自的下端部插入基座21的一对侧板部211、212之间。而且,第一以及第二对重导轨9、10各自的下端部安装于设置于基座21的导轨抵接板22。
图5是示出图1的导轨承托部件31的俯视图。导轨承托部件31是水平配置的板状部件。而且,在从上方观察时,导轨承托部件31沿通过第一以及第二轿厢导轨7、8各自的引导部的直线而配置。第一轿厢导轨7载置于导轨承托部件31的一端部,第二轿厢导轨8载置于导轨承托部件31的另一端部。第一以及第二轿厢导轨7、8各自的下端部安装于设置于导轨承托部件31的导轨抵接板32。
在井道1内的上部设置有控制盘25。在从上方观察时,如图2所示,控制盘25与下部返绳轮18的区域的一部分重叠。而且,控制盘25配置于比机座11的位置低的位置。曳引机12由控制盘25控制。驱动绳轮122利用曳引机12的驱动力旋转。轿厢2以及对重3通过驱动绳轮122的旋转而向上下方向移动。
在这样的电梯装置中,支承机座11的第一以及第二对重导轨9、10载置于基座21,下部返绳轮18设置于基座21,因此能够通过施加于第一以及第二对重导轨9、10的载荷将基座21按压于井道1的底部,从而能够通过基座21支承施加于下部返绳轮18的向上方的载荷。而且,通过将第一以及第二对重导轨9、10载置于基座21,能够避免施加于下部返绳轮18的向上方的载荷所产生的力矩施加于各个导轨7~10。由此,能够防止第一以及第二对重导轨9、10的大型化,从而能够实现井道1的省空间化以及成本的降低。
在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驱动绳轮122配置于比下部返绳轮18接近轿厢2的位置,因此在从侧方观察下部返绳轮18时,与下部返绳轮18的旋转轴18a的轴线垂直的下部返绳轮18的中心线和从驱动绳轮122朝向下部返绳轮18的索状体19所成的角度,即从驱动绳轮122朝向下部返绳轮18的索状体19的偏离角θ容易变大。当偏离角θ变大时,索状体19相对于下部返绳轮18的进入角度变大,从而对索状体19的寿命以及下部返绳轮18的支承部分造成不良影响。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曳引机12设置于井道1的上部,下部返绳轮18设置于井道1的底部,因此能够扩大驱动绳轮122与下部返绳轮18之间的上下方向的距离。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缩小从驱动绳轮122朝向下部返绳轮18的索状体19的偏离角θ,从而能够缓和索状体19相对于下部返绳轮18的进入角度。
而且,在从上方观察基座21时,下部返绳轮18配置于通过第一以及第二对重导轨9、10中的各个导轨的导轨间中心线A上,因此即使下部返绳轮18承受向上方的载荷,也能够防止在基座21产生扭转应力。由此,在设计基座21的强度时,仅主要设计针对弯曲应力的强度即可,从而能够防止基座21的大型化以及成本的增加。
而且,在基座21的设置有下部返绳轮18的部分,设置有向上方开放的开放部,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确保基座21的强度,从而能够实现成本的降低。
而且,在从上方观察时,下部返绳轮18在基座21的开放部的宽度方向上收纳于开放部的内侧,因此能够容易地将支承下部返绳轮18的支承部件20从基座21的开放部安装于基座21的内表面,从而能够使下部返绳轮18相对于基座21的安装作业变得容易。
而且,下部返绳轮18的下端部配置于比基座21的上端部高的位置,因此能够确保将支承部件20安装于基座21时的空间,从而能够使支承部件20相对于基座21的安装作业变得容易。
而且,机座11具有:第一梁111,其固定于第一以及第二对重导轨9、10;第二梁112,其固定于第一梁111和第一轿厢导轨7;以及第三梁113,其固定于第一梁111和第二轿厢导轨8,曳引机12支承于第一梁111,因此能够通过多个导轨7~10支承机座11,从而能够稳定地支承曳引机12。尤其是,在因施加于驱动绳轮122的向下方的载荷而在第一梁111产生扭转应力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第一以及第二轿厢导轨7、8支承在第一梁111产生的扭转应力。由此,能够实现对第一梁111的大型化的抑制。
另外,在上述例子中,第一对重导轨9以及第二对重导轨10载置于基座21,但只要支承机座11的多个导轨7~10中的至少任意一方载置于基座21即可。因此,例如也可以是仅第一对重导轨9载置于基座21。
而且,在上述例子中,在从上方观察基座21时,下部返绳轮18配置于通过第一以及第二对重导轨9、10的导轨间中心线A上,但下部返绳轮18也可以偏离导轨间中心线A而配置。这样,也能够避免力矩施加于第一以及第二对重导轨9、10,从而能够实现井道1的省空间化以及成本的降低。
而且,在上述例子中,在从上方观察基座21时,通过第一以及第二对重导轨9、10的导轨间中心线A与下部返绳轮18的旋转轴18a的轴线垂直,但也可以使下部返绳轮18的轴线相对于导轨间中心线A倾斜。
实施方式2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而且,图7是示出从图6的轿厢侧观察对重侧时的状态的主视图。在从上方观察时,如图6所示,下部返绳轮18以及上部返绳轮15配置于轿厢2的一个侧面2c与井道1的壁面之间的空间。而且,下部返绳轮18的旋转轴18a的轴线方向与井道1的宽度方向一致,并与井道1的进深方向垂直。而且,在该例中,上部返绳轮15的数量为一个。
图8是示出图7的井道1的底部的立体图。而且,图9是示出图8的基座21的俯视图。在井道1的底部设置有基座21以及导轨承托部件31。基座21与导轨承托部件31连结。
基座21具有第一基座部件23以及将第一基座部件23与导轨承托部件31彼此连结的第二基座部件24。
在第一基座部件23载置有第一以及第二对重导轨9、10。在从上方观察时,第一基座部件23沿通过第一以及第二对重导轨9、10各自的引导部的直线而配置。而且,第一基座部件23的一部分成为从第一以及第二对重导轨9、10之间的范围向外侧延长的延长部23a。
第二基座部件24沿井道1的进深方向配置。第二基座部件24的一端部安装于第一基座部件23的延长部23a。第二基座部件24的另一端部安装于导轨承托部件31。第一轿厢导轨7经由导轨承托部件31载置于第二基座部件24的另一端部。由此,在该例中,多个导轨7~10中,三个导轨即第一轿厢导轨7、第一对重导轨9以及第二对重导轨10载置于基座21。基座21通过施加于第一轿厢导轨7、第一对重导轨9以及第二对重导轨10的载荷而被按压于井道1的底部。
下部返绳轮18经由支承部件20设置于第二基座部件24的中间部。由此,下部返绳轮18经由支承部件20设置于基座21的位于第一对重导轨9与第一轿厢导轨7之间的部分。下部返绳轮18以水平安装于支承部件20的旋转轴18a为中心旋转自如。旋转轴18a的轴线与第二基座部件24的长度方向垂直。
第一基座部件23以及第二基座部件24分别具有一对侧板部211、212以及将一对侧板部211、212的下端部彼此连结的底板部213。第一基座部件23以及第二基座部件24各自的截面形状通过一对侧板部211、212以及底板部213形成为U字状。第一基座部件23以及第二基座部件24分别配置为使第一基座部件23以及第二基座部件24的U字状的开放部朝向上方。即,在第一基座部件23以及第二基座部件24设置有向上方开放的开放部。在该例中,第一基座部件23的开放部成为沿第一基座部件23的长度方向的槽,第二基座部件24的开放部成为沿第二基座部件24的长度方向的槽。另外,第一基座部件23以及第二基座部件24的截面形状不限定于U字状,例如,也可以是一对突出部分别从U字状的两侧的上端部向第一基座部件23以及第二基座部件24的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形状、一对突出部分别从U字状的两侧的上端部向第一基座部件23以及第二基座部件24的宽度方向内侧突出的形状等。
因此,在基座21的设置有下部返绳轮18的部分,设置有向上方开放的开放部。而且,下部返绳轮18以使下部返绳轮18的一部分插入基座21的开放部内的状态设置于基座21。进而,在从上方观察时,如图9所示,下部返绳轮18在第二基座部件24的开放部的宽度方向上收纳于基座21的开放部的内侧。支承下部返绳轮18的支承部件20固定于基座21的内表面。
第一以及第二对重导轨9、10各自的下端部插入第一基座部件23的一对侧板部211、212之间。而且,第一以及第二对重导轨9、10各自的下端部安装于设置于第一基座部件23的导轨抵接板22。
第一轿厢导轨7的下端部插入第二基座部件24的一对侧板部211、212之间。而且,第一轿厢导轨7的下端部安装于设置于第二基座部件24的导轨抵接板22。
导轨承托部件31的一端部插入第二基座部件24的另一端部内。第一轿厢导轨7经由导轨承托部件31的一端部载置于第二基座部件24的另一端部。第二轿厢导轨8载置于导轨承托部件31的另一端部。第二轿厢导轨8的下端部安装于设置于导轨承托部件31的另一端部的导轨抵接板32。
在从上方观察时,如图6所示,设置于井道1内的上部的控制盘25配置于比第一轿厢导轨7接近层站5的位置。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在这样的电梯装置中,下部返绳轮18设置于基座21的位于第一轿厢导轨7与第一对重导轨9之间的部分,因此能够在下部返绳轮18的两侧的位置,通过分别施加于第一轿厢导轨7以及第一对重导轨9的载荷将基座21按压于井道1的底部。由此,能够通过基座21稳定地支承施加于下部返绳轮18的向上方的载荷。而且,第一轿厢导轨7、第一对重导轨9以及第二对重导轨10载置于基座21,由此能够避免施加于下部返绳轮18的向上方的载荷所产生的力矩施加于各个导轨7~10,从而能够实现井道1的省空间化以及成本的降低。
另外,在上述例子中,第一轿厢导轨7、第一对重导轨9以及第二对重导轨10载置于基座21,但只要支承机座11的多个导轨7~10中的至少任意一方载置于基座21即可。因此,例如,也可以是仅第一轿厢导轨7以及第一对重导轨9载置于基座21。
而且,在上述例子中,第一轿厢导轨7经由导轨承托部件31载置于第二基座部件24,但第一轿厢导轨7也可以直接载置于第二基座部件24。在这种情况下,仅第二轿厢导轨8载置于导轨承托部件31。
而且,在各个上述实施方式中,下部返绳轮18的下端部配置于比基座21的上端部高的位置,但并不限定于此,可以将下部返绳轮18的下端部配置于与基座21的上端部相同高度的位置,也可以将下部返绳轮18的下端部配置于比基座21的上端部低的位置。这样,能够缩短支承下部返绳轮18的支承部件20,从而能够减少支承部件20的材料。而且,也能够抑制例如因发生地震而对下部返绳轮18施加了水平方向的载荷时的下部返绳轮18的振动量。另外,在下部返绳轮18的下端部配置于比基座21的上端部低的位置的情况下,下部返绳轮18的一部分被插入到基座21的开放部。
而且,在各个上述实施方式中,机座11支承于多个导轨7~10中的全部导轨,但只要机座11支承于多个导轨7~10中的至少任意一方即可,也可以仅通过多个导轨7~10中的一部分导轨支承机座11。因此,例如,机座11也可以仅通过第一以及第二对重导轨9、10支承。在这种情况下,支承机座11的导轨载置于基座21。
而且,在各个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从上方观察井道1时,曳引机12配置为使驱动绳轮122朝向轿厢2侧,但也可以是在从上方观察井道1时,将曳引机12配置为使驱动绳轮122朝向与轿厢2侧相反的一侧。
标号说明
1:井道;2:轿厢;3:对重;7:第一轿厢导轨;8:第二轿厢导轨;9:第一对重导轨;10:第二对重导轨;11:机座;12:曳引机;18:下部返绳轮;19:索状体;21:基座;111:第一梁;112:第二梁;113:第三梁。

Claims (6)

1.一种电梯装置,其具备:
轿厢以及对重,它们能够在井道内向上下方向移动;
多个导轨,它们引导所述轿厢以及所述对重;
机座,其支承于所述多个导轨中的至少任意一方;
曳引机,其具有驱动绳轮,并支承于所述机座且配置于所述井道的上部;
基座,其设置于所述井道的底部,并载置有支承所述机座的所述导轨中的至少任意一方;
下部返绳轮,其设置于所述基座;以及
索状体,其卷绕于所述驱动绳轮以及所述下部返绳轮,并悬吊所述轿厢以及所述对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载置于所述基座的所述导轨是引导所述对重的第一对重导轨以及第二对重导轨,
在从上方观察所述基座时,所述下部返绳轮与通过所述第一对重导轨以及所述第二对重导轨的直线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载置于所述基座的所述导轨是引导所述对重的第一对重导轨和引导所述轿厢的第一轿厢导轨,
所述下部返绳轮配置于所述基座的位于所述第一对重导轨与所述第一轿厢导轨之间的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在所述基座的设置有所述下部返绳轮的部分,设置有向上方开放的开放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所述开放部是槽,
在从上方观察时,所述下部返绳轮在所述开放部的宽度方向上收纳于所述开放部的内侧。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在从上方观察所述井道时,所述对重配置于所述轿厢的背面侧,
所述多个导轨是引导所述对重的第一对重导轨和第二对重导轨以及引导所述轿厢的第一轿厢导轨和第二轿厢导轨,
所述机座具有:第一梁,其固定于所述第一对重导轨和第二对重导轨;第二梁,其固定于所述第一梁和所述第一轿厢导轨;以及第三梁,其固定于所述第一梁和所述第二轿厢导轨,
所述曳引机支承于所述第一梁。
CN201780089786.0A 2017-04-26 2017-04-26 电梯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054609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7/016555 WO2018198232A1 (ja) 2017-04-26 2017-04-26 エレベー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46098A true CN110546098A (zh) 2019-12-06
CN110546098B CN110546098B (zh) 2021-03-16

Family

ID=639202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89786.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0546098B (zh) 2017-04-26 2017-04-26 电梯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432926B1 (zh)
CN (1) CN110546098B (zh)
WO (1) WO201819823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39657A (zh) * 2020-05-18 2020-07-24 菱王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重载货梯的12比1曳引结构
CN115159306B (zh) * 2022-07-04 2023-12-26 宁夏通宇电梯制造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折叠式曳引机承载天梁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4073A (zh) * 1996-12-03 1998-06-10 英万蒂奥股份公司 模件化构造的电梯
WO2001062654A1 (fr) * 2000-02-22 2001-08-30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Dispositif elevateur
JP2004010328A (ja) * 2002-06-11 2004-01-1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ー昇降路ピット部材の据付工法
JP2013124143A (ja) * 2011-12-13 2013-06-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の巻上機台を兼ねた緩衝器台、および、それの製造設置方法
WO2015011756A1 (ja) * 2013-07-22 2015-01-2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装置
WO2015025396A1 (ja) * 2013-08-22 2015-02-2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4073A (zh) * 1996-12-03 1998-06-10 英万蒂奥股份公司 模件化构造的电梯
WO2001062654A1 (fr) * 2000-02-22 2001-08-30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Dispositif elevateur
JP2004010328A (ja) * 2002-06-11 2004-01-1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ー昇降路ピット部材の据付工法
JP2013124143A (ja) * 2011-12-13 2013-06-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の巻上機台を兼ねた緩衝器台、および、それの製造設置方法
WO2015011756A1 (ja) * 2013-07-22 2015-01-2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装置
WO2015025396A1 (ja) * 2013-08-22 2015-02-2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432926B1 (ja) 2018-12-05
CN110546098B (zh) 2021-03-16
WO2018198232A1 (ja) 2018-11-01
JPWO2018198232A1 (ja) 2019-06-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297123B1 (ko) 엘리베이터
KR100618467B1 (ko) 엘리베이터 장치
JP5889412B2 (ja) エレベータの懸架構造およびガイドシュー構造
EP2014597A1 (en) Elevator device
JP4200603B2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EP1405813A1 (en) Elevator device
CN110546098B (zh) 电梯装置
JPH11106159A (ja) エレベーター
KR102638626B1 (ko) 오프셋 받침판용 고정 도르래 브래킷
EP2019072A1 (en) Elevator device
KR100870389B1 (ko) 승강기 장치
US20070175707A1 (en) Elevator
KR20060111682A (ko) 기계실 없는 엘리베이터
CN108698792B (zh) 电梯装置
JP6261418B2 (ja) エレベータの釣合おもり装置及びその改修方法
KR100597941B1 (ko) 엘리베이터용 권양기 및 엘리베이터 장치
EP1724229A1 (en) Elevator apparatus
CN110198907B (zh) 电梯装置
CN111465569A (zh) 无机房电梯
CN114074880A (zh) 电梯系统及其支承柱组件
JP4195063B2 (ja) エレベーター
EP1803676A1 (en) Elevator apparatus
EP3274285B1 (en) Elevator system suspension member termination
JP5056672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111936408B (zh) 电梯曳引机用机座固定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