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26079A - 无对重并联电梯系统及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无对重并联电梯系统及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26079A
CN110526079A CN201910838622.4A CN201910838622A CN110526079A CN 110526079 A CN110526079 A CN 110526079A CN 201910838622 A CN201910838622 A CN 201910838622A CN 110526079 A CN110526079 A CN 1105260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riage
floor
leveling
counterweight
counterweightl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83862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526079B (zh
Inventor
林勇合
覃海才
陈盛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FE Elevator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FE Elevator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FE Elevators Co Ltd filed Critical IFE Elevator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838622.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526079B/zh
Publication of CN1105260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260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5260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2607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00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in general
    • B66B1/24Control systems with regulation, i.e. with retroactive action, for influencing travelling speed,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 B66B1/2408Control systems with regulation, i.e. with retroactive action, for influencing travelling speed,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where the allocation of a call to an elevator car is of importance, i.e. by means of a supervisory or group controller
    • B66B1/2458For elevator systems with multiple shafts and a single car per shaf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00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in general
    • B66B1/34Details, e.g. call counting devices, data transmission from car to control system, devices giving information to the control system
    • B66B1/3476Load weighing or car passenger count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065Roping
    • B66B11/007Roping for counterweightless eleva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065Roping
    • B66B11/008Roping with hoisting rope or cable operated by frictional engagement with a winding drum or sheav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3/00Applications of devices for indicating or signalling operating conditions of elevators
    • B66B3/02Position or depth indicators
    • B66B3/026Mechanical devices that can be illuminat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66B5/02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responsive to abnormal operating conditions
    • B66B5/14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responsive to abnormal operating conditions in case of excessive loa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9/00Kinds or type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9/00Kinds or type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2009/006Ganged elevat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201/00Aspects of 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 B66B2201/20Details of the evaluation method for the allocation of a call to an elevator car
    • B66B2201/211Waiting time, i.e. response tim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201/00Aspects of 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 B66B2201/30Details of the elevator system configuration
    • B66B2201/308Ganged elevator ca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Elevator Contro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无对重并联电梯系统,其钢丝绳绕设于曳引轮、导向轮后两端分别连接第一、第二轿厢,且第一、第二轿厢均设有与控制器电性连接的平层感应开关及称重装置,控制器根据第一、第二轿厢的接载楼层与目标楼层之间的楼层数来确定其中一者作为平层轿厢、另一者作为对重装置,并根据作为对重装置的第一或第二轿厢内的载重来计算对重重量,在对重重量满足标准时,以作为平层轿厢的第一轿厢或第二轿厢的平层信号判断平层并控制两者分别向其目标楼层运行。通过一个轿厢来替代现有技术中单独设置的对重装置,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单套控制系统使得其控制系统简化、生产成本低、耗能小。本发明还公开一种无对重并联电梯控制方法。

Description

无对重并联电梯系统及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对重并联电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高层建筑上通常都安装有两个及以上的电梯,如果各个电梯均独立控制运行,很难提高运行效率,现有方式是将两台电梯进行并联控制或将多台电梯进行群控,乘客只需要按一次外呼召唤按钮,控制系统即可智能化的选择靠近的一台电梯进行服务,大大提高运行效率。
如图1-3所示,现有的并联电梯系统,分别设有两套独立的电梯安装结构,每套安装结构都具有一轿厢11`、与之相配合的对重装置12`以及一曳引机13`,轿厢11`的绕绳方式可以是图2所示的曳引比1:1或/和图3所示的曳引比2:1的布置形式。并且,现有的并联电梯系统中,每台轿厢11`设置独立的控制柜10`,在两控制柜10`之间通过并联线14`连接实现通信连接,两控制柜10`进行数据交换从而实现电梯系统的并联运行。
现有的这种并联电梯系统,由于具有两套独立的电梯安装结构且必须对应于每个轿厢11`设置对重装置12`,因此导致电梯结构复杂、占用空间较大;另外,需要两套控制系统,电梯生产成本较高,并且耗能较大。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安装结构简单、控制系统简化、生产成本低、耗能小的无对重并联电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装结构简单、控制系统简化、生产成本低、耗能小的无对重并联电梯系统。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控制方式简单、生产成本低、耗能小的无对重并联电梯控制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无对重并联电梯系统,其包括控制器、曳引机、导向轮、钢丝绳、第一轿厢以及第二轿厢,所述曳引机安装于电梯井道的顶部并具有曳引轮,所述导向轮设于电梯井道的顶部并与所述曳引轮相间隔,所述钢丝绳绕设于所述曳引轮、所述导向轮且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轿厢、所述第二轿厢,其中,所述第一轿厢、所述第二轿厢均设有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的平层感应开关及称重装置,所述平层感应开关用于检测所述第一轿厢、所述第二轿厢所在楼层,所述称重装置用于获取所述第一轿厢、所述第二轿厢内的载重,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第一轿厢、所述第二轿厢接载乘坐的接载楼层与目标楼层之间的楼层数来确定其中一者作为平层轿厢、另一者作为对重装置,并根据作为对重装置的所述第一轿厢或所述第二轿厢内的载重来计算对重重量,在所述对重重量满足标准时,以作为平层轿厢的所述第一轿厢或所述第二轿厢的平层信号判断平层并控制两者分别向其目标楼层运行。
较佳地,所述无对重并联电梯系统还包括分别对应于所述第一轿厢、所述第二轿厢设置并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的报警提示装置,当所述对重重量超出标准时,所述控制器控制相应的所述报警提示装置报警。
较佳地,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对重重量来计算作为平层轿厢的所述第一轿厢或所述第二轿厢运行时的平衡系数,并根据所述平衡系数是否在标准范围内来确定所述对重重量是否满足标准。
较佳地,所述无对重并联电梯系统还包括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的多个楼层外呼盒及多个楼层到站灯,每一所述楼层外呼盒设于一楼层并具有楼层按钮,每一所述楼层到站灯设于一层门门口处,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楼层按钮的呼叫信号确定所述目标楼层,并在所述第一轿厢、所述第二轿厢到达某一楼层时控制相应的所述楼层到站灯亮起。
较佳地,所述无对重并联电梯系统还包括多个压轮,多个所述压轮相间隔地设于所述曳引轮、所述导向轮之间并压设于所述钢丝绳上,且所述压轮的位置均低于所述曳引轮及所述导向轮。
较佳地,所述钢丝绳的一端绕设于所述第一轿厢上方的轿顶轮后固定于电梯井道的顶部,所述钢丝绳的另一端绕设于所述第二轿厢上方的轿顶轮后固定于电梯井道的顶部。
较佳地,所述无对重并联电梯系统还包括补偿链,所述补偿链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轿厢的底部、所述第二轿厢的底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发明的无对重并联电梯系统,设有连接于同一曳引机的第一轿厢、第二轿厢,并以其中一个轿厢来取代现有单独设置的对重装置,并且,第一轿厢、第二轿厢均设有与控制器电性连接的平层感应开关、称重装置,运行时,通过第一轿厢、第二轿厢的平层感应开关来分别检测其所在楼层,并通过称重装置来称取第一轿厢、第二轿厢内的载重,控制器根据第一轿厢、第二轿厢接载乘客的接载楼层与最近的目标楼层之间的楼层数来确定两者分别作为平层轿厢、对重装置,并根据作为对重装置的第一轿厢或第二轿厢内的载重来计算对重重量,在对重重量满足标准时,控制第一轿厢、第二轿厢向相反方向运行并分别向其最近的目标楼层运行。通过一个轿厢来替代现有技术中单独设置的对重装置,使本发明无对重并联电梯系统的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采用单套的控制系统使得其控制系统简化、生产成本低、耗能小。
对应地,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无对重并联电梯控制方法,其用于对连接于同一曳引机的第一轿厢、第二轿厢进行控制,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获取第一轿厢、第二轿厢所停靠的当前楼层以及乘客所在的呼叫楼层,并根据就近原则控制第一轿厢、第二轿厢接载乘客;
获取所述第一轿厢、所述第二轿厢接载乘客的接载楼层与目标楼层之间的楼层数,并根据所述楼层数确定所述第一轿厢、所述第二轿厢分别为平层轿厢及对重装置;
获取作为对重装置的所述第一轿厢或所述第二轿厢的载重并计算对重重量,并根据所述对重重量判断曳引力是否满足标准范围;
当所述曳引力满足标准范围时,以作为平层轿厢的所述第一轿厢或所述第二轿厢的平层信号判断平层并控制所述第一轿厢、所述第二轿厢分别向其目标楼层运行,当所述曳引力超出标准范围时,则输出报警提示信号。
较佳地,本发明的控制方法中,所述“获取第一轿厢、第二轿厢所停靠的当前楼层以及乘客所在的呼叫楼层,并根据就近原则控制第一轿厢、第二轿厢接载乘客”包括如下步骤:
获取第一轿厢、所述第二轿厢所停靠的当前楼层,并根据乘客呼叫信息确定所述呼叫楼层;
分别计算所述第一轿厢、所述第二轿厢到各所述呼叫楼层的楼层数,以所述楼层数的多少确定距离所述呼叫楼层最近的轿厢;
控制所述第一轿厢、所述第二轿厢分别向距离其最近的所述呼叫楼层运行以接载乘客。
较佳地,本发明的控制方法中,所述“获取所述第一轿厢、所述第二轿厢接载乘客的接载楼层与目标楼层之间的楼层数,并根据所述楼层数确定所述第一轿厢、所述第二轿厢分别为平层轿厢及对重装置”包括如下步骤:
分别获取所述第一轿厢、所述第二轿接载乘客的接载楼层以及运行的目标楼层;
计算所述第一轿厢的接载楼层与最近的目标楼层之间的楼层数并存储为第一楼层数,计算所述第二轿厢的接载楼层与最近的目标楼层之间的楼层数并存储为第二楼层数;
比较所述第一楼层数与所述第二楼层数,若所述第一楼层数小于所述第二楼层数,则将所述第一轿厢作为所述平层轿厢、所述第二轿厢作为所述对重装置,反之,则将所述第一轿厢作为所述对重装置、所述第二轿厢作为所述平层轿厢,若所述第一楼层数等于所述第二楼层数,则将系统定义为主轿厢的所述第一轿厢、所述第二轿厢中的一者作为所述平层轿厢、将定义为副轿厢的所述第一轿厢、所述第二轿厢中的另一者作为所述对重装置。
较佳地,所述“获取第一轿厢、第二轿厢所停靠的当前楼层以及乘客所在的呼叫楼层,并根据就近原则控制第一轿厢、第二轿厢接载乘客”之前还包括:
将所述第一轿厢、所述第二轿厢分别定义为主轿厢、副轿厢,并通过所述第一轿厢、所述第二轿厢的井道自学习获取并存储每一层楼设置的平层感应器的位置及平层数据。
较佳地,本发明的控制方法中,所述“获取作为对重装置的所述第一轿厢或所述第二轿厢的载重并计算对重重量,并根据所述对重重量判断曳引力是否满足标准范围”包括如下步骤:
获取作为对重装置的所述第一轿厢或所述第二轿厢内的载重Qz,并将作为对重装置的所述第一轿厢或所述第二轿厢的自重与所述载重Qz相加以得到所述对重重量Wd;
根据公式P+kQ=Wd计算作为平层轿厢的所述第一轿厢或所述第二轿厢运行时的平衡系数k,其中,Q为作为平层轿厢的所述第一轿厢或所述第二轿厢的额定载重,P为作为平层轿厢的所述第一轿厢或所述第二轿厢的自重;
判断所述平衡系数k是否在标准范围内,若是,则所述曳引力满足标准范围,反之,则所述曳引力超出标准范围。
较佳地,本发明的控制方法中,所述“当所述曳引力满足标准范围时,以作为平层轿厢的所述第一轿厢或所述第二轿厢的平层信号判断平层并控制所述第一轿厢、所述第二轿厢分别向其目标楼层运行”之后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轿厢、所述第二轿厢到达呼叫楼层或目标楼层时,控制相应的楼层到站灯亮起。
对应地,由于本发明的无对重并联电梯控制方法,通过获取第一轿厢、第二轿厢接载乘客的接载楼层与目标楼层之间的楼层数来确定两者分别为平层轿厢、对重装置,并获取作为对重装置的第一轿厢或第二轿厢的载重来计算对重重量,根据对重重量判断曳引力是否满足标准范围,在曳引力满足标准范围时,控制第一轿厢、第二轿厢分别向其目标楼层运行,当曳引力超出标准范围时,输出报警提示信号。通过单套控制系统来控制双轿厢运行,使本发明无对重并联电梯控制方法的控制简单、生产成本低、耗能小。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并联电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电梯的一种绕绳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电梯的另一种绕绳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无对重并联电梯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电梯的一种绕绳示意图。
图6是图4中电梯的另一种绕绳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无对重并联电梯的原理框图。
图8是本发明无对重并联电梯控制方法的总流程图。
图9是图8中步骤S01的子流程图。
图10是图8中步骤S02的子流程图。
图11是图8中步骤S03的子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标号代表类似的元件。
首先结合图4-6所示,本发明所提供的无对重并联电梯系统1,其包括控制器10、第一轿厢11、第二轿厢12以及曳引机13。其中,曳引机13安装于电梯井道顶部并具有曳引轮131,第一轿厢11、第二轿厢12均设于电梯井道内并分别与曳引轮131连接,通过控制器10控制曳引轮131运行以驱动第一轿厢11、第二轿厢12向相反方向运行,并在运行时利用第一轿厢11、第二轿厢12中的一者作为平层轿厢、另一者作为对重装置,即,利用一个轿厢来替代现有技术独立设置的对重装置,并通过一个控制系统进行控制,使本发明无对重并联电梯系统1的结构及控制都更简化。
下面先参看图5所示,本发明无对重并联电梯系统1的一种实施方式中,采用曳引比1:1的绕绳方式。具体地,该无对重并联电梯系统1还包括导向轮14、压轮15、钢丝绳16及补偿链17,导向轮14安装于电梯井道的顶部并与曳引轮131相间隔设置,钢丝绳16绕设于曳引轮131、导向轮14的上方且其两端分别连接第一轿厢11、第二轿厢12,多个压轮15相间隔地设于曳引轮131、导向轮14之间并压设于钢丝绳16上,各压轮15的位置均低于曳引轮131及导向轮14,且各压轮15设于同一水平位置,补偿链17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轿厢11的底部、第二轿厢12的底部。
下面参看图6所示,本发明无对重并联电梯系统1的另一实施方式中,采用曳引比2:1的绕绳方式,该绕绳方式与上述曳引比1:1的绕绳方式的差别仅在于:第一轿厢11的顶部安装有轿顶轮111,第二轿厢12的顶部安装有轿顶轮121,钢丝绳16的一端绕设于第一轿厢11顶部的轿顶轮111后向上延伸并固定于电梯井道的顶部,该钢丝绳16的另一端绕设于第二轿厢12顶部的轿顶轮121后向上延伸并固定于电梯井道的顶部。本实施方式中其他部分的结构、连接方式均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相同,不再赘述。
下面结合图4-7所示,本发明的无对重并联电梯系统1还包括分别与控制器10电性连接的多个楼层外呼盒18、多个楼层到站灯19以及两报警提示装置20。其中,两个报警提示装置20分别安装于第一轿厢11、第二轿厢12,电梯运行过程中,当第一轿厢11、第二轿厢12内的载重超出标准范围时,控制器10控制相应的报警提示装置20报警。另外,每个楼层外呼盒18设于一楼层,楼层外呼盒18具有楼层按钮181,乘客可通过楼层外呼盒18上的楼层按钮181选择需要到达的楼层,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只有上行按钮、下行按钮的外呼盒,本发明的楼层外呼盒18不仅呼叫更方便,而且还用于判断电梯上行、下行的楼层数(详见后述)。楼层到站灯19对应于每个层门门口2设置,当第一轿厢11、第二轿厢12到达该楼层的层门门2口时,控制器10控制相应的楼层到站灯19亮起,以便乘客可快速识别出将要乘坐的电梯,提高电梯使用效率。
再结合图5-6所示,本发明的无对重并联电梯系统1,在待机时,第一轿厢11、第二轿厢12的基站层分别为楼层的顶层及底层,当第一轿厢11、第二轿厢12运行时,两者的运行方向相反,并且,采取就近原则接载乘客,即,第一轿厢11、第二轿厢12中离乘客所在楼层较近的去接载乘客。
例如,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系统待机时,第一轿厢11的基站为顶层楼层,第二轿厢12的基站为底层楼层,此时,若一楼有人呼叫电梯,则第二轿厢12开门,若顶楼有人呼叫电梯,则第一轿厢11开门。在运行过程中,控制器10分别获取第一轿厢11、第二轿厢12当前停靠的楼层以及乘客所在的呼叫楼层,然后分别计算第一轿厢11、第二轿厢12距离乘客所在的呼叫楼层的楼层数,以楼层数的多少判断第一轿厢11、第二轿厢12哪个离乘客所在的呼叫楼层较近,并控制较近的轿厢去接载乘客。
下面结合图4-7所示,电梯系统在运行过程中,需要进行平层控制,本发明的平层控制原则为:以就近停靠层站的轿厢为平层轿厢,另一轿厢为对重装置。具体地,第一轿厢11或/和第二轿厢12接载乘客后,控制器10计算第一轿厢11、第二轿厢12当前接载乘客的接载楼层与最近的目标楼层之间的楼层数,以楼层数少的为就近停靠层站的轿厢,并将其作为平层轿厢,将另一者作为对重装置;其中,第一轿厢11、第二轿厢12的接载楼层为上述呼叫楼层中的至少一者。
更进一步地,本发明无对重并联电梯系统1安装完成后,控制器10先将第一轿厢11、第二轿厢12中的一者定义为主轿厢、另一者定义为副轿厢,在运行过程,当第一轿厢11、第二轿厢12的就近停靠层站相同时,控制器10将主轿厢作为平层轿厢、将副轿厢作为的对重装置。
参看图7,为确定第一轿厢11、第二轿厢12所在的平层位置以及在系统运行时进行平层控制,本发明的无对重并联电梯系统1中,在第一轿厢11设置平层感应开关112,第二轿厢12设置平层感应开关122,平层感应开关112、122分别与控制器10电性连接,通过平层感应开关112、122与每个层楼所安装的平层感应器的感应配合,以确定第一轿厢11、第二轿厢12的接载楼层,并结合乘客对楼层外呼盒18的呼叫信号来确定轿厢需上行、下行的目标楼层,通过计算第一轿厢11、第二轿厢12的接载楼层与最近的目标楼层之间的楼层数来确定平层轿厢、对重装置;并在电梯运行时,以平层轿厢上安装的平层感应开关112、122的感应信号来作为平层判断信号,对重装置上的平层感应开关112、122不作为平层判断依据。
结合下面表1所示,以五层楼层为例,并且控制器10将第一轿厢11定义为主轿厢、第二轿厢12定义为副轿厢。当前时刻,第一轿厢11在一楼接载乘客并要运送至二楼,第二轿厢12在五楼接载乘客并要运送至三楼,此时,第一轿厢11从一楼上行到二楼只需运行一个楼层,而第二轿厢12从五楼下行到三楼则需运行两个楼层,因此,第一轿厢11即为就近停靠层站的轿厢,控制器10将第一轿厢11作为平层轿厢、将第二轿厢12作为对重装置,并以第一轿厢11上安装的平层感应开关112作为平层信号判断依据,而第二轿厢12上的平层信号不作判断;当第一轿厢11在二楼停靠结束后,第二轿厢12在四楼停靠;系统需继续运行,此时第二轿厢12下行到三楼只需要运行一个楼层,因此将第二轿厢12作为就近停靠层站的轿厢,控制器10将第二轿厢12作为平层轿厢,并以其上安装的平层感应开关122作为平层信号判断依据,第一轿厢11作为对重装置,第一轿厢11上的平层信号不作判断。
如果第一轿厢11、第二轿厢12所需运行的楼层数相同,则控制器10直接将第一轿厢11作为平层轿厢、将第二轿厢12作为对重装置,以控制两者运行。
第一轿厢11所在楼层 第二轿厢12所在楼层
1楼 5楼
2楼 4楼
3楼 3楼
4楼 2楼
5楼 1楼
表1
另外,由于利用轿厢作为对重装置,因此轿厢内的乘客多少将会影响其重量变化,即,对重装置的对重重量是变化的,因此,需要实时计算对重重量以确定曳引力是否满足要求,从而保证该无对重并联电梯系统1的安全运行。
继续结合图4-7所示,本发明通过在第一轿厢11安装与控制器10电性连接的称重装置113,在第二轿厢12安装与控制器10电性连接的称重装置123,通过称重装置113、123分别称取第一轿厢11、第二轿厢12内的载重来计算对重装置的对重重量,并通过判断所述对重重量是否满足标准来确定曳引力是否符合标准,在对重重量满足标准时,控制第一轿厢11、第二轿厢12分别向其目标楼层运行。
更具体地,本发明通过称重装置113、123分别称取作为对重装置的轿厢内的载重来计算对重重量,并根据所述对重重量来计算第一轿厢11或第二轿厢12运行时对重装置的平衡系数,然后判断所述平衡系数是否在标准范围内来确定所述对重重量是否满足标准。
根据现在电梯设计标准,保证电梯运行过程中不打滑的曳引力要求是:对重装置的平衡系数k应满足公式:P+kQ=Wd,其中,k为平衡系数,Wd为对重重量,P为轿厢自重,Q为轿厢的额定载重,并且平衡系数的现行标准要求为0.4~0.5。而本发明中采用其中一个轿厢作为对重装置使用,因此,对重重量Wd即为作为对重装置的轿厢的自重与其内的乘客载重之总和,故,通过称取作为对重装置的第一轿厢11或第二轿厢12内的载重,即可通过上述公式计算出平衡系数k,然后再判断该平衡系数k是否满足标准要求。
以第一轿厢11作为平层轿厢、第二轿厢12作为对重装置为例,第一轿厢11运行时对重装置的平衡系数k1应满足下述公式(1),其中,P1为第一轿厢11的自重,Q1为第一轿厢11的额定载重,Wd为对重重量。
P1+k1Q1=Wd (1)
由于对重装置为第二轿厢12,因此,对重重量Wd等于第二轿厢12的自重P2与其内的乘客载重Qz2之和,即,Wd=P2+Qz2,将该公式带入上述公式(1)可以得出平衡系数k1=(P2-P1+Qz2)/Q1,因此,根据第二轿厢12的称重装置称取的其内的乘客载重Qz2即可计算得出平衡系数k1。
在一种更佳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轿厢11、第二轿厢12的自重相同,即P1=P2,因此可以得出上述平衡系数k1=Qz2/Q1;然后,再判断k1是否在0.4~0.5范围内,若在,则控制第一轿厢11运行;反之,若0<k1<0.4,则认为第一轿厢11的曳引力不满足,且第一轿厢11超载,此时需要减小第一轿厢11内的重量,即需要第一轿厢11内的乘客减少,使平衡系数k1在0.4~0.5之间,因此控制器10控制安装在第一轿厢11上的报警提示装置20报警;当k1>0.5时,第一轿厢11的曳引力仍然不满足,此时第二轿厢12超载,需要减小第二轿厢12内的重量,即需要第二轿厢12内的乘客需减少,此时控制器10控制安装于第二轿厢12上的报警提示装置20报警。
在一种特殊情况下,即第一轿厢11内有乘客、第二轿厢12空载时,此时按照上述平衡系数公式k1=Qz2/Q1计算出的k1=0,但第二轿厢12具有自重,因此对重重量实际上为第二轿厢12的自重,此时为对重重量最轻的时候,控制器10将会进行称重自学习,计算出此时第一轿厢11可运行的最大载重量,然后根据此时第一轿厢11内的载重判断其是否超重,如果第一轿厢11超重,则控制安装在第一轿厢11上的报警提示装置20报警,反之则控制第一轿厢11运行。
对应地,当第一轿厢11作为对重装置、第二轿厢12作为平层轿厢时,第二轿厢12运行时对重装置的平衡系数k2=Qz1/Q2,Q2为第二轿厢12的额定载重,Qz1为第二轿厢11内的乘客载重;然后判断平衡系数k2是否在0.4~0.5范围内,当0<k2<0.4,则认为第二轿厢12的曳引力不满足,且第二轿厢12超载,此时需要减小第二轿厢12内的乘客,控制器10控制安装在第二轿厢12上的报警提示装置20报警;当k2>0.5时,第二轿厢12的曳引力仍不满足,且第一轿厢11超载,需要减少第一轿厢11内的乘客,控制器10控制安装于第一轿厢11上的报警提示装置20报警。
当第一轿厢11空载时,控制器10依然进行称重自学习,计算出此时第二轿厢12可运行的最大载重量,然后根据此时第二轿厢12内的载重判断其是否超重,如果第二轿厢12超重,则控制安装在第二轿厢12上的报警提示装置20报警,反之则控制第二轿厢12运行。
可以理解地,平衡系数k1、k2并不限于上述标准范围,可以根据需要对其范围进行调整。
另外,本发明的无对重并联电梯系统1在安装完成后,第一轿厢11、第二轿厢12需要分别各学习一组井道平层数据并存储在控制系统中,例如,第一轿厢11、第二轿厢12分别从顶层到首层、首层到顶层跑动一次,使系统记录每一层楼设置的平层感应器的位置及平层数据。
下面再次结合图4-7及上述表1所示,以具有五层楼层为例,对本发明之无对重并联电梯系统1的工作原理及过程进行说明。
本发明无对重并联电梯系统1待机时,第一轿厢11的基站为五层,第二轿厢12的基站为一层。
当乘客呼叫电梯后,控制器10先计算第一轿厢11、第二轿厢12当前停靠的楼层到呼叫楼层之间的楼层数,然后控制较近的轿厢去接载乘客。例如,有乘客在四楼呼叫并要下行到三楼,同时,有乘车在二楼呼叫并要上行到四楼,控制器10计算第一轿厢11当前所在的五楼到有乘客呼叫的四楼、二楼的楼层数,并计算第二轿厢12当前所在的一楼到有乘客呼叫的四楼、二楼的楼层数,经比较,其中,第一轿厢11从五楼下行到四楼只需要运行一层,同时,第二轿厢12上行到二楼也只需运行一层,因此,第一轿厢11为距离四楼最近的轿厢,第二轿厢12为距离二楼最近的轿厢;然后,控制器10控制第一轿厢11下行至四楼接载乘客,与此同时,第二轿厢12上行停靠在二楼接载乘客。
当第一轿厢11在四楼接载完成,同时第二轿厢12在二楼接载完成后,控制器10计算两轿厢当前所在的接载楼层与最近的目标楼层之间的楼层数,具体地,第一轿厢11从四楼下行到三楼需运行一层楼,同时,第二轿厢12从二楼上行到四楼需运行两层,因此,第一轿厢11为就行停靠层站的轿厢,控制器10将第一轿厢11作为平层轿厢、第二轿厢12作为对重装置,并以第一轿厢11上安装的平层感应开关112作为平层信号判断依据,第二轿厢12上的平层信号不做判断,控制第一轿厢11下行至三楼,同时第二轿厢12上行也停靠在三楼。
然后需继续运行,此时第二轿厢12从三楼到四楼需要运行一个楼层,第一轿厢11不需要运载,因此,将第二轿厢12作为就近停靠层站的轿厢,即将其作为平层轿厢,以第二轿厢12上安装的平层感应开关122作为平层信号判断依据,第一轿厢11作为对重装置,第一轿厢11上的平层信号不做判断,并控制第二轿厢12上行至四楼。
当有乘客再次呼叫电梯时,重复上述过程以继续进行运载。
综上,由于本发明的无对重并联电梯系统1,设有连接于曳引机13的第一轿厢11、第二轿厢12,并以其中一个轿厢来取代现有单独设置的对重装置,并且,第一轿厢11、第二轿厢12均设有与控制器10电性连接的平层感应开关、称重装置,运行时,通过第一轿厢11、第二轿厢12的平层感应开关来分别检测其所在楼层,并通过称重装置来称取第一轿厢11、第二轿厢12内的载重,控制器10根据第一轿厢11、第二轿厢12接载乘客的接载楼层与最近的目标楼层之间的楼层数来确定两者分别作为平层轿厢、对重装置,并根据作为对重装置的第一轿厢11或第二轿厢12内的载重来计算对重重量,在对重重量满足标准时,控制第一轿厢11、第二轿厢12向相反方向运行并分别向其最近的目标楼层运行。通过一个轿厢来替代现有技术中单独设置的对重装置,使本发明无对重并联电梯系统1的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采用单套的控制系统使得其控制系统简化、生产成本低、耗能小。
下面参看图8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无对重并联电梯控制方法,其用于对不单独设置对重装置的第一轿厢、第二轿厢进行控制,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01:获取第一轿厢、第二轿厢所停靠的当前楼层以及乘客所在的呼叫楼层,并根据就近原则控制第一轿厢、第二轿厢接载乘客;
S02:获取并计算第一轿厢、第二轿厢接载乘客的接载楼层与最近的目标楼层之间的楼层数,并根据所述楼层数确定第一轿厢、第二轿厢分别为平层轿厢及对重装置;
S03:获取作为对重装置的第一轿厢或第二轿厢的载重并计算对重重量,并根据所述对重重量判断曳引力是否满足标准范围,若是,则进行步骤S04,若否,则进行步骤S05;
S04:以作为平层轿厢的第一轿厢或第二轿厢的平层信号判断平层,控制第一轿厢、第二轿厢向其最近的目标楼层运行,并返回步骤S01;
S05:输出报警提示信号。
较佳地,在上述步骤S04之后还进一步包括:在第一轿厢、第二轿厢到达呼叫楼层或目标楼层时,控制相应的楼层到站灯亮起。
下面参看图9所示,本发明的无对重并联电梯控制方法中,所述步骤S01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1:获取第一轿厢、第二轿厢所停靠的当前楼层;
S12:根据乘客呼叫信息确定其所在的呼叫楼层;
S13:分别计算第一轿厢、第二轿厢到各所述呼叫楼层的楼层数,以所述楼层数的多少确定距离所述呼叫楼层最近的轿厢;
S14:控制第一轿厢、第二轿厢分别向距离其最近的所述呼叫楼层运行以接载乘客。
如图10所示,本发明的无对重并联电梯控制方法中,所述步骤S02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21:分别获取第一轿厢、第二轿厢接载乘客的接载楼层以及运行的目标楼层;
S22:计算第一轿厢的接载楼层与其最近的目标楼层之间的楼层数并存储为第一楼层数,计算第二轿厢当前的接载楼层与其最近的目标楼层之间的楼层数并存储为第二楼层数;
S23:比较所述第一楼层数与所述第二楼层数,若所述第一楼层数小于所述第二楼层数,则将第一轿厢作为所述平层轿厢、第二轿厢作为所述对重装置,反之,则将第一轿厢作为所述对重装置、第二轿厢作为所述平层轿厢,若所述第一楼层数等于所述第二楼层数,则将系统定义为主轿厢的第一轿厢、第二轿厢中的一者作为所述平层轿厢、将定义为副轿厢的第一轿厢、第二轿厢中的另一者作为所述对重装置。
更具体地,在本发明的无对重并联电梯控制方法中,所述步骤S01之前还包括如下步骤:
将第一轿厢、第二轿厢分别定义为主轿厢、副轿厢,并通过第一轿厢、第二轿厢的井道自学习获取并存储每一层楼设置的平层感应器的位置及平层数据。
下面参看图11所示,本发明的无对重并联电梯控制方法中,所述步骤S03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31:获取作为对重装置的第一轿厢或第二轿厢内的载重Qz,并将所述载重Qz加上作为对重装置的该第一轿厢或该第二轿厢的自重以得到所述对重重量Wd;
S32:根据公式P+kQ=Wd计算作为平层轿厢的第一轿厢或第二轿厢运行时的平衡系数k,其中,Q为作为平层轿厢的第一轿厢或第二轿厢的额定载重,P为作为平层轿厢的第一轿厢或第二轿厢的自重;
S33:判断所述平衡系数k是否在标准范围内,若是,则所述曳引力满足标准范围,反之,则所述曳引力超出标准范围。
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中,上述步骤S33中通过判断所述平衡系数k是否在0.4~0.5范围内,以确定曳引力满足标准范围,其中,0.4~0.5是平衡系数k的现行行业标准要求。更具体地,以第一轿厢为平层轿厢、第二轿厢为对重装置为例,第一轿厢运行时的平衡系数表示为k1,当0<k1<0.4时,则认为第一轿厢的曳引力不满足,且第一轿厢超载,此时需要减小第一轿厢内的重量,即需要第一轿厢内的乘客减少,使平衡系数k1在0.4~0.5之间,因此控制安装在第一轿厢上的报警提示装置报警;当k1>0.5时,第一轿厢的曳引力仍然不满足,此时第二轿厢超载,需要减小第二轿厢内的重量,即需要第二轿厢内的乘客需减少,此时控制安装于第二轿厢上的报警提示装置报警。
在一种特殊情况下,即第一轿厢内有乘客、第二轿厢空载时,此时对重重量实际上为第二轿厢的自重,为对重重量最轻的时候,系统将会进行称重自学习,计算出此时第一轿厢可运行的最大载重量,然后根据此时第一轿厢内的载重判断其是否超重,如果第一轿厢超重,则控制安装在第一轿厢上的报警提示装置报警,反之则控制第一轿厢运行。
当以第一轿厢为对重装置、第二轿厢为平层轿厢时,判断方式与上述方式相同,不再赘述。
结合以上描述,由于本发明的无对重并联电梯控制方法,通过获取第一轿厢、第二轿厢接载乘客的接载楼层与目标楼层之间的楼层数来确定两者分别为平层轿厢、对重装置,并获取作为对重装置的第一轿厢或第二轿厢的载重来计算对重重量,根据对重重量判断曳引力是否满足标准范围,在曳引力满足标准范围时,控制第一轿厢、第二轿厢分别向其目标楼层运行,当曳引力超出标准范围时,输出报警提示信号。通过单套控制系统来控制双轿厢运行,使本发明无对重并联电梯控制方法的控制简单、生产成本低、耗能小。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13)

1.一种无对重并联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器、曳引机、导向轮、钢丝绳、第一轿厢以及第二轿厢,所述曳引机安装于电梯井道的顶部并具有曳引轮,所述导向轮设于电梯井道的顶部并与所述曳引轮相间隔,所述钢丝绳绕设于所述曳引轮、所述导向轮且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轿厢、所述第二轿厢,其中,所述第一轿厢、所述第二轿厢均设有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的平层感应开关及称重装置,所述平层感应开关用于检测所述第一轿厢、所述第二轿厢所在楼层,所述称重装置用于获取所述第一轿厢、所述第二轿厢内的载重,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第一轿厢、所述第二轿厢接载乘坐的接载楼层与目标楼层之间的楼层数来确定其中一者作为平层轿厢、另一者作为对重装置,并根据作为对重装置的所述第一轿厢或所述第二轿厢内的载重来计算对重重量,在所述对重重量满足标准时,以作为平层轿厢的所述第一轿厢或所述第二轿厢的平层信号判断平层并控制两者分别向其目标楼层运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对重并联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别对应于所述第一轿厢、所述第二轿厢设置并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的报警提示装置,当所述对重重量超出标准时,所述控制器控制相应的所述报警提示装置报警。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对重并联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对重重量来计算作为平层轿厢的所述第一轿厢或所述第二轿厢运行时的平衡系数,并根据所述平衡系数是否在标准范围内来确定所述对重重量是否满足标准。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对重并联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的多个楼层外呼盒及多个楼层到站灯,每一所述楼层外呼盒设于一楼层并具有楼层按钮,每一所述楼层到站灯设于一层门门口处,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楼层按钮的呼叫信号确定所述目标楼层,并在所述第一轿厢、所述第二轿厢到达某一楼层时控制相应的所述楼层到站灯亮起。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对重并联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压轮,多个所述压轮相间隔地设于所述曳引轮、所述导向轮之间并压设于所述钢丝绳上,且所述压轮的位置均低于所述曳引轮及所述导向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对重并联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钢丝绳的一端绕设于所述第一轿厢上方的轿顶轮后固定于电梯井道的顶部,所述钢丝绳的另一端绕设于所述第二轿厢上方的轿顶轮后固定于电梯井道的顶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对重并联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补偿链,所述补偿链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轿厢的底部、所述第二轿厢的底部。
8.一种无对重并联电梯控制方法,用于对连接于同一曳引机的第一轿厢、第二轿厢进行控制,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获取第一轿厢、第二轿厢所停靠的当前楼层以及乘客所在的呼叫楼层,并根据就近原则控制第一轿厢、第二轿厢接载乘客;
获取所述第一轿厢、所述第二轿厢接载乘客的接载楼层与目标楼层之间的楼层数,并根据所述楼层数确定所述第一轿厢、所述第二轿厢分别为平层轿厢及对重装置;
获取作为对重装置的所述第一轿厢或所述第二轿厢的载重并计算对重重量,并根据所述对重重量判断曳引力是否满足标准范围;
当所述曳引力满足标准范围时,以作为平层轿厢的所述第一轿厢或所述第二轿厢的平层信号判断平层并控制所述第一轿厢、所述第二轿厢分别向其目标楼层运行,当所述曳引力超出标准范围时,则输出报警提示信号。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对重并联电梯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第一轿厢、第二轿厢所停靠的当前楼层以及乘客所在的呼叫楼层,并根据就近原则控制第一轿厢、第二轿厢接载乘客”包括如下步骤:
获取第一轿厢、所述第二轿厢所停靠的当前楼层,并根据乘客呼叫信息确定所述呼叫楼层;
分别计算所述第一轿厢、所述第二轿厢到各所述呼叫楼层的楼层数,以所述楼层数的多少确定距离所述呼叫楼层最近的轿厢;
控制所述第一轿厢、所述第二轿厢分别向距离其最近的所述呼叫楼层运行以接载乘客。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对重并联电梯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第一轿厢、所述第二轿厢接载乘客的接载楼层与目标楼层之间的楼层数,并根据所述楼层数确定所述第一轿厢、所述第二轿厢分别为平层轿厢及对重装置”包括如下步骤:
分别获取所述第一轿厢、所述第二轿接载乘客的接载楼层以及运行的目标楼层;
计算所述第一轿厢的接载楼层与最近的目标楼层之间的楼层数并存储为第一楼层数,计算所述第二轿厢的接载楼层与最近的目标楼层之间的楼层数并存储为第二楼层数;
比较所述第一楼层数与所述第二楼层数,若所述第一楼层数小于所述第二楼层数,则将所述第一轿厢作为所述平层轿厢、所述第二轿厢作为所述对重装置,反之,则将所述第一轿厢作为所述对重装置、所述第二轿厢作为所述平层轿厢,若所述第一楼层数等于所述第二楼层数,则将系统定义为主轿厢的所述第一轿厢、所述第二轿厢中的一者作为所述平层轿厢、将定义为副轿厢的所述第一轿厢、所述第二轿厢中的另一者作为所述对重装置。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对重并联电梯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第一轿厢、第二轿厢所停靠的当前楼层以及乘客所在的呼叫楼层,并根据就近原则控制第一轿厢、第二轿厢接载乘客”之前还包括:
将所述第一轿厢、所述第二轿厢分别定义为主轿厢、副轿厢,并通过所述第一轿厢、所述第二轿厢的井道自学习获取并存储每一层楼设置的平层感应器的位置及平层数据。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对重并联电梯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作为对重装置的所述第一轿厢或所述第二轿厢的载重并计算对重重量,并根据所述对重重量判断曳引力是否满足标准范围”包括如下步骤:
获取作为对重装置的所述第一轿厢或所述第二轿厢内的载重Qz,并将作为对重装置的所述第一轿厢或所述第二轿厢的自重与所述载重Qz相加以得到所述对重重量Wd;
根据公式P+kQ=Wd计算作为平层轿厢的所述第一轿厢或所述第二轿厢运行时的平衡系数k,其中,Q为作为平层轿厢的所述第一轿厢或所述第二轿厢的额定载重,P为作为平层轿厢的所述第一轿厢或所述第二轿厢的自重;
判断所述平衡系数k是否在标准范围内,若是,则所述曳引力满足标准范围,反之,则所述曳引力超出标准范围。
13.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对重并联电梯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所述曳引力满足标准范围时,以作为平层轿厢的所述第一轿厢或所述第二轿厢的平层信号判断平层并控制所述第一轿厢、所述第二轿厢分别向其目标楼层运行”之后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轿厢、所述第二轿厢到达呼叫楼层或目标楼层时,控制相应的楼层到站灯亮起。
CN201910838622.4A 2019-09-05 2019-09-05 无对重并联电梯系统及控制方法 Active CN11052607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38622.4A CN110526079B (zh) 2019-09-05 2019-09-05 无对重并联电梯系统及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38622.4A CN110526079B (zh) 2019-09-05 2019-09-05 无对重并联电梯系统及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26079A true CN110526079A (zh) 2019-12-03
CN110526079B CN110526079B (zh) 2024-06-18

Family

ID=686670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38622.4A Active CN110526079B (zh) 2019-09-05 2019-09-05 无对重并联电梯系统及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526079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02526A (zh) * 2019-12-24 2020-03-24 美迪斯电梯有限公司 一种单驱动并联电梯、电梯运行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2723105A (zh) * 2021-02-02 2021-04-30 杭州百科新材料有限公司 施工升降机
EP3901079A1 (en) * 2020-04-23 2021-10-27 KONE Corporation A method for testing safety characteristics of an elevator
CN114212634A (zh) * 2021-11-25 2022-03-22 上海爱登堡电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目的选层功能及指示功能的并联外呼装置
CN117775917A (zh) * 2024-02-27 2024-03-29 通用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钢丝绳曳引驱动电梯曳引力快速检测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814930C (de) * 1949-08-31 1951-09-27 Walter Dipl-Ing Paschke Baumast fuer Bauaufzuege
JP2005187125A (ja) * 2003-12-25 2005-07-14 Hitachi Ltd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CN1673064A (zh) * 2005-04-26 2005-09-28 黄海 一种曳引式一台电梯两个轿厢的省力节能电梯
US20060289240A1 (en) * 2005-06-28 2006-12-28 Masami Sakita Elevator system with multiple cars in the same hoistway
CN101161579A (zh) * 2007-10-11 2008-04-16 张金陵 井道内安置的数台无机房电梯并联/群控系统
CN201850013U (zh) * 2010-09-01 2011-06-01 李东风 串联电梯
CN102745578A (zh) * 2012-07-20 2012-10-24 江南嘉捷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梯装置
CN103130070A (zh) * 2011-11-22 2013-06-05 宋吉生 无对重双轿厢电梯
CN103264937A (zh) * 2013-05-10 2013-08-28 苏州汇川技术有限公司 双井道电梯系统及控制方法
CN206142632U (zh) * 2016-11-04 2017-05-03 立达博仕电梯(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提速电梯
US20180208429A1 (en) * 2015-10-05 2018-07-26 Kone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elevating elevator cars
CN208166269U (zh) * 2018-05-11 2018-11-30 邬宇 一种测量电梯实时载荷及平衡系数的装置
CN109455600A (zh) * 2018-12-12 2019-03-12 宁津汇丰消声器有限公司 一种对重电梯
CN109704178A (zh) * 2018-12-13 2019-05-03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相邻井道间的单容器摩擦提升系统
CN211310496U (zh) * 2019-09-05 2020-08-21 快意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无对重并联电梯系统

Patent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814930C (de) * 1949-08-31 1951-09-27 Walter Dipl-Ing Paschke Baumast fuer Bauaufzuege
JP2005187125A (ja) * 2003-12-25 2005-07-14 Hitachi Ltd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CN1673064A (zh) * 2005-04-26 2005-09-28 黄海 一种曳引式一台电梯两个轿厢的省力节能电梯
US20060289240A1 (en) * 2005-06-28 2006-12-28 Masami Sakita Elevator system with multiple cars in the same hoistway
CN101161579A (zh) * 2007-10-11 2008-04-16 张金陵 井道内安置的数台无机房电梯并联/群控系统
CN201850013U (zh) * 2010-09-01 2011-06-01 李东风 串联电梯
CN103130070A (zh) * 2011-11-22 2013-06-05 宋吉生 无对重双轿厢电梯
CN102745578A (zh) * 2012-07-20 2012-10-24 江南嘉捷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梯装置
CN103264937A (zh) * 2013-05-10 2013-08-28 苏州汇川技术有限公司 双井道电梯系统及控制方法
US20180208429A1 (en) * 2015-10-05 2018-07-26 Kone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elevating elevator cars
CN206142632U (zh) * 2016-11-04 2017-05-03 立达博仕电梯(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提速电梯
CN208166269U (zh) * 2018-05-11 2018-11-30 邬宇 一种测量电梯实时载荷及平衡系数的装置
CN109455600A (zh) * 2018-12-12 2019-03-12 宁津汇丰消声器有限公司 一种对重电梯
CN109704178A (zh) * 2018-12-13 2019-05-03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相邻井道间的单容器摩擦提升系统
CN211310496U (zh) * 2019-09-05 2020-08-21 快意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无对重并联电梯系统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02526A (zh) * 2019-12-24 2020-03-24 美迪斯电梯有限公司 一种单驱动并联电梯、电梯运行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0902526B (zh) * 2019-12-24 2023-11-24 美迪斯电梯有限公司 一种单驱动并联电梯、电梯运行系统及控制方法
EP3901079A1 (en) * 2020-04-23 2021-10-27 KONE Corporation A method for testing safety characteristics of an elevator
CN112723105A (zh) * 2021-02-02 2021-04-30 杭州百科新材料有限公司 施工升降机
CN114212634A (zh) * 2021-11-25 2022-03-22 上海爱登堡电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目的选层功能及指示功能的并联外呼装置
CN117775917A (zh) * 2024-02-27 2024-03-29 通用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钢丝绳曳引驱动电梯曳引力快速检测方法及装置
CN117775917B (zh) * 2024-02-27 2024-04-26 通用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钢丝绳曳引驱动电梯曳引力快速检测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26079B (zh) 2024-06-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526079A (zh) 无对重并联电梯系统及控制方法
CN211310496U (zh) 无对重并联电梯系统
US7896137B2 (en) Elevator power system having plural storage apparatuses
CA2615529C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modernisation of a lift installation
US6978863B2 (en) Apparatus for elevator group control
CA2562968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roving the leveling performance of an elevator
JPH0725568A (ja) 昇降機のカウンターウェイトチェンジシステム
US6857506B1 (en) Elevator control method based on energy consumption
US20130075199A1 (en) Method for limiting the loading of an elevator assembly, and an elevator assembly
CN103508280B (zh) 电梯群管理系统
AU2002233391A1 (e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n elevator group
CN104418191A (zh) 电梯控制装置
JP2015117118A (ja) エレベーター群管理システムおよびエレベーター群管理方法
CN103145012A (zh) 电梯设备
US20210316960A1 (en) System for transporting passengers, and method for optimizing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for transporting passengers
WO2011072725A1 (en) Identification of a car position of an elevator
WO2010055563A1 (ja) エレベーター群管理システム
CN113247717B (zh) 电梯控制系统
JP2006111358A (ja) エレベータの制御装置および制御方法
CN206142632U (zh) 一种高效提速电梯
KR100997853B1 (ko) 승강장치의 오버밸런스율 가변방법
JP2021004130A (ja) 昇降機監視方法、及び昇降機監視装置
JP5637643B2 (ja) ウェイト可変エレベータ
EP4074640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elevator loads
JP7104657B2 (ja) かご状態検出方法、および、かご状態検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