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24801A - 一种混杂废塑料成型装置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混杂废塑料成型装置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24801A
CN110524801A CN201910647065.8A CN201910647065A CN110524801A CN 110524801 A CN110524801 A CN 110524801A CN 201910647065 A CN201910647065 A CN 201910647065A CN 110524801 A CN110524801 A CN 1105248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e cavity
feeding inlet
cover half
pressure
dynamic mod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64706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于有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Guo W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Guo W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Guo W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jing Guo W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647065.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524801A/zh
Publication of CN1105248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2480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5/26Moul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5/26Moulds
    • B29C45/27Sprue channels ; Runner channels or runner nozz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5/46Means for plasticising or homogeni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or forcing it into the mould
    • B29C45/57Exerting after-pressure on the moulding materi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rocessing And Handling Of Plastics And Other Materials For Molding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混杂废塑料成型装置,包括:模具组件,包括限定一模腔的定模,所述定模的底部设有连通所述模腔的入料口,所述定模的顶部设有连通所述模腔的模头接合口;与所述定模匹配的动模,具有能够由模头接合口伸入或者脱出所述模腔的模头;压力单元,能够向所述动模施加驱使动模接近定模的第一压力,及能够向所述动模施加驱使动模接近定模的大于所述第一压力的第二压力;输送管路,限定通过所述入料口与所述模腔连通的物料输送通道;截止单元,能够于所述入料口处截断所述物料输送管道与所述模腔的连通。能够支持以较低的成型压力和较低能耗制备性能和规格稳定的再造产品,例如托盘、井盖。

Description

一种混杂废塑料成型装置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塑料成型,尤其涉及塑料通过压力成型,具体涉及一种混杂废塑料成型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及工业、农业等生产制造领域中,普遍会采用塑料制品,塑料制品具有价格低廉,结实耐用的优点。然而,当这些产品的寿命或使用目的达到后,一般就会被丢弃而成为混杂废塑料,被公众所普遍知晓的是,混杂废塑料的回收、处理是非常困难的。
主要源于混杂废塑料来源广,使用情况复杂,必须经过恰当地处理才能实现回收再用,这类废弃物包括:生活垃圾废塑料;纸厂垃圾废塑料;化学工业中使用过的袋、桶等;纺织工业中的容器、人造纤维丝等;家电行业中的包装材料、泡沫防震垫等;建筑行业中的建材、管材等;罐装工业中的收缩膜、拉伸膜等;食品加工中的周转箱、蛋托等;农业中的地膜、大棚膜、化肥袋等;渔业中的渔网、浮球;报废车辆上拆卸下来的保险杠、燃油箱、蓄电池箱等。
这类混杂废塑料也属于消费后塑料,由于其数量大,回收利用困难,已经对环境构成严重威胁。以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为例,混杂废塑料越占4%以上,其中大部分是一次性的包装材料,主要包括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烯烃(PO)、聚苯乙烯(PS)、聚氯乙烯(PVC)、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等。由于不同种类的混杂废塑料具有的物理属性和化学属性均存在差异,故而增加了进行回收利用的难度。一种思路是针对混杂废塑料进行再次细致分类,而分类成本高昂,很可能导致回收利用成本高于回用收益。另一种思路是研发适合对于混合种类的混杂废塑料进行回收处理的装置及工艺,以期降低混杂废塑料回收的难度和成本,从而推广普及。
由于不同材料的熔点范围差异,导致在一定的温度下,不同种类的混杂废塑料混合而成的物料可能处于这样的状态:其中一部分物料已经发生塑化,而另有部分物料并非发生塑化,而且并不能将物料进行过高温度的加热,因为这将可能诱发某些塑料成分发生过塑化或其他不期望发生的反应,直接改变物料成分。如此一来,维持较低的塑化温度,将导致物料加热后流动性差,连续性差,难以通过常规的挤出工艺、拉挤工艺进行成型加工制造。
目前存在的一种做法是通过与成型将物料初步处理为形状规范的粒料或者片材,然后以人工手段或者机械输送的方式将物料放入模具中,进行模压成型,显然如此一来会增加成型时间,会限制生产效率的提高。同时增加物料与外界空气接触,导致热损失量随之增加,热损失量增加意味着对整个成型过程的热需求提高,意味着加热成本的提高。并且在加热塑化状态下,某些塑料是不期望和空气长时间接触的,有可能发生不利的反应。另外,还需要较高的成型压力实现模压成型。
故而,存在一种需求,提供适应流动性差的混杂废塑料回收而来的物料以适合的方式进行成型处理,能够减少对于生产效率的限制,并且降低热量损失。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内容属于发明人的技术认知范畴,并不必然构成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混杂废塑料再生物成型装置及方法,用以实现对于混杂废塑料回收再造工艺的优化,降低热能消耗,并提高制备成品的质地均匀性和稳定性。
实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混杂废塑料再生物成型装置,包括:
模具组件,包括限定一模腔的定模,所述定模的底部设有连通所述模腔的入料口,所述定模的顶部设有连通所述模腔的模头接合口;与所述定模匹配的动模,具有能够由模头接合口伸入或者脱出所述模腔的模头;
压力单元,能够向所述动模施加驱使动模接近定模的第一压力,及能够向所述动模施加驱使动模接近定模的大于所述第一压力的第二压力;
输送管路,限定通过所述入料口与所述模腔连通的物料输送通道;
截止单元,能够于所述入料口处截断所述物料输送管道与所述模腔的连通。
在优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截断单元包括:
插板部,具有物料通孔;
设置于所述定模底部的导向部,限定所述插板部沿确定的轨迹移动或者转动;在所述导向部移动或者转动至第一状态时,所述入料口经由所述物料通孔与所述物料输送通道连通;在所述导向部移动或者转动至第二状态时,所述插板部截断所述入料口与所述物料输送通道的连通。
在优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动模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输送管路连接的接头,所述入料口形成于所述接头上。
在优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入料口大致位于所述定模的底部的中心。
在优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动模位于所述定模的上方。
在优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模头的表面形成有由所述模头的中心延伸至所述模头边缘的沟槽。
在优选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物料挤出单元,包括限定物料储腔的壳体,所述壳体上形成有物料挤出口,所述物料储腔通过所述物料挤出口连通物料输送通道;设置于所述壳体上的挤压部,用以挤压物料由所述物料挤出口从物料储腔流出。
在优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入料口包括与所述物料输送通道连通的第一变径通道,所述第一变径通道的截面尺寸沿接近模腔的方向变小;与所述模腔连通的第二变径通道,所述第二变径通道的截面尺寸沿接近模腔的方向变大。
在优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入料口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变径通道及第二变径通道连通的同径通道;所述插板部沿所述同径通道的径向穿过所述同径通道,所述物料通孔的截面与所述同径通道的截面重合;或者
所述入料口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变径通道及第二变径通道连通的同径通道;所述插板部沿所述同径通道的径向穿过所述同径通道,所述物料通孔的截面相似并小于所述同径通道的截面。
一种混杂废塑料再生物成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通过加热和/或挤压将混杂废塑料转化为熔融态的物料;
通过一入料口向一模腔定量输送物料后,封闭所述入料口;
以第一压力压缩模腔中的定量输送的物料;
以大于第一压力的第二压力压缩模腔中的定量输送的物料。
在对混杂废塑料进行回收处理的核心主旨在于,使混杂废塑料中的热塑性材料进行适当处理,以产生可重复使用的材料。采取的工艺往往是将混杂废塑料进行粉碎、混合并在容器中加热。混合和加热的塑料材料从容器中进入挤压结构例如螺杆挤出机,塑料材料在螺杆挤出机中被塑化,并以熔融态的形式流出。
而后,熔融态的塑料材料通过筛分装置,可以理解为造粒模具,通过挤压,在筛分装置中挤出需要的规则形状的物料粒。这种规则形状通常是颗粒状或圆柱形的。挤压后得到的物料粒进行一定程度的冷却后,然后再进行成型工艺,以生产新的模塑塑料产品。
对于造粒和成型,都需要提供足够的热量才能实现所述塑料成型化合物的必要塑性。这种热量的供应大大增加了塑料最终产品的成本,也可能导致了塑料质量的不良变化。并且,当对挤出后的物料粒进行冷却时,如果冷却不够充分,物料体的热分布将不均匀,例如只进行表面冷却,物料粒的内部温度仍然较高,由此将有可能导致最终产品在重塑时产生条纹。而最终产品中的条纹将很可能成为承重产品的薄弱环节,比如应用广泛的混杂废塑料再造托盘、井盖、格栅等。
在造粒过程中将对塑料材料进行加热,而为了物料粒的稳定,又需要耗费时间成本进行冷却,有必要的话,还需要进行热交换以提高冷却效率。而后再次成型时又需要对物料粒进行加热。显然,这将造成热量的浪费,并延长回收再造的整个流程耗费的时间。
另外一个方面,混杂废塑料回收后,是多种不同塑料材质混合在一起的,具有不同的物理属性和化学属性,在粉碎混合后,进行加热的温度不宜过高,如果过高,则一部分塑料将发生塑化,而另一部分塑料则可能发生过塑化,产生不可控或者不期望的变化,都将影响产品质量的稳定。而较低的温度将导致部分塑料无法充分进行塑化,最终体现在宏观层面上的,就是获得的熔融态的塑料材料流动性很差,质地不均匀,所以挤出的塑料材料才适用先做成很小的物料粒,再进行后续处理。
本发明提出一种新的思路,克服传统技术的障碍,对于成分复杂的混合回收混杂废塑料,进行加热、挤压等前处理获得熔融态塑料材料后,直接注入模具,减少中间的热损冷却环节,并且,通过配合合理的物料输送及模压结构,使最终获得的混杂废塑料成型再造成品具有均匀地质地和可靠的强度。尤其适用于制作托盘、井盖等承重产品。
作为实现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各种实现方式,描述的装置均配合已知的对于混杂废塑料品进行前处理的设备应用。前处理设备将对混杂废塑料进行一系列的提前处理,让塑料材料已熔融态的方式输送,可能包括筛分、清洗、粉碎、混合、加热、挤压等处理工序中多种的组合。尤其是前处理设备的末端将是以挤出方式向末端的出口输送物料的设备,普遍采用的设备是螺杆挤出机,螺杆挤出机的排出口排除经过前处理为熔融态的塑料材料。此时塑料材料具备一定的热塑性,但可能不够均匀,并且流动性较差,但是能够以较大的流通口径被输送流动。
在本发明提供的装置中,尤其重要的是,实现了以插板在定模底部的入料口截断塑料材料流通,提供了一个封闭的模腔,在这个封闭的模腔中,通过两次压力驱使熔融态的塑料材料定型,并且变得紧密。由此方能够支持将通过前处理获得的熔融态塑料材料直接注入模腔压制为成品。物料输送是连续的,整个处理过程中,物料与外界的热交换曲线幅度变化是趋于平缓的,也就是在输送和成型过程中,将允许保持一个比较稳定的加热温度,无需在中间环节进行热交换实现冷却。通过插板截断方式封闭模腔,能够以较小的驱动力截断连通的通道,并且插板直接堵住入料口,截断物料流通的同时,也截断了压力的传递,既保证成型压力不会损失部分压向连通模腔的通道,也避免了物料的回流导致的产品重量的误差。尤其是,截断压力传递能够让第一压力驱使塑料材料有效初步定型,或者说被挤压而比较均匀地流通至模腔的各部分。并让第二压力驱使塑料材料在一个较低的温度下变得紧密,只有部分塑料材质发生塑化的条件下,通过压力和加热的作用,仍然能够获得均匀地材质。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绘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混杂废塑料成型装置的构成示意图。
图2绘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混杂废塑料成型装置的部分结构的构成示意图,主要体现模具组件和截止单元。
图3绘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混杂废塑料成型装置的部分结构的另一视角下的构成示意图。
图4绘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混杂废塑料成型装置中的接头沿入料方向观察的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绘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混杂废塑料成型装置中的接头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绘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混杂废塑料成型装置中的接头沿导向单元的引导方向观察的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7绘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混杂废塑料成型装置中的插板部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指示了插板上的物料通孔。
图8绘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混杂废塑料成型装置中的插板部的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9绘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混杂废塑料成型装置中的动模的结构示意图,并指示了模头。
图10绘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混杂废塑料成型装置中的定模的结构示意图,指示了模腔和入料口。
图11绘示了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混杂废塑料成型装置的组成示意图,与其他附图描绘的装置区别在于模具采用立式布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发明的整体构思,下面再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需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另外,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但注明直接连接则说明连接地两个主体之间并不通过过度结构构建连接关系,只通过连接结构相连形成一个整体。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作为实现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一种实现方式,图1绘示了一种混杂废塑料再生物成型装置的结构构成,结合图2及图3,装置包括:
模具组件120,结合图9及图10,包括限定一模腔1221的定模1202,定模1202的底部设有连通模腔1221的入料口1231,定模1202的顶部设有连通模腔1221的模头接合口;与定模1202匹配的动模1201,具有能够由模头接合口伸入或者脱出模腔1221的模头1211;
压力单元(图未示),能够向动模1201施加驱使动模1201接近定模1202的第一压力,及能够向动模1201施加驱使动模1201接近定模1202的大于第一压力的第二压力;
输送管路150,限定通过入料口1301与模腔连通的物料输送通道;
截止单元140,能够于入料口1301处截断物料输送管道与模腔1221的连通。
由上文结合附图所揭示的技术方案中提供的装置,能够支持将以常规的混杂废塑料前处理设备制备的熔融态物料直接进行模压成型。
操作步骤主要包括:
通过加热和/或挤压等前处理方式将混杂废塑料转化为熔融态的物料;
通过入料口向模腔定量输送物料后,封闭入料口;
以第一压力压缩模腔中的定量输送的物料;
以大于第一压力的第二压力压缩模腔中的定量输送的物料。
提供进行模压时至少单侧封闭的定型模腔,然后以两次模压进行成型,第一压力主要是让物料在模腔中均匀地摊开,大致成预期制备产品形状的胚料,第一压力主要用于驱动动模的模头压入模腔,例如定量输送20kg物料后封闭入料口,也就是切换物料输送与模腔的连通,此时动模的模头压入模腔,可以设定第一压力例如为稍大于驱动动模移动的力,然后在使模腔的容腔满足容纳30kg物料的位置保持此压力,也就是预留一定的余量空间,即能够让熔融态的物料以较为松散的状态大致呈均匀分布。
这与入料口设置在定模的底部也有关系,入料口设置于底部,入料方向则大致和动模压入定模的方向相反,只有这样第一压力针对物料进行挤压后,物料被挤压后分散的方向才是趋近于均匀地。如果入料口设置在定模的侧部,势必导致物料难以均匀地分散。并且在制备例如托盘等产品时,产品本身的厚度尺寸要远小于产品的幅面尺寸,底部开口才能支持将入料口的径向尺寸开得比较大,从而利于流动性差的物料进行输送。
优选的是,如图3,入料口大致位于定模的底部的中心。对于规则形状的产品,例如圆形、方形产品,在中心输送入物料,在第一压力作用时,物料将会更均匀地由中心分散到周边,乃至最终平铺在模腔中。
待实现了物料的大致定型后,再通过大于第一压力的第二压力进行正式的成型,将相较而言松散的物料压制为紧实的结构,此次压制包含,让不同材质的塑料材料均匀混合,排出混合物料中的空气,促进发生塑化的材料和尚未发生塑化的材料相互之间变得紧凑,从而最终获得强度、形状均趋近于稳定的产品。尤其是通过二次的模压,在产品冷却过程中,热应力的释放也趋近于均匀,基本上不会发生能够被直观观察到的变形。
在支撑将混杂废塑料再造材料成型为稳定产品同时,第二压力本身也是较传统的模压工艺采取的成型压力要低的,尤其是相较于先将混杂废塑料再造材料以挤出造粒方式生产然后进行冷却,或者通过例如辊压的方式将材料轧制成片材后再进行模压成型的方式,因材料在成为熔融态后以连续方式输送到模具组件中,减少中间的温度起伏,材料本身在模压过程中就具有一定的结合力,两次模压的作用主要是定型并加强这种结合力,故而所需的压力更小。如果是充分冷却的粒料或者片材,则需要较高的模压力,以期让材料充分结合为紧实的状态。
结合图4至图8,截断单元140包括:
插板部141,具有物料通孔1411;
设置于定模底部的导向部131,限定插板部141沿确定的轨迹移动,导向部131被构造为导向槽。或者在图未示意的实现方式中,导向部也开始限定插板部沿确定的轨迹转动。通过上述限定,插板部当可具有确定的至少两个状态。
即在导向部移动或者转动至第一状态时,入料口经由物料通孔与物料输送通道连通;在导向部移动或者转动至第二状态时,插板部截断入料口与物料输送通道的连通。
如此通过特殊结构的截断单元对物料输送进行截断,插板部在进行截断时对于物料流采取的是剪切的方式,能够比较精确地截断物料的流动,并且剪切力垂直作用于物料流,即容易实现截断,也能够提供定量输送的精度。而且,插板部较薄,实现截断后,插板部的物料通孔中只有很少的物料残留,再次开启后,不会对物料流构成过大的阻力。
插板部沿导向部移动例如由伸缩气缸驱动。设置插板部沿导向部转动的方案中,插板部例如由减速电机驱动。
可以想到的是,也能够采用其他的类似阀门的结构实现物料输送的截断和开启。但采用具有插板结构的截断单元为本发明的优选实现方式。
在上述附图的基础上,动模的底部设置有与输送管路连接的接头130,入料口1231形成于接头130上。
如图接头具有类似法兰缘的翻边,通过翻边与定模连接,并能够实现拆卸替换,以使更改入料口的形式、尺寸都成为可能。同时导向部也是形成在接头上,相较于在定模上加工导向结构,在小型零件的接头上,更容易,加工成本也更低。
如图1示意的,模具组件为卧式结构,在图11绘示的结构中,动模位于定模的上方,也就是模具组件220为立式结构。除此之外,其他结构可参照前文描述的方案,同样具有与模具组件220配合的截断单元230。虽然熔融态的物料流动性较差,但仍然可能会稍微受重力影响发生流动,设置立式结构,则能够消初自重引起的流动带来的影响。立式结构和卧式结构均为可选方案,制备规格较大的产品时,采用立式结构的模具组件将更有利。
此外,优选的设计是,在模头的表面形成有由模头的中心延伸至模头边缘的沟槽。
如此设计的沟槽能够利于物料由中心向外缘蔓延和流动,并且同时排出模腔中本身存在的空气。此外,对于托盘等板状结构的产品而言,沟槽会在成品上形成加强的筋体结构,增加产品的强度,同时提高抵抗热应力的能力,确保产品冷却后的平面度。
结合图1和图8,作为辅助,优选采用类似注射机的物料挤出单元110/210,包括限定物料储腔的壳体,壳体上形成有物料挤出口,物料储腔通过物料挤出口连通物料输送通道;设置于壳体上的挤压部,用以挤压物料由物料挤出口从物料储腔流出。
前处理设备的末端为例如螺杆挤出机的挤出设备,输出的物料流流动性、均匀性都比较差,此时所表述的均匀性除了不同塑料材料的混合均匀性,还意味着流量的均匀性或者说稳定性。通过物料挤出单元,将物料存储于物料储腔中,再施加压力挤出进行输送,能够促使物料以较为均匀的状态进行输送。例如的加压结构为采用活塞杆作为加压部对类似缸体的壳体内部物料挤压,提供的挤压力相较于螺杆挤出机,提供的物料流的流量将更稳定。并且可以通过控制储腔容量或者挤压行程更为精确地实现定量的输送。这对于流动性差的物料流来说是有利的。
如图5所示,入料口包括与物料输送通道连通的第一变径通道1321,第一变径通道的截面尺寸沿接近模腔的方向变小;与模腔连通的第二变径通道1322,第二变径通道1322的截面尺寸沿接近模腔的方向变大。
在入料口的两端都构造出扩张的结构,进料端通过变径,对物料流进行一定的挤压,提高物料均匀性;而在出料端通过变径,起到一个初步的导向作用,引导物料流由入料口的中心向外部扩散。同时上述结构,尤其是第二变径通道1322在配合截断单元时,能够提供一定的回流阻力,减小第一压力和第二压力作用时对截断单元的冲击。
此外,在前述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设置是,入料口还包括与第一变径通道及第二变径通道连通的同径通道;插板部沿同径通道的径向穿过同径通道,物料通孔的截面与同径通道的截面重合;或者
入料口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变径通道及第二变径通道连通的同径通道;所述插板部沿所述同径通道的径向穿过所述同径通道,所述物料通孔的截面相似并小于所述同径通道的截面。
在两个变径通道中间设置同径通道,给与物料流缓冲和均流,在此同径通道处截断物料流,由于截断方向与物料流的流向基本上呈垂直,截断时,剪切受到的阻力将比较小,容易驱动进行剪切。

Claims (10)

1.一种混杂废塑料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模具组件,包括限定一模腔的定模,所述定模的底部设有连通所述模腔的入料口,所述定模的顶部设有连通所述模腔的模头接合口;与所述定模匹配的动模,具有能够由模头接合口伸入或者脱出所述模腔的模头;
压力单元,能够向所述动模施加驱使动模接近定模的第一压力,及能够向所述动模施加驱使动模接近定模的大于所述第一压力的第二压力;
输送管路,限定通过所述入料口与所述模腔连通的物料输送通道;
截止单元,能够于所述入料口处截断所述物料输送管道与所述模腔的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杂废塑料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截断单元包括:
插板部,具有物料通孔;
设置于所述定模底部的导向部,限定所述插板部沿确定的轨迹移动或者转动;在所述导向部移动或者转动至第一状态时,所述入料口经由所述物料通孔与所述物料输送通道连通;在所述导向部移动或者转动至第二状态时,所述插板部截断所述入料口与所述物料输送通道的连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杂废塑料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模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输送管路连接的接头,所述入料口形成于所述接头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杂废塑料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入料口大致位于所述定模的底部的中心。
5.如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混杂废塑料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模位于所述定模的上方。
6.如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混杂废塑料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头的表面形成有由所述模头的中心延伸至所述模头边缘的沟槽。
7.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混杂废塑料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物料挤出单元,包括限定物料储腔的壳体,所述壳体上形成有物料挤出口,所述物料储腔通过所述物料挤出口连通物料输送通道;设置于所述壳体上的挤压部,用以挤压物料由所述物料挤出口从物料储腔流出。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杂废塑料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入料口包括与所述物料输送通道连通的第一变径通道,所述第一变径通道的截面尺寸沿接近模腔的方向变小;与所述模腔连通的第二变径通道,所述第二变径通道的截面尺寸沿接近模腔的方向变大。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混杂废塑料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入料口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变径通道及第二变径通道连通的同径通道;所述插板部沿所述同径通道的径向穿过所述同径通道,所述物料通孔的截面与所述同径通道的截面重合;或者
所述入料口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变径通道及第二变径通道连通的同径通道;所述插板部沿所述同径通道的径向穿过所述同径通道,所述物料通孔的截面相似并小于所述同径通道的截面。
10.一种混杂废塑料成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通过加热和/或挤压将混杂废塑料转化为熔融态的物料;
通过一入料口向一模腔定量输送物料后,封闭所述入料口;
以第一压力压缩模腔中的定量输送的物料;
以大于第一压力的第二压力压缩模腔中的定量输送的物料。
CN201910647065.8A 2019-07-17 2019-07-17 一种混杂废塑料成型装置及方法 Pending CN11052480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647065.8A CN110524801A (zh) 2019-07-17 2019-07-17 一种混杂废塑料成型装置及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647065.8A CN110524801A (zh) 2019-07-17 2019-07-17 一种混杂废塑料成型装置及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24801A true CN110524801A (zh) 2019-12-03

Family

ID=686607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647065.8A Pending CN110524801A (zh) 2019-07-17 2019-07-17 一种混杂废塑料成型装置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524801A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09580A (zh) * 2006-12-29 2008-07-02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具有排气功能的开孔型微胞连续发泡压出模头
CN205601091U (zh) * 2016-04-28 2016-09-28 莆田学院 一种注塑模具
CN107718365A (zh) * 2017-11-15 2018-02-23 南京国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混杂废塑料高值利用成型专用设备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09580A (zh) * 2006-12-29 2008-07-02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具有排气功能的开孔型微胞连续发泡压出模头
CN205601091U (zh) * 2016-04-28 2016-09-28 莆田学院 一种注塑模具
CN107718365A (zh) * 2017-11-15 2018-02-23 南京国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混杂废塑料高值利用成型专用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291525U (zh) 一种塑料挤出成型机
CN205033546U (zh) 一种移动式塑料挤出机
CN102093616A (zh) 回收废旧塑料编织袋再生制造塑料管材方法
CN205818395U (zh) 一种pvc木塑板自动生产系统
CN211616204U (zh) 一种用于生产汽车除雾格栅的再生改性塑料生产混料装置
CN106832396B (zh) 全自动塑化脱硫机
CN207044468U (zh) 一种废旧橡胶再生混炼胶生产系统
CN110524801A (zh) 一种混杂废塑料成型装置及方法
CN209755787U (zh) 一种自动化节能造粒设备
CN204869330U (zh) 一种单螺杆塑料挤出机
CN219427189U (zh) 一种abs改性颗粒加工造粒机
CN208197530U (zh) 双螺杆机筒及木塑生产设备
CN206048580U (zh) 一种泡沫材料回收造粒机
CN207077691U (zh) 一种用于注塑机的加料装置
CN202201894U (zh) 一种加料自动搅拌的热塑性复合材料沼气池
CN113601782A (zh) 一种再生塑料制备塑料桶的工艺及装置
CN2494263Y (zh) 一种单螺杆塑料挤出机
CN204123646U (zh) 新型超高压排气式挤出机
CN208812325U (zh) 塑料造粒机
CN208449248U (zh) 干法造粒机混合上料系统
CN108407254B (zh) 双螺杆挤出生产线及其制造pp建筑模板的方法
CN207465624U (zh) 一种混杂废塑料高值利用成型专用设备
CN105014819A (zh) 一种单螺杆塑料挤出机
CN207915885U (zh) 一种木塑托盘压注模具
KR101204050B1 (ko) 펠릿성형 및 자연건조를 이용한 폐석분의 재활용 처리방법 및 폐석분 재활용 처리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1203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