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12479A - 组合互通立交桥 - Google Patents

组合互通立交桥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12479A
CN110512479A CN201910909635.6A CN201910909635A CN110512479A CN 110512479 A CN110512479 A CN 110512479A CN 201910909635 A CN201910909635 A CN 201910909635A CN 110512479 A CN110512479 A CN 1105124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adually
upwardly
downward
upper layer
lower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90963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廖敢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10909635.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512479A/zh
Publication of CN1105124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1247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CCONSTRUCTION OF, OR SURFACES FOR, ROADS, SPORTS GROUNDS, OR THE LIKE; MACHINES OR AUXILIARY TOOLS FOR CONSTRUCTION OR REPAIR
    • E01C1/00Design or layout of roads, e.g. for noise abatement, for gas absorption
    • E01C1/002Design or lay-out of roads, e.g. street systems, cross-sections ; Design for noise abatement, e.g. sunken road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CCONSTRUCTION OF, OR SURFACES FOR, ROADS, SPORTS GROUNDS, OR THE LIKE; MACHINES OR AUXILIARY TOOLS FOR CONSTRUCTION OR REPAIR
    • E01C1/00Design or layout of roads, e.g. for noise abatement, for gas absorption
    • E01C1/02Crossings, junctions or interconnections between roads on the same level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CCONSTRUCTION OF, OR SURFACES FOR, ROADS, SPORTS GROUNDS, OR THE LIKE; MACHINES OR AUXILIARY TOOLS FOR CONSTRUCTION OR REPAIR
    • E01C1/00Design or layout of roads, e.g. for noise abatement, for gas absorption
    • E01C1/04Road crossings on different levels; Interconnections between roads on different level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组合互通立交桥,以原十字形交叉结构和原T字形交叉结构为建造基础,由任意两交叉结构组成工字形,士字形,草字头等形状,以组成的形状作为一个整体的形式建造互通立交桥,彻底解决了因独立建造而产生的短距离实现车道变更带来的相交矛盾。就一座城市而言,构建几条交通大动脉是很有必要的,而在建造交通大动脉时难免会遇到诸如工字形,士字形,草字头等形状的相交矛盾,这些相交矛盾在本发明中通过把多条相交需要建造的多层立交分解为多次两层立交,使从整体上看,立交桥不高,占地面积小,而所有方向的车道都可以完全畅通,使道路通行效率得到了大大提高。从而减少市民交通所需的时间,增强了城市综合竞争力。

Description

组合互通立交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城市立交桥结构,特别涉及以十字形交叉道路、T字形交叉道路中任意两交叉道路组成建造基础的立交行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为了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已经出现了多种立体交通方法,但是总的来说,在具体的地势中,还不够细仔和全面,没有达到彻底解决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全面立交的必要条件。造成堵车的原因很多,但是一个关键堵点会不断扩大导致多条道路的拥堵;一般相近立交桥之间相互都会有一定影响,两立交桥之间的车道交叉行驶会直接关系到各立交桥的通行效率。特别是一些比十字形交叉车道还多的才字形、木字形等交叉,目前还没有建立一套最优化的交通方案,要么会占很大一个土地面积才能建造全向立交,要么就没有全向立交,当车流量较大时会产生堵点,进而影响全局的交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城市交通结构,结合现有的道路面积以及各车道车流量的多少,提供任意原两交叉道路之间车道的合理设置,使城市道路完全立体交叉变为现实。把分别为两十字形交叉为建造基础、两Y字形交叉为建造基础、一个十字形交叉与另一个T字形交叉为建造基础的两交叉之间通过合理的设置,实现全面的立交;而对于才字形交叉、木字形交叉等为原交叉矛盾的则可以分解为以上三种连接中任意两立交的方式实现更好的立交方案。(另外,由于T字形交叉是Y字形交叉有两夹角接近90度的形状,所以T字形交叉是Y字形交叉的特殊情况,凡适合T字形交叉的描述即适合Y字形交叉的描述。)
若把两个T字形交叉连接起来,会成为一个类似工字形、上字形等交叉,这些形状在城市道路中也是比较常见的,若以单独T字形交叉来建造立交桥,由于两T字形交叉的立交桥相离太近,很难达到全部畅通的要求,所以可以把它们形成的整体形状作为一个整体来建造。而把两个十字形交叉连接起来的情况更是常见了,两个十字形交叉为建造基础的立交桥之间可以在其最中间建一共用部分;或者,一座十字形交叉为建造基础的立交桥利用另一座十字形交叉为建造基础的立交桥的某部分功能而实现全向互通;或者,两座以十字形交叉为建造基础的立交桥之间设置合理车道,以实现畅通功能。在一些老城区,可以以几条单向行驶的方式综合互补成井字形交叉立交以实现全向立交的功能。若是一个T字形交叉与一个十字形交叉较近相连时,可以以士字形交叉等来整体设计。对于以才字形交叉或木字形交叉为建造基础的立交桥,把最容易合并的两条道路通过人字形交叉或A字形交叉先合二为一,如此不断减少至可等效为一座T字形立体交叉或十字形立体交叉来建造。
在以上各种设置中,各种立交功能都在两层立交桥中实现。并且各车道的最右侧都可以设置相应的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结合车辆在转向时速度较慢,以及个别车辆临时特殊需要,各车道可以在其转向时的右侧设置临时停车站或公共汽车小站。而各车道的宽度则由此处车流量的多少以及地势而决定。还可以在一座立交桥之中,根据车流量及地势的影响不建其中某部分车道,而通过别的立交桥到达目的地。
本发明中,给出了所有方向上的车道的设计方案,而在一座城市里,首先要考虑几条大动脉主干道路的设计,其过程中也许会遇到工字、草字头等形状的交叉时,都可以从本发明方案中选择建造优先方向上的车道。在一些仅有占地面积的限制下,优先实现城市主要干道的完全畅通。对于次要方向上的车道,若车流量不大时可以考虑把路面设计较窄些,甚至可以省略一部分车道的建造。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方法是:根据现有的路面为基础,把一座多层才能实现的立体交叉分解为多次两层立体交叉,结合多次同向分流再异向合流的方式实现所有车道的立体交叉。由于道路的通行效率几乎取决于安全行驶速度的快慢,所以本发明提供的方法中,以所有车道的畅通为主。在一定车流量下,只要车道畅通了,其对路面宽度的要求就显得不重要。在两层立体交叉中,若上层为凸形路面,则下层为一般路面或凹形路面;若上层为一般路面,则下层为凹形路面,反之亦然。
有益效果 本方案中立交的最大特征就是构成立交桥的各部分都是两层,任意两原始交叉之间,各种车辆可以实现全向互通的要求,彻底解决现实中在短距离里变更车道过程带来的交叉矛盾;使用两层的立交方式,实现了超过四个双向行驶路口的全向立交;能从整体上构建一座城市的交通网络,让各局部之间的立交具有互补功能;实现了构建城市交通大动脉的完全畅通,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
附图说明
图1为两个原T字形交叉结构为建造基础的工字形立交桥示意图。
图2为两个原T字形交叉结构为建造基础的上字形立交桥示意图。
图3为两个原T字形交叉结构为建造基础的兀字形立交桥示意图。
图4为两个原T字形交叉结构为建造基础的一种立交桥的示意图。
图5为一个原T字形交叉结构与一个原十字形交叉结构为建造基础的士字形立交桥示意图。
图6为一个原T字形交叉结构与一个原十字形交叉结构为建造基础的另一种士字形立交桥示意图。
图7为一个原T字形交叉结构与一个原十字形交叉结构为建造基础的又一种士字形立交桥示意图。
图8为一个原T字形交叉结构与一个原十字形交叉结构为建造基础的才字形立交桥示意图,实际上为图7的另一种形状。
图9为两个原十字形交叉结构为建造基础的一种草字头形立交桥示意图。
图10为两个原十字形交叉结构为建造基础的另一种草字头形立交桥示意图。
图11为两个原十字形交叉结构为建造基础的又一种草字头形立交桥示意图。
图12为一种四条互补性单向行驶车道组成的井字形立交桥示意图。这一种立交的方式多用于一环路或一些老城区比较狭窄的类似环形区域上的交叉区域。
图13为一种原草字头形交叉结构的立交示意图。这种立交方式代表了单向行驶而互补成具有双向功能的两车道与主干道形成的两个十字形之间的立交示意图。
图14为两条单向行驶而互补成具有双向功能的两车道与主干道形成的兀字形立交示意图。
图15为原人字形交叉结构为建造基础的立交示意图,这种立交方式一般用于解决才字形、木字形等化繁为简的立交示意图,具体过程为通过多个合二为一,不断减少交叉车道的条数,最终可以以两层立交方式实现。
图16为原A字形交叉结构为建造基础的立交示意图,功能与原人字形交叉结构为建造基础的相同,只是具体合并的位置不同,以适应一些特殊地势的要求。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中,采用一个小写字母与一个大写字母组在一起表示一个路面节点,两车道立体相交时,实线表示上层,虚线表示下层。本说明书中的下层,一种情况指的是某路段上方还有一层路段且与之没有平面交叉的矛盾,另一种情况指的是某路段在整座立交桥中,与第一种情况的一些下层所处的高低位置相当。本说明书中的上层则与这相反。本说明书中的逐渐向上,一种情况是指车辆行驶的轨迹本身具有向上斜面坡度行驶,另一种情况是相对其下层而言,其下层处于逐渐向下的斜面坡度行驶时,这里的逐渐向上相对来说是一般路平面或处于逐渐向上的斜面坡度行驶。逐渐向上行驶后的路段一般处于两层立交过程的高处。逐渐向下行驶则与这相反。
在图1中,其16条车道行驶路线如下内容所述。
1、从aA逐渐向下至aB,从aB至aC至aD至aE至aF至aG至aH为下层低处,从aH逐渐向上至aI。
2、从aJ逐渐向上至aK,从aK至aL为上层高处,从aL逐渐向下至aM,从aM至aN至aO至aP至aQ至aR为下层低处,从aR逐渐向上至aS。
3、从aJ逐渐向上至aK,从aK至aL为上层高处,从aL逐渐向下至aM,从aM至aN至aO至aP至aQ至aT至aU至aV至aW至aX至aY为下层低处,从aY逐渐向上至aZ。
4、从aA逐渐向下至aB,从aB至cK下层低处,从cK逐渐向上至cL。
5、从bA逐渐向上至bB,从bB至bC至bD至bE至bF至bG为上层高处,从bG逐渐向下至bH。
6、从bI逐渐向下至bJ,从bJ至bK为下层低处,从bK逐渐向上至bL,从bL至bM至bN至bO至bP至bQ至bR为上层高处,从bR逐渐向下至bS。
7、从bI逐渐向下至bJ,从bJ至bK为下层低处,从bK逐渐向上至bL,从bL至bM至bN至bO至bP至bQ至bT至bU至bV至bW至bX为上层高处,从bX逐渐向下至bY。
8、从bA逐渐向上至bB,从至bB至cW为上层高处,从cW逐渐向下至cX。
9、从bZ逐渐向下至cA,从cA至aT至aU至aV至aW至aX至aY为下层低处,从aY逐渐向上至aZ。
10、从cB逐渐向上至cC,从cC至cD为上层高处,从cD逐渐向下至cE,从cE至cF至cG至cH至cI至cJ至cK为下层低处,从cK逐渐向上至cL。
11、从cB逐渐向上至cC,从cC至cD为上层高处,从cD逐渐向下至cE,从cE至cF至cG至cH至cI至cJ至aC至aD至aE至aF至aG至aH为下层低处,从aH逐渐向上至aI。
12、从bZ逐渐向下至cA,从cA至aR为下层低处,从aR逐渐向上至aS。
13、从cM逐渐向上至cN,从cN至bT为上层高处,从bT至bU至bV至bW至bX为上层高处,从bX逐渐向下至bY。
14、从cO逐渐向下至cP,从cP至cQ为下层低处,从cQ逐渐向上至cR,从cR至cS至cT至cU至cV至cW为上层高处,从cW逐渐向下至cX。
15、从cO逐渐向下至cP,从cP至cQ为下层低处,从cQ逐渐向上至cR,从cR至cS至cT至cU至cV至bC至bD至bE至bF至bG为上层高处,从bG逐渐向下至bH。
16、从cM逐渐向上至cN,从cN至bR为上层高处,从bR逐渐向下至bS。
另外,图中类似于当aA与aB、aH与aI低处相同时,则aJ与aK、aR与aS高处相同。
在图2中,一般说明过程如下内容所述。
1、从aA逐渐向下至aB,从aB至aC至aD至aE至aF至aG至aH为下层,从aH逐渐向上至aI。
2、从aJ逐渐向上至aK,从aK至aL为上层,从aL逐渐向下至aM,从aM至aN至aO至aP至aQ至aR至aS至aT为下层,从aT逐渐向上至aU。
3、从aJ逐渐向上至aK,从aK至aL为上层,从aL逐渐向下至aM,从aM至aN至aO至aP至aQ至aR至aS至aV至aW至aX至aY至aZ至bA为下层,从bA逐渐向上至bB。
4、从aA逐渐向下至aB,从aB至cN为下层,从cN逐渐向上至cO。
5、从bC逐渐向上至bD,从bD至bE至bF至bG至bH至bI为上层,从bI逐渐向下至bJ。
6、从bK逐渐向下至bL,从bL至bM为下层,从bM逐渐向上至bN,从bN至bO至bP至bQ至bR至bS至bT至bU为上层,从bU逐渐向下至bV。
7、从bK逐渐向下至bL,从bL至bM为下层,从bM逐渐向上至bN,从bN至bO至bP至bQ至bR至bS至bT至bW至bX至bY至bZ至cA为上层,从cA逐渐向下至cB。
8、从bC逐渐向上至bD,从bD至dA为上层,从dA逐渐向下至dB。
9、从cC逐渐向下至cD,从cD至aV至aW至aX至aY至aZ至bA为下层,从bA逐渐向上至bB。
10、从cE逐渐向上至cF,从cF至cG为上层,从cG逐渐向下至cH,从cH至cI至cJ至cK至cL至cM至cN为下层,从cN逐渐向上至cO。
11、从cE逐渐向上至cF,从cF至cG为上层,从cG逐渐向下至cH,从cH至cI至cJ至cK至cL至cM至aC至aD至aE至aF至aG至aH为下层,从aH逐渐向上至aI。
12、从cC逐渐向下至cD,从cD至aT为下层,从aT逐渐向上至aU。
13、从cP逐渐向上至cQ,从cQ至bW至bX至bY至bZ至cA为上层,从cA逐渐向下至cB。
14、从cR逐渐向下至cS,从cS至cT为下层,从cT逐渐向上至cU,从cU至cV至cI至cW至cX至cY至cZ至dA为上层,从dA逐渐向下至dB。
15、从cR逐渐向下至cS,从cS至cT为下层,从cT逐渐向上至cU,从cU至cV至cI至cW至cX至cY至cZ至bE至bF至bG至bH至bI为上层,从bI逐渐向下至bJ。
16、从cP逐渐向上至cQ,从cQ至bU为上层,从bU逐渐向下至bV。
在图3中,一般说明过程如下内容所述。
1、从aA逐渐向下至aB,从aB至aC至aD至aE至aF至aG为下层,从aG逐渐向上至aH。
2、从aI逐渐向上至aJ,从aJ至aK为上层,从aK逐渐向下至aL,从aL至aM至aN至aO至aP至aQ至aR为下层,从aR逐渐向上至aS。
3、从aI逐渐向上至aJ,从aJ至aK为上层,从aK逐渐向下至aL,从aL至aM至aN至aO至aP至aQ至aT至aU至aV至aW至aX为下层,从aX逐渐向上至aY。
4、从aA逐渐向下至aB,从aB至cJ为下层,从cJ逐渐向上至cK。
5、从aZ逐渐向上至bA,从bA至bB至bC至bD至bE至bF至bG为上层,从bG逐渐向下至bH。
6、从bI逐渐向下至bJ,从bJ至bK为下层,从bK逐渐向上至bL,从bL至bM至bN至bO至bP至bQ为上层,从bQ逐渐向下至bR。
7、从bI逐渐向下至bJ,从bJ至bK为下层,从bK逐渐向上至bL,从bL至bM至bN至bO至bP至bS至bT至bU至bV至bW至bX为上层,从bX逐渐向下至bY。
8、从aZ逐渐向上至bA,从bA至cV为上层,从cV逐渐向下至cW。
9、从bZ逐渐向下至cA,从cA至aT至aU至aV至aW至aX为下层,从aX逐渐向上至aY。
10、从cB逐渐向上至cC,从cC至cD为上层,从cD逐渐向下至cE,从cE至cF至cG至cH至cI至cJ为下层,cJ逐渐向上至cK。
11、从cB逐渐向上至cC,从cC至cD为上层,从cD逐渐向下至cE,从cE至cF至cG至cH至cI至aC至aD至aE至aF至aG为下层,从aG逐渐向上至aH。
12、从bZ逐渐向下至cA,从cA至aR为下层,从aR逐渐向上至aS。
13、从cL逐渐向上至cM,从cM至bS至bT至bU至bV至bW至bX为上层,从bX逐渐向下至bY。
14、从cN逐渐向下至cO,从cO至cP为下层,从cP逐渐向上至cQ,从cQ至cR至cS至cT至cU至cV为上层,从cV逐渐向下至cW。
15、从cN逐渐向下至cO,从cO至cP为下层,从cP逐渐向上至cQ,从cQ至cR至cS至cT至cU至bB至bC至bD至bE至bF至bG为上层,从bG逐渐向下至bH。
16、从cL逐渐向上至cM,从cM至bQ为上层,从bQ逐渐向下至bR。
在图4中,一般说明过程如下内容所述。
1、从aA逐渐向上至aB,从aB至aC至aD至aE至aF至aG至aH为上层,从aH逐渐向下至aI。
2、从aJ逐渐向下至aK,从aK至aL为下层,从aL逐渐向上至aM,从aM至aN至aO至aP至aQ至aR至aS为上层,从aS逐渐向下至aT。
3、从aJ逐渐向下至aK,从aK至aL为下层,从aL逐渐向上至aM,从aM至aN至aO至aP至aQ至aR至aU至aV至aW至aX至aY至aZ为上层,从aZ逐渐向下至bA。
4、从aA逐渐向上至aB,从aB至cK为上层,从cK逐渐向下至cL。
5、从bB逐渐向下至bC,从bC至bD至bE至bF至bG至bH为下层,从bH逐渐向上至bI。
6、从bJ逐渐向上至bK,从bK至bL为上层,从bL逐渐向下至bM,从bM至bN至bO至bP至bQ至bR为下层,从bR逐渐向上至bS。
7、从bJ逐渐向上至bK,从bK至bL为上层,从bL逐渐向下至bM,从bM至bN至bO至bP至bQ至bT至bU至bV至bW至bX为下层,从bX逐渐向上至bY。
8、从bB逐渐向下至bC,从bC至cV为下层,从cV逐渐向上至cW。
9、从bZ逐渐向上至cA,从cA至aU至aV至aW至aX至aY至aZ为上层,从aZ逐渐向下至bA。
10、从cB逐渐向下至cC,从cC至cD为下层,从cD逐渐向上至cE,从cE至cF至cG至cH至cI至cJ至cK为上层,从cK逐渐向下至cL。
11、从cB逐渐向下至cC,从cC至cD为下层,从cD逐渐向上至cE,从cE至cF至cG至cH至cI至cJ至aC至aD至aE至aF至aG至aH为上层,从aH逐渐向下至aI。
12、从bZ逐渐向上至cA,从cA至aS为上层,从aS逐渐向下至aT。
13、从cM逐渐向下至cX,从cX至bT至bU至bV至bW至bX为下层,从bX逐渐向上至bY。
14、从cN逐渐向上至cO,从cO至cP为上层,从cP逐渐向下至cQ,从cQ至cR至cS至cT至cU至cV为下层,从cV逐渐向上至cW。
15、从cN逐渐向上至cO,从cO至cP为上层,从cP逐渐向下至cQ,从cQ至cR至cS至cT至cU至bD至bE至bF至bG至bH为下层,从bH逐渐向上至bI。
16、从cM逐渐向下至cX,从cX至bR为下层,从bR逐渐向上至bS。
在图5中,一般说明过程如下内容所述。
1、从aA逐渐向上至aB,从aB至aC为上层,从aC逐渐向下至aD,从aD至aE至aF至aG至aH至aI为下层,从aI逐渐向上至aJ逐渐向上至aK逐渐向上至aL。
2、从aA逐渐向上至aB,从aB至aC为上层,从aC逐渐向下至aD,从aD至aE至aF至aG至aH至aI为下层,从aI逐渐向上至aM,从aM至aN至aO为上层,从aO逐渐向下至aP逐渐向下至aQ。
3、aR逐渐向下至aS,从aS至aT为下层,从aT逐渐向上至aU。
4、从aV逐渐向上至aW,从aW至aX为上层,从aX逐渐向下至aY,从aY至aZ至bA至bB至bC为下层,从bC逐渐向上至bD。
5、从aV逐渐向上至aW,从aW至aX为上层,从aX逐渐向下至aY,从aY至aZ至bA至bB至bE至bF至bG至bH至bI为下层,从bI逐渐向上至bJ。
6、从bK逐渐向上至bL,从bL至bM至bN至bO至bP至bQ为上层,从bQ逐渐向下至bR。
7、从bU逐渐向下至bV,从bV至bW为下层,从bW逐渐向上至bX,从bX至bY至bZ至cA为上层,从cA逐渐向下至cB,从cB逐渐向上至aJ逐渐向上至aK逐渐向上至aL。
8、从bU逐渐向下至bV,从bV至bW为下层,从bW逐渐向上至bX,从bX至bY至bZ至cA至cC为上层,从cC逐渐向下至cD,从cD逐渐向上至aM,从aM至aN至aO为上层,从aO逐渐向下至aP逐渐向下至aQ。
9、从bU逐渐向下至bV,从bV至bW为下层,从bW逐渐向上至bX,从bX至bY至bZ至cA至cE至cF至cG至cH至cI为上层,从cI逐渐向下至cJ。
10、从bK逐渐向上至bL,从bL至bS为上层,从bS逐渐向下至bT。
11、从cK逐渐向下至cL,从cL至bE至bF至bG至bH至bI为上层,从bI逐渐向上至bJ。
12、从cK逐渐向上至cL,从cL至bC为上层,从bC逐渐向上至bD。
13、从cM逐渐向上至cN,从cN至cO为上层,从cO逐渐向下至cP,从cP至cQ至cR至cS至aT为下层,从aT逐渐向上至aU。
14、从cM逐渐向上至cN,从cN至cO为上层,从cO逐渐向下至cP,从cP至cQ至cR至cS至cT至cV至cW至aE至aF至aG至aH至aI为下层,从aI逐渐向上至aJ逐渐向上至aK逐渐向上至aL。
15、从cM逐渐向上至cN,从cN至cO为上层,从cO逐渐向下至cP,从cP至cQ至cR至cS至cT至cU至aE至aF至aG至aH至aI为下层,从aI逐渐向上至aM,从aM至aN至aO为上层,从aO逐渐向下至aP逐渐向下至aQ。
16、从cX逐渐向下至cY,从cY至cZ至dA至dB至dC为下层,从dC逐渐向上至cE,从cE至cF至cG至cH至cI为上层,从cI逐渐向下至cJ。
17、从cX逐渐向下至cY,从cY至cZ至dA至dD至dE至dF为下层,从dF逐渐向上至dG,从dG至dH至dI至dJ至bS为上层,从bS逐渐向下至bT。
18、从cX逐渐向下至cY,从cY至cZ至dA至dD至dE至dF为下层,从dF逐渐向上至dG,从dG至dH至dI至dJ至bM至bN至bO至bP至bQ为上层,从bQ逐渐向下至bR。
19、从dK逐渐向下至dL,从dL至dM至dN至dO至dP至dQ为下层,从dQ逐渐向上至dR。
20、从dS逐渐向下至dT,从dT至dU为下层,从dU逐渐向上至dV逐渐向上至dW,从dW逐渐向下至dX。
21、从dS逐渐向下至dT,从dT至dU为下层,从dU逐渐向上至dV逐渐向上至dW,从dW至dY至dZ至eA为上层,从eA逐渐向下至eB,从eB逐渐向上至cE至cF至cG至cH至cI为上层,从cI逐渐向下至cJ。
22、从dS逐渐向下至dT,从dT至dU为下层,从dU逐渐向上至dV逐渐向上至dW,从dW至dY至dZ至eC为上层,从eC逐渐向下至eD,从eD至dF为下层,从dF逐渐向上至dG,从dG至dH至dI至dJ至bS为上层,从bS逐渐向下至bT。
23、从dS逐渐向下至dT,从dT至dU为下层,从dU逐渐向上至dV逐渐向上至dW,从dW至dY至dZ至eC为上层,从eC逐渐向下至eD,从eD至dF为下层,从dF逐渐向上至dG,从dG至dH至dI至dJ至bM至bN至bO至bP至bQ为上层,从bQ逐渐向下至bR。
在图6中,一般说明过程如下内容所述。
1、从aA逐渐向下至aB,从aB至aC至aD至aE至aF至aG至aH至aI至aJ为下层,从aJ逐渐向上至aK。
2、从aA逐渐向下至aB,从aB至aC至aD至aE至aF至aG至aH至aI至aL为下层,从aL逐渐向上至aM。
3、从aN逐渐向上至aO,从aO至aP为上层,从aP逐渐向下至aQ,从aQ至aR至aS至aT至aU为下层,从aU逐渐向上至aV。
4、从aN逐渐向上至aO,从aO至aP为上层,从aP逐渐向下至aQ,从aQ至aR至aS至aT至aW至aX至aY至aZ至bA为下层,从bA逐渐向上至bB。
5、从aA逐渐向下至aB,从aB至cN为下层,从cN逐渐向上至cO。
6、从bC逐渐向上至bD,从bD至bE至bF至bG至bH至bI为上层,从bI逐渐向下至bJ。
7、从bL逐渐向下至bM,从bM至bN为下层,从bN逐渐向上至bO,从bO至bP至bQ至bR至bS为上层,从bS逐渐向下至bT逐渐向下至bU。
8、从bL逐渐向下至bM,从bM至bN为下层,从bN逐渐向上至bO,从bO至bP至bQ至bV为上层,从bV逐渐向下至bW,从bW至aI至aL为下层,从aL逐渐向上至aM。
9、从bL逐渐向下至bM,从bM至bN为下层,从bN逐渐向上至bO,从bO至bP至bQ至bX至bY至bZ至cA至cB至cC为上层,从cC逐渐向下至cD。
10、从bC逐渐向上至bD,从bD至dB为上层,从dB逐渐向下至dC。
11、从cE逐渐向下至cF,从cF至aW至aX至aY至aZ至bA为下层,从bA逐渐向上至bB。
12、从cG逐渐向上至cH,从cH至cI为上层,从cI逐渐向下至cJ,从cJ至cK至cL至cM至cN为下层,从cN逐渐向上至cO。
13、从cG逐渐向上至cH,从cH至cI为上层,从cI逐渐向下至cJ,从cJ至cK至cL至cM至aC至aD至aE至aF至aG至aH至aI至aJ为下层,从aJ逐渐向上至aK。
14、从cG逐渐向上至cH,从cH至cI为上层,从cI逐渐向下至cJ,从cJ至cK至cL至cM至aC至aD至aE至aF至aG至aH至aI至aL为下层,从aL逐渐向上至aM。
15、从cE逐渐向下至cF,从cF至aU为下层,从aU逐渐向上至aV。
16、从cP逐渐向上至cQ逐渐向上至cR为上层,从cR逐渐向下至cS,从cS至cT为一般路平面,从cT逐渐向上至bY至bZ至cA至cB至cC为上层,从cC逐渐向下至cD。
17、从cP逐渐向上至cQ逐渐向上至cR为上层,从cR逐渐向下至cS,从cS至cU为一般路平面,从cU逐渐向下至cV,从cV至cW为下层,从cW逐渐向上至cX,从cX至cY至cZ至dA至dB为上层,从dB逐渐向下至dC。
18、从cP逐渐向上至cQ逐渐向上至cR为上层,从cR逐渐向下至cS,从cS至cU为一般路平面,从cU逐渐向下至cV,从cV至cW为下层,从cW逐渐向上至cX,从cX至cY至cZ至dA至bE至bF至bG至bH至bI为上层,从bI逐渐向下至bJ。
19、从cP逐渐向上至cQ逐渐向上至dD,从dD至dE为上层,从dE逐渐向下至bT逐渐向下至bU。
20、从dF至dG至dH为一般路平面。
21、从dI逐渐向上至dJ,从dJ至dK为上层,从dK逐渐向下至dL,从dL至dM为下层,从dM逐渐向上至dN,从dN为一般路平面,从cT逐渐向上至bY至bZ至cA至cB至cC为上层,从cC逐渐向下至cD。
22、从dI逐渐向上至dJ,从dJ至dK为上层,从dK逐渐向下至dL,从dL至dO为下层,从dO逐渐向上至cU,从cU逐渐向下至cV,从cV至cW为下层,从cW逐渐向上至cX,从cX至cY至cZ至dA至dB为上层,从dB逐渐向下至dC。
23、从dI逐渐向上至dJ,从dJ至dK为上层,从dK逐渐向下至dL,从dL至dO为下层,从dO逐渐向上至cU,从cU逐渐向下至cV,从cV至cW为下层,从cW逐渐向上至cX,从cX至cY至cZ至dA至bE至bF至bG至bH至bI为上层,从bI逐渐向下至bJ。
在图7中,一般说明过程如下内容所述。
1、从aA逐渐向下至aB,从aB至aC至aD至aE至aF至aG为下层,从aG逐渐向上至aH,从aH至aI为上层,从aI逐渐向下至aJ。
2、从aA逐渐向下至aB,从aB至aC至aD至aE至aF至aG为下层,从aG逐渐向上至aH,从aH至aK为上层,从aK逐渐向下至aL。
3、从aM逐渐向上至aN,从aN至aO为上层,从aO逐渐向下至aP,从aP至aQ至aR至aS至aT为下层,从aT逐渐向上至aU。
4、从aM逐渐向上至aN,从aN至aO为上层,从aO逐渐向下至aP,从aP至aQ至aR至aS至aV至aW至aX至aY至aZ为下层,从aZ逐渐向上至bA。
5、从aA逐渐向下至aB,从aB至bB为下层,从bB逐渐向上至bC。
6、从bD逐渐向上至bE,从bE至bF到bG至bH至bI至bJ为上层,从bJ逐渐向下至bK。
7、从bL逐渐向下至bM,从bM至bN为下层,从bN逐渐向上至bO,从bO至bP至bQ至bR至bS为上层, 从bS逐渐向下至bT逐渐向下至bU。
8、从bL逐渐向下至bM,从bM至bN为下层,从bN逐渐向上至bO,从bO至bP至bQ至bR至bV至bW至bX至bY至bZ至cA为上层,从cA逐渐向下至cB。
9、从bL逐渐向下至bM,从bM至bN为下层,从bN逐渐向上至bO,从bO至bP至cC为上层,从cC逐渐向下至cD,从cD至aF至aG为下层,从aG逐渐向上至aH,从aH至aK为上层,从aK逐渐向下至aL。
10、从bD逐渐向上至bE,从bE至cE为上层,从cE逐渐向下至cF。
11、从cG逐渐向下至cH,从cH至aV至aW至aX至aY至aZ为下层,从aZ逐渐向上至bA。
12、从cI逐渐向上至cJ,从cJ至cK为上层,从cK逐渐向下至cL,从cL至cM至cN至cO至bB为下层,从bB逐渐向上至bC。
13、从cI逐渐向上至cJ,从cJ至cK为上层,从cK逐渐向下至cL,从cL至cM至cN至cO至aC至aD至aE至aF至aG为下层,从aG逐渐向上至aH,从aH至aI为上层,从aI逐渐向下至aJ。
14、从cI逐渐向上至cJ,从cJ至cK为上层,从cK逐渐向下至cL,从cL至cM至cN至cO至aC至aD至aE至aF至aG为下层,从aG逐渐向上至aH,从aH至aK为上层,从aK逐渐向下至aL。
15、从cG逐渐向下至cH,从cH至aT为下层,从aT逐渐向上至aU。
16、从cP逐渐向上至cQ,从cQ至cR至cS至bV至bW至bX至bY至bZ至cA为上层,从cA逐渐向下至cB。
17、从cP逐渐向上至cQ,从cQ至cR至cT至bS为上层, 从bS逐渐向下至bT逐渐向下至bU。
18、从cP逐渐向上至cQ,从cQ至cU为上层,从cU逐渐向下至cV,从cV至cW为下层,从cW逐渐向上至cX,从cX至cY至cZ至dA至cE为上层,从cE逐渐向下至cF。
19、从bB逐渐向上至dC,从dC至dD为上层,从dD逐渐向下至dE,从dE至cW为下层,从cW逐渐向上至cX,从cX至cY至cZ至dA至bF到bG至bH至bI至bJ为上层,从bJ逐渐向下至bK。
20、从dF至dG至dH为一般路平面。
21、从dI逐渐向下至dJ,从dJ至dK至dL至dM为下层,从dM逐渐向上至bX至bY至bZ至cA为上层,从cA逐渐向下至cB。
22、从dI逐渐向下至dJ,从dJ至dN至cV,从cV至cW为下层,从cW逐渐向上至cX,从cX至cY至cZ至dA至cE为上层,从cE逐渐向下至cF。
23、从dI逐渐向下至dJ,从dJ至dN至cV,从cV至cW为下层,从cW逐渐向上至cX,从cX至cY至cZ至dA至bF至bG至bH至bI至bJ为上层,从bJ逐渐向下至bK。
另外,从cP逐渐向上至cQ,从cQ至cR至cS至bV至bW路段可以从dB至dC至dK至dL至bW路段实现。
图8是图7的另一种形式,说明过程完全相同。
在图9中,一般说明过程如下内容所述。
1、从aA至aB至aC至aD至aE至aF为下层,从aF逐渐向上至aG,从aG至aH至aI至aJ为上层,从aJ逐渐向下至aK。
2、从aL逐渐向上至aM,从aM逐渐向下至aN,从aN至aC至aO至aP至aQ为下层,从aQ逐渐向上至aR,从aR至aS至aT至aU至aV为上层,从aV逐渐向下至aW。
3、从aL逐渐向上至aM,从aM逐渐向下至aN,从aN至aC至aO至aP至aQ为下层,从aQ逐渐向上至aR,从aR至aS至aT至aU至aX至aY至aZ至bA至bB为上层,bB逐渐向下至bC。
4、从bD逐渐向下至bE,从bE至bF为下层,从bF逐渐向上至bG。
5、从bH逐渐向上至bI,从bI至bJ为上层,从bJ逐渐向下至bK,从bK至bL至bM至bN至bO为下层,从bO逐渐向上至bP。
6、从bH逐渐向上至bI,从bI至bJ为上层,从bJ逐渐向下至bK,从bK至bL至bM至bN至bQ至bR至bS至bT至bU为下层,从bU逐渐向上至bV。
7、从bW逐渐向上至bX,从bX至bY至bZ至cA至cB至cC为上层,从cC逐渐向下至cD。
8、从cE逐渐向下至cF,从cF至cG为下层,从cG逐渐向上至cH,从cH至cI至cJ为上层,从cJ逐渐向下至cK,从cK至aF为下层,从aF逐渐向上至aG,从aG至aH至aI至aJ为上层,从aJ逐渐向下至aK。
9、从cE逐渐向下至cF,从cF至cG为下层,从cG逐渐向上至cH,从cH至cI至cJ为上层,从cJ逐渐向下至cK,从cK至aQ为下层,从aQ逐渐向上至aR,从aR至aS至aT至aU至aV为上层,从aV逐渐向下至aW。
10、从cE逐渐向下至cF,从cF至cG为下层,从cG逐渐向上至cH,从cH至cI为上层,从cI逐渐向下至cL,从cL至aP至aQ为下层,从aQ逐渐向上至aR,从aR至aS至aT至aU至aX至aY至aZ至bA至bB为上层,bB逐渐向下至bC。
11、从cE逐渐向下至cF,从cF至cG为下层,从cG逐渐向上至cH,从cH至cI至cJ至cM至cN至cO至cP至cQ至cR为上层,从cR逐渐向下至cS。
12、从bW逐渐向上至bX,从bX至dV为上层,从dV逐渐向下至dW。
13、从cT逐渐向下至cU,从cU至bQ至bR至bS至bT至bU为下层,从bU逐渐向上至bV。
14、从cV逐渐向上至cW,从cW至cX为上层,从cX逐渐向下至cY,从cY至cZ至dA至dB至bF为下层,从bF逐渐向上至bG。
15、从cV逐渐向上至cW,从cW至cX为上层,从cX逐渐向下至cY,从cY至cZ至dA至dB至dC至dD至aB至aC至aD至aE至aF为下层,从aF逐渐向上至aG,从aG至aH至aI至aJ为上层,从aJ逐渐向下至aK。
16、从cV逐渐向上至cW,从cW至cX为上层,从cX逐渐向下至cY,从cY至cZ至dA至dB至dC至dD至aB至aC至aO至aP至aQ为下层,从aQ逐渐向上至aR,从aR至aS至aT至aU至aV为上层,从aV逐渐向下至aW。
17、从cV逐渐向上至cW,从cW至cX为上层,从cX逐渐向下至cY,从cY至cZ至dA至dB至dC至fP至aC至aO至aP至aQ为下层,从aQ逐渐向上至aR,从aR至aS至aT至aU至aX至aY至aZ至bA至bB为上层,bB逐渐向下至bC。
18、从cT逐渐向下至cU,从cU至bO为下层,从bO逐渐向上至bP。
19、从dE至dF至dG至dH至dI至dJ为下层,从dJ逐渐向上至dK,从dK至cP至cQ至cR为上层,从cR逐渐向下至cS。
20、从dL逐渐向上至dM,从dM逐渐向下至dN,从dN至dG至dO至dP至dQ为下层,从dQ逐渐向上至dR,从dR至dS至dT至dU至dV为上层,从dV逐渐向下至dW。
21、从dL逐渐向上至dM,从dM逐渐向下至dN,从dN至dG至dO至dP至dQ为下层,从dQ逐渐向上至dR,从dR至dS至dT至dU至bY至bZ至cA至cB至cC为上层,从cC逐渐向下至cD。
22、dX逐渐向下至dY,从dY至dZ为下层,从dZ逐渐向上至eA。
23、从eB逐渐向上至eC,从eC至eD为上层,从eD逐渐向下至eE,从eE至eF至eG至eH至eI为下层,从eI逐渐向上至eJ。
24、从eB逐渐向上至eC,从eC至eD为上层,从eD逐渐向下至eE,从eE至eF至eG至eH至eK至eL至eM至eN至eO为下层,从eO逐渐向上至eP。
25、从eQ逐渐向上至eR,从eR至aX至aY至aZ至bA至bB为上层,bB逐渐向下至bC。
26、从eQ逐渐向上至eR,从eR至aV为上层,从aV逐渐向下至aW。
27、从eS逐渐向下至eT,从eT至eU为下层,从eU逐渐向上至eV,从eV至eW至eX至eZ至fA至fB至aH至aI至aJ为上层,从aJ逐渐向下至aK。
28、从eS逐渐向下至eT,从eT至eU为下层,从eU逐渐向上至eV,从eV至eW至eX为上层,从eX逐渐向下至eY,从eY至dJ为下层,从dJ逐渐向上至dK,从dK至cP至cQ至cR为上层,从cR逐渐向下至cS。
29、从eS逐渐向下至eT,从eT至eU为下层,从eU逐渐向上至eV,从eV至eW至eX为上层,从eX逐渐向下至eY,从eY至dQ为下层,从dQ逐渐向上至dR,从dR至dS至dT至dU至dV为上层,从dV逐渐向下至dW。
30、从eS逐渐向下至eT,从eT至eU为下层,从eU逐渐向上至eV,从eV至eW为上层,从eW逐渐向下至fC,从fC至dP至dQ为下层,从dQ逐渐向上至dR,从dR至dS至dT至dU至bY至bZ至cA至cB至cC为上层,从cC逐渐向下至cD。
31、从fD逐渐向下至fE,从fE至eK至eL至eM至eN至eO为下层,从eO逐渐向上至eP。
32、从fF逐渐向上至fG,从fG至fH为上层,从fH逐渐向下至fI,从fI至fJ至fK至fL至dZ为下层,dZ逐渐向上至eA。
33、从fF逐渐向上至fG,从fG至fH为上层,从fH逐渐向下至fI,从fI至fJ至fK至fL至fM至fO至dF至dG至dH至dI至dJ为下层,从dJ逐渐向上至dK,从dK至cP至cQ至cR为上层,从cR逐渐向下至cS。
34、从fF逐渐向上至fG,从fG至fH为上层,从fH逐渐向下至fI,从fI至fJ至fK至fL至fM至fO至dF至dG至dO至dP至dQ为下层,从dQ逐渐向上至dR,从dR至dS至dT至dU至dV为上层,从dV逐渐向下至dW。
35、从fF逐渐向上至fG,从fG至fH为上层,从fH逐渐向下至fI,从fI至fJ至fK至fL至fM至fN至dG至dO至dP至dQ为下层,从dQ逐渐向上至dR,从dR至dS至dT至dU至bY至bZ至cA至cB至cC为上层,从cC逐渐向下至cD。
36、从fD逐渐向下至fE,从fE至eI为下层,从eI逐渐向上至eJ。
在图9中,相关车流量不大的路段,从eW至fC路段合并在从eX至eY路段行驶方向的左侧;从cI至cL路段合并在从cJ至cK路段行驶方向的左侧。同样地,当相关车流量不大的路段,从aA至dD至aB路段与从aL至aM至aN路段及从bD至bE至fP路段可以合并成同一路平面的一路段;从dE至fO至dF路段与从dL至dM至dN路段及从dX至dY至fN路段可以合并成同一路平面的一路段。而车流量较大时,驶入从dO至dP至dQ至dR至dS至dT至dU的路段里后,禁止任何左右方向上的车道变更;驶入从aO至aP至aQ至aR至aS至aT至aU的路段里后,禁止任何左右方向上的车道变更;此两路段在主干路车流量较大时,一般需要5至6车道。
在图10中,一般说明过程如下内容所述。
1、从aA至aB至aC至aD至aE为下层,从aE逐渐向上至aF,从aF至aG至aH至aI为上层,从aI逐渐向下至aJ。
2、从aK逐渐向上至aL,从aL逐渐向下至aM,从aM至aN至aO至aP为下层,从aP逐渐向上至aQ,从aQ至aR至aS至aT至aU为上层,从aU逐渐向下至aV。
3、从aK逐渐向上至aL,从aL逐渐向下至aM,从aM至aN至aO至aP为下层,从aP逐渐向上至aQ,从aQ至aR至aS至aT至aW至aX至aY至aZ至bA为上层,从bA逐渐向下至bB。
4、从bC逐渐向下至bD,从bD至bE为下层,从bE逐渐向上至bF。
5、从bG逐渐向上至bH,从bH至bI为上层,从bI逐渐向下至bJ,从bJ至bK至bL至bM至bN为下层,从bN逐渐向上至bO。
6、从bG逐渐向上至bH,从bH至bI为上层,从bI逐渐向下至bJ,从bJ至bK至bL至bM至bP至bQ至bR至bS至bT为下层,从bT逐渐向上至bU。
7、从bV逐渐向上至bW,从bW至bX至bY至bZ至cA至cB为上层,从cB逐渐向下至cC。
8、从cD逐渐向下至cE,从cE至cF为下层,从cF逐渐向上至cG,从cG至cH至cI至cJ为上层,从cJ逐渐向下至cK,从cK至cM为下层,从cM逐渐向上至aF,从aF至aG至aH至aI为上层,从aI逐渐向下至aJ。
9、从cD逐渐向下至cE,从cE至cF为下层,从cF逐渐向上至cG,从cG至cH至cI至cJ为上层,从cJ逐渐向下至cK,从cK至cM为下层,从cM逐渐向上至aQ,从aQ至aR至aS至aT至aU为上层,从aU逐渐向下至aV。
10、从cD逐渐向下至cE,从cE至cF为下层,从cF逐渐向上至cG,从cG至cH,从cH逐渐向下至cL,从cL至aO至aP为下层,从aP逐渐向上至aQ,从aQ至aR至aS至aT至aW至aX至aY至aZ至bA为上层,从bA逐渐向下至bB。
11、从cD逐渐向下至cE,从cE至cF为下层,从cF逐渐向上至cG,从cG至cH至cI至fE至dF至dG至dH至dI为上层,从dI逐渐向下dJ。
12、从bV逐渐向上至bW,从bW至dV为上层,从dV向下至dW。
13、从cN向下至cO,从cO至bP至bQ至bR至bS至bT为下层,从bT逐渐向上至bU。
14、从cP逐渐向上至cQ,从cQ至cR为上层,从cR逐渐向下至cS,从cS至cT至cU至cV至bE为下层,从bE逐渐向上至bF。
15、从cP逐渐向上至cQ,从cQ至cR为上层,从cR逐渐向下至cS,从cS至cT至cU至cV至cW至cX至aB至aC至aD至aE为下层,从aE逐渐向上至aF,从aF至aG至aH至aI为上层,从aI逐渐向下至aJ。
16、从cP逐渐向上至cQ,从cQ至cR为上层,从cR逐渐向下至cS,从cS至cT至cU至cV至cW至cX至aB至aN至aO至aP为下层,从aP逐渐向上至aQ,从aQ至aR至aS至aT至aU为上层,从aU逐渐向下至aV。
17、从cP逐渐向上至cQ,从cQ至cR为上层,从cR逐渐向下至cS,从cS至cT至cU至cV至cW至cY至cZ至aO至aP为下层,从aP逐渐向上至aQ,从aQ至aR至aS至aT至aW至aX至aY至aZ至bA为上层,从bA逐渐向下至bB。
18、从cN逐渐向下至cO,从cO至bN为下层,从bN逐渐向上至bO。
19、从dA至dB至dC至dD至dE为下层,从dE逐渐向上至dF,从dF至dG至dH至dI为上层,从dI逐渐向下至dJ。
20、从dK逐渐向上至dL,从dL逐渐向下至dM,从dM至dN至dO至dP至dQ为下层,从dQ逐渐向上至dR,从dR至dS至dT至dU至dV为上层,从dV逐渐向下至dW。
21、从dK逐渐向上至dL,从dL逐渐向下至dM,从dM至dN至dO至dP至dQ为下层,从dQ逐渐向上至dR,从dR至dS至dT至dU至bX至bY至bZ至cA至cB为上层,从cB逐渐向下至cC。
22、从dX逐渐向下至dY,从dY至dZ为下层,从dZ逐渐向上至eA。
23、从eB逐渐向上至eC,从eC至eD为上层,从eD逐渐向下至eE,从eE至eF至eG至eH至eI为下层,从eI逐渐向上至eJ。
24、从eB逐渐向上至eC,从eC至eD为上层,从eD逐渐向下至eE,从eE至eF至eG至eH至eK至eL至eM至eN至eO为下层,从eO逐渐向上至eP。
25、从eQ逐渐向上至eR,从eR至aW至aX至aY至aZ至bA为上层,从bA逐渐向下至bB。
26、从eS逐渐向下至eT,从eT至eU为下层,从eU逐渐向上至eV,从eV至eW至eX为上层,从eX逐渐向下至eY,从eY至dE为下层,从dE逐渐向上至dF至dG至dH至dI为上层,从dI逐渐向下dJ。
27、从eS逐渐向下至eT,从eT至eU为下层,从eU逐渐向上至eV,从eV至eW至eX为上层,从eX逐渐向下至eY,从eY至dP至dQ为下层,从dQ逐渐向上至dR,从dR至dS至dT至dU至dV为上层,从dV逐渐向下至dW。
28、从eS逐渐向下至eT,从eT至eU为下层,从eU逐渐向上至eV,从eV至eW为上层,从eW逐渐向至eZ,从eZ至dO至dP至dQ为下层,从dQ逐渐向上至dR,从dR至dS至dT至dU至bX至bY至bZ至cA至cB为上层,从cB逐渐向下至cC。
29、从eS逐渐向下至eT,从eT至eU为下层,从eU逐渐向上至eV,从eV至eW至fA至fB至fC(至aE之上层)至fD至aG至aH至aI为上层,从aI逐渐向下至aJ。
30、从eQ逐渐向上至eR,从eR至aU为上层,从aU逐渐向下至aV。
31、从fF逐渐向下至fG,从fG至eK至eL至eM至eN至eO为下层,从eO逐渐向上至eP。
32、从fH逐渐向上至fI,从fI至fJ为上层,从fJ逐渐向下至fK,从fK至fL至fM至fN至dZ为下层,从dZ逐渐向上至eA。
33、从fH逐渐向上至fI,从fI至fJ为上层,从fJ逐渐向下至fK,从fK至fL至fM至fN至fO至fP至fQ至dN至dO至dP至dQ为下层,从dQ逐渐向上至dR,从dR至dS至dT至dU至bX至bY至bZ至cA至cB为上层,从cB逐渐向下至cC。
34、从fH逐渐向上至fI,从fI至fJ为上层,从fJ逐渐向下至fK,从fK至fL至fM至fN至fR至dB至dC至dN至dO至dP至dQ为下层,从dQ逐渐向上至dR,从dR至dS至dT至dU至dV为上层,从dV逐渐向下至dW。
35、从fH逐渐向上至fI,从fI至fJ为上层,从fJ逐渐向下至fK,从fK至fL至fM至fN至fR至dB至dC至dD至dE为下层,从dE逐渐向上至dF,从dF至dG至dH至dI为上层,从dI逐渐向下至dJ。
36、从fF逐渐向下至fG,从fG至eI为下层,从eI逐渐向上至eJ。
在图10中,相关车流量不大的路段,从eW至eZ路段合并在从eX至eY路段行驶方向的左侧。同样地,当相关车流量不大的路段,从aA至cX至aB路段与从aK至aL至aM路段及从bC至bD至cY路段可以合并成同一路平面的一路段;从dA至fR至dB路段与从dK至dL至dM路段及从dX至dY至fO至fP路段可以合并成同一路平面的一路段。而车流量较大时,驶入从dN至dO至dP至dQ至dS至dT至dU的路段里后,禁止任何左右方向上的车道变更;驶入从aO至aP至aQ至aR至aS至aT的路段里后,禁止任何左右方向上的车道变更;此两路段在主干路车流量较大时,一般需要5至6车道。
在图11中,一般说明过程如下内容所述。
1、从aA逐渐向下至dK,从dK至aB至aC至aD至aE至aF至aG至aH为下层,从aH逐渐向上至aI,从aI至aJ至aK至aL为上层,从aL逐渐向下至aM。
2、从aN逐渐向上至aO,从aO逐渐向下至aP,从aP至aQ至aR至aS至aT至aU至aV至aW为下层,从aW逐渐向上至aX,从aX至aY至aZ至bA至bB为上层,从bB逐渐向下至bC。
3、从aN逐渐向上至aO,从aO逐渐向下至aP,从aP至aQ至aR至aS至aT至aU至aV至aW为下层,从aW逐渐向上至aX,从aX至aY至aZ至bA至bD至bE至bF至bG至bH为上层,从bH逐渐向下至bI。
4、从bL逐渐向上至bM,从bM至bN为上层,从bN逐渐向下至bO,从bO至bP至bQ至bR至bS为下层,从bS逐渐向上至bT。
5、从bL逐渐向上至bM,从bM至bN为上层,从bN逐渐向下至bO,从bO至bP至bQ至bR至bU至bV至bW至bX至bY为下层,从bY逐渐向上至bZ。
6、从bJ逐渐向下至bK,从bK至dH为下层,从dH逐渐向上至dI。
7、从cA逐渐向上至cB,从cB至cC至cD至cE至cF至cG为上层,从cG逐渐向下至cH。
8、从cI逐渐向下至cJ,从cJ至cK为下层,从cK逐渐向上至cL,从cL至cM至cN至cO为上层,从cO逐渐向下至cP,从cP至aF至aG至aH为下层,从aH逐渐向上至aI,从aI至aJ至aK至aL为上层,从aL逐渐向下至aM。
9、从cI逐渐向下至cJ,从cJ至cK为下层,从cK逐渐向上至cL,从cL至cM至cN至cO为上层,从cO逐渐向下至cP,从cP至aU至aV至aW为下层,从aW逐渐向上至aX,从aX至aY至aZ至bA至bB为上层,从bB逐渐向下至bC。
10、从cI逐渐向下至cJ,从cJ至cK为下层,从cK逐渐向上至cL,从cL至cM至cN至cO至cX为上层,从cX逐渐向下至cY,从cY至aU至aV至aW为下层,从aW逐渐向上至aX,从aX至aY至aZ至bA至bD至bE至bF至bG至bH为上层,从bH逐渐向下至bI。
11、从cI逐渐向下至cJ,从cJ至cK为下层,从cK逐渐向上至cL,从cL至cM至cN至cO至cX至cQ至cR至cT至cU至cV为上层,从cV逐渐向下至cW。
12、从cA逐渐向上至cB,从cB至eH为上层,从eH逐渐向下至eI。
13、从cZ逐渐向下至gC,从gC至bU至bV至bW至bX至bY为下层,从bY逐渐向上至bZ。
14、从dA逐渐向上至dB,从dB至dC为上层,从dC逐渐向下至dD,从dD至dE至dF至dG至dH为下层,从dH逐渐向上至dI。
15、从dA逐渐向上至dB,从dB至dC为上层,从dC逐渐向下至dD,从dD至dE至dF至dG至dJ至dK至aB至aC至aD至aE至aF至aG至aH为下层,从aH逐渐向上至aI,从aI至aJ至aK至aL为上层,从aL逐渐向下至aM。
16、从dA逐渐向上至dB,从dB至dC为上层,从dC逐渐向下至dD,从dD至dE至dF至dG至dJ至dK至aB至aC至aQ至aR至aS至aT至aU至aV至aW为下层,从aW逐渐向上至aX,从aX至aY至aZ至bA至bB为上层,从bB逐渐向下至bC。
17、从dA逐渐向上至dB,从dB至dC为上层,从dC逐渐向下至dD,从dD至dE至dF至dG至dJ至dL至aQ至aR至aS至aT至aU至aV至aW为下层,从aW逐渐向上至aX,从aX至aY至aZ至bA至bD至bE至bF至bG至bH为上层,从bH逐渐向下至bI。
18、从cZ逐渐向下至gC,从gC至bS为下层,从bS逐渐向上至bT。
19、从dM逐渐向下至fZ,从fZ至dN至dO至dP至dQ至dR至dS为下层,从dS逐渐向上至cS,从cS至cT至cU至cV为上层,从cV逐渐向下至cW。
20、从dT逐渐向上至dU,从dU逐渐向下至dV,从dV至dW至dX至dY至dZ至eA至eB至eC为下层,从eC逐渐向上至eD,从eD至eE至eF至eG至eH为上层,从eH逐渐向下至eI。
21、从dT逐渐向上至dU,从dU逐渐向下至dV,从dV至dW至dX至dY至dZ至eA至eB至eC为下层,从eC逐渐向上至eD,从eD至eE至eF至eG至cC至cD至cE至cF至cG为上层,从cG逐渐向下至cH。
22、从eJ逐渐向上至eK,从eK至eL为上层,从eL逐渐向下至eM,从eM至eN至eO至eP至eQ为下层,从eQ逐渐向上至eR。
23、从eJ逐渐向上至eK,从eK至eL为上层,从eL逐渐向下至eM,从eM至eN至eO至eP至eS至eT至eU至eV至eW为下层,从eW逐渐向上至eX。
24、从gA逐渐向下至gB,从gB至fV为下层,从fV逐渐向上至fW。
25、从eY逐渐向上至eZ,从eZ至bD至bE至bF至bG至bH为上层,从bH逐渐向下至bI。
26、从fA逐渐向下至fB,从fB至fC为下层,从fC逐渐向上至fD,从fD至fE至fF至fG为上层,从fG逐渐向下至fH,从fH至dR至dS为下层,从dS逐渐向上至cS,从cS至cT至cU至cV为上层,从cV逐渐向下至cW。
27、从fA逐渐向下至fB,从fB至fC为下层,从fC逐渐向上至fD,从fD至fE至fF至fG为上层,从fG逐渐向下至fH,从fH至eA至eB至eC为下层,从eC逐渐向上至eD,从eD至eE至eF至eG至eH为上层,从eH逐渐向下至eI。
28、从fA逐渐向下至fB,从fB至fC为下层,从fC逐渐向上至fD,从fD至fE至fF至fG至fI为上层,从fI逐渐向下至fJ,从fJ至eA至eB至eC为下层,从eC逐渐向上至eD,从eD至eE至eF至eG至cC至cD至cE至cF至cG为上层,从cG逐渐向下至cH。
29、从fA逐渐向下至fB,从fB至fC为下层,从fC逐渐向上至fD,从fD至fE至fF至fG至fI至fK至fL至aJ至aK至aL为上层,从aL逐渐向下至aM。
30、从eY逐渐向上至eZ,从eZ至bB为上层,从bB逐渐向下至bC。
31、从fM逐渐向下至fN,从fN至eS至eT至eU至eV至eW为下层,从eW逐渐向上至eX。
32、从fO逐渐向上至fP,从fP至fQ为上层,从fQ逐渐向下至fR,从fR至fS至fT至fU至fV为下层,从fV逐渐向上至fW。
33、从fO逐渐向上至fP,从fP至fQ为上层,从fQ逐渐向下至fR,从fR至fS至fT至fU至fX至fY至fE至dW至dY至dZ至eA至eB至eC为下层,从eC逐渐向上至eD,从eD至eE至eF至eG至cC至cD至cE至cF至cG为上层,从cG逐渐向下至cH。
34、从fO逐渐向上至fP,从fP至fQ为上层,从fQ逐渐向下至fR,从fR至fS至fT至fU至fX至fZ至dN至dO至dP至dQ至dR至dS为下层,从dS逐渐向上至cS,从cS至cT至cU至cV为上层,从cV逐渐向下至cW。
35、从fO逐渐向上至fP,从fP至fQ为上层,从fQ逐渐向下至fR,从fR至fS至fT至fU至fX至fZ至dN至dO至dP至dY至dZ至eA至eB至eC为下层,从eC逐渐向上至eD,从eD至eE至eF至eG至eH为上层,从eH逐渐向下至eI。
36、从fM逐渐向下至fN,从fN至eQ为下层,从eQ逐渐向上至eR。
在图11中,相关车流量不大的路段,从fI至fJ路段合并在从fG至fH路段行驶方向的左侧;从cX至cY路段合并在从cO至cP路段行驶方向的左侧。同样地,当相关车流量不大的路段,从bJ至bK至dL路段与从aN至aO至aP路段及从aA至dK至aB路段可以合并成同一路平面的一路段;从dM至fZ至dN路段与从dT至dU至dV路段及从gA至gB至fY路段可以合并成同一路平面的一路段。而车流量较大时,驶入从eA至eB至eC至eD至eE至eF至eG的路段里后,禁止任何左右方向上的车道变更;驶入从aU至aV至aW至aX至aY至aZ的路段里后,禁止任何左右方向上的车道变更;此两路段在主干路车流量较大时,一般需要5至6车道。
在图12中,一般说明过程如下内容所述。
1、从aA至aB至aC至aD为一般路平面。
2、从aE逐渐向下至aF,从aF至aG至aH至aI为下层,从aI逐渐向上至aJ。
3、从aK逐渐向下至aL,从aL至aM至aN至aO为下层,从aO逐渐向上至aP,从aP至aQ为上层,从aQ逐渐向下至aR。
4、从aS逐渐向下至aT,从aT至aU至aV至aW为下层,从aW逐渐向上至aX。
5、从aY至aZ至bA至bB为一般路平面。
6、从bC逐渐向上至bD,从bD至bE至bF至bG为上层,从bG逐渐向下至bH。
7、从bI逐渐向上至bJ,从bJ至bK至bL至bM为上层,从bM逐渐向下至bN,从bN至bO为下层,从bO逐渐向上至bP。
8、从bQ逐渐向上至bR,从bR至bS至bT至bU为上层,从bU逐渐向下至bV。
9、从bW至bX至bX至bY至bY至bZ为一般路平面。
10、从cA逐渐向下至cB,从cB至cC至cD至cE为下层,从cE逐渐向上至cF。
11、从cG逐渐向下至cH,从cH至cI至cJ至cK为下层,从cK逐渐向上至cL,从cL至cM为上层,从cM逐渐向下至cN。
12、从cO逐渐向下至cP,从cP至cQ至cR至cS为下层,从cS逐渐向上至cT。
13、从cU至cV至cW至cX为一般路平面。
14、从cY逐渐向上至cZ,从cZ至dA至dB至dC为上层,从dC逐渐向下至dD。
15、从dE逐渐向上至dF,从dF至dG至dH至dI为上层,从dI逐渐向下至dJ,从dJ至dK为下层,从dK逐渐向上至dL。
16、dM逐渐向上至dN,从dN至dO至dP至dQ为上层,从dQ逐渐向下至dR。
在图13中,一般说明过程如下内容所述。
1、从aA逐渐向下至aB,从aB逐渐向上至aC逐渐向上至aD。
2、从aE逐渐向上至aF,从aF至aG为上层,从aG逐渐向下至aH,从aH至aI至aJ至bJ为下层,从bJ逐渐向上至aK。
3、从aE逐渐向上至aF,从aF至aG为上层,从aG逐渐向下至aH,从aH至aI至aJ至aL为下层,从aL逐渐向上至aM逐渐向上至aN。
4、从aA逐渐向下至aB,从aB至bH为下层,从bH逐渐向上至bI。
5、从aO逐渐向上至aP,从aP至aQ至aR至aS为上层,从aS逐渐向下至aT。
6、从aU逐渐向上至aV,从aV至aW为上层,从aW逐渐向下至aX。
7、从aU逐渐向上至aV,从aV至aW为上层,从aW逐渐向下至aY,从aY至aI至aJ至bJ为下层,从bJ逐渐向上至aK。
8、从bZ至cA至cB至cC为一般路平面。另外,此路段可以从aU逐渐向上至aV,从aV至aW为上层,从aW逐渐向下至aY,从aY至aI至aJ至aL为下层,从aL逐渐向上至aM逐渐向上至aN实现。
9、从aZ逐渐向下至aL,从aL逐渐向上至aM逐渐向上至aN。
10、从bA逐渐向上至bB,从bB至bC为上层,从bC逐渐向下至bD,从bD至bE至bF至bG至bH为下层,从bH逐渐向上至bI。
11、从bA逐渐向上至bB,从bB至bC为上层,从bC逐渐向下至bD,从bD至bE至bF至bG至aB,从aB逐渐向上至aC逐渐向上至aD。
12、从aZ逐渐向下至aL,从aL至bJ为下层,从bJ逐渐向上至aK。
13、从bK逐渐向上至bL,从bL至bM至bN至bO为上层,从bO逐渐向下至bP。
14、从bQ逐渐向上至bR,从bR至bS为上层,从bS逐渐向下至bT。
15、从bQ逐渐向上至bR,从bR至bS为上层,从bS逐渐向下至bU,从bU至bF至bG至bH为下层,从bH逐渐向上至bI。
16、从bV至bW至bX至bY为一般路平面。另外,此路段可以从bQ逐渐向上至bR,从bR至bS为上层,从bS逐渐向下至bU,从bU至bF至bG至aB为下层,从aB逐渐向上至aC逐渐向上至aD实现。
在图14中,一般说明过程如下内容所述。
1、从aA至aB至aC为一般路平面。
2、从aD逐渐向上至aE,从aE至aF为上层,从aF逐渐向下至aG,从aG至aH为下层,从aH逐渐向上至aI。
3、从aJ逐渐向下至aK,从aK至aL至aM为下层,从aM逐渐向上至aN。
4、从aO逐渐向下至aP,从aP至aQ为下层,从aQ逐渐向上至aR逐渐向上至aS。
5、从aT至aU至aV为一般路平面。
6、从aW逐渐向上至aX,从aX至aY至aZ为上层,从aZ逐渐向下至bA。
7、从bB至bC至bD至bE为一般路平面。
在图15中,一般说明过程如下内容所述。
1、从A至B至C为一般路平面。
2、从D逐渐向上至E,从E至F为上层,从F逐渐向下至G,从G至H为下层,从H逐渐向上至I。
3、从J逐渐向下至K,从K至L至M为下层,从M逐渐向上至N。
4、从J逐渐向下至K,从K至L至M至O为下层,从O逐渐向上至P。
5、从Q逐渐向上至R逐渐向上至S,从S至T为上层,从T逐渐向下至U逐渐向下至V。
6、从W逐渐向上至F,从F逐渐向下至G,从G至H为下层,从H逐渐向上至I。
在图16中,一般说明过程如下内容所述。
1、从B2至A2的行驶轨迹为:从aA逐渐向下至aB,从aB至aC为下层,从aC逐渐向上至aD;从bA逐渐向下至bB,从bB至bC为下层,从bC逐渐向上至bD;从cA逐渐向下至cB,从cB至cC为下层,从cC逐渐向上至cD。
2、从A1至B1的行驶轨迹为:从dA逐渐向下至dB逐渐向下至dC,从dC至dD为下层,从dD逐渐向上至dE;从fA逐渐向下至fB,从fB至fC至fD至fE为下层;从fE逐渐向上至fF;从iA逐渐向下至iB,从iB至iC至iD至iE为下层,从iE逐渐向上至iF。
3、从A1至C1的行驶轨迹为:从eA逐渐向上至eB,从eB至eC为上层,从eC逐渐向下至eD逐渐向下至eE;从gA逐渐向上至gB,从gB至gC为上层,从gC逐渐向下至gD逐渐向下至gE;从hA逐渐向上至hB,从hB至hC为上层,从hC逐渐向下至hD逐渐向下至hE。
4、从C2至B1行驶轨迹为:从jA至jB至jC为一般路平面。
5、从C2至A2的行驶轨迹为:从kA逐渐向上至kB逐渐向上至kC,从kC至kD为上层,从kD逐渐向下至kE;从lA逐渐向上至逐渐向上至lB逐渐向上至lC,从lC至lD为上层,从lD逐渐向下至lE;从mA逐渐向上至mB逐渐向上至mC,从mC至mD为上层,从mD逐渐向下至mE。
在以上具体实施方式的过程中,各种立交桥的立体交叉方式可以互相借鉴。

Claims (10)

1.一种两层互通立交桥,其特征是:以原十字形交叉、原T字形交叉中的任意两个交叉为建造基础而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交桥,其特征是:组成立交桥的两个交叉之间的车道上行驶的车辆没有产生相交的矛盾。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交桥,其特征是:在进入立交桥以后的车辆经过了同向分流过程及异向合流过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交桥,其特征是:两个原T字形交叉为建造基础组成的立交桥,其四个路口中双向行驶车辆的右转向、直行、左转向车辆全向互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交桥,其特征是:一个原T字形交叉与一个原十字形交叉为建造基础组成的立交桥,其五个路口中双向行驶车辆的右转向、直行、左转向车辆全向互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交桥,其特征是:两个原十字形交叉为建造基础组成的立交桥,其六个路口中双向行驶车辆的右转向、直行、左转向车辆全向互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交桥,其特征是:把其中两个路口来的车道先通过“人”字形或“A”字形合二为一,直到可以实现通过两层建造全向互通立交功能。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立交桥,其特征是:在未进入立交桥前将要进行的调头、右转向、直行、左转向这四种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在进入立交桥后皆有两种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在行驶方向相同时共用同一行驶路面。
9.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立交桥,其特征是:部分路口中原行驶方向相同的车辆在进入立交桥后进行了一分为二的同向分流过程。
10.根据权求要求2或3或4或5或6或7所述的立交桥,其特征是:各车道在其转向时的右侧设置临时停车站。
CN201910909635.6A 2019-09-25 2019-09-25 组合互通立交桥 Pending CN11051247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09635.6A CN110512479A (zh) 2019-09-25 2019-09-25 组合互通立交桥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09635.6A CN110512479A (zh) 2019-09-25 2019-09-25 组合互通立交桥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12479A true CN110512479A (zh) 2019-11-29

Family

ID=686336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09635.6A Pending CN110512479A (zh) 2019-09-25 2019-09-25 组合互通立交桥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512479A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E678641A (zh) * 1965-03-29 1966-09-01
BE1010216A3 (fr) * 1996-06-14 1998-03-03 Wybauw Jacques Carrefour.
CN201746754U (zh) * 2010-07-03 2011-02-16 李春法 组合型钢架结构立交桥
CN102277816A (zh) * 2010-07-19 2011-12-14 易晓俊 易于途经的交通系统
CN104532705A (zh) * 2014-11-21 2015-04-22 倪跃华 无左转无交织的简流单层立交高架公路系统
CN104894934A (zh) * 2015-06-30 2015-09-09 廖敢云 微型互通立交桥
CN211227907U (zh) * 2019-09-25 2020-08-11 廖敢云 组合互通立交桥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E678641A (zh) * 1965-03-29 1966-09-01
BE1010216A3 (fr) * 1996-06-14 1998-03-03 Wybauw Jacques Carrefour.
CN201746754U (zh) * 2010-07-03 2011-02-16 李春法 组合型钢架结构立交桥
CN102277816A (zh) * 2010-07-19 2011-12-14 易晓俊 易于途经的交通系统
CN104532705A (zh) * 2014-11-21 2015-04-22 倪跃华 无左转无交织的简流单层立交高架公路系统
CN104894934A (zh) * 2015-06-30 2015-09-09 廖敢云 微型互通立交桥
CN211227907U (zh) * 2019-09-25 2020-08-11 廖敢云 组合互通立交桥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49302C (zh) 一种全立体化城市道路系统及采用该系统的交通方法
WO2017084544A1 (zh) 优化公交多维交通路网
WO2014063611A1 (zh) 多维交通路网
CN105862529B (zh) 优化开发多维交通路网
CN100351468C (zh) 全立体化城市道路系统及采用该系统的交通方法
CN201080585Y (zh) 应用在十字路口的单向直通立交桥
CN211227907U (zh) 组合互通立交桥
CN103161108A (zh) 一种交叉路口桥
WO2019007070A1 (zh) 复合道路模块、单元和系统
CN110512479A (zh) 组合互通立交桥
CN208104934U (zh) 一种平面交叉路口
CN108867217A (zh) 十字路快速通行立交桥
CN202401358U (zh) 一种弧型立交桥
CN202055131U (zh) 一种市中心立交桥
CN107059520A (zh) 一种平面交叉路口及其通行方法
CN106958173A (zh) 城市道路无红绿灯设计
CN202766940U (zh) 一种能使车道上车辆不相交行车的道路设施
CN101967784A (zh) 四个同向拐弯“l”形隧道的组合结构
CN102071608A (zh) 城区道路四维二维自由路有机网络
CN201459557U (zh) 一种全互通式立体通行桥
CN206278094U (zh) 一种两条地铁线路换乘的线路布置结构
CN201648900U (zh) 多功能遂道立交枢纽桥
CN211171463U (zh) 一种人车一体式双层立交桥结构
CN110453554A (zh) 一种立体交通桥
CN204435148U (zh) 一种小空间无冲突点的交叉路口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