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06233A - 摄像装置及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摄像装置及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06233A
CN110506233A CN201880023378.XA CN201880023378A CN110506233A CN 110506233 A CN110506233 A CN 110506233A CN 201880023378 A CN201880023378 A CN 201880023378A CN 110506233 A CN110506233 A CN 1105062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rtain
ranging
picture signal
image
driv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2337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506233B (zh
Inventor
入江史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5062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062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5062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062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9/00Exposure-making shutters; Diaphragms
    • G03B9/08Shutters
    • G03B9/36Sliding rigid plate
    • G03B9/40Double plate
    • G03B9/42Double plate with adjustable slot; with mechanism controlling relative movement of plates to form slo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7/00Control of exposure by setting shutters, diaphragms or filters, separately or conjointly
    • G03B7/08Control effected solely on the basis of the response, to the intensity of the light received by the camera, of a built-in light-sensitive device
    • G03B7/091Digital circuits
    • G03B7/093Digital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exposure tim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18Signals indicating condition of a camera member or suitability of ligh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9/00Exposure-making shutters; Diaphragms
    • G03B9/08Shutters
    • G03B9/10Blade or disc rotating or pivoting about axis normal to its plane
    • G03B9/18More than two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5Control of camera operation in relation to power supp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04N23/672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based on the phase difference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70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 H04N23/73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by influencing the exposure tim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70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 H04N23/75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by influencing optical camera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Focusing (AREA)
  • Shutters For Cameras (AREA)
  • Indication In Cameras, And Counting Of Exposures (AREA)
  • Automatic Focus Adjustment (AREA)
  • Exposure Control For Camera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使前帘及后帘分别移动而连续拍摄静态图像的情况下,能够缩短即时预览图像的消失期间的摄像装置及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在进行连拍的情况下,使焦平面快门过渡到常开状态,从而能够在连拍时进行即时预览图像的显示。进行第1帘幕行进准备,所述第1帘幕行进准备在过渡到常开状态之后,对前帘用电磁铁及后帘用电磁铁进行励磁来阻止第2前帘驱动杆及第2后帘驱动杆的转动,并且使第2前帘驱动杆及后帘驱动杆从加载位置向非加载位置移动的第1帘幕行进准备,并进行从晚于第1帘幕行进准备的开始时点的时点开始解除通过前帘锁定杆阻止前帘向关闭方向行进,从而使前帘向关闭方向行进而使曝光用开口部完全关闭的第2帘幕行进准备。

Description

摄像装置及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摄像装置及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尤其涉及一种装载有焦平面快门的具有连拍模式的摄像装置及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焦平面快门,已知有一种能够切换常闭动作和常开动作的焦平面快门(专利文献1)。
能够切换常开动作和常闭动作的焦平面快门中,驱动前帘的驱动部件分设为加载用第1驱动部件和与前帘连结的第2驱动部件,并且设置有在第1驱动部件进行加载动作时阻止第2驱动部件的移动(前帘的关闭动作)的抑制部件。在进行常开动作时,通过利用抑制部件阻止前帘的关闭动作,在加载结束之后也可使焦平面快门保持为打开状态,从而能够拍摄及显示即时预览图像(专利文献1)。
并且,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快门装置具备如下功能:在加载状态下通过常开动作将前帘及后帘这两者保持为完全打开,在拍摄静态图像时,不使前帘动作,并由电子控制电路进行按成像元件的行释放蓄积于成像元件中的电荷来开始曝光的控制(电子前帘进行的控制),之后,通过关闭后帘来结束曝光。
专利文献1的图13及图14所示的快门装置中,在为使前帘和后帘行进而拍摄静态图像的即时预览通常摄影的情况下(图13(a)),若按下快门释放按钮,则对前帘用电磁阀和后帘用电磁阀进行通电而电磁固定前帘驱动销及后帘驱动销(前帘及后帘)的移动,并且解除加载机构进行的前帘驱动销及后帘驱动销的机械固定,之后,解除前帘用电磁阀的通电,经由被弹簧施力的前帘驱动销打开前帘,在等待相当于曝光期间的时间之后解除后帘用电磁阀的通电,经由被弹簧施力的后帘驱动销关闭后帘,由此结束摄影动作。
另一方面,在为即时预览电子前帘摄影的情况下(图13(b)、图14),通过加载机构仅对后帘进行加载,前帘保持为开放状态,若按下快门释放按钮,则对后帘用电磁阀进行通电而电磁固定后帘驱动销(后帘)的移动,并且解除加载机构进行的后帘驱动销的机械固定,之后,通过电子前帘的控制开始曝光,在等待相当于曝光期间的时间之后解除后帘用电磁阀的通电,经由被弹簧施力的后帘驱动销关闭后帘,由此结束摄影动作。
以往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01354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快门装置中,在为即时预览通常摄影的情况下,对前帘用电磁阀进行通电而电磁固定前帘驱动销的移动,并且进行机械前帘卡止解除,之后,对后帘用电磁阀进行通电而电磁固定后帘驱动销的移动,并且进行机械后帘卡止解除(专利文献1的图13(a)),因此存在前帘卡止解除所需的期间及后帘卡止解除所需的期间内即时预览图像消失这一问题。
另一方面,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快门装置中,在为即时预览电子前帘摄影的情况下,快门始终开放,从而有如下优点:能够显示即时预览图像至通过电子前帘的控制开始静态图像的曝光为止,并能够缩短即时预览图像的消失期间,并且,还能够进行高速的连拍。
然而,在为即时预览电子前帘摄影的情况下,与使前帘及后帘分别行进而拍摄静态图像的通常摄影相比,有模糊的欠缺及面内曝光不均的扩大等缺点。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使前帘及后帘分别行进而连续拍摄(连拍)静态图像的情况下,能够缩短即时预览图像的消失期间的摄像装置及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一方式所涉及的发明为摄像装置,其具备焦平面快门、成像元件以及控制焦平面快门及成像元件的控制部,焦平面快门由如下部件构成:第1前帘驱动部件,通过向第1方向的移动使前帘向打开方向行进而使曝光用开口部完全打开,通过向与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移动使前帘向关闭方向行进而使曝光用开口部完全关闭;第2前帘驱动部件,被前帘行进用弹簧向第1方向施力,从而与第1前帘驱动部件抵接而使第1前帘驱动部件向第1方向移动;复位弹簧,通过弱于前帘行进用弹簧的作用力对前帘向关闭方向施力;后帘驱动部件,被后帘行进用弹簧向第1方向施力,且通过向第1方向移动使后帘向关闭方向行进而使曝光用开口部完全关闭,并通过向第2方向移动使后帘向打开方向行进而使曝光用开口部完全打开;加载部件,使第2前帘驱动部件及后帘驱动部件分别克服前帘行进用弹簧及后帘行进用弹簧的作用力而向第2方向移动,并使第2前帘驱动部件及后帘驱动部件分别移动至第2方向的移动端侧的加载位置;锁定机构,在第2前帘驱动部件及后帘驱动部件分别位于加载位置的情况下,将第2前帘驱动部件及后帘驱动部件分别保持于加载位置;前帘锁定部件,在前帘完全打开的情况下,阻止前帘向关闭方向行进;以及前帘用电磁致动器及后帘用电磁致动器,在第2前帘驱动部件及后帘驱动部件分别位于加载位置的情况下,通过进行通电直接或间接地分别阻止第2前帘驱动部件及后帘驱动部件通过前帘行进用弹簧及后帘行进用弹簧向第1方向移动,在通过连拍模式进行第2张以后的各静态图像的拍摄的情况下,控制部进行如下控制:常开控制,在结束从成像元件读出与静态图像对应的图像信号之后,在通过前帘锁定部件阻止前帘向关闭方向行进的状态下,通过加载部件使第2前帘驱动部件及后帘驱动部件分别移动至加载位置,并且通过锁定机构将第2前帘驱动部件及后帘驱动部件分别保持于加载位置,从而使曝光用开口部完全打开成为常开状态;第1帘幕行进准备,在过渡到常开状态之后,对前帘用电磁致动器及后帘用电磁致动器进行励磁来阻止第2前帘驱动部件及后帘驱动部件向第1方向转动,并且解除通过锁定机构在加载位置保持第2前帘驱动部件及后帘驱动部件;第2帘幕行进准备,从晚于第1帘幕行进准备的开始时点的时点开始执行,且解除通过前帘锁定部件阻止前帘向关闭方向行进,从而通过复位弹簧的作用力使前帘向关闭方向行进而使曝光用开口部完全关闭;及曝光控制,在第2帘幕行进准备结束之后,对前帘用电磁致动器进行消磁,并通过前帘行进用弹簧的作用力经由第2前帘驱动部件使前帘向打开方向行进而开始曝光,在经过与快门速度对应的曝光时间之后对后帘用电磁致动器进行消磁,并通过后帘行进用弹簧的作用力经由后帘驱动部件使后帘向关闭方向行进而进行与静态图像对应的曝光,在通过过渡到常开状态来开放曝光用开口部之后,通过第2帘幕行进准备关闭曝光用开口部为止的期间内从成像元件读出图像信号,从而能够在针对通过连拍模式进行连拍的各静态图像的曝光开始时点至下一个静态图像的曝光开始时点为止的连拍重复期间内进行即时预览图像的显示。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式,在通过连拍模式进行第2张以后的各静态图像的拍摄的情况下,在结束从成像元件读出与静态图像对应的图像信号之后,在通过前帘锁定部件阻止前帘向关闭方向行进的状态下,通过加载部件使第2前帘驱动部件及后帘驱动部件分别移动至加载位置,并且通过锁定机构将第2前帘驱动部件及后帘驱动部件分别保持于加载位置而过渡到使曝光用开口部完全打开的常开状态,由此能够在连拍时进行即时预览图像的显示。进行在过渡到常开状态之后,对前帘用电磁致动器及后帘用电磁致动器进行励磁来阻止后帘驱动部件向第1方向转动,并且解除通过锁定机构在加载位置保持第2前帘驱动部件及后帘驱动部件的第1帘幕行进准备,并进行从晚于第1帘幕行进准备的开始时点的时点开始执行,且解除通过前帘锁定部件阻止前帘向关闭方向行进,从而通过复位弹簧的作用力使前帘向关闭方向行进而使曝光用开口部完全关闭的第2帘幕行进准备。第1帘幕行进准备所需的时间长于第2帘幕行进准备所需的时间,因此先开始第1帘幕行进准备,之后,开始第2帘幕行进准备。
若第2帘幕行进准备开始,前帘向关闭方向行进而曝光用开口部关闭,则无法拍摄即时预览图像,因此优选第2帘幕行进准备从尽可能晚的时点开始。另外,第1帘幕行进准备不会妨碍即时预览图像的拍摄,因此第1帘幕行进准备最晚在对前帘用电磁致动器进行消磁,使前帘向打开方向行进而开始曝光之前结束即可,但第1帘幕行进准备所需的时间长于第2帘幕行进准备所需的时间,因此第1帘幕行进准备从早于第2帘幕行进准备的时点开始。
并且,在第2帘幕行进准备结束之后,对前帘用电磁致动器进行消磁,使前帘向打开方向行进而开始曝光,在经过与快门速度对应的曝光时间之后对后帘用电磁致动器进行消磁,使后帘向关闭方向行进而进行与静态图像对应的曝光。如此,能够在针对通过连拍模式进行连拍的各静态图像的曝光开始时点至下一个静态图像的曝光开始时点为止的连拍重复期间内进行即时预览图像的显示,尤其通过在连拍重复期间内使第2帘幕行进准备晚于第1帘幕行进准备,能够缩短在连拍时不显示即时预览图像的期间(即时预览图像的消失期间)。
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中优选,在连拍模式下的连拍重复期间内从成像元件读出的即时预览图像的显示用图像信号包括测距用图像信号,所述摄像装置具备从成像元件获取测距用图像信号,并根据所获取的测距用图像信号计算测距信息的测距部,控制部在曝光测距用图像信号时进行第1帘幕行进准备。由此,能够提前结束第1帘幕行进准备,从而能够提高连拍速度。另外,在曝光测距用图像信号时,无需使第1帘幕行进准备结束,只要使测距用图像信号的曝光期间和第1帘幕行进准备的动作期间的一部分重叠即可。
本发明的又一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中优选,在连拍模式下的连拍重复期间内从成像元件读出的即时预览图像的显示用图像信号包括为了测距而进行曝光的测距用图像信号,所述摄像装置具备从成像元件获取测距用图像信号,并根据所获取的测距用图像信号计算测距信息的测距部,控制部在测距用图像信号的曝光结束之后进行第1帘幕行进准备。若在测距用图像信号的曝光期间内进行第1帘幕行进准备,则有可能因在第1帘幕行进准备中产生的振动而无法确保测距精度,但通过在测距用图像信号的曝光结束之后进行第1帘幕行进准备,不会在曝光测距用图像信号时产生振动,因此能够确保测距精度。
本发明的又一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中优选,在连拍模式下的连拍重复期间内从成像元件读出的即时预览图像的显示用图像信号包括为了测距而进行曝光的测距用图像信号,所述摄像装置具备在第1帘幕行进准备结束之后从成像元件获取测距用图像信号,并根据所获取的测距用图像信号计算测距信息的测距部。由此,能够缩短测距信息的获取时点至静态图像用曝光的开始时点为止的时间,能够减少从被摄体的对焦位置的移动,并能够维持对焦状态。并且,在第1帘幕行进准备结束之后从成像元件获取测距用图像信号,因此与上述相同地不会在曝光测距用图像信号时产生振动,因此能够确保测距精度。
本发明的又一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中优选,在连拍模式下的连拍重复期间内从成像元件读出的即时预览图像的显示用图像信号包括为了测距而进行曝光的多个帧的测距用图像信号,所述摄像装置具备从成像元件获取测距用图像信号,并根据所获取的测距用图像信号计算测距信息,且按时间顺序获取多个帧的测距用图像信号直至获取超过可靠性判定值的测距信息为止的测距部,若测距部获取超过可靠性判定值的测距信息,则控制部进行第2帘幕行进准备。通过获取测距用图像信号直至获取超过可靠性判定值的测距信息为止,能够确保测距精度,从而能够进行对焦精度高的连拍。另外,可以对直至获取超过可靠性判定值的测距信息为止的多个帧的帧数设置限度,并在所限制的多个帧以内未能获取超过可靠性判定值的测距信息的情况下,优先静态图像的拍摄,或者变更可靠性判定值的判定阈值。
本发明的又一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中优选,在连拍模式下的连拍重复期间内从成像元件读出的即时预览图像的显示用图像信号包括为了测距而进行曝光的测距用图像信号,所述摄像装置具备:测距部,从成像元件获取测距用图像信号,并根据所获取的测距用图像信号计算测距信息;及透镜驱动时间计算部,根据计算出的测距信息计算聚焦透镜的透镜驱动所需的透镜驱动时间,控制部比较计算出的透镜驱动时间与第2帘幕行进准备所需的时间,并在透镜驱动时间为第2帘幕行进准备所需的时间以上的情况下,根据透镜驱动时间计算开始静态图像的曝光控制的摄影定时,并从计算出的摄影定时提前第2帘幕行进准备所需的时间来开始第2帘幕行进准备。在计算出的透镜驱动时间为第2帘幕行进准备所需的时间以上的情况下,在决定摄影定时时透镜驱动时间成为主导时间,从而在根据透镜驱动时间决定的摄影定时(透镜驱动结束时点)的规定时间(第2帘幕行进准备所需的时间)之前开始第2帘幕行进准备。由此,与在透镜驱动结束之后开始第2帘幕行进准备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连拍速度。
本发明的又一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中优选,在连拍模式下的连拍重复期间内从成像元件读出的即时预览图像的显示用图像信号包括为了测距而进行曝光的测距用图像信号,所述摄像装置具备:测距部,从成像元件获取测距用图像信号,并根据所获取的测距用图像信号计算测距信息;及透镜驱动时间计算部,根据计算出的测距信息计算聚焦透镜的透镜驱动所需的透镜驱动时间,控制部比较计算出的透镜驱动时间与第2帘幕行进准备所需的时间,并在第2帘幕行进准备所需的时间为透镜驱动时间以上的情况下,根据第2帘幕行进准备所需的时间计算开始静态图像的曝光控制的摄影定时,并从计算出的摄影定时提前第2帘幕行进准备所需的时间来开始第2帘幕行进准备。在计算出的第2帘幕行进准备所需的时间为透镜驱动时间以上的情况下,在决定摄影定时时第2帘幕行进准备所需的时间成为主导时间,从而在根据第2帘幕行进准备所需的时间决定的摄影定时的规定时间(第2帘幕行进准备所需的时间)之前开始第2帘幕行进准备。由此,与在透镜驱动结束之后开始第2帘幕行进准备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连拍速度。
本发明的又一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中优选,若在第1帘幕行进准备开始之后且第2帘幕行进准备开始之前受理连拍模式下的连拍的结束指示输入,则控制部在维持前帘用电磁致动器及后帘用电磁致动器的励磁的状态下通过加载部件使第2前帘驱动部件及后帘驱动部件分别向加载位置移动,并且通过锁定机构将第2前帘驱动部件及后帘驱动部件分别保持于加载位置,之后,分别对前帘用电磁致动器及后帘用电磁致动器的励磁进行消磁。在第2帘幕行进准备开始之前受理连拍模式下的连拍的结束指示输入的情况下,能够在无需通过加载部件进行的驱动等关闭曝光用开口部的情况下恢复成常开状态,从而能够防止即时预览图像在受理连拍的结束指示输入之后消失。
本发明的又一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中优选,具备控制向前帘用电磁致动器及后帘用电磁致动器供给的帘幕保持励磁电压的电压控制部,电压控制部使用于连拍模式的帘幕保持励磁电压高于在拍摄1张静态图像的通常摄影模式下用作帘幕保持励磁电压的通常电压。若进行解除通过前帘锁定部件阻止前帘向关闭方向行进,从而通过复位弹簧的作用力使前帘向关闭方向行进而使曝光用开口部完全关闭的第2帘幕行进准备,使前帘向关闭方向行进的第1前帘驱动部件与被前帘用电磁致动器电磁保持的第2前帘驱动部件碰撞。因该碰撞,有时被前帘用电磁致动器保持的第2前帘驱动部件的保持位置会从通常的保持位置偏离,此时,会导致曝光精度下降。因此,使用于连拍模式的帘幕保持励磁电压高于在拍摄1张静态图像的通常摄影模式下用作帘幕保持励磁电压的通常电压来强化第2前帘驱动部件的保持电磁力,从而即使与第1前帘驱动部件碰撞,第2前帘驱动部件的保持位置也不会发生变化。
本发明的又一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中优选,电压控制部在第2帘幕行进准备结束之后且曝光控制开始之前使升高的帘幕保持励磁电压降低至通常电压。
若从帘幕保持励磁电压保持高于通常电压的状态的状态通过消磁进行帘幕行进,则有时帘幕行进特性会相对于在通常的帘幕保持励磁电压下保持的情况发生变化。因此,通过在第2帘幕行进准备结束之后且曝光控制开始之前使升高的帘幕保持励磁电压降低至通常电压,能够提高曝光精度,并且还能够抑制功率消耗。
又一方式所涉及的发明为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所述摄像装置具备焦平面快门、成像元件以及控制焦平面快门及成像元件的控制部,所述焦平面快门由如下部件构成:第1前帘驱动部件,通过向第1方向的移动使前帘向打开方向行进而使曝光用开口部完全打开,通过向与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移动使前帘向关闭方向行进而使曝光用开口部完全关闭;第2前帘驱动部件,被前帘行进用弹簧向第1方向施力,从而与第1前帘驱动部件抵接而使第1前帘驱动部件向第1方向移动;复位弹簧,通过弱于前帘行进用弹簧的作用力对前帘向关闭方向施力;后帘驱动部件,被后帘行进用弹簧向第1方向施力,且通过向第1方向移动使后帘向关闭方向行进而使曝光用开口部完全关闭,并通过向第2方向移动使后帘向打开方向行进而使曝光用开口部完全打开;加载部件,使第2前帘驱动部件及后帘驱动部件分别克服前帘行进用弹簧及后帘行进用弹簧的作用力而向第2方向移动,并使第2前帘驱动部件及后帘驱动部件分别移动至第2方向的移动端侧的加载位置;锁定机构,在第2前帘驱动部件及后帘驱动部件分别位于加载位置的情况下,将第2前帘驱动部件及后帘驱动部件分别保持于加载位置;前帘锁定部件,在前帘完全打开的情况下,阻止前帘向关闭方向行进;以及前帘用电磁致动器及后帘用电磁致动器,在第2前帘驱动部件及后帘驱动部件分别位于加载位置的情况下,通过进行通电直接或间接地分别阻止第2前帘驱动部件及后帘驱动部件通过前帘行进用弹簧及后帘行进用弹簧向第1方向移动,所述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第1步骤,通过控制部使前帘锁定部件移动来阻止前帘向关闭方向行进;第2步骤,在阻止前帘向关闭方向行进的状态下,通过加载部件使第2前帘驱动部件及后帘驱动部件分别移动至加载位置,并且通过锁定机构将第2前帘驱动部件及后帘驱动部件分别保持于加载位置,从而使曝光用开口部完全打开;第3步骤,在通过第2步骤使曝光用开口部完全打开之后,对前帘用电磁致动器及后帘用电磁致动器进行励磁来阻止第2前帘驱动部件及后帘驱动部件向第1方向转动;第4步骤,在通过第3步骤阻止第2前帘驱动部件及后帘驱动部件的移动之后,控制部解除通过锁定机构在加载位置保持第2前帘驱动部件及后帘驱动部件;第5步骤,从晚于第4步骤的处理的开始时点的时点开始执行,且解除通过前帘锁定部件阻止前帘向关闭方向行进,从而通过复位弹簧的作用力使前帘向关闭方向行进而使曝光用开口部完全关闭;第6步骤,在曝光用开口部完全关闭之后,对前帘用电磁致动器进行消磁,并通过前帘行进用弹簧的作用力经由第2前帘驱动部件使前帘向打开方向行进而开始曝光,在经过与快门速度对应的曝光时间之后对后帘用电磁致动器进行消磁,并通过后帘行进用弹簧的作用力经由后帘驱动部件使后帘向关闭方向行进而进行与静态图像对应的曝光;及第7步骤,在曝光结束之后,从成像元件读出与静态图像对应的图像信号,通过反复进行第1步骤至第7步骤的处理来进行连拍模式下的第2张以后的各静态图像的拍摄,在通过第2步骤开放曝光用开口部之后,通过第5步骤关闭曝光用开口部为止的期间内从成像元件读出图像信号,从而能够在针对通过连拍模式进行连拍的各静态图像的曝光开始时点至下一个静态图像的曝光开始时点为止的连拍重复期间内进行即时预览图像的显示。
本发明的又一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中优选,在连拍模式下的连拍重复期间内从成像元件读出的即时预览图像的显示用图像信号包括测距用图像信号,从成像元件获取测距用图像信号,并根据所获取的测距用图像信号计算测距信息,在曝光测距用图像信号时进行第4步骤的处理。
本发明的又一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中优选,在连拍模式下的连拍重复期间内从成像元件读出的即时预览图像的显示用图像信号包括为了测距而进行曝光的测距用图像信号,从成像元件获取测距用图像信号,并根据所获取的测距用图像信号计算测距信息,在测距用图像信号的曝光结束之后进行第4步骤的处理。
本发明的又一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中优选,在连拍模式下的连拍重复期间内从成像元件读出的即时预览图像的显示用图像信号包括为了测距而进行曝光的测距用图像信号,在第4步骤的处理结束之后从成像元件获取测距用图像信号,并根据所获取的测距用图像信号计算测距信息。
本发明的又一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中优选,在连拍模式下的连拍重复期间内从成像元件读出的即时预览图像的显示用图像信号包括为了测距而进行曝光的多个帧的测距用图像信号,在从成像元件获取测距用图像信号,并根据所获取的测距用图像信号获取测距信息时,按时间顺序获取多个帧的测距用图像信号直至获取超过可靠性判定值的测距信息为止,若获取超过可靠性判定值的测距信息,则开始第5步骤的处理。
本发明的又一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中优选,在连拍模式下的连拍重复期间内从成像元件读出的即时预览图像的显示用图像信号包括为了测距而进行曝光的测距用图像信号,所述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从成像元件获取测距用图像信号,并根据所获取的测距用图像信号计算测距信息的步骤;及根据计算出的测距信息计算聚焦透镜的透镜驱动所需的透镜驱动时间的步骤,比较计算出的透镜驱动时间与第5步骤的处理所需的时间,并在透镜驱动时间为第5步骤的处理所需的时间以上的情况下,根据透镜驱动时间计算开始静态图像的曝光控制的摄影定时,并从计算出的摄影定时提前第5步骤的处理所需的时间来开始第5步骤的处理。
本发明的又一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中优选,在连拍模式下的连拍重复期间内从成像元件读出的即时预览图像的显示用图像信号包括为了测距而进行曝光的测距用图像信号,所述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从成像元件获取测距用图像信号,并根据所获取的测距用图像信号计算测距信息的步骤;及根据计算出的测距信息计算聚焦透镜的透镜驱动所需的透镜驱动时间的步骤,比较计算出的透镜驱动时间与第5步骤的处理所需的时间,并在透镜驱动时间为第5步骤的处理所需的时间以上的情况下,根据透镜驱动时间计算开始静态图像的曝光控制的摄影定时,并从计算出的摄影定时提前第5步骤的处理所需的时间来开始第5步骤的处理。
本发明的又一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中优选,若在第4步骤的处理开始之后且第5步骤的处理开始之前受理连拍模式下的连拍的结束指示输入,则在维持前帘用电磁致动器及后帘用电磁致动器的励磁的状态下,通过加载部件使第2前帘驱动部件及后帘驱动部件分别向加载位置移动,并且通过锁定机构将第2前帘驱动部件及后帘驱动部件分别保持于加载位置,之后,分别对前帘用电磁致动器及后帘用电磁致动器的励磁进行消磁。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使用能够进行常开动作的焦平面快门来实现即时预览图像的显示,并且使前帘及后帘分别行进来连续拍摄(连拍)静态图像的情况下,可缩短关闭使前帘及后帘从常开状态成为能够行进的状态的帘幕行进准备期间内的曝光用开口部的期间,由此能够缩短在连拍时即时预览图像消失的期间。
附图说明
图1是从斜前方观察本发明所涉及的相机系统的立体图。
图2是相机主体的背面图。
图3是表示相机系统的内部结构的实施方式的框图。
图4是表示方形焦平面快门的概略结构的正面图。
图5是表示方形焦平面快门的概略结构的另一正面图。
图6是主要表示焦平面快门的FPS驱动部及FPS控制部等的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时序图,尤其是表示进行连拍时的焦平面快门的各部的动作定时的时序图。
图8是表示处于常开状态时的焦平面快门的各部的动作状态的焦平面快门的正面图。
图9是表示焦平面快门的第1、第2帘幕行进准备结束的状态的焦平面快门的正面图
图10是表示前帘向打开方向的行进结束之后曝光用开口部处于完全打开的状态的焦平面快门的正面图。
图11是表示后帘向关闭方向的行进结束之后曝光用开口部处于完全关闭的状态的焦平面快门的正面图。
图12是从图11所示的状态使前帘锁定杆移动至锁定位置来表示通过加载部件加载之前的状态的焦平面快门的正面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时序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时序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时序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时序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时序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的时序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的时序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9实施方式的时序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0实施方式的时序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的实施方式的一部分的流程图。
图23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的实施方式的另一部分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按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摄像装置及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摄像装置的外观>
图1是从斜前方观察摄像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摄像装置的背面图。
如图1所示,摄像装置10为由可换镜头100和能够装卸可换镜头100的相机主体200构成的无反光镜的数码单镜头相机。
图1中,相机主体200的前表面设置有安装可换镜头100的主体卡口260和光学取景器的取景窗20等,相机主体200的上表面主要设置有快门释放开关22、快门速度转盘23、曝光校正转盘24、电源杆25及内置闪光灯30。
并且,如图2所示,相机主体200的背面主要设置有由液晶显示器等构成的监视器216、光学取景器的目镜部26、MENU及OK键27、十字键28、播放按钮29等。
监视器216除了在摄影模式下显示即时预览图像或在播放模式下播放显示所拍摄的图像以外,还发挥显示各种菜单画面的显示部的功能。MENU/OK键27为兼具用于进行在监视器216的画面上显示菜单的指令的菜单按钮的功能和对选择内容的确定及执行等进行指令的OK按钮的功能的操作键。十字键28为输入上下左右4个方向的指示的操作部,且发挥从菜单画面选择项目或从各菜单指示各种设定项目的选择的按钮的功能。并且,十字键28的上键及下键发挥拍摄时的变焦开关或播放模式时的播放变焦开关的功能,左键及右键发挥播放模式时的逐帧播放(正向及逆向播放)按钮的功能。并且,通过使用显示于MENU/OK键27、十字键28及监视器216的菜单画面,除了拍摄1张静态图像的通常摄影模式以外,还能够进行包括连续拍摄静态图像的连拍模式的各种摄影模式的设定。另外,在设定连拍模式的情况下,能够设定连拍速度(例如,约8帧/秒、约3帧/秒)。
播放按钮29为用于切换成将所拍摄记录的静态图像或动态图像显示于监视器216的播放模式的按钮。
<摄像装置的内部结构>
图3是表示摄像装置10的内部结构的实施方式的框图。
[可换镜头]
构成摄像装置10的可换镜头100为根据相机主体200的通信标准而制造的,如后述为能够在其与相机主体200之间进行通信的可换镜头。该可换镜头100具备摄像光学系统102、变焦透镜控制部114、聚焦透镜控制部116、光圈控制部118、镜头侧CPU(Central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120(镜头侧控制部)、闪存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126、镜头侧通信部150及镜头卡口160。
摄像光学系统102具有包括变焦透镜104、聚焦透镜106及光圈108的多个光学部件。变焦透镜控制部114根据来自镜头侧CPU120的指令控制变焦透镜104的变焦位置。聚焦透镜控制部116根据来自镜头侧CPU120的指令控制聚焦透镜106的聚焦位置。光圈控制部118根据来自镜头侧CPU120的指令控制光圈108(开口面积)。
镜头侧CPU120总体控制可换镜头100,且内置于ROM124及RAM122中。
闪存ROM126为存储从相机主体200下载的程序等的非易失性存储器。
镜头侧CPU120根据存储于ROM124或闪存ROM126中的控制程序以RAM(Random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122为操作区域来总体控制可换镜头100的各部。
镜头侧通信部150在镜头卡口160安装在相机主体200的主体卡口260的状态下经由设置于镜头卡口160的多个信号端子(镜头侧信号端子)与相机主体200进行通信。即,镜头侧通信部150根据镜头侧CPU120的指令在其与经由镜头卡口160及主体卡口260连接的相机主体200的主体侧通信部250之间进行请求信号、回答信号的收发(双向通信)。
并且,可换镜头100具备检测摄像光学系统102的各光学部件的透镜信息(变焦透镜104的变焦信息、聚焦透镜106的聚焦位置信息及光圈信息)的检测部(未图示)。在此,变焦信息是指,表示变焦位置、变焦倍率、焦点距离等的信息,光圈信息是指,表示光圈值(F值)、光圈108的开口直径等的信息。以下,本例中,使用F值作为光圈信息。
镜头侧CPU120为了应对来自相机主体200的透镜信息的请求,优选检测出的各种透镜信息保持于RAM122中。并且,关于各光学部件的透镜信息,在要求来自相机主体200的透镜信息时进行检测,或者在光学部件被驱动时进行检测,或者以恒定的周期(充分短于动态图像的帧周期的周期)进行检测,且能够保持检测结果。
[相机主体]
构成摄像装置10的相机主体200具备成像元件(摄像部)201、成像元件控制部202、模拟信号处理部203、A/D(Analog/Digital,模拟/数字)转换器204、图像输入控制器205、数字信号处理部206、RAM207、压缩扩展处理部208、介质控制部210、存储卡212、显示控制部214、监视器216、主体侧CPU220、操作部222、时钟部224、闪存ROM226、ROM228、测距部230、明度检测部232、白平衡校正部234、无线通信部236、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接收部238、电源控制部240、电池242、主体侧通信部250、主体卡口260、构成内置闪光灯30(图1)的闪光发光部270、闪光控制部272、焦平面快门(FPS:focal-planeshutter)280及FPS控制部296。
成像元件201由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型彩色图像传感器构成。另外,成像元件201并不限于CMOS型,也可以为XY地址型或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型图像传感器。
成像元件201由以规定的图案排列(拜耳排列、X-Trans(注册商标)排列、蜂窝排列等)配置成矩阵状的多个像素构成,各像素包括微透镜、红(R)、绿(G)或蓝(B)的滤色器及光电转换部(光电二极管等)。
通过可换镜头100的摄像光学系统102成像于成像元件201的受光面的被摄体的光学像通过成像元件201转换成电信号。即,成像元件201的各像素蓄积与所入射的光量对应的电荷,从成像元件201读出与蓄积于各像素中的电荷量对应的电信号作为图像信号。
成像元件控制部202进行根据主体侧CPU220的指令从成像元件201读出图像信号的控制。并且,成像元件控制部202具有根据来自主体侧CPU220的电子快门控制信号同时释放蓄积于成像元件201的各像素中的电荷(同时重置)来开始曝光的电子快门功能。
模拟信号处理部203对通过成像元件201拍摄被摄体而得的模拟图像信号实施各种模拟信号处理。模拟信号处理部203包括采样保持电路、色分离电路、AGC(AutomaticGain Control,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等。AGC电路发挥调整拍摄时的灵敏度(ISO灵敏度(ISO: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灵敏度调整部的功能,其调整放大所输入的图像信号的放大器的增益,以使图像信号的信号电平进入适当的范围内。A/D转换器204将从模拟信号处理部203输出的模拟图像信号转换成数字图像信号。
在拍摄静态图像或动态图像时经由成像元件201、模拟信号处理部203及A/D转换器204输出的每个RGB像素的图像数据(马赛克图像数据)从图像输入控制器205输入于RAM207中并进行临时存储。另外,在成像元件201为CMOS型成像元件的情况下,模拟信号处理部203及A/D转换器204大多内置于成像元件201内。
数字信号处理部206对存储于RAM207中的图像数据实施各种数字信号处理。本例的数字信号处理部206适当读出存储于RAM207中的图像数据,对所读出的图像数据进行偏移处理、包括灵敏度校正的增益/控制处理、伽马校正处理、去马赛克处理(还称为demosaicing process,同步处理)、RGB/YCrCb转换处理等数字信号处理,并将数字信号处理后的图像数据再次存储于RAM207中。另外,去马赛克处理是指,例如为由RGB3色滤色器构成的成像元件的情况下,从由RGB构成的马赛克图像针对每个像素计算所有RGB的颜色信息的处理,其生成根据马赛克数据(点顺序的RGB数据)同步的RGB3面的图像数据。
RGB/YCrCb转换处理为将经同步的RGB数据转换成亮度数据(Y)及色差数据(Cr、Cb)的处理。
压缩扩展处理部208对在记录静态图像或动态图像时临时存储于RAM207中的未压缩的亮度数据Y及色差数据Cb、Cr进行压缩处理。在为静态图像的情况下,例如以JPEG(Joint Photographic coding Experts Group,联合摄影编码专家组)形式进行压缩,在为动态图像的情况下,例如以H.264形式进行压缩。通过压缩扩展处理部208压缩的图像数据经由介质控制部210记录于存储卡212中。并且,压缩扩展处理部208对在播放模式时经由介质控制部210从存储卡212获得的经压缩的图像数据实施扩展处理,生成未压缩的图像数据。
介质控制部210进行将通过压缩扩展处理部208压缩的图像数据记录于存储卡212中的控制。并且,介质控制部210进行从存储卡212读出经压缩的图像数据的控制。
显示控制部214进行将存储于RAM207中的未压缩的图像数据显示于监视器216的控制。监视器216例如由液晶显示器件、有机电致发光等的显示器件构成。
在监视器216中显示即时预览图像的情况下,通过数字信号处理部206连续生成的数字图像信号临时存储于RAM207中。显示控制部214将该临时存储于RAM207中的数字图像信号转换成显示用信号形式并依次输出到监视器216。由此,在监视器216中实时显示拍摄图像,从而能够将监视器216用作电子取景器。
快门释放开关22为用于输入摄像开始的指示的操作机构,其由所谓的包括“半按”和“全按”的二级行程式开关构成。
在为静态图像摄影模式的情况下,通过半按快门释放开关22来输出S1开启的信号,通过从半按进一步按下的全按来输出S2开启的信号,若S1开启信号被输出,则主体侧CPU220执行自动聚焦(AF:Autofocus)控制及自动曝光控制(AE(Auto Exposure)控制)等摄像准备处理,若S2开启信号被输出,则执行静态图像的摄像处理及记录处理。另外,AF控制及AE控制分别在通过操作部222设定有自动模式的情况下自动进行,在设定有手动模式的情况下,不进行AF控制及AE控制,这是不言而喻的。
并且,在为动态图像摄影模式的情况下,若通过全按快门释放开关22来输出S2开启的信号,则相机主体200成为开始动态图像的记录的动态图像记录模式,并执行动态图像的图像处理及记录处理,之后,若通过再次全按快门释放开关22来输出S2开启的信号,则相机主体200成为待机状态,并临时停止动态图像的记录处理。
另外,快门释放开关22并不限于包括半按和全按的二级行程式开关的形态,可以通过1次操作输出S1开启的信号、S2开启的信号,也可以分别设置独立的开关来输出S1开启的信号、S2开启的信号。
并且,在通过接触式面板等进行操作指示的形态中,可以通过接触与显示于接触式面板的画面中的操作指示对应的区域作为这些操作机构来输出操作指示,只要是指示摄像准备处理或摄像处理的形态,则操作机构的形态并不限于此。
通过摄像获取的静态图像或动态图像通过压缩扩展处理部208进行压缩,经压缩的图像数据在制作成附加有拍摄日期、GPS信息、拍摄条件(F值、快门速度、ISO灵敏度等)的所需的附加信息的图像文件之后,经由介质控制部210存储于存储卡212中。
主体侧CPU220总体控制相机主体200整体的动作及可换镜头100的光学部件的驱动等,并根据来自包括快门释放开关22的操作部222等的输入控制相机主体200的各部及可换镜头100。
时钟部224作为计时器根据来自主体侧CPU220的指令测量时间。并且,时钟部224作为日历测量当前的年月日及时刻。
闪存ROM226为能够进行读取及写入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其存储设定信息。
ROM228中存储有执行主体侧CPU220的相机控制程序、成像元件201的缺陷信息、用于图像处理等的各种参数或表。主体侧CPU220根据存储于ROM228中的相机控制程序以RAM207为操作区域来控制相机主体200的各部及可换镜头100。
测距部230根据数字图像信号计算AF控制所需的数值。例如,在为相位差AF的情况下,根据设置于成像元件201的相位差检测用像素(成像元件201的AF区域内的相位差检测用像素)的像素值检测与至被摄体为止的距离对应的相位差,并根据检测出的相位差计算摄像光学系统102的焦点位置与成像元件201的成像面之间的偏差量(散焦量)。计算出的散焦量或用于使散焦量成为零的聚焦透镜106的透镜移动量成为AF控制所需的数值,主体侧CPU220在进行AF控制时将聚焦透镜106移动至散焦量成为零的位置(即,相位差变最小的位置)。
另外,AF并不限定于相位差AF,例如也可以是对比度AF。在为对比度AF的情况下,从AF区域内的G像素(具有G滤色器的像素)的G信号提取高频成分,并计算所提取的高频成分的绝对值的积分值(焦点评价值)。计算出的焦点评价值为AF控制所需的数值,主体侧CPU220在进行AF控制时将聚焦透镜106移动至焦点评价值变最大的位置(即,对比度变最大的位置)。
明度检测部232为检测被摄体的明度(被摄体亮度)的部分,其计算与被摄体亮度对应的AE控制所需的数值(曝光值(EV值(exposure value)))。主体侧CPU220根据在进行AE控制时从明度检测部232获得的EV值从规定的程序图决定F值、快门速度及ISO灵敏度。
白平衡校正部234计算RGB数据(R数据、G数据及B数据)的每个颜色数据的白平衡增益(WB(White Balance)增益)Gr、Gg、Gb,并通过将计算出的WB增益Gr、Gg、Gb分别乘以R数据、G数据及B数据来进行白平衡校正。在此,作为WB增益Gr、Gg、Gb的计算方法,可考虑根据被摄体的明度(EV值)及周围光的色温等确定照亮被摄体的光源种类,并从预先针对每个光源种类存储有适当的WB增益的存储部读出与所确定的光源种类对应的WB增益的方法,至少可考虑使用EV值来求出WB增益Gr、Gg、Gb的其他公知的方法。
无线通信部236为Wi-Fi(Wireless Fidelity,无线保真)(注册商标)、Bluetooth(蓝牙)(注册商标)等进行标准的近距离无线通信的部分,其在其与周边的数字设备(智能手机等便携终端)之间进行所需的信息的收发。
GPS接收部238根据主体侧CPU220的指示接收从多个GPS卫星发送的GPS信号,并执行基于所接收的多个GPS信号的定位运算处理,从而获取由相机主体200的纬度、经度及高度构成的GPS信息。所获取的GPS信息能够作为表示所拍摄的图像的拍摄位置的附加信息记录于图像文件头中。
电源控制部240根据主体侧CPU220的指令将从电池242供给的电源电压赋予到相机主体200的各部。并且,电源控制部240根据主体侧CPU220的指令经由主体卡口260及镜头卡口160将从电池242供给的电源电压赋予到可换镜头100的各部。
透镜电源开关244根据主体侧CPU220的指令经由主体卡口260及镜头卡口160进行赋予到可换镜头100的电源电压的开启及关断的切换和电平的切换。
主体侧通信部250根据主体侧CPU220的指令在其与经由主体卡口260及镜头卡口160连接的可换镜头100的镜头侧通信部150之间进行请求信号、回答信号的收发(双向通信)。另外,如图1所示,主体卡口260设置有多个端子260A,若可换镜头100安装(镜头卡口160与主体卡口260连接)于相机主体200,则设置于主体卡口260的多个端子260A(图1)与设置于镜头卡口160的多个端子(未图示)电连接,从而能够在主体侧通信部250与镜头侧通信部150之间进行双向通信。
内置闪光灯30(图1)例如为TTL(Through The Lens,通过镜头)自动调光方式的闪光,其由闪光发光部270和闪光控制部272构成。
闪光控制部272具有调整从闪光发光部270发出的闪光的发光量(闪光指数)的功能。即,闪光控制部272同步于来自主体侧CPU220的闪光拍摄指示使闪光发光部270发光,并开始对经由可换镜头100的摄像光学系统102入射的反射光(包括周围光)进行测光,若测光值达到标准曝光值,则停止从闪光发光部270发出闪光。
[焦平面快门]
焦平面快门(FPS:focal-plane shutter)280由摄像装置10的机械快门构成,且配置于成像元件201的近前处。并且,如后述,焦平面快门280为能够在焦平面快门280的加载状态下将曝光用开口部保持为打开状态的焦平面快门(能够切换常开动作和常闭动作的焦平面快门)。
图4及图5是分别表示方形焦平面快门280的概略结构的正面图。
图4中,主要图示出了由多片(本例中为3片)快门叶片构成的前帘283A及后帘283B和前帘驱动臂284A1、284A2及后帘驱动臂284B1、284B2。图4中,示出了前帘283A及后帘283B分别打开的状态(完全打开的状态)。并且,图4所示的双点划线表示通过后帘283B使曝光用开口部281完全关闭的状态。
前帘驱动臂284A1、284A2及后帘驱动臂284B1、284B2分别通过支轴284a1、284a2、284b1、284b2在形成有曝光用开口部281的快门底板282上配设成转动自如,由3片快门叶片构成的前帘283A配设于前帘驱动臂284A1、284A2,同样地由3片快门叶片构成的后帘283B配设于后帘驱动臂284B1、284B2上。
前帘驱动臂284A1、284A2和前帘283A的各快门叶片分别构成平行连杆机构,前帘283A的各快门叶片在前帘驱动臂284A1、284A2转动时彼此维持平行状态,并且开闭曝光用开口部281。图4中,若前帘驱动臂284A1、284A2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则前帘283A向打开方向(第1方向)行进,若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则前帘283A向关闭方向(第2方向)行进。
同样地,后帘驱动臂284B1、284B2和后帘283B的各快门叶片分别构成平行连杆机构,后帘283B的各快门叶片在后帘驱动臂284B1、284B2转动时彼此维持平行状态,并且打开曝光用开口部281。图4中,若后帘驱动臂284B1、284B2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则后帘283B向关闭方向(第1方向)行进,若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则后帘283B向打开方向(第2方向)行进。另外,前帘283A的打开方向(第1方向)和后帘283B的打开方向(第2方向)为彼此相反的方向。
图5中,主要图示出了驱动前帘283A(前帘驱动臂284A1)及后帘283B(后帘驱动臂284B1)的驱动机构。
图5中,在快门底板282的上方与快门底板282隔开恒定的间隔而配设有台板285,在台板285上配设有发挥第1前帘驱动部件及第2前帘驱动部件的功能的第1前帘驱动杆286A1及第2前帘驱动杆286A2、发挥后帘驱动部件的功能的第1后帘驱动杆286B1及第2后帘驱动杆286B2、加载部件288、发挥前帘用电磁致动器及后帘用电磁致动器的功能的前帘用电磁铁288A及后帘用电磁铁288B、以及发挥前帘锁定部件的功能的前帘锁定杆289。
第1前帘驱动杆286A1及第2前帘驱动杆286A2通过与前帘驱动臂284A1的支轴284a1位于同轴上的支轴286a配设成转动自如。
并且,支轴286a上配设有前帘行进用弹簧287A及复位弹簧(未图示),所述前帘行进用弹簧287A及复位弹簧插通有螺旋弹簧的线圈部,图5中,第2前帘驱动杆286A2被前帘行进用弹簧287A向顺时针方向(打开前帘283A的第1方向)施力,第1前帘驱动杆286A1被复位弹簧向逆时针方向施力。
第2前帘驱动杆286A2上设置有被前帘用电磁铁288A吸附保持的磁性体片286Aa,第1前帘驱动杆286A1上设置有第2前帘驱动杆286A2的末端部抵接的抵接销286Ab,台板285上设置有第1前帘驱动杆286A1抵接的止档件286Ac。
在此,在复位弹簧的作用力弱于前帘行进用弹簧287A的作用力,第2前帘驱动杆286A2未被前帘用电磁铁288A吸附保持且旋转驱动力未从加载部件288向逆时针方向传递的情况(图5所示的状态)下,第1前帘驱动杆286A1及第2前帘驱动杆286A2通过前帘行进用弹簧287A的作用力向顺时针方向的转动端(移动端)移动。
并且,第1前帘驱动杆286A1上设置有经由形成于台板285上的长孔285A与前帘驱动臂284A1连结的驱动销286Ae(图8),通过使第1前帘驱动杆286A1转动,能够经由驱动销286Ae及前帘驱动臂284A1开闭前帘283A。另外,在图5所示的状态下,第1前帘驱动杆286A1向顺时针方向的转动端移动,因此前帘283A成为完全打开的状态。
同样地,第1后帘驱动杆286B1及第2后帘驱动杆286B2通过与后帘驱动臂284B1的支轴284b1位于同轴上的支轴286b配设成转动自如。
并且,支轴286b上配设有后帘行进用弹簧287B及复位弹簧(未图示),所述后帘行进用弹簧287B及复位弹簧插通有螺旋弹簧的线圈部,图5中,第2后帘驱动杆286B2被后帘行进用弹簧287B向顺时针方向(关闭后帘283B的第1方向)施力,第1后帘驱动杆286B1被复位弹簧向逆时针方向施力。
第2后帘驱动杆286B2上设置有被后帘用电磁铁288B吸附保持的磁性体片286Ba,第1后帘驱动杆286B1上设置有第2后帘驱动杆286B2的末端部抵接的抵接销286Bb,台板285上设置有第1后帘驱动杆286B1抵接的止档件286Bc。
在此,在复位弹簧的作用力弱于后帘行进用弹簧287B的作用力,第2后帘驱动杆286B2未被后帘用电磁铁288B吸附保持且旋转驱动力未从加载部件288向逆时针方向传递的情况(图5所示的状态)下,第1后帘驱动杆286B1及第2后帘驱动杆286B2通过后帘行进用弹簧287B的作用力向顺时针方向的转动端(移动端)移动。
并且,第1后帘驱动杆286B1上设置有经由形成于台板285上的长孔285B与后帘驱动臂284B1连结的驱动销286Be(图8),通过使第1后帘驱动杆286B1转动,能够经由驱动销286Be及后帘驱动臂284B1开闭后帘283B。另外,在图5所示的状态下,第1后帘驱动杆286B1向顺时针方向的转动端移动,因此后帘283B成为完全关闭的状态。
加载部件288由以支轴288a为中心旋转的凸轮部件构成,且形成有与设置于第2前帘驱动杆286A2上的凸轮从动件286Ad接触的凸轮面288Aa及与设置于第2后帘驱动杆286B2上的凸轮从动件286Bd接触的凸轮面288Bb。
旋转驱动力从图6所示的加载马达290B经由减速齿轮等动力传递机构291传递至加载部件288,图5中,加载部件288向逆时针方向或顺时针方向转动。若加载部件288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则能够使第2前帘驱动杆286A2及第2后帘驱动杆286B2克服前帘行进用弹簧287A及后帘行进用弹簧287B的作用力而向逆时针方向转动。由此,能够使第2前帘驱动杆286A2及第2后帘驱动杆286B2分别移动至逆时针方向的移动端侧的加载位置(设置于第2前帘驱动杆286A2及第2后帘驱动杆286B2的磁性体片286Aa、286Ba与前帘用电磁铁288A及后帘用电磁铁288B抵接的位置)。
在第2前帘驱动杆286A2及第2后帘驱动杆286B2分别位于加载位置的情况下,前帘用电磁铁288A及后帘用电磁铁288B通过进行通电吸附第2前帘驱动杆286A2及第2后帘驱动杆286B2的磁性体片286Aa、286Ba,并克服前帘行进用弹簧287A及后帘行进用弹簧287B的作用力来保持第2前帘驱动杆286A2及第2后帘驱动杆286B2
本例的前帘用电磁铁288A及后帘用电磁铁288B为通过电磁力吸附并保持第2前帘驱动杆286A2及第2后帘驱动杆286B2的磁性体片286Aa、286Ba的直接式,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通过使分别被前帘用电磁致动器及后帘用电磁致动器驱动的卡止部件与第2前帘驱动杆286A2及第2后帘驱动杆286B2卡合,将第2前帘驱动杆286A2及第2后帘驱动杆286B2保持于加载位置的卡止式。
另外,并不限于适用于直接式的电磁致动器(电磁铁),在为适用于卡止式的电磁致动器(例如,电磁阀等)的情况下,当将第2前帘驱动杆286A2及第2后帘驱动杆286B2保持于加载位置时,也需要对前帘用电磁致动器及后帘用电磁致动器持续进行通电。总之,只要是通过进行通电直接或间接地将第2前帘驱动杆286A2及第2后帘驱动杆286B2保持于加载位置的前帘用电磁致动器及后帘用电磁致动器,则可以是任何电磁致动器。
如图5所示,前帘锁定杆289为在前帘283A完全打开的情况(第1前帘驱动杆286A1与止档件286Ac抵接的情况)下阻止前帘283A向关闭方向行进(第1前帘驱动杆286A1的逆时针方向的转动)的杆,且为用于使焦平面快门280常开动作的构成部件。
本例的前帘锁定杆289以支轴289a为中心配设成转动自如,且能够移动至与设置于台板285上的止档件289A、289B中的任一者抵接的位置。并且,在前帘锁定杆289位于与止档件289A抵接的位置的情况下,前帘锁定杆289与第1前帘驱动杆286A1抵接,阻止第1前帘驱动杆286A1的逆时针方向的转动。
由此,在焦平面快门280的加载状态下,实现了将曝光用开口部281保持为打开状态的常开动作。
另一方面,在前帘锁定杆289位于与止档件289B抵接的位置的情况下,解除通过前帘锁定杆289阻止第1前帘驱动杆286A1的转动。
由此,在焦平面快门280的加载状态下,实现了将曝光用开口部281保持为关闭状态的常闭动作。
前帘锁定杆289通过后述的前帘锁定杆驱动部294(图6)驱动,若前帘锁定杆289被驱动至与止档件289A或289B抵接,则优选构成为在通过棘爪机构或永久磁铁等与止档件289A或289B抵接的2个状态下稳定地保持前帘锁定杆289。
图6是主要表示焦平面快门280的FPS驱动部及FPS控制部296等的框图。
焦平面快门280的FPS驱动部除了具备上述加载部件288、前帘锁定杆289、前帘用电磁铁288A及后帘用电磁铁288B以外,还具备马达驱动部290A、加载马达290B、动力传递机构291、锁定机构驱动部292、锁定机构293、前帘锁定杆驱动部、电磁铁驱动部295A、295B及电压控制部298。
FPS控制部296为根据来自主体侧CPU220及透镜驱动时间计算部297的输入信息向FPS驱动部的各驱动部输出控制信号的部分。
在使焦平面快门280加载动作的情况下,FPS控制部296将用于使加载马达290B正转或反转的控制信号输出至马达驱动部290A,并经由马达驱动部290A驱动加载马达290B。加载马达290B的旋转驱动力经由减速齿轮等动力传递机构291传递至加载部件288,使加载部件288克服前帘行进用弹簧287A及后帘行进用弹簧287B的作用力而转动,并使第2前帘驱动杆286A2及第2后帘驱动杆286B2移动至加载位置。
锁定机构驱动部292及锁定机构293为将移动至加载位置的第2前帘驱动杆286A2及第2后帘驱动杆286B2分别固定(锁定)于加载位置的部分,例如,锁定机构293通过与加载部件288或第2前帘驱动杆286A2及第2后帘驱动杆286B2卡合来阻止加载部件288的转动或阻止第2前帘驱动杆286A2及第2后帘驱动杆286B2的转动,分别锁定移动至加载位置的第2前帘驱动杆286A2及第2后帘驱动杆286B2
锁定机构驱动部292为根据来自FPS控制部296的控制信号驱动锁定机构293来实现锁定状态或解锁状态的驱动部,且仅在驱动锁定机构293的情况下消耗电力。
并且,也可以使加载马达290B等发挥锁定机构的功能,来代替如锁定机构驱动部292及锁定机构293那样独立的锁定机构。即,从加载马达290B产生恒定的转矩的状态的马达驱动部290A、加载马达290B、动力传递机构291及加载部件发挥将第2前帘驱动杆286A2及第2后帘驱动杆286B2锁定在加载位置的锁定机构的功能,以便第2前帘驱动杆286A2及第2后帘驱动杆286B2保持于加载位置。
为了实现即时预览图像的拍摄及显示,在使焦平面快门280常开动作的情况下控制前帘锁定杆驱动部294及前帘锁定杆289。即,在使焦平面快门280常开动作且前帘锁定杆289位于非锁定位置(前帘锁定杆289与止档件289B抵接的位置)的情况下,FPS控制部296向前帘锁定杆驱动部294输出使前帘锁定杆289向锁定位置(前帘锁定杆289与止档件289A抵接的位置)移动的控制信号,并通过前帘锁定杆驱动部294使前帘锁定杆289向锁定位置移动。由此,当使焦平面快门280加载动作时,即使第2前帘驱动杆286A2向逆时针方向转动而移动至加载位置,第1前帘驱动杆286A1的逆时针方向的转动(前帘283A的关闭方向的行进)也会被前帘锁定杆289阻止,从而能够将曝光用开口部281保持为完全打开状态。
并且,在使位于锁定位置的前帘锁定杆289向非锁定位置移动的情况下,FPS控制部296向前帘锁定杆驱动部294输出使前帘锁定杆289向非锁定位置移动的控制信号,并通过前帘锁定杆驱动部294使前帘锁定杆289向非锁定位置移动。由此,解除通过前帘锁定杆289阻止第1前帘驱动杆286A1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因此在第1前帘驱动杆286A1的抵接销286Ab未与第2前帘驱动杆286A2抵接的情况(第2前帘驱动杆286A2移动至加载位置的情况)下,第1前帘驱动杆286A1通过复位弹簧的作用力向逆时针方向转动,从而第1前帘驱动杆286A1的抵接销286Ab与第2前帘驱动杆286A2抵接并停止。通过该第1前帘驱动杆286A1的转动动作使前帘283A向关闭方向行进,从而能够通过前帘283A使曝光用开口部281完全关闭。
在通过加载部件288将第2前帘驱动杆286A2及第2后帘驱动杆286B2保持于加载位置的情况下,前帘用电磁铁288A及后帘用电磁铁288B经由电磁铁驱动部295A、295B进行通电,由此通过电磁力吸附第2前帘驱动杆286A2的磁性体片136A及第2后帘驱动杆286B2的磁性体片136B,从而将第2前帘驱动杆286A2及第2后帘驱动杆286B2保持于加载位置。
若通过前帘用电磁铁288A及后帘用电磁铁288B将第2前帘驱动杆286A2及第2后帘驱动杆286B2保持于加载位置,则能够解除通过加载部件288在加载位置保持第2前帘驱动杆286A2及第2后帘驱动杆286B2来进行帘幕行进准备(第1帘幕行进准备)。
即,第1帘幕行进准备是指,在过渡到常开状态之后,励磁前帘用电磁铁288A及后帘用电磁铁288B将第2前帘驱动杆286A2及第2后帘驱动杆286B2保持于加载位置(阻止向第1方向转动),并解除通过锁定机构293(能够发挥锁定机构的功能的加载部件288)在加载位置保持第2前帘驱动杆286A2及第2后帘驱动杆286B2
并且,如上所述,FPS控制部296能够进行帘幕行进准备(第2帘幕行进准备),所述第2帘幕行进准备是指,通过前帘锁定杆289向非锁定位置移动来解除阻止前帘283A向关闭方向行进,并通过复位弹簧的作用力使前帘283A向关闭方向行进,从而使曝光用开口部281完全关闭。
另外,在过渡到常开状态之后,若第1帘幕行进准备及第2帘幕行进准备结束,则能够进行用于开始静态图像的曝光的前帘283A向打开方向的行进及后帘283B向关闭方向的行进。
并且,在第1帘幕行进准备及第2帘幕行进准备结束之后,若根据来自FPS控制部296的控制信号停止(使前帘用电磁铁288A消磁)向前帘用电磁铁288A通电,则第2前帘驱动杆286A2通过前帘行进用弹簧287A的作用力向顺时针方向转动。此时,在第1前帘驱动杆286A1的抵接销286Ab与第2前帘驱动杆286A2抵接的情况下,第1前帘驱动杆286A1与第2前帘驱动杆286A2一并向顺时针方向转动,从而使前帘283A向打开方向行进。由此,能够开始静态图像的曝光。
在静态图像的曝光开始之后,若在经过与快门速度对应的曝光时间之后根据来自FPS控制部296的控制信号停止(使后帘用电磁铁288B消磁)向后帘用电磁铁288B的通电,第2后帘驱动杆286B2通过后帘行进用弹簧287B的作用力向顺时针方向转动,与第2后帘驱动杆286B2抵接的第1后帘驱动杆286B1与第2后帘驱动杆286B2一并向顺时针方向转动,从而使后帘283B向关闭方向行进。由此,能够结束静态图像的曝光。
电压控制部298为控制向前帘用电磁铁288A及后帘用电磁铁288B供给的帘幕保持励磁电压的部分,本例中,用于拍摄1张静态图像的通常摄影模式的帘幕保持励磁电压与用于连拍模式的帘幕保持励磁电压互不相同。另外,对通过电压控制部298控制的帘幕保持励磁电压的详细内容将在后面进行叙述。
主体侧CPU220向FPS控制部296输出表示通常摄影模式或连拍模式的模式信息、表示在通常摄影模式或连拍模式下拍摄静态图像时的快门速度的快门速度信号及表示快门释放开关22的操作的信号等。
透镜驱动时间计算部297为根据通过测距部230计算出的AF控制所需的数值(测距信息)来计算聚焦透镜106的透镜驱动所需的透镜驱动时间的部分,其向FPS控制部296输出表示计算出的透镜驱动时间的信息。另外,与聚焦透镜的移动速度及测距信息对应的移动量根据可换镜头100的种类而不同,因此优选透镜驱动时间计算部297预先获取可换镜头100的信息。
并且,设置有检测加载部件288向加载位置及非加载位置的移动的加载位置检测器(未图示)及检测前帘283A的开闭(完全打开、完全关闭)位置的前帘位置检测器(未图示),通过加载位置检测器检测出的加载位置检测信号及通过前帘位置检测器检测出的前帘位置检测信号分别附加于FPS控制部296中。
FPS控制部296为根据从主体侧CPU220、透镜驱动时间计算部297输入的信息、从加载位置检测器输入的加载位置检测信号及从前帘位置检测器输入的前帘位置检测信号向FPS驱动部的各驱动部输出控制信号来控制焦平面快门280的部分,对其详细动作将在后面进行叙述。
[焦平面快门的控制方法]
接着,对使用上述结构的焦平面快门280通过连拍模式连续拍摄(连拍)静态图像时的焦平面快门280的控制方法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时序图,尤其是表示进行连拍时的焦平面快门280的各部的动作定时的时序图。
〔常开控制〕
首先,对焦平面快门280的常开控制进行说明。
若操作电源杆25来接通摄像装置10的电源,则主体侧CPU220向FPS控制部296输出常开控制信号,以使焦平面快门280成为常开状态。若从主体侧CPU220输入打开控制信号,则FPS控制部296首先使加载部件288向逆时针方向转动,从而使第2前帘驱动杆286A2及第2后帘驱动杆286B2移动至加载位置。
图5中示出了接通摄像装置10的电源之前的焦平面快门280的各部的状态(初始状态)。若加载部件288从该初始状态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则如图8所示能够使第2前帘驱动杆286A2及第2后帘驱动杆286B2向逆时针方向转动,从而移动至加载位置。
图8中示出了第2前帘驱动杆286A2及第2后帘驱动杆286B2移动至加载位置的常开状态。另外,图5所示的初始状态中,前帘锁定杆289位于锁定位置,因此即使第2前帘驱动杆286A2向逆时针方向转动,第1前帘驱动杆286A1向逆时针方向的转动也会被前帘锁定杆289阻止。其结果,经由长孔285A而连结有设置于第1前帘驱动杆286A1上的驱动销286Ae的前帘驱动臂284A1保持为图4的状态,从而阻止使曝光用开口部281完全关闭的前帘283A的关闭方向的行进。并且,图8所示的加载部件288的转动位置与加载位置对应。
接着,FPS控制部296经由锁定机构驱动部292使锁定机构293动作,并通过锁定机构293阻止加载部件288的转动。由此,移动至加载位置的第2前帘驱动杆286A2及第2后帘驱动杆286B2分别保持于加载位置。另外,阻止加载部件288的转动的锁定机构293优选在锁定期间内进行机械锁定且无需来自锁定机构驱动部292的驱动力(电力)。
如此,如图8所示,通过常开控制,在加载状态下曝光用开口部281被保持为打开状态,焦平面快门280成为常开状态。当焦平面快门280为常开状态时,主体侧CPU220进行通过成像元件201拍摄即时预览图像的控制及使拍摄到的即时预览图像显示于监视器216中的控制。
若根据即时预览图像决定构图等并全按(输入连拍动作开始指示)快门释放开关22,则主体侧CPU220经由成像元件控制部202及FPS控制部296进行用于通过连拍模式拍摄静态图像的曝光控制。
若在图7所示的箭头A的时点输入连拍动作开始指示,则FPS控制部296进行焦平面快门280的曝光准备(第1帘幕行进准备、第2帘幕行进准备)。
在通过连拍模式进行第1张静态图像的拍摄的情况下,进行以下示出的第1帘幕行进准备。首先,励磁前帘用电磁铁288A及后帘用电磁铁288B(从图7的时刻t0开始通电),由前帘用电磁铁288A及后帘用电磁铁288B通过电磁力吸附第2前帘驱动杆286A2的磁性体片136A及第2后帘驱动杆286B2的磁性体片136B,将第2前帘驱动杆286A2及第2后帘驱动杆286B2保持于加载位置,接着驱动加载马达290B,解除锁定机构293进行的锁定而使加载部件288向顺时针方向转动,以从第2前帘驱动杆286A2及第2后帘驱动杆286B2退避。由此,加载位置的第2前帘驱动杆286A2及第2后帘驱动杆286B2的机械保持(mechanical holding)被解除,切换成磁力保持(Mg保持)。另外,图9所示的加载部件288的转动位置与非加载位置对应。
并且,在通过连拍模式进行第1张静态图像的拍摄的情况下,本例中,在开始第1帘幕行进准备的同时,进行以下示出的第2帘幕行进准备。
FPS控制部296使位于锁定位置的前帘锁定杆289向非锁定位置移动,从而解除通过前帘锁定杆289阻止第1前帘驱动杆286A1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前帘保持解除)(参考图8及图9)。
若进行前帘保持解除,则第1前帘驱动杆286A1通过复位弹簧的作用力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其结果,经由长孔285A连结有设置于第1前帘驱动杆286A1上的驱动销286Ae的前帘驱动臂284A1向逆时针方向转动,从而前帘283A向关闭方向行进,使曝光用开口部281完全关闭(图9)。
另外,FPS控制部296在通过前帘用电磁铁288A及后帘用电磁铁288B磁性保持第2前帘驱动杆286A2及第2后帘驱动杆286B2之后驱动加载马达290B解除机械保持,若从加载位置检测器输入加载位置检测信号(表示加载部件288向非加载位置移动的信号),则对加载马达290B进行制动(使马达的线圈短路的短路制动(SB:short brake))。并且,FPS控制部296能够根据前帘位置检测器输入的前帘位置检测信号来确认第2帘幕行进准备的结束(前帘283A的完全关闭状态)。
图9中示出了焦平面快门280的第1、第2帘幕行进准备结束的状态。
若第1、第2帘幕行进准备结束,则在对前帘用电磁铁288A或后帘用电磁铁288B进行消磁的定时,能够使第2前帘驱动杆286A2或第2后帘驱动杆286B2通过前帘行进用弹簧287A或后帘行进用弹簧287B的作用力向顺时针方向转动。
〔前帘行进〕
若第1、第2帘幕行进准备结束,则FPS控制部296对前帘用电磁铁288A进行消磁(图7的时刻t1),从而使第2前帘驱动杆286A2通过前帘行进用弹簧287A的作用力向顺时针方向转动。抵接销286Ab与第2前帘驱动杆286A2抵接的第1前帘驱动杆286A1与第2前帘驱动杆286A2一并向顺时针方向转动,从而使前帘283A向打开方向行进(前帘行进)来打开曝光用开口部281。
由此,拍摄静态图像时的曝光开始。另外,在曝光开始之前释放蓄积于成像元件201中的电荷是不言而喻的。
图10中示出了前帘283A向打开方向的行进结束之后曝光用开口部281处于完全打开的状态。
〔后帘行进〕
在从前帘283A通过前帘用电磁铁288A的消磁开始向打开方向行进起经过规定的曝光时间(从主体侧CPU220指示的快门速度)之后,FPS控制部296对后帘用电磁铁288B进行消磁(图7的时刻t2),从而使第2后帘驱动杆286B2通过后帘行进用弹簧287B的作用力向顺时针方向转动。抵接销286Bb与第2后帘驱动杆286B2抵接的第1后帘驱动杆286B1与第2后帘驱动杆286B2一并向顺时针方向转动,从而使后帘283B向关闭方向行进(后帘行进)来关闭曝光用开口部281。由此,拍摄静态图像时的曝光结束。
图11中示出了后帘283B向关闭方向的行进结束之后曝光用开口部281处于完全关闭的状态。
图7中,在后帘283B向关闭方向的行进结束之后曝光用开口部281处于完全关闭的期间,主体侧CPU220通过成像元件控制部202进行与蓄积于成像元件201中的电荷对应的信号(图像信号)的读出。
并且,在读出表示静态图像的图像信号之后,使焦平面快门280成为常开状态,以备接下来的静态图像(连拍时的第2张以后的各静态图像)的拍摄。
即,FPS控制部296使位于图11所示的非锁定位置的前帘锁定杆289如图12所示移动至锁定位置(图7),并在图像信号的读出结束之后(图7的时刻t3)驱动加载马达290B,使加载部件288向逆时针方向转动。若从加载位置检测器输入加载位置检测信号(表示加载部件288向加载位置移动的信号)(图7的时刻t4),则FPS控制部296对加载马达290B进行短路制动。
由此,如图8所示,焦平面快门280过渡到常开状态。
接着,开始第1帘幕行进准备。即,励磁前帘用电磁铁288A及后帘用电磁铁288B(从图7的时刻t5开始通电),将第2前帘驱动杆286A2及第2后帘驱动杆286B2保持(电磁保持)于加载位置,并且驱动加载马达290B,解除锁定机构293进行的锁定而使加载部件288向顺时针方向转动,以从第2前帘驱动杆286A2及第2后帘驱动杆286B2退避。
若从加载位置检测器输入加载位置检测信号(表示加载部件288向非加载位置移动的信号)(图7的时刻t6),FPS控制部296对加载马达290B进行短路制动之后,断开加载马达290B的驱动。
接着,FPS控制部296从晚于第1帘幕行进准备的开始时点(本例中,为图7的时刻t5)的时点(本例中,为图7的时刻t7)开始进行第2帘幕行进准备。即,FPS控制部296在图7的时刻t7使前帘锁定杆289向非锁定位置移动,从而解除通过前帘锁定杆289阻止第1前帘驱动杆286A1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前帘保持解除)。若进行前帘保持解除,则第1前帘驱动杆286A1通过复位弹簧的作用力向逆时针方向转动,从而前帘283A向关闭方向行进,使曝光用开口部281完全关闭。FPS控制部296能够根据从前帘位置检测器输入的前帘位置检测信号在图7的时刻t8确认第2帘幕行进准备的结束(前帘283A的完全关闭状态)。
并且,FPS控制部296在开始连拍时的第2张静态图像的曝光控制的摄影定时即时刻t9(图7)对前帘用电磁铁288A进行消磁,使前帘283A向打开方向行进(前帘行进),打开曝光用开口部281,在开始前帘283A的打开方向的行进起经过规定的曝光时间之后,对后帘用电磁铁288B进行消磁(图7的时刻t10),使后帘283B向关闭方向行进(后帘行进),关闭曝光用开口部281。由此,拍摄连拍时的第2张静态图像时的曝光结束。
在此,开始第2帘幕行进准备的图7的时刻t7与检测前帘283A的完全关闭的时刻t8之间的时间为前帘锁定杆289进行的前帘保持解除至前帘283A完全关闭为止的时间,时刻t8与摄影定时(时刻t9)之间的时间为至使前帘283A向关闭方向行进的第1前帘驱动杆286A1与被电磁保持的第2前帘驱动杆286A2碰撞时产生的振动稳定为止的稳定等待时间。
即,第2帘幕行进准备所需的时间为前帘卡止解除至前帘完全关闭为止的时间与稳定等待时间的总计时间。
图7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中,在晚于第1帘幕行进准备的开始时点(图7的时刻t5)的时点即时刻t7(从摄影定时(时刻t9)提前第2帘幕行进准备所需的时间的时刻t7)开始第2帘幕行进准备。
由此,如图7所示,摄像装置10能够在焦平面快门280过渡到常开状态之后曝光用开口部281被开放的时点(时刻t4)至前帘283A完全关闭之后曝光用开口部281关闭的时点(时刻t8)为止的期间(以下,称为“即时预览动作期间”)内从成像元件201读出即时预览图像的显示用图像信号,并根据所读出的图像信号将即时预览图像显示于监视器216中。
尤其,通过尽可能拖延第2帘幕行进准备的开始时点(优选设为从连拍的下一个摄影定时提前相当于第2帘幕行进准备所需的时间的时点),增加即时预览动作期间,来争取缩短连拍时不能显示即时预览图像的消失期间。
第1帘幕行进准备需要驱动加载马达290B而使加载部件288从加载位置向非加载位置移动,因此第1帘幕行进准备所需的时间长于第2帘幕行进准备所需的时间,需要即时预览图像的1帧的拍摄时间以上的时间。
因此,若同时开始第1帘幕行进准备和第2帘幕行进准备,即时预览图像将消失第1帘幕行进准备所需的时间以上。
另外,在为连拍模式的情况下,在全按快门释放开关22的期间,以所设定的连拍速度(图7所示的时刻t1至时刻t9之间的连拍重复期间P)反复进行静态图像的拍摄。并且,连拍时的连拍重复期间P并不限于恒定期间,如后述,在AF控制的时间变长或曝光时间变长的情况下连拍重复期间P也变长。
<第2实施方式>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时序图。另外,图13中,省略与图7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的说明。
图13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中,连拍重复期间P内从成像元件201读出的即时预览图像的显示用图像信号包括测距用图像信号。
图13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中,在即时预览动作期间内设定有1个或多个帧量的测距用图像信号的曝光期间作为测距用图像信号的曝光期间(测距用曝光期间),与即时预览动作期间的开始一并开始测距用曝光期间。
图3及图7所示的测距部230从成像元件201获取测距用曝光期间内曝光的测距用图像信号,并根据所获取的测距用图像信号计算测距信息。通过测距部230计算出的测距信息输出于主体侧CPU220中,主体侧CPU220根据所输入的测距信息使聚焦透镜106向对焦位置移动。
并且,第2实施方式中,FPS控制部296在测距用曝光期间(曝光测距用图像信号时)进行第1帘幕行进准备。
由此,提前结束第1帘幕行进准备,提高连拍速度。另外,在曝光测距用图像信号时,无需使第1帘幕行进准备结束,只要使测距用图像信号的曝光期间和第1帘幕行进准备的动作期间的一部分重叠即可。
<第3实施方式>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时序图。另外,图14中,省略与图13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的说明。
与第2实施方式相比,图14所示的第3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开始第1帘幕行进准备的定时。
主体侧CPU220与连拍重复期间P内的即时预览动作期间的开始一并开始测距用曝光期间,但FPS控制部296在测距用曝光期间结束之后(测距用图像信号的曝光结束之后)进行第1帘幕行进准备。
即,若测距用曝光期间结束,则FPS控制部296励磁前帘用电磁铁288A及后帘用电磁铁288B,并且驱动加载马达290B,从而使加载部件288从加载位置向非加载位置移动。
若在测距用曝光期间内进行第1帘幕行进准备,则会因加载马达290B的动作而产生振动,且因该振动而测距用图像信号劣化,导致有可能无法确保测距精度,但根据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通过在测距用曝光期间之后进行第1帘幕行进准备,不会在测距用曝光期间内产生振动,因此能够确保测距精度。
<第4实施方式>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时序图。另外,图15中,省略与图13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的说明。
与第2实施方式相比,图15所示的第4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开始即时预览动作期间内的测距用曝光期间的定时。
若在连拍重复期间P内焦平面快门280过渡到常开状态之后开始即时预览动作期间,则FPS控制部296进行第1帘幕行进准备。即,励磁前帘用电磁铁288A及后帘用电磁铁288B,并且驱动加载马达290B,使加载部件288从加载位置向非加载位置移动。
若从加载位置检测器输入表示非加载位置的加载位置检测信号(第1帘幕行进准备结束),则主体侧CPU220开始测距用曝光期间,测距部230根据在测距用曝光期间内获取的测距用图像信号计算测距信息。
根据第4实施方式,能够缩短测距信息的获取时点至静态图像用曝光的开始时点为止的时间。由此,能够减少从被摄体的对焦位置的移动,并能够维持对焦状态。
并且,在第1帘幕行进准备结束之后从成像元件获取测距用图像信号,因此与第3实施方式相同地不会在曝光测距用图像信号时产生振动,因此能够确保测距精度。
<第5实施方式>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时序图。另外,图16中,省略与图13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的说明。
与第2实施方式相比,图16所示的第5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在即时预览动作期间内的测距用曝光期间内获取的测距用图像信号的获取方法。
若在连拍重复期间P内焦平面快门280过渡到常开状态之后开始即时预览动作期间,则FPS控制部296进行第1帘幕行进准备。主体侧CPU220在开始连拍重复期间P内的即时预览动作期间的同时开始测距用曝光期间,测距部230根据在测距用曝光期间内获取的测距用图像信号计算测距信息。以上,与图13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相同。
测距部230根据在测距用曝光期间内获取的第1帧测距用图像信号计算测距信息。测距部230判定计算出的测距信息是否超过可靠性判定值,在未超过可靠性判定值的情况下,根据在下一个测距用曝光期间内获取的第2帧测距用图像信号计算测距信息。
测距部230按时间顺序获取1个或多个帧的测距用图像信号来计算测距信息,直至获取超过可靠性判定值的测距信息为止。在计算与相位差AF对应的测距信息的情况下,能够由测距部230判定从AF区域的相位差检测用像素获得的多对像素值的彼此相关的峰值是否超过阈值(可靠性判定值),在计算与对比度AF对应的测距信息的情况下,能够由测距部230判定AF区域的图像的对比度(焦点评价值)是否超过阈值(可靠性判定值)。
若测距部230获取超过可靠性判定值的测距信息,则FPS控制部296开始第2帘幕行进准备。即,FPS控制部296使前帘锁定杆289向非锁定位置移动,从而解除通过前帘锁定杆289阻止第1前帘驱动杆286A1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前帘保持解除),并使前帘283A向关闭方向行进。
图16中虽未注明,但第1帧测距用图像信号是在第2帧测距用图像信号的曝光期间内读出及进行测距运算的。因此,图16所示的例子中,判定为根据第2帧测距用图像信号计算出的测距信息超过可靠性判定值,在第3帧测距用图像信号的测距用曝光期间之后进行了前帘保持解除。
根据第5实施方式,在根据测距用图像信号计算出的测距信息未超过可靠性判定值的情况下,通过进行追加测距,能够确保测距精度而进行连拍。
另外,在根据多个帧量的测距用图像信号计算出的测距信息均未超过可靠性判定值的情况下,连拍重复期间P会不经意地变长或连拍会被中断。为了解决该问题,可以对获取测距用图像信号的帧数设置限度,并在所限制的多个帧以内未能获取超过可靠性判定值的测距信息的情况下,即使测距信息未超过可靠性判定值,也转移到下一次拍摄(优先静态图像的拍摄),或者变更可靠性判定值的判定阈值。
<第6实施方式>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时序图。另外,图17中,省略与图13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的说明。
与第2实施方式相比,图17所示的第6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考虑连拍的摄影定时来进行焦平面快门280的控制。
图3及图7所示的测距部230从成像元件201获取测距用曝光期间内曝光的测距用图像信号,并根据所获取的测距用图像信号计算测距信息。通过测距部230计算出的测距信息输出于主体侧CPU220中,主体侧CPU220根据所输入的测距信息使聚焦透镜106向对焦位置移动。
图6所示的透镜驱动时间计算部297根据测距部230计算出的测距信息计算聚焦透镜106的透镜驱动所需的透镜驱动时间。例如,在为相位差AF的情况下,测距部230计算摄像光学系统102的焦点位置与成像元件201的成像面之间的偏差量(散焦量),透镜驱动时间计算部297能够根据通过测距部230计算出的散焦量计算用于使散焦量成为零的聚焦透镜106的透镜移动量,并能够根据计算出的透镜移动量计算(预测)聚焦透镜106的透镜驱动所需的透镜驱动时间。通常,透镜驱动时间与透镜移动量成比例地变长。另外,聚焦透镜的移动速度根据可换镜头100的种类而不同,因此优选透镜驱动时间计算部297预先获取可换镜头100的透镜信息。
聚焦透镜106的透镜驱动能够从通过测距部230计算测距信息的时点开始,且在经过通过透镜驱动时间计算部297计算出的透镜驱动时间之后停止。并且,若聚焦透镜106在经过透镜驱动时间之后停止(AF控制结束),则能够进行拍摄连拍的下一个静态图像时的曝光。
即,反映基于测距信息的AF控制的连拍最快也要在经过所预测的透镜驱动时间之后进行。
另一方面,在连拍的下一个摄影定时之前,需要使第2帘幕行进准备结束。
因此,FPS控制部296比较通过透镜驱动时间计算部297计算出的透镜驱动时间与第2帘幕行进准备所需的时间,并在透镜驱动时间为第2帘幕行进准备所需的时间以上的情况下,根据透镜驱动时间计算开始静态图像的曝光控制的摄影定时,并从计算出的摄影定时提前第2帘幕行进准备所需的时间来开始第2帘幕行进准备。
在为图17所示的第6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透镜驱动时间长于第2帘幕行进准备所需的时间(时刻t7至时刻t9为止的时间),因此根据透镜驱动时间计算开始静态图像的曝光控制的摄影定时(时刻t9),并从计算出的摄影定时(时刻t9)提前第2帘幕行进准备所需的时间(时刻t7)来开始第2帘幕行进准备。
由此,能够至连拍的下一个静态图像的摄影定时(时刻t9)为止,结束第2帘幕行进准备,并且结束聚焦透镜106的透镜驱动,与在透镜驱动结束之后开始第2帘幕行进准备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连拍速度。
<第7实施方式>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的时序图。另外,图18中,省略与图17所示的第6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的说明。
与第6实施方式相比,图18所示的第7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聚焦透镜106的透镜驱动时间短。
FPS控制部296比较通过透镜驱动时间计算部297计算出的透镜驱动时间与第2帘幕行进准备所需的时间,并在第2帘幕行进准备所需的时间为透镜驱动时间以上的情况下,根据第2帘幕行进准备所需的时间计算开始静态图像的曝光控制的摄影定时,并从计算出的摄影定时提前第2帘幕行进准备所需的时间来开始第2帘幕行进准备。
在为图18所示的第7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2帘幕行进准备所需的时间(时刻t7至时刻t9为止的时间)长于透镜驱动时间,因此根据第2帘幕行进准备所需的时间计算开始静态图像的曝光控制的摄影定时(时刻t9),并从计算出的摄影定时(时刻t9)提前第2帘幕行进准备所需的时间(时刻t7)来开始第2帘幕行进准备。
并且,聚焦透镜106的透镜驱动在第2帘幕行进准备的开始时点(时刻t7)同时开始。即使在第2帘幕行进准备的开始时点同时开始聚焦透镜106的透镜驱动,也能够至第2帘幕行进准备结束为止结束透镜驱动。
由此,能够至连拍的下一个静态图像的摄影定时(时刻t9)为止,结束第2帘幕行进准备,并且结束聚焦透镜106的透镜驱动,与在透镜驱动结束之后开始第2帘幕行进准备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连拍速度。
另外,聚焦透镜106的透镜驱动的开始时点并不限定于图18所示的例子,只要透镜驱动在摄影定时之前结束,则可以是任何时点,但优选在消失期间内进行透镜驱动,以便透镜驱动不会影响到即时预览图像。
<第8实施方式>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的时序图。另外,图13中,省略与图7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的说明。
本发明中,从晚于第1帘幕行进准备的开始时点的时点开始进行第2帘幕行进准备,因此有时会在第1帘幕行进准备开始之后且第2帘幕行进准备开始之前受理连拍模式下的连拍的结束指示输入。
图19所示的第8实施方式中,若在第1帘幕行进准备开始之后且第2帘幕行进准备开始之前受理连拍模式下的连拍的结束指示输入,则FPS控制部296在维持前帘用电磁铁288A及后帘用电磁铁288B的励磁的状态下驱动加载马达290B,使加载部件288从非加载位置向加载位置移动。
若从加载位置检测器输入表示非加载位置的加载位置检测信号,则FPS控制部296对加载马达290B进行制动来停止加载部件288,并且分别对前帘用电磁铁288A及后帘用电磁铁288B的励磁进行消磁。
由此,即使在第1帘幕行进准备开始之后,也能够在无需进行前帘283A及后帘283B的行进的情况下恢复成常开状态,从而能够防止即时预览图像在受理连拍的结束指示输入之后消失。
<第9实施方式>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9实施方式的时序图。另外,图20中,省略与图13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的说明。
图6所示的电压控制部298为控制电磁铁驱动部295A、295B分别向前帘用电磁铁288A及后帘用电磁铁288B供给的帘幕保持励磁电压的部分,其使用于连拍模式的帘幕保持励磁电压高于在拍摄1张静态图像的通常摄影模式下用作帘幕保持励磁电压的通常电压。
本发明中,连拍时从晚于第1帘幕行进准备的开始时点的时点开始进行第2帘幕行进准备。此时,使前帘283A向关闭方向行进的第1前帘驱动杆286A1与被前帘用电磁铁288A电磁保持的(未机械保持的)第2前帘驱动杆286A2碰撞。因该碰撞,有时被前帘用电磁铁288A电磁保持的第2前帘驱动杆286A2的保持位置会从通常的保持位置偏离,此时,会导致曝光精度下降。
因此,在为连拍模式的情况下,电压控制部298使经由电磁铁驱动部295A、295B向前帘用电磁铁288A及后帘用电磁铁288B供给的帘幕保持励磁电压高于通常摄影模式下的帘幕保持励磁电压。
图20所示的第9实施方式中,从连拍模式下针对第2张静态图像的第1帘幕行进准备的开始时点(图20的时刻t5)使帘幕保持励磁电压高于通常电压。
本例中,在通过连拍模式进行第1张静态图像的拍摄的情况下,若在过渡到常开状态之后受理通过连拍模式进行连拍的开始指示输入,则FPS控制部296同时开始第1帘幕行进准备和第2帘幕行进准备,当第1前帘驱动杆286A1与被前帘用电磁铁288A电磁保持的第2前帘驱动杆286A2碰撞时,第2前帘驱动杆286A2还被机械保持。因此,在通过连拍模式进行第1张静态图像的拍摄的情况下,电压控制部298使电压与通常摄影模式下的帘幕保持励磁电压相同。
另外,在通过连拍模式进行第1张静态图像的拍摄的情况下,也可以从晚于第1帘幕行进准备的开始时点的时点开始进行第2帘幕行进准备,此时,若设定为连拍模式或受理连拍的开始指示输入,则电压控制部298也可以使经由电磁铁驱动部295A、295B向前帘用电磁铁288A及后帘用电磁铁288B供给的帘幕保持励磁电压高于通常摄影模式下的帘幕保持励磁电压。
根据第9实施方式,使用于连拍模式的帘幕保持励磁电压高于在通常摄影模式下用作帘幕保持励磁电压的通常电压来强化了第2前帘驱动部件的保持电磁力,因此即使与第1前帘驱动部件碰撞,第2前帘驱动部件的保持位置也不会发生变化,由此防止曝光精度下降。
<第10实施方式>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0实施方式的时序图。另外,图21中,省略与图20所示的第9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的说明。
图20所示的第9实施方式中,使用于连拍模式的帘幕保持励磁电压高于在通常摄影模式下用作帘幕保持励磁电压的通常电压,但在从帘幕保持励磁电压高于通常电压的状态通过消磁进行帘幕行进的情况下,帘幕行进特性会相对于在通常电压下保持的情况发生变化,由此曝光精度下降。
与图20所示的第9实施方式相同地,图21所示的第10实施方式的电压控制部298使用于连拍模式的帘幕保持励磁电压高于在通常摄影模式下用作帘幕保持励磁电压的通常电压,但在第2帘幕行进准备结束之后(第1前帘驱动杆286A1与第2前帘驱动杆286A2碰撞之后)且曝光控制开始之前使升高的帘幕保持励磁电压降低(恢复)至通常电压。
根据第10实施方式,通过使升高的保持励磁电压在曝光之前降低至通常电压来提高曝光精度。并且,还能够抑制功率消耗。
另外,电压控制部298例如能够通过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脉冲宽度调制)控制变更有效的励磁电压,但为了在变更时避免保持力立即发生变化,优选连续改变PWM控制的占空比。
并且,第9实施方式及第10实施方式中,电压控制部298变更了经由电磁铁驱动部295A、295B向前帘用电磁铁288A及后帘用电磁铁288B供给的帘幕保持励磁电压,但也可以设为向后帘用电磁铁288B供给的帘幕保持励磁电压不变(通常电压),而仅变更向前帘用电磁铁288A供给的帘幕保持励磁电压。
[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
接着,对本发明所涉及的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进行说明。
图22及图23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的实施方式的流程图,尤其示出了连拍模式下的焦平面快门的控制方法。
图22中,FPS控制部296使前帘锁定杆289移动至锁定位置,由此阻止前帘向关闭方向行进,从而使焦平面快门280成为常开可能(步骤S10)。
接着,FPS控制部296驱动加载部件288,使第2前帘驱动杆286A2及第2后帘驱动杆286B2移动至加载位置(步骤S12)。
接着,FPS控制部296使锁定机构293动作,并将移动至加载位置的第2前帘驱动杆286A2及第2后帘驱动杆286B2机械锁定于加载位置(步骤S14)。
通过这些步骤S10~S14中的控制,使焦平面快门280成为常开状态。
若焦平面快门280成为常开状态,则根据主体侧CPU220的指令进行即时预览图像的拍摄及显示(步骤S16)。由此,能够进行连拍用取景。
之后,判别快门释放开关22是否被接通(步骤S18),若判别为快门释放开关22被接通((在为“是”的情况下)),则FPS控制部296励磁前帘用电磁铁288A及后帘用电磁铁288B,在加载位置吸附保持第2前帘驱动杆286A2及第2后帘驱动杆286B2(步骤S20),并解除锁定机构293进行的第2前帘驱动杆286A2及第2后帘驱动杆286B2的锁定(使加载部件288从加载位置退避)(步骤S22)。通过这些步骤S20、S22中的控制,进行第1帘幕行进准备。
FPS控制部296在进行第1帘幕行进准备的同时,使位于锁定位置的前帘锁定杆289向非锁定位置移动,从而解除通过前帘锁定杆289阻止第1前帘驱动杆286A1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并通过复位弹簧的作用力使前帘283A向关闭方向行进来进行第2帘幕行进准备(步骤S24,前帘保持解除)。
若第2帘幕行进准备结束,则FPS控制部296对前帘用电磁铁288A进行消磁来打开前帘开始曝光(步骤S26),在曝光开始之后,经过与快门速度对应的曝光时间之后对后帘用电磁铁288B进行消磁来关闭后帘结束曝光(步骤S28)。
并且,在连拍的第1张静态图像的曝光结束之后,从成像元件201进行图像信号的读出(步骤S30)。
接着,判别快门释放开关22是否一直被接通(步骤S32),若判别为快门释放开关22被接通((在为“是”的情况下)),则过渡到图23所示的步骤S34,若判别为快门释放开关22被断开(在为“否”的情况下),则结束连拍。
图23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的实施方式的流程图,尤其示出了拍摄连拍模式下的第2张以后的静态图像时的焦平面快门的控制方法。
图23中,FPS控制部296使前帘锁定杆289向锁定位置移动,由此阻止前帘向关闭方向行进(步骤S34,第1步骤)。
接着,FPS控制部296驱动加载部件288,使第2前帘驱动杆286A2及第2后帘驱动杆286B2移动至加载位置(步骤S36、第2步骤)。
若焦平面快门280通过步骤S34及步骤S36成为常开状态,则根据主体侧CPU220的指令进行即时预览图像的拍摄及显示(步骤S38)。
并且,若焦平面快门280成为常开状态,则FPS控制部296励磁前帘用电磁铁288A及后帘用电磁铁288B,在加载位置吸附保持第2前帘驱动杆286A2及第2后帘驱动杆286B2(步骤S40、第3步骤),并解除锁定机构293进行的第2前帘驱动杆286A2及第2后帘驱动杆286B2的锁定(使加载部件288从加载位置退避)(步骤S42,第4步骤)。通过这些步骤S40、S42中的控制,进行第1帘幕行进准备。
FPS控制部296从即时预览图像的显示结束之后的下一个摄影定时提前规定时间(第2帘幕行进准备所需的时间)使位于锁定位置的前帘锁定杆289向非锁定位置移动,从而解除通过前帘锁定杆289阻止第1前帘驱动杆286A1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并通过复位弹簧的作用力使前帘283A向关闭方向行进来进行第2帘幕行进准备(步骤S44,第5步骤)。
若第2帘幕行进准备结束,则FPS控制部296对前帘用电磁铁288A进行消磁来打开前帘开始曝光(步骤S46),在曝光开始之后,经过与快门速度对应的曝光时间之后对后帘用电磁铁288B进行消磁来关闭后帘结束曝光(步骤S48,第6步骤)。
并且,在连拍的第2张以后的静态图像的曝光结束之后,从成像元件201进行图像信号的读出(步骤S50,第7步骤)。
接着,返回到图22所示的步骤S32来判别快门释放开关22是否一直被接通(步骤S32),若判别为快门释放开关22被接通((在为“是”的情况下)),则过渡到图23所示的步骤S34,若判别为快门释放开关22被断开(在为“否”的情况下),则结束连拍。
由此,在快门释放开关22被接通的期间内,反复进行步骤S32至步骤S50的处理来进行连拍。
[其他]
本发明所适用的焦平面快门并不限于能够切换常开动作和常闭动作的焦平面快门,也可以是仅进行常开动作的焦平面快门,关键是能够进行常开动作的焦平面快门即可。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加载部件288由以支轴288a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及逆时针方向转动的凸轮部件构成,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仅向一方向旋转而使第2前帘驱动杆286A2及第2后帘驱动杆286B2分别向加载位置及非加载位置移动,此时,加载马达290B仅向一方向进行旋转驱动即可。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由第1后帘驱动杆286B1和第2后帘驱动杆286B2构成后帘驱动部件,但也可以由1个后帘驱动杆来构成。此时,需要在1个后帘驱动杆上设置后帘行进用弹簧及用于与后帘驱动臂连结的驱动销。
并且,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是不言而喻的。
符号说明
10-摄像装置,20-取景窗,22-快门释放开关,23-快门速度转盘,24-曝光校正转盘,25-电源杆,26-目镜部,27-OK键,28-十字键,29-播放按钮,30-内置闪光灯,100-可换镜头,102-摄像光学系统,104-变焦透镜,106-聚焦透镜,108-光圈,114-变焦透镜控制部,116-聚焦透镜控制部,118-光圈控制部,120-镜头侧CPU,122-RAM,124-ROM,126-闪存ROM,136A-磁性体片,136B-磁性体片,150-镜头侧通信部,160-镜头卡口,200-相机主体,201-成像元件,202-成像元件控制部,203-模拟信号处理部,204-A/D转换器,205-图像输入控制器,206-数字信号处理部,207-RAM,208-压缩扩展处理部,210-介质控制部,212-存储卡,214-显示控制部,216-监视器,220-主体侧CPU,222-操作部,224-时钟部,226-闪存ROM,228-ROM,230-测距部,232-明度检测部,234-白平衡校正部,236-无线通信部,238-GPS接收部,240-电源控制部,242-电池,244-透镜电源开关,250-主体侧通信部,260-主体卡口,260A-端子,270-闪光发光部,272-闪光控制部,280-焦平面快门,281-曝光用开口部,282-快门底板,283A-前帘,283B-后帘,284A1、284A2-前帘驱动臂,284B1、284B2-后帘驱动臂,284a1、284a2、284b1、284b2、286a、286b-支轴,285-台板,285A、285B-长孔,286A1-第1前帘驱动杆,286A2-第2前帘驱动杆,286Aa、286Ba-磁性体片,286Ab、286Bb-抵接销,286Ac、286Bc-止档件,286Ad、286Bd-凸轮从动件,286Ae、286Be-驱动销,286B1-第1后帘驱动杆,286B2-第2后帘驱动杆,287A-前帘行进用弹簧,287B-后帘行进用弹簧,288-加载部件,288A-前帘用电磁铁,288Aa、288Bb-凸轮面,288B-后帘用电磁铁,288a、289a-支轴,289-前帘锁定杆,289A、289B-止档件,290A-马达驱动部,290B-加载马达,291-动力传递机构,292-锁定机构驱动部,293-锁定机构,294-前帘锁定杆驱动部,295A、295B-电磁铁驱动部,296-FPS控制部,297-透镜驱动时间计算部,298-电压控制部,S10~S50-步骤。

Claims (18)

1.一种摄像装置,其具备焦平面快门、成像元件以及控制所述焦平面快门及所述成像元件的控制部,
所述焦平面快门由如下部件构成:
第1前帘驱动部件,通过向第1方向的移动使前帘向打开方向行进而使曝光用开口部完全打开,通过向与所述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移动使所述前帘向关闭方向行进而使所述曝光用开口部完全关闭;
第2前帘驱动部件,被前帘行进用弹簧向所述第1方向施力,从而与所述第1前帘驱动部件抵接而使所述第1前帘驱动部件向所述第1方向移动;
复位弹簧,通过弱于所述前帘行进用弹簧的作用力对所述前帘向关闭方向施力;
后帘驱动部件,被后帘行进用弹簧向所述第1方向施力,且通过向所述第1方向移动使后帘向关闭方向行进而使所述曝光用开口部完全关闭,并通过向所述第2方向移动使所述后帘向打开方向行进而使所述曝光用开口部完全打开;
加载部件,使所述第2前帘驱动部件及所述后帘驱动部件分别克服所述前帘行进用弹簧及所述后帘行进用弹簧的作用力而向所述第2方向移动,并使所述第2前帘驱动部件及所述后帘驱动部件分别移动至所述第2方向的移动端侧的加载位置;
锁定机构,在所述第2前帘驱动部件及所述后帘驱动部件分别位于所述加载位置的情况下,将所述第2前帘驱动部件及所述后帘驱动部件分别保持于所述加载位置;
前帘锁定部件,在所述前帘完全打开的情况下,阻止所述前帘向关闭方向行进;以及
前帘用电磁致动器及后帘用电磁致动器,在所述第2前帘驱动部件及所述后帘驱动部件分别位于所述加载位置的情况下,通过进行通电直接或间接地分别阻止所述第2前帘驱动部件及所述后帘驱动部件通过所述前帘行进用弹簧及所述后帘行进用弹簧向所述第1方向移动,
在通过连拍模式进行第2张以后的各静态图像的拍摄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进行如下控制:
常开控制,在结束从所述成像元件读出与所述静态图像对应的图像信号之后,在通过所述前帘锁定部件阻止所述前帘向关闭方向行进的状态下,通过所述加载部件使所述第2前帘驱动部件及所述后帘驱动部件分别移动至所述加载位置,并且通过所述锁定机构将所述第2前帘驱动部件及所述后帘驱动部件分别保持于所述加载位置,从而使所述曝光用开口部完全打开成为常开状态;
第1帘幕行进准备,在过渡到所述常开状态之后,对所述前帘用电磁致动器及所述后帘用电磁致动器进行励磁来阻止所述第2前帘驱动部件及所述后帘驱动部件向所述第1方向转动,并且解除通过所述锁定机构在所述加载位置保持所述第2前帘驱动部件及所述后帘驱动部件;
第2帘幕行进准备,从晚于所述第1帘幕行进准备的开始时点的时点开始执行,且解除通过所述前帘锁定部件阻止所述前帘向关闭方向行进,从而通过所述复位弹簧的作用力使所述前帘向关闭方向行进而使所述曝光用开口部完全关闭;及
曝光控制,在所述第2帘幕行进准备结束之后,对所述前帘用电磁致动器进行消磁,并通过所述前帘行进用弹簧的作用力经由所述第2前帘驱动部件使所述前帘向所述打开方向行进而开始曝光,在经过与快门速度对应的曝光时间之后对所述后帘用电磁致动器进行消磁,并通过所述后帘行进用弹簧的作用力经由所述后帘驱动部件使所述后帘向所述关闭方向行进而进行与所述静态图像对应的曝光,
在通过过渡到所述常开状态来开放所述曝光用开口部之后,通过所述第2帘幕行进准备关闭所述曝光用开口部为止的期间内从所述成像元件读出图像信号,从而能够在针对通过所述连拍模式进行连拍的各静态图像的曝光开始时点至下一个静态图像的曝光开始时点为止的连拍重复期间内进行即时预览图像的显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
在所述连拍模式下的所述连拍重复期间内从所述成像元件读出的所述即时预览图像的显示用图像信号包括测距用图像信号,
所述摄像装置具备从所述成像元件获取所述测距用图像信号,并根据所述获取的测距用图像信号计算测距信息的测距部,
所述控制部在曝光所述测距用图像信号时进行所述第1帘幕行进准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
在所述连拍模式下的所述连拍重复期间内从所述成像元件读出的所述即时预览图像的显示用图像信号包括为了测距而进行曝光的测距用图像信号,
所述摄像装置具备从所述成像元件获取所述测距用图像信号,并根据所述获取的测距用图像信号计算测距信息的测距部,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测距用图像信号的曝光结束之后进行所述第1帘幕行进准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
在所述连拍模式下的所述连拍重复期间内从所述成像元件读出的所述即时预览图像的显示用图像信号包括为了测距而进行曝光的测距用图像信号,
所述摄像装置具备在所述第1帘幕行进准备结束之后从所述成像元件获取所述测距用图像信号,并根据所述获取的测距用图像信号计算测距信息的测距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
在所述连拍模式下的所述连拍重复期间内从所述成像元件读出的所述即时预览图像的显示用图像信号包括为了测距而进行曝光的多个帧的测距用图像信号,
所述摄像装置具备从所述成像元件获取所述测距用图像信号,并根据所述获取的测距用图像信号计算测距信息,且按时间顺序获取所述多个帧的测距用图像信号直至获取超过可靠性判定值的测距信息为止的测距部,
若所述测距部获取所述超过可靠性判定值的测距信息,则所述控制部进行所述第2帘幕行进准备。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
在所述连拍模式下的所述连拍重复期间内从所述成像元件读出的所述即时预览图像的显示用图像信号包括为了测距而进行曝光的测距用图像信号,
所述摄像装置具备:测距部,从所述成像元件获取所述测距用图像信号,并根据所述获取的测距用图像信号计算测距信息;及
透镜驱动时间计算部,根据所述计算出的测距信息计算聚焦透镜的透镜驱动所需的透镜驱动时间,
所述控制部比较所述计算出的透镜驱动时间与所述第2帘幕行进准备所需的时间,并在所述透镜驱动时间为所述第2帘幕行进准备所需的时间以上的情况下,根据所述透镜驱动时间计算开始所述静态图像的曝光控制的摄影定时,并从所述计算出的摄影定时提前所述第2帘幕行进准备所需的时间来开始所述第2帘幕行进准备。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
在所述连拍模式下的所述连拍重复期间内从所述成像元件读出的所述即时预览图像的显示用图像信号包括为了测距而进行曝光的测距用图像信号,
所述摄像装置具备:测距部,从所述成像元件获取所述测距用图像信号,并根据所述获取的测距用图像信号计算测距信息;及
透镜驱动时间计算部,根据所述计算出的测距信息计算聚焦透镜的透镜驱动所需的透镜驱动时间,
所述控制部比较所述计算出的透镜驱动时间与所述第2帘幕行进准备所需的时间,并在所述第2帘幕行进准备所需的时间为所述透镜驱动时间以上的情况下,根据所述第2帘幕行进准备所需的时间计算开始所述静态图像的曝光控制的摄影定时,并从所述计算出的摄影定时提前所述第2帘幕行进准备所需的时间来开始所述第2帘幕行进准备。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
若在所述第1帘幕行进准备开始之后且所述第2帘幕行进准备开始之前受理所述连拍模式下的连拍的结束指示输入,则所述控制部在维持所述前帘用电磁致动器及所述后帘用电磁致动器的励磁的状态下通过所述加载部件使所述第2前帘驱动部件及所述后帘驱动部件分别向所述加载位置移动,并且通过所述锁定机构将所述第2前帘驱动部件及所述后帘驱动部件分别保持于所述加载位置,之后,分别对所述前帘用电磁致动器及所述后帘用电磁致动器的励磁进行消磁。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装置,其具备控制向所述前帘用电磁致动器及后帘用电磁致动器供给的帘幕保持励磁电压的电压控制部,
所述电压控制部使用于所述连拍模式的所述帘幕保持励磁电压高于拍摄1张静态图像的通常摄影模式下用作帘幕保持励磁电压的通常电压。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
所述电压控制部在所述第2帘幕行进准备结束之后且所述曝光控制开始之前使升高的所述帘幕保持励磁电压降低至所述通常电压。
11.一种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所述摄像装置具备焦平面快门、成像元件以及控制所述焦平面快门及所述成像元件的控制部,所述焦平面快门由如下部件构成:第1前帘驱动部件,通过向第1方向的移动使前帘向打开方向行进而使曝光用开口部完全打开,通过向与所述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移动使所述前帘向关闭方向行进而使所述曝光用开口部完全关闭;第2前帘驱动部件,被前帘行进用弹簧向所述第1方向施力,从而与所述第1前帘驱动部件抵接而使所述第1前帘驱动部件向所述第1方向移动;复位弹簧,通过弱于所述前帘行进用弹簧的作用力对所述前帘向关闭方向施力;后帘驱动部件,被后帘行进用弹簧向所述第1方向施力,且通过向所述第1方向移动使后帘向关闭方向行进而使所述曝光用开口部完全关闭,并通过向所述第2方向移动使所述后帘向打开方向行进而使所述曝光用开口部完全打开;加载部件,使所述第2前帘驱动部件及所述后帘驱动部件分别克服所述前帘行进用弹簧及所述后帘行进用弹簧的作用力而向所述第2方向移动,并使所述第2前帘驱动部件及所述后帘驱动部件分别移动至所述第2方向的移动端侧的加载位置;锁定机构,在所述第2前帘驱动部件及所述后帘驱动部件分别位于所述加载位置的情况下,将所述第2前帘驱动部件及所述后帘驱动部件分别保持于所述加载位置;前帘锁定部件,在所述前帘完全打开的情况下,阻止所述前帘向关闭方向行进;以及前帘用电磁致动器及后帘用电磁致动器,在所述第2前帘驱动部件及所述后帘驱动部件分别位于所述加载位置的情况下,通过进行通电直接或间接地分别阻止所述第2前帘驱动部件及所述后帘驱动部件通过所述前帘行进用弹簧及所述后帘行进用弹簧向所述第1方向移动,
所述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
第1步骤,通过所述控制部使所述前帘锁定部件移动来阻止所述前帘向关闭方向行进;
第2步骤,在阻止所述前帘向关闭方向行进的状态下,通过所述加载部件使所述第2前帘驱动部件及所述后帘驱动部件分别移动至所述加载位置,并且通过所述锁定机构将所述第2前帘驱动部件及所述后帘驱动部件分别保持于所述加载位置,从而使所述曝光用开口部完全打开;
第3步骤,在通过所述第2步骤使曝光用开口部完全打开之后,对所述前帘用电磁致动器及所述后帘用电磁致动器进行励磁来阻止所述第2前帘驱动部件及所述后帘驱动部件向所述第1方向转动;
第4步骤,在通过所述第3步骤阻止所述第2前帘驱动部件及所述后帘驱动部件的移动之后,所述控制部解除通过所述锁定机构在所述加载位置保持所述第2前帘驱动部件及所述后帘驱动部件;
第5步骤,从晚于所述第4步骤的处理的开始时点的时点开始执行,且解除通过所述前帘锁定部件阻止所述前帘向关闭方向行进,从而通过所述复位弹簧的作用力使所述前帘向关闭方向行进而使所述曝光用开口部完全关闭;
第6步骤,在所述曝光用开口部完全关闭之后,对所述前帘用电磁致动器进行消磁,并通过所述前帘行进用弹簧的作用力经由所述第2前帘驱动部件使所述前帘向所述打开方向行进而开始曝光,在经过与快门速度对应的曝光时间之后对所述后帘用电磁致动器进行消磁,并通过所述后帘行进用弹簧的作用力经由所述后帘驱动部件使所述后帘向所述关闭方向行进而进行与静态图像对应的曝光;及
第7步骤,在所述曝光结束之后,从所述成像元件读出与所述静态图像对应的图像信号,
通过反复进行所述第1步骤至所述第7步骤的处理来进行连拍模式下的第2张以后的各静态图像的拍摄,
在通过所述第2步骤开放所述曝光用开口部之后,通过所述第5步骤关闭所述曝光用开口部为止的期间内从所述成像元件读出图像信号,从而能够在针对通过所述连拍模式进行连拍的各静态图像的曝光开始时点至下一个静态图像的曝光开始时点为止的连拍重复期间内进行即时预览图像的显示。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其中,
在所述连拍模式下的所述连拍重复期间内从所述成像元件读出的所述即时预览图像的显示用图像信号包括测距用图像信号,
从所述成像元件获取所述测距用图像信号,并根据所述获取的测距用图像信号计算测距信息,
在曝光所述测距用图像信号时进行所述第4步骤的处理。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其中,
在所述连拍模式下的所述连拍重复期间内从所述成像元件读出的所述即时预览图像的显示用图像信号包括为了测距而进行曝光的测距用图像信号,
从所述成像元件获取所述测距用图像信号,并根据所述获取的测距用图像信号计算测距信息,
在所述测距用图像信号的曝光结束之后进行所述第4步骤的处理。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其中,
在所述连拍模式下的所述连拍重复期间内从所述成像元件读出的所述即时预览图像的显示用图像信号包括为了测距而进行曝光的测距用图像信号,
在所述第4步骤的处理结束之后从所述成像元件获取所述测距用图像信号,并根据所述获取的测距用图像信号计算测距信息。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其中,
在所述连拍模式下的所述连拍重复期间内从所述成像元件读出的所述即时预览图像的显示用图像信号包括为了测距而进行曝光的多个帧的测距用图像信号,
在从所述成像元件获取所述测距用图像信号,并根据所述获取的测距用图像信号获取测距信息时,按时间顺序获取所述多个帧的测距用图像信号直至获取超过可靠性判定值的测距信息为止,
若获取超过所述可靠性判定值的所述测距信息,则开始所述第5步骤的处理。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其中,
在所述连拍模式下的所述连拍重复期间内从所述成像元件读出的所述即时预览图像的显示用图像信号包括为了测距而进行曝光的测距用图像信号,
所述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从所述成像元件获取所述测距用图像信号,并根据所述获取的测距用图像信号计算测距信息的步骤;及
根据所述计算出的测距信息计算聚焦透镜的透镜驱动所需的透镜驱动时间的步骤,
比较所述计算出的透镜驱动时间与所述第5步骤的处理所需的时间,并在所述透镜驱动时间为所述第5步骤的处理所需的时间以上的情况下,根据所述透镜驱动时间计算开始所述静态图像的曝光控制的摄影定时,并从所述计算出的摄影定时提前所述第5步骤的处理所需的时间来开始所述第5步骤的处理。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其中,
在所述连拍模式下的所述连拍重复期间内从所述成像元件读出的所述即时预览图像的显示用图像信号包括为了测距而进行曝光的测距用图像信号,
所述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从所述成像元件获取所述测距用图像信号,并根据所述获取的测距用图像信号计算测距信息的步骤;及
根据所述计算出的测距信息计算聚焦透镜的透镜驱动所需的透镜驱动时间的步骤,
比较所述计算出的透镜驱动时间与所述第5步骤的处理所需的时间,并在所述第5步骤的处理所需的时间为所述透镜驱动时间以上的情况下,根据所述第5步骤的处理所需的时间计算开始所述静态图像的曝光控制的摄影定时,并从所述计算出的摄影定时提前所述第5步骤的处理所需的时间来开始所述第5步骤的处理。
18.根据权利要求1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其中,
若在所述第4步骤的处理开始之后且所述第5步骤的处理开始之前受理所述连拍模式下的连拍的结束指示输入,则在维持所述前帘用电磁致动器及所述后帘用电磁致动器的励磁的状态下,通过所述加载部件使所述第2前帘驱动部件及所述后帘驱动部件分别向所述加载位置移动,并且通过所述锁定机构将所述第2前帘驱动部件及所述后帘驱动部件分别保持于所述加载位置,之后,分别对所述前帘用电磁致动器及所述后帘用电磁致动器的励磁进行消磁。
CN201880023378.XA 2017-03-30 2018-03-26 摄像装置及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 Active CN11050623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68557 2017-03-30
JP2017068557 2017-03-30
PCT/JP2018/012026 WO2018181124A1 (ja) 2017-03-30 2018-03-26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06233A true CN110506233A (zh) 2019-11-26
CN110506233B CN110506233B (zh) 2021-04-20

Family

ID=636761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23378.XA Active CN110506233B (zh) 2017-03-30 2018-03-26 摄像装置及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775680B2 (zh)
JP (1) JP6810249B2 (zh)
CN (1) CN110506233B (zh)
WO (1) WO2018181124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14367A (zh) * 2020-01-13 2021-03-16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电子前帘定时控制装置及方法、图像采集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037794A1 (ja) * 2016-08-25 2018-03-01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デジタルカメラ及びデジタルカメラの制御方法
JP6810249B2 (ja) * 2017-03-30 2021-01-0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20122942A (ja) * 2019-01-31 2020-08-13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フォーカルプレンシャッタ、及び撮像装置
JP7469916B2 (ja) * 2020-03-10 2024-04-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ストロボ制御装置及び方法、撮像装置、プログラム、記憶媒体
JP7537274B2 (ja) * 2020-12-23 2024-08-2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載用カメラ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293330A (ja) * 1988-05-20 1989-11-27 Ricoh Co Ltd 縦走りフォーカルプレーンシャッタを備えたカメラ
JP2005352286A (ja) * 2004-06-11 2005-12-22 Olympus Corp 静電シャッタ装置、撮像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
CN101364028A (zh) * 2007-08-08 2009-02-11 三星Techwin株式会社 焦面快门、包括该焦面快门的摄影设备和摄影方法
WO2011064980A1 (ja) * 2009-11-30 2011-06-0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カメラ本体
JP2012215795A (ja) * 2011-03-28 2012-11-08 Panasonic Corp 撮像装置
CN103380397A (zh) * 2011-08-24 2013-10-3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焦面快门装置和图像摄取装置
CN104583860A (zh) * 2012-08-24 2015-04-29 日本电产科宝株式会社 相机用焦面快门以及具有该相机用焦面快门的数码相机
JP2015180922A (ja) * 2014-03-05 2015-10-1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CN106067945A (zh) * 2015-04-22 2016-11-02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处理设备和摄像设备
CN106134174A (zh) * 2014-03-28 2016-11-16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
JP2017015903A (ja) * 2015-06-30 2017-01-19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フォーカルプレンシャッタ並びにこれを備える撮像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013540A (ja) 2009-07-03 2011-01-20 Panasonic Corp シャッター装置及びカメラ本体
JP2018084772A (ja) * 2016-11-25 2018-05-31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6810249B2 (ja) * 2017-03-30 2021-01-0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293330A (ja) * 1988-05-20 1989-11-27 Ricoh Co Ltd 縦走りフォーカルプレーンシャッタを備えたカメラ
JP2005352286A (ja) * 2004-06-11 2005-12-22 Olympus Corp 静電シャッタ装置、撮像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
CN101364028A (zh) * 2007-08-08 2009-02-11 三星Techwin株式会社 焦面快门、包括该焦面快门的摄影设备和摄影方法
WO2011064980A1 (ja) * 2009-11-30 2011-06-0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カメラ本体
JP2012215795A (ja) * 2011-03-28 2012-11-08 Panasonic Corp 撮像装置
CN103380397A (zh) * 2011-08-24 2013-10-3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焦面快门装置和图像摄取装置
CN104583860A (zh) * 2012-08-24 2015-04-29 日本电产科宝株式会社 相机用焦面快门以及具有该相机用焦面快门的数码相机
JP2015180922A (ja) * 2014-03-05 2015-10-1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CN106134174A (zh) * 2014-03-28 2016-11-16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
CN106067945A (zh) * 2015-04-22 2016-11-02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处理设备和摄像设备
JP2017015903A (ja) * 2015-06-30 2017-01-19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フォーカルプレンシャッタ並びにこれを備える撮像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14367A (zh) * 2020-01-13 2021-03-16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电子前帘定时控制装置及方法、图像采集装置
WO2021142587A1 (zh) * 2020-01-13 2021-07-22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电子前帘定时控制装置及方法、图像采集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06233B (zh) 2021-04-20
WO2018181124A1 (ja) 2018-10-04
US10775680B2 (en) 2020-09-15
JP6810249B2 (ja) 2021-01-06
JPWO2018181124A1 (ja) 2020-02-06
US20200012172A1 (en) 2020-0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506233A (zh) 摄像装置及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
US7907206B2 (en) Image pickup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JP4478599B2 (ja) 撮像装置
US10812732B2 (en) Digital camera with focal-plane shutter and control method of digital camera
KR101700364B1 (ko) 광량 조절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촬영장치
US7899319B2 (en) Camera capable of displaying live view
US20150350526A1 (en) Imaging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for imaging device
CN107071269A (zh) 照相机
JP2006243372A (ja) カメラ
JP5159536B2 (ja) 撮像装置、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10392203A (zh) 摄像装置、记录介质和摄像方法
US20180020149A1 (en) Imaging apparatus and image compositing method
JP2016143951A (ja) 画像処理装置、撮像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及び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
JP5511211B2 (ja) シャッタ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WO2013027422A1 (ja) フォーカルプレーンシャッタ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CN107783350A (zh) 快门设备及其控制方法、摄像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JP2008053844A (ja) カメラ
JP2004056257A (ja) 電子カメラ
JP2002171442A (ja) 電子カメラおよび光量制御方法
JP2010107900A (ja) 撮像装置、複眼撮像装置、撮像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4396309B2 (ja)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方法
JP5047465B2 (ja) 携帯機器用デジタルカメラ
JPH0436508B2 (zh)
JP2000066087A (ja) デジタルカメラ
JP2005292525A (ja) 撮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