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81457A - 车辆用内饰件的安装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内饰件的安装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81457A
CN110481457A CN201910403424.5A CN201910403424A CN110481457A CN 110481457 A CN110481457 A CN 110481457A CN 201910403424 A CN201910403424 A CN 201910403424A CN 110481457 A CN110481457 A CN 1104814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side gadget
overlapping portion
hook portion
mounting structure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40342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481457B (zh
Inventor
笹山周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G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G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GI CORP filed Critical YAG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4814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814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4814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8145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3/00Elements for body-finishing, identifying, or decorating;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for advertising purposes
    • B60R13/02Internal Trim mouldings ; Internal Ledges; Wall liners for passenger compartments; Roof lin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BDEVICES FOR FASTENING OR SECURING CONSTRUCTIONAL ELEMENTS OR MACHINE PARTS TOGETHER, e.g. NAILS, BOLTS, CIRCLIPS, CLAMPS, CLIPS OR WEDGES; JOINTS OR JOINTING
    • F16B5/00Joining sheets or plates, e.g. panels, to one another or to strips or bars parallel to them
    • F16B5/0004Joining sheets, plates or panels in abutting relationship
    • F16B5/0056Joining sheets, plates or panels in abutting relationship by moving the sheets, plates or panels or the interlocking key perpendicular to the main plan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3/00Elements for body-finishing, identifying, or decorating;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for advertising purposes
    • B60R13/02Internal Trim mouldings ; Internal Ledges; Wall liners for passenger compartments; Roof liners
    • B60R2013/0293Connection or positioning of adjacent pan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ehicle Interior And Exterior Ornaments, Soundproofing, And Insu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谋求提高维护时的便利性并谋求抑制在作用有外力时第2内饰件从第1内饰件脱落的车辆用内饰件的安装构造。车辆用内饰件的安装构造包括具有第1端部的第1内饰件和具有第2端部的第2内饰件,第1内饰件和第2内饰件彼此相邻地覆盖车身的一部分,第2内饰件的第2重叠部在第1内饰件的第1重叠部的上侧与第1重叠部重叠地安装于第1重叠部,第1重叠部具有插入孔和被卡合部,第2重叠部具有构成为向插入孔突出且能够卡合于被卡合部的钩部,在钩部插入到插入孔中的安装状态下,钩部设置成从被卡合部离开,且钩部的第1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在受到外力作用使第1端部和第2端部彼此靠近地相对移动了的移动状态下,钩部卡合于被卡合部。

Description

车辆用内饰件的安装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内饰件的安装构造。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汽车的中柱装饰件和下边梁装饰件之间的连接部构造作为装饰件。
专利文献1公开的中柱装饰件和下边梁装饰件之间的连接部构造是通过设于中柱装饰件的端部的中央接头部和设于下边梁装饰件的端部的侧部接头部相连接来构成的。
中央接头部设于中柱装饰件的下端部,沿车辆前后方向突出地设置。另外,中央接头部具有与车辆地板相对的第1壁部和与该第1壁部相连续并且向车辆地板延伸的第2壁部,该中央接头部构成为纵剖面呈大致字母L状。在第1壁部设有供设于下边梁装饰件的后述的钩片卡定的插入孔。
侧部接头部具有覆盖第1壁部的第1覆盖壁和覆盖第2壁部的第2覆盖壁,该侧部接头部构成为纵剖面呈大致字母L状。在第1覆盖壁设有能够在车辆左右方向(车宽方向)上弹性变形的钩片。
对于这种以往的中柱装饰件和下边梁装饰件之间的连接部构造,通过钩片穿过插入孔并在车宽方向上弹性地卡定于其孔缘,中央接头部和侧部接头部得以连结固定。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3561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以往的中柱装饰件和下边梁装饰件之间的连接部构造中,钩片相对于插入孔的卡定方向为车宽方向,因此,在从侧方碰撞车辆时,钩片相对于插入孔的卡定容易被解除。另外,以往的中柱装饰件和下边梁装饰件之间的连接部构造处于钩片始终卡定于插入孔的状态。因此,在进行更换下边梁装饰件等维护时,难以解除钩片相对于插入孔的卡定,维护时的便利性较差。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内饰件的安装构造,其能够谋求提高维护时的便利性,并且谋求抑制在作用有外力时第2内饰件从第1内饰件脱落。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用于解决上述的课题的本发明是一种车辆用内饰件的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该车辆用内饰件的安装构造包括具有第1端部的第1内饰件和具有第2端部的第2内饰件,所述第1内饰件和所述第2内饰件彼此相邻地覆盖车身的一部分,所述第2内饰件的第2重叠部在所述第1内饰件的第1重叠部的上侧与所述第1重叠部重叠地安装于所述第1重叠部,所述第1重叠部具有第1插入孔和位于该第1插入孔的附近的第1被卡合部,所述第2重叠部具有第1钩部,该第1钩部构成为向所述第1插入孔突出且能够卡合于所述第1被卡合部,在所述第1钩部插入到所述第1插入孔中的安装状态下,所述第1钩部设置成从所述第1被卡合部离开预定的距离,且所述第1钩部的第1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在受到外力作用使所述第1端部和所述第2端部彼此靠近地相对移动了的移动状态下,所述第1钩部卡合于所述第1被卡合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谋求提高维护时的便利性,并且能够谋求抑制在作用有外力时第2内饰件从第1内饰件脱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内饰件的安装构造的车身的侧部构造的立体图。
图2的(A)是从下方观察所述车辆用内饰件的安装构造得到的平面图,图2的(B)是图2的(A)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3是从别的角度观察图2的(B)得到的立体图。
图4是从又一别的角度观察图2的(B)得到的立体图。
图5是沿图2的(B)中的I―I线剖切得到的剖视图。
图6的(A)是沿图2的(B)中的II―II线剖切得到的剖视图,且是表示预定的安装状态的图,图6的(B)是表示钩部卡合于被卡合部的卡合状态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所述车辆用内饰件的安装构造的变形例的剖视图,图7的(A)是表示预定的安装状态的图,图7的(B)是表示钩部卡合于被卡合部的卡合状态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00、车辆用内饰件的安装构造;10、中柱装饰件(第1内饰件);10A、第1端部;11、第1重叠部;20、下边梁装饰件(第2内饰件);20A、第2端部;21、第2重叠部;3、第1插入孔(插入孔);3r、第1插入孔的后端缘(被卡合部);30、通孔(被卡合部);4、第2被限制孔(被限制孔);5、第3钩挂孔(钩挂孔);6、钩部;7、限制部;14、第1板状部;15i、一个第1侧壁(第1壁);16、立壁(第2壁);17、角部;22、第2板状部;23、第2侧壁(相对壁)。
具体实施方式
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是包括具有第1端部的第1内饰件和具有第2端部的第2内饰件的车辆用内饰件的安装构造,在该车辆用内饰件的安装构造中,所述第1内饰件和所述第2内饰件彼此相邻地覆盖车身的一部分,所述第2内饰件的第2重叠部在所述第1内饰件的第1重叠部的上侧与所述第1重叠部重叠地安装于所述第1重叠部,所述第1重叠部具有第1插入孔和位于该第1插入孔的附近的第1被卡合部,所述第2重叠部具有第1钩部,该第1钩部构成为向所述第1插入孔突出且能够卡合于所述第1被卡合部,在所述第1钩部插入到所述第1插入孔中的安装状态下,所述第1钩部设置成从所述第1被卡合部离开预定的距离,且所述第1钩部的第1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在受到外力作用使所述第1端部和所述第2端部彼此靠近地相对移动了的移动状态下,所述第1钩部卡合于所述第1被卡合部。由此,在车辆受到外力作用而使第1端部和第2端部向彼此靠近的方向移动时,通过钩部卡合于被卡合部,能够维持第2内饰件与第1内饰件重叠地安装在一起的状态,能够抑制第2内饰件从第1内饰件脱落。另外,钩部在预定的安装状态下位于从被卡合部离开的位置,因此在进行更换第2内饰件等维护时,能够谋求第2内饰件相对于第1内饰件的装卸的作业性的提高。因而,能够谋求提高维护时的便利性,并且能够谋求抑制在外力作用于车辆时第2内饰件从第1内饰件脱落。
【实施例】
参照图1~图6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车辆用内饰件的安装构造。图1是从车辆内侧观察应用了本实施例的车辆用内饰件的安装构造1的车身B的侧部构造D得到的图。此外,图1等所示的“前”是车身B的行进方向,“后”是车身B的后退方向,“车辆外侧”是从驾驶员座椅观察时的车宽方向的一侧(右方),“车辆内侧”是从驾驶员座椅观察时的车宽方向的另一侧(左方),“上”、“下”是与前后以及左右正交的铅垂方向。
图1所示的车身B的侧部构造D具有:侧板P,其包括中柱C,并且隔着中柱C地在前方侧具有前侧门开口Df,在后方侧具有后侧门开口Dr;中柱装饰件10(第1内饰件),其覆盖中柱C的车辆内侧的面Pi;以及一对下边梁装饰件20、20(第2内饰件),该一对下边梁装饰件20、20分别覆盖前侧门开口Df和后侧门开口Dr各自的下缘部Db。侧板P构成车身B。另外,如图2的(A)所示,车身B的侧部构造D具有一对车辆用内饰件的安装构造1(以下记为安装构造1,在图2的(A)、(B)中,仅示出支承于后侧门开口Dr的安装构造1),在该一对车辆用内饰件的安装构造1中,第2重叠部21相对于第1重叠部11位于上侧地与该第1重叠部11重叠地彼此安装在一起,其中,该第1重叠部11包括中柱装饰件10的端部10A(以下记为第1端部10A),该第2重叠部21包括各下边梁装饰件20的端部20A(以下记为第2端部20A)。各安装构造1设于中柱C的前后的两侧。以下,作为安装构造1,将从车厢内观察时位于右侧的后侧门开口Dr的构造作为一个例子进行说明。此外,位于前侧门开口Df的安装构造1具有相对于位于后侧门开口Dr的安装构造1前后反转的大致相同的结构或者大致相同的构造,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6的(A)等所示,对于各安装构造1而言,在第2重叠部21相对于第1重叠部11位于上侧地与该第1重叠部11重叠地彼此安装在一起的预定的安装状态下,当侧面碰撞等的外力作用于中柱C时,如图6的(B)所示,第2重叠部21的钩部6卡合于第1重叠部11的被卡合部3r。如此一来,第2重叠部21相对于第1重叠部11位于上侧地与该第1重叠部11重叠地彼此安装在一起,成为用于抑制下边梁装饰件20从中柱装饰件10脱落的构造。
如图1所示,中柱装饰件10具有覆盖中柱C的车辆内侧的面Pi的立柱装饰件主体12和从立柱装饰件主体12的下端部向前后两方向延伸的一对装饰件延伸部13f、13r,该中柱装饰件10形成为字母T状。如图2的(A)、(B)所示,装饰件延伸部13r具有第1重叠部11,该第1重叠部11构成为包括后方侧的端部(第1端部10A)。
如图2的(B)所示,第1重叠部11具有长方形板状的第1板状部14、从第1板状部14的车宽方向的各缘(侧端部)竖立设置的一对第1侧壁15i、15e以及从第1板状部14的位于后端的端缘(与第1端部10A大致相同的位置)竖立设置的立壁16(第2壁)。第1板状部14以长边方向与前后方向一致并且短边方向与车宽方向一致的形态配置。有时将一对第1侧壁15i、15e中的位于车辆内侧的第1侧壁记为“一个第1侧壁15i”,将位于车辆外侧的第1侧壁记为“另一个第1侧壁15e”。一个第1侧壁15i和立壁16连续地设置,构成角部17。
如图3、图4所示,第1板状部14具有第1插入孔3(插入孔)、第2被限制孔4(被限制孔)、第3钩挂孔5(钩挂孔)以及位于第3钩挂孔5的附近并加强一个第1侧壁15i的加强壁18。第1插入孔3供第2重叠部21的后述的钩部6插入。第2被限制孔4供第2重叠部21的后述的限制部7插入。第3钩挂孔5供第2重叠部21的后述的钩挂部8插入。
第1插入孔3位于第1端部10A(第1重叠部11的后方侧的端部)附近。第2被限制孔4和第3钩挂孔5位于隔着第1插入孔3从第1端部10A向前方侧离开的那一侧,且以第2被限制孔4位于比第3钩挂孔5靠车辆外侧的位置的方式在车宽方向(左右方向)上并列地设置。另外,加强壁18位于隔着第3钩挂孔5从第2被限制孔4离开的那一侧。第1插入孔3、第2被限制孔4以及第3钩挂孔5分别由俯视时呈长方形形状的通孔构成,其长边方向与前后方向一致,并且短边方向与车宽方向一致。
加强壁18构成为具有与第1板状部14相对地设置的长方形板状的相对壁部180以及在第1板状部14和相对壁部180之间连续的一对连续壁部181、181。相对壁部180从一个第1侧壁15i向车辆外侧延伸地设置,车辆外侧的端缘180e位于比第3钩挂孔5的车辆内侧的端缘5i靠车辆内侧的位置。相对壁部180在钩挂部8插入到第3钩挂孔5的状态下位于钩挂部8的顶端和基端之间的中途位置。
并且,如图5所示,第1板状部14具有平坦面50,该平坦面50在第3钩挂孔5的车辆内侧的端缘5i处向远离第2板状部22的方向突出地设置,并与第1板状部14的离开第2板状部22的面平行。平坦面50设于比第1板状部14的其他部位远离第2板状部22的位置。利用平坦面50和第3钩挂孔5的车辆内侧的端缘5i构成卡定于钩挂部8的后述的卡定部85的角部(以下记为被卡定部51)。
如图3、图4所示,立壁16设于从第1插入孔3的后端缘3r向后方稍微分离的位置。如图6的(A)、(B)所示,立壁16位于当外力从侧方作用于中柱C的附近而使第1重叠部11的第1端部10A和第2重叠部21的第2端部20A向互相靠近的方向移动时能够供钩部6的顶端部(以下有时记为卡合部64)抵接的位置。在此,第1端部10A和第2端部20A的移动包括如下的状态,即,通过第1端部10A和第2端部20A中的至少一者移动,使第1端部10A和第2端部20A相对移动。并且,在外力从侧方作用于中柱C的附近时,卡合部64卡合于第1板状部14中的处于立壁16和第1插入孔3的后端缘3r之间的部位(以下有时记为被卡合部3r)。
如图2等所示,下边梁装饰件20沿前后方向延伸地设为长条状。在下边梁装饰件20的前方侧设有在第1重叠部11的上侧与该第1重叠部11重叠的第2重叠部21。第2重叠部21构成为包括下边梁装饰件20的第2端部20A(前方侧的端部)。
如图3、图4所示,第2重叠部21具有:长方形板状的第2板状部22,其以长边方向与前后方向一致并且短边方向与左右方向一致的形态配置,并在第1重叠部11的第1板状部14的上方与该第1板状部14相对地设置;以及一对第2侧壁23、23,该一对第2侧壁23、23从第2板状部22的左右方向上的两缘部竖立设置。一对第2侧壁23、23与一对第1侧壁15i、15e各自的外表面相对地设置。另外,在各第2侧壁23的靠各第1侧壁15i、15e侧的内表面设有卡定各第1侧壁15i、15e的竖立设置方向上的端缘150的卡定突起24。
第2板状部22具有:钩部6,其能够插入第1插入孔3并卡合于被卡合部3r;限制部7,其插入第2被限制孔4来限制车宽方向的位移;以及钩挂部8,其能够插入第3钩挂孔5并卡定被卡定部51。
如图3、图6的(A)所示,钩部6具有:竖立设置壁部61,其从第2板状部22以板状竖立设置;突出部62,其从竖立设置壁部61的竖立设置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向第1端部10A突出;以及一对相对壁部63、63,该一对相对壁部63、63位于竖立设置壁部61和突出部62的车宽方向的两侧。突出部62相对于竖立设置壁部61正交地设置。在突出部62的顶端部设有能够抵接于立壁16并且能够卡合于被卡合部3r的卡合部64。如图6的(A)所示,各相对壁部63构成为具有:三角形状的后方侧三角形部65,其位于比竖立设置壁部61靠后方侧的位置;以及三角形状的前方侧三角形部66,其位于比竖立设置壁部61靠前方侧的位置。后方侧三角形部65构成为具有将突出部62的突出方向上的顶端(替代附图标记64)和竖立设置壁部61的竖立设置方向上的顶部61t连结的斜边。前方侧三角形部66构成为具有从竖立设置壁部61的顶部61t向前方且向竖立设置壁部61的基端倾斜地延伸的斜边。
在此,在预定的安装状态下,如图6的(A)所示,在钩部6插入到第1插入孔3中的状态下,其卡合部64设置成从被卡合部3r(第1插入孔3的后端缘3r)离开预定的距离,钩部6在车宽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在此,预定的距离是指,从预定的安装状态P0(图6的(A)所示)到钩部6的卡合部64卡合于被卡合部3r的卡合状态P1(图6的(B)所示)为止的前后方向上的移动距离。并且,在外力从侧方作用于中柱C时,第1重叠部11的第1端部10A和第2重叠部21的第2端部20A向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并且第2重叠部21向从第1重叠部11向上方离开的方向移动,在该情况下,如图6的(B)所示,钩部6的卡合部64抵接(卡合)于被卡合部3r(第1插入孔3的后端缘3r)。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将钩部6的卡合部64从下方抵接于被卡合部3r的状态表述为“钩部6卡合于被卡合部3r(有时记为卡合状态)”。如此一来,在卡合状态下,如图6的(B)所示,能够维持第2重叠部21重叠于第1重叠部11地与该第1重叠部11安装在一起的状态。
如图3、图4所示,限制部7一体地具有:限制部主体71,其从第2板状部22以板状竖立设置;多个(在图示的例子中为两个)内侧加强片72,该多个内侧加强片72从该限制部主体71的车辆内侧的面突出;以及多个(在图示的例子中为3个)外侧加强片73,该多个外侧加强片73从限制部主体71的车辆外侧的面突出。限制部主体71设置成面方向沿前后方向延伸。利用各内侧加强片72和各外侧加强片73加强限制部主体71。在限制部7插入到第2被限制孔4中的状态下,如图5所示,两个内侧加强片72抵接于第2被限制孔4的车厢内侧的端缘4i,3个外侧加强片73抵接于第2被限制孔4的车厢外侧的端缘4e。如此一来,在限制部7插入到第2被限制孔4中的状态下,限制部7在车宽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另外,在预定的安装状态下,限制部7以插入到第2被限制孔4中的状态设于从第2被限制孔4的后端缘4r离开大于预定的距离的尺寸的位置。在此,预定的距离是指,从预定的安装状态P0(图6的(A)所示)到卡合状态P1(图6的(B)所示)为止的前后方向上的移动距离。并且,在钩部6的卡合部64卡合于被卡合部3r的卡合状态(图6的(B)所示)下,限制部7位于从第2被限制孔4的后端缘4r离开的位置。由此,限制部7和第2被限制孔4不会妨碍钩部6的卡合部64向被卡合部3r卡合。另外,在限制部7插入到第2被限制孔4中的状态下,限制部7在车宽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由此,在外力从侧方作用于中柱C时,利用限制部7和第2被限制孔4限制车宽方向上的移动,因此,能够促进钩部6向被卡合部3r卡合。
如图4、图5所示,钩挂部8一体地具有:钩挂部主体81,其从第2板状部22以板状竖立设置;突起部82,其从该钩挂部主体81的车辆内侧的面突出;以及一对支承片83、83,该一对支承片83、83支承钩挂部主体81。钩挂部主体81设置成面方向沿前后方向延伸。
突起部82具有:突起部主体84,其如图5所示那样形成为钩挂部主体81的竖立设置方向上的中间位置成为顶部82t这种山型形状;以及卡定部85,其能够在比突起部主体84的顶部82t靠基端侧的位置卡定被卡定部51。卡定部85相对于钩挂部主体81倾斜地设置。
如图5所示,一对支承片83、83形成为直角三角形状的板状,并且夹着直角的一对边中的一者与第2板状部22相连续,另一者与钩挂部主体81相连续。
对于这样的钩挂部8而言,在预定的安装状态下,如图5所示,在钩挂部8插入到第3钩挂孔5中的状态下,卡定部85卡定被卡定部51。并且,在预定的安装状态下,如图6的(A)所示,在钩挂部8插入到第3钩挂孔5中的状态下,钩挂部8设于从第3钩挂孔5的后端缘5r离开大于预定的距离的尺寸的位置。由此,钩挂部8和第3钩挂孔5不会妨碍钩部6的卡合部64向被卡合部3r卡合。并且,在钩挂部8插入到第3钩挂孔5中并且卡定部85卡定被卡定部51的状态下,钩挂部8在车宽方向和车辆高度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由此,在外力从侧方作用于中柱C时,利用钩挂部8和第3钩挂孔5限制车宽方向和车辆高度方向上的位移,因此,能够促进钩部6向被卡合部3r卡合。
接着,说明安装构造1的组装顺序。首先,如图1所示,以如下方式进行安装,即,使中柱装饰件10的立柱装饰件主体12靠近并覆盖中柱C的车辆内侧的面Pi,使一对装饰件延伸部13f、13r靠近侧板P的前侧门开口Df和后侧门开口Dr各自的下缘部Db。在该状态下,使下边梁装饰件20的第2重叠部21在中柱装饰件10的第1重叠部11的上侧靠近该第1重叠部11,以使第2板状部22在第1板状部14的上方与该第1板状部14相对。将钩部6插入第1插入孔3中,将限制部7插入第2被限制孔4中,将钩挂部8插入第3钩挂孔5中。
通过进一步靠近,如图4所示,在第2重叠部21的各第2侧壁23设置的各卡定突起24卡定各第1侧壁15i、15e的端缘150。另外,钩挂部8的卡定部85卡定第1重叠部11的被卡定部51。如此一来,如图6的(A)所示,成为如下预定的安装状态,即,第2重叠部21相对于第1重叠部11位于上侧地与该第1重叠部11重叠地安装在一起。
在预定的安装状态下,如图6的(A)所示,在钩部6插入到第1插入孔3中的状态下,其卡合部64位于从被卡合部3r向前方离开前后方向上的预定的距离的位置。另外,在限制部7插入到第2被限制孔4中的状态下,限制部7位于从第2被限制孔4的后端缘4r向前方离开大于预定的距离的尺寸的位置。另外,在钩挂部8插入到第3钩挂孔5中的状态下,卡定部85卡定被卡定部51,并且钩挂部8位于从第3钩挂孔5的后端缘5r向前方离开大于预定的距离的尺寸的位置。在该预定的安装状态下,如图6的(A)所示,钩部6未卡合于被卡合部3r。由此,在进行更换包括第2重叠部21的下边梁装饰件20等维护时,能够容易地进行下边梁装饰件20相对于中柱装饰件10的装卸。
在此,在外力从侧方作用于中柱C时,第1重叠部11的第1端部10A和第2重叠部21的第2端部20A向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并且,在第2重叠部21向从第1重叠部11向上方离开的方向移动的情况下,如图6的(B)所示,钩部6的卡合部64抵接(卡合)于被卡合部3r(第1插入孔3的后端缘3r)。如此一来,在卡合状态下,能够维持第2重叠部21与第1重叠部11重叠地安装在一起的状态。
根据上述的实施例,在外力从侧方作用于中柱C,第1端部10A和第2端部20A向彼此靠近的方向移动并且第2重叠部21向从第1重叠部11向上方离开的方向移动时,钩部6卡合于被卡合部3r。由此,能够维持下边梁装饰件20(第2内饰件)与中柱装饰件10(第1内饰件)重叠地安装在一起的状态,因此能够抑制下边梁装饰件20从中柱装饰件10脱落。另外,钩部6在预定的安装状态下位于从被卡合部3r离开的位置,钩部6未卡合于被卡合部3r。由此,在进行更换下边梁装饰件20等维护时,能够谋求提高下边梁装饰件20相对于中柱装饰件10装卸的作业性。因而,能够谋求提高维护时的便利性,并且能够谋求抑制在外力作用于车辆时下边梁装饰件20从中柱装饰件10脱落。
另外,第1重叠部11具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第2被限制孔4(被限制孔),第2重叠部21具有限制部7,该限制部7向第2被限制孔4突出形成,在插入到第2被限制孔4中的状态下限制车辆左右方向上的位移。另外,在预定的安装状态下,限制部7位于从第2被限制孔4的后端缘4r(第1端部10A侧的端缘)离开大于预定的距离的尺寸的位置。由此,在外力从侧方作用于中柱C时,限制部7和第2被限制孔4不会妨碍钩部6的卡合部64向被卡合部3r卡合。并且,利用限制部7和第2被限制孔4限制车宽方向上的移动,因此,能够促进钩部6向被卡合部3r卡合。
另外,第1重叠部11包括:第1板状部14,其具有第1插入孔3(插入孔);第1侧壁15i(第1壁),其从该第1板状部14竖立设置形成;以及立壁16(第2壁),其在第1板状部14的第1端部10A竖立设置并与一个第1侧壁15i一起构成角部17。另外,下边梁装饰件20(第2内饰件)包括:第2板状部22,其具有钩部6且与第1板状部14相对地设置;以及第2侧壁23(相对壁),其从该第2板状部22竖立设置形成并且与一个第1侧壁15i相对地设置。由此,通过形成有角部17,能够耐受乘员上下车时的负载。并且,通过形成有角部17,角部17抵接于第2重叠部21的第2侧壁23,从而能够抑制与中柱装饰件10的位移相伴随的、下边梁装饰件20的第2端部20A朝向车辆内侧这样的旋转。另外,第1重叠部11的第1侧壁15i和第2重叠部21的第2侧壁23相对地设置。由此,在外力从侧方作用于中柱C时,能够诱导第1重叠部11的第1端部10A和第2重叠部21的第2端部20A向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因此能够促进钩部6向被卡合部3r卡合。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实施例,包括能够达成本发明的目的的其他结构等,如以下所示的变形例也包含于本发明中。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将第2重叠部21中的钩部6的卡合部64从下侧抵接于第1重叠部11的被卡合部3r(第1插入孔3的后端缘3r)表述为卡合状态,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在安装构造100中,如图7的(A)、(B)所示,也可以是,在立壁16形成供卡合部64插入的通孔30或凹部,通过将卡合部64插入通孔30(被卡合部)或凹部来设为卡合状态。在该情况下,也可以省略上述实施例中的钩部6的后方侧三角形部65。由此,能够起到与上述实施例大致相同的效果。
另外,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的结构、方法等已被以上的记载所公开,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即,本发明主要针对特定的实施例特别进行了图示且进行了说明,但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和目的的范围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针对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在形状、材质、数量、其他详细的结构方面施加各种变形。因而,限定了上述公开的形状、材质等的记载是为了易于理解本发明而例示性地记载的,并不限定本发明,因此,去掉了上述的形状、材质等的限定中的一部分限定或者全部限定的构件的名称的记载也包含于本发明中。

Claims (8)

1.一种车辆用内饰件的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该车辆用内饰件的安装构造包括具有第1端部的第1内饰件和具有第2端部的第2内饰件,
所述第1内饰件和所述第2内饰件彼此相邻地覆盖车身的一部分,
所述第2内饰件的第2重叠部在所述第1内饰件的第1重叠部的上侧与所述第1重叠部重叠地安装于所述第1重叠部,
所述第1重叠部具有第1插入孔和位于该第1插入孔的附近的第1被卡合部,
所述第2重叠部具有第1钩部,该第1钩部构成为向所述第1插入孔突出且能够卡合于所述第1被卡合部,
在所述第1钩部插入到所述第1插入孔中的安装状态下,所述第1钩部设置成从所述第1被卡合部离开预定的距离,且所述第1钩部的第1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在受到外力作用使所述第1端部和所述第2端部彼此靠近地相对移动了的移动状态下,所述第1钩部卡合于所述第1被卡合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内饰件的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重叠部具有第2插入孔和位于所述第2插入孔的附近的第2被卡合部,
所述第2重叠部具有第2钩部,该第2钩部构成为向所述第2插入孔突出且卡合于所述第2被卡合部,从而在插入到所述第2插入孔中的状态下,在所述第1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
在所述安装状态下,所述第2钩部卡合于所述第2被卡合部,所述第2钩部位于从所述第2插入孔的靠所述第1端部侧的端缘离开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内饰件的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重叠部具有沿第2方向延伸的被限制孔,
所述第2重叠部具有限制部,该限制部向所述被限制孔突出,从而在插入到所述被限制孔中的状态下,在所述第1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
在所述安装状态下,所述限制部位于从所述被限制孔的靠所述第1端部侧的端缘离开大于所述预定的距离的尺寸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内饰件的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安装状态下,在所述限制部插入到所述被限制孔中的状态下,所述限制部的两个面与所述被限制孔的两个面抵接,
所述限制部的两个面和所述被限制孔的两个面相对于所述第1方向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内饰件的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重叠部包括:第1板状部,其具有所述第1插入孔并且沿第2方向延伸;第1壁,其从该第1板状部中的第1方向上的侧端部竖立设置;第2壁,其在所述第1端部竖立设置;以及角部,在所述第1壁和所述第2壁之间由所述第1壁和所述第2壁形成该角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内饰件的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内饰件包括:第2板状部,其具有所述第1钩部并且与所述第1板状部相对;以及相对壁,其从该第2板状部竖立设置并且与所述第1壁相对。
7.根据权利要求3或5所述的车辆用内饰件的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方向为车辆前后方向。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内饰件的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方向为车辆左右方向。
CN201910403424.5A 2018-05-15 2019-05-15 车辆用内饰件的安装构造 Active CN11048145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93611A JP2019199124A (ja) 2018-05-15 2018-05-15 車両用内装材の取付け構造
JP2018-093611 2018-05-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81457A true CN110481457A (zh) 2019-11-22
CN110481457B CN110481457B (zh) 2023-06-09

Family

ID=685461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403424.5A Active CN110481457B (zh) 2018-05-15 2019-05-15 车辆用内饰件的安装构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9199124A (zh)
CN (1) CN110481457B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67010A (ja) * 1994-03-31 1995-10-17 Ikeda Bussan Co Ltd 自動車用成形天井の取付構造
JP2000085489A (ja) * 1998-09-18 2000-03-28 Suzuki Motor Corp 内装トリムの取付構造
JP2005053301A (ja) * 2003-08-01 2005-03-03 Kasai Kogyo Co Ltd 車両用内装部品の接合取付け構造
JP2009023536A (ja) * 2007-07-20 2009-02-05 Kasai Kogyo Co Ltd キッキングプレートの合わせ構造
JP2009023535A (ja) * 2007-07-20 2009-02-05 Kasai Kogyo Co Ltd キッキングプレートの合わせ構造
CN201380805Y (zh) * 2009-03-24 2010-01-13 宁波玛克特汽车饰件有限公司 优化表面缩痕塑料件结构
CN101934767A (zh) * 2010-09-29 2011-01-05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内装饰板的连接定位结构
JP2016055807A (ja) * 2014-09-11 2016-04-21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ガーニッシュ取付構造
JP2017013535A (ja) * 2015-06-29 2017-01-19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ピラーガーニッシュに対するスカッフプレートの取付構造
WO2017212626A1 (ja) * 2016-06-10 2017-12-14 河西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内装部品の接合構造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67010A (ja) * 1994-03-31 1995-10-17 Ikeda Bussan Co Ltd 自動車用成形天井の取付構造
JP2000085489A (ja) * 1998-09-18 2000-03-28 Suzuki Motor Corp 内装トリムの取付構造
JP2005053301A (ja) * 2003-08-01 2005-03-03 Kasai Kogyo Co Ltd 車両用内装部品の接合取付け構造
JP2009023536A (ja) * 2007-07-20 2009-02-05 Kasai Kogyo Co Ltd キッキングプレートの合わせ構造
JP2009023535A (ja) * 2007-07-20 2009-02-05 Kasai Kogyo Co Ltd キッキングプレートの合わせ構造
CN201380805Y (zh) * 2009-03-24 2010-01-13 宁波玛克特汽车饰件有限公司 优化表面缩痕塑料件结构
CN101934767A (zh) * 2010-09-29 2011-01-05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内装饰板的连接定位结构
JP2016055807A (ja) * 2014-09-11 2016-04-21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ガーニッシュ取付構造
JP2017013535A (ja) * 2015-06-29 2017-01-19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ピラーガーニッシュに対するスカッフプレートの取付構造
WO2017212626A1 (ja) * 2016-06-10 2017-12-14 河西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内装部品の接合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199124A (ja) 2019-11-21
CN110481457B (zh) 2023-06-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18648B2 (en) Motor vehicle rear
CN100404317C (zh) 保险杠皮的紧固结构
EP2330016B1 (en) Center pillar assembly for vehicle
US8297676B2 (en) Vehicle interior trim panel
EP1808362A2 (en) vehicle body
EP3100935B1 (en) Motor-vehicle floor panel structure
CN103802642A (zh) 车门后视镜的安装结构
US8011709B2 (en) Trim panel attachment assembly with anti-rotation flange
US8033595B2 (en) Vehicle reinforcing structure
US6698823B2 (en) Front pillar panel assembly structure of a vehicle
JP6602771B2 (ja) 自動車両のリア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に関係する力を分配するための補強手段を備える自動車両のボディシェル構造
CN109415095B (zh) 驾驶室的底面部构造
US20160236627A1 (en) Vehicle upper back panel structure
US9573559B2 (en) Front 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US8157317B2 (en) Cab body structure
JP4239773B2 (ja) 自動車の後部荷室構造
CN110481457A (zh) 车辆用内饰件的安装构造
US20180215419A1 (en) Vehicle roof structure corner connector
KR20140057699A (ko) 차량의 프런트 필러
JP2008302911A (ja) 車体構造
CN103204112A (zh) 内饰部件的安装构造以及仪表板构造
US10065685B2 (en) Body structure of a motor vehicle with reinforcements for distributing the forces linked to a rear shock absorber of the vehicle
US9873398B2 (en) Vehicle interior structure
KR101923886B1 (ko) 차량 후방 쿼터 구조
KR102567277B1 (ko) 차량의 사이드실 구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