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75711B - 跨骑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跨骑型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75711B
CN110475711B CN201880022276.6A CN201880022276A CN110475711B CN 110475711 B CN110475711 B CN 110475711B CN 201880022276 A CN201880022276 A CN 201880022276A CN 110475711 B CN110475711 B CN 11047571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haust pipe
catalyst device
catalyst
exhaust
crankc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2227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475711A (zh
Inventor
仓泽侑史
樱田启太
饭村秀士
久保俊博
牧理
清水孝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4757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757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4757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7571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7/00Motorcycl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f motor or engine
    • B62M7/02Motorcycl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f motor or engine with engine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 B62M7/06Motorcycl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f motor or engine with engine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directly under the saddle or sea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7/00Motorcycl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f motor or engine
    • B62M7/02Motorcycl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f motor or engine with engine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13/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pertinent characteristic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N1/00 - F01N5/00, F01N9/00, F01N11/00
    • F01N13/08Other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exhaust cond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3/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 F01N3/08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for rendering innocuous
    • F01N3/1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for rendering innocuous by thermal or catalytic conversion of noxious components of exhaust
    • F01N3/24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for rendering innocuous by thermal or catalytic conversion of noxious components of exhaust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aspects of converting apparatu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Exhaust Gas After Treatment (AREA)

Abstract

跨骑型车辆具备经由连接部件(38)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车身架(12)的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和具备排气管(121)及催化剂装置(140)的排气装置(120),其中,将连接部件(38)配置于曲轴箱(34)的上方,在侧视时,将催化剂装置(140)的至少一部分与汽缸部(35)相比配置于下方,并使其位于对将连接部件(38)连结于车身架(12)的连接部件连结部(61)和曲轴箱(34)的前端进行连结的假想线(L1)、与对与排气管(121)的一端连接的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的排气管连接部(35e)和连接部件连结部(61)进行连结的假想线(L2)之间的区域,该跨骑型车辆设有将曲轴箱(34)与排气装置(120)连结的排气装置连结部(135),由此,能够提高催化剂装置的配置的自由度并紧凑地配置催化剂装置,即使排气装置和催化剂装置与单元摆动式发动机一起摆动,也能稳定且牢固地支承催化剂装置。

Description

跨骑型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排气装置的跨骑型车辆。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跨骑型车辆,其具备:车身架;经由连接部件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车身架的单元摆动式发动机(unit swing engine);与单元摆动式发动机连接的排气管;和配置于排气管中途的催化剂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那样的单元摆动式发动机中,排气管及催化剂装置与单元摆动式发动机一起摆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3642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这种跨骑型车辆中,有时连接部件的存在会妨碍催化剂装置的配置,期望提高催化剂装置的配置的自由度,并且期望能够以与单元摆动式发动机一起摆动的催化剂装置不会碰到其它周边零件的方式紧凑地配置催化剂装置。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在具备单元摆动式发动机的跨骑型车辆中,能够提高催化剂装置的配置的自由度、并且紧凑地配置催化剂装置,另外,即使排气装置和催化剂装置与单元摆动式发动机一起摆动,也会稳定且牢固地支承催化剂装置。
鉴于上述课题,第1方案的本发明的跨骑型车辆具备:车身架;
单元摆动式发动机,其具有曲轴箱及大致水平配置的汽缸部,且经由连接部件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上述车身架;和
排气装置,其与上述单元摆动式发动机连接,且具备排气管及配置于该排气管的中途的催化剂装置,
该跨骑型车辆的特征在于,
上述连接部件配置于上述曲轴箱的上方,
在侧视时,上述催化剂装置的至少一部分与上述汽缸部相比配置于下方,并位于对将上述连接部件连结于上述车身架的连接部件连结部和上述曲轴箱的前端进行连结的假想线、与对与上述排气管的一端连接的上述单元摆动式发动机的排气管连接部和上述连接部件连结部进行连结的假想线之间的区域,
该跨骑型车辆设有将上述曲轴箱与排气装置连结的排气装置连结部。
根据上述结构,连接部件配置于单元摆动式发动机的上方,在侧视时,催化剂装置的至少一部分与汽缸部相比配置于下方,并位于对将连接部件连结于车身架的连结部和曲轴箱的前端进行连结的假想线、与对与排气管的一端连接的单元摆动式发动机的排气管连接部和连结部进行连结的假想线之间的区域。由此,通过将连接部件配置于单元摆动式发动机的上方,能够在单元摆动式发动机的下方确保空间,并能利用该空间配置催化剂装置。另外,由于催化剂装置位于对将连接部件连结于车身架的连结部和曲轴箱的前端进行连结的假想线、与对连接有排气管一端的单元摆动式发动机的排气管连接部和连结部进行连结的假想线之间的区域,所以能够以催化剂装置不会碰到其它周边零件的方式紧凑地配置催化剂装置。另外,由于设有将曲轴箱与排气装置连结的连结部,所以即使在排气管及催化剂装置与单元摆动式发动机一起摆动的情况下,也能相对于单元摆动式发动机的摆动而稳定地支承催化剂。
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将上述催化剂装置以其长度方向指向车宽方向的朝向配置,在仰视时,以上述催化剂装置的长度方向中心线为基准,上述排气装置连结部和将上述排气管与上述汽缸部连接的上述排气管连接部以左右分开的方式配置。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催化剂装置的长度方向中心位于将汽缸部与排气管连接的排气管连接部、和将排气装置连结于曲轴箱的排气装置连结部之间,所以能够稳定地利用单元摆动式发动机支承催化剂装置。
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上述排气装置连结部具有曲轴箱侧支撑件、和与上述曲轴箱侧支撑件连结的排气装置侧支撑件,
将上述曲轴箱侧支撑件与上述排气装置侧支撑件以在车宽方向上偏移的方式配置,并将上述曲轴箱侧支撑件与上述排气装置侧支撑件在车宽方向上重叠地连结。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将曲轴箱侧支撑件与排气装置侧支撑件以在车宽方向上偏移的方式配置,并将曲轴箱侧支撑件与排气装置侧支撑件在车宽方向上重叠地连结,所以能够提高支承刚性。
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将上述排气装置连结部的上述排气装置侧支撑件设于容纳上述催化剂装置的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在重量大的催化剂装置上设置排气装置侧支撑件,能够稳定地支承催化剂装置。
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将上述曲轴箱设为以曲轴箱分割面分开的左右两部分,上述排气装置的上述排气管具有:从上述汽缸部的上述排气管连接部向下方延伸的垂直部;与上述垂直部的下游侧连续且在仰视时相对于从上述曲轴箱的曲轴箱分割面通过的假想线向一侧延伸的侧方延伸部;和与上述侧方延伸部连续且呈U字形折回的弯曲部,将上述曲轴箱侧支撑件相对于从曲轴箱分割面通过的假想线设于另一侧。
根据上述结构,即使在排气管相对于曲轴箱的分割面向一侧方迂回延伸、且排气装置的重量增加的情况下,通过相对于从曲轴箱的分割面通过的假想线在另一侧方设置曲轴箱侧支撑件,也能将催化剂装置稳定地支承于单元摆动式发动机。
本发明的跨骑型车辆的排气装置具备引导内燃机的废气的排气管、和配置于该排气管内的中途的催化剂装置,该跨骑型车辆的排气装置的特征在于,
上述排气管具有容纳上述催化剂装置的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上述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具备容纳上述催化剂装置的催化剂箱部,
上述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具有沿着废气流动方向分割的第1半体和第2半体,是上述第1半体与上述第2半体各自的接合缘部合在一起而成为一体的构造,
上述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的催化剂箱部具备保持上述催化剂装置的缩径部,
相对于上述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的分割方向垂直地进行了切断的情况下的与上述缩径部相同的截面中的上述接合缘部,为比上述催化剂装置的外径大的扩径部。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利用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的缩径部保持催化剂装置,无需另行设置用于保持催化剂装置的保持架或衬垫就能保持催化剂装置。另外,保持催化剂装置的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由沿着废气流动方向分割的第1半体和第2半体构成,使相对于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的分割方向垂直地进行了切断时的与上述缩径部相同的截面中的上述接合缘部,为比上述催化剂装置的外径大的扩径部,由此,无需使SUS(不锈钢)绒或衬垫介于催化剂装置与保持催化剂装置的缩径部之间,能够削减零件数而以简单的构造保持催化剂装置。
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上述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是将上述第1半体和上述第2半体各自的接合缘部焊接而使上述第1半体与上述第2半体成为一体的构造。
根据上述结构,即使将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设为将第1半体和上述第2半体的接合部焊接而使其成为一体的构造,由于将相对于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的分割方向垂直地进行了切断时的与缩径部相同的截面中的接合缘部设为了比上述催化剂装置的外径大的扩径部,因此,也能够在由缩径部保持催化剂装置的同时,不使催化剂装置与催化剂箱部的接合缘部接触地将第1半体和上述第2半体的接合缘部焊接,能够防止催化剂装置熔接于接合缘部上。
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上述催化剂装置具备成为外壳的筒状的外壳部、和收纳于上述外壳部内的催化剂,将上述扩径部设置为在与上述外壳部之间存在间隙,并使上述缩径部与上述外壳部抵接。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与缩径部相同的截面中的上述接合缘部的扩径部设置为在与外壳部之间存在间隙,并且缩径部与外壳部抵接,所以能够利用第1半体和第2半体的缩径部保持催化剂装置的外壳部,并且在焊接时能够防止催化剂装置的外壳部熔接于接合缘部。
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使催化剂箱部的直径比催化剂装置的外壳部的直径大,该催化剂箱部具备以在与外壳部之间存在间隙的方式设置的箱部。
根据上述结构,即使在催化剂成为高温的情况下,由于箱部与催化剂装置的外壳部相比直径较大且设置为在该箱部与外壳部之间存在间隙,所以也能使催化剂的热量难以传递至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
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将上述缩径部设于催化剂装置的废气流动方向上的上游侧,并使其保持催化剂装置。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将缩径部设于催化剂装置的上游侧,能够利用缩径部保持催化剂装置的上游侧而除去衬垫或保持部件。
第3方案的本发明的跨骑型车辆的排气装置具备具有弯曲部的排气管、和在上述排气管内配置于上述排气管的上述弯曲部的下游的催化剂,该跨骑型车辆的排气装置的特征在于,
上述催化剂的中心轴线相对于上述排气管的上述弯曲部的中心轴线向弯曲方向外侧偏移,
相对于上述排气管的上述中心轴线在弯曲方向外侧且在上述催化剂的上游配置有扩散部件。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使废气容易与配置于排气管的弯曲部的弯曲方向内侧下游且废气难以接触的催化剂接触,能够有效地净化废气,并且能够配合着排气管的催化剂的上游侧的空间容易地设置扩散部件,能够相对于催化剂提高废气的扩散效果,并能防止废气偏向弯曲方向外侧流动以使废气与催化剂均匀接触。
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上述扩散部件具有整流板,该整流板相对于上述排气管的弯曲部的下游端的中心轴线以锐角倾斜,且与废气的流动相对并相对于上述弯曲部的上述中心轴线朝向弯曲方向内侧。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在抑制流动阻力的同时改变废气的流动方向,并能使废气容易与全部催化剂接触。
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上述整流板具有将废气流动的上游侧与下游侧连通的连通开口。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相对于排气管的弯曲部的下游端的中心轴线以锐角倾斜且与废气的流动相对的整流板具有连通开口,所以能够分成从连通开口通过并向被从排气管引导出的方向流动的废气、和由整流板改变了流动方向的废气,能够有效地分散废气,能使废气暴露于全部催化剂以进行高效的净化。
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在上述弯曲部的下游连接有容纳了上述催化剂的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上述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具备在上述催化剂的上游侧沿着废气的流动方向扩径的连接部,在该连接部内配置有上述扩散部件。
根据上述结构,在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内理想地设置催化剂和连接部内的扩散部件,能够紧凑且高效地构成跨骑型车辆的排气装置。
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上述扩散部件具有以使上述整流板的上游侧周缘向外周侧下游方向折回、并沿着上述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的上述连接部的内周面的方式形成的外周缘部,且该外周缘部安装于上述连接部。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将扩散部件简单且容易地安装为理想配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具备单元摆动式发动机的跨骑型车辆中,能够提高催化剂装置的配置的自由度、并且紧凑地配置催化剂装置,另外,即使排气装置和催化剂装置与单元摆动式发动机一起摆动,也能稳定且牢固地支承催化剂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跨骑型车辆的左视图。
图2是跨骑型车辆的主要部分的右视图。
图3是在图2的状态下从下方观察到的跨骑型车辆的平面图。
图4是表示单元摆动式发动机的周边部的构造的右视图。
图5是从下方观察到的单元摆动式发动机的周边部的平面图。
图6是从右下方侧观察到的单元摆动式发动机的周边部的立体图。
图7是侧支架及催化剂装置的周边部的左视图。
图8是图1的VIII-VIII剖视图。
图9是图1的IX-IX剖视图。
图10是从右斜上方观察到的单元摆动式发动机的周边部的立体图。
图11是从左侧观察到的单元摆动式发动机的周边部的左视图。
图12是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的平面图。
图13是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的除去排气装置侧支撑件后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14是图12的XIV-XIV向视剖视图。
图15是图13的XV-XV向视剖视图。
图16是在图14中除去排气装置侧支撑件后的状态的XVI-XVI向视剖视图。
图17是在图14中除去排气装置侧支撑件后的状态的XVII-XVII向视剖视图。
图18是在图14中除去排气装置侧支撑件后的状态的XVIII-XVIII向视剖视图。
图19是以与图14大致相同的取向将催化剂装置的外壳部和扩散部件提取出来示出的说明图。
图20是基于图14中的大致XX-XX向视而得到的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的底面剖视图。
图21是基于图14中的大致XXI-XXI向视而得到的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的底面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即基于图1至图21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说明中,若无特别记载,则前后左右及上下这些方向的记载与相对于车身的方向相同。另外,各图所示的附图标记FR表示车身前方,附图标记UP表示车身上方,附图标记LH表示车身左方。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跨骑型车辆的左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设为左右一对的部件仅图示左侧部件。
跨骑型车辆1是具有供落座于座椅10上的乘员放置脚的低底盘的脚踏板11的踏板式二轮摩托车,在车身架12的前方具有前轮2,作为驱动轮的后轮3轴支承于配置在车辆后部的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
跨骑型车辆1具备轴支承在车身架12的前端部的前叉14,前轮2轴支承在前叉14的下端部。供乘员操舵的车把15安装于前叉14的上端。
跨骑型车辆1具备覆盖车身架12等车身的车身罩16。
图2是跨骑型车辆1的主要部分的右视图。在图2中,图示了将车身罩16、座椅10及前叉14等拆卸下来之后的状态。图3是在图2的状态下从下方观察到的跨骑型车辆1的平面图。
参照图1~图3,车身架12具备:设于前端的头管17;从头管17向后下方延伸的下伸车架18;从下伸车架18的下端向后方大致水平地延伸的左右一对下车架19、19(车架);和从下车架19、19的后端向后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座椅架20、20。
下车架19、19及座椅架20、20形成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管状。
下车架19、19相对于将前轮2及后轮3的车宽方向(左右方向)的中央以直线连接的跨骑型车辆1的车宽方向中心线C而大致平行地设置。从后述的曲轴箱分割面CS通过的假想线C也可以与该车宽方向中心线一致。
各座椅架20具备:从各下车架19向后上方延伸的倾斜部21;和从倾斜部21的后端大致水平地延伸至车身架12的后端的水平部22。
在倾斜部21、21的前端部,设有以随着趋向后方而彼此的车宽方向的间隔变大的方式倾斜的扩宽部21a、21a。
车身架12具备:将下车架19、19的后端沿车宽方向连接的横梁23;将倾斜部21、21的后端沿车宽方向连接的上部横梁24;和将水平部22、22的后端沿车宽方向连接的后部横梁25。
另外,车身架12具备:将倾斜部21、21的扩宽部21a、21a沿车宽方向连接的箱支承架26;和从扩宽部21a、21a的外侧面向车宽方向外侧分别延伸的左右一对支承架27、27。
另外,车身架12具备从座椅架20、20的倾斜部21、21的后表面向方向突出的左右一对发动机托架28、28。
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是将作为内燃机的发动机30与支承后轮3的臂部31一体化的单元摆动式动力单元。在形成为中空箱状的臂部31的内部容纳有将发动机30的输出向后轮3传递的带式无级变速器(未图示)。在臂部31的外侧面设有用于以手动方式启动发动机30的脚蹬启动踏板32。
发动机30具备:容纳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曲轴33的曲轴箱34;和从曲轴箱34的前面部向前方大致水平地延伸的汽缸部35。
汽缸部35从曲轴箱34侧起依次具备汽缸体35a、汽缸盖35b及汽缸盖罩35c。汽缸部35的轴线35d、即活塞往复运动的汽缸体35a的缸膛的轴线以稍微向前方上升的姿势大致水平地延伸。汽缸部35的轴线35d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曲轴箱34是以曲轴箱分割面CS分开的左右两部分的箱体。如图5所示,在仰视跨骑型车辆1时,将从曲轴箱分割面CS通过的线定义为假想线C。
发动机30的进气装置具备空气滤清器盒40、和与空气滤清器盒40的下游连接的节气门体(未图示)。空气滤清器盒40支承于臂部31,并位于臂部31的上方。上述节气门体配置于空气滤清器盒40的前方且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的上方,其下游端与汽缸盖35b的上表面的进气口(未图示)连接。
从空气滤清器盒40吸入的外部空气与从未图示的燃料喷射阀喷雾出的燃料混合成为混合气体,从发动机30的进气口被输送至缸部(未图示)燃烧,并从排气口30c被输送至排气装置120。
发动机30的排气装置120从汽缸盖35b引出并向后方延伸,其下游端即后端与作为消音装置的消音器37连接。消音器37配置于后轮3的右侧方(一侧方)。消音器37经由前部的支撑件37a而固定于曲轴箱34的右后部。
臂部31从曲轴箱34的左后部向后方延伸,并位于后轮3的左侧方(另一侧方)。后轮3轴支承于臂部31的后端部的后轮车轴31a,由臂部31以悬臂的方式支承。
即,消音器37相对于位于从曲轴箱分割面CS通过的假想线C(图3)上的后轮3配置于车宽方向的一侧(右侧),臂部31相对于后轮3配置于车宽方向的另一侧(左侧)。
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经由配置于曲轴箱34上方的连接部件38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车身架12。
连接部件38经由将座椅架20、20的发动机托架28、28沿车宽方向连接的枢轴39(连结部)而与车身架12连结。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以枢轴39为中心摆动。
在臂部31与座椅架20之间架设有使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的摆动衰减的后悬架42。
在发动机30的上方且左右的座椅架20、20之间设有能够收纳头盔等物品的储物箱41。储物箱41的上表面的开口由座椅10开闭自由地覆盖。储物箱41的前部支承于从扩宽部21a、21a向上方延伸的箱支承架26。
如图1所示,车身罩16具备:覆盖车把15的周边部的上罩45;从前方及侧方覆盖头管17及下伸车架18的前罩46;和从后方与前罩46合在一起而覆盖头管17及下伸车架18的护腿板47。
另外,车身罩16具备:从下方覆盖下车架19、19的下罩48;从上方覆盖下车架19、19的脚踏板11;在座椅10的下方从侧方覆盖座椅架20、20及储物箱41的左右一对后侧罩49;和在座椅10的下方从前方覆盖储物箱41及汽缸部35的中央下罩50。
另外,跨骑型车辆1具备从上方覆盖前轮2的前挡泥板9。
使跨骑型车辆1以直立状态停车的中央支架51安装于曲轴箱34的下面部。中央支架51经由中央支架转动轴51a支承于曲轴箱34,并通过以中央支架转动轴51a为中心转动而成为收起状态或停车状态。
使跨骑型车辆1以相对于车宽方向倾斜的状态停车的侧支架52安装于左侧(车宽方向的另一侧)的下车架19的后部,并位于汽缸部35的前方。侧支架52在汽缸部35的前方经由设于下车架19的侧支架转动轴52a而被支承,并通过以侧支架转动轴52a为中心转动而成为收起状态或停车状态。
接着,对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的周边部的构造进行详细说明。
图4是表示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的周边部的构造的右视图。图5是从下方观察到的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的周边部的平面图。图6是从右下方侧观察到的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的周边部的立体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4~图6中,侧支架52及中央支架51等未图示。
参照图4~图6,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配置于储物箱41的下方且座椅架20、20的倾斜部21、21的后方,并经由连接部件38以从座椅架20、20悬挂的方式被支承。
连接部件38具备:固定于曲轴箱34的上表面且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棒状的连接支撑部38a;和从连接支撑部38a的车宽方向的两端部朝着发动机托架28、28向前方延伸的一对连结片38b、38b。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通过将连接部件38的连结片38b、38b的前端部轴支承于枢轴39而与车身架12连结。
汽缸部35从曲轴箱34向前方延伸,且在箱支承架26的下方位于座椅架20、20的扩宽部21a、21a之间。具体而言,汽缸盖35b位于扩宽部21a、21a之间,汽缸盖罩35c与扩宽部21a、21a相比向前方延伸。汽缸盖罩35c与横梁23相比位于后方。
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在曲轴箱34中的与臂部31相反的一侧、即曲轴箱34的车宽方向的一侧具备冷却风扇55(图4)。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是通过冷却风扇55的旋转来送风以冷却发动机30的强制空冷式。
冷却风扇55固定于从曲轴箱34向车宽方向的一侧突出的曲轴33的轴端部,并通过在发动机30运转时与曲轴33一体地旋转来输送对发动机30进行冷却的冷却风。
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具备通过从外侧覆盖发动机30而将冷却风扇55的冷却风引导至发动机30的护罩56。护罩56具备覆盖曲轴箱34的一侧侧面的风扇罩57、和覆盖汽缸部35的汽缸罩58。
风扇罩57安装于曲轴箱34的一侧侧面并覆盖冷却风扇55。风扇罩57在外侧面具有使风扇罩57内与外侧连通的空气引入口57a。
汽缸罩58以从轴线35d的周围包围汽缸部35的方式设置,并在整周范围内覆盖汽缸部35。汽缸罩58的后端与风扇罩57的前端连接,风扇罩57内与汽缸罩58内连通。汽缸罩58的前端与汽缸盖罩35c的后端部连接,汽缸罩58覆盖汽缸体35a及汽缸盖35b。
汽缸罩58在覆盖汽缸盖35b的下表面的下表面部上具备向下方开口的排气管通孔58a。
如图4所示,曲轴箱34的前端34a位于汽缸部35的后下方。具体而言,前端34a位于汽缸体35a的后端部的下方。另外,前端34a与风扇罩57的下缘相比位于下方。
在曲轴箱34的下部设有存积对发动机30的内部进行润滑的油的油盘部34b,油盘部34b与风扇罩57的下缘相比向下方鼓出。前端34a是油盘部34b的前端。
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具备对风扇罩57的空气引入口57a进行开闭的开闭机构80。开闭机构80具备:将空气引入口57a以能够开闭的方式封闭的可动百叶板(louver)81;作为可动百叶板81的驱动源的致动器82;和将致动器82与可动百叶板81连结、并将致动器82的驱动力向可动百叶板81传递的连接机构83。
可动百叶板81由彼此大致平行地排列配置的多个叶片部件构成,并从内侧封闭空气引入口57a。通过各叶片部件转动来使空气引入口57a开闭。
致动器82为感温式,与连接机构83连接的驱动部通过发动机30的热量而膨胀及收缩。致动器82为了容易检测发动机30的热量而配置于油盘部34b的附近,并位于曲轴箱34的下部的一侧侧面。
连接机构83在曲轴箱34的一侧方且冷却风扇55的前方以上下延伸的方式配置,并将可动百叶板81与致动器82连结。
开闭机构80例如在发动机30为规定温度以下的情况下关闭空气引入口57a以促进发动机30的预热,并在发动机30的温度成为高温的状态下打开空气引入口57a以促进发动机30的空气冷却。
上述风扇罩57具备:安装于曲轴箱34的一侧侧面且从周围覆盖冷却风扇55的罩主体部84;和从外侧方覆盖可动百叶板81及冷却风扇55的百叶板罩85。
百叶板罩85具备:安装于罩主体部84的板状的基座部85a;从基座部85a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筒状部85b;从外侧方覆盖连接机构83的连接罩部85c;和从外侧方覆盖致动器82的致动器罩部85d。
空气引入口57a是设于筒状部85b的车宽方向的外端的开口。在该开口设有格子状的防护部件。
如图2所示,将发动机30的废气排出的排气装置120具备:与发动机30连接并排出废气的排气管121;配置于该排气管121中途的内部并净化废气的催化剂装置140;和与排气管121的下游连接的消音器37。
如图4所示,包括催化剂装置140的排气装置120利用汽缸部35及曲轴箱34的下方的空间R而配置,并如后所述固定于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因此,与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一体地以枢轴39为中心摆动。
排气管121具备:与在发动机30的下表面开口的排气口30c连接的上游侧排气管122;设于上游侧排气管122的下游且在内部容纳催化剂装置140的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131;和设于催化剂装置140的下游的下游侧排气管123。下游侧排气管123的下游端与消音器37连接。
如图4及图5所示,在汽缸盖35b的下表面设有与排气口30c的下游端且是排气管121的上游连接的排气管连接部35e。如图6所示,在排气管连接部35e的一侧侧面设有对从排气口通过的排气中的氧进行检测的第1氧传感器59。另外,如图11所示,在汽缸盖35b的另一侧侧面安装有用于对汽缸盖35b内的油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油温传感器69。
如图5、图6及图11所示,上游侧排气管122具备:从汽缸盖35b的排气管连接部35e向下方延伸的垂直部122g;在催化剂装置140的前方相对于曲轴箱分割面CS向另一侧延伸的侧方延伸部122e;和从侧方延伸部122e的下游端向后方且相对于曲轴箱分割面CS向一侧弯曲的弯曲部122f。上游侧排气管122的弯曲部122f与后述的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131的排气管弯曲部131a1连接而成为呈U字形折回的弯曲部121a。
如图4所示,在上游侧排气管122的上游端部122a固定有安装于发动机30的排气管连接部35e上的凸缘部122c。在凸缘部122c设有一对螺栓穿插孔122d,上游端部122a通过螺栓138安装于汽缸盖35b的排气管连接部35e。如图5及图6所示,上游侧排气管122的上游端部122a从汽缸罩58的排气管通孔58a通过而与排气管连接部35e连接。
如图5所示,在仰视时,与上游侧排气管122的上游端部122a连接的排气管连接部35e位于从曲轴箱分割面CS通过的假想线C上,侧方延伸部122e从车宽方向的中心向与消音器37所在的车宽方向的一侧相反的另一侧延伸。具体而言,侧方延伸部122e向车宽方向的另一侧且向前方倾斜地延伸。
如图5所示,排气管121的弯曲部121a及催化剂装置140与车宽方向的另一侧的座椅架20的扩宽部21a相比位于车宽方向的内侧。
接着,对催化剂装置140及将催化剂装置140容纳于内部的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131进行详细说明。如图5、图12及图13所示,在上游侧排气管122的下游端部122b连接有在内部容纳催化剂装置140的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131的上游端部131c。在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131上,连接管134在下游侧与其相合地焊接而与其成为一体。
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131具备:以与上游侧排气管122相连地从后方朝向左方的方式弯曲形成的排气管部131a;与该排气管部131a相比扩径且在内部容纳催化剂装置140的催化剂箱部131b;和将排气管部131a与催化剂箱部131b连接且从排气管部131a逐渐扩径的连接部131h。在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131的下游端部131d,连接管134的上游端部134a通过焊接而与其成为一体。如图3所示,催化剂箱部131b位于发动机30的下方,并以长度方向朝向跨骑型车辆1的车宽方向的方式配置。
催化剂装置140容纳于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131内的催化剂箱部131b。如图14及图15所示,催化剂装置140由作为催化剂装置140的外壳的圆筒形的外壳部141、和收纳于外壳部141内的基于蜂窝陶瓷等的作为三元催化剂的圆柱状的催化剂142构成。
催化剂142是具有沿着其轴线方向延伸的很多细孔的蜂窝状的多孔构造体,作为分解废气成分的催化剂而例如保持吸附有铂、铑及钯。
关于外壳部141,与催化剂142相比在废气流动方向上形成得较长的外壳部141与催化剂142相比在废气流动方向上形成得较长,外壳部141的两个端部成为在内部未配置催化剂142的上游侧保持部141a和下游侧保持部141b。
如图12所示,在与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131的下游端部131d连接的连接管134的下游端部134b连接有下游侧排气管123的上游端部123a。如图6所示,下游侧排气管123以与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131相比向左方延伸并且朝向后方弯曲的方式形成。如图1所示,下游侧排气管123延伸至位于后轮3附近的消音器37,且其下游端部123b以与消音器37内连通的方式安装于消音器37的前面。
从发动机30排出的废气从排气口30c在上游侧排气管122、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131内通过并由催化剂装置140净化,之后,从下游侧排气管123、消音器37通过并被排出至外部空气。
如图13所示,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131是沿着废气的流动方向被分割的一分为二的部件成为一体的所谓Monaka构造(可填充中空构造)。被分割的一分为二的部件被分成上下两部分,由作为第1半体的上半体132和作为第2半体的下半体133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虽被分成上下两部分,但只要是沿着废气的流动方向一分为二即可,也可以分成左右两部分或者在其它方向上分成两部分。上半体132与下半体133合在一起而成为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131。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131的排气管部131a由上半体132的排气管部132a和下半体133的排气管部133a构成,催化剂箱部131b由上半体132的催化剂箱部132b和下半体的催化剂箱部133b构成。
如图14、图15、图17及图18所示,上半体132及下半体133的催化剂箱部132b、133b具有:与催化剂装置140的外壳部141的外径相比直径较大的箱部132g、133g;和分别设于箱部132g、133g的上游端和下游端且与箱部132g、133g相比缩径的缩径部132f、133f及缩径部132i、133i。箱部132g、133g与催化剂装置140的外壳部141之间构成为存在间隙145而不会接触。
如图13、图16至图18所示,上半体132的左右的下部是与下半体133合在一起的接合缘部132e。下半体133的左右的上部是与上半体132合在一起的接合缘部133e。如图17所示,下半体133的接合缘部133e的直径与下半体133的箱部133g的直径大致相同。上半体132的接合缘部132e与上半体132的箱部132g相比扩径,且与下半体133的接合缘部133e相比扩径,并与下半体133的接合缘部133e嵌合。通过在上半体132的接合缘部132e的内侧嵌合并焊接下半体133的接合缘部133e,上半体132与下半体133连接管134成为一体。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上半体132的接合缘部132e与下半体133的接合缘部133e相比扩径,但也可以使下半体133的接合缘部133e与上半体132的接合缘部132e相比扩径,且在下半体133上嵌合并焊接上半体132。另外,关于下半体133的接合缘部133e与上半体132的接合缘部132e的接合,也可以是将下半体133与上半体132的端部彼此接合,或者也可以是将其端部的周边部位彼此接合。
如图6、图14及图17所示,在下半体133的箱部133g设有与箱部133g相比进一步向外侧鼓出的鼓出部133j,在该鼓出部133j上,沿排气流动方向并列形成有多个呈大致椭圆形状凹陷的凹部133k。由于催化剂装置140由鼓出部133j及凹部133k进行防护,所以能够从跨骑型车辆1的下方保护催化剂装置140免受外部因素的影响。
如图14及图16所示,设于上半体132的催化剂箱部132b的上游端侧的缩径部132f形成为,在除左右两端的接合缘部132e之外的大致整周范围内与箱部132g、133g相比内径缩小,并与催化剂装置140的外壳部141的上游侧保持部141a的上侧的半周面相接触。即,与扩径部132f1相比形成于径向内侧的缩径部132f与催化剂装置140的外壳部141抵接,由此,催化剂装置140保持于催化剂箱部132b。
如图14及图16所示,设于下半体133的催化剂箱部133b的上游端侧的缩径部133f形成为,在除左右两端的接合缘部133e之外的大致整周范围内与箱部133g相比内径缩小,并与催化剂装置140的外壳部141的上游侧保持部141a的下侧的半周面相接触。即,与扩径部133f1相比形成于径向内侧的缩径部133f与催化剂装置140的外壳部141抵接,由此,催化剂装置140保持于催化剂箱部133b。
如图15及图16所示,在相对于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131的分割方向垂直地进行了切断的情况下的与上游侧的缩径部132f、133f相同的截面中的上半体132及下半体133的接合缘部132e、133e,并不缩径而是成为比催化剂装置140的外壳部141的外径大的扩径部132f1、133f2,并且在与催化剂装置140的外壳部141的上游侧保持部141a之间存在间隙146而并不接触。
如图14、图15及图18所示,设于下半体133的催化剂箱部133b的下游端侧的缩径部133i形成为,在将左右两端的接合缘部133e也包括在内的整周范围内与箱部133g相比内径缩小,并与催化剂装置140的外壳部141的下游侧保持部141b的下侧的半周面相接触。
如图14、图15及图18所示,设于上半体132的催化剂箱部132b的下游端侧的缩径部132i形成为,在除左右两端的接合缘部132e之外的大致整周范围内与箱部132g相比内径缩小,并且除左右两端的接合缘部132e之外的部分与催化剂装置140的外壳部141的下游侧保持部141b的下侧的半周面相接触。左右两侧的接合缘部132e稍微扩径以供下半体133的接合缘部133e嵌合。
如图10、图11及图12所示,在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131的上表面安装有防止来自发动机30的热量过多地传递至催化剂装置140的隔热板150。隔热板150以板状部150a沿着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131的外周面的方式弯曲形成。在隔热板150上形成有两个椭圆形状的凹部150b,该凹部150b的底面150c熔接于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131的上表面,从而隔热板150与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131的接触面积变小。
如图15所示,连接于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131与下游侧排气管123之间的连接管134通过拉伸加工或弯曲加工而形成为,截面积从与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131的下游端部131d连接的上游端部134a朝向与下游侧排气管123连接的下游端部134b缩小。
像这样构成的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131以如下方式进行组装。利用上半体132和下半体133夹着催化剂装置140,利用上游侧的缩径部132f、133f保持催化剂装置140的外壳部141的上游侧保持部141a,利用下游侧的缩径部132i、133i保持外壳部141的下游侧保持部141b,将上半体132的接合缘部132e与下半体133的接合缘部133e进行焊接而使上半体132与下半体133成为一体。即使将上半体132的接合缘部132e与下半体133的接合缘部133e进行焊接,由于与缩径部132f、133f相同的截面中的接合缘部132e、133e为比催化剂装置140的外壳部141的外径大的扩径部132f1、133f1,所以也会如图16所示,在扩径部132f1、133f1与催化剂装置140的外壳部141之间产生间隙,催化剂装置140不会与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131一起被熔接。
另外,如图14及图15所示,从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131的下游端部131d向催化剂装置140的外壳部141的下游侧保持部141b内嵌入连接管134的上游端部134a,并将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131的下游端部131d、催化剂装置140的外壳部141的下游侧保持部141b及连接管134的上游端部134a以所谓的三板焊接方法进行熔接。
如图14所示,在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131内设有用于使废气与催化剂142均匀接触的扩散部件209。扩散部件209以位于催化剂142上游的方式配置于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131的连接部131h的内部。
在图19中,以与图14大致相同的取向将外壳部141和扩散部件209提取出来示出。
如图14、图19所示,扩散部件209相对于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131的排气管部131a的排气管弯曲部131a1的下游端131a2的中心轴线Y在弯曲方向外侧配置于从连接部131h的内周上部131h1a到内周下部131h2的范围内。如图19所示,扩散部件209具备相对于中心轴线Y以锐角θ朝向催化剂142的中心侧倾斜、且以与废气的流动相对的方式朝向弯曲方向内侧的整流板209a。
整流板209a的上游侧周缘209b向外周侧下游方向折回,且在周围具备外周缘部209c。如图14所示,外周缘部209c以沿着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131的连接部131h的内周面131h3的方式形成。
即,外周缘部209c呈与连接部131h的内周面131h3一致的圆锥形状,并如图14、图19所示那样通过焊接等安装于内周面131h3,由此将扩散部件209安装固定于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131内。
因此,能够配合着与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131的排气管部131a连接的催化剂142的上游侧的空间、即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131的连接部131h而以优选的配置简单且容易地设置扩散部件209,并能相对于催化剂142提高废气的扩散效果。
整流板209a朝向连接部131h的中心侧形成为一片,外周缘部209c朝向周围设有两片,从整流板209a到外周缘部209c且在上游侧周缘209b设有两处使废气流动的上游侧与下游侧相通的连通开口290,在整流板209a的下游中心附近同样设有两处连通开口290。
图20是基于图14中的大致XX-XX向视而得到的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131的底面剖视图,是扩散部件209及上游侧排气管122以未剖切的方式示出、且关于上游侧排气管122及排气管部131a的弯曲方向而示出排气管部131a、扩散部件209、催化剂142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另外,图21是基于图14中的大致XXI向视而得到的作为图20图示部分的局部截面的底面立体图。
如图20、图21所示,催化剂142的中心轴线、即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131的外壳部141的中心轴线X相对于排气管部131a的排气管部弯曲部131a1的下游端131a2的中心轴线Y向弯曲方向外侧(图中的箭头O)偏移。
另外,扩散部件209也相对于中心轴线Y向弯曲方向外侧(图中的箭头O)偏移。
因此,从上游侧排气管122的弯曲部122f及排气管部131a的排气管弯曲部131a1通过并偏向弯曲方向外侧流动过来的废气会接触到向弯曲方向外侧偏移的扩散部件209的整流板209a,一部分被向催化剂142中心方向、弯曲方向内侧引导。
另一方面,从扩散部件209的连通开口290通过后的废气直线前进,但由于催化剂142的中心轴线X向弯曲方向外侧偏移,所以能够避免废气被偏向弯曲方向外侧的催化剂142引导。
如图10及图11所示,在跨骑型车辆1中设有用于将曲轴箱34与排气装置120连结、并以曲轴箱34支承排气装置120的排气装置连结部135。排气装置连结部135通过将在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的曲轴箱34的前表面朝向前方延伸的曲轴箱侧支撑件136、与在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131的下游侧朝向后方延伸的排气装置侧支撑件137连结而构成。如图5及图10所示,曲轴箱侧支撑件136与上述排气装置侧支撑件137在车宽方向上偏移配置,且曲轴箱侧支撑件136与排气装置侧支撑件137在车宽方向上重叠地连结。
曲轴箱侧支撑件136在曲轴箱34的下部以朝向前方延伸的方式突出设置,并在前端的中央形成有未图示的螺栓穿插孔。
如图10至图12所示,排气装置侧支撑件137通过焊接而安装于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131的下游侧的后表面。如图10所示,排气装置侧支撑件137在侧视呈大致三角形的支承部件137a上固定有圆筒形的安装部件137b,在安装部件127b的中央形成有螺栓穿插孔(未图示)。
在曲轴箱侧支撑件136的螺栓穿插孔和排气装置侧支撑件137的螺栓穿插孔中穿插作为紧固部件的螺栓139并进行螺合,由此,排气装置120支承于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
如图10所示,排气装置120通过排气装置连结部135而支承于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因此容纳于排气装置120的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131内的催化剂装置140如以下那样配置。
如图4所示,催化剂装置140配置于空间R,该空间R位于曲轴箱34的前端34a的前方且位于汽缸部35下方。催化剂装置140在空间R内以其轴线140a指向车宽方向的朝向、即以在仰视时轴线140a与从曲轴箱分割面CS通过的假想线C大致正交的朝向,大致水平地配置。换言之,催化剂装置140的轴线140a与曲轴33大致平行。催化剂142和与曲轴33平行的轴线140a配置于同轴上。即,催化剂142将长度方向朝向车宽方向配置,且配置于与曲轴33平行的轴线140a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催化剂装置140以轴线140a与曲轴33大致平行的方式配置,但只要以轴线104a大致朝向车宽方向的方式配置即可,也可以不与曲轴33完全平行地配置。例如若轴线140a大致朝向车宽方向,则也可以以轴线140a并不水平而是倾斜的方式配置催化剂装置140。
具体而言,催化剂装置140配置于曲轴箱34的前端34a的前方且配置于汽缸盖35b的排气管连接部35e的后方。另外,催化剂装置140位于油盘部34b的前端部的下表面的上方且位于汽缸体35a及汽缸盖35b的下表面的下方。另外,催化剂装置140位于座椅架20、20的扩宽部21a、21a的下方,并且如图5所示在车宽方向上位于左右的扩宽部21a、21a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21b、21b之间。另外,如图1所示,催化剂装置140与直线状的假想线U1相比配置于上方,其中该假想线U1将位于下罩48后部的下罩48的下端和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的曲轴箱34的下端连结。
催化剂装置140配置于上游侧排气管122与曲轴箱34的前端34a之间。另外,催化剂装置140以其车宽方向的长度方向中心线140b相对于从跨骑型车辆1的曲轴箱分割面CS通过的假想线C位于车宽方向的一侧、即消音器37所在的一侧的方式,在车宽方向上偏移配置。
催化剂装置140与车宽方向的一侧的座椅架20的扩宽部21a相比位于车宽方向的内侧。
另外,如图4所示,催化剂装置140配置于假想线L1与假想线L2之间的区域,其中假想线L1对将连接部件38连结于发动机托架28、28的枢轴39、和曲轴箱34的前端34a进行连结,假想线L2对与排气装置120的上游侧排气管122的上游端连接的汽缸盖35b的排气管连接部35e、和枢轴39进行连结。在此,假想线L2以从排气管连接部35e的前端通过的方式配置。
另外,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催化剂装置140在曲轴箱34的前端34a的前方,配置于俯视时至少一部分与汽缸部35重叠的位置。
在本第1实施方式中,由于连接部件38配置于曲轴箱34的上方,所以能够在汽缸部35的下方且在假想线L1与假想线L2之间的区域内确保空间,并能在该空间内配置催化剂装置140。因此,能够以催化剂装置140不会碰到催化剂装置140周边的其它零件的方式紧凑地配置催化剂装置140。
更具体而言,催化剂装置140配置于汽缸盖35b的排气管连接部35e与曲轴箱34的前端34a之间,因此能够在确保从排气管连接部35e延伸的上游侧排气管122的配置空间的同时,有效利用上游侧排气管122与前端34a之间的空间,紧凑地配置催化剂装置140。
另外,排气装置120具备侧方延伸部122e及弯曲部122f,并在向与消音器37相反的一侧沿车宽方向延伸之后折回且与催化剂装置140连接,因此能够较长地确保上游侧排气管122的管长,能够根据发动机30的要求特性来增长上游侧排气管122。
另外,催化剂装置140的车宽方向的长度方向中心线140b与从跨骑型车辆1的曲轴箱分割面CS通过的假想线C相比向消音器37侧偏移,因此能够较长地确保上游侧排气管122的管长。
下游侧排气管123具备:弯曲部62a,其在从催化剂装置140的一侧端63b向车宽方向的一侧延伸之后向后方弯曲;和后方延伸部62b,其从弯曲部62a向后方延伸并与消音器37的前端37b连接。后方延伸部62b从风扇罩57的下方通过并向后方延伸。在下游侧排气管123安装有对排气中的氧进行检测的第2氧传感器65(氧传感器、图4)。这样,通过将第2氧传感器65设于催化剂装置140的下游的下游侧排气管123,能够对从催化剂装置140通过后的排气的氧浓度进行检测。
如图4所示,护罩56的汽缸罩58配合着汽缸部35的轴线35d配置为向前方上升,汽缸罩58的下表面部以随着从催化剂装置140后方的位置趋向催化剂装置140而位于上方的方式倾斜。
在汽缸罩58的下表面部中的面对催化剂装置140的部分,形成有向上方凹陷以避让催化剂装置140的上表面的避让部58b。避让部58b位于排气管通孔58a的后方。通过避让部58b能够确保催化剂装置140与汽缸罩58的距离,因此即使是将催化剂装置140设于汽缸部35下方的结构,也能降低催化剂装置140的热量对汽缸罩58的影响。
图7是侧支架52及催化剂装置140的周边部的左侧概要图。
如图7所示,在以侧支架转动轴52a为中心使侧支架52转动而使侧支架52成为收起状态的情况下,棒状的侧支架52沿前后方向延伸,除去其前端部的大部分从车宽方向的外侧与上游侧排气管122及催化剂装置140重叠。由此,能够利用侧支架52从侧方保护上游侧排气管122及催化剂装置140,并且能够使上游侧排气管122及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131难以被看到,能够提高外观性。
另外,侧支架52具备从收起状态下的前后的中间部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延伸的操作部52b。操作部52b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弯曲并向上方延伸。操作部52b是在驾驶员操作侧支架52时供其勾到脚上进行操作的部分。在收起状态下,操作部52b从外侧与上游侧排气管122重叠,因此通过操作部52b能够使上游侧排气管122难以被看到,并且能够保护上游侧排气管122。
如图1所示,将中央支架51设为收起状态的情况下的中央支架51的下端51b成为跨骑型车辆1的最低离地高度的基准点。下端51b相对于后轮3分别位于左右的侧方,是在使跨骑型车辆1向左右倾斜(bank)时最先与路面接触的部分。
催化剂装置140与中央支架51的下端51b相比配置于上方。因此,即使是将催化剂装置140配置于汽缸部35下方的结构,也能将催化剂装置140相对于路面配置于足够高的位置。
如图4~图6所示,横梁23配置在上游侧排气管122及催化剂装置140的前方且配置在上游侧排气管122及催化剂装置140的上方,但从横梁23的下端向后方延伸的水平线H(图4)与催化剂装置140的上部重叠。另外,催化剂装置140在车宽方向上处于与横梁23重叠的位置。即,在从前面观察时,横梁23的下部从前方与上游侧排气管122及催化剂装置140重叠。因此,通过横梁23能够从前方保护上游侧排气管122及催化剂装置140。
脚踏板11的后端部由支承架27、27从下方支承。另外,支承架27、27对落座于座椅10后部的同乘者用的纵列踏板(tandem step)8(图1)进行支承。左右的支承架27、27于在前后方向上与催化剂装置140重叠的位置处,位于催化剂装置140的车宽方向的外侧。因此,即使在使跨骑型车辆1成为倒向侧方的状态的情况下,由于支承架27、27比催化剂装置140先着地,所以也能有效地保护催化剂装置140。
图8是图1的VIII-VIII剖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8中,脚踏板11与下罩48之间的空间内的零件仅图示了下车架19、19,其它零件均未图示。
如图1及图8所示,在座椅10前端的下方的中央下罩50上形成有贯穿中央下罩50的上开口86及下开口87(开口)。
上开口86形成为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狭缝状,位于汽缸部35的前方且位于汽缸部35的上方。上开口86具备从其周缘部的下缘向后上方延伸的下壁部86a。
跨骑型车辆1的行驶风的一部分从上开口86进入中央下罩50的内侧,由下壁部86a引导而向后上方流动,并以沿着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的上表面的方式向后方流动而排出至外部。通过该行驶风能够将附着于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的周边部的灰尘等吹到外部。
下开口87形成为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狭缝状,位于上开口86的下方。如图2及图8所示,下开口87位于汽缸部35的前方、且与作为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的最上端的汽缸部35的上端相比位于下方。
下开口87具备从其周缘部的上缘向后下方延伸的上壁部87a。上壁部87a以指向催化剂装置140的方式向后下方倾斜。
跨骑型车辆1的行驶风的一部分从下开口87进入中央下罩50的内侧,由上壁部87a引导而向后下方流动,并以沿着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的下表面的方式向后方流动且从催化剂装置140的周围通过,之后排出至外部。通过该行驶风能够有效地冷却催化剂装置140。
如图5所示,在护罩56的汽缸罩58的下表面形成有将冷却风扇55的冷却风向催化剂装置140引导的导风口88。导风口88在仰视时配置于与催化剂装置140重叠的位置,并且与排气管通孔58a连续地形成。此外,导风口88也可以形成为排气管通孔58a之外的孔。
通过冷却风扇55的驱动而从空气引入口57a(图6)被引入到护罩56内的冷却风从护罩56通过而冷却汽缸部35,并从排气管通孔58a及导风口88被排出。从导风口88排出的冷却风碰到催化剂装置140并对催化剂装置140进行冷却。因此,能够利用冷却风扇55的冷却风有效地冷却催化剂装置140。
图9是图1的IX-IX剖视图。
如图9所示,在护腿板47的下端部形成有将护腿板47前后贯穿的前侧开口47a。护腿板47从前方覆盖落座于座椅10的乘员的腿。
前侧开口47a位于前轮2的后方,并且与前挡泥板9的后端相比位于下方。前侧开口47a使脚踏板11与下罩48之间的空间(图8)向前方开放。脚踏板11在侧视时向后方延伸至与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的前端重叠的位置。脚踏板11与下罩48之间的空间的后端向汽缸部35的下表面侧开放。
跨骑型车辆1的行驶风的一部分从前侧开口47a流入脚踏板11与下罩48之间的空间,从该空间通过并向后方流动,从而碰上汽缸部35下方的催化剂装置140。因此,通过从前侧开口47a流入的行驶风能够有效地冷却催化剂装置140。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跨骑型车辆1具备:车身架12;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其具有曲轴箱34及大致水平配置的汽缸部35,且经由连接部件38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车身架12;排气装置120,其与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连接;和催化剂装置140,其配置于排气装置120的中途,连接部件38配置于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的上方,在侧视时,催化剂装置140与汽缸部35相比配置于下方,并位于假想线L1与假想线L2之间的区域,其中假想线L1对将连接部件38连结于车身架12的枢轴39、和曲轴箱34的前端34a进行连结,假想线L2对与排气装置120的一端连接的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的排气管连接部35e、和枢轴39进行连结,该跨骑型车辆1设有将所述曲轴箱34与排气装置120连结的排气装置连结部135。由此,通过将连接部件38配置于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的上方,能够在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的下方确保空间,并能利用该空间配置催化剂装置140。另外,由于催化剂装置140位于将枢轴39和曲轴箱34的前端34a连结的假想线L1、与将排气管连接部35e和枢轴39连结的假想线L2之间的区域,所以能够以催化剂装置140不会碰到其它周边零件的方式紧凑地配置催化剂装置140。另外,由于设有将曲轴箱34与排气装置120连结的排气装置连结部135,所以即使在排气管121及催化剂装置140与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一起摆动的情况下,也能相对于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的摆动而稳定地支承催化剂。
将催化剂装置140以其长度方向指向车宽方向的朝向配置,在仰视时,以催化剂装置140的长度方向中心线140b为基准,将排气装置连结部135、和将排气管121与汽缸部35连接的排气管连接部35e以左右分开的方式配置,因此,催化剂装置140的长度方向中心线140b位于将汽缸部35和排气管121连接的排气管连接部35e、与将排气装置120连结于曲轴箱34的排气装置连结部135之间,从而能够稳定地利用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支承催化剂装置140。
排气装置连结部135具有曲轴箱侧支撑件136、和与曲轴箱侧支撑件136连结的排气装置侧支撑件137,将曲轴箱侧支撑件136与排气装置侧支撑件137以在车宽方向上偏移的方式配置,并将曲轴箱侧支撑件136与排气装置侧支撑件137在车宽方向上重叠地连结,因此,能够提高支承刚性。
排气装置连结部135的排气装置侧支撑件137设于容纳催化剂装置140的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131,因此,通过在重量大的催化剂装置140上设置排气装置侧支撑件137,能够稳定地支承催化剂装置140。
排气装置120的排气管121具有:从汽缸部35的排气管连接部35e向下方延伸的垂直部122g;与所述垂直部122g的下游侧连续且相对于曲轴箱分割面CS向一侧延伸的侧方延伸部122e;和与侧方延伸部122e连续且呈U字形折回的弯曲部121a,曲轴箱侧支撑件136相对于曲轴箱分割面CS设于另一侧,因此,即使在排气管121相对于曲轴箱分割面CS向一侧迂回延伸、排气装置120的重量增加的情况下,通过相对于曲轴箱分割面CS在另一侧设置曲轴箱侧支撑件136,也能将催化剂装置140稳定地支承于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
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引导发动机30的废气的排气管121、和配置于该排气管121内的中途的催化剂装置140,排气管121具有容纳催化剂装置140的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131,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131具备容纳催化剂装置140的催化剂箱部131b及与催化剂箱部131b一体地设置的排气管部131a,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131由沿着废气流动方向分割的一对上半体132和下半体133构成,是通过焊接使上半体132的接合缘部132e与下半体133的接合缘部133e合在一起而成为一体的构造,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131的催化剂箱部131b具备保持催化剂装置140的缩径部132f、133f,相对于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131的分割方向垂直地进行了切断时的与缩径部132f、133f相同的截面中的接合缘部132e、133e,为比催化剂装置140的外径大的扩径部132f1、133f1,因此,通过利用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131的缩径部132f、133f保持催化剂装置140,无需另行设置用于保持催化剂装置140的保持架或衬垫就能保持催化剂装置140。
另外,保持催化剂装置140的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131由沿着废气流动方向分割的一对上半体132及下半体133构成,将相对于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131的分割方向垂直地进行了切断时的与缩径部132f、133f相同的截面中的接合缘部132e、133e设为了比催化剂装置140的外壳部141的外径大的扩径部132f1、133f1,由此,无需使SUS绒或衬垫介于催化剂装置140与保持催化剂装置140的缩径部132f、133f之间来设置间隙,能够削减零件数而以简单的构造保持催化剂装置140。
另外,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131是将上半体132的接合缘部132e与下半体133的接合缘部133e焊接而使上半体132与下半体133成为一体的构造,另外,将相对于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131的分割方向垂直地进行了切断时的与缩径部131f、132f、133f相同的截面中的接合缘部132e、133e设为了比催化剂装置140的外壳部141的外径大的扩径部131f1、132f1、133f1,因此,能够在由缩径部131f、132f、133f保持催化剂装置140的同时,不使催化剂装置140的外壳部141与催化剂箱部132b、133b的接合缘部132e、133e接触地将上半体132和下半体133的接合缘部132e、133e焊接,能够防止催化剂装置140熔接于接合缘部132e、133e。
另外,催化剂装置140具备成为外壳的筒状的外壳部141、和收纳于外壳部141内的催化剂142,与缩径部131f、132f、133f相同的截面中的接合缘部132e、133e的扩径部131f1、132f1、133f1设置为在与外壳部141之间存在间隙146,并且缩径部131f、132f、133f与外壳部141抵接,因此,能够利用上半体132和下半体133的缩径部131f、132f、133f保持催化剂装置140的外壳部141,并且在焊接时能够防止催化剂装置140的外壳部141熔接于接合缘部132e、133e。
另外,所述催化剂箱部131b与催化剂装置140的外壳部141相比直径较大,且具备以在与外壳部141之间存在间隙145的方式设置的箱部131g、132g、133g,因此,即使在催化剂142成为高温的情况下,催化剂142的热量也难以传递至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131。
通过将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131的缩径部132f、133f设于催化剂装置140的废气流动方向上的上游侧,能够利用缩径部132f、133f保持催化剂装置140的外壳部141的上游侧的上游侧保持部141a而废除衬垫或保持部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游侧排气管122及催化剂装置排气管130的排气管部131a分别具有弯曲部122f、排气管弯曲部131a1,在上游侧排气管的排气管弯曲部131a1的下游配置有催化剂142,催化剂142的中心轴线X相对于排气管部131a的排气管弯曲部131a1的中心轴线Y向弯曲方向外侧(图20、图21图示的O)偏移,相对于排气管部131a的中心轴线Y在弯曲方向外侧(图20、图21图示的O)且在催化剂142的上游配置有扩散部件209,能够使废气容易与配置于排气管部131a的排气管弯曲部131a1的弯曲方向内侧下游且废气难以接触的部位的催化剂142接触,并且能够配合着与排气管部131a连接的催化剂142的上游侧的空间、即连接部131h而容易地设置扩散部件209,能够相对于催化剂142提高废气的扩散效果。
因此,能够有效地净化废气,并且能够防止废气偏向弯曲方向外侧流动以使废气与催化剂142均匀接触。
另外,扩散部件209具有整流板209a,该整流板209a相对于排气管部131a的排气管弯曲部131a1的下游端131a2的中心轴线Y以锐角θ倾斜、且与废气的流动相对并朝向弯曲方向内侧,因此,能够在抑制流动阻力的同时改变废气的流动方向,能够使废气容易与全部催化剂142接触。
另外,在整流板209a设有将废气流动的上游侧与下游侧连通的连通开口290,因此,通过在相对于排气管部131a的排气管弯曲部131a1的下游端131a2的中心轴线Y以锐角θ倾斜且与废气的流动相对的整流板209a上设有连通开口290,能够分成从连通开口290通过并向被从排气管部131a引导出的方向流动的废气、和由整流板209a改变了流动方向的废气,能够有效地分散废气,并能使废气暴露于全部催化剂142以进行高效的净化。
另外,采用了以下结构:在排气管弯曲部131a1的下游连接有容纳了催化剂142的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131,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131具备在催化剂142的上游侧沿着废气的流动方向扩径的连接部131h,在连接部131h内配置有扩散部件209,因此,在催化剂箱7内理想地设置有催化剂142和连接部131h内的扩散部件209,能够紧凑且高效地构成跨骑型车辆1的排气装置120。
而且,扩散部件209具有外周缘部209c,该外周缘部209c以使整流板209a的上游侧周缘209b向外周侧下游方向折回、并沿着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131的连接部131h的内周面131h3的方式形成,且外周缘部209c安装于连接部131h,因此,扩散部件209成为能够简单且容易地安装为理想配置的构造。
另外,在仰视时,车身架12具备随着趋向后方而在车宽方向上间隔变大的扩宽部21a、21a,催化剂装置140与扩宽部21a、21a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21b、21b相比配置于车宽方向内侧,因此,能够通过扩宽部21a、21a从车宽方向外侧保护催化剂装置140。另外,由于能够将有重量的催化剂装置140配置于车宽方向的中央侧,所以能够谋求车宽方向的质量集中化。另外,设有将跨骑型车辆1支承为直立状态的中央支架51,催化剂装置140与中央支架51的下端51b相比配置于上方,因此,能够将催化剂装置140配置于汽缸部35的下方且与中央支架51的下端51b相比配置于上方,能够将催化剂装置140相对于路面配置于高位置。
另外,在车身架12上安装有侧支架52,在将侧支架52收起后的状态下,当侧视时,侧支架52与催化剂装置140的至少一部分重叠。因此,能够利用侧支架52从侧方保护催化剂装置140,并且能够利用侧支架52使催化剂装置140难以被看到,能够提高外观性。
另外,在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上安装有空冷用的护罩56,护罩56的汽缸罩58以随着从催化剂装置140后方的位置趋向催化剂装置140而位于上方的方式倾斜,并且在面对催化剂装置140的位置具备避让部58b。由此,通过护罩56的避让部58b能够确保催化剂装置140与护罩56的距离,能够抑制催化剂装置140的热量影响护罩56。
另外,在容纳于曲轴箱34内的曲轴33上安装有冷却风扇55,护罩56具备将冷却风扇55的冷却风向催化剂装置140引导的导风口88。因此,能够将冷却风扇55的冷却风从导风口88向催化剂装置140引导,能够冷却催化剂装置140。
另外,在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的上方配置有乘员用的座椅10,在座椅10前端的下方配置有中央下罩50,中央下罩50在与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的最上端相比靠下方的位置具备下开口87,下开口87以指向催化剂装置140的方式向斜下方倾斜配置。由此,能够从中央下罩50的下开口87将行驶风向催化剂装置140引导,能够利用行驶风冷却催化剂装置140。
另外,在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的前方配置有脚踏板11,在脚踏板11的前方配置有护腿板47,护腿板47具备向催化剂装置140导风的前侧开口47a。由此,能够从护腿板47的前侧开口47a将行驶风向催化剂装置140引导,能够利用行驶风冷却催化剂装置140。
另外,催化剂装置140以其长度方向指向车宽方向的方向配置,车身架12具有左右一对下车架19、19,并设有将下车架19、19沿车宽方向连接的横梁23,在从前面观察时,横梁23与催化剂装置140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由此,能够通过横梁23从前方保护催化剂装置140。另外,催化剂装置140以其长度方向指向车宽方向的方向配置,催化剂装置140的车宽方向的长度方向中心线140b与从跨骑型车辆1的曲轴箱分割面CS通过的假想线C相比向车宽方向的一侧(一方)偏移,因此,能够较长地确保催化剂装置140的上游侧的上游侧排气管122的管长。
另外,与排气装置120的后端连接的消音器37设于车宽方向的一侧,排气管连接部35e设于汽缸部35的下表面,催化剂装置140在排气管连接部35e的后方且在曲轴箱34的前端34a的前方以其长度方向指向车宽方向的朝向配置,排气装置120具备:上游侧排气管122,其在从排气管连接部35e在催化剂装置140的前方向下方且向车宽方向的另一侧延伸之后,向车宽方向的一侧折回,并与催化剂装置140的车宽方向的另一侧端连接;和下游侧排气管123,其从催化剂装置140的车宽方向的一侧端向后方延伸并与消音器37连接。由此,通过将从汽缸部35的下表面延伸的上游侧排气管122在向消音器37侧的相反侧延伸之后折回并与催化剂装置140的另一端连接,能够较大地确保上游侧排气管122的长度。另外,能够利用上游侧排气管122与曲轴箱34的前端34a之间的空间紧凑地配置催化剂装置140。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要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设计变更,在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当然包括将跨骑型车辆、内燃机等以各式各样的方式实施的情况。
此外,为了便于说明而对图示的实施方式的左右配置的部分进行了说明,但即使左右配置不同,只要在发明要旨的范围内就包含于本发明。
附图标记说明
1:跨骑型车辆,2:车身架,10:座椅,11:脚踏板,12:车身架,13: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9:下车架(车架),
21a:扩宽部,21b:车宽方向外侧端部,23:横梁,
30:发动机,33:曲轴,34:曲轴箱,34a:前端,35:汽缸部,35e:排气管连接部,37:消音器,38:连接部件,39:枢轴(连结部),
47:护腿板,47a:前侧开口,
50:中央下罩,51:中央支架,51b:下端,52:侧支架,55:冷却风扇,56:护罩,57:风扇罩,58b:避让部,61:连接部件连结部,
120:排气管,121:排气管,121a:弯曲部,122e:侧方延伸部,122g:垂直部,131: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131a1:排气管弯曲部,131b:催化剂箱部,131f:缩径部,131f1:扩径部,131h:连接部,131h1:内周上部,131h2:内周下部,131h3:内周面,132:上半体,132e:接合缘部,132f:缩径部,132f1:扩径部,133:下半体,133e:接合缘部,133f:缩径部,133f1:扩径部,
135:排气装置连结部,136:曲轴箱侧支撑件,137:排气装置侧支撑件,
140:催化剂装置,140b:长度方向中心线,141:外壳部,141a:上游端,141b:下游端,145:间隙,146:间隙,
209:扩散部件,290:连通开口,CS:曲轴箱分割面,C:从曲轴箱分割面CS通过的假想线,CX:(催化剂箱部131b、外壳部141、催化剂142的)中心轴线,Y:(排气管弯曲部131a1的)中心轴线。

Claims (15)

1.一种跨骑型车辆,具备:
车身架(12);
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其具有曲轴箱(34)及大致水平配置的汽缸部(35),且经由连接部件(38)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车身架(12);和
排气装置(120),其与所述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连接,且具备排气管(121)及配置于该排气管(121)的中途的催化剂装置(140),
该跨骑型车辆的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管(121)从所述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向下方延伸,
所述排气管(121)具备:在内部容纳所述催化剂装置(140)的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131);配置在所述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131)的上游侧的上游侧排气管(122);和配置在所述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131)的下游侧的下游侧排气管(123),
所述催化剂装置(140)的直径大于所述上游侧排气管(122)的直径及所述下游侧排气管(123)的直径,
所述连接部件(38)配置于所述曲轴箱(34)的上方,
在侧视时,所述催化剂装置(140)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汽缸部(35)相比配置于下方,并位于对将所述连接部件(38)连结于所述车身架(12)的连接部件连结部(61)和所述曲轴箱(34)的前端进行连结的假想线(L1)、与对与所述排气管(121)的一端连接的所述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的排气管连接部(35e)和所述连接部件连结部(61)进行连结的假想线(L2)之间的区域,
该跨骑型车辆设有将所述曲轴箱(34)与所述排气装置(120)连结的排气装置连结部(135),所述排气装置连结部(135)具有从所述曲轴箱(34)向前方延伸的曲轴箱侧支撑件(136)、和从所述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131)向后方延伸的排气装置侧支撑件(13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剂装置(140)以其长度方向指向车宽方向的朝向配置,
在仰视时,以所述催化剂装置(140)的长度方向中心线(60b)为基准,所述排气装置连结部(135)和将所述排气管(121)与所述汽缸部(35)连接的所述排气管连接部(35e)以左右分开的方式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曲轴箱侧支撑件(136)与所述排气装置侧支撑件(137)在车宽方向上偏移配置,
所述曲轴箱侧支撑件(136)与所述排气装置侧支撑件(137)在车宽方向上重叠地连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装置连结部(135)的所述排气装置侧支撑件(137)设于容纳所述催化剂装置(140)的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131)。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曲轴箱(34)是以曲轴箱分割面(CS)分开的左右两部分,
所述排气装置(120)的所述排气管(121)具有:从汽缸部(35)的排气管连接部(35e)向下方延伸的垂直部(122g);与所述垂直部(122g)的下游侧连续且在仰视时相对于从所述曲轴箱(34)的曲轴箱分割面(CS)通过的假想线(C)向一侧延伸的侧方延伸部(122e);和与所述侧方延伸部(122e)连续且呈U字形折回的弯曲部(121a),
曲轴箱侧支撑件(136)在仰视时相对于从所述曲轴箱分割面(CS)通过的所述假想线(C)设于另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具有排气装置,该排气装置具备引导内燃机(30)的废气的排气管(121)、和配置于该排气管(121)内的中途的催化剂装置(140),
所述排气管(121)具有容纳所述催化剂装置(140)的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131),
所述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131)具备容纳所述催化剂装置(140)的催化剂箱部(131b),
所述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131)具有沿着废气流动方向分割的第1半体(132)和第2半体(133),是所述第1半体(132)与所述第2半体(133)各自的接合缘部(132e、133e)合在一起而成为一体的构造,
所述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131)的催化剂箱部(131b)具备保持所述催化剂装置(140)的缩径部(131f、132f、133f),
相对于所述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131)的分割方向垂直地进行了切断的情况下的与所述缩径部(131f、132f、133f)相同的截面中的所述接合缘部(132e、133e),为比所述催化剂装置(140)的外径大的扩径部(131f1、132f1、133f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131)是将所述第1半体(132)与所述第2半体(133)各自的接合缘部(132e、133e)焊接而使所述第1半体(132)与所述第2半体(133)成为一体的构造。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剂装置(140)具备成为外壳的筒状的外壳部(141)、和收纳于所述外壳部(141)内的催化剂(142),
所述扩径部(131f1、132f1、133f1)设置为在与所述外壳部(141)之间存在间隙(146),
所述缩径部(131f、132f、133f)与所述外壳部(141)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剂箱部(131b)具备与所述外壳部(141)相比直径较大的箱部(131g、132g、133g),
所述箱部(131g、132g、133g)设置为在与所述外壳部(141)之间存在间隙(145)。
10.根据权利要求6~9中任一项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缩径部(131f、132f、133f)设于催化剂装置(140)的废气流动方向上的上游侧,并保持催化剂装置(140)。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具有排气装置,该排气装置具备具有弯曲部(121a)的排气管(121)、和在所述排气管(121)内配置于所述排气管(121)的所述弯曲部(121a)的下游的催化剂(142),
所述催化剂(142)的中心轴线(X)相对于所述排气管(121)的所述弯曲部(121a)的中心轴线(Y)向弯曲方向外侧偏移,
相对于所述排气管(121)的所述中心轴线(Y)在弯曲方向外侧、且在所述催化剂(142)的上游配置有扩散部件(209)。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部件(209)具有整流板(209a),该整流板(209a)相对于所述排气管(121)的弯曲部(121a)的下游端(121b)的中心轴线(Y)以锐角(θ)倾斜,且与废气的流动相对并相对于所述排气管(121)的所述中心轴线(Y)朝向弯曲方向内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板(209a)具有将废气流动的上游侧与下游侧连通的连通开口(290)。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弯曲部(121a)的下游连接有容纳了所述催化剂(142)的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131),
所述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131)具备在所述催化剂(142)的上游侧沿着废气的流动方向扩径的连接部(131h),
在该连接部(131h)内配置有所述扩散部件(209)。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部件(209)具有以使所述整流板(209a)的上游侧周缘(209b)向外周侧下游方向折回、并沿着所述催化剂装置容纳排气管(131)的所述连接部(131h)的内周面(131h3)的方式形成的外周缘部(209c),且该外周缘部(209c)安装于所述连接部(131h)。
CN201880022276.6A 2017-03-29 2018-02-09 跨骑型车辆 Active CN11047571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65112 2017-03-29
JP2017-065112 2017-03-29
JP2017067967 2017-03-30
JP2017-067967 2017-03-30
PCT/JP2018/004748 WO2018179915A1 (ja) 2017-03-29 2018-02-09 鞍乗型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75711A CN110475711A (zh) 2019-11-19
CN110475711B true CN110475711B (zh) 2021-08-17

Family

ID=636751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22276.6A Active CN110475711B (zh) 2017-03-29 2018-02-09 跨骑型车辆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920639B2 (zh)
EP (1) EP3604106B1 (zh)
JP (1) JP6736762B2 (zh)
CN (1) CN110475711B (zh)
WO (1) WO201817991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65142B2 (ja) * 2017-09-25 2020-03-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排気装置
WO2023189500A1 (ja) * 2022-03-31 2023-10-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200409U (zh) * 1985-06-06 1986-12-15
JPH0598959A (ja) * 1991-10-07 1993-04-20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排気装置取付構造
JPH05240036A (ja) * 1992-02-29 1993-09-17 Yamaha Motor Co Ltd 小型自動二輪車
JP2008045515A (ja) * 2006-08-18 2008-02-28 Honda Motor Co Ltd 排気装置用触媒保持構造
CN101469628A (zh) * 2007-12-27 2009-07-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两轮机动车的催化剂配置结构
CN104995381A (zh) * 2013-02-20 2015-10-2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排气净化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32749U (zh) * 1973-07-18 1975-04-09
DE3503086C1 (de) 1985-01-30 1986-06-19 Dipl.-Ing. Bruno Richter GmbH & Co. Elektronische Betriebskontroll-Geräte KG, 8602 Stegaurach Verfahren bzw.Vorrichtung zur Messung der Wanddicke von transparenten Gegenstaenden
JP3466490B2 (ja) 1990-10-24 2003-11-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イング式動力ユニットを備えた自動二輪車
JPH10325316A (ja) * 1997-05-26 1998-12-08 Suzuki Motor Corp 内燃機関の排ガス浄化装置
JP2006250129A (ja) * 2005-03-14 2006-09-21 Honda Motor Co Ltd エンジンの排気装置
JP2013036422A (ja) 2011-08-09 2013-02-21 Suzuki Motor Corp 内燃機関の排気管構造
JP6346117B2 (ja) * 2015-03-26 2018-06-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6571874B2 (ja) 2016-08-10 2019-09-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排気構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200409U (zh) * 1985-06-06 1986-12-15
JPH0598959A (ja) * 1991-10-07 1993-04-20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排気装置取付構造
JPH05240036A (ja) * 1992-02-29 1993-09-17 Yamaha Motor Co Ltd 小型自動二輪車
JP2008045515A (ja) * 2006-08-18 2008-02-28 Honda Motor Co Ltd 排気装置用触媒保持構造
CN101469628A (zh) * 2007-12-27 2009-07-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两轮机动车的催化剂配置结构
CN104995381A (zh) * 2013-02-20 2015-10-2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排气净化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R112019018814A2 (pt) 2020-04-14
EP3604106A4 (en) 2020-07-01
WO2018179915A1 (ja) 2018-10-04
EP3604106B1 (en) 2022-06-22
US20200318517A1 (en) 2020-10-08
EP3604106A1 (en) 2020-02-05
CN110475711A (zh) 2019-11-19
JP6736762B2 (ja) 2020-08-05
JPWO2018179915A1 (ja) 2020-02-20
US10920639B2 (en) 2021-0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571874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排気構造
ES2800679T3 (es) Vehículo de tipo silla de montar y unidad de motor de cuatro tiempos monocilíndrico
US20070277517A1 (en) Exhaust pipe structure
WO2016098901A1 (ja) 鞍乗型車両
US9016422B2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CN110475711B (zh) 跨骑型车辆
CN106661993B (zh) 骑乘式车辆和单缸四冲程发动机单元
CN110131021B (zh) 鞍座型车辆
JP6831485B2 (ja) 鞍乗型車両
JP6492940B2 (ja) 鞍乗型車両
JP5820121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吸気装置
JP6690440B2 (ja) 排気ガスセンサの配置構造
JP2017150310A (ja) エンジンユニット及び鞍乗型車両
JP4786466B2 (ja) エアクリーナ構造
JP2007321595A (ja) 自動二輪車
CN112567115B (zh) 排气系统
WO2023189500A1 (ja) 鞍乗型車両
JP5659681B2 (ja) 内燃機関の消音装置
BR112019018814B1 (pt) Veículo do tipo para montar em selim e veículo do tipo de montar em selim que inclui um dispositivo de escap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