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71450B - 在高度速度剖面内直接规划再入轨迹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在高度速度剖面内直接规划再入轨迹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71450B
CN110471450B CN201910807220.8A CN201910807220A CN110471450B CN 110471450 B CN110471450 B CN 110471450B CN 201910807220 A CN201910807220 A CN 201910807220A CN 110471450 B CN110471450 B CN 11047145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entry
track
altitude
maximum value
trajecto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80722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471450A (zh
Inventor
周文雅
聂振焘
杨峰
刘凯
王冠珺
李哲
徐洪刚
高飞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910807220.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471450B/zh
Publication of CN1104714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714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4714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71450B/zh
Priority to PCT/CN2020/108383 priority patent/WO2021036778A1/zh
Priority to US17/031,829 priority patent/US11079239B2/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DSYSTEMS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NON-ELECTRIC VARIABLES
    • G05D1/00Control of position, course, altitude or attitude of land, water, air or space vehicles, e.g. using automatic pilots
    • G05D1/10Simultaneous 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hree dimensions
    • G05D1/101Simultaneous 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hree dimen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ircraft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CMEASURING DISTANCES, LEVELS OR BEARINGS; SURVEYING; NAVIGATION; GYROSCOPIC INSTRUMENTS; PHOTOGRAMMETRY OR VIDEOGRAMMETRY
    • G01C21/00Navigation; Navigational instru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C1/00 - G01C19/00
    • G01C21/2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navigational calcul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CMEASURING DISTANCES, LEVELS OR BEARINGS; SURVEYING; NAVIGATION; GYROSCOPIC INSTRUMENTS; PHOTOGRAMMETRY OR VIDEOGRAMMETRY
    • G01C21/00Navigation; Navigational instru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C1/00 - G01C19/00
    • G01C21/24Navigation; Navigational instru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C1/00 - G01C19/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smonautical navig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GCOSMONAUTICS; VEHICLES OR EQUIPMENT THEREFOR
    • B64G1/00Cosmonautic vehicles
    • B64G1/22Parts of, or equip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fitting in or to, cosmonautic vehicles
    • B64G1/62Systems for re-entry into the earth's atmosphere; Retarding or landing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AREA)
  • Feedback Control In General (AREA)
  • Traffic Control Systems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 Navig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高度速度剖面内直接规划再入轨迹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提取飞行器实际工作参数,根据任务需求设置驻点热流最大值
Figure DDA0002183995670000011
动压最大值qmax和过载最大值nmax,求解再入轨迹的高度速度边界,即再入轨迹在高度速度剖面内的下边界;S2、根据再入运动微分方程,求解初始下降段的再入轨迹,并根据初始下降段轨迹确定滑翔段轨迹起点;S3、在高度速度剖面内的下边界的基础上,规划满足终端约束的高度速度剖面内的轨迹,计算对应的倾斜角,得到再入轨迹。所提方法能够准确规划再入轨迹,避免因忽略飞行路径角及其变化率造成再入轨迹可能不满足过程约束的风险,提高再入轨迹的可靠性,运算速率快、求解精度高。

Description

在高度速度剖面内直接规划再入轨迹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航空航天技术领域,具体而言,尤其涉及一种在高度速度剖面内直接规划再入轨迹的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升力式再入航天器具有速度快、航程远、机动性强等优势,能够实现全球快速攻击或者物资运送等军事任务。这种飞行器在再入飞行过程中表现为强非线性、强耦合、动态变化快等动力学特征,加之再入飞行需要满足驻点热流、动压、过载等过程约束和速度、位置、航向误差角等终端约束,使得再入轨迹设计极其困难。
常用描述再入运动的微分方程如下(忽略地球自转);
Figure BDA0002183995650000011
Figure BDA0002183995650000012
Figure BDA0002183995650000013
Figure BDA0002183995650000014
Figure BDA0002183995650000015
Figure BDA0002183995650000016
其中,r表示地心距,θ表示经度,φ表示纬度,V表示速度,γ表示飞行路径角,ψ表示航向角;m表示飞行器质量,g表示重力加速度,L表示升力,D表示阻力,σ表示倾斜角;
Figure BDA0002183995650000017
Figure BDA0002183995650000021
其中ρ表示大气密度;Sref表示飞行器气动参考面积;CL和CD分别为升力系数和阻力系数(通常根据风洞试验得到升力系数、阻力系数与攻角α和速度V的关系)。
除上述六个运动状态量以外,方程中还包含两个控制变量,即倾斜角σ和攻角α。其中,攻角α的控制作用隐含在阻力系数CD和升力系数CL中。
对大气密度采用指数形式的模型,其具体的表达式如下:
ρ=ρ0e-h/β (9)
其中,ρ0是海平面处的大气密度;h代表海拔高度;β为大气常数;
重力模型如下:
Figure BDA0002183995650000022
其中,R0为地球半径,海拔高度h=r-R0,g0为海平面处重力加速度。
设计再入轨迹,须考虑过程约束和终端约束。过程约束包括驻点热流、动压和过载,分别如下:
Figure BDA0002183995650000023
Figure BDA0002183995650000024
Figure BDA0002183995650000025
三种过程约束的边界是关于地心距r和飞行速度V的等式。
终端约束包括飞行速度V达到终端速度要求,以及地心距、待飞航程和航向误差角在一定范围内:
|rf-rTAEM|<Δr (14)
Vf=VTAEM (15)
|Δψf|<ΔψTAEM (16)
Sf<STAEM (17)
其中,下标为f的量代表航天器再入轨迹终点处的值;下标为TAEM的量代表进入末端区域能量管理段时的状态。S表示待飞航程。飞行器所在点、目标点和地心所确定的平面为瞬时目标平面,待飞航程指瞬时目标平面内从当前位置到目标点投影到地球表面的大圆弧长。其中,目标点的经度θT和纬度φT已知。
S=cos-1(sinφsinφT+cosφcosφTcos(θ-θT))×R0 (18)
Δψ=ψLOS-ψ表示航向误差角,是目标点视线方向(Line of Sight,LOS)与当前航向的夹角;ψLOS表示飞行器当前位置到目标点的视线方位角(以正北为基准,顺时针为正),其表达式为:
Figure BDA0002183995650000031
再入轨迹设计就是通过设计两个控制量攻角α和倾斜角σ,使飞行器的运动轨迹满足过程约束和终端约束。其中,攻角α会离线设计完成并事先载入机载计算机,倾斜角通常根据再入任务的实际情况实时在线生成。
目前已有技术为基于“准平衡滑翔条件(Quasi Equilibrium GlidingCondition,QEGC)”的轨迹设计方法和规划飞行路径角剖面方法。
“准平衡滑翔条件”方法假设整个滑翔段飞行路径角γ及其变化率
Figure BDA0002183995650000033
始终为零,则将微分方程(5)转换为代数方程:
Figure BDA0002183995650000032
方程(20)描述了两个控制量攻角α(隐含在升力L中)和倾斜角σ与两个状态量地心距r和飞行速度V之间的关系,又被称作“准平衡滑翔条件(QEGC)”。由于攻角α事先离线设计,因此方程(20)给出了倾斜角σ与地心距r和飞行速度V之间的关系,因此可以通过以上关系求出过程约束和“准平衡滑翔条件”对应的倾斜角σ边界,通过在控制量边界内规划控制量剖面,以达到设计再入轨迹的目的。
由于“准平衡滑翔条件”方法忽略了“飞行路径角及其变化率”,因此设计的再入轨迹可能不满足过程约束,降低了再入轨迹的可靠性。因此在此基础上,一种基于飞行路径角剖面规划的再入轨迹设计方法被提出。
在攻角α事先离线设计并且过程约束最大值已知的情况下,可将过程约束转化为地心距r关于速度V的函数表达式,即可在r-V剖面中绘制过程约束曲线。通过在r-V剖面中寻找初始下降段终点与过程约束的切线以及终端约束点与过程约束的切线,获得飞行路径角下边界。在飞行路径角下边界的基础上,规划满足约束要求的飞行路径角增量,进一步可以通过积分获得高度速度参数,从而求解出倾斜角σ,以达到设计再入轨迹的目的。
上述方法虽然考虑了“飞行路径角及其变化率”的影响,但是在求解倾斜角σ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数值积分求解当前飞行路径角剖面所对应的在r-V剖面内的曲线。这使得在求解过程中,重复地进行了由r-V剖面转换至飞行路径角剖面,再由飞行路径角剖面转换至r-V剖面的过程,降低了轨迹规划的效率。
发明内容
根据上述提出在求解倾斜角σ的过程中,重复地进行了由r-V剖面转换至飞行路径角剖面,再由飞行路径角剖面转换至r-V剖面的过程,降低了轨迹规划的效率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在高度速度剖面内直接规划再入轨迹的方法,不仅提高了再入轨迹的准确性,而且可靠性高,速度快,有利于在再入航天工程中应用。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
一种在高度速度剖面内直接规划再入轨迹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提取飞行器实际工作参数,根据任务需求设置驻点热流最大值
Figure BDA0002183995650000041
动压最大值qmax和过载最大值nmax,求解再入轨迹的高度速度边界,即再入轨迹在高度速度剖面内的下边界。
S2、根据再入运动微分方程,求解初始下降段的再入轨迹,并根据初始下降段轨迹确定滑翔段轨迹起点。
S3、在高度速度剖面内的下边界基础上,规划满足终端约束的高度速度剖面内的轨迹,计算对应的倾斜角,得到再入轨迹。
进一步地,步骤S1中,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1、提取飞行器实际工作参数,根据任务需求设置驻点热流最大值
Figure BDA0002183995650000051
动压最大值qmax和过载最大值nmax
S12、根据驻点热流最大值
Figure BDA0002183995650000052
动压最大值qmax和过载最大值nmax计算再入轨迹的过程约束。
S13、在高度速度剖面内绘制再入轨迹的过程约束,得到再入轨迹的高度速度边界,即再入轨迹下边界hmin(V)。
进一步地,步骤S2中,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21、根据以下再入运动微分方程,求解初始下降段的飞行状态量并在高度速度剖面内绘制初始下降段的再入轨迹;
Figure BDA0002183995650000053
Figure BDA0002183995650000054
Figure BDA0002183995650000055
Figure BDA0002183995650000056
Figure BDA0002183995650000057
Figure BDA0002183995650000058
其中,r表示地心距,θ表示经度,φ表示纬度,V表示速度,γ表示飞行路径角,ψ表示航向角;m表示飞行器质量,g表示重力加速度,L表示升力,D表示阻力,σ表示倾斜角。
S22、根据公式
Figure BDA0002183995650000059
确定初始下降段轨迹的终点,即滑翔段轨迹的起点,其中,δ为根据任务需求选取的小量。
进一步地,步骤S3中,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31、设定高度增量的两个初值Δh1(V)和Δh2(V),其中Δh(V)的形式不唯一,但必须保证其值始终大于零,且通过Δh(V)与下边界求和后,所得轨迹的两个端点位于滑翔段起点以及终端高度速度约束所确定的点。
S32、根据以下公式求出不同速度条件对应的高度值
h(V)=hmin(V)+Δh(V)。
S33、根据公式
Figure BDA0002183995650000061
求取对应的飞行路径角。
S34、根据公式
Figure BDA0002183995650000062
求取对应的倾斜角。
S35、使用倾斜角反转策略,通过改变倾斜角的正负值来满足横向轨迹控制要求。
S36、根据公式
S=cos-1(sinφsinφT+cosφcosφTcos(θ-θT))×R0
计算本轮设计末端点与滑翔段起点间的航程S;其中,φT表示目标点纬度,θT表示目标点经度,R0表示地球半径。
S37、判断当前轨迹是否满足误差要求,若不满足,根据以下公式更新高度增量Δh;
Figure BDA0002183995650000063
其中,下标n(n>2)表示第n次计算所得结果,Sif表示滑翔段起点与目标点间的待飞航程。
S38、反复执行步骤S32至S36,直至满足误差要求。
进一步地,步骤S12中,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驻点热流最大值
Figure BDA0002183995650000064
动压最大值qmax和过载最大值nmax计算再入轨迹的过程约束,具体表达式如下:
根据以下公式求解当驻点热流达到最大值时对应的飞行速度VQ和地心距rQ
Figure BDA0002183995650000065
其中,kQ表示飞行器参数,ρ表示大气密度;
根据以下公式求解当动压达到最大值时对应的飞行速度Vq和地心距rq
Figure BDA0002183995650000071
根据以下公式求解当过载达到最大值时对应的飞行速度Vn和地心距rn
Figure BDA0002183995650000072
其中,L表示升力,D表示阻力;
经过上述计算可以求得包括驻点热流约束、动压约束以及过载约束在内的再入轨迹过程约束。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所述的在高度速度剖面内直接规划再入轨迹的方法,能够准确规划再入轨迹,避免因忽略飞行路径角及其变化率造成再入轨迹可能不满足过程约束的风险,提高再入轨迹的可靠性,运算速率快、求解精度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以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在高度速度剖面内直接规划再入轨迹的方法的计算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高度速度剖面内规划所得轨迹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在高度速度剖面内直接规划再入轨迹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提取飞行器实际工作参数,根据任务需求设置驻点热流最大值
Figure BDA0002183995650000081
动压最大值qmax和过载最大值nmax,求解再入轨迹在高度速度剖面内的下边界hmin(V),其具体步骤包括:
步骤S11、提取飞行器实际工作参数,并根据任务需求设置驻点热流最大值
Figure BDA0002183995650000082
动压最大值qmax和过载最大值nmax
步骤S12、根据驻点热流最大值
Figure BDA0002183995650000083
动压最大值qmax和过载最大值nmax计算再入轨迹的过程约束,具体表达式如下:
根据以下公式求解当驻点热流达到最大值时对应的飞行速度VQ和地心距rQ
Figure BDA0002183995650000084
其中,kQ表示飞行器参数,ρ表示大气密度;
根据以下公式求解当动压达到最大值时对应的飞行速度Vq和地心距rq
Figure BDA0002183995650000085
根据以下公式求解当过载达到最大值时对应的飞行速度Vn和地心距rn
Figure BDA0002183995650000086
其中,L表示升力,D表示阻力;
经过上述计算可以求得包括驻点热流约束、动压约束以及过载约束在内的再入轨迹过程约束。
步骤S13、在高度速度剖面内绘制再入轨迹过程约束,得到再入轨迹的高度速度边界,即再入轨迹下边界。
S2、根据再入运动微分方程,求解初始下降段的再入轨迹,并根据任务要求确定初始下降段的终点,即滑翔段轨迹的起点。其具体步骤包括:
步骤S21、根据以下再入运动微分方程,求解初始下降段的飞行状态量并在高度速度剖面内绘制初始下降段的再入轨迹:
Figure BDA0002183995650000091
Figure BDA0002183995650000092
Figure BDA0002183995650000093
Figure BDA0002183995650000094
Figure BDA0002183995650000095
Figure BDA0002183995650000096
其中,r表示地心距,θ表示经度,φ表示纬度,V表示速度,γ表示飞行路径角,ψ表示航向角;m表示飞行器质量,g表示重力加速度,L表示升力,D表示阻力,σ表示倾斜角。经过上述微分方程计算可求得一系列高度速度剖面内的点(V,r);
步骤S22、根据公式
Figure BDA0002183995650000097
确定初始下降段轨迹的终点。其中,δ为根据任务需求提前设置的小量;
S3、在高度速度剖面内轨迹下边界hmin(V)的基础上,规划满足终端约束的高度速度剖面内的再入轨迹h(V),计算对应的倾斜角,得到完整的再入轨迹。
其具体步骤包括:
步骤S31、设定高度增量Δh(V)的两个初始值Δh1(V)和Δh2(V);
步骤S32、根据以下公式求出不同速度条件下的高度参数;
h(V)=hmin(V)+Δh(V);
步骤S33、根据公式
Figure BDA0002183995650000101
求对应的飞行路径角;
步骤S34、根据公式
Figure BDA0002183995650000102
求取对应的倾斜角;
步骤S35、使用倾斜角翻转策略,改变倾斜角的正负值来满足横向轨迹控制;
步骤S36、根据公式
S=cos-1(sinφsinφT+cosφcosφTcos(θ-θT))×R0
计算本轮设计末端点与滑翔段起点间的航程S;其中,φT表示目标点纬度,θT表示目标点经度,R0表示地球半径。
步骤S37、判断是否满足要求,若不满足要求,根据以下公式更新高度增量Δh;
Figure BDA0002183995650000103
步骤S38、反复执行步骤S32至S36,直至误差满足要求。
本发明中,误差要求根据任务情况设定,通常终端约束包括飞行速度V达到终端速度要求,以及地心距、待飞航程和航向误差角在一定范围之内:
|rf-rTAEM|<Δr
Vf=VTAEM
|Δψf|<ΔψTAEM
Sf<STAEM
其中,下标为f的量代表航天器再入轨迹终端处的值;下标为TAEM的量代表进入末端区域能量管理段时的状态。S表示待飞航程:飞行器所在点、目标点和地心所确定的平面为瞬时目标平面,待飞航程指瞬时目标平面内从当前位置到目标点投影到地球表面的大圆弧长。其中,目标点的经度θT和纬度φT已知。
S=cos-1(sinφsinφT+cosφcosφTcos(θ-θT))×R0
Δψ=ψLOS-ψ表示航向误差角,是目标点视线方向(Line of Sight,LOS)与当前航向的夹角;ψLOS表示飞行器当前位置到目标点的视线方位角(以正北为基准,顺时针为正),其表达式为:
Figure BDA0002183995650000111
本发明能够准确规划再入轨迹,不会因为现有技术中忽略飞行路径角及其变化率,造成再入轨迹可能不满足过程约束的风险,提高再入轨迹的可靠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3)

1.一种在高度速度剖面内直接规划再入轨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提取飞行器实际工作参数,根据任务需求设置驻点热流最大值
Figure FDA0002435951140000018
动压最大值qmax和过载最大值nmax,求解再入轨迹的高度速度边界,即再入轨迹在高度速度剖面内的下边界;
S2、根据再入运动微分方程,求解初始下降段的再入轨迹,并根据初始下降段轨迹确定滑翔段轨迹起点;
S3、在高度速度剖面内的下边界的基础上,规划满足终端约束的高度速度剖面内的轨迹,计算对应的倾斜角,得到再入轨迹;
步骤S2中,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21、根据以下再入运动微分方程,求解初始下降段的飞行状态量并在高度速度剖面内绘制初始下降段的再入轨迹;
Figure FDA0002435951140000011
Figure FDA0002435951140000012
Figure FDA0002435951140000013
Figure FDA0002435951140000014
Figure FDA0002435951140000015
Figure FDA0002435951140000016
其中,r表示地心距,θ表示经度,φ表示纬度,V表示速度,γ表示飞行路径角,ψ表示航向角;m表示飞行器质量,g表示重力加速度,L表示升力,D表示阻力,σ表示倾斜角;
S22、根据公式
Figure FDA0002435951140000017
确定初始下降段轨迹的终点,即滑翔段轨迹的起点,其中,δ为根据任务需求选取的小量;
步骤S3中,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31、设定高度增量的两个初值Δh1(V)和Δh2(V),其中Δh(V)的形式不唯一,但必须保证其值始终大于零,且通过Δh(V)与下边界求和后,所得轨迹的两个端点位于滑翔段起点以及终端高度速度约束所确定的点;
S32、根据以下公式求出不同速度条件对应的高度值
h(V)=hmin(V)+Δh(V);
S33、根据公式
Figure FDA0002435951140000021
求取对应的飞行路径角;
S34、根据公式
Figure FDA0002435951140000022
求取对应的倾斜角;
S35、使用倾斜角反转策略,通过改变倾斜角的正负值来满足横向轨迹控制要求;
S36、根据公式
S=cos-1(sinφsinφT+cosφcosφT cos(θ-θT))×R0
计算本轮设计末端点与滑翔段起点间的航程S;其中,φT表示目标点纬度,θT表示目标点经度,R0表示地球半径;
S37、判断当前轨迹是否满足误差要求,若不满足,根据以下公式更新高度增量Δh;
Figure FDA0002435951140000023
其中,下标n(n>2)表示第n次计算所得结果,Sif表示滑翔段起点与目标点间的待飞航程;
S38、反复执行步骤S32至S36,直至满足误差要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高度速度剖面内直接规划再入轨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1、提取飞行器实际工作参数,根据任务需求设置驻点热流最大值
Figure FDA0002435951140000024
动压最大值qmax和过载最大值nmax
S12、根据驻点热流最大值
Figure FDA0002435951140000031
动压最大值qmax和过载最大值nmax计算再入轨迹的过程约束;
S13、在高度速度剖面内绘制再入轨迹的过程约束,得到再入轨迹的高度速度边界,即再入轨迹下边界hmin(V)。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在高度速度剖面内直接规划再入轨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2中,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驻点热流最大值
Figure FDA0002435951140000035
动压最大值qmax和过载最大值nmax计算再入轨迹的过程约束,具体表达式如下:
根据以下公式求解当驻点热流达到最大值时对应的飞行速度VQ和地心距rQ
Figure FDA0002435951140000032
其中,kQ表示飞行器参数,ρ表示大气密度;
根据以下公式求解当动压达到最大值时对应的飞行速度Vq和地心距rq
Figure FDA0002435951140000033
根据以下公式求解当过载达到最大值时对应的飞行速度Vn和地心距rn
Figure FDA0002435951140000034
其中,L表示升力,D表示阻力;
经过上述计算可以求得包括驻点热流约束、动压约束以及过载约束在内的再入轨迹过程约束。
CN201910807220.8A 2019-08-29 2019-08-29 在高度速度剖面内直接规划再入轨迹的方法 Active CN11047145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07220.8A CN110471450B (zh) 2019-08-29 2019-08-29 在高度速度剖面内直接规划再入轨迹的方法
PCT/CN2020/108383 WO2021036778A1 (zh) 2019-08-29 2020-08-11 在高度速度剖面内直接规划再入轨迹的方法
US17/031,829 US11079239B2 (en) 2019-08-29 2020-09-24 Method for directly planning reentry trajectory in height-velocity profil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07220.8A CN110471450B (zh) 2019-08-29 2019-08-29 在高度速度剖面内直接规划再入轨迹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71450A CN110471450A (zh) 2019-11-19
CN110471450B true CN110471450B (zh) 2020-07-14

Family

ID=685140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07220.8A Active CN110471450B (zh) 2019-08-29 2019-08-29 在高度速度剖面内直接规划再入轨迹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079239B2 (zh)
CN (1) CN110471450B (zh)
WO (1) WO202103677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71450B (zh) * 2019-08-29 2020-07-14 大连理工大学 在高度速度剖面内直接规划再入轨迹的方法
CN111930145B (zh) * 2020-08-24 2022-09-23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工程大学 一种基于序列凸规划的高超声速飞行器再入轨迹优化方法
CN112698569B (zh) * 2020-11-24 2022-09-06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一种再入跨域飞行器轨迹一体化设计方法
CN113050682B (zh) * 2021-03-12 2022-04-22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导弹助推段校正制导方法、装置和高超声速飞行器
CN113051743B (zh) * 2021-03-18 2023-05-26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工程大学 一种基于轨迹在线规划的末制导系统
CN113721646B (zh) * 2021-08-11 2023-07-28 中山大学 一种考虑二次拉升的组合动力飞行器轨迹快速规划方法
CN113805599B (zh) * 2021-08-30 2024-03-19 北京理工大学 基于参数化控制剖面的多约束轨迹快速规划方法
CN113960926B (zh) * 2021-10-18 2024-04-16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气动捕获制导参数边界的自适应调节方法
CN114111838A (zh) * 2021-11-08 2022-03-01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一种发射深空探测器“赤纬-发射能量”可行性判定方法
CN114117631A (zh) * 2021-11-16 2022-03-01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带有最优终端时间估计的火箭回收轨迹优化方法
CN114167888B (zh) * 2021-11-19 2023-06-20 湖北航天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所 一种滑翔高超声速飞行器末端位置和速度控制方法
CN114384935B (zh) * 2022-01-17 2023-12-08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无人航空载运飞行器多约束气动减速控制方法
CN114114359B (zh) * 2022-01-27 2022-04-26 中国人民解放军32035部队 单星与地基设备联合的再入预报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4935277B (zh) * 2022-03-05 2023-08-04 南京理工大学 一种滑翔增程制导炮弹理想弹道的在线规划方法
CN114545976A (zh) * 2022-03-08 2022-05-27 中山大学 一种飞行器的避障飞行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4690794A (zh) * 2022-03-31 2022-07-01 北京中科宇航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表格化实时控制飞行状态的方法及系统
CN115951585B (zh) * 2023-03-08 2023-06-02 中南大学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高超声速飞行器再入制导方法
CN116702439B (zh) * 2023-05-19 2024-02-13 北京理工大学 基于再入落点预测模型的仿真用飞行器再入落点预测方法
CN117268391B (zh) * 2023-09-08 2024-04-26 中山大学 一种基于目标分层架构的变形飞行器智能规划方法及系统
CN117170252B (zh) * 2023-11-01 2024-03-19 北京理工大学 基于再入走廊凸规划的高超声速飞行器最优滚动制导方法
CN117826616B (zh) * 2024-03-04 2024-05-10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序列凸优化的飞行器快速轨迹规划方法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301508A (en) * 1961-06-07 1967-01-31 United Aircraft Corp Guidance system with stellar correction
US3330503A (en) * 1964-08-10 1967-07-11 Trw Inc Re-entry guidance system
US3410502A (en) * 1965-08-06 1968-11-12 Gen Dynamics Corp Thermal attitude control device
RU2479469C1 (ru) * 2011-08-25 2013-04-20 Николай Николаевич Рябуха Планирующий космический аппарат (варианты) со створчатым головным обтекателем и способ управления его возвращением на аэродром
CN104809271B (zh) * 2015-03-23 2016-04-20 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 一种升力式飞行器的再入轨迹的计算方法
CN104732106B (zh) * 2015-04-08 2017-11-28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考虑不确定因素影响的飞行走廊计算方法
CN105205281B (zh) * 2015-10-13 2018-04-10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一种再入弹道防热一体化设计方法
CN106354152B (zh) * 2016-08-18 2019-02-05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一种对辐射型禁飞区的再入轨迹优化设计方法
CN107941087B (zh) * 2017-10-18 2019-08-0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基于阻力剖面的高升阻比高超平稳滑翔再入制导方法
CN107992074B (zh) * 2017-12-07 2019-08-20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飞行路径角规划的再入轨迹设计方法
CN110471450B (zh) * 2019-08-29 2020-07-14 大连理工大学 在高度速度剖面内直接规划再入轨迹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079239B2 (en) 2021-08-03
US20210164783A1 (en) 2021-06-03
WO2021036778A1 (zh) 2021-03-04
CN110471450A (zh) 2019-1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471450B (zh) 在高度速度剖面内直接规划再入轨迹的方法
CN107992074A (zh) 一种基于飞行路径角规划的再入轨迹设计方法
CN110908396B (zh) 可重复使用运载器全阶段再入返回制导方法
CN111306989B (zh) 一种基于平稳滑翔弹道解析解的高超声速再入制导方法
US10656650B2 (en) Method for guiding and controlling drone using information for controlling camera of drone
CN109062241B (zh) 基于线性伪谱模型预测控制的自主全射向再入制导方法
CN106444822B (zh) 一种基于空间矢量场制导的平流层飞艇路径跟踪控制方法
CN109240323B (zh) 一种实时解析构造的空天飞行器再入制导方法
CN111580547B (zh) 一种高超声速飞行器编队控制方法
US9856032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ntrolling at least one actuator control system of an aircraft, associate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and aircraft
CN109240335B (zh) 一种空天飞行器进场着陆制导方法
CN109703768B (zh) 一种基于姿态/轨迹复合控制的软式空中加油对接方法
US20210103297A1 (en) Aircraft control method
CN106200664B (zh) 一种适应长时间失控的姿态控制方法
JP5585455B2 (ja) 経路探索装置
CN107796401B (zh) 跳跃式再入飞行器线性伪谱参数修正横向制导方法
Sedlmair et al. Design and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of UAV control laws-3D spline-path-following and easy-handling remote control
CN111651860B (zh) 一种可重复使用运载器再入段的预测校正鲁棒制导方法
Kim et al. Vision‐assisted deep stall landing for a fixed‐wing UAV
Miyazawa et al. Flight control system for the automatic landing flight experiment
CN114167888B (zh) 一种滑翔高超声速飞行器末端位置和速度控制方法
CN114167885B (zh) 一种升力式飞行器多模式解析制导方法
Hsiao et al. The development of an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system with surveillance, watch, autonomous flight and navigation capability
Bierig et al. Development of the aerodynamic control system for the hypersonic flight experiment SHEFEX II
CN118034363A (zh) 一种抑制控制变量振荡的飞行轨迹高精度配点法优化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