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62301A - 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62301A
CN110462301A CN201880012819.6A CN201880012819A CN110462301A CN 110462301 A CN110462301 A CN 110462301A CN 201880012819 A CN201880012819 A CN 201880012819A CN 110462301 A CN110462301 A CN 1104623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outer gas
air conditioner
temperature
condition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1281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462301B (zh
Inventor
冈本康令
藤田尚利
巽浩二
川岸正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anko Co Ltd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ank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anko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kank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4623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623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4623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623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46Improving electric energy efficiency or sav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26Refrigerant piping
    • F24F1/32Refrigerant piping for connecting the separate outdoor units to in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 F24F11/54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using one central controller connected to several sub-controll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 F24F11/56Remote contro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6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compressors within refrigeration or heat pump circuit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15/00Systems controlled by a computer
    • G05B15/02Systems controlled by a computer electric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17/00Systems involving the use of models or simulators of said systems
    • G05B17/02Systems involving the use of models or simulators of said systems electric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F24F2110/12Temperature of the outside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20Humidit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20Humidity
    • F24F2110/22Humidity of the outside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30Velocity
    • F24F2110/32Velocity of the outside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4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system states
    • F24F2140/20Heat-exchange fluid tempera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4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system states
    • F24F2140/50Loa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4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system states
    • F24F2140/60Energy consump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 Sorption 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节能性和舒适性优异的空调系统。在空调系统(100)中,外气空调机(10)取入外气(OA)并将其从空气处理单元(30)作为供气(SA)供给。空调机(50)通过室内单元(70)冷却或加热对象空间(SP)内的内气(IA)并将其供给到对象空间(SP)。统一控制部(90)根据外部空气(OA)的状况、内气(IA)的状况、外气空调机(10)的运转状况和/或空调机(50)的运转状况,进行协同控制外气空调机(10)的运转容量和空调机(50)的运转容量的负荷协调控制。统一控制部(90)在负荷协调控制中控制外气空调机(10)的参数及空调机(50)的参数中的至少一方,使得内气(IA)的温度或湿度接近设定值,并且使外气空调机(10)的功耗与空调机(50)的功耗之和变小。

Description

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已知一种空调系统,其具有通过对外气进行加热或冷却并将其供给到对象空间而进行对象空间的换气和空气调节的外气空调装置、及通过将对象空间内的空气(内气)进行加热或冷却并将其送到对象空间而进行对象空间的空气调节的空调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57038号公报)中公开的空调系统中,具有通过将外气与热介质(水)进行热交换而作为规定的供气温度送到各对象空间的外气空调装置、及通过将内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加热或冷却并送到对象空间的具有多个室内单元的空调装置。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外气空调装置的运转模式,具有重视对象空间的舒适性的舒适模式及重视节能性的节能模式,基于所选择的运转模式,根据各室内单元的运转台数或室温等条件切换外气空调装置的运转状态(供气温度)。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中,将重点放在节能性及舒适性的任意一个上,切换外气空调装置的运转状态。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关于空调装置的运转状态,没有基于外气空调装置的运转状态进行控制。即,在专利文献1中,为了实现节能性及舒适性双方,外气空调装置及空调装置没有被协同控制。因此,在专利文献1中,可设想到对于节能性及舒适性双方难以同时实现的情况。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节能性及舒适性优异的空调系统。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第一观点所涉及的空调系统具备外气空调装置、空调装置、及控制部。外气空调装置具有外气空调单元和热介质调节部。外气空调装置通过取入外气并从外气空调单元作为供气供给,进行对象空间的空气调节。热介质调节部调节流经外气空调单元的热介质的状态。空调装置具有多个室内单元和制冷剂调节部。空调装置通过由室内单元冷却或加热室内气并将其供给到对象空间,进行对象空间的空气调节。内气是对象空间内的空气。制冷剂调节部调节流经室内单元的制冷剂的状态。控制部控制外气空调装置及空调装置的动作。外气空调单元包括第一风扇和外调热交换器。第一风扇取入外气并将其送到对象空间。外调热交换器在热介质和由第一风扇取入的外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室内单元包括第二风扇和空调热交换器。第二风扇取入内气并将其送到对象空间。空调热交换器在制冷剂和由第二风扇取入的内气之间进行热交换。控制部根据外气的状况、内气的状况、外气空调装置的运转状况和/或空调装置的运转状况进行负荷协调控制。控制部在负荷协调控制中协同控制外气空调装置的运转容量和空调装置的运转容量。控制部在负荷协调控制中控制外气空调装置的参数及空调装置的参数中的至少一个,使得内气的温度或湿度接近设定值,并且使外气空调装置的功耗与空调装置的功耗之和变小。
在本发明第一观点的空调系统中,控制部根据状况执行负荷协调控制,控制外气空调装置的参数及空调装置的参数的至少一方,使得内气温度或湿度接近设定值,并且使外气空调装置的功耗与空调装置的功耗之和变小,从而协同控制外气空调装置的运转容量和空调装置的运转容量。由此,根据状况来控制外气空调装置的参数及空调装置的参数中的至少一方,使得内气的温度或湿度接近设定值,并且使外气空调装置的功耗与空调装置的功耗之和减小,从而协同控制外气空调装置的运转容量和空调装置的运转容量。其结果是,能够在适度保持对象空间内的温度或湿度的同时,基于节能性以合适的运转容量使外气空调装置及空调装置中的每一个运转。特别是,外气空调装置及空调装置具有如下特征:在通过对致动器进行逆变器控制来控制运转容量时,与额定运转时相比,部分负荷运转时的运转效率更加优异。因此,通过根据状况来协同控制外气空调装置及空调装置,在外气空调装置及空调装置的每一个中也能够进行运转效率优异的部分负荷运转。因此,能够在实现舒适性的同时提高节能性。
此外,在此的“运转容量”主要是指冷却(除湿)能力和加热能力。外气空调装置的运转容量直接基于流经外调热交换器的热介质的状态(流量、温度、压力、热焓等)和/或第一风扇的风量等来确定,间接地基于成为指标的规定目标值(例如外气空调装置中的供气的温度的目标值等)来确定。空调装置的运转容量直接基于流经空调热交换器的制冷剂的状态(流量、温度、压力、热焓等)和/或第二风扇的风量等来确定,间接地基于成为指标的规定目标值(例如空调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的蒸发温度目标值等)来确定。
另外,在此的“外气的状况”中包含外气的温度或湿度。另外,“内气的状况”中包含内气的温度或湿度。
另外,在“外气空调装置的运转状况”中,包括例如外气空调单元的启动停止状况、外气空调单元的运转类别(制冷运转、制热运转等)、第一风扇的风量、热介质的状态(流量、温度、压力等)和/或供气温度的目标值等。另外,在“空调装置的运转状况”中包括例如各室内单元的启动停止状况、各室内单元的运转类别(制冷运转、制热运转等)、第二风扇的风量、制冷剂的状态(流量·温度·压力等)、和/或空调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的蒸发温度的目标值等。
另外,“热介质”是水、制冷剂或其它流体。另外,“热介质的状态”包括热介质的流量、温度、压力和/或热焓。另外,“热介质调节部”中包括泵或电动阀等的流量、压力调节设备和/或对热介质压缩、加热/蒸发或者冷却/冷凝的热源机。
另外,“外气空调装置”是通过取入外气并进行了潜热处理和/或显热处理之后作为供气供给到对象空间的装置。
另外,“外气空调单元”包括所谓的空气处理单元或风机盘管单元等进行外气的调节并送出的单元。“外气空调单元”包括仅将外气作为供气送出的单元、或者将外气和其它空气(例如从对象空间取入的空气)混合后作为供气送出的单元。
另外,“制冷剂的状态”主要包括制冷剂的流量、压力、温度和/或热焓。另外,“制冷剂调节部”包括电动膨胀阀等的流量、压力调节设备和/或对制冷剂进行压缩、加热或冷却的热源机(例如包括制冷剂的压缩机、冷凝器或蒸发器的室外单元)。
另外,“运转效率”以成绩系数(COP、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等为标准来表示,具体而言,是设备的能力除以消耗能量所得的值。设备的能力例如是外气空调装置或空调装置的热负荷处理能力,用瓦特等单位表示。消耗能量例如是功耗,用瓦特等单位表示。
本发明第二观点所涉及的空调系统是第一观点所涉及的空调系统,负荷协调控制中的空调装置的参数是空调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的蒸发温度。
本发明第三观点所涉及的空调系统是第一观点或第二观点所涉及的空调系统,负荷协调控制中的外气空调装置的参数是供气的温度、第一风扇的风量、流入外调热交换器的热介质的温度、或外调热交换器中的热介质的蒸发温度或者热焓。
本发明第四观点所涉及的空调系统是第一至第三观点中任一观点所涉及的空调系统,控制部执行负荷协调控制,使得空调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的蒸发温度和供气的温度成为负相关关系。由此,能够在适度保持对象空间内的温度或湿度的同时,基于节能性以更适当的运转容量使外气空调装置及空调装置的每一个运转。
本发明第五观点所涉及的空调系统是第一至第四观点中任一观点所涉及的空调系统,控制部在负荷协调控制中通过设定空调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的蒸发温度的目标值,控制空调装置的运转容量。由此,能够简洁地控制空调装置的运转容量。因此,通用性提高。
本发明第六观点所涉及的空调系统是第五观点所涉及的空调系统,控制部在负荷协调控制中,在制冷剂的蒸发温度为规定的基准值以上的情况下,提高制冷剂的蒸发温度的目标值。由此,在推定为在空调热交换器中潜热处理量小的情况下,可提高蒸发温度的目标值,关于具有该空调热交换器的室内单元,可降低运转容量。与此相关,可抑制空调装置的消耗能量。
此外,关于在此的“基准值”,根据状况预先设定例如与空调装置的规格和/或设置环境等对应的数值。
本发明第七观点所涉及的空调系统是第一至第六观点中任一观点所涉及的空调系统,控制部在负荷协调控制中通过设定供气的温度的目标值,控制外气空调装置的运转容量。由此,能够简洁地控制外气空调装置的运转容量。因此,通用性提高。
本发明第八观点所涉及的空调系统是第七观点所涉及的空调系统,控制部在负荷协调控制中设定供气的温度的目标值,使得空调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的蒸发温度接近蒸发温度的目标值。由此,与空调热交换器中的蒸发温度相关联,可设定供气温度的目标值且控制外气空调装置的运转容量。其结果是,能够在适当保持对象空间内的温度或湿度的同时,基于节能性以合适的运转容量使外气空调装置和空调装置的每一个高精度地运转。
本发明第九观点所涉及的空调系统是第七或第八观点所涉及的空调系统,控制部在外气空调单元进行加热外气的制热运转、室内单元进行冷却内气的制冷运转的情况下,在室内单元的运转台数增减时,在负荷协调控制中变更供气的温度目标值。由此,与室内单元的运转台数的增减相关联,可设定供气温度的目标值且控制外气空调装置的运转容量。其结果是,能够在适当保持对象空间内的温度或湿度的同时,基于节能性以合适的运转容量使外气空调装置和空调装置的每一个高精度地运转。
本发明第十观点所涉及的空调系统是第一至第九观点中任一观点所涉及的空调系统,外气空调装置的热介质是水或其它流体。在外调热交换器中,进行与热介质的显热相关的热交换。即,在外调热交换器中,进行利用了显热能力(热介质的出入口的温度差)的热交换。即,在此的外气空调装置是所谓的中央方式。由此,特别是在存在多个外气空调单元的情况下,与各外气空调单元连接的冷却单元(热介质调节部)被共用。与此相关联,例如在将高效率的同一机型的多台冷却单元组合构成系统的情况下,即使在各外气空调单元中负荷发生变化时,也能够相对于总负荷以运转效率最佳的运转台数使冷却单元及外气空调单元运转。因此,在特别大规模的建筑物中,能够基于节能性使外气空调装置和空调装置的每一个以更适合的运转容量运转。
本发明第十一观点所涉及的空调系统是第一至第九观点中任一观点所涉及的空调系统,外气空调装置的热介质是制冷剂。在外调热交换器中,进行与热介质的潜热相关的热交换。即,在外调热交换器中,进行利用了作为热介质的潜热变化的潜热能力的热交换。即,在此的外气空调装置是所谓的直膨方式。直膨方式的外气空调装置与中央方式的外气空调装置相比,即使小规模也是高效率。因此,特别是在将外气空调单元分散设置于各层的情况下,能够基于节能性使外气空调装置和空调装置的每一个以合适的运转容量运转。此外,关于外调热交换器,可以在一个对象空间(或者形成对象空间的天花板背面、地板下或墙内)配置多个外调热交换器。另外,外调热交换器也可以配置在与其它外调热交换器不同的对象空间(或形成对象空间的天花板背面、地板下或墙内)。
本发明第十二观点所涉及的空调系统是第一至第十一观点中任一观点所涉及的空调系统,外气空调单元与热介质调节部一体化。外气空调单元设置于屋顶或室外。即,在此的外气空调装置是所谓的屋顶方式。由此,在调节室外的外气并用管道输送的情况下,能够基于节能性使外气空调装置和空调装置的每一个以合适的运转容量运转。
本发明第十三观点所涉及的空调系统是第一至第十二观点中任一观点所涉及的空调系统,控制部执行负荷协调控制,使得通过下式1算出的值为正。
(当前空调装置的功耗-执行负荷协调控制后预想的空调装置的功耗)+(当前外气空调装置的功耗-执行负荷协调控制后预想的外气空调装置的功耗)···(式1)
由此,在负荷协调控制中,可靠地提高了节能性。
在此的“当前空调装置的功耗”是当前的空调装置的功耗测量值、或根据外气的状况、内气的状况及空调装置的运转状况等计算的模型值或表值。
在此的“当前外气空调装置的功耗”是当前的外气空调装置的功耗测量值、或者根据外气的状况及外气空调装置的运转状况等计算的模型值或表值。
在此的“执行负荷协调控制后预想的空调装置的功耗”是根据外气的状况、内气的状况及空调装置的运转状况等计算的模型值或表值、或者通过根据外气的状况、内气的状况及空调装置的运转状况等计算出的模型值或表值对当前的空调装置的功耗测量值进行了修正的值。
在此的“执行负荷协调控制后预想的外气空调装置的功耗”是根据外气的状况及外气空调装置的运转状况等计算的模型值或表值、或者通过根据外气的状况、内气的状况及空调装置的运转状况等计算的模型值或表值对当前的外气空调装置的功耗进行了修正的值。
本发明第十四观点所涉及的空调系统是第一至第十三观点中任一观点所涉及的空调系统,控制部执行负荷协调控制,使得通过下式2算出的值为正。
(当前空调装置的功耗-执行负荷协调控制后预想的空调装置的功耗)-(当前空调装置中的处理热量-执行负荷协调控制后预想的空调装置中的处理热量)÷执行负荷协调控制后预想的外气空调装置的COP···(式2)
“当前空调装置中的处理热量”是当前的空调装置的处理热量测量值、或者根据外气的状况、内气的状况以及空调装置的运转状况等计算的模型值或表值。
“执行负荷协调控制后预想的空调装置中的处理热量”是指根据外气的状况、内气的状况及空调装置的运转状况等计算的模型值或表值、或者通过根据外气的状况、内气的状况及空调装置的运转状况等计算的模型值或表值对当前的空调装置的处理热量测量值进行了修正的值。
“执行负荷协调控制后预想的外气空调装置的COP”是当前的外气空调装置的处理热量测量值、或者根据外气的状况、内气的状况及外气空调装置的运转状况等计算的模型值或表值。或者,是通过根据外气的状况、内气的状况及外气空调装置的运转状况等计算的模型值或表值对当前的外气空调装置的处理热量测量值进行了修正的值。
附图说明
图1是空调系统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概略性表示外气空调机的构成方式的示意图;
图3是概略性表示对象空间中的供气管道及室内单元的设置方式的示意图;
图4是概略性表示空调机的构成方式的示意图;
图5是示意性表示统一控制部及与统一控制部连接的各部的框图;
图6是示意性记载统一控制部中包含的功能部的框图;
图7是表示制冷运转时的统一控制部的处理流程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制热运转时的统一控制部的处理流程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9是示意性表示目标蒸发温度及目标供气温度和负荷的关系(制冷运转时)的图表;
图10是示意性表示外气绝对湿度和目标蒸发温度的关系(制冷运转时)的图表;
图11是示意性表示外气绝对湿度和目标供气温度的关系(制冷运转时)的图表;
图12是示意性表示外气温度和目标蒸发温度的关系(制冷运转时)的图表;
图13是示意性表示外气温度和目标供气温度的关系(制冷运转时)的图表;
图14是示意性表示供气风扇的风量和目标供气温度的关系(制冷运转时)的图表;
图15是示意性表示室内绝对湿度和目标供气温度的关系(制冷运转时)的图表;
图16是示意性表示室内负荷和目标供气温度的关系(制冷运转时)的图表;
图17是示意性表示目标蒸发温度及目标供气温度和潜热负荷的关系(制冷运转时)的图表;
图18是负荷协调控制中使用的负荷协调控制表的示意图;
图19是表示变更目标供气温度时的外气空调机的总热处理能力和空调机的总热处理能力的变化的示意图;
图20是表示变更目标供气温度时的外气空调机的COP和空调机的COP的变化的示意图;
图21是说明选择负荷协调控制中的目标蒸发温度和目标供气温度的组合时的模型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22是说明选择负荷协调控制中的目标蒸发温度和目标供气温度的组合时的模型的其它例的示意图;
图23是说明选择负荷协调控制中的目标蒸发温度和目标供气温度的组合时的模型的其它例的示意图;
图24是说明选择负荷协调控制中的目标蒸发温度和目标供气温度的组合时的模型的其它例的示意图;
图25是概略性表示变形例13的外气空调机的构成方式的示意图;
图26是变形例15的空调系统的概略结构图;
图27是概略性表示变形例15的外气空调机的构成方式的示意图;
图28是概略性表示对象空间中的空气处理单元及室内单元的设置方式的示意图;
图29是变形例16的空调系统的概略结构图;
图30是表示变形例16的外气空调机的构成方式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100进行说明。此外,以下的实施方式是具体例,不限定技术范围,在不脱离宗旨的范围内可适当变更。
(1)空调系统100的概要
图1是空调系统100的概略结构图。空调系统100是在房屋、大厦、工厂、公共设施等建筑物内包含的对象空间SP中实现空气调节的系统。在本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100适用于包括多个(在此为三个)对象空间SP(SP1、SP2、SP3)的建筑物BL。
空调系统100具有作为“外气空调装置”的一例的外气空调机10、作为“空调装置”的一例的空调机50、作为“输入部”的一例的远程控制器(遥控器)80、以及作为“控制部”的一例的统一控制部90。
空调系统100通过由外气空调机10取入外气OA进行调节并将其供给到对象空间SP,进行对象空间SP中的制冷、制热、换气、除湿和/或加湿等空气调节。外气OA是对象空间SP外的空气,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室外的空气(参照图2)。
另外,空调系统100通过利用空调机50取入内气IA进行调节并将其向对象空间SP供给,进行对象空间SP中的制冷、制热和/或除湿等空气调节。内气IA是对象空间SP内的空气(参照图3)。
在空调系统100中,通过适当地向遥控器80输入指令,能够切换外气空调机10及空调机50的运转状态。在空调系统100中,统一控制部90根据输入到遥控器80的指令(与启动停止、运转类别、设定温度、设定风量等有关的指令)、及负荷状况(外气OA的温度、湿度或内气IA的温度、湿度等),控制外气空调机10及空调机50的运转状态。
(2)空调系统100的详情
(2-1)外气空调机10(外气空调装置)
图2是概略性表示外气空调机10的构成方式的示意图。外气空调机10由所谓的中央方式构成,主要具有冷却单元20、进行空气处理的单元(以下,记载为“空气处理单元”)30、供气管道45、及外调机控制部49。外气空调机10在运转中,在空气处理单元30中取入外气OA,进行冷却或加热或者除湿或加湿,经由供气管道45作为供气SA供给到对象空间SP。
在外气空调机10中,热介质回路C1及外调机制冷剂回路C2相互独立地构成。
热介质回路C1是与外气OA进行热交换的热介质(在此为水)循环的回路。热介质回路C1横跨冷却单元20和空气处理单元30而构成。热介质回路C1主要通过用第一配管P1将配置于空气处理单元30中的外气热交换器33、配置于冷却单元20中的热介质热交换器22及热介质泵Pa连接而构成。在热介质回路C1中,在运转中,热介质泵Pa被控制处于运转状态,由此,热介质沿规定方向(图2中的双点划线箭头d1表示的方向)流动。热介质回路C1中的热介质的流量主要通过热介质泵Pa的转速来调节。
外调机制冷剂回路C2是热介质回路C1内的成为热介质的冷却源或加热源的制冷剂循环的回路。外调机制冷剂回路C2在冷却单元20内构成。外调机制冷剂回路C2主要通过用第二配管P2将配置于冷却单元20的制冷剂压缩机21、热介质热交换器22、制冷剂膨胀阀23、制冷剂热交换器24、以及流路切换阀25连接而构成。在外调机制冷剂回路C2中,在运转中,制冷剂压缩机21被控制处于运转状态,同时控制制冷剂膨胀阀23的开度,由此,制冷剂沿规定方向(在正循环运转时,为图2中双点划线箭头d2表示的方向,在逆循环运转时,为与d2相反的方向)流动,进行蒸汽压缩冷冻循环。
(2-1-1)冷却单元20(热介质调节部)
冷却单元20通过在外调机制冷剂回路C2中进行冷冻循环,进行热介质回路C1内的热介质的冷却或加热。冷却单元20主要具有制冷剂压缩机21、热介质热交换器22、制冷剂膨胀阀23、制冷剂热交换器24、流路切换阀25、冷却风扇26、及热介质泵Pa。
制冷剂压缩机21是将冷冻循环中的低压的制冷剂压缩至高压的设备。在此,作为制冷剂压缩机21,采用内置有压缩机电动机的密闭式构造的压缩机。在制冷剂压缩机21内收容有例如涡旋式等容积式的压缩元件(图示省略),压缩元件由压缩机电动机旋转驱动。压缩机电动机通过逆变器控制运转频率,由此进行制冷剂压缩机21的容量控制。即,制冷剂压缩机21的容量是可变的。
热介质热交换器22是使热介质回路C1内的热介质和外调机制冷剂回路C2内的低压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以冷却热介质的热交换器。在热介质热交换器22中,形成有与热介质回路C1连通的热介质流路和与外调机制冷剂回路C2连通的制冷剂流路,热介质热交换器22构成为热介质流路内的热介质和制冷剂流路内的制冷剂能够进行热交换。热介质热交换器22在正循环运转(制冷运转或除湿运转)时作为低压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作用,在逆循环运转(制热运转)时作为高压制冷剂的冷凝器或散热器发挥作用。
制冷剂膨胀阀23是作为制冷剂的减压机构或流量调节机构发挥作用的阀。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冷剂膨胀阀23是可进行开度控制的电动膨胀阀。
制冷剂热交换器24是使外调机制冷剂回路C2内的制冷剂和通过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制冷剂热交换器24具有与外调机制冷剂回路C2连通的传热管及传热风扇。在制冷剂热交换器24中,在通过传热管及传热风扇周围的空气(由冷却风扇26生成的空气流)和通过传热管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制冷剂热交换器24在正循环运转时作为高压制冷剂的冷凝器或散热器发挥作用,在逆循环运转时作为低压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作用。
流路切换阀25切换外调机制冷剂回路C2的流动。流路切换阀25具有四个连接端口,分别连接到制冷剂压缩机21的吸入配管、排出配管、热介质热交换器22的制冷剂流路的气体侧、制冷剂热交换器24的气体侧。具体而言,流路切换阀25能够切换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第一状态是使热介质热交换器22的制冷剂流路的气体侧和制冷剂压缩机21的吸入配管连通,并且使制冷剂压缩机21的排出配管和制冷剂热交换器24的气体侧连通的状态(参照图2的流路切换阀25的实线)。第二状态是使制冷剂压缩机21的排出配管和热介质热交换器22的制冷剂流路的气体侧连通,并且使制冷剂热交换器24的气体侧和制冷剂压缩机21的吸入配管连通的状态(参照图2的流路切换阀25的虚线)。流路切换阀25在正循环运转(制冷运转或除湿运转)时被控制为第一状态,在逆循环运转(制热运转等)时被控制为第二状态。
冷却风扇26是生成流入冷却单元20内且通过制冷剂热交换器24向冷却单元20外流出的空气流的送风机。由冷却风扇26生成的空气流是正循环运转时的制冷剂热交换器24内的制冷剂的冷却源,是逆循环运转时的制冷剂热交换器24内的制冷剂的加热源。冷却风扇26包括风扇电动机,通过对风扇电动机进行逆变器控制来调节转速。即,冷却风扇26的风量是可变的。
热介质泵Pa(热介质调节部)配置于热介质回路C1中。热介质泵Pa在运转中吸入热介质并将其排出。热介质泵Pa包括作为驱动源的电动机,通过对电动机进行逆变器控制来调节转速。即,热介质泵Pa的排出流量是可变的。
(2-1-2)空气处理单元30(外气空调单元)
空气处理单元30对外气OA进行冷却、除湿、加热和/或加湿。空气处理单元30主要具有外气热交换器33、加湿器35、及供气风扇38。
外气热交换器33(外调热交换器)是作为外气OA的冷却器发挥作用的热交换器。外气热交换器33配置于热介质回路C1。外气热交换器33具有与热介质回路C1连通的传热管及传热风扇。在外气热交换器33中,在通过传热管及传热风扇周围的外气OA、通过传热管的热介质中进行热交换。
加湿器35是用于将通过了外气热交换器33的外气OA加湿的设备。加湿器35的方式及型号没有特别限定,在此采用通常的自然蒸发式的加湿器。
供气风扇38(第一风扇)是将外气OA取入空气处理单元30内并送到供气管道45的送风机。供气风扇38的型号没有特别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供气风扇38采用了西罗克风扇。在此,在空气处理单元30中,形成有流通外气OA的外气流路FP(参照图2中虚线箭头“FP”),当供气风扇38处于运转状态时,外气OA沿着外气流路FP流动。供气风扇38包括风扇电动机,通过对风扇电动机进行逆变器控制来调节转速。即,供给风扇38的风量可变的。
在空气处理单元30中,从外气流路FP的迎风侧朝向背风侧依次配置有外气热交换器33、加湿器35、及供气风扇38。外气流路FP的背风侧的端部与供气管道45连接。
另外,在空气处理单元30中配置有各种传感器。作为配置于空气处理单元30中的各种传感器,例如是检测被吸入空气处理单元30内的外气OA的温度的外气温度传感器301、及检测湿度的外气湿度传感器302。另外,例如是检测被送入供气管道45(即对象空间SP)的供气SA的温度(供气温度)的供气温度传感器303。
(2-1-3)供气管道45
供气管道45是形成外气OA的流路的部件。供气管道45的一端连接于空气处理单元30,使得外气OA通过驱动供气风扇38而流入。供气管道45的另一端分支为多个,在各分支点与对象空间SP连通。如图3所示,供气管道45的另一端(各分支点)与形成于对象空间SP的天花板CL上的吸气孔H1连接。此外,图3是概略性表示对象空间SP中的供气管道45及室内单元70的设置方式的示意图。
(2-1-4)外调机控制部49
外调机控制部49是控制外气空调机10中包含的各部的动作的功能部。外调机控制部49由CPU或存储器及各种电气元件等构成。外调机控制部49经由配线与外气空调机10中包含的各设备连接。另外,外调机控制部49经由通信线与遥控器80及统一控制部90电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外调机控制部49通过将分别配置于冷却单元20及空气处理单元30的各微机或各电气元件相互电连接而构成。
外调机控制部49根据设定温度或负荷的状况设定供气温度的目标值(目标供气温度Tsa)(或者由统一控制部90设定),基于目标供气温度Tsa适当调节各部的动作(例如制冷剂压缩机21的容量、制冷剂膨胀阀23的开度、热介质泵Pa的转速、加湿器35的启动停止、或供气风扇38的转速等)。由此,适当变更外气空调机10的运转容量。
外调机控制部49在通过不进行外气OA的潜热处理或显热处理而进行外气OA的供给来进行制冷的情况(即进行外气制冷运转的情况)下,使冷却单元20中的各部的运转暂停、停止。
(2-1-5)外气空调机10运转中的热介质、制冷剂、冷却水及空气的流动
在外气空调机10运转时,通常,热介质泵Pa驱动,热介质在热介质回路C1中循环。另外,制冷剂压缩机21驱动,制冷剂在外调机制冷剂回路C2中循环。
在运转中,在热介质回路C1中,热介质通过在热介质热交换器22中与在外调机制冷剂回路C2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或加热。在热介质热交换器22中,热介质在正循环运转时被冷却,在逆循环运转时被加热。在热介质热交换器22中被冷却或加热的热介质流入外气热交换器33,通过与被取入空气处理单元30中的外气OA进行热交换而被加热或冷却。在外气热交换器33中,热介质在正循环运转时被加热,在逆循环运转时被冷却。通过了外气热交换器33的热介质再次流入热介质热交换器22。
在外调机制冷剂回路C2中,在运转时,制冷剂在制冷剂压缩机21中被压缩,作为高压制冷剂排出。从制冷剂压缩机21排出的高压制冷剂在正循环运转时通过在制冷剂热交换器24与由冷却风扇26生成的空气流进行热交换而冷凝或散热。另外,从制冷剂压缩机21排出的高压制冷剂在逆循环运转时通过在热介质热交换器22中与热介质回路C1内的热介质进行热交换而冷凝或散热。在制冷剂热交换器24和热介质热交换器22的一方冷凝或散热的制冷剂在制冷剂膨胀阀23中被减压成为低压制冷剂后,流入另一热交换器,通过与热介质或空气流进行热交换而蒸发或被加热。然后,制冷剂再次被吸入到制冷剂压缩机21中。
在外气热交换器33中,外气OA与热介质进行热交换。在外气热交换器33中,外气OA在制冷运转时被冷却(或被除湿),在制热运转时被加热。通过了外气热交换器33的外气OA被送入供气管道45(对象空间SP)。在加湿器35处于运转状态的情况下,通过在外气热交换器33中与热介质进行热交换而加热的空气被加湿器35加湿后送到供气管道45。
(2-2)空调机50(空调装置)
图4是概略性表示空调机50的构成方式的示意图。空调机50包括制冷剂回路RC,通过使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RC中循环而进行蒸汽压缩方式的冷冻循环,从而实现对象空间SP的制冷、除湿或制热等空气调节。空调机50具有多个运转模式,进行与运转模式对应的运转。具体而言,空调机50进行如下运转:进行制冷的制冷运转、进行除湿的除湿运转、进行制热的制热运转等。
空调机50主要具有作为热源单元的一台室外单元60、作为使用单元的多台(在此为三台)室内单元70、及空调机控制部79。在空调机50中,室外单元60和各室内单元70经由液体侧制冷剂连通管LP1和气体侧制冷剂连通管GP1连接,由此构成制冷剂回路RC。此外,被封入制冷剂回路RC的制冷剂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填充有R32、R410A等HFC制冷剂。
(2-2-1)室外单元60(制冷剂调节部)
室外单元60配置于对象空间SP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室外单元60配置于室外。
室外单元60经由液体侧制冷剂连通管LP1及气体侧制冷剂连通管GP1与室内单元70连接,构成制冷剂回路RC的一部分。室外单元60主要具有压缩机61、四通切换阀62、室外热交换器63、及室外风扇68。
另外,室外单元60具有多个制冷剂配管RP(第一制冷剂配管RP1-第五制冷剂配管RP5)。第一制冷剂配管RP1连接气体侧制冷剂连通管GP1和四通切换阀62。第二制冷剂配管RP2连接四通切换阀62和压缩机61的吸入侧。第三制冷剂配管RP3连接压缩机61的排出侧和四通切换阀62。第四制冷剂配管RP4连接四通切换阀62和室外热交换器63的气体侧出入口。第五制冷剂配管RP5连接室外热交换器63的液体侧出入口和液体侧制冷剂连通管LP1。
压缩机61是将冷冻循环中的低压的制冷剂压缩至高压的设备。在此,作为压缩机61,采用内置有压缩机电动机M61的密闭式构造的压缩机。在压缩机61内收容有旋转式或涡旋式等容积式的压缩元件(省略图示),由压缩机电动机M61旋转驱动压缩元件。压缩机电动机M61通过逆变器控制运转频率,由此进行压缩机61的容量控制。即,压缩机61的容量是可变的。
四通切换阀62是用于切换制冷剂回路RC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的流路切换部件。四通切换阀62根据情况控制状态。四通切换阀62在正循环运转(制冷运转或除湿运转)时,被控制为连接第一制冷剂配管RP1和第二制冷剂配管RP2并且连接第三制冷剂配管RP3和第四制冷剂配管RP4的第一状态(参照图4的四通切换阀62的实线)。另外,四通切换阀62在逆循环运转(制热运转)时,被控制为连接第一制冷剂配管RP1和第三制冷剂配管RP3并且连接第二制冷剂配管RP2和第四制冷剂配管RP4的第二状态(参照图4的四通切换阀62的虚线)。
室外热交换器63是使通过的空气流(由室外风扇68生成的室外空气流)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63在正循环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或散热器发挥作用。室外热交换器63在逆循环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作用。
室外风扇68是生成室外空气流的送风机。室外空气流是流入室外单元60内且通过室外热交换器63流出到室外单元60外的外气OA的流动。室外空气流是正循环运转时的室外热交换器63内的制冷剂的冷却源,是逆循环运转时的室外热交换器63内的制冷剂的加热源。室外风扇68包括风扇电动机,通过对风扇电动机进行逆变器控制来调节转速。即,室外风扇68的风量是可变的。
另外,在室外单元60中配置有各种传感器。作为配置于室外单元60中的各种传感器,例如是检测被吸入压缩机61的制冷剂的压力的吸入压力传感器、检测从压缩机61排出的制冷剂的压力的排出压力传感器等(省略图示)。
(2-2-2)室内单元70
室内单元70被配置于对象空间SP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室内单元70与任一对象空间SP相对应,且设置于对应的对象空间SP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室内单元70是设置于对象空间SP的天花板CL上的天花板嵌入型的空调室内机。各室内单元70被设置为:在对象空间SP中,吸入口及吹出口从天花板CL露出(参照图3)。
室内单元70经由液体侧制冷剂连通管LP1及气体侧制冷剂连通管GP1与室外单元60连接,构成制冷剂回路RC的一部分。在本实施例中,相对于一台室外单元60连接有三台室内单元70。各室内单元70相互并排配置。
各室内单元70具有膨胀阀71和室内热交换器72。另外,各室内单元70具有连接室内热交换器72的液体侧出入口和液体侧制冷剂连通管LP1的第六制冷剂配管RP6、连接室内热交换器72的气体侧出入口和气体侧制冷剂连通管GP1的第七制冷剂配管RP7。
膨胀阀71是作为制冷剂的减压机构或流量调节机构起作用的阀。在本实施方式中,膨胀阀71是能够进行开度控制的电动膨胀阀,被配置于第六制冷剂配管RP6(更详细而言,配置于室内热交换器72和液体侧制冷剂连通管LP1之间)。
室内热交换器72(空调热交换器)是使通过的空气流(由室内风扇75生成的室内空气流)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室内热交换器72在正循环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作用。室外热交换器63在逆循环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或散热器发挥作用。
室内风扇75(第二风扇)是生成室内空气流的送风机。室内空气流是流入室内单元70内并通过室内热交换器72流出到室内单元70外的内气IA的气流。室内空气流是正循环运转时的室内热交换器72内的制冷剂的加热源,是逆循环运转时的室内热交换器72内的制冷剂的冷却源。室内风扇75包括风扇电动机,通过对风扇电动机进行逆变器控制来调节转速。即,室内风扇75的风量是可变的。
另外,在室内单元70中配置有各种传感器。作为配置于室内单元70中的各种传感器,例如是用于检测吸入室内单元70内的室内空气流(内气IA)的温度的室内温度传感器701、检测湿度的室内湿度传感器702、及检测二氧化碳浓度的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703。另外,例如是检测室内热交换器72中的制冷剂的温度的制冷剂温度传感器704。制冷剂温度传感器704配置于室内热交换器72中,检测正循环运转时的制冷剂的蒸发温度。
(2-2-3)空调机控制部79
空调机控制部79是控制空调机50中包含的各部的动作的功能部。空调机控制部79由CPU或存储器及各种电气元件等构成。空调机控制部79经由配线与空调机50中包含的各设备连接。另外,空调机控制部79与室内单元70中配置的各种传感器电连接。进而,空调机控制部79与设置于共用的对象空间SP的遥控器80以可通信的方式连接。另外,空调机控制部79经由通信线与遥控器80及统一控制部90电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空调机控制部79通过将分别配置于室外单元60及各室内单元70中的各微机及各电气元件相互电连接而构成。
空调机控制部79根据设定温度或负荷的状况,在各室内单元70中设定蒸发温度的目标值(目标蒸发温度Te)(或者由统一控制部90设定),基于目标蒸发温度Te,适当调节压缩机61的容量及室外风扇68的风量等。由此,适当变更空调机50的运转容量。
(2-2-4)制冷剂回路RC中的制冷剂的流动
将制冷剂回路RC中的制冷剂的流动分为正循环运转时和反循环运转时进行说明。
<正循环运转时>
在空调机50中,在正循环运转(制冷运转、除湿运转)时,四通切换阀62被控制为第一状态,被填充于制冷剂回路RC的制冷剂主要以压缩机61、室外热交换器63、运转中的室内单元70的膨胀阀71、运转中的室内单元70的室内热交换器72的顺序循环(在正循环中制冷剂循环)。
当开始正循环运转时,进行与各室内单元70所要求的冷却负荷(具体而言为目标蒸发温度Te)对应的容量控制。在制冷剂回路RC内,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61并在被压缩后排出。此外,适当调节压缩机61的转速。从压缩机61排出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三制冷剂配管RP3、四通切换阀62及第四制冷剂配管RP4流入室外热交换器63的气体侧出入口。
流入室外热交换器63的气体侧出入口的气体制冷剂与由室外风扇68供给的外气OA进行热交换,散热并凝结,成为过冷却状态的液体制冷剂,从室外热交换器63的液体侧出入口流出。从室外热交换器63的液体侧出入口流出的液体制冷剂经由第五制冷剂配管RP5及液体侧制冷剂连通管LP1流入运转中的室内单元70。
流入室内单元70的制冷剂在第六制冷剂配管RP6流动,流入膨胀阀71并被减压后,流入室内热交换器72的液体侧出入口。此外,适当调节膨胀阀71的开度。流入室内热交换器72的液体侧出入口的制冷剂与由室内风扇75供给的内气IA进行热交换而蒸发,成为过热状态的气体制冷剂从室内热交换器72的气体侧出入口流出。
从室内热交换器72的气体侧出入口流出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七制冷剂配管RP7、气体侧制冷剂连通管GP1、第一制冷剂配管RP1、四通切换阀62及第二制冷剂配管RP2,再次被吸入压缩机61。
<逆循环运转时>
在空调机50中,在逆循环运转(制热运转)时,四通切换阀62被控制为第二状态,被填充于制冷剂回路RC的制冷剂主要以压缩机61、运转中的室内单元70的室内热交换器72、运转中的室内单元70的膨胀阀71、室外热交换器63的顺序循环(在逆循环中制冷剂循环)。
当开始逆循环运转时,进行与各室内单元70要求的制热负荷对应的容量控制。在制冷剂回路RC内,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61并在被压缩后排出。此外,适当调节压缩机61的转速。从压缩机61排出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三制冷剂配管RP3、四通切换阀62及第一制冷剂配管RP1流入运转中的室内单元70,流经第七制冷剂配管RP7而流入室内热交换器72的气体侧出入口。
流入室内热交换器72的气体侧出入口的气体制冷剂与由室内风扇75供给的内气IA进行热交换,散热并凝结,成为过冷却状态的液体制冷剂,从室外热交换器63的液体侧出入口流出。从室内热交换器72的液体侧出入口流出的液体制冷剂经由第五制冷剂配管RP5流入膨胀阀71而被减压后,从室内单元70流出。此外,适当调节膨胀阀71的开度。
从室内单元70流出的制冷剂经由液体侧制冷剂连通管LP1流入室外单元60。流入室外单元60的制冷剂经由第五制冷剂配管RP5流入室外热交换器63的液体侧出入口。流入室外热交换器63的制冷剂与由室外风扇68供给的外气OA进行热交换而蒸发,成为过热状态的气体制冷剂,从室外热交换器63的气体侧出入口流出。从室外热交换器63流出的制冷剂经由第四制冷剂配管RP4、四通切换阀62及第二制冷剂配管RP2,再次被吸入压缩机61。
(2-3)遥控器80
遥控器80是用于输入用户个别切换外气空调机10及空调机50的运转状态(启动停止、运转类别、设定温度、设定湿度、设定风量等)的各种指令的输入装置。另外,遥控器80还作为用于显示规定的信息(例如外气空调机10及空调机50的运转状态、内气IA的温度或湿度、或者外气OA的温度或湿度等)的显示装置起作用。
(2-4)统一控制部90(控制部)
图5是示意性表示统一控制部90及与统一控制部90连接的各部的框图。统一控制部90是统一控制空调系统100的动作的功能部,具体而言是由存储器或CPU等构成的计算机。统一控制部90与外调机控制部49及空调机控制部79电连接,相互进行信号的收发。统一控制部90通过对外调机控制部49及空调机控制部79发送规定的信号(例如,设定目标供气温度Tsa或目标蒸发温度Te的控制信号),能够控制外气空调机10及空调机50内的设备的动作。另外,统一控制部90通过接收从外调机控制部49及空调机控制部79发送的规定的信号,能够获取特定外气空调机10及空调机50内的各种传感器的检测值、外气空调机10及空调机50的运转状态的信息。
图6是示意性记载了统一控制部90中包含的功能部的框图。如图6所示,统一控制部90包括存储部91、第一通信部92、第二通信部93、获取部94、运转容量控制部95等功能部。此外,各功能部通过使存储器、CPU和/或各种电气零件单独或者协同起作用来实现。
(2-4-1)存储部91
存储部91由RAM、ROM、闪存存储器等各种存储器构成,包含多个存储区域。例如,存储部91包括程序存储区域911、指令存储区域912、状态存储区域913、本地信息存储区域914及日程存储区域915等。
程序存储区域911存储在统一控制部90的各部中执行的控制程序。控制程序由管理员适当更新。
指令存储区域912存储由用户输入的指令(例如,涉及运转类别、设定温度、设定风量等的指令)。
状态存储区域913存储特定各传感器(301-303、701-704等)的检测值、外气空调机10的运转状态(例如目标供气温度Tsa等)、空调机50的运转状态(例如目标蒸发温度Te、热停、热启等)的信息。
本地信息存储区域914存储涉及应用空调系统100的本地(在此是建筑物BL)的信息(特定低于或设置层数等的信息)。
日程存储区域915存储外气空调机10及空调机50的运转日程。
(2-4-2)第一通信部92
第一通信部92承担与外气空调机10(外调机控制部49)的通信。第一通信部92包括用于进行信号的收发的通信模块或适配器等。
(2-4-3)第二通信部93
第二通信部93承担与空调机50(空调机控制部79)的通信。第二通信部93包括用于进行信号的收发的通信模块或适配器等。
(2-4-4)获取部94
获取部94按照控制程序,在规定的定时向外气空调机10及空调机50请求并获取规定的信息(各种传感器的检测值或特定运转状态的信息等)。
(2-4-5)运转容量控制部95
运转容量控制部95按照控制程序,根据存储于存储部91的各种信息,计算应在空调系统100中处理的热负荷。而且,运转容量控制部95根据状况,分别确定外气空调机10及空调机50的运转容量(特别是目标供气温度Tsa及目标蒸发温度Te),将确定的运转容量发送给外气空调机10及空调机50。
运转容量控制部95为了实现舒适性和节能性双方,根据状况进行负荷协调控制。具体而言,运转容量控制部95根据外气OA的状况(温度或湿度等)、内气IA的状况(温度或湿度等)、外气空调机10的运转状况(启动停止状况、运转类别、供气风扇38的风量、热介质的状态(流量、温度、压力等)、或者目标供气温Tsa等)和/或空调机50的运转状况(各室内单元70的启动停止状况、运转类别、室内风扇的风量、制冷剂的状态(流量、温度、压力等)、或者目标蒸发温度Te等),进行负荷协调控制。
运转容量控制部95在负荷协调控制中协同控制外气空调机10的运转容量和空调机50的运转容量。具体而言,运转容量控制部95在负荷协调控制中控制外气空调机10的参数(目标供气温度Tsa)及空调机50的参数(目标蒸发温度Te)的至少一方,使得对象空间SP中的内气IA的温度或湿度接近设定值,并且使外气空调机10的功耗与空调机50的功耗之和变小。
此外,运转容量控制部95基于预先定义的外气空调机10的功耗的计算式,根据外气OA的状况或外气空调机10的运转状况等,计算外气空调机10的功耗。另外,运转容量控制部95基于预先定义的空调机50的功耗的计算式,根据内气IA的状况或空调机50的运转状况等,计算空调机50的功耗。
稍后描述负荷协调控制的详情。
(3)统一控制部90进行的处理流程
统一控制部90例如按照以下的流程控制外气空调机10及空调机50的运转。
(3-1)制冷运转时
图7是表示制冷运转时的统一控制部90的处理流程的一例的流程图。此外,图7所示的处理流程是一例,可适当变更。例如,可以在不产生矛盾的范围内改变步骤的顺序,或者一些步骤可以与其它步骤并行执行,或者也可以新追加其它步骤。
在步骤S101中,统一控制部90在满足日程运转执行条件的情况(YES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102,在不满足日程运转条件的情况(NO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103。在此,日程运转执行条件基于设置环境或设计规格预先在控制程序中来设定,例如基于时刻来设定。
在步骤S102中,统一控制部90根据运转日程开始或继续空调机50的日程运转。然后,进入步骤S103。在此,日程运转是预先在控制程序中按照运转日程设定了规定的运转项目(运转类别、设定温度、湿度、风量、运转时间等)的运转。
在步骤S103中,统一控制部90开始或继续负荷协调控制。负荷协调控制是以为了将空调系统100中处理的热负荷适当地分配给外气空调机10及空调机50而根据状况实时控制外气空调机10及空调机50的运转容量的比例(即协同控制外气空调机10的运转容量和空调机50的运转容量),从而在实现舒适性的同时总功耗减小(节能性提高)的方式执行的控制。在负荷协调控制中,通常,外气空调机10的目标供气温度Tsa及空调机50的目标蒸发温度Te被设定预先在控制程序中定义的模型值,但根据状况适当变更目标供气温度Tsa及目标蒸发温度Te。然后,进入步骤S104。
在步骤S104中,统一控制部90在运转中的室内单元70的50%以上处于运转暂停状态(热停状态)的情况或者室内负荷率为50%以下的情况下,将外气空调机10的目标供气温度Tsa增大相当于第一基准值Ts1的量(例如1℃)。这是基于以下想法:在设想空调系统100中要处理的负荷减小的状况下,通过减小外气空调机10的运转容量来实现节能(省电)。此外,第一基准值Ts1基于设置环境或设计规格而适当地设定合适的值。然后,进入步骤S105。
在步骤S105中,统一控制部90在运转中的所有室内单元70处于运转状态(热启状态)的情况或者室内负荷率为100%的情况下,将外气空调机10的目标供气温度Tsa减小相当于第二基准值Ts2的量(例如1℃)。这是基于以下想法:在设想空调系统100中要处理的负荷较大的状况下,为了分散负荷,通过增大外气空调机10的运转容量而实现舒适性并且实现节能。此外,第二基准值Ts2基于设置环境或设计规格而适当地设定合适的值。然后,进入步骤S106。
在步骤S106中,统一控制部90在运转中的所有室内单元70处于运转状态(热启状态)的情况持续规定时间t1(例如1小时),并且外气空调机10的目标供气温度Tsa大于模型值时,将目标供气温度Tsa减小相当于第三基准值Ts3的量(例如1℃)。这是基于以下想法:在设想空调系统100中要处理的负荷较大的状况下,为了分散负荷,通过增大外气空调机10的运转容量而实现舒适性并且实现节能。此外,第三基准值Ts3及规定时间t1基于设置环境或设计规格而适当地设定合适的值。然后,进入步骤S107。
在步骤S107中,统一控制部90在目标供气温度Tsa为上限值的情况下,使所有室内单元70暂停运转(设为热停状态)。这是基于以下想法:在设想空调系统100中要处理的负荷减小的状况下,通过使室内单元70的运转暂停(减小外气空调机10的运转容量)来实现节能。然后,进入步骤S108。
在步骤S108中,统一控制部90在设置有运转中的室内单元70的对象空间SP的温度(内气IA的温度)比设定温度大相当于第四基准值Ts4的量(例如2℃)以上时,使所有室内单元70运转。然后,进入步骤S109。
在步骤S109中,统一控制部90在外气空调机10进行外气制冷运转的情况、且各室内单元70处于运转暂停、运转停止状态时,适当调节外气空调机10的供气风扇38的风量。然后,进入步骤S110。
在步骤S110中,统一控制部90在外气空调机10进行外气制冷运转的情况、且室内单元70的任意一个处于运转状态(热启状态)时,将外气空调机10控制为作为外部制冷运转时的风量设定的最大风量。然后,返回步骤S101。
(3-2)制热运转时
图8是表示制热运转时的统一控制部90的处理流程的一例的流程图。此外,图8所示的处理流程是一个例子,可适当变更。例如,可以在不产生矛盾的范围内改变步骤的顺序,或者一部分步骤可以与其它步骤并行执行,或者也可以新追加其它步骤。
在步骤S201中,统一控制部90在满足日程运转执行条件的情况(YES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202,在不满足日程运转条件的情况(NO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203。在此,日程运转执行条件基于设置环境或设计规格预先在控制程序中被设定,例如基于时刻进行设定。
在步骤S202中,统一控制部90根据运转日程开始或继续空调机50的日程运转。然后,进入步骤S203。
在步骤S203中,统一控制部90开始或继续负荷协调控制。在负荷协调控制中,通常,外气空调机10的目标供气温度Tsa及空调机50的目标蒸发温度Te被设定为在控制程序中预先定义的模型值。然后,进入步骤S204。
在步骤S204中,统一控制部90在运转中的室内单元70的50%以上处于运转暂停状态(热停状态)的情况下或者室内负荷率为50%以下的情况下,将外气空调机10的目标供气温度Tsa减小相当于第五基准值Ts5的量(例如1℃)。这是基于以下的想法:在设想空调系统100中进行处理的负荷减小的状况下,通过减小外气空调机10的运转容量来实现节能。此外,第五基准值Ts5基于设置环境或设计规格而适当地设定合适的值。然后,进入步骤S205。
在步骤S205中,统一控制部90在运转中的所有室内单元70处于运转状态(热启状态)的情况或者室内负荷率为100%的情况下,将外气空调机10的目标供气温度Tsa增大相当于第六基准值Ts6的量(例如1℃)。这是基于以下的想法:在设想空调系统100中要处理的负荷大的状况下,为了分散负荷,通过增大外气空调机10的运转容量而实现舒适性并且实现节能。此外,第六基准值Ts6基于设置环境或设计规格而适当地设定合适的值。然后,进入步骤S206。
在步骤S206中,统一控制部90在运转中的所有室内单元70处于运转状态(热启状态)的情况持续规定时间t2(例如1小时),并且外气空调机10的目标供气温度Tsa小于模型值时,将目标供气温度Tsa增大相当于第七基准值Ts7的量(例如1℃)。这是基于以下想法:在设想空调系统100中要处理的负荷较大的状况下,为了分散负荷,通过增大外气空调机10的运转容量而实现舒适性并且实现节能。此外,第七基准值Ts7及规定时间t2基于设置环境或设计规格而适当地设定合适的值。然后,进入步骤S207。
在步骤S207中,统一控制部90在目标供气温度Tsa为下限值的情况下,使所有室内单元70的运转暂停(设为热停状态)。这是基于以下想法:在设想空调系统100中要处理的负荷减小的状况下,通过使室内单元70的运转暂停(减小外气空调机10的运转容量)而实现节能。然后,返回步骤S201。
(4)关于负荷协调控制
(4-1)
目前,外气负荷一般由外气空调装置处理,室内负荷由空调装置(室内单元)处理,根据外气负荷设定外气空调装置的运转容量(能力),根据室内负荷设定空调装置的运转容量(能力)。
此外,例如,如下计算外气显热负荷、外气潜热负荷、外气空调装置的显热处理能力、外气空调装置的潜热处理能力。
外气显热负荷=风量×空气密度×空气比热×(外气温度-室内温度)
外气潜热负荷=风量×空气密度×水蒸气潜热×(外气绝对湿度-室内绝对湿度)
外气空调装置的显热处理能力=风量×空气密度×空气比热×(外气温度-供气温度)
外气空调装置的潜热处理能力=风量×空气密度×水蒸气潜热×(外部绝对湿度-供气绝对湿度)
另外,目前,由外气空调装置对外气潜热负荷进行处理,以使得供气的湿度(绝对湿度)为对象空间的湿度(绝对湿度)以下。室内单元被进行温度调节,使得在室内热交换器的蒸发温度恒定的基础上,通过主要调节制冷剂循环量,室内温度成为设定温度。因此,供气温度和蒸发温度的关系是恒定的,不论外气负荷及室内负荷的大小如何。即,通常,独立地控制空调装置、外气空调装置。
另外,目前,提案有通过根据室内单元的运转台数修正供气温度而提高舒适性或者节能性的想法,但在该想法中,节能性和舒适性为折衷的关系,设想设想了难以实现节能性及舒适性双方的情况。
在这一点上,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由统一控制部90执行负荷协调控制,以使外气空调机10及空调机50双方以高运转效率进行运转的方式(即以使外气空调机10的功耗与空调机50的功耗之和变小的方式)协同控制各自的运转容量。特别是,外气空调机10(冷却单元20等)及空调机50(压缩机61)由于进行逆变器控制,所以具有30~70%的运转容量(部分负荷时)的效率高(约50%效率最高),100%的运转容量(额定运转时)、20%的运转容量效率变低的特性。因此,在空调系统100中,统一控制部90执行负荷协调控制,以使外气空调机10的运转容量及空调机50的运转容量的比例达到最佳的方式协同控制两者的运转容量。即,在负荷协调控制中,控制外气空调机10的参数及空调机50的参数的至少一方,使得对象空间SP中的内气IA的温度接近设定温度,并且使外气空调机10的功耗与空调机50的功耗之和减小。由此,可实现舒适性提高及节能性提高双方。
此外,在负荷协调控制中,也可以通过控制外气空调机10的参数(例如目标供气温度Tsa)及空调机50的参数(例如目标蒸发温度Te)双方,协同控制外气空调机10的运转容量和空调机50的运转容量,也可以通过控制一方,使另一方在趋势上变化,协同控制外气空调机10的运转容量和空调机50的运转容量。
(4-2)
负荷协调控制的一例是图9所示的方式,基于以下想法:根据负荷使外气空调机10的目标供气温度Tsa和空调机50的目标蒸发温度Te协同变化。图9是示意性表示目标蒸发温度Te及目标供气温度Tsa与负荷的关系(制冷运转时)的图表。图9示出在高负荷时~低负荷时,根据负荷的增减,使目标供气温度Tsa和目标蒸发温度Te同时变化以使得外气空调机10和空调机50的负荷率接近相同的情况。更具体而言,示出了在制冷运转时,随着负荷比基准点变大,使目标供气温度Tsa及目标蒸发温度Te降低,将外气空调机10及空调机50的运转容量(能力)设定得较大,随着负荷比基准点变小,使目标供气温度Tsa和目标蒸发温度Te增加,将外气空调机10和空调机50的运转容量(能力)设定得较小的情况。即,在图9中,作为负荷协调控制的一例,示出了以目标供气温度Tsa和目标蒸发温度Te成为正相关关系的方式执行负荷协调控制的情况。
(4-3)
在负荷协调控制中,例如图10所示,根据室内热交换器72的特性,基于外气绝对湿度Xoa来确定制冷运转时的目标蒸发温度Te。图10是示意性表示外气绝对湿度和目标蒸发温度的关系(制冷运转时)的图表。在图10中,示出在外气绝对湿度Xoa大于规定值Xoa1且小于规定值Xoa2的情况下,伴随着外气绝对湿度Xoa的增加,目标蒸发温度Te从Te1下降到Te2的情况。作为图10所示的目标蒸发温度Te1及Te2的一例,例如,在外气绝对湿度Xoa1为11.1(g/kg),Xoa2为16.0(g/kg)的情况下,若主要由空调机50对对象空间SP中的负荷进行处理,则将Te1设定为12℃、将Te2设定为6℃。若通过利用负荷协调控制增大外气空调机10的负荷处理量,将Te1设定为12℃,将Te设定为9℃,可实现节能。
在该情况下,例如如图11所示,目标供气温度Tsa被确定为对应于目标蒸发温度Te。图11是示意性表示外气绝对湿度和目标供气温度的关系(制冷运转时)的图表。在图11中,示出了在外部绝对湿度Xoa大于规定值Xoa1且小于规定值Xoa2的情况下,随着外部绝对湿度Xoa的增加,目标供气温度Tsa从Tsa1下降到Tsa2的情况。作为图11所示的目标供气温度Tsa1及Tsa2的一例,例如如上所述,若在外气绝对湿度Xoa1为11.1(g/kg)且Xoa2为16.0(g/kg)的情况下将Te1设定为12℃、Te设定为9℃,则将Tsa1设定为19℃,将Tsa2设定为13℃。
(4-4)
另外,在负荷协调控制中,例如图12所示,根据室内热交换器72的特性,基于外气温度来确定制冷运转时的目标蒸发温度Te。图12是示意性表示外气温度和目标蒸发温度的关系(制冷运转时)的图表。在图12中,示出了在外气温度Toa大于规定值Toa1且小于规定值Toa2的情况下,随着外气温度Toa的增加,目标蒸发温度Te从Te3下降到Te4的情况。关于图12所示的目标蒸发温度Te3及Te4,例如在外气温度Toa1为27℃、Toa2为33℃的情况下,若主要由空调机50对对象空间SP中的负荷进行处理,则将Te3设定为12℃、将Te4设定为6℃。若通过利用负荷协调控制使外气空调机10承担负荷,将Te3设定为12℃,将Te4设定为9℃,可实现节能。
在该情况下,目标供气温度Tsa例如如图13所示被确定为对应于目标蒸发温度Te。图13是示意性表示外气温度和目标供气温度的关系(制冷运转时)的图表。在图13中,示出在外部温度Toa大于规定值Toa1且小于规定值Toa2的情况下,随着外部温度Toa的增加,目标供气温度Tsa从Tsa3下降到Tsa4的情况。作为图13所示的目标供气温度Tsa3及Tsa4的一例,例如如上所述,例如若在外气温度Toa1为27℃、Toa2为33℃的情况下将Te3设定为12℃、将Te4设定为9℃,则将Tsa3设定为19℃,将Tsa4设定为13℃。
(4-5)
另外,在负荷协调控制中,在制冷运转时室内热交换器72中的蒸发温度为规定的基准值(推定为室内热交换器72中的潜热处理量小的值)以上的情况下,提高目标蒸发温度Te。由此,在推定为在室内热交换器72中潜热处理量小的情况下,提高目标蒸发温度Te,对于具有该室内热交换器72的室内单元70,减小运转容量。与此相关,空调机50的消耗能被抑制。
(4-6)
另外,在负荷协调控制中,例如图14所示,基于供气风扇38的风量来确定制冷运转时的目标供气温度Tsa。图14是示意性表示供气风扇38的风量和目标供气温度的关系(制冷运转时)的图表。在图14中,示出在供气风扇38的风量大于规定值Gamin且小于规定值Gamax的情况下,伴随风量的增加,目标供气温度Tsa从Tsa5增加到Tsa6的情况。作为图14所示的目标供气温度Tsa5及Tsa6的一例,例如若规定值Gamin为40%、Gamax为100%,则将Tsa5设定为14℃,将Tsa6设定为20℃。
(4-7)
另外,如图15及图16所示,根据室内绝对湿度或室内负荷设定目标供气温度Tsa。在这一点上,在制冷运转时,室内负荷越大则对象空间SP中的潜热负荷越大,因此,将目标供气温度Tsa设定得很低从节能方面来说是理想的。此外,目标供气温度Tsa例如也可以选择(低选择)基于图14、图15及图16的模型而算出的各值中的最小值。
(4-8)
关于制冷运转时的目标供气温度Tsa,例如,也如下导出。
例如,在将目标供气温度Tsa设定为20℃的情况下,外气OA的湿度较高时,外气OA渗入对象空间SP引起的潜热增加部分不能由外气空调机10进行处理。因此,由于对象空间SP的湿度变高,室内环境恶化,所以在室内单元70进行潜热处理的情况下,目标蒸发温度Te下降过多,担心功耗会增大。另一方面,当外气OA的湿度低时,潜热负荷小,因此,由于在外气空调机10中提供潜热处理,所以室内环境也不会恶化,在空调机50中也能够进行目标蒸发温度Te的高效的运转。
另外,例如,在将目标供气温度Tsa设定为16℃的情况下,外气OA的湿度高时,外气OA渗入对象空间SP引起的潜热增加部分也能够由外气空调机10进行处理(在室内湿度以下供给),因此,室内环境被保持良好。即,由于在室内单元70的目标蒸发温度Te不降低的情况下进行运转,所以能够高效地运转。另一方面,在外气OA的湿度低时,由外气空调机10进行显热处理,因此,高效的空调机50的负荷处理量减少,担心整体功耗会增加。
另外,例如,在将目标供气温度Tsa设定为13℃的情况下,在外气OA的湿度高时,由外气空调机10过剩地进行潜热处理及显热处理,因此,高效的空调机50的负荷处理量减少,担心整体功耗的增加。
鉴于以上情况,对于目标供气温度Tsa,设定为大于16℃且小于20℃的最佳值(例如18℃)。
(4-9)
在此,对负荷协调控制的其它例进行说明。将目标蒸发温度Te设定得越低,则空调系统100的潜热处理能力越大。另外,将目标供气温度Tsa设定得越低则供气SA的绝对湿度越低,因此,将目标供气温度Tsa设定得越低则空调系统100的外气潜热处理能力越大。
另一方面,在外气潜热负荷和室内潜热负荷相同的情况下,当使目标蒸发温度Te及目标供气温度Tsa双方降低时,由于能力过大,如图17所示,从节能的观点来看,理想的是,如果使目标蒸发温度Te及目标供气温度Tsa一方降低,则维持或增加另一方。图17是示意性表示目标蒸发温度Te及目标供气温度Tsa和负荷(潜热负荷)的关系(制冷运转时)的图表。在图17中,示出伴随目标蒸发温度Te的增加(作为一例从9℃增加到11℃)而目标供气温度Tsa降低(作为一例从17℃降低到15℃)的情况,相反地,示出目标蒸发温度Te伴随目标供气温度Tsa的增加(作为一例从15℃增加到17℃)而降低(作为一例从11℃降低到9℃)的情况。
即,在图17中,示出了在处理将外气OA的负荷和内气IA的负荷相加的总负荷之后,执行负荷协调控制,使得目标供气温度Tsa和目标蒸发温度Te成为负相关关系的情况。在负荷协调控制中,为了在实现舒适性的同时提高节能,需要考虑最适合处理外气潜热负荷和室内潜热负荷的合计的目标蒸发温度Te及目标供气温度Tsa的组合。此外,最佳的目标蒸发温度Te及目标供气温度Tsa的组合依赖于设计规格(例如外气空调机10的COP或空调机50的COP等)或设置环境。
例如,关于外气空调机10的功耗与空调机50的功耗之和(总功耗),将在规定的参数(例如目标蒸发温度Te或目标供气温度Tsa)从当前值在规定范围增减时所预测的各总功耗进行比较,选择总功耗成为最低的值的条件,由此设定该组合。例如,使用图18所示的表(负荷协调控制表tb1)进行该设定。
在图18中,(a)表示目标蒸发温度Te从当前值下降2℃时(目标供气温度Tsa上升2×α时)的总功耗(kW)的预测值。另外,(b)表示目标蒸发温度Te从当前值下降1℃时(目标供气温度Tsa上升1×α时)的总功耗的预测值。另外,(c)表示目标蒸发温度Te为当前值时(目标供气温度Tsa为当前值时)的总功耗。另外,(d)表示目标蒸发温度Te从当前值上升1℃时(目标供气温度Tsa下降-1×α量时)的总功耗的预测值。另外,(e)表示目标蒸发温度Te从当前值上升2℃时(目标供气温度Tsa下降-2×α量时)的总功耗的预测值。另外,在图18的(a)-(e)中,在阴影E1示出外气空调机10的功耗(预测值),在阴影E2示出空调机50的功耗(预测值)。
在图18中,示出随着目标蒸发温度Te的上升(目标供气温度Tsa的降低),外气空调机10的功耗变大,而另一方面,空调机50的功耗变小的情况。换言之,在图18中,示出随着目标蒸发温度Te的降低(目标供气温度Tsa的上升),外气空调机10的功耗变小,而另一方面,空调机50的功耗变大的情况。
在图18中,(e)的情况(目标蒸发温度Te从当前值上升2℃的情况)表示总功耗减少得最多。在负荷协调控制中,在假定为图18所示的状况时,选择(e)所示的组合作为总功耗变成最小的目标蒸发温度Te和目标供气温度Tsa的组合,以目标蒸发温度Te从当前值下降2℃且目标供气温度Tsa下降-2×α量的方式设定目标蒸发温度Te和/或目标供气温度Tsa。
在使用图18所示的负荷协调控制表tb1执行负荷协调控制的情况下,该表只要预先按照状况(外气OA的状况、内气IA的状况、外气空调机10的运转状况和/或空调机50的运转状况)来定义,并存储于存储部91中即可。
此外,在以该方式执行负荷协调控制时,关于当前的总功耗与执行负荷协调控制后的总功耗之差,执行负荷协调控制,使得由下式F1算出的值为正(选择目标蒸发温度Te和目标供气温度Tsa的组合)。
(当前的空调机50的功耗-执行负荷协调控制后的空调机50的功耗的预测值)+(当前的外气空调机10的功耗-执行负荷协调控制后的外气空调机10的功耗的预测值)···F1
“当前的空调机50的功耗”是根据当前的空调机50的功耗测量值、或外气OA的状况、内气IA的状况及空调机50的运转状况等计算的模型值或表值。
“当前的外气空调机10的功耗”是当前的外气空调机10的功耗测量值、或者根据外气OA的状况及外气空调机10的运转状况等计算的模型值或表值。
“执行负荷协调控制后预想的空调机50的功耗”是根据外气OA的状况、内气IA的状况及空调机50的运转状况等计算的模型值或表值、或者通过根据根据外气OA的状况、内气IA的状况及空调机50的运转状况等计算的模型值或表值对当前的空调机50的功耗测量值进行了修正的值。
“执行负荷协调控制后预想的外气空调机10的功耗”是根据外气OA的状况及外气空调机10的运转状况计算的模型值或表值、或者通过根据外气OA的状况、内气IA的状况及空调机10的运转状况等计算的模型值或表值对当前的外气空调机10的功耗进行了修正的值。
即,在由该式F1计算的值为负的情况下,总功耗变大,因此,维持当前的目标蒸发温度Te和目标供气温度Tsa的组合。
更详细而言,执行负荷协调控制,使得由下式F2算出的值为正(选择目标蒸发温度Te和目标供气温度Tsa的组合)。
(当前的空调机50的功耗-执行负荷协调控制后预想的空调机50的功耗)-(当前的空调机50中的处理热量-执行负荷协调控制后预想的空调机50中的处理热量)÷执行负荷协调控制后预想的外气空调机10的COP···F2
(此外,式F2中的“执行负荷协调控制后预想的外气空调机10的COP”设为对于热介质泵Pa的动力没有发生变化)
此外,在当前的外气空调机10的COP和执行负荷协调控制后的外气空调机10的COP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
当前的外气空调机10的功耗=当前的外气空调机10的处理热量÷当前的外气空调机10的COP
执行负荷协调控制后的外气空调机10的功耗=执行负荷协调控制后的外气空调机10的处理热量÷执行负荷协调控制后的外气空调机10的COP。
通过负荷协调控制,当外气空调机10和空调机50的负荷分配发生变化时,空调机50的处理热量发生变化。另外,由于对应于该变化,外气空调机10的处理热量也变化,所以从式F1导出式F2。
“当前的空调机50中的处理热量”是当前的空调机50的处理热量测量值、或者根据外气的状况、内气的状况及空调机50的运转状况等计算的模型值或表值。
“执行负荷协调控制后预想的空调机50中的处理热量”是根据外气OA的状况、内气IA的状况及空调机50的运转状况等计算的模型值或表值、或者通过根据外气OA的状况、内气IA的状况及空调机50的运转状况等计算的模型值或表值对当前的空调机50的处理热量测量值进行了修正的值。
“执行负荷协调控制后预想的外气空调机10的COP”是当前的空调机50的处理热量测量值、或者根据外气OA的状况、内气IA的状况及空调机50的运转状况等计算的模型值或表值。或者通过根据外气OA的状况、内气IA的状况及空调机50的运转状况等计算的模型值或表值对当前的空调机50的处理热量测量值进行了修正的值。
此外,当前的空调机50的COP高于当前的外气空调机10的COP时,由于目标蒸发温度Te上升,显然,当前的空调机50的COP比当前值上升,因此,可以不必特别考虑上述式F2。
通过这样的负荷协调控制(目标蒸发温度Te和目标供气温度Tsa成为负相关关系的控制),节能性提高。以下,使用图19及图20进行说明。
图19是表示目标供气温度Tsa在13℃至20℃的范围内变更的情况下的外气空调机10的总热处理能力和空调机50的总热处理能力的变化的示意图。在图19中,在由A+C特定的范围(线L1以下的区域)中示出空调机50的总热处理能力。另外,在由B特定的范围(线L1以上且线L2以下的区域)中示出外气空调机10的总热处理能力。另外,在由C特定的范围(线L3以上且线L1以下的区域)中示出外气空调机10及空调机50的总热处理能力的增减量(即在外气空调机10及空调机50之间分配的总热处理能力的比例)。
在图19中,示出随着由C区域特定的范围增减而空调机50的总热处理能力及外气空调机10的总热处理能力增减的情况。具体而言,示出在目标供气温度Tsa最低的情况下(在此设定为13℃的情况,即目标蒸发温度Te高的情况下),空调机50的总热处理能力变得最小,并且外气空调机10的总热处理能力变得最大的情况。而且,随着目标供气温度Tsa变高,由C的区域特定的范围(即空调机50的总热处理能力)增大(即,外气空调机10的负荷处理量的一部分位移到空调机50的负荷处理量)。且示出在目标供气温度Tsa最高的情况下(在此设定为20℃的情况、即目标蒸发温度Te低的情况下),空调机50的总热处理能力变得最大,并且外气空调机10的总热处理能力变得最小的情况。在图19中,例如,在由A+C特定的范围的空调机50的功率削减量大于由B特定的范围的外气空调机10的功率增加量的情况下,可实现节能性。
图20是表示目标供气温度Tsa在13℃至20℃的范围内变更时的外气空调机10的COP和空调机50的COP的变化的示意图。在图20中,实线L3表示外气空调机10的COP,双点划线L4表示空调机50的COP。在图20中,点划线L5-L8之间的范围相当于由图19的A特定的范围。另外,点划线L6-L7之间的范围相当于由图19的B特定的范围。另外,点划线L5-L6之间的范围相当于由图19的C特定的范围。
在图20中,在目标供气温度Tsa最低的情况下(在此设定为13℃的情况、即目标蒸发温度Te高的情况下),外气空调机10的COP变得最小,并且空调机50的COP变得最大。而且,示出在目标供气温度Tsa最高的情况下(在此设定为20℃的情况、即目标蒸发温度Te低的情况下),外气空调机10的COP变得最大,并且空调机50的COP变得最小的情况。
(4-10)
另外,在负荷协调控制中,目标蒸发温度Te和目标供气温度Tsa的组合例如使用图21-图24的任一模型来确定。图21-图24是说明选择负荷协调控制中的目标蒸发温度Te和目标供气温度Tsa的组合时的模型的示意图。
在图21中,示出了基于外气温度、外气温度及室内负荷率来确定目标蒸发温度Te和目标供气温度Tsa的组合的模型。图22中示出了基于外气温度及外气湿度来确定目标蒸发温度Te和目标供气温度Tsa的组合的模型。在图23中,示出了基于外气温度、外气湿度及热焓来确定目标蒸发温度Te和目标供气温度Tsa的组合的模型。在图24中,示出了基于外气温度、外气湿度、外气相对湿度及热焓来确定目标蒸发温度Te和目标供气温度Tsa的组合的模型。
此外,负荷协调控制中的目标蒸发温度Te和目标供气温度Tsa的组合方式未必限定于使用式F1或式F2实时确定目标蒸发温度Te之后再用模型确定目标蒸发温度Te和目标供气温度Tsa的组合。例如,不是使用式F1或式F2实时确定目标蒸发温度Te,而是根据外气温度、外气湿度及室内负荷率等预先确定目标蒸发温度Te和目标供气温度Tsa的组合,也可以根据外气温度、外气湿度及室内负荷率等状况使用图21~24的模型直接确定目标蒸发温度Te和目标供气温度Tsa。
(4-11)
在负荷协调控制中,也设想在空调机50为高负荷时,通过由外气空调机10增加负荷分担量,提高空调机50的目标蒸发温度Te,从而优化两者的运转容量的比例。另外,也设想在空调机50为低负荷时,对于外气空调机10提高目标供气温度Tsa以极尽其能,同时对于空调机50提高目标蒸发温度Te以实现节能(降低功耗)。
(4-12)
在负荷协调控制中,通过由外气空调机10处理对象空间SP的负荷,促进制冷运转时的室内热交换器72中的蒸发温度到达目标蒸发温度Te。即,设想了以在制冷运转时室内热交换器72中的蒸发温度接近目标蒸发温度Te的方式设定目标供气温度Tsa。
(4-13)
在负荷协调控制中,在空气处理单元30进行对外气OA加热的制热运转,室内单元70进行冷却内气IA的制冷运转的情况下,在室内单元70的运转台数增减时,变更目标供气温度Tsa。例如,在室内单元70的运转台数增加时,降低目标供气温度Tsa。另外,例如,在室内单元70的运转台数减少时,增加目标供气温度Tsa。由此,与室内单元70的运转台数的增减相关联地设定供气温度的目标值且控制外气空调机10的运转容量。
(5)特征
(5-1)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100中,统一控制部90根据外气OA的状况、内气IA的状况、外气空调机10的运转状况和/或空调机50的运转状况来执行负荷协调控制(协同控制外气空调机10的运转容量及空调机50的运转容量)。统一控制部90在负荷协调控制中控制外气空调机10的参数及空调机50的参数中的至少一方,使得内气IA的温度或湿度接近设定值,并且使外气空调机10的功耗与空调机50的功耗之和变小。
由此,根据状况,控制外气空调机10的参数及空调机50的参数的至少一方,使得内气IA的温度或湿度接近设定值,并且空调机50的功耗与空调机50的功耗之和变小,且协同控制外气空调机10的运转容量和空调机50的运转容量。其结果是,在将对象空间SP内的温度或湿度保持适度的同时,能够基于节能性使外气空调机10及空调机50的每一个以合适的运转容量运转。特别是,具有如下特征:外气空调机10及空调机50具有在通过逆变器控制致动器来控制运转容量的情况下,与额定运转时相比,部分负荷运转时的运转效率优异,因此,通过根据状况协同控制外气空调机10及空调机50,也能够在外气空调机10及空调机50每一个中进行运转效率优异的部分负荷运转。因而,可实现舒适性的同时,促进节能性的提高。
(5-2)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100中,负荷协调控制中的空调机50的参数是室内热交换器72中的制冷剂的蒸发温度(目标蒸发温度Te)。
(5-3)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100中,负荷协调控制中的外气空调机10的参数是供气SA的温度。
(5-4)
在上述实施例的空调系统100中,统一控制部90执行负荷协调控制,使得室内热交换器72中的制冷剂的蒸发温度(目标蒸发温度Te)与供气的温度(目标供气温度Tsa)成为负相关关系。由此,能够在将对象空间SP内的温度或湿度保持适度的同时,基于节能性使外气空调机10及空调机50的每一个以更适当的运转容量运转。
(5-5)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100中,设想了在负荷协调控制中,统一控制部90通过设定室内热交换器72中的制冷剂的目标蒸发温度Te(蒸发温度的目标值)来控制空调机50的运转容量。由此,能够简单地控制空调机50的运转容量。
(5-6)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100中,设想了在负荷协调控制中,统一控制部90在制冷剂的蒸发温度为规定基准值以上的情况下,提高目标蒸发温度Te。由此,在室内热交换器72中推定为潜热处理量小的情况下,提高目标蒸发温度Te,对于具有该室内热交换器72的室内单元70,降低运转容量。与此相关,空调机50的消耗能量被抑制。
(5-7)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100中,设想了在负荷协调控制中,统一控制部90设定目标供气温度Tsa(供气SA的温度的目标值),由此,对外气空调机10的运转容量进行控制。由此,能够简单地控制外气空调机10的运转容量。
(5-8)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100中,设想了在负荷协调控制中,统一控制部90设定目标供气温度Tsa,使得室内热交换器72中的制冷剂的蒸发温度接近目标蒸发温度Te。由此,与室内热交换器72中的蒸发温度相关联地设定目标供气温度Tsa且控制外气空调机10的运转容量。其结果是,能够在将对象空间SP内的温度或湿度保持适度的同时,基于节能性使外气空调机10和空调机50的每一个以合适的运转容量高精度地运转。
(5-9)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100中,设想了在负荷协调控制中,在空气处理单元30进行对外气OA加热的制热运转,室内单元70进行冷却内气IA的制冷运转的情况下,室内单元70的运转台数增减时,统一控制部90变更目标供气温度Tsa。由此,与室内单元70的运转台数的增减相关联地设定目标供气温度Tsa且控制外气空调机10的运转容量。其结果是,能够在将对象空间SP内的温度或湿度保持适度的同时,基于节能性使外气空调机10和空调机50的每一个以合适的运转容量高精度地运转。
(5-10)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100中,外气空调机10的热介质是水,在外气热交换器33中进行与热介质的显热相关的热交换。即,在外气热交换器33中进行利用显热能力(热介质的出入口温度差)的热交换。即,在外气空调机10是中央方式的情况下,能够在将对象空间SP内的温度或湿度保持适度的同时,基于节能性使外气空调机10和空调机50的每一个以合适的运转容量高精度地运转。
(5-11)
在上述实施例的空调系统100中,统一控制部90执行负荷协调控制,使得通过下式F1算出的值为正。
(当前的空调机50的功耗-执行负荷协调控制后的空调机50的功耗的预测值)+(当前的外气空调机10的功耗-执行负荷协调控制后的外气空调机10的功耗的预测值)···F1
由此,在负荷协调控制中,节能性可靠地提高。
(5-12)
在上述实施例的空调系统100中,统一控制部90执行负荷协调控制,使得通过下式F2算出的值为正。
(当前的空调机50的功耗-执行负荷协调控制后预想的空调机50的功耗)-(当前的空调机50中的处理热量-执行负荷协调控制后预想的空调机50中的处理热量)÷执行负荷协调控制后预想的外气空调机10的COP···F2
由此,在负荷协调控制中,节能性可靠地提高。
(6)变形例
如以下变形例所示,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适当变形。另外,各变形例也可以在不产生矛盾的范围内与其它的变形例组合应用。
(6-1)变形例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外气空调机10中,也可以适当省略加湿器35。即,外气空调机10也可以构成为不进行加湿运转。
(6-2)变形例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空调系统100适用于形成三个对象空间SP的建筑物BL的情况。然而,空调系统100的设置环境没有特别限定。例如,空调系统100也可以应用于形成四个以上的对象空间SP的建筑物。另外,例如,空调系统100也可以应用于形成两个以下(包括一个)的对象空间SP的建筑物。在该情况下,可以根据对象空间SP的数量适当变更室内单元70的台数。另外,也可以在一个对象空间SP中配置多个室内单元70。
(6-3)变形例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外气空调机10具有一台冷却单元20和一台空气处理单元30。但是,外气空调机10具有的冷却单元20及空气处理单元30的台数未必限定为一台,可以根据设置环境或设计规格进行适当变更。即,外气空调机10也可以分别具有多个冷却单元20和/或空气处理单元30。此外,冷却单元20及空气处理单元30的台数不一定是相同数量。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空调机50具有一台室外单元60和三台室内单元70。但是,对于空调机50中包含的室外单元60及室内单元70的台数,可以根据设置环境或设计规格适当地进行变更。即,空调机50可以具有多个室外单元60,也可以具有四台以上或二台以下的室内单元70。
(6-4)变形例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室内单元70被设置于对象空间SP的天花板背面的情况。然而,室内单元70的类型及设置方式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室内单元70也可以是所谓的吊顶型、壁挂型、地板放置型等。
(6-5)变形例5
对于冷却单元20和/或空调机50中构成的制冷剂回路(C2、RC)的构成方式,可根据设置环境或设计规格进行适当变更。另外,对于在空气处理单元30中构成的热介质回路C1的构成方式,也可以根据设置环境或设计规格适当地进行变更。
(6-6)变形例6
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制冷剂回路(C2、RC)中循环的制冷剂未必需要是R32或R410A那种HFC制冷剂,也可使用其它制冷剂(例如HFO1234yf、HFO1234ze(E)、CO2或氨等)。另外,对于在热介质回路C1中循环的热介质未必需要是水,也可以采用其它流体。
(6-7)变形例7
空调系统100中包含的各种传感器的配置位置未必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方式,可适当变更。例如,外气温度传感器301、外气湿度传感器302和/或供气温度传感器303未必需要配置于空气处理单元30中,也可以配置于其它单元中,或者独立地配置。另外,例如,室内温度传感器701、室内湿度传感器702和/或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703未必需要配置于室内单元70中,可以配置于其它单元,也可以独立配置。
(6-8)变形例8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没有特别说明统一控制部90的设置方式,但统一控制部90的设置方式可以适当选择。例如,统一控制部90可以配置于建筑物BL的管理室中,也可以设置于通过WAN或LAN可通信地连接的遥远的地方。
另外,也可适当变更统一控制部90的构成方式。例如,图6所示的各功能部(91-95)未必需要一体配置,也可以通过将分散配置的各功能部由通信网络连接而构成统一控制部90。另外,统一控制部90也可以通过将多个装置(例如PC、智能手机等)连接而构成。另外,统一控制部90也可以通过与外调机控制部49和/或空调机控制部79连接而构成。
(6-9)变形例9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外气空调机10仅将外气OA作为供气SA供给的情况。但是,也可以构成为在外气空调机10内形成环气流路,混合外气OA和内气IA而作为供气SA供给。在该情况下,外气OA和内气IA的混合比例可以根据设置环境或设计规格适当变更。
(6-10)变形例10
负荷协调控制的控制内容未必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内容,可以根据设计规格及设置环境适当变更,只要以内气IA的温度或湿度接近设定值,并且外气空调机10的功耗与空调机50的功耗之和变小的方式协同控制外气空调机10的运转容量和空调机50的运转容量即可。例如,对于在上述“(4)关于负荷协调控制”中说明的任一内容,为了实现进一步优化,也可以变更,也可以适当省略。另外,使用的变量也可适当变更。
例如,负荷协调控制中控制的外气空调机10的参数未必限定于目标供气温度Tsa,可以是供气风扇38的风量,也可以是流入外气热交换器33的热介质的温度。另外,在热介质为制冷剂的情况下,负荷协调控制中控制的外气空调机10的参数也可以是外气热交换器33中的热介质的蒸发温度或热焓。
另外,例如,负荷协调控制中控制的空调机50的参数未必限定于目标蒸发温度Te。例如,负荷协调控制中控制的空调机50的参数可以是室内热交换器72中的制冷剂的压力、热焓、室外热交换器63中的制冷剂的状态、压缩机61的容量、室外风扇68的风量、或者室内风扇75的风量等。
(6-11)变形例1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如下情况:关于外气空调机10的功耗和外气空调机10的功耗,运转容量控制部95根据状况分别计算,基于计算出的功耗执行负荷协调控制。但是,对于外气空调机10的功耗和/或外气空调机10的功耗,也可以基于根据状况预先定义的表来获取。另外,对于外气空调机10的功耗和/或外气空调机10的功耗,未必需要实时计算,也可使用直接测量外气空调机10的功耗或空调机50的功耗的功率测量仪获取外气空调机10的功耗及外气空调机10的功耗。
(6-12)变形例1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如下情况:在负荷协调控制中,使用图18所示的表(负荷协调控制表tb1),关于外气空调机10的功耗与空调机50的功耗之和(总功耗),将规定的参数(例如目标蒸发温度Te或目标供气温度Tsa)从当前值在规定范围内增减的情况下所预测的各自的总功耗进行比较,选择总功耗变为最低值的条件,由此确定目标蒸发温度Te或目标供气温度Tsa的组合。而且,在负荷协调控制表tb1(图18)中,关于比较的总功耗,被设定了(a)-(e)的五个情况(目标蒸发温度Te为当前值的情况、从当前值下降了1℃的情况、下降了2℃的情况、上升了1℃的情况、上升了2℃的情况)。
但是,负荷协调控制表tb1的生成方式未必限定于此,可适当变更。例如,关于图18的负荷协调控制表tb1,也可以设定目标蒸发温度Te为当前值的情况、当目标蒸发温度Te从当前值下降了3℃的情况、下降了4℃的情况、也上升了3℃的情况、或上升了4℃的情况。另外,例如,在负荷协调控制表tb1中,关于所比较的总功耗,可以设定六个以上的情况,也可以设定四个以下的情况。
(6-13)变形例1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外气空调机10中使用水作为热介质的情况。但是,外气空调机10中使用的热介质未必限定于水,也可以是其它流体。例如,在外气空调机10中,也可使用制冷剂作为热介质。该情况下,外气空调机10可以构成为如图25所示的直膨方式的外气空调机10a。
图25是概略性表示外气空调机10a的构成方式的示意图。在外气空调机10a中,如图25所示,连接外气空调机10中的热介质回路C1及外调机制冷剂回路C2,构成一个回路。与此相关,在外气空调机10a中,省略了热介质热交换器22及热介质泵Pa。另外,在外气调和器10a中,位于外气热交换器33和制冷剂热交换器24之间的制冷剂膨胀阀23配置于空气处理单元30内。
在外气空调机10a运转时,制冷剂(热介质)在制冷剂压缩机21中被压缩,作为高压制冷剂排出。从制冷剂压缩机21排出的高压制冷剂在正循环运转时,在制冷剂热交换器24中与由冷却风扇26生成的空气流进行热交换,在逆循环运转时,在外气热交换器33中与由供气风扇38生成的空气流进行热交换,冷凝或散热。此外,在外气热交换器33中,进行与热介质的潜热相关的热交换。即,在外气热交换器33中,进行利用了作为热介质的潜热变化的潜热能力的热交换。
在制冷剂热交换器24及外气热交换器33的一方冷凝或散热的制冷剂在制冷剂膨胀阀23中被减压而成为低压制冷剂后,流入另一热交换器,通过与空气流进行热交换而蒸发。然后,制冷剂再次被吸入到制冷剂压缩机21中。
此外,在该情况下,负荷协调控制中进行了控制的外气空调机10的参数也可以是外气热交换器33中的热介质的蒸发温度或热焓。
(6-14)变形例1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空气处理单元30设置于形成对象空间SP的天花板CL上。但是,空气处理单元30的设置方式未必限定于此,可适当变更。例如,空气处理单元30也可以设置于形成对象空间SP的地板下或侧壁上。
(6-15)变形例15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空调系统100是单一通道方式的外气空调机10进行了说明。但是,空调系统100也可以由其它方式构成。例如,空调系统100也可以如图26所示的空调系统100a那样构成。
图26是空调系统100a的概略结构图。在空调系统100a中,代替中央方式的外气空调机10,具有所谓的单元方式的外气空调机10b。
图27是示意性表示外气空调机10b的构成方式的示意图。外气空调机10b具有平行配置的多个空气处理单元30。在外气空调机10b中,各空气处理单元30配置于对应的对象空间SP。在各空气处理单元30的外气热交换器33中,进行与热介质的显热相关的热交换。即,在外气热交换器33中,进行利用了显热能力(热介质的出入口的温度差)的热交换。另外,在外气空调机10b中,取代供气管道45而具有多个供气管道45a。供给管道45a与任意的空气处理单元30一一对应。供气管道45a的一端与形成于建筑物BL上的进气口H2连接,另一端与对应的空气处理单元30的外部流路FP的迎风侧的端部连接。
图28是示意性表示对象空间SP内的空气处理单元30及室内单元70的设置方式的示意图。在外气空调机10b中,空气处理单元30被设置于形成对应的对象空间SP的天花板CL上。另外,在外气空调机10b中,在各空气处理单元30中形成有与外气流路FP的下游侧端部连接的排气口(图示省略),经由该排气口向对象空间SP送入供气SA。
在这样的空调系统100a中,也能够应用上述实施方式中的负荷协调控制的思想。
此外,在空调系统100a中,在作为热介质使用制冷剂的情况下,也可以代替外气空调机10b而配置外气空调机10a。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将外气空调机10中的各热介质回路C1及外调机制冷剂回路C2连接而构成一个回路。另外,在各空气处理单元30的外气热交换器33中,进行与热介质的潜热相关的热交换。即,在外气热交换器33中,进行利用了作为热介质的潜热变化的潜热能力的热交换。
(6-16)变形例16
另外,例如,空调系统100也可以如图29所示的空调系统100b那样构成。
在空调系统100b中,具有屋顶方式的外气空调机10c。在外气空调机10c中,将冷却单元20和空气处理单元30一体化构成。在外气空调机10c中,外气空调机10c被设置于建筑物BL的屋顶或房顶。
外气空调机10c例如以图30所示的方式构成。在外气空调机10c中,将冷却单元20和空气处理单元30连接而一体化。在图30中,在外气空调机10c内,除外气流路径FP之外,还形成有换气流路AP。换气流路AP的上游侧的端部与对象空间SP连通。环气流路AP1的下游侧的端部被分成两个,包括环气流路AP1和排气流路AP2。环气流路AP1的下游侧的端部与外气流路FP连通。排气流路AP2是下游侧的端部与室外连通,用于将内气IA排出到室外的流路。
在外气空调机10c中,通过构成换气流路AP,将外气OA和内气IA混合作为供气SA供给。在外气空调机10c中,外气OA和内气IA例如以7:3混合。关于外气OA和内气IA的混合比例,可以根据设置环境或设计规格适当变更。
此外,在外气空调机10c中,换气流路AP也可以省略环气流路AP1和排气流路AP2的一方。另外,在外气空调机10c中,也可以省略换气流路AP。即,外气空调机10c也可以构成为仅将外气OA作为供气SA供给,而不必混合外气OA和内气IA。
外气空调机10c未必需要设置于建筑物BL的屋顶或房顶上,也可以以其它方式设置于室外。
(7)上述实施方式中包含/可包含的技术思想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包含(或可包含)以下的各技术思想。
(7-1)
一种控制器,其活用热源、外气空调机、空调机(例如直膨式单独分散型空调机)的内部信息(例如空调机的运转停止状态、蒸发温度、室内温度和/或室内湿度、外气空调机的运转状态、外气温度、外气湿度和/或风量等),根据负荷状况发送各设备的运转停止信号及运转参数(例如,热源和外气空调机的冷水温度及供气温度、变水量泵的供水压、或空调机的蒸发温度)信号双方。
(7-2)
在制冷运转时,根据负荷和室内状态,切换外气空调机的单独运转、外气空调机的单独运转(换气)、外气空调机的连动运转(外气制冷)、空调机的单独运转、负荷协调运转、全停止、外气空调机的单独运转(外气制冷)和/或空调机的单独(预冷运转)。
(7-3)
在制冷运转时的负荷协调控制中,在与负荷对应的室内环境和兼备节能的最适合的外气空调机的目标供气温度和空调机的目标蒸发温度下运转。
(7-4)
外气空调机的目标供气温度及空调机的目标蒸发温度由上述控制器设定。
(7-5)
目标供气温度及目标蒸发温度由负荷条件(例如外气温湿度、室内温湿度及外气空调机的风量、室内单元的运转台数等)确定。
(7-6)
变更外气空调机的供气温度,使得空调机的蒸发温度(空调机的内部信息)接近目标蒸发温度。
(7-7)
在蒸发温度测量值为一定值以上时,判断为空调机的潜热处理量特别小,强制将蒸发温度设定为大幅度高的值。
(7-8)
在使用室内温湿度数据的情况下,使用室内单元内的各种传感器的检测值。
(7-9)
在制冷运转时外气空调机的连动运转(外气制冷)或外气空调机的单独运转(外气制冷)的外气制冷风量控制中,使用室内单元的室温传感器的检测值。
(7-10)
在制热运转时,根据负荷及室内状态,切换外气空调机的单独运转、外气空调机的单独运转(换气)、空调机的单独运转、负荷协调运转、全停止、冷暖混合运转和/或空调机的预热运转。
(7-11)
在外气空调机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在一部分室内单元制冷运转时,根据制冷运转的室内单元的台数的增减使目标供气温度变化。
(7-12)
(为了提高系统的效率)在将空调机强制控制为停止状态时,可通过遥控器(手动)解除该控制。
(7-13)
即使在室内单元处于停止状态的情况下,也通过遥控器变更外气空调机运转的各目标值(例如目标供气温度或目标室内温度等)。
(7-14)
按照外气的状态及供气温度调节热介质(水)的温度。
(7-15)
按照室内单元的运转状态变更热介质泵的转速控制(供水压可变控制)。
(8)
以上,说明了实施方式,但应当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宗旨及范围的情况下,可进行方式及细节的各种各样的变更。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公开可用于空调系统。
附图标记说明
10、10a、10b、10c:外气空调机(外气空调装置)
20:冷却单元(热介质调节部)
21:制冷剂压缩机
22:热介质热交换器
23:制冷剂膨胀阀
24:制冷剂热交换器
25:流路切换阀
26:冷却风扇
30:空气处理单元(外气空调单元)
33:外气热交换器(外调热交换器)
35:加湿器
38:供气风扇(第一风扇)
45、45a:供气管道(管道)
49:外调机控制部
50:空调机(空调装置)
60:室外单元(制冷剂调节部)
61:压缩机
62:四通切换阀
63:室外热交换器
68:室外风扇
70:室内单元
71:膨胀阀
72:室内热交换器(空调热交换器)
75:室内风扇(第二风扇)
79:空调机控制部
80:遥控器
90:统一控制部(控制部)
91:存储部
92:第一通信部
93:第二通信部
94:获取部
95:运转容量控制部
100、100a、100b:空调系统
301:外气温度传感器
302:外气湿度传感器
303:供气温度传感器
701:室内温度传感器
702:室内湿度传感器
703: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
704:制冷剂温度传感器
BL:建筑物
C1:热介质回路
C2:外调机制冷剂回路
CL:天花板
FP:外气流路
GP1:气体侧制冷剂连通管
H1:吸气孔
IA:内气
LP1:液体侧制冷剂连通管
OA:外气
P1-P3:第一配管-第三配管
Pa:热介质泵(热介质调节部)
RC:制冷剂回路
RP:制冷剂配管
RP1-RP7:第一制冷剂配管-第七制冷剂配管
SA:供气
SP:对象空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57038号公报

Claims (14)

1.一种空调系统(100、100a、100b),
其具备:
外气空调装置(10、10a、10b、10c),其具有外气空调单元(30)和调节流经所述外气空调单元的热介质的状态的热介质调节部(20、Pa),通过取入外气(OA)并从所述外气空调单元作为供气(SA)供给,进行对象空间(SP)的空气调节;
空调装置(50),其具有多个室内单元(70)和调节流经所述室内单元的制冷剂的状态的制冷剂调节部(60、71),通过由所述室内单元冷却或加热作为所述对象空间内的空气的内气(IA)并将其供给到所述对象空间,进行所述对象空间的空气调节;以及
控制部(90),其控制所述外气空调装置及所述空调装置的动作,
所述外气空调单元包括:第一风扇(38),其取入所述外气并将所述供气送到所述对象空间;以及外调热交换器(33),其在所述热介质和由所述第一风扇取入的所述外气之间进行热交换,
所述室内单元包括:第二风扇(75),其取入所述内气并将其送到所述对象空间;以及空调热交换器(72),其在所述制冷剂和由所述第二风扇取入的所述内气之间进行热交换,
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外气的状况、所述内气的状况、所述外气空调装置的运转状况和/或所述空调装置的运转状况,进行协同控制所述外气空调装置的运转容量和所述空调装置的运转容量的负荷协调控制,在所述负荷协调控制中,控制所述外气空调装置的参数及所述空调装置的参数中的至少一方,使得所述内气温度或湿度接近设定值,并且使所述外气空调装置的功耗与所述空调装置的功耗之和变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100、100a、100b),其中,
所述负荷协调控制中的所述空调装置的所述参数是所述空调热交换器中的所述制冷剂的蒸发温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系统(100、100a、100b),其中,
所述负荷协调控制中的所述外气空调装置的所述参数是所述供气的温度、所述第一风扇的风量、流入所述外调热交换器的所述热介质的温度、或所述外调热交换器中的所述热介质的蒸发温度或者热焓。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100、100a、100b),其中,
所述控制部执行所述负荷协调控制,使得所述空调热交换器中的所述制冷剂的蒸发温度和所述供气的温度成为负相关关系。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100、100a、100b),其中,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负荷协调控制中通过设定所述空调热交换器中的所述制冷剂的蒸发温度的目标值(Te),控制所述空调装置的运转容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系统(100、100a、100b),其中,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负荷协调控制中在所述制冷剂的蒸发温度为规定基准值以上的情况下,提高所述制冷剂的蒸发温度的目标值。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100、100a、100b),其中,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负荷协调控制中通过设定所述供气的温度的目标值(Tsa),控制所述外气空调装置的运转容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系统(100、100a、100b),其中,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负荷协调控制中设定所述供气的温度的目标值,使得所述空调热交换器中的所述制冷剂的蒸发温度接近目标值。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空调系统(100、100a、100b),其中,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外气空调单元进行加热所述外气的制热运转、所述室内单元进行冷却所述内气的制冷运转的情况下,在所述室内单元的运转台数增减时,在所述负荷协调控制中变更所述供气的温度目标值。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100),其中,
所述外气空调装置(10b)的所述热介质是水或其它流体,
在所述外调热交换器(33)中,进行与所述热介质的显热相关的热交换。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100a),其中,
所述外气空调装置(10a)的所述热介质是制冷剂,
在所述外调热交换器(33)中,进行与所述热介质的潜热相关的热交换。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100b),其中,
所述外气空调单元(10c)与所述热介质调节部一体化,设置于屋顶或室外。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100、100a、100b),其中,
所述控制部执行所述负荷协调控制,使得通过下式1算出的值为正。
[式1]
(当前空调装置的功耗-执行负荷协调控制后预想的空调装置的功耗)+(当前外气空调装置的功耗-执行负荷协调控制后预想的外气空调装置的功耗)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100、100a、100b),其中,
所述控制部执行所述负荷协调控制,使得通过下式2算出的值为正。
[式2]
(当前空调装置的功耗-执行负荷协调控制后预想的空调装置的功耗)-(当前空调装置中的处理热量-执行负荷协调控制后预想的空调装置中的处理热量)÷执行负荷协调控制后预想的外气空调装置的COP。
CN201880012819.6A 2017-03-31 2018-03-30 空调系统 Active CN1104623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71264 2017-03-31
JP2017071264 2017-03-31
PCT/JP2018/013992 WO2018182022A1 (ja) 2017-03-31 2018-03-30 空調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62301A true CN110462301A (zh) 2019-11-15
CN110462301B CN110462301B (zh) 2020-10-20

Family

ID=636764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12819.6A Active CN110462301B (zh) 2017-03-31 2018-03-30 空调系统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989429B2 (zh)
EP (1) EP3604954B1 (zh)
JP (1) JP6414354B1 (zh)
CN (1) CN110462301B (zh)
ES (1) ES2925539T3 (zh)
WO (1) WO201818202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56313A (zh) * 2020-01-21 2020-06-09 田雨辰 一种制冷智能质调节算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82995B (zh) * 2019-01-16 2020-03-2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设备及其节能控制的方法
US20220065488A1 (en) 2019-02-06 2022-03-03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control unit
CN113631868A (zh) * 2019-03-28 2021-11-09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能力提示系统
EP3715738A1 (en) * 2019-03-29 2020-09-30 Mitsubishi Electric R&D Centre Europe B.V.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server system, network,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network
ES2955350T3 (es) * 2019-04-26 2023-11-30 Daikin Ind Ltd Sistema de aire acondicionado, dispositivo de aprendizaje automático y método de aprendizaje automático
WO2020218219A1 (ja) 2019-04-26 2020-10-2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システム、機械学習装置及び機械学習方法
JP6769522B1 (ja) 2019-05-31 2020-10-1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システム
JP6835141B2 (ja) * 2019-05-31 2021-02-2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システム
EP3978820B1 (en) * 2019-06-21 2023-08-09 Daikin Industries, Lt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KR102573043B1 (ko) * 2019-06-24 2023-08-3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간의 온도 변화에 기반하여 공조 부하를 예측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구현하는 공기조화기
BR112021025910B1 (pt) 2019-06-26 2023-02-28 Daikin Industries, Ltd Sistema de condicionamento de ar
JP7477739B2 (ja) * 2019-06-26 2024-05-0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外気処理装置及び空調システム
JP7246488B2 (ja) * 2019-08-01 2023-03-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およびシステム制御装置
US20210116140A1 (en) * 2019-08-13 2021-04-22 Eric V Dickins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figuring hvac systems
WO2021033231A1 (ja) * 2019-08-19 2021-02-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
JP7394560B2 (ja) 2019-08-30 2023-12-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制御装置、空気調和制御方法及び空気調和制御プログラム
WO2021084568A1 (ja) * 2019-10-28 2021-05-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空気調和システム及び空気調和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JP7453028B2 (ja) 2020-03-19 2024-03-19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外気処理装置及び空調システム
JP6997396B2 (ja) * 2020-04-02 2022-01-1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CN114061060B (zh) * 2020-07-31 2023-09-0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气调节设备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4061062B (zh) * 2020-07-31 2023-06-30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智能调节方法、空调器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EP4130594A4 (en) * 2020-12-08 2023-12-13 GD Midea Heating &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TEMPERATURE ADJUSTMENT DEVICE, CONTROL METHOD THEREOF, CONTROL DEVICE THEREOF AND STORAGE MEDIUM
CN113739397B (zh) * 2021-08-31 2022-09-02 广州汇电云联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中央空调系统及其节能控制方法、可读存储介质
CN113739371B (zh) * 2021-08-31 2023-03-07 广州汇电云联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云端协同的中央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JP7453557B2 (ja) 2021-09-14 2024-03-2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システム、空調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US11739967B1 (en) * 2021-12-21 2023-08-29 Kentuckiana Curb Company,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evaluating air conditioner performance at part-load conditions
WO2023218634A1 (ja) * 2022-05-13 2023-11-1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制御装置、空気調和制御方法および空気調和制御プログラム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00738A (ja) * 1995-01-30 1996-08-06 Nec Corp 空気調和装置
JPH10259944A (ja) * 1997-03-19 1998-09-29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CN1831440A (zh) * 2004-12-02 2006-09-13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空气供应系统
CN102224383A (zh) * 2008-11-25 2011-10-1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冷冻循环装置
JP2012077948A (ja) * 2010-09-30 2012-04-19 Daikin Industries Ltd コントローラおよび空調処理システム
CN102589058A (zh) * 2011-01-10 2012-07-18 广东迪奥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温湿度独立控制的高效节能空调系统及其调节方法
CN102878613A (zh) * 2012-09-20 2013-01-16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控制多联机空调系统中温湿度的方法及多联机空调系统
JP2014126208A (ja) * 2012-12-25 2014-07-07 Ohbayashi Corp 空調方法および空調システム
JP2014137207A (ja) * 2013-01-18 2014-07-28 Daikin Ind Ltd 空調システム
WO2014136199A1 (ja) * 2013-03-05 2014-09-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WO2015173895A1 (ja) * 2014-05-13 2015-11-1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CN105371423A (zh) * 2015-01-15 2016-03-02 浙江省建筑科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于湿日数的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设计方法
JP2016044946A (ja) * 2014-08-26 2016-04-04 大阪瓦斯株式会社 空調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070827A (ja) 2012-09-28 2014-04-21 Daikin Ind Ltd 換気装置のコントローラ
JP5951526B2 (ja) * 2013-03-04 2016-07-13 株式会社東芝 空調制御装置及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JP6419497B2 (ja) 2014-09-12 2018-11-07 株式会社東芝 空調制御装置、空調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00738A (ja) * 1995-01-30 1996-08-06 Nec Corp 空気調和装置
JPH10259944A (ja) * 1997-03-19 1998-09-29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CN1831440A (zh) * 2004-12-02 2006-09-13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空气供应系统
CN102224383A (zh) * 2008-11-25 2011-10-1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冷冻循环装置
JP2012077948A (ja) * 2010-09-30 2012-04-19 Daikin Industries Ltd コントローラおよび空調処理システム
CN102589058A (zh) * 2011-01-10 2012-07-18 广东迪奥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温湿度独立控制的高效节能空调系统及其调节方法
CN102878613A (zh) * 2012-09-20 2013-01-16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控制多联机空调系统中温湿度的方法及多联机空调系统
JP2014126208A (ja) * 2012-12-25 2014-07-07 Ohbayashi Corp 空調方法および空調システム
JP2014137207A (ja) * 2013-01-18 2014-07-28 Daikin Ind Ltd 空調システム
WO2014136199A1 (ja) * 2013-03-05 2014-09-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WO2015173895A1 (ja) * 2014-05-13 2015-11-1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JP2016044946A (ja) * 2014-08-26 2016-04-04 大阪瓦斯株式会社 空調システム
CN105371423A (zh) * 2015-01-15 2016-03-02 浙江省建筑科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于湿日数的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设计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56313A (zh) * 2020-01-21 2020-06-09 田雨辰 一种制冷智能质调节算法
CN111256313B (zh) * 2020-01-21 2021-08-03 田雨辰 一种制冷智能质调节算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S2925539T3 (es) 2022-10-18
EP3604954A4 (en) 2020-04-08
JP6414354B1 (ja) 2018-10-31
WO2018182022A1 (ja) 2018-10-04
EP3604954A1 (en) 2020-02-05
CN110462301B (zh) 2020-10-20
US10989429B2 (en) 2021-04-27
JP2018173264A (ja) 2018-11-08
EP3604954B1 (en) 2022-05-25
US20200080742A1 (en) 2020-03-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462301A (zh) 空调系统
US11287152B2 (en) Hydronic building systems control
AU2002310859B2 (en) Air-conditioning system
JP4207166B2 (ja) 除湿空調機
CN1942718B (zh) 空调系统
JP4520370B2 (ja) 水熱源ヒートポンプ式輻射パネル用空調機
EP3396264B1 (en) Air-source heat pump air conditioner
CN103900174A (zh) 一种可处理新风的双温辐射热泵型房间空调器
CN107270447A (zh) 一种毛细管辐射专用空调热泵新风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KR101974496B1 (ko) 1배관을 가지는 건물의 설비시스템
JP6907653B2 (ja) 空調システム
CN113587179A (zh) 一种多联机空调系统
CN113631866B (zh) 空调系统、机器学习装置及机器学习方法
CN102032630B (zh) 负荷可调节双工况一体式热泵装置及驱动方法
KR20100005250A (ko) 히트펌프식 냉난방 및 냉온수 공급 시스템
JP7374633B2 (ja) 空気調和機及び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JP2018112356A (ja)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CN114110884B (zh) 新风机及其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7739440A (zh) 辐射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PL241061B1 (pl) Sposób pracy pompy ciepła z tłoczeniem czynnika roboczego w instalacji wewnętrznej obiegu czynnika roboczego pompy ciepła w transformacji lub dla transformacji ciepła, układ urządzeń pompy ciepła do stosowania sposobu tłoczenia czynnika roboczego, układ do tłoczenia czynnika roboczego w transformacji lub dla transformacji ciepła, układ urządzeń pompy ciepła do optymalizacji pracy pompy ciepła z tłoczeniem czynnika roboczego, sposób optymalizacji pracy pompy ciepła z tłoczeniem czynnika roboczego z udziałem strumieni powietrza, układ do tłoczenia czynnika roboczego w pracy pompy ciepła, sposób i układ do odszraniania urządzeń pompy ciepła oraz jej współpracy z instalacją grzewczą i źródłem ciepł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