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46647A - 转向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46647A
CN110446647A CN201880019143.3A CN201880019143A CN110446647A CN 110446647 A CN110446647 A CN 110446647A CN 201880019143 A CN201880019143 A CN 201880019143A CN 110446647 A CN110446647 A CN 1104466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ange
protrusion
car body
mounting surface
bol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1914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446647B (zh
Inventor
石川智也
池田智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d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mad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da Corp filed Critical Yamad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4466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466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4466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466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9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incorporating energy-absorbing arrangements, e.g. by being yieldable or collapsible
    • B62D1/195Yieldable supports for the steering colum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转向装置(10)包含托架(14)和左右的螺栓(40、40)。所述托架(14)具有从宽度方向两侧支承转向柱(13)的左右的侧板(16、16)和从该左右的侧板(16、16)的上端朝向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左右的凸缘(20、20)。所述螺栓(40、40)将所述凸缘(20、20)紧固于车体(Bd)的安装面(Fa)。所述凸缘(20、20)具有左右的内侧的凸部(28、28),该凸部(28、28)从与所述安装面(Fa)对置的凸缘面(21、21)朝向所述安装面(Fa)突出。该凸部(28、28)比所述螺栓(40、40)的紧固位置靠车体前方,并且位于所述凸缘(20、20)的宽度方向的内缘(20a、20a)附近。

Description

转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这样的技术:在转向装置中,转向柱被安装于车体,其中,该转向柱将转向轴支承为能够旋转。
背景技术
通常,转向柱被托架支承。该托架的凸缘被螺栓紧固于车体的安装面(参照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转向装置中,将转向轴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转向柱通过托架安装于车体。该托架由从宽度方向两侧对转向柱进行支承的左右的侧板和能够安装于车体的安装板构成。安装板由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细长的平板构成。左右的侧板的上端与安装板的下表面接合。安装板的比左右的侧板靠车宽方向外侧的部分是通过螺栓紧固于车体的安装面的安装部分。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3230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转向装置是通过螺栓仅将平板状的安装板相对于车体的安装面紧固的结构。因此,安装板的弯曲刚性较小。在将转向装置牢固地安装于车体这一点上,存在改良的余地。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将转向装置牢固地安装于车体的技术。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一种转向装置,其包含:转向柱,其将转向轴支承为能够旋转;托架,其具有从宽度方向两侧支承该转向柱的左右的侧板和从该左右的侧板的上端分别向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左右的凸缘;以及左右的螺栓,它们将所述左右的凸缘紧固于车体的安装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的凸缘具有从与所述车体的安装面对置的左右的凸缘面朝向所述安装面突出的左右的内侧的凸部,该左右的内侧的凸部比所述左右的螺栓的紧固位置靠车体前方,并且位于所述左右的凸缘的宽度方向的内缘附近。
优选为,所述转向装置还具有将所述左右的凸缘的正反面夹入的大致U字状截面的左右的座容器,该左右的座容器包含介于所述车体的安装面与所述左右的凸缘之间的左右的车体侧座容器部,所述左右的内侧的凸部与所述左右的车体侧座容器部接触,所述左右的座容器与所述左右的凸缘一起被所述左右的螺栓紧固于所述车体的安装面。
优选为,所述转向装置还具有从所述左右的凸缘朝向所述车体的安装面突出的左右的外侧的凸部,该左右的外侧的凸部比所述左右的螺栓的紧固位置靠车体前方,并且位于所述左右的凸缘的宽度方向的外缘附近。
更优选为,所述左右的内侧的凸部和所述左右的外侧的凸部由从所述左右的凸缘鼓出的鼓出部、在所述左右的凸缘上加厚而成的加厚部、以及能够安装于所述左右的凸缘的其他部件中的任意一方构成。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中,用于对转向柱进行支承的托架的左右的凸缘具有左右的内侧的凸部,该凸部从与车体的安装面对置的左右的凸缘面朝向安装面突出。该左右的内侧的凸部位于比左右的螺栓的紧固位置靠车体前方的位置,并且位于左右的凸缘的宽度方向的内缘的附近。左右的凸缘从左右的侧板的上端分别朝向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因此,左右的凸缘的宽度方向的内缘附近是板厚方向的弯曲刚性最大且挠曲最小的部位。通过在该弯曲刚性最大的部位具有左右的内侧的凸部,能够将左右的凸缘在螺栓位置和内侧的凸部的位置双方可靠地强力按压于车体的安装面。因此,能够提高左右的凸缘的相对于车体的安装面的紧固力。其结果为,能够将转向装置牢固地安装于车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转向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将图1所示的右凸缘紧固于车体的安装面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右凸缘的俯视图。
图4是图2所示的右凸部的放大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变形例的转向装置的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转向装置的立体图。
图7是将图6所示的右凸缘和座容器紧固于车体的安装面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8是图6所示的右凸缘的俯视图。
图9是图7所示的右凸缘和座容器的分解图。
图10是图7所示的右凸部的放大剖视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变形例的转向装置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说明中,左右是指以车辆的乘员为基准的左右,前后是指以车辆的行驶方向为基准的前后。另外,在图中,Fr表示前,Rr表示后,Le表示从乘员观察时的左,Ri表示从乘员观察时的右,Up表示上,Dn表示下。
实施例
<实施例1>
根据图1至图4,对实施例1的转向装置进行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转向装置10能够安装于乘用车等车辆Ve的车体Bd的安装面Fa。该转向装置10包含:转向轴11;圆筒状的内管12,其将该转向轴11支承为能够旋转;转向柱13,其对该内管12进行保持;以及托架14,其对该转向柱13进行支承。
更详细而言,内管12以能够向车辆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被保持于转向柱13(外柱13)。在该内管12之中,贯穿插入有转向轴11。该转向轴11被内管12和转向柱13支承为能够旋转。在转向轴11的后端安装有方向盘15。
托架14具有:左右的侧板16、16,它们从宽度方向两侧对转向柱13进行支承;以及左右的凸缘20、20,它们从各侧板16、16的上端分别向宽度方向外侧延伸。
详细而言,托架14由形成于转向柱13的径向两侧的左右的侧板16、16、将各侧板16、16彼此连结的连结部17、以及左右的凸缘20、20构成。各凸缘20、20是与车体Bd的安装面Fa平行的大致矩形状的平板,且从各侧板16、16的上端向宽度方向外侧延伸。
各凸缘20、20彼此被连结部17相互连结而成为一体构造。左右的凸缘20、20的宽度方向的内缘20a、20a(靠近转向柱13的左右的固定侧部20a、20a)位于侧板16、16的上端,并且与各侧板16、16的上端形成为一体或接合为一体。在各凸缘20、20中,相对于宽度方向的内缘20a、20a,将宽度方向的相反侧的缘20b、20b称为“宽度方向的外缘20b、20b”。
这里,在各凸缘20、20中,将与车体Bd的安装面Fa对置的(与安装面Fa重合的)平坦的表面21、21称为“凸缘面21、21”,将与该凸缘面21、21相反的一侧的背面22、22称为“凸缘背面22、22”。
还参照图3,在各凸缘20、20的缘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有向该凸缘20、20的正反面方向延伸的边缘弯折部25、25。优选为,该边缘弯折部25、25相对于凸缘面21、21向垂直方向(更优选为下方)弯折。更具体而言,该边缘弯折部25、25设置于与方向盘15相反的一侧的缘(前缘)。
此外,该左右的凸缘20、20具有左右的座面21a、21a和左右的贯通孔27、27。各座面21a、21a是从凸缘面21、21朝向车体Bd的安装面Fa稍微高一阶的平坦面,且与凸缘面21、21平行。各座面21a、21a仅形成于凸缘20、20中的贯通孔27、27所位于的部位及其周边的范围。
转向装置10包含左右的螺栓40、40。各螺栓40、40是将各凸缘20、20紧固于车体Bd的安装面Fa的紧固部件的一种。在车体Bd的安装面Fa上形成有用于螺入螺栓40、40的螺纹孔Ha(仅示出一个)。
使各凸缘20、20与车体Bd的安装面Fa重合,使螺栓40、40贯通凸缘20、20的贯通孔27、27,并螺入螺纹孔Ha,由此能够将凸缘20、20紧固于安装面Fa。
左右的凸缘20、20在各自的凸缘面21、21分别至少具有1个左右的内侧的凸部28、28(左右的第1凸部28、28)。各内侧的凸部28、28从各凸缘面21、21朝向安装面Fa突出。内侧的凸部28、28的相对于凸缘面21、21的突出量与座面21a、21a相对于凸缘面21、21的阶梯高度相同(包含大致相同)。能够使凸部28、28的按压力作用于车体Bd的安装面Fa。
各内侧的凸部28、28位于比螺栓40、40的紧固位置(即,各贯通孔27、27)靠车体前方的位置,并且位于凸缘20、20的宽度方向的内缘20a、20a的附近。换言之,各内侧的凸部28、28位于各凸缘20、20的边缘弯折部25、25的附近,并且位于各凸缘20、20的宽度方向的内缘20a、20a的附近(靠近转向柱13的部位)。
内侧的凸部28、28的轮廓没有特别限定,在从凸缘面21、21方向观察转向装置10时,例如能够为圆弧形(包含圆形)、三角形或四边形等多变形以及长圆形的形状。
参照图4,内侧的凸部28、28的截面形状只要是相对于凸缘面21、21呈末端变细状即可,例如能够为半圆形、三角形、梯形。内侧的凸部28、28的顶部28a、28a的大下被设定为能够实质上与车体Bd的安装面Fa精准地接触的大小。这是因为,如果该顶部28a、28a的大小过大,则难以正确设定与安装面Fa抵接的位置。
这样,内侧的凸部28、28仅使顶部28a、28a(仅示出一个。)与安装面Fa接触。内侧的凸部28、28能够实质上仅使顶部28a、28a与安装面Fa精准地接触。因此,能够更正确地设定内侧的凸部28、28与安装面Fa的接触位置。
左右的内侧的凸部28、28由从左右的凸缘20、20鼓出的鼓出部、在左右的凸缘20、20上加厚而成的加厚部、以及能够安装于左右的凸缘20、20的其他部件中的任意一方构成。因此,能够使各内侧的凸部28、28为简单的结构。
总结以上的说明如下。如图1和图2所示,用于对转向柱13进行支承的托架14的左右的凸缘20、20具有左右的内侧的凸部28、28,该凸部28、28从与车体Bd的安装面Fa对置的左右的凸缘面21、21向安装面Fa突出。该左右的内侧的凸部28、28位于比左右的螺栓40、40的紧固位置靠车体Bd前方的位置,并且位于左右的凸缘20、20的宽度方向的内缘20a、20a的附近。左右的凸缘20、20从左右的侧板16、16的上端分别朝向宽度方向外侧延伸。
因此,凸缘20、20的宽度方向内侧附近是板厚方向的弯曲刚性最大、且挠曲小的部位。通过在该弯曲刚性最大的部位形成内侧的凸部28、28,能够在螺栓40、40的位置和内侧的凸部28、28的位置双方将凸缘20、20可靠并强力的按压于车体Bd的安装面Fa。因此,能够提高凸缘20、20相对于安装面Fa的紧固力。其结果为,能够将转向装置10相对于车体Bd牢固地安装。
对转向装置10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如图3和图5所示,在变形例中,左右的凸缘20、20分别在凸缘面21、21上除了具有左右的内侧的凸部28、28之外,还至少分别具有1个左右的外侧的凸部29、29(左右的第2凸部29、29)。左右的外侧的凸部29、29从左右的凸缘面21、21朝向安装面Fa突出。该左右的外侧的凸部29、29位于比左右的螺栓40、40的紧固位置靠车体前方的位置,并且位于左右的凸缘20、20的宽度方向的外缘20b、20b的附近。能够使左右的外侧的凸部29、29的按压力作用于车体Bd的安装面Fa。
各外侧的凸部29、29的截面形状与内侧的凸部28、28的截面形状(参照图4)相同。另外,各外侧的凸部29、29的顶部29a、29a(仅示出一个。)的大小与内侧的凸部28、28的顶部28a、28a的大小相同。外侧的凸部29、29仅在顶部29a、29a(仅示出一个。)处与安装面Fa接触。外侧的凸部29、29能够实质上仅使顶部29a、29a与安装面Fa精准地接触。因此,能够更正确地设定外侧的凸部29、29与安装面Fa的接触位置。
此外,左右的外侧的凸部29、29与左右的内侧的凸部28、28相同地由从左右的凸缘20、20鼓出的鼓出部、在左右的凸缘20、20加厚而成的加厚部、以及能够安装于左右的凸缘20、20的其他部件中的任意一方构成。因此,能够使外侧的凸部29、29为简单的结构。
这样,针对宽度方向两侧的各凸缘20、20分别形成两个凸部28、29。左右各两个的凸部28、28、29、29相对于螺栓40、40位于车辆前方,并且沿与转向轴11的轴向垂直的方向排列。因此,能够更稳定地将凸缘20、20紧固于车体Bd的安装面Fa。
此外,针对各凸缘20、20,分别具有两个的凸部28、28、29、29相对于螺栓40、40位于车辆前方。因此,在从正反方向观察凸缘20、20时,能够将左右各两个的凸部28、28、29、29和螺栓40、40配置在三角形的各顶点处。因此,能够将凸缘20、20更稳定地紧固于车体Bd的安装面Fa。
<实施例2>
根据图6至图10对实施例2的转向装置进行说明。实施例2的转向装置100的特征在于,相对于上述图1至图4所示的实施例1的转向装置10变更了如下两点,其他的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因此省略说明。第1变更点为,将实施例1的托架14变更为图6至图10所示的托架114。第2变更点为,追加了左右的座容器130、130。
如图6和图7所示,实施例2的托架114具有:左右的侧板116、116,它们从宽度方向两侧对转向柱13进行支承;以及左右的凸缘120、120,它们从该侧板116、116的上端分别朝向宽度方向外侧延伸。
详细而言,托架114由形成于转向柱13的径向两侧的侧板116、116、将该侧板116、116彼此连结的连结部117、以及凸缘120、120构成。该凸缘120、120是与车体Bd的安装面Fa平行的大致矩形状的平板,从侧板116、116的上端向宽度方向外侧延伸。
左右的凸缘120、120彼此被连结部117相互连结而成为一体的构造。
这里,在各凸缘120、120中,将与车体Bd的安装面Fa对置的(与安装面Fa重合的)平坦的表面121、121称为“凸缘面121、121”,将与该凸缘面121、121相反的一侧的背面122、122称为“凸缘背面122、122”。
还参照图8,左右的凸缘120、120的缘123、123中的宽度方向的内缘123a、123a(靠近转向柱13的左右的固定侧部123a、123a)位于各侧板116、116的上端,并且与各侧板116、116的上端形成为一体或接合为一体。将各凸缘120、120的缘123、123中的相对于宽度方向的内缘123a、123a来说位于宽度方向的相反侧的缘123b、123b称为“宽度方向的外缘123b、123b”。
在各凸缘120、120的缘123、123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有向该凸缘120、120的正反面方向延伸的边缘弯折部124、124。优选为,该边缘弯折部124、124相对于凸缘面121、121向垂直方向(更优选为下方)弯折。更具体而言,该边缘弯折部124、124由前侧的边缘弯折部125、125和宽度侧的边缘弯折部126、126构成,且两者相互连续。前侧的边缘弯折部125、125被设置于与方向盘15相反的一侧的缘(前缘)。宽度侧的边缘弯折部126、126被设置于与转向柱13相反的一侧的缘(侧缘)。
此外,在该各凸缘120、120形成有缺口孔127、127。该各缺口孔127、127分别在各凸缘120、120的后端(方向盘15侧)缺口,并且在转向轴11的轴向上较长。
转向装置100包含左右的座容器130、130和左右的螺栓140、140。
还参照图9,左右的座容器130、130(滑动板130、130)是能够在将各凸缘120、120的正反面夹入的状态下与车体Bd的安装面Fa重合的大致U字状截面的部件。各座容器130、130例如由树脂成型品或金属片的冲压成型品构成。各座容器130、130是由平板状的车体侧座容器部131、131、平板状的柱侧座容器部132、132以及大致U字状的弯曲部133、133构成的一体成型品。
各车体侧座容器部131、131是能够介于安装面Fa与凸缘120、120之间并重合的平板。各柱侧座容器部132、132是能够与凸缘背面122、122重合的平板。各弯曲部133、133将车体侧座容器部131、131与柱侧座容器部132、132相连,位于各凸缘120、120的后端附近。各凸缘120、120的板厚方向的弯曲刚性比座容器130、130(尤其是车体侧座容器部131、131)的弯曲刚性大。
在各车体侧座容器部131、131和各柱侧座容器部132、132,分别沿板面方向形成有贯通的长孔134、134。这些长孔134、134分别形成为在转向轴11的轴向上较长,并且,在通过座容器130、130将凸缘120、120夹入的状态下,这些长孔134、134与缺口孔127、127的位置一致。
螺栓140、140是将凸缘120、120和座容器130、130紧固于车体Bd的安装面Fa的紧固部件的一种。在车体Bd的安装面Fa上形成有用于螺入螺栓140、140的螺纹孔Ha(仅示出一个)。
在通过座容器130、130将凸缘120、120的正反面夹入的状态下,与车体Bd的安装面Fa重合地使螺栓140、140贯通柱侧座容器部132、132的长孔134、134、凸缘120、120的缺口孔127、127以及车体侧座容器部131、131的长孔134、134,并螺入螺纹孔Ha中,由此,能够将凸缘120、120和座容器130、130紧固于安装面Fa。
各凸缘120、120在各自的凸缘面121、121上至少各具有1个左右的内侧的凸部128、128(左右的第1凸部128、128)。例如,在各凸缘120、120分别具有1个各自的内侧的凸部128、128。在通过各座容器130、130将各凸缘120、120的正反面夹入的状态下,内侧的凸部128、128朝向车体侧座容器部131、131突出,并且能够与该车体侧座容器部131、131接触。能够使内侧的凸部128、128的按压力经由座容器130、130作用于车体Bd的安装面Fa。
内侧的凸部128、128位于比螺栓140、140的紧固位置(即,各缺口孔127、127)靠车体前方的位置,并且位于凸缘20、20的宽度方向的内缘123a、123a的附近。换言之,内侧的凸部128、128位于各凸缘120、20的前侧的边缘弯折部125、125的附近,并且位于各凸缘120、120的宽度方向的内缘123a、123a的附近(靠近转向柱13的部位)。
车体侧座容器部131、131实质上与车体Bd的安装面Fa在整个面的范围内重合。通过利用螺栓140、140将凸缘120、120和座容器130、130紧固于车体Bd的安装面Fa,由此,凸部128、128将车体侧座容器部131、131按压于安装面Fa。
即,通过对螺栓140、140进行紧固,由此,凸缘120、120和座容器130、130除了在螺栓位置处被按压于车体Bd的安装面Fa之外,还在内侧的凸部128、128的位置处被按压于所述安装面Fa。由此,能够使内侧的凸部128、128的按压力经由座容器130、130作用于车体Bd的安装面Fa,从而能够将转向装置100牢固地安装于车体Bd。
而且,内侧的凸部128、128不是位于车体Bd的安装面Fa与车体侧座容器部131、131之间,而是位于该车体侧座容器部131、131与凸缘120、120之间。因此,在没有发生二次碰撞的通常时,能够将凸缘120、120和座容器130、130以稳定的状态固定于车体Bd的安装面Fa。其结果为,能够充分确保凸缘120、120和座容器130、130相对于车体Bd的安装面Fa的适当的紧固力。
当车辆Ve前撞(与前方的物体碰撞)时,与二次碰撞伴随的冲击力从方向盘15向转向柱13作用。在二次碰撞时,能够将凸缘120、120从座容器130、130向车辆前方平滑地拔出。其结果为,能够使受到所述冲击力的转向柱13相对于车体Bd向前方平滑地移动而脱离。
此外,像上述那样,凸缘120、120的板厚方向的弯曲刚性比车体侧座容器部的弯曲刚性大。因此,借助螺栓140、140的紧固力并经由凸部128、128将车体侧座容器部131、131按压于车体Bd的安装面Fa,因此,能够将在二次碰撞时使凸缘120、120相对于座容器130、130开始相对移动的初始载荷设定得比较大。
此外,如上所述,由于是内侧的凸部128、128与车体Bd的安装面Fa不直接抵接的构造,因此内侧的凸部128、128的尺寸管理变得容易。即,不会增加尺寸精度的管理工时。此外,内侧的凸部128、128形成于与座容器130、130的车体侧座容器部131、131接触的位置,因此不需要进行内侧的凸部128、128与座容器130、130的对位,不会增加用于将座容器130、130相对于凸缘120、120组装的组装管理工时。
但是,在通常的使用座容器的技术中,存在日本专利第4062187号公报所公开的转向装置。对该通常的转向装置的概要进行说明,座容器具有朝向车体的安装面凸起的一对弹性接触部。该一对弹性接触部是从板状的座容器裁出的拱状的部分,并且作为位于螺栓的两侧的板簧而发挥功能。即,弹性接触部在板厚方向上具有弹性。螺栓将凸缘和座容器相对于车体的安装面紧固。在紧固螺栓时,弹性接触部具有弹力地与车体的安装面接触。这样,通过使转向装置在座容器具有弹性接触部,由此能够使螺栓的紧固力稳定。
但是,为了使螺栓的紧固力稳定,需要满足这样的条件:一对弹性接触部具有规定的弹簧特性(弹性特性)。在该弹簧特性过小(即,弹性接触部相对于螺栓的紧固力的弹性变形量过小)的情况下,弹性接触部由于较小的紧固力而轻易地变形。这样,无法使紧固力稳定。为了使弹性接触部具有规定的弹簧特性,需要使座容器的板厚为一定的厚度以上。但是,使座容器的板厚变厚也存在界限,存在改良的余地。而且,在没有将座容器相对于凸缘正确地组装时,不能正确决定一对弹性接触部相对于凸缘的位置。因此,有可能导致组装工时增加。
针对于此,在上述实施例2的转向装置100中,不会增加用于将座容器130、130相对于凸缘120、120组装的组装管理工时。
此外,内侧的凸部128、128设置于凸缘120、120的宽度方向内侧。凸缘120、120的宽度方向内侧附近是板厚方向的弯曲刚性最大且挠曲最小的部位。通过在该弯曲刚性最大的部位形成内侧的凸部128、128,由此,除了螺栓140、140的位置之外,还能够在内侧的凸部128、128的位置处将车体侧座容器部131、131可靠地强力按压于安装面Fa。
内侧的凸部128、128的轮廓没有特别限定,在从凸缘面121、121方向观察转向装置100时,能够是例如圆弧形(包含圆形)、三角形或四边形等多变形、长圆形的形状。在使内侧的凸部128、128的轮廓为在车宽方向上细长的长圆形的情况下,即使在座容器130、130将凸缘面121、121夹入的夹入位置在车宽方向上稍微偏移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内侧的凸部128、128与车体侧座容器部131、131可靠地接触。
参照图10,各内侧的凸部128、128的截面形状只要相对于凸缘面121、121呈末端变细状即可,例如能够是半圆形、三角形、梯形。各内侧的凸部128、128的顶部128a、128a的大小被设定为能够实质上与车体侧座容器部131、131精准地接触的大小。这是因为,如果过该顶部128a、128a的大小过大,则难以正确设定与车体侧座容器部131、131抵接的位置。
这样,内侧的凸部128、128仅在顶部128a、128a与车体侧座容器部131、131接触。关于内侧的凸部128、128,能够仅使顶部128a、128a实质上与车体侧座容器部131、131精准地接触。因此,能够更正确地设定内侧的凸部128、128的相对于车体侧座容器部131、131的接触位置。
左右的凸部128、128由从左右的凸缘120、120鼓出的鼓出部、在左右的凸缘120、120上加厚而成的加厚部、以及能够安装于左右的凸缘120、120的其他部件中的任意一方构成。因此,能够使左右的内侧的凸部128、128为简单的结构。
总结以上的说明如下。如图6和图7所示,用于对转向柱13进行支承的托架114的左右的凸缘120、120具有左右的内侧的凸部128、128,该凸部128、128从与车体Bd的安装面Fa对置的左右的凸缘面121、121朝向安装面Fa的突出。该左右的内侧的凸部128、128位于比左右的螺栓140、140的紧固位置靠车体Bd前方的位置,并且位于左右的凸缘120、120的宽度方向的内缘123a、123a的附近。左右的凸缘120、120从左右的侧板116、116的上端分别朝向宽度方向外侧延伸。
因此,凸缘120、120的宽度方向内侧附近是板厚方向的弯曲刚性最大且挠曲最小的部位。通过在该弯曲刚性最大的部位形成内侧的凸部128、128,能够将凸缘120、120在螺栓140、140的位置和内侧的凸部128、128的位置双方可靠并强力地按压于车体Bd的安装面Fa。因此,能够提高凸缘120、120相对于安装面Fa的紧固力。其结果为,能够将转向装置100牢固地安装于车体Bd。
对转向装置100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如图8和图11所示,在变形例中,宽度方向两侧的各凸缘120、120在各自的凸缘面121、121上除了具有左右的内侧的凸部128、128之外,还分别至少具有1个左右的外侧的凸部129、129(左右的第2凸部129、129)。左右的外侧的凸部129、129从左右的凸缘面121、121朝向安装面Fa突出。该左右的外侧的凸部129、129位于比左右的螺栓140、140的紧固位置靠车体前方的位置,并且位于左右的凸缘120、120的宽度方向的外缘123b、123b的附近。能够使外侧的凸部129、129的按压力作用于车体Bd的安装面Fa。
即,这些凸部128、128、129、129相对于螺栓140、140位于车辆前方,并且沿与转向轴11的轴向垂直的方向排列。因此,能够将凸缘120、120和座容器130、130更稳定地相对于车体Bd的安装面Fa紧固。
此外,分别具有两个的凸部128、129相对于螺栓140、140位于车辆前方。因此,在从正反方向观察凸缘120、120时,能够将分别具有两个的凸部128、129和螺栓140、140配置于三角形的各顶点处。因此,能够将凸缘120、120和座容器130、130更稳定地固定于车体Bd的安装面Fa。
各外侧的凸部129、129的截面形状与内侧的凸部128、128的截面形状(参照图10)相同。另外,各外侧的凸部129、129的顶部129a、129a的大小与内侧的凸部128、128的顶部128a、128a的大小相同。此外,外侧的凸部129、129与内侧的凸部128、128相同地由从凸缘120、120鼓出的鼓出部、在凸缘120、120上加厚而成的加厚部、以及能够安装于凸缘120、120的其他部件中的任意一方构成。因此,能够使外侧的凸部129、129为简单的结构。
此外,左右的外侧的凸部129、129与左右的内侧的凸部128、128相同地由从左右的凸缘120、120鼓出鼓出部、在左右的凸缘120、120上加厚而成的加厚部、以及能够安装于左右的凸缘120、120的其他部件中的任意一方构成。因此,能够使外侧的凸部129、129为简单的结构。
另外,只要能够实现本发明的作用和效果,则本发明不限定于实施例。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转向装置10、100优选应用于乘用车的转向系统。
标号说明
Bd:车体;Fa:安装面;10、100:转向装置;11:转向轴;13:转向柱;14、114:托架;16、116:侧板;20、120:凸缘;21、121:凸缘面;123:凸缘的缘;28、128:内侧的凸部;28a、128a:顶部;29、129:外侧的凸部;29a、129a:顶部;40、140:螺栓;130:座容器;131:车体侧座容器部。

Claims (4)

1.一种转向装置,其包含:
转向柱,其将转向轴支承为能够旋转;
托架,其具有从宽度方向两侧支承该转向柱的左右的侧板和从该左右的侧板的上端分别向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左右的凸缘;以及
左右的螺栓,它们将所述左右的凸缘紧固于车体的安装面,
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右的凸缘具有从与所述车体的安装面对置的左右的凸缘面朝向所述安装面突出的左右的内侧的凸部,
该左右的内侧的凸部比所述左右的螺栓的紧固位置靠车体前方,并且位于所述左右的凸缘的宽度方向的内缘附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向装置还具有将所述左右的凸缘的正反面夹入的大致U字状截面的左右的座容器,
该左右的座容器包含介于所述车体的安装面与所述左右的凸缘之间的左右的车体侧座容器部,
所述左右的内侧的凸部与所述左右的车体侧座容器部接触,
所述左右的座容器与所述左右的凸缘一起被所述左右的螺栓紧固于所述车体的安装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向装置还具有从所述左右的凸缘朝向所述车体的安装面突出的左右的外侧的凸部,
该左右的外侧的凸部比所述左右的螺栓的紧固位置靠车体前方,并且位于所述左右的凸缘的宽度方向的外缘附近。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右的内侧的凸部和所述左右的外侧的凸部由从所述左右的凸缘鼓出的鼓出部、在所述左右的凸缘上加厚而成的加厚部、以及能够安装于所述左右的凸缘的其他部件中的任意一方构成。
CN201880019143.3A 2017-03-28 2018-03-26 转向装置 Active CN11044664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63300 2017-03-28
JP2017-063300 2017-03-28
PCT/JP2018/011960 WO2018181082A1 (ja) 2017-03-28 2018-03-26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46647A true CN110446647A (zh) 2019-11-12
CN110446647B CN110446647B (zh) 2022-04-12

Family

ID=636780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19143.3A Active CN110446647B (zh) 2017-03-28 2018-03-26 转向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396318B2 (zh)
JP (1) JP7157734B2 (zh)
CN (1) CN110446647B (zh)
DE (1) DE112018001725T5 (zh)
WO (1) WO201818108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511225B1 (en) * 2018-01-10 2020-11-25 Volvo Car Corporation A steering arrangem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47427A (en) * 1972-05-15 1973-07-24 Gen Motors Corp Mounting arrangement for collapsible steering column
US20030000330A1 (en) * 2001-06-27 2003-01-02 Tetsuya Murakami Collapsible telescopic steering apparatus
CN102834310A (zh) * 2011-04-14 2012-12-19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转向装置
CN104583055A (zh) * 2012-09-05 2015-04-29 萱场工业株式会社 转向装置
CN104602985A (zh) * 2012-09-05 2015-05-06 萱场工业株式会社 转向装置
CN106458245A (zh) * 2014-03-28 2017-02-22 蒂森克虏伯普利斯坦股份公司 机动车辆的转向柱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41972Y2 (zh) * 1984-12-19 1991-09-03
JPS6283782U (zh) * 1985-11-15 1987-05-28
JP2000142426A (ja) * 1998-11-13 2000-05-23 Toyota Motor Corp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の取付構造
JP4062187B2 (ja) 2003-06-27 2008-03-19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衝撃吸収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の取付構造
JP4952875B2 (ja) * 2004-06-04 2012-06-13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US7228755B2 (en) * 2005-03-31 2007-06-12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Release capsule for steering column
JP2016132308A (ja) 2015-01-16 2016-07-25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47427A (en) * 1972-05-15 1973-07-24 Gen Motors Corp Mounting arrangement for collapsible steering column
US20030000330A1 (en) * 2001-06-27 2003-01-02 Tetsuya Murakami Collapsible telescopic steering apparatus
CN102834310A (zh) * 2011-04-14 2012-12-19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转向装置
CN104583055A (zh) * 2012-09-05 2015-04-29 萱场工业株式会社 转向装置
CN104602985A (zh) * 2012-09-05 2015-05-06 萱场工业株式会社 转向装置
CN106458245A (zh) * 2014-03-28 2017-02-22 蒂森克虏伯普利斯坦股份公司 机动车辆的转向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157734B2 (ja) 2022-10-20
DE112018001725T5 (de) 2020-01-09
CN110446647B (zh) 2022-04-12
US11396318B2 (en) 2022-07-26
WO2018181082A1 (ja) 2018-10-04
US20200023881A1 (en) 2020-01-23
JPWO2018181082A1 (ja) 2020-03-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14070B (zh) 刮水装置
CN100528640C (zh) 用于传感器的安装装置
KR101180942B1 (ko) 서스펜션 암
US9283984B2 (en)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CN102239070A (zh) 驾驶座用气囊装置的安装结构及方向盘
CN107107691B (zh) 用于机动车的结构构件
US20190092289A1 (en) Rearward movement preventing device of pedal device for vehicle
CN104442491B (zh) 车身座椅靠背的安装结构
US11975763B2 (en) Dashboard support
US20090102239A1 (en) Vehicle body front part structure
CN103573073B (zh) 铰链装置
CN108407881A (zh) 转向装置
CN110446647A (zh) 转向装置
US9550447B2 (en) Headlamp retaining bracket assembly
CN109072960A (zh) 用于补偿公差的设备
EP2983057B1 (en) Vehicle pedal arm
US20160368521A1 (en) Steering column for a motor vehicle
KR20030093994A (ko) 현가 장치
CN114506209A (zh) 散热器侧构件以及设置有该散热器侧构件的车身的前部结构
CN211107660U (zh) 转向管柱溃缩机构及汽车
US20110056776A1 (en) Electronic wedge brake apparatus
JP7442967B2 (ja) センターブラケット
CN109415093B (zh) 具有集成的加强元件的后面板及其衬里的组件
EP2783923B1 (en) Airbag housing assembly
CN108602534A (zh) 车辆用紧固结构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