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42274A - 具有窄边框的触控面板 - Google Patents

具有窄边框的触控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42274A
CN110442274A CN201910312272.8A CN201910312272A CN110442274A CN 110442274 A CN110442274 A CN 110442274A CN 201910312272 A CN201910312272 A CN 201910312272A CN 110442274 A CN110442274 A CN 1104422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group
transparent
area
strip grou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31227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442274B (zh
Inventor
许诚显
刘子维
张护继
谢佩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LI Techonolog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ILI Techonolog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TW10810003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TWI685783B/zh
Application filed by ILI Techonology Corp filed Critical ILI Techonolog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4422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422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4422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422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64Connections between sensors and controllers, e.g. routing lines between electrodes and connection p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two or more layers of sensing electrodes, e.g. using two layers of electrodes separated by a dielectric lay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8Details of the electrode shape, e.g. for enhancing the detection of touches, for generating specific electric field shapes, for enhancing display qualit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1Cross over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i.e. details of structures for connecting electrodes of the sensing pattern where the connections cross each other, e.g. bridge structures comprising an insulating layer, or vias through substrat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8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for error correction or compensation, e.g. based on parallax, calibration or alignment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包括复数条电极条组、复数条透明导线以及复数条电极串行组。电极条组包括第一电极条组与第二电极条组,且第一电极条组位于第二电极条组与接垫区之间。透明导线设置于透光区中,电连接至第一电极条组与第二电极条组的透明导线分别包括一曲折线段,且电连接至第一电极条组的曲折线段的长度长于电连接至第二电极条组的曲折线段。电极串行组与电极条组交错。

Description

具有窄边框的触控面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触控面板,尤其是指一种具有窄边框的互容式触控面板。
背景技术
由显示器及触控面板所组成的触控显示设备,由于能同时实现触控及显示功能而具有人机互动的特性,已广泛地应用于智能型手机(smart phone)、卫星导航系统(GPSnavigator system)、平板计算机(tablet PC)以及笔记本电脑(laptop PC)等电子产品上。其中,互容式触控面板由于具有高准确率、多点触控、高耐用性、以及高触控分辨率等优点,已成为目前业界所使用的主流触控技术。
互容式触控技术侦测触摸物与触控面板上的触控单元邻近或接触时,触摸物上的静电与触控单元产生的耦合电容变化,由此判断触控事件。互容式触控技术在结构设计上,主要可区分为单层电极结构与双层电极结构两个类型。由于双层电极结构在结构设计与控制算法上均较单层电极结构简易,双层电极结构普遍应用于中高阶的消费性电子产品中。在传统双层电极结构的设计中,感应串行与驱动串行分别沿着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延伸,连接感应串行的导线势必得从感应串行的两侧连接感应串行。如此一来,触控面板水平两侧的周边区的范围受限于导线的数量而无法缩减。因此,如何持续缩减触控面板的边框宽度,甚至达到无边框,仍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不断努力的方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以缩减边框的宽度,进而提升视觉效果。
为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具有透光区与不透光区,不透光区包括接垫区,接垫区位于透光区的第一侧,且触控面板包括复数条电极条组、复数条第一透明导线以及复数条电极串行组。电极条组分别沿着第一方向设置于透光区中,其中电极条组包括第一电极条组与第二电极条组,且第一电极条组位于第二电极条组与接垫区之间。第一透明导线设置于透光区中,各第一透明导线包括一电阻调整部,且各电阻调整部分别连接至电极条组中的一者的一端,电连接至第一电极条组与第二电极条组的电阻调整部分别包括一曲折线段,其中电连接至第一电极条组的曲折线段的长度长于电连接至第二电极条组的曲折线段的长度。电极串行组分别沿着不同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设置于透光区中,且电极串行组与电极条组交错。
为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具有透光区与不透光区,且触控面板包括复数条电极条组、复数条电极条组、复数条第一透明导线以及复数条电极串行组。电极条组分别沿着第一方向设置于透光区中,其中电极条组包括第一电极条组与第二电极条组,且第一电极条组位于第二电极条组与接垫区之间。第一透明导线设置于透光区中,各第一透明导线分别连接至电极条组中的一者的一端,其中各第一透明导线还包括一引线部,沿着不同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延伸至不透光区中,引线部中的一者包括一第一部分与一第二部分,且第一部分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不同于第二部分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电极串行组分别沿着第二方向设置于透光区中,且电极串行组与电极条组交错。
为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具有透光区与不透光区,不透光区包括接垫区,接垫区位于透光区的第一侧,且触控面板包括复数条电极条组、复数条第一透明导线、复数条第一不透明导线、复数条电极串行组以及复数条第二不透明导线。电极条组分别沿着第一方向设置于透光区中,其中电极条组包括第一电极条组与第二电极条组,且第一电极条组位于第二电极条组与接垫区之间。第一透明导线设置于透光区中,各第一透明导线分别连接至电极条组中的一者的一端。第一不透明导线设置于透光区的第一侧的不透光区中,且各第一不透明导线分别连接第一透明导线中的一者的一端,其中各第一不透明导线与对应的第一透明导线具有一第一连接区域,且第一连接区域沿着第一方向排列。电极串行组分别沿着第二方向设置于透光区中,且电极串行组与电极条组交错。第二不透明导线设置于透光区的第一侧的不透光区中。各电极串行组包括一第一电极串行以及一第二电极串行,各第二不透明导线分别电连接第一电极串行与第二电极串行中的一者,各第二不透明导线与对应的第一电极串行或对应的第二电极串行具有一第二连接区域,且第二连接区域中的一者重叠于第一连接区域中的一者。
在本发明的触控面板中,由透明导电材料所形成的透明导线用于电连接各电极条组,以使透明导线可设置于透光区中,因此透光区的宽度可被增加,且设置于透光区的左右两侧的不透明导线的数量可减少,进而可缩小不透光区的宽度,并缩减触控面板的边框宽度。此外,由于透明导电材料所构成的透明导线容易因长度的不同而有明显不同的等效电阻,以致于各透明导线的等效电阻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本发明的触控面板中,通过将连接距离透光区的第一侧及/或第二侧较近的电极条组的透明导线的曲折线段的长度设计为长于连接距离透光区的第一侧及/或第二侧较远的电极条组的透明导线的曲折线段的长度,可弥补各透明导线中的引线部的等效电阻差异,由此可均匀化各透明导线的等效电阻。
附图说明
图1绘示了应用本发明触控面板的触控显示设备的示意图。
图2绘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3绘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连接至上部分电极条组的透明导线的俯视示意图。
图4绘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连接至下部分电极条组的透明导线的俯视示意图。
图5绘示了沿着图4的剖视线A-A’的剖视示意图。
图6绘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位于触控区内的电极条组与电极串行组的俯视示意图。
图7绘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对应图2横跨触控区、周边区以及不透光区的区域R的放大示意图。
图8绘示了用户的触控位置位于第一透明导线上时触控单元所感应到的感应量的位置示意图。
图9绘示了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10绘示了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11绘示了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部分俯视示意图。
图12绘示了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部分俯视示意图。
图13绘示了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部分俯视示意图。
图14绘示了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15A至图15D分别绘示图14中的区域R1、R2、R3与R4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TP、TP1、TP2、TP3、TP4、TP5、TP6、TP7 触控面板
DD 显示设备 TD 触控显示设备
DS 显示面 TR 透光区
OR 不透光区 S1 第一侧
S2 第二侧 S3 第三侧
S4 第四侧 Sub 基板
SL 遮蔽层 TL 触控层
AL1、AL2 黏着层 RT 触控区
RP 周边区 PR 接垫区
ELM1 第一电极条组 ELM2 第二电极条组
ELM3 第三电极条组 ELM4 第四电极条组
ELM5 第五电极条组 ELM6 第六电极条组
ESS 电极串行组 D1 第一方向
D2 第二方向 Z 俯视方向
TT2 第二透明导线 PT 上部分
PB 下部分 P1、P41 引线部
P2、P42 电阻调整部 P2L 曲折线段
P21 第一条状线段 P22 第二条状线段
P23 块状部 BP 接垫
GT 接地走线 TL1 第一透明导电层
TL2 第二透明导电层 OL 不透明导电层
OL1 第一不透明导电层 OL2 第二不透明导电层
EL 电极条 ES1 第一电极串行
ES2 第二电极串行 CS1 第一连接线段
CS2 第二连接线段 EM 电极组
E 电极 ELA 电极部
ELA1 条状部 ELB、ELB4 遮蔽部
TO 触摸物 PP41、PP61 第一部分
PP42、PP62 第二部分 PP43、PP44 凹口
CR1 第一连接区域 CR2 第二连接区域
CR3 第三连接区域 CR4 第四连接区域
CR5 第五连接区域 G1、G2 间距
R、R1、R2、R3、R4 区域
ELM、ELMa、ELMb、ELMc、ELMd、ELMe、ELMf、 电极条组
ELMg、ELMh、ELMi、ELMj
TT1、TT1a、TT1b、TT41、TT41a、TT41b、TT41c、TT41d、 第一透明导线
TT41e、TT41f、TT51、TT61、TT71
OT1、OT2、OT3、OT71、OT72、OT73、OT74、OT75 不透明导线
TU、TU1、TU2、TU3、TUa、TUb 触控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发明,以下特列举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构成内容及所要达成的功效。须注意的是,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因此,仅显示与本发明有关的组件与组合关系,以对本发明的基本架构提供更清楚的描述,而实际的组件与布局可能更为复杂。另外,为了方便说明,本发明的各附图中所示的组件并非以实际实施的数目、形状、尺寸做等比例绘制,其详细的比例可依照设计的需求进行调整。
请参考图1,其绘示了应用本发明触控面板的触控显示设备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触控面板TP可应用于一显示设备DD上,以构成一触控显示设备TD。触控面板TP可设置于显示设备DD的显示面DS上,以提供触控感测功能。触控面板TP可具有一透光区TR及一不透光区OR,其中透光区TR可允许光线穿透,因此对应显示设备DD的显示区DS,以允许用户可从透光区TR中的触控面板TP观看到显示设备DD所显示的画面,而不透光区OR则会阻挡光线穿透,因此不透光区OR中的触控面板TP可用以遮蔽触控面板TP中的不透光线路以及显示设备DD中不用于显示画面的周边线路与框架。在一实施例中,不透光区OR可围绕透光区TR,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在另一实施例中,当触控面板TP的两侧(例如左侧与右侧)达到无边框时,不透光区OR可只位于透光区TR的第一侧S1(例如上侧)与第二侧S2(例如下侧)中的至少一侧。
触控面板TP可例如包括基板Sub、遮蔽层SL以及触控层TL,其中遮蔽层SL设置于基板Sub上,用以定义出不透光区OR,且遮蔽层SL具有开口,定义出透光区TR。基板Sub可作为触控显示设备TD的最外侧基板,并可包括硬质基板或软性基板,例如玻璃基板、强化玻璃基板、石英基板、蓝宝石基板、硬质覆盖板(cover lens)、塑料基板、软性覆盖板、软性塑料基底或薄玻璃基板。触控层TL设置于基板Sub上,并具有触控感测的功能。此处的触控层TL可包括下述用以达到触控感测功能的第一透明导电层与第二透明导电层,以及与其电连接的不透明导电层,但不限于此。在本实施例中,触控层TL可例如为形成有触控组件的薄膜,其一侧表面可通过黏着层AL1黏贴于基板Sub上,且另一侧表面可通过另一黏着层AL2黏贴于显示设备DD上,但不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知触控层TL也可直接形成于基板Sub或显示设备DD上,在此不再赘述。本发明触控面板TP的应用不以图1所示为限,而也可应用至其他种类的装置上。
请参考图2,其绘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俯视示意图。如图2所示,透光区TR可包括一触控区RT与两周边区RP,触控面板TP1位于触控区RT中的部分具有触控感测功能,而位于周边区RP中的部分则不具有触控感测功能,且周边区RP分别位于触控区RT的两侧,并分别邻近透光区TR的第三侧S3(例如左侧)与第四侧S4(例如右侧)。不透光区OR可包括一接垫区PR,接垫区PR位于透光区TR的第一侧S1,用以设置接垫BP,其中接垫BP可用以电连接控制触控面板TP1的驱动组件。
在本实施例中,触控面板TP1位于触控区RT中,具有触控感测功能的部分可包括复数条电极条组ELM、复数条第一透明导线TT1以及复数条电极串行组ESS,电极条组ELM、第一透明导线TT1和电极串行组ESS均设置于透光区TR中的基板Sub上。各电极条组ELM分别沿着第一方向D1延伸,各电极串行组ESS分别沿着不同于第一方向D1的第二方向D2延伸,使得各电极串行组ESS可与各电极条组ELM绝缘并交错,以产生电容耦合,进而使触控面板TP1具有触控感测的功能。为使电极条组ELM与电极串行组ESS具有透光性,电极条组ELM可由第一透明导电层形成,电极串行组ESS可由第二透明导电层形成。举例来说,第一透明导电层可位于基板Sub与第二透明导电层之间。第一透明导电层与第二透明导电层例如可分别包括透明导电材料,例如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ITO)、氧化铟锌(indium zinc oxide,IZO)、氧化锑锡(antimony tin oxide,ATO)、氧化锑锌(antimony zinc oxide,AZO)、纳米银或其他适合的透明导电材料。举例来说,第一透明导电层与第二透明导电层可分别形成于两个不同的薄膜上,并通过黏着层将两者黏合,以通过薄膜与黏着层作为绝缘层电性绝缘第一透明导电层与第二透明导电层,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在另一实施例中,绝缘层可为由沉积制程所形成的绝缘层,使第一透明导电层、绝缘层与第二透明导电层可依序沉积在同一薄膜表面上。或者,第一透明导电层与第二透明导电层分别沉积在薄膜的不同表面上,由此以薄膜作为绝缘层。
各第一透明导线TT1位于周边区RP中,并分别连接一电极条组ELM的一端,用以将各电极条组ELM电连接至对应的一接垫BP。本实施例的第一透明导线TT1与电极条组ELM可由同一第一透明导电层形成,但不限于此。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透明导线TT1与电极条组ELM也可由不同的透明导电层形成。由于各第一透明导线TT1由透明导电材料所形成,因此不影响画面的显示,而可位于透光区TR中,也就是说,第一透明导线TT1在俯视方向Z上位于显示设备DD的显示区DS中。并且,由于用以将各电极条组ELM电连接至接垫BP的第一透明导线TT1可设置于透光区TR中,设置于透光区TR的第三侧S3(例如左侧)与第四侧S4(例如右侧)的不透光区OR中的不透明导线的数量可减少,进而缩小不透光区OR的宽度,由此可缩减触控面板TP1的边框宽度(透光区TR左右侧的不透光区OR的宽度)。
在本实施例中,电极条组ELM区分为一上部分PT与一下部分PB。连接至上部分PT中各电极条组ELM的第一透明导线TT1,从对应的电极条组ELM的一端延伸至透光区TR的第一侧S1;而连接至下部分PB中各电极条组ELM的第一透明导线TT1,从对应的电极条组ELM的一端延伸至透光区TR相对于第一侧S1的第二侧S2。据此,各第一透明导线TT1以最短的长度延伸至不透光区OR,进而具有较低的等效电阻。以14条电极条组ELM为例,从透光区TR第一侧S1算起的8条电极条组ELM可视为上部分PT,而其余的6条电极条组ELM则视为下部分PB,但不限于此。请参考图3与图4。图3绘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连接至上部分PT电极条组ELM的透明导线TT1的俯视示意图,图4绘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连接至下部分PB电极条组ELM的透明导线TT1的俯视示意图。如图3与图4所示,举例来说,电极条组ELM可包括一第一电极条组ELM1、一第二电极条组ELM2、一第三电极条组ELM3与一第四电极条组ELM4,第一电极条组ELM1与第二电极条组ELM2位于上部分PT中,第一电极条组ELM1位于第二电极条组ELM2与接垫区PR之间,即第一电极条组ELM1较第二电极条组ELM2邻近接垫区PR,且连接于第一电极条组ELM1与第二电极条组ELM2的第一透明导线TT1延伸至透光区TR的第一侧S1。第三电极条组ELM3与第四电极条组ELM4位于下部分PB中,第三电极条组ELM3距离透光区TR的第二侧S2比距离第一侧S1近,第四电极条组ELM4位于第三电极条组ELM3与透光区TR的第二侧S2之间,且连接于第三电极条组ELM3与第四电极条组ELM4的第一透明导线TT1延伸至透光区TR的第二侧S2。
各第一透明导线TT1可包括一引线部P1,引线部P1位于透光区TR中。各引线部P1从接近对应的电极条组ELM的一端延伸至不透光区OR中,且大部分的引线部P1沿着第二方向D2延伸。为使各第一透明导线TT1分别电连接至位置不同的电极条组ELM,在各引线部P1的宽度相同的情况下,各引线部P1的长度需彼此不相同。相较于金属材料而言,透明导电材料的电阻率明显较高,并且由透明导电材料所构成的引线部P1容易因长度的不同而有显著不同的等效电阻。为均匀化各第一透明导线TT1的等效电阻,本实施例的各第一透明导线TT1还可包括电阻调整部P2,通过各电阻调整部P2的长度的不同来弥补各引线部P1的等效电阻差异。本实施例的电阻调整部P2连接在引线部P1的一端与对应的电极条组ELM的一端之间,但不以此为限。
针对连接到上部分PT的电极条组ELM的第一透明导线TT1而言,由于是延伸至设置有接垫区PR的透光区TR的第一侧S1,连接距离接垫区PR较近的电极条组ELM的引线部P1的长度会短于连接距离接垫区PR较远的电极条组ELM的第一透明导线TT1的引线部P1的长度。为了弥补上部分PT的复数个引线部P1之间的等效电阻差异,连接距离接垫区PR较近的电极条组ELM的电阻调整部P2的长度较连接距离接垫区PR较远的电极条组ELM的电阻调整部P2的长度长。而针对连接到下部分PB的电极条组ELM的第一透明导线TT1而言,由于是延伸至透光区TR的第二侧S2,因此连接距离透光区TR第二侧S2较近的电极条组ELM的引线部P1的长度会短于连接距离透光区TR第二侧S2较远的电极条组ELM的第一透明导线TT1的引线部P1的长度。为了弥补下部分PB的复数个引线部P1之间的等效电阻差异,连接距离透光区TR第二侧S2较近的电极条组ELM的电阻调整部P2的长度较连接距离透光区TR第二侧S2较远的电极条组ELM的电阻调整部P2的长度长。由此,对应于毎一第一透明导线TT1的引线部P1与电阻调整部P2的等效电阻总和可趋近一致,以降低各第一透明导线TT1的等效电阻差异。也就是说,各第一透明导线TT1的等效电阻可被均匀化,进而降低因第一透明导线TT1的等效电阻不同所造成的触控信号不均匀的现象。举例来说,在上部分PT中,连接第一电极条组ELM1的第一透明导线TT1的引线部P1的长度短于连接第二电极条组ELM2的第一透明导线TT1的引线部P1的长度,且连接至第一电极条组ELM1的电阻调整部P2的长度长于连接至第二电极条组ELM2的电阻调整部P2的长度。在下部分PB中,连接第三电极条组ELM3的第一透明导线TT1的引线部P1的长度短于连接第四电极条组ELM4的第一透明导线TT1的引线部P1的长度,且连接至第三电极条组ELM3的电阻调整部P2的长度长于连接至第四电极条组ELM4的电阻调整部P2的长度。
在本实施例中,电阻调整部P2可包括一曲折线段P2L,例如蛇线状(serpentine)线段,且电阻调整部P2的长度可通过调整曲折线段P2L的长度来改变。因此,电连接至上部分PT电极条组ELM的曲折线段P2L的长度可随着电极条组ELM与接垫区PR的距离越近而越长,且电连接至下部分PB电极条组ELM的曲折线段P2L的长度可随着电极条组ELM与接垫区PR的距离越近而越长。进一步来说,各曲折线段P2L可包括至少一第一条状线段P21。当曲折线段P2L包含有复数条第一条状线段P21时,第一条状线段P21可彼此平行,例如分别沿着第二方向D2延伸,且曲折线段P2L还可包括至少一第二条状线段P22,用以连接第一条状线段P21。第二条状线段P22沿着不同于第二方向D2的方向延伸,例如沿着第一方向D1延伸。各电阻调整部P2还可包括一块状部P23,块状部P23连接于曲折线段P2L的一端与对应的电极条组ELM的一端之间,且曲折线段P2L以及块状部P23可构成电阻调整部P2。由于块状部P23在第二方向D2上的宽度大于曲折线段P2L的线宽,因此电阻调整部P2的等效电阻主要可由曲折线段P2L的等效电阻来决定。由此,通过差异化曲折线段P2L的长度可弥补引线部P1的等效电阻差异,以达到均匀化第一透明导线TT1的等效电阻。
在本实施例中,电阻调整部P2在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可彼此相同,因此连接至距离接垫区PR较近的电极条组ELM的块状部P23在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小于连接至距离接垫区PR较远的电极条组ELM的块状部P23在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具体来说,各电阻调整部P2可通过相同大小的块状导电材料,通过切割的方式,例如激光切割,在块状导电材料中形成狭缝SL,由此可形成曲折线段P2L与块状部P23。通过狭缝SL的长度与数量可决定第一条状线段P21的长度与数量,由此可制作出所需的曲折线段P2L的长度。通过第一条状线段P21的长度与宽度以及第二条状线段P22的长度与宽度可调整各曲折线段P2L的等效电阻。举例来说,各第一条状线段P21可具有相同的宽度,且各第二条状线段P22可具有相同的宽度与长度,因此通过将各电阻调整部P2的第一条状线段P21的数量与长度设计为不相同及/或将各电阻调整部P2的第二条状线段P22的数量设计为不相同时,可使得各曲折线段P2L的长度不同,以达到等效电阻的不同。
在本实施例中,针对上部分PT,连接至距离接垫区PR较近的电极条组ELM(例如第一电极条组ELM1)的引线部P1的线宽小于连接至距离接垫区PR较远的电极条组ELM(例如第二电极条组ELM2)的引线部P1的线宽,以通过引线部P1的线宽差异并搭配各电阻调整部P2的长度差异来均匀化各透明导线的等效电阻。同理,针对下部分PB,连接至距离透光区TR的第二侧S2较近的电极条组ELM(例如第三电极条组ELM3)的引线部P1的线宽可小于连接至距离透光区TR的第二侧S2较远的电极条组ELM(例如第四电极条组ELM4)的引线部P1的线宽,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在另一实施例中,部分或全部的引线部P1的线宽也可彼此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至位于透光区TR中央的电极条组ELM的第一透明导线TT1的电阻调整部P2不具有曲折线段,且此第一透明导线TT1的引线部P1的长度比其他第一透明导线TT1的引线部P1的长度长。由于连接至上部分PT与下部分PB的电极条组ELM的第一透明导线TT1可分别延伸至透光区TR的第一侧S1与第二侧S2,因此连接至位于透光区TR中央的电极条组ELM的第一透明导线TT1的引线部P1的等效电阻会大于其他第一透明导线TT1的引线部P1的等效电阻。在将各第一透明导线TT1的等效电阻一致化的情况下,通过连接至位于透光区TR中央的电极条组ELM的第一透明导线TT1不具有曲折线段的设计,可有效地降低每一条透明导线TT1的等效电阻。举例来说,电极条组ELM还可包括至少一第六电极条组ELM6,第一电极条组ELM1与第二电极条组ELM2位于第六电极条组ELM6与接垫区PR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第六电极条组ELM6可为位于透光区TR中央的电极条组ELM。举例来说,电极条组ELM可包括两条第六电极条组ELM6,且第六电极条组ELM6为上部分PT中最邻近下部分PB的两电极条组ELM,但不限于此。连接第六电极条组ELM6的第一透明导线TT1可包括引线部P1与块状部P23,且引线部P1的一端直接与块状部P23相接触连接。块状部P23在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可与其他第一透明导线TT1的电阻调整部P2在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相同。在另一实施例中,连接第六电极条组ELM6的第一透明导线TT1的电阻调整部P2也可具有曲折线段P2L。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透明导线TT1可区分为第一透明导线TT1a以及第一透明导线TT1b,且第一透明导线TT1a与第一透明导线TT1b分别位于电极条组ELM的两相对侧(左右两侧)。本实施例连接至对应第一透明导线TT1a的各电极条组ELM以及连接至对应第一透明导线TT1b的各电极条组ELM沿着第二方向D2依序交替排列,也就是说两相邻电极条组ELM分别连接位于电极条组ELM两侧的第一透明导线TT1a与第一透明导线TT1b,使得第一透明导线TT1可平均设置于电极条组ELM两侧,以避免因触控面板TP1的两侧边框宽度不一致所产生的视觉不对称。举例来说,电极条组ELM还包括一第五电极条组ELM5,第五电极条组ELM5与第一电极条组ELM1相邻,且电极条组ELM位于连接第一电极条组ELM1的第一透明导线TT1a与连接第五电极条组ELM5的第一透明导线TT1b之间。
请继续参考图2。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TP1还可包括至少一条不透明导线OT1与至少一条不透明导线OT2,不透明导线OT1和不透明导线OT2均设置于不透光区OR中,用以将延伸至透光区TR的第二侧S2的第一透明导线TT1电连接至接垫区PR中的接垫BP。第一透明导线TT1a设置于不透明导线OT1与电极条组ELM之间,且不透明导线OT1从透光区TR的第二侧S2经过第三侧S3延伸至第一侧S1的接垫区PR,而第一透明导线TT1b设置于不透明导线OT2与电极条组ELM之间,且不透明导线OT2从透光区TR的第二侧S2经过第四侧S4延伸至第一侧S1的接垫区PR。连接下部分PB的电极条组ELM的第一透明导线TT1a的数量与不透明导线OT1的数量相同,且连接下部分PB的电极条组ELM的第一透明导线TT1b的数量与不透明导线OT2的数量相同。由此,下部分PB中的电极条组ELM可通过不透明导线OT1与不透明导线OT2分别电连接至接垫区PR中的接垫BP。值得说明的是,不透明导线OT1与不透明导线OT2可由不透明导电层形成,不透明导电层可例如包括金属材料,例如银,因此不透明导线OT1与不透明导线OT2的电阻率可远小于构成第一透明导线TT1与电极条组ELM的透明导电材料的电阻率,使得不透明导线OT1与不透明导线OT2的等效电阻相对于第一透明导线TT1的等效电阻而言可被忽略。因此,本实施例连接下部分PB中电极条组ELM的第一透明导线TT1可设计为延伸至透光区TR的第二侧S2,由此可降低第一透明导线TT1的等效电阻。
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TP1还可包括复数条不透明导线OT3,不透明导线OT3设置于透光区TR的第一侧S1的不透光区OR中,用以分别连接延伸至透光部TR第一侧S1的第一透明导线TT1,由此可将上部分PT中的电极条组ELM电连接至接垫BP。此外,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TP1可选择性还包括至少一接地走线GT,接地走线GT围绕透光区TR,用以避免静电破坏触控面板TP1的内部线路。
请参考图5,其绘示了沿着图4的剖视线A-A’的剖视示意图。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透明导线TT1由第一透明导电层TL1形成,不透明导线OT1由不透明导电层OL形成,且部分不透明导电层OL可直接形成于第一透明导电层TL1上,以使不透明导线OT1可直接电连接对应的第一透明导线TT1,但不限于此。举例来说,当不透明导线OT1的数量为复数条,且由银所构成时,不透明导线OT1可先通过形成宽度较宽且单一的不透明导线,然后再通过激光切割将此不透明导线切割成多条不透明导线OT1。同样地,不透明导线OT2也可通过同样的方式形成。在另一实施例中,不透明导电层OL也可形成于第一透明导电层TL1之前,而位于部分第一透明导电层TL1与基板Sub之间。
请参考图6与图7,且搭配图2。图6绘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电极条组与电极串行组的俯视示意图,图7绘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对应图2横跨触控区RT、周边区RP与不透光区OR的区域R的放大示意图。如图2、图6与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各电极条组ELM包括两条彼此分隔的电极条EL,且各电极条组ELM的电极条EL可通过对应的透明导线彼此电性连接,例如通过第一透明导线的块状部P23。各电极串行组ESS可包括一第一电极串行ES1与一第二电极串行ES2,各第一电极串行ES1与各第二电极串行ES2分别包括彼此电连接的复数个电极组EM,其中电极组EM排列成一阵列,各电极串行组ESS的电极组EM排列在同一行,各第一电极串行ES1的电极组EM位于奇数列,且各第二电极串行ES2的电极组EM位于偶数列。并且,各第一电极串行ES1包括复数条第一连接线段CS1,且各第一连接线段CS1分别连接各第一电极串行ES1中两相邻的电极组EM。各第二电极串行ES2包括复数条第二连接线段CS2,且各第二连接线段CS2分别连接各第二电极串行ES2中两相邻的电极组EM。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线段CS1与第二连接线段CS2分别位于电极组EM的右侧与左侧,但不限于此,反之亦可。阵列的列方向与行方向可例如分别为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但不限于此。各电极条组ELM在俯视方向Z上重叠于两相邻列的电极组EM,且两相邻的电极条组ELM在俯视方向Z上重叠于同一列的电极组EM。具体来说,每行第一列的电极组EM以及每行最末列的电极组EM分别包括一电极E,其余各电极组EM至少包含两电极E,沿第二方向D2排列,使电极E也可以以阵列方式排列。各电极组EM的电极E彼此分隔但电连接。各电极条EL在俯视方向Z上分别重叠于同一列的电极组EM中的同一列的电极E,使得各电极条EL与对应重叠的电极E彼此电容耦合成一触控单元TU。因此,触控面板TP1的触控区RT可由触控单元TU所构成的范围,而周边区RP则是位于触控单元TU外的区域。在本实施例中,各电极条EL可包括复数个电极部ELA,电极部ELA分别与对应电极E中的一者重叠,且触控区RT与周边区RP之间的交界可通过电极部ELA与第一透明导线TT1相接触的交界定义出。举例来说,电极部ELA可由复数个条状部ELA1连接而成,例如形成栅状。本实施例的各电极条EL还可选择性还包括复数个遮蔽部ELB,且各电极部ELA与各遮蔽部ELB沿着第一方向D1依序交替串联,但不以此为限。在本实施例的各电极条EL中,最邻近周边区RP(最邻近第一透明导线TT1)的触控单元TU在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可小于非最邻近周边区RP的触控单元TU在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在此情况下,为了均匀化各触控单元TU的感应量,最邻近周边区RP的电极部ELA的条状部ELA1的宽度可大于非最邻近周边区RP的电极部ELA的条状部ELA1的宽度。在另一实施例中,各电极条组ELM可为与两相邻列电极组EM重叠的单一条电极条。在又一实施例中,各电极条组ELM可仅由一第一电极条组成,各电极串行组ESS仅由一第二电极条组成,且各第一电极条与各第二电极条可彼此耦合成一触控单元。本发明的电极条组与电极串行组构成触控单元的设计并不限于上述,也可为其他类型的触控面板。
此外,本实施例的电阻调整部P2的其中一者可重叠于第一连接线段CS1中的一者以及第二连接线段CS2中的一者的其中一者。具体来说,第一透明导线TT1a的电阻调整部P2可与最邻近第一透明导线TT1a的电极串行组ESS中的第二连接线段CS2重叠,而第一透明导线TT1b的电阻调整部P2可与最邻近第一透明导线TT1b的电极串行组ESS中的第一连接线段CS1重叠。值得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电阻调整部P2是利用原本最邻近对应第一透明导线TT1的遮蔽部制作而成,因此电阻调整部P2在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可与遮蔽部ELB在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相同。这一设计的好处在于,遮蔽部ELB可在几乎无损及其遮蔽效果的同时,达到均匀化各第一透明导线TT1的等效电阻的目的。
以下将进一步说明本实施例的电阻调整部P2的设计并不会影响最邻近周边区RP的一行触控单元TU所侦测到在第二方向D2上的感应位置。请参考图8,其绘示了用户的触控位置位于第一透明导线上时触控单元所感应到的感应量的位置示意图,其中图8所示的感应量仅为范例,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如图6至图8所示,触控单元TU1为邻近周边区RP的触控单元TU,触控单元TU2为围绕触控单元TU1的触控单元TU,构成触控单元TU3的电极E则是与构成触控单元TU1的电极E电性连接,且电连接触控单元TU3的第一透明导线TT1在用户触摸触控面板TP1时与触摸物TO重叠。当用户触摸触控面板TP1的触摸物TO的中心点约略位在触控单元TU1与周边区RP之间的交界时,触控单元TU1的感应量可达到例如368信号量,而远离触控单元TU1的触控单元TU3的感应量因触摸物TO会与其对应的第一透明导线TT1以及与其电极E电连接的触控单元TU1的电极E产生电容耦合而可达到例如15信号量。触控面板TP1以感应量最大的触控单元TU3为九宫格的中心点取得九宫格的每个触控单元TU的感应量作为计算触摸位置的依据,且不考虑九宫格外的触控单元TU所感应到的感应量。在本示例中,触控面板TP1是以触控单元TU1与触控单元TU2所感应到的感应量为依据进行位置计算的,且位于九宫格外的触控单元TU3并不列入计算。因此,尽管触控单元TU3有一定的感应量,但其位置并非位于九宫格内,使得触控单元TU3所产生的感应量不会影响触控面板TP1侦测触摸物TO在第二方向D2上的位置精确度。由此,若触摸物TO沿着第二方向D2进行直线移动,则触控单元TU3的感应量不会影响所测量到的直线精准度。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周边区RP在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小于触摸物TO的一半,因此当触摸物TO的中心点约略位在触控单元TU1与周边区RP之间的交界时,部分触摸物TO可与不透光区OR重叠。举例来说,周边区RP的宽度可达到约1.9毫米。
值得说明的是,通过上述的触控面板TP1的设计,本实施例的不透明导线OT1与不透明导线OT2的数量可减少。如图1所示,由于不透明导线OT1与不透明导线OT2包含在触控层TL中,因此在触控层TL与不透光区OR的重叠区域可缩小,使得显示设备DD在与触控面板TP黏贴时,可直接黏着在基板Sub上,而非通过触控层TL间接黏着在基板Sub上。如此一来,当显示设备DD需与基板Sub分离时,触控层TL不会因与显示设备DD之间的黏着度较强而附着在显示设备DD上,且触控层TL较易与显示设备DD分离。
请参考图9,其绘示了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俯视示意图。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TP2与第一实施例的差异在于,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TP2还可包括复数条第二透明导线TT2,分别连接至电极条组ELM中的一者的另一端,使得同一条电极条组ELM的两端可分别连接至第一透明导线TT1与第二透明导线TT2,使得同一条电极条组ELM可通过两条透明导线连接至同一信号端。因此在实际发送驱动信号时,是同时发送至第一透明导线TT1与第二透明导线TT2。相较于第一实施例而言,本实施例的各电极条组ELM与接垫BP之间的等效电阻可被降低,或者在本实施例各电极条组ELM与接垫BP之间的等效电阻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情况下,第一透明导线TT1的宽度与第二透明导线TT2的宽度可较第一实施例的第一透明导线的宽度小。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透明导线TT2的结构可对称于对应的第一透明导线TT1的结构,因此在上部分PT中,连接第一电极条组ELM1的第二透明导线TT2的引线部P1的长度短于连接第二电极条组ELM2的第二透明导线TT2的引线部P1的长度,且连接至第一电极条组ELM1的第二透明导线TT2的电阻调整部P2的长度长于连接至第二电极条组ELM2的第二透明导线TT2的电阻调整部P2。在下部分PB中,连接第三电极条组ELM3的第二透明导线TT2的引线部P1的长度短于连接第四电极条组ELM4的第二透明导线TT2的引线部P1的长度,且连接至第三电极条组ELM3的第二透明导线TT2的电阻调整部P2的长度长于连接至第四电极条组ELM4的第二透明导线TT2的电阻调整部P2。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下部分PB的电极条组ELM的第二透明导线TT2也可通过不透明导线OT1与不透明导线OT2电连接至接垫BP,因此连接下部分PB的电极条组ELM的第一透明导线TT1与第二透明导线TT2的数量总和与不透明导线OT1与不透明导线OT2的数量总和相同。
请参考图10,其绘示了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俯视示意图。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TP3与第一实施例的差异在于,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TP3不包括不透明导线。换句话说,本实施例的电极条组ELM不区分为上部分与下部分,且所有第一透明导线TT1均分别从电极条组ELM的一端延伸至透光区OR的第一侧S1,因此并不需要不透明导线,由此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TP3的边框更可有效降低,以达到接近无边框的情况。
请参考图11,其绘示了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部分俯视示意图。为清楚显示各第一透明导线TT41,图11仅显示连接上部分PT电极条组ELM的第一透明导线TT41以及最邻近这些第一透明导线TT41的两行触控单元TU的结构,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TP4与上述实施例的差异在于,本实施例的第一透明导线TT41的引线部P41具有不均匀的宽度,使引线部P41可利用未设置有第一透明导电层的区域来加宽其宽度,以降低其等效电阻,进而弥补各第一透明导线TT41的等效电阻之间的差异。也就是说,各引线部P41可具有沿着第二方向D2延伸至不透光区OR中的部分,而引线部P41其中之一的此部分包括一第一部分PP41与一第二部分PP42,且第一部分PP41在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不同于第二部分PP42在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于电极条组ELM的第一透明导线TT41沿着第二方向D2交替设置于电极条组ELM的两侧,使得分别与两相邻的电极条组ELM连接的第一透明导线TT41分别位于电极条组ELM的两相对侧。举例来说,上部分PT的电极条组ELMa、ELMb、ELMc、ELMd、ELMe、ELMf可依序沿第二方向D2排列,其中与电极条组ELMa、ELMc、ELMe连接的第一透明导线TT41a、TT41c、TT41e邻近透光区TR的第三侧S3(位于电极条组ELM的同一侧)。由于电极条组ELMe距离透光区TR的第一侧S1较距离电极条组ELMc远,因此第一透明导线TT41e的长度会大于第一透明导线TT41c的长度。本实施例的第一透明导线TT41c的电阻调整部P42可在覆盖大部分第一连接线段CS1的情况下具有一凹口PP43,也就是凹口PP43可位于两相邻第一连接线段CS1之间,使得第一透明导线TT41e对应凹口PP43的第一部分PP41在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可大于未对应凹口PP43的第二部分PP42在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电极条组ELMb最邻近第三侧S3的遮蔽部ELB4也可具有另一凹口PP44,凹口PP44位于两相邻第一连接线段CS1之间,使第一透明导线TT41c的第一部分PP41也可设置于凹口PP44中,因此可加宽第一透明导线TT41e对应凹口PP44的第一部分PP41的宽度。并且,由于第一部分PP41与电极条组ELMd的遮蔽部ELB4之间以及与电极条组ELMc的电阻调整部P42之间并无其他第一透明导线TT41,因此对应电极条组ELMd的遮蔽部ELB4以及电极条组ELMc的电阻调整部P42的第一部分PP41的宽度也可加宽。通过此第一透明导线TT41e的设计可有效地降低第一透明导线TT41e的等效电阻。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在均匀化各第一透明导线TT41的等效电阻的情况下,长度最长的第一透明导线TT41(例如第一透明导线TT41e)的等效电阻会决定各第一透明导线TT41的等效电阻,因此当长度最长的第一透明导线TT41的等效电阻被降低时,其余的第一透明导线TT41的等效电阻也可被降低。在一些实施例中,邻近透光区TR的第三侧S3的其他第一透明导线TT41也可具有宽度不同的第一部分PP41与第二部分PP42。同理,与电极条组ELMb、ELMd、ELMf连接的第一透明导线TT41b、TT41d、TT41f的等效电阻也可通过相同概念的设计而降低。如此一来,可有效地提升触控面板TP4通过各第一透明导线TT41所取得的感应量,进而改善触控准确度。举例来说,各第一透明导线TT41的等效电阻可降低至15千欧姆(kohm),相较于各第一透明导线的等效电阻为28.7kohm而言,所获得的感应量可提升3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明导线TT41的第一部分PP41与第二部分PP42的位置与长度可依据电极串行的设计而做相应的调整。
在本实施例的第一透明导线TT41中,电阻调整部P42可不具有曲折线段,而是通过加宽长度较长的引线部P41的宽度,以达到均匀化各第一透明导线TT41的等效电阻,但本发明不限于此。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相较于图6所示的第一实施例,各电极条组ELM的遮蔽部ELB4在第二方向D2上的宽度可稍微大于或约略等于两相邻电极E在第二方向D2上的宽度,也就是说遮蔽部ELB4可由第一实施例的两相邻遮蔽部彼此连接而成,由此可遮蔽较多部分的连接线段。
请参考图12,其绘示了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部分俯视示意图。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TP5与图11所示的第四实施例之间的差异在于,本实施例的至少一条第一透明导线TT51也可包括曲折线段P2L,例如与最邻近第一侧S1的电极条组ELM连接的第一透明导线TT51可包括曲折线段P2L。也就是说,第一透明导线TT51可同时通过曲折线段P2L与不均匀宽度的设计来均匀化并提升第一透明导线TT51的等效电阻。具有曲折线段P2L的第一透明导线TT51的数量可依据长度最长的第一透明导线的等效电阻来决定。
请参考图13,其绘示了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部分俯视示意图。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TP6与图11所示的第四实施例之间的差异在于,本实施例中分别与两相邻的电极条组ELM连接的第一透明导线TT61位于电极条组ELM的同一侧。具体来说,本实施例的第一透明导线TT61可均设置于电极条组ELM的同一侧(例如均邻近透光区TR的第四侧S4或第三侧S3)。下文以连接电极条组ELMg、ELMh与ELMi的第一透明导线TT61的引线部P61为例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在电性连接电极条组ELMg的引线部P61中,第一部分PP61连接于第二部分PP62与电极条组ELMg之间,且第一部分PP61在第一方向D1上与相邻于电极条组ELMg的电极条组ELMh之间的间距G1大于第二部分PP62在第一方向D1上与连接相邻于电极条组ELMg的电极条组ELMh的引线部P61之间的间距G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部分PP61设置于相邻于电极条组ELMg的电极条组ELMh邻近第四侧S4的一端,特别是位于与电极条组ELMg相邻的触控单元TUa的一侧,而第二部分PP62则是设置于不与电极条组ELMg相邻的电极条组ELMi邻近第四侧S4的一端。由于连接各电极条组ELM的第一透明导线TT61均从电极条组ELM的同一侧延伸出,在第一方向D1上相邻于触控单元TUa的触控单元TUb对应的第一透明导线TT61的第一部分PP61不仅与触控单元TUa在第二方向上也相邻,而且在被触控时提供无法忽略的感应量。因此若第一部分PP61过于邻近与电极条组ELMg相邻的电极条组ELMh,在用户触摸与电极条组ELMg相邻的触控单元TUa时,与电极条组ELMg连接的第一部分PP61与触摸物的耦合感应量会使触控面板TP6判断部分触摸物位于触控单元TUb上,进而影响触控精准度。由此可知,虽然本实施例的第一部分PP61可利用两相邻第二连接线段CS2之间的空间,使其在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大于第二部分PP62在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但通过增加第一部分PP61与电连接第一部分PP61的触控单元TUb相邻触控单元TUa的间距可有效地避免触控精准度受到引线部P61的宽度加宽的影响。同理,电连接至电极条组ELMh与电极条组ELMj的第一透明导线TT61也可具有相同的设计。
请参考图14与图15A至图15D,图14绘示了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俯视示意图,图15A至图15D分别绘示了图14中的区域R1、R2、R3与R4的放大示意图。如图14与图15A所示的区域R1,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TP7的不透明导线OT73,设置于透光区TR的第一侧S1的不透光区OR中,且各不透明导线OT73分别连接对应的第一透明导线TT71(例如设置于邻近透光区TR第三侧S3的周边区RP中且从第一侧S1延伸出的第一透明导线TT71)的一端,其中各不透明导线OT73与对应的第一透明导线TT71具有一第一连接区域CR1,且第一连接区域CR1沿着第一方向D1排列。具体来说,触控面板TP7还包括复数条不透明导线OT74,设置于透光区TR的第一侧S1的不透光区OR中,其中各电极串行组ESS包括一第一电极串行ES1以及一第二电极串行ES2,各不透明导线OT74分别电连接第一电极串行ES1与第二电极串行ES2,各不透明导线OT74与对应的第一电极串行ES1或对应的第二电极串行ES2具有一第二连接区域CR2,且第二连接区域CR2中的一者在俯视方向Z上重叠于第一连接区域CR1中的一者。进一步而言,不透明导线OT73可由一第一不透明导电层OL1形成,不透明导线OT74可由一第二不透明导电层OL2形成,且第一不透明导电层OL1与第二不透明导电层OL2之间设置有绝缘层,用以电性绝缘两者,因此彼此重叠的不透明导线OT3与不透明导线OT74不会产生电性连接。绝缘层可例如由沉积制程所形成的绝缘材料、薄膜与黏着层或薄膜所构成。第一不透明导电层OL1可位于形成第一透明导线TT71的第一透明导电层TL1上或下,第二不透明导电层OL2可位于形成第一电极串行ES1与第二电极串行ES2的第二透明导电层TL2上或下。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传统第一连接区域在设计上为了避免激光切割的步骤造成重叠的第一不透明导电层与第二不透明导电层,因此会避开第二连接区域沿着第二方向D2排列,如此位于透光区TR第一侧S1的不透光区OR的宽度会受限于第一连接区域的大小。然而,本实施例用于形成第一不透明导电层OL1与第二不透明导电层OL2的激光切割制程并不会破坏两者之间的绝缘层,因此第一连接区域CR1可重叠于第二连接区域CR2。通过此重叠设计,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区域CR1可沿着第一方向D1排列,进而缩短透光区TR第一侧S1与对应的基板Sub边缘之间的间距,以缩减位于透光区TR第一侧S1的不透光区OR的区域。
如图15B所示的区域R2,触控面板TP7还包括不透明导线OT75,分别连接对应的第一透明导线TT71(例如设置于邻近透光区TR第四侧S4的周边区RP中且从第一侧S1延伸出的第一透明导线TT71)的一端,各不透明导线OT75与对应的第一透明导线TT71具有一第三连接区域CR3,且第三连接区域CR3也可沿着第一方向D1排列。举例来说,位于透光区TR第一侧S1的不透光区OR在第二方向D2上的宽度可降低至小于2.5毫米。同理,如图15C所示的区域R3与图15D所示的区域R4,各不透明导线OT71与设置于邻近透光区TR第三侧S3的周边区RP中且从第二侧S2延伸出的第一透明导线TT71具有一第四连接区域CR4,且第四连接区域CR4也可沿着第一方向D1排列。各不透明导线OT72与设置于邻近透光区TR第四侧S4的周边区RP中且从第二侧S2延伸出的第一透明导线TT71具有一第五连接区域CR5,且第五连接区域CR5也可沿着第一方向D1排列。由此,位于透光区TR第二侧S2的不透光区OR的区域可进一步被缩减。
综上所述,在本发明的触控面板中,由透明导电材料所形成的透明导线用于电连接各电极条组,以使透明导线可设置于透光区中,因此透光区的宽度可被增加,且设置于透光区的左右两侧的不透明导线的数量可减少,进而可缩小不透光区的宽度,并缩减触控面板的边框宽度。此外,由于透明导电材料所构成的透明导线容易因长度的不同而有明显不同的等效电阻,以致于各透明导线的等效电阻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本发明的触控面板中,通过将连接距离透光区的第一侧及/或第二侧较近的电极条组的透明导线的曲折线段的长度设计为长于连接距离透光区的第一侧及/或第二侧较远的电极条组的透明导线的曲折线段的长度,或者将连接距离透光区的第一侧及/或第二侧较远的电极条组的透明导线的引线部的宽度加宽,可弥补各透明导线中的引线部的等效电阻差异,由此可均匀化各透明导线的等效电阻,并降低因透明导线的等效电阻不同所造成的触控信号不均匀的现象。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都应属于本发明的涵盖范围。

Claims (30)

1.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具有一透光区与一不透光区,所述不透光区包括一接垫区,所述接垫区位于所述透光区的一第一侧,且所述触控面板包括:
复数条电极条组,其分别沿着一第一方向设置于所述透光区中,其中所述电极条组包括一第一电极条组与一第二电极条组,且所述第一电极条组位于所述第二电极条组与所述接垫区之间;
复数条第一透明导线,其设置于所述透光区中,各所述第一透明导线分别包括一电阻调整部,所述电阻调整部连接至所述电极条组中的一者的一端,且电连接至所述第一电极条组与所述第二电极条组的所述电阻调整部分别包括一曲折线段,其中电连接至所述第一电极条组的所述曲折线段的长度长于电连接至所述第二电极条组的所述曲折线段的长度;以及
复数条电极串行组,其分别沿着不同于所述第一方向的一第二方向设置于所述透光区中,且所述电极串行组与所述电极条组交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区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一侧的一第二侧,且连接至所述第一电极条组与所述第二电极条组的所述第一透明导线延伸至所述第一侧,其中所述电极条组还包括一第三电极条组,所述第三电极条组距离所述第二侧比距离所述第一侧近,且连接于所述第三电极条组的所述第一透明导线延伸至所述第二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不透明导线,其设置于所述不透光区中,并与连接于所述第三电极条组的所述第一透明导线连接,且所述第一透明导线设置于所述不透明导线以及所述电极条组之间。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条组还包括一第四电极条组,其设置于所述第三电极条组与所述第二侧之间,电连接至所述第三电极条组与所述第四电极条组的所述第一透明导线分别包括一曲折线段,且电连接于所述第四电极条组的所述曲折线段的长度长于电连接于所述第三电极条组的所述曲折线段的长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条组还包括一第五电极条组,其与所述第一电极条组相邻,且所述电极条组位于连接所述第一电极条组的所述第一透明导线与连接所述第五电极条组的所述第一透明导线之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条组还包括一第六电极条组,所述第一电极条组与所述第二电极条组位于所述第六电极条组与所述接垫区之间,电连接所述第六电极条组的所述第一透明导线不具有曲折线段。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透明导线还包括一引线部,其分别从对应的所述电阻调整部的一端延伸至所述不透光区中。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电连接至所述第一电极条组的所述引线部的长度短于电连接至所述第二电极条组的所述引线部。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连接至所述第一电极条组的所述引线部的线宽小于连接至所述第二电极条组的所述引线部的线宽。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条组与所述第一透明导线由一透明导电层形成。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阻调整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彼此相同。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电极条组包括两条彼此分隔的电极条。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电极条包括复数个遮蔽部,且各所述电阻调整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与各所述遮蔽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相同。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电极串行组包括一第一电极串行以及一第二电极串行,各所述第一电极串行包括复数条第一连接线段,各所述第二电极串行包括复数条第二连接线段,所述电阻调整部的其中一者重叠于所述第一连接线段中的一者以及所述第二连接线段中的一者的其中一者。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复数条第二透明导线,其分别连接至所述电极条组中的一者的另一端。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电连接至所述第一电极条组的所述曲折线段的长度以及电连接至所述第二电极条组的所述曲折线段的长度取决于包含电连接至所述第一电极条组的所述曲折线段的所述第一透明导线与包含电连接至所述第二电极条组的所述曲折线段的所述第一透明导线之间的等效电阻差异。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透明导线还包括一引线部,其沿着第二方向延伸至所述不透光区中,所述引线部中的一者包括一第一部分与一第二部分,且所述第一部分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不同于所述第二部分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与两相邻的所述电极条组连接的所述第一透明导线分别位于所述电极条组的两相对侧。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宽度,所述第一部分较所述第二部分邻近于与所述第一部分以及所述第二部分电性连接的所述电极条组中的一者,且所述第一部分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宽度。
2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与两相邻的所述电极条组连接的所述第一透明导线位于所述电极条组的同一侧,所述第一部分连接于所述第二部分与电性连接所述第一部分以及所述第二部分的所述电极条组中的一者之间,且所述第一部分与相邻于与所述第一部分电连接的所述电极条组的所述电极条组中的另一者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第二部分与电连接至相邻于与所述第一部分电连接的所述电极条组的所述另一电极条组的所述引线部之间的间距。
2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复数条第一不透明导线,其设置于所述透光区的所述第一侧的所述不透光区中,且各所述第一不透明导线分别连接对应的所述第一透明导线中的一者的一端,其中各所述第一不透明导线与对应的所述第一透明导线具有一第一连接区域,且所述第一连接区域沿着所述第一方向排列。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复数条第二不透明导线,其设置于所述透光区的所述第一侧的所述不透光区中,其中各所述电极串行组包括一第一电极串行以及一第二电极串行,各所述第二不透明导线分别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极串行与所述第二电极串行中的一者,各所述第二不透明导线与对应的所述第一电极串行或对应的所述第二电极串行具有一第二连接区域,且所述第二连接区域中的一者重叠于所述第一连接区域中的一者。
2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电极条组包括复数个电极部,各所述电极部包括复数个条状部,各所述电极串行组包括复数个电极,各所述电极部分别与对应所述电极中的一者重叠,最邻近所述第一透明导线的所述电极部中的一者的各所述条状部的宽度大于非最邻近所述第一透明导线的所述电极部中的一者的各所述条状部的宽度。
2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有所述第一透明导线均分别从各所述电极条组的一端延伸至所述透光区的所述第一侧。
25.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具有一透光区与一不透光区,且所述触控面板包括:
复数条电极条组,其分别沿着一第一方向设置于所述透光区中;
复数条第一透明导线,其设置于所述透光区中,各所述第一透明导线分别连接至所述电极条组中的一者的一端,其中各所述第一透明导线还包括一引线部,所述引线部沿着不同于所述第一方向的一第二方向延伸至所述不透光区中,所述引线部中的一者包括一第一部分与一第二部分,且所述第一部分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不同于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以及
复数条电极串行组,其分别沿着所述第二方向设置于所述透光区中,且所述电极串行组与所述电极条组交错。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分别与两相邻的所述电极条组连接的所述第一透明导线位于所述电极条组的同一侧,所述第一部分较所述第二部分邻近于与所述第一部分以及所述第二部分电性连接的所述电极条组中的一者,且所述第一部分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宽度。
27.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分别与两相邻的所述电极条组连接的所述第一透明导线位于所述电极条组的同一侧,所述第一部分较所述第二部分邻近于与所述第一部分以及所述第二部分电性连接的所述电极条组中的一者,且所述第一部分与相邻于与所述第一部分电连接的所述电极条组的所述电极条组中的另一者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第二部分与不相邻于与所述第一部分电连接的所述电极条组的所述电极条组中的另一者之间的间距。
28.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不透光区包括一接垫区,所述接垫区位于所述透光区的一第一侧,所述触控面板还包括复数条第一不透明导线,所述第一不透明导线设置于所述透光区的所述第一侧的所述不透光区中,且各所述第一不透明导线分别连接所述第一透明导线中的一者的一端,其中各所述第一不透明导线与对应的所述第一透明导线具有一第一连接区域,且所述第一连接区域沿着所述第一方向排列。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复数条第二不透明导线,所述第二不透明导线设置于所述透光区的所述第一侧的所述不透光区中,其中各所述电极串行组包括一第一电极串行以及一第二电极串行,各所述第二不透明导线分别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极串行与所述第二电极串行中的一者,各所述第二不透明导线与对应的所述第一电极串行或对应的所述第二电极串行具有一第二连接区域,且所述第二连接区域中的一者重叠于所述第一连接区域中的一者。
30.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具有一透光区与一不透光区,所述不透光区包括一接垫区,所述接垫区位于所述透光区的一第一侧,且所述触控面板包括:
复数条电极条组,其分别沿着一第一方向设置于所述透光区中,其中所述电极条组包括一第一电极条组与一第二电极条组,且所述第一电极条组位于所述第二电极条组与所述接垫区之间;
复数条第一透明导线,其设置于所述透光区中,各所述第一透明导线分别连接至所述电极条组中的一者的一端;
复数条第一不透明导线,其设置于所述透光区的所述第一侧的所述不透光区中,且各所述第一不透明导线分别连接所述第一透明导线中的一者的一端,其中各所述第一不透明导线与对应的所述第一透明导线具有一第一连接区域,且所述第一连接区域沿着所述第一方向排列;
复数条电极串行组,其分别沿着所述第二方向设置于所述透光区中,且所述电极串行组与所述电极条组交错;以及
复数条第二不透明导线,其设置于所述透光区的所述第一侧的所述不透光区中;
其中,各所述电极串行组包括一第一电极串行以及一第二电极串行,各所述第二不透明导线分别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极串行与所述第二电极串行中的一者,各所述第二不透明导线与对应的所述第一电极串行或对应的所述第二电极串行具有一第二连接区域,且所述第二连接区域中的一者重叠于所述第一连接区域中的一者。
CN201910312272.8A 2018-05-03 2019-04-18 具有窄边框的触控面板 Active CN11044227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14960 2018-05-03
TW107114960 2018-05-03
TW108100033 2019-01-02
TW108100033A TWI685783B (zh) 2018-05-03 2019-01-02 具有窄邊框的觸控面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42274A true CN110442274A (zh) 2019-11-12
CN110442274B CN110442274B (zh) 2023-04-28

Family

ID=683851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312272.8A Active CN110442274B (zh) 2018-05-03 2019-04-18 具有窄边框的触控面板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0782838B2 (zh)
CN (1) CN110442274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54811A (zh) * 2018-05-30 2019-12-10 奕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窄边框的触控面板
CN113126799A (zh) * 2019-12-30 2021-07-16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触摸显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528266B1 (ko) 2018-11-16 2023-05-0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전자 장치
KR102562807B1 (ko) * 2018-11-23 2023-08-0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전자 장치
US11249587B2 (en) * 2019-04-10 2022-02-15 Himax Technologies Limited Touch panel and touch display apparatus
US10782840B1 (en) * 2019-10-16 2020-09-22 Hannstouch Solution Incorporated Touch panel
US11231807B1 (en) 2020-08-14 2022-01-25 Apple Inc. Touch sensor panel including resistors for improved input signal
US11460949B2 (en) * 2020-11-06 2022-10-04 Au Optronics Corporation Electronic device
CN113325970B (zh) * 2021-06-07 2023-06-27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
JP2023037328A (ja) * 2021-09-03 2023-03-15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センサ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センサモジュールを備える表示装置
CN114911376A (zh) * 2022-05-31 2022-08-16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054878A2 (ko) * 2012-10-05 2014-04-10 (주)이미지스테크놀로지 간섭 없이 감도가 향상되는 단일 적층 구조를 갖는 터치스크린 패널
CN103984435A (zh) * 2014-04-10 2014-08-13 业成光电(深圳)有限公司 可缩减边框区的触控面板
CN104142748A (zh) * 2013-05-09 2014-11-12 宸正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
US20150054782A1 (en) * 2013-08-20 2015-02-26 Mstar Semiconductor, Inc. Single layered electrode structure
CN106068493A (zh) * 2014-03-11 2016-11-02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触摸窗
CN107229373A (zh) * 2017-06-30 2017-10-03 深圳欧菲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显示设备
TWI605375B (zh) * 2017-01-26 2017-11-11 晨星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 雙層互容式觸控面板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03254B2 (ja) 2008-04-16 2012-12-19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イースト 静電容量方式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画面入力型表示装置
JP5991709B2 (ja) 2012-05-01 2016-09-14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タッチパネル内蔵型液晶表示装置
CN205318347U (zh) 2015-12-29 2016-06-15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
TWI627573B (zh) * 2017-07-12 2018-06-21 晨星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 感測器以及其製作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054878A2 (ko) * 2012-10-05 2014-04-10 (주)이미지스테크놀로지 간섭 없이 감도가 향상되는 단일 적층 구조를 갖는 터치스크린 패널
CN104142748A (zh) * 2013-05-09 2014-11-12 宸正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
US20150054782A1 (en) * 2013-08-20 2015-02-26 Mstar Semiconductor, Inc. Single layered electrode structure
CN106068493A (zh) * 2014-03-11 2016-11-02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触摸窗
CN103984435A (zh) * 2014-04-10 2014-08-13 业成光电(深圳)有限公司 可缩减边框区的触控面板
TWI605375B (zh) * 2017-01-26 2017-11-11 晨星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 雙層互容式觸控面板
CN107229373A (zh) * 2017-06-30 2017-10-03 深圳欧菲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显示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54811A (zh) * 2018-05-30 2019-12-10 奕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窄边框的触控面板
CN113126799A (zh) * 2019-12-30 2021-07-16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触摸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782838B2 (en) 2020-09-22
CN110442274B (zh) 2023-04-28
US20190339816A1 (en) 2019-1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442274A (zh) 具有窄边框的触控面板
US9684417B2 (en) Touch-sensing electrode structure and touch-sensitive device
US10282040B2 (en) Capacitive touch circuit pattern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10013086B2 (en) In cell touch panel and method for driv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KR102015937B1 (ko) 인-셀 터치 액정 패널 및 그 어레이 기판
TWI386838B (zh) 觸控顯示面板與觸控基材
KR101758756B1 (ko) 터치 센서, 내장형 터치 액정 디스플레이 패널 및 액정 디스플레이
EP3191923B1 (en) Touch sensors
US10345979B2 (en) Double-layer mutual capacitive touch panel
TWI550453B (zh) Touch sensor electrodes, touch panels and display devices
CN107015691A (zh) 具有压力感测器的触控显示面板
US20090225051A1 (en) Touch panel
CN110502152A (zh) 触控面板、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02799301A (zh) 触控面板的电极结构、制造方法以及触控面板
CN113220159B (zh) 触控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CN103246384A (zh) 触摸面板
US9619085B2 (en) Pattern of a capacitive touch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1751178A (zh) 一种触摸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TWI685783B (zh) 具有窄邊框的觸控面板
CN111596789B (zh) 触控面板、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JP2016162305A (ja) 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TWM486811U (zh) 感應層電路結構
JP2013156725A (ja) 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表示装置
KR20100126140A (ko) 정전용량방식 터치패널의 전극패턴구조
CN110554811A (zh) 具有窄边框的触控面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203

Address after: Grand Cayman Islands

Applicant after: Yili Technology (Cayman) Co.,Ltd.

Address before: Hsinchu County, Taiwan, China

Applicant before: ILI TECHNOLOGY Corp.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425

Address after: Hsinchu County, Taiwan, China

Applicant after: ILI TECHNOLOGY Corp.

Address before: Grand Cayman, Cayman Islands

Applicant before: Yili Technology (Cayman)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