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15915A - 层叠线圈部件 - Google Patents

层叠线圈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15915A
CN110415915A CN201910339174.3A CN201910339174A CN110415915A CN 110415915 A CN110415915 A CN 110415915A CN 201910339174 A CN201910339174 A CN 201910339174A CN 110415915 A CN110415915 A CN 1104159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ce
electrode
ferritic
coil component
terminal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33917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415915B (zh
Inventor
数田洋一
加藤一
吉野真
飞田和哉
志贺悠人
滨地纪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D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D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DK Corp filed Critical TD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4159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159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4159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159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01F27/292Surface mounted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006Printed inductances
    • H01F17/0013Printed inductances with stacked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04Printed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04Printed windings
    • H01F2027/2809Printed windings on stacked lay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 Coils Of Transformers For General 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层叠线圈部件(1),其具备:具有第一面(2d)和沿与第一面(2d)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第二面(2a、2b)的素体(2)、配置于素体(2)内的线圈(7)、具有以沿着第二面(2a、2b)的方式沿与第一面(2d)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第一电极部分(4a、5a)的端子电极(4、5)。端子电极(4、5)的第一电极部分(4a、5a)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素体(2)内。在从在位于素体(2)内的第一电极部分(4a、5a)距第一面(2d)在与第一面(2d)正交的方向上最远的位置朝向第二面(2a、2b)沿与第一面(2d)平行的方向延伸的假想线(L1、L3)和第一面(2d)之间存在素体(2)。

Description

层叠线圈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层叠线圈部件。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层叠线圈部件,例如已知有记载与专利文献1(特开2017-157770号公报)的部件。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层叠线圈部件具备: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边及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边的绝缘体层、设于第一边和第二边交叉的第一点的外部导体层。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层叠线圈部件中,在外部导体层上,将在第一方向的一侧距第一点最远的部分中的在第二方向的一侧距第一点最远的位置定义为第二点,在外部导体层上,将在第二方向的一侧距第一点最远的部分中的在第一方向的一侧距该第一点最远的位置定义为第三点,外部导体层具有位于具有连结第二点和第三点的第三边、从第二点朝向第一方向的另一侧延伸的第四边、及从第三点朝向第二方向的另一侧延伸的第五边的区域内的固定点。
发明内容
在现有的层叠线圈部件中,以抑制端子电极从素体脱落(剥离)为目的,设有固定部。但是,在现有的层叠线圈部件中,将固定部和线圈接近设置。因此,在现有的层叠线圈部件中,可在固定部和线圈之间产生浮游电容(寄生电容)。由此,层叠线圈部件的特性可能降低。
本发明一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抑制端子电极从素体的剥离的同时,能够抑制特性的降低的层叠线圈部件。
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层叠线圈部件,其具备:具有第一面和沿与该第一面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第二面的素体、配置于素体内的线圈、具有以沿着第二面的方式沿与第一面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第一电极部分的端子电极,端子电极的第一电极部分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素体内,在从在位于素体内的第一电极部分距第一面在与该第一面正交的方向上最远的位置朝向第二面沿与第一面平行的方向延伸的假想线和第一面之间存在素体。
在本发明一方面的层叠线圈部件中,在所述假想线和第一面之间存在素体。由此,在层叠线圈部件中,即使对端子电极作用在与第一面平行的方向上朝向第二面的外侧的力,因为在第一电极部分和第二面之间存在素体,所以第一电极部分的剥离也能够被素体阻止。因此,在层叠线圈部件中,能够抑制端子电极从素体的剥离。
另外,在层叠线圈部件中,通过上述结构,能够抑制端子电极从素体的剥离。因此,在层叠线圈部件中,也可以不如目前那样设置固定部。因此,在层叠线圈部件中,能够抑制在与线圈之间产生寄生电容。因此,在层叠线圈部件中,能够抑制特性的降低。
在一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端子电极具有以沿着第一面的方式沿与第二面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第二电极部分。在该结构中,端子电极呈大致L字状。因此,在层叠线圈部件中,能够更进一步地抑制端子电极从素体的剥离。
在一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端子电极的第二电极部分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素体内,在从在位于素体内的第二电极部分距第二面在与该第二面正交的方向上最远的位置朝向第一面沿与第二面平行的方向延伸的假想线和第二面之间存在素体。在该结构中,在假想线和第二面之间存在素体。由此,在层叠线圈部件中,即使对端子电极作用在与第二面平行的方向上朝向第一面的外侧的力,因为在第二电极部分和第二面之间存在素体,所以第二电极部分的剥离也能够被素体阻止。因此,在层叠线圈部件中,能够更进一步抑制端子电极从素体的剥离。
在一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素体的第一面是安装面。在将层叠线圈部件安装于电路基板等的情况下,通过热冲击而施加于素体的力具有最大地作用于远离安装面的位置的电极部分的端部的趋势。由此,容易产生第一电极部分从素体的剥离。因此,在素体的第一面是安装面的情况下,在假想线和第一面之间存在素体的结构对第一电极部分的剥离的抑制特别有效。
在一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素体的第一面是安装面,端子电极具有第二电极部分,第二电极部分以沿着第一面的方式沿与第二面正交的方向延伸,并且配置于第一面上。在将层叠线圈部件安装于电路基板等的情况下,通过热冲击而施加于素体的力具有最大地作用于远离安装面的位置的电极部分的端部的趋势。由此,容易产生第一电极部分从素体的剥离。因此,在素体的第一面是安装面的情况下,在假想线和第一面之间存在素体的结构对第一电极部分的剥离的抑制特别有效。
根据本发明一方面,在抑制端子电极从素体的剥离的同时,能够抑制特性的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一实施方式的层叠线圈部件的立体图。
图2是层叠线圈部件的素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层叠线圈部件的截面结构的图。
图4是其它实施方式的层叠线圈部件的素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5A是表示其它实施方式的层叠线圈部件的截面结构的图。
图5B是表示其它实施方式的层叠线圈部件的截面结构的图。
图6A是表示其它实施方式的层叠线圈部件的截面结构的图。
图6B是表示其它实施方式的层叠线圈部件的截面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此外,附图的说明中,对于相同或相当的要素标注同一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所示,层叠线圈部件1具备素体2、分别配置于素体2的两端部的第一端子电极4及第二端子电极5。
素体2呈长方体形状。长方体形状包含角部及棱线部被倒角的长方体的形状、及角部及棱线部被倒圆的长方体的形状。素体2作为其外表面,具有相互相对的一对端面(第一面、第二面)2a、2b、相互相对的一对主面(第一面、第二面)2c、2d、相互相对的一对侧面2e、2f。一对主面2c、2d相对的相对方向(与端面2a、2b平行的方向)为第一方向D1。一对端面2a、2b相对的相对方向(与主面2c、2d平行的方向)为第二方向D2。一对侧面2e、2f相对的相对方向为第三方向D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D1为素体2的高度方向。第二方向D2为素体2的长边方向,与第一方向D1正交。第三方向D3为素体2的宽度方向,与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正交。
一对端面2a、2b以将一对主面2c、2d之间连结的方式沿第一方向D1延伸。一对端面2a、2b也沿第三方向D3(一对主面2c、2d的短边方向)延伸。一对侧面2e、2f以将一对主面2c、2d之间连结的方式沿第一方向D1延伸。一对侧面2e、2f也沿第二方向D2(一对端面2a、2b的长边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主面2d在将层叠线圈部件1安装于其它电子设备(例如电路基板、或电子部件等)时,被规定为与其它电子设备相对的安装面。
如图2所示,素体2在一对侧面2e、2f相对的方向上层叠多个电介质层(绝缘体层)6而构成。在素体2上,多个电介质层6的层叠方向(以下简称为“层叠方向”。)与第三方向D3一致。各电介质层6例如由包含电介质材料(BaTiO3系、Ba(Ti、Zr)O3系、或(Ba、Ca)TiO3系等电介质陶瓷)的陶瓷生片的烧结体构成。在实际的素体2中,各电介质层6以不能识别各电介质层6之间的边界的程度一体化。
第一端子电极4配置于素体2的端面2a侧,第二端子电极5配置于素体2的端面2b侧。即,第一端子电极4及第二端子电极5在一对端面2a、2b的相对方向上相互分开。第一端子电极4及第二端子电极5含有导电性材料(例如Ag或Pd等)。第一端子电极4及第二端子电极5作为含有导电性金属粉末(例如Ag粉末或Pd粉末等)的导电性膏的烧结体构成。通过对第一端子电极4及第二端子电极5实施电镀,在其表面形成有镀敷层。电镀例如使用Ni、Sn等。
第一端子电极4埋设于素体2。第一端子电极4横跨端面2a及主面2d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端子电极4的表面与端面2a及主面2d分别齐平。
第一端子电极4从第三方向D3观察呈L字状。第一端子电极4具有第一电极部分4a和第二电极部分4b。第一电极部分4a和第二电极部分4b在素体2的棱线部连接,且相互电连接。第一电极部分4a沿着第一方向D1延伸。第一电极部分4a从第二方向D2观察呈长方形状。第二电极部分4b沿着第二方向D2延伸。第二电极部分4b从第一方向D1观察呈长方形状。第一电极部分4a及第二电极部分4b沿着第三方向D3延伸。
如图3所示,在第一电极部分4a设有第一突起部4c。第一突起部4c从第一电极部分4a的主面2c侧的端部朝向主面2c突出。第一突起部4c在第一电极部分4a的端部设于端面2b侧的位置。在第二电极部分4b设有第二突起部4d。第二突起部4d从第二电极部分4b的端面2b侧的端部朝向端面2b突出。第二突起部4d在第二电极部分4b的端部设于主面2c侧的位置。第一突起部4c及第二突起部4d各自呈前端弯曲的形状。
如图2所示,第一端子电极4通过层叠多个电极层10~15而构成。电极层10~15分别设于电介质层6的凹部。电极层10~15通过在电介质层6形成凹部,在凹部填充导电性膏并进行烧成而形成。电极层10~15分别配置于电介质层6上。此外,图2所示的电介质层6将配置有电极层10~15的电介质层和设有与电极层10~15的形状对应的图案的电介质层(图案片)重叠而构成。
电极层10从第三方向D3观察呈L字状。电极层10具有第一部分10a和第二部分10b。第一部分10a沿着第一方向D1延伸。第二部分10b沿着第二方向D2延伸。在第一部分10a设有从主面2c侧的端部朝向主面2c突出的突起部10c。在第二部分10b设有从端面2b侧的端部朝向端面2b突出的突起部10d。
电极层11~15具有与电极层10相同的结构。电极层11具有第一部分11a和第二部分11b。在第一部分11a设有突起部11c。在第二部分11b设有突起部11d。电极层12具有第一部分12a和第二部分12b。在第一部分12a设有突起部12c。在第二部分12b设有突起部12d。电极层13具有第一部分13a和第二部分13b。在第一部分13a设有突起部13c。在第二部分13b设有突起部13d。
电极层14具有第一部分14a和第二部分14b。在第一部分14a设有突起部14c。在第二部分14b设有突起部14d。电极层15具有第一部分15a和第二部分15b。在第一部分15a设有突起部15c。在第二部分15b设有突起部15d。
第一端子电极4的第一电极部分4a通过将电极层10~15的第一部分10a~15a层叠而构成。第一端子电极4的第二电极部分4b通过将电极层10~15的第二部分10b~15b层叠而构成。第一端子电极4的第一突起部4c通过层叠电极层10~15的突起部10c~15c而构成。第一端子电极4的第二突起部4d通过将电极层10~15的突起部10d~15d层叠而构成。
如图3所示,第二端子电极5埋设于素体2。第二端子电极5横跨端面2b及主面2d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端子电极5的表面与端面2b及主面2d分别齐平。
第二端子电极5从第三方向D3观察呈L字状。第二端子电极5具有第一电极部分5a和第二电极部分5b。第一电极部分5a和第二电极部分5b在素体2的棱线部连接,且相互电连接。第一电极部分5a沿着第一方向D1延伸。第一电极部分5a从第三方向D3观察呈长方形状。第二电极部分5b沿着第二方向D2延伸。第二电极部分5b从第三方向D3观察呈长方形状。第一电极部分5a及第二电极部分5b沿着第三方向D3延伸。
在第一电极部分5a设有第一突起部5c。第一突起部5c从第一电极部分5a的主面2c侧的端部朝向主面2c突出。第一突起部5c在第一电极部分5a的端部设于端面2a侧的位置。在第二电极部分5b设有第二突起部5d。第二突起部5d从第二电极部分5b的端面2a侧的端部朝向端面2a突出。第二突起部5d在第二电极部分5b的端部设于主面2c侧的位置。第一突起部5c及第二突起部5d分别呈前端弯曲的形状。
如图2所示,第二端子电极5通过层叠多个电极层16~21而构成。电极层16~21分别设于电介质层6的凹部。电极层16~21通过在电介质层6形成凹部,并向凹部填充导电性膏且进行烧成而形成。电极层16~21通过与电极层10~15相同的方法形成。电极层16~21分别配置于电介质层6上。此外,图2所示的电介质层6将配置有电极层16~21的电介质层和与设有电极层16~21的形状对应的图案的电介质层(图案片)重叠而构成。
电极层16从第三方向D3观察呈L字状。电极层16具有第一部分16a和第二部分16b。第一部分16a沿着第一方向D1延伸。第二部分16b沿着第二方向D2延伸。在第一部分16a设有从主面2c侧的端部朝向主面2c突出的突起部16c。在第二部分16b设有从端面2a侧的端部朝向端面2a突出的突起部16d。
电极层17~21具有与电极层16相同的结构。电极层17具有第一部分17a和第二部分17b。在第一部分17a设有突起部17c。在第二部分17b设有突起部17d。电极层18具有第一部分18a和第二部分18b。在第一部分18a设有突起部18c。在第二部分18b设有突起部18d。电极层19具有第一部分19a和第二部分19b。在第一部分19a设有突起部19c。在第二部分19b设有突起部19d。
电极层20具有第一部分20a和第二部分20b。在第一部分20a设有突起部20c。在第二部分20b设有突起部20d。电极层21具有第一部分21a和第二部分21b。在第一部分21a设有突起部21c。在第二部分21b设有突起部21d。
第二端子电极5的第一电极部分5a通过层叠电极层16~21的第一部分16a~21a而构成。第二端子电极5的第二电极部分5b通过将电极层16~21的第二部分16b~21b层叠而构成。第二端子电极5的第一突起部5c通过将电极层16~21的突起部16c~21c层叠而构成。第二端子电极5的第二突起部5d通过将电极层16~21的突起部16d~21d层叠而构成。
如图2所示,层叠线圈部件1在素体2内配置有线圈7。线圈7的线圈轴沿着第三方向D3延伸。如图2所示,线圈7通过将第一导体22、第二导体23、第三导体24、第四导体25、第五导体26、第六导体27电连接而构成。各导体22~27在第三方向D3上具有规定的厚度。各导体22~27由导电性材料(例如Ag或Pd等)构成。各导体22~27作为包含上述导电性材料的导电性膏的烧结体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导体22~27(线圈7)由与第一端子电极4及第二端子电极5相同的导电性材料形成。各导体22~27和电极层10~15及电极层16~21通过同时烧成而形成。各导体22~26分别配置于电介质层6上。此外,图2所示的电介质层6通过将配置有各导体22~27的电介质层和设有与各导体22~27的形状对应的图案的电介质层(图案片)重叠而构成。
线圈7的一端部和第一端子电极4通过连接部27a电连接。线圈7的另一端部和第二端子电极5通过连接部22a电连接。连接部22a与第一导体22形成为一体。连接部27a与第六导体27形成为一体。
如图3所示,在层叠线圈部件1中,在从在第一端子电极4的第一电极部分4a距主面(安装面)2d最远的位置即第一突起部4c的端部朝向端面2a沿第二方向D2延伸的假想线L1和主面2d之间存在素体2。即,在层叠线圈部件1中,在第一突起部4c和端面2a之间存在素体2。另外,在层叠线圈部件1中,在从在第一端子电极4的第二电极部分4b距端面2a最远的位置即第二突起部4d的端部朝向主面2d沿第一方向D1延伸的假想线L2和端面2a之间存在素体2。即,在层叠线圈部件1上,在第一突起部5c和端面2b之间存在素体2。
在层叠线圈部件1中,在从在第二端子电极5的第一电极部分5a距主面2d最远的位置即第一突起部5c的端部朝向端面2b沿第二方向D2延伸的假想线L3和主面2d之间存在素体2。即,在层叠线圈部件1中,在第二突起部4d和主面2d之间存在素体2。另外,在层叠线圈部件1中,在从在第二端子电极5的第二电极部分5b距端面2b最远的位置即第二突起部5d的端部朝向主面2d沿第一方向D1延伸的假想线L4和端面2b之间存在素体2。即,在层叠线圈部件1中,在第二突起部5d和主面2d之间存在素体2。
如以上所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层叠线圈部件1中,在上述假想线L1、L3和作为安装面的主面2d之间存在素体2。由此,在层叠线圈部件1中,即使对第一端子电极4及第二端子电极5作用了在第二方向D2上朝向端面2a、2b的外侧的力,因为在第一电极部分4a的第一突起部4c和端面2a之间、及第一电极部分5a和第一突起部5c之间存在素体2,所以第一电极部分4a、5a的剥离也能够由素体2阻止。具体而言,因为第一突起部4c及第一突起部5c卡挂于(卡止)素体2,所以第一电极部分4a、5a的剥离被素体2阻止。因此,在层叠线圈部件1中,能够抑制第二端子电极4及第二端子电极5从素体2的剥离。
在将层叠线圈部件1安装于电路基板等的情况下,通过热冲击对素体2施加的力具有最大地作用于远离作为安装面的主面2d的位置的第一电极部分4a、5a的端部的趋势。由此,在层叠线圈部件1中,容易产生第一电极部分4a、5a从素体2的剥离。因此,在素体2的主面2d为安装面的情况下,在假想线L1、L3和端面2a、2b之间存在素体2的结构对第一电极部分4a、5a的剥离的抑制特别有效。
另外,在层叠线圈部件1中,利用上述结构,能够抑制第一端子电极4及第二端子电极5从素体2的剥离。因此,在层叠线圈部件1中,也可以不像以往那样设置固定部。因此,在层叠线圈部件1中,能够抑制在与线圈7之间产生寄生电容。因此,在层叠线圈部件1中,能够抑制特性的降低。
在本实施方式的层叠线圈部件1中,第一端子电极4及第二端子电极5具有第二电极部分4b、5b,第二电极部分4b、5b配置于素体2内。在层叠线圈部件1中,在从在位于素体2内的第二电极部分4b、5b距端面2a、2b在第二方向D2上最远的位置朝向主面2d沿第一方向D1延伸的假想线L2、L4和端面2a、2b之间存在素体2。根据该结构,在假想线L2、L4和端面2a、2b之间存在素体2。由此,在层叠线圈部件1中,即使对第一端子电极4及第二端子电极5作用在第一方向D1上朝向主面2d的外侧的力,因为在第二电极部分4b的第二突起部4d和主面2d之间、及第二电极部分5b的第二突起部5d和主面2d之间存在素体2,所以第二电极部分4b、5b的剥离也能够被素体2阻止。因此,在层叠线圈部件1中,能够更进一步地抑制第一端子电极4及第二端子电极5从素体2的剥离。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未必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在第一端子电极4的第一电极部分4a设有第一突起部4c,在第二电极部分4b设有第二突起部4d的方式作为一例进行了说明。同样,以在第二端子电极5的第一电极部分5a设有第一突起部5c,在第二电极部分5b设有第二突起部5d的方式为一例进行了说明。但是,突起部只要设于第一电极部分4a、5a及第二电极部分4b、5b的至少一方即可。在素体2的主面2d是安装面的情况下,优选在第一电极部分4a、5a设有突起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第一端子电极4被埋设于素体2,第一端子电极4的表面与端面2a及主面2d分别齐平的方式为一例进行了说明。第二端子电极5也相同,以第二端子电极5被埋设于素体2,第二端子电极5的表面与端面2b及主面2d分别齐平的方式为一例进行了说明。但是,第一端子电极4及第二端子电极5的形状不限于此。例如,第一端子电极4的第二电极部分4b及第二端子电极5的第二电极部分5b也可以配置于主面2d上。在该结构中,至少也可以是,在第一端子电极4的第一电极部分设有第一突起部4c,在第二端子电极5的第一电极部分5a设有第一突起部5c。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在素体2内配置有线圈7,线圈7由各导体22~27构成的方式为一例进行了说明。但是,线圈的结构不限于此。
如图4所示,例如,配置于素体2A内的线圈7A通过将第一导体30、第二导体31、第三导体32、第四导体33、第五导体34、第六导体35、第七导体36电连接而构成。此外,图4所示的第一端子电极4除电极层10~15之外,还包含电极层15A而构成。电极层15A具有第一部分15Aa、第二部分15Ab、第一突起部15Ac及第二突起部15Ad。第二端子电极5除电极层16~21之外,还包含电极层21A而构成。电极层21A具有第一部分21Aa、第二部分21Ab、第一突起部21Ac及第二突起部21Ad。
线圈7A的一端部和第一端子电极4通过连接部36a电连接。线圈7A的另一端部和第二端子电极5通过连接部30a电连接。连接部30a与第一导体30形成为一体。连接部36a与第七导体36形成为一体。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在假想线L1、L3和主面2d之间存在素体2的结构,以在第一端子电极4的第一电极部分4a设有第一突起部4c,在第二端子电极5的第一电极部分5a设有第一突起部5c的方式为一例进行了说明。另外,作为在假想线L2、L4和端面2a、2b之间存在素体2的结构,以在第一端子电极4的第二电极部分4b设有第二突起部4d,在第二端子电极5的第二电极部分5b设有第二突起部5d的方式为一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在假想线L1、L3和主面2d之间、及假想线L2、L4和端面2a、2b之间存在素体2的结构不限于此。
如图5A所示,第一端子电极4A的设于第一电极部分4Aa的第一突起部4Ac、设于第二电极部分4Ab的第二突起部4Ad也可以呈现朝向前端变得尖细的形状。同样,第二端子电极5A的设于第一电极部分5Aa的第一突起部5Ac、设于第二电极部分5Ab的第二突起部5Ad也可以呈现朝向前端变得尖细的形状。
如图5B所示,第一端子电极4B的设于第一电极部分4Ba的第一突起部4Bc、设于第二电极部分4Bb的第二突起部4Bd也可以呈现扇形。同样,第二端子电极5B的设于第一电极部分5Ba的第一突起部5Bc、设于第二电极部分5Bb的第二突起部5Bd也可以呈现扇形。
如图6A所示,也可以在第一端子电极4C的第一电极部分4Ca设有凹部4Cc,在第二电极部分4Cb设有凹部4Cd。同样,也可以在第二端子电极5C的第一电极部分5Ca设有凹部5Cc,在第二电极部分5Cb设有凹部5Cd。
如图6B所示,第一端子电极4D的设于第一电极部分4Da的第一突起部4Dc也可以朝向主面2c侧延伸。同样,第二端子电极5D的设于第一电极部分5Da的第一突起部5Dc也可以朝向主面2c侧延伸。此外,第一端子电极4D的设于第二电极部分4Db的第二突起部4Dd及第二端子电极5D的设于第二电极部分5Db的第二突起部5Dd也可以向端面2a、2b侧延伸。

Claims (5)

1.一种层叠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具备:
具有第一面和沿与该第一面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第二面的素体;
配置于所述素体内的线圈;以及
具有以沿着所述第二面的方式沿与所述第一面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第一电极部分的端子电极,
所述端子电极的所述第一电极部分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素体内,
从在位于所述素体内的所述第一电极部分距所述第一面在与该第一面正交的方向上最远的位置朝向所述第二面沿与所述第一面平行的方向延伸的假想线和所述第一面之间存在所述素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线圈部件,其中,
所述端子电极具有以沿着所述第一面的方式沿与所述第二面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第二电极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层叠线圈部件,其中,
所述端子电极的所述第二电极部分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素体内,
从在位于所述素体内的所述第二电极部分距所述第二面在与该第二面正交的方向上最远的位置朝向所述第一面沿与所述第二面平行的方向延伸的假想线和所述第二面之间存在所述素体。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线圈部件,其中,
所述素体的所述第一面是安装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线圈部件,其中,
所述素体的所述第一面是安装面,
所述端子电极具有第二电极部分,所述第二电极部分以沿着所述第一面的方式沿与所述第二面正交的方向延伸,并且配置于所述第一面上。
CN201910339174.3A 2018-04-26 2019-04-25 层叠线圈部件 Active CN11041591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85415A JP7200499B2 (ja) 2018-04-26 2018-04-26 積層コイル部品
JP2018-085415 2018-04-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15915A true CN110415915A (zh) 2019-11-05
CN110415915B CN110415915B (zh) 2022-09-20

Family

ID=682928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339174.3A Active CN110415915B (zh) 2018-04-26 2019-04-25 层叠线圈部件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90333686A1 (zh)
JP (2) JP7200499B2 (zh)
CN (1) CN110415915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89540A (zh) * 2019-07-27 2021-01-29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电感器
CN114864217A (zh) * 2021-02-04 2022-08-05 Tdk株式会社 层叠线圈部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9057687A (ja) * 2017-09-22 2019-04-1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子部品
JP7020455B2 (ja) * 2019-05-24 2022-02-16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積層型コイル部品
JP7127610B2 (ja) * 2019-05-24 2022-08-30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積層型コイル部品
JP7215327B2 (ja) * 2019-05-24 2023-01-3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積層型コイル部品
JP7159997B2 (ja) * 2019-08-07 2022-10-25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インダクタ部品
KR20220029210A (ko) * 2020-09-01 2022-03-08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코일 부품
JP7464029B2 (ja) 2021-09-17 2024-04-09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インダクタ部品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83417A (zh) * 2005-11-11 2008-10-0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子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US20160141102A1 (en) * 2014-11-14 2016-05-19 Cyntec Co., Ltd. Substrate-less electronic component and the method to fabricate thereof
CN106328339A (zh) * 2015-06-30 2017-01-11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线圈部件
JP2017073536A (ja) * 2015-10-07 2017-04-13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積層インダクタ
CN107808734A (zh) * 2016-09-08 2018-03-16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电子部件
CN107818869A (zh) * 2016-09-12 2018-03-20 Tdk株式会社 电子部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67908A (ja) * 1999-12-03 2001-06-22 Tdk Corp 半導体電子部品
JP2006324489A (ja) * 2005-05-19 2006-11-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チップコイ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6324460A (ja) * 2005-05-19 2006-11-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チップ部品の製造方法
JP5585576B2 (ja) * 2009-04-07 2014-09-10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子部品の製造方法
JP6047934B2 (ja) * 2011-07-11 2016-12-2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子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4136843A1 (ja) * 2013-03-07 2014-09-12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子部品
KR101548862B1 (ko) * 2014-03-10 2015-08-3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칩형 코일 부품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05849831B (zh) * 2014-06-04 2018-01-19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电子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WO2016006542A1 (ja) * 2014-07-08 2016-01-14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子部品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83417A (zh) * 2005-11-11 2008-10-0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子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US20160141102A1 (en) * 2014-11-14 2016-05-19 Cyntec Co., Ltd. Substrate-less electronic component and the method to fabricate thereof
CN106328339A (zh) * 2015-06-30 2017-01-11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线圈部件
JP2017073536A (ja) * 2015-10-07 2017-04-13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積層インダクタ
CN107808734A (zh) * 2016-09-08 2018-03-16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电子部件
CN107818869A (zh) * 2016-09-12 2018-03-20 Tdk株式会社 电子部件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89540A (zh) * 2019-07-27 2021-01-29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电感器
US11469034B2 (en) 2019-07-27 2022-10-11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Inductor
CN112289540B (zh) * 2019-07-27 2023-01-03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电感器
US11862380B2 (en) 2019-07-27 2024-01-02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Inductor
CN114864217A (zh) * 2021-02-04 2022-08-05 Tdk株式会社 层叠线圈部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15915B (zh) 2022-09-20
JP2019192829A (ja) 2019-10-31
JP2022186941A (ja) 2022-12-15
JP7200499B2 (ja) 2023-01-10
US20190333686A1 (en) 2019-10-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415915A (zh) 层叠线圈部件
US9431174B2 (en) Multilayer capacitor
US10622146B2 (en) Multilayer capacitor and electronic component device
US7589953B2 (en) Multilayer capacitor
CN112309712A (zh) 多层陶瓷电容器
US7535694B2 (en) Feedthrough multilayer capacitor
US10755861B2 (en) Electronic component
JP7377846B2 (ja) 多層電子デバイス
JP2007019101A (ja) 積層型電子部品
KR20190116131A (ko) 적층형 커패시터 및 그 실장 기판
JP4412386B2 (ja) 貫通型積層コンデンサ
JP2017139403A (ja) 積層貫通コンデンサ及び電子部品装置
JP6662229B2 (ja) 積層貫通コンデンサ及び電子部品装置
CN109559891A (zh) 电子部件装置
JP6958429B2 (ja) 積層コンデンサ
JPH0710914U (ja) Lc複合部品アレイ
JP6503758B2 (ja) 積層コンデンサ
JP7003496B2 (ja) 電子部品装置
TWI837232B (zh) 積層陶瓷電子零件及電路基板
EP3454352B1 (en) Multilayer ceramic capacitor
US11955287B2 (en) Multilayer electronic component
US11978580B2 (en) Multilayer coil component
JP7003495B2 (ja) 積層コンデンサ
JP7143687B2 (ja) 電子部品
KR20180062359A (ko) 적층 세라믹 콘덴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