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91708A - 定子绝缘体及定子 - Google Patents

定子绝缘体及定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91708A
CN110391708A CN201810909456.8A CN201810909456A CN110391708A CN 110391708 A CN110391708 A CN 110391708A CN 201810909456 A CN201810909456 A CN 201810909456A CN 110391708 A CN110391708 A CN 1103917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hase
coil
neutral
connector
guiding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90945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91708B (zh
Inventor
柳陈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103917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917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917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917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4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used for insulating the magnetic circuit or part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H02K3/52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for generally annula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4Sta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02K1/146Sta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consisting of a generally annular yoke with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18Windings for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3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 H02K3/325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for windings on salient poles, such as claw-shaped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3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 H02K3/38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around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3/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windings
    • H02K2203/06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wiring leads, i.e. conducting wires for connecting the winding termin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结合于电机的定子的定子绝缘体及定子,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集中绕组并联卷绕用定子绝缘体及包括该定子绝缘体的定子,所述定子绝缘体,结合于定子铁芯的上部,所述定子绝缘体包括:多个齿,向呈环形状的本体的中心部方向凸出形成,所述多个齿与所述定子铁芯的多个齿牙中的各个齿牙相结合,以及,多个引导接头,以与所述多个齿对应的方式在所述本体的外周面上凸出形成,卷绕于所述多个齿的三相线圈及所述三相线圈各自的中性线线圈沿着所述外周面、且在圆周方向上安置于所述多个引导接头;在所述多个引导接头中的各个引导接头,划分形成有多个引导槽,所述多个引导槽用于分别安置所述三相线圈及所述中性线线圈。

Description

定子绝缘体及定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结合于电机的定子的定子绝缘体及定子,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集中绕组并联卷绕用定子绝缘体及包括该定子绝缘体的定子。
背景技术
作为本发明的背景的技术涉及一种定子绝缘体,该定子绝缘体结合于电机的定子铁芯,用于对卷绕于定子铁芯的线圈进行结线。
在作为当前主要适用的并联结线工序的直接卷边式(Direct Crimping Type)工序方法中,一般而言,发生基于手作业引出线及中性线整理的多个工序适用人员及较大地消耗制作时间,因此,产生电机制造成本相较于串联结线工序较大地上升的副作用。对此,虽然开发出总线式的并联结线工序简化方法,但是该方法中包括称为卷绕整理的追加作业,使电机材料费上升,从而在改进电机制造成本方面存在局限。
另外,在韩国公开特许10-2010-0116161号(公开日2012年5月18日,以下称为对比文献1)中披露了如下电机的结线方法,即,利用线圈引导槽将卷绕于电机的线圈进行弯曲,并向形成有线圈引导槽的注塑物侧进行弯曲以进行第一次卷绕整理后组装总线组件,然后将进行了第一次整理的线圈再次进行弯曲以连接于总线连接接头,进行线圈裁剪作业后最终整理。
在这样的所述对比文献1中,需要多个总线壳体及连接接头部件,由此存在电机材料费上升的问题,并且,因进行弯曲线圈的作业及追加裁剪作业而存在作业速度降低的问题。而且,由于追加地需要与线圈线径对应的总线连接接头,因此可适用的线圈的线径受到限制而存在有局限。
并且,在韩国公开特许10-2013-0141079号(公开日2015年5月28日,以下称为对比文献2)中披露了如下电机的结线方法,即,具有适用了通过一个线圈将所有的齿牙(Teeth)依次地进行卷绕以实现并联结线的结构的总线组件结合结线结构。
在这样的所述对比文献2中,也需要用于电机并联结线的多个总线及结构物部件,由此存在电机材料费过多地上升的问题,并且因发生多个卷绕线圈接触部而存在接触部的结线可靠性降低的问题。而且,存在在线圈和总线接触作业上消耗较多的时间的问题。
即,在现有的用于并联卷绕结线的技术中,不仅并联卷绕结构的结线本身不易进行,而且为此所消耗的部件较多而存在不可避免地导致制造成本上升的局限。并且,不可避免地在电机的制作及结线速度上消耗较多的时间,结线的不稳定引起电机的可靠性降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改进现有技术的局限,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定子绝缘体及定子,无需使用额外的总线组件,也能够实现集中绕组并联结线。
并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定子绝缘体及定子,无需进行复杂的结线过程,也能够容易地实现线圈的并联结线及并联结线的识别。
并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定子绝缘体及定子,能够通过减小集中绕组并联结线过程中产生的线圈的接触部分,来实现并联结线。
为了解决上述的目的,本说明书中披露的定子绝缘体适用如下结构,即,在结合于定子铁芯的上部的绝缘体,安置及连接卷绕于所述定子铁芯的线圈,这样将向所述定子铁芯的上部引出的线圈安置及连接于所述绝缘体。
作为用于实现所述目的的具体的技术方案,本说明书中披露的定子绝缘体具有多个引导接头,所述多个引导接头使三相线圈及所述三相线圈各自的中性线线圈沿着所述绝缘体的外周面、且在圆周方向上安置于所述绝缘体,从而通过所述多个引导接头对所述三相线圈及所述中性线线圈进行结线。
其中,在所述多个引导接头划分形成有:用于分别安置所述三相线圈及所述中性线线圈的多个引导槽。
由此,使所述三相线圈及所述中性线线圈分别通过所述多个引导槽的各个引导槽,安置于所述绝缘体上来进行结线。
通过这样的技术特征,根据本说明书中披露的定子绝缘体,无需设置用于并联结线的额外的组件,也能够在结合于所述定子铁芯的所述绝缘体上实现线圈的并联结线及引出线整理,从而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
根据本说明书中披露的定子绝缘体的实施例,所述定子绝缘体包括:多个齿,向呈环形状的本体的中心部方向凸出形成,所述多个齿与所述定子铁芯的多个齿牙中的各个齿牙相结合,以及,多个引导接头,以与所述多个齿对应的方式在所述本体的外周面上凸出形成,卷绕于所述多个齿的三相线圈及所述三相线圈各自的中性线线圈沿着所述外周面、且在圆周方向上安置于所述多个引导接头;在所述多个引导接头中的各个引导接头,划分形成有多个引导槽,所述多个引导槽用于分别安置所述三相线圈及所述中性线线圈。
另外,根据本说明书中披露的定子绝缘体的另一实施例,所述定子绝缘体包括:多个齿,向呈环形状的本体的中心部方向凸出形成,所述多个齿与所述定子铁芯的多个齿牙中的各个齿牙相结合,以及,多个引导接头,以与所述多个齿对应的方式在所述本体的外周面上凸出形成,卷绕于所述多个齿的三相线圈及所述三相线圈各自的中性线线圈沿着所述外周面、且在圆周方向上安置于所述多个引导接头;所述多个引导接头包括:多个三相端子接头,用于连接三相电源及从所述三相电源分支的所述三相线圈;多个中间接头,所述三相线圈及所述中性线线圈经由所述多个所述中间接头;以及,多个中性线接头,用于连接所述中性线线圈。
根据本说明书中披露的定子的实施例,所述定子包括定子铁芯及结合于所述定子铁芯的上部的绝缘体,所述绝缘体包括:多个齿,向呈环形状的本体的中心部方向凸出形成,所述多个齿与所述定子铁芯的多个齿牙中的各个齿牙相结合,以及,多个引导接头,以与所述多个齿对应的方式在所述本体的外周面上凸出形成,卷绕于所述多个齿的三相线圈及所述三相线圈各自的中性线线圈沿着所述外周面、且在圆周方向上安置于所述多个引导接头;在所述多个引导接头中的各个引导接头,划分形成有多个引导槽,所述多个引导槽用于分别安置所述三相线圈及所述中性线线圈。
另外,根据本说明书中披露的定子的另一实施例,所述定子包括定子铁芯及结合于所述定子铁芯的上部的绝缘体,所述绝缘体包括:多个齿,向呈环形状的本体的中心部方向凸出形成,所述多个齿与所述定子铁芯的多个齿牙中的各个齿牙相结合,以及,多个引导接头,以与所述多个齿对应的方式在所述本体的外周面上凸出形成,卷绕于所述多个齿的三相线圈及所述三相线圈各自的中性线线圈沿着所述外周面、且在圆周方向上安置于所述多个引导接头;所述多个引导接头包括:多个三相端子接头,用于连接三相电源及从所述三相电源分支的所述三相线圈;多个中间接头,所述三相线圈及所述中性线线圈经由所述多个所述中间接头;以及,多个中性线接头,用于连接所述中性线线圈。
根据本说明书中披露的定子绝缘体及定子,绝缘体具有多个引导接头,三相线圈及所述三相线圈各自的中性线线圈沿着所述绝缘体的外周面、且在圆周方向上安置于所述多个引导接头,从而通过所述多个引导接头对所述三相线圈及所述中性线线圈进行结线,由此无需使用额外的总线组件,也能够实现集中绕组并联结线。
由此,绝缘体具有多个引导接头,三相线圈及所述三相线圈各自的中性线线圈沿着所述绝缘体的外周面、且在圆周方向上安置于所述多个引导接头,从而通过所述多个引导接头对所述三相线圈及所述中性线线圈进行结线,由此无需进行复杂的结线过程,也能够容易地实现线圈的并联结线及并联结线的识别。
并且,通过在9个插槽定子铁芯中产生的9条三相(引出线)线圈使用3个结线用端子、在9条中性线线圈使用3个结线用端子,使得每一个端子对3个线圈进行结线,从而能够减少集中绕组并联结线过程中产生的线圈的接触部分。
由此,能够实现结线部的可靠性及工序品质的稳定化的同时,能够减少三相并联结线中所消耗的定子的工序进行所需时间及费用。
结果,本说明书中披露的定子绝缘体及定子能够改进现有技术的局限,并且与现有技术的三相并联结线技术或定子组件相比,能够增加其简便性、有效性、效用性、容易性、可靠性、稳定性以及经济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与本说明书中披露的定子绝缘体相结合的定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定子绝缘体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图2所示的定子绝缘体的俯视图。
图4A是示出适用于本说明书中披露的定子绝缘体的并联结线的结线图。
图4B是与本说明书中披露的定子绝缘体对应的定子的并联结线的结构图。
图5是本说明书中披露的定子绝缘体中包括的引导接头的引导槽的主视图。
图6A是本说明书中披露的定子绝缘体的实施例的三相端子接头的主视图。
图6B是图6A所示的三相端子接头的立体图。
图7A是本说明书中披露的定子绝缘体的实施例的中间接头的主视图。
图7B是图7A所示的中间接头的立体图。
图8A是本说明书中披露的定子绝缘体的实施例的中性线接头的主视图。
图8B是图8A所示的中性线接头的立体图。
图9A是示出本说明书中披露的定子绝缘体的实施例的电源端子的形状的例示图。
图9B是示出图9A所示的电源端子的结合及结线示例的例示图。
图10A是示出本说明书中披露的定子绝缘体的实施例的中性点端子的形状的例示图。
图10B是示出图10A所示的中性点端子的结合及结线示例的例示图。
图11是示出本说明书中披露的定子绝缘体的实施例的各个引导接头中的三相线圈及中性线线圈的安置及结线结构的结构图。
图12A是本说明书中披露的定子绝缘体的实施例的U相端子接头的主视图。
图12B是图12A所示的U相端子接头的立体图。
图13A是本说明书中披露的定子绝缘体的实施例的V相端子接头的主视图。
图13B是图13A所示的V相端子接头的立体图。
图14A是本说明书中披露的定子绝缘体的实施例的W相端子接头的主视图。
图14B是图14A所示的W相端子接头的立体图。
图15A是本说明书中披露的定子绝缘体的实施例的U相中间接头的主视图。
图15B是图15A所示的U相中间接头的立体图。
图16A是本说明书中披露的定子绝缘体的实施例的V相中间接头的主视图。
图16B是图16A所示的V相中间接头的立体图。
图17A是本说明书中披露的定子绝缘体的实施例的W相中间接头的主视图。
图17B是图17A所示的W相中间接头的立体图。
图18A是本说明书中披露的定子绝缘体的实施例的U相中性线接头的主视图。
图18B是图18A所示的U相中性线接头的立体图。
图19A是本说明书中披露的定子绝缘体的实施例的V相中性线接头的主视图。
图19B是图19A所示的V相中性线接头的立体图。
图20A是本说明书中披露的定子绝缘体的实施例的W相中性线接头的主视图。
图20B是图20A所示的W相中性线接头的立体图。
图21是与本说明书中披露的定子绝缘体相结合的定子的立体图。
图22是示出与本说明书中披露的定子绝缘体对应的定子的组装过程的流程图。
图23是示出以往的并联结线的工序过程的框图。
图24是示出与本说明书中披露的定子绝缘体的结合对应的三相结线的工序过程的框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定子铁芯;100:绝缘体;110:本体;120:齿;130:引导接头;130PS:电源端子结合槽;130NS:中性点端子结合槽;140:引导槽;141至143:U、V及W相引导槽;144:中性线引导槽;145:绝缘层;146:三相线圈槽
具体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中披露的定子绝缘体及定子可以适用于结合于定子铁芯的绝缘体、组件或包括这些的定子。并且,还可以适用于定子的线圈的三相并联结线结构、三相并联结线方法、适用三相并联结线的机构/电路等。尤其是,可以有用地适用于至140用(定子外径)集中绕组BLDC电机及其并联结线工序方法。
但是,本说明书中披露的技术并不限定于此,还可以适用于能够适用所述技术的技术思想的所有定子绝缘体、组件、适用三相并联结线的定子或者包括这些的电机等,其用途不受局限而可以多样地适用。
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技术术语仅是为了说明特定的实施例,而并非意在限定本说明书中披露的技术的思想。并且,除非被定义为特别不同的含义,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技术术语应当被解释为本说明书中披露的技术所属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而不应被解释为过度地涵盖的含义或过度地缩小的含义。
并且,当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技术术语为无法准确地表达本说明书中披露的技术的思想的错误的技术术语时,应当被替换并理解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正确地理解的技术术语。并且,本说明书中使用的一般的术语应当根据词典中的定义或者根据前后上下文进行解释,而不应被解释为过度地缩小的含义。
并且,除非在上下文上清楚地表达不同的含义,本说明书中使用的单数的表达包含复数的表达。在本说明书中,术语“构成”或“包括”等不应被解释为必须要都包括说明书上记载的多个结构要素或多个步骤,而是可以不包括其中的一部分结构要素或一部分步骤,或者可以还包括追加的结构要素或步骤。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说明书中披露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与附图标记无关地,对于相同或类似的结构要素将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去对其重复的说明。
并且,在对本说明书中披露的技术进行说明的过程中,如果判断为对于相关的公知技术的具体说明会混淆本说明书中披露的技术的要旨,则将省去对其详细的说明。并且,所附的附图仅是为了容易地理解本说明书中披露的技术的思想,而并非解释为该技术的思想被所附的附图受到限制。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说明书中披露的定子绝缘体及定子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说明书中披露的定子绝缘体100(以下,称为绝缘体)表示结合于定子1000的绝缘体或组件。
所述绝缘体100结合于定子铁芯10的上部。
即,所述绝缘体100表示结合于所述定子铁芯10的上部的上部绝缘体或上部组件。
与所述绝缘体100相结合的所述定子铁芯10包括:铁芯基座(core base),具有圆形环的形状;多个齿牙(teeth),在所述铁芯基座的内部面以朝向中心呈放射状的方式形成有多个;以及齿耳(teeth ear),形成于所述多个齿牙的末端,呈向两侧按规定长度延伸的形状。
在所述齿耳的内侧方向,即,朝向所述铁芯基座的中心的位置设置有转子(未图示)。
即,所述定子1000可以适用于,所述转子在所述定子铁芯10的内侧进行旋转的内转子型电机。
所述多个齿牙可以由9个构成。
所述多个齿牙可以由9个齿牙构成,在各个齿牙卷绕用于与三相电源相连接的三相线圈。
所述多个齿牙优选地由9个齿牙按40度间隔形成。
在所述多个齿牙的9个齿牙中,在3个齿牙可以卷绕三相电源中相当于U相的线圈,在3个齿牙可以卷绕三相电源中相当于V相的线圈,在其余3个齿牙可以卷绕三相电源中相当于W相的线圈。
即,在所述多个齿牙可以卷绕3个U相线圈、3个V相线圈以及3个W相线圈。
在所述定子铁芯10的下部可以结合下部绝缘体20,在所述定子铁芯10的上部可以结合所述绝缘体100。
如上所述,所述绝缘体100结合于所述定子铁芯10的上部,从而实现卷绕于所述定子铁芯10并向所述定子铁芯10的上部、即、所述绝缘体100引出的线圈的结线。
如图2所示,所述绝缘体100包括:多个齿120,向呈环形状的本体110的中心部方向凸出形成,与所述定子铁芯10的多个齿牙的各个齿牙相结合;以及多个引导接头130(guidetab),以与所述多个齿120对应的方式凸出形成于所述本体110的外周面上,卷绕于所述多个齿120的三相线圈及所述三相线圈各自的中性线线圈沿着所述外周面、且在圆周方向上安置于所述引导接头130。所述多个引导接头130的各个引导接头划分有用于分别安置所述三相线圈及中性线线圈的多个引导槽140。
用于形成所述绝缘体100的外观的所述本体110可以形成为,与所述定子铁芯相同的环形状。
所述本体110可以优选地形成为,与所述定子铁芯10的外径相一致的形状。
即,所述绝缘体100可以由与除了向所述定子铁芯10的外周面凸出的部分以外的所述定子铁芯10的外径相一致的外径构成。
如图3所示,所述绝缘体100由在呈环形状的所述本体110包括所述多个齿(120—121至129)以及所述多个引导接头(130—130T、130M及130N)的形状构成。
所述多个齿120向所述本体110的中心部方向、即、所述本体110的内径方向凸出形成,从而与所述多个齿牙的各个齿牙相结合。
所述多个齿120可以由与所述多个齿牙的接触面相一致的形状构成。
所述多个齿120可以由与所述多个齿牙的接触面相一致的形状构成,从而在所述绝缘体100结合于所述定子铁芯10的上部时,使所述绝缘体100能够与所述多个齿牙的各个齿牙的上部面相接触而进行结合。
所述多个齿120可以由9个(121至129)构成。
所述多个齿120可以由9个齿按规定间隔隔开,并与所述多个齿牙相结合。
所述多个齿120可以由9个齿按规定间隔隔开,并在与配置有所述多个齿牙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凸出形成。
所述多个齿120可以由9个齿按所述多个齿牙彼此隔开的间隔大小隔开,从而在所述绝缘体100结合于所述定子铁芯10的上部时,与所述多个齿牙的配置位置相一致,来与所述多个齿牙相接触并进行结合。
所述多个齿120优选地由9个齿按40度的间隔隔开形成。
所述多个齿120可以与所述多个齿牙相结合,并卷绕所述三相线圈。
所述多个齿120可以与所述多个齿牙相结合,并在各个齿卷绕所述三相线圈。
在所述多个齿120的9个齿中,可以在3个齿(121、124及127)卷绕三相电源中相当于U相的线圈,在另3个齿(122、125及128)卷绕三相电源中相当于V相的线圈,在其余3个齿(123、126及129)卷绕三相电源中相当于W相的线圈。
所述多个引导接头130为,用于将卷绕于所述多个齿120的所述三相线圈、所述三相线圈卷绕于所述多个齿120的所述中性线线圈进行安置及结合的接头,所述多个引导接头130沿着所述本体110的外周面向所述本体110的上部方向凸出形成。
所述多个引导接头130形成为如下形态,即,所述多个引导接头130的前面朝向所述本体110的外周面,所述多个引导接头130的后面朝向所述本体110的内周面、即、朝向所述三相线圈及中性线线圈被引出的所述定子铁芯10。
所述多个引导接头130在与所述多个齿120对应的位置的所述本体110的外周面上凸出形成,当所述多个引导接头130与所述定子铁芯10相结合时,能够使所述多个引导接头130配置于与所述多个齿120相同的半径线上。
所述多个引导接头130可以与所述多个齿相同地由9个引导接头(130TU、130TV、130TW、130MU、130MV、130MW、130NU、130NV以及130NW)构成。
所述多个引导接头130与所述多个齿(121至129)对应,在所述多个齿(121至129)的9个齿中,在3个齿(121、124及127)卷绕三相电源中相当于U相的线圈、在另3个齿(122、125及128)卷绕三相电源中相当于V相的线圈、在其余3个齿(123、126及129)卷绕三相电源中相当于W相的线圈,这样,在所述多个引导接头130的9个引导接头中,3个引导接头(130TU、130MU及130NU)将形成所述U相,3个引导接头(130TV、130MV及130NV)将形成所述V相,其余3个引导接头(130TW、130MW及130NW)将形成所述W相。
即,在所述绝缘体100中,可以在9个齿(121至129)的各个齿卷绕所述三相线圈,并通过9个引导接头(130TU、130TV、130TW、130MU、130MV、130MW、130NU、130NV以及130NW),将所述三相线圈及中性线线圈沿着所述外周面、且在圆周方向上进行安置。
所述多个引导接头130可以以使9个接头沿着所述本体的外周面按规定间隔隔开的方式进行配置,以使所述多个引导接头130与所述多个齿120对应。
所述多个引导接头130优选地形成为,在所述本体110的外周面上有9个引导接头(130TU、130TV、130TW、130MU、130MV、130MW、130NU、130NV以及130NW)按40度的间隔隔开。
所述多个引导接头130可以形成为其横向长度相同的形态。
再次参照图2,所述多个引导接头130可以以与所述多个齿120对应的方式,在所述本体110的外周面上、即、朝向所述本体110的上部方向凸出形成,在所述多个引导接头130的前面部、即、朝向所述外周面的面上,以相划分的方式形成有用于分别安置所述三相线圈及中性线线圈的多个引导槽140。
所述多个引导槽140可以形成于所述多个引导接头130的各个引导接头。
所述多个引导槽140可以沿着所述外周面形成。
所述多个引导槽140可以在所述多个引导接头130的各个引导接头按相同的高度形成。
如上所述,在所述多个引导接头130形成有所述多个引导槽140,卷绕于所述多个齿120的所述三相线圈及中性线线圈沿着所述外周面在圆周方向上进行安置。
在所述多个引导接头130中,卷绕于所述多个齿120并向所述绝缘体100引出的所述三相线圈及中性线线圈从所述绝缘体100的后面、即从所述多个齿120向所述外周面引出,从而安置于所述多个引导槽140。
在所述多个引导接头130的各个引导接头中,所述多个引导槽140可以按相同的高度形成,来使所述三相线圈及中性线线圈沿着所述外周面、且在圆周方向上进行安置。
在所述多个引导槽140可以安置从所述定子铁芯10引出的多个线圈。
所述多个引导槽140可以安置从所述定子铁芯10引出的9个三相线圈及9个中性线线圈。
如上所述,包括形成有所述多个引导槽的所述多个引导接头的所述绝缘体,可以通过所述多个引导接头构成图4A所示的并联结线。
所述并联结线表示的是,三相(U、V及W)分别并联分支为3个U相(U1、U2及U3)、3个V相(V1、V2及V3)以及3个W相(W1、W2及W3),被分支的9个相的各个中性线(U1'、U2'、U3'、V1'、V2'、V3'、W1'、W2'以及W3')由3个中性点(C1、C2及C3)进行结线,从而将3个三相电路([U1、V1及W1]、[U2、V2及W2]以及[U3、V3及W3])并联连接的结构。
将所述绝缘体中适用的所述并联结线的结构进行图示化,则如图4B所示。
如图4B所示,在所述并联结线中,相当于U相的3个线圈(U1、U2及U3)分别卷绕于3个齿(T1、T4及T7),相当于V相的3个线圈(V1、V2及V3)分别卷绕于3个齿(T2、T5及T8),相当于W相的3个线圈(W1、W2及W3)分别卷绕于其余3个齿(T3、T6及T9),在所述多个齿(T1至T9)的各个齿卷绕的线圈中,相当于U1、V1及W1相的线圈、即、卷绕于第一齿至第三齿(T1至T3)的线圈由一个中性点C1进行结线,相当于U2、V2及W2相的线圈、即、卷绕于第四齿至第六齿(T4至T6)的线圈由一个中性点C2进行结线、相当于U3、V3及W3的线圈、即、卷绕于第七齿至第九齿(T7至T9)的线圈由又一个中性点C3进行结线。
即,在所述并联结线中,U、V及W相线圈分别分支有3个,在所述多个齿中,在3个齿(T1、T4及T7)分别卷绕3个U相线圈(U1、U2及U3),在另3个齿(T2、T5及T8)分别卷绕3个V相线圈(V1、V2及V3),在其余3个齿(T3、T6及T9)分别卷绕W相线圈(W1、W2及W3),在各齿(T1至T9)上卷绕的线圈中的每3个([U1、V1及W1]、[U2、V2及W3]以及[U3、V3及W3])由3个中性点(C1、C2及C3)进行结线,从而将3个三相电路([U1、V1及W1]、[U2、V2及W2]以及[U3、V3及W3])进行并联连接。
如上所述,在利用所述并联结线将线圈连接于所述定子铁芯的情况下,9个三相线圈([U1、U2及U3]、[V1、V2及V3]以及[W1、W2及W3])以及与所述三相线圈对应的9个中性线线圈([U1'、U2'及U3']、[V1'、V2'及V3']以及[W1'、W2'及W3'])向所述定子铁芯10的上部引出,所述绝缘体100包括形成有所述多个引导槽140的所述多个引导接头130,从而可以通过所述多个引导接头130对总共18个线圈进行安置及结线。
即,所述绝缘体100包括所述多个引导接头130,所述多个引导接头130由用于将向所述定子铁芯10的上部引出的18个所述三相线圈及中性线线圈进行安置及结线的结构构成,从而能够在所述定子铁芯10的上部容易地实现所述并联结线。
在所述绝缘体100中,在从所述多个齿120的角度观察时,形成于所述多个引导接头130的所述多个引导槽140可以形成为,使卷绕于所述多个齿120并向所述绝缘体100引出的所述三相线圈及中性线线圈沿着所述外周面、且在圆周方向上进行安置的结构。
或者,在从所述多个引导接头130的角度观察时,所述多个引导槽140也可以形成为,使从所述多个引导接头130分支并卷绕于所述多个齿120的所述三相线圈及中性线线圈,沿着所述外周面、且在圆周方向上进行安置的结构。
如图5所示,所述多个引导槽140可以形成为,朝向所述本体110的外径方向且向所述多个引导接头130的高度方向层叠的形状。
所述多个引导槽140可以形成为,在所述多个引导接头130的前面按规定宽度大小凸出的形态,或者按规定宽度大小凹陷的形态。
所述多个引导槽140可以形成为与所述多个引导接头130的横向长度相同的长度。
所述多个引导槽140可以形成为,在所述多个引导接头130的前面沿着所述多个引导接头130的外观弯曲的形态,从而能够使所述三相线圈及中性线线圈沿着所述外周面、且在圆周方向上进行安置。
所述多个引导槽140可以由4段绝缘层(141至144)形成,以使所述三相线圈及中性线线圈分别在彼此不同的高度上进行安置。
即,所述多个引导槽140可以由沿着高度方向层叠的4个绝缘层(141至144)形成。
可以在所述多个引导槽140的最下端144安置所述中性线线圈。
可以在所述多个引导槽的除了安置所述中性线线圈的所述最下端144以外的各个引导槽(141至143),安置所述三相线圈的各个线圈。
例如,可以从最下端开始按顺序安置中性线、U相、V相以及W相线圈。
所述多个引导槽140可以包括用于安置所述中性线线圈的中性线引导槽144、以及用于按各相安置所述三相线圈的U、V及W相引导槽(141至143)(guide slot)。
即,所述多个引导槽140可以包括所述U、V及W相引导槽(141至143)以及所述中性线引导槽144,所述三相线圈及中性线线圈可以分别在所述U、V及W相引导槽(141至143)以及所述中性线引导槽144以彼此不同的高度进行安置。
所述多个引导槽140可以形成为,使所述中性线引导槽144和所述U、V及W相引导槽(141至143)从下侧按顺序层叠的形状。
其中,所述U、V及W相引导槽(141至143)也可以按其它顺序进行层叠,或者所述三相线圈可以在所述U、V及W相引导槽(141至143)的各个引导槽按其他顺序进行安置。
在所述U相引导槽141可以安置所述三相线圈中相当于U相的线圈,在所述V相引导槽142可以安置所述三相线圈中相当于V相的线圈,在所述W相引导槽143可以安置所述三相线圈中相当于W相的线圈。
即,在所述U、V及W相引导槽(141至143)中,所述三相线圈中相应的相的线圈可以以与其它相的线圈绝缘的方式进行安置。
并且,在所述中性线引导槽144中,所述中性线线圈可以以与所述三相线圈绝缘的方式进行安置。
所述U、V及W相引导槽(141至143)可以形成为相同的高度。
所述U、V及W相引导槽(141至143)的各个引导槽可以以用于安置至少两个线圈的高度b形成。
即,所述U、V及W相引导槽(141至143)的各个引导槽可以以用于安置至少两个线圈的高度b形成,从而可以以纵向方式安置至少两个线圈。
所述U、V及W相引导槽(141至143)的各个引导槽可以形成为所述三相线圈的完整线径的2.5倍以上的高度b。
并且,所述U、V及W相引导槽(141至143)的各个引导槽可以形成为所述三相线圈的完整线径的1.5倍以上的宽度a。
并且,所述U、V及W相引导槽(141至143)的各个引导槽可以形成为所述三相线圈的完整线径的3.75倍以上的面积(a*b)。
优选地,所述U、V及W相引导槽(141至143)的各个引导槽形成为用于安置最多两个线圈的面积,并且为了限制安置的两个线圈的可游动变位,可形成为使两个线圈以无空隙的方式进行安置的面积。
所述中性线引导槽144可以形成为用于安置至少3个线圈的高度b'。
即,所述中性线引导槽144可以形成为用于安置至少3个线圈的高度b',从而以纵向方式安置至少3个线圈。
所述中性线引导槽144可以形成为所述中性线线圈的完整线径的3倍以上的高度b'。
并且,所述中性线引导槽144可以形成为所述中性线线圈的完整线径的3倍以上的宽度a'。
并且,所述中性线引导槽144可以形成为所述中性线线圈的完整线径的9倍以上的面积(a'*b')。
优选地,所述中性线引导槽144形成为用于安置最大6个线圈的面积,为了限制安置的6个线圈的可游动变位,可以形成为使6个线圈以无空隙的方式进行安置的面积。
所述多个引导槽140可以按规定间隔以上隔开并进行绝缘。
可以在所述多个引导槽140的相邻的引导槽之间,形成有规定高度的绝缘层145。
所述绝缘层145可以在所述多个引导槽140之间向所述外周面方向凸出形成。
如上所述,通过在所述多个引导槽140的引导槽之间分别形成规定高度的绝缘层145,使得安置于所述多个引导槽140的各个引导槽的所述三相线圈及中性线线圈能够更加完全地进行绝缘。
如上所述的所述多个引导槽140形成于所述多个引导接头130的各个引导接头,从而能够使卷绕于所述多个齿120的所述三相线圈及中性线线圈沿着所述外周面周缘进行安置。
所述多个引导接头130分别形成如上所述的所述多个引导槽140,来使所述三相线圈及所述中性线线圈沿着所述外周面、且在圆周方向上进行安置,这样的所述多个引导接头130的各个引导接头可以按彼此不同的结构安置所述三相线圈及中性线线圈。
所述多个引导接头130在安置所述三相线圈及中性线线圈的结构上,可以分别执行彼此不同的功能。
再次参照图3,在所述多个引导接头130中,可以以所述外周面上的某一地点130TU为基准,9个引导接头(130TU、130TV、130TW、130MU、130MV、130MW、130NU、130NV及130NW)从所述地点起向顺时针方向按40度的间隔隔开,来形成于所述外周面上。
所述多个引导接头130可以由在所述外周面上从某一地点起向顺时针方向按40度的间隔形成、并执行彼此不同的功能的第一引导接头至第九引导接头(130TU、130TV、130TW、130MU、130MV、130MW、130NU、130NV及130NW)构成。
即,所述绝缘体可以由所述第一引导接头至第九引导接头(130TU、130TV、130TW、130MU、130MV、130MW、130NU、130NV及130NW)在所述外周面上向顺时针方向按40度的间隔隔开而形成。
所述第一引导接头至第九引导接头(130TU、130TV、130TW、130MU、130MV、130MW、130NU、130NV及130NW)可以形成于与第一齿至第九齿(121至129)的各个齿对应的位置。
所述第一引导接头至第九引导接头(130TU、130TV、130TW、130MU、130MV、130MW、130NU、130NV及130NW)的各个引导接头可以在对应的齿上卷绕与三相中的某一相相应的线圈。
一同参照图3和图4B举例而言,可以在与所述第一引导接头130TU、第四引导接头130MU以及第七引导接头130NU对应的所述第一齿(121:T1)、第四齿(124:T4)以及第七齿(127:T7)卷绕与U相相应的线圈(U1、U2及U3),可以在与所述第二引导接头130TV、第五引导接头130MV以及第八引导接头130NV对应的所述第二齿(122:T2)、第五齿(125:T5)以及第八齿(128:T8)卷绕与V相相应的线圈(V1、V2及V3),可以在与所述第三引导接头130TW、第六引导接头130MW以及第九引导接头130NW对应的所述第三齿(123:T3)、第六齿(126:T6)以及第九齿(129:T9)卷绕与W相相应的线圈(W1、W2及W3)。
即,可以在所述第一引导接头130TU、第四引导接头130MU以及第七引导接头130NU分别卷绕与U相相应的线圈(U1、U2及U3),可以在所述第二引导接头130TV、第五引导接头130MV以及第八引导接头130NV分别卷绕与V相相应的线圈(V1、V2及V3),可以在所述第三引导接头130TW、第六引导接头130MW以及第九引导接头130NW分别卷绕与W相相应的线圈(W1、W2及W3),从而使U、V及W相的各个相构成并联结构。
如上所述,由9个接头构成的所述多个引导接头130的各个引导接头可以形成为彼此不同的形态。
即,所述第一至引导接头第九引导接头(130TU、130TV、130TW、130MU、130MV、130MW、130NU、130NV及130NW)的各个引导接头可以由彼此不同的形态构成。
例如,所述第一引导接头至第三引导接头(130TU、130TV及130TW)分别可以如图12A、图12B、图13A、图13B、图14A及图14B所示,所述第四引导接头至第六引导接头(130MU、130MV及130MW)分别可以如图15A、图15B、图16A、图16B、图17A及图17B所示,所述第七引导接头至第九引导接头(130NU、130NV及130NW)分别可以如图18A、图18B、图19A、图19B、图20A及图20B所示。
对于所述多个引导接头130各个引导接头的具体的形态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再次参照图3,所述多个引导接头130可以包括:多个三相端子接头(130T—130TU、130TV及130TW),用于连接三相电源及从所述三相电源分支的所述三相线圈;多个中间接头(130M—130MU、130MV及130MW),所述三相线圈及所述中性线线圈经由所述多个中间接头;以及多个中性线接头(130N—130NU、130NV及130NW),用于连接所述中性线线圈。
其中,所述多个引导接头130可以将所述多个三相端子接头(130T—130TU、130TV及130TW)、中间接头(130M—130MU、130MV及130MW)以及中性线接头(130N—130NU、130NV及130NW)分别包括3个。
即,在所述多个引导接头130中,从某一地点起按顺时针方向连续的3个引导接头捆束可以分别由所述多个三相端子接头(130T—130TU、130TV及130TW)、中间接头(130M—130MU、130MV及130MW)以及中性线接头(130N—130NU、130NV及130NW)构成。
所述多个三相端子接头130T是实现所述三相电源和所述三相线圈的结线的接头,可以相当于所述三相线圈的安置起点。
所述多个中间接头130M是在所述多个三相端子接头130T和所述多个中性线接头130N之间实现所述三相线圈及中性线线圈的安置的接头,可以相当于所述三相线圈及中性线线圈的安置经由点。
所述多个中性线接头130N是实现所述中性线线圈的结线的接头,可以相当于所述三相线圈及中性线线圈的安置终点。
所述多个三相端子接头130T、中间接头130M以及中性线接头130可以分别包括相当于与U相线圈对应的齿、与V相线圈对应的齿以及与W相线圈对应的齿的接头。
所述多个三相端子接头130T、中间接头130M以及中性线接头130N可以分别在对应的齿分别卷绕U、V及W相线圈,从而形成一个三相并联电路。
所述多个三相端子接头130T可以如图6A、图6B所示,所述多个中间接头130M可以如图7A、图7B所示,所述多个中性线接头130N可以如图8A、图8B所示。
图6A所示的所述多个三相端子接头130T可以如图6B所示沿着所述外周面呈弧形态,图7A所示的所述多个中间接头130M可以如图7B所示沿着所述外周面呈弧形态,图8A所示的所述多个中性线接头130N可以如图8B所示沿着所述外周面呈弧形态。
在由所述多个三相端子接头130T、中间接头130M以及中性线接头130N构成的所述多个引导接头130的各个接头的一侧,可以形成有三相线圈槽146,所述三相线圈槽146使所述三相线圈向所述本体110的外径方向引出,或向所述本体110的内径方向引入。
所述三相线圈槽146可以是,安置于所述多个引导接头130的各个引导接头的所述三相线圈从所述多个引导槽140向所述多个引导接头130的后面弯折的弯折部,或者所述三相线圈从所述多个引导接头130的后面向所述多个引导槽140弯折的弯折部。
即,所述多个引导接头130的各个引导接头可以通过所述三相线圈槽146对所述三相线圈进行安置及结线。
通过所述三相线圈槽146弯折的所述三相线圈可以在所述多个引导接头130的下部以垂直的方式卷绕于所述多个齿120。
即,所述三相线圈通过所述三相线圈槽146向所述多个引导接头130的下部侧弯折,从而能够以垂直的方式卷绕于对应的齿。
所述三相线圈槽146可以按与和所述多个引导接头(130T、130M及130N)的各个引导接头对应的齿的相相应的引导槽140的高度形成。
例如,如图6A、图7A以及图8A所示,对应的齿相当于U相的接头(130TU、130MU及130NU)可以形成为用于安置U相线圈的引导槽141的高度,对应的齿相当于V相的接头(130TV、130MV及130NV)可以形成为用于安置V相线圈的引导槽142的高度,对应的齿相当于W相的接头(130TW、130MW及130NW)可以形成为用于安置W相线圈的引导槽143的高度。
如图6A所示,所述多个三相端子接头130T可以在所述三相线圈向相邻的引导接头安置的方向的侧面上形成有所述三相线圈槽146。
即,在所述三相线圈向相邻的引导接头安置的方向为左侧的情况下,所述三相线圈槽146可以形成于接头的左侧面,在所述三相线圈向相邻的引导接头安置的方向为右侧的情况下,所述三相线圈槽146可以形成于接头的右侧面。
其中,所述三相线圈安置的方向可以表示所述三相线圈从所述多个三相端子接头130T进行安置的观点上的方向。
当从前面观察所述多个三相端子接头130T时,形成于所述多个三相端子接头130T的所述三相线圈槽146优选地形成于左侧面。
如图7A及图8A所示,所述多个中间接头130M及中性线接头130N可以在所述三相线圈从相邻的引导接头安置的方向的侧面上形成有所述三相线圈槽146。
即,在所述三相线圈从相邻的引导接头安置的方向为右侧的情况下,所述三相线圈槽146可以形成于接头的右侧面,在所述三相线圈从相邻的引导接头安置的方向为左侧的情况下,所述三相线圈槽146可以形成于接头的左侧面。
当从前面观察所述多个中间接头130M及中性线接头130N时,形成于所述多个中间接头130M及中性线接头130N的所述三相线圈槽146优选地形成于右侧面。
如图6A所示,在所述多个三相端子接头130T的各个三相端子接头的上部,可以形成有电源端子结合槽130PS,所述电源端子结合槽130PS与用于对所述三相电源和所述三相线圈进行结线的电源端子PS结合。
所述电源端子PS可以如图9A所示。
所述电源端子PS可以是对所述三相电源和所述三相线圈进行结线的插槽。
所述电源端子PS可以连接3个所述三相线圈。
所述电源端子PS可以与在所述多个三相端子接头130T的各个三相端子接头形成的所述电源端子结合槽130PS相结合,从而能够在所述多个三相端子接头130T的各个三相端子接头的后面对所述三相电源和所述三相线圈进行结线。
如图8A所示,在所述多个中性线接头130N的各个中性线接头的上部,可以形成有中性点端子结合槽130NS,所述中性点端子结合槽130NS与用于对所述中性线线圈进行结线的中性点端子NS结合。
所述中性点端子NS可以如图10A所示。
所述中性点端子NS可以是对U、V及W相线圈的中性线线圈进行结线的插槽。
所述中性点端子NS可以连接3个中性线线圈。
所述中性点端子NS可以结合于在所述多个中性线接头130N的各个中性线接头形成的所述中性点端子结合槽130NS,从而在所述多个中性线接头130N的各个中性线接头的后面连接所述中性线线圈。
如图9A、图9B、图10A及图10B所示,在所述电源端子PS及中性点端子NS可以分别形成有用于对线圈进行结线的多个插槽(S1及S2)。
优选地,在所述电源端子PS及中性点端子NS可以分别形成有两个插槽(S1及S2)。
所述多个插槽(S1及S2)可以在一侧的插槽S1连接一个线圈CL,在另一侧的插槽S2连接其余线圈。
在所述电源端子PS中,卷绕于结合的齿的线圈CL可以连接于所述一侧的插槽S1,其余线圈连接于所述另一侧的插槽S2,来使连接的线圈安置于所述多个引导槽140。
所述多个插槽(S1及S2)可以形成为,用于对至少两个线圈进行连接的高度h以及用于对至少一个线圈进行连接的宽度d。
所述多个插槽(S1及S2)可以形成为,与所述三相线圈的完整线径对比具有规定比率的高度及宽度。
所述多个插槽(S1及S2)可以形成为所述三相线圈的完整线径的0.6倍以上、且0.7倍以下的宽度,并形成为所述三相线圈的完整线径的3倍以上、且5倍以下的高度。
优选地,所述多个插槽(S1及S2)可以分别形成为以纵向方式连接两个线圈的面积,为了限制连接的两个线圈的可游动的变位,所述多个插槽(S1及S2)可以分别形成为,以无空隙的方式连接两个线圈的面积。
并且,如图8A所示,在所述多个中性线接头130N的各个中性线接头的最下端的引导槽144的一侧,可以形成有中性线线圈槽130NC,所述中性线线圈槽130NC使所述中性线线圈向所述本体110的外径方向引出,或者向所述本体110的内径方向引入。
所述中性线线圈槽130NC可以是,安置于所述多个中性线接头130N的所述中性线线圈从所述最下端的引导槽144向所述多个中性线接头130N的后面弯折的弯折部,或者可以是所述中性线线圈从所述多个中性线接头130N的后面向所述最下端的引导槽144弯折的弯折部。
即,所述多个中性线接头130N的各个中性线接头可以通过所述中性线线圈槽130NC对所述中性线线圈进行安置及结线。
通过所述中性线线圈槽130NC弯折的所述中性线线圈可以在所述多个中性线接头130N的上部以垂直的方式连接于所述中性点端子NS。
即,所述中性线线圈可以通过所述中性线线圈槽130NC向所述多个中性线接头130N的上部侧弯折,从而以垂直方式连接于在所述多个中性线接头130N的上部结合的所述中性点端子NS。
所述电源端子PS及所述中性点端子NS的结合及结线可以如图9B及图10B所示。
如图9B所示,所述电源端子PS可以结合于所述多个三相端子接头130T的各个三相端子接头的所述电源端子结合槽130PS,使卷绕于结合的齿的线圈CL连接于所述一侧的插槽S1,使其余线圈连接于所述另一侧的插槽S2,来通过所述三相线圈槽146安置于右侧相邻的引导接头的引导槽140。
在此情况下,连接于所述一侧的插槽S1的一个线圈CL可以从卷绕的齿以直线方式连接于所述电源端子PS,连接于所述另一侧的插槽S2的其余线圈CL通过所述三相线圈槽146向相邻的引导接头的前面引出,从而安置于右侧相邻的引导接头的引导槽140。
如图10B所示,所述中性点端子NS可以结合于所述多个中性线接头130N的各个中性线接头的所述中性点端子结合槽130NS,使安置于所述中性线引导槽144的中性线线圈通过所述中性线线圈槽130NC分别连接于所述一侧的插槽S1及另一侧的插槽S2。
在此情况下,在结合于最右侧的中性线接头130NW的所述中性点端子NS中,就连接于所述一侧的插槽S1的一个线圈CL而言,可以从卷绕的齿以直线方式连接于所述中性点端子NS,就连接于所述另一侧的插槽S2的其余线圈CL而言,通过所述中性线线圈槽130NC向中性线接头130NW的后面引入,来连接于所述另一侧的插槽S2。
以下,重点参照图11,对所述多个引导接头130的各个引导接头的形态及所述多个引导接头130的各个引导接头的所述三相线圈及中性线线圈的结线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6A、图6B所示,所述多个三相端子接头130T可以包括:U相端子接头130TU,用于连接所述三相电源的U相及所述三相线圈中相当于U相的线圈;V相端子接头130TV,用于连接所述三相电源的V相及所述三相线圈中相当于V相的线圈;以及W相端子接头130TW,用于连接所述三相电源的W相及所述三相线圈中相当于W相的线圈。
所述U相端子接头130TU可以如图12A所示。
如图12B所示,图12A所示的所述U相端子接头130TU可以沿着所述外周面呈弧形态。
所述U相端子接头130TU的引导槽140可以呈如前所述的形态。
所述U相端子接头130TU是相当于所述第一引导接头(130TU:GT1)的接头,所述三相电源中的U相电源可以连接于所述U相端子接头130TU,以从所述U相电源分支U相线圈。
所述U相端子接头130TU可以进行所述U相电源和3个U相线圈的结线。
即,在所述U相端子接头130TU可以分支3个U相线圈,从而在3个齿(T1、T4及T7)卷绕U相线圈。
所述U相端子接头130TU可以在对应的齿T1卷绕U相线圈。
在所述U相端子接头130TU中,所述三相线圈槽146可以形成于左侧方向的侧面,而在所述三相线圈槽146的相反方向的侧面形成所述电源端子结合槽130PS。
在所述U相端子接头130TU中,所述三相线圈槽146可以形成为U相引导槽141的高度,在所述电源端子结合槽130PS可以结合与U相电源相连接的电源端子PS。
在所述U相端子接头130TU中,可以通过结合于所述电源端子结合槽130PS的所述电源端子PS来连接U相电源,以从所述U相电源分支3个U相线圈。
所述U相线圈中的一个可以卷绕于与所述U相端子接头130TU对应的齿T1,其余两个通过所述三相线圈槽146安置于所述U相引导槽141,来向所述V相端子接头130TV延伸。
此时,在从所述U相端子接头130TU的后面观察时,就卷绕于与所述U相端子接头130TU对应的齿T1的线圈而言,可以是连接于所述电源端子PS的左侧的插槽的线圈,在从所述U相端子接头130TU的后面观察时,就通过所述三相线圈槽146安置于所述U相引导槽141的两个线圈而言,可以是连接于所述电源端子PS的右侧的插槽、即、与所述三相线圈槽146靠近的插槽的线圈。
如图12B所示,在所述U相端子接头130TU中,可以在所述U相引导槽141安置从所述三相线圈槽146弯折的两个U相线圈。
所述V相端子接头130TV可以如图13A所示。
如图13B所示,图13A所示的所述V相端子接头130TV可以沿着所述外周面呈弧形态。
所述V相端子接头130TV的引导槽140可以呈如前所述的形态。
所述V相端子接头130TV是相当于所述第二引导接头(130TV:GT2)的接头,所述三相电源中的V相电源可以连接于所述V相端子接头130TV,从而从所述V相电源分支V相线圈。
所述V相端子接头130TV可以进行所述V相电源和3个V相线圈的结线。
即,在所述V相端子接头130TV可以分支3个V相线圈,从而在3个齿(T2、T5及T8)卷绕V相线圈。
所述V相端子接头130TV可以在对应的齿T2卷绕V相线圈。
在所述V相端子接头130TV中,所述三相线圈槽146可以形成于左侧方向的侧面,而在所述三相线圈槽146的相反方向的侧面形成所述电源端子结合槽130PS。
在所述V相端子接头130TV中,所述三相线圈槽146可以形成为V相引导槽142的高度,在所述电源端子结合槽130PS可以结合与V相电源相连接的电源端子PS。
在所述V相端子接头130TV中,可以通过结合于所述电源端子结合槽130PS的所述电源端子PS连接V相电源,从而从所述V相电源分支3个V相线圈。
所述V相线圈中的一个可以卷绕于与所述V相端子接头130TV对应的齿T2,其余两个通过所述三相线圈槽146安置于所述V相引导槽142,来向所述W相端子接头130TW延伸。
此时,在从所述V相端子接头130TV的后面观察时,就卷绕于与所述V相端子接头130TV对应的齿T2的线圈而言,可以是连接于所述电源端子PS的左侧的插槽的线圈,在从所述V相端子接头130TV的后面观察时,就通过所述三相线圈槽146安置于所述V相引导槽142的两个线圈而言,可以是连接于所述电源端子PS的右侧的插槽、即、与所述三相线圈槽146靠近的插槽的线圈。
如图13B所示,在这样的所述V相端子接头130TV中,可以在所述U相引导槽141安置从所述U相端子接头130TU延伸的两个U相线圈,可以在所述V相引导槽142安置从所述三相线圈槽146弯折的两个V相线圈,可以在中性线引导槽144安置从与所述U相端子接头130TU对应的齿T1以对角线的方式弯折的一个中性线线圈。
所述W相端子接头130TW可以如图14A所示。
如图14B所示,图14A所示的所述W相端子接头130TW可以沿着所述外周面呈弧形态。
所述W相端子接头130TW的引导槽140可以呈如前所述的形态。
所述W相端子接头130TW是相当于所述第三引导接头(130TW:GT3)的接头,所述三相电源中的W相电源连接于所述W相端子接头130TW,从而从所述W相电源分支W相线圈。
所述W相端子接头130TW可以进行所述W相电源和3个W相线圈的结线。
即,在所述W相端子接头130TW可以分支3个W相线圈,从而在3个齿(T3、T6及T9)卷绕W相线圈。
所述W相端子接头130TW可以在对应的齿T3卷绕W相线圈。
在所述W相端子接头130TW中,所述三相线圈槽146可以形成于左侧方向的侧面,而在所述三相线圈槽146的相反方向的侧面形成所述电源端子结合槽130PS。
在所述W相端子接头130TW中,所述三相线圈槽146可以形成为W相引导槽143的高度,在所述电源端子结合槽130PS可以结合与W相电源相连接的电源端子PS。
在所述W相端子接头130TW中,可以通过结合于所述电源端子结合槽130PS的所述电源端子PS连接W相电源,从而从所述W相电源分支3个W相线圈。
所述W相线圈中的一个可以卷绕于与所述W相端子接头130TW对应的齿T3,其余两个通过所述三相线圈槽146安置于所述W相引导槽143,来向所述多个中间接头130M延伸。
此时,在从所述W相端子接头130TW的后面观察时,就卷绕于与所述W相端子接头130TW对应的齿T3的线圈而言,可以是连接于所述电源端子PS的左侧的插槽的线圈,在从所述W相端子接头130TW的后面观察时,就通过所述三相线圈槽146安置于所述W相引导槽143的两个线圈而言,可以是连接于所述电源端子PS的右侧的插槽、即、与所述三相线圈槽146靠近的插槽的线圈。
如图14B所示,在这样的所述W相端子接头130TW中,可以在所述U相引导槽141安置从所述V相端子接头130TV延伸的两个U相线圈,可以在所述V相引导槽142安置从所述V相端子接头130TV延伸的两个V相线圈,可以在所述W相引导槽143安置从所述三相线圈槽146弯折的两个W相线圈,可以在中性线引导槽144安置从所述U相端子接头130TU延伸的一个中性线线圈以及从与所述V相端子接头130TV对应的齿T2以对角线方式弯折的一个中性线线圈。
如图7A、图7B所示,所述多个中间接头130M可以包括:U相中间接头130MU,所述三相线圈中相当于U相的线圈卷绕于与该U相中间接头130MU对应的齿T4;V相中间接头130TV,所述三相线圈中相当于V相的线圈卷绕于与该V相中间接头130TV对应的齿T5;以及W相中间接头130TW,所述三相线圈中相当于W相的线圈卷绕于与该W相中间接头130TW对应的齿T6。
所述U相中间接头130MU可以如图15A所示。
如图15B所示,图15A所示的所述U相中间接头130MU可以沿着所述外周面呈弧形态。
所述U相中间接头130MU的引导槽140可以呈如前所述的形态。
所述U相中间接头130MU是相当于所述第四引导接头(130MU:GT4)的接头,所述U相线圈可以卷绕于对应的齿T4。
在所述U相中间接头130MU中,所述三相线圈槽146可以形成于右侧方向的侧面。
在所述U相中间接头130MU中,所述三相线圈槽146可以形成为U相引导槽141的高度。
在所述U相中间接头130MU中,从所述W相端子接头130TW延伸并安置于U相引导槽141的两个U相线圈中的一个,可以通过所述三相线圈槽146卷绕于对应的齿T4,其余一个向所述V相中间接头130MV延伸。
此时,在从所述U相中间接头130MU的后面观察时,就卷绕于与所述U相中间接头130MU对应的齿T4的线圈而言,可以通过所述三相线圈槽146从所述U相引导槽141以直线方式弯折并卷绕于所述对应的齿T4。
如图15B所示,在这样的所述U相中间接头130MU中,由于从所述W相端子接头130TW延伸的两个U相线圈中的一个卷绕于对应的齿T4,因而可以在所述U相引导槽141安置其余一个U相线圈,可以在所述V相引导槽142安置从所述W相端子接头130TW延伸的两个V相线圈,可以在所述W相引导槽143安置从所述W相端子接头130TW延伸的两个W相线圈,可以在中性线引导槽144安置从所述W相端子接头130TW延伸的两个中性线线圈、以及从与所述W相端子接头130TW对应的齿T3以对角线方式弯折的一个中性线线圈。
所述V相中间接头130MV可以如图16A所示。
如图16B所示,图16A所示的所述V相中间接头130MV可以沿着所述外周面呈弧形态。
所述V相中间接头130MV的引导槽140可以呈如前所述的形态。
所述V相中间接头130MV是相当于所述第五引导接头(130MV:GT5)的接头,所述V相线圈可以卷绕于对应的齿T5。
在所述V相中间接头130MV中,所述三相线圈槽146可以形成于右侧方向的侧面。
在所述V相中间接头130MV中,所述三相线圈槽146可以形成为V相引导槽142的高度。
在所述V相中间接头130MV中,从所述U相中间接头130MU延伸并安置于V相引导槽142的两个V相线圈中的一个可以通过所述三相线圈槽146卷绕于对应的齿T5,其余一个向所述W相中间接头130MW延伸。
此时,在从所述V相中间接头130MV的后面观察时,就卷绕于与所述V相中间接头130MV对应的齿T5的线圈而言,可以通过所述三相线圈槽146从所述V相引导槽142以直线方式弯折并卷绕于所述对应的齿T5。
如图16B所示,在这样的所述V相中间接头130MV中,可以在所述U相引导槽141安置从所述U相中间接头130MU延伸的一个U相线圈,由于从所述U相中间接头130MU延伸的两个V相线圈中的一个卷绕于对应的齿,因而可以在所述V相引导槽142安置其余一个V相线圈,可以在所述W相引导槽143安置从所述U相中间接头130MU延伸的两个W相线圈,可以在中性线引导槽144安置从所述U相中间接头130MU延伸的3个中性线线圈、以及从与所述U相中间接头130MU对应的齿T4以对角线方式弯折的一个中性线线圈。
所述W相中间接头130MW可以如图17A所示。
如图17B所示,图17A所示的所述W相中间接头130MW可以沿着所述外周面呈弧形态。
所述W相中间接头130MW的引导槽140可以呈如前所述的形态。
所述W相中间接头130MW是相当于所述第六引导接头(130MW:GT6)的接头,所述W相线圈可以卷绕于对应的齿T6。
在所述W相中间接头130MW中,所述三相线圈槽146可以形成于右侧方向的侧面。
在所述W相中间接头130MW中,所述三相线圈槽146可以形成为W相引导槽143的高度。
在所述W相中间接头130MW中,从所述V相中间接头130MV延伸并安置于W相引导槽143的两个W相线圈中的一个可以通过所述三相线圈槽146卷绕于对应的齿T6,其余一个可以向所述多个中性线接头130N延伸。
此时,在从所述W相中间接头130MW的后面观察时,就卷绕于与所述W相中间接头130MW对应的齿T6的线圈而言,可以通过所述三相线圈槽146从所述W相引导槽143以直线的方式弯折并卷绕于所述对应的齿T6。
如图17B所示,在这样的所述W相中间接头130MW中,可以在所述U相引导槽141安置从所述V相中间接头130MV延伸的一个U相线圈,可以在所述V相引导槽142安置从所述V相中间接头130MV延伸的一个V相线圈,由于从所述V相中间接头130MV延伸的两个W相线圈中的一个卷绕于对应的齿T6,因而可以在所述W相引导槽143安置其余一个W相线圈,可以在中性线引导槽144安置从所述V相中间接头130MV延伸的4个中性线线圈、以及从与所述V相中间接头130MV对应的齿T5以对角线方式弯折的一个中性线线圈。
如图8A、图8B所示,所述多个中性线接头130N可以包括:U相中性线接头130NU,用于连接与所述多个三相端子接头130T对应的齿(T1、T2及T3)的中性线线圈;V相中性线接头130NV,用于连接与所述多个中间接头130M对应的齿(T4、T5及T6)的中性线线圈;以及W相中性线接头130NW,用于连接与所述多个中性线接头130N对应的齿(T7、T8及T9)的中性线线圈。
所述U相中性线接头130NU可以如图18A所示。
如图18B所示,图18A所示的所述U相中性线接头130NU可以沿着所述外周面呈弧形态。
所述U相中性线接头130NU的引导槽140可以呈如前所述的形态。
所述U相中性线接头130NU是相当于所述第七引导接头(130NU:GT7)的接头,与所述多个三相端子接头130T对应的齿(T1、T2及T3)的3个中性线线圈可以连接于所述U相中性线接头130NU。
即,在所述U相中性线接头130NU中,卷绕于与所述多个三相端子接头130T对应的齿(T1、T2及T3)的3个中性线线圈可以由一个中性点连接。
在所述U相中性线接头130NU中,U相线圈可以卷绕于对应的齿T7。
在所述U相中性线接头130NU中,所述三相线圈槽146可以形成于右侧方向的侧面,而在所述三相线圈槽146的相反方向的侧面形成所述中性点端子结合槽130NS及中性线线圈槽130NC。
在所述U相中性线接头130NU中,所述三相线圈槽146可以形成为U相引导槽141的高度,在所述中性点端子结合槽130NS可以结合中性点端子NS,与所述多个三相端子接头130T对应的齿(T1、T2及T3)的3个中性线线圈可以连接于所述中性点端子NS,与所述多个三相端子接头130T对应的齿(T1、T2及T3)的3个中性线线圈可以通过所述中性线线圈槽130NC连接于所述中性点端子NS。
在所述U相中性线接头130NU中,从所述W相中间接头130MW延伸并安置于U相引导槽141的一个U相线圈可以通过所述三相线圈槽146卷绕于对应的齿。
此时,在从所述U相中性线接头130NU的后面观察时,就卷绕于与所述U相中性线接头130NU对应的齿T7的线圈而言,可以通过所述三相线圈槽146从所述U相引导槽141以直线方式弯折并卷绕于所述对应的齿T7。
在所述U相中性线接头130NU中,可以通过结合于所述中性点端子结合槽130NS的所述中性点端子NS,将与所述多个三相端子接头130T对应的齿(T1、T2及T3)的3个中性线线圈由一个中性点连接。
在所述U相中性线接头130NU中,在从所述W相中间接头130MW延伸的5个中性线线圈、从与所述W相中间接头130MW对应的齿T6以对角线方式弯折的一个中心线线圈安置于中性线引导槽144的6个中性线线圈中,与所述多个三相端子接头130T对应的齿(T1、T2及T3)的3个中性线线圈可以通过所述中性线线圈槽130NC连接于所述中性点端子NS,其余与所述多个中间接头130M对应的齿(T4、T5及T6)的3个中性线线圈向所述V相中性线接头130NV延伸。
此时,在从所述U相中性线接头130NU的后面观察时,就连接于所述中性点端子NS的线圈而言,可以通过所述中性线线圈槽130NC从所述中性线引导槽144以直线方式弯折并卷绕于所述中性点端子NS。
如图18B所示,在这样的所述U相中性线接头130NU中,可以在所述V相引导槽142安置从所述W相中间接头130MW延伸的一个V相线圈,可以在所述W相引导槽143安置从所述W相中间接头130MW延伸的一个W相线圈,就所述中性线引导槽144而言,由于从所述W相中间接头130MW延伸的5个中性线线圈中的、与所述多个三相端子接头130T对应的齿(T1、T2及T3)的3个中性线线圈连接于所述中性点端子NS,因而可以在所述中性线引导槽144安置其余的与所述多个中间接头130M对应的齿(T4及T5)的两个中性线线圈、以及从与所述W相中间接头130MW对应的齿T6以对角线方式弯折的一个中性线线圈。
所述V相中性线接头130NV可以如图19A所示。
如图19B所示,图19A所示的所述V相中性线接头130NV可以沿着所述外周面呈弧形态。
所述V相中性线接头130NV的引导槽140可以呈如前所述的形态。
所述V相中性线接头130NV是相当于所述第八引导接头(130NV:GT8)的接头,与所述多个中间接头130M对应的齿(T4、T5及T6)的3个中性线线圈可以连接于所述V相中性线接头130NV。
即,在所述V相中性线接头130NV中,卷绕于与所述多个中间接头130M对应的齿(T4、T5及T6)的3个中性线线圈可以由一个中性点连接。
在所述V相中性线接头130NV中,V相线圈可以卷绕于对应的齿T8。
在所述V相中性线接头130NV中,所述三相线圈槽146可以形成于右侧方向的侧面,而在所述三相线圈槽146的相反方向的侧面形成所述中性点端子结合槽130NS及中性线线圈槽130NC。
在所述V相中性线接头130NV中,所述三相线圈槽146可以形成为V相引导槽142的高度,在所述中性点端子结合槽130NS可以结合中性点端子NS,与所述多个中间接头130M对应的齿(T4、T5及T6)的3个中性线线圈连接于所述中性点端子NS,与所述多个中间接头130M对应的齿(T4、T5及T6)的3个中性线线圈可以通过所述中性线线圈槽130NC连接于所述中性点端子NS。
在所述V相中性线接头130NV中,从所述U相中性线接头130NU延伸并安置于V相引导槽142的一个V相线圈可以通过所述三相线圈槽146卷绕于对应的齿。
此时,在从所述V相中性线接头130NV的后面观察时,就卷绕于与所述V相中性线接头130NV对应的齿T8的线圈而言,可以通过所述三相线圈槽146从所述V相引导槽142以直线方式弯折并卷绕于所述对应的齿T8。
在所述V相中性线接头130NV中,可以通过结合于所述中性点端子结合槽130NS的所述中性点端子NS,将与所述多个中间接头130M对应的齿(T4、T5及T6)的3个中性线线圈由一个中性点连接。
在所述V相中性线接头130NV中,在从所述U相中性线接头130NU延伸的3个中性线线圈、从与所述U相中性线接头130NU对应的齿T7以对角线方式弯折的一个中心线线圈安置于中性线引导槽144的4个中性线线圈中,与所述多个中间接头130M对应的齿(T4、T5及T6)的3个中性线线圈可以通过所述中性线线圈槽130NC连接于所述中性点端子NS,其余与所述U相中性线接头130NU对应的齿T7的一个中性线线圈向所述W相中性线接头130NW延伸。
此时,在从所述V相中性线接头130NV的后面观察时,就连接于所述中性点端子NS的线圈而言,可以通过所述中性线线圈槽130NC从所述中性线引导槽144以直线方式弯折并卷绕于所述中性点端子NS。
如图19B所示,在这样的所述V相中性线接头130NV中,可以在所述W相引导槽143安置从所述U相中性线接头130NU延伸的一个W相线圈,就所述中性线引导槽144而言,由于从所述U相中性线接头130NU延伸的3个中性线线圈中的、与所述多个中间接头130M对应的齿的3个中性线线圈连接于所述中性点端子NS,可以在所述中性线引导槽144安置其余的从与所述U相中性线接头130NU对应的齿T7以对角线方式弯折的一个中性线线圈。
所述W相中性线接头130NW可以如图20A所示。
如图20B所示,图20A所示的所述W相中性线接头130NW可以沿着所述外周面呈弧形态。
所述W相中性线接头130NW的引导槽140可以呈如前所述的形态。
所述W相中性线接头130NW是相当于所述第九引导接头(130NW:GT9)的接头,与所述多个中性线接头130N对应的齿(T7、T8及T9)的3个中性线线圈可以连接于所述W相中性线接头130NW。
即,在所述W相中性线接头130NW中,卷绕于与所述多个中性线接头130N对应的齿(T7、T8及T9)的3个中性线线圈可以由一个中性点连接。
在所述W相中性线接头130NW中,W相线圈可以卷绕于对应的齿T9。
在所述W相中性线接头130NW中,所述三相线圈槽146可以形成于右侧方向的侧面,而在所述三相线圈槽146的相反方向的侧面形成所述中性点端子结合槽130NS及中性线线圈槽130NC。
在所述W相中性线接头130NW中,所述三相线圈槽146可以形成为W相引导槽143的高度,在所述中性点端子结合槽130NS可以结合中性点端子NS,与所述多个中心线接头130N对应的齿(T7、T8及T9)的3个中性线线圈可以连接于所述中性点端子NS,与所述多个中性线接头130N对应的齿(T7、T8及T9)的3个中性线线圈可以通过所述中性线线圈槽130NC连接于所述中性点端子NS。
在所述W相中性线接头130NW中,从所述V相中性线接头130NV延伸并安置于W相引导槽143的一个W相线圈可以通过所述三相线圈槽146卷绕于对应的齿T9。
此时,在从所述W相中性线接头130NW的后面观察时,就卷绕于与所述W相中性线接头130NW对应的齿T9的线圈而言,可以通过所述三相线圈槽146从所述W相引导槽143以直线方式弯折并卷绕于所述对应的齿T9。
在所述W相中性线接头130NW中,可以通过结合于所述中性点端子结合槽130NS的所述中性点端子NS,将与所述多个中性线接头130N对应的齿(T7、T8及T9)的3个中性线线圈由一个中性点连接。
在所述W相中性线接头130NW中,从所述V相中性线接头130NV延伸的一个中性线线圈、从与所述V相中性线接头130NV对应的齿T8以对角线方式弯折的一个中性线线圈安置于中性线引导槽144的两个中性线线圈,可以通过所述中性线线圈槽130NC连接于所述中性点端子NS,其余与所述W相中性线接头130NW对应的齿T9的一个中性线线圈从所述对应的齿T9直接连接于所述中性点端子NS。
此时,在从所述W相中性线接头130NW的后面观察时,就连接于所述中性点端子NS的线圈而言,可以通过所述中性线线圈槽130NC从所述中性线引导槽144以直线方式弯折并卷绕于所述中性点端子NS。
如图20B所示,在这样的所述W相中性线接头130NW中,可以完成从所述V相中性线接头130NV延伸并安置于所述多个引导槽140的所述三相线圈及中性线线圈的结线。
结合有以上所述的结构的所述绝缘体100的定子1000可以如图21所示。
图21所示的定子1000是根据上面说明的所述绝缘体100的结构及结线结构来在定子铁芯10结合所述绝缘体100的完成结合图,示出了图1的结线结果,示出了与上面说明的所述绝缘体100相区分的定子1000的实施例。
图21所示的定子1000是在定子铁芯10结合所述绝缘体100的完成结合图,包括定子铁芯10以及结合于所述定子铁芯10的上部的所述绝缘体100,所述绝缘体100是上面说明的所述绝缘体100。
即,在图21所示的所述定子1000中,所述绝缘体100是图2及图3所示的绝缘体,包括:所述多个齿120,向呈环形状的本体110的中心部方向凸出形成,与所述定子铁芯10的多个齿牙的各个齿牙相结合;以及所述多个引导接头130,以与所述多个齿120对应的方式在所述本体110的外周面上凸出形成,卷绕于所述多个齿120的三相线圈以及所述三相线圈各个的中性线线圈沿着所述外周面、且在圆周方向上安置于所述多个引导接头130。
并且,如前所述,所述定子1000可以还包括所述下部绝缘体20。
所述定子1000中包括的所述绝缘体100的具体的实施例可以与上面的说明相同,在此省去重复的说明。
在这样的所述定子1000中,如前所述,所述多个引导接头130可以包括:所述多个三相端子接头(130T—130TU、130TV及130TW),用于连接三相电源及从所述三相电源分支的所述三相线圈;所述多个中间接头(130M—130MU、130MV及130MW),所述三相线圈及所述中性线线圈经由所述多个中间接头;以及所述多个中性线接头(130N—130NU、130NV及130NW),用于连接所述中性线线圈。
在所述定子1000中,在所述多个引导接头130的各个引导接头的一侧,可以形成有所述三相线圈槽146,所述所述三相线圈槽146使所述三相线圈向所述本体110的外径方向引出,或者向所述本体的内径方向引入。
在所述定子1000中,可以在所述多个三相端子接头130T的各个三相端子接头的上部,设置电源端子结合槽130PS,所述电源端子结合槽130PS与用于连接所述三相电源和所述三相线圈的电源端子PS结合。
在所述定子1000中,可以在所述多个中性线接头130N的各个中性线接头的上部设置中性点端子结合槽130NS,所述中性点端子结合槽130NS与用于连接所述中性线线圈的中性点端子NS结合。
在所述定子1000中,在所述多个中性线接头130N的各个中性线接头的最下端的引导槽的一侧,形成有所述中性线线圈槽130NS,所述中性线线圈槽130NS使所述中性线线圈向所述本体110的外径方向引出,或者向所述本体110的内径方向引入。
在这样的所述定子1000中,通过包括所述绝缘体100来实现三相并联结线。
在如上所述的所述绝缘体100及定子1000中,通过容易地实现三相并联结线的绝缘体的结构,如图22所示,定子的组装过程可以按照卷绕(winding)、结线(2工序)、标记/校验以及堆置/包装的顺序进行。
这与结线过程中进行9个工序的以往的组装过程相比显著地进行了改进,能够将以往进行共13个工序的流水线工序数目减少为4个工序。
更具体而言,如图23所示,在以往技术中,结线过程由i)中性点保护管插入、ii)引出线整理、iii)引出线管插入、iv)引出线整理、v)焊接、vi)引出线整理、vii)绝缘管插入、viii)中性点捆束以及ix)壳体插入步骤构成,并由6人来执行共9个工序。
但是,根据本说明书中披露的绝缘体,如图24所示,结线过程由中性点/引出线端子压入及引线组装步骤构成,可以由1人来执行共两个工序。
如上所述,本说明书中披露的定子绝缘体及定子通过提供了能够容易地实现三相线圈及中性线线圈的结线的结构的绝缘体,从而能够显著地减少以往的用于三相并联结线的工序中所消耗的时间及费用。
与此同时,提供了能够牢固地安置及连接三相线圈及中性线线圈的结构的绝缘体,从而不仅能够增加三相并联结线的稳定性及可靠性,而且还能够增加产品的寿命及有效性。
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在不背离本发明的范围的限度内能够实施多种变形。因此,本发明的范围并不局限于以上所述的实施例,而是由后述的权利要求书以及与该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均等的范围进行定义。
如上所述,利用限定的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例,本发明所属的技术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能够从这样的记载实现多种修改及变形。因此,其均等或等价的变形应当被认为是均落入本发明技术思想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定子绝缘体,结合于定子铁芯的上部,其中,
所述定子绝缘体包括:
多个齿,向呈环形状的本体的中心部方向凸出形成,所述多个齿与所述定子铁芯的多个齿牙中的各个齿牙相结合,以及,
多个引导接头,以与所述多个齿对应的方式在所述本体的外周面上凸出形成,卷绕于所述多个齿的三相线圈及所述三相线圈各自的中性线线圈沿着所述外周面、且在圆周方向上安置于所述多个引导接头;
在所述多个引导接头中的各个引导接头,划分形成有多个引导槽,所述多个引导槽用于分别安置所述三相线圈及所述中性线线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绝缘体,其中,
所述多个引导槽形成为,朝向所述本体的外径方向、且沿着所述引导接头的高度方向层叠的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子绝缘体,其中,
所述多个引导槽包括:
U、V及W相引导槽,用于按各相安置所述三相线圈,以及,
中性线引导槽,用于安置所述中性线线圈;
所述U、V及W相引导槽和所述中性线引导槽形成为,从上侧按顺序层叠的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子绝缘体,其中,
所述U、V及W相引导槽中的各个引导槽形成为,用于安置至少两个线圈的高度,
所述中性线引导槽形成为,用于安置至少三个线圈的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绝缘体,其中,
所述多个引导槽按规定间隔以上隔开并进行绝缘。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绝缘体,其中,
所述多个引导接头包括:
多个三相端子接头,用于连接三相电源及从所述三相电源分支的所述三相线圈;
多个中间接头,所述三相线圈及所述中性线线圈经由所述多个所述中间接头;以及,
多个中性线接头,用于连接所述中性线线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定子绝缘体,其中,
在所述多个三相端子接头中的各个三相端子接头的上部,形成有电源端子结合槽,在所述电源端子结合槽结合用于连接所述三相电源和所述三相线圈的电源端子,
在所述多个中性线接头中的各个中性线接头的上部,形成有中性点端子结合槽,在所述中性点端子结合槽结合用于连接所述中性线线圈的中性点端子,
在所述电源端子及所述中性点端子分别形成有多个插槽,在所述电源端子及所述中性点端子的一侧的插槽连接一个线圈,在另一侧的插槽连接其余线圈。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定子绝缘体,其中,
在所述多个中性线接头中的各个中性线接头的最下端的引导槽的一侧,形成有中性线线圈槽,所述中性线线圈槽使所述中性线线圈向所述本体的外径方向引出,或向所述本体的内径方向引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绝缘体,其中,
在所述多个引导接头中的各个引导接头的一侧形成有三相线圈槽,所述三相线圈槽使所述三相线圈向所述本体的外径方向引出,或向所述本体的内径方向引入,
所述三相线圈槽形成为,与和所述多个引导接头中的各个引导接头对应的齿的相相应的引导槽的高度。
10.一种定子,其中,
包括:
定子铁芯,以及,
绝缘体,结合于所述定子铁芯的上部;
所述绝缘体是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子绝缘体。
CN201810909456.8A 2018-04-17 2018-08-10 定子绝缘体及定子 Active CN11039170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8-0044616 2018-04-17
KR1020180044616A KR102522992B1 (ko) 2018-04-17 2018-04-17 스테이터 인슐레이터 및 스테이터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91708A true CN110391708A (zh) 2019-10-29
CN110391708B CN110391708B (zh) 2021-03-12

Family

ID=681622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909456.8A Active CN110391708B (zh) 2018-04-17 2018-08-10 定子绝缘体及定子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971963B2 (zh)
KR (1) KR102522992B1 (zh)
CN (1) CN110391708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81524A (zh) * 2020-03-10 2021-09-10 Lg电子株式会社 电机和包括该电机的家用电器
CN113972759A (zh) * 2020-07-24 2022-01-25 安徽威灵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定子、电机、流体泵和车辆
CN114542463A (zh) * 2022-01-29 2022-05-27 烟台东德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器集成的轴承中置式罗茨燃料电池氢气循环泵
CN115917929A (zh) * 2020-07-28 2023-04-04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定子、马达以及压缩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28591A (zh) * 2019-02-28 2020-09-04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定子、定子组件、以及电能与机械能的转换器
KR20210089512A (ko) * 2020-01-08 2021-07-16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모터
TWI734461B (zh) * 2020-05-05 2021-07-21 朝程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無刷馬達定子
EP4152569A4 (en) * 2020-05-14 2024-06-19 Toshiba Ind Products & Systems Corp ISOLATOR, STATOR AND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CN212627378U (zh) * 2020-05-26 2021-02-26 广东德昌电机有限公司 电动装置、无刷直流电机及其定子
US11811287B2 (en) * 2020-06-05 2023-11-07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oration Brushless motor for a power tool
DE102021205244A1 (de) * 2021-05-21 2022-11-24 Brose Fahrzeugteile SE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Würzburg Verfahren zur Ausbildung einer Statorwicklung, Vollblechstator und Elektromotor
KR20220020862A (ko) 2022-01-28 2022-02-2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모터 및 이를 구비한 압축기
CN220915003U (zh) * 2022-12-06 2024-05-07 Lg电子株式会社 马达的定子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60661A (zh) * 2004-02-06 2006-11-08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机的定子
CN101694954A (zh) * 2006-07-04 2010-04-1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机的定子结构
CN101730969A (zh) * 2007-05-29 2010-06-0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用末端组件、旋转电机及其制造方法
EP1526628B1 (de) * 2003-10-22 2011-03-02 Brose Fahrzeugteile GmbH & Co. KG, Würzburg Verschaltungseinheit für einen Stator eines Elektromotors
CN102201708A (zh) * 2010-03-26 2011-09-28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定子
CN102751797A (zh) * 2011-04-22 2012-10-2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及制造该旋转电机的方法
CN102986120A (zh) * 2011-03-31 2013-03-20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绝缘体以及具备该绝缘体的定子和电机
KR20130133379A (ko) * 2012-05-29 2013-12-09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모터
CN205017124U (zh) * 2015-09-29 2016-02-03 珠海凯邦电机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绝缘骨架、电机定子及电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17293A (ja) * 1999-01-21 2000-08-04 Toyota Motor Corp 回転電機
JP2008167604A (ja) * 2006-12-28 2008-07-17 Ichinomiya Denki:Kk インナーロータ型モールドブラシレスモータのステータ
JP4919993B2 (ja) 2008-03-12 2012-04-1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情報記録装置
JP5389559B2 (ja) * 2009-07-23 2014-01-15 愛三工業株式会社 回転電動機の固定子及び燃料ポンプ
JP5666975B2 (ja) * 2011-04-22 2015-02-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8941275B2 (en) * 2011-11-22 2015-01-27 Honda Motor Co., Ltd. Connecting structure for motor
KR20130141079A (ko) 2012-06-15 2013-12-26 현대중공업 주식회사 스크랩 수거박스 구조
DE102015212821A1 (de) * 2015-07-09 2017-01-12 Brose Fahrzeugteile GmbH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Würzburg Statoranordnung, elektrische Drehstrommaschine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Statoranordnung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526628B1 (de) * 2003-10-22 2011-03-02 Brose Fahrzeugteile GmbH & Co. KG, Würzburg Verschaltungseinheit für einen Stator eines Elektromotors
CN1860661A (zh) * 2004-02-06 2006-11-08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机的定子
CN101694954A (zh) * 2006-07-04 2010-04-1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机的定子结构
CN101730969A (zh) * 2007-05-29 2010-06-0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用末端组件、旋转电机及其制造方法
CN102201708A (zh) * 2010-03-26 2011-09-28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定子
CN102986120A (zh) * 2011-03-31 2013-03-20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绝缘体以及具备该绝缘体的定子和电机
CN102751797A (zh) * 2011-04-22 2012-10-2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及制造该旋转电机的方法
KR20130133379A (ko) * 2012-05-29 2013-12-09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모터
CN205017124U (zh) * 2015-09-29 2016-02-03 珠海凯邦电机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绝缘骨架、电机定子及电机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AIKEN等: "《Motor Coil for Powering Auxiliary Devices》", 13 February 2005 *
张瑞钧等: "大容量汽轮发电机定子线圈绝缘结构改进的研究 ", 《中国科技论文》 *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81524A (zh) * 2020-03-10 2021-09-10 Lg电子株式会社 电机和包括该电机的家用电器
US11682954B2 (en) 2020-03-10 2023-06-20 Lg Electronics Inc. Fan motor and home appliance including same
CN113381524B (zh) * 2020-03-10 2023-11-21 Lg电子株式会社 电机和包括该电机的家用电器
CN113972759A (zh) * 2020-07-24 2022-01-25 安徽威灵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定子、电机、流体泵和车辆
WO2022016780A1 (zh) * 2020-07-24 2022-01-27 安徽威灵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定子、电机、流体泵和车辆
CN113972759B (zh) * 2020-07-24 2023-07-28 安徽威灵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定子、电机、流体泵和车辆
CN115917929A (zh) * 2020-07-28 2023-04-04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定子、马达以及压缩机
EP4164094A4 (en) * 2020-07-28 2023-11-29 Daikin Industries, Ltd. STATOR, MOTOR AND COMPRESSOR
US11837932B2 (en) 2020-07-28 2023-12-05 Daikin Industries, Ltd. Stator, motor, and compressor
CN114542463A (zh) * 2022-01-29 2022-05-27 烟台东德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器集成的轴承中置式罗茨燃料电池氢气循环泵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522992B1 (ko) 2023-04-18
US20190319506A1 (en) 2019-10-17
US10971963B2 (en) 2021-04-06
CN110391708B (zh) 2021-03-12
KR20190121095A (ko) 2019-10-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91708A (zh) 定子绝缘体及定子
EP1247322B1 (en) Stator winding connection arrangement for electric motor
JP3680482B2 (ja) 電動機の固定子構成部材、電動機の固定子、電動機の製造方法
JP2002027693A (ja) 回転電機用巻線導体
JP2002101596A (ja) 電動機の固定子
WO2021169448A1 (zh) 一种线圈、定子及电机
CN110829659A (zh) 一种发卡绕组式电机定子及电机
CN105761905B (zh) 谐振式高电流密度变压器
JP2005130586A (ja) 電動機の固定子
WO2019062897A1 (zh) 定子组件和具有其的电机和车辆
CN213959835U (zh) 一种72槽定子组件及其电机
JP2002218689A (ja) 相並列u字導体順次接続y形巻線の引き出し線構造
CN111668960A (zh) 一种等高度引出式3支路叠绕定子组件及电机
WO2019062906A1 (zh) 定子组件和具有其的电机和车辆
CN212343474U (zh) 一种永磁同步电动机
CN110971042B (zh) 定子组件及具有该定子组件的电机
JP4483241B2 (ja) 3相モータ
CN216564704U (zh) 一种发夹式电机定子及电机
CN110971021A (zh) 定子组件及具有该定子组件的电机
CN216564705U (zh) 扁线电机及其定子
CN220156300U (zh) 绕组结构、定子组件及电机
CN218586964U (zh) 一种定子组件及应用该定子组件的离心泵
CN215378587U (zh) 一种并联式电机定子绕组及电机
CN212137411U (zh) 等高度引出式3支路叠绕定子组件及电机
CN211880198U (zh) 一种电机定子及电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