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81798A - 引导线把持器具 - Google Patents

引导线把持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81798A
CN110381798A CN201780088028.7A CN201780088028A CN110381798A CN 110381798 A CN110381798 A CN 110381798A CN 201780088028 A CN201780088028 A CN 201780088028A CN 110381798 A CN110381798 A CN 1103817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line
component
top end
sheath
bearing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8802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81798B (zh
Inventor
片山智文
梶国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kubayashi Co Ltd
Olympu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kubayash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kubayashi Co Ltd filed Critical Okubayash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3817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817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817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817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9Guide wires
    • A61M25/09041Mechanisms for insertion of guide wir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5Flexible endoscopes
    • A61B1/01Guid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131Accessories for endoscopes
    • A61B1/00133Drive units for endoscopic tools inserted through or with the endoscop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22Implements for squeezing-off ulcers or the like on the inside of inner organs of the body; Implements for scraping-out cavities of body organs, e.g. bones; Calculus removers; Calculus smashing apparatus; Apparatus for removing obstructions in blood vesse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61B17/22031Gripping instruments, e.g. forceps, for removing or smashing calculi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131Accessories for endoscopes
    • A61B1/00137End pieces at either end of the endoscope, e.g. caps, seals or forceps plug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34Trocars; Puncturing needles
    • A61B17/3478Endoscopic needles, e.g. for infus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023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A61B2017/00238Type of minimally invasive operation
    • A61B2017/00269Type of minimally invasive operation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023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A61B2017/0029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mounted on or guided by flexible, e.g. catheter-like, means
    • A61B2017/00296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mounted on or guided by flexible, e.g. catheter-like, means mounted on an endoscop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023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A61B2017/0029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mounted on or guided by flexible, e.g. catheter-like, means
    • A61B2017/003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mounted on or guided by flexible, e.g. catheter-like, means adapted to be inserted through a working channel of an endoscop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22Implements for squeezing-off ulcers or the like on the inside of inner organs of the body; Implements for scraping-out cavities of body organs, e.g. bones; Calculus removers; Calculus smashing apparatus; Apparatus for removing obstructions in blood vesse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61B17/22031Gripping instruments, e.g. forceps, for removing or smashing calculi
    • A61B2017/22035Gripping instruments, e.g. forceps, for removing or smashing calculi for retrieving or repositioning foreign objec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22Implements for squeezing-off ulcers or the like on the inside of inner organs of the body; Implements for scraping-out cavities of body organs, e.g. bones; Calculus removers; Calculus smashing apparatus; Apparatus for removing obstructions in blood vesse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61B2017/22038Implements for squeezing-off ulcers or the like on the inside of inner organs of the body; Implements for scraping-out cavities of body organs, e.g. bones; Calculus removers; Calculus smashing apparatus; Apparatus for removing obstructions in blood vesse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with a guide wire
    • A61B2017/22049Means for locking the guide wire in the catheter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Orthopedic Medicine &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 Endoscopes (AREA)
  • Instrument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AREA)

Abstract

该引导线把持器具包括护套,沿着护套的长度轴线延伸的线状构件,用于使线状构件沿着长度轴线移动的操作部,具有周缘被顶端、基端及一对侧端包围的抵接面的把持构件,以及连结于线状构件并固定于一对侧端中的一个侧端的支承部。抵接面与护套的顶端部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为了将引导线从一对侧端中的另一个侧端收纳于该间隙或者从该间隙放出引导线而在抵接面的顶端、基端及一对侧端中的另一个侧端开放,通过与线状构件和支承部的移动相应地使把持构件移动到与外周面相对的位置,从而在抵接面和外周面之间把持配置于该间隙的引导线。

Description

引导线把持器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引导线把持器具。
背景技术
已知有这样的做法:在对人体的管腔脏器进行的治疗、检查的过程中,使用引导线将医疗器具导入到管腔脏器内。若在管腔脏器的开口部存在狭窄、闭塞等障碍,则有时无法将引导线自身插入到管腔脏器中。例如在十二指肠乳头牢固地闭合的情况下,经由十二指肠乳头向胆管、胰管等目标管腔脏器插入引导线变困难。
作为该情况的应对方法,已知有被称作会合(rendezvous)法的方法。在会合法中,使从除了十二指肠乳头之外的部位导入到胆管、胰管内的引导线自十二指肠乳头突出,利用医疗器具保持突出的引导线的端部。将自十二指肠乳头突出的引导线经由插入到十二指肠内的内窥镜的处置器具通道拉出到体外。利用拉出到体外的引导线进行支架留置等。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能够捕捉自十二指肠乳头突出的引导线的医疗器具。该医疗器具具有管状的护套、贯穿于护套的线、以及设在线的顶端且沿着线的延伸方向延伸的顶端部。顶端部具有为了能够勾挂引导线而弯曲成预定的形状的弯曲部。
此外,例如像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那样已知有这样的方法:在利用会合法留置支架等处置器具时,通过将自十二指肠乳头突出到十二指肠内的引导线拉回到胆管、胰管内,从而将把持着引导线的医疗器具与处置器具一同导入到胆管、胰管内。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40630号公报
专利文献2: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6/0121083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根据上述的引导线的拉回而将医疗器具导入到胆管、胰管内的方法中,优选的是,在医疗器具插入到十二指肠乳头时,医疗器具的轴线与医疗器具所把持的引导线的轴线平行。由此,能够易于使医疗器具从十二指肠乳头进入到胆管、胰管内。
但是,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医疗器具中,由于将引导线勾挂于弯曲部,因此在医疗器具的轴线和引导线的轴线之间带有恒定的角度。在该医疗器具中存在难以从十二指肠乳头进入到胆管、胰管内的情况。
根据上述的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利用会合法容易地导入到管腔脏器内的引导线把持器具。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引导线把持器具包括:护套,其中心轴线沿着长度轴线延伸;线状构件,其沿着所述长度轴线从所述护套的基端部延伸到所述护套的顶端部;操作部,其设在所述线状构件的基端部,用于使所述线状构件沿着所述长度轴线移动;把持构件,其具有周缘被顶端、基端以及在所述顶端和所述基端之间延伸的一对侧端包围的抵接面,该把持构件在沿着所述长度轴线的方向上延伸;以及支承部,其连结于所述线状构件的顶端部,并固定于所述一对侧端中的一个侧端。所述抵接面与所述护套的所述顶端部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为了将引导线从所述一对侧端中的另一个侧端收纳于所述间隙或者从所述间隙放出引导线而在所述抵接面的所述顶端、所述基端及所述一对侧端中的另一个侧端开放。通过与所述线状构件和所述支承部的移动相应地使所述把持构件移动到与所述外周面相对的位置,从而在所述抵接面和所述外周面之间把持配置于所述间隙的引导线。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技术方案的引导线把持器具也可以是,所述把持构件在所述抵接面与所述护套的所述顶端部之间的间隔大于所述引导线的外径的第一位置和所述抵接面与所述外周面之间的间隔为所述引导线的外径以下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自如。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技术方案的引导线把持器具也可以是,所述外周面具有作为与所述长度轴线平行的平面的平面部。也可以是,在所述把持构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构成为在所述抵接面和所述平面部之间夹持所述引导线。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技术方案,所述第二技术方案的引导线把持器具也可以是,所述外周面的在横截面中凹陷的第一凹部沿着所述长度轴线延伸。也可以是,在所述把持构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构成为在所述抵接面和所述第一凹部之间夹持所述引导线。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技术方案,所述第四技术方案的引导线把持器具也可以是,所述第一凹部具有底部和从所述底部朝向所述外周面延伸的一对侧部。也可以是,所述一对侧部之间的间隔构成为随着从所述护套的顶端朝向基端去而变小。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技术方案,所述第二技术方案的引导线把持器具也可以是,所述抵接面的在横截面中凹陷的第二凹部沿着所述长度轴线延伸。也可以是,在所述把持构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构成为在所述第二凹部和所述外周面之间夹持所述引导线。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技术方案,所述第二技术方案的引导线把持器具也可以是,所述护套具有:管状的护套主体,其沿着所述长度轴线延伸;以及管状的顶端构件,其在所述护套主体的顶端沿着所述长度轴线设置,该顶端构件具有比所述护套主体高的刚度,并构成所述护套的顶端部。也可以是,所述支承部以能够将轴线作为中心地相对于所述顶端构件转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顶端构件,该轴线与同所述长度轴线大致正交的方向平行。也可以是,所述把持构件构成为,通过与所述线状构件相对于所述护套进行的相对移动相应地使所述支承部相对于所述顶端构件转动,从而所述把持构件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技术方案,所述第二技术方案的引导线把持器具也可以是,所述线状构件和所述把持构件构成为沿着所述长度轴线相对于所述护套的顶端部相对地移动。也可以是,所述把持构件构成为通过所述线状构件和所述把持构件沿着所述长度轴线相对于所述护套的顶端部相对地前进和后退而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发明的效果
采用上述的引导线把持器具,能够利用会合法容易地导入到管腔脏器内。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引导线把持器具及与所述引导线把持器具一同使用的内窥镜的整体图。
图2是表示所述引导线把持器具的顶端侧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所述引导线把持器具的顶端侧的右侧视图。
图4是沿着图3中的IV-IV线的剖面图。
图5是沿着图3中的V-V线的剖面图。
图6是表示所述引导线把持器具的把持构件的动作的图。
图7是将所述引导线把持器具的基端侧局部剖切而表示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使用所述引导线把持器具进行的手术的图。
图9是用于说明使用所述引导线把持器具进行的手术的图。
图10是用于说明使用所述引导线把持器具进行的手术的图。
图11是表示所述引导线把持器具的顶端构件的第一变形例的图。
图12是表示所述顶端构件的第二变形例的图。
图13是表示所述顶端构件的第三变形例的图。
图1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引导线把持器具的顶端侧的右侧视图。
图15是表示所述引导线把持器具的把持构件的动作的图。
图16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引导线把持器具的顶端侧的右侧视图。
图17是表示所述引导线把持器具的把持构件的动作的图。
图18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引导线把持器具的顶端侧的右侧视图。
图19是表示所述引导线把持器具的把持构件的动作的图。
图20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引导线把持器具的顶端侧的右侧视图。
图21是沿着图20中的XXI-XXI线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10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引导线把持器具1和与引导线把持器具1一同使用的内窥镜100的整体图。图2是表示引导线把持器具1的顶端侧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引导线把持器具1的顶端侧的右侧视图。图4是沿图3的IV-IV线的剖面图。图5是沿图3的V-V线的剖面图。图6是表示引导线把持器具1的把持构件30的动作的图。图7是将引导线把持器具1的基端侧局部剖切而表示的图。
首先,对与引导线把持器具1一同使用的内窥镜100进行说明。内窥镜100的结构并没有特别的限定,内窥镜100例如是图1所示的众所周知的侧视型内窥镜。内窥镜100具有供使用者操作的操作部101和从操作部101延伸设置的插入部102。插入部102能够插入到体内,其具有挠性且纵长地形成。在插入部102形成有能够供引导线把持器具1贯穿的通道103。通道103的顶端部与在插入部102的顶端部的侧面设置的开口103a连通。在形成于插入部102的顶端部内的通道103安装有抬起台104。在抬起台104连接有延伸到操作部101的未图示的抬起台操作线。
在操作部101设有用于弯曲操作插入部102的顶端部的旋钮105和用于借助未图示的操作线操作抬起台104的杆106。此外,操作部101借助通用线缆107连接于未图示的控制装置、显示装置、电源等。在操作部101的侧部设有与通道103的基端部连通的钳子塞108。能够将引导线把持器具1从钳子塞108插入到通道103内并使其自开口103a突出。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引导线把持器具1。引导线把持器具1是为了把持众所周知的引导线W而使用的医疗器具。引导线W的外径例如是0.6mm。如图1~图7所示,引导线把持器具1包括护套10、操作线(线状构件)20、把持构件30、支承部31以及操作部40。
护套10的中心轴线沿着长度轴线O1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护套10具有沿着长度轴线O1延伸的管状的护套主体11和在护套主体11的顶端沿着长度轴线O1设置的管状的顶端构件12。
护套主体11具有挠性,其例如由PTFE(聚四氟乙烯)等树脂形成。护套主体11是具有多个腔管的多腔管。在本实施方式中,护套主体11具有沿着长度轴线O1延伸的第一腔管13和第二腔管14。第一腔管13在多个腔管中具有最大的内径,其在护套主体11的顶端开口。第一腔管13可用于造影剂等的输送、引导线的贯穿。第二腔管14具有比第一腔管13的内径小的内径,其在护套主体11的顶端开口。在第二腔管14中贯穿有操作线20。
顶端构件12构成护套10的顶端部10a。顶端构件12具有比护套主体11高的刚度,其例如由不锈钢等金属形成。如图3所示,顶端构件12嵌入到护套主体11的顶端部而固定。因而,顶端构件12的基端位于护套主体11内。在管状的顶端构件12中,内部空间15的两端开口。内部空间15具有与第一腔管13大致相等的内径,其与第一腔管13同轴地配置,并与第一腔管13连通。顶端构件12的外径被设定得小于护套主体11的外径。在本实施方式中,顶端构件12的外周面16具有作为与长度轴线O1平行的平面的平面部16a。平面部16a从顶端构件12的顶端延伸到基端,形成为矩形。平面部16a中的、从顶端构件12的顶端延伸到基端的两个侧端之间的最短距离被设定得大于引导线W的外径。另外,平面部16a并不一定必须从顶端构件12的顶端延伸到基端。例如也可以是,平面部16a的基端位于比护套主体11的顶端靠远端侧的位置,而且位于如下位置:后述的把持构件30的抵接面30s位于与顶端构件12的外周面16相对的位置时的(把持引导线W时的)、比抵接面30s的基端30b靠近端侧的位置。此外,平面部16a并不一定必须是矩形,只要是圆形、椭圆形、长圆形、扇形等能够把持引导线W的面,就可以是任何形状。
操作线20沿着护套10的长度轴线O1从护套10的基端部延伸到顶端部10a。操作线20的外径被设定得小于第二腔管14的内径。操作线20以能够进退的方式贯穿于第二腔管14内,并自第二腔管14的顶端开口突出。作为操作线20,可以使用众所周知的医疗用线。
把持构件30在沿着护套10的长度轴线O1的方向上延伸。此外,把持构件30具有被顶端30a、基端30b以及在顶端30a和基端30b之间延伸的一对侧端30c、30d包围了周缘的抵接面30s。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一对侧端30c、30d中的一个侧端适当地称为第一侧端30c,将其中另一个侧端适当地称为第二侧端30d。支承部31连结于操作线20的顶端部,并固定于抵接面30s的第一侧端30c。
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部31配置在顶端构件12的外侧。支承部31以能够将轴线O2作为中心地相对于顶端构件12转动的方式安装于顶端构件12,该轴线O2与同长度轴线O1大致正交的方向平行。支承部31具有支承部主体32和连结部33。支承部主体32形成为棒状,其具有第一端部32a和与第一端部32a相反的那一侧的第二端部32b。第一端部32a弯折成大致直角,并插入到在顶端构件12形成的贯通孔12h。贯通孔12h从顶端构件12的外周面16贯通到内部空间15,是将轴线O2作为中心轴线的孔。插入到贯通孔12h的第一端部32a的顶端利用铆接等众所周知的手段进行防脱。插入到贯通孔12h的第一端部32a在支承部31的将轴线O2作为中心的转动动作中作为回转轴发挥功能。第二端部32b固定于把持构件30。连结部33形成为具有与操作线20的外径大致相等的外径的棒状。连结部33的一端利用焊接等众所周知的手段固定在操作线20的顶端。连结部33的另一端借助众所周知的销以能够将与轴线O2平行的轴线作为中心地转动的方式连结于支承部主体32中的、第一端部32a和第二端部32b之间的中间部32c。根据这样的结构,支承部31与操作线20的进退动作相应地将轴线O2作为中心地相对于顶端构件12转动。
在把持构件30的抵接面30s中,顶端30a是沿着长度轴线O1的方向上的顶端侧的端。基端30b是与顶端30a相反的那一侧的端。第一侧端30c是从顶端30a延伸到基端30b的端中的固定于支承部31的端、更具体地讲是固定于支承部主体32的第二端部32b的端。第二侧端30d是与第一侧端30c相反的那一侧的端。在本实施方式中,把持构件30形成为平板状。抵接面30s设为在把持引导线W时该抵接面30s与顶端构件12的平面部16a相对。
把持构件30与顶端构件12同样地例如由不锈钢等金属材料形成。
如图3和图6所示,把持构件30能够以抵接面30s与护套10的顶端部10a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隔发生变化的方式相对于护套10的顶端部10a相对地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护套10的顶端部10a由顶端构件12构成,因此把持构件30能够以抵接面30s与顶端构件12的外周面16之间的间隔发生变化的方式相对于顶端构件12相对地移动。
把持构件30的抵接面30s与顶端构件12的外周面16之间的间隙为了将引导线W从抵接面30s的第二侧端30d收纳于该间隙或者从该间隙放出引导线W而在抵接面30s的顶端30a、基端30b及第二侧端30d开放。通过这样构成,从而能够将引导线W从第二侧端30d这一侧插入到抵接面30s和外周面16之间,而且能够将引导线W以分别自抵接面30s的顶端30a和基端30b突出的方式与长度轴线O1平行地配置在抵接面30s和外周面16之间。
此外,通过与操作线20和支承部31的移动相应地使把持构件30移动到与外周面16相对的位置,从而能够在抵接面30s和外周面16之间把持配置在抵接面30s与外周面16之间的间隙的引导线W。
更详细地讲,把持构件30构成为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自如。在把持构件30处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例如图6所示,抵接面30s和外周面16相互分开。此外,在把持构件30处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例如图3所示,与把持构件30处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的抵接面30s与外周面16的位置关系相比,抵接面30s和外周面16相互接近。把持构件30构成为,通过支承部31与操作线20相对于护套10进行的相对移动相应地相对于顶端构件12转动,从而把持构件3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具体地讲,若在图3所示的第二位置使操作线20相对于护套主体11沿着长度轴线O1向顶端侧移动(前进),则支承部主体32借助支承部31的连结部33将轴线O2作为中心地以朝向比轴线O2靠顶端侧的方式相对于顶端构件12转动。随着该支承部主体32的转动动作,固定于第二端部32b的把持构件30也同时将轴线O2作为中心地以朝向比轴线O2靠顶端侧的方式相对于顶端构件12转动。由此,把持构件30从图3所示的第二位置移动到图6所示的第一位置。此外,若在图6所示的第一位置使操作线20相对于护套主体11沿着长度轴线O1向基端侧移动(后退),则支承部主体32借助支承部31的连结部33将轴线O2作为中心地以朝向比轴线O2靠基端侧的方式相对于顶端构件12转动。随着该支承部主体32的转动动作,固定于第二端部32b的把持构件30也同时将轴线O2作为中心地以朝向比轴线O2靠基端侧的方式相对于顶端构件12转动。由此,把持构件30从图6所示的第一位置移动到图3所示的第二位置。
在把持构件30处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抵接面30s与顶端构件12之间的间隔大于引导线W的外径。因此,能够容易地将引导线W插入到抵接面30s和顶端构件12的外周面16之间。
在把持构件30处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构成为在抵接面30s和外周面16之间把持引导线W。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抵接面30s和外周面16的平面部16a之间夹持引导线W。此外,在把持构件30处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抵接面30s与外周面16之间的间隔变为引导线W的外径以下。因此,在使引导线W进入到抵接面30s和外周面16之间时,能够利用抵接面30s和外周面16可靠地把持引导线W。
操作部40设在操作线20的基端部,用于使操作线20沿着护套10的长度轴线O1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部40设在护套主体11的基端部。如图7所示,操作部40具有安装在护套主体11的基端部的操作部主体41、安装于操作部主体41的棒状的手柄42、以及以能够相对于手柄42滑动的方式安装的滑动件43。
在操作部主体41设有与第一腔管13连通的管头44。在手柄42的基端部安装有勾指用的环42a。勾指用的一对环43a、43a以夹持手柄42的方式安装于滑动件43。在滑动件43固定有贯穿第二腔管14的操作线20的基端,能够与滑动件43的动作相应地使操作线20沿着长度轴线O1进退。具体地讲,通过使滑动件43相对于手柄42向基端侧移动,从而操作线20沿着长度轴线O1向基端侧移动(后退),通过使滑动件43相对于手柄42向顶端侧移动,从而操作线20沿着长度轴线O1向顶端侧移动(前进)。因而,通过使滑动件43相对于手柄42向前后移动,从而能够使把持构件30将轴线O2作为中心地相对于顶端构件12转动。
接着,说明如上所述地构成的引导线把持器具1的使用例。以下,作为一个例子,参照图2、图3、图6及图8~图10说明利用会合法将引导线把持器具1插入到胆管的情况。图8~图10是用于说明使用引导线把持器具1进行的手术的图。
首先,手术操作者将众所周知的超声波内窥镜从患者的口插入到消化管。其次,根据超声波图像确认胆管BD,将在超声波内窥镜的通道贯穿的穿刺针从食道ES或者胃ST刺入到肝内胆管。将引导线W贯穿于穿刺针的内部,将引导线W的顶端从穿刺针插入到胆管BD。手术操作者推进插入到胆管BD的引导线W,如图8所示使引导线W的顶端部WT自十二指肠乳头DP突出到十二指肠DU内。通常在使预定长度的引导线W自十二指肠乳头DP突出时,在引导线W的顶端部WT形成有圈WL。之后,将引导线W的顶端部WT留置在十二指肠DU内并将超声波内窥镜和穿刺针拔出到体外。此时,引导线W的基端侧处于患者的体外。
接着,如图9所示,手术操作者将内窥镜100从患者的口插入到十二指肠DU的十二指肠乳头DP附近。使引导线把持器具1贯穿于内窥镜100的通道103。在使引导线把持器具1自通道103突出之后,使引导线把持器具1的把持构件30移动到第一位置。在该状态下,一边根据内窥镜100的图像确认自十二指肠乳头DP突出的引导线W、一边如图6所示将引导线W配置在把持构件30的抵接面30s和顶端构件12的外周面16之间。然后,通过使把持构件30移动到第二位置,从而如图3所示利用抵接面30s和顶端构件12的外周面16把持引导线W。此时,适当地调整引导线W的姿势,从而在护套10的顶端部10a使引导线W的轴线和护套10的长度轴线O1大致平行。
手术操作者将伸出到患者的体外的引导线W的基端侧朝向体外拉伸。如图10所示,根据该操作,将突出到十二指肠DU的引导线W从十二指肠乳头DP拉入到胆管BD内。随着该引导线W的动作,将把持着引导线W的引导线把持器具1也从十二指肠乳头DP拉入到胆管BD内。此时,在引导线把持器具1的护套10的顶端部10a,引导线W的轴线和护套10的长度轴线O1大致平行。因此,引导线把持器具1与引导线W一同从十二指肠乳头DP顺畅地进入到胆管BD内。
之后,例如进行经过引导线把持器具1的第一腔管13将造影剂导入到胆管BD内等预定的处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引导线把持器具1包括:护套10,其中心轴线沿着长度轴线O1延伸;操作线20,其沿着长度轴线O1从护套10的基端部延伸到护套10的顶端部10a;操作部40,其设在操作线20的基端部,用于使操作线20沿着长度轴线O1移动;把持构件30,其具有周缘被顶端30a、基端30b以及在顶端30a和基端30b之间延伸的第一侧端30c和第二侧端30d包围的抵接面30s,该把持构件30在沿着长度轴线O1的方向上延伸;以及支承部31,其连结于操作线20的顶端部,并固定于第一侧端30c。抵接面30s与护套10的顶端部10a的外周面16之间的间隙为了将引导线W从第二侧端30d收纳于该间隙或者从该间隙放出引导线W而在抵接面30s的顶端30a、基端30b及第二侧端30d开放。通过与操作线20和支承部31的移动相应地使把持构件30移动到与外周面16相对的位置,从而在抵接面30s和外周面16之间把持配置于该间隙的引导线W。
采用这样的结构,由于抵接面30s与护套10的顶端部10a的外周面16之间的间隙如上所述在抵接面30s的顶端30a、基端30b及第二侧端30d开放,因此能够将引导线W从第二侧端30d这一侧插入到抵接面30s和护套10的顶端部10a之间。并且,能够将引导线W以分别自抵接面30s的顶端30a和基端30b突出的方式与长度轴线O1平行地配置在抵接面30s和护套10的顶端部10a之间。在这样配置了引导线W之后,通过使把持构件30移动到与外周面16相对的位置,从而能够将引导线W以与长度轴线O1平行的状态把持在抵接面30s和外周面16之间。因此,在利用会合法将引导线把持器具1所把持的引导线W从例如十二指肠乳头DP拉伸到胆管BD内时,能够容易地将引导线把持器具1与引导线W一同导入到胆管BD内。
此外,把持构件30在抵接面30s与护套10的顶端部10a之间的间隔大于引导线W的外径的第一位置和抵接面30s与外周面16之间的间隔为引导线W的外径以下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自如。因此,在把持构件30处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将引导线W插入到抵接面30s和护套10的顶端部10a之间。此外,在把持构件30处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在使引导线W进入到抵接面30s和外周面16之间时,能够利用抵接面30s和外周面16可靠地把持引导线W。
此外,外周面16具有作为与长度轴线O1平行的平面的平面部16a。在把持构件30处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构成为在抵接面30s和平面部16a之间夹持引导线W。采用这样的结构,由于能够利用抵接面30s和平面部16a这两个面夹持预定范围内的引导线W,因此能够利用抵接面30s和外周面16可靠地把持引导线W。
此外,护套10具有:管状的护套主体11,其沿着长度轴线O1延伸;以及管状的顶端构件12,其在护套主体11的顶端沿着长度轴线O1设置,该顶端构件12具有比护套主体11高的刚度,构成护套10的顶端部10a。支承部31以能够将轴线O2作为中心地相对于顶端构件12转动的方式安装于顶端构件12,该轴线O2与同长度轴线O1大致正交的方向平行。把持构件30构成为,通过与操作线20相对于护套10进行的相对移动相应地使支承部31相对于顶端构件12转动,从而把持构件3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采用这样的结构,由于顶端构件12具有比护套主体11高的刚度,因此在利用把持构件30的抵接面30s和顶端构件12的外周面16把持引导线W时能够牢固地支承引导线W。此外,支承部以能够相对于顶端构件12转动的方式安装于顶端构件12,由于能够通过使该支承部31相对于顶端构件12转动来使把持构件3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因此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实施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移动。此外,由于能够通过使在顶端固定有支承部31的操作线20相对于护套10移动来使支承部31转动,因此通过适当地操作在操作线20的基端部设置的操作部40,从而能够使支承部31转动,使把持构件3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未图示,但顶端构件12的顶端侧的边缘、护套主体11的顶端侧的边缘以及把持构件30的顶端侧的边缘分别施加了倒角或者带有圆角。此外,也可以通过在顶端构件12的外周面16中的、不与把持构件30的抵接面30s相对的部分设置随着从顶端朝向基端去而外径变大这样的锥面来进一步提高引导线把持器具1的插入性。此外,也可以通过将护套主体11与顶端构件12的连结部分不形成台阶而是做成平滑的外形来进一步提高引导线把持器具1的插入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护套主体11具有第一腔管13和第二腔管14这两个腔管,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护套主体11具有三个以上腔管。例如也可以是,护套主体11具有送液用的腔管、引导线用的腔管以及操作线20用的腔管这三个腔管。此外,护套主体11是多腔管,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护套主体11仅具有第一腔管13。在该情况下,操作线20不贯穿护套主体11的内部,而是能够利用众所周知的手段沿着长度轴线O1配置在护套主体11的外侧。
此外,在护套10中,护套主体11和顶端构件12由各不相同的构件构成,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使用树脂一体地形成护套主体11和顶端构件12。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与顶端构件12相当的部分使用硬质的树脂。
对于把持构件30的抵接面30s和顶端构件12的外周面16的平面部16a这两者中的一者或者两者,既可以实施防滑加工,或者也可以设置防滑构件。通过这样地构成,从而能够利用抵接面30s和外周面16更牢固地把持引导线W。
对于把持构件30中的、包含顶端30a的边缘、包含基端30b的边缘以及包含第二侧端30d的边缘,既可以各自施加倒角,或者也可以各自带有圆角。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防止在将引导线W插入到抵接面30s和外周面16之间时引导线W被上述的边缘损伤,而且能够防止在利用抵接面30s和外周面16把持引导线W时引导线W被上述的边缘损伤。
在本实施方式中,把持构件30的支承部31中的、支承部主体32的第一端部32a插入到顶端构件12的贯通孔12h,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具有与贯通孔12h相同的内径且将轴线O2作为中心轴线的第二贯通孔以从外周面16贯通到内部空间15的方式形成在顶端构件12中的、隔着内部空间15而与贯通孔12h沿着轴线O2相对的位置。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是,支承部主体32的第一端部32a以贯穿贯通孔12h和第二贯通孔这两个孔的方式配置。即,也可以是,利用贯通孔12h和第二贯通孔这两个孔支承支承部主体32的第一端部32a。采用这样的结构,与仅利用贯通孔12h支承支承部主体32的第一端部32a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将第一端部32a作为回转轴的支承部31的将轴线O2作为中心的转动动作更加稳定。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贯通孔12h从顶端构件12的外周面16贯通到内部空间15,但在顶端构件12的管壁的厚度足够厚的情况下,也可以是,不经由内部空间15而是以仅贯通管壁的方式形成贯通孔。
也可以是,在操作部40的手柄42和滑动件43设有用于将滑动件43相对于手柄42的位置固定在任意的位置的众所周知的棘轮机构。采用这样的结构,例如在使操作线20后退而利用抵接面30s和外周面16把持引导线W时,若利用棘轮机构将滑动件43相对于手柄42固定,则即使手术操作者将手从操作部40放开,也能维持抵接面30s和外周面16对引导线W进行的把持。由此,手术操作者的操作变得更加简便。
(变形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顶端构件12的外周面16具有平面部16a,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像图11~图13所示的变形例那样构成顶端构件12的外周面16。另外,在图11~图13中,为了便于说明,省略了除顶端构件之外的结构(例如护套主体、把持构件、操作线等)的图示。
图11是表示顶端构件12的第一变形例的图。图11是沿着长度轴线O1从顶端侧观看第一变形例的顶端构件12A的图。在顶端构件12A中,在平面部16a上设有一对突部16b、16b。一对突部16b、16b以自平面部16a突出的方式沿着长度轴线O1设置,并相互分开地配置。各突部16b从顶端构件12A的顶端延伸到基端。各突部16b的与长度轴线O1垂直的截面的形状沿着长度轴线O1为恒定。各突部16b在从沿着长度轴线O1的方向观看时形成为随着自平面部16a分开而凸出的半圆形状。各突部16b自平面部16a突出的突出长度被设定得小于引导线W的外径。此外,一对突部16b、16b之间的间隔例如被设定得大于引导线W的外径。采用这样的结构,在一对突部16b、16b之间形成有相对于一对突部16b、16b凹入且沿着长度轴线O1延伸的空间。
采用这样的结构,在利用抵接面30s和外周面16把持引导线W时,引导线W被一对突部16b、16b限制了移动,配置在一对突部16b、16b之间。在此,由于一对突部16b、16b之间的空间以沿着长度轴线O1延伸的方式形成,因此引导线W也沿着长度轴线O1配置。因而,能够容易地使引导线W的轴线与长度轴线O1平行,能够在该状态下把持引导线W。
图12是表示顶端构件12的第二变形例的图。图12是沿着长度轴线O1从顶端侧观看第二变形例的顶端构件12B的图。在顶端构件12B中,与顶端构件12不同,在外周面16不具有平面部16a,而是在外周面16形成有凹部(第一凹部)16c。凹部16c在横截面中凹陷,并沿着长度轴线O1延伸。更具体地讲,凹部16c以相对于外周面16凹入的方式沿着长度轴线O1形成。凹部16c从顶端构件12B的顶端延伸到基端,凹部16c的与长度轴线O1垂直的截面的形状沿着长度轴线O1为恒定。凹部16c具有作为与外周面16的切平面平行的平面的底部和从底部朝向外周面16延伸的一对侧部。凹部16d的一对侧部以随着从底部朝向外周面16去而相互间的间隔、即开口幅度变大的方式相对于底部倾斜。凹部16c的深度(与凹部16c的底部正交的方向上的侧部的尺寸)被设定得小于引导线W的外径。凹部16c的开口幅度例如被设定得大于引导线W的外径。
采用这样的结构,在把持构件30处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利用抵接面30s和外周面16把持引导线W时,在抵接面30s和凹部16c之间夹持引导线W。由于利用凹部16c限制了引导线W的移动,因此沿着沿长度轴线O1形成的凹部16c配置引导线W。即,引导线W沿着长度轴线O1配置。因而,能够容易地使引导线W的轴线与长度轴线O1平行,能够在该状态下把持引导线W。此外,由于如上所述凹部16d的一对侧部倾斜,因此引导线W易于嵌合在凹部16d的中央(一对侧部之间的中间部分)。
另外,凹部16c并不限于上述形状。例如也可以是,一对侧部不相对于底部倾斜,而是凹部16c的开口幅度恒定。此外,也可以是,凹部16c通过底部和一对侧部平滑地连接而形成有一体的曲面。
图13是表示顶端构件12的第三变形例的图。在图13中,(a)是沿着长度轴线O1从顶端侧观看第三变形例的顶端构件12C的图,(b)是将(a)作为顶端构件12C的主视图的情况的俯视图。在顶端构件12C中,替代第二变形例的顶端构件12B的凹部16c而设有凹部16d。凹部16d的底部以随着从顶端构件12C的顶端12Ca朝向基端12Cb去而接近顶端构件12C的轴线Oc的方式倾斜。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是,凹部16d的与长度轴线O1垂直的截面中的沿着一对侧部中的一个侧部的底部与外周面16之间的距离随着从顶端12Ca朝向基端12Cb去而变大。即,也可以是,顶端12Ca处的凹部16d的深度小于基端12Cb处的凹部16d的深度。此外,凹部16d的一对侧部与底部的垂直,但以随着从顶端构件12C的顶端12Ca朝向基端12Cb去而相互间的间隔变小的方式倾斜。因此,顶端12Ca处的凹部16d的开口幅度大于基端12Cb处的凹部16d的开口幅度。采用这样的第三变形例的顶端构件12C的结构,也能够起到与上述的第二变形例的顶端构件12B相同的效果。
另外,在第三变形例的顶端构件12C中,基端12Cb处的凹部16d的深度大于顶端12Ca处的凹部16d的深度,但并不限于此,基端12Cb处的凹部16d的深度既可以与顶端12Ca处的凹部16d的深度相同,也可以小于顶端12Ca处的凹部16d的深度。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4和图15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图1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引导线把持器具2的顶端侧的右侧视图。图15是表示引导线把持器具2的把持构件30的动作的图。另外,对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引导线把持器具1相同的结构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引导线把持器具2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引导线把持器具1相比,支承部的结构有所不同。相对于在引导线把持器具1的支承部31中连结部33连结于支承部主体32的第一端部32a和第二端部32b之间的中间部32c,在引导线把持器具2的支承部131中,连结部33的位置有所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部131的支承部主体132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承部主体32同样形成为棒状,其具有第一端部132a、与第一端部132a相反的那一侧的第二端部132b、以及第一端部132a和第二端部132b之间的中间部132c。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承部主体32同样,第二端部132b固定于把持构件30。中间部132c借助众所周知的销等以能够将轴线O3作为中心地相对于顶端构件12转动的方式安装于顶端构件12,该轴线O3与同长度轴线O1大致正交的方向平行。连结部33的另一端借助众所周知的销等以能够将与轴线O3平行的轴线作为中心地转动的方式连结于第一端部132a。
采用这样的结构,本实施方式的引导线把持器具2的操作线20的进退动作与把持构件30的转动动作的关系跟第一实施方式的引导线把持器具1的操作线20的进退动作与把持构件30的转动动作的关系相反。具体地讲,在图14所示把持构件30处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若使操作线20相对于护套主体11沿着长度轴线O1后退,则把持构件30借助支承部131的连结部33将轴线O3作为中心地以支承部主体132的第二端部132b朝向比轴线O3靠顶端侧的方式相对于顶端构件12转动。由此,把持构件30从图14所示的第二位置移动到图15所示的第一位置。此外,在如图15所示把持构件30处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若使操作线20相对于护套主体11沿着长度轴线O1前进,则把持构件30借助支承部131的连结部33将轴线O3作为中心地以支承部主体132的第二端部132b朝向比轴线O3靠基端侧的方式相对于顶端构件12转动。由此,把持构件30从图15所示的第一位置移动到图14所示的第二位置。
这样,相对于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引导线把持器具1中通过使操作线20后退来使把持构件30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在本实施方式的引导线把持器具2中,通过使操作线20前进来使把持构件30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通常,就能够在操作线20的顶端产生的力量而言,与拉伸操作线20(使其后退)的情况相比,在推入操作线20(使其前进)的情况下该力量较小。因而,通过如上所述地构成,从而能够根据需要减小利用引导线把持器具2的抵接面30s和外周面16把持引导线W的力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引导线把持器具2中,也能够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引导线把持器具1相同的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6和图17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图1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引导线把持器具3的顶端侧的右侧视图。图17是表示引导线把持器具3的把持构件30的动作的图。另外,对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引导线把持器具1相同的结构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引导线把持器具3在把持构件相对于顶端构件不是进行转动动作而是相对地进行平移动作这一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引导线把持器具1有所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线把持器具3的支承部231形成为棒状,其具有第一端部231a和与第一端部231a相反的那一侧的第二端部231b。第一端部231a以能够相对于引导线把持器具3的顶端构件112相对地移动的方式连结于顶端构件112。此外,操作线20的顶端以在支承部231和操作线的顶端部之间形成大致直角这样的位置关系利用焊接等众所周知的手段固定在第一端部231a。第二端部231b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承部主体32的第二端部32b同样地固定于把持构件30。采用这样的结构,操作线20和把持构件230能够沿着长度轴线O1一体地相对于顶端构件112相对地移动。
顶端构件112在不具有贯通孔12h而是具有引导槽117这一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顶端构件12有所不同。引导槽117形成在顶端构件112的外周面16。把持构件230的支承部231的第一端部231a以能够在引导槽117内移动的方式卡合于引导槽117。引导槽117构成为通过操作线20和把持构件230沿着长度轴线O1相对于顶端构件112相对地前进和后退来使把持构件30在图17所示的第一位置和图16所示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具体地讲,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槽117以从外周面16贯通到内部空间15的方式形成。支承部231的第一端部231a弯折成大致直角地插入到引导槽117。插入到引导槽117的第一端部231a的顶端利用铆接等众所周知的手段进行防脱。在沿着长度轴线O1从顶端侧观看顶端构件112的情况下,引导槽117配置在自外周面16的平面部16a绕顶端构件112的轴线偏移90度左右的位置。引导槽117形成为以随着从基端侧朝向顶端侧去而接近平面部16a的方式延伸的线状。在这样的线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槽117形成为朝向平面部16a凸出的圆弧状或者曲线状。引导槽117的宽度(在外周面16上与引导槽117延伸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尺寸)被设定为支承部231的第一端部231a能够沿着引导槽117的延伸方向没有晃动等且顺畅地移动这样的尺寸。此外,如图16所示,把持构件30的抵接面30s与外周面16的平面部16a之间的位置关系调整为,在支承部231的第一端部231a处于引导槽117的基端部的情况下把持构件30处于第二位置。
在这样构成的引导线把持器具3中,在把持构件30处于图16所示的第二位置的情况下,若使操作线20相对于护套主体11沿着长度轴线O1前进,则固定在操作线20的顶端的支承部231的第一端部231a沿着外周面16的引导槽117前进,并且以接近外周面16的平面部16a的方式移动。随之,固定在支承部231的第二端部231b的把持构件30以自平面部16a分开的方式移动。由此,把持构件30从图16所示的第二位置移动到图17所示的第一位置。此外,在把持构件30处于图17所示的第一位置的情况下,若使操作线20相对于护套主体11沿着长度轴线O1后退,则支承部231的第一端部231a沿着引导槽117后退,并且以自平面部16a分开的方式移动。随之,固定在支承部231的第二端部231b的把持构件30以接近平面部16a的方式移动。由此,把持构件30从图17所示的第一位置移动到图16所示的第二位置。另外,由于支承部231的第一端部231a固定在操作线20的顶端,因此防止了在第一端部231a于引导槽117内移动时支承部231将第一端部231a作为中心地转动的状况。
在本实施方式的引导线把持器具3中,也能够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引导线把持器具1相同的效果。此外,由于把持构件30能够维持着把持构件30的抵接面30s和外周面16的平面部16a大致平行的状态地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因此能够在抵接面30s和平面部16a的平面相互之间更可靠地把持引导线W。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8和图19说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图1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引导线把持器具4的顶端侧的右侧视图。图19是表示引导线把持器具4的把持构件30的动作的图。另外,对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引导线把持器具1相同的结构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引导线把持器具4在把持构件相对于顶端构件不是进行转动动作而是相对地进行平移动作这一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引导线把持器具1有所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线把持器具4的支承部331形成为棒状且是字母L形,其具有第一端部331a和与第一端部331a相反的那一侧的第二端部331b。操作线20的顶端利用焊接等众所周知的手段固定在第一端部331a。第二端部331b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承部主体32的第二端部32b同样地固定于把持构件30。引导线把持器具4的顶端构件212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顶端构件12不同,不具有贯通孔12h,未与支承部331直接连接。采用这样的结构,操作线20和把持构件30能够沿着长度轴线O1相对于顶端构件212相对地移动。
此外,把持构件30构成为通过操作线20和把持构件30沿着长度轴线O1相对于顶端构件212相对地前进和后退而在图19所示的第一位置和图18所示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具体地讲,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把持构件30处于图18所示的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把持构件30的抵接面30s以与顶端构件212的外周面16的平面部16a大致平行的方式配置。抵接面30s与平面部16a之间的间隔被设定为引导线W的外径以下。由此,能够利用抵接面30s和外周面16把持引导线W。在把持构件30处于图18所示的第二位置的情况下,若使操作线20相对于护套主体11沿着长度轴线O1前进,则把持构件30与操作线20一同沿着长度轴线O1前进。此时,把持构件30维持着抵接面30s与平面部16a大致平行的状态地沿着长度轴线O1前进。在使操作线20前进直到抵接面30s与外周面16之间的间隔成为能够将引导线W插入到这两个面之间的程度的大小、更详细地讲是直到抵接面30s的基端30b与平面部16a之间的间隔大于引导线W的外径时,把持构件30移动到图19所示的第一位置。此外,在把持构件30处于图19所示的第一位置的情况下,若使操作线20相对于护套主体11沿着长度轴线O1后退,则把持构件30与操作线20一同沿着长度轴线O1后退。此时,把持构件30维持着抵接面30s与平面部16a大致平行的状态地沿着长度轴线O1后退。由此,把持构件30从图19所示的第一位置移动到图18所示的第二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的引导线把持器具4中,也能够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引导线把持器具1相同的效果。
(第五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20~图21说明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图2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引导线把持器具5的顶端侧的右侧视图。图21是沿着图20中的XXI-XXI线的剖面图。另外,对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引导线把持器具1或者第四实施方式的引导线把持器具4相同的结构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引导线把持器具5与第四实施方式的引导线把持器具4相比,把持构件的形状有所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线把持器具5的把持构件130形成为弯曲的板状。把持构件13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把持构件30同样地具有周缘被顶端130a、基端130b、第一侧端130c及第二侧端130d包围的抵接面130s。此外,引导线把持器具5的顶端构件312在于外周面16未设置平面部16a这一点上与第四实施方式的引导线把持器具4的顶端构件212有所不同。即,顶端构件312的从沿着长度轴线O1的方向看到的外形成为圆形。如图21所示,把持构件130以仿效该顶端构件312的从沿着长度轴线O1的方向看到的外形的方式弯曲。
此外,如图21所示,在把持构件130的抵接面130s设有凹部(第二凹部)134。凹部134在横截面中凹陷,并沿着长度轴线O1延伸。具体地讲,凹部134以沿着长度轴线O1相对于抵接面130s凹入的方式形成。凹部134从抵接面130s的顶端130a延伸到基端130b,凹部134的与长度轴线O1垂直的截面的形状沿着长度轴线O1为恒定。凹部134在从沿着长度轴线O1的方向观看时形成为朝向自顶端构件312的外周面16的分开的方向凸出的大致半圆形状。凹部134被设定为能够供引导线W嵌入的尺寸。
在引导线把持器具5中使把持构件13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动作与第四实施方式的引导线把持器具4相同。
采用这样的结构,在利用把持构件130的抵接面130s和顶端构件312的外周面16把持引导线W时,在抵接面130s的凹部134和外周面16之间夹持引导线W。由于利用凹部134限制了引导线W的移动,因此沿着沿长度轴线O1形成的凹部134配置引导线W。即,引导线W沿着长度轴线O1配置。因而,能够容易地使引导线W的轴线与长度轴线O1平行,能够在该状态下把持引导线W。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引导线把持器具5中,也能够起到与第四实施方式的引导线把持器具4相同的效果。
另外,凹部134的从沿着长度轴线O1的方向看到的形状并不限于朝向自顶端构件312的外周面16分开的方向凸出的大致半圆形状。凹部134的从沿着长度轴线O1的方向看到的形状也可以是朝向自外周面16分开的方向凸出的任意的曲线形状。此外,凹部134的从沿着长度轴线O1的方向看到的形状既可以是朝向自顶端构件312的外周面16分开的方向凸出的三角形状、梯形形状,或者也可以是矩形形状。
此外,在上述的第四实施方式和第五实施方式中,是使操作线和把持构件相对于顶端构件移动,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将顶端构件以能够相对于护套主体沿着长度轴线进退的方式设置,使顶端构件相对于操作线和顶端构件移动,该操作线和顶端构件相对于护套主体固定。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替换以及其他的变更。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上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利用会合法容易地导入到管腔脏器内的引导线把持器具。
附图标记说明
1、2、3、4、5、引导线把持器具;10、护套;11、护套主体;12、12A、12B、12C、212、312、顶端构件;16、外周面;20、操作线(线状构件);30、130、把持构件;31、131、231、331、支承部;40、操作部;100、内窥镜;O1、长度轴线;O2、O3、轴线;W、引导线。

Claims (8)

1.一种引导线把持器具,其中,
该引导线把持器具包括:
护套,其中心轴线沿着长度轴线延伸;
线状构件,其沿着所述长度轴线从所述护套的基端部延伸到所述护套的顶端部;
操作部,其设在所述线状构件的基端部,用于使所述线状构件沿着所述长度轴线移动;
把持构件,其具有周缘被顶端、基端以及在所述顶端和所述基端之间延伸的一对侧端包围的抵接面,该把持构件在沿着所述长度轴线的方向上延伸;以及
支承部,其连结于所述线状构件的顶端部,并固定于所述一对侧端中的一个侧端,
所述抵接面与所述护套的所述顶端部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为了将引导线从所述一对侧端中的另一个侧端收纳于所述间隙或者从所述间隙放出引导线而在所述抵接面的所述顶端、所述基端及所述一对侧端中的另一个侧端开放,
通过与所述线状构件和所述支承部的移动相应地使所述把持构件移动到与所述外周面相对的位置,从而在所述抵接面和所述外周面之间把持配置于所述间隙的引导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导线把持器具,其中,
所述把持构件在所述抵接面与所述护套的所述顶端部之间的间隔大于所述引导线的外径的第一位置和所述抵接面与所述外周面之间的间隔为所述引导线的外径以下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自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引导线把持器具,其中,
所述外周面具有作为与所述长度轴线平行的平面的平面部,
在所述把持构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构成为在所述抵接面和所述平面部之间夹持所述引导线。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引导线把持器具,其中,
所述外周面的在横截面中凹陷的第一凹部沿着所述长度轴线延伸,
在所述把持构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构成为在所述抵接面和所述第一凹部之间夹持所述引导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引导线把持器具,其中,
所述第一凹部具有底部和从所述底部朝向所述外周面延伸的一对侧部,
所述一对侧部之间的间隔构成为随着从所述护套的顶端朝向基端去而变小。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引导线把持器具,其中,
所述抵接面的在横截面中凹陷的第二凹部沿着所述长度轴线延伸,
在所述把持构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构成为在所述第二凹部和所述外周面之间夹持所述引导线。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引导线把持器具,其中,
所述护套具有:管状的护套主体,其沿着所述长度轴线延伸;以及管状的顶端构件,其在所述护套主体的顶端沿着所述长度轴线设置,该顶端构件具有比所述护套主体高的刚度,并构成所述护套的顶端部,
所述支承部以能够将轴线作为中心地相对于所述顶端构件转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顶端构件,该轴线与同所述长度轴线大致正交的方向平行,
所述把持构件构成为,通过与所述线状构件相对于所述护套进行的相对移动相应地使所述支承部相对于所述顶端构件转动,从而所述把持构件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引导线把持器具,其中,
所述线状构件和所述把持构件构成为沿着所述长度轴线相对于所述护套的顶端部相对地移动,
所述把持构件构成为通过所述线状构件和所述把持构件沿着所述长度轴线相对于所述护套的顶端部相对地前进和后退而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CN201780088028.7A 2017-03-10 2017-03-10 引导线把持器具 Active CN11038179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7/009736 WO2018163410A1 (ja) 2017-03-10 2017-03-10 ガイドワイヤ把持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81798A true CN110381798A (zh) 2019-10-25
CN110381798B CN110381798B (zh) 2021-10-15

Family

ID=634484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88028.7A Active CN110381798B (zh) 2017-03-10 2017-03-10 引导线把持器具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701498B2 (zh)
EP (1) EP3593699A1 (zh)
JP (1) JP6707711B2 (zh)
CN (1) CN110381798B (zh)
WO (1) WO2018163410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43753A (zh) * 2020-10-13 2022-04-15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牵引器具、牵引系统、缝合线的牵引方法以及缝合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30676B (zh) 2017-06-15 2022-07-29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引导管
US11812932B2 (en) * 2018-10-16 2023-11-14 Gyrus Acmi, Inc. Guidewire locking device
CN110575603A (zh) * 2019-10-14 2019-12-17 苏州法兰克曼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可视功能的导丝输送装置
US12053195B2 (en) * 2020-09-18 2024-08-06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Method and device of inserting treatment device into hollow organ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91303A1 (en) * 2000-04-17 2002-07-11 Takashi Ootawara Endoscope and endoscope system thereof
JP2005230446A (ja) * 2004-02-23 2005-09-02 Olympus Corp ガイドワイヤ式カプセル内視鏡装置
CN1678234A (zh) * 2002-08-30 2005-10-05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医疗处理系统、内窥镜系统、内窥镜插入操作程序及内窥镜装置
CN2889157Y (zh) * 2005-04-05 2007-04-18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用插入部以及内窥镜系统
CN101175445A (zh) * 2004-12-31 2008-05-07 埃弗森路易斯德阿尔梅达·阿蒂方 位于在瘘-乳头切开术中应用于乳头上方穿孔的Artifon导管中的结构配置
US20090281384A1 (en) * 2006-09-15 2009-11-12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Endoscope and endoscope system
JP2011030764A (ja) * 2009-07-31 2011-02-17 Toshiro Iizuka 内視鏡用フード
CN102188220A (zh) * 2010-03-02 2011-09-21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操作线束连结装置及内窥镜
CN103429174A (zh) * 2012-03-13 2013-12-04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内窥镜用处理器具
CN103429135A (zh) * 2011-06-01 2013-12-04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内窥镜
WO2014199759A1 (ja) * 2013-06-11 2014-12-18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内視鏡用処置具
JP2015217016A (ja) * 2014-05-15 2015-12-07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処置具用アダプタおよび手術用マニピュレータ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507491A1 (en) * 2002-05-28 2005-02-23 Emphasys Medical, Inc. Implantable bronchial isolation devices and lung treatment methods
US9757103B2 (en) 2014-10-29 2017-09-12 Olympus Corporation Method for inserting endoscopic device into hollow organ
JP6682763B2 (ja) 2015-02-03 2020-04-15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内視鏡用処置具
JP7250688B2 (ja) * 2017-03-03 2023-04-03 ボストン サイエンティフィック サイムド,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装置先端部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91303A1 (en) * 2000-04-17 2002-07-11 Takashi Ootawara Endoscope and endoscope system thereof
CN1678234A (zh) * 2002-08-30 2005-10-05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医疗处理系统、内窥镜系统、内窥镜插入操作程序及内窥镜装置
JP2005230446A (ja) * 2004-02-23 2005-09-02 Olympus Corp ガイドワイヤ式カプセル内視鏡装置
CN101175445A (zh) * 2004-12-31 2008-05-07 埃弗森路易斯德阿尔梅达·阿蒂方 位于在瘘-乳头切开术中应用于乳头上方穿孔的Artifon导管中的结构配置
CN2889157Y (zh) * 2005-04-05 2007-04-18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用插入部以及内窥镜系统
US20090281384A1 (en) * 2006-09-15 2009-11-12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Endoscope and endoscope system
JP2011030764A (ja) * 2009-07-31 2011-02-17 Toshiro Iizuka 内視鏡用フード
CN102188220A (zh) * 2010-03-02 2011-09-21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操作线束连结装置及内窥镜
CN103429135A (zh) * 2011-06-01 2013-12-04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内窥镜
CN103429174A (zh) * 2012-03-13 2013-12-04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内窥镜用处理器具
WO2014199759A1 (ja) * 2013-06-11 2014-12-18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内視鏡用処置具
JP2015217016A (ja) * 2014-05-15 2015-12-07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処置具用アダプタおよび手術用マニピュレータシステム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43753A (zh) * 2020-10-13 2022-04-15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牵引器具、牵引系统、缝合线的牵引方法以及缝合方法
CN114343753B (zh) * 2020-10-13 2024-03-29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牵引器具、牵引系统、缝合线的牵引方法以及缝合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8163410A1 (ja) 2019-07-25
EP3593699A1 (en) 2020-01-15
JP6707711B2 (ja) 2020-06-10
US11701498B2 (en) 2023-07-18
WO2018163410A1 (ja) 2018-09-13
CN110381798B (zh) 2021-10-15
US20190365206A1 (en) 2019-1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81798A (zh) 引导线把持器具
AU2018204304B2 (en) Vascular treatment device
US10492663B2 (en) Endoscope provided with raising base
JP5629043B1 (ja) 生検システム
US20160213398A1 (en) Ultrasound needle guide apparatus
US9233227B2 (en) Operating member
EP2896352A1 (en) Endoscope
KR102539348B1 (ko) 혈관내 촬상 카테터 및 그 사용 방법
JP2007111541A (ja) 内視鏡装置と内視鏡用接続装置
JP6266755B2 (ja) 内視鏡用外科手術装置、処置具、及びガイド部材
JPWO2016136080A1 (ja) 内視鏡用穿刺針
US9295455B2 (en) Biopsy system and biopsy method
JP2015501685A (ja) ニューロバスキュラーアクセスシステムおよびデバイス
JP2017213367A5 (ja) 内視鏡の処置具駆動ホイールハウジング
CN111437016A (zh) 一种旋转式医用内窥镜下注射装置
JP6346941B2 (ja) 内視鏡用外科手術装置及び外套管
JP6218642B2 (ja) 挿入機器
EP3106078B1 (en) Over-tube device for endoscopes
EP1900332A1 (en) Endoscope device
EP3278739A1 (en) Biopsy system and treatment instrument
US10016123B2 (en) Method of inserting treatment tool
US12053174B2 (en) Endoscope system, curved needle delivery system, and curved needle delivery method
WO2013109624A2 (en) Probe-based confocal laser endomicroscopy
FR3100122A1 (fr) Système d’échantillonnage en temps réel
WO2013125475A1 (ja) 生検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