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65899A - 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65899A
CN110365899A CN201910638428.1A CN201910638428A CN110365899A CN 110365899 A CN110365899 A CN 110365899A CN 201910638428 A CN201910638428 A CN 201910638428A CN 110365899 A CN110365899 A CN 1103658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ooting
image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charge
conversion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63842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65899B (zh
Inventor
西岳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ma Yasushi
Nik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ma Yasush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ma Yasushi filed Critical Ama Yasushi
Priority to CN201910638428.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365899B/zh
Publication of CN1103658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658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658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658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2Coatings
    • H01L27/14621Colour filter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25Optical elements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the device
    • H01L27/14627Microlens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5/00Circuitry of solid-state image sensors [SSIS]; Control thereof
    • H04N25/10Circuitry of solid-state image sensors [SSIS]; Control thereof for transforming different wavelengths into image signals
    • H04N25/11Arrangement of colour filter arrays [CFA]; Filter mosaics
    • H04N25/13Arrangement of colour filter arrays [CFA]; Filter mosa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lter elements
    • H04N25/134Arrangement of colour filter arrays [CFA]; Filter mosa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lter elements based on three different wavelength filter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5/00Circuitry of solid-state image sensors [SSIS]; Control thereof
    • H04N25/40Extracting pixel data from image sensors by controlling scanning circuits, e.g. by modifying the number of pixels sampled or to be sampl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5/00Circuitry of solid-state image sensors [SSIS]; Control thereof
    • H04N25/70SSIS architectures; Circuits associated therewi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5/00Circuitry of solid-state image sensors [SSIS]; Control thereof
    • H04N25/70SSIS architectures; Circuits associated therewith
    • H04N25/76Addressed sensors, e.g. MOS or CMOS sensors
    • H04N25/77Pixel circuitry, e.g. memories, A/D converters, pixel amplifiers, shared circuits or shared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5/00Circuitry of solid-state image sensors [SSIS]; Control thereof
    • H04N25/70SSIS architectures; Circuits associated therewith
    • H04N25/79Arrangements of circuitry being divided between different or multiple substrates, chips or circuit boards, e.g. stacked image sens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67Camera operation mode switching, e.g. between still and video, sport and normal or high- and low-resolution mode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子设备。通过使以不同拍摄条件下拍摄的多个图像显示在显示部上,确认与拍摄条件的变更对应的图像变化。包括:拍摄部(20),排列有多个以第一拍摄条件进行拍摄的第一拍摄元件(拍摄元件(100)的一部分拍摄元件)和以不同于第一拍摄条件的第二拍摄条件进行拍摄的第二拍摄元件(与拍摄元件(100)的一部分拍摄元件不同的拍摄元件),并输出根据入射到第一拍摄元件的被摄体像而生成的第一图像数据和根据入射到第二拍摄元件的被摄体像而生成的第二图像数据;以及控制部(71),在显示部(50)上显示利用第一图像数据表示的第一图像和利用第二图像数据表示的第二图像,并进行提示以便能够选择第一图像数据和第二图像数据的记录方式。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
本申请是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13/076507、国际申请日为2013年9月30日、国家申请号为201380073725.7、发明名称为“电子设备、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以及控制程序”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设备、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以及控制程序。
背景技术
提出有如下电子设备,其包括层叠了背面照射型拍摄芯片和信号处理芯片而成的拍摄元件(以下将该拍摄元件称为层叠型拍摄元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层叠型拍摄元件以如下方式层叠:按汇集了多个像素而成的块单位,经由微凸块连接背面照射型拍摄芯片和信号处理芯片。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4936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以往的包括层叠型拍摄元件的电子设备中,按多个块单位拍摄而取得图像的提案不多,包括层叠型拍摄元件的电子设备的使用便利性还不够。
在本发明的方式中,其目的在于,通过使在不同拍摄条件下拍摄到的多个图像显示在显示部上,确认与拍摄条件的变更对应的图像变化。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第1方式,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拍摄部,排列有多个以第一拍摄条件进行拍摄的第一拍摄元件和以不同于第一拍摄条件的第二拍摄条件进行拍摄的第二拍摄元件,并输出根据入射到第一拍摄元件的被摄体像而生成的第一图像数据和根据入射到第二拍摄元件的被摄体像而生成的第二图像数据;以及控制部,在显示部上显示由所述第一图像数据表示的第一图像和由所述第二图像数据表示的第二图像,并进行提示以便能够选择所述第一图像数据的记录方式和所述第二图像数据的记录方式。
根据本发明的第2方式,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所述电子设备具有拍摄部,所述拍摄部排列有多个以第一拍摄条件进行拍摄的第一拍摄元件和以不同于第一拍摄条件的第二拍摄条件进行拍摄的第二拍摄元件,并输出根据入射到第一拍摄元件的被摄体像而生成的第一图像数据和根据入射到第二拍摄元件的被摄体像而生成的第二图像数据,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在显示部上显示由所述第一图像数据表示的第一图像和由所述第二图像数据表示的第二图像,并进行提示以便能够选择所述第一图像数据的记录方式和所述第二图像数据的记录方式。
根据本发明的第3方式,提供一种控制程序,使具有拍摄部的电子设备的控制装置执行处理,所述拍摄部排列有多个以第一拍摄条件进行拍摄的第一拍摄元件和以不同于第一拍摄条件的第二拍摄条件进行拍摄的第二拍摄元件,并输出根据入射到第一拍摄元件的被摄体像而生成的第一图像数据和根据入射到第二拍摄元件的被摄体像而生成的第二图像数据,所述处理为:在显示部上显示由所述第一图像数据表示的第一图像和由所述第二图像数据表示的第二图像,并进行提示以便能够选择所述第一图像数据的记录方式和所述第二图像数据的记录方式。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方式,通过使以不同拍摄条件下拍摄到的多个图像显示在显示部上,能够确认与拍摄条件的变更对应的图像变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拍摄元件的剖视图。
图2是说明拍摄芯片的像素排列和单位组的图。
图3是与拍摄芯片的单位组对应的电路图。
图4是表示拍摄元件的功能构成的框图。
图5是表示各块中的排列图案的图。
图6是表示作为电子设备的一例的数码照相机的概略构成的横截面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数码照相机的构成的框图。
图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数码照相机的显示部的图。
图9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系统控制部执行的拍摄动作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显示面的显示例的图。
图1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显示面的显示例的图。
图1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显示面的显示例的图。
图1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显示面的显示例的图。
图1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数码照相机的显示部的图。
图15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系统控制部执行的拍摄动作的流程图。
图1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显示面的显示例的图。
图1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显示面的显示例的图。
图18是第三实施方式的数码照相机的图像处理部和系统控制部的功能框图。
图19是表示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显示部和第二显示部上显示图像的情况下的显示例的图。
图20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中的显示面的显示例的图。
图21是表示进行了第五实施方式中的电子变焦的情况下的显示面51D的显示例的图。
图22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中的显示面的显示例的图。
图23是表示第七实施方式中的显示面的显示例的图。
图24是表示第八实施方式中的闪光灯的发光定时和电荷蓄积的定时的时序图。
图25是表示第九实施方式的拍摄装置和电子设备的构成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此。另外,在附图中,为了说明实施方式,存在放大或强调一部分地记载等适当变更比例地来表现的情况。此外,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中,作为电子设备的例子,以可换镜头式的数码照相机为例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拍摄元件100的剖视图。拍摄元件100记载于本申请的申请人的日本申请号为2012-139026号的在先申请中。拍摄元件100包括:输出与入射光对应的像素信号的拍摄芯片113、处理从拍摄芯片113输出的像素信号的信号处理芯片111以及存储在信号处理芯片111中处理的像素信号的存储芯片112。拍摄芯片113、信号处理芯片111以及存储芯片112被层叠,且拍摄芯片113和信号处理芯片111通过铜等具有导电性的凸块109相互电连接。另外,信号处理芯片111和存储芯片112通过铜等具有导电性的凸块109相互电连接。
如图示的坐标轴所示,入射光主要朝向Z轴正方向入射。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拍摄芯片113中,将入射光入射的一侧的面称为背面。另外,如坐标轴所示,将与Z轴正交的纸面左方向设为X轴正方向,将与Z轴和X轴正交的纸面面前方向设为Y轴正方向。在以后的几个图中,以图1的坐标轴为基准表示坐标轴以理解各个图的方向。
拍摄芯片113的一个例子是背面照射型的MOS(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图像传感器。PD(photoconductor diode:光电导二极管)层106配置于布线层108的背面侧。PD层106二维地配置,并具有蓄积与入射光相应的电荷的多个光电导二极管(Photodiode;以下称为PD。)104以及与PD104对应设置的晶体管105。
在PD层106上的入射光的入射侧,隔着钝化膜103设置了彩色滤光片102。彩色滤光片102是使可见光中的特定波长区域通过的滤光片。该彩色滤光片102具有透射相互不同的波长区域的多个种类,并与各个PD104对应地具有特定的排列。将在后面说明彩色滤光片102的排列。彩色滤光片102、PD104以及晶体管105的组形成一个像素。
在彩色滤光片102上的入射光的入射侧,与各个像素对应地设置微型透镜101。微型透镜101朝向对应的PD104对入射光进行聚光。
布线层108具有向信号处理芯片111传输来自PD层106的像素信号的布线107。布线107可以为多层,另外,也可以设置无源元件和有源元件。在布线层108的表面上配置多个凸块109。这些多个凸块109与在与信号处理芯片111对置的面上设置的多个凸块109对位。而且,通过将拍摄芯片113和信号处理芯片111加压等,对位的凸块109被彼此接合而电连接。
同样地,在信号处理芯片111和存储芯片112的相互对置的面上配置多个凸块109。这些凸块109相互对位。而且,通过将信号处理芯片111和存储芯片112加压等,对位的凸块109被彼此接合而电连接。
此外,凸块109间的接合不限于利用固相扩散的铜凸块接合,也可以采用利用焊接熔融的微凸块结合。另外,凸块109例如相对于后述的一个单位组设置一个左右即可。因此,凸块109的大小也可以大于PD104的间距。另外,也可以是,在排列有像素的像素区域(图2所示的像素区域113A)以外的周边区域中,一并设置比与像素区域对应的凸块109大的凸块。
信号处理芯片111具有将分别设置在正面和背面上的电路相互连接的TSV(Through-Silicon Via:硅贯通电极)110。TSV110设置在周边区域。另外,也可以是,TSV110设置在拍摄芯片113的周边区域、存储芯片112。
图2是说明拍摄芯片113的像素排列和单位组的图。在图2中,特别示出从背面侧观察拍摄芯片113的情况。在拍摄芯片113中,将排列有像素的区域称为像素区域(拍摄区域)113A。在像素区域113A中呈矩阵状地排列有2000万个以上的像素。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相邻的4个像素×4个像素共16个像素形成一个单位组131。图2中的格子线表示相邻的像素被分组并形成单位组131的概念。形成单位组131的像素的数量不限于此,既可以是1000个左右,例如32个像素×64个像素,也可以是1000个以上或1000个以下。
如像素区域113A的部分放大图所示,单位组131在上下左右将4个所谓的拜耳排列内包,所述拜耳排列由绿色像素Gb、Gr、蓝色像素B以及红色像素R这4个像素构成。绿色像素是具有绿色滤光片作为彩色滤光片102的像素,并接受入射光中的绿色波段的光。同样地,蓝色像素是具有蓝色滤光片作为彩色滤光片102的像素并接受蓝色波段的光。红色像素是具有红色滤光片作为彩色滤光片102的像素并接受红色波段的光。
图3是与拍摄芯片113的单位组对应的电路图。在图3中,代表性地用虚线包围的矩形表示与一个像素对应的电路。此外,以下说明的各晶体管的至少一部分与图1的晶体管105对应。
如上所述,单位组131由16个像素形成。与各个像素对应的16个PD104分别与传输晶体管302连接。被供给传输脉冲的TX布线307与各传输晶体管302的栅极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TX布线307相对于16个传输晶体管302共用连接。
各传输晶体管302的漏极与对应的各复位晶体管303的源极连接,并且传输晶体管302的漏极与各复位晶体管303的源极间的所谓浮动扩散FD(电荷检测部)与放大晶体管304的栅极连接。各复位晶体管303的漏极与被供给电源电压的Vdd布线310连接。各复位晶体管303的栅极与被供给复位脉冲的复位布线306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复位布线306相对于16个复位晶体管303共用连接。
各个放大晶体管304的漏极与被供给电源电压的Vdd布线310连接。另外,各个放大晶体管304的源极与对应的各个选择晶体管305的漏极连接。被供给选择脉冲的解码器布线308与各个选择晶体管305的栅极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解码器布线308相对于16个选择晶体管305分别独立地设置。而且,各个选择晶体管305的源极与共用的输出布线309连接。负载电流源311向输出布线309供给电流。即,相对于选择晶体管305的输出布线309由源极跟随器形成。此外,负载电流源311既可以设置在拍摄芯片113一侧,也可以设置在信号处理芯片111一侧。
在这里,说明从电荷的蓄积开始到蓄积结束后的像素输出为止的流程。通过复位布线306向复位晶体管303施加复位脉冲。与此同时,通过TX布线307向传输晶体管302施加传输脉冲。由此,PD104和浮动扩散FD的电位被复位。
当传输脉冲的施加被解除时,PD104将接受的入射光转换成电荷并蓄积。之后,当在未施加复位脉冲的状态下再次施加传输脉冲时,向浮动扩散FD传输蓄积在PD104中的电荷。由此,浮动扩散FD的电位从复位电位成为电荷蓄积后的信号电位。然后,当通过解码器布线308向选择晶体管305施加选择脉冲时,浮动扩散FD的信号电位的变动经由放大晶体管304和选择晶体管305传给输出布线309。利用这样的电路的动作,与复位电位和信号电位对应的像素信号从单位像素向输出布线309输出。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形成单位组131的16个像素,复位布线306和TX布线307共用。即,分别针对全部16个像素同时施加复位脉冲和传输脉冲。因此,形成单位组131的全部像素在相同的定时开始电荷蓄积,并在相同的定时结束电荷蓄积。但是,与蓄积的电荷对应的像素信号通过向各个选择晶体管305依次施加选择脉冲而选择性地向输出布线309输出。另外,复位布线306、TX布线307、输出布线309按单位组131独立设置。
通过按这种方式以单位组131为基准构成电路,能够按单位组131控制电荷蓄积时间。换句话说,能够在单位组131间使不同的电荷蓄积时间的像素信号分别输出。进一步说,通过在使一方单位组131进行一次电荷蓄积期间,使另一方单位组131重复多次电荷蓄积而每次使像素信号输出,从而也能够在这些单位组131间以不同的帧率输出动画用的各帧。
图4是表示拍摄元件100的功能构成的框图。模拟的多路选择器(multiplexer)411依次选择形成单位组131的16个PD104。而且,多路选择器411使16个PD104各自的像素信号向与该单位组131对应地设置的输出布线309输出。多路选择器411与PD104一起形成在拍摄芯片113上。
经由多路选择器411输出的模拟信号的像素信号由形成于信号处理芯片111的放大器412放大。而且,由放大器412放大的像素信号通过形成于信号处理芯片111的进行相关二重取样(CDS:Correlated Double Sampling)、模拟/数字(Analog/Digital)转换的信号处理电路413来进行相关二重取样的信号处理,并且进行A/D转换(从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的转换)。通过像素信号在信号处理电路413中被进行相关二重取样的信号处理,降低了像素信号的噪声。被A/D转换的像素信号被传递给多路分解器(demultiplexer)414,并存储在与各个像素对应的像素存储器415中。多路分解器414和像素存储器415形成在存储芯片112中。
运算电路416对保存在像素存储器415中的像素信号进行处理,并传递给后级的图像处理部。运算电路416既可以设置在信号处理芯片111,也可以设置在存储芯片112。此外,在图4中示出1个单位组131的连接,实际上这些连接按单位组131存在且并联地动作。但是,运算电路416也可以不按单位组131存在。例如,也可以是,一个运算电路416一边依次参照与各个单位组131对应的像素存储器415的值一边按序处理。
如上所述,与各个单位组131对应地设置有输出布线309。拍摄元件100层叠有拍摄芯片113、信号处理芯片111以及存储芯片112。因此,通过使用在这些输出布线309中使用了凸块109的芯片间的电连接,能够进行布线而不在面方向上加大各芯片。
接着,说明设定在拍摄元件100的像素区域113A(参照图2)中的块。在本实施方式中,拍摄元件100的像素区域113A被分割为多个块。多个块定义为每一个块至少包含一个单位组131。各块中,以分别不同的控制参数来控制各块所包含的像素。也就是说,在某个块所包含的像素组和另一个块所包含的像素组中,取得控制参数不同的像素信号。作为控制参数,例如可以列举电荷的蓄积时间或蓄积次数、帧率、增益、间除率(像素间除率)、将像素信号相加的相加行数或相加列数(像素相加数量)、数字化的位数等。并且,控制参数也可以是取得来自像素的图像信号后的图像处理中的参数。
在这里,电荷的蓄积时间是指PD104开始电荷的蓄积到结束的时间。该电荷蓄积时间也称为曝光时间或快门速度(shutter speed)。另外,电荷的蓄积次数是指每单位时间PD104蓄积电荷的次数。另外,帧率是指表示在动画中每单位时间处理(显示或记录)的帧数的值。帧率的单位用fps(Frames Per Second:帧每秒)表示。帧率越高,动画中的被摄体(即被拍摄的对象物)的移动变得越流畅。
另外,增益是指放大器412的增益率(放大率)。通过变更该增益,能够变更ISO感光度。该ISO感光度是由ISO(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胶卷的规格,表示胶卷能够记录何种程度弱的光。但是,一般来说,表达拍摄元件100的灵敏度的情况下也使用ISO感光度。在该情况下,ISO感光度是表示拍摄元件100捕捉光的能力的值。当提高增益时,ISO感光度也提高。例如,当将增益加倍时,电信号(像素信号)也加倍,即使入射光的光量是一半也能够成为适当的亮度。但是,当提高增益时,由于电信号所包含的噪声也被放大,噪声变多。
另外,间除率是指在预定区域中不进行像素信号的读出的像素数相对于全部像素数的比例。例如,预定区域的间除率为0的情况下,意味着从该预定区域内的全部像素读出像素信号。另外,在预定区域的间除率为0.5的情况下,意味着从该预定区域内的一半像素读出像素信号。具体而言,在单位组131为拜耳排列的情况下,在垂直方向上每隔开一个拜耳排列的单位,即按像素单位计每次两个像素(每2行)交替地设定读出像素信号的像素和不读出的像素。此外,当进行像素信号读出的间除时,图像的分辨率降低。但是,由于在拍摄元件100中配置有2000万以上像素,即使例如以间除率0.5来进行间除,也能够以1000万以上像素来显示图像。因此,可认为对使用者(拍摄者)来说无法觉察到分辨率的降低。
另外,相加行数是指在将垂直方向上相邻的像素的像素信号相加的情况下,该相加的垂直方向上的像素的数量(行数)。另外,相加列数是指在将水平方向上相邻的像素的像素信号相加的情况下,该相加的水平方向上的像素的数量(列数)。这种相加处理例如在运算电路416中进行。通过运算电路416进行将垂直方向或水平方向上相邻的预定数的像素的像素信号相加的处理,达到与以预定的间除率进行间除而读出像素信号的处理相同的效果。此外,也可以是,在上述相加处理中,通过将相加值除以运算电路416相加得到的行数或列数而算出平均值。
另外,数字化的位数是指在信号处理电路413在A/D转换中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时的位数。数字信号的位数越多,越更详细地表现亮度或颜色变化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蓄积条件是指与拍摄元件100中的电荷蓄积相关的条件。具体而言,蓄积条件是指上述控制参数中的电荷的蓄积时间或蓄积次数、帧率以及增益。由于帧率可根据电荷的蓄积时间、蓄积次数变化,帧率也包含于蓄积条件。另外,根据增益,适当曝光的光量变化,根据适当曝光的光量,电荷的蓄积时间或蓄积次数也可变化。因此,增益包含于蓄积条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拍摄条件是指与被摄体的拍摄相关的条件。具体而言,拍摄条件是指包含上述蓄积条件的控制参数。拍摄条件除了用于控制拍摄元件100的控制参数(例如电荷的蓄积时间或蓄积次数、帧率、增益)之外,也包含用于控制来自拍摄元件100的信号读出的控制参数(例如间除率、将像素信号相加的相加行数或相加列数)、用于处理来自拍摄元件100的信号的控制参数(例如数字化的位数、用于后述图像处理部30执行图像处理的控制参数)。
图5是表示各块中的排列图案的图。图5所示的排列图案是像素区域113A被分割为4个拍摄区域(第一拍摄区域、第二拍摄区域、第三拍摄区域以及第四拍摄区域)的排列图案。在该排列图案中,在像素区域113A中,由4的倍数的列往前3列之前的列(4m-3)中的奇数行(2n-1)的块、4的倍数的列往前1列之前的列(4m-1)中的偶数行(2n)的块构成第一拍摄区域。另外,在像素区域113A中,由4的倍数的列往前2列之前的列(4m-2)中的奇数行(2n-1)的块、4的倍数的列(4m)中的偶数行(2n)的块构成第二拍摄区域。另外,在像素区域113A中,由4的倍数的列往前1列之前的列(4m-1)中的奇数行(2n-1)的块、4的倍数的列往前3列之前的列(4m-3)中的偶数行(2n)的块构成第三拍摄区域。另外,在像素区域113A中,由4的倍数的列(4m)中的奇数行(2n-1)的块、4的倍数的列往前2列之前的列(4m-2)中的偶数行(2n)的块构成第四拍摄区域。m和n是正的整数(m=1、2、3、...,n=1、2、3、...)。
此外,在图5中,为了容易看清每个拍摄区域的块的配置,在像素区域113A中设定了较少数量的块,但也可以在像素区域113A中设定数量多于图5所示的块数量的块。
在这种排列图案的情况下,第一拍摄区域、第二拍摄区域、第三拍摄区域以及第四拍摄区域分别均匀地配置在像素区域(拍摄区域)113A中。另外,第一拍摄区域、第二拍摄区域、第三拍摄区域以及第四拍摄区域的面积分别相同。但是,第一拍摄区域、第二拍摄区域、第三拍摄区域以及第四拍摄区域既可以在像素区域113A中分别整面地配置,也可以在像素区域113A中不是分别均匀地配置。另外,第一拍摄区域、第二拍摄区域、第三拍摄区域以及第四拍摄区域的面积也可以不分别相同。
在图5所示的排列图案的情况下,由于第一拍摄区域、第二拍摄区域、第三拍摄区域以及第四拍摄区域分别配置于不同的位置(也就是说,各拍摄区域的位置错位),分别不同的被摄体像入射在第一拍摄区域、第二拍摄区域、第三拍摄区域以及第四拍摄区域中。因此,利用在第一拍摄区域、第二拍摄区域、第三拍摄区域以及第四拍摄区域的每一个中生成的图像数据表示的图像是不同的被摄体像。但是,第一拍摄区域、第二拍摄区域、第三拍摄区域以及第四拍摄区域在像素区域113A中分别整面地配置。因此,利用在第一拍摄区域、第二拍摄区域、第三拍摄区域以及第四拍摄区域的每一个中生成的图像数据表示的图像对使用者来说看起来是相同的被摄体像。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设置于第一拍摄区域的各像素的各拍摄元件(光电转换元件及其附属的电路)称为第一拍摄元件,将设置于第二拍摄区域的各像素的各拍摄元件称为第二拍摄元件,将设置于第三拍摄区域的各像素的各拍摄元件称为第三拍摄元件,将设置于第四拍摄区域的各像素的各拍摄元件称为第四拍摄元件。即,拍摄元件100分为多个第一拍摄元件、多个第二拍摄元件、多个第三拍摄元件以及多个第四拍摄元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拍摄元件、第二拍摄元件、第三拍摄元件以及第四拍摄元件分别以不同的拍摄条件来拍摄。将第一拍摄元件的拍摄条件称为第一拍摄条件,将第二拍摄元件的拍摄条件称为第二拍摄条件,将第三拍摄元件的拍摄条件称为第三拍摄条件,将第四拍摄元件的拍摄条件称为第四拍摄条件。
图6是表示作为电子设备的一例的数码照相机1的概略构成的横截面图。本实施方式的数码照相机1包括透镜部10和照相机机体2。透镜部10是更换式透镜。在照相机机体2上设置有用于安装透镜部10的机体侧安装部80A。另外,在透镜部10中设置有与机体侧安装部80A对应的透镜侧安装部80B。使用者通过接合机体侧安装部80A和透镜侧安装部80B,将透镜部10安装在照相机机体2上。当透镜部10安装在照相机机体2上时,设置在机体侧安装部80A上的电接点81A与设置在透镜侧安装部80B上的电接点81B电连接。
透镜部10包括拍摄光学系统11、光圈14以及透镜驱动控制装置15。在拍摄光学系统11中包含透镜11a、变焦用透镜11b以及对焦用透镜11c。透镜驱动控制装置15具有透镜侧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存储器以及驱动控制电路。透镜驱动控制装置15经由电接点81A、81B与照相机机体2侧的系统控制部70电连接而进行与透镜部10所包括的拍摄光学系统11的光学特性相关的透镜信息的发送、用于驱动变焦用透镜11b、对焦用透镜11c以及光圈14的控制信息的接收。
为了进行拍摄光学系统11的焦点调节,透镜驱动控制装置15的透镜侧CPU基于从系统控制部70发送来的控制信息,使驱动控制电路执行焦用透镜11c的驱动控制。为了进行变焦调节,透镜驱动控制装置15的透镜侧CPU基于从系统控制部70发送来的控制信息,使驱动控制电路执行变焦用透镜11b的驱动控制。光圈14沿着拍摄光学系统11的光轴配置。为了调整光量和模糊量,光圈14在光轴中心形成开口直径可变的开口。为了进行光圈14的开口直径调节,透镜驱动控制装置15的透镜侧CPU基于从系统控制部70发送来的控制信息,使驱动控制电路执行光圈14的驱动控制。
照相机机体2包括拍摄部20、图像处理部30、显示部50、存储部60以及系统控制部70。拍摄部20具有拍摄元件100。从透镜部10的拍摄光学系统11射出的光束入射到拍摄元件100。拍摄元件100将入射的光束光电转换而生成拍摄元件的各像素的像素信号(像素信号包含于图像数据。)。由各像素的像素信号构成的RAW数据(RAW数据也包含于图像数据)被从拍摄部20传输给图像处理部30。图像处理部30对由各像素的像素信号构成的RAW数据实施各种图像处理,并生成预定的文件格式(例如JPEG(Joint Photographic Experts Group:联合图像专家小组)格式等)的图像数据。显示部50显示图像处理部30生成的图像数据。存储部60存储图像处理部30生成的图像数据。
此外,有时将“图像数据”称为“图像信号”。另外,在图像中包含静止图像、动画以及实时取景图像。实时取景图像是将在图像处理部30生成的图像数据依次输出给显示部50并显示在显示部50上的图像。实时取景图像用于使用者确认由拍摄部20拍摄到的被摄体的图像。实时取景图像也称为预览图或预览图像。
系统控制部70控制数码照相机1的整体处理和动作。此外,在以下的图7中说明系统控制部70的处理和动作的详细情况以及照相机机体2内的构成的详细情况。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数码照相机1的构成的框图。如图7所示,数码照相机1包括照相机机体2和透镜部10。如上所述,透镜部10是相对于照相机机体2可拆装的更换式透镜。因此,数码照相机1也可以不包括透镜部10。但是,透镜部10也可以与数码照相机1一体构成。透镜部10在与照相机机体2连接的状态下,将来自被摄体的光束向拍摄部20引导。
如上所述,透镜部10具有透镜驱动控制装置15(参照图6)。另外,透镜部10具有作为拍摄光学系统11的多个透镜组,即透镜11a、变焦用透镜11b以及对焦用透镜11c。透镜驱动控制装置15在透镜部10与照相机机体2连接的情况下,将存储在存储器中的透镜信息发送给照相机机体2的系统控制部70。另外,透镜驱动控制装置15在透镜部10与照相机机体2连接的情况下,接收从系统控制部70发送来的控制信息。透镜驱动控制装置15基于控制信息进行变焦用透镜11b、对焦用透镜11c以及光圈14的驱动控制。
如图7所示,照相机机体2包括拍摄部20、图像处理部30、工作存储器40、显示部50、操作部55、记录部60、系统控制部70以及闪光灯90。
拍摄部20具有拍摄元件100和驱动部21。驱动部21是按照来自系统控制部70的指示控制拍摄元件100的驱动的控制电路。在这里,驱动部21通过控制分别向复位晶体管303和传输晶体管302施加复位脉冲和传输脉冲的定时(或定时的周期),从而控制作为控制参数的电荷的蓄积时间或蓄积次数。另外,驱动部21通过控制分别向复位晶体管303、传输晶体管302以及选择晶体管305施加复位脉冲、传输脉冲以及选择脉冲的定时(或定时的周期),从而控制帧率。另外,驱动部21通过设定施加复位脉冲、传输脉冲以及选择脉冲的像素从而控制间除率。
另外,驱动部21通过控制放大器412的增益(也称为增益率、放大率。),从而控制拍摄元件100的ISO感光度。另外,驱动部21通过向运算电路416发送指示,从而设定将像素信号相加的相加行数或相加列数。另外,驱动部21通过向信号处理电路413发送指示,从而设定数字化的位数。并且,驱动部21在拍摄元件100的像素区域(拍摄区域)113A中以块单位设定区域。这样,驱动部21承担使拍摄元件100以按多个块以不同的拍摄条件来拍摄、并输出像素信号的拍摄元件控制部的功能。系统控制部70对驱动部21进行块的位置、形状、范围等的指示。
拍摄元件100将来自拍摄元件100的像素信号向图像处理部30传递。图像处理部30将工作存储器40作为工作区,对由各像素的像素信号构成的RAW数据实施各种图像处理,并生成预定文件格式(例如JPEG格式等)的图像数据。图像处理部30执行以下的图像处理。例如,图像处理部30通过对在拜耳排列中得到的信号进行颜色信号处理(色调补正)而生成RGB图像信号。另外,图像处理部30对RGB图像信号进行白平衡调整、锐度调整、伽马校正、灰阶调整等图像处理。另外,图像处理部30根据需要进行以预定的压缩格式(JPEG格式、MPEG(Moving Pictures Experts Group/Motion Pictures Experts Group:动态图像专家组)格式等)压缩的处理。图像处理部30将生成的图像数据向记录部60输出。另外,图像处理部30将生成的图像数据向显示部50输出。
图像处理部30在进行图像处理时参照的参数也包含于控制参数(拍摄条件)。例如,颜色信号处理(色调补正)、白平衡调整、灰阶调整、压缩率等参数包含于控制参数。根据电荷的蓄积时间等从拍摄元件100读出的信号发生变化,根据该信号的变化,进行图像处理时参照的参数也发生变化。图像处理部30按块单位设定不同的控制参数,并基于这些控制参数执行颜色信号处理等图像处理。
图像处理部30提取从拍摄部20按时序得到的多个帧中的每个预定定时的帧。或者,图像处理部30废弃从拍摄部20按时序得到的多个帧中的每个预定定时的帧。由此,由于能够减少数据量,能够减轻后级处理的负载。另外,图像处理部30基于从拍摄部20按时序得到的多个帧,算出在各帧间插补的一个或多个帧。然后,图像处理部30在各帧间追加算出的一个或多个帧。由此,在动画播放时,能够播放更流畅地移动的动画。另外,虽然驱动部21被构成为控制间除率,但是不限于这样的构成。例如,虽然驱动部21从全部像素读出像素信号,图像处理部30或运算电路416也可以通过废弃读出的像素信号中的预定像素信号,从而控制间除率。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图像处理部30包括图像生成部31。图像生成部31通过对RAW数据实施各种图像处理从而生成图像数据,所述RAW数据由从拍摄部20输出的各像素的像素信号构成。图像生成部31基于由第一拍摄区域的像素信号构成的RAW数据生成第一图像数据,基于由第二拍摄区域的像素信号构成的RAW数据生成第二图像数据,基于由第三拍摄区域的像素信号构成的RAW数据生成第三图像数据,基于由第四拍摄区域的像素信号构成的RAW数据生成第四图像数据。
工作存储器40在图像处理部30进行图像处理时暂时存储图像数据等。显示部50显示在拍摄部20拍摄的图像(静止图像、动画、实时取景图像)或各种信息。该显示部50具有例如液晶显示面板等显示面(显示面板)51。在显示部50的显示面51上形成有触摸面板(选择部)52。触摸面板52在使用者进行菜单的选择等操作时,向系统控制部70输出表示使用者触摸的位置的信号。
操作部55是由使用者操作的释放开关(在静止图像的拍摄时按下的开关)、动画开关(在动作的拍摄时按下的开关)以及各种操作开关等。该操作部55向系统控制部70输出与使用者的操作相应的信号。记录部60具有可安装存储卡等存储介质的卡槽。记录部60在安装于卡槽的记录介质中存储在图像处理部30中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各种数据。另外,记录部60具有内部存储器。记录部60也可在内部存储器中记录在图像处理部30中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各种数据。
系统控制部70控制数码照相机1的整体处理和动作。该系统控制部70具有机体侧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在本实施方式中,系统控制部70将拍摄元件100(拍摄芯片113)的拍摄面(像素区域113A)划分为多个块,在块间用不同的电荷蓄积时间(或电荷蓄积次数)、帧率、增益来取得图像。因此,系统控制部70对驱动部21指示块的位置、形状、范围以及各块用的蓄积条件。
另外,系统控制部70以在块间不同的间除率、将像素信号相加的相加行数或相加列数以及数字化的位数来取得图像。因此,系统控制部70对驱动部21指示各块用的拍摄条件(间除率、将像素信号相加的相加行数或相加列数以及数字化的位数)。另外,图像处理部30以在块间不同的拍摄条件(颜色信号处理、白平衡调整、灰阶调整、压缩率等控制参数)执行图像处理。因此,系统控制部70向图像处理部30指示各块用的拍摄条件(颜色信号处理、白平衡调整、灰阶调整、压缩率等控制参数)。
另外,系统控制部70将在图像处理部30中生成的图像数据记录在记录部60中。另外,系统控制部70通过向显示部50输出在图像处理部30中生成的图像数据,使图像显示在显示部50上。另外,系统控制部70通过读出记录在记录部60中的图像数据并向显示部50输出,使图像显示在显示部50上。作为显示在显示部50上的图像,包含静止图像、动画以及实时取景图像。
另外,系统控制部70通过向透镜驱动控制装置15输出控制信息,使透镜驱动控制装置15执行对焦用透镜11c的驱动控制和光圈14的驱动控制。此外,系统控制部70通过机体侧CPU基于控制程序执行处理来实现。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系统控制部70包括控制部71、选择部72、设定部73以及分割部74。控制部71向显示部50输出由图像生成部31生成的图像数据,进行使图像显示在显示部50的显示面51上的控制。另外,控制部71进行使预先设定的菜单图像(参照图8)显示在显示部50的显示面51上的控制。
选择部72进行如下控制:根据使用者对触摸面板52的触摸操作,选择4个显示区域(第一显示区域511、第二显示区域512、第三显示区域513以及第四显示区域514)中的任一个。另外,设定部73进行如下控制:根据使用者对触摸面板52的触摸操作或自动地设定拍摄条件(包含蓄积条件)。在这里,设定部73可在拍摄元件100的全部像素区域113A中设定相同的拍摄条件。另外,设定部73可在图5所示的各拍摄区域(第一拍摄区域、第二拍摄区域、第三拍摄区域以及第四拍摄区域)中设定不同的拍摄条件。另外,设定部73进行如下控制:以预先决定的拍摄条件或根据使用者的操作而变更的拍摄条件,使拍摄元件100进行拍摄。另外,如图5所示,分割部74进行将拍摄元件100的像素区域113A分割为第一拍摄区域、第二拍摄区域、第三拍摄区域以及第四拍摄区域的处理。
闪光灯90是进行拍摄时发光(闪光)的发光装置。闪光灯90基于来自系统控制部70的指示信号以预定的光量发光。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数码照相机1的显示部50的图。如图8所示,显示部50具有显示面51。显示面51设置有图像显示区域510和操作按钮显示区域520。图像显示区域510是显示利用在拍摄部20生成的图像数据所示的图像的区域。在图像显示区域510中显示例如静止图像、动态图像以及实时取景图像。操作按钮显示区域520是显示用于使用者设定拍摄条件等的菜单图像520M的区域。图像显示区域510和操作按钮显示区域520设置在一个显示面51内。
图像显示区域510被分割为多个显示区域从而能够显示多个图像。例如,分割为4个显示区域,从而显示利用拍摄部20生成的4个图像数据来表示的各图像。将4个显示区域中的左上显示区域称为第一显示区域511。将4个显示区域中的右上显示区域称为第二显示区域512。将4个显示区域中的左下显示区域称为第三显示区域513。将4个显示区域中的右下显示区域称为第四显示区域514。
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第一显示区域511、第二显示区域512、第三显示区域513以及第四显示区域514是分别具有相同显示面积的显示区域。另外,第一显示区域511、第二显示区域512、第三显示区域513以及第四显示区域514也可以是分别具有不同显示面积的显示区域。例如,第一显示区域的显示面积也可以大于第二显示区域的显示面积。第一显示区域的显示面积也可以大于第三显示区域的显示面积。第一显示区域的显示面积也可以大于第四显示区域的显示面积。第二显示区域的显示面积也可以大于第一显示区域的显示面积。第二显示区域的显示面积也可以大于第三显示区域的显示面积。第二显示区域的显示面积也可以大于第四显示区域的显示面积。第三显示区域的显示面积也可以大于第一显示区域的显示面积。第三显示区域的显示面积也可以大于第二显示区域的显示面积。第三显示区域的显示面积也可以大于第四显示区域的显示面积。第四显示区域的显示面积也可以大于第一显示区域的显示面积。第四显示区域的显示面积也可以大于第二显示区域的显示面积。第四显示区域的显示面积也可以大于第三显示区域的显示面积。
第一显示区域511是显示利用在图5所示第一拍摄区域中生成的图像数据所表示的图像(将该图像称为第一图像。)的区域。第二显示区域512是显示利用在图5所示第二拍摄区域中生成的图像数据所表示的图像(将该图像称为第二图像。)的区域。第三显示区域513是显示利用在图5所示第三拍摄区域中生成的图像数据所表示的图像(将该图像称为第三图像。)的区域。第四显示区域514是显示利用在图5所示第四拍摄区域中生成的图像数据所表示的图像(将该图像称为第四图像。)的区域。如上所述,由于图5所示的第一拍摄区域、第二拍摄区域、第三拍摄区域以及第四拍摄区域整面、均匀地配置在像素区域113A中,所以第一图像、第二图像、第三图像以及第四图像在外观方面看起来是相同的被摄体的图像。但是,如上所述,图5所示的第一拍摄区域、第二拍摄区域、第三拍摄区域以及第四拍摄区域以分别不同的拍摄条件拍摄。因此,被摄体的亮度、被摄体的抖动、动画中的被摄体的移动流畅度等根据拍摄条件而变化。
此外,第一图像包含第一实时取景图像、第一静止图像以及第一动画。另外,第二图像包含第二实时取景图像、第二静止图像以及第二动画。另外,第三图像包含第三实时取景图像、第三静止图像以及第三动画。另外,第四图像包含第四实时取景图像、第四静止图像以及第四动画。
显示部50包括触摸面板52。触摸面板52设置在显示面51上。在触摸面板52中,第一触摸区域511a形成为重叠在第一显示区域511上。另外,第二触摸区域512a形成为重叠在第二显示区域512上。另外,第三触摸区域513a形成为重叠在第三显示区域513上。另外,第四触摸区域514a形成为重叠在第四显示区域514上。第一触摸区域511a、第二触摸区域512a、第三触摸区域513a以及第四触摸区域514a检测出被使用者按压(被触摸)时,向系统控制部70输出表示被按压的位置(哪一个触摸区域)的检测信号。
操作按钮显示区域520设置在图像显示区域510的附近。在操作按钮显示区域520中显示用于使用者选择显示区域、设定拍摄条件和拍摄模式等的菜单图像520M。在菜单图像520M中包含选择按钮图像521、ISO感光度按钮图像522、快门速度按钮图像523、图片控制按钮图像524以及拍摄模式按钮图像525。选择按钮图像521用于使用者选择分别显示在第一显示区域、第二显示区域、第三显示区域以及第四显示区域中的第一图像、第二图像、第三图像以及第四图像中的任一个的情况下。ISO感光度按钮图像522用于使用者设定ISO感光度(即增益)的情况下。快门速度按钮图像523用于使用者设定快门速度(即曝光时间)的情况下。此外,快门速度与电荷的蓄积时间对应。图片控制按钮图像524用于使用者设定(调整)画面风格、色度、对比度等图像特性的情况下。拍摄模式按钮图像525用于使用者选择是手动设定拍摄条件还是自动设定拍摄条件的情况下。
在触摸面板52中,触摸区域521a形成为重叠在选择按钮图像521上。触摸区域522a形成为重叠在ISO感光度按钮图像522上。触摸区域523a形成为重叠在快门速度按钮图像523上。触摸区域524a形成为重叠在图片控制按钮图像524上。触摸区域525a形成为重叠在拍摄模式按钮图像525上。当检测出触摸区域521a、触摸区域521a、触摸区域521a以及触摸区域525a被使用者按压(被触摸)时,向系统控制部70输出表示被按压的位置(哪一个触摸区域)的检测信号。
接着,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数码照相机1的静止图像拍摄动作。图9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系统控制部70执行的拍摄动作的流程图。另外,图10、图11、图12以及图1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显示面51的显示例的图。
在图9所示的处理中,向数码照相机1接通电源后,当使用者为了开始拍摄而进行操作部55等的操作时,分割部74在拍摄元件100的像素区域113A中,分割并设定为图5所示的多个拍摄区域(第一拍摄区域、第二拍摄区域、第三拍摄区域以及第四拍摄区域)。另外,设定部73针对分割部74设定的第一拍摄区域、第二拍摄区域、第三拍摄区域以及第四拍摄区域设定预先决定的标准拍摄条件(步骤S1)。例如,设定部73设定ISO感光度(“100”)、快门速度(“1/2秒”)等作为针对第一拍摄区域的标准拍摄条件。另外,设定部73设定ISO感光度(“200”)、快门速度(“1/100秒”)等作为针对第二拍摄区域的标准拍摄条件。另外,设定部73设定ISO感光度(“400”)、快门速度(“1/500秒”)等作为针对第三拍摄区域的标准拍摄条件。另外,设定部73设定ISO感光度(“800”)、快门速度(“1/1000秒”)等作为针对第四拍摄区域的标准拍摄条件。
接着,系统控制部70开始拍摄动作(步骤S2)。当开始拍摄时,控制部71使第一实时取景图像显示在显示面51的第一显示区域511上,所述第一实时取景图像通利用在拍摄元件100的第一拍摄区域生成的第一图像数据来表示。控制部71使第二实时取景图像显示在显示面51的第二显示区域512上,所述第二实时取景图像利用在拍摄元件100的第二拍摄区域生成的第二图像数据来表示。控制部71使第三实时取景图像显示在显示面51的第三显示区域513上,所述第三实时取景图像利用在拍摄元件100的第三拍摄区域生成的第三图像数据来表示。控制部71使第四实时取景图像显示在显示面51的第四显示区域514上,所述第四实时取景图像利用在拍摄元件100的第四拍摄区域生成的第四图像数据来表示(步骤S3)。在图10所示的例子中,在第一显示区域511、第二显示区域512、第三显示区域513以及第四显示区域514中分别显示了表示瀑布的实时取景图像的第一实时取景图像、第二实时取景图像、第三实时取景图像以及第四实时取景图像。第一拍摄区域、第二拍摄区域、第三拍摄区域以及第四拍摄区域以分别不同的拍摄条件进行了拍摄。因此,在第一显示区域511、第二显示区域512、第三显示区域513以及第四显示区域514中分别显示了被摄体的亮度、被摄体(移动的移动被摄体)的抖动、对比度等不同的实时取景图像。
使用者能够比较分别显示在图像显示区域510的第一显示区域511、第二显示区域512、第三显示区域513以及第四显示区域514上的第一实时取景图像、第二实时取景图像、第三实时取景图像以及第四实时取景图像,确认由拍摄条件的不同导致的图像的不同。而且,使用者在选择第一实时取景图像、第二实时取景图像、第三实时取景图像以及第四实时取景图像中的任一个的情况下,用手指触摸选择按钮图像521(即触摸区域521a)。由此,成为可选择显示区域的状态,即触摸面板52的4个触摸区域(触摸区域511a、触摸区域512a、触摸区域513a以及触摸区域514a)成为可检测出触摸操作的状态。之后,使用者通过用手指触摸4个显示区域(第一显示区域511、第二显示区域512、第三显示区域513以及第四显示区域514)中的任一个,选择一个显示区域。触摸面板52向系统控制部70输出与使用者触摸的触摸区域对应的检测信号。
选择部72基于来自触摸面板52的检测信号,识别由使用者选择的显示区域。在图11、图12以及图13所示的例子中,由使用者选择了第一显示区域511。选择部72判定是否由使用者选择了第一显示区域511、第二显示区域512、第三显示区域513以及第四显示区域514中的任一个(步骤S4)。在判定为由使用者选择了第一显示区域511、第二显示区域512、第三显示区域513以及第四显示区域514中的任一个的情况下,选择部72设定由使用者选择的显示区域(在图11中为第一显示区域511)(步骤S5)。具体而言,选择部72对驱动部21输出指示信号,所述指示信号指示与由使用者选择的显示区域对应的块的位置等。
使用者可变更选择的显示区域(即第一拍摄区域、第二拍摄区域、第三拍摄区域以及第四拍摄区域中的任一个)中的拍摄条件。选择部72判定是否由使用者变更了拍摄条件(步骤S6)。在选择部72判定为由使用者变更了拍摄条件的情况下,设定变更的拍摄条件(步骤S7)。
例如,在使用者设定ISO感光度作为第一显示区域511的拍摄条件的情况下,触摸ISO感光度按钮图像522(即触摸区域522a)。触摸面板52向系统控制部70输出与使用者触摸的触摸区域522a对应的检测信号。如图11所示,控制部71使多个ISO感光度的值显示在ISO感光度按钮图像522的旁边。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作为ISO感光度,显示了“100”“200”“400”“800”“1600”。设定部73在触摸面板52中以与ISO感光度的各个值的区域重叠的方式重新设定触摸区域。使用者触摸ISO感光度的值中的任一个。触摸面板52向系统控制部70输出与使用者触摸的触摸区域对应的检测信号。设定部73设定由使用者触摸的ISO感光度的值。具体而言,设定部73向驱动部21输出指示信号,所述指示信号指示与使用者选择的ISO感光度相应的增益。
另外,在使用者设定快门速度(电荷蓄积时间)作为第一显示区域511的拍摄条件的情况下,也进行与ISO感光度的设定相同的操作。即,使用者在设定快门速度作为拍摄条件的情况下,触摸快门速度按钮图像523(即触摸区域523a)。触摸面板52向系统控制部70输出与使用者触摸的触摸区域523a对应的检测信号。控制部71使多个快门速度的值显示在快门速度按钮图像523的旁边。使用者触摸快门速度的值中的任一个。设定部73设定由使用者触摸的快门速度的值。具体而言,设定部73向驱动部21输出指示信号,所述指示信号指示由使用者选择的快门速度。
另外,在使用者设定图片控制作为第一显示区域511的拍摄条件的情况下,触摸图片控制按钮图像524(即触摸区域524a)。触摸面板52向系统控制部70输出与使用者触摸的触摸区域524a对应的检测信号。如图12所示,控制部71使多个图片控制的种类显示在图片控制按钮图像524的旁边。在图12所示的例子中,作为图片控制的种类,显示了“标准”“中性”(neutral)“风景”“鲜艳”。此外,“标准”是图像处理部30调整为被摄体的轮廓强度、对比度、亮度、颜色的浓度等没有偏差的标准图像。“中性”是图像处理部30忠实再现被摄体固有的灰阶、色调,并调整为最接近实物的被摄体的图像。“风景”是图像处理部30以高灰阶将自然风景、街道等调整为有立体感的图像。“鲜艳”是图像处理部30将被摄体的轮廓、对比度调整为强调的颜色鲜明的图像。
设定部73在触摸面板52中以与图片控制的种类的区域重叠的方式重新设定触摸区域。使用者触摸图片控制的种类的任一种。触摸面板52向系统控制部70输出与使用者触摸的触摸区域对应的检测信号。设定部73设定使用者触摸的图片控制的种类。具体而言,设定部73向图像处理部30输出指示信号,所述指示信号指示由使用者选择的图片控制的种类。
另外,在使用者设定拍摄模式作为第一显示区域511的拍摄条件的情况下,触摸拍摄模式按钮图像525(即触摸区域525a)。触摸面板52向系统控制部70输出与使用者触摸的触摸区域525a对应的检测信号。如图13所示,控制部71使“P”“S”“A”“M”显示在拍摄模式按钮图像525的旁边。此外,“P”意思是P模式(程序自动),是以适当曝光的方式自动地决定光圈值和快门速度的模式。“S”意思是S模式(快门优先模式),是相对于使用者选择的快门速度,决定会成为适当曝光的光圈值的模式。“A”意思是A模式(光圈优先模式),相对于使用者选择的光圈值,自动地决定成为适当曝光的快门速度的模式。“M”意思是M模式(手动模式),是使用者选择光圈值、快门速度的模式。此外,如上所述,虽然系统控制部70(设定部73)可设定按拍摄区域113A的块而不同的拍摄条件,但不能按块设定光圈值,而针对拍摄区域113A整个面进行设定。
设定部73在触摸面板52中以与拍摄模式的种类的区域重叠的方式重新设定触摸区域。使用者触摸拍摄模式的种类的任一个。触摸面板52向系统控制部70输出与使用者触摸的触摸区域对应的检测信号。设定部73设定由使用者触摸的拍摄模式的种类。而且,设定部73在选择了“P”“S”“A”中的任一个的情况下,自动地决定光圈值和快门速度的至少任一个从而适当曝光。设定部73在决定了快门速度的情况下,向驱动部21输出指示快门速度的指示信号。另外,设定部73在决定了光圈值的情况下,向透镜驱动控制装置15输出与光圈值对应的控制信息。
驱动部21接收指示信号,所述指示信号以块单位指示由使用者选择的第一显示区域511所对应的第一拍摄区域。另外,驱动部21接收指示信号,所述指示信号指示由使用者选择的拍摄条件。响应于此,驱动部21驱动拍摄部20,从而在与第一显示区域511对应的块中以指示的拍摄条件(快门速度、ISO感光度)拍摄。另外,图像处理部30接收指示信号,所述指示信号指示由使用者选择的拍摄条件。响应于此,图像处理部30基于指示的拍摄条件(白平衡、灰阶、色调补正等控制参数),对第一拍摄区域的RAW数据执行图像处理。另外,透镜驱动控制装置15基于来自系统控制部70的控制信息进行光圈14的开口直径调节。
当按这种方式变更第一拍摄区域的拍摄条件时,显示于第一显示区域511的第一实时取景图像发生变化。例如,当提高ISO感光度时,即使被摄体为少的光量,也能较亮地拍摄。另外,第一实时取景图像的暗的部分变亮。另外,当提高快门速度时,运动着的被摄体的抖动变少。
这样,使用者通过选择第一显示区域511、第二显示区域512、第三显示区域513以及第四显示区域514中的任一个,并设定选择的显示区域中的拍摄条件,从而能够确认根据拍摄条件的变更而发生变化的实时取景图像。在该情况下,使用者选择的拍摄条件有时并不是适合于适当曝光的条件。但是,使用者也能够认识到由于拍摄条件的变更而曝光过度或曝光不足。另外,使用者能够认识到当变更怎样的拍摄条件时实时取景图像怎样变化。因此,使用者通过在进行拍摄前变更拍摄条件,能够在确认多个实时取景图像后进行拍摄。
重复执行以上的步骤S1至S7的处理,直到使用者对操作部55的释放开关进行半按操作(步骤S8)。此外,在图10、图11、图12以及图13中,说明了使用者选择4个显示区域中的第一显示区域511的情况,但是在使用者选择第二显示区域512、第三显示区域513以及第四显示区域514的情况下也进行同样的处理。
此外,虽然在图10、图11、图12以及图13中未图示,作为使用者可设定的每个区域的拍摄条件,不限于ISO感光度、快门速度以及图片控制。例如,也可以构成为,上述帧率、间除率、将像素信号相加的相加行数或相加列数、数字化的位数等也可设定作为每个显示区域的拍摄条件。另外,也可以构成为,颜色信号处理、白平衡调整、灰阶调整、压缩率等参数也可设定作为每个显示区域的拍摄条件。
系统控制部70判定是否进行了释放开关的半按操作(SW1的操作)(步骤S8)。半按操作用作使拍摄准备开始的指示。此外,虽然在图8中未图示,系统控制部70执行自动地进行焦点调节的自动对焦(AF)的控制等。
接着,系统控制部70判定是否进行了释放开关的全按操作(SW2的操作)(步骤S9)。在判定为进行了全按操作的情况下,设定部73进行使拍摄元件100执行拍摄的拍摄处理(步骤S10)。此外,将基于步骤S10中的全按操作的拍摄称为正式拍摄。在本实施方式中,拍摄部20基于在步骤S5中由选择部72最后设定的显示区域(实时取景图像)中的拍摄条件,对拍摄元件100的像素区域(拍摄区域)113A进行正式拍摄。另外,控制部71控制为将针对像素区域(拍摄区域)113A正式拍摄而成的图像(静止图像)显示在图像显示区域510的全部区域中。由此,使用者能够以大显示区域确认拍摄了怎样的图像。
此外,使用图9、图10、图11、图12以及图13说明了静止图像的拍摄动作,但动画的拍摄动作也通过相同的处理来实现。在该情况下,在各显示区域(第一显示区域511、第二显示区域512、第三显示区域513以及第四显示区域514)中,分别显示在各拍摄区域(第一拍摄区域、第二拍摄区域、第三拍摄区域以及第四拍摄区域)中用不同的拍摄条件(例如帧率)拍摄而成的动画。另外,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在操作按钮显示区域520中显示用于设定帧率的按钮。另外,在该情况下,控制部71也将针对像素区域(拍摄区域)113A正式拍摄而成的动画显示在图像显示区域510的全部区域中。
如以上说明地,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包括:拍摄部20,排列有多个用第一拍摄条件进行拍摄的第一拍摄元件(拍摄元件100的一部分拍摄元件)和用不同于第一拍摄条件的第二拍摄条件进行拍摄的第二拍摄元件(与拍摄元件100的一部分拍摄元件不同的拍摄元件),并输出根据入射到第一拍摄元件的被摄体像而生成的第一图像数据和根据入射到第二拍摄元件的被摄体像而生成的第二图像数据;以及控制部71,在显示部50上显示利用第一图像数据表示的第一图像(例如显示在第一显示区域511中的图像)和利用第二图像数据表示的第二图像(例如显示在第二显示区域512中的图像),并进行提示以便能够选择第一图像数据和第二图像数据的记录方式。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确认与拍摄条件的变更对应的多个图像的变化。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均为实时取景图像,并包括选择第一图像数据和第二图像数据的记录方式的选择部72,拍摄部20用选择部72选择的记录方式所对应的拍摄条件来进行正式拍摄。根据这样的构成,在开始静止图像或动画的正式拍摄前,能够在确认用不同的拍摄条件拍摄而成的多个实时取景图像后再进行正式拍摄。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由于选择部72具有形成于显示部50的触摸面板52,能够用简易的操作选择实时取景图像。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包括将拍摄部20的多个拍摄元件分割为至少第一拍摄元件和第二拍摄元件的分割部74。根据这样的构成,控制部71能够使至少两个以上实时取景图像显示在显示部50上。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分割部74在拍摄部20的拍摄区域113A中分别全面地配置多个第一拍摄元件和第二拍摄元件。根据这样的构成,拍摄部20能够拍摄为对使用者来说看起来相同的被摄体像的多个实时取景图像。因此,使用者能够容易地确认由拍摄条件的不同导致的针对被摄体像的实时取景图像的不同。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包括设定第一拍摄条件和第二拍摄条件的设定部73。根据这样的构成,不仅是预先决定的拍摄条件,也可以用由使用者选择的拍摄条件来进行拍摄。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设定部73使帧率、增益、曝光时间中的至少一个不同,作为拍摄条件。根据这样的构成,使用者能够按多个拍摄区域(多个实时取景图像)使帧率、增益、曝光时间(快门速度)不同而使实时取景图像变化,并在确认变化的实时取景图像后进行拍摄。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设定部73使白平衡、灰阶、色调补正中的至少一个不同作为拍摄条件。根据这样的构成,使用者能够按多个拍摄区域(多个实时取景图像)使白平衡、灰阶、色调补正不同而使实时取景图像变化,并在确认变化的实时取景图像后进行拍摄。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设定部73也可以构成为:以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亮度成为相同的方式,根据曝光时间(快门速度)和增益(ISO感光度)中的任一方的变更,变更曝光时间和增益中的另一方。具体而言,设定部73以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成为相同的适当亮度的方式,当在第一拍摄区域或第二拍摄区域中延长曝光时间时降低增益,当缩短曝光时间时提高增益。根据这样的构成,使用者能够事前确认由会成为相同亮度的不同曝光时间和增益的组合导致的图像的不同。
此外,如图7所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数码照相机1作为电子设备的一例。但是,电子设备不限定于数码照相机1,例如也可以由具备拍摄功能的智能手机、移动电话、个人电脑等设备来构成。另外,在图7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数码照相机1中,显示部50也可以是设置在电子设备外部的构成。在该情况下,在系统控制部70和显示部50的每一个上设置以有线或无线收发信号(图像数据或控制信号等)的通信部。另外,图像处理部30和系统控制部70也可以一体构成。在该情况下,具有一个机体侧CPU的系统控制部通过基于控制程序执行处理,从而承担图像处理部30的功能和系统控制部70的功能。
<第二实施方式>
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图像显示区域510中的各显示区域(第一显示区域511、第二显示区域512、第三显示区域513以及第四显示区域514)的拍摄条件(包含蓄积条件)设为相同的条件,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将各显示区域分割为多个区域,并按分割的区域设定不同的拍摄条件(包含蓄积条件)。
图1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数码照相机1的显示部50A的图。如图14所示,与图8所示显示面51同样地,显示部50A的显示面51A设置有图像显示区域510A和操作按钮显示区域520。图像显示区域510A是显示用拍摄部20拍摄的图像,即静止图像、动画、以及实时取景图像的区域。另外,操作按钮显示区域520是显示用于使用者设定拍摄条件等的菜单的区域。
图像显示区域510A被分割为4个显示区域(第一显示区域516、第二显示区域517、第三显示区域518、第四显示区域519)。此外,第一显示区域516、第二显示区域517、第三显示区域518以及第四显示区域519分别相当于图8所示的第一显示区域511、第二显示区域512、第三显示区域513以及第四显示区域514。在各显示区域516、517、518、519内,设定有多个块B(i,j)。在图14所示的例子中,关于块B(i,j),在各显示区域516、517、518、519中,在水平方向(图14的横向)上设定了8个块(i=1,2,3,4,5,6,7,8),在垂直方向(图14的纵向)上设定了6个块(j=1,2,3,4,5,6)。也就是说,各显示区域516、517、518、519被分割为8×6个(=48个)块。
触摸面板52设置在显示面51A上。此外,虽然在图14中未图示,与图8所示的情况同样地,在触摸面板52中,第一触摸区域516a形成为重叠在第一显示区域516上。另外,第二触摸区域517a形成为重叠在第二显示区域517上。另外,第三触摸区域518a形成为重叠在第三显示区域518上。另外,第四触摸区域519a形成为重叠在第四显示区域519上。当各触摸区域516a、517a、518a、519a检测出受使用者按压(被触摸)时,向系统控制部70输出表示被按压的位置(哪一个触摸区域)的检测信号。
第一触摸区域516a与多个块B(i,j)对应地分为多个触摸区域P(i,j)。同样地,第二触摸区域517a、第二触摸区域518a以及第四触摸区域519a也分别与多个块B(i,j)对应地分为多个触摸区域P(i,j)。当各触摸区域P(i,j)检测出受使用者按压(被触摸)时,向系统控制部70输出表示被按压的位置(哪一个触摸区域)的检测信号。此外,在图14所示的显示面51A中,对与图8所示的显示面51相同的构成赋予同一标号而省略重复说明。
接着,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数码照相机1的拍摄动作。图15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系统控制部70执行的拍摄动作的流程图。另外,图16和图1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显示面51A的显示例的图。此外,数码照相机1可拍摄静止图像和动画,说明拍摄静止图像的情况。
由于图15所示的步骤S1至S5的处理与图9所示的步骤S1至S5的处理相同,省略重复的说明。使用者选择第一显示区域516、第二显示区域517、第三显示区域518以及第四显示区域519的任一个后(步骤S4,参照S5),可选择所选择的一个显示区域内的区域。在使用者选择一个显示区域内的区域的情况下,通过用手指触摸设定在该显示区域内的块B(i,j)(或用手指连续移动),以块单位选择显示区域内的区域。触摸面板52向系统控制部70输出与使用者触摸的触摸区域P(i,j)对应的检测信号。
选择部72基于来自触摸面板52的检测信号,识别由使用者选择的区域。在图16所示的例子中,由使用者选择了第一显示区域516。另外,由使用者选择了第一显示区域516内的区域516A。该区域516A是瀑布后的背景区域(图16中的画有白线的区域)。具体而言,区域516A是由块B(3,1)、B(4,1)、B(5,1)、B(6,1)、B(7,1)、B(8,1)、B(4,2)、B(5,2)、B(6,2)、B(7,2)、B(8,2)、B(5,3)、B(6,3)、B(7,3)、B(8,3)、B(6,4)、B(7,4)、B(8,4)构成的区域。
选择部72判定使用者是否选择了区域(步骤S11)。判定为使用者选择了区域的情况下,选择部72设定使用者选择的区域516A(步骤S12)。具体而言,选择部72对驱动部21输出指示信号,所述指示信号指示由使用者选择的块的位置等。
使用者可变更选择的显示区域(即第一拍摄区域、第二拍摄区域、第三拍摄区域以及第四拍摄区域中的任一个)中的拍摄条件。另外,使用者也可变更选择的显示区域内的区域中的拍摄条件。选择部72判定是否由使用者变更了拍摄条件(步骤S14)。在选择部72判定为由使用者变更了拍摄条件的情况下,设定变更的拍摄条件(步骤S15)。
例如,在使用者设定ISO感光度作为第一显示区域516的区域516A的拍摄条件的情况下,触摸ISO感光度按钮图像522(即触摸区域522a)。触摸面板52向系统控制部70输出与使用者触摸的触摸区域522a对应的检测信号。如图16所示,控制部71使多个ISO感光度的值显示在ISO感光度按钮图像522的旁边。设定部73在触摸面板52中以与ISO感光度的各个值的区域重叠的方式重新设定触摸区域。使用者触摸ISO感光度的值中的任一个。触摸面板52向系统控制部70输出与使用者触摸的触摸区域对应的检测信号。设定部73设定由使用者触摸的ISO感光度的值。具体而言,设定部73向驱动部21输出指示信号,所述指示信号指示与使用者选择的ISO感光度相应的增益。
驱动部21接收指示信号,所述指示信号以块单位指示由使用者选择的第一显示区域516所对应的第一拍摄区域。另外,驱动部21接收指示信号,所述指示信号以块单位指示由使用者选择的第一显示区域516内的区域516A。另外,驱动部21接收指示信号,所述指示信号指示由使用者选择的拍摄条件。响应于此,驱动部21驱动拍摄部20,从而在与第一显示区域516的区域516A对应的块中以指示的拍摄条件(快门速度、ISO感光度)拍摄。此外,图像处理部30在接收到指示由使用者选择的拍摄条件的指示信号的情况下,基于指示的拍摄条件(白平衡、灰阶、色调补正等控制参数),对与区域516A对应的区域的RAW数据执行图像处理。另外,透镜驱动控制装置15基于来自系统控制部70的控制信息进行光圈14的开口直径调节。
当按照这种方式变更与像素区域113A中的区域516A对应的区域的拍摄条件时,第一实时取景图像中的区域516A的图像发生变化。例如,当提高ISO感光度时,即使被摄体为少的光量,也能较亮地拍摄。另外,区域516A的暗的部分变亮。另外,当提高快门速度时,运动着的被摄体的抖动变少。
这样,使用者选择第一显示区域516、第二显示区域517、第三显示区域518以及第四显示区域519中的任一个,并进一步选择所选择的显示区域内的区域。而且,使用者设定所选择的区域中的拍摄条件。由此,能够确认根据拍摄条件的变更而变化的实时取景图像中的预定区域的图像。
重复执行以上的步骤S1至S5的处理以及S11至S14的处理,直到使用者对操作部55的释放开关进行半按操作(步骤S8)。此外,在图16中,说明了使用者选择第一显示区域516的区域516A的情况,使用者选择了第一显示区域516的其他区域的情况下也进行同样的处理。在图17所示的例子中,选择了第一显示区域516中的区域516A以外的区域516B。然后,根据使用者对ISO感光度按钮图像522、快门速度按钮图像523、图片控制按钮图像524等的选择,显示在第一显示区域516内的区域516B中的图像发生变化。
之后,执行步骤S8至S10的处理。由于这些处理与在图9中说明的处理相同,省略重复的说明。
此外,使用图14、图15、图16以及图17说明了静止图像的拍摄动作,但动画的拍摄动作也通过相同的处理来实现。在该情况下,在各显示区域(第一显示区域516、第二显示区域517、第三显示区域518以及第四显示区域519)中,分别显示在各拍摄区域(第一拍摄区域、第二拍摄区域、第三拍摄区域以及第四拍摄区域)中用不同的拍摄条件(例如帧率)拍摄而成的动画。另外,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在操作按钮显示区域520中显示用于设定帧率的按钮。另外,在该情况下,控制部71也将针对像素区域(拍摄区域)113A正式拍摄而成的动画显示在图像显示区域510的全部区域中。
如以上说明地,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设定部73将第一拍摄元件或第二拍摄元件的一部分拍摄元件的拍摄条件设定为与第一拍摄条件或第二拍摄条件不同。根据这样的构成,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的基础上,可按第一显示区域516、第二显示区域517、第三显示区域518以及第四显示区域519内的区域变更拍摄条件。因此,使用者能够在开始静止图像或动画的拍摄前,变更每个区域的拍摄条件而制作图像。这样的处理可称为图像的拍摄前编辑。
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使用者可设定的每个区域的拍摄条件,也不限于ISO感光度、快门速度以及图片控制等。例如,也可以构成为,上述帧率、间除率、将像素信号相加的相加行数或相加列数、数字化的位数等也可设定作为每个区域的拍摄条件。另外,也可以构成为,颜色信号处理、白平衡调整、灰阶调整、压缩率等参数也可设定作为每个区域的拍摄条件。
<第三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一个显示部50的4个显示区域中显示实时取景图像。与之相对,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设置两个显示部,在两个显示部中的一方显示部显示两个实时取景图像或静止图像。另外,在另一方的显示部中显示两个实时取景图像或合成了静止图像的实时取景图像。
图18是第三实施方式的数码照相机1的图像处理部30A和系统控制部70的功能框图。此外,图18仅示出了与图7所示构成中的图像处理部30和系统控制部70相当的构成。如图18所示,图像处理部30A出图像生成部31之外还包含合成部32。该合成部32将用不同的拍摄条件拍摄的第一拍摄区域的图像数据和第二拍摄区域的图像数据合成。此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与在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说明的情况(图5所示的排列图案)不同,在像素区域113A中仅设定了第一拍摄区域和第二拍摄区域。在该情况下,在该排列图案中,由在像素区域113A中奇数列(2m-1)中的奇数行(2n-1)的块和偶数列(2m)中的偶数行(2n)的块构成第一拍摄区域。另外,由偶数列(2m)中的奇数行(2n-1)的块和奇数列(2m-1)中的偶数行(2n)的块构成第二拍摄区域。即,分割部74将像素区域113A中的各块分割为棋盘图案(checkers-pattern,市松图案)。m和n是正的整数(m=1、2、3、...,n=1、2、3、...)。
图19是表示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显示部50B和第二显示部53上显示图像的情况下的显示例的图。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仅设置了一个显示部50,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两个显示部(第一显示部50B和第二显示部53)。此外,在图19中,示出了从背面观察电子设备(数码照相机)1的情况下的外观。如图19所示,第一显示部50B是具有方形显示面的显示面板。该第一显示部50B设置在数码照相机1的背面。此外,虽然未图示,第一触摸面板形成于第一显示部50B的显示面上。
另外,第二显示部53是具有方形显示面的显示面板。该第二显示部53的端部通过设置在数码照相机1的背面且第一显示部50B的下方的铰链(未图示)可转动地连结。通过第二显示部53以铰链为支点旋转,第一显示部50B由第二显示部53开闭。
在数码照相机1的上表面上设置有释放开关55a、模式转盘55b以及动画开关55c。释放开关55a是拍摄静止图像时由使用者按下的开关。此外,通过进行释放开关55a的半按操作,进行AF(Automatic Focusing:自动对焦)或AE(Automatic Exposure:自动曝光)等拍摄准备。模式转盘55b是在设定肖像、风景、夜景等各种场景模式时由使用者旋转的转盘。动画开关55c是拍摄动画时由使用者按下的开关。另外,在数码照相机1的背面且第一显示部50B的侧方设置有多重选择键55d。多重选择键55d是用于使用者通过上下左右的方向键和OK开关来选择显示在第一显示部50B或第二显示部53上的菜单(用于设定拍摄模式的菜单)的键和开关。此外,操作部55具有释放开关55a、模式转盘55b、动画开关55c以及多重选择键55d。此外,操作部55也可以具有这些以外的开关等。
如图19所示,控制部71在第二显示部53的显示面的左侧区域53L中,显示第一拍摄区域的实时取景图像或静止图像(在夜晚拍摄的人物的图像)。另外,控制部71在第二显示部53的显示面的右侧区域53R中,显示第二拍摄区域的实时取景图像或静止图像。另外,控制部71在第一显示部51的中央区域51G中显示合成第一拍摄区域的实时取景图像或静止图像、第二拍摄区域的实时取景图像或静止图像而成的实时取景图像或静止图像。
一般来说,作为用于记录并显示宽广的动态范围的图像的图像合成技术,周知有HDR(High Dynamic Range:高动态范围)拍摄。在HDR拍摄中,在使拍摄条件(例如曝光)变化的同时拍摄多张图像,通过合成这些图像从而生成泛白或发黑少的图像。但是,在以往的HDR中,例如由于拍摄拍摄条件不同的两张图像的拍摄时间不同,所以存在被摄体移动、使用者(拍摄者)移动数码照相机1的情况。在该情况下,由于多张图像不是相同被摄体的图像,所以图像合成是困难的。与之相对,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能够将拍摄条件不同的两张图像(实时取景图像或静止图像)的拍摄时间设为相同时刻(或大致相同时刻)。因此,通过第三实施方式的构成,能够解决以往HDR拍摄的问题点。此外,HDR模式构成为可根据使用者对多重选择键55d的操作等进行选择。
根据这样的构成,使用者能够在拍摄前确认用不同拍摄条件拍摄的第一拍摄区域中的第一实时取景图像或第一静止图像、第二拍摄区域中的第二实时取景图像或第二静止图像,也能够在拍摄前确认合成第一实时取景图像或静止图像和第二实时取景图像或静止图像而成的动态范围宽的实时取景图像或静止图像。
在上述的第三实施方式中,合成部32合成第一拍摄区域的图像数据和第二拍摄区域的图像数据而生成动态范围宽的图像数据。但是,不限于这样的构成,合成部32也可以合成第一拍摄区域的图像数据和第二拍摄区域的图像数据而生成强调了被摄体的边缘(轮廓)的图像数据。具体而言,设定部73将第一拍摄区域的快门速度设定为1/30秒,并将第二拍摄区域的快门速度设定为1/200秒。在该情况下,当拍摄元件100将移动快的被摄体拍摄时,由拍摄元件100的第一拍摄区域生成的第一图像的图像数据成为被摄体的抖动大的图像数据。另一方面,由第二拍摄区域生成的图像数据成为被摄体的抖动小的图像数据。合成部32将第二图像的图像数据中的被摄体的边缘部分的图像数据附加到第一图像的图像数据上并合成。由此,生成强调了移动的被摄体的边缘部分的图像数据。
控制部71在第二显示部53的显示面的左侧区域53L中显示第一拍摄区域的实时取景图像或静止图像。另外,控制部71在第二显示部53的显示面的右侧区域53R中显示第二拍摄区域的实时取景图像或静止图像。另外,控制部71在第一显示部51的中央区域51G中显示合成第一拍摄区域的实时取景图像或静止图像、第二拍摄区域的实时取景图像或静止图像而成的实时取景图像或静止图像(强调了被摄体的边缘部分的合成图像)。根据这样的构成,使用者能够确认用不同的快门速度拍摄的图像,并且能够确认合成这些图像得到的合成图像。
<第四实施方式>
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以及第三实施方式中,控制部71控制位在第一显示区域511、第二显示区域512、第三显示区域513以及第四显示区域514(或第一显示区域516、第二显示区域517、第三显示区域518以及第四显示区域519)中,分别显示第一实时取景图像、第二实时取景图像、第三实时取景图像以及第四实时取景图像。与之相对,在第四实施方式中,控制部71控制为在第一显示区域、第二显示区域、第三显示区域以及第四显示区域中分别显示第一动画、第二动画、第三动画以及第四动画。另外,显示部用与第一动画、第二动画、第三动画以及第四动画的帧率匹配的刷新率(表示每单位时间刷新多少次的值)显示各个动画。
图20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中的显示面51C的显示例的图。如图20所示,在操作按钮显示区域540中,显示了用于设定帧率的帧率按钮图像545。该帧率按钮图像545也包含于菜单图像540M。此外,选择按钮图像541、ISO感光度按钮图像542、快门速度按钮图像543以及图片控制按钮图像544与图8等所示的选择按钮图像521、ISO感光度按钮图像522、快门速度按钮图像523以及图片控制按钮图像524对应。在图20所示的显示例中,设置有帧率按钮图像545来代替图8等所示的拍摄模式按钮图像525。另外,在图20所示的显示例中,第一显示区域531、第二显示区域532、第三显示区域533以及第四显示区域534分别对应于图8等所示的第一显示区域511、第二显示区域512、第三显示区域513以及第四显示区域514。
设定部73根据使用者对帧率按钮图像545的操作或自动地在拍摄元件100的第一拍摄区域、第二拍摄区域、第三拍摄区域以及第四拍摄区域中设定不同的帧率。例如,设定部73将第一拍摄区域的帧率设定为30fps,将第二拍摄区域的帧率设定为60fps,将第三拍摄区域的帧率设定为90fps,将第四拍摄区域的帧率设定为120fps。然后,设定部73根据使用者对动画开关的操作,执行在拍摄元件100的第一拍摄区域、第二拍摄区域、第三拍摄区域以及第四拍摄区域中利用不同的帧率来进行动画的拍摄。
控制部71使图像显示区域530的第一显示区域531、第二显示区域532、第三显示区域533以及第四显示区域534分别显示在第一拍摄区域、第二拍摄区域、第三拍摄区域以及第四拍摄区域中用不同的帧率拍摄而成的动画。一般来说,由液晶显示器构成的显示部在显示面中用相同的刷新率来刷新(更新)图像。另一方面,在第四实施方式中,显示部50C构成为可在显示面51C的第一显示区域531、第二显示区域532、第三显示区域533以及第四显示区域534中用不同的刷新率来进行刷新。即,在显示部50C的显示面51C中,分别设置有驱动第一显示区域531的各像素的刷新的驱动电路、驱动第二显示区域532的各像素的刷新的驱动电路、驱动第三显示区域533的各像素的刷新的驱动电路以及驱动第四显示区域534的各像素的刷新的驱动电路。根据这样的构成,使用者能够容易地识别用不同的帧率拍摄的多个动画的不同。
另外,控制部71控制为将在拍摄元件100的第一拍摄区域、第二拍摄区域、第三拍摄区域以及第四拍摄区域中用不同的帧率拍摄而成的第一动画、第二动画、第三动画以及第四动画的图像数据分别记录在记录部60中。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使以不同的帧率拍摄的多个动画的图像数据同时记录在记录部60中。
此外,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以及第三实施方式中,控制部71设为在显示面的第一显示区域、第二显示区域、第三显示区域以及第四显示区域中,显示用不同的拍摄条件(快门速度、帧率等)拍摄的实时取景图像或动画的构成,但也可以是,在显示面的第一显示区域、第二显示区域、第三显示区域以及第四显示区域中,显示用不同的拍摄条件拍摄的静止图像的构成。在该情况下,控制部71控制为,在第一显示区域、第二显示区域、第三显示区域以及第四显示区域上分别显示通过使用者对释放开关的一次拍摄操作而拍摄的第一静止图像、第二静止图像、第三静止图像以及第四静止图像。通过这样的构成,使用者能够容易地识别用不同的拍摄条件拍摄的多个静止图像的不同。
<第五实施方式>
在第五实施方式中,系统控制部70在第一显示区域、第二显示区域、第三显示区域以及第四显示区域中的任一个显示区域中进行了利用电子变焦(也称为数字变焦。)的图像放大显示的情况下,与这种图像的放大显示相匹配地,在其他显示区域中也进行图像放大显示。
使用者在进行利用电子变焦的图像放大显示的情况下,例如进行显示面上的触摸面板的触摸操作等。控制部71根据使用者对触摸面板的触摸操作等,向图像处理部30输出指示信号,所述指示信号指示切出图像的区域。图像处理部30进行切出系统控制部70指示的区域的图像数据的处理(裁剪处理)。控制部71进行如下控制,使由图像处理部30切出的区域的图像数据输出到显示部上,并使基于该区域的图像数据的图像放大显示在显示部的显示面上。
图21是表示进行了第五实施方式中的电子变焦的情况下的显示面51D的显示例的图。在图21所示的显示部50D的显示例中,第一显示区域511D、第二显示区域512D、第三显示区域513D以及第四显示区域514D分别对应于图8等所示的第一显示区域511、第二显示区域512、第三显示区域513以及第四显示区域514。此外,由于操作按钮显示区域520与图8等所示的操作按钮显示区域相同,所以省略重复的说明。
例如,如图21所示,使用者为了通过电子变焦进行显示在第一显示区域511D内的区域516D中的人物图像O1的放大显示,进行形成于第一显示区域511D上的触摸面板的触摸操作而选择区域516D。根据这样的操作,控制部71使显示在第一显示区域511D内的区域516D中的人物图像01放大显示在第一显示区域511D的整个区域中。另外,控制部71用与第一显示区域511D中的人物图像O1的放大显示相同的显示倍率,使第二显示区域512D、第三显示区域513D以及第四显示区域514D也放大显示人物图像O1。即,控制部71使显示在第二显示区域512D内的区域517D中的人物图像01放大显示在第二显示区域512D的整个区域中。另外,控制部71使显示在第三显示区域513D内的区域518D中的人物图像01放大显示在第三显示区域513D的整个区域中。另外,控制部71使显示在第四显示区域514D内的区域519D中的人物图像01放大显示在第四显示区域514D的整个区域中。
此外,控制部71也可在第一显示区域511D、第二显示区域512D、第三显示区域513D以及第四显示区域514D中的任一个显示区域中进行了利用电子变焦的图像缩小显示的情况下,与这种图像的缩小显示相匹配地,在其他显示区域中也进行图像缩小显示。例如,如图21所示,使用者为了通过电子变焦进行显示在第一显示区域511D的整个区域中的人物图像O1的缩小显示,进行形成于第一显示区域511D上的触摸面板的触摸操作而选择第一显示区域511D的整个区域。根据这样的操作,控制部71使显示在第一显示区域511D的整个区域中的人物图像01缩小显示在第一显示区域511D的区域516D中。另外,控制部71用与第一显示区域511D中的人物图像O1的缩小显示相同的显示倍率,使第二显示区域512D、第三显示区域513D以及第四显示区域514D也缩小显示人物图像O1。
如以上说明地,在第五实施方式中,与将显示部50D中第一图像(例如显示在第一显示区域511D的人物图像01)和第二图像(例如显示在第二显示区域512D的人物图像O1)中的任一方放大或缩小相匹配,控制部71放大或缩小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另一方。根据这样的构成,在使用者通过电子变焦使图像放大或缩小的情况下,能够匹配显示在各显示区域中的图像的大小,能够容易地识别由拍摄条件的不同导致的各图像的不同。另外,使用者无需进行按图像放大或缩小的操作,不增加使用者的操作劳力。
此外,不限于使用者通过进行触摸面板的触摸操作执行电子变焦的构成,也可以是使用者通过操作操作部55的电子变焦开关(例如在电子变焦的执行时操作的开关)等而执行电子变焦的构成。
<第六实施方式>
图22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中的显示面51E的显示例的图。在图22所示的显示部50E的显示例中,第一显示区域511E、第二显示区域512E、第三显示区域513E以及第四表示区域514E分别对应于图8等所示的第一显示区域511、第二显示区域512、第三显示区域513以及第四显示区域514。此外,由于操作按钮显示区域520与图8等所示的操作按钮显示区域相同,所以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22所示,控制部71在第一显示区域511E、第二显示区域512E、第三显示区域513E以及第四显示区域514E中,重叠在第一图像、第二图像、第三图像以及第四图像之上而分别显示这些图像的拍摄条件。在图22所示的例子中,示出了如下状态:作为第一图像的拍摄条件,设定“100”作为ISO感光度,设定“1/2秒”作为快门速度,设定“标准”作为图片控制,设定“P”作为拍摄模式。另外,示出了如下状态:作为第二图像的拍摄条件,设定“200”作为ISO感光度,设定“1/100秒”作为快门速度,设定“标准”作为图片控制,设定“P”作为拍摄模式。另外,示出了如下状态:作为第三图像的拍摄条件,设定“400”作为ISO感光度,设定“1/500秒”作为快门速度,设定“标准”作为图片控制,设定“P”作为拍摄模式。另外,示出了如下状态:作为第四图像的拍摄条件,设定“800”作为ISO感光度,设定“1/1000秒”作为快门速度,设定“标准”作为图片控制,设定“P”作为拍摄模式。根据这样的构成,使用者能够容易地确认在各显示区域中当前设定的拍摄条件。
此外,也可以是如下构成,在显示部的显示面的下部设置拍摄条件显示区域,所述拍摄条件显示区域显示在由使用者选择的显示区域(例如第一显示区域)当前设定的拍摄条件。另外,控制部71也可以是只将拍摄条件显示预定时间的构成。另外,也可以是如下构成,设置选择是否进行拍摄条件的显示的开关(操作部55的开关或触摸面板上的开关),控制部71根据该开关的操作,控制拍摄条件显示区域550的拍摄条件的显示或非显示。
<第七实施方式>
在图10等所示的操作按钮显示区域520中,各按钮521、522、523、524、525分别以预先决定的顺序配置。即,选择按钮图像521配置在最上面,ISO感光度按钮图像522配置在从上面起第二个(即选择按钮图像521的下面),快门速度按钮图像523配置在从上面起第三个(即ISO感光度按钮图像522的下面),图片控制按钮图像524配置在从上面起第四个(即快门速度按钮图像523的下面),拍摄模式按钮图像525配置在最下面。另一方面,在第七实施方式中,控制部71根据显示区域内的被摄体变更各按钮521、522、523、524、525的配置并显示。另外,在第七实施方式中,控制部71以与其他按钮的显示方式不同的显示方式来显示优先度高的按钮。
图23是表示第七实施方式中的显示面51F的显示例的图。在图23所示的显示部50F的显示例中,选择按钮图像521配置在最上面,快门速度按钮图像523配置在从上面起第二个(即选择按钮图像521的下面),图片控制按钮图像524配置在从上面起第三个(即快门速度按钮图像523的下面),ISO感光度按钮图像522配置在从上面起第四个(即图片控制按钮图像524的下面),拍摄模式按钮图像525配置在最下面。另外,如图23所示,快门速度按钮图像523成为与其他按钮(选择按钮图像521、ISO感光度按钮图像522、图片控制按钮图像524、拍摄模式按钮图像525)相比更大的区域的按钮。
另外,在触摸面板52中,触摸区域521a形成为重叠在选择按钮图像521上。另外,触摸区域523a形成为重叠在快门速度按钮图像523上。另外,触摸区域524a形成为重叠在图片控制按钮图像524上。另外,触摸区域522a形成为重叠在ISO感光度按钮图像522上。另外,触摸区域525a形成为重叠在拍摄模式按钮图像525上。此外,触摸区域523a与快门速度按钮图像523的区域的大小相匹配,成为与其他按钮的区域相比更大的区域。
接着,说明图像处理部30和系统控制部70对各按钮521、522、523、524、525的配置的变更处理。在使用者变更拍摄条件时,系统控制部70对图像处理部30指示移动被摄体的检测。图像处理部30比较从实时取景图像按时序得到的多个图像数据,并检测出移动被摄体和非移动被摄体。然后,图像处理部30将检测结果与图像数据一起向系统控制部70输出。
控制部71基于图像处理部30的检测结果,判定移动被摄体是否包含在由选择部72选择的显示区域内。控制部71在判定为移动被摄体包含在由选择部72选择的显示区域内的情况下,如图23所示,使快门速度按钮图像523显示在从上面起第二个的位置,所述快门速度按钮图像523是用于设定快门速度的按钮。另外,控制部71使快门速度按钮图像523与其他按钮相比放大显示。
通过快门速度的变更,移动被摄体的拍摄方法也变化。例如,在移动被摄体为瀑布的情况下,通过提高(加快)快门速度,成为瀑布的水的流动瞬间停止的图像。另一方面,通过降低(减慢)快门速度,成为瀑布的水的流动看起来是纱的图像。这样,对于移动被摄体,与其他拍摄条件相比,快门速度给被摄体的拍摄方法带来较大影响。因此,控制部71判断为,在移动被摄体包含于区域内的情况下,快门速度的优先度比其他拍摄条件高。而且,控制部71使快门速度按钮图像523的位置向上方移动,并且使快门速度按钮图像523显示为大区域的按钮。由此,优先度高的按钮配置于对使用者来说容易操作的位置,使用者的操作性提高。另外,优先度高的按钮(即拍摄条件)与其他按钮(即拍摄条件)相比变得更显眼,能够促使使用者进行优先度高的按钮的操作。
在上述例子中,控制部71根据区域内的被摄体是否为移动被摄体而变更按钮的配置或显示方式(大小),但不限于这样的构成。例如,系统控制部70对图像处理部30指示图像的亮度的检测。图像处理部30基于实时取景图像检测出区域内的图像的亮度。然后,图像处理部30将检测结果与图像数据一起向系统控制部70输出。
控制部71基于利用图像处理部30的亮度检测结果,判定由选择部72选择的区域内的图像的亮度是否是预定范围内的值。控制部71在判定为区域内的图像的亮度不是预定范围内的值的情况下,将ISO感光度按钮图像522显示在从上面起第二个的位置,所述ISO感光度按钮图像522是用于设定ISO感光度的按钮。另外,控制部71使ISO感光度按钮图像522与其他按钮相比放大显示。
通过ISO感光度的变更,实时取景图像的暗的部分变亮,亮的部分变暗。在区域内的亮度不是预定范围内的值的情况下,即,区域内的图像过亮的情况或过暗的情况下,通过变更ISO感光度,能够接近最佳曝光。因此,控制部71在区域内的图像不是预定范围内的值的情况下,判断为ISO感光度的优先度比其他拍摄条件高。然后,控制部71使ISO感光度按钮图像522的位置向上移动,并且使ISO感光度按钮图像522显示为大的区域的按钮。由此,优先度高的按钮配置于对使用者来说容易操作的位置,使用者的操作性提高。另外,优先度高的按钮(即拍摄条件)与其他按钮(即拍摄条件)相比变得更显眼,能够促使使用者进行优先度高的按钮的操作。
此外,作为使优先度高的按钮显眼的显示方式,除了加大按钮之外,也可以是变更按钮颜色、使按钮闪烁显示这样的显示方式等。另外,也可以通过在优先度高的按钮被使用者按下前,通使多个拍摄条件的值显示在该按钮的旁边,使优先度高的按钮显眼。另外,既可以是只变更按钮的配置的构成,另外,也可以是只变更按钮的显示方式的构成。
另外,也可以根据使用者操作按钮的顺序,变更按钮的配置,并变更按钮的显示方式。例如,使用者在按下选择按钮图像521后选择显示区域。接着,使用者按压拍摄模式按钮图像525选择手动模式作为拍摄模式。之后,使用者按显示区域变更拍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控制部71将选择按钮图像521配置在最上面,并且加大选择按钮图像521。接着,控制部71将拍摄模式按钮图像525配置在最上面,并且加大拍摄模式按钮图像525。之后,控制部71根据每个显示区域的被摄体(图像),将ISO感光度按钮图像522、快门速度按钮图像523以及图片控制按钮图像524中的任一个配置在最上面,并且加大该最上面的按钮。这样,通过以沿着使用者的操作步骤的顺序变更按钮的配置、显示方式,提高使用者的操作的便利性。
<第八实施方式>
一般来说,将在快门帘变成全开的同时使闪光灯发光称为前帘同步。另一方面,将在快门帘即将开始关闭之前使闪光灯发光称为后帘同步。在第八实施方式中,设定部73对第一拍摄区域和第二拍摄区域设定慢的快门速度(例如1/2秒)。另外,在第一拍摄区域中,系统控制部70在使电荷蓄积即将结束之前使闪光灯90发光。也就是说,在第一拍摄区域中以后帘同步进行拍摄。另外,在第二拍摄区域中,系统控制部70在开始电荷蓄积的同时使闪光灯90发光。也就是说,在第二拍摄区域中以前帘同步进行拍摄。
图24是表示第八实施方式中的闪光灯90的发光定时和电荷蓄积的定时的时序图。如图24所示,设定部73从闪光灯90开始发光的定时t2之前的定时t1开始,到闪光灯90的发光的光量消失的定时t3为止,在第一拍摄区域中使电荷蓄积开始。另外,设定部73从闪光灯90开始发光的定时t2开始,到来自闪光灯90的光量消失的定时t3之后的定时t4为止,在第二拍摄区域中使电荷蓄积开始。然后,控制部71将利用在第一拍摄区域生成的图像数据表示的第一图像显示在第一显示区域511上,并将利用在第二拍摄区域生成的图像数据表示的第二图像显示在第二显示区域512上。
由此,使用者能够事前确认以后帘同步拍摄的第一图像与以前帘同步拍摄的第二图像如何不同。例如,在前帘同步的情况下,作为被摄体的车的灯光、车的光迹和残像残留于车前方。因此,尽管本来是车前进,却成为车正在后退这样的图像。另一方面,在后帘同步的情况下,车的灯光、车的光迹和残像自然成为出现于车后方的图像。
<第九实施方式>
在第九实施方式中,将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数码照相机1设为分离为拍摄装置1A和电子设备1B的构成。
图25是表示第九实施方式的拍摄装置1A和电子设备1B的构成的框图。在图25所示的构成中,拍摄装置1A是进行被摄体的拍摄的装置。该拍摄装置1A包括透镜部10、拍摄部20、图像处理部30、工作存储器40、操作部55、记录部60以及第一系统控制部70A。此外,拍摄装置1A中的透镜部10、拍摄部20、图像处理部30、工作存储器40、操作部55以及记录部60的构成与图7所示的构成相同。因此,对于相同构成赋予相同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另外,电子设备1B是进行图像(静止图像、动画、实时取景图像)的显示的装置。该电子设备1B包括显示部50和第二系统控制部(控制部)70B。此外,电子设备1B中的显示部50的构成与图7所示的构成相同。因此,对于相同构成赋予相同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第一系统控制部70A具有第一通信部75A。另外,第二系统控制部70B具有第二通信部75B。第一通信部75A与第二通信部75B相互以有线或无线收发信号。在这样的构成中,第一系统控制部70A经由第一通信部75A向第二通信部75B发送图像数据(图像处理部30图像处理的图像数据、记录在记录部60中的图像数据)。第二系统控制部70B使在第二通信部75B中接收到的图像数据显示在显示部50上。另外,第二系统控制部70B使预先设定的菜单图像显示在第二显示部53上。
另外,第二系统控制部70B进行如下控制,根据使用者对触摸面板52的触摸操作,或自动地变更拍摄条件(包含蓄积条件)。另外,第二系统控制部70B进行如下控制,根据使用者对触摸面板52的触摸操作,或自动地选择图像显示区域510内的各显示区域。另外,第一系统控制部70A根据使用者对操作部(指示设置在电子设备1B侧的静止图像或动画的拍摄开始的操作部)55的操作执行拍摄的控制。
图7所示的构成(控制部71、选择部72、设定部73以及分割部74)可以设置于第一系统控制部70A和第二系统控制部70B中的任一个。图7所示的全部构成既可以设置于第一系统控制部70A或第二系统控制部70B,另外,也可以是,图7所示的构成的一部分设置于第一系统控制部70A,图7所示的构成的一部分以外的构成设置于第二系统控制部70B。
此外,拍摄装置1A例如由具备拍摄功能和通信功能的数码照相机、智能手机、移动电话、个人电脑等构成,电子设备1B例如由具备通信功能的智能手机、移动电话、便携型个人电脑等便携终端构成。
图25所示的第一系统控制部70A通过机体侧CPU基于控制程序执行处理来实现。另外,图25所示的第二系统控制部70B通过机体侧CPU基于控制程序执行处理来实现。
如以上说明地,在第九实施方式中,除了在第一实施方式说明的效果之外,能够在使用智能手机等便携终端确认在拍摄装置1A拍摄的多个实时取景图像后再进行拍摄。
此外,在图25所示的构成中,图像处理部30和第一系统控制部70A可以一体地构成。在该情况下,具有一个机体侧CPU的系统控制部通过基于控制程序进行处理,从而承担图像处理部30的功能和第一系统控制部70A的功能。
以上,使用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记载的范围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施加多样变更或改良。另外,有时省略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必要条件的一个以上。这样的变更或改良、省略的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另外,也可适当组合上述实施方式或变形例的构成来应用。
例如,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彩色滤光片102的排列设为拜耳排列,但也可以是该排列以外的排列。另外,形成单位组131的像素的数量包含至少一个像素即可。另外,块也至少包含一个像素即可。因此,也可以用按每一个像素而不同的拍摄条件来执行拍摄。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驱动部21既可以一部分或全部构成装载在拍摄芯片113上,也可以一部分或全部构成装载在信号处理芯片111上。另外,图像处理部30的一部分构成也可以装载在拍摄芯片113或信号处理芯片111上。另外,系统控制部70的一部分构成也可以装载在拍摄芯片113或信号处理芯片111上。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使用者在选择显示区域后变更拍摄条件(包含蓄积条件),但也可以构成为在使用者变更拍摄条件后选择使该变更的拍摄条件反映的显示区域。另外,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控制部71也可以从显示面板51消除显示面板51的4个显示区域中的、由使用者选择的显示区域(实时取景图像)。根据这样的构成,使用者消除不期望拍摄的拍摄条件的实时取景图像,从而使用者能够容易地比较期望的实时取景图像。另外,控制部71在从显示面板51消除由使用者选择的显示区域(实时取景图像)的情况下,也可以在消除的显示区域的空间中显示合成部32合成的实时取景图像。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响应于一次全按操作,拍摄部20对像素区域113A的全部区域(全部像素),以使用者选择的显示区域的拍摄条件来进行拍摄。但是,不限于这样的构成,也可以是如下构成:响应于一次全按操作,拍摄部20对像素区域113A中的被分割的一个拍摄区域(例如第一拍摄区域),以使用者选择的显示区域的拍摄条件来进行拍摄。另外,也可以设为,使用者可选择两个以上显示区域。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是如下构成:响应于一次全按操作,拍摄部20对像素区域113A中的被分割的两个以上拍摄区域(例如第一拍摄区域和第二拍摄区域),以使用者选择的显示区域的两个以上拍摄条件来同时进行拍摄。
另外,如图5所示,像素区域113A中的各拍摄区域分别由不同的多个块构成。因此,图像生成部31也可将在各拍摄区域拍摄的实时取景图像重叠而对像素区域113A的全部像素生成一个实时取景图像。然后,控制部71也可以将图像生成部31按这种方式生成的实时取景图像显示在显示面板51(图像显示区域510)上。另外,图像显示区域510中的各显示区域511、512、513、514(或各显示区域516、517、518、519)被设为相同面积的显示区域,但也可以设为不同面积的显示区域。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操作按钮显示区域520设置在图像显示区域510的附近,也可以设置于非图像显示区域510附近的位置。另外,操作按钮显示区域520也可以配置在与图像显示区域510重叠的位置。另外,也可以操作操作部55来代替使用者触摸操作触摸面板52。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假设了使用者选择的实时取景图像的拍摄条件和响应于释放开关等的全按操作而拍摄时的拍摄条件是相同的条件。这是为了能够在实时取景图像中确认实际拍摄的图像。但是,也可以使实时取景图像的拍摄条件与实际拍摄的图像的拍摄条件不同。在该情况下,设为使用者能够识别基于实时取景图像实际拍摄的图像的程度的拍摄条件的变更。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分割部74将拍摄元件100的拍摄区域113A分割为第一拍摄区域、第二拍摄区域、第三拍摄区域以及第四拍摄区域。但是,分割部74既可以分割为第一拍摄区域和第二拍摄区域这两个区域,也可以分割为第一拍摄区域、第二拍摄区域、第三拍摄区域这3个区域,也可以分割为5个以上拍摄区域。在该情况下,与分割部74分割的拍摄区域的数量相匹配地,显示区域设置有显示部的图像显示区域。即,在分割部74分割为两个拍摄区域的情况下,在图像显示区域中设置两个显示区域(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在分割部74分割为5个以上拍摄区域的情况下,在图像显示区域中设置5个以上显示区域。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图像显示区域中的第一显示区域、第二显示区域、第三显示区域以及第四显示区域的大小是固定的,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图像显示区域中的第一显示区域、第二显示区域、第三显示区域以及第四显示区域的大小(面积)也可以构成为可变更。使用者用手指抓住例如第一显示区域后进行使手指远离的操作(放大显示操作)。响应于这样的操作,控制部71控制为放大显示第一显示区域。另外,控制部71控制为:响应于第一显示区域的放大显示,自动地缩小显示第二显示区域、第三显示区域以及第四显示区域。根据这样的构成,使用者能够放大最想看的(显示注目的图像)的显示区域。
相反地,使用者用手指抓住例如第一显示区域后进行使手指接近的操作(缩小显示操作)。响应于这样的操作,控制部71控制为缩小显示第一显示区域。另外,控制部71控制为:响应于第一显示区域的缩小显示,自动地放大显示第二显示区域、第三显示区域以及第四显示区域。根据这样的构成,使用者能够缩小显示了不注目的图像的显示区域。
此外,控制部71构成为根据使用者的操作而放大或缩小显示区域,但也可以构成为:自动地放大显示了以推荐的拍摄条件拍摄的图像的显示区域,而与放大的显示区域的大小相匹配地,自动地缩小其他显示区域。
此外,显示部50、50A、50B、50C、50D、50E、50F不限定于由通过电压的施加控制背光源的透射而控制各像素的显示的液晶显示器构成的情况,也可以由通过电压的施加控制主动发光而控制各像素的显示的有机电致发光型液晶显示器构成。
标号说明
1、1B...数码照相机,1A...拍摄装置,20...拍摄部,30、30A...图像处理部,31...图像生成部,32...合成部,50、50A、50C、50D、50E、50F...显示部、50B...第一显示部,51、51A、51C、51D、51E、51F...显示面,52...触摸面板(选择部),53...第二显示部,70...系统控制部,70A...第一系统控制部,70B...第二系统控制部,71...控制部,72...选择部,72...设定部,73...设定部,74...分割部,100...拍摄元件。

Claims (29)

1.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拍摄元件,具有以第一拍摄条件对被摄体进行拍摄的第一拍摄区域和以不同于所述第一拍摄条件的第二拍摄条件对被摄体进行拍摄的第二拍摄区域;以及
控制部,以能够对设定于所述第一拍摄区域的拍摄条件进行选择的方式,使在所述第一拍摄区域拍摄的被摄体的第一图像显示于显示部上。
2.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拍摄元件,具有以第一拍摄条件对被摄体进行拍摄的第一拍摄区域和以不同于所述第一拍摄条件的第二拍摄条件对被摄体进行拍摄的第二拍摄区域;以及
控制部,使在所述第一拍摄区域拍摄的被摄体的第一图像、以及用于设定所述第一拍摄区域的拍摄条件的菜单显示于显示部上。
3.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拍摄元件,具有以第一拍摄条件对被摄体进行拍摄的第一拍摄区域和以不同于所述第一拍摄条件的第二拍摄条件对被摄体进行拍摄的第二拍摄区域;以及
控制部,使在所述第一拍摄区域拍摄的被摄体的第一图像、以及用于设定所述第一拍摄区域的拍摄条件的操作按钮显示于显示部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所述拍摄元件具有第一光电转换部和第二光电转换部,所述第一光电转换部配置在所述第一拍摄区域,将光转换为电荷,所述第二光电转换部配置在所述第二拍摄区域,将光转换为电荷,
所述第一图像是通过在所述第一光电转换部于第一期间的期间所积蓄的电荷而生成,
所述第二图像是通过在所述第二光电转换部于不同于所述第一期间的第二期间的期间所积蓄的电荷而生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所述拍摄元件具有第一光电转换部、第二光电转换部、第一电路部和第二电路部,所述第一光电转换部配置在所述第一拍摄区域,将光转换为电荷,所述第二光电转换部配置在所述第二拍摄区域,将光转换为电荷,所述第一电路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光电转换部,所述第二电路部连接于所述第二光电转换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所述第一电路具有用于传输在所述第一光电转换部转换后的电荷的第一传输部,
所述第二电路具有用于传输在所述第二光电转换部转换后的电荷的第二传输部,
所述第一传输部在经过了第一期间之后将在所述第一光电转换部转换后的电荷传输,
所述第二传输部在经过了不同于所述第一期间的第二期间之后将在所述第二光电转换部转换后的电荷传输,
所述第一图像基于由所述第一传输部传输的电荷而生成,
所述第二图像基于由所述第二传输部传输的电荷而生成。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所述第一电路具有将由在所述第一光电转换部转换后的电荷生成的第一信号输出到第一输出线的第一输出部,
所述第二电路具有将由在所述第二光电转换部转换后的电荷生成的第二信号输出到第二输出线的第二输出部,
所述第一输出部在从在所述第一光电转换部开始电荷积蓄起经过了第一期间之后,将所述第一信号输出到所述第一输出线,
所述第二输出部在从在所述第二光电转换部开始电荷积蓄起经过了第二期间之后,将所述第二信号输出到所述第二输出线,所述第二期间不同于所述第一期间,
所述第一图像基于输出到所述第一输出线的所述第一信号而生成,
所述第二图像基于输出到所述第二输出线的所述第二信号而生成。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所述拍摄元件具有第一放大部和第二放大部,所述第一放大部连接于所述第一电路,将由在所述第一光电转换部转换后的电荷生成的第一信号以第一放大率放大,所述第二放大部连接于所述第二电路,将由在所述第二光电转换部转换后的电荷生成的第二信号以不同于所述第一放大率的第二放大率放大,
所述第一图像基于由所述第一放大部放大后的所述第一信号而生成,
所述第二图像基于由所述第二放大部放大后的所述第二信号而生成。
9.根据权利要求4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所述拍摄元件具有第一转换部和第二转换部,所述第一转换部具有将由在所述第一光电转换部转换后的电荷生成的第一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至少一部分电路,所述第二转换部具有将由在所述第二光电转换部转换后的电荷生成的第二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至少一部分电路。
10.根据权利要求4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所述拍摄元件拍摄芯片和信号处理芯片,所述拍摄芯片配置有所述第一光电转换部和所述第二光电转换部,所述信号处理芯片配置有第一转换部和第二转换部,所述第一转换部具有将由在所述第一光电转换部转换后的电荷生成的第一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至少一部分电路,所述第二转换部具有将由在所述第二光电转换部转换后的电荷生成的第二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至少一部分电路。
11.根据权利要求4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所述拍摄元件拍摄芯片和信号处理芯片,所述拍摄芯片配置有所述第一光电转换部和所述第二光电转换部,所述信号处理芯片配置有第一转换部和第二转换部,所述第一转换部具有将由在所述第一光电转换部转换后的电荷生成的第一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至少一部分电路,所述第二转换部具有将由在所述第二光电转换部转换后的电荷生成的第二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至少一部分电路,
所述拍摄芯片层叠于所述信号处理芯片。
12.根据权利要求4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所述拍摄元件具有多个所述第一拍摄区域和多个所述第二拍摄区域。
13.根据权利要求4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所述第一光电转换部在所述第一拍摄区域,在第一方向和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配置多个,
所述第二光电转换部在所述第二拍摄区域,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上配置多个。
14.根据权利要求4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所述拍摄元件具有多个所述第一拍摄区域和多个所述第二拍摄区域,
所述第一光电转换部在所述第一拍摄区域,在第一方向和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配置多个,
所述第二光电转换部在所述第二拍摄区域,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上配置多个。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所述控制部以能够对所述第一图像的图像数据和所述第二图像的图像数据的记录方式进行选择的方式,显示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所述拍摄元件具有第一光电转换部和第二光电转换部,所述第一光电转换部配置在所述第一拍摄区域,将光转换为电荷,所述第二光电转换部配置在所述第二拍摄区域,将光转换为电荷,
所述第一图像是通过在所述第一光电转换部于第一期间的期间所积蓄的电荷而生成,
所述第二图像是通过在所述第二光电转换部于不同于所述第一期间的第二期间的期间所积蓄的电荷而生成。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所述拍摄元件具有第一光电转换部、第二光电转换部、第一电路部和第二电路部,所述第一光电转换部配置在所述第一拍摄区域,将光转换为电荷,所述第二光电转换部配置在所述第二拍摄区域,将光转换为电荷,所述第一电路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光电转换部,所述第二电路部连接于所述第二光电转换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所述第一电路具有用于传输在所述第一光电转换部转换后的电荷的第一传输部,
所述第二电路具有用于传输在所述第二光电转换部转换后的电荷的第二传输部,
所述第一传输部在经过了第一期间之后将在所述第一光电转换部转换后的电荷传输,
所述第二传输部在经过了不同于所述第一期间的第二期间之后将在所述第二光电转换部转换后的电荷传输,
所述第一图像基于由所述第一传输部传输的电荷而生成,
所述第二图像基于由所述第二传输部传输的电荷而生成。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所述第一电路具有将由在所述第一光电转换部转换后的电荷生成的第一信号输出到第一输出线的第一输出部,
所述第二电路具有将由在所述第二光电转换部转换后的电荷生成的第二信号输出到第二输出线的第二输出部,
所述第一输出部在从在所述第一光电转换部开始电荷积蓄起经过了第一期间之后,将所述第一信号输出到所述第一输出线,
所述第二输出部在从在所述第二光电转换部开始电荷积蓄起经过了第二期间之后,将所述第二信号输出到所述第二输出线,所述第二期间不同于所述第一期间,
所述第一图像基于输出到所述第一输出线的所述第一信号而生成,
所述第二图像基于输出到所述第二输出线的所述第二信号而生成。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所述拍摄元件具有第一放大部和第二放大部,所述第一放大部连接于所述第一电路,将由在所述第一光电转换部转换后的电荷生成的第一信号以第一放大率放大,所述第二放大部连接于所述第二电路,将由在所述第二光电转换部转换后的电荷生成的第二信号以不同于所述第一放大率的第二放大率放大,
所述第一图像基于由所述第一放大部放大后的所述第一信号而生成,
所述第二图像基于由所述第二放大部放大后的所述第二信号而生成。
21.根据权利要求16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所述拍摄元件具有第一转换部和第二转换部,所述第一转换部具有将由在所述第一光电转换部转换后的电荷生成的第一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至少一部分电路,所述第二转换部具有将由在所述第二光电转换部转换后的电荷生成的第二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至少一部分电路。
22.根据权利要求16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所述拍摄元件拍摄芯片和信号处理芯片,所述拍摄芯片配置有所述第一光电转换部和所述第二光电转换部,所述信号处理芯片配置有第一转换部和第二转换部,所述第一转换部具有将由在所述第一光电转换部转换后的电荷生成的第一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至少一部分电路,所述第二转换部具有将由在所述第二光电转换部转换后的电荷生成的第二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至少一部分电路。
23.根据权利要求16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所述拍摄元件拍摄芯片和信号处理芯片,所述拍摄芯片配置有所述第一光电转换部和所述第二光电转换部,所述信号处理芯片配置有第一转换部和第二转换部,所述第一转换部具有将由在所述第一光电转换部转换后的电荷生成的第一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至少一部分电路,所述第二转换部具有将由在所述第二光电转换部转换后的电荷生成的第二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至少一部分电路,
所述拍摄芯片层叠于所述信号处理芯片。
24.根据权利要求16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所述拍摄元件具有多个所述第一拍摄区域和多个所述第二拍摄区域。
25.根据权利要求16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所述第一光电转换部在所述第一拍摄区域,在第一方向和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配置多个,
所述第二光电转换部在所述第二拍摄区域,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上配置多个。
26.根据权利要求16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所述拍摄元件具有多个所述第一拍摄区域和多个所述第二拍摄区域,
所述第一光电转换部在所述第一拍摄区域,在第一方向和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配置多个,
所述第二光电转换部在所述第二拍摄区域,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上配置多个。
27.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拍摄元件,具有以第一拍摄条件对被摄体进行拍摄的第一拍摄区域和以不同于所述第一拍摄条件的第二拍摄条件对被摄体进行拍摄的第二拍摄区域;以及
控制部,使在所述第一拍摄区域拍摄的被摄体的第一图像和在所述第二拍摄区域拍摄的被摄体的第二图像显示于显示部上,
所述控制部相应于针对所述第一图像进行的图像的放大或缩小的操作而使所述第二图像放大或缩小。
28.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拍摄元件,具有以第一拍摄条件对被摄体进行拍摄的第一拍摄区域和以不同于所述第一拍摄条件的第二拍摄条件对被摄体进行拍摄的第二拍摄区域;以及
控制部,使在所述第一拍摄区域拍摄的被摄体的第一图像和在所述第二拍摄区域拍摄的被摄体的第二图像显示于显示部上,
所述控制部能够切换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的显示、以及关于所述第一拍摄条件的信息和关于所述第二拍摄条件的信息的显示。
29.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拍摄元件,具有以第一拍摄条件对被摄体进行拍摄的第一拍摄区域和以不同于所述第一拍摄条件的第二拍摄条件对被摄体进行拍摄的第二拍摄区域;以及
控制部,使在所述第一拍摄区域拍摄的被摄体的第一图像、以及用于设定所述第一拍摄区域的图像处理条件的菜单显示于显示部上。
CN201910638428.1A 2013-09-30 2013-09-30 电子设备 Active CN11036589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638428.1A CN110365899B (zh) 2013-09-30 2013-09-30 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638428.1A CN110365899B (zh) 2013-09-30 2013-09-30 电子设备
PCT/JP2013/076507 WO2015045144A1 (ja) 2013-09-30 2013-09-30 電子機器、電子機器の制御方法、及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CN201380073725.7A CN105075234B (zh) 2013-09-30 2013-09-30 电子设备、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以及控制程序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73725.7A Division CN105075234B (zh) 2013-09-30 2013-09-30 电子设备、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以及控制程序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65899A true CN110365899A (zh) 2019-10-22
CN110365899B CN110365899B (zh) 2022-03-22

Family

ID=5274234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73725.7A Active CN105075234B (zh) 2013-09-30 2013-09-30 电子设备、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以及控制程序
CN201910638428.1A Active CN110365899B (zh) 2013-09-30 2013-09-30 电子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73725.7A Active CN105075234B (zh) 2013-09-30 2013-09-30 电子设备、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以及控制程序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3) US9894281B2 (zh)
EP (1) EP3054664B1 (zh)
JP (1) JP5930079B2 (zh)
CN (2) CN105075234B (zh)
WO (1) WO201504514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961271B2 (en) * 2013-11-26 2018-05-01 Nikon Corporation Electronic device, imaging device, and imaging element
JP6582642B2 (ja) * 2014-08-11 2019-10-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車両用撮像装置、車両用撮像表示システム、及び車両
JP5987931B2 (ja) 2015-02-09 2016-09-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映像表示システム、情報処理装置、映像表示方法、映像表示プログラム、映像処理装置、映像処理方法および映像処理プログラム
US9743025B2 (en) * 2015-12-30 2017-08-22 Omnivision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and system of implementing an uneven timing gap between each image capture in an image sensor
JP6777141B2 (ja) * 2016-03-03 2020-10-28 ソニー株式会社 表示制御装置、表示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20190174069A1 (en) * 2016-03-18 2019-06-06 Kenneth L. Poindexter, JR. System and Method for Autonomously Recording a Visual Media
US10225471B2 (en) * 2016-03-18 2019-03-05 Kenneth L. Poindexter, JR. System and method for autonomously recording a visual media
CN113225496A (zh) * 2016-03-24 2021-08-06 株式会社尼康 摄像元件和摄像装置
JP6596736B2 (ja) * 2016-03-29 2019-10-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及び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
US20190141263A1 (en) * 2016-06-09 2019-05-09 Sony Corporation Control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CN106507019B (zh) * 2016-11-29 2019-05-1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电子装置
JP2018098524A (ja) 2016-12-08 2018-06-21 ソニーセミコンダクタ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撮像素子、撮像システムおよび撮像素子の制御方法
CN110771142B (zh) * 2017-06-21 2021-11-19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及摄像装置的控制程序
CN110945861B (zh) * 2017-07-07 2022-11-29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显示系统及显示系统的工作方法
CN111052633B (zh) * 2017-09-11 2023-06-06 昕诺飞控股有限公司 利用滚动快门照相机来检测编码光
CN107977601B (zh) * 2017-09-28 2018-10-30 张三妹 铁轨上方人体识别系统
JP7297406B2 (ja) * 2017-12-18 2023-06-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撮像装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7229689B2 (ja) * 2018-07-23 2023-02-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JP7175712B2 (ja) * 2018-10-25 2022-11-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記憶媒体
US10971161B1 (en) 2018-12-12 2021-04-06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Techniques for loss mitigation of audio streams
US11336954B1 (en) * 2018-12-12 2022-05-17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FPS on a client without instrumenting rendering layer
US11356326B2 (en) 2018-12-13 2022-06-07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Continuously calibrated network system
US11252097B2 (en) 2018-12-13 2022-02-15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Continuous calibration of network metrics
US11368400B2 (en) 2018-12-13 2022-06-21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Continuously calibrated network system
US11016792B1 (en) 2019-03-07 2021-05-25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Remote seamless windows
US11461168B1 (en) 2019-03-29 2022-10-04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Data loss protection with continuity
US11245772B1 (en) 2019-03-29 2022-02-08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Dynamic representation of remote computing environment
US11388346B2 (en) * 2019-09-17 2022-07-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capturing control apparatus and image capturing control method
JPWO2021255975A1 (zh) * 2020-06-17 2021-12-23
US11908510B2 (en) * 2022-03-03 2024-02-20 Nanya Technology Corporation Fuse device and operation method thereof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301526A (ja) * 2002-02-22 2008-12-11 Fujifilm Corp デジタルカメラ
CN101355651A (zh) * 2007-07-25 2009-01-28 奥林巴斯映像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
JP2010056645A (ja) * 2008-08-26 2010-03-11 Nikon Corp 撮像装置
CN101795362A (zh) * 2009-01-15 2010-08-04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图像处理装置及程序
US20100194917A1 (en) * 2009-02-03 2010-08-05 Kenji Funamoto Imaging apparatus and live-view image display method thereof
US20100231738A1 (en) * 2009-03-11 2010-09-16 Border John N Capture of video with motion
US20110149129A1 (en) * 2009-12-18 2011-06-2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ulti-step exposed image acquisition method by electronic shutter and photograph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58903A (ja) * 2000-11-22 2002-05-31 Casio Comput Co Ltd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
JP4198449B2 (ja) 2002-02-22 2008-12-1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デジタルカメラ
JP2005094636A (ja) * 2003-09-19 2005-04-07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デジタルカメラ
JP4039386B2 (ja) * 2004-04-21 2008-01-30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撮像センサ及び撮像装置
JP4349232B2 (ja) 2004-07-30 2009-10-21 ソニー株式会社 半導体モジュール及びmos型固体撮像装置
US20060054782A1 (en) * 2004-08-25 2006-03-16 Olsen Richard I Apparatus for multiple camera devices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same
US7564019B2 (en) * 2005-08-25 2009-07-21 Richard Ian Olsen Large dynamic range cameras
JP2006157862A (ja) 2004-11-08 2006-06-1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Mos型撮像素子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07043664A (ja) * 2005-06-27 2007-02-15 Fujifilm Corp 撮像装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20060290788A1 (en) 2005-06-27 2006-12-28 Fuji Photo Film Co., Ltd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and program therefor
KR100801088B1 (ko) * 2006-10-02 2008-02-0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다중 초점 카메라 장치 및 다중 초점 카메라 장치를이용하여 포커스 프리 영상과 아웃포커스 영상을 생성하는방법
JP4758331B2 (ja) 2006-12-08 2011-08-24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顕微鏡用撮像装置および顕微鏡用撮像プログラム
US7859588B2 (en) * 2007-03-09 2010-12-28 Eastman Kodak Compan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perating a dual lens camera to augment an image
JP2009302946A (ja) * 2008-06-13 2009-12-24 Fujifilm Corp 固体撮像素子,固体撮像素子の駆動方法及び撮像装置
JP5266916B2 (ja) * 2008-07-09 2013-08-21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素子、カメラ、撮像素子の制御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KR101133733B1 (ko) * 2009-12-10 2012-04-0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자 셔터를 이용한 다단계 노출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촬영 장치
JP2011130138A (ja) * 2009-12-17 2011-06-30 Sony Corp 撮像装置および、その光学系
JP4783465B1 (ja) * 2010-03-26 2011-09-2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KR101630307B1 (ko) * 2010-05-12 2016-06-1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지털 촬영 장치, 그 제어 방법, 및 컴퓨터 판독가능 저장매체
US8625021B2 (en) 2010-08-30 2014-01-0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capture with region-based adjustment of imaging properties
JP5653207B2 (ja) 2010-12-27 2015-01-14 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消費電力制御システム
CN103022062B (zh) 2011-07-19 2016-12-21 索尼公司 固体摄像器件及其制造方法和电子设备
US9229096B2 (en) * 2011-07-27 2016-01-05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Industries, Llc Time-of-flight imaging systems
US9013615B2 (en) * 2011-09-21 2015-04-21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Industries, Llc Image sensor with flexible interconnect capabilities
EP2846538B1 (en) 2012-05-02 2021-06-23 Nikon Corporation Imaging device
JP5808056B2 (ja) 2012-08-03 2015-11-10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撮像制御プログラム、画像再生装置及び画像再生制御プログラム
JP5598515B2 (ja) 2012-08-30 2014-10-01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物理量センサ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140075424A (ko) * 2012-12-11 2014-06-1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컨텐츠 확대 디스플레이 방법 및 그 전자 장치
KR102124802B1 (ko) * 2013-06-04 2020-06-2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단말기 및 그것의 제어방법
KR102065046B1 (ko) * 2013-09-16 2020-01-1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단말기 및 그것의 제어 방법
US9933922B2 (en) * 2014-03-27 2018-04-03 Sybase, Inc. Child container control of parent container of a user interface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301526A (ja) * 2002-02-22 2008-12-11 Fujifilm Corp デジタルカメラ
CN101355651A (zh) * 2007-07-25 2009-01-28 奥林巴斯映像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
JP2010056645A (ja) * 2008-08-26 2010-03-11 Nikon Corp 撮像装置
CN101795362A (zh) * 2009-01-15 2010-08-04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图像处理装置及程序
US20100194917A1 (en) * 2009-02-03 2010-08-05 Kenji Funamoto Imaging apparatus and live-view image display method thereof
US20100231738A1 (en) * 2009-03-11 2010-09-16 Border John N Capture of video with motion
US8179466B2 (en) * 2009-03-11 2012-05-15 Eastman Kodak Company Capture of video with motion-speed determination and variable capture rate
US20110149129A1 (en) * 2009-12-18 2011-06-2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ulti-step exposed image acquisition method by electronic shutter and photograph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054664B1 (en) 2022-06-29
CN105075234A (zh) 2015-11-18
CN105075234B (zh) 2019-08-13
US20180191961A1 (en) 2018-07-05
EP3054664A4 (en) 2017-03-15
CN110365899B (zh) 2022-03-22
US9894281B2 (en) 2018-02-13
WO2015045144A1 (ja) 2015-04-02
US11206353B2 (en) 2021-12-21
US20200029022A1 (en) 2020-01-23
US10469756B2 (en) 2019-11-05
US20150350555A1 (en) 2015-12-03
JPWO2015045144A1 (ja) 2017-03-02
JP5930079B2 (ja) 2016-06-08
EP3054664A1 (en) 2016-08-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75234B (zh) 电子设备、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以及控制程序
CN104937924B (zh) 电子设备及控制方法
JP6780745B2 (ja) 電子機器
JP4783465B1 (ja) 撮像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CN101115148B (zh) 摄像装置和图像显示控制方法
TWI661727B (zh) 控制裝置、控制方法及電子機器
US20110018970A1 (en) Compound-eye imaging apparatus
JP2011205374A (ja) 表示装置
CN106257912A (zh) 摄像装置、摄像方法
JP5620196B2 (ja) 撮像装置
JP2007235640A (ja) 撮影装置及び方法
JP4187512B2 (ja) 撮像装置
JP6409883B2 (ja) 電子機器及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JP6822507B2 (ja) 電子機器
JP2010014950A (ja) 撮像装置
JP7283488B2 (ja) 撮像素子及び電子機器
JP2018117375A (ja) 電子機器、電子機器の制御方法、及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JP7176591B2 (ja) 電子機器
JP2016158294A (ja) 電子機器、電子機器の制御方法、及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KR20100005548A (ko) 디지털 영상 처리기에서 포커스 변환을 위한 3차원 영상획득 장치 및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