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53156A - 一种去除酸枣仁中黄曲霉毒素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去除酸枣仁中黄曲霉毒素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53156A
CN110353156A CN201910724654.1A CN201910724654A CN110353156A CN 110353156 A CN110353156 A CN 110353156A CN 201910724654 A CN201910724654 A CN 201910724654A CN 110353156 A CN110353156 A CN 1103531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men ziziphi
ziziphi spinosae
aflatoxin
aqueous solution
cont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72465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刁恩杰
任东亮
谢鹏
钱时权
许桓源
王月
胡云
黄澄
赵芷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910724654.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353156A/zh
Publication of CN1103531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5315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LFOODS, FOODSTUFFS, OR NON-ALCOHOLIC BEVERAGE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A21D OR A23B-A23J; THEIR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e.g. COOKING, MODIFICATION OF NUTRITIVE QUALITIES, PHYSICAL TREATMENT; PRESERVATION OF FOODS OR FOODSTUFFS, IN GENERAL
    • A23L5/00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of foods or foodstuffs, in general; Food or foodstuffs obtained thereby; Materials therefor
    • A23L5/20Removal of unwanted matter, e.g. deodorisation or detoxification
    • A23L5/27Removal of unwanted matter, e.g. deodorisation or detoxification by chemical treatment, by adsorption or by absorp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6/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s
    • A61K36/18Magnoliophyta (angiosperms)
    • A61K36/185Magnoliopsida (dicotyledons)
    • A61K36/72Rhamnaceae (Buckthorn family), e.g. buckthorn, chewstick or umbrella-tree
    • A61K36/725Ziziphus, e.g. jujube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黄曲霉毒素去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去除酸枣仁中黄曲霉毒素的方法。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酸枣仁的表面喷洒乙酸水溶液,进行酸化降解处理,得到酸化降解酸枣仁;在所述酸化降解酸枣仁的表面喷洒碳酸氢钠水溶液,进行中和处理。本发明利用乙酸水溶液的酸性降解酸枣仁中的黄曲霉毒素,碳酸氢钠水溶液可以中和残留在酸枣仁中的乙酸水溶液,使酸枣仁保持原有的外观及气味。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具有脱毒效果好、效率高的优势,且对酸枣仁气味、色泽和药效影响小。

Description

一种去除酸枣仁中黄曲霉毒素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黄曲霉毒素去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去除酸枣仁中黄曲霉毒素的方法。
背景技术
酸枣仁是由鼠李科乔木酸枣成熟果实去果肉、核壳,收集种子,晒干而成,主要用于治疗虚烦不眠、惊悸多梦、体虚多汗、津伤口渴等症状。然而酸枣仁在采集、贮藏、制备以及运输过程中,如保存不当极易受潮霉变而被黄曲霉毒素污染。黄曲霉毒素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强烈的致肝癌性,被国际癌症组织列为I类致癌物。因此,2010年版《中国药典》明确规定酸枣仁中黄曲霉毒素B1(AFB1)含量不得超过5ppb,黄曲霉毒素(AFS)总含量不得超过10ppb。
目前,为了去除酸枣仁中黄曲霉毒素,药材市场、药店及生产厂家采用的方法通常是纳米蒙脱土吸附法、ClO2水溶液处理法等。但是,纳米蒙脱土吸附法的脱毒效果差、时间长,且易造成蒙脱土残留;与纳米蒙脱土吸附法相比,ClO2水溶液处理法的脱毒效果虽有所提高,但采用该法处理后的酸枣仁颜色变深,且酸味变淡,导致感官品质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去除酸枣仁中黄曲霉毒素的方法,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具有脱毒效果好、效率高的优势,且对酸枣仁气味、色泽和药效影响小。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去除酸枣仁中黄曲霉毒素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酸枣仁的表面喷洒乙酸水溶液,进行酸化降解处理,得到酸化降解酸枣仁;
在所述酸化降解酸枣仁的表面喷洒碳酸氢钠水溶液,进行中和处理。
优选地,所述乙酸水溶液的质量浓度为5.0~10.0%;所述乙酸水溶液与酸枣仁的用量比为20mL:100g。
优选地,所述碳酸氢钠水溶液的质量浓度为2.0~4.0%;所述碳酸氢钠水溶液与酸枣仁的用量比为20mL:100g。
优选地,当酸枣仁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5ppb且黄曲霉毒素总含量≤10ppb时,所述乙酸水溶液的质量浓度为5.0~6.0%,所述碳酸氢钠水溶液的质量浓度为2.0~2.5%。
优选地,当酸枣仁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5ppb且黄曲霉毒素总含量>10ppb,或者黄曲霉毒素B1含量>5ppb时,所述酸化降解处理前还包括:在酸枣仁的表面喷洒臭氧水溶液,进行臭氧降解处理。
优选地,所述臭氧水溶液的浓度为5.0~10.0ppm;所述臭氧水溶液与酸枣仁的用量比为20mL:100g。
优选地,当酸枣仁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5ppb且10ppb<黄曲霉毒素总含量≤30ppb,或者5ppb<黄曲霉毒素B1含量≤20ppb且黄曲霉毒素总含量≤30ppb时,所述臭氧水溶液的浓度为5.0~7.0ppm,所述乙酸水溶液的质量浓度为6.0~8.0%,所述碳酸氢钠水溶液的质量浓度为2.5~3.5%。
优选地,当酸枣仁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20ppb且30ppb<黄曲霉毒素总含量≤50ppb,或者20ppb<黄曲霉毒素B1含量≤30ppb且黄曲霉毒素总含量≤50ppb时,所述臭氧水溶液的浓度为8.0~10.0ppm,所述乙酸水溶液的质量浓度为8.0~10.0%,所述碳酸氢钠水溶液的质量浓度为3.5~4.0%。
优选地,所述臭氧降解处理在避光条件下进行;所述臭氧降解处理的温度为室温,时间为10~15min。
优选地,所述酸化降解处理在避光条件下进行,所述酸化降解处理的温度为室温,时间为30~60min;所述中和处理在避光条件下进行,所述中和处理的温度为室温,时间为5~10min。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去除酸枣仁中黄曲霉毒素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酸枣仁的表面喷洒乙酸水溶液,进行酸化降解处理,得到酸化降解酸枣仁;在所述酸化降解酸枣仁的表面喷洒碳酸氢钠水溶液,进行中和处理。本发明利用乙酸水溶液的酸性降解酸枣仁中的黄曲霉毒素,碳酸氢钠水溶液可以中和残留在酸枣仁中的乙酸水溶液,使酸枣仁保持原有的外观及气味。
进一步地,当酸枣仁中黄曲霉毒素含量较高时(如黄曲霉毒素B1含量≤5ppb且黄曲霉毒素总含量>10ppb,或者黄曲霉毒素B1含量>5ppb),本发明在酸化降解处理前还包括臭氧降解处理,这样可以通过臭氧水溶液初步降解酸枣仁中的黄曲霉毒素,之后再进行酸化降解处理,能够进一步去除残余的黄曲霉毒素。
实施例的结果显示,与纳米蒙脱土吸附法、臭氧水溶液处理法、ClO2水溶液处理法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具有脱毒效果好、效率高的优势,且对酸枣仁气味、色泽和药效影响小。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去除酸枣仁中黄曲霉毒素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酸枣仁的表面喷洒乙酸水溶液,进行酸化降解处理,得到酸化降解酸枣仁;
在所述酸化降解酸枣仁的表面喷洒碳酸氢钠水溶液,进行中和处理。
本发明利用乙酸水溶液对酸枣仁进行酸化降解处理,能够有效降解酸枣仁中的黄曲霉毒素,之后利用碳酸氢钠水溶液对酸化降解处理后所得酸化降解酸枣仁进行中和处理,能够使酸枣仁保持原有的外观及气味。本发明对于所述酸枣仁没有特殊的限定,任意含有黄曲霉毒素且需要将其进行去除的酸枣仁均可,具体如贮藏或收购的酸枣仁。2010年版《中国药典》明确规定酸枣仁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不得超过5ppb,黄曲霉毒素总含量不得超过10ppb;在实际生产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或黄曲霉毒素总含量过高则会禁用。因此,本申请优选针对黄曲霉毒素B1含量≤30ppb且黄曲霉毒素总含量≤50ppb的酸枣仁进行处理。在本发明中,所述黄曲霉毒素总含量具体是指黄曲霉毒素B1、B2、G1和G2总含量。本发明优选是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酸枣仁中黄曲霉毒素B1、B2、G1和G2含量;本发明对所述HPLC法的具体操作条件没有特殊的限定,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操作条件、能够实现酸枣仁中黄曲霉毒素B1、B2、G1和G2含量的准确测定即可。
在本发明中,所述乙酸水溶液的质量优选浓度为5.0~10.0%,所述乙酸水溶液与酸枣仁的用量比优选为20mL:100g;所述碳酸氢钠水溶液的质量浓度优选为2.0~4.0%,所述碳酸氢钠水溶液与酸枣仁的用量比优选为20mL:100g。本发明优选根据酸枣仁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和黄曲霉毒素总含量选择合适的乙酸水溶液浓度和喷洒量,并进一步选择合适的碳酸氢钠水溶液浓度和喷洒量。
在本发明中,当酸枣仁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5ppb且黄曲霉毒素总含量≤10ppb时,以乙酸水溶液、碳酸氢钠水溶液和酸枣仁的用量比为20mL:20mL:100g计,所述乙酸水溶液的质量浓度优选为5.0~6.0%,所述碳酸氢钠水溶液的质量浓度优选为2.0~2.5%。
在本发明中,当酸枣仁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5ppb且黄曲霉毒素总含量>10ppb,或者黄曲霉毒素B1含量>5ppb时,所述酸化降解处理前优选还包括:在酸枣仁的表面喷洒臭氧水溶液,进行臭氧降解处理。本发明通过臭氧水溶液初步降解酸枣仁中的黄曲霉毒素,之后再进行酸化降解处理,能够进一步去除残余的黄曲霉毒素。
在本发明中,所述臭氧水溶液的浓度优选为5.0~10.0ppm;所述臭氧水溶液与酸枣仁的用量比优选为20mL:100g。本发明优选进一步根据酸枣仁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和黄曲霉毒素总含量选择合适的臭氧水溶液浓度和喷洒量、乙酸水溶液浓度和喷洒量,并进一步选择合适的碳酸氢钠水溶液浓度和喷洒量。
在本发明中,当酸枣仁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5ppb且10ppb<黄曲霉毒素总含量≤30ppb,或者5ppb<黄曲霉毒素B1含量≤20ppb且黄曲霉毒素总含量≤30ppb时,以臭氧水溶液、乙酸水溶液、碳酸氢钠水溶液和酸枣仁的用量比为20mL:20mL:20mL:100g计,所述臭氧水溶液的浓度优选为5.0~7.0ppm,所述乙酸水溶液的质量浓度优选为6.0~8.0%,所述碳酸氢钠水溶液的质量浓度优选为2.5~3.5%。
在本发明中,当酸枣仁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20ppb且30ppb<黄曲霉毒素总含量≤50ppb,或者20ppb<黄曲霉毒素B1含量≤30ppb且黄曲霉毒素总含量≤50ppb时,以臭氧水溶液、乙酸水溶液、碳酸氢钠水溶液和酸枣仁的用量比为20mL:20mL:20mL:100g计,所述臭氧水溶液的浓度优选为8.0~10.0ppm,所述乙酸水溶液的质量浓度优选为8.0~10.0%,所述碳酸氢钠水溶液的质量浓度优选为3.5~4.0%。
在本发明中,去除酸枣仁中黄曲霉毒素所用脱毒剂(即臭氧水溶液、乙酸水溶液、碳酸氢钠水溶液)均为食品级,脱毒剂中的水优选为纯净水。在本发明中,所述臭氧水溶液优选是采用低压电解纯净水制备得到;本发明对于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参数没有特殊的限定,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技术方案,通过调节纯净水的流速,控制所得臭氧水溶液的浓度在所需范围内即可。在本发明中,所述乙酸水溶液优选是将乙酸溶于纯净水中制备得到,所述乙酸的纯度优选>99.8%。在本发明中,所述碳酸氢钠水溶液优选是将碳酸氢钠溶于纯净水中制备得到,所述碳酸氢钠的纯度优选>99.0%。
本发明将上述黄曲霉毒素B1含量和黄曲霉毒素总含量与臭氧水溶液、乙酸水溶液、碳酸氢钠水溶液的浓度及喷洒量关系列于表1中,具体如下:
表1黄曲霉毒素B1含量和黄曲霉毒素总含量与各试剂的浓度及喷洒量关系
在本发明中,臭氧水溶液具有强氧化性,可以降解酸枣仁中的黄曲霉毒素,同时还具有抑制和灭杀黄曲霉的作用;乙酸水溶液具有的酸性,可以降解酸枣仁中的黄曲霉毒素;碳酸氢钠水溶液呈弱碱性,可以中和残留在酸枣仁中的乙酸水溶液,使酸枣仁保持原有的外观及气味。本发明在AFB1含量及AFS总含量较低的情况下,不采用臭氧水溶液对酸枣仁进行臭氧降解处理,而是直接采用乙酸水溶液对酸枣仁进行酸化降解处理,之后采用碳酸氢钠水溶液进行中和处理;而在AFB1含量及AFS总含量较高的情况下,优选是采用臭氧水溶液对酸枣仁进行臭氧降解处理,之后采用乙酸水溶液对酸枣仁进行酸化降解处理,最后采用碳酸氢钠水溶液进行中和处理。下面针对本发明提供的方法中涉及的各操作步骤和操作参数进行详细说明。
本发明在酸枣仁的表面喷洒臭氧水溶液,进行臭氧降解处理。在本发明中,所述喷洒优选在搅拌条件下进行,即边喷洒边轻柔搅拌酸枣仁,这样一方面能够保证喷洒均匀,另一方面也能够避免通过浸泡方式进行降解处理而导致酸枣仁外壳脱落,破坏酸枣仁的整体结构。在本发明中,所述臭氧降解处理优选在避光条件下进行,一方面能够避免臭氧的快速分解,从而保证臭氧能够对黄曲霉毒素具有较好的降解效果,另一方面还能够便于控制环境温度,减少黄曲霉的生长繁殖及黄曲霉毒素的产生;所述臭氧降解处理的温度优选为室温(即不需要额外的加热或降温),更优选为20~25℃;时间优选为10~15min。本发明优选是将臭氧水溶液喷洒完毕后,将表面喷洒有臭氧水溶液的酸枣仁放置在避光、通风、干净卫生的环境中进行臭氧降解处理。
在本发明中,所述臭氧降解处理后得到臭氧降解酸枣仁,本发明优选无需对所述臭氧降解酸枣仁进行其它后处理,直接在所述臭氧降解酸枣仁的表面喷洒乙酸水溶液,进行酸化降解处理,得到酸化降解酸枣仁(参照表1,如果AFB1含量及AFS总含量较低,则直接在酸枣仁的表面喷洒乙酸水溶液,进行酸化降解处理,得到酸化降解酸枣仁)。在本发明中,所述酸化降解处理优选在避光条件下进行;所述酸化降解处理的温度优选为室温(即不需要额外的加热或降温),更优选为20~25℃;时间优选为30~60min,更优选为40~50min。在本发明中,喷洒乙酸水溶液以及酸化降解处理的具体操作方式优选参照上述喷洒臭氧水溶液及臭氧降解处理的具体操作方式,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得到酸化降解酸枣仁后,本发明优选无需对所述酸化降解酸枣仁进行其它后处理,直接在所述酸化降解酸枣仁的表面喷洒碳酸氢钠水溶液,进行中和处理。在本发明中,所述中和处理优选在避光条件下进行;所述中和处理的温度优选为室温(即不需要额外的加热或降温),更优选为20~25℃;时间优选为5~10min。在本发明中,喷洒碳酸氢钠水溶液以及中和处理的具体操作方式优选参照上述喷洒臭氧水溶液及臭氧降解处理的具体操作方式,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在本发明中,所述中和处理完成后优选还包括干燥;在本发明中,所述干燥优选在通风条件下进行;所述干燥的温度优选为40~50℃,时间优选为3~5h;具体的,在干燥过程中每隔30min翻动一次,以保证酸枣仁充分均匀干燥,至酸枣仁的水分含量低于9%时即完成干燥。
完成所述干燥后,本发明优选在通风条件下将所得酸枣仁冷却至室温,之后选用避光透气编织袋进行包装,即得酸枣仁产品。
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能够实现酸枣仁中黄曲霉毒素的有效去除,其中,仅采用单一的臭氧水溶液处理脱毒效果一般,如果要进一步提高脱毒效果,则需要提高臭氧水溶液的浓度及处理时间,但这样会对酸枣仁的外观及其气味影响极大,无法满足酸枣仁产品销售时的品质要求。在黄曲霉毒素浓度较低时(如AFB1≤5ppb且AFS≤10ppb),仅用低浓度的乙酸水溶液处理(如5.0~6.0%)就可以达到高效降解黄曲霉毒素的目的。当黄曲霉毒素浓度较高时,使用单一的乙酸水溶液也无法将黄曲霉毒素降低到药典要求,如果要进一步提高脱毒效果,则需要提高乙酸水溶液的浓度及处理时间,但这样会对酸枣仁的气味及颜色影响极大;因此,当黄曲霉毒素浓度较高时,本发明利用臭氧水水溶液与乙酸水溶液的协同作用,在二者相对较低的浓度下,既能高效降解酸枣仁中的黄曲霉毒素,又能保持酸枣仁原有的气味、颜色及其他外观品质。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采用HPLC法对待处理酸枣仁中黄曲霉毒素B1、B2、G1和G2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AFB1含量为4.83ppb,AFS含量为9.29ppb;
在上述待处理酸枣仁的表面喷洒乙酸水溶液(质量浓度为5.5%,乙酸水溶液与待处理酸枣仁的用量比为20mL:100g),边喷洒边轻柔搅拌,喷洒完毕后将表面喷洒有乙酸水溶液的酸枣仁放置在避光、通风、干净卫生的环境中,于室温(20℃)条件下进行酸化降解处理45min,得到酸化降解酸枣仁;
在所述酸化降解酸枣仁的表面喷洒碳酸氢钠水溶液(质量浓度为2.0%,碳酸氢钠水溶液与待处理酸枣仁的用量比为20mL:100g),边喷洒边轻柔搅拌,喷洒完毕后将表面喷洒有碳酸氢钠水溶液的酸枣仁放置在避光、通风、干净卫生的环境中,于室温条件下进行中和处理5min;
中和处理完成后,在通风条件下,于45℃条件下干燥4h,在干燥过程中每隔30min翻动一次,以保证酸枣仁充分均匀干燥,干燥完成后酸枣仁的水分含量低于9%;
将干燥所得酸枣仁冷却至室温,之后选用避光透气编织袋进行包装,即得酸枣仁产品。
实施例2
采用HPLC法对待处理酸枣仁中黄曲霉毒素B1、B2、G1和G2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AFB1含量为17.44ppb,AFS含量为28.57ppb;
在上述待处理酸枣仁的表面喷洒臭氧水溶液(质量浓度为6.0%,臭氧水溶液与待处理酸枣仁的用量比为20mL:100g),边喷洒边轻柔搅拌,喷洒完毕后将表面喷洒有臭氧水溶液的酸枣仁放置在避光、通风、干净卫生的环境中,于室温(20℃)条件下进行臭氧降解处理10min,得到臭氧降解酸枣仁;
在所述臭氧降解酸枣仁的表面喷洒乙酸水溶液(质量浓度为6.5%,乙酸水溶液与待处理酸枣仁的用量比为20mL:100g),边喷洒边轻柔搅拌,喷洒完毕后将表面喷洒有乙酸水溶液的酸枣仁放置在避光、通风、干净卫生的环境中,于室温条件下进行酸化降解处理45min,得到酸化降解酸枣仁;
在所述酸化降解酸枣仁的表面喷洒碳酸氢钠水溶液(质量浓度为2.8%,碳酸氢钠水溶液与待处理酸枣仁的用量比为20mL:100g),边喷洒边轻柔搅拌,喷洒完毕后将表面喷洒有碳酸氢钠水溶液的酸枣仁放置在避光、通风、干净卫生的环境中,于室温条件下进行中和处理5min;
中和处理完成后,在通风条件下,于45℃条件下干燥4h,在干燥过程中每隔30min翻动一次,以保证酸枣仁充分均匀干燥,干燥完成后酸枣仁的水分含量低于9%;
将干燥所得酸枣仁冷却至室温,之后选用避光透气编织袋进行包装,即得酸枣仁产品。
实施例3
按照实施例2的方法去除酸枣仁中黄曲霉毒素,不同之处具体列于表2中。
对实施例1~3最终得到的酸枣仁产品中黄曲霉毒素含量进行测试,以验证本发明方法的脱毒效果,具体列于表2中。
表2实施例1~3中具体条件及脱毒效果数据
方法比较
将本发明提供的方法与现有技术中传统方法进行比较,其中:
传统方法一(纳米蒙脱土吸附法):将纳米蒙脱土(纯度>95%,阳离子交换量(CEC)=110mol/kg)与酸枣仁按照质量比1:500(m/m)充分混合,避光放置24h。
传统方法二(臭氧水溶液处理法):在酸枣仁的表面喷洒臭氧水溶液(浓度为10ppm,臭氧水溶液与待处理酸枣仁的用量比为20mL:100g),边喷洒边轻柔搅拌,喷洒完毕后将表面喷洒有臭氧水溶液的酸枣仁放置在避光、通风、干净卫生的环境中,于20℃条件下进行臭氧降解处理15min,得到臭氧降解酸枣仁;在通风条件下,于45℃条件下干燥4h,在干燥过程中每隔30min翻动一次,以保证酸枣仁充分均匀干燥,干燥完成后酸枣仁的水分含量低于9%。
传统方法三(ClO2水溶液处理法):在酸枣仁的表面喷洒ClO2水溶液(质量浓度为5.0%,ClO2水溶液与待处理酸枣仁的用量比为20mL:100g),边喷洒边轻柔搅拌,喷洒完毕后将表面喷洒有ClO2水溶液的酸枣仁放置在避光、通风、干净卫生的环境中,于20℃条件下进行ClO2降解处理15min,得到ClO2降解酸枣仁;在通风条件下,于45℃条件下干燥4h,在干燥过程中每隔30min翻动一次,以保证酸枣仁充分干燥,干燥完成后酸枣仁的水分含量低于9%。
利用HPLC测定上述三种传统脱毒方法最终所得酸枣仁中AFB1和AFS的含量,同时通过色度计测定酸枣仁的颜色变化(L代表亮度,L值升高表示亮度增加;a代表红绿色,a值增加表示红色值增加、颜色变深变褐;b代表黄蓝色,b值增加表示黄色增加),通过鼻子闻进行感官评价确定酸枣仁的气味变化,具体结果列于表3中。
表3采用不同处理方法对酸枣仁中黄曲霉毒素脱毒效果比较
由表3可知,与纳米蒙脱土吸附法、臭氧水溶液处理法、ClO2水溶液处理法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具有脱毒效果好、效率高的优势,且对酸枣仁气味、色泽和药效影响小。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去除酸枣仁中黄曲霉毒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在酸枣仁的表面喷洒乙酸水溶液,进行酸化降解处理,得到酸化降解酸枣仁;
在所述酸化降解酸枣仁的表面喷洒碳酸氢钠水溶液,进行中和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乙酸水溶液的质量浓度为5.0~10.0%;所述乙酸水溶液与酸枣仁的用量比为20mL:100g。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碳酸氢钠水溶液的质量浓度为2.0~4.0%;所述碳酸氢钠水溶液与酸枣仁的用量比为20mL:100g。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酸枣仁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5ppb且黄曲霉毒素总含量≤10ppb时,所述乙酸水溶液的质量浓度为5.0~6.0%,所述碳酸氢钠水溶液的质量浓度为2.0~2.5%。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酸枣仁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5ppb且黄曲霉毒素总含量>10ppb,或者黄曲霉毒素B1含量>5ppb时,所述酸化降解处理前还包括:在酸枣仁的表面喷洒臭氧水溶液,进行臭氧降解处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臭氧水溶液的浓度为5.0~10.0ppm;所述臭氧水溶液与酸枣仁的用量比为20mL:100g。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酸枣仁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5ppb且10ppb<黄曲霉毒素总含量≤30ppb,或者5ppb<黄曲霉毒素B1含量≤20ppb且黄曲霉毒素总含量≤30ppb时,所述臭氧水溶液的浓度为5.0~7.0ppm,所述乙酸水溶液的质量浓度为6.0~8.0%,所述碳酸氢钠水溶液的质量浓度为2.5~3.5%。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酸枣仁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20ppb且30ppb<黄曲霉毒素总含量≤50ppb,或者20ppb<黄曲霉毒素B1含量≤30ppb且黄曲霉毒素总含量≤50ppb时,所述臭氧水溶液的浓度为8.0~10.0ppm,所述乙酸水溶液的质量浓度为8.0~10.0%,所述碳酸氢钠水溶液的质量浓度为3.5~4.0%。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臭氧降解处理在避光条件下进行;所述臭氧降解处理的温度为室温,时间为10~15min。
10.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酸化降解处理在避光条件下进行,所述酸化降解处理的温度为室温,时间为30~60min;所述中和处理在避光条件下进行,所述中和处理的温度为室温,时间为5~10min。
CN201910724654.1A 2019-08-07 2019-08-07 一种去除酸枣仁中黄曲霉毒素的方法 Pending CN11035315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724654.1A CN110353156A (zh) 2019-08-07 2019-08-07 一种去除酸枣仁中黄曲霉毒素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724654.1A CN110353156A (zh) 2019-08-07 2019-08-07 一种去除酸枣仁中黄曲霉毒素的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53156A true CN110353156A (zh) 2019-10-22

Family

ID=682221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724654.1A Pending CN110353156A (zh) 2019-08-07 2019-08-07 一种去除酸枣仁中黄曲霉毒素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353156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58175A (zh) * 2021-08-10 2021-10-29 赞皇县光森中药材有限公司 一种酸枣仁中黄曲霉毒素的降解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11415A (zh) * 2008-12-09 2009-04-22 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 一种果实籽粒中黄曲霉毒素的脱毒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11415A (zh) * 2008-12-09 2009-04-22 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 一种果实籽粒中黄曲霉毒素的脱毒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58175A (zh) * 2021-08-10 2021-10-29 赞皇县光森中药材有限公司 一种酸枣仁中黄曲霉毒素的降解方法及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62916B (zh) 一种毛峰茶的加工方法
CN104255961B (zh) 一种正味花香柔和甘甜铁观音及其制作方法
KR20090039525A (ko) 산야초 혼합 녹차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CN106343054A (zh) 一种紫鹃绿茶的加工工艺
CN110353156A (zh) 一种去除酸枣仁中黄曲霉毒素的方法
CN108402210A (zh) 一种老树绿茶的制备方法
KR101312936B1 (ko) 아스코르브산을 이용한 곶감의 제조방법 및 상기 방법으로 제조된 곶감
CN107125354A (zh) 一种茶叶加工工艺
CN107372811A (zh) 一种石榴的保鲜方法
CN105379876A (zh) 保健藏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5104920B (zh) 一种中性条件下双氧水与乙醇脱除大米蛋白中稻瘟灵的方法
CN110122557A (zh) 一种库尔勒香梨的保鲜方法
CN109601922A (zh) 一种采用冻结与间隙式湿热处理生产咖啡色营养枣的方法
CN105794866B (zh) 一种抗烟草白粉病的组合物
CN108157888A (zh) 一种焦糖椰香山核桃仁及其制备方法
JP2011024542A (ja) さつまいもの表面処理方法及びこれを利用して製造された表面処理済みのさつまいも
CN108477550A (zh) 一种坚果风味番薯干的制备工艺
KR102107200B1 (ko) 복원용 밥의 저온 제조방법
JP2002058446A (ja) イネ若葉粉末
CN105379875A (zh) 散装藏茶及其制备方法
KR100533779B1 (ko) 홍삼추출액을 이용한 기능성 곶감제조방법
CN106615472A (zh) 一种胎菊的杀青处理方法
CN106879800A (zh) 一种菊花茶的制作方法
CN106509174A (zh) 一种绿茶的制备方法
KR100492558B1 (ko) 녹차김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1022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