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529C - 图像处理装置和图像处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像处理装置和图像处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529C
CN1103529C CN96191640A CN96191640A CN1103529C CN 1103529 C CN1103529 C CN 1103529C CN 96191640 A CN96191640 A CN 96191640A CN 96191640 A CN96191640 A CN 96191640A CN 1103529 C CN1103529 C CN 1103529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matrix
side image
mapped
video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61916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9808A (zh
Inventor
高岛彰博
南信之
丸山和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98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8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529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529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15/003D [Three Dimensional] image rendering
    • G06T15/10Geometric effec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222Studio circuitry; Studio devices; Studio equipment
    • H04N5/262Studio circuits, e.g. for mixing, switching-over, change of character of image, other special effects ; Camera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electronic generation of special effec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222Studio circuitry; Studio devices; Studio equipment
    • H04N5/262Studio circuits, e.g. for mixing, switching-over, change of character of image, other special effects ; Camera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electronic generation of special effects
    • H04N5/2628Alteration of picture size, shape, position or orientation, e.g. zooming, rotation, rolling, perspective, transl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Geometry (AREA)
  • Computer Graph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rocessing Or Creating Images (AREA)
  • Studio Circuits (AREA)
  • Testing, Inspecting, Measuring Of Stereoscopic Televisions And Televisions (AREA)

Abstract

一种把二维平面上的多个图像映射到假想三维空间中立体的各对应面上的装置和方法。与目的图像显示面的形状相适应地形成映射在与立体的目的图像被映射在其上的目的图像显示面相接的立体侧面上的待显示映射图像;使已映射到各面上的图像随立体在三维空间的移动而移动。因此,通过操作员简单的操作就能在屏幕上显示宛如附着在假想空间中移动立体的各面上的影像。

Description

图像处理装置和 图像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处理装置和图像处理方法,其可应用的场合是把投影在二维平面上的图像显示在三维空间中形成的立体的表面上。背景技术:在先有技术中,已经提供了一种特技装置(DVE:Digital Video Effects),该特技装置给予视频信号诸如图像剪切(Crop)、歪斜(Skew)的X,Y轴方向的变化之类的特技效果以变换图像。已经考虑把该装置用于把图像显示到在三维空间形成的直角平行六面体的面上以获得“Slab(原块)”效果。
具体说,如图1所示,在“厚块”效果的处理中,在二维平面上显示的动态图像称作目的图像(Object),而特技装置用于形成图像使目的图像似乎是附着在三维空间中形成的直角平行六面体的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上。
在“厚块”效果中,随着直角平行六面体在三维空间的倾斜,除了显示目的图像面(SideA)外,同时也显示二个侧面(SideB和SideC)。图2示出了使用一个特技装置(DVE)形成三维六面显示图像的方法。
即,在图2中,使用第一磁带录像机(VTR)6形成输出到特技装置5的目的图像(Object)。特技装置5进行宛如把再现的目的图像(Object)附着在三维六面显示图像的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上的映射处理(mappingprocessing),并把处理结果输出到第二磁带录像机(VTR)7。第二磁带录像机7记录以目的图像(Object)组成的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
操作员用第三磁带录像机8再现如此记录着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的录像带,并把它输出到合成电路9。此时,操作员还用第一磁带录像机6在二维平面上再现有待在三维六面显示图像的侧面(SideB)上显示的图像。由第一磁带录像机6再现的图像输出到特技装置5,以进行对该再现图像的特技处理。
于是,由第一磁带录像机6在二维平面上再现的图像被变换成宛如把它显示在三维六面显示图像的侧面(SideB)上的形状。在合成电路9,使侧面(SideB)图像与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合成。此时,操作员使用规定的操作键调节显示位置使得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和侧(SideB)在一条边上相接。在第二磁带录像机7记录从合成电路9获得的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和侧面(SideB)的合成图像。
操作员在第三磁带录像机8再现已记录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和侧面(SideB)的合成图像,并将其输出到合成电路9。此时,操作员还用第一磁带录像机6在二维平面上再现有待显示在三维六面显示图像的侧面(SideC)上的图像。由第一磁带录像机6再现的图像输出到特技装置5,以进行对该再现图像的特技处理。
于是,由第一磁带录像机6在二维平面上再现的图像被变换成宛如把它显示在三维六面图像的侧面(SideC)上的形状。在合成电路9,使侧面(SideC)图像和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侧面B(SideB)的已合成图像合成。此时,操作员使用规定的操作键调节显示位置使得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和侧面(SideB)以及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和侧面(SideC)分别在一条边上相接。
在第二磁带录像机7记录从合成电路9得到的三维六面显示图像。
顺便要说的是,在用以上方法形成三维六面显示图像的情况下,侧面(SideB和SideC)的形成和合成独立于显示目的图像(Object)的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因此,当在三维空间改变三维六面显示图像的倾角时,即使改变了在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上的诸如图像剪切(Crop)、变形(Skew)和X,Y轴方向的改变(XY-rate)之类的特技效果,侧面(SideB和SideC)也不追随。因此,还需要随目标图像显示面(SideA)的改变而改变在侧面(SideB和SideC)的特技效果。
在此情况下,操作员必须随着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的改变而为每帧(每秒60帧)人工地进行合成侧面(SideB和SideC)的工作。已经出现了操作的操作变得复杂的问题。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以上问题和提供一种在同时进行对三维三面显示图像的每一面的变换以互换以互相连接各平面及给予特技效果时能提高操作效率的图像处理方法。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发明提供以下设备:第一图像形成设备,用于通过把第一图像写入第一存储器和根据来自规定控制设备的第一控制数据输入来变换写入所述第一存储器的所述第一图像而形成目的图像;第二图像形成设备,用于通过把第二图像写入第二存储器和根据来自所述控制设备的第二控制数据输入把写入所述第二存储器的所述第二图像变换成具有对应于所述目的图像的形状的图像而形成第一侧面图像;第三图像形成设备,用于通过把第三图像写入第三存储器和根据来自所述控制设备的第三控制数据输入把写入所述第三存储器的所述第三图像变换成具有对应于所述目的图像的形状的图像而形成第二侧面图像;以及控制设备,用于随着具有分别对应于所述目的图像、所述第一侧面图像和所述第二侧面图像的规定表面的立体在三维空间的移动而移动所述目的图像、所述第一侧面图像和所述第二侧面图像,和用于在规定的屏幕表面对映射在所述立体上的所述目的图像、所述第一侧面图像和所述第二侧面图像作透视变换。其中所述目的图像、所述第一侧面图像和所述第二侧面图像彼此互相连接。
第二和第三图像随映射目的图像的立体的目的图像显示面的形状而变形,并映射到连接目的图像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上。而且,映射到三维假想空间的立体各面的目的图像、第一侧面图像和第二侧面图像也各自随该主体在假想空间上的移动而同样地移动。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处理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通过把第一图像写入第一存储器然后根据由规定的控制设备输入的第一控制数据把写入所述第一存储器的所述第一图像进行变换处理而形成目的图像;通过把第二图像写入第二存储器然后根据由所述控制设备输入的第二控制数据把写入所述第二存储器的所述第二图像变换处理成具有与所述目的图像相应的形状的图像而形成第一侧面图像;通过把第三图像写入第三存储器然后根据由所述控制设备输入的第三控制数据把写入所述第三存储器的所述第三图像变换处理成具有与所述目的图像相应的形状的图像而形成第二侧面图像;随着在各自对应的规定面上具有所述目的图像、所述第一侧面图像和所述第二侧面图像的立体在三维空间的移动而移动所述目的图像、所述第一侧面图像和所述第二侧面图像;以及把映射到所述立体上的所述目的图像、所述第一侧面图像和所述第二侧面图像透视变换到规定的屏幕面上,其中所述目的图像、所述第一侧面图像和所述第二侧面图像彼此互相连接。
因而操作员只根据规定的操作来使假想空间上的立体作运动,而映射到各面上的图像则宛如附着在立体各面上似地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三维三面显示图像的示意图;
图2是说明形成三维图像的先有方法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图像处理装置全部组成的方框图;
图4是说明屏幕面的定义的示意图;
图5是说明基本的三维移动变换和透视变换的示意图;
图6是说明基本的三维移动变换和透视变换的示意图;
图7A和7B是说明基本的三维移动变换和透视变换的示意图;
图8是说明处于三维空间中基本位置的立体(直角平行六面体)的示意图;
图9A和9B是说明目的图像的源视频信号的示意图;
图10A和10B是说明目的图像沿Z-轴方向的变换的示意图;
图11A和11B是说明目的图像变化的示意图;
图12A和12B是说明第一侧面源视频信号的示意图;
图13A和13B是说明第一侧面源视频信号的平行移动的示意图;
图14A和14B是说明第一侧面源视频信号的变换的示意图;
图15A是说明剪切优先方式的示意图;
图15B是说明缩小/放大比率优先方式的示意图;
图16A和16B是说明第一侧面图像的源视频信号绕x-轴旋转变换的示意图;
图17A和17B是说明第一侧面图像的源视频信号对x轴倾斜一角度θB的情况的示意图;
图18A和18B是说明为把第一侧面图像的源视频信号重叠到立体的第一侧面而作的移动的示意图;
图19A和19B是说明第二侧面图像的源视频信号的示意图;
图20A和20B是说明第二侧面图像的源视频信号平行移动的示意图;
图21A和21B是说明第二侧面图像的源视频信号变换的示意图;
图22A是说明剪切优先方式的示意图;
图22B是说明缩小/放大比率优先方式的示意图;
图23A和23B是说明第二侧面图像的源视频信号绕x-轴旋转变换的示意图;
图24A和24B是说明第二侧面图像的源视频信号对x轴倾斜一角度θc的情况的示意图;
图25A和25B是说明为把第二侧面图像的源视频信号重叠到立体的第二侧面而作的移动的示意图;
图26是表示映射第一源视频信号的程序的流程图;
图27是说明把第一源视频信号映射到立体的目的图像显示面上的情况的示意图;
图28是说明把第一源视频信号映射到立体的目的图像显示面的对向平面上的情况的示意图;
图29是表示映射第二源视频信号的程序的流程图;
图30是说明把第二源视频信号映射到立体的第一侧面上的情况的示意图;
图31是说明把第二源视频信号映射到立体的第一侧面的对向平面上的情况的示意图;
图32是表示映射第三源视频信号的程序的流程图;
图33A和33B是说明沿水平方向对映射在立体表面上的图像进行反转处理的示意图;
图34A和34B是说明沿垂直方向对映射在立体表面上的图像进行反转处理的示意图;以及
图35是说明对映射在立体表面上的图像进行反转处理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1)全部组成
图3概括示出了使用特技装置的图像处理装置10。操作员操作控制面板56以通过接口电路(I/F)57和总线BUS把命令信号输入到CPU 58。CPU58使用ROM(只读存储器)59和RAM(随机存取存储器)61以通过操作员的指令分别控制三维六面显示图像的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的图像形成部20、第一侧面(SideB)的图像形成部30、和第二侧面(SideC)的图像形成部40。
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的图像形成部20把变换前的目的图像(Object)的源视频信号V1A输入到剪切电路21。剪切电路21在经由总线BUS从CPU 58输入的X-Y坐标的剪切位置(CAL,CAR,CAT,CAB)处剪切源视频信号V1A,然后以不对它进行变换的形式将它存入帧存储器FM22
这里,根据从屏幕地址产生电路51输出的监视器屏幕55上的地址(Xs,Ys)数据和根据由CPU 58指定的图像变换矩阵的参数bA11至bA33的数据,读地址产生电路25产生从帧存储器FM22读出用的读地址(XMA,YMA)。
帧存储器FM22用读地址产生电路25输出的读地址(XMA,YMA)读出存储的视频信号。结果,在帧存储器FM22中的已剪切源视频信号V1A被进行图像变换,使得源视频信号V1A的已剪切部分映射到假想三维空间的立体(直方体)的实际在监视器屏幕55上显示的三维六面显示图像的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上。如此得出的已变换视频信号V3A输出至混合器53。
另外,在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的图像形成部20中,与源视频信号V1A的情况相同,用剪切电路23剪切引导信号(key signal)K1A,然后按原样将它存储在帧存储器FM24中。帧存储器FM24用读地址产生电路25输出的读地址(XMA,YMA)读出视频信号,以获得以与上述已变换视频信号V3A相同方式变换的已变换引导信号K3A,并将它与已变换频视信号V3A一起输出至混合器53。
附带说一下,所谓引导信号就是使上述由源视频信号V1A形成的图像平面用“0”或“1”的数据序列来构成的信号。当源视频信号V1A被剪切或图像变换时,只改变被施加处理部分的数据。
与此对应,第一侧面(SideB)的图像形成部30把显示在三维六面显示图像的第一侧面(SideB)上的图像变换前的源视频信号V1B输入到剪切电路31。剪切电路31在经由总线BUS从CPU 58输入的X-Y坐标的剪切位置(CBL,CBR,CBT,CBB)处剪切源视频信号V1B,然后以不对它进行变换的形式将它存入帧存储器FM32
这里,根据从屏幕地址产生电路51输出的监视器屏幕55上的地址(Xs,Ys)数据和根据由CPU 58指定的图像变换矩阵的参数bB11至bB33的数据,读地址产生电路35产生从帧存储器FM32读出用的读地址(XMB,YMB)。
帧存储器FM32用读地址产生电路35输出的读地址(XMB,YMB)读出存储的视频信号。结果,在帧存储器FM32中的已剪切源视频信号V1B被进行图像变换,使得源视频信号V1B的已剪切部分映射到假想三维空间的立体(直角平行六面体)的实际在监视器屏幕上显示的三维六面显示图像的第一侧面(SideB)上。如此得出的已变换视频信号V3B输出至混合器52。
另外,在第一侧面(SideB)的图像形成部30中,与源视频信号V1B的情况相同,用剪切电路33剪切引导信号K1B,然后按原样将它存储在帧存储器FM34中。帧存储器FM34用读地址产生电路35输出的读地址(XMB,YMB)读出视频信号,以获得以与上述已变换视频信号V3B相同方式变换的已变换引导信号K3B,并将它与已变换视频信号V3B一起输出至混合器52。
与此对应,第二侧面(SideC)的图像形成部40把显示在三维六面显示图像的第二侧面(SideC)上的图像变换前的源视频信号V1C输入到剪切电路41。剪切电路41在经由总线BUS从CPU 58输入的X-Y坐标的剪切位置(CCL,CCR,CCT,CCB)处剪切源视频信号V1C,然后以不对它进行变换的形式将它存入帧存储器FM42
这里,根据从屏幕地址产生电路51输出的监视器屏幕55上的地址(Xs,Ys)数据和根据由CPU 58指定的图像变换矩阵的参数bC11至bC33的数据,读地址产生电路45产生从帧存储器FM42读出用的读地址(XMC,YMC)。
帧存储器FM42用读地址产生电路45输出的读地址(XMC,YMC)读出存储的视频信号。结果,在帧存储器FM42中的已剪切源视频信号V1C被进行图像变换,使得源视频信号V1C的已剪切部分映射到假想三维空间的立体(直角平行六面体)的实际在监示器屏幕上显示的三维六面显示图像的第二侧面(SideC)上。如此得出的已变换视频信号V3C输出至混合器52。
另外,在第二侧面(SideC)的图像形成部40中,与源视频信号V1C的情况相同,用剪切电路43剪切引导信号K1C,然后按原样将它存储在帧存储器FM44中。帧存储器FM44用读地址产生电路45输出的读地址(XMC,YMC)读出视频信号,以获得以与上述已变换视频信号V3C相同方式变换的已变换引导信号K3C,并将它与已变换视频信号V3C一起输出至混合器52。
混合器52合成由第一侧面(SideB)的图像形成部30输出的已变换视频信号V3B和由第二侧面(SideC)的图像形成部40输出的已变换视频信号V3C,同时,合成由第一侧面(SideB)的图像形成部30输出的已变换引导信号K3B和由第二侧面(SideC)的图像形成部40输出的已变换引导信号K3C。从而得到已合成视频信号VBC和已合成引导信号KBC,它们是这样合成的,使得第一侧面(SideB)和第二侧面(SideC)彼此相接。已合成视频信号VBC和已合成引导信号KBC输出至混合器53。
混合器53合成由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的图像形成部20输出的已变换视频信号V3A和由混合器52输出的已合成视频信号VBC,同时,合成由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的图像形成部20输出的已变换引导信号K3A和由混合器52输出的已合成引导信号KBC。从而得到已合成视频信号VABC和已合成引导信号KABC。已合成视频信号VABC和已合成引导信号KABC代表了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第一侧面(SideB)和第二侧面(SideC)彼此相接的三维六面显示图像。
由混合器53输出的已合成视频信号VABC和已合成引导信号KABC输出至输出处理器54。输出处理器54添加由给图像加阴影而造成的立体感效果(下投阴影效果)或使移动图像拖尾的效果(拖尾效果),并把所得的输出视频信号VOUT输出至监视器屏幕55以显示该图像。(2)坐标系的定义
在产生三维六面显示图像和将其显示在监视器屏幕55上的本实施例所使用的三维坐标用x轴、y轴和z轴的直角坐标系来定义。具体说,如图4所示,假定屏幕面55A在由x轴及垂直于x轴的y轴所定义的xy平面上,x轴定义为屏幕面55A的水平(右和左)方向,y轴定义为屏幕面55A的垂直(上和下)方向。
此外,屏幕面55A的深度方向定义为垂直于xy平面的z轴的正方向,观看屏幕面的视点PZ所在的那一面定义为z轴的负方向。
此外,规定屏幕面55A的中心与由x轴、y轴和z轴组成的三维坐标系的原点O重合。
把从屏幕区域的内部(原点)向右边和左边的外部方向延续的假想坐标值设置在x轴上。当从视点PZ观看屏幕面55A时,把“-4”与“4”之间的假想坐标值从左到右地设置在屏幕区域的x轴上。
并且,把从屏幕区域的内部(原点)向上边和下边的外部方向延续的假想坐标值设置在y轴上。当从视频PZ观看屏幕面55A时,把“-3”和“3”之间的假想坐标值从下到上地设置在屏幕区域的y轴上。
此外,把操作员的视点位置PZ假想地设置在z轴坐标值为“-16”的位置上。(3)三维变换的基本算法
下面来说明三维图像变换处理的基本算法,该基本算法用于在三维坐标xyz表示的假想空间中任意位置和任意角度上形成立体(直角平行六面体),和用于把该立体的仅由位于z轴坐标值“-16”的操作员视点实际看到的平面显示到屏幕面55A上作为三维六面显示图像。
形成二维平面图像的源视频信号以不对其变换的状态存储在帧存储器中。所以,如图5和6所示,源视频信号V1存在于由三维坐标xyz表示的空间中的xy平面上,以使源视频信号V1的图像显示在xy平面上的屏幕面55A。
附带说一下,图5表示的状态是自y轴的正方至负方观看由xyz三维坐标系所代表的空间,以及源视频信号V1被重叠在存在于xy平面上的屏幕面55A。图6表示的状态是自z轴上的视点透过屏幕面55A向z轴的负方观看由xyz三维坐标系表示的空间,以及源视频信号V1存在于xy平面上的屏幕面55A中。
操作员操作控制面板上的操作键以在xyz坐标系空间对源视频信号V1进行三维图像变换处理。更具体说,通过操作员的操作对源视频信号V1的每个像素施加由为每帧设置的参数集组成的三维变换矩阵TO,使源视频信号V1被三维变换到由已三维变换视频信号V2所示的空间位置。图5和6是源图像信号V1以y轴为旋转中心旋转约45°并沿z轴的正方向平行移动的例子。
用于进行三维变换的三维变换矩阵TO由下面公式表示: T O = r 11 r 12 r 13 0 r 21 r 22 r 23 0 r 31 r 32 r 33 0 l x l y l z s - - - ( 1 )
用于三维变换矩阵TO的参数r11至r33包括:绕x轴、绕y轴和绕z轴旋转源视频信号V1的因素;分别沿x轴方向、y轴方向和z轴方向放大/缩小源视频信号V1尺度的因素;和分别沿x轴方向、y轴方向和z轴方向使源视频信号V1歪斜的因素。参数“lx”、“ly”和“lz”包括分别沿x轴方向、y轴方向和z轴方向平行移动源视频信号V1的因素。参数“s”包括沿三维各方向一致放大/缩小整个源视频信号V1x的因素。
再有,由于变换矩阵TO以同一坐标系表示旋转变换等的坐标系、平移变换的坐标系、及放大/缩小变换的坐标系,所以它成为四行和四列。一般将该矩阵称为齐次(homogeneous)坐标系。
一旦屏幕面55A上的源视频信号V1由三维变换矩阵TO三维变换到已三维变换的视频信号V2的位置上,就用透视变换矩阵把已三维变换的视频信号V2投影到xy平面上。
如图5和6所示,透视变换是当从z轴上的假想视点PZ观看已变换视频信号V2时为在平面xy上获得已三维变换视频信号V2的透视图像而进行的变换(已三维变换视频信号V2在xy平面上的投影称为已透视变换视频信号V3)。在图5的情况下,由透视变换矩阵PO在xy平面的屏幕面55A上产生这样的已透视变换的视频信号V3,从假想视点PZ看去,宛如在屏幕面55A的对面(z轴的正方)有已三维变换视频信号V2的图像。
透视变换矩阵PO由下式表示: P O = 1 0 0 0 0 1 0 0 0 0 0 P Z 0 0 0 1 - - - ( 2 ) 透视变换矩阵PO中的参数Pz是在xy平面上透视已三维变换视频信号V2时应用透视法则的透视值。即,在图5的情况下,在三维空间中的已三维变换视频信号V2对xy平面倾斜45°。当从假想视点PZ观看已三维变换视频信号V2时,离假想点PZ远的部分看起来小,离假想点PZ近的部分看起来大。所以,通过使用透视参数PZ,变换到屏幕面55A位置上的已透视变换视频信号V3成为随着与假想视点PZ的距离而变换三维空间中的已三维变换视频信号V2的信号。
用透视变换把已三维变换视频信号V2变换到屏幕面55A上的位置随着假想视点PZ和屏幕面55A之间的距离及假想视点PZ和已三维变换视频信号V2之间的距离而变化。操作员根据假想视点PZ的位置来设定透视值Pz,以便根据假想视点PZ的位置进行透视变换。通常,视点PZ的位置是z轴坐标值“-16”,因此设置透视值Pz使“1/16”是基准值。
于是,三维变换的基本处理包括空间图像变换和透视变换的步骤。空间图像变换步骤用于通过三维变换矩阵To从源视频信号V1获得已三维变换视频信号V2,透视变换步骤用于通过透视变换矩阵PO变换在空间图像变换步骤中获得的已三维变换视频信号V2。因此,用于从源视频信号V1获得已透视变换视频信号V3的变换矩阵T由下式表示为三维变换矩阵TO与透视变换矩阵PO相乘的公式:
T=To·Po = r 11 r 12 r 13 0 r 21 r 22 r 23 0 r 31 r 32 r 33 0 l x l y l z s 1 0 0 0 0 1 0 0 0 0 0 P z 0 0 0 1 = r 11 r 12 r 13 r 13 P z r 21 r 22 r 23 r 23 P z r 31 r 32 r 33 r 33 P z l x l y l z l z P z + s - - - ( 3 )
这里,在使用特技装置的本发明图像处理装置中,一旦把外部提供的二维源视频信号V1写入帧存储器FM,就向帧存储器FM提供按二维计算的读地址,使得可以对读自帧存储器FM的视频信号进行操作员希望的空间图像变换(三维图像变换和透视图像变换)。因此,存储在帧存储器FM中的源视频信号V1和读自帧存储器FM的已透视变换视频信号V3二者均为二维数据。在计算读地址中,实际上不使用三维空间z轴方向上的数据。
因此,在式(3)中用于计算z轴方向上数据的第三行和第三列的诸参数对于计算帧存储器FM的读地址是不必要的。
从而,假定具有计算实际二维读地址所需参数的三维变换矩阵为“T33”,则通过从式(3)略去第三行和第三列的参数,矩阵T33可由下式表示: T 33 = r 11 r 12 r 13 P z r 21 r 22 r 23 P z l x l y l z P z + s - - - ( 4 )
下面来说明帧存储器FM上的位置矢量和监视器屏幕55上的位置矢量的关系。
在图7A中,帧存储器FM上的二维地址是(XM,YM),位置矢量是[XMYM]。在图7B中,监视器屏幕55上的地址是(Xs,Ys),位置矢量是[Xs,Ys]。当帧存储器FM上的二维位置矢量[XM YM]用齐次坐标系表示时,它可表示为矢量[Xm Ym Ho]。当监视器屏幕55上的位置矢量[Xs Ys]用齐次坐标系表示时,它可表示为矢量[Xs Ys 1]。
此外,齐次坐标系中的参数“Ho”是表示矢量放大/缩小倍率的参数。
于是,对帧存储器FM上的位置矢量[xm ym Ho]施加三维变换矩阵T33,使得帧存储器FM上的位置矢量[xm ym Ho]变换成监视器屏幕55上的位置矢量[xs ys 1]。因此,在帧存储器FM上的位置矢量[xm ym Ho]和在监视器屏幕55上的位置矢量[xs ys 1]的关系由下式表示:
〔xs ys 1〕=〔xm ym Ho〕·T33    ……(5)此外,在帧存储器FM上的位置矢量[xm ym Ho]中使用的齐次坐标系参数“Ho”和在监视器屏幕55上的位置矢量[xs ys 1]中使用的齐次坐标系参数“1”之间的关系表示了用三维变换矩阵T33把帧存储器FM上的齐次坐标系的位置矢量[xm ym]变换成监示器屏幕55上的齐次坐标系的位置矢量[xs ys],以及把帧存储器FM上的齐次坐标系的位置矢量[xm ym]的大小“Ho”变换成监视器屏幕55上的齐次坐标系的位置矢量[xs ys]的大小“1”。
于是,式(5)是用矩阵T33获得与帧存储器FM上的点相对应的监视器屏幕55上的点的关系式。这里,在使用特技装置的图像处理装置中,源视频信号以变换前的状态存储在帧存储器FM中,而用变换矩阵T33得到的与监视器屏幕55上的点相对应的帧存储器FM的点由读地址来指定,以便对源视频信号进行空间图像变换。
在本装置中,不需要用式(5)的计算来得到与帧存储器FM上的点相对应的监视器屏幕55上的点,与此相反,倒是需要得到与监视器屏幕55上的点相对应的帧存储器FM上的点。所以,对式(5)作变换以使用由下式表示的关系式:
〔xm ym Ho〕=〔xs ys 1〕·T33 -1    ……  (6)使得当指定监视器屏幕55上的位置矢量[xs ys l]时,用变换矩阵T33 -1计算帧存储器FM上的位置矢量[xm ym Ho]。变换矩阵T33 -1是变换矩阵T33的逆矩阵。
其次,为了获得在帧存储器FM上的二维位置矢量[XM YM],设置变换矩阵T33和逆矩阵T33 -1如下。具体说,把变换矩阵T33的相应因素设置到如下的参数a11至a33 T 33 = r 11 r 12 r 13 P z r 21 r 22 r 23 P z l x l y l z P z + s = a 11 a 12 a 13 a 21 a 22 a 23 a 31 a 32 a 33 - - - ( 7 ) 同时,把逆矩阵的T33 -1的各参数设置到如下的参数b11至b33 T 33 - 1 = a 11 a 12 a 13 a 21 a 22 a 23 a 31 a 32 a 33 - 1 = b 11 b 12 b 13 b 21 b 22 b 23 b 31 b 32 b 33 - - - ( 8 ) 其中 b ij = a ji det ( T 33 )
将式(8)代入式(6)以得到下式 x m y m H o = x s y s 1 b 11 b 12 b 13 b 21 b 22 b 23 b 31 b 32 b 33
=[b11xs+b21ys+b31
 b12xs+b22ys+b32
 b13xs+b23ys+b33]    ……(9)由此,可得到下式:
xm=b11xs+b21ys+b31
ym=b12xs+b22ys+b32    ……  (10)
Ho=b13xs+b23ys+b33
现在来说明把帧存储器FM上齐次坐标系的位置矢量[xm ym Ho]变换成帧存储器FM上的二维位置矢量[XM YM]的情况。
由于把二维位置矢量[XM YM]变换成齐次坐标系时所用的参数“Ho”是表示齐次坐标系中位置矢量[xm ym]大小的参数,可以用表示齐次坐标系位置矢量放大/缩小倍率的参数“Ho”来对表示齐次坐标系位置矢量方向的参数“xm”和“ym”进行归一化,以把齐次坐标系的位置矢量变换成二维位置矢量.因此帧存储器FM上的二维位置矢量的各参数“XM”和“YM”可由下式表示: X M = X m H o Y M = y m H o - - - ( 11 ) 同样,在把监视器屏幕55上齐次坐标系的矢量[xs ys 1]变换成二二维位置矢量[Xs Ys]的情况下,也可以用代表齐次坐标系位置矢量的放大/缩小倍率的参数“1”对表示齐次坐标系的位置矢量方向的参数“xs”和“ys”进行归一化。因此,监视器屏幕55上的二维位置矢量的各参数“Xs”和“Ys”可由下式表示:
    Xs=xs
                                         ……(12)
    Ys=ys
如此,帧存储器FM上的地址(XM YM)可由式(10)得到如下: X M = X m H o = b 11 X s + b 21 y s + b 31 b 13 X s + b 23 y s + b 33 = b 11 X s + b 21 Y s + b 31 b 13 X s + b 23 Y s + b 33 - - - ( 13 ) Y M = y m H o = b 12 X s + b 22 y s + b 32 b 13 X s + b 23 y s + b 33 = b 12 X s + b 22 Y s + b 32 b 13 X s + b 23 Y s + b 33 - - - ( 14 )
其次,求T33 -1的各个参数。 b 11 = - a 32 a 23 + a 22 a 33 W 1 - - - ( 15 ) b 12 = a 32 a 13 - a 12 a 33 W 1 - - - ( 16 ) b 13 = - a 22 a 13 + a 12 a 23 W 1 - - - ( 17 ) b 21 = a 31 a 23 - a 21 a 33 W 1 - - - ( 18 ) b 22 = - a 31 a 13 + a 11 a 33 W 1 - - - ( 19 ) b 23 = a 21 a 13 - a 11 a 23 W 1 - - - ( 20 ) b 31 = - a 22 a 31 + a 21 a 32 W 1 - - - ( 21 ) b 32 = a 12 a 31 - a 11 a 32 W 1 - - - ( 22 ) b 33 = - a 12 a 21 + a 11 a 22 W 1 - - - ( 23 ) 其中,
W1=-a22a31a13+a21a32a13+a12a31a23
    -a11a32a23-a12a21a33+a11a22a33    ……  (2 4)
现在,根据式(7)的关系,a11至a33的数值成为:
a11=r11、a12=r12、a13=r13Pz    ……(25)
a21=r21、a22=r22、a23=r23Pz    ……(26)
a31=lx、a32=ly、a33=lzPz+s     ……(27)
将这些公式代入式(15)至(24)以求得以下各式: b 11 = - l y r 23 P z + r 22 ( l z P z + s ) W 1 - - - ( 28 ) b 12 = l y r 13 P z + r 12 ( l z P z + s ) W 1 - - - ( 29 ) b 13 = - r 22 r 13 P z + r 12 r 23 P z W 1 - - - ( 30 ) b 21 = l x r 23 P z - r 21 ( l z P z + s ) W 1 - - - ( 31 ) b 22 = - l x r 13 P z + r 11 ( l z P z + s ) W 1 - - - ( 32 ) b 23 = r 21 r 13 P z - r 11 r 23 P z W 1 - - - ( 33 ) b 31 = - r 22 l x + r 21 l y W 1 - - - ( 34 ) b 32 = r 12 l x - r 11 l y W 1 - - - ( 35 ) b 33 = - r 12 r 21 + r 11 r 22 W 1 - - - ( 36 ) 其中,
W1=-r22lxr13Pz
    +r21lyr13Pz
    +r12lxr23Pz
    -r11lyr23Pz
    -r12r21(lzPz+s)
    +r11r22(lzPz+s)    ……(37)
于是,将式(28)至(37)的数值代入式(13)和(14),使得供给帧存储器FM的读地址(XM,YM)给出如下: X M = 1 H o [ { - l x r 23 P z + r 22 ( l z P z + s ) } X s
    +{lyr13Pz+r12(lzPz+s)}Ys
    +(-r22r13Pz+r12r23Pz)〕
                                       ……(38) Y M = 1 H o [ { l x r 23 P z - r 21 ( l z P z + s ) } X s
    +{-lx+r11(lzPz+s)}Ys
    +{r23r13Pz-r11r23Pz}〕
                                       ……(39)其中,“Ho”为:
Ho=(-r22lx+r21ly)Xs
    +(r12lx-r11ly)Ys
    +(-r12r21+r11r22)                  ……(40)因此,通过使用操作员希望的由空间图像变换装置确定的三维变换矩阵To的各个参数(r11至r33,lx,ly,lz和s)及通过先前设置的透视值Pz参数,就可以表示提供给帧存储器FM的读地址(XM,YM)。
因此,一旦与监视器屏幕55的光栅扫描次序对应地给每个像素提供屏幕地址(Xs,Ys),就可用公式(6)至(40)依次计算与提供的屏幕地址对应的帧存储器FM上的读地址(XM,YM)。(4)假想空间上的六面体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存在一个把已三维变换的源视频信号映射到其上的三维假想空间中的直角平行六面体BOX,以使三维坐标系的原点O为其中心的位置作为基准位置。
该直角平行六面体BOX具有:把已三维变换源视频信号V1A(图3)映射到其上的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的对向面(SideA′);把已三维变换源视频信号V1B(图3)映射到其上的第一侧面(SideB);第一侧面的对向面(SideB′);把已三维变换源视频信号V1C(图3)映射到其上的第二侧面(SideC);以及第二侧面的对向面(SideC′)。
在直角平行六面体BOX中,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和对向面(SideA′)之间的厚度,即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的厚度“h”由操作员设定。位于基准位置的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如图8所示,放置在沿z轴负方向离xy平面一距离h/2的地方。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的对向面(SideA′)放置在沿z轴正方向离xy平面一距离h/2的地方。
附带说一下,三维变换前的源视频信号V1A、V1B和V1C分别位于屏幕面的xy平面上。通过使用下述的变换矩阵MA或MA′,源视频信号V1A映射到在基准位置上的直角平行六面体BOX的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或对向面(SideA′)上,源视频信号V1B映射到在基准位置上的直角平行六面体BOX的第一侧面(SideB)或对向面(SideB′)上,源视频信号V1C映射到在基准位置上的直角平行六面体BOX的第二侧面(SideC)或对向面(SideC′)上。
这样,一旦源视频信号V1A、V1B和V1C如此地映射到处于基准位置的直角平行六面体BOX各面上,直角平行六面体BOX就根据操作员的操作从基准位置移动到三维空间的任意位置;与此对应,根据对应于该移动而参数变化的三维变换矩阵To,已映射到直角平行六面体BOX各面上的视频信号一边保持附着在该直角平行六面体BOX各面上的状态一边随直角平行六面体BOX的移动而移动。(5)在目的图像显示面上的映射(SideA)
在如图3所示的图像形成部20中,根据操作员的操作来剪切输入到剪切电路21的源视频信号V1A的希望的区域。在输入到剪切电路21时,源视频信号V1A依旧是位于xy平面上的二维图像。具体说,在从z轴的视点PZ位置沿z轴正方向观看xyz三维坐标系的图9A中,如果在xy平面上的源视频信号V1A的左端剪切位置表示为CAL、右端剪切位置为CAR、顶端剪切位置为CAT、底端剪切位置为CAB,则已剪切源视频信号V1A四个顶点的坐标表示如下:
(x1、y1)=(CAR、CAT)
(x2、y2)=(CAL、CAT)
                                ……(41)
(x3、y3)=(CAL、CAB)
(x4、y4)=(CAR、CAB)
与之相关,图9B表示自y轴正方向朝y轴负方向俯视xyz三维坐标系的状况。已剪切源视频信号V1A存在于xy平面上自x轴的坐标“x2”至坐标“x1”的范围内,没有沿z轴方向的立体厚度。
这样,由剪切电路21如此剪切的源视频信号V1A以其不经变换的状态存储在帧存储器FM22中。
用移动矩阵LA把存储在帧存储器FM22中的源视频信号V1A沿z轴负方向平行移动一距离h/2。移动矩阵LA是使源视频信号V1A的z轴坐标为-h/2的矩阵,它由下式表示: L A = 1 0 0 0 0 1 0 0 0 0 1 0 0 0 - h / 2 1 - - - ( 42 )
因此,如从y轴正方向朝y轴负方向俯视xyz三维坐标系的图10B所示,位于xy平面上的源视频信号V1A被移动矩阵LA沿z轴负方向平移了-h/2。结果,源视频信号V1A移动到待映射直角平行六面体BOX(图8)的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存在的位置(z轴坐标值“-h/2”的位置)的状态。在此状态,源视频信号V1A的x坐标(x2至x1)不变。
与此相关,图10A表示从z轴上的视点PZ位置观察移动矩阵LA平行移动的源视频信号V1A的状态。在此状态,源视频信号V1A的各顶点坐标不变。
用倍率/歪斜变换矩阵Trs对已如此平移的源视频信号V1A作倍率变换和歪斜变换。倍率变换用于对沿z轴负方向已平移h/2距离的二维平面的源视频信号V1A以其中心为基准地沿x轴正和负方向及y轴正和负方向各自以希望的放大/缩小倍率进行二维的放大/缩小。在该倍率变换中,设x轴方向的放大/缩小倍率为“rx”,y轴方向的放大/缩小倍率为“ry”,则倍率变换矩阵Trate表示如下: T rate = r x 0 0 0 0 r y 0 0 0 0 1 0 0 0 0 1 - - - ( 43 )
歪斜变换用于对沿z轴负方向已平移h/2距离的二维平面的源视频信号V1A以其中心为基准地沿x轴正和负方向及y轴正和负方向各自以希望的歪斜率进行二维的歪斜。在该歪斜变换中,设x轴方向的歪斜率为“sx”,y轴方向的歪斜率为“sy”,则歪斜变换矩阵Tskew表示如下: T skew = 1 s x 0 0 s y 1 0 0 0 0 1 0 0 0 0 1 - - - ( 44 )
因此,倍率/歪斜变换矩阵Trs是倍率变换和歪斜变换的复合变换矩阵,它由下式表示:
Trs=Trate·Tskew = r x 0 0 0 0 r y 0 0 0 0 1 0 0 0 0 1 · 1 s x 0 0 s y 1 0 0 0 0 1 0 0 0 0 1 = r x r x s x 0 0 r y s y r y 0 0 0 0 1 0 0 0 0 1 - - - ( 45 )
此外,设经过倍率/歪斜变换矩阵Trs变换的二维平面的四点的坐标为如图11A所示的(X1′,Y1′),(X2′,Y2′),(X3′,Y3′)和(X4′,Y4′),则它们由下式表示:
(x1′、y1′)=(x1、y1)Trs
            =(rxx1+rysyy1、rxsxx1+ryy1)
(x2′、y2′)=(x2、y2)Trs
            =(rxx2+rysyy2、rxsxx2+ryy2)
(x3′、y3′)=(x3、y3)Trs
            =(rxx3+rysyy3、rxsxx3+ryy3)
(x4′、y4′)=(x4、y4)Trs
            =(rxx4+rysyy4、rxsxx4+ryy4)
                                      ……(46)
如上所述,若把第一源视频信号V1A映射到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则从公式(42)和(45)有下式:
 MA=LA·Trs                          ……(47)其中MA是表示该映射处理的矩阵。从而,矩阵MA把图9所示的源视频信号V1A在二维平面上的四点(X1,Y1),(X2,Y2),(X3,Y3),和(X4,X4)映射到图11A和11B所示的三维空间中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的四点(X1′,Y1′,-h/2),(X2′,Y2′,-h/2),(X3′,Y3′,-h/2),和(X4′,Y4′,-h/2)上。
附带说一下,对输入到图像形成部20对应于第一源视频信号V1A的引导信号K1A也进行与把源视频信号V1A映射到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上相同的变换处理。(6)在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的对向面(SideA′)上的映射
在如图3所示的图像形成部20中,操作员进行操作来剪切输入到剪切电路21的源视频信号V1A的希望的区域。在输入到剪切电路21时,源视频信号V1A依旧是位于xy平面上的二维图像。即,在从z轴的视点PZ位置沿z轴正方向观看xyz三维坐标系的图9A中,如果在xy平面上的源视频信号V1A的左端剪切位置表示为CAL、右端剪切位置为CAR、顶端剪切位置为CAT、底端剪切位置为CAB,则已剪切源视频信号V1A四个顶点的坐标就成为上述的式(41)。
由剪切电路21如此剪切的源视频信号V1A以其不经变换的状态存储在帧存储器FM22(图3)中。
用移动矩阵LA′把存储在帧存储器FM22中的源视频信号V1A沿z轴正方向平移一距离h/2。移动矩阵LA′是使源视频信号V1A的z轴坐标为+h/2的矩阵,它由下式表示: L A ′ = 1 0 0 0 0 1 0 0 0 0 1 0 0 0 h / 2 1 - - - ( 48 ) 因此,位于xy平面上的源视频信号V1A被移动矩阵LA′沿z轴正方向平移了h/2。结果,源视频信号V1A移动到待映射直角平行六面体BOX(图8)的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的对向面(SideA′)存在的位置(z轴坐标值“+h/2”的位置)。在此状态,源视频信号V1A的x坐标(x2至x1)不变。
用倍率/歪斜变换矩阵Trs对已如此平移的源视频信号V1A作倍率变换和歪斜变换。倍率变换用于对沿z轴正方向已平移h/z距离的二维平面的源视频信号V1A以其中心为基准地沿x轴正和负方向及y轴正和负方向各自以希望的放大/缩小倍率进行二维的放大/缩小。倍率变换矩阵Trate由和上述式(43)相同的公式表示。
歪斜变换用于对沿z轴正方向已平移h/2距离的二维平面的源视频信号V1A以其中心为基准地沿x轴正和负方向及y轴正和负方向各自以希望的歪斜率进行二维的歪斜。歪斜变换矩阵Tskew用和式(44)相同的公式表示。
因此,倍率/歪斜变换矩阵Trs是倍率变换和歪斜变换的复合变换矩阵,它由和式(45)相同的公式表示。
此外,经过倍率/歪斜变换矩阵Trs变换的二维平面四点坐标(X1′,Y1′),(X2′,Y2′),(X3′,Y3′),和(X4′,Y4′)由和式(46)相同的公式表示。
如上所述,若把第一源视频信号V1A映射到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的对向面(SideA′),则有下式:
MA′=LA′·Trs                  ……(49)其中MA′是表示该映射处理的矩阵。从而,矩阵MA′把图9所示的源视频信号V1A在二维平面上的四点(X1,Y1),(X2,Y2),(X3,Y3),和(X4,Y4)映射到三维空间中目的显示图像显示面(SideA)的对向面(SideA′)的四点(X1′,Y1′,h/2),(X2′,Y2′,h/2),(X3′,Y3′,h/2),和(X4′,Y4′,h/2)上。
附带说一下,对输入到图像形成部20对应于第一源视频信号V1A的引导信号K1A也进行与把该源视频信号V1A映射到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的对向面(SideA′)上相同的变换处理。(7)在第一侧面(SideB)上的映射
在图3的图像形成部30中,根据操作员的操作来剪切输入到剪切电路31的源视频信号V1B的希望的区域。在输入到剪切电路31时,源视频信号V1B依旧是位于xy平面上的二维图像。具体说,在从z轴的视点PZ位置沿z轴正方向观看xyz三维坐标系的图12A中,如果在xy平面上的源视频信号V1B的左端剪切位置表示为CBL、右端剪切位置为CBR、顶端剪切位置为CBT、底端剪切位置为CBB,则已剪切源视频信号V1B四个顶点的坐标表示为(CBR,CBT);(CBL,CBT);(CBL,CBB);和(CBR,CBB)。
与之相关,图12B表示自y轴正方向朝y轴负方向俯视xyz三维坐标系的状况。已剪切源视频信号V1B存在于xy平面上自CBL至CBR的范围内,没有沿z轴方向的立体厚度。
由剪切电路31如此剪切的源视频信号V1B以其不经变换的状态存储在帧存储器FM32(图3)中。
存储在帧存储器FM32中的源视频信号V1B在经过剪切电路31剪切之后被平行移动矩阵LBO平移,使已剪切源视频信号V1B的中心位于xy平面的原点O。用剪切时所示出的CBL,CBR,CBT,和CBB四点的坐标位置表示平移矩阵LBO如下式: L BO = 1 0 0 0 0 1 0 0 0 0 1 0 - ( C BR + C BL ) / 2 - ( C BT + C BB ) / 2 0 1 - - - ( 50 ) 因此,如从y轴上的视点PZ位置观看xyz三维坐标系的图13A所示,平移矩阵LBO移动了源视频信号V1B使其中心与原点O重叠。
与之相关,图13B表示从z轴正方向朝y轴负方向俯视xyz三维坐标系的状况,可以看到平移矩阵LBO使源视频信号V1B在xy平面上移动。
由放大/缩小矩阵SB来实现对如此平移的源视频信号V1B的放大和缩小。该放大或缩小是沿x轴方向放大或缩小源视频信号V1B使已剪切源视频信号V1B沿x轴方向的长度与和图8所示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的第一侧面(SideB)相接的边HB的长度重合;同时沿y轴方向放大或缩小源视频信号V1B使其沿y轴方向的长度和图8所示的直角平行六面体BOX的厚度h重合。
在该放大/缩小中,设沿x轴方向的放大/缩小倍率为rBx,沿y轴方向的放大/缩小倍率为rBy,则利用已剪切源视频信号V1B沿x轴方向的长度为(CBR-CBL),沿y轴方向的长度为(CBT-CBB),有以下公式: r Bx = H B C BR - C BL r By = h C BT - C BB - - - ( 51 ) 因此,如果把在上述(43)中倍率变换矩阵Trate沿x轴方向的放大/缩小倍率rx和沿y轴方向的放大/缩小倍率ry分别代之以式(51)的放大/缩小倍率rBx和rBy,则放大/缩小变换矩阵SB由下式表示: S B = r Bx 0 0 0 0 r By 0 0 0 0 1 0 0 0 0 1 - - - ( 52 )
因此,如图14A所示,在其中心与原点O重叠的位置上安放的已剪切源视频信号V1B被放大/缩小变换矩阵SB以原点O为中心沿x轴方向和y轴方向放大或缩小。此时,如自y轴正方向朝负方向俯视xyz三维坐标系的图14B所示,可知在放大/缩小变换矩阵SB对源视频信号V1B的变换中,源视频信号V1B被二维变换到xy平面上。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根据操作员指定的四个剪切值CBR,CBL,CBT,和CBB,求得与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边HB和厚度h相匹配的放大/缩小倍率rBx和rBy。因此,如图15A所示,由(CBL,CBT),(CBR,CBT),(CBL,CBB),和(CBR,CBB)这四点所剪切的源视频信号V1B区域被整个地放大或缩小(这称作“剪切优先”)。
与此相对,操作员可通过输入放大/缩小倍率rBx和rBy及二个剪切值CBR和CBB而直接以希望的放大/缩小倍率剪切源视频信号V1B。在此情况下,如图15B所示,把这二个放大/缩小倍率都设为“1”并输入二个剪切值CBR和CBT,通过按原样剪切所需区域的图像,就可以在源视频信号V1B中得到所需放大/缩小的图像。
把如此放大或缩小的源视频信号V1B用旋转变换矩阵RBx绕x轴旋转90°。旋转变换矩阵RBx是把xy平面上的源视频信号V1B变换到xz平面上的矩阵,它由下式表示: R Bx = 1 0 0 0 0 cos ( π / 2 ) - sin ( π / 2 ) 0 0 sin ( π / 2 ) cos ( π / 2 ) 0 0 0 0 1 = 1 0 0 0 0 0 - 1 0 0 1 0 0 0 0 0 1 - - - ( 53 ) 所以,如自y轴正方向朝负方向俯视xyz三维坐标系的图16B所示,在上述图14中xy平面上的已放大/缩小源视频信号V1B由旋转变换矩阵RBx旋转变换到了xz平面上。结果,直角平行六面体BOX(图8)的其上待映射图像的第一侧面(SideB)被放在相对于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成90°的位置上,与此对应,由旋转变换矩阵RBx旋转变换的源视频信号V1B(图16B)旋转移动到相对于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同样角度(90°)的位置上。
与此相关,图16A表示从z轴上的视点PZ位置观看由旋转变换矩阵RBx变换到xz平面上的源视频信号V1B的状况。在此状况下,源视频信号V1B在y轴方向上没有厚度。
如此变换在xz平面上的源视频信号V1B(图16)由旋转变换矩阵RBz绕z轴旋转一规定角度θB。旋转变换矩阵RBz是使xz平面上的源视频信号V1B(图16)对x轴倾斜一规定角度θB的变换矩阵,它由下式表示: R Bz = cos θ B - sin θ B 0 0 sin θ B cos θ B 0 0 0 0 1 0 0 0 0 1 - - - ( 54 ) 因此,如从z轴上视点PZ位置观看xyz三维坐标系的图17A所示,上述图16所示的在xz平面上的源视频信号V1B被以原点O为中心地旋转变换到对x轴倾斜一规定角度θB的位置上。结果,与上述图11所示待映射到直角平行六面体(图8)的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上的源视频信号V1A被歪斜变换相对应,由旋转变换矩阵RBz旋转变换的源视频信号V1B(图17A)以保持对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成90°角度的不变状态被旋转移动到与第一侧面(SideB)平行的位置。
旋转变换矩阵RBz的参数θB可以由图11中已歪斜的第一源视频信号V1A的(x1′,y1′),(x2′,y2′)或(x4′,y4′),(x3′,y3′)两点的坐标值求得,该参数θB由下式表示:
θB=tan-1(-(y1′-y2′)、(x1′-x2′))    ……(55)
与此相关,图17B表示从y轴正方向朝y轴负方向观看由旋转变换矩阵RBz旋转移动的源视频信号V1B的状况。
为了如此地对x轴倾斜一规定角度θB而旋转变换的源频信号V1B(图17A和17B)由平行移动矩阵LB作沿xy平面的平行移动。平行移动矩阵LB是移动图17A和17B所示的源视频信号V1B以将其重叠在直角平行六面体BOX(图8)的第一侧面(SideB)上的变换矩阵。在本例中,图17A和17B中的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的第一侧面(SideB)的边HB由连接(x1′,y1′)和(x2′,y2′)两点的直线来表示。因此,为了把图17A和17B中所示的源视频信号V1B映射到第一侧面(SideB)上,必须用平行移动矩阵LB移动源视频信号V1B使之与边HB重合。
因此可以平移源视频信号V1B使得它的中心与(x1′,y1′)和(x2′,y2′)两点的中间位置重合。平行移动矩阵LB由下式表示:
Figure C9619164000401
因此,如从视点PZ观看xyz三维坐标系的图18A所示,上述图17A和17B的源视频信号V1B被平行移动矩阵LB沿xy平面平行移动以便与边HB重合,从而被映射到直角平行六面体(图8)的第一侧面(SideB)上。
此外,图18B表示自y轴正方向时y轴负方向看由平移矩阵LB平移源视频信号V1B的状况。
如上所述,若把第二源视频信号V1B映射到第一侧面(SideB),并设表示映射处理的矩阵为MB,则根据式(50)、(52)、(53)、(54)、(56)有下式:
MB=LBO·SB·RBx·RBz·LB                 ……(57)因此,如图12A和12B所示的在xy平面上的源视频信号V1B由该矩阵映射到了直角平行六面体BOX(图8)的第一侧面(SideB)上。
附带说一下,对输入到图像形成部30对应于第二源视频信号V1B的引导信号K1B也进行与把源视频信号V1B映射到第一侧面(SideB)上相同的变换处理。(8)在第一侧面(SideB)的对向面(SideB′)上的映射
在图3的图像形成部30中,操作员进行操作来剪切输入到剪切电路31的源视频信号V1B的希望的区域。在输入到剪切电路31时,源视频信号V1B依旧是位于xy平面上的二维图像。即,在从z轴的视点PZ位置朝z轴正方向观看xyz三维坐标系的图12A中,如果在xy平面上的源视频信号V1B的左端剪切位置表示为CBL、右端剪切位置为CBR、顶端剪切位置为CBT、底端剪切位置为CBB,则已剪切源视频信号V1B四个顶点的坐标表示如下:(CBR,CBT);(CBL,CBT);(CBL,CBB)和(CBR,CBB)。
由剪切电路31如此剪切的源视频信号V1B以其不经变换的状态存储在帧存储器FM32(图3)中。
存储在帧存储器FM32中的源视频信号V1B在经过剪切电路31剪切之后被平移矩阵LBO平移,使已剪切源视频信号V1B的中心位于xy平面的原点O。平移矩阵LBO的表示公式与上述的式(50)相同。因此,如图13A所示,平移矩阵LBO移动源视频信号V1B使其中心与原点O重叠。
由放大/缩小矩阵SB来实现对如此平移的源视频信号V1B的放大和缩小。放大/缩小变换矩阵SB的表示公式与上述的式(52)相同。
因此,与图14A所示的情况相同,在其中心与原点O重叠的位置上安放的已剪切源视频信号V1B被放大/缩小变换矩阵SB以原点O为中心沿x轴方向和y轴方向放大或缩小。
此外,在对向面(SideB′)上的映射中,与图15A所示的情况相同,根据操作员指定的四个剪切值CBR,CBL,CBT和CBB,求得与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边HB和厚度h相匹配的放大/缩小倍率rBx和rBy。因此,由(CBL,CBT),(CBR,CBT),(CBL,CBB)和(CBR,CBB)这四点所剪切的源视频信号V1B区域被整个地放大或缩小(这称作“剪切优先”)。
与此相对,操作员可通过输入放大/缩小倍率rBx和rBy及二个剪切值CBR和CBB而直接以希望的放大/缩小倍率剪切源视频信号V1B。在此情况下,如图15B所示,把这二个放大/缩小倍率都设为“1”并输入剪切值CBR和CBT,通过按原样剪切所需区域的图像,就可得到所需放大/缩小的图像。
把如此放大或缩小的源视频信号V1B用旋转变换矩阵RBx绕x轴旋转90°。旋转变换矩阵RBx的表示公式与式(53)相同。因此,如图16所示,已放大/缩小的源视频信号V1B由旋转变换矩阵RBx旋转变换到了xz平面上。结果,直角平行六面体BOX(图8)的第一侧面(DideB)的待映射对向面(SideB′)施放在相对于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成90°的位置上,与此对应,由旋转变换矩阵RBx旋转变换的源视频信号V1B(图16B)旋转移动到相对于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成同样角度(90°)的位置上。
如此变换在xz平面上的源视频信号V1B(图16A和16B)由旋转变换矩阵RBz绕z轴旋转一规定角度θB。旋转变换矩阵RBz是使xz平面上的源视频信号V1B(图16A和16B)对x轴倾斜一规定角度θB的变换矩阵,它由与上述的式(54)相同的公式表示。因此,如图17A和17B所示,上述图16A和16B所示的在xz平面上的源视频信号V1B被以原点O为中心地旋转变换到对x轴倾斜一规定角度θB的位置上。结果,与上述图11所示待映射到直角平行六面体BOX(图8)的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上的源视频信号V1A被歪斜变换相对应,由旋转变换矩阵RBz旋转变换的源视频信号V1B(图17A)以保持对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成90°角度的不变状态被旋转移动到与第一侧面(SideB)的对向面(SideB′)平行的位置。
旋转变换矩阵RBz的参数θB可以由图11A和11B已歪斜的第一源视频信号V1A的(x1′,y1′),(x2′,y2′)或(x4′,y4′),(x3′,y3′)两点的坐标值求得,该参数θB可由与式(55)相同的公式表示。
为了如此地对x轴倾斜一规定角度θB而旋转变换的源视频信号V1B(图17A和17B)由平行移动矩阵LB′作沿xy平面的平行移动。平行移动矩阵LB′是移动图17A和17B所示的源视频信号V1B以将其重叠在直角平行六面体BOX(图8)的第一侧面(SideB)的对向面(SideB′)上的变换矩阵。在本例中,图17A和17B中的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的与第一侧面(SideB)的边HB对向的对向面(SideB′)的边HB′由连接(x4′,y4′)和(x3′,y3′)两点的直线来表示。因此,为了把图17A和17B中所示的源视频信号V1B映射到第一侧面(SideB)的对向面(SideB′)上,必须用平移矩阵LB′移动源视频信号V1B使之与边HB′重合。
因此可以平移源视频信号V1B使得它的中心与(X4′,Y4′)和(X3′,Y3′)两点的中间位置重合。平移矩阵LB′由下式表示: L B ′ = 1 0 0 0 0 1 0 0 0 0 1 0 ( x 4 ′ + x 3 ′ ) 2 ( y 4 ′ + y 3 ′ ) 2 0 1 - - - ( 58 ) 因此,上述图17A和17B的源视频信号V1B被平移矩阵LB′沿xy平面平移以便与边HB′重合,从而被映射到直角平行六面体BOX(图8)的第一侧面(SideB)的对向面(SideB′)上。
如上所述,若把第二源视频信号V1B映射到第一侧面(SideB)的对向面(SideB′),并设表示映射处理的矩阵为MB′,则根据式(50)、(52)、(53)、(54)、(58)有下式:
MB′=LBO·SB·RBx·RBz·LB             ……(59)因此,如图12所示的在xy平面上的源视频信号V1B被映射到了直角平行六面体BOX(图8)的第一侧面(SideB)的对向面(SideB′)上。
附带说一下,对输入到图像形成部30对应于第二源视频信号V1B的引导信号K1B也进行与把源视频信号V1B映射到第一侧面(SideB)的对向面(SideB′)上相同的变换处理。(9)在第二侧面(SideC)上的映射
在图3的图像形成部40中,根据操作员的操作来剪切输入到剪切电路41的源视频信号V1C的希望的区域。在输入到剪切电路41时,源视频信号V1C依旧是位于xy平面上的二维图像。具体说,在从z轴的视点PZ位置沿z轴正方向观看xyz三维坐标系的图19A中,如果在xy平面上的源视频信号V1C的左端剪切位置表示为CCL、右端剪切位置为CCR、顶端剪切位置为CCT、底端剪切位置为CCB,则已剪切源视频信号V1C四个顶点的坐标表示为:(CCR,CCT);(CCL,CCT);(CCL,CCB);和(CCR,CCB)。
与之相关,图19B表示自y轴正方向朝y轴负方向俯视xyz三维坐标系的状况。已剪切视频信号V1C存在于xy平面上自CCL至CCR的范围内,没有沿z轴方向的立体厚度。
由剪切电路41如此剪切的源视频信号V1C以其不经变换的状态存储在存储器FM42(图3)中。
存储在帧存储器FM42中的源视频信号V1C在经过剪切电路41剪切之后被平移矩阵LCO平移,使已剪切源视频信号V1C的中心位于xy平面的原点O。用剪切时所指定的CCL,CCR,CCT和CCB四点的坐标位置表示平移矩阵LCO如下式: L CO = 1 0 0 0 0 1 0 0 0 0 1 0 - ( C CR + C CL ) / 2 - ( C CT + C CB ) / 2 0 1 - - - ( 60 ) 因此,如从z轴上的视点PZ位置观看xyz三维坐标系的图20A所示,平移矩阵LCO移动源视频信号V1C使其中心与原点O重叠。
与之相关,图20B表示从y轴正方向朝y轴负方向俯视xyz三维坐标系的状况,可以看到平移矩阵LCO使源视频信号V1C在xy平面上移动。
由放大/缩小矩阵SC来实现对如此平移的源视频信号V1C的放大和缩小。该放大或缩小是沿x轴方向放大或缩小源视频信号V1C使已剪切源视频信号V1C沿x轴方向的长度与和图8所示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的第二侧面(SideC)相接的边HC的长度重合,同时沿y轴方向放大或缩小源视频信号V1C使其沿y轴方向的长度和图8所示的直角平行六面体BOX的厚度h重合。
在该放大/缩小中,设沿x轴方向的放大/缩小倍率为rCx,沿y轴方向的放大/缩小倍率为rCy,则由于已剪切源视频信号V1C沿x轴方向的长度为(CCR-CCL),沿y轴方向的长度为(CCT-CCB),有以下公式: r Cx = H C C CR - C CL r Cy = h C CT - C CB - - - ( 61 ) 因此,如果把在上述式(43)中倍率变换矩阵Trate沿x轴方向的放大/缩小倍率rx和沿y轴方向的放大/缩小倍率ry分别代之以由式(61)表示的放大/缩小倍率rCx和rCy,则放大/缩小变换矩阵SC由下式表示: S C = r Cx 0 0 0 0 r Cy 0 0 0 0 1 0 0 0 0 1 - - - ( 62 )
因此,如图21A所示,在其中心与原点O重叠的位置上安放的已剪切源视频信号V1C被放大/缩小变换矩阵SC以原点O为中心沿x轴方向和y轴方向放大或缩小。此时,如自y轴正方向朝负方向俯视xyz三维坐标系的图21B所示,可知在放大/缩小变换矩阵SC对源视频信号V1C的变换中,源视频信号V1C被二维变换到xy平面上。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根据操作员指定的四个剪切值CCR,CCL,CCT,和CCB,求得与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边HC和厚度h相一致的放大/缩小倍率rCx和rCy。因此,如图22A所示,由(CCL,CCT);(CCR,CCT);(CCL,CCB);和(CCR,CCB)这四点所剪切的源视频信号V1C区域被整个地放大或缩小(这称作“剪切优先”)。
与此相对,操作员可通过输入放大/缩小倍率rCx和rCy及二个剪切值CCR和CCB而直接以希望的放大/缩小倍率剪切源视频信号V1C。在此情况下,如图22B所示,把这二个放大/缩小倍率都设为“1”并输入二个剪切值CCR和CCT,通过按原样剪切所需区域的图像,就可以在源视频信号V1C中得到所需放大/缩小的图像。
把如此放大或缩小的源视频信号V1C用旋转变换矩阵RCx绕x轴旋转90°。旋转变换矩阵RCx是把xy平面上的源视频信号V1C变换到xz平面上的矩阵,它由下式表示: R cx = 1 0 0 0 0 cos ( π / 2 ) - sin ( π / 2 ) 0 0 sin ( π / 2 ) cos ( π / 2 ) 0 0 0 0 1 = 1 0 0 0 0 0 - 1 0 0 1 0 0 0 0 0 1 - - - ( 63 ) 所以,如自y轴正方向朝负方向俯视xyz三维坐标系的图23B所示,在上述图21A和21B中xy平面上的已放大/缩小源视频信号V1C由旋转变换矩阵RCx变换到了xz平面上。结果,直角平行六面体BOX(图8)的其上待映射图像的第二侧面(SideC)被放在相对于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成90°的位置上,与此对应,由旋转变换矩阵RCx旋转变换的源视频信号V1C(图23B)旋转移动到相对于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成同样角度(90°)的位置上。
与此相关,图23A表示从z轴上的视点PZ位置观看由旋转变换矩阵RCx变换到xz平面上的源视频信号V1C的状况。在此状况下,源视频信号V1C在y轴方向上没有厚度。
如此变换在xz平面上的源视频信号V1C(图23A和23B)由旋转变换矩阵RCz绕z轴旋转一规定角度θC。旋转变换矩阵RCz是使xz平面上的源视频信号V1C(图23A和23B)对x轴倾斜一规定角度θC的变换矩阵,它由下式表示: R Cz = cos θ C - sin θ C 0 0 sin θ C cos θ C 0 0 0 0 1 0 0 0 0 1 - - - ( 64 ) 因此,如从z轴上视点PZ位置观看xyz三维坐标系的图24A所示,上述图23所示的在xz平面上的源视频信号V1C被以原点O为中心地旋转变换到对x轴倾斜一规定角度θC的位置上。结果,与上述图11所示待映到直角平行六面体BOX(图8)的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上的源视频信号V1A被歪斜变换相对应,由旋转变换矩阵RCz旋转变换的源视频信号V1C(图24A)以保持对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成90°角度的不变状态被旋转移动到与第二侧面(SideC)平行的位置。
旋转变换矩阵RCz的参数θC可以由图11已歪斜的第一源视频信号V1A的(X1′,Y1′),(X4′,Y4′)或(X2′,Y2′),(X3′,Y3′)两点的坐标值求得,该参数θC由下式表示:
θc=tan-1(-(y1′-y4′)、(x1′-x4′))       ……(65)
与此相关,图24B表示从y轴正方向朝y轴负方向观看由旋转变换矩阵RCz旋转移动的源视频信号V1C的状况。
为了如此地对x轴倾斜一规定角度θC而旋转变换的源视频信号V1C(图24A和24B)由平行移动矩阵LC作沿xy平面的平移。平移矩阵LC是移动图24A和24B所示的源视频信号V1C以将其重叠在直角平行六面体BOX(图8)的第二侧面(SideC)上的变换矩阵。在本例中,图24A和24B中的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的第二侧面(SideC)的边HC由连接(x1′,y1′)和(x4′,y4′)两点的直线来表示。因此,为了把图24中所示的源视频信号V1C映射到第二侧面(SideC)上,必须用平移矩阵LC移动源视频信号V1C使之与边VC重合。
因此可以平移源视频信号V1C使得它的中心与(x1′,y1′)和(x4′,y4′)两点的中间位置重合。平移矩阵LC由下式表示:因此,如从z轴上视点PZ观看xyz三维坐标系的图25A所示,上述图24A和24B的源视频信号V1C被平移矩阵LC沿xy平面平移,以便与边HC重合,从而被映射到直角平行六面体BOX(图8)的第二侧面(SideC)上。
此外,图25B表示自y轴正方向朝y轴负方向观看由平移矩阵LC平移源视频信号V1C的状况。
如上所述,若把第三源视频信号V1C映射到第二侧面(SideC),并设表示映射处理的矩阵为MC,则根据式(60)、(62)、(63)、(64)、和(66)有下式:
MC=LCO·SC·RCx·RCz·LC                 ……(67)因此,如图19所示的在xy平面上的源视频信号V1C由该矩阵映射到了直角平行六面体BOX(图8)的第二侧面(SideC)上。
附带说一下,对输入到图像形成部40对应于第三源视频信号V1C的引导信号K1C也进行与把源视频信号V1C映射到第二侧面(SideC)上相同的变换处理。(10)在第二侧面(SideC)的对向面(SideC′)上的映射
在图3的图像形成部40中,操作员进行操作来剪切输入到剪切电路41的源视频信号V1C的希望的区域。在输入到剪切电路41时,源视频信号V1C依旧是位于xy平面上的二维图像。即,在从z轴的视点PZ位置朝z轴正方向观看xyz三维坐标系的图19A中,如果在xy平面上的源视频信号V1C的左端剪切位置表示为CCL、右端剪切位置CCR、顶端剪切位置为CCT、底端剪切位置为CCB,则已剪切源视频信号V1C四个顶点的坐标表示如下(CCR,CCT);(CCL,CCT);(CCL,CCB);和(CCR,CCB)。
由剪切电路41如此剪切的源视频信号V1C以其不经变换的状态存储在帧存储器FM42(图3)中。
存储在帧存储器FM42中的源视频信号V1C在经过剪切电路41剪切之后被平移矩阵LCO平移,使已剪切源视频信号V1C的中心位于xy平面的原点O。平移矩阵LCO的表示公式与上述的式(60)相同。因此,与图20A所示的情况相同,平移矩阵LCO移动源视频信号V1C使其中心与原点O重叠。
由放大/缩小矩阵SC来实现对如此平移的源视频信号V1C的放大和缩小。放大/缩小变换矩阵SC的表示公式与上述的式(62)相同。
因此,与图21A所示的情况相同,在其中心与原点O重叠的位置上安放的已剪切源视频信号V1C被放大/缩小变换矩阵SC以原点为中心地沿x轴方向和y轴方向放大或缩小。
此外,在对向面(SideC′)上的映射中,与图22A所示的情况相同,根据操作员指定的四个剪切值CCR,CCL,CCT,和CCB,求得与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边HC和厚度h相一致的放大/缩小倍率rCx和rCy。因此,由(CCL,CCT),(CCR,CCT),(CCL,CCB),和(CCR,CCB)这四点所剪切的源视频信号V1C区域被整个地放大或缩小(这称作“剪切优先”)。
与此相对,操作员可通过输入放大/缩小倍率rCx和rCy及二个剪切值CCR和CCB而直接以希望的放大/缩小倍率剪切源视频信号V1C。在此情况下,如图22B所示,将这二个放大/缩小倍率都设为“1”并输入剪切值CCR和CCT,通过按原样剪切所需区域的图像,就可得到所需放大/缩小的图像。
把如此放大或缩小的源视频信号V1C用旋转变换矩阵RCx绕x轴旋转90°。旋转变换矩阵RCx的表示公式与式(63)相同。因此,如图23A和23B所示,图21中xy平面上已放大/缩小的源视频信号V1C由旋转变换矩阵RCx旋转变换到了xz平面上。结果,直角平行六面体BOX(图8)第二侧面(SideC)的待映射对向面(SideC′)被放在相对于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成90°的位置上,与此对应,由旋转变换矩阵RCx旋转变换的源视频信号V1C(图23B)旋转移动到了相对于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成同样角度(90°)的位置上。
如此变换在xz平面上的源视频信号V1C(图23A和23B)由旋转变换矩阵RCz绕z轴旋转一规定角度θC。旋转变换矩阵RCz是使xz平面上的源视频信号V1C(图23A和23B)对x轴倾斜一规定角度θC的变换矩阵,它由与上述的式(64)相同的公式表示。因此,如图24A和24B所示,上述图23A和23B所示的在xz平面上的源视频信号V1C被以原点O为中心地旋转变换到对x轴倾斜一规定角度θC的位置上。结果,与上述图11所示待映射到直角平行六面体BOX(图8)的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上的源视频信号V1A被歪斜变换相对应,由旋转变换矩阵RCz旋转变换的源视频信号V1C(图24A)以保持对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成90°角度的不变状态被旋转移动到与第二侧面(SideC)的对向面(SideC′)平行的位置。
旋转变换矩阵RCz的参数θC可以由图17A和17B已歪斜的第一源视频信号V1A的(x1′,y1′),(x4′,y4′)或(x2′,y2′),(x3′,y3′)两点的坐标值求得,该参数θC可由与式(65)相同的公式表示。
为了如此地对x轴倾斜一规定角度θC而旋转变换的源视频信号V1C(图24A和24B)由平移矩阵Lc′作沿xy平面的平移。平移矩阵Lc′是移动图24A和24B所示的源视频信号V1C以将其重叠在直角平行六面体BOX的第二侧面(SideC)的对向面(SideC′)上的变换矩阵。在本例中,图24A和24B中的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的与第二侧面(SideC)的边HC对向的对向面(SideC′)的边HC′由连接(x2′,y2′)和(x3′,y3′)两点的直线来表示。因此,为了把图24中所示的源视频信号V1C映射到第二侧面(SideC)的对向面(SideC′)上,必须用平移矩阵Lc′移动源视频信号V1C使之与边HC′重合。
因此可以平移源视频信号V1C使得它的中心与(x2′,y2′)和(x3′,y3′)两点的中间位置重合。平移矩阵Lc′由下式表示: L C ′ = 1 0 0 0 0 1 0 0 0 0 1 0 ( x 2 ′ + x 3 ′ ) 2 ( y 2 ′ + y 3 ′ ) 2 0 1 - - - ( 68 ) 因此,上述图24的源视频信号V1C被平移矩阵Lc′沿xy平面平移以便与边HC′重合,从而被映射到直角平行六面体BOX(图8)的第二侧面(SideC)的对向面(SideC′)上。
如上所述,若把第三源视频信号V1C映射到第二侧面(SideC)的对向面(SideC′),并设表示映射处理的矩阵为MC′,则根据式(60)、(62)、(63)、(64)、(66)有下式:
MC′=LCO·SC·RCx·RCz·LC′                ……(69)因此,如图19所示的在xy平面上的源视频信号V1C被映射到了直角平行六面体BOX(图8)的第二侧面(SideC)的对向面(SideC′)上。
附带说一下,对输入到图像形成部40对应于第三源视频信号V1C的引导信号K1C也进行与把源视频信号V1C映射到第二侧面(SideC)的对向面(SideC′)上相同的变换处理。(11)对第一源视频信号V1A的变换处理
通过使用上述的变换矩阵T(式(3))和用于把源视频信号映射到三维坐标系上的直角平行六面体BOX(图8)的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的上述矩阵MA(式(47)),图像处理装置10的图像形成部20把源视频信号V1A变换到屏幕上,宛如把源视频信号V1A的图像映射在移动到三维假想空间中希望位置的直角平行六面体BOX的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上。
这一处理过程示于图26中。图像处理装置10用CPU 58和工作存储器(ROM 59,RAM 61)通过使用平行移动矩阵LA(式(42))和倍率/歪斜变换矩阵Trs(式(45))来如式(47)所示地首先在步骤SP1求得把第一源视频信号V1A映射到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上的矩阵MA。如图27所示,在xy平面上的源视频信号V1A被矩阵MA映射到处于xyz三维坐标系基准位置(其中心与原点O重叠的位置)的直角平行六面体BOX的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上(V1A-2)。
一旦在图26的步骤SP1求得矩阵MA,图像处理装置10就转到求得三维变换矩阵TO(式(1))的步骤SP2。该步骤SP2是把二维平面上的源视频信号V1A变换到三维坐标系希望位置的空间图像变换基本步骤。然后图像处理装置10转到求得透视变换矩阵PO(式(2))的步骤SP3。该步骤SP3是把由步骤SP2中求得的由三维变换矩阵TO移动到三维空间的源视频信号V2A透视在屏幕上的透视变换基本步骤。
因此,已由矩阵MA映射在图27所示的直角平行面体BOX的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上的视频信号V1A-2被三维变换矩阵TO移动到已移到三维空间希望位置的直角平行六面体BOX′的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上(V2A)。而且,已三维变换视频信号V2A被进一步透视变换在xy平面的屏幕上(已透视变换视频信号V3A)。
一旦如此地求得把源视频信号V1A映射在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上用的变换矩阵MA及求得把源视频信号V1A变换到三维空间希望位置和把源视频信号V1A透视在屏幕上用的基本图像变换矩阵TO和PO,则图像处理装置10转到步骤SP4,由下式:
TA=MA·TO·PO                ……(70)求得在把源视频信号V1A映射到三维空间上的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之后把它透视变换到屏幕面上的变换矩阵TA
这里,如式(4)所示,在图像处理装置10中,存储在帧存储器FM22中的源视频信号V1A和从帧存储器FM22读出的已透视变换视频信号V3A都是二维数据,在读地址的操作中实质上不用三维空间中z轴方向的数据。因此在式(70)的变换矩阵中,在z轴方向操作数据用的第三行和第三列中的参数对于帧存储器FM22读地址的操作是不必要的。
因此,把从式(70)的变换矩阵TA中除去第三行和第三列参数的矩阵TA33设为在二维读地址实际操作中具有必要参数的变换矩阵。
于是,一旦求得三行三列的变换矩阵TA33,图像处理装置10就转到求取变换矩阵TA33的行列式DA33的步骤SP5,然后转到下一步骤SP6。步骤SP6是判别变换矩阵TA33的行列式DA33数值是否为正的步骤。
这里,源视频信号V1A的面积S1和经过变换矩阵TA33变换后在屏幕上的面积S3之间的关系由下式表示:
S3=S1det(TA33)                      ……(71)根据式(71),当变换矩阵TA33的行列式DA33为正时,变换矩阵TA33对源视频信号V1A的变换成立。具体说,它表示这样一种状态:由变换矩阵TA33移动变换的视频信号在移动到三维空间希望位置的直角平行六面体BOX′的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上是朝向它的外侧,即,在图27中映射到直角平行六面体BOX′的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上的已三维变换视频信号V2A的表面FRONT是朝向该直角平行六面体BOX′的外侧。此时图像处理装置10在步骤SP6获得肯定结果而转到步骤SP7,以根据表示变换到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上的变换矩阵TA33,借用上式(28)至(36)求得求帧存储器FM22的读地址XMA、YMA所用的参数bA11至bA33
根据如此求得的参数bA11至bA33,由以上式(13)至(14)求得读地址XMA、YMA,再根据该地址XMA、YMA读出帧存储器FM22内的源视频信号V1A。因此,在图27中,能把该源视频信号V1A映射到已移动的在三维空间的直角平行六面体BOX′的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上,同时能把该源视频信号V1A透视变换到xy平面上的屏幕面上。因此,从帧存储器FM22中读出了已透视变换的视频信号V3A
与此相反,如果在上述步骤SP6中得出否定结果,这表示变换矩阵TA33的行列式值DA33的值为负,由式(71)可知这种状态不成立。具体说,它表示这样的状态:由变换矩阵TA33移动变换的视频信号在移动到三维空间希望位置的直角平行六面体BOX′的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上是朝向它的内侧。即,在图27中映射到直角平行六面体BOX′的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上的已三维变换视频信号V2A的表面FRONT的状态是朝向该直角平行六面体BOX′外侧状态的相反方向(朝向该直角平行六面体BOX′内侧)状态。
更具体一点说,可知这不是如图27所示地三维空间上直角平行六面体BOX′的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处在比其对向面(SideA′)更靠近视点PZ的位置的状态,而是如图28所示地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的对向面(SideA′)位于更靠近视点PZ位置的状态。即,在图27中,三维空间上的直角平行六面体BOX′对xy平面旋转45°。而与此相反,在图28中,三维空间上的直角平行六面体BOX′却对xy平面旋转了225°。
与之相关,在此状态下,通过对源视频信号V1A作三维变换而成为已三维变换视频信号V2A′的表面FRONT被朝向直角平行六面体BOX′内侧(即朝向z轴正方向)地映射到对向面(SideA′)上。
于是,如果在图26的步骤SP6中得出否定结果,则图像处理装置10转向步骤SP8,以通过使用移动矩阵LA′(式(48))及倍率/歪斜变换矩阵Trs(式(45))来如式(49)所示地求得把第一源视频信号V1A映射到目的的图像显示面(SideA)的对向面(SideA′)上的矩阵MA′。如图28所示,xy平面上的源视频信号V1A被矩阵MA′映射到xyz三维坐标系上的直角平行六面体BOX的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的对向面(SideA′)上(V1A-2′)。
一旦在图26的步骤SP8求得矩阵MA′,图像处理装置10就在步骤SP9和SP10求取三维变换矩阵TO(式(1))和透视变换矩阵PO(式(2)),这与上述步骤SP2和SP3相同。
因此,已映射到图28的直角平行六面体BOX的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的对向面(SideA′)上的视频信号V1A-2′由三维变换矩阵TO位移到已在三维空间移动到希望位置的直角平行六面体BOX′的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的对向面(SideA′)上(V2A′)。此外,该已三维移动变换的视频信号V2A′被进一步透视变换到xy平面上的屏幕面上(已透视变换视频信号V3A′)。
一旦如此地求得把源视频信号V1A映射到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的对向面(SideA′)上用的变换矩阵MA′、变换到三维空间上希望位置用的基本图像变换矩阵TO、和透视变换到屏幕面上用的基本图像变换矩阵PO,图像处理装置10转到步骤SP11,由下式:
TA′=MA′·TO·PO                      ……(72)求得在把源视频信号V1A映射到三维空间上的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的对向面(SideA′)之后把它透视变换到屏幕面上的变换矩阵TA′。
这里,如式(4)所示,在图像处理装置10中,存储在帧存储器FM22中的源视频信号V1A和从帧存储器FM22读出的已透视变换视频信号V3A′都是二维数据,在读地址的操作中实质上不用三维空间中z轴方向的数据。因此在式(72)的变换矩阵中,在z轴方向操作数据用的第三行和第三列中的参数对于帧存储器FM22读地址的操作是不必要的。
因此,把从式(72)的变换矩阵TA′中除去第三行和第三列参数的矩阵TA33′设为在二维读地址实际操作中具有必要参数的变换矩阵。
于是,一旦求得三行三列的变换矩阵TA33′,图像处理装置10就转到求取变换矩阵TA33′的行列式DA33′的步骤SP12,然后转到下一步骤SP13。步骤SP13是判别变换矩阵TA33′的行列式DA33′数值是否为负的步骤。当在步骤SP13获得肯定结果时,它表示这样一种状态:由变换矩阵TA33′移动变换的视频信号在移动到三维空间希望位置的直角平行六面体BOX′的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的对向面(SideA′)上是朝向它的内侧,即,在图28中映射到直角平行六面体BOX′的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的对向面(SideA′)上的已三维变换视频信号V2A′的表面FRONT是朝向该直角平行六面体BOX′的内侧。此时,图像处理装置10转到步骤SP14,以根据表示变换到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的对向面(SideA′)上的变换矩阵TA33′,借用上式(28)至(36)求得求帧存储器FM22的读地址XMA、YMA所用的参数bA11至bA33
根据如此求得的参数bA11至bA33,由上式(13)至(14)求得读地址XMA、YMA,再根据该地址XMA、YMA读出帧存储器FM22内的源视频信号V1A。因此,在图28中,能把该源视频信号V1A映射到已移动的在三维空间的直角平行六面体BOX′的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的对向面(SideA′)上,同时能把该源视频信号V1A透视变换到xy平面上的屏幕面上。因此,从帧存储器FM22中读出了已透视变换的视频信号V3A′。
与此相反,如果在图26的步骤SP13中得出否定结果,这表示例如在图27和28中三维空间上的直角平行六面体BOX′对xy平面旋转了90°角度,从视点PZ观看不到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和对向面(SideA′)二者。此时,图像处理装置10不由CPU 58提供参数bA11至bA33给读地址产生电路25,并控制不从帧存储器FM22中读出已透视变换视频信号V3A
如此,按照图26的处理过程,输入到图像形成部20的源视频信号V1A被映射到三维假想空间上直角平行六面体BOX′的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或其对向面(SideA′)上,然后被透视变换在二维平面的屏幕面上,宛如在三维空间映射的图像存在于三维空间之中。(12)对第二源视频信号V1B的变换处理
通过使用上述的变换矩阵T(式(3))和用于把源视频信号映射到三维坐标系上的直角平行六面体BOX(图8)的第一侧面(SideB)上的上述矩阵MB(式(57)),图像处理装置10的图像形成部30把源视频信号V1B变换到屏幕上,宛如把源视频信号V1B的图像映射在移动到三维假想空间中一希望位置的直角平行六面体BOX的第一侧面(SideB)上。
这一处理过程示于图29中。图像处理装置10用CPU 58和工作存储器(ROM 59,RAM 61)通过使用平移矩阵LBO(式(50))、放大/缩小变换矩阵SB(式(52))、旋转变换矩阵RBX(式(53))、倾斜一规定角度θB的变换矩阵RBz和平移矩阵LB(式(56))来如式(57)所示地首先在步骤SP21求得把第二源视频信号V1B映射到第一侧面(SideB)上的矩阵MB。如图30所示,在xy平面上的源视频信号V1B被矩阵MB映射到处于xyz三维坐标系基准位置(其中心与原点O重叠的位置)的直角平行六面体BOX的第一侧面(SideB)上(V1B-2)。
一旦在图29的步骤SP21求得矩阵MB,图像处理装置10就转到求得三维变换矩阵TO(式(1))的步骤SP22。该步骤SP22是把二维平面上的源视频信号V1B变换到三维坐标系希望位置的空间图像变换基本步骤。然后图像处理装置10转到求得透视变换矩阵PO(式(2))的步骤SP23。该步骤SP23是把由步骤SP22中求得的由三维变换矩阵TO移动到三维空间的源视频信号V2B透视在屏幕上的透视变换基本步骤。
因此,已由矩阵MB映射在图30所示的直角平行六面体BOX的第一侧面(SideB)上的视频信号V1B-2被三维变换矩阵TO移动到已移到三维空间希望位置的直角平行六面体BOX′的第一侧面(SideB)上(V2B)。而且,已三维变换视频信号V2B被进一步透视变换在xy平面的屏幕面上(已透视变换视频信号V3B)。
一旦如此地求得把源视频信号V1B映射在第一侧面(SideB)上用的变换矩阵MB及求得把源视频信号V1B变换到三维空间希望位置和把源视频信号V1B透视在屏幕面上用的基本图像变换矩阵TO和PO,则图像处理装置10转到步骤SP24,由下式:
TB=MB·TO·PO                     ……(73)求得在把源视频信号V1B映射到三维空间上的第一侧面(SideB)之后把它透视变换到屏幕面上的变换矩阵TB
这里,如式(4)所示,在图像处理装置10中,存储在帧存储器FM32中的源视频信号V1B和从帧存储器FM32读出的已透视变换视频信号V3B都是二维数据,在读地址的操作中实质上不用三维空间中z轴方向的数据。因此在式(73)的变换矩阵中,在z轴方向操作数据用的第三行和第三列中的参数对于帧存储器FM32读地址的操作是不必要的。
因此,把从式(73)的变换矩阵TB中除去第三行和第三列参数的矩阵TB33设为在二维读地址实际操作中具有必要参数的变换矩阵。
于是,一旦求得三行三列的变换矩阵TB33,图像处理装置10就转到求取变换矩阵TB33的行列式DB33的步骤SP25,然后转到下一步骤SP26。步骤26是判别变换矩阵TB33的行列式DB33数值是否为正的步骤。当在步骤SP26获得肯定结果时,与图26的步骤SP6所述的情况相同,这表示这样一种状态:由变换矩阵TB33移动变换的视频信号在移动到三维空间希望位置的直角平行六面体BOX′的第一侧面(SideB)上是朝向它的外侧,即,在图30中映射到直角平行六面体BOX′的第一侧面(SideB)上的已三维变换视频信号V2B的表面FRONT是朝向该直角平行六面体BOX′的外侧。此时图像处理装置10转到步骤SP27,以根据表示变换到第一侧面(SideB)上的变换矩阵TB33借用上式(28)至(36)求得求帧存储器FM32的读地址XMB、YMB所用的参数bB11至bB33
根据如此求得的参数bB11至bB33,由上式(13)至(14)求得读地址XMB、YMB,再根据该读地址XMB、YMB读出帧存储器FM32内的源视频信号V1B。因此,在图30中,能把该源视频信号V1B映射到已移动在三维空间的直角平行六面体BOX′的第一侧面(SideB)上,同时能把该源视频信号V1B透视变换到xy平面的屏幕面上。因此,从帧存储器FM32中读出了已透视变换的视频信号V3B
与此相反,如果在上述步骤SP26中得出否定结果,则与图26步骤SP6的情况相同,这表示这样的状态:由变换矩阵TB33移动变换的视频信号在移动到三维空间希望位置的直角平行六面体BOX′的第一侧面(SideB)上是朝向它的内侧。即,在图30中映射到直角平行六面体BOX′的第一侧面(SideB)上的已三维变换视频信号V2B的表面FRONT的状态是朝向该直角平行六面体BOX′外侧状态的相反方向(朝向该直角平行六面体BOX′内侧)状态。
更具体一点说,可知这不是如图30所示地三维空间上直角平行六面体BOX′的第一侧面(SideB)处在比其对向面(SideB′)更靠近视点PZ位置的状态,而是如图31所示地第一侧面(SideB)的对向面(SideB′)位于更靠近视点PZ位置的状态。即,在图30中,三维空间上的直角平行六面体BOX′对xy平面旋转225°。而与此相反,在图31中,三维空间上的直角平行六面体BOX′却对xy平面旋转45°。
与之相关,在此状态下,通过对源视频信号V1B作三维变换而成为已三维变换视频信号V2B′的表面FRONT被朝向直角平行六面体BOX′内侧(即朝向z轴正方向)地映射到对向面(SideB′)上。
于是,如果在图29的步骤SP26中得出否定结果,则图像处理装置10转向步骤SP28,以通过使用平移矩阵LBO(式(50))、放大/缩小变换矩阵SB(式(52))、旋转变换矩阵RBx(式(53))、及倾斜一规定角度θB的变换矩阵RBz和平移矩阵LB′(式(58))来如式(59)所示地求得把第二源视频信号V1B映射到第一侧面(SideB)的对向面(SideB′)上的矩阵MB′。如图31所示,xy平面上的源视频信号V1B被矩阵MB′映射到xyz三维坐标系上的直角平行六面休BOX的第一侧面(SideB)的对向面(SideB′)上(V1B-2′)。
一旦在图29的步骤SP28求得矩阵MB′,图像处理装置10就在步骤SP29和SP30求取三维变换矩阵TO(式(1))和透视变换矩阵PO(式(2)),这与上述步骤SP22和SP23相同。
因此,已映射到图31的直角平行六面体BOX的第一侧面(SideB)的对向面(SideB′)上的视频信号V1B-2′由三维变换矩阵TO位移到已在三维空间移动到希望位置的直角平行六面体BOX′的第一侧面(SideB)的对向面(SideB′)上(V2B′)。此外,该已三维移动变换的视频信号V2B′被进一步透视变换到xy平面上的屏幕面上(已透视变换视频信号V3B′)。
一旦如此地求得把源视频信号V1B映射在第一侧面(SideB)的对向面(SideB′)上用的变换矩阵MB′、变换到三维空间上希望位置用的基本图像变换矩阵TO、和透视变换到屏幕面上用的基本图像变换矩阵PO,图像处理装置10转到步骤SP31,由下式:
TB′=MB′·TO·PO                      ……(74)求得在把源视频信号V1B映射到三维空间上的第一侧面(SideB)的对向面(SideB′)之后把它透视变换到屏幕面上的变换矩阵TB′。
这里,如式(4)所示,在图像处理装置10中,存储在帧存储器FM32中的源视频信号V1B和从帧存储器FM32读出的已透视变换视频信号V3B′都是二维数据,在读地址的操作中实质上不用三维空间中z轴方向的数据。因此在式(74)的变换矩阵中,在z轴方向操作数据用的第三行和第三列中的参数对于帧存储器FM32读地址的操作是不必要的。
因此,把从式(74)的变换矩阵TB′中除去第三行和第三列参数的矩阵TB33′设为在二维读地址实际操作中具有必要参数的变换矩阵。
于是,一旦求得三行三列的变换矩阵TB33′,图像处理装置10就转到求取变换矩阵TB33′的行列式DB33′的步骤SP32,然后转到下一步骤SP33。步骤SP33是判别变换矩阵TB33′的行列式DB33′数值是否为负的步骤。当在步骤SP33获得肯定结果时,它表示这样一种状态:由变换矩阵TB33′移动变换的视频信号在移动到三维空间希望位置的直角平行六面体BOX′的第一侧面(SideB)的对向面(SideB′)上是朝向它的内侧,即,在图31中映射到直角平行六面体BOX′的第一侧面(SideB)的对向面(SideB′)上的已三维变换视频信号V2B′的表面FRONT是朝向该直角平行六面体BOX′的内侧。此时,图像处理装置10转到步骤SP34,以根据表示变换到第一侧面(SideB)的对向面(SideB′)上的变换矩阵TB33′借用上式(28)至(36)求得求帧存储器FM32的读地址XMB、YMB所用的参数bB11至bB33
根据如此求得的参数bB11至bB33,由上式(13)至(14)求得读地址XMB、YMB,再根据该读地址XMB、YMB读出帧存储器FM32内的源视频信号V1B。因此,在此图31中,能把该源视频信号V1B映射到已移动在三维空间的直角平行六面体BOX′的第一侧面(SideB)的对向面(SideB′)上,同时能把该源视频信号V1B透视变换到xy平面的屏幕面上。因此,从帧存储器FM32中读出了已透视变换的视频信号V3B′。
与此相反,如果在图29的步骤SP33中得出否定结果,这表示例如在图30和31中三维空间上的直角平行六面体BOX′对xy平面没有旋转,从视点PZ观看不到第一侧面(SideB)和对向面(SideB′)二者。此时,图像处理装置10不由CPU 58提供参数bB11至bB33给读地址产生电路35,并控制不从帧存储器FM32中读出已透视变换视频信号V3B
如此,按照图29的处理过程,输入到图像形成部30的源视频信号V1B被映射到三维假想空间上直角平行六面体BOX′的第一侧面(SideB)或其对向面(SideB′)上,然后被透视变换在二维平面的屏幕面上,宛如在三维空间映射的图像存在于三维空间之中。(13)对第三源视频信号V1C的变换处理
通过使用上述的变换矩阵T(式(3))和用于把源视频信号映射到三维坐标系上的直角平行六面体BOX(图8)的第二侧面(SideC)的上述矩阵MC(式(47)),图像处理装置10的图像形成部40把源视频信号V1C变换到屏幕上,宛如把源视频信号V1C的图像映射在移动到三维假想空间中一希望位置的直角平行六面体BOX的第二侧面(SideC)上。
这一处理过程示于图32中。图像处理装置10用CPU 58和工作存储器(ROM 59,RAM 61)通过使用平移矩阵LCO(式(60))、放大/缩小变换矩阵SC(式(62))、旋转变换矩阵RCx(式(63))、倾斜一规定角度θC的变换矩阵RCz和平移矩阵LC(式(66))来如式(67)所示地首先在步骤SP41求得把第三源视频信号V1C映射到第二侧面(SideC)上的矩阵MC。在xy平面上的源视频信号V1C被矩阵MC映射到处于xyz三维坐标系基准位置(其中心与原点O重叠的位置)的直角平行六面体BOX的第二侧面(SideC)上(V1C-2)。
一旦在图32的步骤SP41求得矩阵Mc,图像处理装置10就转到求得三维变换矩阵TO(式(1))的步骤SP42。该步骤42是把二维平面上的源视频信号V1C变换到三维坐标系希望位置的空间图像变换基本步骤。然后图像处理装置10转到求得透视变换矩阵PO(式(2))的步骤SP43。该步骤SP43是把由步骤SP42中求得的由三维变换矩阵TO移动到三维空间的源视频信号V2C透视在屏幕上的透视变换基本步骤。
因此,已由矩阵MC映射在直角平行六面体BOX的第二侧面(SideC)上的视频信号V1C-2被三维变换矩阵TO移动到已移到三维空间希望位置的直角平行六面体BOX′的第二侧面(SideC)上(V2C)。而且,已三维变换视频信号V2C被进一步透视变换在xy平面的屏幕面上(已透视变换视频信号V3C)。
一旦如此地求得把源视频信号V1C映射在第二侧面(SideC)上用的变换矩阵MC及求得把源视频信号V1C变换到三维空间希望位置和把源视频信号V1C透视在屏幕上用的基本图像变换矩阵TO和PO,则图像处理装置10转到步骤SP44,由下式:
TC=MC·TO·PO                       ……(75)求得在把源视频信号V1C映射到三维空间上的第二侧面(SideC)之后把它透视变换到屏幕面上的变换矩阵TC
这里,如式(4)所示,在图像处理装置10中,存储在帧存储器FM42中的源视频信号V1C和从帧存储器FM42读出的已透视变换视频信号V3C都是二维数据,在读地址的操作中实质上不用三维空间中z轴方向的数据。因此在式(75)的变换矩阵中,在z轴方向操作数据用的第三行和第三列中的参数对于帧存储器FM42读地址的操作是不必要的。
因此,把从式(75)的变换矩阵TC中除去第三行和第三列参数的矩阵TC33设为在二维读地址实际操作中具有必要参数的变换矩阵。
于是,一旦求得三行三列的变换矩阵TC33,图像处理装置10就转到求取变换矩阵TC33的行列式DC33的步骤SP45,然后转到下一步骤SP46。步骤SP46是判别变换矩阵TC33的行列式DC33数值是否为正的步骤。当在步骤SP46获得肯定结果时,与图26的步骤SP6所述的情况相同,这表示这样一种状态:由变换矩阵TC33移动变换的视频信号在移动到三维空间希望位置的直角平行六面体BOX′的第二侧面(SideC)上是朝向它的外侧,即,映射到直角平行六面体BOX′的第二侧面(SideC)上的已三维变换视频信号V2C的表面FRONT是朝向该直角平行六面体BOX′的外侧。此时图像处理装置10转到步骤SP47,以根据表示变换到第二侧面(SideC)上的变换矩阵TC33借用上式(28)至(36)求得求帧存储器FM42的读地址XMC、YMC所用的参数bC11至bC33
根据如此求得的参数bC11至bC33,由上式(13)至(14)求得读地址XMC、YMC,再根据该读地址XMC、YMC读出帧存储器FM42内的源视频信号V1C。因此,能把该源视频信号V1C映射到已移动在三维空间的直角平行六面体BOX′的第二侧面(SideC)上,同时能把该源视频信号V1C透视变换到xy平面上的屏幕面上。因此,从帧存储器FM42中读出了已透视变换的视频信号V3c
与此相反,如果在上述步骤SP46中得出否定结果,则与图26步骤SP6的情况相同,这表示这样的状态:由变换矩阵TC33移动变换的视频信号在移动到三维空间希望位置的直角平行六面体BOX′的第二侧面(SideC)上是朝向它的内侧。即,映射到直角平行六面体BOX′的第二侧面(SideC)上的已三维变换视频信号V2C的表面FRONT的状态是朝向该直角平行六面体BOX′外侧状态的相反方向(朝向该直角平行六面体BOX′内侧)状态。
更具体一点说,可知这不是三维空间上直角平行六面体BOX′的第二侧面(SideC)处在比其对向面(SideC′)更靠近视点PZ位置的状态,而是第二侧面(SideC)的对向面(SideC′)位于更靠近视点PZ位置的状态。
与之相关,在此状态下,通过对源视频信号V1C作三维变换而成为已三维变换视频信号V2C′的表面FRONT被朝向直角平行六面体BOX′内侧(即朝向z轴正方向)地映射到对向面(SideC′)上。
于是,如果在图32的步骤SP46中得出否定结果,则图像处理装置10转向步骤SP48,以通过使用平移矩阵LCO(式(60))、放大/缩小变换矩阵SC(式(62))、旋转变换矩阵RCx(式(63))、及倾斜一规定角度θC的变换矩阵RCz和平移矩阵LC′(式(68))来如式(69)所示地求得把第三源视频信号V1C映射到第二侧面(SideC)的对向面(SideC′)上的矩阵MC′。xy平面上的源视频信号V1C被矩阵MC′映射到xyz三维坐标系上的直角平行六面休BOX的第二侧面(SideC)的对向面(SideC′)上(V1C-2′)。
一旦在图32的步骤SP48求得矩阵MC′,图像处理装置10就在步骤SP49和SP50求取三维变换矩阵TO(式(1))和透视变换矩阵PO(式(2)),这与上述步骤SP42和SP43相同。
因此,已映射到直角平行六面体BOX的第二侧面(SideC)的对向面(SideC′)上的视频信号V1C-2′由三维变换矩阵TO位移到已在三维空间移动到希望位置的直角平行六面体BOX′的第二侧面(SideC)的对向面(SideC′)上(V2C′)。此外,该已三维移动变换的视频信号V2C′被进一步透视变换到xy平面上的屏幕面上(已透视变换视频信号V3C′)。
一旦如此地求得把源视频信号V1C映射在第二侧面(SideC)的对向面(SideC′)上用的变换矩阵MC′、变换到三维空间上希望位置用的基本图像变换矩阵TO、和透视变换到屏幕面上用的基本图像变换矩阵PO,图像处理装置10转到步骤SP51,由下式:
TC′=MC′·TO·PO                      ……(76)求得在把源视频信号V1C映射到三维空间上的第二侧面(SideC)的对向面(SideC′)之后把它透视变换到屏幕面上的变换矩阵TC′。
这里,如式(4)所示,在图像处理装置10中,存储在帧存储器FM42中的源视频信号V1C和从帧存储器FM42读出的已透视变换视频信号V3C′都是二维数据,在读地址的操作中实质上不用三维空间中z轴方向的数据。因此在式(76)的变换矩阵中,在z轴方向操作数据用的第三行和第三列中的参数对于帧存储器FM42读地址的操作是不必要的。
因此,把从式(76)的变换矩阵TC′中除去第三行和第三列参数的矩阵TC33′设为在二维读地址实际操作中具有必要参数的变换矩阵。
于是,一旦求得三行三列的变换矩阵TC33′,图像处理装置10就转到求取变换矩阵TC33′的行列式DC33′的步骤SP52,然后转到下一步骤SP53。步骤SP53是判别变换矩阵TC33′的行列式DC33′数值是否为负的步骤。当在步骤SP53获得肯定结果时,它表示这样一种状态:由变换矩阵TC33′移动变换的视频信号在移动到三维空间希望位置的直角平行六面体BOX′的第二侧面(SideC)的对向面(SideC′)上是朝向它的内侧,即,映射到直角平行六面体BOX′的第二侧面(SideC)的对向面(SideC′)上的已三维变换视频信号V2C′的表面FRONT是朝向该直角平行六面体BOX′的内侧。此时图像处理装置10转到步骤SP54,以根据表示变换到第二侧面(SideC)的对向面(SideC′)上的变换矩阵TC33′借用上式(28)至(36)求得求帧存储器FM42的读地址XMC、YMC所用的参数bC11至bC33
根据如此求得的参数bC11至bC33,由上式(13)至(14)求得读地址XMC、YMC,再根据该读地址XMC、YMC读出帧存储器FM42内的源视频信号V1C。因此,能把该源视频信号V1C映射到已移动在三维空间的直角平行六面体BOX′的第二侧面(SideC)的对向面(SideC′)上,同时能把该源视频信号V1C透视变换到xy平面上的屏幕面上。因此,从帧存储器FM42中读出了已透视变换的视频信号V3C′。
与此相反,如果在图32的步骤SP53中得出否定结果,这表示例如在三维空间上的直角平行六面体BOX′对xy平面没有旋转,从视点PZ观看不到第二侧面(SideC)和对向面(SideC′)二者。此时,图像处理装置10不由CPU 58提供参数bC11至bC33给读地址产生电路35,并控制不从帧存储器FM42中读出已透视变换视频信号V3C
如此,按照图32的处理过程,输入到图像形成部30的源视频信号V1C被映射到三维假想空间上直角平行六面体BOX′的第二侧面(SideC)或其对向面(SideC′)上,然后被透视变换在二维平面的屏幕面上,宛如在三维空间映射的图像存在于三维空间之中。(14)实施例的操作和效果
有了以上的组成,首先操作员操作控制面板56上的三维指点设备或按键,以输入运算本发明图像处理装置使用的读地址所必需的参数。这里,运算读地址必需的参数是:源视频信号V1A、V1B、和V1C的各自剪切位置,直角平行六面体BOX的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用的厚度h,沿x轴方向的倍率变换的倍率rx,沿y轴方向的倍率变换的倍率ry,沿x轴方向的歪斜率sx及沿y轴方向的歪斜率sy
图像处理装置10的CPU 58接收由控制面板56输入的这些参数并实时地将其反映到读地址的运算中去。具体地说,CPU 58在每一帧监视由控制面板56提供的参数的变化,并根据提供的参数在每一帧计算用于计算读地址的参数bA11至bA33、bB11至bB33、bC11至bC33
从而,根据操作员的操作可实时地为每帧改变这些参数,并根据这些可变的参数实时地计算读地址。
其次,操作员操作在控制面板56上提供的三维指点设备等以指令对源视频信号V1A、V1B和V1C的三维图像变换。一旦由操作员指令了三维图像变换,CPU 58接收由操作员从控制面板56规定的三维变换矩阵TO中的参数r11至r33、lx、ly、lz和s,并实时地把这些参数反映到读地址计算中去。具体说,CPU 58在每一帧监视这些参数的变化,而且,根据提供的参数,在每一帧计算用于计算读地址的参数bA11至bA33、bB11至bB33、和bC11至bC33。再次,CPU 58根据接收的参数r11至r33、lx、ly、lz和计算三维变换矩阵T33 -1的各项参数,以便由此算出读地址XMA、YMA、XMB、YMB、XMC、YMC
于是,在图像处理装置10中,如图8所示,根据由xy坐标表示的点(x1,y1)、(x2,y2)、(x3,y3)、和(x4,y4)来指定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的第一侧面(SideB)的边长HB、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的第一侧面(SideB)的对向面(SideB′)的边长HB′、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的第二侧面(SideC)的边长HC、和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的第二侧面(SideC)的对向面(SideC′)的边长HC′作为在xyz三维坐标系假想空间上存在的直角平行六面体BOX的尺寸。
因此,映射到第一侧面(SideB,它通过边HB与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相接)的源视频信号V1B由放大/缩小矩阵SB中的参数rBx变换成其尺寸与边长HB一致。映射到第一侧面(SideB)的对向面(SideB′,它通过边HB′与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相接)的源视频信号V1B由放大/缩小矩阵SB中的参数rBx变换成其尺寸与边长HB′一致。映射到第二侧面(SideC,它通过边HC与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相接)的源视频信号V1C由放大/缩小矩阵SC中的参数rCx变换成其尺寸与边长HC一致。映射到第二侧面(SideC)的对向面(SideC′,它通过边HC′与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相接)的源视频信号V1C由放大/缩小矩阵SC中的参数rCx变换成其尺寸与边长HC′一致。
此外,由操作员指定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和对向面(SideA′)之间的厚度h,作为直角平行六面体BOX的尺寸。根据该厚度h,映射到第一侧面(SideB)的源视频信号V1B由放大/缩小矩阵SB的参数rBy变换成其尺寸与厚度h的长度一致。映射到第一侧面(SideB)的对向面(SideB′)的源视频信号V1B由放大/缩小矩阵SB的参数rBy变换成其尺寸与厚度h的长度一致。映射到第二侧面(SideC)的源视频信号V1C由放大/缩小矩阵SC的参数rCy变换成其尺寸与厚度h的长度一致。映射到第二侧面(SideC)的对向面(SideC′)的源视频信号V1C由放大/缩小矩阵SC的参数rCy变换成其尺寸与厚度h的长度一致。
于是,映射在三维空间中直角平行六面体BOX的各相应面(第一侧面(SideB)和对向面(SideB′),及第二侧面(SideC)和对向面(SideC′))的源视频信号V1B和V1C被变换成其尺寸与该直角平行六面体BOX的尺寸一致。此外,第一侧面(SideB)和对向面(SideB′)及第二侧面(SideC)和对面向(SideC′)由移动矩阵LB和LB′及移动矩阵LC和LC′变换成与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相接。
此外,当三维空间上的直角平行六面体BOX由操作员的操作移动到希望位置时,为从帧存储器FM读出而产生读地址XM、YM用的参数b11至b33随相应参数r11至r33、lx、ly、lz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各源视频信号V1A、V1B和V1C随三维空间上直角平行六面体BOX的移动而移动,并保持它们分别附着在待映射的面上的状态。
因此,有了以上的组成,三维空间上的直角平行六面体BOX仅由操作员的设备来移动,而且待映射到该直角平行六面体BOX各面上的相应源视频信号V1A、V1B和V1C同样随直角平行六面体BOX的移动而移动,使得可以由操作员的简单操作实时地把各源视频信号V1A、V1B和V1C显示到屏幕面55A上,宛如直角平行六面体BOX在三维空间上移动又保持着各源视频信号V1A、V1B和V1C映射在各相应面上的状态。(15)其它实施例
注意到上述实施例已处理的情况是,如图28所示,映射在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的对向面(SideA′)上并投影(透视)在xy平面上的透视视频信号V3A′指向图28中z轴的正方向。具体说,透视视频信号V3A′的表面FRONT并不指向视点PZ的方向,而指向视点PZ的反方向。因此,显示在屏幕上的是从背后观看透视视频信号V3A′的图像,所以显示了应原来显示图像的巅倒图像。
从而,在这种情况下,如图33和34所示,图像处理装置10在把源视频信号V1存储在帧存储器FM时可以有二种表里替换使源视频信号V1巅倒的反转方式。
具体说,这二种反转方式是下述的水平方向反转方式和垂直方向反转方式。如图33A所示,水平方向反转方式是使左侧图像和右侧图像在水平方向反转(以y轴为中心旋转180°)的把源视频信号V1写入帧存储器FM的方式。为实现该方式,当在按原样不反转地把提供的源视频信号V1写入帧存储器FM的正常方式下将该源视频信号写入帧存储器FM的写地址为(Xw,Yw)时,仅替换该写地址的x坐标值的符号以在水平方向反转图像(以y轴为中心把图像旋转180°)。因此,在水平反转方式下,向帧存储器FM提供写地址(-Xw,Yw)以便如图33B所示地作图像的表里替换。在图33B中,反转后的视频信号V1指向纸张背面的方向,当从纸张背面看时它可以按正常文字读出。
与此相对,如图34A所示,垂直方向反转方式是使整个图像以x轴为中心旋转180°(即,在水平方向上使左右图像对x轴反转)的把源视频信号V1写入帧存储器FM的方式。即,为了在垂直方向反转图像(以x轴为中心将其旋转180°),仅替换写地址y坐标值的符号。因此,在垂直反转方式,向帧存储器FM提供写地址(Xw,-Yw),以便如图34B所示地作图像的表里替换。在图34B中,反转后的视频信号V1指向纸张背面的方向,当从纸张背面看时它可以按正常文字读出。
如图33B和34B所示地反转然后写入帧存储器FM的源视频信号V1A指向z轴的负方向,见图35。即,映射在目的图像显示面(SideA)的对向面(SideA′)上并透视在xy平面上的透视视频信号V3A′如图35所示地指向视点PZ。因此,显示在屏幕上的图像是从正面看到的透视视频信号V3A′。
再有,在上述实施例中对使用由六面组成的直角平行六面体BOX作为在三维空间移动图像的立体的场合作了描述。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这种情况,也可以使用各种多面体作为在三维空间移动图像的立体。
产业上适用性
在广播台使用的图像推量装置(image amount apparatus)中,本发明可在形成特技效果图像等场合中应用。

Claims (20)

1.一种图像处理装置,包括:
第一图像形成设备,用于通过把第一图像写入第一存储器然后根据由规定的控制设备输入的第一控制数据对写入所述第一存储器的所述第一图像进行变换处理而形成目的图像;
第二图像形成设备,用于通过把第二图像写入第二存储器然后根据由所述控制设备输入的第二控制数据把写入所述第二存储器的所述第二图像进行变换处理成具有与所述目的图像相应的形状的图像而形成第一侧面图像;
第三图像形成设备,用于通过把第三图像写入第三存储器然后根据由所述控制设备输入的第三控制数据把写入所述第三存储器的所述第三图像进行变换处理成具有与所述目的图像相应的形状的图像而形成第二侧面图像;
控制设备,用于随着在各对应的规定面上具有所述目的图像,所述第一侧面图像和所述第二侧面图像的立体在三维空间的移动而移动所述目的图像、所述第一侧面图像和所述第二侧面图像,及用于把映射到所述立体上的所述目的图像、所述第一侧面图像和所述第二侧面图像透视变换到规定的屏幕面上,
其中
所述目的图像、所述第一侧面图像和所述第二侧面图像彼此互相连接。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中:
用于把所述目的图像映射在所述立体的规定面上的变换矩阵MA由下式表示:
MA=LA·Trs其中,LA:用于把所述目的图像移动到所述立体的规定面上的矩阵
  Trs:用于随所述立体所述规定面的形状而变换所述目的图像的矩阵;
用于把所述第一侧面图像映射在所述立体的规定面上的变换矩阵MB由下式表示:
MB=LBO·SB·RBx·RBz·LB其中,LBO:用于把所述第一侧面图像移动到基准位置上的矩阵
   SB:用于随所述目的图像的映射面形状而移动所述第一侧面图像的
       矩阵
RBx:用于把所述第一侧面图像对所述目的图像旋转一规定角度的矩
     阵
RBz:用于把所述第一侧面图像随所述目的图像的映射面形状而旋转
     一角度的矩阵
LB:用于把所述第一侧面图像移动到与立体的所述目的图像映射在
    其上的面相接的规定面的矩阵;
用于把所述第二侧面图像映射在所述立体的规定面上的变换矩阵MC由下式表示:
MC=LCO·SC·RCx·RCz·LC其中,LCO:用于把所述第二侧面图像移动到基准位置上的矩阵
   SC:用于随所述目的图像的映射面形状而移动所述第二侧面图像的矩
       阵
   RCx:用于把所述第二侧面图像对所述目的图像旋转一规定角度的矩
        阵
   RCz:用于把所述第二侧面图像随所述目的图像的映射面形状而旋转
        一角度的矩阵
   LC:用于把所述第二侧面图像移动到与立体的所述目的图像映射在其
       上的面相接的规定面的矩阵;
用于随所述立体的移动而移动所述目的图像、所述第一侧面图像和所述第二侧面图像的变换矩阵TO由下式表示: T O = r 11 r 12 r 13 0 r 21 r 22 r 23 0 r 31 r 32 r 33 0 l x l y l z s 其中,r11至r33:用于对xyz三维坐标系的x、y和z轴变换各所述图像的参
            数
lx:用于对x轴平移所述图像的参数
ly:用于对y轴平移所述图像的参数
lz:用于对z轴平移所述图像的参数
s:用于沿x、y和z轴方向放大或缩小所述图像的参数;
用于把映射在所述立体上的所述目的图像、所述第一侧面图像和所述第二侧面图像透视变换在规定的屏幕面上的矩阵PO由下式表示: P O = 1 0 0 0 0 1 0 0 0 0 0 P Z 0 0 0 1 其中,Pz:在把三维空间上的所述立体透视变换在所述屏幕上时的透视值。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变换矩阵TO是排除了是z轴的参数的第三行和第三列参数的具有三行和三列的矩阵,其中 T O = r 11 r 12 0 r 21 r 22 0 l x l y s
4.按照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中
待映射在所述立体的规定面上的所述目的图像由用所述变换矩阵MA、TO和PO通过下式表示的变换矩阵TA透视变换在屏幕上:
TA=MA·TO·PO
待映射在所述立体的规定面上的所述第一侧面图像由用所述变换矩阵MB、TO和PO通过下式表示的变换矩阵TB透视变换在屏幕上:
TB=MB·TO·PO
待映射在所述立体的规定面上的所述第二侧面图像由用所述变换矩阵MC、TO和PO通过下式表示的变换矩阵TC透视变换在屏幕上:
TC=MC·TO·PO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设备
分别进行映射在所述立体的各面上的所述目的图像,所述第一侧面图像和所述第二侧面图像的表里判别;
把所述目的图像、所述第一侧面图像和所述第二侧面图像中所述判别结果为表的图像映射在所述立体的对应面上;
把所述目的图像、所述第一侧面图像和所述第二侧面图像中所述判别结果为里的图像映射在所述立体的对应面的对向面上;以及
当所述判别结果表里都不是时,控制不显示所述第一侧面图像和所述第二侧面图像。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中
用于把所述目的图像映射在所述立体的对向面上的变换矩阵MA′由下式表示:
MA′=LA′·Trs其中,LA′:用于把所述目的图像移动到所述立体的对向面上的矩阵
  Trs:用于随所述立体所述对向面的形状而变换所述目的图像的矩阵;
用于把所述第一侧面图像映射在所述立体的对向面上的变换矩阵MB′由下式表示:
MB′=LBO·SB·RBx·RBz·LB′其中,LBO:用于把所述第一侧面图像移动到基准位置上的矩阵
   SB:用于随所述目的图像的映射面形状而移动所述第一侧面图像的
       矩阵
   RBx:用于把所述第一侧面图像对所述目的图像旋转一规定角度的矩
        阵
   RBz:用于把所述第一侧面图像随所述目的图像的映射面形状而旋转
        一角度的矩阵
   LB′:用于把所述第一侧面图像移动到与立体的所述目的图像映射在
         其上的面相接的对向面的矩阵;
用于把所述第二侧面图像映射在所述立体的对向面上的变换矩阵MC′由下式表示:
MC′=LCO·SC·RCx·RCz·LC′其中,LCO:用于把所述第二侧面图像移动到基准位置上的矩阵
   SC:用于随所述目的图像的映射面形状而移动所述第二侧面图像的矩
       阵
   RCx:用于把所述第二侧面图像对所述目的图像旋转一规定角度的矩
        阵
RCz:用于把所述第二侧面图像随所述目的图像的映射面形状而旋转
     一角度的矩阵
LC′:用于把所述第二侧面图像移动到与立体的所述目的图像映射在
      其上的面相接的对向面的矩阵;
用于随所述立体的移动而移动所述目的图像、所述第一侧面图像和所述第二侧面图像的变换矩阵TO由下式表示: T O = r 11 r 12 r 13 0 r 21 r 22 r 23 0 r 31 r 32 r 33 0 l x l y l z s 其中,r11至r33:用于对xyz三维坐标系的x、y和z轴变换各所述图像的参
            数
    lx:用于对x轴平移所述图像的参数
    ly:用于对y轴平移所述图像的参数
    lz:用于对z轴平移所述图像的参数
    s:用于沿x、y和z轴方向放大或缩小所述图像的参数;
用于把映射在所述立体上的所述目的图像、所述第一侧面图像和所述第二侧面图像透视变换在规定的屏幕面上的矩阵PO由下式表示: P O = 1 0 0 0 0 1 0 0 0 0 0 P Z 0 0 0 1 其中,Pz:在把三维空间上的所述立体透视变换在所述屏幕上时的透视值。
7.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中
根据所述变换矩阵TA、TB和TC的各行列式的数值来进行所述表里判别,其中所述变换矩阵TA、TB和TC用于把已三维变换在所述立体的各对应规定面上的所述目的图像、所述第一侧面图像和所述第二侧面图像透视变换在所述屏幕上。
8.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中所述控制设备以下述方式运行:
放大/缩小倍率优先方式,用于当把所述目的图像,所述第一侧面图像和/或所述第二侧面图像分别映射在所述立体的对应面上时,把所述目的图像、第一侧面图像和/或第二侧面图像剪切成分别对应于各映射面的大小;以及
剪切优先方式,用于当把所述目的图像、所述第一侧面图像和/或所述第二侧面图像分别映射在所述立体的对应面上时,把所述目的图像、所述第一侧面图像和/或所述第二侧面图像的分别预先剪切的区域部分缩小或放大成对应于各映射面的大小。
9.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中:
当把所述判别结果为里的图像映射在对应于所述立体的所述对向面上时,所述控制设备替换所述图像的表里。
10.按照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中:
根据所述变换矩阵TO的逆矩阵分别读出写入所述第一存储器中的所述目的图像、写入所述第二存储器中的所述第一侧面图像和写入所述第三存储器中的所述第二侧面图像。
11.一种图像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通过把第一图像写入第一存储器然后根据由规定的控制设备输入的第一控制数据把写入所述第一存储器的所述第一图像进行变换处理而形成目的图像;
通过把第二图像写入第二存储器然后根据由所述控制设备输入的第二控制数据把写入所述第二存储器的所述第二图像变换处理成具有与所述目的图像相应的形状的图像而形成第一侧面图像;
通过把第三图像写入第三存储器然后根据由所述控制设备输入的第三控制数据把写入所述第三存储器的所述第三图像变换处理成具有与所述目的图像相应的形状的图像而形成第二侧面图像;
随着在各自对应的规定面上具有所述目的图像、所述第一侧面图像和所述第二侧面图像的立体在三维空间的移动而移动所述目的图像、所述第一侧面图像和所述第二侧面图像;以及
把映射到所述立体上的所述目的图像、所述第一侧面图像和所述第二侧面图像透视变换到规定的屏幕面上,
其中
所述目的图像、所述第一侧面图像和所述第二侧面图像彼此互相连接。
12.按照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处理方法,其中:
用于把所述目的图像映射在所述立体的规定面上的变换矩阵MA由下式表示:
MA=LA·Trs其中,LA:用于把所述目的图像移动到所述立体的规定面上的矩阵
  Trs:用于随所述立体所述规定面的形状而变换所述目的图像的矩阵;
用于把所述第一侧面图像映射在所述立体的规定面上的变换矩阵MB由下式表示:
MB=LBO·SB·RBx·RBz·LB其中,LBO:用于把所述第一侧面图像移动到基准位置上的矩阵
   SB:用于随所述目的图像的映射面形状而移动所述第一侧面图像的
       矩阵
   RBx:用于把所述第一侧面图像对所述目的图像旋转一规定角度的矩
        阵
   RBz:用于把所述第一侧面图像随所述目的图像的映射面形状而旋转
        一角度的矩阵
   LB:用于把所述第一侧面图像移动到与立体的所述目的图像映射在
       其上的面相接的规定面的矩阵;
用于把所述第二侧面图像映射在所述立体的规定面上的变换矩阵MC由下式表示:
MC=LCO·SC·RCx·RCz·LC其中,LCO:用于把所述第二侧面图像移动到基准位置上的矩阵
   SC:用于随所述目的图像的映射面形状而移动所述第二侧面图像的矩
       阵
   RCx:用于把所述第二侧面图像对所述目的图像旋转一规定角度的矩
        阵
   RCz:用于把所述第二侧面图像随所述目的图像的映射面形状而旋转
        一角度的矩阵
   LC:用于把所述第二侧面图像移动到与立体的所述目的图像映射在其
       上的面相接的规定面的矩阵;
用于随所述立体的移动而移动所述目的图像、所述第一侧面图像和所述第二侧面图像的变换矩阵TO由下式表示: T O = r 11 r 12 r 13 0 r 21 r 22 r 23 0 r 31 r 32 r 33 0 l x l y l z s 其中,r11至r33:用于对xyz三维坐标系的x、y和z轴变换各所述图像的参
            数
        lx:用于对x轴平移所述图像的参数
        ly:用于对y轴平移所述图像的参数
        lz:用于对z轴平移所述图像的参数
        s:用于沿x、y和z轴方向放大或缩小所述图像的参数;
用于把映射在所述立体上的所述目的图像、所述第一侧面图像和所述第二侧面图像透视变换在规定的屏幕面上的矩阵PO由下式由表示: P O = 1 0 0 0 0 1 0 0 0 0 0 P Z 0 0 0 1 其中,Pz:在把三维空间上的所述立体透视变换在所述屏幕上时的透视值。
13.按照权利要求12所述的图像处理方法,其中
所述变换矩阵TO是排除了是z轴的参数的第三行和第三列参数的具有三行和三列的矩阵其中 T O = r 11 r 12 0 r 21 r 22 0 l x l y s
14.按照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图像处理方法,其中
待映射在所述立体的规定面上的所述目的图像由用所述变换矩阵MA、TO和PO通过下式表示的变换矩阵TA透视变换在屏幕上:
TA=MA·TO·PO
待映射在所述立体的规定面上的所述第一侧面图像由用所述变换矩阵MB、TO和PO通过下式表示的变换矩阵TB透视变换在屏幕上:
TB=MB·TO·PO
待映射在所述立体的规定面上的所述第二侧面图像由用所述变换矩阵MC、TO和PO通过下式表示的变换矩阵TC透视变换在屏幕上:
TC=MC·TO·PO
15.按照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分别进行映射在所述立体的各面上的所述目的图像,所述第一侧面图像和所述第二侧面图像的表里判别;
把所述目的图像、所述第一侧面图像和所述第二侧面图像中所述判别结果为表的图像映射在所述立体的对应面上;
把所述目的图像、所述第一侧面图像和所述第二侧面图像中所述判别结果为里的图像映射在所述立体的对应面的对向面上;以及
当所述判别结果表里都不是时,控制不显示所述第一侧面图像和所述第二侧面图像。
16.按照权利要求15所述的图像处理方法,其中:
用于把所述目的图像映射在所述立体的对向面上的变换矩阵MA′由下式表示:
MA′=LA′·Trs其中,LA′:用于把所述目的图像移动到所述立体的对向面上的矩阵
  Trs:用于随所述立体所述对向面的形状而变换所述目的图像的矩阵;
用于把所述第一侧面图像映射在所述立体的对向面上的变换矩阵MB′由下式表示:
MB′=LBO·SB·RBx·RBz·LB′其中,LBO:用于把所述第一侧面图像移动到基准位置上的矩阵
   SB:用于随所述目的图像的映射面形状而移动所述第一侧面图像的矩
       阵
   RBx:用于把所述第一侧面图像对所述目的图像旋转一规定角度的矩
       阵
  RBz:用于把所述第一侧面图像随所述目的图像的映射面形状而旋转
       一角度的矩阵
  LB′:用于把所述第一侧面图像移动到与立体的所述目的图像映射在
        其上的面相接的对向面的矩阵;
用于把所述第二侧面图像映射在所述立体的对向面上的变换矩阵MC′由下式表示:
MC′=LCO·SC·RCx·RCz·LC′其中,LCO:用于把所述第二侧面图像移动到基准位置上的矩阵
   SC:用于随所述目的图像的映射面形状而移动所述第二侧面图像的矩
       阵
   RCx:用于把所述第二侧面图像对所述目的图像旋转一规定角度的矩
        阵
   RCz:用于把所述第二侧面图像随所述目的图像的映射面形状而旋转
        一角度的矩阵
   LC′:用于把所述第二侧面图像移动到与立体的所述目的图像映射在
         其上的面相接的对向面的矩阵;
用于随所述立体的移动而移动所述目的图像、所述第一侧面图像和所述第二侧面图像的变换矩阵TO由下式表示: T O = r 11 r 12 r 13 0 r 21 r 22 r 23 0 r 31 r 32 r 33 0 l x l y l z s 其中,r11至r33:用于对xyz三维坐标系的x、y和z轴变换各所述图像的参
            数
        lx:用于对x轴平移所述图像的参数
        ly:用于对y轴平移所述图像的参数
        lz:用于对z轴平移所述图像的参数
        s:用于沿x、y和z轴方向放大或缩小所述图像的参数;
用于把映射在所述立体上的所述目的图像、所述第一侧面图像和所述第二侧面图像透视变换在规定的屏幕面上的矩阵PO由下式由表示: P O = 1 0 0 0 0 1 0 0 0 0 0 P Z 0 0 0 1 其中,Pz:在把三维空间上的所述立体透视变换在所述屏幕上时的透视值。
17.按照权利要求14所述的图像处理方法,其中
根据所述变换矩阵TA、TB和TC的各行列式的数值来进行所述表里判别,其中所述变换矩阵TA、TB和TC用于把已三维变换在所述立体的各对应规定面上的所述目的图像、所述第一侧面图像和所述第二侧面图像透视变换在所述屏幕上。
18.按照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处理方法,其中在所述随着在各自对应的规定面上具有所述目的图像、所述第一侧面图像和所述第二侧面图像的立体在三维空间的移动而移动所述目的图像、所述第一侧面图像和所述第二侧面图像的步骤中,按下述方式进行:
放大/缩小倍率优先方式,用于当把所述目的图像、所述第一侧面图像和/或所述第二侧面图像分别映射在所述立体的对应面上时,把所述目的图像、所述第一侧面图像和/或所述第二侧面图像剪切成分别对应于各映射面的大小;以及
剪切优先方式,用于当把所述目的图像、所述第一侧面图像和/或所述第二侧面图像分别映射在所述立体的对应面上时,把所述目的图像、所述第一侧面图像和/或所述第二侧面图像的分别预先剪切的区域部分缩小或放大成对应于各映射面的大小。
19.按照权利要求15所述的图像处理方法,其中
当把所述判别结果为里的图像映射在对应于所述立体的所述对向面上时,替换所述图像的表里。
20.按照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图像处理方法,其中
根据所述变换矩阵TO的逆矩阵分别读出写入所述第一存储器中的所述目的图像、写入所述第二存储器中的所述第一侧面图像和写入所述第三存储器中的所述第二侧面图像。
CN96191640A 1995-11-14 1996-11-14 图像处理装置和图像处理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03529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2122895 1995-11-14
JP321228/1995 1995-11-14
JP321228/95 1995-11-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808A CN1169808A (zh) 1998-01-07
CN1103529C true CN1103529C (zh) 2003-03-19

Family

ID=181302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619164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03529C (zh) 1995-11-14 1996-11-14 图像处理装置和图像处理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6021229A (zh)
EP (1) EP0804022B1 (zh)
JP (1) JP3867295B2 (zh)
KR (1) KR100412166B1 (zh)
CN (1) CN1103529C (zh)
DE (1) DE69620580T2 (zh)
WO (1) WO199701866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860991B1 (en) * 1996-09-11 2009-12-09 Sony Corporation Special effect device, picture processing method, and objective picture generating method
JP2939230B1 (ja) * 1998-03-05 1999-08-25 株式会社ナムコ 画像生成装置及び情報記憶媒体
US6674484B1 (en) 2000-01-10 2004-01-06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Video sample rate conversion to achieve 3-D effects
US7970645B2 (en) * 2001-02-23 2011-06-28 Cox Communication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targeted advertisements
US20020143622A1 (en) * 2001-04-02 2002-10-03 Taliercio Andr?Eacute; Method for licensing three-dimensional avatars
WO2003023720A1 (en) * 2001-09-12 2003-03-20 Volume Interactions Pte Ltd. Interaction with a three-dimensional computer model
CN101123692B (zh) * 2002-10-25 2012-09-26 索尼计算机娱乐公司 使用沿时间轴改变的图像数据产生新图像的方法和装置
KR100610689B1 (ko) * 2005-06-24 2006-08-09 엔에이치엔(주) 3차원 화면에 동영상을 삽입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기록매체
JP5180288B2 (ja) 2007-04-11 2013-04-10 ジーブイビービー 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エス.エイ.アール.エル. デジタルビデオエフェクト(dve)を高める方法及び装置
EP2187326A4 (en) * 2007-09-04 2014-09-17 Fujitsu Ltd DATA RECORDING PROGRAM, DATA RECORDING DEVICE, DATA RECORDING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CN102238313A (zh) * 2010-04-22 2011-11-09 扬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产生影像转换矩阵的方法、影像转换方法及其装置
TW201310354A (zh) * 2011-08-30 2013-03-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圖像採集裝置及其圖像處理方法
US8903149B1 (en) * 2013-01-18 2014-12-02 Anritsu Company System and method of communicating information about an object concealed by a scanned surface
ES2916807T3 (es) 2014-01-23 2022-07-06 Jayson Hill Dispositivo y método de nivelación láser ajustable
US9846034B2 (en) 2014-01-23 2017-12-19 Sure Hang, Llc Adjustable laser leveling device with distance measuring lasers and self-leveling lasers and related method
CN105898344A (zh) * 2016-04-12 2016-08-24 乐视控股(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全景视频的播放方法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63135A (en) * 1985-07-18 1993-11-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GB2181929B (en) * 1985-10-21 1989-09-20 Sony Corp Methods of and apparatus for video signal processing
JPH0612560B2 (ja) * 1986-05-28 1994-02-16 国際イラスト技研株式会社 立体図製図方法
JPS63189056A (ja) * 1987-02-02 1988-08-04 Nec Corp 画像合成方式
FR2662009B1 (fr) * 1990-05-09 1996-03-08 Apple Computer Icone manupulable a faces multiples pour affichage sur ordinateur.
GB2245794B (en) * 1990-07-03 1994-03-30 Sony Corp Video signal generation
US5077608A (en) * 1990-09-19 1991-12-31 Dubner Computer Systems, Inc. Video effects system able to intersect a 3-D image with a 2-D image
JPH04129481A (ja) * 1990-09-20 1992-04-30 Sony Corp 特殊効果映像作成方法
JP2720920B2 (ja) * 1991-03-11 1998-03-04 工業技術院長 画像処理システムにおける実写画像とコンピュータグラフィックスの合成方法
JP3067831B2 (ja) * 1991-03-27 2000-07-24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ジタル画像特殊効果装置
JP2821042B2 (ja) * 1991-05-01 1998-11-05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画像合成装置
JPH07111743B2 (ja) * 1992-03-04 1995-11-29 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ビジネス・マシーンズ・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三次元空間中の物体を回転させるグラフィック表示方法及び装置
CA2135180A1 (en) * 1992-05-08 1993-11-25 Gavin S. P. Miller Textured sphere and sperical environment map rendering using texture map double indirection
GB2270243B (en) * 1992-08-26 1996-02-28 Namco Ltd Image synthesizing system
US5581665A (en) * 1992-10-27 1996-12-0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Three-dimensional object movement and trans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move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an object in a three-diamensional space
JPH06187460A (ja) * 1992-12-15 1994-07-08 Fuji Xerox Co Ltd 図形処理方法
US5586246A (en) * 1993-12-28 1996-12-1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Image synthesis apparatus
JP3653744B2 (ja) * 1994-05-18 2005-06-02 株式会社セガ 画面切替え方法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ゲーム装置
JP3957888B2 (ja) * 1997-08-20 2007-08-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画像合成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1997018668A1 (fr) 1997-05-22
EP0804022A4 (en) 1998-03-25
EP0804022B1 (en) 2002-04-10
EP0804022A1 (en) 1997-10-29
DE69620580D1 (de) 2002-05-16
DE69620580T2 (de) 2002-11-28
KR987001181A (ko) 1998-04-30
KR100412166B1 (ko) 2004-05-31
CN1169808A (zh) 1998-01-07
JP3867295B2 (ja) 2007-01-10
US6021229A (en) 2000-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529C (zh) 图像处理装置和图像处理方法
CN1268122C (zh) 显示方法及投影机
CN1265652C (zh) 色彩修正装置和修正方法,图像处理装置和处理方法
CN1241406C (zh) 图象处理装置和图象处理方法
CN1130638C (zh) 存储装置和存取方法
CN1191558C (zh) 地图显示设备的地图显示方法
CN1867940A (zh) 成像装置及其图像处理方法
CN1167265C (zh) 图像通信系统及其方法
CN1258909C (zh) 动图象合成装置
CN1815409A (zh) 系统、图像处理装置及信息处理方法
CN1684491A (zh) 图像处理装置、图像投影装置、图像处理方法和程序
CN1308999A (zh) 管体及管体的成形方法
CN1171580A (zh) 计算机图象处理、动画数据收发、生成方法以及记录媒体
CN1790528A (zh) 重放装置及其方法、记录介质和程序
CN1848032A (zh) 信息处理装置、信息处理方法、记录介质和程序
CN1922630A (zh) 图象处理装置、图象处理系统、图象处理方法、图象处理程序及集成电路装置
CN1723453A (zh) 用于处理声场表现的方法和系统
CN1315098C (zh) 广角图像生成装置
CN1160947C (zh) 视频显示器
CN1223311C (zh) 超声波诊断装置
CN1707423A (zh) 利用描绘命令的钩挂的图像传送
CN1143217C (zh) 存储装置和存取方法
CN1175377C (zh) 图像处理装置及方法
CN1251209C (zh) 光学元件、其制造方法及使用该光学元件的光学头
CN100340896C (zh) 彩色合成光学系统以及图像投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30319

Termination date: 20151114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