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52176A - 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 - Google Patents

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52176A
CN110352176A CN201880015330.4A CN201880015330A CN110352176A CN 110352176 A CN110352176 A CN 110352176A CN 201880015330 A CN201880015330 A CN 201880015330A CN 110352176 A CN110352176 A CN 1103521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brous carbon
carbon nanostructure
dispersion liquid
fibrous
nano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1533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52176B (zh
Inventor
高井广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ppon Zui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ppon Zui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ppon Zuio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ppon Zui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3521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521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521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521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32/00Carbon; Compounds thereof
    • C01B32/15Nano-sized carbon materials
    • C01B32/158Carbon nanotubes
    • C01B32/168After-treatment
    • C01B32/174Derivatisation; Solubilisation; Dispersion in solv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2NANOTECHNOLOGY
    • B82YSPECIFIC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NANOSTRUCTURES; MEASUREMENT OR ANALYSIS OF NANOSTRUCTURES;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 B82Y30/00Nanotechnology for materials or surface science, e.g. nanocomposit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2NANOTECHNOLOGY
    • B82YSPECIFIC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NANOSTRUCTURES; MEASUREMENT OR ANALYSIS OF NANOSTRUCTURES;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 B82Y40/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2202/00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carbon nanotubes
    • C01B2202/02Single-walled nanotub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2202/00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carbon nanotubes
    • C01B2202/06Multi-walled nanotub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2202/00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carbon nanotubes
    • C01B2202/20Nanotubes characterized by their properties
    • C01B2202/30Purity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2202/00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carbon nanotubes
    • C01B2202/20Nanotubes characterized by their properties
    • C01B2202/32Specific surface area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2/0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 C01P2002/8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defined by measured data other than those specified in group C01P2002/70
    • C01P2002/89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defined by measured data other than those specified in group C01P2002/70 by mass-spectroscopy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10Particle morphology extending in one dimension, e.g. needle-like
    • C01P2004/13Nanotub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00Physical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12Surface area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Nanotechnolo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arbon And Carbon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一种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包含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和溶剂,上述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在分光吸收光谱中在500cm‑1以上且600cm‑1以下的波数区域具有至少一个吸收峰。

Description

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纤维状碳纳 米结构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导电性、导热性和机械特性优异的材料,纤维状碳材料特别是碳纳米管(以下有时称为“CNT”。)等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备受瞩目。
然而,CNT等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由于是直径为纳米尺寸的微细的结构体,因此如果是单体的话则处理性、加工性差。因此提出了例如以下技术方案等:通过制备分散有CNT的溶液,将该溶液涂敷于基材等,从而使多根CNT聚集成膜状,形成有时也称为“巴克纸”的碳纳米管膜(以下有时称为“CNT膜”。),将该CNT膜用作导电膜等。此外,作为使CNT分散的涂覆液,已知例如使高纯度的CNT分散于溶剂中的涂覆液(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7556746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涂覆液中,CNT的分散性不充分。使用分散性不充分的涂覆液而形成的CNT膜的导电性、强度差,因此现状是期望分散性优异的包含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分散液。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分散性优异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及其制造方法。
此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用于制备分散液的情况下能够使得到的分散液的分散性提高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人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而进行了深入研究。然后,本发明人发现,通过使分散液中所含有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性状满足特定的条件,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不易凝聚,可得到分散性优异的分散液,以至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有利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的特征在于,包含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和溶剂,上述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在分光吸收光谱中在500cm-1以上且600cm-1以下的波数区域具有至少一个吸收峰。具有这样的特定吸收特性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在分散液中不易凝聚,含有该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分散液的分散性高。
另外,本说明书中,“吸收峰”能够通过将分光吸收光谱用二次多项式拟合来检测。
在此,在本发明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中,优选上述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氧原子比率为11at%以上。在这样的分散液中,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分散性更加优异。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氧原子比率”为由通过X射线光电子分光分析确定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表面中的总原子量与氧原子(O)的存在量的比率所表示的值。更具体地,“氧原子比率”为将构成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表面的总原子量作为100at%时算出氧原子(O)的存在量在其中所占的比率而求得的值。而且,“氧原子比率”能够基于X射线光电子分光分析而算出。
此外,本发明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优选上述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包含碳纳米管,包含上述碳纳米管的上述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G/D比小于2.0。如果分散液中所含有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包含碳纳米管且该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G/D比小于2.0,则分散液的分散性更加优异。
需要说明的是,“G/D比”是指拉曼光谱中的G带峰强度相对于D带峰强度的比。
此外,本发明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优选上述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包含碳纳米管,包含上述碳纳米管的上述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比表面积为400m2/g以下。如果分散液中所含有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包含碳纳米管且该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比表面积为400m2/g以下,则分散液的分散性更加优异。
需要说明的是,“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比表面积”意味着按照BET法测定的氮吸附比表面积。
此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有利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含下述工序:工序(A),对在分光吸收光谱中在200cm-1以上且300cm-1以下的波数区域具有至少一个吸收峰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进行酸化处理;以及工序(B),对经上述工序(A)得到的包含酸处理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混合液进行分散处理,得到分散有在分光吸收光谱中在500cm-1以上且600cm-1以下的波数区域具有至少一个吸收峰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分散液。根据该包含工序(A)和(B)的制造方法,可高效地得到分散性高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
此外,本发明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的制造方法优选经上述工序(A)得到的上述酸处理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氧原子比率为11at%以上。根据这样的制造方法,可得到分散性更加高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
此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有利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特征在于,在分光吸收光谱中在500cm-1以上且600cm-1以下的波数区域具有至少一个吸收峰,并且氧原子比率为11at%以上。这样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在用于制备分散液的情况下可使得所得到的分散液的分散性优异。
此外,本发明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优选包含碳纳米管且G/D比小于2.0。这样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在用于制备分散液的情况下可使得所得到的分散液的分散性更加优异。
进而,本发明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优选包含碳纳米管且比表面积为400m2/g以下。这样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在用于制备分散液的情况下可使得所得到的分散液的分散性更加优异。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分散性优异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及其制造方法。
此外,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在用于制备分散液的情况下能够使得到的分散液的分散性提高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表面具有细孔的试样的t-曲线的一个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
本发明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包含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和溶剂,上述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在分光吸收光谱中在500cm-1以上且600cm-1以下的波数区域具有至少一个吸收峰。本发明的分散液由于包含在分光吸收光谱中在500cm-1以上且600cm-1以下的波数区域具有至少一个吸收峰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因此分散性优异。其理由虽不明确,但推测为如下所述。
本发明人着眼于分光吸收光谱中的吸收峰被检测出的波数区域能够反映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长度、在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上发生的从缺陷到缺陷的距离。而且,本发明人新发现通过使分散液中含有在上述特定的波数区域能够呈现吸收峰,即能够呈现特定的长度和/或特定的缺陷频率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能够使分散液中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分散性显著地提高,以至完成本发明。
<分散液所含有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
在此,本发明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所含有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只要在500cm-1以上且600cm-1以下的波数区域具有至少一个吸收峰,就没有特别限定,能够使用例如碳纳米管、气相生长碳纤维等。这些可以以1种单独或2种以上混合的状态含有于分散液中。
其中,本发明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所能够含有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优选为包含碳纳米管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如果含有包含碳纳米管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则使用该分散液能够形成导电性、强度更加优异的碳膜。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碳膜”是指由碳纳米管等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集合物形成的膜。
而且,包含碳纳米管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没有特别限定,可以只包含碳纳米管(CNT),也可以为CNT与除CNT以外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混合物。
进而,本发明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所含有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优选具有1个吸收峰。另外,在分散液所含有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具有多个吸收峰的情况下,优选至少最强的吸收峰在500cm-1以上且600cm-1以下的波数区域内。此外,分散液所含有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优选在小于500cm-1或大于600cm-1的波数区域没有吸收峰。进而此外,分散液所含有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优选在510cm-1以上且560cm-1以下的区域具有至少1个吸收峰。
本发明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所含有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优选氧原子比率为11at%以上。如果所含有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氧原子比率为11at%以上,则分散液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分散性更加优异。更优选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氧原子比率为13at%以上且16at%以下。如果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氧原子比率为16at%以下,则能够在抑制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导电性、导热性及强度受损的同时使分散液的分散性进一步提高。
本发明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所含有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优选G/D比小于2.0,更优选为1.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以下,特别优选为0.8以下。G/D比小于2.0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分散性优异,能够使分散液的分散性进一步提高。需要说明的是,在该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为经后述的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的工序(A)得到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情况下,能够意味着在该工序(A)中,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切断和酸化发生至充分地提高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分散性的程度。
本发明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所含有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优选BET比表面积为400m2/g以下,更优选为300m2/g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50m2/g以下,通常为10m2/g以上。BET比表面积为400m2/g以下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分散性优异,能够使分散液的分散性进一步提高。需要说明的是,在BET比表面积为上述上限值以下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为经后述的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的工序(A)得到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情况下,该BET比表面积的值意味着在工序(A)中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酸化发生至充分地提高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分散性的程度。具体地,尤其是在包含CNT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中,通过酸处理使BET比表面积为上述上限值以下,由此推测由于以下理由分散液中的分散性提高。
首先,BET比表面积测定通常在干燥试料之后进行测定,因此在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为CNT的情况下,在构成CNT的石墨烯片的层间所存在的溶剂被除去。这时,酸处理越进行,CNT彼此越形成紧密的束,从而比表面积越降低。另一方面能够认为,在实际上CNT分散存在于分散液的情况下,在构成CNT的层间存在溶剂,经酸处理的CNT与分散液的溶剂分子形成双电层从而分散稳定化。因此推测越进行酸处理,分散越稳定。
<溶剂>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所含有的溶剂,可举出例如非卤系溶剂及非水溶剂等。具体地,作为上述溶剂,能举出:水;甲醇、乙醇、正丙醇、异丙醇、正丁醇、异丁醇、叔丁醇、戊醇、己醇、庚醇、辛醇、壬醇、癸醇、戊基醇、甲氧基丙醇、丙二醇、乙二醇等醇类;丙酮、甲乙酮、环己酮等酮类;醋酸乙酯、醋酸丁酯、乳酸乙酯、α-羟基羧酸的酯、苯甲酸苄酯(安息香酸苄酯)等酯类;二乙醚、二烷、四氢呋喃、单甲醚等醚类;N,N-二甲基甲酰胺、N-甲基吡咯烷酮等酰胺系极性有机溶剂;甲苯、二甲苯、氯苯、邻二氯苯、对二氯苯等芳香族烃类;水杨醛、二甲基亚砜、4-甲基-2-戊酮、N-甲基吡咯烷酮、γ-丁内酯、四甲基氢氧化铵等。其中,从分散性特别优异的观点出发,优选水、乳酸乙酯、异丙醇、甲乙酮。这些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混合使用2种以上。
本发明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中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浓度相对于1L的上述溶剂,优选包含1mg以上的上述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更优选包含100mg以上的上述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此外,优选为10000mg以下。如果相对于溶剂包含1mg以上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则能够形成导电性、强度优异的碳膜。此外,如果所包含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为10000mg以下,则能够抑制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凝聚,得到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分散性更加优异的分散液。
本发明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中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浓度优选为0.005质量%以上,更优选为0.01质量%以上,优选为5质量%以下,更优选为0.5质量%以下。如果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浓度为0.005质量%以上,则能够形成导电性、强度优异的碳膜。此外,如果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浓度为5质量%以下,则能够抑制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凝聚,得到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分散性更加优异的分散液。
从能够形成导电性、强度更加优异的碳膜,并且可得到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分散性更加优异的分散液的观点出发,本发明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优选实质上不包含分散剂。在本说明书中,“实质上不包含”是指除了不可避免地混入的情况之外不积极地配合,具体地,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中的含量优选小于0.05质量%,更优选小于0.01质量%,进一步优选小于0.001质量%。
另外,作为上述分散剂,可举出表面活性剂、合成高分子、天然高分子等。
在本发明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中,从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中的杂质变少并且能够制作特性稳定的长寿命的电子部件的观点出发,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中的金属杂质的浓度优选小于1×1018原子/cm3,更优选小于15×1016原子/cm3
在本发明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中,从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分散性进一步提高并且能够形成均匀的碳膜的观点出发,优选实质上不包含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沉淀物和凝聚物。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沉淀物、凝聚物是指以10000G离心20分钟后沉淀的纤维状纳米结构体。
<物性>
本发明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的粘度优选为0.5mPa·s以上,更优选为1mPa·s以上,优选为1000mPa·s以下,更优选为100mPa·s以下。如果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的粘度为0.5mPa·s以上且1000Pa·s以下,则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分散性优异。
另外,在本发明中,“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的粘度”能够按照JIS Z8803,以10s-1以上且1000s-1以下的范围内的至少1个剪切速度(例如152s-1)在温度25℃进行测定。
本发明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的、使用分光光度计测定的吸光度从分散性的观点出发,在光程长:1mm、波长:550nm时,优选为0.1以上,更优选为0.2以上,优选为10以下、更优选为5以下。如果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的吸光度为0.1以上,则能够充分地确保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中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量。而且,如果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的吸光度为10以下,则能够提高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中所包含的分散性高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比例并且能够形成导电性、强度优异的碳膜。
从凝聚物少、纯度高、并且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分散性优异的观点出发,本发明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的吸光度比优选为0.5以上,更优选为0.7以上且1.0以下。
另外,在本发明中,“吸光度比”能够通过如下的方式算出:对于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和将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过滤纯化而得到的已纯化分散液,分别使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在光程长1mm、波长550nm时的吸光度,用已纯化分散液的吸光度的值除以没有进行过滤纯化处理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的吸光度的值。
吸光度比越高即在过滤纯化的前后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的吸光度的变化越小,则意味着分散液中所含有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凝聚性越低,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的分散性越优异。
<用途>
本发明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能够在制造如下的电子产品时使用:逻辑电路等电子电路、DRAM、SRAM、NRAM等存储器、半导体装置、内部连线、互补型MOS、双极晶体管等电子部件;微量气体等的检测器等化学传感器;DNA、蛋白质等的测定器等生物传感器;太阳能电池、触摸面板等导电膜等,能够作为例如制造电子产品时的涂覆液、构成材料使用。其中,从可得到导电性、强度优异的产品的观点出发,优选作为半导体装置的构成材料。
(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的制造方法,包含下述工序:工序(A),对在分光吸收光谱中在200cm-1以上且300cm-1以下的波数区域具有至少一个吸收峰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进行酸化处理;以及工序(B),对经工序(A)得到的包含酸处理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混合液进行分散处理,得到分散有在分光吸收光谱中在500cm-1以上且600cm-1以下的波数区域具有至少一个吸收峰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分散液。工序(B)能够任意地包含如下操作:对包含多根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和溶剂的分散混合液进行离心分离而使多根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一部分沉淀的操作(离心分离);以及对由离心分离得到的上清液进行分离取出的操作(分离取出)。进而,也可以任意地在上述工序(A)与工序(B)之间实施杂质分离处理工序。
根据至少包含上述工序(A)和工序(B)的本发明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的制造方法,可高效地得到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分散性优异的分散液。
<工序(A)>
在工序(A)中,对在分光吸收光谱中在200cm-1以上且300cm-1以下的波数区域具有至少一个吸收峰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进行酸化处理。以下,对在200cm-1以上且300cm-1以下的波数区域具有至少一个吸收峰的(以下也简称作“规定的第1光学特性”)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中作为材料使用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优选属性进行详细叙述。另外,从使得到的分散液的分散性提高的观点出发,作为满足上述规定的第1光学特性的材料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优选在200cm-1以上且300cm-1以下的波数区域具有一个吸收峰。
进而,优选作为材料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具有1个峰。另外,在作为材料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具有多个吸收峰的情况下,优选至少最强的吸收峰在200cm-1以上且300cm-1以下的波数区域内。此外,作为材料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优选在小于200cm-1或大于300cm-1的波数区域不具有吸收峰。进而此外,作为材料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优选在210cm-1以上且270cm-1以下的区域具有至少一个吸收峰。这是因为能够使分散液中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分散性进一步提高。
[作为材料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
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中能够使用的作为材料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如与上述分散液所能够含有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关联说明的那样,能够为例如碳纳米管、气相生长碳纤维等。另外,作为材料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可以只包含CNT,也可以为CNT与除CNT以外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混合物。此外,包含CNT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更优选未被实施CNT的开口处理,由吸附等温线得到的t-曲线呈向上凸的形状。
在此,一般地,吸附为气体分子从气相移动到固体表面上的现象,根据其原因被分类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而且,t-曲线的取得所能够使用的氮气吸附法利用物理吸附。另外,通常,如果吸附温度固定,则压力越大,吸附于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氮气分子的数越多。此外,将以横轴为相对压(吸附平衡状态的压力P与饱和蒸气压P0之比)、以纵轴为氮气吸附量绘制的曲线图称作“等温线”,将一边使压力增加一边测定氮气吸附量的情况称作“吸附等温线”、将一边使压力减少一边测定氮气吸附量的情况称作“脱附等温线”。
而且,t-曲线可通过在由氮气吸附法测定的吸附等温线中将相对压转换为氮气吸附层的平均厚度t(nm)而得到。即,根据将氮气吸附层的平均厚度t相对于相对压P/P0绘制的已知的标准等温线求出对应于相对压的氮气吸附层的平均厚度t,进行上述转换,由此可得到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t-曲线(de Boer等人提出的t-曲线法)。
在此,表面具有细孔的试样的典型的t-曲线示于图1。表面具有细孔的试料的氮气吸附层的生长被分类为下面的(1)至(3)的过程。而且,根据下述的(1)至(3)的过程,如图1所示,t-曲线的斜率发生变化。
(1)向整个表面形成氮分子的单分子吸附层的过程
(2)形成多分子吸附层和与其伴随的在细孔内的毛细管凝结的填充过程
(3)向细孔被氮充满的外观上的非多孔性表面形成多分子吸附层的过程
而且,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作为材料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t-曲线如图1所示,在氮气吸附层的平均厚度t小的区域,曲线位于经过原点的直线上,相对于此,当t变大时,曲线变成从该直线向下偏移的位置,呈向上凸的形状。该t-曲线的形状表示: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内部比表面积相对于总比表面积的比例大,在构成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碳纳米结构体中形成有许多开口,作为其结果,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变得不易凝聚。
另外,作为材料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t-曲线的拐点优选在满足0.2≤t(nm)≤1.5的范围,更优选在满足0.45≤t(nm)≤1.5的范围,进一步优选在满足0.55≤t(nm)≤1.0的范围。当t-曲线的拐点的位置为上述范围时,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变得更加不易凝聚,可得到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分散性更加优异的分散液。
在此,“拐点的位置”为上述的(1)的过程的近似直线A与上述的(3)的过程的近似直线B的交点。
进而,作为材料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优选由t-曲线得到的内部比表面积S2相对于总比表面积S1的比(S2/S1)为0.05以上且0.30以下。如果S2/S1为0.05以上且0.30以下,则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变得更加不易凝聚,能够得到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分散性更加优异的分散液。
此外,作为材料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总比表面积S1和内部比表面积S2没有特别限定,各自地,S1优选为400m2/g以上且2500m2/g以下,进一步优选为800m2/g以上且1200m2/g以下。另一方面,S2优选为30m2/g以上且540m2/g以下。
在此,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总比表面积S1和内部比表面积S2能够由其t-曲线求出。具体地,利用图1所示的t-曲线进行说明时,首先,能够由(1)的过程的近似直线的斜率求出总比表面积S1,能够由(3)的过程的近似直线的斜率求出外部比表面积S3。然后,能够通过从总比表面积S1减去外部比表面积S3来算出内部比表面积S2。
顺便说一下,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吸附等温线的测定、t-曲线的作成、以及基于t-曲线的解析的总比表面积S1和内部比表面积S2的算出,能够使用例如作为市售的测定装置的“BELSORP(注册商标)-mini”(日本BEL(株)制造)而进行。
此外,在使用包含CNT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作为材料的情况下,作为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中的CNT,没有特别限定,能够使用单层碳纳米管和/或多层碳纳米管,CNT优选为单层至5层的碳纳米管,更优选为单层碳纳米管。如果使用单层碳纳米管,则与使用多层碳纳米管的情况相比,能够得到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分散性优异的分散液。
此外,就作为材料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而言,优选使用直径的标准差(σ)乘3的值(3σ)相对于平均直径(Av)的比(3σ/Av)大于0.20且小于0.60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更优选使用3σ/Av大于0.25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进一步优选3σ/Av大于0.40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如果使用3σ/Av大于0.20且小于0.60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则能够得到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分散性更加优异的分散液。
另外,“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平均直径(Av)”和“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直径的标准差(σ:样本标准差)”分别能够通过使用透射型电子显微镜对随机选择的100根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直径(外径)进行测定而求出。而且,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平均直径(Av)和标准差(σ)可以通过变更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制造方法、制造条件来进行调节,也可以通过组合多种用不同的制造方法而得到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来进行调节。
而且,就作为材料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而言,通常使用在将如上述那样测定的直径作为横轴、其频率作为纵轴进行绘制、并采用高斯法进行近似时呈正态分布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
进而,作为材料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优选在使用拉曼分光法进行评价时具有径向呼吸模式(RBM)的峰。另外,在仅由三层以上的多层碳纳米管形成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拉曼光谱中不存在RBM。
此外,作为材料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优选G/D比为2.0以上且10.0以下。如果G/D比为2.0以上且10.0以下,则在工序(A)中能够高效地进行酸处理,能够得到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分散性更加优异的分散液。
进而,作为材料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平均直径(Av)优选为0.5n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nm以上,优选为15n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nm以下。如果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平均直径(Av)为0.5nm以上且15nm以下,则能够得到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分散性更加优异的分散液。
此外,作为材料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优选合成时的结构体的平均长度为100μm以上。另外,合成时的结构体的长度越长,分散时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越容易发生断裂、切断等损伤,因此,合成时的结构体的平均长度优选为5000μm以下。进而,从使得到的分散液的分散性提高的观点出发,作为材料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合成时的平均长度优选为1000μm以下。
而且,作为材料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长径比(长度/直径)优选大于10。另外,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长径比能够通过使用透射型电子显微镜对随机选择的100根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直径和长度进行测定,算出直径与长度之比(长度/直径)的平均值而求出。
进而,作为材料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BET比表面积优选为800m2/g以上,更优选为1000m2/g以上,优选为2500m2/g以下,更优选为1500m2/g以下。如果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BET比表面积为800m2/g以上,则能够在工序(A)中增加与酸的接触面积,能够得到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分散性更加优异的分散液。而且,如果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BET比表面积为2500m2/g以下,则能够抑制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所具有的导电性、导热性、强度这些优点被损害。
在此,根据后述的超生长(Super Growth)法,上述的作为材料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能够在表面具有碳纳米管生长用的催化层的基材上作为在与基材大致垂直的方向上取向的集合物(取向集合物)而得到,作为该集合物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质量密度优选为0.002g/cm3以上且0.2g/cm3以下。如果质量密度为0.2g/cm3以下,则在液体中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彼此的结合变弱,因此能够使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均匀地分散在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中。此外,如果质量密度在0.002g/cm3以上,则能够使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整体性提高,抑制散开,因此处理变得容易。
进而,作为材料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优选具有多个微小孔。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优选其中具有孔径小于2nm的微孔,就其存在量而言,以用下述的方法求出的微孔容积计,优选为0.40mL/g以上,更优选为0.43mL/g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45mL/g以上,作为上限,通常为0.65mL/g左右。通过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具有上述这样的微孔,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变得更加不易凝聚。另外,微孔容积能够通过例如适当变更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制备方法和制备条件来进行调节。
在此,“微孔容积(Vp)”能够通过测定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在液氮温度(77K)的氮吸附脱附等温线,将相对压P/P0=0.19时的氮吸附量作为V,根据式(I):Vp=(V/22414)×(M/ρ)算出。另外,P为吸附平衡时的测定压力,P0为测定时的液氮的饱和蒸气压,式(I)中,M为吸附质(氮)的分子量28.010,ρ为吸附质(氮)在77K时的密度0.808g/cm3。微孔容积能够使用例如“BELSORP(注册商标)-mini”(日本BEL(株)制)求出。
上述作为材料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能够例如通过在如下的方法(超生长法;参照国际公开第2006/011655号)中利用湿法工艺进行催化剂层向基材表面的形成来高效地制造,该方法是指在表面具有碳纳米管制造用的催化剂层的基材上供给原料化合物和载气,通过化学气相生长法(CVD法)来合成CNT时,使体系内存在微量的酸化剂(催化剂活化物质),由此使催化剂层的催化活性飞跃性地提高的方法。另外,以下有时将通过超生长法得到的碳纳米管称作“SGCNT”。
就上述作为材料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而言,从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中的杂质变少,能够制作特性稳定的长寿命的电子部件的观点出发,优选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所包含的金属杂质的浓度小于5000ppm,更优选小于1000ppm。
在本说明书中,金属杂质的浓度能够通过例如透射型电子显微镜(TEM)、扫描型电子显微镜(SEM)、能量色散型X射线分析(EDAX)、气相分解装置、以及ICP质量分析(VPD、ICP/MS)等进行测定。
在此,金属杂质可举出制造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时所使用的金属催化剂等,可举出例如:碱金属;碱土金属;分别属于第3~13族、镧族的金属元素;Si、Sb、As、Pb、Sn、Bi等金属元素;以及包含它们的金属化合物等。更具体地,可举出Al、Sb、As、Ba、Be、Bi、B、Cd、Ca、Cr、Co、Cu、Ga、Ge、Fe、Pb、Li、Mg、Mn、Mo、Ni、K、Na、Sr、Sn、Ti、W、V、Zn、Zr等金属元素和包含它们的金属化合物。
从能够使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的分散性进一步提高,并且形成均匀的碳膜、制作特性稳定的电子部件的观点出发,上述作为材料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优选实质上不包含粒径大于500nm的粒子状杂质,更优选实质上不包含粒径大于300nm的粒子状杂质,进一步优选实质上不包含粒径大于100nm的粒子状杂质,特别优选实质上不包含粒径大于45nm的粒子状杂质。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粒子状杂质的浓度能够在基板上涂敷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使用KLA Tencor Corporation制造的商品名“surfscan”等对表面进行测定。
另外,对于作为材料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这些各属性之内的平均直径,即使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成为被含有在分散液中的状态的情况下,也优选满足与上述相同的数值范围。
[酸化处理]
酸化处理意味着在例如pH为2以下的酸性溶液中添加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得到混合液,对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进行酸化处理。更具体地,在酸化处理中,优选通过使混合液在规定的温度条件下回流来对混合液中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进行酸化处理。作为酸性溶液,可举出例如硝酸、盐酸、硫酸等。此外,作为得到混合液时的混合方法,能够进行利用任意的方法的搅拌操作。此外,得到混合液时的搅拌时间优选为0.1小时以上且10小时以下。进而,使混合液回流时的温度条件优选为100℃以上且150℃以下,回流时间优选为3小时以上且20小时以下。
另外,酸性溶液的溶剂能够为上述的这样的、本发明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所能够含有的溶剂,其中,优选水。
<工序(B)>
在工序(B)中,对经上述的工序(A)得到的包含酸处理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混合液进行分散处理,得到分散有在分光吸收光谱中在500cm-1以上且600cm-1以下的波数区域具有至少一个吸收峰(以下也简称作“规定的第2光学特性”)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分散液。从使得到的分散液的分散性提高的观点出发,满足该规定的第2光学特性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优选在500cm-1以上且600cm-1以下的波数区域具有吸收峰。
[分散处理]
在工序(B)中,首先,对经工序(A)以及后述的任意的杂质分离处理工序得到的包含酸处理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混合液进行分散处理。在该分散处理中,没有特别限定,能够使用超音波分散处理等用于包含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液体的分散的已知的分散处理方法。
另外,在该分散处理时,为了将包含酸处理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混合液的pH调节至中性(pH为6~pH为8的程度),可以添加任意的中和剂。作为该中和剂,没有特别限定,可举出pH为9以上且pH为14以下的碱性溶液,更具体地,可举出氢氧化钠水溶液、氨水溶液等。此外,在分散处理时,也可以根据需要对包含酸处理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混合液添加溶剂。该溶剂可以与在上述工序(A)中使用的溶剂和在本工序中添加的溶剂相同,也可以不同,优选为相同的溶剂。
而且,分散处理时间优选为1小时以上且30小时以内。
[离心分离]
然后,在工序(B)中,对经过上述分散处理的溶液进行离心分离。通过该离心分离,能够使经过分散处理的溶液中所包含的多根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一部分沉淀。然后,通过离心分离,凝聚性高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沉淀,分散性优异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残留在上清液中。
分散混合液的离心分离没有特别限定,能够使用已知的离心分离机来进行。
其中,从使分散性优异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适度地残留在得到的上清液中而得到分散性优异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的观点出发,对分散混合液进行离心分离时的离心加速度优选为2000G以上,更优选为5000G以上,优选为20000G以下,更优选为15000G以下。
此外,从使分散性优异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适度地残留在得到的上清液中而得到分散性优异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的观点出发,对分散混合液进行离心分离时的离心分离时间优选为20分钟以上,更优选为30分钟以上,优选为120分钟以下,更优选为90分钟以下。
[分离取出]
离心分离之后,能够分离取出通过离心分离得到的上清液。而且,上清液的分离取出能够通过例如如下的方式进行:通过倾析、移液等留下沉淀层而回收上清液。具体地,例如对从离心分离后的分散混合液的液面到5/6深度的部分所存在的上清液进行回收即可。
在此,从离心分离后的分散混合液分离取出的上清液包含通过离心分离没有沉淀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为分散有在500cm-1以上且600cm-1以下的波数区域具有至少一个吸收峰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分散液。
<杂质分离处理工序>
另外,在上述工序(A)和工序(B)之间,能够任意地实施分离杂质的杂质分离处理工序。具体地,在杂质分离处理工序中,能够进行例如:使用超高速离心机等的高速离心处理;使用重力过滤、错流过滤、真空过滤等的过滤器过滤处理;非富勒烯碳材料的选择性酸化;这些的组合等分离操作。例如,在错流过滤的情况下,过滤装置内被膜等过滤材料分隔成一次侧区域和二次侧区域,作为被过滤对象的流体从一次侧区域流入,该流体的一部分通过膜,移动至二次侧,成为透过液,没有通过膜的流体继续在一次侧区域回流。从而,通过使用难以使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通过且杂质容易透过的孔径的过滤材料实施错流过滤,能够在使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残留在一次侧的同时使杂质移动至二次侧。
另外,能够任意地在杂质分离处理时,经工序(A)得到的包含酸处理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分散液添加本发明的分散液所能够含有的上述溶剂。另外,在上述工序(A)中使用的溶剂与在本工序中添加的溶剂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优选为相同的溶剂。
(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
本发明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特征在于,在分光吸收光谱中在500cm-1以上且600cm-1以下的波数区域具有至少一个吸收峰,并且氧原子比率为11at%以上。在将这样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用于制备分散液的情况下,能够得到分散性优异的分散液。而且,本发明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能够按照上述的本发明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的制造方法所包含的工序(A)高效地制造。换言之,本发明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是将上述的“作为材料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按照上述工序(A)进行酸化处理得到的酸处理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而且,本发明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优选满足像记载于项目(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中<分散液所含有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那样的各种属性。更具体地,本发明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优选包含碳纳米管。此外,本发明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优选G/D比小于2.0。进而,本发明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优选BET比表面积为400m2/g以下。
另外,对于像上述那样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各种属性,在使用该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制备分散液的情况下,经过超声波分散处理等一般的分散处理,因此不会大幅地变化。即,对于分散处理前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进行测定的各种属性的值,能够直接适用于分散液中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反之同样能够成立。
实施例
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发明具体地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例。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表示量的“%”在没有特殊说明时为质量基准。
在实施例、比较例中,分光吸收光谱中的吸收峰(以下也简称作“吸收峰”)的波数、各种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G/D比和比表面积、酸处理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氧原子比率、以及分散液的吸光度比分别如下地测定或算出。
<吸收峰的波数>
将在实施例、比较例中使用的作为材料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投入到1质量%十二烷基苯磺酸溶液中,进行10分钟的利用尖端型超声波均化器(Sonics公司制造,VCX500,输出功率200W)的超声波分散处理,制备吸收峰测定用分散液。过滤得到的吸收峰测定用分散液而制作薄膜。另外,对于分散液所含有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过滤分散液而制作薄膜。
将得到的薄膜放置在电阻率8000Ω·cm以上的高电阻硅晶片(Floating ZoneWafer)上。为了测定从紫外线、可见光、近红外区域到波数4cm-1左右的区域的分光吸收光谱,使用以下3种测定器。
4cm-1~70cm-1:大塚电子公司制造,THz-TDS system TR-1000
70cm-1~8000cm-1:Bruker Optics公司制造,Vertex 80v
25000cm-1~5000cm-1:岛津制作所制造,V3100
然后,用二次多项式对得到的分光吸收光谱进行拟合,确定吸收峰的波数。
<G/D比>
使用显微激光拉曼分光光度计(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Inc.制造的NicoletAlmega XR),对在实施例、比较例中使用的作为材料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以及在实施例、比较例中得到的酸处理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拉曼光谱进行计测。然后,对于得到的拉曼光谱,求出在1590cm-1附近观察到的G带峰的强度和在1340cm-1附近观察到的D带峰的强度,算出G/D比。
<比表面积>
按照JIS Z8830,使用BET比表面积测定装置(Mountech Co.,Ltd.制造、HM model-1210),对在实施例、比较例中使用的作为材料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以及在实施例、比较例中得到的酸处理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比表面积进行测定。
<氧元素比率>
将在实施例、比较例中经工序(A)及其后的杂质分离处理工序得到的包含酸处理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保持液进行过滤而得到的过滤物,对该过滤物进行干燥,用X射线光电子分光分析装置(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Inc.制造、VG Theta Probe)进行分析。求出O1s的峰面积和检测出的总峰面积,基于此算出氧原子(O)存在量相对于构成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表面的总原子量的比(at%)(=O原子存在量/总原子量×100),将该值作为氧原子比率(at%)。
<吸光度比>
使用0.2μm注射器过滤器(Pall Corporation制造,产品名“Acrodisk SyringeFilter”)对在实施例、比较例中制备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进行过滤纯化,得到已纯化分散液。使用在实施例、比较例中制备的未经处理的即没有进行过滤纯化处理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未纯化分散液)和已纯化分散液,通过分光光度计(日本分光公司制造,商品名“V670”)分别测定在光程长1mm、波长550nm时的吸光度。然后,按照下述式求出吸光度比。
吸光度比=(已纯化分散液的吸光度)/(未纯化分散液的吸光度)
(实施例1)
<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的制备>
[工序(A)]
在250mL的作为酸性溶液的7.7M的HNO3中添加1g的作为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SGCNT(Zeon Nano Technology Co.,Ltd.制造、ZEONANO SG101、3σ/Av:0.58、质量密度:0.03g/cm3、微孔容积:0.45mL/g)作为混合液。搅拌混合液8小时,进而,升温至125℃回流12小时,对混合液中所包含的SGCNT进行酸化处理。
[杂质分离处理工序]
其后,对于上述经工序(A)的混合液,添加1800mL的去离子水,在使用超声波照射机(本多电子制造,产品名“WTC-1200-40”)以40kHz进行60分钟的超声波处理之后,使用0.02μm陶瓷膜开始错流过滤。继续该错流过滤直至pH成为4.0,将通过陶瓷膜的液体作为透过液废弃,将没有通过陶瓷膜的液体作为保持液回收。使用保持液,按照上述测定酸处理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氧元素比率。此外,对保持液中的酸处理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进行过滤和干燥,按照上述测定G/D比和比表面积。结果示于表1。
[工序(B)]
对于经杂质分离处理工序得到的保持液,添加作为中和剂的0.1%的氨水溶液,将保持液的pH调节成7.1。然后,用超声波照射机进行2小时的超声波处理,进行分散处理。其后,在使用超离心分离机(日立工机制造、产品名“CP-80NX”)以10000G进行20分钟的离心之后,回收上清液。即,进行分离取出通过离心分离得到的上清液的处理。将该离心分离~分离取出的处理作为1循环,将在各循环中分离取出的上清液供应至下一循环的离心分离,将其重复4个循环。将在第4循环中分离取出的上清液作为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得到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为100mL。
得到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中的、相对于1L溶剂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含量为1000mg,金属杂质的浓度小于1.1×1014原子/cm3,按照JIS Z8803测定的温度25℃、剪切速度152s-1时的粘度为1.1mPa·s,光程长:1mm、波长:550nm时的吸光度是0.7。此外,使用得到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按照上述测定或算出吸收峰和吸光度比。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2)
作为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使用与实施例1不同生产批次制造的SGCNT(Zeon NanoTechnology Co.,Ltd.制造,ZEONANO SG101),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得到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此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各种测定。结果示于表1。
(比较例1)
<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合成>
按照日本专利第4621896号公报所记载的超生长法,在以下的条件中,合成作为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SGCNT。对得到的SGCNT按照上述测定吸收峰的波数。结果示于表1。
·原料碳化合物:乙烯;供给速度50sccm
·气氛:氦/氢混合气体;供给速度1000sccm
·压力:1大气压
·水蒸气添加量:300ppm
·反应温度:750℃
·反应时间:10分钟
·金属催化剂:铁薄膜(厚度3nm)
·基材:硅晶片
<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的制备>
作为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使用如上述那样地进行而合成的SGCNT,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得到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此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各种测定。结果示于表1。
(比较例2)
作为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使用按照弧等离子体喷射法合成的CNT(Meijo NanoCarbon Co.,Ltd.制造,“APJ”),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得到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此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各种测定。结果示于表1。
[表1]
如表1所示,可知,酸处理CNT的吸收峰处于500cm-1以上且600cm-1以下的波数区域内的实施例1~2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的吸光度比高、分散性优异。另一方面,对于材料CNT的吸收峰和酸处理CNT的吸收峰都比实施例1~2的波数高的比较例1,推想使用的CNT的长度比实施例短,但分散性差。此外,对于材料CNT的吸收峰和酸处理CNT的吸收峰都比实施例1~2的波数低的比较例2,推想使用的CNT的长度比实施例长,但分散性差。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分散性优异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
此外,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在用于制备分散液的情况下能够使得到的分散液的分散性提高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

Claims (9)

1.一种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包含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和溶剂,所述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在分光吸收光谱中在500cm-1以上且600cm-1以下的波数区域具有至少一个吸收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其中,所述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氧原子比率为11at%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其中,所述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包含碳纳米管,
包含所述碳纳米管的所述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G/D比小于2.0。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其中,所述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包含碳纳米管,
包含所述碳纳米管的所述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比表面积为400m2/g以下。
5.一种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的制造方法,包含下述工序:
工序A,对在分光吸收光谱中在200cm-1以上且300cm-1以下的波数区域具有至少一个吸收峰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进行酸化处理;以及
工序B,对经所述工序A得到的包含酸处理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混合液进行分散处理,得到分散有在分光吸收光谱中在500cm-1以上且600cm-1以下的波数区域具有至少一个吸收峰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分散液。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的制造方法,其中,经所述工序A得到的所述酸处理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的氧原子比率为11at%以上。
7.一种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在分光吸收光谱中在500cm-1以上且600cm-1以下的波数区域具有至少一个吸收峰,并且氧原子比率为11at%以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其包含碳纳米管,
且G/D比小于2.0。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其包含碳纳米管,
且比表面积为400m2/g以下。
CN201880015330.4A 2017-03-30 2018-03-22 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 Active CN1103521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68805 2017-03-30
JP2017-068805 2017-03-30
PCT/JP2018/011452 WO2018180901A1 (ja) 2017-03-30 2018-03-22 繊維状炭素ナノ構造体分散液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繊維状炭素ナノ構造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52176A true CN110352176A (zh) 2019-10-18
CN110352176B CN110352176B (zh) 2022-11-18

Family

ID=636760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15330.4A Active CN110352176B (zh) 2017-03-30 2018-03-22 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192789B2 (zh)
JP (1) JP7078038B2 (zh)
KR (1) KR102552129B1 (zh)
CN (1) CN110352176B (zh)
WO (1) WO201818090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74013B (zh) * 2019-03-07 2024-01-26 株式会社Lg新能源 碳纳米管以及包括所述碳纳米管的电极和二次电池
KR20210142601A (ko) * 2019-03-27 2021-11-25 니폰 제온 가부시키가이샤 섬유상 탄소 나노 구조체, 섬유상 탄소 나노 구조체의 제조 방법, 및 표면 개질 섬유상 탄소 나노 구조체의 제조 방법
WO2022044685A1 (ja) 2020-08-28 2022-03-03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酸化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486747B2 (ja) 2020-12-08 2024-05-20 国立研究開発法人物質・材料研究機構 空気電池正極用の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膜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膜を正極に用いた空気電池
EP4286327A1 (en) 2021-01-26 2023-12-06 Zeon Corporation Oxidized carbon nanotubes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4058899A1 (ja) * 2002-12-25 2004-07-15 Fuji Xerox Co., Ltd. 混合液、構造体、および構造体の形成方法
WO2007099975A1 (ja) * 2006-02-28 2007-09-07 Toyo Boseki Kabushiki Kaisha 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集合体、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繊維及び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繊維の製造方法
JP2009227845A (ja) * 2008-03-24 2009-10-08 Toyota Central R&D Labs Inc カーボンナノ複合体、それを含む分散液および樹脂組成物、ならびにカーボンナノ複合体の製造方法
US20100317820A1 (en) * 2007-07-23 2010-12-16 William Marsh Rice University Polyol Functionalized Water Soluble Carbon Nanostructures
WO2011096342A1 (ja) * 2010-02-04 2011-08-11 独立行政法人科学技術振興機構 選択的に化学修飾された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の製造方法
CN102341345A (zh) * 2009-03-04 2012-02-01 东丽株式会社 含碳纳米管组合物、碳纳米管制造用催化剂体和碳纳米管水性分散液
CN103946316A (zh) * 2011-11-28 2014-07-23 日本瑞翁株式会社 碳纳米管组合物的制造方法及碳纳米管组合物
CN104718579A (zh) * 2012-07-24 2015-06-17 株式会社大赛璐 被导电性纤维包覆的粒子以及固化性组合物及其固化物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556746B2 (en) 2004-06-03 2009-07-07 Nantero, Inc. Method of making an applicator liquid for electronics fabrication process
WO2006011655A1 (ja) 2004-07-27 2006-02-02 National Institute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cienceand Technology 単層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および配向単層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バルク構造体ならびにそれらの製造方法・装置および用途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4058899A1 (ja) * 2002-12-25 2004-07-15 Fuji Xerox Co., Ltd. 混合液、構造体、および構造体の形成方法
WO2007099975A1 (ja) * 2006-02-28 2007-09-07 Toyo Boseki Kabushiki Kaisha 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集合体、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繊維及び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繊維の製造方法
US20100317820A1 (en) * 2007-07-23 2010-12-16 William Marsh Rice University Polyol Functionalized Water Soluble Carbon Nanostructures
JP2009227845A (ja) * 2008-03-24 2009-10-08 Toyota Central R&D Labs Inc カーボンナノ複合体、それを含む分散液および樹脂組成物、ならびにカーボンナノ複合体の製造方法
CN102341345A (zh) * 2009-03-04 2012-02-01 东丽株式会社 含碳纳米管组合物、碳纳米管制造用催化剂体和碳纳米管水性分散液
WO2011096342A1 (ja) * 2010-02-04 2011-08-11 独立行政法人科学技術振興機構 選択的に化学修飾された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の製造方法
CN103946316A (zh) * 2011-11-28 2014-07-23 日本瑞翁株式会社 碳纳米管组合物的制造方法及碳纳米管组合物
CN104718579A (zh) * 2012-07-24 2015-06-17 株式会社大赛璐 被导电性纤维包覆的粒子以及固化性组合物及其固化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192789B2 (en) 2021-12-07
US20190389728A1 (en) 2019-12-26
CN110352176B (zh) 2022-11-18
JPWO2018180901A1 (ja) 2020-02-06
KR20190127745A (ko) 2019-11-13
WO2018180901A1 (ja) 2018-10-04
KR102552129B1 (ko) 2023-07-05
JP7078038B2 (ja) 2022-05-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52176A (zh) 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
Liu et al. Lignin-assisted exfoliation of molybdenum disulfide in aqueous media and its application in lithium ion batteries
US11643328B2 (en) Method of producing surface-treated carbon nanostructures
TWI775738B (zh) 纖維狀碳奈米構造體分散液
CN113272249B (zh) 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及其制造方法、表面改性的制造方法
TWI763647B (zh) 纖維狀碳奈米構造體分散液
Chasanah et al. Study of green reductant effects of highly reduced graphene oxide production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WO2019124026A1 (ja) 繊維状炭素ナノ構造体、繊維状炭素ナノ構造体の評価方法および表面改質繊維状炭素ナノ構造体の製造方法
CN108367850B (zh) 装有纳米结构体分散液的容器、纳米结构体分散液的储存方法及运送方法
CN108430917B (zh) 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
Araujo et al. Influence of chemical treatment on the morphology and functionalization of carbon nanotubes
KR100769992B1 (ko) 탄소나노튜브 정제 용액 및 그에 의한 탄소나노튜브의 정제방법
CN107614425A (zh) 碳膜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纤维状碳纳米结构体分散液及其制造方法
Theodorakopoulos et al. Well-established carbon nanomaterials: modific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dispersion in different solvents
JP6657939B2 (ja) 繊維状炭素ナノ構造体分散液および炭素ナノ構造体膜の製造方法
Norani Muti et al. Effect of Parameters on Carbon Nanotubes Grown by Floating Catalyst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