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26124B - 方形二次电池 - Google Patents

方形二次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26124B
CN110326124B CN201880013131.XA CN201880013131A CN110326124B CN 110326124 B CN110326124 B CN 110326124B CN 201880013131 A CN201880013131 A CN 201880013131A CN 110326124 B CN110326124 B CN 11032612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ling plate
positive electrode
insulating member
plate
negative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1313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26124A (zh
Inventor
胁元亮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o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3261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261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261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261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30Arrangements for facilitating escape of gases
    • H01M50/342Non-re-sealable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02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 H01M50/103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47Lids or covers
    • H01M50/148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15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72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 H01M50/174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adapted for the shape of the cells
    • H01M50/176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adapted for the shape of the cells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83Sealing members
    • H01M50/184Sealing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83Sealing members
    • H01M50/186Sealing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sealing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30Arrangements for facilitating escape of gases
    • H01M50/342Non-re-sealable arrangements
    • H01M50/3425Non-re-sealable arrangements in the form of rupturable membranes or weakened parts, e.g. pierced with the aid of a sharp memb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28Fixed electrical connections, i.e. not intended for dis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5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553Terminals adapted for prismatic, pouch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00/00Safety devices for primary or secondary batteries
    • H01M2200/20Pressure-sensitive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83Sealing members
    • H01M50/19Sealing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191Inorganic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6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ixing the leads to the electrodes, e.g. by wel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4Connection of several leads or tabs of plate-like electrode stacks, e.g. electrode pole straps or bridg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47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 H01M50/55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on the same side of the cel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6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64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nufacturing process
    • H01M50/566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nufacturing process by welding, soldering or braz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01M50/574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interruption of current
    • H01M50/578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interruption of current in response to pressur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 Gas Exhaust Devices For Batterie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一种方形二次电池,具备:电极体,其包含正极板和负极板;方形外装体,其收容电极体;封口板(2),其对方形外装体的开口进行封口;正极接头群,其由多个正极接头构成;正极端子(7),其与正极接头群电连接且安装于封口板(2);第2正极集电体,其与正极接头群以及正极端子(7)电连接;以及第2绝缘构件(63),其配置在封口板(2)与第2正极集电体之间,在封口板(2)设置有气体排出阀,在封口板(2)设置有第1凹部(2c),在第2绝缘构件(63)设置有第1凸部(70),第1凸部(70)配置在第1凹部(2c)内,第1凹部(2c)在封口板(2)的短边方向上向比封口板(2)的中心更向封口板(2)的端部侧偏移。

Description

方形二次电池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方形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在电动汽车(EV)、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PHEV)等的驱动用电源中,使用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等方形二次电池。
在这些方形二次电池中,由具有开口的有底筒状的方形外装体和对该开口进行封口的封口板构成电池壳体。在电池壳体内,与电解液一起收容有由正极板、负极板以及隔板构成的电极体。在封口板安装有正极端子以及负极端子。正极端子经由正极集电体与正极板电连接,负极端子经由负极集电体与负极板电连接。
正极板包含金属制的正极芯体和形成于正极芯体表面的正极活性物质合剂层。在正极芯体的一部分形成有未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合剂层的正极芯体露出部。而且,在该正极芯体露出部连接有正极集电体。此外,负极板包含金属制的负极芯体和形成于负极芯体表面的负极活性物质合剂层。在负极芯体的一部分形成有未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合剂层的负极芯体露出部。而且,在该负极芯体露出部连接有负极集电体。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使用卷绕电极体的方形二次电池,该卷绕电极体具有卷绕于一个端部的正极芯体露出部,并具有卷绕于另一个端部的负极芯体露出部。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使用在一个端部设置有正极芯体露出部以及负极芯体露出部的电极体的方形二次电池。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03264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22662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方形二次电池中,为了防止封口板与集电体直接接触,在封口板与集电体之间配置有绝缘构件。优选防止绝缘构件移动而该绝缘构件相对于封口板偏移。例如,在绝缘构件相对于封口板偏移地移动的情况下,存在封口板与端子之间的密闭性降低、或者集电部损伤的可能性。
本公开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靠性高的方形二次电池。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公开的一个方式的方形二次电池具备:电极体,其包含正极板和负极板;方形外装体,其具有开口,收容所述电极体;封口板,其将所述开口封口;接头,其设置于所述正极板或者所述负极板;接头群,其由多个所述接头构成;端子,其与所述接头群电连接,安装于所述封口板;集电构件,其与所述接头群以及所述端子电连接;以及绝缘构件,其配置于所述封口板与所述集电构件之间,在所述封口板设置有气体排出阀,在所述封口板中与所述绝缘构件对置的位置设置有第1凹部,在所述绝缘构件中与所述封口板对置的位置设置有第1凸部,所述第1凸部配置在所述第1 凹部内,所述第1凹部在所述封口板的短边方向上与所述封口板的中心相比更向所述封口板的端部侧偏移。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设置于绝缘构件的第1凸部配置于在封口板设置的第1凹部内,因此能够抑制绝缘构件相对于封口板大幅偏移。此外,在封口板的短边方向上,第1凹部从封口板的中心向封口板的端部侧偏移。因此,能够抑制封口板的强度降低。因此,即使在外装体内的压力上升的情况下,封口板也难以变形。
另外,在封口板的强度降低、封口板发生大幅变形的情况下,根据其变形的方式,设置于封口板的气体排出阀的工作压力有可能产生偏差。此外,由于封口板的变形,存在气体排出阀在不期望的时机损伤的可能性。
另外,所述集电构件可以是与正极板电连接的正极集电构件,也可以是与负极板电连接的负极集电构件。此外,还能够在配置于封口板与正极集电构件之间的绝缘构件、以及配置于封口板2与负极集电构件之间的绝缘构件双方设置第1凸部,在封口板设置两个凹部,分别将凸部配置于凹部内。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提供可靠性高的方形二次电池。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方形二次电池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的II-II截面的方形二次电池的剖视图。
图3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正极板的俯视图。
图4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负极板的俯视图。
图5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极体要素的俯视图。
图6是正极端子、外部侧绝缘构件、封口板、第1绝缘构件以及导电构件的立体图。
图7是安装各部件后的封口板的底视图。
图8A是沿着图7的VIIIA-VIIIA线的剖视图,图8B是沿着图7的 VIIIB-VIIIB线的剖视图,图8C是沿着图7的VIIIC-VIIIC线的剖视图。
图9是变形板的立体图。
图10A是组装前的第1正极集电体和第2绝缘构件的立体图,图10B 是组装后的第1正极集电体和第2绝缘构件的立体图,图10C是固定后的第1正极集电体和第2绝缘构件的立体图。
图11是图8A中的变形板与第1正极集电体的连接部附近的放大图。
图12是安装有各部件的封口板的立体图。
图13是沿着负极端子附近的封口板的长边方向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向集电构件安装接头的方法的图。
图15是表示将第2正极集电体隔着第2绝缘构件配置在封口板上的工序的图。
图16是图1中的XVI-XVI截面的封口板附近的剖视图。
图17是表示安装各部件前的封口板的电池内表面的图。
图18是负极侧的内部侧绝缘构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方形二次电池20的结构。另外,本公开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
图1是方形二次电池20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II-II截面的剖视图。如图1及图2所示,方形二次电池20具备由具有开口的有底方筒状的方形外装体1和对方形外装体1的开口进行封口的封口板2构成的电池壳体 100。方形外装体1以及封口板2分别优选为金属制,例如优选为铝或铝合金制。在方形外装体1内,将正极板和负极板隔着隔板层叠而成的层叠型的电极体3与电解液一起收容。在电极体3与方形外装体1之间配置有树脂制的绝缘片14。
在电极体3的封口板2侧的端部设置有正极接头40以及负极接头50。正极接头40经由第2正极集电体6b以及第1正极集电体6a与正极端子7 电连接。负极接头50经由第2负极集电体8b以及第1负极集电体8a与负极端子9电连接。在此,第1正极集电体6a以及第2正极集电体6b构成正极集电构件6。此外,第1负极集电体8a以及第2负极集电体8b构成负极集电构件8。另外,也能够将正极集电构件6作为一个部件。此外,也能够将负极集电构件8作为一个部件。
正极端子7经由树脂制的外部侧绝缘构件11固定于封口板2。负极端子9经由树脂制的外部侧绝缘构件13固定于封口板2。正极端子7优选为金属制,更优选为铝或铝合金制。负极端子9优选为金属制,更优选为铜或铜合金制。
优选在正极板与正极端子7之间的导电路径上设置有电流阻断机构 60,该电流阻断机构60在电池壳体100内的压力成为规定值以上时工作,切断正极板与正极端子7之间的导电路径。另外,也可以在负极板与负极端子9之间的导电路径上设置电流阻断机构。
在封口板2设置有气体排出阀17,该气体排出阀17在电池壳体100 内的压力成为规定值以上时断裂,将电池壳体100内的气体排出到电池壳体100外。另外,气体排出阀17的工作压力设定为比电流阻断机构60的工作压力大的值。
在封口板2设置有电解液注液孔15。在从电解液注液孔15向电池壳体100内注液电解液后,电解液注液孔15被密封栓16密封。作为密封栓16,优选使用盲铆钉。
接下来,对方形二次电池20的制造方法以及各结构的详细进行说明。
[正极板的制作]
制作包含作为正极活性物质的锂镍钴锰复合氧化物、作为粘结剂的聚偏氟乙烯(PVdF)、作为导电剂的碳材料、以及作为分散介质的N-甲基-2- 吡咯烷酮(NMP)的正极浆料。将该正极浆料涂敷于作为正极芯体的厚度 15μm的矩形状的铝箔的两面。然后,通过使其干燥,除去正极浆料中的 NMP,在正极芯体上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合剂层。然后,进行压缩处理,使得正极活性物质合剂层为规定厚度。将这样得到的正极板切断成规定的形状。
图3是通过上述方法制作的正极板4的俯视图。如图3所示,正极板 4具有在矩形状的正极芯体4a的两面形成有正极活性物质混合剂层4b的主体部。正极芯体4a从主体部的端边突出,该突出的正极芯体4a构成正极接头40。另外,如图3所示,正极接头40可以是正极芯体4a的一部分,也可以将其它构件与正极芯体4a连接,作为正极接头40。此外,优选在正极接头40中与正极活性物质合剂层4b相邻的部分设置具有比正极活性物质合剂层4b的电阻大的电阻的正极保护层4d。
[负极板的制作]
制作包含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石墨、作为粘结剂的苯乙烯丁二烯橡胶 (SBR)、作为增粘剂的羧甲基纤维素(CMC)以及水的负极浆料。将该负极浆料涂敷于作为负极芯体的厚度8μm的矩形状的铜箔的两面。然后,通过使其干燥,除去负极浆料中的水,在负芯体上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合剂层。然后,进行压缩处理,使得负极活性物质合剂层达到规定厚度。将这样得到的负极板切断成规定的形状。
图4是通过上述方法制作的负极板5的俯视图。如图4所示,负极板 5具有在矩形状的负极芯体5a的两面形成有负极活性物质合剂层5b的主体部。负极芯体5a从主体部的端边突出,该突出的负极芯体5a构成负极接头50。另外,负极接头50可以如图4所示那样是负极芯体5a的一部分,也可以将其他构件与负极芯体5a连接,作为负极接头50。
[电极体要素的制作]
用上述的方法制作50片正极板4以及51片负极板5,将它们隔着聚烯烃制的方形的隔板层叠,制作层叠型的电极体要素(3a、3b)。如图5 所示,层叠型的电极体要素(3a、3b)被制作成在一个端部层叠有各正极板4的正极接头40,层叠有各负极板5的负极接头50。在电极体要素(3a、 3b)的两外表面配置有隔板,能够通过胶带等将各极板及隔板固定在层叠的状态。或者,也可以在隔板上设置粘接层,使隔板与正极板4、隔板与负极板5分别粘接。
另外,隔板的俯视的大小优选与负极板5相同,或者大于负极板5。也可以在两片隔板之间配置正极板4,在使隔板的周缘成为热熔敷的状态之后,层叠正极板4和负极板5。另外,在制作电极体要素(3a、3b)时,也可以使用长条状的隔板,将长条状的隔板形成曲折状的同时层叠正极板 4以及负极板5。此外,也可以使用长条状的隔板,一边卷绕长条状的隔板一边层叠正极板4以及负极板5。
[向封口板的各部件安装(正极侧)]
使用图2、图6~图8,对正极端子7和第1正极集电体6a等向封口板2的安装方法、以及正极端子7附近的结构进行说明。图6是组装前的正极端子7、外部侧绝缘构件11、封口板2、第1绝缘构件10、导电构件 61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安装各部件后的封口板2的电池内表面侧的图。另外,在图7中未图示正极接头40以及负极接头50。图8A是沿着图7 中的VIIIA-VIIIA线的正极端子7附近的剖视图。图8B是沿着图7中的 VIIIB-VIIIB线的正极端子7附近的剖视图。图8C是沿着图7中的 VIIIC-VIIIC线的正极端子7附近的剖视图。
在封口板2中,在正极端子安装孔2a附近的电池外表面侧配置外部侧绝缘构件11,在正极端子安装孔2a附近的电池内表面侧配置第1绝缘构件10以及导电构件61。接下来,将在正极端子7中设置于凸缘部7a的一侧的插入部7b分别插入到外部侧绝缘构件11的第1端子插入孔11a、封口板2的正极端子安装孔2a、第1绝缘构件10的第2端子插入孔10d 以及导电构件61的第3端子插入孔61c中。然后,将插入部7b的前端铆接在导电部件61上。由此,正极端子7、外部侧绝缘构件11、封口板2、第1绝缘构件10以及导电构件61被固定。另外,通过铆接正极端子7的插入部7b,在插入部7b的前端侧形成有具有比导电部件61的第3端子插入孔61c的内径大的外径的扩径部。正极端子7的插入部7b中被铆接的部分与导电构件61优选通过激光焊接等焊接。此外,优选第1绝缘构件 10以及外部侧绝缘构件11分别为树脂制。
另外,如图6以及图8所示,第1绝缘构件10具有配置成与封口板2 对置的第1绝缘构件主体部10a。在第1绝缘构件主体部10a的封口板2 的长边方向上的两端部设置有一对第1侧壁10b。在第1绝缘构件主体部 10a的封口板2的短边方向上的两端部设置有一对第2侧壁10c。在第1 绝缘构件主体部10a设置有第2端子插入孔10d。在第2侧壁10c的外表面侧设置有第1连接部10e。优选第1连接部10e在封口板2的长边方向上设置于第2侧壁10c的中央部。此外,在第2侧壁10c的外表面侧设置有第2连接部10f。优选第2连接部10f在封口板2的长边方向上设置于第2侧壁10c的端部。在第1绝缘构件主体部10a的封口板2侧的面上设置有第1槽部10x,在第1绝缘构件主体部10a的导电构件61侧的面上设置有第2槽部10y。第2槽部10y位于比第1槽部10x靠外周侧的位置。在第1绝缘构件主体部10a的封口板2侧的面上,在角部设有凹部10g。
如图6以及图8所示,导电构件61具有配置成与第1绝缘构件主体部10a对置的导电构件基座部61a、以及从导电构件基座部61a的缘部向电极体3延伸的管状部61b。另外,管状部61b的与封口板2平行的截面形状可以是圆形,也可以是方形。在管状部61b的电极体3侧的端部设置有凸缘部61d。在管状部61b的电极体3侧的端部设置有导电构件开口部 61f。在导电构件基座部61a的与第1绝缘构件10对置的面设置有按压突起61e。按压突起61e将第1绝缘构件10向封口板2侧按压。另外,按压突起61e优选形成于第3端子插入孔61c的缘部或其附近。
接下来,配置变形板62,使其堵塞导电构件61的导电构件开口部61f,通过激光焊接等将变形板62的周缘焊接于导电构件61。由此,导电构件 61的导电构件开口部61f被变形板62密闭。另外,导电构件61以及变形板62优选分别为金属制,更优选为铝或铝合金。
图9是变形板62的立体图。另外,在图9中,上方是电极体3侧,下方是封口板2侧。如图9所示,在变形板62的中央部设置有向电极体3 侧突出的阶梯突起62a。该阶梯突起62a包含第1突出部62a1和外径比第 1突出部62a1小且从第1突出部62a1向电极体3侧突出的第2突出部62a2。变形板62在外周缘具有向电极体3侧突出的环状肋62b。在变形板62的电极体3侧的面设置有环状的环状薄壁部62c。另外,变形板62只要是能够将导电构件61的导电构件开口部61f密封的形状即可。
接下来,使用图10,对第2绝缘构件63和第1正极集电体6a的固定方法进行说明。另外,在图10中,方形二次电池20中配置于电极体3侧的面位于上方,配置于封口板2侧的面位于下方。
如图10A所示,第1正极集电体6a具有连接用孔6c。该连接用孔6c 的缘部与变形板62焊接连接。在第1正极集电体6a中,在连接用孔6c 的周围设置有4个固定用孔6d。另外,固定用孔6d可以是一个,但优选设置两个以上。在第1正极集电体6a中,在连接用孔6c的周围设置有防偏移用孔6e。防偏移用孔6e可以是一个,但优选至少设置两个。防偏移用孔6e优选配置在固定用孔6d与固定用孔6d之间。此外,固定用孔6d 优选具有小径部6d1和内径比小径部6d1大的大径部6d2。大径部6d2优选配置在比小径部6d1更靠电极体3侧的位置。
如图8以及图10A所示,第2绝缘构件63具有配置成与变形板62对置的绝缘构件第1区域63x、配置成与封口板2对置的绝缘构件第2区域 63y、以及将绝缘构件第1区域63x和绝缘构件第2区域63y相连的绝缘构件第3区域63z。在绝缘构件第1区域63x的中央设置有绝缘构件第1 开口63a。在绝缘构件第1区域63x中,在封口板2的长边方向上的端部设置有第3壁部63b。在第3壁部63b设置有第3连接部63d。此外,在绝缘构件第1区域63x中,在封口板2的短边方向上的两端部设置有第4 壁部63c。在第4壁部63c设置有第4连接部63e。此外,在绝缘构件第1 区域63x中的电极体3侧的面上设置有四个固定用突起63f。此外,设置有两个防偏移用突起63g。在绝缘构件第1区域63x的封口板2侧的面设置有四个爪部63h。绝缘构件第2区域63y配置在比绝缘构件第1区域63x 更靠近封口板2的位置。在绝缘构件第2区域63y中,在与设置于封口板 2的电解液注液孔15对置的位置设置有绝缘构件第2开口63i。在绝缘构件第2开口63i的缘部设置有朝向电极体3侧延伸的绝缘构件环状肋63k。
如图10B所示,在第2绝缘构件63上配置第1正极集电体6a,使得第2绝缘构件63的固定用突起63f配置在第1正极集电体6a的固定用孔 6d内,第2绝缘构件63的防偏移用突起63g配置在第1正极集电体6a的防偏移用孔6e内。然后,通过对第2绝缘构件63的固定用突起63f的前端部进行热铆接等而使其变形。由此,如图8C以及图10C所示,在第2 绝缘构件63的固定用突起63f的前端部形成有扩径部63f1,将第2绝缘构件63和第1正极集电体6a固定。
另外,如图8C所示,优选形成于第2绝缘构件63的固定用突起63f 的前端部的扩径部63f1配置在固定用孔6d的大径部6d2内。
第2绝缘构件63的防偏移用突起63g不像固定用突起63f那样被热铆接。
另外,固定用突起63f的外径优选大于防偏移用突起63g的外径。此外,第1正极集电体6a的固定用孔6d的小径部6d1的内径优选比第1正极集电体6a的防偏移用孔6e的内径大。
接下来,如图8A~图8C所示,将固定有第1正极集电体6a的第2 绝缘构件63与第1绝缘构件10和导电构件61连接。
如图8B所示,第2绝缘构件63的第4连接部63e与第1绝缘构件 10的第1连接部10e连接。此外,如图8C所示,第2绝缘构件63的爪部63h与导电构件61的凸缘部61d连接。由此,第2绝缘构件63分别与第1绝缘构件10以及导电构件61连接。另外,第2绝缘构件63不一定需要与第1绝缘构件10以及导电构件61双方连接。但是,优选第2绝缘构件63与第1绝缘构件10以及导电构件61中的至少一方连接。由此,即使在对方形二次电池20施加了强冲击、振动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对第1正极集电体6a的脆弱部施加负荷。因此,能够抑制第1正极集电体6a的脆弱部的损伤、破损。
变形板62与第1正极集电体6a焊接连接。图11是图8A中的变形板62与第1正极集电体6a的连接部附近的放大图。如图11所示,变形板 62的第2突出部62a2配置在第1正极集电体6a的连接用孔6c内。而且,变形板62的第2突出部62a2与第1正极集电体6a的连接用孔6c的缘部通过激光焊接等焊接连接。另外,变形板62与第1正极集电体6a的连接部形成在与第2绝缘构件63的绝缘构件第1开口63a对应的位置。
另外,在第1正极集电体6a中,在连接用孔6c的周围设置有薄壁部 6f。在薄壁部6f设置有环状的槽口6g,包围连接用孔6c。在连接用孔6c 的缘部形成有环状的连接肋6h。该连接肋6h与变形板62焊接连接。另外,第1正极集电体6a和变形板62可以在连接用孔6c的整周上环状焊接连接,也可以不是环状而是一部分未被焊接的部分。此外,第1正极集电体 6a和变形板62也可以在连接用孔6c的缘部,在分离的多处被焊接。
在此,对电流阻断机构60的工作进行说明。通过电池壳体100内的压力上升,变形板62的中央部变形为向封口板2侧移动。而且,在电池壳体100内的压力成为规定值以上时,伴随变形板62的变形,设置于第1 正极集电体6a的薄壁部6f的槽口6g断裂。由此,从正极板4向正极端子 7的导电路径被切断。这样,电流阻断机构60包含第1正极集电体6a、变形板62以及导电构件61。在方形二次电池20成为过充电状态且电池壳体100内的压力上升时,电流阻断机构60工作,从正极板4向正极端子7 的导电路径被切断,由此进一步防止过充电的进行。另外,电流阻断机构 60工作的工作压能够适当决定。
在进行变形板62与第1正极集电体6a的焊接连接之前,通过形成于正极端子7的端子贯通孔7c向导电构件61的内部侧送入气体,由此能够对导电构件61和变形板62进行焊接部的泄漏检查。端子贯通孔7c由端子密封构件7x密封。另外,端子密封构件7x优选由金属构件7y和橡胶构件7z构成。
图12是安装有第1绝缘构件10、导电构件61、变形板62、第2绝缘构件63以及第1正极集电体6a的封口板2的立体图。如图12所示,在第2绝缘构件63中,在封口板2的长边方向的端部设置有第3连接部63d。在第1绝缘构件10中,在封口板2的短边方向的两端设置有第2连接部 10f。
[向封口板的各部件安装(负极侧)]
使用图2以及图13,说明负极端子9以及第1负极集电体8a向封口板2的安装方法。在设于封口板2的负极端子安装孔2b附近的电池外表面侧配置外部侧绝缘构件13,在负极端子安装孔2b附近的电池内表面侧配置内部侧绝缘构件12以及第1负极集电体8a。接下来,将负极端子9 分别插入到外部侧绝缘构件13的贯通孔、封口板2的负极端子安装孔2b、内部侧绝缘构件12的贯通孔以及第1负极集电体8a的贯通孔。然后,将负极端子9的前端铆接在第1负极集电体8a上。由此,外部侧绝缘构件 13、封口板2、内部侧绝缘构件12以及第1负极集电体8a被固定。另外,负极端子9中被铆接的部分与第1负极集电体8a优选通过激光焊接等焊接连接。此外,内部侧绝缘构件12以及外部侧绝缘构件13优选分别为树脂制。
[集电体与接头的连接]
图14是表示正极接头40向第2正极集电体6b的连接方法、负极接头50向第2负极集电体8b的连接方法的图。用上述的方法制作两个电极体要素,分别作为第1电极体要素3a、第2电极体要素3b。另外,第1 电极体要素3a和第2电极体要素3b可以是完全相同的结构,也可以是不同的结构。在此,第1电极体要素3a的多片正极接头40构成第1正极接头群40a。第1电极体要素3a的多片负极接头50构成第1负极接头群50a。第2电极体要素3b的多片正极接头40构成第2正极接头群40b。第2电极体要素3b的多片负极接头50构成第2负极接头群50b。
在第1电极体要素3a与第2电极体要素3b之间配置第2正极集电体 6b和第2负极集电体8b。然后,将由从第1电极体要素3a突出的层叠的多片正极接头40构成的第1正极接头群40a配置在第2正极集电体6b上,将由从第1电极体要素3a突出的层叠的多片负极接头50构成的第1负极接头群50a配置在第2负极集电体8b上。此外,将由从第2电极体要素 3b突出的层叠的多片正极接头40构成的第2正极接头群40b配置在第2 正极集电体6b上,将由从第2电极体要素3b突出的层叠的多片负极接头 50构成的第2负极接头群50b配置在第2负极集电体8b上。第1正极接头群40a以及第2正极接头群40b分别与第2正极集电体6b焊接连接而形成焊接连接部90。第1负极接头群50a以及第2负极接头群50b分别与第2负极集电体8b焊接连接而形成焊接连接部90。焊接连接可以如下进行。
通过焊接夹具从上下将层叠的接头(第1正极接头群40a、第2正极接头群40b、第1负极接头群50a、第2负极接头群50b)和集电体(第2 正极集电体6b、第2负极集电体8b)夹入,进行焊接。在此,焊接方法优选超声波焊接或电阻焊接。另外,一对焊接夹具在电阻焊接的情况下是一对电阻焊接用电极,在超声波焊接的情况下是焊头和砧座。另外,接头 (第1正极接头群40a、第2正极接头群40b、第1负极接头群50a、第2 负极接头群50b)与集电体(第2正极集电体6b、第2负极集电体8b)的连接也能够通过激光焊接来连接。
如图14所示,第2正极集电体6b具有集电体第1区域6b1和集电体第2区域6b2。在集电体第1区域6b1连接有正极接头40。在集电体第1 区域6b1设置有集电体第2开口6z。集电体第1区域6b1和集电体第2区域6b2通过集电体第3区域6b3相连。在将第2正极集电体6b与第1正极集电体6a连接之后,集电体第2开口6z配置在与设置于封口板2的电解液注液孔15对应的位置。在集电体第2区域6b2设置有集电体第1开口6y。而且,在集电体第1开口6y的周围设置有集电体第1凹部6m。此外,在封口板2的短边方向上,在集电体第1开口6y的两侧设置有目标孔6k。
如图14所示,第2负极集电体8b具有集电体第1区域8b1和集电体第2区域8b2。在集电体第1区域8b1连接有负极接头50。在集电体第2 区域8b2设置有集电体第1开口8y。而且,在集电体第1开口8y的周围设置有集电体第1凹部8f。此外,在封口板2的短边方向上,在集电体第 1开口8y的两侧设置有目标孔8e。
[第1正极集电体与第2正极集电体的连接]
如图2、图7、图8等所示,将第2正极集电体6b配置在第2绝缘构件63上,使得第1正极集电体6a的集电体突起6x位于第2正极集电体 6b的集电体第1开口6y内。然后,通过激光等能量射线的照射来焊接第 1正极集电体6a的集电体突起6x和第2正极集电体6b的集电体第1开口 6y的缘部。由此,第1正极集电体6a和第2正极集电体6b被连接。另外,优选在集电体第1凹部6m焊接连接有第1正极集电体6a和第2正极集电体6b。
如图2以及图8所示,在与封口板2垂直的方向上,封口板2与集电体第1区域6b1的距离比封口板2与集电体第2区域6b2的距离小。若是这样的结构,则能够进一步减小集电部所占的空间,成为体积能量密度高的方形二次电池。
在通过激光等能量射线的照射来焊接第1正极集电体6a和第2正极集电体6b时,优选将目标孔6k作为图像校正用的靶。
如图8A所示,在第1正极集电体6a的与第2绝缘构件63对置的面上,在集电体突起6x的背侧形成有集电体第2凹部6w。由此,容易在第 1正极集电体6a与第2正极集电体6b之间形成更大的焊接连接部,因此优选。此外,通过形成有集电体第2凹部6w,在焊接连接第1正极集电体6a和第2正极集电体6b时,能够防止第2绝缘构件63因焊接时的热而损伤。
[第1负极集电体与第2负极集电体的连接]
如图13所示,第2负极集电体8b具有集电体第1区域8b1和集电体第2区域8b2。在集电体第1区域8b1连接有负极接头50。在集电体第2 区域8b2设置有集电体第1开口8y。集电体第1区域8b1和集电体第2 区域8b2通过集电体第3区域8b3相连。
如图13所示,将第2负极集电体8b配置在内部侧绝缘构件12上,使得第1负极集电体8a的集电体突起8x位于第2负极集电体8b的集电体第1开口8y内。然后,通过激光等能量射线的照射来焊接第1负极集电体8a的集电体突起8x和第2负极集电体8b的集电体第1开口8y的缘部。由此,第1负极集电体8a和第2负极集电体8b被连接。在集电体第 1凹部8f中,优选焊接连接有第1负极集电体8a和第2负极集电体8b。在第2负极集电体8b上,与第2正极集电体6b同样地设置有目标孔8e。在与封口板2垂直的方向上,封口板2与集电体第1区域8b1之间的距离比封口板2与集电体第2区域8b2之间的距离小。另外,不使用第1负极集电体8a就能够将第2负极集电体8b与负极端子9连接。
如图13所示,在第1负极集电体8a的与内部侧绝缘构件12对置的面上,在集电体突起8x的背侧形成有集电体第2凹部8w。由此,容易在第1负极集电体8a与第2负极集电体8b之间形成大的焊接连接部,因此优选。此外,通过形成有集电体第2凹部8w,在焊接连接第1负极集电体8a和第2负极集电体8b时,能够防止内部侧绝缘构件12因焊接时的热而损伤。
另外,集电体突起6x以及集电体突起8x各自在俯视时的形状优选为非正圆,优选为方形、椭圆状、跑道形状。
[接头的弯曲以及电极体的制作]
图15A~图15C是表示将连接有第1电极体要素3a的第1正极接头群40a以及第2电极体要素3b的第2正极接头群40b的第2正极集电体 6b隔着第2绝缘构件63配置于封口板2上的工序的图。
如图15A所示,在封口板2的电池内表面侧配置第2绝缘构件63。在此,第2绝缘构件63具有基座部630a(相当于上述的绝缘构件第2区域63y)。在基座部630a中,在封口板2的短边方向上的一个端部设置有向远离封口板2的方向延伸的第1壁部630b,在封口板2的短边方向上的另一个端部设置有向远离封口板2的方向延伸的第2壁部630c。在基座部 630a中,在与封口板2的电解液注液孔15对置的位置设置有绝缘构件第 2开口63i。在绝缘构件第2开口63i的周围设置有向远离封口板2的方向延伸的绝缘构件环状肋63k。
接下来,如图15B所示,将第2正极集电体6b隔着第2绝缘构件63 配置在封口板2上。第2绝缘构件63的基座部630a配置在第2正极集电体6b与封口板2之间。此外,第1壁部630b以及第2壁部630c分别成为比在第2正极集电体6b中与第1正极接头群40a以及第2正极接头群 40b连接的面更向远离封口板2的方向突出的状态。此外,在设为图15B 的状态之后,将第2正极集电体6b焊接连接于第1正极集电体6a。
接下来,如图15C所示,使第1正极接头群40a和第2正极接头群 40b弯曲,使得将第1电极体要素3a和第2电极体要素3b汇总为一个。在此,第1正极接头群40a和第2正极接头群40b向不同的方向弯曲。
第1正极接头群40a在第2正极集电体6b中与沿着封口板2配置的区域连接。第1正极接头群40a的前端部位于封口板2的短边方向上的中央侧。第1正极接头群40a在第1壁部630b的附近折弯,与各正极板连接。而且,第1正极接头群40a中的第1壁部630b侧的外表面与第1壁部630b的内侧面(封口板2的短边方向上的中央侧的侧面)相接。
第2正极接头群40b在第2正极集电体6b中与沿着封口板2配置的区域连接。第2正极接头群40b的前端部位于封口板2的短边方向上的中央侧。第2正极接头群40b在第2壁部630c的附近折弯,与各正极板连接。而且,第2正极接头群40b中的第2壁部630c侧的外表面与第2壁部630c的内侧面(封口板2的短边方向上的中央侧的侧面)相接。
第1正极接头群40a中的第1壁部630b侧的外表面与第1壁部630b 的内侧面接触,第2正极接头群40b中的第2壁部630c侧的外表面与第2 壁部630c的内侧面接触。若是这样的结构,则弯曲的第1正极接头群40a 或第2正极接头群40b弯曲成期望的形状。因此,能够更有效地防止弯曲的第1正极接头群40a或第2正极接头群40b在封口板2的短边方向上向外侧突出,或者弯曲或折弯成不期望的形状。例如,如果第1正极接头群 40a或第2正极接头群40b在封口板2的短边方向上向外侧突出,或者弯曲或折弯成不期望的形状,则可能成为正极接头40破损、损伤或者不期望的短路的原因。此外,在封口板2的短边方向上向外侧突出的第1正极接头群40a或第2正极接头群40b在将电极体3捅入方形外装体1时,有使插入性降低的可能性。
另外,负极侧也优选为与正极侧同样的结构。优选在内部侧绝缘构件12设置配置于封口板2与第2负极集电体8b之间的基座部、设置于该基座部并向远离封口板2的方向延伸的壁部。而且,优选使第1负极接头群 50a和第2负极接头群50b分别与壁部的内侧面接触。
另外,优选通过胶带等将第1电极体要素3a和第2电极体要素3b汇总为一个。或者,优选将第1电极体要素3a和第2电极体要素3b配置在成形为箱状或袋状的绝缘片14内,汇总为一个。或者,优选通过粘接来固定第1电极体要素3a和第2电极体要素3b。
[罩部的安装]
优选在将第2正极集电体6b与第1正极集电体6a连接、将第2负极集电体8b与第1负极集电体8a连接之后,在将第1电极体要素3a和第2 电极体要素3b汇总为一个之前,将树脂制的罩部80与第1绝缘构件10 以及第2绝缘构件63连接。另外,罩部80不是必须的结构,也可以省略。如图2所示,在方形二次电池20中,在第1正极集电体6a与电极体3之间配置有罩部80。另外,罩部80与第1绝缘构件10的第2连接部10f、第2绝缘构件63的第3连接部63d连接。另外,优选罩部80与第1绝缘构件10以及第2绝缘构件63中的至少一方连接。
[关于方形二次电池20]
图16是图1中的XVI-XVI截面的封口板2附近的剖视图。
第1正极接头群40a以及第2正极接头群40b分别成为弯曲的状态,在第2正极集电体6b中与沿着封口板2配置的部分连接。由于是这样的结构,因此方形二次电池20成为体积能量密度更高的方形二次电池。
作为绝缘构件的第2绝缘构件63具有配置在封口板2与作为正极集电构件6的第2正极集电体6b之间的基座部630a和从封口板2的短边方向上的基座部630a的一个端部朝向电极体3突出的第1壁部630b。而且,在第1正极接头群40a与方形外装体1中靠近第1正极接头群40a的一侧的侧面(在图16中为左侧的侧面)之间配置有第1壁部630b。因此,成为第1正极接头群40a与方形外装体1难以直接接触的结构。因此,成为可靠性更高的方形二次电池。
在作为绝缘构件的第2绝缘构件63的基座部630a具有从封口板2的短边方向上的另一个端部朝向电极体3突出的第2壁部630c。而且,在第 2正极接头群40b与方形外装体1中靠近第2正极接头群40b侧的侧面(在图16中为左侧的侧面)之间配置有第2壁部630c。因此,成为第2正极接头群40b与方形外装体1难以直接接触的结构。因此,成为可靠性更高的方形二次电池。
第1正极接头群40a的第1壁部630b侧的外表面与第1壁部630b的内侧面接触。若为这样的结构,则能够抑制第1正极接头群40a成为不期望的形状。因此,能够更有效地防止构成第1正极接头群40a的正极接头 40破损、损伤。或者,能够更有效地防止产生非预期的正负极的短路。
第2正极接头群40b的第2壁部630c侧的外表面与第2壁部630c的内侧面接触。若为这样的结构,则能够抑制第2正极接头群40b成为不期望的形状。因此,能够更有效地防止构成第2正极接头群40b的正极接头 40破损、损伤。或者,能够更有效地防止产生非预期的正负极的短路。
另外,如图16所示,绝缘片14的封口板2侧的端部优选位于比第1 壁部630b的下端更靠封口板2侧的位置。即,绝缘片14优选从方形外装体1与电极体3之间延伸至方形外装体1与第1壁部630b之间。此外,绝缘片14的封口板2侧的端部优选位于比第2壁部630c的下端更靠封口板2侧的位置。即,绝缘片14优选从方形外装体1与电极体3之间延伸至方形外装体1与第2壁部630c之间。由此,成为在封口板2的短边方向上绝缘片14与第1壁部630b重叠的状态,此外,成为在封口板2的短边方向上绝缘片14与第2壁部630c重叠的状态。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第1正极接头群40a或第2正极接头群40b与方形外装体1直接接触。另外,优选在封口板2的短边方向上,第1壁部630b的厚度以及第2壁部630c的厚度分别比绝缘片14的厚度大。
如图16所示,在封口板2的短边方向上,方形外装体1与第1壁部 630b的距离比方形外装体1与电极体3的距离大。此外,在封口板2的短边方向上,方形外装体1与第2壁部630c的距离比方形外装体1与电极体3的距离大。若为这样的结构,则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第1正极接头群40a 或第2正极接头群40b与方形外装体1直接接触。
此外,正极集电部件6由第1正极集电体6a和第2正极集电体6b构成,第1正极接头群40a以及第2正极接头群40b与第2正极集电体连接。因此,能够以更简单的方法制作具有更高的体积能量密度的方形二次电池。
如图17所示,在封口板2的电极体3侧的面上设置有第1凹部2c。此外,如图6所示,在第2绝缘部件63中与封口板2对置的部分设置有第1凸部70。在方形二次电池20中,第1凸部70配置在第1凹部2c内。由此,在与封口板2平行的面内,能够抑制第2绝缘部件63相对于封口板2大幅偏移。
另外,第1凸部70以及第1凹部2c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从与封口板2垂直的方向观察时,第1凸部70的形状优选为圆形。此外,从与封口板2垂直的方向观察时,第1凹部2c的形状优选为圆形,更优选为长圆形状。
封口板2的短边方向上的第1凹部2c的宽度与第1凸部70的宽度之差优选为5mm以下,更优选为3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mm以下。
从与封口板2垂直的方向观察时,封口板2的长边方向上的第1凹部 2c的宽度优选大于封口板2的短边方向上的第1凹部2c的宽度。
封口板2的长边方向上的第1凹部2c的宽度与第1凸部70的宽度之差优选大于封口板2的短边方向上的第1凹部2c的宽度与第1凸部70的宽度之差。若为这样的结构,则能够抑制封口板2的短边方向上的第2绝缘构件63相对于封口板2的偏移,并且能够容易地将第2绝缘构件63组装于封口板2。
另外,第1凸部70及第1凹部2c的俯视时的形状优选为线状、点状,更优选为点状。
在封口板2的长边方向上,第1凹部2c优选配置在气体排出阀17与电解液注液孔15之间。在封口板2的长边方向上,第2绝缘构件63优选在比电解液注液孔15更靠正极端子7侧与其他部件连接。若为这样的结构,则在更远离的多个部位,第2绝缘构件63直接或间接地与封口板2 连接,因此,在与封口板2平行的面内,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第2绝缘构件 63相对于封口板2偏移。另外,在方形二次电池20中,第2绝缘构件63 与固定于封口板2的第1绝缘构件10连接。此外,第2绝缘部件63固定在隔着第1绝缘部件10以及正极端子7固定于封口板2的导电构件61。
在封口板2的短边方向上,第1凹部2c优选比封口板2的中心更向封口板2的端部侧偏移。若为这样的结构,则即使在封口板2设置有第1 凹部2c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封口板2的强度降低。因此,封口板2难以变形。
在方形二次电池20中,第2绝缘构件63配置在变形板62与第1正极集电体6a之间,具有与第1正极集电体6a固定的绝缘构件第1区域63x 和配置在封口板2上的绝缘构件第2区域63y。而且,在第2绝缘部件63 的绝缘部件第2区域形成有第1凸部70。因此,通过第2绝缘部件63相对于封口板2偏移,能够抑制对电流阻断机构60的脆弱部施加负荷。或者,能够防止第1正极接头群40a或第2正极接头群40b损伤。
另外,第1凹部2c的深度相对于第1凹部2c的周围的封口板2的厚度优选为30~70%。此外,在封口板2的短边方向上,从封口板2的中心到第1凹部2c的距离相对于封口板2的长度优选为1/10以上,更优选为1/8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5以上。
如图17所示,在封口板2的电极体3侧的面上设置有第2凹部2d。此外,如图6所示,在第1绝缘构件10中与封口板2对置的部分设置有第2凸部71。在方形二次电池20中,第2凸部71配置在第2凹部2d内。由此,在与封口板2平行的面内,能够抑制第1绝缘构件10相对于封口板2大幅偏移。
另外,第2凸部71以及第2凹部2d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在从与封口板2垂直的方向观察时,第2凸部71的形状优选为圆形。此外,在从与封口板2垂直的方向观察时,第2凹部2d的形状优选为圆形,更优选为长圆形状。
封口板2的短边方向上的第2凹部2d的宽度与第2凸部71的宽度之差优选为5mm以下,更优选为3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mm以下。
另外,第2凸部71以及第2凹部2d的俯视时的形状优选为线状、点状,更优选为点状。
优选配置于变形板62与第1正极集电体6a之间并且固定于第1正极集电体6a的第2绝缘构件63与第1绝缘构件10连接。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将设置于第1绝缘构件10的第2凸部71配置在设于封口板2的第2 凹部2d内,抑制第1绝缘构件10相对于封口板2大幅偏移,由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对电流阻断机构60的脆弱部施加负荷。
在封口板2的长边方向上,第2凹部2d优选配置在比正极端子安装孔2a更靠外侧。若为这样的结构,则与在封口板2的长边方向上比正极端子安装孔2a更靠内侧设置第2凹部2d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封口板2 的强度降低。此外,在封口板2的短边方向上,第2凹部2d优选配置在比封口板2的中心更靠封口板2的端部侧的位置。此外,在封口板2上形成有第1凹部2c的情况下,优选在封口板2的短边方向上,在比封口板2 的中心更靠一侧形成有第1凹部2c,在比封口板2的中心更靠另一侧形成有第2凹部2d。
另外,第2凹部2d的深度相对于第2凹部2d的周围的封口板2的厚度优选为30~70%。此外,在封口板2的短边方向上,从封口板2的中心到第2凹部2d的距离相对于封口板2的长度优选为1/10以上,更优选为1/8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5以上。
如图17所示,在封口板2的电极体3侧的面上设置有第3凹部2e。如图18所示,在配置于封口板2与第2负极集电体8b之间的内部侧绝缘构件12中与封口板2对置的部分设置有第3凸部72。在方形二次电池20 中,第3凸部72配置于第3凹部2e内。由此,在与封口板2平行的面内,能够抑制内部侧绝缘构件12相对于封口板2大幅偏移。
另外,第3凸部72以及第3凹部2e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从与封口板2垂直的方向观察时,优选第3凸部72的形状为圆形。此外,从与封口板2垂直的方向观察时,第3凹部2e的形状优选为圆形,更优选为长圆形状。
封口板2的短边方向上的第3凹部2e的宽度与第3凸部72的宽度之差优选为5mm以下,更优选为3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mm以下。
在从与封口板2垂直的方向观察时,封口板2的长边方向上的第3凹部2e的宽度优选大于封口板2的短边方向上的第3凹部2e的宽度。
封口板2的长边方向上的第3凹部2e的宽度与第3凸部72的宽度之差优选大于封口板2的短边方向上的第3凹部2e的宽度与第3凸部72的宽度之差。若为这样的结构,则能够抑制封口板2的短边方向上的内部侧绝缘构件12相对于封口板2的偏移,并且能够容易地将内部侧绝缘构件 12组装于封口板2。
另外,第3凸部72以及第3凹部2e的俯视形状优选为线状、点状,更优选为点状。
在封口板2的短边方向上,优选第3凹部2e与封口板2的中心相比更向封口板2的端部侧偏移。若为这样的结构,则即使在封口板2设置第 3凹部2e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封口板2的强度降低。
优选在封口板2的短边方向上,第1凹部2c位于比封口板2的中心更靠一侧的位置,第3凹部2e位于比封口板2的中心更靠另一侧的位置,其中,第1凹部2c在内部配置第1凸部70,该第1凸部70设置在配置于封口板2与第2正极集电体6b之间的第2绝缘构件63,第3凹部2e在内部配置第3凸部72,该第3凸部72设置在配置于封口板2与第2负极集电体8b之间的内部侧绝缘构件12。若为这样的结构,则能够抑制封口板2的强度降低。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方形二次电池20中,示出了第2绝缘构件63具有配置于封口板2与第2正极集电体6b之间的基座部630a、第1 壁部630b、第2壁部630c的例子。也可以代替在第2绝缘构件63设置基座部以及壁部,而是第1绝缘构件10具有配置于封口板2与第2正极集电体6b之间的基座部、从该基座部向电极体3侧延伸的壁部。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方形二次电池20中,示出了在基座部630a 设置第1壁部630b以及第2壁部630c的例子。然而,也可以仅设置第1 壁部630b以及第2壁部630c中的任一方。另外,优选在基座部630a设置第1壁部630b以及第2壁部630c这两者。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方形二次电池20中,示出了将多个正极接头40分为第1正极接头群40a和第2正极接头群40b的例子,但也能够设为一个接头群。另外,优选设置第1正极接头群40a和第2正极接头群40b。
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方形二次电池20具有电流阻断机构60,但也可以不设置电流阻断机构60。在不设置电流阻断机构60的情况下,正极侧也能设为与方形二次电池20的负极侧同样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方形二次电池20中,示出了正极集电构件6 由第1正极集电体6a和第2正极集电体6b这2个部件构成的例子,但也能够将正极集电构件6作为一个部件。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方形二次电池20中,示出了负极集电构件8由第1负极集电体8a以及第2 负极集电体8b这2个部件构成的例子,但也能够将负极集电构件8作为一个部件。
在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方形二次电池20中,示出了第1正极接头群40a和第2正极接头群40b、第1负极接头群50a和第2负极接头群50b 分别向不同的方向弯曲的例子。然而,并不限定于此,第1正极接头群40a 和第2正极接头群40b也可以向相同的方向弯曲,第1负极接头群50a和第2负极接头群50b也可以向相同的方向弯曲。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方形二次电池20中,示出了正极端子7 以及负极端子9与封口板2绝缘的例子,但能够将正极端子7以及负极端子9中的一方与封口板2电连接。
设置于封口板2的气体排出阀17优选是设置于封口板2的薄壁部。作为这样的气体排出阀17的薄壁部例如通过冲压成形而形成。此外,也可以在封口板2设置贯通孔,用薄壁的阀芯堵塞该贯通孔,将该阀芯焊接连接于封口板2。
<其他>
随着变形板的变形而断裂的断裂预定部优选是设置于集电构件的脆弱部、集电构件与变形板的连接部、或设置于变形板的脆弱部。作为脆弱部,优选薄壁部、槽口等。
第1绝缘构件、第2绝缘构件、罩部优选为树脂制。例如,能够使用由聚丙烯、聚乙烯、全氟烷氧基烷烃(PFA)、聚四氟乙烯(PTFE)或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TFE)等构成的材料。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电极体3由两个电极体要素3a、3b构成的例子,但并不限定于此。电极体3也可以是一个层叠型电极体。此外,电极体3也可以是将长条状的正极板和长条状的负极板隔着隔板卷绕而成的一个卷绕型电极体。此外,两个电极体要素3a、3b分别并不限定于层叠型电极体,也可以是将长条状的正极板和长条状的负极板隔着隔板卷绕而成的卷绕型电极体。
在电极体具有多片正极板以及多片负极板的层叠型电极体的情况下、在电极体为卷绕电极体且配置成其卷绕轴成为与封口板垂直的方向的情况下,优选在电极体中,正极板的端部、负极板的端部以及隔板的端部位于封口板侧。若为这样的结构,则在封口板上设置有电解液注液孔的情况下,电解液向电极体的注液性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优选隔板的封口板侧的端部比负极板中的负极活性物质合剂层的封口板侧的端部更向封口板2侧突出。此外,在电极体中,优选隔板的封口板侧的端部比正极板中的正极活性物质合剂层的封口板侧的端部更向封口板侧突出。此外,优选正极板和隔板通过粘接层粘接,负极板和隔板通过粘接层粘接。若为这样的结构,则能够可靠地防止正极活性物质合剂层和负极活性物质合剂层与第2绝缘构件接触而损伤正极活性物质合剂层和负极活性物质合剂层。
附图标记说明
20:方形二次电池
1:方形外装体
2:封口板
2a:正极端子安装孔
2b:负极端子安装孔
2c:第1凹部
2d:第2凹部
2e:第3凹部
100:电池壳体
3:电极体
3a:第1电极体要素
3b:第2电极体要素
4:正极板
4a:正极芯体
4b:正极活性物质合剂层
4d:正极保护层
40:正极接头
40a:第1正极接头群
40b:第2正极接头群
5:负极板
5a:负极芯体
5b:负极活性物质合剂层
50:负极接头
50a:第1负极接头群
50b:第2负极接头群
6:正极集电构件
6a:第1正极集电体
6c:连接用孔
6d:固定用孔
6d1:小径部
6d2:大径部
6e:防偏移用孔
6f:薄壁部
6g:槽口
6h:连接肋
6x:集电体突起
6w:集电体第2凹部
6b:第2正极集电体
6b1:集电体第1区域
6b2:集电体第2区域
6b3:集电体第3区域
6k:目标孔
6m:集电体第1凹部
6y:集电体第1开口
6z:集电体第2开口
7:正极端子
7a:凸缘部
7b:插入部
7c:端子贯通孔
7x:端子密封构件
7y:金属构件
7z:橡胶构件
8:负极集电构件
8a:第1负极集电体
8x:集电体突起
8w:集电体第2凹部
8b:第2负极集电体
8b1:集电体第1区域
8b2:集电体第2区域
8b3:集电体第3区域
8e:目标孔
8f:集电体第1凹部
8y:集电体第1开口
9:负极端子
10:第1绝缘构件
10a:第1绝缘构件主体部
10b:第1侧壁
10c:第2侧壁
10d:第2端子插入孔
10e:第1连接部
10f:第2连接部
10g:凹部
10x:第1槽部
10y:第2槽部
11:外部侧绝缘构件
11a:第1端子插入孔
12:内部侧绝缘构件
13:外部侧绝缘构件
14:绝缘片
15:电解液注液孔
16:密封栓
17:气体排出阀
60:电流阻断机构
61:导电构件
61a:导电构件基座部
61b:管状部
61c:第3端子插入孔
61d:凸缘部
61e:按压突起
61f:导电构件开口部
62:变形板
62a:阶梯突起
62a1:第1突出部
62a2:第2突出部
62b:环状肋
62c:环状薄壁部
63:第2绝缘构件
63x:绝缘构件第1区域
63a:绝缘构件第1开口
63b:第3壁部
63c:第4壁部
63d:第3连接部
63e:第4连接部
63f:固定用突起
63f1:扩径部
63g:防偏移用突起
63h:爪部
63y:绝缘构件第2区域
63i:绝缘构件第2开口
63k:绝缘构件环状肋
630a:基座部
630b:第1壁部
630c:第2壁部
63z:绝缘构件第3区域
70:第1凸部
71:第2凸部
72:第3凸部
80:罩部
90:焊接连接部

Claims (7)

1.一种方形二次电池,具备:
电极体,其包含正极板和负极板;
方形外装体,其具有开口,收容所述电极体;
封口板,其对所述开口进行封口;
接头,其设置于所述正极板或者所述负极板;
接头群,其由所述接头构成;
端子,其与所述接头群电连接,安装于所述封口板;
集电构件,其与所述接头群以及所述端子电连接;以及
绝缘构件,其配置在所述封口板与所述集电构件之间,
在所述封口板设置有气体排出阀,
在所述封口板中与所述绝缘构件对置的位置设置有第1凹部,
在所述绝缘构件中与所述封口板对置的位置设置有第1凸部,
所述第1凸部配置在所述第1凹部内,
所述封口板的长边方向上的所述第1凹部的宽度与所述第1凸部的宽度之差,大于所述封口板的短边方向上的所述第1凹部的宽度与所述第1凸部的宽度之差,
所述第1凹部在所述封口板的短边方向上比所述封口板的中心更向所述封口板的端部侧偏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形二次电池,其中,
在所述封口板的短边方向上,从所述封口板的中心到所述第1凹部的距离为所述封口板的长度的1/10以上。
3.一种方形二次电池,具备:
电极体,其包含正极板和负极板;
方形外装体,其具有开口,收容所述电极体;
封口板,其对所述开口进行封口;
接头,其设置于所述正极板或者所述负极板;
接头群,其由所述接头构成;
端子,其与所述接头群电连接,安装于所述封口板;
集电构件,其与所述接头群以及所述端子电连接;以及
绝缘构件,其配置在所述封口板与所述集电构件之间,
在所述封口板设置有气体排出阀,
在所述封口板中与所述绝缘构件对置的位置设置有第1凹部,
在所述绝缘构件中与所述封口板对置的位置设置有第1凸部,
所述第1凸部配置在所述第1凹部内,
所述第1凹部在所述封口板的短边方向上比所述封口板的中心更向所述封口板的端部侧偏移,
在俯视所述封口板时,所述封口板的短边方向上的所述第1凹部的宽度比所述封口板的长边方向上的所述第1凹部的宽度小。
4.一种方形二次电池,具备:
电极体,其包含正极板和负极板;
方形外装体,其具有开口,收容所述电极体;
封口板,其对所述开口进行封口;
接头,其设置于所述正极板或者所述负极板;
接头群,其由所述接头构成;
端子,其与所述接头群电连接,安装于所述封口板;
集电构件,其与所述接头群以及所述端子电连接;以及
绝缘构件,其配置在所述封口板与所述集电构件之间,
在所述封口板设置有气体排出阀,
在所述封口板中与所述绝缘构件对置的位置设置有第1凹部,
在所述绝缘构件中与所述封口板对置的位置设置有第1凸部,
所述第1凸部配置在所述第1凹部内,
所述第1凹部在所述封口板的短边方向上比所述封口板的中心更向所述封口板的端部侧偏移,
所述方形二次电池还具备:
第1绝缘构件,其配置在所述封口板的所述电极体侧;
导电构件,其在所述电极体侧具有开口部,配置在所述第1绝缘构件的所述电极体侧;
变形板,其对所述导电构件的开口部进行密封;以及
第2绝缘构件,其配置在所述变形板与所述集电构件之间,
所述第2绝缘构件具有:绝缘构件第1区域,其配置为与所述变形板对置;以及绝缘构件第2区域,其在所述封口板的长边方向上配置在比所述绝缘构件第1区域更靠所述封口板的中央侧,并且配置在所述封口板上,
所述绝缘构件为所述第2绝缘构件,
在所述绝缘构件第2区域设置有所述第1凸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形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集电构件包含配置于所述变形板的所述电极体侧的第1集电体和连接有所述接头群的第2集电体,
所述第1集电体与第2集电体被焊接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或者5所述的方形二次电池,其中,
在所述封口板中与所述第1绝缘构件对置的部分形成有第2凹部,
在所述第1绝缘构件中与所述封口板对置的部分形成有第2凸部,
所述第2凸部配置在所述第2凹部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形二次电池,其中,
在所述封口板的短边方向上,所述第1凹部以及所述第1凸部位于比所述封口板的中心更靠所述封口板的一个端部侧,
在所述封口板的短边方向上,所述第2凹部以及所述第2凸部位于比所述封口板的中心更靠所述封口板的另一个端部侧。
CN201880013131.XA 2017-02-27 2018-02-22 方形二次电池 Active CN11032612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34343 2017-02-27
JP2017034343 2017-02-27
PCT/JP2018/006334 WO2018155522A1 (ja) 2017-02-27 2018-02-22 角形二次電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26124A CN110326124A (zh) 2019-10-11
CN110326124B true CN110326124B (zh) 2022-04-22

Family

ID=632544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13131.XA Active CN110326124B (zh) 2017-02-27 2018-02-22 方形二次电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923558B2 (zh)
JP (1) JP6981462B2 (zh)
CN (1) CN110326124B (zh)
WO (1) WO201815552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384915A1 (en) * 2019-12-19 2022-12-01 Panasonic Holdings Corporation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CN115004461A (zh) * 2020-02-28 2022-09-02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蓄电设备
CN113531220A (zh) * 2020-04-15 2021-10-22 康普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缆线密封装置和缆线密封系统
CN212011114U (zh) * 2020-04-26 2020-11-24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电池模块以及使用二次电池作为电源的装置
KR20220149773A (ko) * 2021-04-30 2022-11-08 컨템포러리 엠퍼렉스 테크놀로지 씨오., 리미티드 전지 셀, 그 제조 방법, 제조 시스템, 전지 및 전력 소비 장치
CN113381104A (zh) * 2021-06-03 2021-09-10 银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用盖板组件及电池装置
JP2023154390A (ja) * 2022-04-06 2023-10-19 株式会社Aescジャパン バッテリー
CN116014319B (zh) * 2023-02-09 2023-06-06 深圳海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62238A (zh) * 2008-04-17 2009-10-21 日立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密封电池的制造方法
CN201789005U (zh) * 2010-07-23 2011-04-06 松下能源(无锡)有限公司 电池用封口板组件及具备该封口板组件的电池
CN102157712A (zh) * 2010-02-12 2011-08-17 Sb锂摩托有限公司 可再充电电池
CN202178302U (zh) * 2011-08-17 2012-03-28 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方形锂离子电池的电池盖
JP2013161554A (ja) * 2012-02-02 2013-08-19 Hitachi Vehicle Energy Ltd 扁平形二次電池
CN203481288U (zh) * 2013-08-23 2014-03-12 深圳市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的盖板组件及其锂离子电池
JP2014044871A (ja) * 2012-08-27 2014-03-13 Toyota Industries Corp 蓄電装置
CN104781946A (zh) * 2012-11-26 2015-07-15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四方形二次电池
CN105655623A (zh) * 2014-11-28 2016-06-08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
CN205388985U (zh) * 2016-03-17 2016-07-20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内绝缘层与电池
JP2016207510A (ja) * 2015-04-23 2016-12-08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角形二次電池
CN106374078A (zh) * 2015-07-21 2017-02-01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
JP2017027862A (ja) * 2015-07-24 2017-02-02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電流遮断装置とそれを用いた蓄電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27271B2 (ja) 2007-03-12 2013-01-23 株式会社東芝 捲回型電極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100281B2 (ja) 2007-06-27 2012-12-1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密閉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080114504A (ko) 2007-06-27 2008-12-31 산요덴키가부시키가이샤 밀폐 전지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1023105B1 (ko) * 2009-03-11 2011-03-24 에스비리모티브 주식회사 이차전지
JP5888730B2 (ja) 2012-01-27 2016-03-22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角形二次電池
US9263719B2 (en) * 2012-07-17 2016-02-16 Sanyo Electric Co., Ltd. Sealing plate for prismatic secondary battery and prismatic secondary battery using the sealing plate
JP2017059508A (ja) * 2015-09-18 2017-03-23 リチウム エナジー アンド パワー ゲゼルシャフト ミット ベシュレンクテル ハフッング ウント コンパニー コマンディトゲゼルシャフトLithium Energy and Power GmbH & Co. KG 蓄電素子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62238A (zh) * 2008-04-17 2009-10-21 日立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密封电池的制造方法
CN102157712A (zh) * 2010-02-12 2011-08-17 Sb锂摩托有限公司 可再充电电池
CN201789005U (zh) * 2010-07-23 2011-04-06 松下能源(无锡)有限公司 电池用封口板组件及具备该封口板组件的电池
CN202178302U (zh) * 2011-08-17 2012-03-28 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方形锂离子电池的电池盖
JP2013161554A (ja) * 2012-02-02 2013-08-19 Hitachi Vehicle Energy Ltd 扁平形二次電池
JP2014044871A (ja) * 2012-08-27 2014-03-13 Toyota Industries Corp 蓄電装置
CN104781946A (zh) * 2012-11-26 2015-07-15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四方形二次电池
CN203481288U (zh) * 2013-08-23 2014-03-12 深圳市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的盖板组件及其锂离子电池
CN105655623A (zh) * 2014-11-28 2016-06-08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
JP2016207510A (ja) * 2015-04-23 2016-12-08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角形二次電池
CN106374078A (zh) * 2015-07-21 2017-02-01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
JP2017027862A (ja) * 2015-07-24 2017-02-02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電流遮断装置とそれを用いた蓄電装置
CN205388985U (zh) * 2016-03-17 2016-07-20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内绝缘层与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923558B2 (en) 2024-03-05
US20200251694A1 (en) 2020-08-06
JPWO2018155522A1 (ja) 2019-12-19
JP6981462B2 (ja) 2021-12-15
WO2018155522A1 (ja) 2018-08-30
CN110326124A (zh) 2019-10-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26124B (zh) 方形二次电池
CN115663265A (zh) 方形二次电池
CN109891635B (zh) 方形二次电池
CN109768339B (zh) 二次电池
CN109768211B (zh) 二次电池
JP7355866B2 (ja) 二次電池
JPWO2018021372A1 (ja) 二次電池
CN109844995B (zh) 方形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JP6935798B2 (ja) 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CN110431689B (zh) 二次电池
CN110249453B (zh) 二次电池
JP7014171B2 (ja) 角形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CN110214384B (zh) 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