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49453B - 二次电池 - Google Patents
二次电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249453B CN110249453B CN201880007767.3A CN201880007767A CN110249453B CN 110249453 B CN110249453 B CN 110249453B CN 201880007767 A CN201880007767 A CN 201880007767A CN 110249453 B CN110249453 B CN 11024945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 positive electrode
- insulating member
- collector
- deform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0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0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8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8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9000003792 electroly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7774 positive electrod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11267 electrode slurr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7773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SECXISVLQFMRJM-UHFFFAOYSA-N N-Methylpyrrolidone Chemical compound CN1CCCC1=O SECXISVLQFMR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6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4813 Perfluoroalkoxy alk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1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8151 electrolyte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11301 perfluoro alkoxyl alk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1343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810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2790 adhes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033 PVDF bind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156302 Porcine hemagglutinating encephalomyelitis vir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230 bind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840 ethylene tetrafluoroethylene co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981 polyvinylidene fluor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241 protect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5060 rub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685 targe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134 Carboxymethyl cellulos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81 Cu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698 Poly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43 Polyprop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SOXUFMZTHZXOGC-UHFFFAOYSA-N [Li].[Mn].[Co].[Ni] Chemical compound [Li].[Mn].[Co].[Ni] SOXUFMZTHZXOGC-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856 abnorma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575 carbonace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258 conductive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89 copper f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12 dispersion med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035 dr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88 f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927 fu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2804 graph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39 graphi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02 image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21 internal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55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573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098 polyolef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155 polyprop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3839 salt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679 sold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04 solv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48 styrene butadiene rub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562 thicken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47—Lids or covers
- H01M50/148—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15—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72—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 H01M50/174—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adapted for the shape of the cells
- H01M50/176—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adapted for the shape of the cells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47—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 H01M50/55—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on the same side of the cell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5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553—Terminals adapted for prismatic, pouch or rectangular cel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6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01M50/574—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interruption of current
- H01M50/578—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interruption of current in response to pressur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00/00—Safety devices for primary or secondary batteries
- H01M2200/20—Pressure-sensitive devic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47—Lids or cov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01M50/574—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interruption of curren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在封口板(2)的电极体侧隔着第1绝缘构件(10)配置在电极体侧具有导电构件开口部(61f)的导电构件(61)。导电构件(61)的导电构件开口部(61f)被变形板(62)密封,在变形板(62)连接与正极板电连接的第1正极集电体(6a)。变形板(62)在其外周缘设置向电极体突出的环状肋(62b),在变形板(62)在环状肋(62b)的内侧设置环状薄壁部(62c)。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在电动汽车(EV)或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PHEV)等驱动用电源中,使用碱性二次电池或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等方形二次电池。
在这些方形二次电池中,由具有开口的有底筒状的方形包装体和将该开口封口的封口板构成电池壳体。在电池壳体内同电解液一起收容由正极板、负极板以及隔板构成的电极体。在封口板安装正极端子以及负极端子。正极端子经由正极集电体与正极板电连接,负极端子经由负极集电体与负极板电连接。
提出有具备电流阻断机构的方形二次电池,该电流阻断机构在电池壳体内的压力因过充电等而成为给定值以上时工作,将电极体与端子之间的导电路径切断来阻断电流(下述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特开2013-15709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通过在方形二次电池设置电流阻断机构而成为相对于过充电等可靠性高的方形二次电池。但是,谋求开发可靠性更高的方形二次电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可靠性更高的二次电池。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二次电池具备:电极体,包含正极板以及负极板;包装体,具有开口且收容所述电极体;封口板,将所述开口封口;导电构件,在所述电极体侧具有开口部且配置于所述封口板的所述电极体侧;变形板,将所述开口部密封且因所述包装体内的压力上升而变形;集电构件,将所述正极板或所述负极板和所述变形板电连接;和端子,经由所述集电构件、所述变形板以及所述导电构件与所述正极板或所述负极板电连接,所述变形板在其外周缘具有向所述电极体突出的环状的环状肋,所述变形板嵌合在所述导电构件的开口部,所述环状肋焊接在所述导电构件,所述变形板在比所述环状肋更靠中央的一侧具有环状的环状薄壁部,通过所述变形板的变形而将所述正极板或所述负极板与所述端子之间的导电路径切断。
优选,在二次电池出现异常而包装体内的压力成为给定值以上的情况下,构成电流阻断机构的变形板立即变形成所期望的形状。由此,破裂预定部破裂,导电路径被切断。另外,优选,将设置于集电构件的薄壁部、槽口等脆弱部、或变形板和集电构件的焊接部等作为破裂预定部。
在此,在二次电池中流过大的电流的情况下,设置于集电构件的脆弱部会发热,脆弱部有可能会熔断。为了解决这样的课题,考虑通过加厚与集电构件连接的变形板的厚度并加大变形板的热容量来防止脆弱部的熔断。但是,在仅加厚变形板的厚度的情况下,有可能会阻碍变形板的变形。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二次电池中,通过变形板具有特定的形状,即使在变形板的厚度比较厚的情况下,变形板也能在包装体内的压力成为给定值以上时立即变形成所期望的形状。因此,成为可靠性更高的方形二次电池。
优选,所述变形板的俯视观察的形状为圆形,所述环状薄壁部设置得比从所述变形板的中心起的所述变形板的半径的2/3的部分更靠外侧。
优选,所述变形板的径向上的所述环状薄壁部的宽度为0.5mm~3.0mm。
优选,所述变形板在中央部具有向所述电极体突出的阶梯突起,所述阶梯突起包含第1突出部和直径比所述第1突出部小且形成于所述第1突出部上的第2突出部,所述集电构件具有连接用孔,所述第1突出部配置于所述连接用孔内,在所述集电构件的所述封口板侧的面,所述第1突出部与所述连接用孔的周围相接。
优选,在所述阶梯突起,在所述封口板侧的面形成阶梯凹部
优选,在所述变形板,通过在所述电极体侧的面设置环状的槽部来形成所述环状薄壁部。另外,优选,槽部的底部成为平坦部。由此,能抑制在变形板变形时环状薄壁部破裂。
优选,所述变形板具有以使得距所述封口板的距离从外周侧向中央侧变大的方式进行倾斜的区域。若是这样的结构,变形板就会更平稳地变形。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提供可靠性高的二次电池。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二次电池的立体图。
图2是沿着图1中的II-II线的截面图。
图3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正极板的俯视图。
图4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负极板的俯视图。
图5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极体要素的俯视图。
图6是正极端子、外部侧绝缘构件、封口板、第1绝缘构件以及导电构件的立体图。
图7是安装各部件后的封口板的底视图。
图8A是沿着图7的VIIIA-VIIIA线的截面图,图8B是沿着图7的VIIIB-VIIIB线的截面图,图8C是沿着图7的VIIIC-VIIIC线的截面图。
图9是变形板的立体图。
图10A是组装前的第1正极集电体和第2绝缘构件的立体图,图10B是组装后的第1正极集电体和第2绝缘构件的立体图,图10C是固定后的第1正极集电体和第2绝缘构件的立体图。
图11是图8A中的变形板和第1正极集电体的连接部附近的放大图。
图12是安装有各部件的封口板的立体图。
图13是负极端子附近的沿封口板的长边方向的截面图。
图14是表示凸片向集电构件的安装方法的图。
图15是封口板以及外罩部的立体图。
图16A是将外罩部安装在第1绝缘构件以及第2绝缘构件前的图,图16B是将外罩部安装在第1绝缘构件以及第2绝缘构件后的图。
图17A是安装外罩部后的正极端子附近的沿封口板的长边方向的截面图,图17B是外罩部和第1绝缘构件的连接部附近的沿封口板的短边方向的截面图。
图18是图8A中的正极端子和导电构件的连接部附近的放大图。
图19A是将变形例所涉及的二次电池的外罩部安装在第1绝缘构件以及第2绝缘构件前的图,图19B是将变形例所涉及的二次电池的外罩部安装在第1绝缘构件以及第2绝缘构件后的图。
图20是变形例所涉及的二次电池的电流阻断机构附近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作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二次电池的方形二次电池20的结构。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
图1是方形二次电池20的立体图。图2是沿着图1的II-II线的截面图。如图1以及图2所示那样,方形二次电池20具备由具有开口的有底方筒状的方形包装体1和将方形包装体1的开口封口的封口板2构成的电池壳体100。方形包装体1以及封口板2分别优选是金属制,例如优选设为铝或铝合金制。在方形包装体1内同电解液一起收容将正极板和负极板隔着隔板层叠而成的层叠型的电极体3。在电极体3与方形包装体1之间配置树脂制的绝缘片14。
在电极体3的封口板2侧的端部设置正极凸片40以及负极凸片50。正极凸片40经由第2正极集电体6b以及第1正极集电体6a与正极端子7电连接。负极凸片50经由第2负极集电体8b以及第1负极集电体8a与负极端子9电连接。在此,第1正极集电体6a以及第2正极集电体6b构成正极集电构件6。另外,第1负极集电体8a以及第2负极集电体8b构成负极集电构件8。另外,还能将正极集电构件6设为一个部件。另外,还能将负极集电构件8设为一个部件。
正极端子7隔着树脂制的外部侧绝缘构件11固定于封口板2。负极端子9隔着树脂制的外部侧绝缘构件13固定于封口板2。正极端子7优选是金属制,更优选是铝或铝合金制。负极端子9优选是金属制,更优选是铜或铜合金制。
优选,在正极板与正极端子7之间的导电路径设置电流阻断机构60,该电流阻断机构60在电池壳体100内的压力成为给定值以上时工作,将正极板与正极端子7之间的导电路径阻断。另外,也可以在负极板与负极端子9之间的导电路径设置电流阻断机构。
在封口板2设置气体排出阀17,该气体排出阀17在电池壳体100内的压力成为给定值以上时破裂,将电池壳体100内的气体排出到电池壳体100外。另外,气体排出阀17的工作压设定成比电流阻断机构60的工作压大的值。
在封口板2设置电解液注液孔15。在从电解液注液孔15向电池壳体100内注入电解液后,将电解液注液孔15用密封栓16密封。作为密封栓16,优选使用盲铆钉。
接下来,说明方形二次电池20的制造方法以及各结构的详细情况。
[正极板的制作]
制作包含作为正极活性物质的锂镍钴锰复合氧化物、作为粘合剂的聚偏二氟乙烯(PVdF)、作为导电剂的碳材料以及作为分散介质的N-甲基-2-吡咯烷酮(NMP)的正极浆料。将该正极浆料涂布在作为正极芯体的厚度15μm的矩形状的铝箔的两面。然后,通过使其干燥来去除正极浆料中的NMP,在正极芯体上形成正极活性物质混合剂层。之后,进行压缩处理,使正极活性物质混合剂层成为给定厚度。将如此得到的正极板切断成给定的形状。
图3是用上述的方法制作的正极板4的俯视图。如图3所示那样,正极板4具有在矩形状的正极芯体4a的两面形成有正极活性物质混合剂层4b的主体部。正极芯体4a从主体部的端边突出,该突出的正极芯体4a构成正极凸片40。另外,正极凸片40可以如图3所示那样是正极芯体4a的一部分,也可以将其他构件连接到正极芯体4a来作为正极凸片40。另外,优选,在正极凸片40中与正极活性物质混合剂层4b相邻的部分,设置具有比正极活性物质混合剂层4b的电阻大的电阻的正极保护层4d。
[负极板的制作]
制作包含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石墨、作为粘合剂的苯乙烯丁二烯橡胶(SBR)、作为增粘剂的羧甲基纤维素(CMC)以及水的负极浆料。将该负极浆料涂布在作为负极芯体的厚度8μm的矩形状的铜箔的两面。然后,通过使其干燥来去除负极浆料中的水,在负芯体上形成负极活性物质混合剂层。之后,进行压缩处理,使负极活性物质混合剂层成为给定厚度。将如此得到的负极板切断成给定的形状。
图4是用上述的方法制作的负极板5的俯视图。如图4所示那样,负极板5具有在矩形状的负极芯体5a的两面形成有负极活性物质混合剂层5b的主体部。负极芯体5a从主体部的端边突出,该突出的负极芯体5a构成负极凸片50。另外,负极凸片50可以如图4所示那样是负极芯体5a的一部分,也可以将其他构件连接到负极芯体5a来作为负极凸片50。
[电极体要素的制作]
用上述的方法制作50片正极板4以及51片负极板5,将它们隔着聚烯烃制的方形状的隔板层叠,制作层叠型的电极体要素(3a、3b)。如图5所示那样,层叠型的电极体要素(3a、3b)被制作成在一个端部层叠各正极板4的正极凸片40并层叠各负极板5的负极凸片50。能在电极体要素(3a、3b)的两外表面配置隔板,用带子等固定成将各极板以及隔板层叠的状态。或者,也可以在隔板设置粘接层,将隔板和正极板4、隔板和负极板5分别粘接。
另外,优选,使隔板的俯视观察的大小与负极板5相同,或比负极板5大。也可以在2片隔板之间配置正极板4,在设为将隔板的周缘热熔敷的状态后,将正极板4和负极板5层叠。另外,还能在每次制作电极体要素(3a、3b)时,使用长条状的隔板,在使长条状的隔板成为曲折状的同时将正极板4以及负极板5层叠。另外,还能使用长条状的隔板,在卷绕长条状的隔板的同时将正极板4以及负极板5层叠。
[各部件向封口板的安装(正极侧)]
使用图2、图6~图8来说明正极端子7以及第1正极集电体6a等向封口板2的安装方法以及正极端子7的附近的结构。图6是组装前的正极端子7、外部侧绝缘构件11、封口板2、第1绝缘构件10、导电构件61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安装各部件后的封口板2的电池内表面侧的图。另外,在图7中未图示正极凸片40以及负极凸片50。图8A是沿着图7中的VIIIA-VIIIA线的正极端子7附近的截面图。图8B是沿着图7中的VIIIB-VIIIB线的正极端子7附近的截面图。图8C是沿着图7中的VIIIC-VIIIC线的正极端子7附近的截面图。
在封口板2中,在正极端子安装孔2a的附近的电池外表面侧配置外部侧绝缘构件11,在正极端子安装孔2a的附近的电池内表面侧配置第1绝缘构件10以及导电构件61。接下来,将正极端子7中设置于凸边部7a的一侧的插入部7b分别插入到外部侧绝缘构件11的第1端子插入孔11a、封口板2的正极端子安装孔2a、第1绝缘构件10的第2端子插入孔10d以及导电构件61的第3端子插入孔61c。然后,将插入部7b的前端铆接在导电构件61上。由此,将正极端子7、外部侧绝缘构件11、封口板2、第1绝缘构件10以及导电构件61固定。另外,通过将正极端子7的插入部7b铆接,从而在插入部7b的前端侧形成具有比导电构件61的第3端子插入孔61c的内径大的外径的扩径部。优选,将正极端子7的插入部7b中被铆接的部分和导电构件61通过激光焊接等焊接。另外,第1绝缘构件10以及外部侧绝缘构件11分别优选是树脂制。
另外,如图6以及图8所示那样,第1绝缘构件10具有配置成与封口板2对置的第1绝缘构件主体部10a。在第1绝缘构件主体部10a的封口板2的长边方向上的两端部设置一对第1侧壁10b。在第1绝缘构件主体部10a的封口板2的短边方向上的两端部设置一对第2侧壁10c。在第1绝缘构件主体部10a设置第2端子插入孔10d。在第2侧壁10c的外表面侧设置第1连接部10e。第1连接部10e优选在封口板2的长边方向上设置于第2侧壁10c的中央部。另外,在第2侧壁10c的外表面侧设置第2连接部10f。第2连接部10f优选在封口板2的长边方向上设置于第2侧壁10c的端部。
在第1绝缘构件主体部10a的封口板2侧的面设置第1槽部10x,在第1绝缘构件主体部10a的导电构件61侧的面设置第2槽部10y。第2槽部10y位于比第1槽部10x更靠外周侧的位置。在第1绝缘构件主体部10a的封口板2侧的面,在4角设置凹部10g。
如图6以及图8所示那样,导电构件61具有:配置成与第1绝缘构件主体部10a对置的导电构件基体部61a;和从导电构件基体部61a的缘部向电极体3延伸的管状部61b。另外,管状部61b的与封口板2平行的截面形状可以是圆形,也可以是方形。在管状部61b的电极体3侧的端部设置凸缘部61d。在管状部61b的电极体3侧的端部设置导电构件开口部61f。在导电构件基体部61a的与第1绝缘构件10对置的面设置按压突起61e。按压突起61e将第1绝缘构件10按压在封口板2侧。另外,按压突起61e优选形成于第3端子插入孔61c的缘部或其附近。
接下来,将变形板62配置成堵塞导电构件61的导电构件开口部61f,将变形板62的周缘通过激光焊接等焊接在导电构件61。由此,导电构件61的导电构件开口部61f被变形板62密闭。另外,导电构件61以及变形板62分别优选是金属制,更优选是铝或铝合金。
图9是变形板62的立体图。另外,图9中上方是电极体3侧,下方是封口板2侧。如图9所示那样,在变形板62的中央部设置向电极体3侧突出的阶梯突起62a。该阶梯突起62a包含第1突出部62a1、和外径比第1突出部62a1小且从第1突出部62a1向电极体3侧突出的第2突出部62a2。变形板62在外周缘具有向电极体3侧突出的环状肋62b。在变形板62的电极体3侧的面设置环状的环状薄壁部62c。另外,变形板62只要是能将导电构件61的导电构件开口部61f密封的形状即可。
接下来,使用图10来说明第2绝缘构件63和第1正极集电体6a的固定方法。另外,在图10中,方形二次电池20中配置于电极体3侧的面位于上方,配置于封口板2侧的面位于下方。
如图10A所示那样,第1正极集电体6a具有连接用孔6c。该连接用孔6c的缘部焊接连接在变形板62。在第1正极集电体6a,在连接用孔6c的周围设置4个固定用孔6d。另外,固定用孔6d也可以是一个,但优选设置2个以上。在第1正极集电体6a,在连接用孔6c的周围设置防止偏离用孔6e。防止偏离用孔6e可以是一个,但优选至少设置2个。防止偏离用孔6e优选配置于固定用孔6d与固定用孔6d之间。另外,固定用孔6d优选具有小径部6d1和内径比小径部6d1大的大径部6d2。大径部6d2优选配置得比小径部6d1更靠电极体3侧。
如图8以及图10A所示那样,第2绝缘构件63具有:配置成与变形板62对置的绝缘构件第1区域63x;配置成与封口板2对置的绝缘构件第2区域63y;和将绝缘构件第1区域63x和绝缘构件第2区域63y相连的绝缘构件第3区域63z。在绝缘构件第1区域63x的中央设置绝缘构件第1开口63a。在绝缘构件第1区域63x,在封口板2的长边方向上的端部设置第3壁部63b。在第3壁部63b设置第3连接部63d。另外,在绝缘构件第1区域63x,在封口板2的短边方向上的两端部设置第4壁部63c。在第4壁部63c设置第4连接部63e。另外,在绝缘构件第1区域63x,在电极体3侧的面设置4个固定用突起63f。另外,设置2个防止偏离用突起63g。在绝缘构件第1区域63x中的封口板2侧的面设置4个爪部63h。绝缘构件第2区域63y配置于比绝缘构件第1区域63x更靠近封口板2的位置。在绝缘构件第2区域63y,在与设置于封口板2的电解液注液孔15对置的位置设置绝缘构件第2开口63i。在绝缘构件第2开口63i的缘部设置向电极体3侧延伸的绝缘构件环状肋63k。
如图10B所示那样,在第2绝缘构件63上配置第1正极集电体6a,使得第2绝缘构件63的固定用突起63f配置于第1正极集电体6a的固定用孔6d内,第2绝缘构件63的防止偏离用突起63g配置于第1正极集电体6a的防止偏离用孔6e内。然后,通过热铆接等使第2绝缘构件63的固定用突起63f的前端部变形。由此,如图8C以及图10C所示那样,在第2绝缘构件63的固定用突起63f的前端部形成扩径部63f1,将第2绝缘构件63和第1正极集电体6a固定。
另外,优选如图8C所示那样,将形成于第2绝缘构件63的固定用突起63f的前端部的扩径部63f1配置于固定用孔6d的大径部6d2内。
第2绝缘构件63的防止偏离用突起63g并未如固定用突起63f那样被热铆接。
另外,优选固定用突起63f的外径大于防止偏离用突起63g的外径。另外,优选第1正极集电体6a的固定用孔6d的小径部6d1的内径比第1正极集电体6a的防止偏离用孔6e的内径大。
接下来,如图8A~图8C所示那样,将固定有第1正极集电体6a的第2绝缘构件63与第1绝缘构件10和导电构件61连接。
如图8B所示那样,第2绝缘构件63的第4连接部63e与第1绝缘构件10的第1连接部10e连接。另外,如图8C所示那样,第2绝缘构件63的爪部63h与导电构件61的凸缘部61d连接。由此,第2绝缘构件63分别与第1绝缘构件10以及导电构件61连接。另外,第2绝缘构件63不一定非要与第1绝缘构件10以及导电构件61这两者连接。其中,优选第2绝缘构件63与第1绝缘构件10以及导电构件61中的至少一者连接。由此,即使在对方形二次电池20施加强的冲击或振动的情况下,也能抑制对第1正极集电体6a的脆弱部施加负荷。因而,能抑制第1正极集电体6a的脆弱部的损伤或破损。
变形板62与第1正极集电体6a焊接连接。图11是图8A中的变形板62和第1正极集电体6a的连接部附近的放大图。如图11所示那样,变形板62的第2突出部62a2配置于第1正极集电体6a的连接用孔6c内。并且,变形板62的第2突出部62a2和第1正极集电体6a的连接用孔6c的缘部通过激光焊接等焊接连接。另外,变形板62和第1正极集电体6a的连接部形成在与第2绝缘构件63的绝缘构件第1开口63a对应的位置。
另外,在第1正极集电体6a中,在连接用孔6c的周围设置薄壁部6f。在薄壁部6f设置环状的槽口6g来包围连接用孔6c。在连接用孔6c的缘部形成环状的连接肋6h。该连接肋6h与变形板62焊接连接。另外,第1正极集电体6a和变形板62可以在连接用孔6c的整周以环状焊接连接,也可以不是环状而存在一部分未焊接的部分。另外,第1正极集电体6a和变形板62可以在连接用孔6c的缘部在分离的多处焊接。
在此,说明电流阻断机构60的工作。通过电池壳体100内的压力上升,变形板62的中央部以向封口板2侧移动的方式发生变形。并且,在电池壳体100内的压力成为给定值以上时,伴随着变形板62的变形,设置于第1正极集电体6a的薄壁部6f的槽口6g破裂。由此,从正极板4向正极端子7的导电路径被切断。如此,电流阻断机构60包含第1正极集电体6a、变形板62以及导电构件61。在方形二次电池20成为过充电状态而电池壳体100内的压力上升时,电流阻断机构60工作,将从正极板4向正极端子7的导电路径切断,由此来防止进一步的过充电的进展。另外,电流阻断机构60工作的工作压能适当决定。
在进行变形板62与第1正极集电体6a的焊接连接前,通过形成于正极端子7的端子贯通孔7c将气体送入到导电构件61的内部侧,由此可在导电构件61和变形板62进行焊接部的泄漏检查。端子贯通孔7c被端子密封构件7x密封。另外,端子密封构件7x优选由金属构件7y和橡胶构件7z构成。
图12是安装有第1绝缘构件10、导电构件61、变形板62、第2绝缘构件63以及第1正极集电体6a的封口板2的立体图。如图12所示那样,在第2绝缘构件63,在封口板2的长边方向的端部设置第3连接部63d。在第1绝缘构件10,在封口板2的短边方向的两端设置第2连接部10f。
[各部件向封口板的安装(负极侧)]
使用图2以及图13来说明负极端子9以及第1负极集电体8a向封口板2的安装方法。在设置于封口板2的负极端子安装孔2b的附近的电池外表面侧配置外部侧绝缘构件13,在负极端子安装孔2b的附近的电池内表面侧配置内部侧绝缘构件12以及第1负极集电体8a。接下来,将负极端子9分别插入到外部侧绝缘构件13的贯通孔、封口板2的负极端子安装孔2b、内部侧绝缘构件12的贯通孔以及第1负极集电体8a的贯通孔。然后,将负极端子9的前端铆接在第1负极集电体8a上。由此,将外部侧绝缘构件13、封口板2、内部侧绝缘构件12以及第1负极集电体8a固定。另外,负极端子9中被铆接的部分和第1负极集电体8a优选通过激光焊接等焊接连接。另外,内部侧绝缘构件12以及外部侧绝缘构件13分别优选是树脂制。
[集电体与凸片的连接]
图14是表示正极凸片40向第2正极集电体6b的连接方法、负极凸片50向第2负极集电体8b的连接方法的图。用上述的方法制作2个电极体要素,分别设为第1电极体要素3a、第2电极体要素3b。另外,第1电极体要素3a和第2电极体要素3b可以是完全相同的结构,也可以是不同的结构。在此,第1电极体要素3a的多片正极凸片40构成第1正极凸片群40a。第1电极体要素3a的多片负极凸片50构成第1负极凸片群50a。第2电极体要素3b的多片正极凸片40构成第2正极凸片群40b。第2电极体要素3b的多片负极凸片50构成第2负极凸片群50b。
在第1电极体要素3a与第2电极体要素3b之间配置第2正极集电体6b和第2负极集电体8b。并且,将从第1电极体要素3a突出的由层叠的多片正极凸片40构成的第1正极凸片群40a配置于第2正极集电体6b上,将从第1电极体要素3a突出的由层叠的多片负极凸片50构成的第1负极凸片群50a配置于第2负极集电体8b上。另外,将从第2电极体要素3b突出的由层叠的多片正极凸片40构成的第2正极凸片群40b配置于第2正极集电体6b上,将从第2电极体要素3b突出的由层叠的多片负极凸片50构成的第2负极凸片群50b配置于第2负极集电体8b上。第1正极凸片群40a以及第2正极凸片群40b分别焊接连接在第2正极集电体6b,并形成焊接连接部90。第1负极凸片群50a以及第2负极凸片群50b分别焊接连接在第2负极集电体8b,并形成焊接连接部90。焊接连接能如下那样进行。
从上下通过焊接夹具将层叠的凸片(第1正极凸片群40a、第2正极凸片群40b、第1负极凸片群50a、第2负极凸片群50b)和集电体(第2正极集电体6b、第2负极集电体8b)夹入来进行焊接。在此,焊接方法优选超声波焊接或电阻焊接。另外,一对焊接夹具在电阻焊接的情况下是一对电阻焊接用电极,在超声波焊接的情况下是焊头以及砧座。另外,凸片(第1正极凸片群40a、第2正极凸片群40b、第1负极凸片群50a、第2负极凸片群50b)和集电体(第2正极集电体6b、第2负极集电体8b)的连接还能以激光焊接来连接。
如图14所示那样,第2正极集电体6b具有集电体第1区域6b1和集电体第2区域6b2。在集电体第1区域6b1连接正极凸片40。在集电体第1区域6b1设置集电体第2开口6z。集电体第1区域6b1和集电体第2区域6b2通过集电体第3区域6b3相连。在将第2正极集电体6b与第1正极集电体6a连接后,将集电体第2开口6z配置在与设置于封口板2的电解液注液孔15对应的位置。在集电体第2区域6b2设置集电体第1开口6y。并且,在集电体第1开口6y的周围设置集电体第1凹部6m。另外,在封口板2的短边方向上,在集电体第1开口6y的两侧设置目标孔6k。
如图14所示那样,第2负极集电体8b具有集电体第1区域8b1和集电体第2区域8b2。在集电体第1区域8b1连接负极凸片50。在集电体第2区域8b2设置集电体第1开口8y。并且,在集电体第1开口8y的周围设置集电体第1凹部8f。另外,在封口板2的短边方向上,在集电体第1开口8y的两侧设置目标孔8e。
[第1正极集电体与第2正极集电体的连接]
如图2、图7、图8等所示那样,使第1正极集电体6a的集电体突起6x位于第2正极集电体6b的集电体第1开口6y内地将第2正极集电体6b配置于第2绝缘构件63上。并且,将第1正极集电体6a的集电体突起6x和第2正极集电体6b的集电体第1开口6y的缘部通过激光等能量射线的照射进行焊接。由此,将第1正极集电体6a和第2正极集电体6b连接。另外,优选在集电体第1凹部6m将第1正极集电体6a和第2正极集电体6b焊接连接。
如图2以及图8所示那样,在与封口板2垂直的方向上,封口板2与集电体第1区域6b1的距离小于封口板2与集电体第2区域6b2的距离。若是这样的结构,就能更加减小集电部所占的空间,成为体积能量密度更高的方形二次电池。
在将第1正极集电体6a和第2正极集电体6b通过激光等能量射线的照射进行焊接时,优选将目标孔6k作为图像补正用的目标。
如图8A所示那样,在第1正极集电体6a的与第2绝缘构件63对置的面且在集电体突起6x的背侧形成集电体第2凹部6w。由此,由于易于在第1正极集电体6a与第2正极集电体6b之间形成更大的焊接连接部,因而优选。另外,通过形成集电体第2凹部6w,在将第1正极集电体6a和第2正极集电体6b焊接连接时,能防止第2绝缘构件63因焊接时的热而发生损伤。
[第1负极集电体与第2负极集电体的连接]
如图13所示那样,第2负极集电体8b具有集电体第1区域8b1和集电体第2区域8b2。在集电体第1区域8b1连接负极凸片50。在集电体第2区域8b2设置集电体第1开口8y。将集电体第1区域8b1和集电体第2区域8b2通过集电体第3区域8b3相连。
如图13所示那样,使第1负极集电体8a的集电体突起8x位于第2负极集电体8b的集电体第1开口8y内地将第2负极集电体8b配置于内部侧绝缘构件12上。并且,将第1负极集电体8a的集电体突起8x和第2负极集电体8b的集电体第1开口8y的缘部通过激光等能量射线的照射进行焊接。由此,将第1负极集电体8a和第2负极集电体8b连接。优选在集电体第1凹部8f,将第1负极集电体8a和第2负极集电体8b焊接连接。在第2负极集电体8b,与第2正极集电体6b同样地设置目标孔8e。在与封口板2垂直的方向上,封口板2与集电体第1区域8b1之间的距离小于封口板2与集电体第2区域8b2之间的距离。另外,能不使用第1负极集电体8a地将第2负极集电体8b与负极端子9连接。
如图13所示那样,在第1负极集电体8a的与内部侧绝缘构件12对置的面且在集电体突起8x的背侧形成集电体第2凹部8w。由此,由于易于在第1负极集电体8a与第2负极集电体8b之间形成更大的焊接连接部,因而优选。另外,通过形成集电体第2凹部8w,在将第1负极集电体8a和第2负极集电体8b焊接连接时,能防止内部侧绝缘构件12因焊接时的热而发生损伤。
另外,集电体突起6x以及集电体突起8x分别优选俯视观察的形状是非正圆,优选是方形状、椭圆状或跑道形状。
[外罩部的安装]
图15是安装有各部件的封口板2和外罩部80的立体图。另外,在图15中未图示正极凸片40。外罩部80具有:配置成与第1正极集电体6a对置的外罩部主体80a;和从外罩部主体80a的封口板2的短边方向上的两端部向封口板2延伸的一对臂部80b。外罩部80具有从外罩部主体80a的封口板2的长边方向上的端部向封口板2延伸的外罩壁部80e。在臂部80b的内侧的面设置连接突起80c。在外罩部主体80a,在臂部80b的根部附近设置根部开口80d。在外罩壁部80e设置壁部开口80f。
如图16A以及图16B所示那样,将外罩部80向第1绝缘构件10以及第2绝缘构件63连接,使得外罩部80的外罩部主体80a与第1正极集电体6a对置。外罩部80的一对臂部80b分别通过连接突起80c与第1绝缘构件10的第2连接部10f连接。外罩部80的外罩壁部80e与第2绝缘构件63的第3连接部63d连接。
如图17A所示那样,第3连接部63d是设置于第3壁部63b的突起,通过第3连接部63d与外罩壁部80e的壁部开口80f相嵌合来将第1绝缘构件10和外罩部80连接。如图17B所示那样,在第1绝缘构件10的第2连接部10f钩挂设置于外罩部80的臂部80b的连接突起80c地进行连接。
另外,外罩部80优选是树脂制。另外,外罩部80优选由绝缘构件构成。
如图17A以及图17B所示那样,优选在第1正极集电体6a与外罩部80的外罩部主体80a的上表面之间形成间隙。通过这样的结构,由于气体平稳地流入到变形板62的下表面,因此在电池壳体100内的压力成为给定值以上时,变形板62会更平稳地变形。但是,上述的间隙不是必须的结构。
如图17B所示那样,优选在外罩部80的外罩部主体80a设置根部开口80d。由此,由于气体平稳地流入到变形板62的下表面,因此在电池壳体100内的压力成为给定值以上时,变形板62会更平稳地变形。但是,根部开口80d不是必须的结构。
[电极体制作]
使第1正极凸片群40a、第2正极凸片群40b、第1负极凸片群50a以及第2负极凸片群50b弯曲,以使得图14中的第1电极体要素3a的上表面和第2电极体要素3b的上表面直接或隔着其他构件相接。由此,将第1电极体要素3a和第2电极体要素3b集中作为一个电极体3。另外,优选将第1电极体要素3a和第2电极体要素3b通过带子等集中成一者。或者,优选将第1电极体要素3a和第2电极体要素3b配置于成形为箱状或袋状的绝缘片14内来集中成一者。
[方形二次电池的组装]
将安装于封口板2的电极体3用绝缘片14覆盖,插入到方形包装体1。另外,绝缘片14优选将平板上的片弯曲成形为箱状或袋状而成。并且,将封口板2和方形包装体1通过激光焊接等接合,将方形包装体1的开口封口。之后,将含有电解质溶媒以及电解质盐的非水电解液从设置于封口板2的电解液注液孔15注入到电池壳体100内。然后,将电解液注液孔15用密封栓16密封。由此,制作方形二次电池20。
[关于方形二次电池20]
如图8、图17以及图18所示那样,在导电构件61中与第1绝缘构件10对置的部分设置向第1绝缘构件10突出的按压突起61e。由此,按压突起61e将第1绝缘构件10相对于封口板2更强地按压。因此,能抑制存在于电极体3的周围的气体通过封口板2与第1绝缘构件10之间或第1绝缘构件10与导电构件61之间而移动到导电构件61和正极端子7的连接部附近。因而,能抑制气体通过导电构件61与正极端子7之间而移动到由导电构件61和变形板62形成的空间内。因此,在方形二次电池20出现异常而方形包装体1内的压力上升时,能更稳定地使电流阻断机构60工作。因而,成为可靠性更高的方形二次电池20。
另外,按压突起61e在导电构件61的导电构件基体部61a形成于封口板2侧的面。优选在从与封口板2垂直的方向来观察导电构件61以及正极端子7时,按压突起61e和正极端子7的插入部7b中被铆接的部分7d(被扩径的部分)成为重叠的位置。另外,按压突起61e优选形成于导电构件61的第3端子插入孔61c的缘部。但是,按压突起61e也可以形成于从导电构件61的第3端子插入孔61c的缘部离开的部分。另外,按压突起61e优选俯视观察的形状是环状。但是,按压突起61e不一定非要俯视观察的形状是环状,还能设为将环状的一部分去除的形状。例如,能使按压突起61e的长度相对于设为环状的情况下的长度成为7成以上的长度。另外,通过将按压突起61e设置于导电构件61,能容易地形成所期望的形状的按压突起61e,因而优选。
在被按压突起61e按压的第1绝缘构件10变形成向水平方向(与封口板2平行的方向。图18中左方向)脱逃的情况下,第1绝缘构件10有可能会在形变封口板2与第1绝缘构件10之间或第1绝缘构件10与导电构件61之间出现间隙。这样的课题能通过在第1绝缘构件10中配置于封口板2与导电构件61之间的部分且在第1绝缘构件10的第2端子插入孔10d的径向上比按压突起61e更靠外侧设置槽部来消除。例如优选在第1绝缘构件10,在与封口板2对置的面设置第1槽部10x。另外,优选除了第1槽部10x以外,或取代第1槽部10x,在第1绝缘构件10,在与导电构件61对置的面设置第2槽部10y。另外,也可以在第1绝缘构件10仅设置第1槽部10x和第2槽部10y中的任意一者。另外,还能在第1绝缘构件10,在与封口板2对置的面设置第2槽部10y,在与导电构件61对置的面设置第1槽部10x。另外,第1槽部10x以及第2槽部10y不是必须的结构。
另外,第1槽部10x优选俯视观察的形状为环状。第2槽部10y优选俯视观察的形状为环状。但是,第1槽部10x以及第2槽部10y不一定非要俯视观察的形状为环状,还能设为将环状的一部分去除的形状。例如,相对于设为环状的情况下的长度,第1槽部10x或第2槽部10y的长度能设为7成以上的长度。
在第1绝缘构件10的两面设置槽部的情况下,优选在第1绝缘构件10的第2端子插入孔10d的径向上,将一个槽部设置得比另一个槽部更靠外侧。即,在第1绝缘构件10的两面设置槽部的情况下,优选从第1绝缘构件10的第2端子插入孔10d到一个槽部的距离大于从第1绝缘构件10的第2端子插入孔10d到另一个槽部的距离。
另外,在第1绝缘构件10的第2端子插入孔10d的径向上,一个槽部的中央与另一个槽部的中央之间的距离(图18中的距离D)优选为0.5mm~10mm,更优选为0.5mm~5mm。
例如,在第1绝缘构件10中,在第1绝缘构件10的第2端子插入孔10d的径向上,第2槽部10y位于比第1槽部10x更靠外侧的位置。如图18所示那样,第1槽部10x的宽度方向的中央与第2槽部10y的宽度方向的中央之间的距离D优选为0.5mm~10mm,更优选为0.5mm~5mm。另外,第1槽部10x和第2槽部10y的宽度(图18中左右方向的宽度)优选为0.5mm~2mm。
优选在俯视观察第1绝缘构件10时,第1槽部10x的一部分和第2槽部10y的一部分重叠。其中,优选在俯视观察第1绝缘构件10时,第1槽部10x和第2槽部10y不完全重叠。若是这样的结构,就能更有效地抑制第1绝缘构件10的挠曲。
另外,导电构件61的第3端子插入孔61c的径向上的按压突起61e的宽度优选设为5mm以下,更优选设为2mm。另外,导电构件61的第3端子插入孔61c的径向上的按压突起61e与第1槽部10x的距离优选设为0.5mm~5mm,更优选设为0.5mm~2mm,进一步优选设为0.5mm~1mm。
另外,在第1绝缘构件10比较柔软的情况下,例如在由全氟烷氧基烷烃(PFA)、聚四氟乙烯(PTFE)等构成的情况下,特别有效。
如图18所示那样,优选在导电构件61的第3端子插入孔61c的电极体3侧的端部设置锥形部61g。若是这样的结构,就难以在正极端子7与导电构件61之间产生间隙,能更有效地抑制气体穿过正极端子7与导电构件61之间。
另外,导电构件61优选是铝或铝合金制。正极端子7优选是铝或铝合金制。
如图10所示那样,通过将第2绝缘构件63的固定用突起63f插入到第1正极集电体6a的固定用孔6d,并将固定用突起63f的前端扩径而形成扩径部63f1,从而将第2绝缘构件63和第1正极集电体6a固定。若是这样的结构,就能在对方形二次电池20施加强的冲击或振动时,抑制对设置于第1正极集电体6a的薄壁部6f、槽口6g等脆弱部施加负荷。特别优选第2绝缘构件63与第1绝缘构件10以及导电构件61中的至少一者连接。
在第2绝缘构件63为树脂制的情况下,在将第2绝缘构件63的固定用突起63f插入到第1正极集电体6a的固定用孔6d后,在对固定用突起63f的前端进行扩径时,有可能因固定用突起63f的形变或缩退而在固定用突起63f的侧面与固定用孔6d的内表面之间产生间隙。并且,若这样的间隙存在,则在对方形二次电池20施加强的冲击或振动时等,有可能会在与封口板2平行的方向上,第1正极集电体6a相对于第2绝缘构件63发生偏离。另外,在将固定用突起63f的前端加热的状态下进行扩径的情况下,固定用突起63f中配置于固定用孔6d内的部分易于因热而缩退,产生上述的间隙。
在方形二次电池20中,第2绝缘构件63具有防止偏离用突起63g,该防止偏离用突起63g配置于第1正极集电体6a的防止偏离用孔6e内。并且,防止偏离用突起63g并未如固定用突起63f那样被扩径。因此,即使在固定用突起63f与固定用孔6d之间产生间隙,也能通过防止偏离用突起63g与防止偏离用孔6e相嵌合来有效地抑制第1正极集电体6a相对于第2绝缘构件63发生偏离。
另外,固定用突起63f优选在变形板62和第1正极集电体6a的连接部的周围形成多个,特别优选设置4处以上。另外,防止偏离用突起63g优选形成于变形板62和第1正极集电体6a的连接部的两侧。另外,防止偏离用突起63g优选形成于固定用突起63f与固定用突起63f之间。
另外,优选固定用突起63f的直径比防止偏离用突起63g的直径大。
在形成2处防止偏离用孔6e的情况下,能使一者的内径比另一者的内径大。另外,在形成2处防止偏离用突起63g的情况下,能使一者的外径比另一者的外径大。
另外,防止偏离用突起63g的外径相对于防止偏离用孔6e的内径的比例优选为0.95~1。另外,防止偏离用孔6e的内径与防止偏离用突起63g的外径之差优选为0.1mm以下。
另外,在设置多个防止偏离用孔6e与防止偏离用突起63g的嵌合部的情况下,能将一个嵌合部中的防止偏离用孔6e的内径与防止偏离用突起63g的外径之差、和其他嵌合部中的防止偏离用孔6e的内径与防止偏离用突起63g的外径之差设为不同的值。
防止偏离用孔6e不是设置于第1正极集电体6a的缘部的缺口,优选防止偏离用孔6e的缘部成为环状。即,优选第1正极集电体6a遍及防止偏离用突起63g的侧面的整周而存在。由此,能更有效地抑制偏离。
优选在封口板2的短边方向上,在变形板62和第1正极集电体6a的连接部的两侧设置防止偏离用孔6e。并且,优选在两个防止偏离用孔6e之间配置变形板62和第1正极集电体6a的连接部,在将两个防止偏离用孔6e连起来的直线上配置变形板62和第1正极集电体6a的连接部。由此,能更确实地抑制对变形板62和第1正极集电体6a的连接部、薄壁部6f、槽口6g施加负荷。
固定用突起63f优选在前端被扩径前的状态下在前端部具有凹部。若是这样的形态,就能在抑制对固定用突起63f的根部侧施加负荷的同时对固定用突起63f的前端进行扩径。
如图16以及图17所示那样,在第1正极集电体6a与电极体3之间配置外罩部80。通过具有这样的结构,即使在对方形二次电池20施加强的冲击或振动而电极体3向封口板2侧移动的情况下,也能防止电极体3与第1正极集电体6a接触而第1正极集电体6a的薄壁部6f、槽口6g等脆弱部、变形板62和第1正极集电体6a的连接部等发生损伤、破损。因而,可得到可靠性更高的二次电池。另外,外罩部80优选是树脂制。另外,外罩部80优选是电绝缘性。
外罩部80优选是与第1绝缘构件10以及第2绝缘构件63不同的部件。例如,若外罩部80与第1绝缘构件10以及第2绝缘构件63是不同的部件,就成为更简单组装的二次电池。另外,通过将外罩部80和第2绝缘构件63设为不同的部件,能成为在第2绝缘构件63在第1正极集电体6a侧的面设置突起并通过该突起将第2绝缘构件63和第1正极集电体6a更牢固地连接的结构。
优选在第1正极集电体6a与外罩部80的外罩部主体80a之间设置间隙。另外,第1正极集电体6a的电极体侧的面与外罩部主体80a的封口板侧的面之间的距离优选为0.1mm~5mm,更优选为0.5~2mm。
另外,优选外罩部80中从外罩部主体80a向封口板2侧延伸的部分与第1绝缘构件10以及第2绝缘构件63中的至少一者连接,并在第1正极集电体6a与外罩部主体80a之间形成间隙。若是这样的结构,则即使电极体3向封口板2侧移动而电极体3与外罩部80接触,也由于外罩部80能吸收某种程度的冲击,因此能防止电极体3发生损伤。
外罩部80优选连接第1绝缘构件10以及第2绝缘构件63中的至少一者。另外,外罩部80更优选分别与第1绝缘构件10以及第2绝缘构件63连接。例如,优选外罩部80具有外罩部主体80a和从外罩部主体80a向封口板2延伸的一对臂部80b,该臂部80b与第1绝缘构件10连接。另外,优选在外罩部主体80a设置外罩壁部80e,将该外罩壁部80e与第2绝缘构件63连接。
优选在外罩部主体80a设置贯通孔。若是这样的结构,则气体就平稳地流向变形板62的下侧。优选在外罩部主体80a在臂部80b的根部设置根部开口80d作为贯通孔。
在正极集电构件包含第1正极集电体6a和第2正极集电体6b的情况下,优选在第1正极集电体6a和第2正极集电体6b的连接部与电极体3之间配置外罩部80。若是这样的结构,则即使在对方形二次电池20施加强的振动或冲击而电极体3向封口板2侧活动的情况下,也能防止电极体3与第1正极集电体6a和第2正极集电体6b的连接部接触而第1正极集电体6a和第2正极集电体6b的连接部发生损伤、破损。另外,优选在外罩部主体80a的与第1正极集电体6a对置的面中,与第1正极集电体6a和第2正极集电体6b的连接部对置的部分比与变形板62和第1正极集电体6a的连接部对置的部分更凹陷。
另外,优选在将连接有正极凸片40的第2正极集电体6b连接到与变形板62连接的第1正极集电体6a后,将外罩部80与第1绝缘构件10以及第2绝缘构件63中的至少一者连接。
如图8以及图9所示那样,变形板62在其外周缘具有向电极体3侧(图9中上方)突出的环状肋62b。并且,将环状肋62b嵌合在导电构件61的管状部61b的电极体3侧的端部,并焊接连接在导电构件61。另外,在变形板62,在比环状肋62b更靠中央的一侧设置环状薄壁部62c。根据这样的结构,即使在加大变形板62的厚度的情况下,在方形包装体1内的压力成为给定值以上时,变形板62也会更平稳地变形,因而优选。另外,能通过加大变形板62的厚度来加大变形板62的热容量。因此,即使在设置于第1正极集电体6a的薄壁部6f、槽口6g等脆弱部中发热的情况下,也能防止该热传递到变形板62侧而使设置于第1正极集电体6a的薄壁部6f、槽口6g等脆弱部熔断。另外,优选在第1正极集电体6a的连接用孔6c的缘部设置环状的连接肋6h。由此,由于能加大设置于第1正极集电体6a的薄壁部6f、槽口6g等脆弱部的附近的热容量,因此能更有效地防止设置于第1正极集电体6a的薄壁部6f、槽口6g等脆弱部熔断。
另外,变形板62优选是从外周缘向中央部相对于封口板2进行倾斜那样的形状。环状薄壁部62c优选通过在变形板62的电极体3侧的面设置凹部来形成。若是这样的形态,则变形板62就会更平稳地变形。另外,俯视观察下的环状薄壁部62c的宽度优选为1mm~3mm,更优选为1.5mm~2mm。
另外,在气体排出阀17破裂而电池壳体100内的气体被排出到电池壳体100外后,变形板62也不会破裂,导电构件61的导电构件开口部61f也被变形板62密闭。
如图9以及图11所示那样,变形板62在中央部具有包含第1突出部62a1和第2突出部62a2的阶梯突起62a。并且,在设置于第1正极集电体6a的连接用孔6c嵌合第2突出部62a2。第1突出部62a1的外径大于连接用孔6c的内径,成为第1突出部62a1的电极体3侧的面与第1正极集电体6a的上表面6i相接的状态。若是这样的结构,则在对变形板62的第2突出部62a2和第1正极集电体6a的连接用孔6c的连接部照射激光等能量射线的情况下,能防止能量射线穿过第1突出部62a1与第1正极集电体6a的连接用孔6c的侧壁之间而在第1正极集电体6a的上表面侧发生能量射线的散射。由此,能确实地防止各部件因能量射线而发生损伤、破损。另外,优选在阶梯突起62a,在封口板2侧的面设置阶梯凹部。另外,优选阶梯凹部的底部62d位于比第1正极集电体6a的上表面6i更靠封口板2侧的位置。
另外,优选变形板62的俯视观察的形状为圆形,优选环状薄壁部62c设置得比从变形板62的中心起的变形板62的半径的2/3的部分更靠外侧。若是这样的结构,变形板就会更平稳地变形。
优选在变形板62的阶梯突起62a,在封口板2侧的面设置阶梯凹部。若是这样的结构,则变形板就会更平稳地变形。另外,阶梯凹部的内侧面更优选以凹部的直径随着往封口板2侧去而变大的方式进行倾斜。
另外,在变形板62的中央部设置阶梯突起62a的情况下,能不在变形板62设置环状肋62b以及环状薄壁部62c地在阶梯突起62a的封口板2侧的面设置阶梯凹部。在这样的情况下,与不在阶梯突起62a的封口板2侧的面设置阶梯凹部的情况相比,变形板62更易于变形。但是,更优选设置环状肋62b以及环状薄壁部62c。
《变形例1》
变形例1所涉及的方形二次电池除了外罩部的形状以外,具有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方形二次电池20同样的结构。如图19A以及图19B所示那样,变形例1所涉及的外罩部81具有:配置成与第1正极集电体6a对置的外罩部主体81a;和从外罩部主体81a的封口板2的短边方向上的两端部向封口板2延伸的一对臂部81b。具有从外罩部主体81a的封口板2的长边方向上的端部向封口板2延伸的外罩壁部81e。在臂部81b的内表面侧设置连接突起。该连接突起与第1绝缘构件10的第2连接部10f连接。
在外罩部主体81a,在臂部81b的根部附近设置根部开口81d。在外罩壁部81e设置壁部开口81f。在变形例1所涉及的方形二次电池的外罩部81,在外罩部主体81a设置外罩部开口81x。外罩部开口81x设置于与变形板62和第1正极集电体6a的连接部对置的位置。由此,电流阻断机构可更平稳地工作。
《变形例2》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方形二次电池20中例示了在导电构件61中与第1绝缘构件10对置的部分设置按压突起61e的示例。变形例2所涉及的方形二次电池取代在导电构件设置按压突起,而在封口板中与第1绝缘构件10对置的部分设置按压突起,除此以外具有与上述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方形二次电池20同样的结构。
图20是变形例2所涉及的二次电池的电流阻断机构附近的截面图。图20是与图8B对应的截面图。如图20所示那样,在封口板102中与第1绝缘构件10对置的部分设置按压突起102x。若是这样的结构,就会由按压突起102x更强地按压第1绝缘构件10,能抑制气体移动到导电构件161和正极端子7的连接部。因而,能抑制存在于电极体附近的气体泄漏到由导电构件161和变形板62形成的空间内。因而,能抑制电流阻断机构的工作延迟。另外,若在封口板102设置按压突起102x,就易于抑制第1绝缘构件10以第1绝缘构件10的外周部分向电极体3侧翘曲的方式进行变形。另外,按压突起102x优选俯视观察的形状为环状。
另外,优选在从与封口板102垂直的方向来观察封口板102和正极端子7时,按压突起102x和正极端子7的插入部7b中被铆接的部分7d(被扩径的部分)成为重叠的位置。
另外,在变形例2所涉及的方形二次电池中,不在导电构件161设置按压突起。但是,也能在导电构件161设置按压突起。
<其他>
伴随变形板的变形而破裂的破裂预定部优选设为设置于集电构件的脆弱部、集电构件和变形板的连接部、或设置于变形板的脆弱部。作为脆弱部,优选薄壁部、槽口等。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使用配置于封口板与导电构件之间的第1绝缘构件、和配置于变形板与构成正极集电构件的第1正极集电体之间的第2绝缘构件的示例。作为变形例,还能不使用第2绝缘构件,而将配置于封口板与导电构件之间的第1绝缘构件和正极集电构件固定。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正极端子和导电构件是不同的部件的示例。但是,还能将正极端子和导电构件设为一个部件。在该情况下,在构成正极端子以及导电构件的部件中,还能将成为正极端子的部分从电池内部侧插入到封口板的正极端子安装孔,在电池外部侧铆接成为正极端子的部分。
第1绝缘构件、第2绝缘构件、外罩部优选是树脂制。例如,能使用由聚丙烯、聚乙烯、全氟烷氧基烷烃(PFA)、聚四氟乙烯(PTFE)或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TFE)等构成的材质。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电极体3由两个电极体要素(3a、3b)构成的示例,但并不限定于此。电极体3可以是一个层叠型电极体。另外,电极体3也可以是将长条状的正极板和长条状的负极板隔着隔板卷绕而成的一个卷绕型电极体。另外,两个电极体要素(3a、3b)各自并不限定于层叠型电极体,也可以是将长条状的正极板和长条状的负极板隔着隔板卷绕而成的卷绕型电极体。
优选在电极体是具有多片正极板以及多片负极板的层叠型电极体的情况下,或在电极体为卷绕电极体且其卷绕轴配置得成为与封口板垂直的方向的情况下,在电极体中,正极板的端部、负极板的端部以及隔板的端部位于封口板侧。若是这样的结构,则在封口板设置电解液注液孔的情况下,电解液向电极体的注液性提升。在这样的情况下,优选与负极板中的负极活性物质混合剂层的封口板侧的端部相比,隔板的封口板侧的端部更向封口板2侧突出。另外,优选在电极体中,与正极板中的正极活性物质混合剂层的封口板侧的端部相比,隔板的封口板侧的端部更向封口板侧突出。另外,优选正极板和隔板通过粘接层粘接,负极板和隔板通过粘接层粘接。若是这样的结构,就能确实地防止正极活性物质混合剂层以及负极活性物质混合剂层与第2绝缘构件接触而正极活性物质层或负极活性物质层发生损伤。
附图标记说明
20 方形二次电池
1 方形包装体
2 封口板
2a 正极端子安装孔
2b 负极端子安装孔
100 电池壳体
3 电极体
3a 第1电极体要素
3b 第2电极体要素
4 正极板
4a 正极芯体
4b 正极活性物质混合剂层
4d 正极保护层
40 正极凸片
40a 第1正极凸片群
40b 第2正极凸片群
5 负极板
5a 负极芯体
5b 负极活性物质混合剂层
50 负极凸片
50a 第1负极凸片群
50b 第2负极凸片群
6 正极集电构件
6a 第1正极集电体
6c 连接用孔
6d 固定用孔
6d1 小径部
6d2 大径部
6e 防止偏离用孔
6f 薄壁部
6g 槽口
6h 连接肋
6i 上表面
6x 集电体突起
6w 集电体第2凹部
6b 第2正极集电体
6b1 集电体第1区域
6b2 集电体第2区域
6b3 集电体第3区域
6k 目标孔
6m 集电体第1凹部
6y 集电体第1开口
6z 集电体第2开口
7 正极端子
7a 凸边部
7b 插入部
7c 端子贯通孔
7d 被铆接的部分
7x 端子密封构件
7y 金属构件
7z 橡胶构件
8 负极集电构件
8a 第1负极集电体
8x 集电体突起
8w 集电体第2凹部
8b 第2负极集电体
8b1 集电体第1区域
8b2 集电体第2区域
8b3 集电体第3区域
8e 目标孔
8f 集电体第1凹部
8y 集电体第1开口
9 负极端子
10 第1绝缘构件
10a 第1绝缘构件主体部
10b 第1侧壁
10c 第2侧壁
10d 第2端子插入孔
10e 第1连接部
10f 第2连接部
10g 凹部
10x 第1槽部
10y 第2槽部
11 外部侧绝缘构件
11a 第1端子插入孔
12 内部侧绝缘构件
13 外部侧绝缘构件
14 绝缘片
15 电解液注液孔
16 密封栓
17 气体排出阀
60 电流阻断机构
61 导电构件
61a 导电构件基体部
61b 管状部
61c 第3端子插入孔
61d 凸缘部
61e 按压突起
61f 导电构件开口部
61g 锥形部
62 变形板
62a 阶梯突起
62a1 第1突出部
62a2 第2突出部
62b 环状肋
62c 环状薄壁部
62d 阶梯凹部的底部
63 第2绝缘构件
63x 绝缘构件第1区域
63a 绝缘构件第1开口
63b 第3壁部
63c 第4壁部
63d 第3连接部
63e 第4连接部
63f 固定用突起
63f1 扩径部
63g 防止偏离用突起
63h 爪部
63y 绝缘构件第2区域
63i 绝缘构件第2开口
63k 绝缘构件环状肋
63z 绝缘构件第3区域
80 外罩部
80a 外罩部主体
80b 臂部
80c 连接突起
80d 根部开口
80e 外罩壁部
80f 壁部开口
81 外罩部
81a 外罩部主体
81b 臂部
81d 根部开口
81e 外罩壁部
81f 壁部开口
81x 外罩部开口
90 焊接连接部
102 封口板
102x 按压突起
161 导电构件
Claims (7)
1.一种二次电池,具备:
电极体,包含正极板以及负极板;
包装体,具有开口且收容所述电极体;
封口板,将所述开口封口;
导电构件,在所述电极体侧具有开口部且配置于所述封口板的所述电极体侧;
变形板,将所述开口部密封且因所述包装体内的压力上升而变形;
集电构件,将所述正极板或所述负极板和所述变形板电连接;和
端子,经由所述集电构件、所述变形板以及所述导电构件与所述正极板或所述负极板电连接,
所述变形板在其外周缘具有向所述电极体突出的环状的环状肋,
所述变形板嵌合在所述导电构件的开口部,所述环状肋焊接在所述导电构件,
所述变形板在比所述环状肋更靠中央的一侧且在比从所述变形板的中心起的所述变形板的半径的2/3的部分更靠外侧具有环状的环状薄壁部,
通过所述变形板的变形而将所述正极板或所述负极板与所述端子之间的导电路径切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变形板的俯视观察的形状为圆形,
所述环状薄壁部设置得比从所述变形板的中心起的所述变形板的半径的2/3的部分更靠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变形板的径向上的所述环状薄壁部的宽度为0.5mm~3.0mm。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变形板在中央部具有向所述电极体突出的阶梯突起,
所述阶梯突起包含第1突出部和直径比所述第1突出部小且形成于所述第1突出部上的第2突出部,
所述集电构件具有连接用孔,
所述第2突出部配置于所述连接用孔内,
在所述集电构件的所述封口板侧的面,所述第1突出部与所述连接用孔的周围相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
在所述阶梯突起,在所述封口板侧的面形成阶梯凹部。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
在所述变形板,通过在所述电极体侧的面设置环状的槽部来形成所述环状薄壁部。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变形板具有以使得距所述封口板的距离从外周侧向中央侧变大的方式进行倾斜的区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011356 | 2017-01-25 | ||
JP2017-011356 | 2017-01-25 | ||
PCT/JP2018/001997 WO2018139453A1 (ja) | 2017-01-25 | 2018-01-23 | 二次電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249453A CN110249453A (zh) | 2019-09-17 |
CN110249453B true CN110249453B (zh) | 2022-05-24 |
Family
ID=629783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80007767.3A Active CN110249453B (zh) | 2017-01-25 | 2018-01-23 | 二次电池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367933B2 (zh) |
JP (1) | JP7160340B2 (zh) |
CN (1) | CN110249453B (zh) |
WO (1) | WO201813945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901590B2 (en) * | 2020-02-07 | 2024-02-13 |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 Battery and power consuming device having the same |
US20230060460A1 (en) * | 2020-02-28 | 2023-03-02 |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 Power storage device |
JP7245814B2 (ja) | 2020-12-21 | 2023-03-24 | プライムプラネットエナジー&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254402A (ja) * | 1994-03-15 | 1995-10-03 | Toshiba Battery Co Ltd | 密閉形電池 |
CN101145624A (zh) * | 2006-08-11 | 2008-03-19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
CN103999262A (zh) * | 2011-12-19 | 2014-08-20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电池 |
CN105580162A (zh) * | 2013-09-25 | 2016-05-11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二次电池 |
CN106030855A (zh) * | 2014-03-28 | 2016-10-12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圆筒形密闭电池及电池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144705A (ja) * | 1997-11-11 | 1999-05-28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防爆型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及びその破断圧力設定方法 |
JP5011664B2 (ja) * | 2005-07-11 | 2012-08-29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密閉型二次電池 |
JP2009140870A (ja) * | 2007-12-10 | 2009-06-25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密閉電池用端子及び密閉電池 |
US8748030B2 (en) | 2010-06-09 | 2014-06-10 | Samsung Sdi Co., Ltd. | Secondary battery |
WO2012176233A1 (ja) * | 2011-06-22 | 2012-12-27 | 株式会社 日立製作所 | 円筒型二次電池及び電池システム |
JP5888730B2 (ja) * | 2012-01-27 | 2016-03-22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角形二次電池 |
KR101698258B1 (ko) * | 2012-05-02 | 2017-01-19 | 도요타지도샤가부시키가이샤 | 밀폐형 이차 전지 |
JP5542192B2 (ja) * | 2012-12-11 | 2014-07-09 | 日新製鋼株式会社 | 電池ケース用の蓋体 |
WO2014097586A1 (ja) * | 2012-12-19 | 2014-06-26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円筒形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US9692038B2 (en) * | 2013-11-25 | 2017-06-27 | Tesla, Inc. | Cap for electrochemical cell |
US11011812B2 (en) | 2014-07-24 | 2021-05-18 | Vehicle Energy Japan Inc. | Secondary battery |
JP6423250B2 (ja) | 2014-11-14 | 2018-11-14 |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二次電池 |
JP6477334B2 (ja) * | 2015-07-30 | 2019-03-06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円筒形電池 |
KR102308663B1 (ko) * | 2015-08-27 | 2021-10-05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장치 및 표시패널 |
CN105845851B (zh) * | 2016-06-07 | 2018-07-17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动力电池顶盖及其动力电池 |
CN105895836B (zh) * | 2016-06-27 | 2019-04-05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动力电池顶盖及动力电池 |
CN106450137B (zh) * | 2016-11-15 | 2019-02-22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二次电池 |
-
2018
- 2018-01-23 US US16/479,770 patent/US11367933B2/en active Active
- 2018-01-23 WO PCT/JP2018/001997 patent/WO2018139453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8-01-23 JP JP2018564584A patent/JP7160340B2/ja active Active
- 2018-01-23 CN CN201880007767.3A patent/CN11024945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254402A (ja) * | 1994-03-15 | 1995-10-03 | Toshiba Battery Co Ltd | 密閉形電池 |
CN101145624A (zh) * | 2006-08-11 | 2008-03-19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
CN103999262A (zh) * | 2011-12-19 | 2014-08-20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电池 |
CN105580162A (zh) * | 2013-09-25 | 2016-05-11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二次电池 |
CN106030855A (zh) * | 2014-03-28 | 2016-10-12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圆筒形密闭电池及电池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WO2018139453A1 (ja) | 2019-11-14 |
US11367933B2 (en) | 2022-06-21 |
WO2018139453A1 (ja) | 2018-08-02 |
CN110249453A (zh) | 2019-09-17 |
JP7160340B2 (ja) | 2022-10-25 |
US20190363331A1 (en) | 2019-11-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326124B (zh) | 方形二次电池 | |
CN109891635B (zh) | 方形二次电池 | |
CN115663265A (zh) | 方形二次电池 | |
JP7167427B2 (ja) | 二次電池 | |
JP7355866B2 (ja) | 二次電池 | |
CN109768211B (zh) | 二次电池 | |
CN109844995B (zh) | 方形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 |
CN110249453B (zh) | 二次电池 | |
CN110431689B (zh) | 二次电池 | |
CN109792073B (zh) | 方形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 |
CN110214384B (zh) | 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