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655623A - 二次电池 - Google Patents

二次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655623A
CN105655623A CN201510830371.7A CN201510830371A CN105655623A CN 105655623 A CN105655623 A CN 105655623A CN 201510830371 A CN201510830371 A CN 201510830371A CN 105655623 A CN105655623 A CN 1056556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sitive
negative
connection section
terminal connection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83037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655623B (zh
Inventor
胁元亮
胁元亮一
奥谷英治
吉田真朗
吉田真一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o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6556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556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6556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5562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4Carriers or collectors
    • H01M4/66Selection of materials
    • H01M4/661Metal or alloys, e.g. alloy coat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31Cells with wound or folded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02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 H01M50/103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28Fixed electrical connections, i.e. not intended for dis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8Connection of several leads or tabs of wound or folded electrode stac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5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553Terminals adapted for prismatic, pouch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47Lids or cov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47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 H01M50/55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on the same side of the cel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Cell Electrode Carriers And Collec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输出特性优良的二次电池。正极集电体(6)的端子连接部(6a)的厚度比负极集电体的端子连接部的厚度大,正极集电体(6)的端子连接部(6a)具有贯通孔(6g),正极端子(7)被插入到贯通孔(6g)并被铆接在端子连接部(6a)上,负极集电体的端子连接部具有贯通孔,负极端子被插入到该贯通孔并被铆接在端子连接部上,在正极端子连接部(6a)的下表面,在贯通孔(6g)的周围形成凹部(6f),正极端子(7)的下端部(7x)被配置在凹部(6f)内。

Description

二次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二次电池的构造。
背景技术
在电动车(EV)、混合电动车(HEV、PHEV)的驱动用电源中,使用碱性二次电池、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在将这些二次电池用作为EV或者HEV、PHEV等的车载用电池的情况下,由于要求高容量或者高输出特性,因此被用作为多个二次电池串联或者并联连接的组电池。
在这些二次电池中,通过具有开口的金属制的外装体和将该开口密封的封口板来形成电池壳体。由正极板、负极板以及隔板构成的电极体与电解液被共同收纳在电池壳体内。正极端子以及负极端子被固定在封口板。正极端子经由正极集电体而与正极板电连接,负极端子经由负极集电体而与负极板电连接。
关于端子与集电体的连接方法,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技术:在集电体设置贯通孔,将端子的下端侧插入到该贯通孔,通过将端子的下端侧铆接而将端子与集电体连接。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76867号公报
被用于混合电动车(HEV、PHEV)等的二次电池中需要特别优良的输出特性。因此,需要降低了内部电阻的二次电池的开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降低了内部电阻的二次电池。
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二次电池具备:
外装体,其具有开口;
封口板,其具有第1贯通孔以及第2贯通孔并将所述开口密封;
电极体,其具有正极板以及负极板并被收纳于所述外装体;
正极端子,其贯通所述第1贯通孔并与所述正极板电连接;
负极端子,其贯通所述第2贯通孔并与所述负极板电连接;
正极集电体,其与所述正极板以及所述正极端子连接;和
负极集电体,其与所述负极板以及所述负极端子连接,
所述正极集电体是铝或者铝合金制的,
所述负极集电体是铜或者铜合金制的,
所述正极集电体具有被配置在所述封口板与所述电极体之间并与所述正极端子连接的板状的正极端子连接部,
所述负极集电体具有被配置在所述封口板与所述电极体之间并与所述负极端子连接的板状的负极端子连接部,
所述正极端子连接部的厚度比所述负极端子连接部的厚度大,
所述正极端子连接部具有第3贯通孔,所述正极端子被插入到所述第3贯通孔并被铆接在所述正极端子连接部上,
所述负极端子连接部具有第4贯通孔,所述负极端子被插入到所述第4贯通孔并被铆接在所述负极端子连接部上,
在所述正极端子连接部的下表面,在所述第3贯通孔的周围形成凹部,
所述正极端子的下端部被配置在所述凹部内。
作为减少二次电池的内部电阻的手段,认为有增大正极集电体以及负极集电体的厚度。铝或者铝合金制的构件比铜或者铜合金制的构件更容易加工。因此,在正极集电体是铝或者铝合金制、负极集电体是铜或者铜合金制的情况下,若考虑二次电池的制造容易性,则相比于将正极集电体以及负极集电体这两者相同地增大厚度,优选使正极集电体的厚度更大。此外,由于铝或者铝合金比铜或者铜合金的比重小,因此相比于使正极集电体以及负极集电体这两者相同地增大厚度,通过更增大正极集电体的厚度,能够抑制电池的重量能量密度的降低。
进一步地,在上述二次电池中,即使增大正极集电体的正极端子连接部的厚度,也能够抑制正极端子的下端与电极体的距离变小。因此,能够防止正极端子的下端与电极体接触。此外,在上述二次电池中,即使增大正极集电体的正极端子连接部的厚度,也不需要为了增大正极端子的下端与电极体的距离而减小电极体的高度,因此成为体积能量密度高的二次电池。
另外,在本申请中,在二次电池中将封口板侧设为上,将外装体的底部侧设为下。此外,优选正极集电体是对板材进行弯曲加工而制造出来的,负极集电体是对板材进行弯曲加工而制造出来的。
优选凹部包含底部和侧壁,正极端子不与所述侧壁相接。
能够设为如下的二次电池:外装体是角形外装体,电极体是卷绕电极体,卷绕电极体按照卷绕电极体的卷绕轴为横向的方式被收纳于角形外装体,在卷绕电极体的上端侧,负极板的位置比正极板更靠上方。
能够设为如下的二次电池:正极端子具有被配置得比封口板更靠电池外部侧的正极凸缘部,负极端子具有被配置得比封口板更靠电池外部侧的负极凸缘部。能够将正极凸缘部与正极端子的铆接部的距离L1、负极凸缘部与负极端子的铆接部的距离L2、正极端子连接部的厚度T1、和负极端子连接部的厚度T2的关系设为T1/T2>L1/L2。此外,(T1/T2)相对于(L1/L2)的比例优选为1.2~3.0,更优选为1.5~3.0。
附图说明
图1(A)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二次电池的剖视图,(B)是沿着(A)的IB-IB线的剖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二次电池中使用的封口板,是从电池内部侧来看安装有集电体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3是弯曲加工前的正极集电体的俯视图。
图4是弯曲加工前的负极集电体的俯视图。
图5是沿着图2的V-V线的剖视图。
图6是沿着图2的VI-VI线的剖视图。
图7是图2的X部分的放大图。
图8是表示卷绕电极体向封口板方向移动的情况的图。
图9是表示卷绕电极体向封口板方向移动的情况的图。
图10是关于变形例所涉及的二次电池,与图5对应的图。
图11是关于变形例所涉及的二次电池,与图5对应的图。
图12是表示弯曲加工后的正极集电体的图,(A)是沿着图3的A-A线的剖视图,(B)是沿着图3的B-B线的剖视图,(C)是俯视图。
图13(A)是封口板的电池内部侧的俯视图,(B)是封口板的电池外面侧的俯视图。
图14(A)是沿着图13(A)的C-C线的剖视图,(B)是沿着图13(A)的D-D线的剖视图。
图15(A)是关于其他方式所涉及的二次电池的与图5对应的图,(B)是关于其他方式所涉及的二次电池的与图6对应的图。
-符号说明-
1...卷绕电极体
2...角形外装体
3...封口板3a,3b...贯通孔
4...正极芯体露出部
5...负极芯体露出部
6...正极集电体6a...端子连接部6b...导线部6c...连接部
6d...第1弯曲部6e...第2弯曲部
6f...凹部6g...贯通孔6h...沉孔
6x...阶梯部6y...切口
6f1...侧壁6f2...底部
7...正极端子7a...凸缘部7b...铆接连接部7c...铆接部
7d...薄壁部
8...负极集电体8a...端子连接部8b...导线部8c...连接部
9...负极端子9a...凸缘部9b...铆接连接部9c...铆接部
9d...薄壁部
10,12...垫圈
11,13...绝缘构件
14...绝缘片
15...电解液注液孔
16...密封栓
17...气体排出阀
20...角形二次电池
30...负极集电体接受部件
31...背面凹部(第2凹部)
32...表面凹部(第1凹部)
33...第1突起
34...环状的突起
35...线状槽
36...前端凹部
40...隔板
41...负极板
42...正极板
50...焊接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首先,使用图1来说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角形二次电池20的结构。
如图1所示,角形二次电池20具备:在上方具有开口部的金属制的角形外装体2、和将该开口部密封的金属制的封口板3。通过角形外装体2以及封口板3来构成电池壳体。角形外装体2以及封口板3分别是金属制的,优选为铝或者铝合金制。正极板和负极板经由隔板(均省略图示)卷绕而成的扁平状的卷绕电极体1与电解质被共同收纳在所述角形外装体2内。正极板在金属制的正极芯体上形成包含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合剂层,沿着长边方向形成正极芯体露出的部分。此外,负极板在金属制的负极芯体上形成包含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合剂层,沿着长边方向形成负极芯体露出的部分。另外,优选正极芯体是铝或者铝合金制,负极芯体是铜或者铜合金制。
卷绕电极体1在卷绕轴向的一侧具有未形成正极合剂层的正极芯体露出部4,在卷绕轴向的另一侧具有未形成负极合剂层的负极芯体露出部5。正极芯体露出部4与正极集电体6焊接连接。正极集电体6与正极端子7连接。负极芯体露出部5与负极集电体8焊接连接。负极集电体8与负极端子9连接。另外,在正极芯体露出部4,在与配置有正极集电体6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面配置正极集电体接受部件。此外,在负极芯体露出部5,在与配置有负极集电体8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面配置负极集电体接受部件30。
正极端子7以及正极集电体6分别隔着垫圈10、绝缘构件11而被固定在封口板3。负极端子9以及负极集电体8分别隔着垫圈12、绝缘构件13而被固定在封口板3。垫圈10、12分别被配置在封口板3与各端子之间,绝缘构件11、13分别被配置在封口板3与各集电体之间。正极端子7具有凸缘部7a,负极端子9具有凸缘部9a。卷绕电极体1在被绝缘片14覆盖的状态下收纳在角形外装体2内。绝缘片14覆盖卷绕电极体1并被配置在卷绕电极体1与角形外装体2之间。封口板3通过激光焊接等与角形外装体2的开口边缘部焊接连接。封口板3具有电解液注液孔15,该电解液注液孔15在注液后由密封栓16密封。在封口板3形成用于在电池内部的压力变高的情况下排出气体的气体排出阀17。
接下来,说明卷绕电极体1的制造方法。将包含例如钴酸锂(LiCoO2)来作为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合剂涂敷在作为正极芯体的厚度15μm的矩形的铝箔的两面来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合剂层,在短边方向的一侧的端部形成未涂敷正极活性物质合剂的规定宽度的正极芯体露出部,由此制作正极板。此外,将包含例如天然石墨粉末来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合剂涂敷在作为负极芯体的厚度8μm的矩形的铜箔的两面来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合剂层,在短边方向的一侧的端部形成未涂敷负极活性物质合剂的规定宽度的负正极芯体露出部,由此制作负极板。
通过上述的方法得到的正极板的正极芯体露出部和负极板的负极芯体露出部按照分别不与对置的电极的活性物质合剂层重叠的方式偏移,使聚乙烯制的多孔质隔板存在于之间并卷绕,从而制作出形成有在两端多个铜箔层叠的负极芯体露出部5和多个铝箔层叠的正极芯体露出部4的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扁平状的卷绕电极体1。
接下来,说明正极集电体6以及负极集电体8向封口板3的安装状态。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封口板3的长边方向的一端侧,在封口板3的电池外部侧配置垫圈10,在封口板3的电池内部侧配置绝缘构件11。正极端子7被配置在垫圈10上,正极集电体6被配置在绝缘构件11的下表面上。并且,正极端子7、垫圈10、封口板3、绝缘构件11以及正极集电体6被一体地固定。正极集电体6具有:被配置在封口板3与卷绕电极体1之间并与正极端子7连接的板状的端子连接部6a、从端子连接部6a的端部向卷绕电极体1延伸的导线部6b、和位于导线部6b的前端侧并与正极芯体露出部4连接的连接部6c。另外,端子连接部6a被相对于封口板3平行配置。
在封口板3的长边方向的另一端侧,在封口板3的电池外部侧配置垫圈12,在封口板3的电池内部侧配置绝缘构件13。并且,负极端子9被配置在垫圈12上,负极集电体8被配置在绝缘构件13的下表面上。并且,负极端子9、垫圈12、封口板3、绝缘构件13以及负极集电体8被一体地固定。负极集电体8具有:被配置在封口板3与卷绕电极体1之间并与负极端子9连接的板状的端子连接部8a、从端子连接部8a的端部向卷绕电极体1延伸的导线部8b、和位于导线部8b的前端侧并与负极芯体露出部5连接的连接部8c。另外,端子连接部8a被相对于封口板3平行配置。
接下来,说明正极集电体6以及负极集电体8。
图3是弯曲加工前的正极集电体6,是与卷绕电极体1对置的一侧的面的俯视图。正极集电体6具有:端子连接部6a、导线部6b和连接部6c。导线部6b相对于端子连接部6a向图中近前侧弯曲。连接部6c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图中右侧)端部向图中纵深侧弯曲并成为第1弯曲部6d。此外,连接部6c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图中左侧)端部向图中纵深侧弯曲并成为第2弯曲部6e。
在正极集电体6的端子连接部6a形成凹部6f。凹部6f形成为厚度比端子连接部6a的基体部薄。并且,在凹部6f形成贯通孔6g。在贯通孔6g的电池内部侧端部形成沉孔6h。沉孔6h的残留厚度比凹部6f的残留厚度小。换言之,凹部6f在端子连接部6a的基体部形成厚度比基体部小的第1薄壁部,沉孔6h在该第1薄壁部形成厚度比第1薄壁部小的第2薄壁部。
正极集电体6是铝或者铝合金制。端子连接部6a的厚度为1.4mm,导线部6b的厚度为1.4mm。连接部6c的厚度为0.8mm,比导线部6b的厚度小。因此,在导线部6b与连接部6c之间形成阶梯部6x。另外,阶梯部6x形成在附图纵深侧的面(图中背面)。
图4是弯曲加工前的负极集电体8,是与卷绕电极体1对置的一侧的面的俯视图。负极集电体8具有:端子连接部8a、导线部8b和连接部8c。导线部8b相对于端子连接部8a向图中近前侧弯曲。连接部8c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图中左侧)端部向图中纵深侧弯曲并成为第1弯曲部8d。此外,连接部8c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图中右侧)端部向图中纵深侧弯曲并成为第2弯曲部8e。
在负极集电体8的端子连接部8a形成贯通孔8f。在贯通孔8f的电池内部侧端部形成沉孔8g。沉孔8g的残留厚度比端子连接部8a的基体部的厚度小。换言之,沉孔8g在端子连接部8a的基体部形成厚度比基体部小的第3薄壁部。负极集电体8是铜或者铜合金制。另外,也能够在负极集电体8的表面实施Ni等的镀敷。负极集电体8的厚度为0.8mm。
正极集电体6以及负极集电体8的弯曲加工可以在被固定于封口板3之前进行,也可以在被固定于封口板3之后进行。例如,能够在将集电体(6、8)固定在封口板3之前,将第1弯曲部(6d、8d)以及第2弯曲部(6e、8e)相对于连接部(6c、8c)弯曲加工,在将集电体(6、8)固定在封口板3之后,将导线部(6b、8b)相对于端子连接部(6a、8a)弯曲加工。此外,能够在将集电体(6、8)固定于封口板3之前将导线部(6b、8b)相对于端子连接部(6a、8a)弯曲加工。此外,也能够在将集电体(6、8)固定于封口板3之后,将第1弯曲部(6d、8d)以及第2弯曲部(6e、8e)相对于连接部(6c、8c)弯曲加工。另外,集电体也能够设为未形成第1弯曲部或者第2弯曲部的形态。
接下来,说明正极集电体6以及负极集电体8向封口板3的安装顺序。其中,由于正极侧与负极侧能够通过同样的方法来进行,因此以正极侧为例来进行说明。首先,使分别形成在垫圈10、封口板3、绝缘构件11以及正极集电体6的贯通孔的位置对齐来进行层叠。然后,将形成在正极端子7的凸缘部7a的一面的铆接连接部7b从垫圈10侧起,插入到分别形成在垫圈10、封口板3、绝缘构件11以及正极集电体6的贯通孔。然后,通过将铆接连接部7b的前端铆接,从而固定正极端子7、垫圈10、封口板3、绝缘构件11以及正极集电体6。
图5是沿着图2的V-V线的剖视图。正极端子7的铆接连接部7b的下端侧被铆接在正极集电体6的端子连接部6a上。铆接连接部7b的铆接部7c在被设置于端子连接部6a的贯通孔的下端的沉孔6h内扩大直径。在铆接部7c的直径增加方向的前端侧形成薄壁部7d。优选对该薄壁部7d与端子连接部6a的交界部照射高能量射线,形成焊接点50。铆接部7c位于端子连接部6a的凹部6f内。正极端子7的下端部位于凹部6f内,不比端子连接部6a的下表面向卷绕电极体1侧突出。图7是图2的X部分的放大图。
端子连接部6a的厚度T1为1.4mm,凹部6f的残留厚度T3为0.8mm。此外,正极端子7的凸缘部7a与正极端子7的铆接部7c的距离L1为2.45mm。
凹部6f包含侧壁6f1和底部6f2。俯视下,凹部6f比正极端子7的铆接部7c充分大,正极端子7不与侧壁6f1相接。通过在侧壁6f1与正极端子7之间设置一定的距离,从而能够避免在将铆接连接部7b的下端侧铆接时侧壁6f1阻碍铆接操作。
图6是沿着图2的VI-VI线的剖视图。负极端子9的铆接连接部9b的下端侧被铆接在负极集电体8的端子连接部8a上。铆接连接部9b的铆接部9c在被设置在端子连接部8a的贯通孔的下端侧的沉孔8g内扩大直径。在铆接部9c的直径扩大方向的前端侧形成薄壁部9d。优选对薄壁部9d与端子连接部8a的交界部照射高能量射线,形成焊接点50。
端子连接部8a的厚度T2为0.8mm。此外,负极端子9的负极凸缘部9a与负极端子9的铆接部9c的距离L2为2.45mm。
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二次电池20中,正极集电体6的端子连接部6a的厚度T1比负极集电体8的端子连接部8a的厚度T2的厚度大。但是,通过在正极集电体6的端子连接部6a设置凹部6f,将正极端子7的铆接部7c配置在凹部6f内,从而能够避免正极端子7的下端部的位置比负极端子9的下端部的位置更向卷绕电极体1侧较大地突出。因此,为了保证正极端子7的下端部与卷绕电极体1之间的距离,不需要减小卷绕电极体1的高度,能够得到不仅输出特性优良而且体积能量密度高的电池。
此外,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二次电池20中,由于能够在正极端子7的下端部与卷绕电极体1的上部之间设置距离,因此即使由于非常强烈的冲击、长期的振动导致正极集电体6万一变形并且卷绕电极体1向封口板3侧移动,也能够抑制正极端子7与卷绕电极体1接触。
进一步地,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二次电池20中,通过正极端子7的下端部位于凹部内,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如图8所示,假设由于非常强烈的冲击、长期的振动导致正极集电体6万一变形并且卷绕电极体1向封口板3侧移动的情况。此时,若如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二次电池20那样,正极端子7的下端部位于凹部内,则卷绕电极体1的上端部不与正极端子7的下端部接触,而以更宽的面积与正极集电体6的端子连接部6a接触。与此相对地,如图9所示,在正极端子7的下端部比正极集电体6的端子连接部6a更向卷绕电极体1侧突出的情况下,卷绕电极体1的上端部以更小的面积与正极端子7的下端部接触。因此,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二次电池20中,若是正极端子7的下端部位于凹部内的结构,则能够减少工正极端子7的下端部突破隔板40并与位于隔板的内侧的负极板41接触的可能性。因此,通过正极端子7的下端部位于凹部内,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正极与负极的短路。
另外,这样的效果在卷绕电极体1的上端部,负极板41的位置比正极板42更靠上方的情况下,即负极板位置比正极板更靠外周的情况下有效。
另外,优选设为T1/T2>L1/L2。此外,(T1/T2)相对于(L1/L2)的比例优选为1.2~3.0,更优选为1.5~3.0。此外,T1/T2优选为1.2~3.0,更优选为1.5~3.0。
接下来,说明电池的组装方法。被固定在封口板3的正极集电体6以及负极集电体8分别与卷绕电极体1的正极芯体露出部4、负极芯体露出部5连接。经由负极集电体8以及正极集电体6来与封口板3连接的卷绕电极体1在通过弯曲成为袋状或者箱形的树脂制、例如聚丙烯制的绝缘片14来包围除了上表面的周围的状态下被插入到角形外装体2。由此,绝缘片14成为分别位于角形外装体2的底面与卷绕电极体1之间以及角形外装体2的4个侧面与卷绕电极体1之间的状态。然后,对角形外装体2与封口板3的抵接部进行激光焊接。然后,通过形成在封口板3的电解液注液孔15来将非水电解液注液,并通过密封栓16来将电解液注液孔15密封。
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二次电池20中,表示了在正极集电体6的端子连接部6a的贯通孔6g的下端侧设置沉孔6h,并将正极端子7的铆接连接部7b的下端侧在沉孔6h内扩大直径的结构、以及在负极集电体8的端子连接部8a的贯通孔8f的下端侧设置沉孔8g,并将负极端9的铆接连接部9b的下端侧在沉孔8g内扩大直径的结构。但是,该结构并不是必须的。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也可以是在端子连接部未设置沉孔的结构。此外,即使在设置了沉孔的情况下,沉孔的形状也不被特别限定。但是,沉孔优选是端子的铆接部在沉孔内扩大直径的。
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二次电池20中,表示了正极端子7的铆接连接部7b以及负极端子9的铆接连接部9b是筒状的例子。但是,如图11所示,正极端子7的铆接连接部7b以及负极端子9的铆接连接部9b也可以是柱状。
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二次电池20中,表示了在正极集电体6的端子连接部6a设置凹部6f的例子,但也能够在负极集电体8的端子连接部8a与正极侧同样地设置凹部。此外,也能够在正极集电体6或者负极集电体8各设置2个导线部(6b、8b)以及连接部(6c、8c)。
另外,如图15(A)以及图15(B)所示,考虑使正极集电体6的端子连接部6a的厚度比负极集电体8的端子连接部8a的厚度大,正极端子7的下端部7x位置比端子连接部6a的下表面更靠卷绕电极体1侧。在该情况下,在将正极集电体6的端子连接部6a的上表面与正极端子7的下端部7x的距离设为Y1,将负极集电体8的端子连接部8a的上表面与负极端子9的下端部的距离设为Y2,将正极集电体6的端子连接部6a的厚度设为T1,将负极集电体8的端子连接部8a的厚度设为T2时,优选T1/T2>1.2且Y1/Y2<1.2。若是这样的结构,则能够防止正极端子7的下端部7x比负极端子9的下端部9x大并向下方突出。因此,成为输出特性优良且体积能量密度高的二次电池。另外,此外,优选设为3>T1/T2>1.2且0.8<Y1/Y2<1.2。
[其它]
第2发明的二次电池具备:
外装体,其具有开口;
封口板,其具有贯通孔并将所述开口密封;
电极体,其具有正极板以及负极板并被收纳于所述外装体;
端子,其贯通所述贯通孔并与所述正极板或者所述负极板电连接;和
集电体,其与所述正极板及所述端子电连接,或者与所述负极板及所述端子电连接,
所述集电体具有:端子连接部、导线部以及连接部,
所述端子连接部是被配置在所述封口板与所述电极体之间的部分,
所述连接部是与所述正极板或者所述负极板连接的部分,
所述导线部是从所述端子连接部的端部向所述电极体侧延伸,将所述端子连接部与所述连接部连结的部分,
所述连接部的厚度比所述端子连接部的厚度小,且比所述导线部的厚度小,
在所述连接部的宽度方向上的至少一个端部,形成按照从所述连接部竖起的方式弯曲的弯曲部。
另外,上述第2发明中的集电体可以是正极集电体也可以是负极集电体。上述2个发明中集电体的材质并不被特别限定。但是,集电体优选是铝或者铝合金制、或者铜或者铜合金制。此外,在上述第2发明中,端子与集电体的连接方法并不被限定。端子也可以与集电体的端子连接部焊接连接。此外,端子也可以与集电体的端子连接部一体地形成。
图12中表示弯曲成形后的正极集电体6。图12(A)是沿着图3的A-A线的剖视图。图12(B)是沿着图3的B-B线的剖视图。图12(c)是俯视图。
如图12(A)、(C)所示,按照从端子连接部6a的端部向卷绕电极体1侧延伸的方式形成导线部6b。在导线部6b的前端侧形成与正极板的正极芯体连接的连接部6c。端子连接部6a以及导线部6b的厚度相同,连接部6c的厚度比端子连接部6a以及导线部6b的厚度小。因此,在导线部6b与连接部6c的交界部形成阶梯部6x。另外,端子连接部6a以及导线部6b的厚度分别为1.4mm,连接部6c的厚度为0.8mm。
如图12(B)(C)所示,在连接部6c设置第1弯曲部6d、第2弯曲部6e。不需要设置第1弯曲部6d以及第2弯曲部6e这两个,也可以仅设置任意一个。
在将连接部6c与正极芯体露出部4焊接连接时,可能熔融的金属粒子(金属溅射)向卷绕电极体1侧飞散,使卷绕电极体1损伤。若在连接部6c的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卷绕电极体1的中心侧)设置第1弯曲部6d,则该第1弯曲部6d成为防止金属溅射向卷绕电极体1侧飞散的防护壁。另外,认为连接部6c与正极芯体露出部4的连接方法有:电阻焊接、超声波焊接、激光焊接等基于高能量射线的焊接。在电阻焊接、超声波焊接的情况下,在正极集电体6的外面与电阻焊接用电极或者超声波焊头等焊接夹具之间容易产生金属溅射。此外,在基于高能量射线的焊接中,在被照射高能量射线的正极集电体6的外面容易产生金属溅射。
由于连接部6c的宽度在构造上不能较大,因此在增大了正极集电体6整体的厚度的情况下,难以进行连接部6c处的弯曲加工,难以弯曲连接部6c的端部来设置第1弯曲部6d或者第2弯曲部6e。
但是,如图12(A)所示,通过使连接部6c的厚度比端子连接部6a以及导线部6b的厚度小,能够容易弯曲连接部6c的端部来形成第1弯曲部6d或者第2弯曲部6e。因此,通过使用这样结构的正极集电体,能够成为输出特性优良且形成有弯曲部的可靠性高的二次电池。另外,虽然针对正极集电体6进行了说明,但对于负极集电体也设为同样的结构,得到同样的效果。
另外,优选在导线部6b与连接部6c的交界部,在宽度方向的端部形成切口6y,阶梯部6x形成在切口6y的下端。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容易进行导线部6b与连接部6c之间的弯曲加工、连接部6c与第1弯曲部6d或者第2弯曲部6e之间的弯曲加工。由此,能够抑制按照每个集电体而形状不均匀化、集电体与芯体露出部的焊接品质降低。另外,在仅形成第1弯曲部6d或者第2弯曲部6e的一者的情况下,仅在形成弯曲部的一侧的端部形成切口6y即可。
导线部6b与端子连接部6a的交界部分为缓慢弯曲的形状(图12(A)的R部分)。在增加端子连接部6a与导线部6b的厚度的情况下,在以较小的R对端子连接部6a与导线部6b的交界部进行弯曲加工的情况下,向交界部施加较强的附加。与此相对地,通过增大弯曲半径R,能够抑制向端子连接部6a与导线部6b的边界部施加负荷。因此,即使对电池施加非常强烈的冲击或者长期施加振动,也能够防止正极集电体6在端子连接部6a与导线部6b的边界部损伤或者破裂。另外,优选弯曲半径R为2mm以上。此外,相比于将导线部6b相对于端子连接部6a垂直配置,如图12(A)所示,导线部6b也能够以小于90℃的角度相对于端子连接部6a倾斜。
第3发明的角形二次电池具备:
角形外装体,其具有开口;
封口板,其具有第1贯通孔以及第2贯通孔并将所述开口密封;
电极体,其具有正极板以及负极板并被收纳于所述角形外装体;
正极端子,其贯通所述第1贯通孔并与所述正极板电连接;
负极端子,其贯通所述第2贯通孔并与所述负极板电连接;
正极集电体,其与所述正极板以及所述正极端子电连接;和
负极集电体,其与所述负极板以及所述负极端子电连接,
所述封口板在电池外部侧的面具有第1凹部,在所述第1凹部的中央具有第1突起,
所述封口板在电池内部侧,在与所述第1凹部对置的位置具有第2凹部,
所述第2凹部的所述封口板的长边方向的长度比所述第1凹部的所述封口板的长边方向的长度大,
所述第2凹部的所述封口板的短边方向的长度比所述第1凹部的所述封口板的短边方向的长度大,
所述第1突起的高度比所述第1凹部的深度大。
另外,在第3发明中,集电体的形状/材质等并不被特别限定。此外,集电体的材质也不被限定。
图13(A)是封口板3的电池内部侧的面的俯视图,图13(B)是封口板3的电池外部侧的面的俯视图。
如图2、图13(A)所示,在封口板3的电池内部侧的面形成背面凹部(第2凹部)31。并且,如图13(B)所示,在封口板3的电池外部侧的面形成表面凹部(第1凹部)32。背面凹部(第2凹部)31形成在表面凹部(第1凹部)32的背侧。换言之,背面凹部(第2凹部)31形成在与表面凹部(第1凹部)32对置的位置。
在表面凹部(第1凹部)32的中央部形成第1突起33。第1突起33的高度T(表面凹部(第1凹部)32的从底面起的高度)比表面凹部(第1凹部)32的深度D大。此外,在表面凹部(第1凹部)32的边缘部形成环状的突起34。此外,在背面凹部(第2凹部)31的中央形成线状槽35。
通过在封口板3形成背面凹部(第2凹部)31、表面凹部(第1凹部)32、第1突起33,从而即使电池内部的压力上升也能够抑制封口板3变形。进一步地,能够将外部绝缘构件嵌合在第1突起33并设为偏移防止构造。另外,该外部绝缘构件是用于将与正极端子或者负极端子电连接的导电构件与封口板3绝缘的构件。
背面凹部31的封口板3的短边方向的长度L3比表面凹部32的封口板3的短边方向的长度L4大。背面凹部31的封口板3的长边方向的长度L5比表面凹部32的封口板3的长边方向的长度L6大。
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容易地增大第1突起33的宽度、长度、高度,因此优选。这是由于背面凹部31、表面凹部32、突起33是通过冲压加工而形成的。
另外,如图13(A)(B)所示,在封口板3形成插入正极端子或者负极端子的贯通孔3a、3b。
此外,如图14(A)(B)所示,在第1突起的前端形成前端凹部36。此外,在背面凹部31的中央部形成线状槽35。由此,容易增大第1突起33的高度和宽度,此外,能够防止第1突起33的前端的宽度相对于第1突起33的根部的宽度过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例了卷绕电极体来作为被收纳于角形外装体的电极体,但电极体也可以是层叠型电极体。

Claims (6)

1.一种二次电池,具备:
外装体,其具有开口;
封口板,其具有第1贯通孔以及第2贯通孔并将所述开口密封;
电极体,其具有正极板以及负极板并被收纳于所述外装体;
正极端子,其贯通所述第1贯通孔并与所述正极板电连接;
负极端子,其贯通所述第2贯通孔并与所述负极板电连接;
正极集电体,其与所述正极板以及所述正极端子连接;和
负极集电体,其与所述负极板以及所述负极端子连接,
所述正极集电体是铝或者铝合金制的,
所述负极集电体是铜或者铜合金制的,
所述正极集电体具有被配置在所述封口板与所述电极体之间并与所述正极端子连接的板状的正极端子连接部,
所述负极集电体具有被配置在所述封口板与所述电极体之间并与所述负极端子连接的板状的负极端子连接部,
所述正极端子连接部的厚度比所述负极端子连接部的厚度大,
所述正极端子连接部具有第3贯通孔,所述正极端子被插入到所述第3贯通孔并被铆接在所述正极端子连接部上,
所述负极端子连接部具有第4贯通孔,所述负极端子被插入到所述第4贯通孔并被铆接在所述负极端子连接部上,
在所述正极端子连接部的下表面,在所述第3贯通孔的周围形成凹部,
所述正极端子的下端部被配置在所述凹部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凹部包含底部和侧壁,所述正极端子不与所述侧壁相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外装体是角形外装体,
所述电极体是卷绕电极体,
所述卷绕电极体按照所述卷绕电极体的卷绕轴为横向的方式被收纳于所述角形外装体,
在所述卷绕电极体的上端侧,负极板的位置比正极板更靠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1~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正极端子具有被配置得比所述封口板更靠电池外部侧的正极凸缘部,
所述负极端子具有被配置得比所述封口板更靠电池外部侧的负极凸缘部,
所述正极凸缘部与所述正极端子的铆接部的距离L1、所述负极凸缘部与所述负极端子的铆接部的距离L2、所述正极端子连接部的厚度T1、和所述负极端子连接部的厚度T2的关系为:
T1/T2>L1/L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
(T1/T2)相对于(L1/L2)的比例为1.2~3.0。
6.一种二次电池,具备:
外装体,其具有开口;
封口板,其具有第1贯通孔以及第2贯通孔并将所述开口密封;
电极体,其具有正极板以及负极板并被收纳于所述外装体;
正极端子,其贯通所述第1贯通孔并与所述正极板电连接;
负极端子,其贯通所述第2贯通孔并与所述负极板电连接;
正极集电体,其与所述正极板以及所述正极端子连接;和
负极集电体,其与所述负极板以及所述负极端子连接,
所述正极集电体是铝或者铝合金制的,
所述负极集电体是铜或者铜合金制的,
所述正极集电体具有被配置在所述封口板与所述电极体之间并与所述正极端子连接的板状的正极端子连接部,
所述负极集电体具有被配置在所述封口板与所述电极体之间并与所述负极端子连接的板状的负极端子连接部,
所述正极端子连接部的厚度比所述负极端子连接部的厚度厚,
所述正极端子连接部具有第3贯通孔,所述正极端子被插入到所述第3贯通孔并被铆接在所述正极端子连接部上,
所述负极端子连接部具有第4贯通孔,所述负极端子被插入到所述第4贯通孔并被铆接在所述负极端子连接部上,
在所述正极端子连接部的下表面,在所述第3贯通孔的周围形成凹部,
在将所述正极端子连接部的上表面与所述正极端子的下端部的距离设为Y1,将所述负极端子连接部的上表面与所述负极端子的下端部的距离设为Y2,将所述正极端子连接部的厚度设为T1,将所述负极端子连接部的厚度设为T2时,
T1/T2>1.2且Y1/Y2<1.2。
CN201510830371.7A 2014-11-28 2015-11-25 二次电池 Active CN10565562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41078 2014-11-28
JP2014-241078 2014-11-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55623A true CN105655623A (zh) 2016-06-08
CN105655623B CN105655623B (zh) 2019-07-09

Family

ID=560797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830371.7A Active CN105655623B (zh) 2014-11-28 2015-11-25 二次电池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079370B2 (zh)
JP (2) JP6657843B2 (zh)
CN (1) CN105655623B (zh)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99713A (zh) * 2016-08-31 2018-03-13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方形二次电池
CN108232280A (zh) * 2016-12-21 2018-06-29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方形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08232310A (zh) * 2016-12-21 2018-06-29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方形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09417153A (zh) * 2016-07-29 2019-03-01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CN109585770A (zh) * 2017-09-29 2019-04-05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10048065A (zh) * 2018-01-17 2019-07-23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10235280A (zh) * 2017-01-25 2019-09-13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
CN110326124A (zh) * 2017-02-27 2019-10-11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方形二次电池
CN112585811A (zh) * 2018-09-25 2021-03-3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
CN113939943A (zh) * 2019-07-22 2022-01-1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方形二次电池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65474B2 (ja) * 2015-09-11 2018-08-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JP6837796B2 (ja) * 2016-09-30 2021-03-03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6892338B2 (ja) * 2017-06-30 2021-06-23 ビークルエナジー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蓄電装置および蓄電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20167010A (ja) * 2019-03-29 2020-10-08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
EP4027447A4 (en) * 2020-11-11 2022-11-09 Jiangsu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Limited BATTERY CELL, BATTERY, ELECTRICAL DEVICE AND BATTERY MANUFACTURING PROCESS
JP7434211B2 (ja) 2021-05-28 2024-02-20 プライムアースEvエナジー株式会社 電池
JP7402199B2 (ja) * 2021-06-24 2023-12-20 プライムプラネットエナジー&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電池および該電池の製造方法
CN116868438A (zh) * 2021-10-20 2023-10-10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设备、电池单体的制备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12253A (zh) * 2007-05-21 2008-11-26 三星Sdi株式会社 袋型二次电池
CN103155222A (zh) * 2010-10-29 2013-06-12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方形二次电池
JP2014154291A (ja) * 2013-02-06 2014-08-25 Toyota Motor Corp 電池
US20140242440A1 (en) * 2013-02-28 2014-08-28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smatic secondary battery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87873B2 (ja) * 1995-11-24 2006-06-21 株式会社ジーエス・ユアサ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電池
JP5121279B2 (ja) 2007-03-30 2013-01-16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密閉型電池の製造方法
JP5213404B2 (ja) 2007-09-28 2013-06-1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密閉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0027495A (ja) * 2008-07-23 2010-02-04 Murata Mfg Co Ltd 蓄電デバイス
KR101023105B1 (ko) * 2009-03-11 2011-03-24 에스비리모티브 주식회사 이차전지
JP5449961B2 (ja) 2009-09-30 2014-03-1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
KR20120009577A (ko) * 2010-07-19 2012-02-02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차등적 리드 구조의 이차전지
JP5742260B2 (ja) * 2011-01-31 2015-07-01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電池
JP5765574B2 (ja) * 2011-12-20 2015-08-1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該電池に用いられる負極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2014026930A (ja) * 2012-07-30 2014-02-06 Gs Yuasa Corp 蓄電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4102942A (ja) * 2012-11-19 2014-06-05 Toyota Motor Corp 電池
KR101696008B1 (ko) * 2013-02-21 2017-01-23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12253A (zh) * 2007-05-21 2008-11-26 三星Sdi株式会社 袋型二次电池
CN103155222A (zh) * 2010-10-29 2013-06-12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方形二次电池
JP2014154291A (ja) * 2013-02-06 2014-08-25 Toyota Motor Corp 電池
US20140242440A1 (en) * 2013-02-28 2014-08-28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smatic secondary battery

Cited B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17153A (zh) * 2016-07-29 2019-03-01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CN107799713A (zh) * 2016-08-31 2018-03-13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方形二次电池
CN107799713B (zh) * 2016-08-31 2022-04-15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方形二次电池
CN108232280A (zh) * 2016-12-21 2018-06-29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方形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08232310A (zh) * 2016-12-21 2018-06-29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方形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08232280B (zh) * 2016-12-21 2022-05-17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方形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10235280A (zh) * 2017-01-25 2019-09-13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
CN110326124A (zh) * 2017-02-27 2019-10-11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方形二次电池
CN110326124B (zh) * 2017-02-27 2022-04-22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方形二次电池
CN109585770A (zh) * 2017-09-29 2019-04-05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10048065A (zh) * 2018-01-17 2019-07-23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12585811A (zh) * 2018-09-25 2021-03-3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
CN112585811B (zh) * 2018-09-25 2024-01-05 松下控股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
CN113939943A (zh) * 2019-07-22 2022-01-1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方形二次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806217B2 (ja) 2021-01-06
JP6657843B2 (ja) 2020-03-04
JP2016111012A (ja) 2016-06-20
CN105655623B (zh) 2019-07-09
JP2020074286A (ja) 2020-05-14
US10079370B2 (en) 2018-09-18
US20160155998A1 (en) 2016-06-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655623A (zh) 二次电池
CN102763238B (zh) 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JP6522418B2 (ja) 角形二次電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組電池、並びにその製造方法
CN106025119B (zh) 方形二次电池
US10062873B2 (en) Secondary battery and battery pack using the same
JP4526996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EP2388847B1 (en) Secondary battery comprising first and second collector plates that are enmeshed together
CN106025373A (zh) 方形二次电池以及使用其的组电池
JP4210961B1 (ja) 電池ケース及び封口板を備える電池
CN109216755A (zh) 方形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JP6891930B2 (ja) 角形二次電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組電池
CN106654337A (zh) 方形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EP2445033B1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CN108028347A (zh) 能量储存装置和能量储存装置生产方法
JP2019106274A (ja) 角形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1401248B (zh) 电池和电池制造方法
CN107665968A (zh) 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该二次电池的组电池
CN108604505A (zh) 蓄电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KR101821488B1 (ko) 전지
CN114361732B (zh) 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8028326B (zh) 电池
JP2016081873A (ja) 蓄電素子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蓄電装置
US20220216545A1 (en) Flat secondary battery
US20230207863A1 (en) Battery
CN114391196B (zh) 二次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