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24884A - 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及设备 - Google Patents

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及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24884A
CN110324884A CN201810276377.8A CN201810276377A CN110324884A CN 110324884 A CN110324884 A CN 110324884A CN 201810276377 A CN201810276377 A CN 201810276377A CN 110324884 A CN110324884 A CN 1103248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mode
user equipment
network side
signal
feedback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27637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24884B (zh
Inventor
姜大洁
潘学明
吴凯
秦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276377.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324884B/zh
Priority to PCT/CN2019/077794 priority patent/WO2019184700A1/zh
Priority to KR1020207029792A priority patent/KR102356640B1/ko
Priority to EP19777738.6A priority patent/EP3780764A4/en
Priority to JP2020552719A priority patent/JP7308858B2/ja
Publication of CN1103248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24884A/zh
Priority to US17/033,275 priority patent/US11438843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248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248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61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ing power supply demand, e.g. depending on battery level
    • H04W52/0274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ing power supply demand, e.g. depending on battery level by switching on or off the equipment or part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25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04B7/048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taking channel rank into accou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witching
    • H04B7/0608Antenna selection according to transmission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32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e.g.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CQ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36Feedback format
    • H04B7/0639Using selective indices, e.g. of a codebook, e.g. pre-distortion matrix index [PMI] or for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89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different transmission schemes, at least one of them being a diversity transmission schem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election
    • H04B7/080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election with single receiver and antenna switching
    • H04B7/081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election with single receiver and antenna switching based on current reception conditions, e.g. switching to different antenna when signal level is below threshol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25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 H04W52/022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where the received signal is a wanted sig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51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local events, e.g. events related to user activity
    • H04W52/0258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local events, e.g. events related to user activity controlling an operation mode according to history or models of usage information, e.g. activity schedule or time of da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7Transitions between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 stat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0Wireless network protocols or protocol adaptations to wireless operation
    • H04W80/02Data link layer protoc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23Time-frequency-spa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及设备,其中,该方法包括:向网络侧设备发送变更信息,该变更信息用于指示用户设备的期望传输模式。本发明实施例中,用户设备通过向网络侧设备发送请求变更传输模式的变更信息,以便网络侧设备基于该变更信息确定用户设备当前可以执行的传输模式,这样可以准确地对用户设备的传输模式进行变更,既减少了用户设备耗费不必要的电量,达到节能省电的效果,又保证了系统的数据传输性能。

Description

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及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及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第五代(fifth-generation,5G)移动通信系统能够适应更加多样化的场景和业务需求,因此,5G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在5G系统中,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可能支持不同数值配置的业务,例如,UE既支持URLLC低时延高可靠业务,又支持大容量高速率的eMBB业务。
对于支持多种类型业务的用户设备,为了保证系统的数据传输性能,在5G系统中,要求用户设备工作在预定频段时必须支持接收天线数为4,或者必须支持发送天线数为2。那么针对下行信息为小数据包的情况,此时采用2天线接收方式就能够满足业务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要求,如果用户设备仍采用4天线接收下行信息,则将导致用户设备耗费不必要的电量,不利于用户设备节省电能。同样的,针对上行信息为小数据包的情况,此时采用1天线发送方式就能够满足业务QoS要求,如果用户设备仍采用2天线发送上行信息,则也将导致用户设备耗费不必要的电量,同样不利于用户设备节省电能。
当前,为了减少用户设备耗费不必要的电量,用户设备根据自身实际需求直接进行传输模式的变更,例如,更改实际使用的接收天线数,即将接收天线数由4变为2。此时,如果网络侧设备的下行调度需要采用4天线接收下行信息,而用户设备采用2天线接收方式无法满足业务QoS要求,将导致下行系统性能降低,例如,将导致系统误块率BLER增大。
由此可知,在5G系统中,如果用户设备持续保持4天线接收或2天线发送的传输模式,将导致用户设备耗费不必要的电量,不利于用户设备节省电能;另外,如果用户设备自主对传输模式进行变更,可能导致系统的数据传输性能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及设备,以准确地对用户设备的传输模式进行变更,减少用户设备耗费不必要的电量,达到节能省电的效果,同时,保证系统的数据传输性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应用于用户设备,包括:
向网络侧设备发送变更信息,所述变更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的期望传输模式;
其中,所述期望传输模式包括以下参数中的至少一种及其取值:
接收天线数、发送天线数、接收天线端口数、发送天线端口数、接收通道数、发送通道数、最大下行层数、以及最大上行层数。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应用于用户设备,包括:
接收网络侧设备发送的目标传输模式;
将当前传输模式设置为所述目标传输模式。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应用于网络侧设备,包括:
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变更信息,所述变更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的期望传输模式;
其中,所述期望传输模式包括以下参数中的至少一种及其取值:
接收天线数、发送天线数、接收天线端口数、发送天线端口数、接收通道数、发送通道数、最大下行层数、以及最大上行层数。
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应用于网络侧设备,包括:
向用户设备发送目标传输模式,以使所述用户设备将当前传输模式设置为所述目标传输模式。
第五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户设备,包括: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向网络侧设备发送变更信息,所述变更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的期望传输模式;
其中,所述期望传输模式包括以下参数中的至少一种及其取值:
接收天线数、发送天线数、接收天线端口数、发送天线端口数、接收通道数、发送通道数、最大下行层数、以及最大上行层数。
第六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户设备,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网络侧设备发送的目标传输模式;
传输模式设置模块,用于将当前传输模式设置为所述目标传输模式。
第七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网络侧设备,包括:
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变更信息,所述变更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的期望传输模式;
其中,所述期望传输模式包括以下参数中的至少一种及其取值:
接收天线数、发送天线数、接收天线端口数、发送天线端口数、接收通道数、发送通道数、最大下行层数、以及最大上行层数。
第八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网络侧设备,包括: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向用户设备发送目标传输模式,以使所述用户设备将当前传输模式设置为所述目标传输模式。
第九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户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第十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户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第二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第十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网络侧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第三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第十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网络侧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第四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第十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或者,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第二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或者,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第三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或者,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第四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及设备,向网络侧设备发送变更信息,该变更信息用于指示用户设备的期望传输模式。本发明实施例中,用户设备通过向网络侧设备发送请求变更传输模式的变更信息,以便网络侧设备基于该变更信息确定用户设备当前可以执行的传输模式,这样可以准确地对用户设备的传输模式进行变更,既减少了用户设备耗费不必要的电量,达到节能省电的效果,又保证了系统的数据传输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用户设备的传输模式确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传输模式确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一;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传输模式确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二;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传输模式确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三;
图5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用户设备的传输模式确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网络侧设备的传输模式确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还一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网络侧设备的传输模式确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用户设备的第一种模块组成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用户设备的第二种模块组成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网络侧设备的第一种模块组成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网络侧设备的第二种模块组成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网络侧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用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使用“和/或”表示连接对象至少其中之一。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系统,例如:全球移动通讯系统(Global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GSM),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系统,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增强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 advanced,LTE-A),新空口(New Radio,NR)等。
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也可称之为用户端、移动终端(MobileTerminal)、移动用户设备等,可以经无线接入网(例如,Radio Access Network,RAN)与一个或多个核心网进行通信,用户设备可以是移动终端,如移动电话(或称为“蜂窝”电话)和具有移动终端的计算机,例如,可以是便携式、袖珍式、手持式、计算机内置的或者车载的移动装置,它们与无线接入网交换语言和/或数据。
网络侧设备,用于与用户设备通信,可以是GSM或CDMA中的基站(BaseTransceiver Station,BTS),也可以是WCDMA中的基站(Node B),还可以是LTE中的演进型基站(eNB或e-Node B,evolutional Node B)及5G基站(gNB),本发明并不限定,但为描述方便,下述实施例以gNB为例进行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的英文名称及其含义示例如下:
带宽部分(Bandwidth Part,BWP);
信道质量指示(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CQI);
秩指示(Rank Indication,RI);
预编码矩阵指示(Precoding Matrix Indicator,PMI);
层指示(Layer Indication,LI);
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
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
介质访问控制单元(Medium Access Control CE,MAC CE);
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
唤醒信号(Wake Up Signal,WUS);
调制与编码策略(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MCS)。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及设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及设备可以应用于5G系统,下面通过实施例进行详细介绍。
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应用于用户设备,图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传输模式确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1,向网络侧设备发送变更信息,其中,该变更信息用于指示用户设备的期望传输模式;
其中,上述期望传输模式包括以下参数中的至少一种及其取值:
接收天线数、发送天线数、接收天线端口数、发送天线端口数、接收通道数、发送通道数、最大下行层数、以及最大上行层数。
其中,在用户设备确定需要进行传输模式变更后,向网络设备发送用于请求变更传输模式的变更信息,其中,该变更信息可以是不携带期望传输模式的信息,该变更信息还可以是用于指示期望传输模式的信息,即变更信息中携带用户设备确定出的期望传输模式,在具体实施时,为了保证网络侧设备快速确定用户设备希望切换到的传输模式,优选的,该变更信息用于指示用户设备的期望传输模式,且在该期望传输模式与用户设备的当前传输模式不一致时,用户设备向网络侧设备发送变更信息。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用户设备通过向网络侧设备发送请求变更传输模式的变更信息,以便网络侧设备基于该变更信息确定用户设备当前可以执行的传输模式,这样可以准确地对用户设备的传输模式进行变更,既减少了用户设备耗费不必要的电量,达到节能省电的效果,又保证了系统的数据传输性能。
其中,传输模式与服务小区关联;或,传输模式与服务小区的目标带宽部分BWP关联,具体的,变更信息是请求变更针对服务小区的传输模式或针对某一个或者多个目标带宽部分BWP的传输模式,其中,不同BWP的传输模式可以不同。
以接收天线端口数为例,接收天线端口数可以是2个,接收天线端口数也可以是4个,在下行业务类型对数据接收性能要求比较高的情况下,需要用户设备采用4个接收天线端口来接收网络侧设备发送的下行数据(即关于接收天线数的传输模式为4个接收天线端口),而在下行业务类型对数据接收性能要求比较低的情况下,用户设备可以采用2个接收天线端口接收网络侧设备发送的下行数据(即关于接收天线数的传输模式为2个接收天线端口),在用户设备确定需要在4接收天线端口与2接收天线端口的传输模式之间切换时,向网络侧设备发送期望接收天线端口数,以使网络侧设备综合判别用户设备是否可以切换到其期望接收天线端口数。
为了简化描述,接下来均以接收天线数为例进行详细说明,且4收表示接收天线数为4,2收表示接收天线数为2,另外,指示传输模式的其他参数可以采用相同的方式进行确定,以接收天线数为例,如果设定0代表2收,1代表4收,此时,若用户设备发送的变更信息中携带“0”,说明用户设备期待接收天线数为2;或,以发送天线数为例,如果0代表1发,1代表2发,此时,若用户设备发送的变更信息中携带“0”,说明用户设备期待发送天线数为1;或者,采用收发联合编码,例如,1bit:0代表2收及1发,1代表4收及2发,此时,若用户设备发送的变更信息中携带“0”,说明用户设备期待接收天线数为2以及期待发送天线数为1。此处的接收天线数还可以是发送天线数、接收天线端口数、发送天线端口数、接收通道数、发送通道数、最大下行层数、以及最大上行层数的任意一种。
其中,在具体实施时,网络侧设备接收到用户设备的变更信息后,将基于该变更信息向用户设备返回相应的反馈信息,以告知用户设备当前可以执行的传输模式,此时,用户设备接收到反馈信息后,根据该反馈信息对传输模式进行变更,如图2所示,具体为:
S201,用户设备发送用于指示期望传输模式的变更信息。
S202,网络侧设备根据变更信息确定反馈信息,其中,该反馈信息用于指示是否同意期望传输模式,或者,该反馈信息用于指示目标传输模式,具体的,该目标传输模式是网络侧设备根据传输模式影响因素综合确定的,该目标传输模式与期望传输模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S203,网络侧设备向用户设备发送反馈信息,以便用户设备接收该反馈信息并根据该反馈信息进行传输模式变更。
S204,用户设备在接收到反馈信息后,将当前传输模式设置为反馈信息指示的传输模式。
具体的,上述S204将当前传输模式设置为反馈信息指示的传输模式,具体包括:
针对反馈信息用于指示是否同意期望传输模式的情况,存在以下两种可能:
(1)在反馈信息指示同意期望传输模式时,将当前传输模式设置为期望传输模式,具体的,可以是网络侧设备综合判别用户设备当前可以采用期望传输模式进行下行数据的接收或上行数据的发送,此时网络侧设备发送一个表征同意的信息,例如,预先设定0代表同意,1代表不同意,则用户设备接收到携带0的反馈信息后,将当前传输模式设置为期望传输模式。
(2)在反馈信息指示不同意期望传输模式时,维持当前传输模式不变,具体的,可以是网络侧设备综合判别用户设备当前还需要采用原传输模式进行下行数据的接收或上行数据的发送,此时网络侧设备发送一个表征不同意的信息,例如,预先设定0代表同意,1代表不同意,则用户设备接收到携带1的反馈信息后,继续维持当前传输模式不变。
其中,网络侧设备根据多个传输模式影响因素综合确定用户设备当前可以执行的传输模式,如果确定出的传输模式与用户设备当前传输模式一致,则向用户设备发送用于指示不同意期望传输模式的反馈信息,这样用户设备接收到该反馈信息后,将继续维持当前传输模式不变。
例如,在用户设备的接收天线数为4(即4收)时,用户设备根据自身属性(例如,发热情况)确定期望接收天线数为2(2收),但网络侧设备结合下行业务的属性确定用户设备的需要使用的接收天线数为4,此时,网络侧设备发送的反馈信息指示不同意期望传输模式。
针对反馈信息用于指示目标传输模式的情况,也存在以下两种可能:
(1)在反馈信息指示目标传输模式时,若目标传输模式与当前传输模式不同,则将当前传输模式设置为目标传输模式,其中,该目标传输模式与期望传输模式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2)在反馈信息指示目标传输模式时,若目标传输模式与当前传输模式相同,则维持当前传输模式不变,其中,在目标传输模式与当前传输模式相同时,网络侧设备可以向用户设备发送反馈信息,也可以不向用户设备发送反馈信息,在具体实施时,为了便于用户设备获知网络侧设备已接收到其发送的变更信息,并且基于变更信息进行综合判别结果为不同意用户设备进行传输模式变更,优选的,即使网络侧设备确定出的目标传输模式与当前传输模式相同,也向用户设备返回反馈信息。
具体的,用户设备在向网络侧设备发送变更信息之前,需要先确定自身期望传输模式,如图3所示,在S201用户设备发送用于指示期望传输模式的变更信息之前,还包括:
S205,根据传输模式影响因素确定期望传输模式,其中,该传输模式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因素中的至少一种:用户设备的剩余电量、用户设备的发热指标、上行业务的属性、下行业务的属性,具体的,上行业务的属性影响与上行有关的传输模式的参数及其取值,例如,发送天线数、最大上行层数等等;而下行业务的属性影响与下行有关的传输模式的参数及其取值,例如,接收天线数、最大下行层数等等。
其中,在确定期望传输模式时,可以基于传输模式影响因素中的一项或多项进行确定,在引入多项影响因素的情况下,即传输模式影响因素的数量为多个,结合每项影响因素对应的初始期望传输模式,综合确定最终的期望传输模式,在具体实施时,可以预先设置各传输模式影响因素的优先级,将优先级最高的影响因素对应的期望传输模式确定为最终的期望传输模式。
也可以预先设定预设判别条件,根据各影响因素对应的期望传输模式和预设判别条件确定最终的期望传输模式,例如,预设判定条件包括:预设数量的影响因素对应期望传输模式相同,将该期望传输模式设置为最终的期望传输模式,例如,在3个影响因素中,其中2个影响因素对应的期望接收天线数为2收,那么确定最终的期望接收天线数为2收。在具体实施时,最终的期望传输模式确定方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
其中,针对每项传输模式影响因素而言,确定对应的期望传输模式的过程具体为:
(1)针对用户设备的剩余电量,预先设定剩余电量与传输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用户设备的当前剩余电量确定期望传输模式;
例如,仍以接收天线数为例,接收天线数为2或4,预设对应关系为:剩余电量小于等于预设电量阈值对应于接收天线数为2,剩余电量大于预设电量阈值对应于接收天线数为4;
因此,若用户设备的当前剩余电量小于等于第一预设电量门限值(如10%,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且用户设备的当前接收天线数为4,即4收,此时,期望接收天线数为2,即2收;
若用户设备的当前剩余电量大于等于第二预设电量门限值(如20%,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且用户设备的当前接收天线数为2,即2收,此时,期望接收天线数为4,即4收。
(2)针对用户设备的发热情况,预先设定实测温度与传输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用户设备的实测温度确定期望传输模式;
例如,仍以接收天线数为例,接收天线数为2或4,预设对应关系为:实测温度大于预设温度阈值对应于接收天线数为2,实测温度小于等于预设温度阈值对应于接收天线数为4;
因此,若用户设备的实测温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门限值(如40摄氏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且用户设备的当前接收天线数为4,即4收,此时,期望接收天线数为2,即2收;
若用户设备的实测温度小于等于第二预设温度门限值(如40摄氏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且用户设备的当前接收天线数为2,即2收,此时,期望接收天线数为4,即4收。
(3)针对下行业务的属性,预先设定下行业务的属性与传输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下行业务的属性确定期望传输模式,其中,下行业务的属性影响与下行有关的传输模式的参数及其取值,例如,接收天线数、最大下行层数等等;
例如,仍以接收天线数为例,接收天线数为2或4,预设对应关系为:下行业务的属性符合第一预设业务属性对应于接收天线数为2,下行业务的属性符合第二预设业务属性对应于接收天线数为4;
因此,若下行业务的属性符合第一预设业务属性,且用户设备的当前接收天线数为4,即4收,此时,期望接收天线数为2,即2收;
若下行业务的属性符合第二预设业务属性,且用户设备的当前接收天线数为2,即2收,此时,期望接收天线数为4,即4收。
(4)针对上行业务的属性,预先设定上行业务的属性与传输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上行业务的属性确定期望传输模式,其中,上行业务的属性影响与上行有关的传输模式的参数及其取值,例如,发送天线数、最大上行层数等等;
例如,以发送天线数为例,发送天线数为1或2,预设对应关系为:上行业务的属性符合第三预设业务属性对应于发送天线数为1,上行业务的属性符合第四预设业务属性对应于发送天线数为2;
因此,若上行业务的属性符合第三预设业务属性,且用户设备的当前发送天线数为2,即2发,此时,期望发送天线数为1,即1发;
若上行业务的属性符合第四预设业务属性,且用户设备的当前发送天线数为1,即1发,此时,期望发送天线数为2,即2发。
进一步的,用户设备向网络侧设备发送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
用户设备的剩余电量、用户设备的发热指标、上行业务的属性、下行业务的属性,以便网络侧设备将该信息作为用于确定反馈信息的传输模式影响因素。
其中,用户设备根据网络侧设备发送的反馈信息设置传输模式后,基于反馈信息指示的传输模式进行数据传输,针对信道相关参数的上报,具体为:
在接收到反馈信息后,基于反馈信息指示的传输模式向网络侧设备上报信道相关参数;
其中,信道相关参数包括以下参数中的至少一种:信道质量指示CQI、秩指示RI、预编码矩阵指示PMI、以及层指示LI。
其中,由于用户设备的当前传输模式是基于网络侧设备的反馈指示设置的,如果接收到的调度信令对应的传输模式与当前传输模式不一致,此时如果用户设备响应网络侧设备的调度,需要变更传输模式后,才可以执行调度信令的话,变更传输模式存在处理时延,因此,用户设备可以选择维持当前传输模式不变,并忽略网络侧设备的调度,基于此,具体为:
在将当前传输模式设置为所述反馈信息指示的传输模式之后,若网络侧设备发送的调度信令对应的传输模式与反馈信息指示的传输模式不同,则忽略网络侧设备发送的调度信令;
其中,调度信令包括调度下行数据的信令或调度上行数据的信令。
具体为,例如,用户设备的当前传输模式为2接收天线端口。若网络侧设备的调度信令指示的下行PMI是基于4接收天线端口的,或者调度信令指示的下行RI大于2,或者调度信令指示的下行LI大于2,此时基于当前传输模式无法执行网络侧设备的调度信令,UE忽略网络侧设备发送的调度信令,即不执行该调度信令。此时,UE反馈NACK(NegativeAcknowledgment)给网络侧设备。
再例如,用户设备的当前传输模式为1发送天线端口。若网络侧设备的调度信令指示的上行PMI是基于2接收天线端口的,或者调度信令指示的上行RI为2,或者调度信令指示的上行LI为2,此时基于当前传输模式无法执行网络侧设备的调度信令,UE忽略网络侧设备发送的调度信令,即不执行该调度信令。此时,UE不根据调度信令的指示发送上行数据。
具体的,针对网络侧设备向用户设备发送反馈信息的过程,该反馈信息通过以下信令或信号的一种发送:
物理层信令、介质访问控制MAC信令、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以及唤醒信号WUS。
其中,针对反馈信息通过唤醒信号WUS发送时,如图4所示,上述S204将当前传输模式设置为反馈信息指示的传输模式,具体包括:
S2041,根据唤醒信号的相关信息和预设对应关系确定反馈信息指示的传输模式,其中,该预设对应关系包括唤醒信号的相关信息与传输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
S2042,将当前传输模式设置为反馈信息指示的传输模式,其中,该反馈信息指示的传输模式与期望传输模式可以相同或不同。
具体的,上述唤醒信号的相关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
唤醒信号的序列的正交覆盖编码、唤醒信号的序列循环移位、唤醒信号的序列的根序列、唤醒信号的序列的加扰序列。
其中,唤醒信号是一个序列,该序列的要素包括:正交覆盖编码、循环移位、根序列、加扰序列,每个要素不同,序列不同,唤醒信号不同,在具体实施时,可以预存唤醒信号的序列的各要素与传输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序列的正交覆盖编码为例,两个序列的正交覆盖编码指示不同的传输模式,例如,正交覆盖编码1指示接收天线数为2(2收),正交覆盖编码2指示接收天线数为4(4收)。
对应的,如果接收到的唤醒信号的序列的正交覆盖编码为正交覆盖编码1,则反馈信息指示的传输模式为接收天线数为2(2收),此时,用户设备将当前接收天线数设置为2收。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向网络侧设备发送变更信息,该变更信息用于指示用户设备的期望传输模式。本发明实施例中,用户设备通过向网络侧设备发送请求变更传输模式的变更信息,以便网络侧设备基于该变更信息确定用户设备当前可以执行的传输模式,这样可以准确地对用户设备的传输模式进行变更,既减少了用户设备耗费不必要的电量,达到节能省电的效果,又保证了系统的数据传输性能。
与上述一实施例相对应,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应用于用户设备,在本实施例中,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部分,详细描述可参考前述实施例的内容,本实施例不再重复。
图5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传输模式确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501,接收网络侧设备发送的目标传输模式,其中,针对用户设备未发出变更请求的情况,网络侧设备在确定用户设备需要进行传输模式变更时,可以主动向用户设备发送目标传输模式。
S502,将当前传输模式设置为网络侧设备发送的目标传输模式,具体的,网络侧设备可以采用显式指示的方式指示目标传输模式,也可以采用隐式指示的方式指示目标传输模式,以显式指示为例,如果预先约定0代表2收,1代表4收,则用户设备接收到0时,将当前接收天线数设置为2,即目标接收天线数为2。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网络侧设备主动向用户设备发送目标传输模式时,用户设备将当前传输模式设置为该目标传输模式,这样可以准确地对用户设备的传输模式进行变更,既减少了用户设备耗费不必要的电量,达到节能省电的效果,又保证了系统的数据传输性能。
其中,上述目标传输模式是网络侧设备根据传输模式影响因素确定的,该因素包括以下因素中的至少一种:用户设备的剩余电量、用户设备的发热指标、上行业务的属性、下行业务的属性,用户设备的剩余电量、用户设备的发热指标、上行业务属性是用户设备向网络侧设备上报的。其中,由于网络侧设备主要决定用户设备的传输模式,因此,在确定目标传输模式时引入的影响因素越多,对用户设备的传输模式变更越准确,目标传输模式的具体确定方式参见前述实施例中的期望传输模式确定方式。
其中,上述目标传输模式通过以下信令或信号的一种发送:
物理层信令、介质访问控制MAC信令、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以及唤醒信号WUS。
在具体实施时,用户设备根据网络侧设备的指示来配置传输模式,网络侧设备可以采用显式指示的方式,具体为:
网络侧设备在物理层信令、介质访问控制MAC信令、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以及唤醒信号WUS中的任一种携带目标传输模式;
用户设备接收网络侧设备发送的显式指示目标传输模式的信令或信号,并将当前传输模式设置为该目标传输模式。
在具体实施时,用户设备根据网络侧设备的指示来配置传输模式,网络侧设备还可以采用隐式指示的方式,具体为:
上述S501接收网络侧设备发送的目标传输模式,具体包括:
接收网络侧设备发送的用于指示目标传输模式的指示信令或指示信号,其中,该指示信令包括:物理层信令、介质访问控制MAC信令、或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该指示信号包括:唤醒信号WUS,该指示信令或指示信号中携带隐式指示目标传输模式的如下参数中的一种:带宽部分BWP、调制与编码策略MCS、多输入多输出MIMO层数。
上述S502将当前传输模式设置为网络侧设备发送的目标传输模式,具体包括:
根据指示信令或指示信号中携带的参数和预设对应关系确定网络侧设备指示的目标传输模式,其中,该预设对应关系包括各参数的不同属性值与传输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
将当前传输模式设置为网络侧设备指示的目标传输模式。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网络侧设备采用隐式指示的方式来配置用户设备的传输模式,这样网络侧设备向用户设备发送携带带宽部分BWP、调制与编码策略MCS、多输入多输出MIMO层数中任一种的调度信令时,可以隐式告知用户设备需要执行的目标传输模式,减少了网络侧设备向用户设备发送调度信令的次数。
(1)针对通过带宽部分BWP来隐式指示目标传输模式的情况,如果预先约定不同带宽部分BWP的编号与传输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例如,带宽部分BWP的编号为1指示接收天线数为2(2收),带宽部分BWP的编号为2指示接收天线数为4(4收)。
对应的,如果接收到的带宽部分BWP编号为1,则网络侧设备指示的目标传输模式为接收天线数为2(2收),此时,用户设备将当前接收天线数设置为2收。
或者,预先约定不同带宽部分BWP的宽度与传输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例如,带宽部分BWP的宽度小于等于20个RB指示接收天线数为2(2收),带宽部分BWP的宽度大于20个RB指示接收天线数为4(4收).
对应的,如果接收到的带宽部分BWP的宽度小于20个RB,则网络侧设备指示的目标传输模式为接收天线数为2(2收),此时,用户设备将当前接收天线数设置为2收。
(2)针对通过调制与编码策略MCS来隐式指示目标传输模式的情况,如果预先约定不同调制与编码策略MCS的调制阶数与传输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例如,调制与编码策略MCS的调制阶数小于等于16QAM指示接收天线数为2(2收),调制与编码策略MCS的调制阶数大于16QAM指示接收天线数为4(4收)。
对应的,如果接收到的调制与编码策略MCS的调制阶数小于16QAM,则网络侧设备指示的目标传输模式为接收天线数为2(2收),此时,用户设备将当前接收天线数设置为2收。
(3)针对通过多输入多输出MIMO层数来隐式指示目标传输模式的情况,如果预先约定多输入多输出MIMO层数与传输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例如,多输入多输出MIMO层数为1或2指示接收天线数为2(2收),带多输入多输出MIMO层数为3或4指示接收天线数为4(4收)。
对应的,如果接收到的多输入多输出MIMO层数为1,则网络侧设备指示的目标传输模式为接收天线数为2(2收),此时,用户设备将当前接收天线数设置为2收。
另外,还可以利用唤醒信号WUS的相关参数隐式指示目标传输模式,针对目标传输模式通过唤醒信号WUS发送时,上述S502将当前传输模式设置为网络侧设备发送的目标传输模式:
根据唤醒信号的相关信息和预设对应关系确定目标传输模式,其中,该预设对应关系包括唤醒信号的相关信息与传输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
将当前传输模式设置为确定出的目标传输模式。
具体的,上述唤醒信号的相关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
唤醒信号的序列的正交覆盖编码、唤醒信号的序列循环移位、唤醒信号的序列的根序列、唤醒信号的序列的加扰序列。
其中,唤醒信号是一个序列,该序列的要素包括:正交覆盖编码、循环移位、根序列、加扰序列,每个要素不同,序列不同,唤醒信号不同,在具体实施时,可以预存唤醒信号的序列的各要素与传输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序列的正交覆盖编码为例,两个序列的正交覆盖编码指示不同的传输模式,例如,正交覆盖编码1指示接收天线数为2(2收),正交覆盖编码2指示接收天线数为4(4收)。
对应的,如果接收到的唤醒信号的序列的正交覆盖编码为正交覆盖编码1,则反馈信息指示的传输模式为接收天线数为2(2收),此时,用户设备将当前接收天线数设置为2收。
其中,用户设备根据网络侧设备指示的目标传输模式设置当前传输模式后,基于目标传输模式进行数据传输,针对信道相关参数的上报,具体为:
基于目标传输模式向网络侧设备上报信道相关参数;
其中,信道相关参数包括以下参数中的至少一种:信道质量指示CQI、秩指示RI、预编码矩阵指示PMI、以及层指示LI。
其中,由于用户设备的当前传输模式是基于网络侧设备的目标传输模式指示设置的,如果接收到的调度信令对应的传输模式与当前传输模式不一致,此时,如果用户设备响应网络侧设备的调度,需要变更传输模式后,才可以执行调度信令的话,变更传输模式时存在处理时延,因此,用户设备可以选择维持当前传输模式不变,并忽略网络侧设备的调度,基于此,具体为:
若网络侧设备发送的调度信令对应的传输模式与目标传输模式不同,则忽略网络侧设备发送的调度信令;
其中,调度信令包括调度下行数据的信令或调度上行数据的信令。
具体为,例如,用户设备的当前传输模式为2接收天线端口。若网络侧设备的调度信令指示的下行PMI是基于4接收天线端口的,或者调度信令指示的下行RI大于2,或者调度信令指示的下行LI大于2,此时基于当前传输模式无法执行网络侧设备的调度信令,UE忽略网络侧设备发送的调度信令,即不执行该调度信令。此时,UE反馈NACK(NegativeAcknowledgment)给网络侧设备。
再例如,用户设备的当前传输模式为1发送天线端口。若网络侧设备的调度信令指示的上行PMI是基于2接收天线端口的,或者调度信令指示的上行RI为2,或者调度信令指示的上行LI为2,此时基于当前传输模式无法执行网络侧设备的调度信令,UE忽略网络侧设备发送的调度信令,即不执行该调度信令。此时,UE不根据调度信令的指示发送上行数据。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在网络侧设备主动向用户设备发送目标传输模式时,用户设备将当前传输模式设置为该目标传输模式,这样可以准确地对用户设备的传输模式进行变更,既减少了用户设备耗费不必要的电量,达到节能省电的效果,又保证了系统的数据传输性能。
本发明实施例的具体实施过程可以参考前述实施例的描述,这里不再重复。
与上述一实施例相对应,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应用于网络侧设备,在本实施例中,与前述一实施例相同的部分,详细描述可参考前述实施例的内容,本实施例不再重复。
图6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传输模式确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6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601,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变更信息,其中,该变更信息用于指示用户设备的期望传输模式
其中,上述期望传输模式包括以下参数中的至少一种及其取值:
接收天线数、发送天线数、接收天线端口数、发送天线端口数、接收通道数、发送通道数、最大下行层数、以及最大上行层数。
其中,在用户设备确定需要进行传输模式变更后,自动向网络设备发送用于请求变更传输模式的变更信息,其中,该变更信息可以是不携带期望传输模式的信息,该变更信息还可以是用于指示期望传输模式的信息,即变更信息中携带用户设备确定出的期望传输模式,在具体实施时,为了保证网络侧设备快速确定用户设备希望切换到的传输模式,优选的,该变更信息用于指示用户设备的期望传输模式。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网络侧设备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请求变更传输模式的变更信息,以便网络侧设备基于该变更信息确定用户设备当前可以执行的传输模式,这样可以准确地对用户设备的传输模式进行变更,既减少了用户设备耗费不必要的电量,达到节能省电的效果,又保证了系统的数据传输性能。
其中,在具体实施时,网络侧设备接收到用户设备的变更信息后,将基于该变更信息向用户设备返回相应的反馈信息,以告知用户设备当前可以执行的传输模式,以便用户设备接收到反馈信息后,根据该反馈信息对传输模式进行变更,具体的,在S601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变更信息之后,还包括:
S602,基于变更信息确定反馈信息,具体的,网络侧设备接收到用户设备发送的变更信息后,基于该变更信息确定用户设备当前可以执行的传输模式,并结合确定结果生成相应的反馈信息;
S603,向用户设备发送反馈信息,以使用户设备将当前传输模式设置为反馈信息指示的传输模式,其中,该反馈信息用于指示是否同意期望传输模式,或者,该反馈信息用于指示目标传输模式,具体的,该目标传输模式是网络侧设备根据传输模式影响因素综合确定的,该目标传输模式与期望传输模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具体的,网络侧设备为了保证更加准确度对用户设备的传输模式进行配置,在确定反馈信息时,综合参考传输模式影响因素来确定反馈信息,因此,基于变更信息确定反馈信息,具体包括:
根据变更信息和传输模式影响因素确定反馈信息,其中,网络侧设备根据多个传输模式影响因素综合确定用户设备当前可以执行的传输模式,如果确定出的传输模式与用户设备当前传输模式一致,则向用户设备发送用于指示不同意期望传输模式的反馈信息,这样用户设备接收到该反馈信息后,将继续维持当前传输模式不变。
例如,在用户设备的接收天线数为4(即4收)时,用户设备根据自身属性(例如,发热情况)确定期望接收天线数为2(2收),但网络侧设备结合下行业务的属性确定用户设备的需要使用的接收天线数为4,此时,网络侧设备发送的反馈信息指示不同意期望传输模式。
其中,网络侧设备确定反馈信息时参考的传输模式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因素中的至少一种:
用户设备的剩余电量、用户设备的发热指标、上行业务的属性、下行业务的属性。其中,具体确定过程可以参照前述实施例描述的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其中,传输模式与服务小区关联;或,传输模式与服务小区的目标带宽部分BWP关联,具体的,变更信息是请求变更针对服务小区的传输模式或针对某一个或者多个目标带宽部分BWP的传输模式,其中,不同BWP的传输模式可以不同。
进一步的,网络侧设备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
用户设备的剩余电量、用户设备的发热指标、上行业务的属性、下行业务的属性;
将接收到的信息作为用于确定反馈信息的传输模式影响因素。
具体的,针对网络侧设备向用户设备发送反馈信息的过程,该馈信息通过以下信令或信号的一种发送:
物理层信令、介质访问控制MAC信令、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以及唤醒信号WUS。
其中,针对反馈信息通过唤醒信号WUS发送时,唤醒信号的相关信息与传输模式之间具有预设对应关系,以使用户设备根据唤醒信号的相关信息和预设对应关系确定反馈信息指示的传输模式。
具体的,用户设备在接收到反馈信息后,将当前传输模式设置为反馈信息指示的传输模式,具体包括:
根据唤醒信号的相关信息和预设对应关系确定反馈信息指示的传输模式,其中,该预设对应关系包括唤醒信号的相关信息与传输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
将当前传输模式设置为反馈信息指示的传输模式,其中,该反馈信息指示的传输模式与期望传输模式可以相同或不同。
具体的,上述唤醒信号的相关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
唤醒信号的序列的正交覆盖编码、唤醒信号的序列循环移位、唤醒信号的序列的根序列、唤醒信号的序列的加扰序列。
其中,唤醒信号是一个序列,该序列的要素包括:正交覆盖编码、循环移位、根序列、加扰序列,每个要素不同,序列不同,唤醒信号不同,在具体实施时,可以预存唤醒信号的序列的各要素与传输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序列的正交覆盖编码为例,两个序列的正交覆盖编码指示不同的传输模式,例如,正交覆盖编码1指示接收天线数为2(2收),正交覆盖编码2指示接收天线数为4(4收)。
对应的,如果接收到的唤醒信号的序列的正交覆盖编码为正交覆盖编码1,则反馈信息指示的传输模式为接收天线数为2(2收),此时,用户设备将当前接收天线数设置为2收。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传输模式确定方法,网络侧设备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请求变更传输模式的变更信息,以便网络侧设备基于该变更信息确定用户设备当前可以执行的传输模式,这样可以准确地对用户设备的传输模式进行变更,既减少了用户设备耗费不必要的电量,达到节能省电的效果,又保证了系统的数据传输性能。
本发明实施例的具体实施过程可以参考前述实施例的描述,这里不再重复。
与上述另一实施例相对应,本发明还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应用于网络侧设备,在本实施例中,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部分,详细描述可参考前述实施例的内容,本实施例不再重复。
图7为本发明还一实施例提供的传输模式确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7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701,向用户设备发送目标传输模式,以使用户设备将当前传输模式设置为目标传输模式,其中,针对用户设备未发出变更请求的情况,网络侧设备在确定用户设备需要进行传输模式变更时,可以主动向用户设备发送目标传输模式。
具体的,网络侧设备可以采用显式指示的方式指示目标传输模式,也可以采用隐式指示的方式指示目标传输模式,以显式指示为例,如果预先约定0代表2收,1代表4收,则用户设备接收到0时,将当前接收天线数设置为2,即目标接收天线数为2。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网络侧设备在确定用户设备需要进行传输模式变更时,主动向用户设备发送目标传输模式,以使用户设备将当前传输模式设置为该目标传输模式,这样可以准确地对用户设备的传输模式进行变更,既减少了用户设备耗费不必要的电量,达到节能省电的效果,又保证了系统的数据传输性能。
其中,在S701向用户设备发送目标传输模式之前,还包括:
根据传输模式影响因素确定目标传输模式。
其中,上述目标传输模式是网络侧设备根据传输模式影响因素确定的,该因素包括以下因素中的至少一种:用户设备的剩余电量、用户设备的发热指标、上行业务的属性、下行业务的属性,用户设备的剩余电量、用户设备的发热指标、上行业务属性是用户设备向网络侧设备上报的。其中,由于网络侧设备主要决定用户设备的传输模式,因此,在确定目标传输模式时引入的影响因素越多,对用户设备的传输模式变更越准确,目标传输模式的具体确定方式参见前述实施例中的期望传输模式确定方式。
其中,上述目标传输模式通过以下信令或信号的一种发送:
物理层信令、介质访问控制MAC信令、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以及唤醒信号WUS。
在具体实施时,用户设备根据网络侧设备的指示来配置传输模式,网络侧设备可以采用显式指示的方式,具体为:
网络侧设备在物理层信令、介质访问控制MAC信令、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以及唤醒信号WUS中的任一种携带目标传输模式;
用户设备接收网络侧设备发送的显式指示目标传输模式的信令或信号,并将当前传输模式设置为该目标传输模式。
在具体实施时,用户设备根据网络侧设备的指示来配置传输模式,网络侧设备还可以采用隐式指示的方式,具体为:
上述S701向用户设备发送目标传输模式,具体包括:
向用户设备发送用于指示目标传输模式的指示信令或指示信号,其中,该指示信令包括:物理层信令、介质访问控制MAC信令、或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该指示信号包括:唤醒信号WUS,该指示信令或指示信号中携带隐式指示目标传输模式的如下参数中的一种:带宽部分BWP、调制与编码策略MCS、多输入多输出MIMO层数。
其中,用户设备接收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指示信令或指示信号后,将当前传输模式设置为网络侧设备发送的目标传输模式,具体包括:
根据指示信令或指示信号中携带的参数和预设对应关系确定网络侧设备指示的目标传输模式,其中,该预设对应关系包括各参数的不同属性值与传输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
将当前传输模式设置为网络侧设备指示的目标传输模式。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网络侧设备采用隐式指示的方式来配置用户设备的传输模式,这样网络侧设备向用户设备发送携带带宽部分BWP、调制与编码策略MCS、多输入多输出MIMO层数中任一种的调度信令时,可以隐式告知用户设备需要执行的目标传输模式,减少了网络侧设备向用户设备发送调度信令的次数。
(1)针对通过带宽部分BWP来隐式指示目标传输模式的情况,如果预先约定不同带宽部分BWP的编号与传输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例如,带宽部分BWP的编号为1指示接收天线数为2(2收),带宽部分BWP的编号为2指示接收天线数为4(4收)。
对应的,如果接收到的带宽部分BWP编号为1,则网络侧设备指示的目标传输模式为接收天线数为2(2收),此时,用户设备将当前接收天线数设置为2收。
或者,预先约定不同带宽部分BWP的宽度与传输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例如,带宽部分BWP的宽度小于等于20rb指示接收天线数为2(2收),带宽部分BWP的宽度大于20rb指示接收天线数为4(4收).
对应的,如果接收到的带宽部分BWP的宽度小于20rb,则网络侧设备指示的目标传输模式为接收天线数为2(2收),此时,用户设备将当前接收天线数设置为2收。
(2)针对通过调制与编码策略MCS来隐式指示目标传输模式的情况,如果预先约定不同调制与编码策略MCS的调制阶数与传输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例如,调制与编码策略MCS的调制阶数小于等于16qam指示接收天线数为2(2收),调制与编码策略MCS的调制阶数大于16qam指示接收天线数为4(4收)。
对应的,如果接收到的调制与编码策略MCS的调制阶数小于16qam,则网络侧设备指示的目标传输模式为接收天线数为2(2收),此时,用户设备将当前接收天线数设置为2收。
(3)针对通过多输入多输出MIMO层数来隐式指示目标传输模式的情况,如果预先约定多输入多输出MIMO层数与传输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例如,多输入多输出MIMO层数为1或2指示接收天线数为2(2收),带多输入多输出MIMO层数为3或4指示接收天线数为4(4收)。
对应的,如果接收到的多输入多输出MIMO层数为1,则网络侧设备指示的目标传输模式为接收天线数为2(2收),此时,用户设备将当前接收天线数设置为2收。
另外,还可以利用唤醒信号WUS的相关参数隐式指示目标传输模式,针对目标传输模式通过唤醒信号WUS发送时,用户设备接收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指示信令或指示信号后,将当前传输模式设置为网络侧设备发送的目标传输模式,具体的:
根据唤醒信号的相关信息和预设对应关系确定目标传输模式,其中,该预设对应关系包括唤醒信号的相关信息与传输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
将当前传输模式设置为确定出的目标传输模式。
具体的,上述唤醒信号的相关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
唤醒信号的序列的正交覆盖编码、唤醒信号的序列循环移位、唤醒信号的序列的根序列、唤醒信号的序列的加扰序列。
其中,唤醒信号是一个序列,该序列的要素包括:正交覆盖编码、循环移位、根序列、加扰序列,每个要素不同,序列不同,唤醒信号不同,在具体实施时,可以预存唤醒信号的序列的各要素与传输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序列的正交覆盖编码为例,两个序列的正交覆盖编码指示不同的传输模式,例如,正交覆盖编码1指示接收天线数为2(2收),正交覆盖编码2指示接收天线数为4(4收)。
对应的,如果接收到的唤醒信号的序列的正交覆盖编码为正交覆盖编码1,则反馈信息指示的传输模式为接收天线数为2(2收),此时,用户设备将当前接收天线数设置为2收。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传输模式确定方法,网络侧设备在确定用户设备需要进行传输模式变更时,主动向用户设备发送目标传输模式,以使用户设备将当前传输模式设置为该目标传输模式,这样可以准确地对用户设备的传输模式进行变更,既减少了用户设备耗费不必要的电量,达到节能省电的效果,又保证了系统的数据传输性能。
本发明实施例的具体实施过程可以参考前述实施例的描述,这里不再重复。
对应上述一实施例提供的传输模式确定方法,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户设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用户设备能够实现上述一实施例中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实施例描述的各个过程。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用户设备的第一种模块组成示意图,如图8所示,该用户设备包括:
第一发送模块801,用于向网络侧设备发送变更信息,所述变更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的期望传输模式;
其中,所述期望传输模式包括以下参数中的至少一种及其取值:
接收天线数、发送天线数、接收天线端口数、发送天线端口数、接收通道数、发送通道数、最大下行层数、以及最大上行层数。
可选地,上述用户设备还包括:
反馈信息接收模块,用于在向网络侧设备发送变更信息之后,接收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反馈信息;
传输模式设置模块,用于将当前传输模式设置为所述反馈信息指示的传输模式。
可选地,所述反馈信息用于指示是否同意所述期望传输模式;或,
所述反馈信息用于指示目标传输模式。
可选地,所述传输模式设置模块,具体用于:
在所述反馈信息指示同意所述期望传输模式时,将当前传输模式设置为所述期望传输模式;
在所述反馈信息指示不同意所述期望传输模式时,维持当前传输模式不变;
在所述反馈信息指示目标传输模式时,将当前传输模式设置为所述目标传输模式。
可选地,上述用户设备还包括:
期望传输模式确定模块,用于在向网络侧设备发送变更信息之前,根据传输模式影响因素确定所述期望传输模式。
可选地,上述用户设备还包括:
信道参数发送模块,用于在接收到所述反馈信息后,基于所述反馈信息指示的传输模式向所述网络侧设备上报信道相关参数;
其中,所述信道相关参数包括以下参数中的至少一种:信道质量指示CQI、秩指示RI、预编码矩阵指示PMI、以及层指示LI。
可选地,上述用户设备还包括:
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在将当前传输模式设置为所述反馈信息指示的传输模式之后,若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调度信令对应的传输模式与所述反馈信息指示的传输模式不同,则忽略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调度信令;
其中,所述调度信令包括调度下行数据的信令或调度上行数据的信令。
可选地,所述传输模式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因素中的至少一种:
用户设备的剩余电量、用户设备的发热指标、上行业务的属性、下行业务的属性。
可选地,所述期望传输模式与服务小区关联;或,
与服务小区的目标带宽部分BWP关联。
可选地,上述用户设备还包括:
信息发送模块,用于向网络侧设备发送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
用户设备的剩余电量、用户设备的发热指标、上行业务的属性、下行业务的属性。
可选地,所述反馈信息通过以下信令或信号的一种发送:
物理层信令、介质访问控制MAC信令、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以及唤醒信号WUS。
可选地,所述传输模式设置模块,还具体用于:
在所述反馈信息通过唤醒信号发送时,根据所述唤醒信号的相关信息和预设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反馈信息指示的传输模式,所述预设对应关系包括唤醒信号的相关信息与传输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
将当前传输模式设置为所述反馈信息指示的传输模式。
可选地,所述唤醒信号的相关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
所述唤醒信号的序列的正交覆盖编码、所述唤醒信号的序列循环移位、所述唤醒信号的序列的根序列、所述唤醒信号的序列的加扰序列。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用户设备,向网络侧设备发送变更信息,该变更信息用于指示用户设备的期望传输模式。本发明实施例中,用户设备通过向网络侧设备发送请求变更传输模式的变更信息,以便网络侧设备基于该变更信息确定用户设备当前可以执行的传输模式,这样可以准确地对用户设备的传输模式进行变更,既减少了用户设备耗费不必要的电量,达到节能省电的效果,又保证了系统的数据传输性能。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用户设备能够实现上述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对应的实施例中的各个过程,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对应上述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传输模式确定方法,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户设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用户设备能够实现上述另一实施例中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实施例描述的各个过程。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用户设备的第二种模块组成示意图,如图9所示,该用户设备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901,用于接收网络侧设备发送的目标传输模式;
传输模式设置模块902,用于将当前传输模式设置为所述目标传输模式。
可选地,上述用户设备还包括:
信道参数发送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目标传输模式向所述网络侧设备上报信道相关参数;
其中,所述信道相关参数包括以下参数中的至少一种:信道质量指示CQI、秩指示RI、预编码矩阵指示PMI、以及层指示LI。
可选地,上述用户设备还包括:
第二判断模块,用于若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调度信令对应的传输模式与所述目标传输模式不同,则忽略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调度信令;
其中,所述调度信令包括调度下行数据的信令或调度上行数据的信令。
可选地,所述目标传输模式通过以下信令或信号的一种发送:
物理层信令、介质访问控制MAC信令、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以及唤醒信号WUS。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用户设备,在网络侧设备主动向用户设备发送目标传输模式时,用户设备将当前传输模式设置为该目标传输模式,这样可以准确地对用户设备的传输模式进行变更,既减少了用户设备耗费不必要的电量,达到节能省电的效果,又保证了系统的数据传输性能。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用户设备能够实现上述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对应的实施例中的各个过程,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对应上述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传输模式确定方法,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网络侧设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网络侧设备能够实现上述又一实施例中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实施例描述的各个过程。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网络侧设备的第一种模块组成示意图,如图10所示,该网络侧设备包括:
第二接收模块1001,用于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变更信息,所述变更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的期望传输模式;
其中,所述期望传输模式包括以下参数中的至少一种及其取值:
接收天线数、发送天线数、接收天线端口数、发送天线端口数、接收通道数、发送通道数、最大下行层数、以及最大上行层数。
可选地,上述网络侧设备还包括:
反馈信息确定模块,用于在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变更信息之后,基于所述变更信息确定反馈信息;
反馈信息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所述反馈信息,以使所述用户设备将当前传输模式设置为所述反馈信息指示的传输模式。
可选地,所述反馈信息用于指示是否同意所述期望传输模式;或,
所述反馈信息用于指示目标传输模式。
可选地,所述反馈信息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变更信息和传输模式影响因素确定所述反馈信息。
可选地,所述传输模式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因素中的至少一种:
用户设备的剩余电量、用户设备的发热指标、上行业务的属性、下行业务的属性。
可选地,所述期望传输模式与服务小区关联;或,
与服务小区的目标带宽部分BWP关联。
可选地,上述网络侧设备还包括:
信息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
用户设备的剩余电量、用户设备的发热指标、上行业务的属性、下行业务的属性。
可选地,所述反馈信息通过以下信令或信号的一种发送:
物理层信令、介质访问控制MAC信令、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以及唤醒信号WUS。
可选地,在所述反馈信息通过唤醒信号发送时,所述唤醒信号的相关信息与传输模式之间具有预设对应关系,以使用户设备根据所述唤醒信号的相关信息和预设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反馈信息指示的传输模式。
可选地,所述唤醒信号的相关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
所述唤醒信号的序列的正交覆盖编码、所述唤醒信号的序列循环移位、所述唤醒信号的序列的根序列、所述唤醒信号的序列的加扰序列。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网络侧设备,网络侧设备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请求变更传输模式的变更信息,以便网络侧设备基于该变更信息确定用户设备当前可以执行的传输模式,这样可以准确地对用户设备的传输模式进行变更,既减少了用户设备耗费不必要的电量,达到节能省电的效果,又保证了系统的数据传输性能。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网络侧设备能够实现上述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对应的实施例中的各个过程,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对应上述还一实施例提供的传输模式确定方法,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网络侧设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网络侧设备能够实现上述还一实施例中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实施例描述的各个过程。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网络侧设备的第二种模块组成示意图,如图11所示,该网络侧设备包括:
第二发送模块1101,用于向用户设备发送目标传输模式,以使所述用户设备将当前传输模式设置为所述目标传输模式。
可选地,上述网络侧设备还包括:
目标传输模式确定模块,用于在向用户设备发送目标传输模式之前,根据传输模式影响因素确定目标传输模式。
可选地,所述目标传输模式通过以下信令或信号的一种发送:
物理层信令、介质访问控制MAC信令、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以及唤醒信号WUS。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网络侧设备,网络侧设备在确定用户设备需要进行传输模式变更时,主动向用户设备发送目标传输模式,以使用户设备将当前传输模式设置为该目标传输模式,这样可以准确地对用户设备的传输模式进行变更,既减少了用户设备耗费不必要的电量,达到节能省电的效果,又保证了系统的数据传输性能。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网络侧设备能够实现上述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对应的实施例中的各个过程,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对应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基于相同的技术构思,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户设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用户设备能够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用户设备实现的各个过程。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用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该用户设备1200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1201、存储器1202、至少一个网络接口1204和用户接口1203。用户设备1200中的各个组件通过总线系统1205耦合在一起。可理解,总线系统1205用于实现这些组件之间的连接通信。总线系统1205除包括数据总线之外,还包括电源总线、控制总线和状态信号总线。但是为了清楚说明起见,在图12中将各种总线都标为总线系统1205。
其中,用户接口1203可以包括显示器、键盘或者点击设备(例如,鼠标,轨迹球(trackball)、触感板或者触摸屏等。
可以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存储器1202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M,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Rate SDRAM,DDR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 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 Rambus RAM,DRRAM)。本发明实施例描述的系统和方法的存储器1202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存储器1202存储了如下的元素,可执行模块或者数据结构,或者他们的子集,或者他们的扩展集:操作系统12021和应用程序12022。
其中,操作系统12021,包含各种系统程序,例如框架层、核心库层、驱动层等,用于实现各种基础业务以及处理基于硬件的任务。应用程序12022,包含各种应用程序,例如媒体播放器(Media Player)、浏览器(Browser)等,用于实现各种应用业务。实现本发明实施例方法的程序可以包含在应用程序12022中。
在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中,用户设备1200还包括:存储在存储器1202上并可在处理器1201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1201执行时实现如下步骤:
向网络侧设备发送变更信息,所述变更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的期望传输模式;
其中,所述期望传输模式包括以下参数中的至少一种及其取值:
接收天线数、发送天线数、接收天线端口数、发送天线端口数、接收通道数、发送通道数、最大下行层数、以及最大上行层数。
可选的,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1201执行时,还可实现如下步骤:
在向网络侧设备发送变更信息之后,接收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反馈信息;
将当前传输模式设置为所述反馈信息指示的传输模式。
可选的,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1201执行时,还可实现如下步骤:
所述反馈信息用于指示是否同意所述期望传输模式;或,
所述反馈信息用于指示目标传输模式。
可选的,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1201执行时,还可实现如下步骤:
所述将当前传输模式设置为所述反馈信息指示的传输模式,包括:
在所述反馈信息指示同意所述期望传输模式时,将当前传输模式设置为所述期望传输模式;
在所述反馈信息指示不同意所述期望传输模式时,维持当前传输模式不变;
在所述反馈信息指示目标传输模式时,将当前传输模式设置为所述目标传输模式。
可选的,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1201执行时,还可实现如下步骤:
在向网络侧设备发送变更信息之前,还包括:
根据传输模式影响因素确定所述期望传输模式。
可选的,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1201执行时,还可实现如下步骤:
在接收到所述反馈信息后,基于所述反馈信息指示的传输模式向所述网络侧设备上报信道相关参数;
其中,所述信道相关参数包括以下参数中的至少一种:信道质量指示CQI、秩指示RI、预编码矩阵指示PMI、以及层指示LI。
可选的,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1201执行时,还可实现如下步骤:
在将当前传输模式设置为所述反馈信息指示的传输模式之后,若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调度信令对应的传输模式与所述反馈信息指示的传输模式不同,则忽略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调度信令;
其中,所述调度信令包括调度下行数据的信令或调度上行数据的信令。
可选的,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1201执行时,还可实现如下步骤:
所述传输模式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因素中的至少一种:
用户设备的剩余电量、用户设备的发热指标、上行业务的属性、下行业务的属性。
可选的,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1201执行时,还可实现如下步骤:
所述期望传输模式与服务小区关联;或,
与服务小区的目标带宽部分BWP关联。
可选的,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1201执行时,还可实现如下步骤:
向网络侧设备发送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
用户设备的剩余电量、用户设备的发热指标、上行业务的属性、下行业务的属性。
可选的,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1201执行时,还可实现如下步骤:
所述反馈信息通过以下信令或信号的一种发送:
物理层信令、介质访问控制MAC信令、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以及唤醒信号WUS。
可选的,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1201执行时,还可实现如下步骤:
所述将当前传输模式设置为所述反馈信息指示的传输模式,包括:
在所述反馈信息通过唤醒信号发送时,根据所述唤醒信号的相关信息和预设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反馈信息指示的传输模式,所述预设对应关系包括唤醒信号的相关信息与传输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
将当前传输模式设置为所述反馈信息指示的传输模式。
可选的,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1201执行时,还可实现如下步骤:
所述唤醒信号的相关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
所述唤醒信号的序列的正交覆盖编码、所述唤醒信号的序列循环移位、所述唤醒信号的序列的根序列、所述唤醒信号的序列的加扰序列。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用户设备1200,向网络侧设备发送变更信息,该变更信息用于指示用户设备的期望传输模式。本发明实施例中,用户设备通过向网络侧设备发送请求变更传输模式的变更信息,以便网络侧设备基于该变更信息确定用户设备当前可以执行的传输模式,这样可以准确地对用户设备的传输模式进行变更,既减少了用户设备耗费不必要的电量,达到节能省电的效果,又保证了系统的数据传输性能。
在本发明另一具体实施例中,用户设备1200还包括:存储在存储器1202上并可在处理器1201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1201执行时实现如下步骤:
接收网络侧设备发送的目标传输模式;
将当前传输模式设置为所述目标传输模式。
可选的,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1201执行时,还可实现如下步骤:
基于所述目标传输模式向所述网络侧设备上报信道相关参数;
其中,所述信道相关参数包括以下参数中的至少一种:信道质量指示CQI、秩指示RI、预编码矩阵指示PMI、以及层指示LI。
可选的,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1201执行时,还可实现如下步骤:
若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调度信令对应的传输模式与所述目标传输模式不同,则忽略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调度信令;
其中,所述调度信令包括调度下行数据的信令或调度上行数据的信令。
可选的,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1201执行时,还可实现如下步骤:
所述目标传输模式通过以下信令或信号的一种发送:
物理层信令、介质访问控制MAC信令、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以及唤醒信号WUS。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用户设备1200,在网络侧设备主动向用户设备发送目标传输模式时,用户设备将当前传输模式设置为该目标传输模式,这样可以准确地对用户设备的传输模式进行变更,既减少了用户设备耗费不必要的电量,达到节能省电的效果,又保证了系统的数据传输性能。
上述本发明实施例揭示的方法可以应用于处理器1201中,或者由处理器1201实现。处理器1201可能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1201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上述的处理器1201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发明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译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译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1202,处理器1201读取存储器1202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步骤。具体地,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1201执行时实现如上述实施例中的各步骤。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用户设备1200能够实现前述实施例中用户设备实现的各个过程,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对应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传输模式确定方法,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网络侧设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网络侧设备能够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网络侧设备实现的各个过程。
请参阅图13,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应用的网络侧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能够实现第三实施例至第四实施例中传输模式确定方法的细节,并达到相同的效果。如图13所示,网络侧设备1300包括:处理器1301、收发机1302、存储器1303、用户接口1304和总线接口,其中:
在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中,网络侧设备1300还包括:存储在存储器上1303并可在处理器1301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1301、执行时实现如下步骤:
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变更信息,所述变更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的期望传输模式;
其中,所述期望传输模式包括以下参数中的至少一种及其取值:
接收天线数、发送天线数、接收天线端口数、发送天线端口数、接收通道数、发送通道数、最大下行层数、以及最大上行层数。
可选的,存储器1303存储的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1301执行时,还可实现如下步骤:
在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变更信息之后,基于所述变更信息确定反馈信息;
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所述反馈信息,以使所述用户设备将当前传输模式设置为所述反馈信息指示的传输模式。
可选的,存储器1303存储的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1301执行时,还可实现如下步骤:
所述反馈信息用于指示是否同意所述期望传输模式;或,
所述反馈信息用于指示目标传输模式。
可选的,存储器1303存储的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1301执行时,还可实现如下步骤:
所述基于所述变更信息确定反馈信息,包括:
根据所述变更信息和传输模式影响因素确定所述反馈信息。
可选的,存储器1303存储的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1301执行时,还可实现如下步骤:
所述传输模式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因素中的至少一种:
用户设备的剩余电量、用户设备的发热指标、上行业务的属性、下行业务的属性。
可选的,存储器1303存储的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1301执行时,还可实现如下步骤:
所述期望传输模式与服务小区关联;或,
与服务小区的目标带宽部分BWP关联。
可选的,存储器1303存储的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1301执行时,还可实现如下步骤:
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
用户设备的剩余电量、用户设备的发热指标、上行业务的属性、下行业务的属性。
可选的,存储器1303存储的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1301执行时,还可实现如下步骤:
所述反馈信息通过以下信令或信号的一种发送:
物理层信令、介质访问控制MAC信令、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以及唤醒信号WUS。
可选的,存储器1303存储的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1301执行时,还可实现如下步骤:
在所述反馈信息通过唤醒信号发送时,所述唤醒信号的相关信息与传输模式之间具有预设对应关系,以使用户设备根据所述唤醒信号的相关信息和预设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反馈信息指示的传输模式。
可选的,存储器1303存储的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1301执行时,还可实现如下步骤:
所述唤醒信号的相关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
所述唤醒信号的序列的正交覆盖编码、所述唤醒信号的序列循环移位、所述唤醒信号的序列的根序列、所述唤醒信号的序列的加扰序列。
本发明实施例的网络侧设备中,网络侧设备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请求变更传输模式的变更信息,以便网络侧设备基于该变更信息确定用户设备当前可以执行的传输模式,这样可以准确地对用户设备的传输模式进行变更,既减少了用户设备耗费不必要的电量,达到节能省电的效果,又保证了系统的数据传输性能
在本发明另一具体实施例中,网络侧设备1300还包括:存储在存储器上1303并可在处理器1301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1301、执行时实现如下步骤:
向用户设备发送目标传输模式,以使所述用户设备将当前传输模式设置为所述目标传输模式。
可选的,存储器1303存储的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1301执行时,还可实现如下步骤:
在向用户设备发送目标传输模式之前,根据传输模式影响因素确定目标传输模式。
可选的,存储器1303存储的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1301执行时,还可实现如下步骤:
所述目标传输模式通过以下信令或信号的一种发送:
物理层信令、介质访问控制MAC信令、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以及唤醒信号WUS。
本发明实施例的网络侧设备中,网络侧设备在确定用户设备需要进行传输模式变更时,主动向用户设备发送目标传输模式,以使用户设备将当前传输模式设置为该目标传输模式,这样可以准确地对用户设备的传输模式进行变更,既减少了用户设备耗费不必要的电量,达到节能省电的效果,又保证了系统的数据传输性能。
在图13中,总线架构可以包括任意数量的互联的总线和桥,具体由处理器1301代表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存储器1303代表的存储器的各种电路链接在一起。总线架构还可以将诸如外围设备、稳压器和功率管理电路等之类的各种其他电路链接在一起,这些都是本领域所公知的,因此,本文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描述。总线接口提供接口。收发机1302可以是多个元件,即包括发送机和接收机,提供用于在传输介质上与各种其他装置通信的单元。针对不同的用户设备,用户接口1304还可以是能够外接内接需要设备的接口,连接的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小键盘、显示器、扬声器、麦克风、操纵杆等。
处理器1301负责管理总线架构和通常的处理,存储器1303可以存储处理器1301在执行操作时所使用的数据。
网络侧设备1300能够实现前述实施例中网络侧设备实现的各个过程,并到达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对应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传输模式确定方法,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实施例中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或者,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实施例中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其中,所述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如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简称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RAM)、磁碟或者光盘等。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在一个典型的配置中,计算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CPU)、输入/输出接口、网络接口和内存。
内存可能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非永久性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或非易失性内存等形式,如只读存储器(ROM)或闪存(flash RAM)。内存是计算机可读介质的示例。
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永久性和非永久性、可移动和非可移动媒体可以由任何方法或技术来实现信息存储。信息可以是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的模块或其他数据。计算机的存储介质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相变内存(P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其他类型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快闪记忆体或其他内存技术、只读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数字多功能光盘(DVD)或其他光学存储、磁盒式磁带,磁带磁磁盘存储或其他磁性存储设备或任何其他非传输介质,可用于存储可以被计算设备访问的信息。按照本文中的界定,计算机可读介质不包括暂存电脑可读媒体(transitory media),如调制的数据信号和载波。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描述的这些实施例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中间件、微码或其组合来实现。对于硬件实现,处理单元可以实现在一个或多个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s,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ing,DSP)、数字信号处理设备(DSP Device,DSPD)、可编程逻辑设备(ProgrammableLogic Device,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通用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用于执行本发明所述功能的其它电子单元或其组合中。
对于软件实现,可通过执行本发明实施例所述功能的模块(例如过程、函数等)来实现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技术。软件代码可存储在存储器中并通过处理器执行。存储器可以在处理器中或在处理器外部实现。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空调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39)

1.一种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应用于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向网络侧设备发送变更信息,所述变更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的期望传输模式;
其中,所述期望传输模式包括以下参数中的至少一种及其取值:
接收天线数、发送天线数、接收天线端口数、发送天线端口数、接收通道数、发送通道数、最大下行层数、以及最大上行层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向网络侧设备发送变更信息之后,还包括:
接收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反馈信息;
将当前传输模式设置为所述反馈信息指示的传输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信息用于指示是否同意所述期望传输模式;或,
所述反馈信息用于指示目标传输模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当前传输模式设置为所述反馈信息指示的传输模式,包括:
在所述反馈信息指示同意所述期望传输模式时,将当前传输模式设置为所述期望传输模式;
在所述反馈信息指示不同意所述期望传输模式时,维持当前传输模式不变;
在所述反馈信息指示目标传输模式时,将当前传输模式设置为所述目标传输模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向网络侧设备发送变更信息之前,还包括:
根据传输模式影响因素确定所述期望传输模式。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接收到所述反馈信息后,基于所述反馈信息指示的传输模式向所述网络侧设备上报信道相关参数;
其中,所述信道相关参数包括以下参数中的至少一种:信道质量指示CQI、秩指示RI、预编码矩阵指示PMI、以及层指示LI。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将当前传输模式设置为所述反馈信息指示的传输模式之后,还包括:
若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调度信令对应的传输模式与所述反馈信息指示的传输模式不同,则忽略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调度信令;
其中,所述调度信令包括调度下行数据的信令或调度上行数据的信令。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模式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因素中的至少一种:
用户设备的剩余电量、用户设备的发热指标、上行业务的属性、下行业务的属性。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期望传输模式与服务小区关联;或,
与服务小区的目标带宽部分BWP关联。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向网络侧设备发送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
用户设备的剩余电量、用户设备的发热指标、上行业务的属性、下行业务的属性。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信息通过以下信令或信号的一种发送:
物理层信令、介质访问控制MAC信令、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以及唤醒信号WUS。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当前传输模式设置为所述反馈信息指示的传输模式,包括:
在所述反馈信息通过唤醒信号发送时,根据所述唤醒信号的相关信息和预设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反馈信息指示的传输模式,所述预设对应关系包括唤醒信号的相关信息与传输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
将当前传输模式设置为所述反馈信息指示的传输模式。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唤醒信号的相关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
所述唤醒信号的序列的正交覆盖编码、所述唤醒信号的序列循环移位、所述唤醒信号的序列的根序列、所述唤醒信号的序列的加扰序列。
14.一种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应用于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网络侧设备发送的目标传输模式;
将当前传输模式设置为所述目标传输模式。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基于所述目标传输模式向所述网络侧设备上报信道相关参数;
其中,所述信道相关参数包括以下参数中的至少一种:信道质量指示CQI、秩指示RI、预编码矩阵指示PMI、以及层指示LI。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若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调度信令对应的传输模式与所述目标传输模式不同,则忽略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调度信令;
其中,所述调度信令包括调度下行数据的信令或调度上行数据的信令。
17.根据权利要求14至1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传输模式通过以下信令或信号的一种发送:
物理层信令、介质访问控制MAC信令、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以及唤醒信号WUS。
18.一种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应用于网络侧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变更信息,所述变更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的期望传输模式;
其中,所述期望传输模式包括以下参数中的至少一种及其取值:
接收天线数、发送天线数、接收天线端口数、发送天线端口数、接收通道数、发送通道数、最大下行层数、以及最大上行层数。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变更信息之后,还包括:
基于所述变更信息确定反馈信息;
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所述反馈信息,以使所述用户设备将当前传输模式设置为所述反馈信息指示的传输模式。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信息用于指示是否同意所述期望传输模式;或,
所述反馈信息用于指示目标传输模式。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变更信息确定反馈信息,包括:
根据所述变更信息和传输模式影响因素确定所述反馈信息。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模式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因素中的至少一种:
用户设备的剩余电量、用户设备的发热指标、上行业务的属性、下行业务的属性。
23.根据权利要求19至22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期望传输模式与服务小区关联;或,
与服务小区的目标带宽部分BWP关联。
24.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
用户设备的剩余电量、用户设备的发热指标、上行业务的属性、下行业务的属性。
25.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信息通过以下信令或信号的一种发送:
物理层信令、介质访问控制MAC信令、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以及唤醒信号WUS。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反馈信息通过唤醒信号发送时,所述唤醒信号的相关信息与传输模式之间具有预设对应关系,以使用户设备根据所述唤醒信号的相关信息和预设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反馈信息指示的传输模式。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唤醒信号的相关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
所述唤醒信号的序列的正交覆盖编码、所述唤醒信号的序列循环移位、所述唤醒信号的序列的根序列、所述唤醒信号的序列的加扰序列。
28.一种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应用于网络侧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向用户设备发送目标传输模式,以使所述用户设备将当前传输模式设置为所述目标传输模式。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向用户设备发送目标传输模式之前,还包括:
根据传输模式影响因素确定目标传输模式。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传输模式通过以下信令或信号的一种发送:
物理层信令、介质访问控制MAC信令、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以及唤醒信号WUS。
31.一种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向网络侧设备发送变更信息,所述变更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的期望传输模式;
其中,所述期望传输模式包括以下参数中的至少一种及其取值:
接收天线数、发送天线数、接收天线端口数、发送天线端口数、接收通道数、发送通道数、最大下行层数、以及最大上行层数。
32.一种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网络侧设备发送的目标传输模式;
传输模式设置模块,用于将当前传输模式设置为所述目标传输模式。
33.一种网络侧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变更信息,所述变更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的期望传输模式;
其中,所述期望传输模式包括以下参数中的至少一种及其取值:
接收天线数、发送天线数、接收天线端口数、发送天线端口数、接收通道数、发送通道数、最大下行层数、以及最大上行层数。
34.一种网络侧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向用户设备发送目标传输模式,以使所述用户设备将当前传输模式设置为所述目标传输模式。
35.一种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36.一种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4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37.一种网络侧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8至2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38.一种网络侧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28或2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39.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或者,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4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或者,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8至2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或者,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28或2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CN201810276377.8A 2018-03-30 2018-03-30 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及设备 Active CN11032488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276377.8A CN110324884B (zh) 2018-03-30 2018-03-30 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及设备
PCT/CN2019/077794 WO2019184700A1 (zh) 2018-03-30 2019-03-12 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及设备
KR1020207029792A KR102356640B1 (ko) 2018-03-30 2019-03-12 전송 모드 확정 방법 및 기기
EP19777738.6A EP3780764A4 (en) 2018-03-30 2019-03-12 METHOD AND DEVICE FOR DETERMINING THE TRANSMISSION MODE
JP2020552719A JP7308858B2 (ja) 2018-03-30 2019-03-12 伝送モード決定方法及び機器
US17/033,275 US11438843B2 (en) 2018-03-30 2020-09-25 Transmission mode determination methods and device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276377.8A CN110324884B (zh) 2018-03-30 2018-03-30 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及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24884A true CN110324884A (zh) 2019-10-11
CN110324884B CN110324884B (zh) 2021-04-06

Family

ID=680609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276377.8A Active CN110324884B (zh) 2018-03-30 2018-03-30 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及设备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438843B2 (zh)
EP (1) EP3780764A4 (zh)
JP (1) JP7308858B2 (zh)
KR (1) KR102356640B1 (zh)
CN (1) CN110324884B (zh)
WO (1) WO2019184700A1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56805A (zh) * 2020-04-26 2021-10-26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减少功耗的方法及终端
CN113810928A (zh) * 2020-06-16 2021-12-17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调整数据流数量的方法、终端及mimo系统
WO2022016504A1 (en) * 2020-07-24 2022-01-27 Zte Corporation Method for uplink transmission associated with antenna port and panel switching
WO2022033473A1 (zh) * 2020-08-14 2022-02-1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通信设备
CN114389651A (zh) * 2020-10-21 2022-04-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调度数据传输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WO2022166446A1 (zh) * 2021-02-03 2022-08-11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Csi反馈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终端、网络设备
WO2022253006A1 (zh) * 2021-06-04 2022-12-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信息的方法及其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20728B2 (ja) * 2018-06-15 2023-02-10 オッポ広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 無線通信方法、ネットワークデバイス及び端末デバイス
US11638217B2 (en) * 2019-10-09 2023-04-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SRS antenna switching for multiple receive antennas
US11683761B2 (en) * 2021-05-24 2023-06-20 Qualcomm Incorporated At least partial disablement of transmission port based on thermal condition and associated capability indication
CN115515177A (zh) * 2021-06-07 2022-12-2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业务数据传输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存储介质及系统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38336A (zh) * 2010-08-13 2011-01-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传输方式的指示、确定方法和系统
CN101989873A (zh) * 2009-08-07 2011-03-23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2420644A (zh) * 2011-11-04 2012-04-18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基于用户专属参考信号的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和设备
CN102664660A (zh) * 2012-04-12 2012-09-12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传输方式的选择方法和设备
CN102811079A (zh) * 2012-08-08 2012-12-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多天线发射的方法和终端
US20130012255A1 (en) * 2010-02-19 2013-01-10 Lg Electronics Inc Terminal device for controlling uplink transmission power and method therefor
CN103138821A (zh) * 2011-11-30 2013-06-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6376016A (zh) * 2015-07-20 2017-02-01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的传输模式间切换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6452683A (zh) * 2016-12-07 2017-02-22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lte‑a系统中不同传输模式的切换方法和基站
CN107493597A (zh) * 2017-09-30 2017-12-19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降低移动终端功耗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341290A (ja) 1999-05-27 2000-12-08 Canon Inc 通信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4267956B2 (ja) 2002-04-18 2009-05-27 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株式会社 無線データ通信カード、電子機器、基地局システム、及び無線データ通信システム
JP4734210B2 (ja) 2006-10-04 2011-07-27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方法
CN101355791A (zh) 2007-07-24 2009-01-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边缘移动终端的传输方式控制方法及系统
JP2010109405A (ja) 2008-10-28 2010-05-13 Kyocera Corp 基地局装置、無線通信端末、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JP2010109429A (ja) 2008-10-28 2010-05-13 Kyocera Corp 基地局装置、無線通信端末、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KR101225928B1 (ko) * 2009-09-08 2013-01-2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전송 파워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JP5482325B2 (ja) 2010-03-12 2014-05-07 富士通モバイル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
JP5291663B2 (ja) 2010-04-30 2013-09-18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データ送信方法、基地局装置及び移動局装置
JP5356339B2 (ja) 2010-09-03 2013-12-0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JP2013058876A (ja) 2011-09-07 2013-03-28 Sharp Corp 移動局装置、基地局装置、制御信号生成装置、通信システム、送信方法、制御信号生成方法及び送信プログラム
US8897731B2 (en) 2012-03-02 2014-11-25 Apple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adaptive receiver diversity in a wireless network
EP2757731B1 (en) 2013-01-21 2015-02-18 Fujitsu Limited MIMO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2014150501A (ja) 2013-02-04 2014-08-21 Sharp Corp 移動端末装置
JP6216988B2 (ja) 2013-02-25 2017-10-2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移動局装置、集積回路、通信方法及び通信プログラム
US9655088B2 (en) * 2013-04-17 2017-05-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Utilizing unused uplink sequence shifts for signaling
US9578601B2 (en) * 2013-11-12 2017-02-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reducing modem power based on a present state of charge of battery
JP2016184797A (ja) 2015-03-25 2016-10-20 Necプラットフォームズ株式会社 無線lan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10231179B2 (en) * 2015-08-06 2019-03-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Access point standby power optimization across an arbitrary number of associated clients
US10356756B2 (en) * 2015-08-21 2019-07-16 Lg Electronics Inc.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3343794A1 (en) * 2015-08-27 2018-07-04 Ntt Docomo, Inc. User equipment, base station, signal receiving method and direction method
CN107046714B (zh) * 2016-02-05 2020-08-1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和系统
US10673601B2 (en) * 2017-07-27 2020-06-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and apparatuses for bandwidth part management
JP2021510463A (ja) * 2017-11-16 2021-04-22 オッポ広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データ伝送方法、端末装置及びネットワーク装置
AU2018411768B2 (en) * 2018-03-06 2021-06-24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Response message processing method, apparatus, and storage medium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89873A (zh) * 2009-08-07 2011-03-23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US20130012255A1 (en) * 2010-02-19 2013-01-10 Lg Electronics Inc Terminal device for controlling uplink transmission power and method therefor
CN101938336A (zh) * 2010-08-13 2011-01-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传输方式的指示、确定方法和系统
CN102420644A (zh) * 2011-11-04 2012-04-18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基于用户专属参考信号的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和设备
CN103138821A (zh) * 2011-11-30 2013-06-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2664660A (zh) * 2012-04-12 2012-09-12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传输方式的选择方法和设备
CN102811079A (zh) * 2012-08-08 2012-12-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多天线发射的方法和终端
CN106376016A (zh) * 2015-07-20 2017-02-01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的传输模式间切换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6452683A (zh) * 2016-12-07 2017-02-22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lte‑a系统中不同传输模式的切换方法和基站
CN107493597A (zh) * 2017-09-30 2017-12-19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降低移动终端功耗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56805A (zh) * 2020-04-26 2021-10-26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减少功耗的方法及终端
CN113556805B (zh) * 2020-04-26 2022-09-27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减少功耗的方法及终端
CN113810928A (zh) * 2020-06-16 2021-12-17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调整数据流数量的方法、终端及mimo系统
WO2022016504A1 (en) * 2020-07-24 2022-01-27 Zte Corporation Method for uplink transmission associated with antenna port and panel switching
WO2022033473A1 (zh) * 2020-08-14 2022-02-1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通信设备
CN114389651A (zh) * 2020-10-21 2022-04-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调度数据传输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WO2022083327A1 (zh) * 2020-10-21 2022-04-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调度数据传输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4389651B (zh) * 2020-10-21 2023-06-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调度数据传输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WO2022166446A1 (zh) * 2021-02-03 2022-08-11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Csi反馈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终端、网络设备
WO2022253006A1 (zh) * 2021-06-04 2022-12-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信息的方法及其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014794A1 (en) 2021-01-14
EP3780764A4 (en) 2021-04-28
WO2019184700A1 (zh) 2019-10-03
CN110324884B (zh) 2021-04-06
US11438843B2 (en) 2022-09-06
JP2021519023A (ja) 2021-08-05
KR20200131892A (ko) 2020-11-24
KR102356640B1 (ko) 2022-02-08
JP7308858B2 (ja) 2023-07-14
EP3780764A1 (en) 2021-0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24884A (zh) 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及设备
JP7369763B2 (ja) 設定方法及び機器
JP2021519001A (ja) 測定報告方法、端末装置及びネットワーク装置
EP3829238A1 (en)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side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channel by multiple beams
CN113517967B (zh) 信道状态信息csi报告的确定方法和通信设备
CN101986588B (zh)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及终端
CN109151979B (zh) 功率余量的确定方法及网络设备
CN104303444A (zh) 用于设备恢复的外层循环链路自适应
CN114844596B (zh) 侧行链路信道状态信息传输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WO2019140669A1 (zh) 发送和接收信息的方法、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
CN108024280A (zh)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的方法与装置
CN101192858B (zh) 在下行高速数据传输系统中实现功率控制的方法和装置
CN101841843A (zh) 连续性分组连接技术的下行传输方法、装置和系统
WO2021068264A1 (zh) 无线通信方法、装置和通信设备
CN110138527B (zh) 一种资源指示、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09756935B (zh) 一种调整工作带宽的方法和装置
CN106936486A (zh) 一种csi反馈方法及装置
JP2024511844A (ja) 通信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09600199A (zh) 反馈多用户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WO2022206652A1 (zh) 信息指示的方法与装置
US20240235642A1 (en) Information report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WO2024153048A1 (zh) 多载波的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WO2023010294A1 (zh) Phr上报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915436A (zh) 资源指示方法、终端、网络侧设备、装置和存储介质
TW202218361A (zh) 行動通訊中最佳寬頻帶cqi報告之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