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89873A - 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89873A
CN101989873A CN2009100903765A CN200910090376A CN101989873A CN 101989873 A CN101989873 A CN 101989873A CN 2009100903765 A CN2009100903765 A CN 2009100903765A CN 200910090376 A CN200910090376 A CN 200910090376A CN 101989873 A CN101989873 A CN 1019898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channel
ascending control
base station
transmission
patter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09037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89873B (zh
Inventor
林亚男
潘学明
肖国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TT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910090376.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989873B/zh
Priority to PCT/CN2010/075764 priority patent/WO2011015146A1/zh
Priority to US13/389,209 priority patent/US9148209B2/en
Priority to EP10806050.0A priority patent/EP2464029B1/en
Publication of CN1019898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898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898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8987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the mobile station comprising multiple antennas, e.g. to provide uplink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7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different spreading codes between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89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different transmission schemes, at least one of them being a diversity transmission schem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基站通过高层信令配置UE的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模式;所述基站根据所述传输模式,接收所述UE通过发射分集发送的上行控制信道或通过单天线端口发送的上行控制信道。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出了实现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的设备。本发明的实施例提出的技术方案,通过基站根据系统的运行状态,灵活的配置具有多个发射天线的UE使用不同的模式传输上行控制信道,从而提高系统对可靠性及效率的要求,有效提升系统性能。

Description

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领域,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移动和宽带成为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3GPP(3rd Generation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致力于LTE  (Long TermEvolution,长期演进)系统作为3G系统的演进,目标是发展3GPP无线接入技术向着高数据速率、低延迟和优化分组数据应用方向演进。物理层的多天线技术已经成为当前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多天线技术具有很多优点,比如利用多天线的复用增益来扩大系统的吞吐量,利用多天线的分集增益来提高系统性能,利用天线的方向性增益来区分用户而消除用户间的干扰等等。
目前3GPP标准化工作中已经基本完成对LTE系统的设计,LTE系统的基本传输方案在FDD系统与TDD系统中的帧结构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对于每个工作载波,分别定义了下行信令、下行数据、上行信令和上行数据,以及彼此之间的传输关系。其中,上行控制信令占用频带的两端,使用跳频方式传输,即在一个子帧内的两个时隙里,上行控制信令将占用不同的频段传输。
上行控制信令通过正交序列扩频处理后映射到一个上行控制信道中进行传输,因此在相同的物理资源块(PRB)上可以同时传输多个上行控制信道。各个上行控制信道都对应着一个唯一的正交序列编号,UE通过正交序列编号即可确定其对应的上行控制信道所使用的正交扩频序列及所在的PRB位置。
目前存在两类不同的上行控制信道格式:format 1/1a/1b和format2/2a/2b。format 1/1a/1b承载下行数据包所对应的ACK/NACK信息及上行调度请求(SR)。format 2/2a/2b用于反馈信道质量相关信息,如CQI(信道质量信息)、PMI(预编码矩阵信息)、RI(秩信息)。
对于动态调度的下行数据包,其ACK/NACK反馈信息所使用的上行信道编号(即正交序列编号),将根据承载该数据包调度信息的下行控制信道所占用的CCE(Control Channel Element)编号得到,即根据一个CCE编号可得到唯一的上行信道资源编号。在LTE Rel-8系统中,由于上行受到单载波传输的限制,因此UE在每个子帧内最多只会传输一个上行控制信道,故实际使用的上行控制信道为属于该UE的下行控制信道所占用的第一个CCE所对应的上行控制信道。
对于持续调度的下行数据包所对应的ACK/NACK,SR及使用format2/2a/2b传输的CQI/PMI/RI,由于它们都是周期性反馈的,基站可预先知道各信息传输的具体时间位置,因此传输以上控制信令的信道编号都是由基站通过RRC信令预先分配给UE的。
目前对于长期演进升级系统上行控制信道的研究中,提出了对配置有多个发射天线的UE,进行上行控制信道传输时,可以使用ORTD(Orthogonal Resource Transmit Diversity)的方式实现发射分集,从而提高上行控制信令传输的可靠性或容量。所谓ORTD,即每个天线端口对应一个正交序列,相同的信息经过不同的正交序列扩频后,通过不同的天线端口同时发送出去。接收端将来自不同天线端口的信号分离出来后进行合并检测,从而得到分集增益。
图3所示即为2天线时,使用ORTD进行发射分集的示意图,其中Tx0~Tx1表示2个发射天线,n_r0~n_r1表示2个互不相同的正交序列编号,s为反馈信息。研究发现使用4天线与2天线相比,进行ORTD的性能增益并不明显,考虑到正交序列开销等问题,因此对于4天线建议使用如图4所示的混合ORTD与虚拟天线技术的方案。与单纯使用ORTD的方案相比,此时多了一步天线虚拟化的过程,即使用4根物理天线发送2个天线端口上的信息,且该虚拟化过程对于基站是透明的,即基站不需要知道发射端使用了2天线还是4天线发送即可完成接收。
根据具体的传输条件及需求,配置有多个发射天线的UE也可以回退到单天线端口的传输模式。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实现单天线端口传输:
方法一,单物理天线传输,如图5所示,与LTE Rel-8系统相同。
方法二,多个物理天线使用相同的正交序列同时发送相同的信息以此提高实际的发送功率,进而提高传输的可靠性,示意图如图6所示。
使用方法一或方法二进行传输,对接收端是透明的,即接收端不需要知道具体使用了哪种传输方法即可完成接收、解调。
然而,对于配置多个发射天线的高等级UE,还没有一种基于多种传输模式下进行上行控制信道传输的配置方法,无法充分利用UE具有多个发射天线的优势,因此,有必要提出相应的技术方案,基站根据系统的运行状态,灵活的配置具有多个发射天线的UE使用不同的模式传输上行控制信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至少解决上述技术缺陷之一,特别是通过基站根据系统的运行状态,灵活的配置具有多个发射天线的UE使用不同的模式传输上行控制信道,从而提高系统对可靠性及效率的要求,有效提升系统性能。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一方面提出了一种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基站通过高层信令配置UE的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模式;所述基站根据所述传输模式,接收所述UE通过发射分集发送的上行控制信道或通过单天线端口发送的上行控制信道。
本发明的实施例另一方面还提出了一种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终端接收基站发送的高层信令,获取发送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模式的信息;所述终端根据所述传输模式,向所述基站通过发射分集发送的上行控制信道或通过单天线端口发送的上行控制信道。
本发明的实施例另一方面还提出了一种基站,包括配置模块、发送模块以及接收模块,
所述配置模块,用于配置UE的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模式;所述发送模块,用于通过高层信令向所述UE发送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模式;所述接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传输模式,接收所述UE通过发射分集发送的上行控制信道或通过单天线端口发送的上行控制信道。
本发明的实施例另一方面还提出了一种用户设备UE,包括接收模块和发送模块,
所述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基站发送的高层信令,获取发送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模式的信息;所述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基站通过发射分集发送的上行控制信道或通过单天线端口发送的上行控制信道。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出的技术方案,通过基站根据系统的运行状态,灵活的配置具有多个发射天线的UE使用不同的模式传输上行控制信道,从而提高系统对可靠性及效率的要求,有效提升系统性能。本发明的实施例提出的上述方案,即可以应用于FDD系统,也可以应用于TDD系统,同时对现有系统的改动很小,不会影响系统的兼容性,而且实现简单、高效。
本发明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FDD系统的帧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TDD系统的帧结构的示意图;
图3为2天线发射分集的示意图;
图4为4天线发射分集的示意图;
图5为单物理天线传输的示意图;
图6为2物理天线功率合并的示意图;
图7为上行控制信道传输方法基站侧的流程图;
图8为上行控制信道传输方法终端侧的流程图;
图9为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用户设备UE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对于配置有多个发射天线的UE,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支持两类上行控制信道传输模式。
模式一,UE固定使用单天线端口传输上行控制信道,按照背景技术中介绍的单天线端口传输模式发送上行控制信道。
模式二,UE可使用多天线端口传输上行控制信道,此时根据传输上行控制信道可用的正交序列数目的不同,该模式下还可以分为两种处理方式:
只有一个可用的正交序列时,则UE可以按照背景技术中介绍的单天线端口传输模式发送上行控制信道。对于下行动态调度数据包所对应的ACK/NACK,PDCCH CCE聚合等级=1,只有一个可用的正交序列;对于持续调度的下行数据包所对应的ACK/NACK,SR及使用format 2/2a/2b传输的CQI/PMI/RI,基站通过RRC信令配置给UE一个可用的正交序列编号。
有多个可用的正交序列时,UE可以按照背景技术中图3、4中所示的方式,使用多天线端口传输上行控制信令以获得分集增益。对于下行动态调度数据包所对应的ACK/NACK,其PDCCH CCE聚合等级>1时,可使用PDCCH前两个CCE对应的正交序列,若根据传输信道的具体情况确定某一用户的上行控制信道必须使用发射分集的方式进行传输,那么基站端可限制该用户其PDCCH CCE聚合等级至少为2;对于持续调度的下行数据包所对应的ACK/NACK,SR及使用format 2/2a/2b传输的CQI/PMI/RI,基站通过RRC信令配置给UE两个可用的正交序列编号。
本发明定义的传输模式如下表所示:
Figure B2009100903765D0000051
因此,为了实现本发明之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基站通过高层信令配置UE的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模式;所述基站根据所述传输模式,接收所述UE通过发射分集发送的上行控制信道或通过单天线端口发送的上行控制信道。
如图7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方法基站侧的流程图,包括以下步骤:
S101:基站通过高层信令配置UE的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模式。
在步骤S101中,基站通过高层信令配置UE的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模式,例如,通过RRC信令通知UE,将传输模式分为两类:模式一和模式二。
结合具体的系统,进一步而言,模式一包括:
对于下行动态调度数据包所对应的ACK/NACK,基站根据具体的信道条件,例如以PDCCH检测可靠性为目标,确定PDCCH CCE聚合等级,
对于持续调度的下行数据包所对应的ACK/NACK,SR及使用format2/2a/2b传输的CQI/PMI/RI,所述基站通过RRC信令配置给所述UE 1个可用的正交序列资源。
模式二包括:
对于下行动态调度数据包所对应的ACK/NACK,基站根据具体的信道条件,例如根据PDCCH检测可靠性及上行控制信道所选用的传输模式,确定PDCCH CCE聚合等级,
对于持续调度的下行数据包所对应的ACK/NACK,SR及使用format2/2a/2b传输的CQI/PMI/RI,基站通过RRC信令配置给所述UE 2个可用的正交序列资源。
因此,对应于不同的传输模式,基站为UE配置所述模式一时,UE使用一个可用的正交序列资源,通过单天线端口发送的上行控制信道,PDCCH CCE聚合等级=由PDCCH检测可靠性确定的聚合等级。通常,不同的PDCCH检测可靠性与不同的编码速率对应,PDCCH检测可靠性通过选用相应的编码效率保证,选定编码速率后就能确定相应的CCE聚合等级,即知道所需要发送的PDCCH数据和编码速率后,就能确定需要几个CCE来承载,也就是确定相应的CCE聚合等级。
基站为所述UE配置所述模式二时,基站为UE分配的可用的正交序列资源大于1,UE使用对应的正交序列在多个天线端口上进行分集发送;基站为UE分配的可用的正交序列资源等于1,UE使用单天线端口发送的上行控制信道。此外,当UE通过单天线端口发送上行控制信道时,系统可以支持单物理天线和多物理天线两种发送传输模式的切换,UE可根据具体的情况自行完成切换。例如,当UE通过单天线端口发送上行控制信道时,UE根据PDCCH中的上行控制信道的发射功率指示TPC,自行判断使用的物理天线数:
当根据TPC进行调整后的发射功率大于单天线的最大发射功率时,所述UE使用多个物理天线同时发送上行控制信道,否则所述UE使用单个物理天线发送上行控制信道。
其中,模式二中确定PDCCH CCE聚合等级进一步包括:
当UE的上行控制信道进行发射分集发送时,PDCCH CCE聚合等级=max{2,由PDCCH检测可靠性确定的聚合等级},否则,PDCCH CCE聚合等级=由PDCCH检测可靠性确定的聚合等级。
S102:基站根据传输模式,接收UE发送的上行控制信道。
由于基站在进行初始配置后即可知道UE具体的发射模式,因此在步骤S102中,若UE进行发射分集,则基站进行分集接收,否则,基站进行单天线端口接收。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终端接收基站发送的高层信令,获取发送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模式的信息;所述终端根据所述传输模式,向所述基站通过发射分集发送的上行控制信道或通过单天线端口发送的上行控制信道。
如图8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方法终端侧的流程图,包括以下步骤:
S201:终端获取发送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模式的信息。
在步骤S201中,终端接收基站发送的高层信令,获取发送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模式的信息。
其中,传输模式包括模式一和模式二。
当传输模式为模式一,UE通过单天线端口发送的上行控制信道。
当传输模式为模式二,UE通过读取PDCCH信息或高层信令,获取可用的正交序列资源,向所述基站通过发射分集发送的上行控制信道或通过单天线端口发送的上行控制信道。
S202:终端根据传输模式,向基站发送的上行控制信道。
在步骤S202中,终端根据传输模式,向基站通过发射分集发送的上行控制信道或通过单天线端口发送的上行控制信道。
具体而言,当传输模式为模式二时,且可用的正交序列资源大于1,UE使用对应的正交序列在多个天线端口上进行分集发送;当可用的正交序列资源等于1,UE使用单天线端口发送的上行控制信道。
此外,当UE通过单天线端口发送上行控制信道时,系统可以支持单物理天线和多物理天线两种发送传输模式的切换,UE可根据具体的情况自行完成切换。例如,当UE通过单天线端口发送上行控制信道时,UE根据PDCCH中的上行控制信道的发射功率指示TPC,自行判断使用的物理天线数:
当根据TPC进行调整后的发射功率大于单天线的最大发射功率时,UE使用多个物理天线同时发送上行控制信道,否则所述UE使用单个物理天线发送上行控制信道。
如图9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基站100,包括配置模块130、发送模块110以及接收模块120。
其中,配置模块130用于配置UE的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模式;发送模块110用于通过高层信令向UE发送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模式;接收模块120用于根据传输模式,接收UE通过发射分集发送的上行控制信道或通过单天线端口发送的上行控制信道。
作为上述基站100的实施例,传输模式包括模式一和模式二。
具体而言,模式一包括:
对于下行动态调度数据包所对应的ACK/NACK,配置模块130根据具体的信道条件,以PDCCH检测可靠性为目标,确定PDCCH CCE聚合等级,对于持续调度的下行数据包所对应的ACK/NACK,SR及使用format2/2a/2b传输的CQI/PMI/RI,配置模块130配置给UE 1个可用的正交序列资源。
模式二包括:
对于下行动态调度数据包所对应的ACK/NACK,配置模块130根据具体的信道条件,根据PDCCH检测可靠性及上行控制信道所选用的传输模式,确定PDCCH CCE聚合等级,对于持续调度的下行数据包所对应的ACK/NACK,SR及使用format 2/2a/2b传输的CQI/PMI/RI,配置模块130配置给UE 2个可用的正交序列资源。
作为上述基站100的实施例,配置模块130为UE配置所述模式一时,UE使用一个可用的正交序列资源,通过单天线端口发送的上行控制信道,PDCCH CCE聚合等级=由PDCCH检测可靠性确定的聚合等级。
作为上述基站100的实施例,配置模块130为UE配置所述模式二时,
基站100为UE分配的可用的正交序列资源大于1,UE使用对应的正交序列在多个天线端口上进行分集发送;基站100为UE分配的可用的正交序列资源等于1,UE使用单天线端口发送的上行控制信道。
作为上述基站100的实施例,模式二中确定PDCCH CCE聚合等级包括:
当UE的上行控制信道进行发射分集发送时,PDCCH CCE聚合等级=max{2,由PDCCH检测可靠性确定的聚合等级},否则,PDCCH CCE聚合等级=由PDCCH检测可靠性确定的聚合等级。
如图10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UE200,包括接收模块220和发送模块210。
其中,接收模块220用于接收基站发送的高层信令,获取发送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模式的信息;发送模块210用于向基站通过发射分集发送的上行控制信道或通过单天线端口发送的上行控制信道。
作为上述UE200的实施例,还包括解析模块230,解析模块230用于解析传输模式的信息,传输模式包括模式一和模式二。
当传输模式为模式一,发送模块210通过单天线端口发送的上行控制信道;当传输模式为模式二,接收模块220通过读取PDCCH信息或高层信令,获取可用的正交序列资源,发送模块210向基站通过发射分集发送的上行控制信道或通过单天线端口发送的上行控制信道。
作为上述UE200的实施例,当传输模式为模式二时,
可用的正交序列资源大于1,发送模块210使用对应的正交序列在多个天线端口上进行分集发送;
可用的正交序列资源等于1,发送模块210使用单天线端口发送的上行控制信道。
作为上述UE200的实施例,发送模块210使用一个或多个物理天线实现单天线端口发送上行控制信道,UE200根据基站通过PDCCH中的上行控制信道的发射功率指示TPC,自行判断使用的物理天线数:
当根据TPC进行调整后的发射功率大于单天线的最大发射功率时,发送模块210使用多个物理天线同时发送上行控制信道,否则发送模块210使用单个物理天线发送上行控制信道。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出的技术方案,通过基站根据系统的运行状态,灵活的配置具有多个发射天线的UE使用不同的模式传输上行控制信道,从而提高系统对可靠性及效率的要求,有效提升系统性能。本发明的实施例提出的上述方案,即可以应用于FDD系统,也可以应用于TDD系统,同时对现有系统的改动很小,不会影响系统的兼容性,而且实现简单、高效。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携带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包括方法实施例的步骤之一或其组合。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所述集成的模块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也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
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9)

1.一种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基站通过高层信令配置UE的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模式;
所述基站根据所述传输模式,接收所述UE通过发射分集发送的上行控制信道或通过单天线端口发送的上行控制信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模式包括模式一和模式二,
所述模式一包括:
对于下行动态调度数据包所对应的ACK/NACK,所述基站根据具体的信道条件,以PDCCH检测可靠性为目标,确定PDCCH CCE聚合等级,
对于持续调度的下行数据包所对应的ACK/NACK,SR及使用format2/2a/2b传输的CQI/PMI/RI,所述基站通过高层信令配置给所述UE 1个可用的正交序列资源;
所述模式二包括:
对于下行动态调度数据包所对应的ACK/NACK,基站根据具体的信道条件,根据PDCCH检测可靠性及上行控制信道所选用的传输模式,确定PDCCH CCE聚合等级,
对于持续调度的下行数据包所对应的ACK/NACK,SR及使用format2/2a/2b传输的CQI/PMI/RI,所述基站通过高层信令配置给所述UE 2个可用的正交序列资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为所述UE配置所述模式一时,所述UE使用一个可用的正交序列资源,通过单天线端口发送的上行控制信道,PDCCH CCE聚合等级=由PDCCH检测可靠性确定的聚合等级。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为所述UE配置所述模式二时,
所述基站为所述UE分配的可用的正交序列资源大于1,所述UE使用对应的正交序列在多个天线端口上进行分集发送;
所述基站为所述UE分配的可用的正交序列资源等于1,所述UE使用单天线端口发送的上行控制信道。
5.如权利要求3或4任意之一所述的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UE使用一个或多个物理天线实现单天线端口发送上行控制信道,所述UE根据所述基站通过PDCCH中的上行控制信道的发射功率指示TPC,自行判断使用的物理天线数:
当根据TPC进行调整后的发射功率大于单天线的最大发射功率时,所述UE使用多个物理天线同时发送上行控制信道,否则所述UE使用单个物理天线发送上行控制信道。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式二中确定PDCCH CCE聚合等级包括:
当所述UE的上行控制信道进行发射分集发送时,所述PDCCH CCE聚合等级=max{2,由PDCCH检测可靠性确定的聚合等级},否则,PDCCHCCE聚合等级=由PDCCH检测可靠性确定的聚合等级。
7.一种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终端接收基站发送的高层信令,获取发送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模式的信息;
所述终端根据所述传输模式,向所述基站通过发射分集发送的上行控制信道或通过单天线端口发送的上行控制信道。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模式包括模式一和模式二,
当所述传输模式为模式一,所述UE通过单天线端口发送的上行控制信道;
当所述传输模式为模式二,所述UE通过读取PDCCH信息或高层信令,获取可用的正交序列资源,向所述基站通过发射分集发送的上行控制信道或通过单天线端口发送的上行控制信道。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传输模式为模式二时,
所述可用的正交序列资源大于1,所述UE使用对应的正交序列在多个天线端口上进行分集发送;
所述可用的正交序列资源等于1,所述UE使用单天线端口发送的上行控制信道。
10.如权利要求8或9任意之一所述的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UE使用一个或多个物理天线实现单天线端口发送上行控制信道,所述UE根据所述基站通过PDCCH中的上行控制信道的发射功率指示TPC,自行判断使用的物理天线数:
当根据TPC进行调整后的发射功率大于单天线的最大发射功率时,所述UE使用多个物理天线同时发送上行控制信道,否则所述UE使用单个物理天线发送上行控制信道。
11.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配置模块、发送模块以及接收模块,
所述配置模块,用于配置UE的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模式;
所述发送模块,用于通过高层信令向所述UE发送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模式;
所述接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传输模式,接收所述UE通过发射分集发送的上行控制信道或通过单天线端口发送的上行控制信道。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模式包括模式一和模式二,
所述模式一包括:
对于下行动态调度数据包所对应的ACK/NACK,所述配置模块根据具体的信道条件,以PDCCH检测可靠性为目标,确定PDCCH CCE聚合等级,
对于持续调度的下行数据包所对应的ACK/NACK,SR及使用format2/2a/2b传输的CQI/PMI/RI,所述配置模块配置给所述UE 1个可用的正交序列资源;
所述模式二包括:
对于下行动态调度数据包所对应的ACK/NACK,所述配置模块根据具体的信道条件,根据PDCCH检测可靠性及上行控制信道所选用的传输模式,确定PDCCH CCE聚合等级,
对于持续调度的下行数据包所对应的ACK/NACK,SR及使用format2/2a/2b传输的CQI/PMI/RI,所述配置模块配置给所述UE 2个可用的正交序列资源。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置模块为所述UE配置所述模式一时,所述UE使用一个可用的正交序列资源,通过单天线端口发送的上行控制信道,PDCCH CCE聚合等级=由PDCCH检测可靠性确定的聚合等级。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置模块为所述UE配置所述模式二时,
所述基站为所述UE分配的可用的正交序列资源大于1,所述UE使用对应的正交序列在多个天线端口上进行分集发送;
所述基站为所述UE分配的可用的正交序列资源等于1,所述UE使用单天线端口发送的上行控制信道。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式二中确定PDCCHCCE聚合等级包括:
当所述UE的上行控制信道进行发射分集发送时,所述PDCCH CCE聚合等级=max{2,由PDCCH检测可靠性确定的聚合等级},否则,PDCCHCCE聚合等级=由PDCCH检测可靠性确定的聚合等级。
16.一种用户设备UE,其特征在于,包括接收模块和发送模块,
所述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基站发送的高层信令,获取发送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模式的信息;
所述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基站通过发射分集发送的上行控制信道或通过单天线端口发送的上行控制信道。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用户设备UE,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解析模块,
所述解析模块,用于解析所述传输模式的信息,所述传输模式包括模式一和模式二,
当所述传输模式为模式一,所述发送模块通过单天线端口发送的上行控制信道;
当所述传输模式为模式二,所述接收模块通过读取PDCCH信息或高层信令,获取可用的正交序列资源,所述发送模块向所述基站通过发射分集发送的上行控制信道或通过单天线端口发送的上行控制信道。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用户设备UE,其特征在于,当所述传输模式为模式二时,
所述可用的正交序列资源大于1,所述发送模块使用对应的正交序列在多个天线端口上进行分集发送;
所述可用的正交序列资源等于1,所述发送模块使用单天线端口发送的上行控制信道。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用户设备UE,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模块使用一个或多个物理天线实现单天线端口发送上行控制信道,所述UE根据所述基站通过PDCCH中的上行控制信道的发射功率指示TPC,自行判断使用的物理天线数:
当根据TPC进行调整后的发射功率大于单天线的最大发射功率时,所述发送模块使用多个物理天线同时发送上行控制信道,否则所述发送模块使用单个物理天线发送上行控制信道。
CN200910090376.5A 2009-08-07 2009-08-07 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0198987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090376.5A CN101989873B (zh) 2009-08-07 2009-08-07 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PCT/CN2010/075764 WO2011015146A1 (zh) 2009-08-07 2010-08-06 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US13/389,209 US9148209B2 (en) 2009-08-07 2010-08-06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for uplink control channel
EP10806050.0A EP2464029B1 (en) 2009-08-07 2010-08-06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for uplink control channel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090376.5A CN101989873B (zh) 2009-08-07 2009-08-07 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89873A true CN101989873A (zh) 2011-03-23
CN101989873B CN101989873B (zh) 2014-03-19

Family

ID=435439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090376.5A Active CN101989873B (zh) 2009-08-07 2009-08-07 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148209B2 (zh)
EP (1) EP2464029B1 (zh)
CN (1) CN101989873B (zh)
WO (1) WO2011015146A1 (zh)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32854A (zh) * 2011-08-08 2013-02-1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传输模式切换方法及装置
CN103096453A (zh) * 2011-10-31 2013-05-08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在传输模式转换过程中同步eNB与用户设备的方法与设备
CN103108398A (zh) * 2011-11-11 2013-05-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上行控制信道传输方法以及相关装置
CN106454885A (zh) * 2015-08-10 2017-02-22 北京大学 一种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的聚合等级确定方法和装置
CN109088711A (zh) * 2012-03-16 2018-12-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信道资源传输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
CN109474319A (zh) * 2017-09-08 2019-03-15 北京展讯高科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上行分集传输方法、装置及用户设备
CN109526047A (zh) * 2016-12-29 2019-03-26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功率调整的ue、基站中的方法和装置
CN110324884A (zh) * 2018-03-30 2019-10-1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及设备
CN114844534A (zh) * 2021-02-01 2022-08-02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上行信号的传输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15150231A (zh) * 2019-01-30 2022-10-0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预编码的确定,数据的检测方法及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288024B2 (en) * 2007-09-12 2016-03-15 Apple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uplink signaling using time-frequency resources
CN101855934A (zh) 2007-09-12 2010-10-06 北方电讯网络有限公司 用于上行链路信令的系统和方法
US8958380B2 (en) * 2010-03-22 2015-02-17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control information
CN103493396B (zh) 2011-06-03 2016-08-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天线接收模式的配置处理方法、基站控制器和基站
WO2013064194A1 (en) * 2011-11-04 2013-05-10 Fujitsu Limited Buffer status indi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KR102117024B1 (ko) 2012-11-28 2020-06-01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의 통신 방법 및 장치
EP3493631B1 (en) 2012-11-28 2022-11-0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communic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2999283B1 (en) * 2013-06-28 2018-06-06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nd device for sending control information and receiving control information
US10149255B2 (en) * 2015-05-01 2018-12-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Low latency uplink power control
US10863489B2 (en) 2016-07-07 2020-12-08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US10616914B2 (en) * 2017-01-06 2020-04-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Unicast data transmission on a downlink common burst of a slot using mini-slots
CN110690940A (zh) * 2018-07-04 2020-01-14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下行接收方法、用于pdcch检测的方法、ue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US10448342B1 (en) * 2018-10-19 2019-10-15 Motorola Mobility Llc Aggregate transmit power limiting on uncoordinated multiple transmitter device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41987A (zh) * 2005-09-30 2007-04-04 上海原动力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移动通信系统中多天线通信方式的控制方法
CN101043242A (zh) * 2006-03-20 2007-09-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控制发射天线功率的方法、装置及收发信机
CN101150343A (zh) * 2006-09-20 2008-03-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mimo移动通信方法及系统
WO2009037853A1 (ja) * 2007-09-21 2009-03-26 Panasonic Corporation 無線通信基地局装置、無線通信端末装置及び応答信号割当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62024B2 (en) * 2001-05-16 2003-12-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locating downlink resources in a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095709B2 (en) * 2002-06-24 2006-08-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Diversity transmission modes for MIMO OFDM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7706454B2 (en) * 2003-10-01 2010-04-27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Full-diversity, full-rate complex-field space-time coding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JP4525227B2 (ja) * 2004-07-28 2010-08-18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US9590715B2 (en) * 2006-12-22 2017-03-07 Sony Corporation WCDMA power saving with transmit diversity
CN101227703A (zh) * 2007-01-17 2008-07-23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分配多种类型的ack/nack信道的设备和方法
WO2008133576A1 (en) 2007-04-30 2008-11-06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Recommending a transmission mode for a mimo -supporting ue
US8553667B2 (en) * 2007-07-06 2013-10-08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Setting maximum power at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 station having multiple antennas
JP5251304B2 (ja) * 2008-07-04 2013-07-31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KR20100019948A (ko) * 2008-08-11 2010-02-1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간 다중화 기법을 이용한 데이터 전송방법
CN101729217B (zh) 2008-10-31 2013-02-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1478379A (zh) 2009-01-20 2009-07-0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的发送方法及用户设备
US8462741B2 (en) * 2009-08-04 2013-06-11 Qualcomm Incorporated Uplink power control for multiple transmit antennas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41987A (zh) * 2005-09-30 2007-04-04 上海原动力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移动通信系统中多天线通信方式的控制方法
CN101043242A (zh) * 2006-03-20 2007-09-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控制发射天线功率的方法、装置及收发信机
CN101150343A (zh) * 2006-09-20 2008-03-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mimo移动通信方法及系统
WO2009037853A1 (ja) * 2007-09-21 2009-03-26 Panasonic Corporation 無線通信基地局装置、無線通信端末装置及び応答信号割当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TOM OGAWA等: "A 50% DUTY-CYCLE CORRECTION CIRCUIT FOR PLL OUTPUT", 《CIRCUITS AND SYSTEMS, 2002. ISCAS 2002.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
WEI HE ET AL: "Formulating food protein-stabilized indomethac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NOMEDICINE》 *
周晓虎等: "《国家电网公司带电作业基地建设与发展-以浙江省电力公司输电线路带电作业实训基地为例》", 《中国电力教育》 *
梅丛笑: "L-色氨酸提取工艺的研究",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 工程科技I辑》 *

Cited B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32854B (zh) * 2011-08-08 2017-10-03 南京中兴软件有限责任公司 传输模式切换方法及装置
CN102932854A (zh) * 2011-08-08 2013-02-1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传输模式切换方法及装置
CN103096453A (zh) * 2011-10-31 2013-05-08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在传输模式转换过程中同步eNB与用户设备的方法与设备
CN103096453B (zh) * 2011-10-31 2016-01-13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在传输模式转换过程中同步eNB与用户设备的方法与设备
CN103108398A (zh) * 2011-11-11 2013-05-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上行控制信道传输方法以及相关装置
CN103108398B (zh) * 2011-11-11 2016-06-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上行控制信道传输方法以及相关装置
CN109088711A (zh) * 2012-03-16 2018-12-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信道资源传输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
CN109088711B (zh) * 2012-03-16 2023-10-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信道资源传输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
CN106454885A (zh) * 2015-08-10 2017-02-22 北京大学 一种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的聚合等级确定方法和装置
CN109526047B (zh) * 2016-12-29 2021-05-28 上海琦予通信科技服务中心 一种用于功率调整的ue、基站中的方法和装置
CN109526047A (zh) * 2016-12-29 2019-03-26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功率调整的ue、基站中的方法和装置
CN109474319A (zh) * 2017-09-08 2019-03-15 北京展讯高科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上行分集传输方法、装置及用户设备
CN109474319B (zh) * 2017-09-08 2020-09-01 北京紫光展锐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上行分集传输方法、装置及用户设备
CN110324884B (zh) * 2018-03-30 2021-04-0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及设备
CN110324884A (zh) * 2018-03-30 2019-10-1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及设备
CN115150231A (zh) * 2019-01-30 2022-10-0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预编码的确定,数据的检测方法及装置
US11689270B2 (en) 2019-01-30 2023-06-27 Zte Corporation Method and device for determining precoding, method and device for detecting data, storage medium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5150231B (zh) * 2019-01-30 2023-07-2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预编码的确定,数据的检测方法及装置
CN114844534A (zh) * 2021-02-01 2022-08-02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上行信号的传输方法、装置和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464029A1 (en) 2012-06-13
US9148209B2 (en) 2015-09-29
US20120134332A1 (en) 2012-05-31
WO2011015146A1 (zh) 2011-02-10
CN101989873B (zh) 2014-03-19
EP2464029A4 (en) 2014-04-16
EP2464029B1 (en) 2015-10-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89873B (zh) 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EP2497218B1 (en)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 configuration
EP3644539B1 (en) Resource indicating method, mobile terminal and base station
CN103716273B (zh) D2d通信方法及设备
KR101387857B1 (ko) 무선 통신 장치, 기지국 및 그것의 안테나 포트 모드 및 송신 모드 이행을 위한 방법
KR101020460B1 (ko) Ofdma 시스템에서 제어 채널 정보를 운반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CN102893569B (zh) 用于改善的控制信道发射分集的系统和方法
CN102461301B (zh) 在多分量载波系统中指示分量载波的动态分配的方法
CN102100015B (zh)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方法
CN102461051B (zh) 用于通信的设备和方法
US8781485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signal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comp
CN105227266A (zh) 传输上行控制信息的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CN101931442B (zh) 一种信息指示的方法及装置
KR101603204B1 (ko) 자원들의 할당
CN101647221B (zh) 用于信令附加调制机制而无需附加信令开销的方法和设备
CN102857325A (zh) 确定控制信道资源的方法和用户设备
CN102082636A (zh)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csi反馈指示方法和基站及系统
CN103238363A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下行链路控制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CN113228780A (zh) 一种上行控制信道传输方法、用户设备及网络设备
CN104081850A (zh) 用于移动收发器和基站收发器的装置、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
CN102170664B (zh) 在多载波系统中管理载波信息的方法和系统
CN102006107B (zh) 一种发送和接收sr的方法、系统及装置
CN102281593A (zh) 上行控制信息发送及接收方法、系统和设备
CN101981858A (zh) 用于在移动网络中通信的方法
CN113348634B (zh) 多天线面板上行链路通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INST OF TELECOMMUNI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GOY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10407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100083 NO. 29, XUEYUAN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TO: 100191 NO. 40, XUEYUAN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10407

Address after: 100191 Haidian District, Xueyuan Road, No. 40,

Applicant after: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Address before: 100083 Haidian District, Xueyuan Road, No. 29,

Applicant before: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100191 No. 40,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Xueyuan Road

Patentee after: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Address before: 100191 No. 40,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Xueyuan Road

Patentee before: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315

Address after: 100083 No. 29,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Xueyuan Road

Patentee after: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191 No. 40,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Xueyuan Road

Patentee before: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