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18971B - 活塞式压缩机 - Google Patents

活塞式压缩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18971B
CN110318971B CN201910244019.3A CN201910244019A CN110318971B CN 110318971 B CN110318971 B CN 110318971B CN 201910244019 A CN201910244019 A CN 201910244019A CN 110318971 B CN110318971 B CN 11031897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passage
chamber
piston
compression chamber
refriger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24401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18971A (zh
Inventor
本田和也
山本真也
金井明信
井泽祐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Industrie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Industrie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Industries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Industrie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3189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189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189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189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27/00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 F04B27/08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 F04B27/10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having stationary cylind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27/00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 F04B27/08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27/00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 F04B27/08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 F04B27/14Contro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27/00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 F04B27/08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 F04B27/14Control
    • F04B27/16Control of pumps with stationary cylind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3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4B25/00 - F04B37/00
    • F04B39/0005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4B25/00 - F04B37/00 adaptations of pist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3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4B25/00 - F04B37/00
    • F04B39/12Casings; Cylinders; Cylinder heads; Fluid connec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B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WIND, SPRING, WEIGHT, INERTIA OR LIKE MOTORS, TO 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COVERED BY SUBCLASSES F03B, F03D AND F03G
    • F05B2210/00Working fluid
    • F05B2210/10Kind or type
    • F05B2210/14Refrigerants with particular properties, e.g. HFC-134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ressors, Vaccum Pumps And Other Relevant Systems (AREA)
  • Compress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活塞式压缩机,可变更从压缩机向压缩机的外部制冷剂回路排出的制冷剂的流量,且可在实现构造简化的同时减低低流量状态下的动力损失、振动及转矩变动。在本发明的活塞式压缩机中,与驱动轴(3)为一体或分体的旋转体可与驱动轴(3)一体旋转,形成有伴随驱动轴(3)的旋转而间歇地与第1连通路(41Fa~41Fe)等连通的第2连通路(45a)等。吸入阀(9F)等使吸入室(21a)等内的制冷剂吸入压缩室(51F)等内。控制阀(13)控制排出室(23b)内的制冷剂向压缩室(51F)等返回的流量。被控制阀(13)控制了的制冷剂经由第1连通路(41Fa~41Fe)等及第2连通路(45a)等被导入压缩室(51F)等,使从压缩机向压缩机的外部制冷剂回路排出的制冷剂的流量变化。

Description

活塞式压缩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活塞式压缩机。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以往的活塞式压缩机。该压缩机具备壳体、驱动轴、固定斜板、多个活塞、及排出阀。
壳体具有形成有多个缸孔、和与缸孔连通的第1连通路的缸体。另外,在壳体形成有吸入室、排出室、斜板室、及轴孔。在驱动轴形成有与吸入室连通的轴内通路。
驱动轴在轴孔内被支承为能够旋转。固定斜板能够通过驱动轴的旋转而在斜板室内旋转,相对于与驱动轴垂直的平面的倾斜角度恒定。活塞在缸孔内形成压缩室,并连结于固定斜板。在压缩室与排出室之间设置有使压缩室内的制冷剂向排出室排出的簧片阀式的排出阀。
另外,在该压缩机中,设置有与驱动轴分体的旋转阀。旋转阀在轴孔内设置成能够与驱动轴一体旋转。另外,旋转阀能够通过由控制阀控制了的控制压力与吸入压力的差压而在驱动轴的驱动轴心方向上移动。在旋转阀形成有与吸入室连通的阀开口。阀开口形成为,根据旋转阀的驱动轴心方向的位置而与第1连通路的绕驱动轴心的连通角度发生变化。
在该旋转阀中,根据旋转阀的驱动轴心方向的位置,第1连通路与阀开口连通。因此,吸入室内的制冷剂经由阀开口及第1连通路被吸入压缩室。此时,由于阀开口与第1连通路的绕驱动轴心的连通角度发生变化,所以吸入压缩室内的制冷剂的流量发生变化,从压缩室向排出室排出的制冷剂的流量发生变化。这样一来,在该压缩机中,与使斜板的倾斜角度变更来变更容量的压缩机相比,可实现构造的简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11963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上述以往的压缩机中,在旋转阀内具有内阀(inner valve),通过内阀来缩减吸入各压缩室内的制冷剂的流量,因此构造变得复杂。
另外,在上述以往的压缩机中,在使从压缩室向排出室排出的制冷剂的流量减小了的低流量状态下,通过旋转阀的连通角度小的阀开口与压缩室连通,从而向压缩室供给制冷剂。另外,通过阀开口与压缩室的连通成为非连通,从而从吸入行程的中途起切断了向压缩室的制冷剂的供给。因此,有可能吸入行程时的压缩室内的压力变得比预定的吸入压力低。因此,存在在低流量状态下,压缩比比不是低流量状态的状态下的压缩比高,由摩擦导致的动力损失、振动及转矩变动变大的担心。
本发明鉴于上述以往的实际情况而完成,将提供一种能够变更从压缩机向压缩机的外部制冷剂回路排出的制冷剂的流量,并且能够在实现构造的简化的同时减低低流量状态下的动力损失、振动及转矩变动的活塞式压缩机作为应解决的课题。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活塞式压缩机具备:
壳体,具有形成有多个缸孔的缸体,形成有吸入室、排出室、斜板室、及轴孔;
驱动轴,在所述轴孔内被支承为能够旋转;
固定斜板,能够通过所述驱动轴的旋转而在所述斜板室内旋转,相对于与所述驱动轴垂直的平面的倾斜角度恒定;
活塞,在所述缸孔内形成压缩室,并连结于所述固定斜板;及
排出阀,使所述压缩室内的制冷剂向所述排出室排出,
所述活塞式压缩机的特征在于,具备:
第1连通路,设置于所述缸体,与所述缸孔连通;
旋转体,与所述驱动轴为一体或分体,并且能够与所述驱动轴一体旋转,形成有伴随于所述驱动轴的旋转而间歇地与所述第1连通路连通的第2连通路;
吸入阀,使所述吸入室内的制冷剂被吸入到所述压缩室内;及
控制阀,控制使所述排出室内的制冷剂向所述压缩室返回的流量,
由所述控制阀控制了的制冷剂经由所述第1连通路及所述第2连通路而被导入所述压缩室,使从所述吸入室吸入到所述压缩室的制冷剂的流量变化。
在本发明的压缩机中,控制阀控制使排出室内的制冷剂向压缩室返回的流量。并且,伴随于驱动轴的旋转,排出行程后的制冷剂的一部分经由旋转体的第2连通路而间歇地向第1连通路供给。在该情况下,制冷剂从排出室经由第1连通路向压缩室回流,在压缩室内进行再膨胀。因此,若压缩室内的压力变得不比吸入室内的吸入压力低,则吸入阀不打开,此时制冷剂不会从吸入室吸入压缩室,因此,被吸入压缩室的制冷剂的流量减小。因此,从压缩机向外部制冷剂回路排出的制冷剂的流量减小。
在不使排出行程后的制冷剂的一部分经由旋转体的第2连通路向第1连通路供给的情况下,从压缩机向压缩机的外部制冷剂回路排出的制冷剂的流量不减小。
另一方面,在该压缩机中,若压缩室内的压力变得比吸入室内的吸入压力低,则吸入阀打开,吸入室内的制冷剂被吸入压缩室内。因此,吸入行程时的压缩室内的压力不会过度变低。因此,不存在在使从压缩机向压缩机的外部制冷剂回路排出的制冷剂的流量减小了的低流量状态下与不是低流量状态的状态下之间压缩比变高的情况。因此,即使在低流量状态下,由摩擦导致的动力损失、振动及转矩变动也不会变大。
另外,在该压缩机中,固定斜板的倾斜角度恒定,也没有采用内阀,因此,能够实现构造的简化。
因此,在本发明的压缩机中,能够变更从压缩机向压缩机的外部制冷剂回路排出的制冷剂的流量,并且能够在实现构造的简化的同时减低低流量状态下的动力损失、振动及转矩变动。
优选,第2连通路在活塞从活塞的上止点移动至活塞的下止点的期间中与第1连通路连通。在该情况下,回流到压缩室的高压的制冷剂在处于吸入行程的压缩室内进行再膨胀而按压活塞,能够获得动力的减低效果。
优选,在活塞从上止点移动至下止点的期间中第2连通路与第1连通路连通的情况下,第2连通路在活塞位于上止点时与第1连通路连通。在该情况下,能够在压缩室移到吸入行程的瞬间使制冷剂进行再膨胀而按压活塞,能够进一步提高动力的减低效果。
若本发明的压缩机为双头活塞型,则设置在斜板与活塞之间的滑履、斜板或活塞可发挥优异的耐久性。
即,在该压缩机中,缸孔包括配置在驱动轴的驱动轴心方向的一侧的一侧缸孔、和配置在驱动轴心方向的另一侧的另一侧缸孔。第1连通路包括与一侧缸孔连通的一侧第1连通路、和与另一侧缸孔连通的另一侧第1连通路。活塞具有在一侧缸孔内形成一侧压缩室的一侧活塞头、和在另一侧缸孔内形成另一侧压缩室的另一侧活塞头。第2连通路具有与一侧第1连通路连通的一侧第2连通路、和与另一侧第1连通路连通的另一侧第2连通路。一侧第2连通路在活塞的一侧活塞头从上止点移动至下止点的期间中与一侧第1连通路连通。另一侧第2连通路在活塞的另一侧活塞头从上止点移动至下止点的期间中与另一侧第1连通路连通。并且,在固定斜板与活塞之间设置有成对的滑履。
在该情况下,回流到一侧压缩室的高压的制冷剂在处于吸入行程的一侧压缩室内进行再膨胀,对活塞向从上止点朝向下止点的方向作用作用力。另外,在一侧压缩室处于吸入行程时,另一侧压缩室成为压缩行程,在另一侧压缩室中,对活塞作用着压缩反力。即,关于作用力和压缩反力,在驱动轴心方向上这些力的一部分互相抵消。因此,滑履、斜板或活塞发挥优异的耐久性。
优选,旋转体与驱动轴设为一体。在该情况下,能够削减部件件数,能够实现制造成本的进一步的低廉化。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压缩机中,能够变更从压缩室向排出室排出的制冷剂的流量,并且能够在实现构造的简化的同时减低低流量状态下的动力损失、振动及转矩变动。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活塞式压缩机的剖视图。
图2是图1的II-II向视剖视图。
图3涉及实施例1的活塞式压缩机,是示出图2的状态下的驱动轴与第2连通路的旋转相位的示意剖视图。
图4是图1的Ⅳ-Ⅳ向视剖视图。
图5涉及实施例1的活塞式压缩机,是示出图4的状态下的驱动轴与第2连通路的旋转相位的示意剖视图。
图6涉及实施例1的活塞式压缩机,是示出驱动轴的旋转角度与第1活塞头、第2活塞头的位置的正时、驱动轴的旋转角度与第1横孔、第2横孔的正时、驱动轴的旋转角度与第1吸入簧片阀、第2吸入簧片阀的正时、及驱动轴的旋转角度与第1压缩室、第2压缩室的压力的正时的时间图。
图7是示出实施例1的活塞式压缩机中的某压缩室的体积与压力的关系的图表。
图8涉及实施例2的活塞式压缩机,是示出和图2同样的驱动轴与第2连通路的旋转相位的示意剖视图。
图9涉及实施例2的活塞式压缩机,是示出和图4同样的驱动轴与第2连通路的旋转相位的示意剖视图。
图10涉及实施例2的活塞式压缩机,是示出驱动轴的旋转角度与第1活塞头、第2活塞头的行程的正时、驱动轴的旋转角度与第1横孔、第2横孔的正时、驱动轴的旋转角度与第1吸入簧片阀、第2吸入簧片阀的正时、及驱动轴的旋转角度与第1压缩室、第2压缩室的压力的正时的时间图。
图11是示出实施例2的活塞式压缩机中的某压缩室的体积与压力的关系的图表。
附图标记说明
37Fa~37Fe、37Ra~37Re…缸孔(37Fa~37Fe…一侧缸孔(第1缸孔)、37Ra~37Re…另一侧缸孔(第2缸孔));
21a、23a…吸入室(21a…第1吸入室、23a…第2吸入室);
21b、23b…排出室(21b…第1排出室、23b…第2排出室);
25…斜板室;
39…轴孔;
1…壳体(21…第1壳体、23…第2壳体、15…第1缸体、17…第2缸体);
3…驱动轴、旋转体;
5…固定斜板;
51F、51R…压缩室(51F…第1压缩室、51R…第2压缩室);
7…活塞(7F…一侧活塞头(第1活塞头)、7R…另一侧活塞头(第2活塞头));
11F、11R…排出阀(11F…第1排出阀、11R…第2排出阀);
41Fa~41Fe、41Ra~41Re…第1连通路(41Fa~41Fe…一侧第1连通路(前侧第1连通路)、41Ra~41Re…另一侧第1连通路(后侧第1连通路));
45a、45F、45R、55F、55R…第2连通路(45a…轴内通路、45F、55F…一侧第2连通路(第1横孔)、45R、55R…另一侧第2连通路(第2横孔));
9F、9R…吸入阀(9F…第1吸入阀、9R…第2吸入阀);
13…控制阀;
O…驱动轴心;
53…滑履。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将本发明具体化了的实施例1、2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实施例1的活塞式压缩机是所谓的双头型。该压缩机具备壳体1、驱动轴3、固定斜板5、5个双头活塞7(参照图2及图4)、第1吸入阀9F、第2吸入阀9R、第1排出阀11F、第2排出阀11R、及控制阀13。
壳体1具有第1缸体15、第2缸体17、第1壳体21及第2壳体23。以下,将压缩机的第1壳体21侧作为前方,将第2壳体23侧作为后方。另外,如图2及图4所示,后述的吸入通路29及排出通路31位于上方。
如图1所示,在第1缸体15与第2缸体17之间配置有衬垫19。衬垫19对壳体1的内部和外部进行密封。第1缸体15和第2缸体17在两者之间具有衬垫19地互相紧固连结,在两者之间形成了斜板室25。在第1壳体21形成有环状的第1吸入室21a和环状的第1排出室21b。第1排出室21b位于第1吸入室21a的外周侧。在第2壳体23形成有环状的第2吸入室23a和环状的第2排出室23b。第2排出室23b位于第2吸入室23a的外周侧。
第1壳体21和第1缸体15在两者之间具有第1阀单元33地互相紧固连结。第2壳体23和第2缸体17在两者之间具有第2阀单元35地互相紧固连结。如图2及图4所示,在第1阀单元33、第1缸体15、衬垫19、第2缸体17及第2阀单元35,形成有向前后延伸的5条前后通路27、吸入通路29及排出通路31。第1吸入室21a及第2吸入室23a通过吸入通路29而互相连通,并且通过前后通路27而与斜板室25(参照图1)连通。在第1缸体15形成有使吸入通路29向外部开放的未图示的吸入口。如图1所示,第1排出室21b及第2排出室23b通过排出通路31而互相连接。在第1缸体15形成有使排出通路31向外部开放的排出口31a。
如图1及图2所示,在第1缸体15形成有与斜板室25连通的5个第1缸孔37Fa~37Fe。如图2所示,第1缸孔37Fa~37Fe绕驱动轴3的驱动轴心O隔开了等角度间隔。如图1及图4所示,在第2缸体17形成有与斜板室25连通的5个第2缸孔37Ra~37Re。如图4所示,第2缸孔37Ra~37Re绕驱动轴3的驱动轴心O隔开了等角度间隔。如图1所示,第1缸孔37Fa与第2缸孔37Ra是同轴且相同的大致圆柱状的空间。第1缸孔37Fb与第2缸孔37Rb、第1缸孔37Fc与第2缸孔37Rc、第1缸孔37Fd与第2缸孔37Rd、第1缸孔37Fe与第2缸孔37Re也同样。第1缸孔37Fa~37Fe及第2缸孔37Ra~37Re的各中心轴与驱动轴心O隔开了相等的距离。第1缸孔37Fa~37Fe相当于一侧缸孔,第2缸孔37Ra~37Re相当于另一侧缸孔。
在第1壳体21、第1阀单元33、第1缸体15、第2缸体17、第2阀单元35及第2壳体23,形成有在比第1吸入室21a及第2吸入室23a靠内侧处沿驱动轴心O方向延伸的轴孔39。
如图2所示,在第1缸体15形成有从第1缸孔37Fa~37Fe朝向驱动轴心O延伸并与轴孔39连通的前侧第1连通路41Fa~41Fe。如图4所示,在第2缸体17形成有从第2缸孔37Ra~37Re朝向驱动轴心O延伸并与轴孔39连通的后侧第1连通路41Ra~41Re。另外,如图1所示,在第2壳体23形成有与轴孔39连通的控制压力室23c。
驱动轴3在轴孔39内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延伸,支承于壳体1。驱动轴3在外周面具有未图示的滑动层,驱动轴3直接支承于第1缸体15及第2缸体17。在第1壳体21与驱动轴3之间配置有轴封装置43。轴封装置43对壳体1的内部和外部进行密封。
在驱动轴3内形成有在驱动轴3的后端开放并与控制压力室23c连通,且从驱动轴3的后端向前方延伸的轴内通路45a。另外,在驱动轴3形成有在驱动轴3的前方沿驱动轴3的径向延伸并在驱动轴3的外周面开放的第1横孔45F、和在驱动轴3的后方沿驱动轴3的径向延伸并在驱动轴3的外周面开放的第2横孔45R。轴内通路45a与第1横孔45F和第2横孔45R连通。第1横孔45F和第2横孔45R如图3及图5所示那样绕驱动轴心O错开180°。如图2所示,第1横孔45F形成于能够伴随于驱动轴3的旋转而与前侧第1连通路41Fa~41Fe间歇地连通的位置。如图4所示,第2横孔45R形成于能够与后侧第1连通路41Ra~41Re间歇地连通的位置。驱动轴3是本发明的旋转体,轴内通路45a、第1横孔45F及第2横孔45R是第2连通路。第1横孔45F相当于一侧第2连通路,第2横孔45R相当于另一侧第2连通路。
如图1所示,固定斜板5被压入并固定于驱动轴3。在第1缸体15与固定斜板5之间设置有第1推力轴承47,在第2缸体17与固定斜板5之间设置有第2推力轴承49。固定斜板5的前端面设为与驱动轴心O正交的平坦面5a,第1缸体15的后端面也设为与驱动轴心O正交的平坦面15a。另一方面,在固定斜板5的后端面形成有环状的突条5b,在第2缸体17的前端面形成有环状的突条17a。突条17a的直径比突条5b的直径小。第2推力轴承49由突条5b及突条17a支承为能够在前后方向上发生弹性变形。固定斜板5通过上述的第1推力轴承47及第2推力轴承49,能够在斜板室25内通过驱动轴3而旋转。固定斜板5相对于与驱动轴心O方向正交的平面所成的倾斜角度恒定。
在第1缸孔37Fa~37Fe及第2缸孔37Ra~37Re内设置有双头的活塞7。活塞7具有在第1缸孔37Fa~37Fe内形成第1压缩室51F的第1活塞头7F、和在第2缸孔37Ra~37Re内形成第2压缩室51R的第2活塞头7R。第1活塞头7F相当于一侧活塞头,第2活塞头7R相当于另一侧活塞头。活塞7在第1活塞头7F与第2活塞头7R之间具有凹部7c,在活塞7的凹部7c的前后表面与固定斜板5之间设置有前后成对的各自半球状的滑履53。活塞7通过滑履53而连结于固定斜板5。
第1阀单元33是将第1保持件33a、第1排出簧片阀33b、第1阀板33c及第1吸入簧片阀33d按该顺序依次层叠得到的阀单元。第1保持件33a位于第1壳体21侧。在第1保持件33a、第1排出簧片阀33b及第1阀板33c形成有若第1吸入簧片阀33d打开则使第1吸入室21a与第1压缩室51F连通的第1吸入口33e。另外,在第1阀板33c及第1吸入簧片阀33d形成有若第1排出簧片阀33b打开则使第1排出室21b与第1压缩室51F连通的第1排出口33f。第1阀单元33及第1吸入口33e构成了第1吸入阀9F,第1阀单元33及第1排出口33f构成了第1排出阀11F。
第2阀单元35是将第2保持件35a、第2排出簧片阀35b、第2阀板35c及第2吸入簧片阀35d按该顺序依次层叠而得到的阀单元。第2保持件35a位于第2壳体23侧。在第2保持件35a、第2排出簧片阀35b及第2阀板35c形成有若第2吸入簧片阀35d打开则使第2吸入室23a与第2压缩室51R连通的第2吸入口35e。另外,在第2阀板35c及第2吸入簧片阀35d形成有若第2排出簧片阀35b打开则使第2排出室23b与第2压缩室51R连通的第2排出口35f。第2阀单元35及第2吸入口35e构成了第2吸入阀9R,第2阀单元35及第2排出口35f构成了第2排出阀11R。
在第2壳体23设置有控制阀13。另外,在第2壳体23形成有低压通路13a、高压通路13b及控制通路13c。低压通路13a将第2吸入室23a与控制阀13连接。高压通路13b将第2排出室23b与控制阀13连接。控制通路13c将控制压力室23c与控制阀13连接。控制阀13通过低压通路13a来感知第2吸入室23a内的制冷剂的吸入压力Ps,缩小第2排出室23b内的排出压力Pd的制冷剂的流量从而设为控制压力Pc的制冷剂,并导入控制压力室23c。
在该压缩机中,如图2及图3所示,第1横孔45F的绕驱动轴心O的位置根据与固定斜板5的上止点位置的关系而如以下那样设定。
即,在通过驱动轴3的旋转而第1活塞头7F位于上止点,例如第1缸孔37Fa的第1压缩室51F结束排出行程的情况下,第1横孔45F与连通于第1缸孔37Fa的前侧第1连通路41Fa和连通于第1缸孔37Fb的前侧第1连通路41Fb连通。并且,如图6所示,在驱动轴3旋转θ1角度而活塞7的第1活塞头7F从上止点向下止点移动至一定位置的期间中,如图2所示那样第1横孔45F与前侧第1连通路41Fa或前侧第1连通路41Fb连通。并且,在驱动轴3超过θ1角度地旋转而第1活塞头7F超过一定位置地移动后,第1横孔45F与前侧第1连通路41Fb成为非连通。因此,如图6所示,设置于第1缸孔37Fb的第1吸入簧片阀33d打开。
另外,如图4及图5所示,第2横孔45R的绕驱动轴心O的位置根据与固定斜板5的上止点位置的关系而如以下那样设定。
即,在通过驱动轴3的旋转而第2活塞头7R位于上止点,例如第2缸孔37Rd的第2压缩室51R结束排出行程的情况下,第2横孔45R与连通于第2缸孔37Rd的后侧第1连通路41Rd和连通于第2缸孔37Re的后侧第1连通路41Re连通。并且,如图6所示,在驱动轴3旋转θ1角度而活塞7的第2活塞头7R从上止点向下止点移动至一定位置的期间中,第2横孔45R与后侧第1连通路41Rd或后侧第1连通路41Re连通。并且,在驱动轴3超过θ1角度地旋转而第2活塞头7R超过一定位置地移动后,第2横孔45R与后侧第1连通路41Re成为非连通。因此,如图6所示,设置于第2缸孔37Re的第2吸入簧片阀35d打开。
该压缩机用于车辆的空气调节装置。若驱动轴3由发动机和/或马达驱动,则固定斜板5在斜板室25内通过驱动轴3而旋转。因此,活塞7的第1活塞头7F及第2活塞头7R分别进行从下止点向上止点的移动、和从上止点向下止点的移动。
因此,如图1所示,若第1压缩室51F的容积扩大而第1压缩室51F内的压力变得比第1吸入室21a低,则第1吸入簧片阀33d打开而第1吸入室21a与第1压缩室51F连通,从第1吸入室21a向第1压缩室51F吸入吸入压力Ps的制冷剂。并且,若第1压缩室51F的容积缩小而第1压缩室51F内的压力变得比第1排出室21b高,则第1排出簧片阀33b打开而第1排出室21b与第1压缩室51F连通,从第1压缩室51F向第1排出室21b排出排出压力Pd的制冷剂。
另外,若第2压缩室51R的容积扩大而第2压缩室51R内的压力变得比第2吸入室23a低,则第2吸入簧片阀35d打开而第2吸入室23a与第2压缩室51R连通,从第2吸入室23a向第2压缩室51R吸入吸入压力Ps的制冷剂。并且,若第2压缩室51R的容积缩小而第2压缩室51R内的压力变得比第2排出室23b高,则第2排出簧片阀35b打开而第2排出室23b与第2压缩室51R连通,从第2压缩室51R向第2排出室23b排出排出压力Pd的制冷剂。
经过了蒸发器的制冷剂从吸入通路29的吸入口向第1吸入室21a及第2吸入室23a供给。另外,第1排出室21b及第2排出室23b内的制冷剂经由排出通路31的排出口31a而朝向冷凝器排出。
在此期间,在该压缩机中,控制阀13使用第2排出室23b内的排出压力Pd来控制控制压力室23c内的控制压力Pc。并且,如图6所示,伴随于驱动轴3的旋转而第1横孔45F间歇地与前侧第1连通路41Fa~41Fe连通。因此,排出行程后的制冷剂的一部分经由驱动轴3的轴内通路45a及第1横孔45F而间歇地向前侧第1连通路41Fa~41Fe供给。供给到前侧第1连通路41Fa~41Fe的制冷剂被导入吸入行程初期的第1压缩室51F。也就是说,排出到第1排出室21b的制冷剂中的,经由控制阀13导入到控制压力室23c的制冷剂不从第1排出室21b向压缩机的外部排出,而经由前侧第1连通路41Fa~41Fe向吸入行程初期的第1压缩室51F回流。在该情况下,如图6所示,第1压缩室51F内的压力与仅使用了一般的吸入阀的压缩机所示的用虚线示出的压力相比高到接近上止点。
回流到第1压缩室51F的制冷剂在第1压缩室51F内进行再膨胀。因此,若第1压缩室51F内的压力不比第1吸入室21a内的吸入压力Ps低,则第1吸入阀9F的第1吸入簧片阀33d不打开,不从第1吸入室21a向第1压缩室51F吸入制冷剂。因此,被吸入第1压缩室51F的制冷剂的流量减小。因此,从压缩机向外部制冷剂回路排出的制冷剂的流量减小。
另外,在该压缩机中,第2横孔45R间歇地与后侧第1连通路41Ra~41Re连通。因此,排出行程后的制冷剂的一部分经由驱动轴3的轴内通路45a及第2横孔45R而间歇地向后侧第1连通路41Ra~41Re供给。供给到后侧第1连通路41Ra~41Re的制冷剂被导入吸入行程初期的第2压缩室51R。也就是说,排出到第2排出室23b的制冷剂中的,经由控制阀13导入到控制压力室23c的制冷剂不从第2排出室23b向压缩机的外部排出,而经由后侧第1连通路41Ra~41Re向吸入行程初期的第2压缩室51R回流。在该情况下,也如图6所示,第2压缩室51R内的压力与仅使用了一般的吸入阀的压缩机所示的用虚线示出的压力相比高到接近上止点。
回流到第2压缩室51R的制冷剂在第2压缩室51R内进行再膨胀。因此,若第2压缩室51R内的压力不比第2吸入室23a内的吸入压力Ps低,则第2吸入阀9R的第2吸入簧片阀35d不打开,不从第2吸入室23a向第2压缩室51R吸入制冷剂。因此,被吸入第2压缩室51R的制冷剂的流量也减小。因此,从压缩机向外部制冷剂回路排出的制冷剂的流量也减小。
在不将排出行程后的制冷剂的一部分经由驱动轴3的轴内通路45a、第1横孔45F及第2横孔45R向前侧第1连通路41Fa~41Fe及后侧第1连通路41Ra~41Re供给的情况下,从压缩机向压缩机的外部制冷剂回路排出的制冷剂的流量不减小。
另一方面,若第1横孔45F与前侧第1连通路41Fa~41Fe成为非连通而第1压缩室51F内的压力变得比第1吸入室21a内的吸入压力Ps低,则第1吸入阀9F的第1吸入簧片阀33d打开,第1吸入室21a内的制冷剂被吸入第1压缩室51F内。因此,吸入行程时的第1压缩室51F内的压力不会过度变低。
另外,若第2横孔45R与后侧第1连通路41Ra~41Re成为非连通而第2压缩室51R内的压力变得比第2吸入室23a内的吸入压力Ps低,则第2吸入阀9R的第2吸入簧片阀35d打开,第2吸入室23a内的制冷剂被吸入第2压缩室51R内。因此,吸入行程时的第2压缩室51R内的压力不会过度变低。
因此,在该压缩机中,不存在在使从压缩机向压缩机的外部排出的制冷剂的流量减小的低流量状态下与不是低流量状态的状态下之间压缩比变高的情况。因此,即使在低流量状态下,由摩擦导致的动力损失、振动及转矩变动也不会变大。
尤其是,在该压缩机中,在从第1活塞头7F位于上止点时起,到第1活塞头7F移动至下止点为止的期间,第1横孔45F与前侧第1连通路41Fa~41Fe连通。另外,在从第2活塞头7R位于上止点时起,到第2活塞头7R移动至下止点为止的期间,第2横孔45R与后侧第1连通路41Ra~41Re连通。因此,回流到第1、2压缩室51F、51R的高压的制冷剂在处于吸入行程的第1、2压缩室51F、51R内进行再膨胀而按压活塞7。更详细而言,在第1压缩室51F、第2压缩室51R移至吸入行程的瞬间制冷剂进行再膨胀而按压活塞7。因此,在该压缩机中,能够获得动力的减低效果。
这样一来,在该压缩机中,如图7所示,第1压缩室51F、第2压缩室51R的体积与压力的关系成为A→B1→B2→C→D。在该情况下,与仅使用了一般的吸入阀的压缩机所示的关系A→B→C→D相比,工作量减少了斜线的部分的量。
另外,在该压缩机中,固定斜板5的倾斜角度恒定,也没有采用内阀,因此能够实现构造的简化。
因此,在该压缩机中,能够变更从压缩机向压缩机的外部制冷剂回路排出的制冷剂的流量,并且能够在实现构造的简化的同时减低低流量状态下的动力损失、振动及转矩变动。
另外,该压缩机为双头型,因此,回流到第1压缩室51F的高压的制冷剂在处于吸入行程的第1压缩室51F内进行再膨胀,对活塞7向从第1活塞头7F的上止点朝向第1活塞头7F的下止点的方向作用作用力。另外,在第1压缩室51F处于吸入行程时,第2压缩室51R成为压缩行程,在第2压缩室51R中,对活塞7作用有压缩反力。即,关于作用力和压缩反力,在驱动轴心O方向上这些力的一部分互相抵消。因此,滑履53、固定斜板5或活塞7发挥优异的耐久性。
而且,在该压缩机中,旋转体与驱动轴3设为一体,因此,能够削减部件件数,能够实现制造成本的进一步的低廉化。
(实施例2)
在实施例2的压缩机中,第1横孔55F及第2横孔55R的绕驱动轴心O的位置与实施例1不同。
即,如图8及图10所示,在驱动轴3旋转时,在第1活塞头7F超过上止点而向下止点移动至一定位置的中途,在驱动轴3旋转了θ2角度的阶段第1横孔55F与前侧第1连通路41Fa~41Fe连通。然后,在各活塞7的第1活塞头7F进一步移动至一定位置而驱动轴3进一步旋转θ3角度之前,第1横孔55F与前侧第1连通路41Fa~41Fe连通。并且,在驱动轴3超过θ3角度地旋转而第1活塞头7F超过上述一定位置地移动后,第1横孔55F与前侧第1连通路41Fa~41Fe成为非连通。因此,第1吸入簧片阀33d打开。
第1横孔55F与第2横孔55R绕驱动轴心O错开180°。因此,如图9及图10所示,在驱动轴3旋转时,在第2活塞头7R超过上止点地向下止点移动至一定位置的中途,在驱动轴3旋转了θ2角度的阶段第2横孔55R与后侧第1连通路41Ra~41Re连通。并且,在各活塞7的第2活塞头7R进一步移动至一定位置而驱动轴3进一步旋转θ3角度之前,第2横孔55R与后侧第1连通路41Ra~41Re连通。并且,在驱动轴3超过θ3角度地旋转而第2活塞头7R超过上述一定位置地移动后,第2横孔55R与后侧第1连通路41Ra~41Re成为非连通。因此,第2吸入簧片阀35d打开。其他的构成与实施例1是同样的。
在该压缩机中,伴随于驱动轴3的旋转,第1横孔55F间歇地与前侧第1连通路41Fa~41Fe连通。因此,经由驱动轴3的轴内通路45a及第1横孔55F而间歇地向前侧第1连通路41Fa~41Fe供给制冷剂。供给到前侧第1连通路41Fa~41Fe的制冷剂被导入吸入行程初期的第1压缩室51F。也就是说,排出到第1排出室21b的制冷剂中的,经由控制阀13导入到控制压力室23c的制冷剂不从第1排出室21b向压缩机的外部排出,而经由前侧第1连通路41Fa~41Fe向吸入行程初期的第1压缩室51F回流。在该情况下,如图10所示,第1压缩室51F内的压力与仅使用了一般的吸入阀的压缩机所示的用虚线示出的压力相比高到接近上止点。
回流到第1压缩室51F的制冷剂在第1压缩室51F内进行再膨胀。因此,第1吸入簧片阀33d在一度打开之后关闭并再次打开。因此,被吸入第1压缩室51F的制冷剂的流量减小。
另外,伴随于驱动轴3的旋转,第2横孔55R间歇地与后侧第1连通路41Ra~41Re连通。因此,经由驱动轴3的轴内通路45a及第2横孔55R而间歇地向后侧第1连通路41Ra~41Re供给制冷剂。供给到后侧第1连通路41Ra~41Re的制冷剂被导入吸入行程初期的第2压缩室51R。也就是说,排出到第2排出室23b的制冷剂中的,经由控制阀13导入到控制压力室23c的制冷剂不从第2排出室23b向压缩机的外部排出,而经由后侧第1连通路41Ra~41Re向吸入行程初期的第2压缩室51R回流。在该情况下,也如图10所示,第2压缩室51R内的压力与仅使用了一般的吸入阀的压缩机所示的用虚线示出的压力相比高到接近上止点。
回流到第2压缩室51R的制冷剂在第2压缩室51R内进行再膨胀。因此,第2吸入簧片阀35d在一度打开之后关闭并再次打开。因此,被吸入第2压缩室51R的制冷剂的流量减小。
这样一来,在该压缩机中,如图11所示,第1压缩室51F、第2压缩室51R的体积与压力的关系成为A→B→B1→B2→B3→C→D。在该情况下,与仅使用了一般的吸入阀的压缩机所示的关系A→B→C→D相比,工作量减少了斜线的部分的量。其他的作用效果与实施例1是同样的。
在以上内容中,按照实施例1、2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1、2,不言而喻,在不脱离其要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变更并应用。
例如,在上述实施例1、2中,将本发明具体化为双头型压缩机,但本发明也能够具体化为单头型压缩机。若本发明是单头型压缩机,则能够使构造更简化,能够实现制造成本的进一步的低廉化。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摆动式压缩机。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1、2中将驱动轴3设为了旋转体,但也可以使旋转体与驱动轴3为分体。
控制压力室也可以不设置于第2壳体,而是设置于驱动轴的后端与第2阀单元之间。另外,控制压力室也可以设置成位于处于第2壳体且处于驱动轴的后端与第2阀单元之间的位置。而且,控制压力室无需形成于壳体。也可以使控制通路与驱动轴内的轴内通路直接连通。
控制阀只要是控制使排出室内的制冷剂向压缩室返回的流量的控制阀即可,可以是任意的控制阀,不仅可以是实施例1、2那样的控制阀13,也可以是调整排出室与控制压力室之间的开度的滑阀。另外,也可以将实施例1、2那样的控制阀13与调整排出室与控制压力室之间的开度的滑阀组合来作为控制阀。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用于车辆的空气调节装置。

Claims (4)

1.一种活塞式压缩机,具备:
壳体,具有形成有多个缸孔的缸体,形成有吸入室、排出室、斜板室、及轴孔;
驱动轴,在所述轴孔内被支承为能够旋转;
固定斜板,能够通过所述驱动轴的旋转而在所述斜板室内旋转,相对于与所述驱动轴垂直的平面的倾斜角度恒定;
活塞,在所述缸孔内形成压缩室,并连结于所述固定斜板;及
排出阀,使所述压缩室内的制冷剂向所述排出室排出,
所述活塞式压缩机的特征在于,具备:
第1连通路,设置于所述缸体,与所述缸孔连通;
旋转体,与所述驱动轴为一体或分体,并且能够与所述驱动轴一体旋转,形成有伴随于所述驱动轴的旋转而间歇地与所述第1连通路连通的第2连通路;
吸入阀,使所述吸入室内的制冷剂被吸入到所述压缩室内;及
控制阀,控制使所述排出室内的制冷剂向所述压缩室返回的流量,
由所述控制阀控制了的制冷剂经由所述第1连通路及所述第2连通路而被导入所述压缩室,使从所述吸入室吸入到所述压缩室的制冷剂的流量变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塞式压缩机,
所述第2连通路在所述活塞从所述活塞的上止点移动至所述活塞的下止点的期间中与所述第1连通路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活塞式压缩机,
所述第2连通路在所述活塞位于所述上止点时与所述第1连通路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塞式压缩机,
所述缸孔包括配置在所述驱动轴的驱动轴心方向的一侧的一侧缸孔、和配置在所述驱动轴心方向的另一侧的另一侧缸孔,
所述第1连通路包括与所述一侧缸孔连通的一侧第1连通路、和与所述另一侧缸孔连通的另一侧第1连通路,
所述活塞具有在所述一侧缸孔内形成一侧压缩室的一侧活塞头、和在所述另一侧缸孔内形成另一侧压缩室的另一侧活塞头,
所述第2连通路具有与所述一侧第1连通路连通的一侧第2连通路、和与所述另一侧第1连通路连通的另一侧第2连通路,
所述一侧第2连通路在所述活塞的所述一侧活塞头从上止点移动至下止点的期间中与所述一侧第1连通路连通,
所述另一侧第2连通路在所述活塞的所述另一侧活塞头从上止点移动至下止点的期间中与所述另一侧第1连通路连通,
在所述固定斜板与所述活塞之间设置有成对的滑履。
CN201910244019.3A 2018-03-30 2019-03-28 活塞式压缩机 Active CN1103189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67753 2018-03-30
JP2018067753A JP6977651B2 (ja) 2018-03-30 2018-03-30 ピストン式圧縮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18971A CN110318971A (zh) 2019-10-11
CN110318971B true CN110318971B (zh) 2020-11-20

Family

ID=681128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44019.3A Active CN110318971B (zh) 2018-03-30 2019-03-28 活塞式压缩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977651B2 (zh)
KR (1) KR102169408B1 (zh)
CN (1) CN11031897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146458A (zh) * 2023-04-16 2023-05-23 牡丹江富通汽车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电控回油功能的固定排量汽车空调压缩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49083A (en) * 1980-09-10 1982-03-20 Hitachi Ltd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JP3303381B2 (ja) * 1992-03-04 2002-07-22 株式会社日本自動車部品総合研究所 斜板型可変容量コンプレッサ
JPH06213160A (ja) * 1993-01-22 1994-08-02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往復動型冷凍圧縮機
JPH07119631A (ja) * 1993-08-26 1995-05-09 Nippondenso Co Ltd 斜板型可変容量圧縮機
JP4946340B2 (ja) * 2005-10-17 2012-06-06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両頭ピストン式圧縮機
JP5118340B2 (ja) * 2006-12-01 2013-01-16 サンデン株式会社 冷凍回路の往復動型圧縮機
JP2008286109A (ja) * 2007-05-17 2008-11-27 Toyota Industries Corp 固定容量型ピストン式圧縮機における冷媒吸入構造
KR100917020B1 (ko) * 2007-06-07 2009-09-11 한라공조주식회사 압축기
JP2009097379A (ja) * 2007-10-15 2009-05-07 Toyota Industries Corp 両頭ピストン式圧縮機における冷媒吸入構造
JP5045555B2 (ja) * 2008-05-29 2012-10-10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両頭ピストン型斜板式圧縮機
JP5152007B2 (ja) * 2009-01-23 2013-02-27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ピストン式圧縮機における潤滑構造
JP6217474B2 (ja) * 2014-03-14 2017-10-25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容量可変型斜板式圧縮機
JP6477441B2 (ja) 2015-11-20 2019-03-06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可変容量型斜板式圧縮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90114843A (ko) 2019-10-10
JP6977651B2 (ja) 2021-12-08
CN110318971A (zh) 2019-10-11
JP2019178631A (ja) 2019-10-17
KR102169408B1 (ko) 2020-10-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486664B1 (ko) 용량 가변형 사판식 압축기
CN101828034A (zh) 可变容量压缩机
CN110318971B (zh) 活塞式压缩机
JP2016164394A (ja) 容量可変型斜板式圧縮機
JP2005315176A (ja) ピストン式可変容量圧縮機
CN110318970B (zh) 活塞式压缩机
US20080120991A1 (en) Compressor having a mechanism for separating and recovering lubrication oil
US20050265855A1 (en) Piston type compressor
KR20160041128A (ko) 용량 가변형 사판식 압축기
US8215924B2 (en) Oil separating structure of variable displacement compressor
US20040194209A1 (en) Piston compressor
US20100209262A1 (en) Piston compressor
CN110318973B (zh) 活塞式压缩机
WO2021065905A1 (ja) ピストン式圧縮機
CN110318974B (zh) 活塞式压缩机
KR20110034290A (ko) 사판식 압축기
KR101763979B1 (ko) 가변 용량형 사판식 압축기
JP7056615B2 (ja) ピストン式圧縮機
JP7120103B2 (ja) ピストン式圧縮機
KR101452513B1 (ko) 가변용량형 사판식 압축기
JP2016191361A (ja) 容量可変型斜板式圧縮機
CN110318969B (zh) 活塞式压缩机
KR101541917B1 (ko) 가변용량형 사판식 압축기
WO2019188762A1 (ja) ピストン式圧縮機
KR101166286B1 (ko) 사판식 압축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