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03847B - 空气吹出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气吹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03847B
CN110303847B CN201910133538.2A CN201910133538A CN110303847B CN 110303847 B CN110303847 B CN 110303847B CN 201910133538 A CN201910133538 A CN 201910133538A CN 110303847 B CN110303847 B CN 11030384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ntilation
door
air
center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3353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03847A (zh
Inventor
渡部知惠
松田俊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3038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038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038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038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664Construction or arrangement of damper doors
    • B60H1/00671Damper doors moved by rotation; Gril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664Construction or arrangement of damper doors
    • B60H2001/00721Air deflecting or air directing mea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气吹出装置,具备旋转门(20),该旋转门具有:侧用通风门(21)、中央用通风门(22)、以及连结各通风门(21、22)的支承部件(23)。旋转门(20)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工作,在该第一状态下,侧用通风门(21)关闭侧通风开口部(101),中央用通风门(22)关闭中央通风开口部(102),在该第二状态下,侧用通风门(21)打开侧通风开口部(101),中央用通风门(22)打开中央通风开口部(102)。在具有分别设有中央通风开口部和侧通风开口部的壳体的空气吹出装置中,能够抑制部件数量和组装工序数。

Description

空气吹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分别设有中央通风吹出口和侧通风开口部的壳体的空气吹出装置。
背景技术
搭载于车辆的空气吹出装置具有壳体,该壳体配置有将送风空气向车辆的除霜吹出口引导的除霜器开口部、以及将送风空气向车辆的侧通风吹出口和中央通风吹出口引导的通风开口部等。
这些开口部的配置根据由车辆制造商确定的规格而不同。例如,存在配置为除霜器开口部和通风开口部在车辆左右方向排列的车辆用空调装置。该装置构成为,从除霜器开口部向车辆的除霜吹出口吹送送风空气,并且从通风开口部向车辆的侧通风吹出口和中央通风吹出口吹送送风空气。
并且,像专利文献1所述的装置那样,也存在侧通风开口部和中央通风开口部分别在壳体的车辆前后方向排列地设置的结构。具体地,在该装置中,在壳体的侧通风开口部的车辆后方配置有中央通风开口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3733号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述的装置中,在壳体分别设有侧通风开口部和中央通风开口部。并且,与设于壳体的各开口部对应地分别配置板状的门,控制各门从而对从各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流量进行调整。因此,存在以下问题,需要驱动各门的多个致动器,部件数量变多,组装工序数也变多,因此成本变高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目的在于,在具有分别设有中央通风开口部和侧通风开口部的壳体的空气吹出装置中,能够抑制部件数量和组装工序数。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特征例的空气吹出装置具备:壳体和旋转门,该壳体具有空气通路、侧通风开口部以及中央通风开口部,该空气通路使送风空气流动,该侧通风开口部将送风空气向车辆的侧通风吹出口引导,该中央通风开口部将送风空气向车辆的中央通风吹出口引导,该门具有侧用通风门、中央用通风门以及支承部件,该侧用通风门开闭侧通风开口部,该中央用通风门开闭中央通风开口部,该支承部件具有转动轴,该支承部件连结中央用通风门与侧用通风门,并且将中央用通风门和侧用通风门支承为能够以转动轴为中心转动。在壳体中,在中央通风开口部的以转动轴为中心的周向一侧配置有侧通风开口部。旋转门构成为能够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工作,在该第一状态下,中央用通风门和侧用通风门向以转动轴为中心的周向一侧转动,侧用通风门关闭侧通风开口部,中央用通风门关闭中央通风开口部,在该第二状态下,中央用通风门和侧用通风门向以转动轴为中心的周向另一侧转动,侧用通风门打开侧通风开口部,中央用通风门打开中央通风开口部。
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调节具有开闭侧通风开口部的侧用通风门和开闭中央通风开口部的中央用通风门的一个旋转门,能够进行侧通风开口部的开闭和中央通风开口部的开闭。即,在具有分别设有中央通风开口部和侧通风开口部的壳体的空气吹出装置中,能够抑制部件数量和组装工序数。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搭载了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吹出装置的车辆的车室内的情况的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吹出装置的外观图。
图3是空气吹出装置的局部剖视图,是表示旋转门被设定为第一状态的状态的图。
图4是空气吹出装置的局部剖视图,是表示旋转门被设定为第二状态的状态的图。
图5是空气吹出装置的旋转门的外观图。
图6是表示由支承部件的支承部侧导向壁和壳体的壳体侧导向壁形成的引导通路的图。
图7是从旋转门的转动轴的轴向观察旋转门的图。
图8是表示通风模式下的空气吹出装置的内部的情况的图。
图9是表示除霜模式下的空气吹出装置的内部的情况的图。
图10是表示足部模式下的空气吹出装置的内部的情况的图。
图11是表示双水平模式下的空气吹出装置的内部的情况的图。
图12是表示除霜/足部模式下的空气吹出装置的内部的情况的图。
图13是表示旋转门的变形例的图。
图14是表示旋转门的变形例的图。
图15是表示旋转门的变形例的图。
符号说明
1空气吹出装置
3中央通风吹出口
4侧通风吹出口
5除霜吹出口
6后通风吹出口
10壳体
20旋转门
21侧用通风门
22中央用通风用门
23支承部件
100除霜器开口部
101侧通风开口部
102中央通风开口部
230转动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对于以下的各实施方式彼此中,彼此相同或者等同的部分,在图中标注相同的符号。
(第一实施方式)
使用图1~图12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吹出装置进行说明。空气吹出装置1搭载于图1所示的车辆。在该车辆中,在车辆前方的车辆左右方向整个区域配置有仪表板2。并且,在该车辆中,在车辆左右方向的中央部配置有中央控制台7。
在仪表板2设有除霜吹出口5、中央通风吹出口3以及侧通风吹出口4。并且,在中央控制台7设有后通风吹出口6。
除霜吹出口5在仪表板2的最前部横宽地开口。除霜吹出口5向车辆的挡风玻璃吹送送风空气。
在车辆左右方向的中央部设有两个中央通风吹出口3。中央通风吹出口3的一方向驾驶座位的乘员上半身吹送送风空气,中央通风吹出口3的另一方向副驾驶座位的乘员的上半身吹送送风空气。
侧通风吹出口4配置于车辆左右方向的两端部。具体地,侧通风吹出口4的一方向车室内的右侧后方吹送送风空气,侧通风吹出口4的另一方向车室内的左侧后方吹送送风空气。
后通风吹出口6配置于中央控制台7的车辆后方端部。后通风吹出口6向车辆的后部座席的乘员吹送送风空气。
图2所示的空气吹出装置1配置于仪表板2的内部。空气吹出装置1具备壳体10,该壳体形成向车室内吹送的送风空气的空气通路130。壳体10具有一定程度的弹性,例如,由聚丙烯等强度上优异的树脂形成。
在壳体10形成有除霜器开口部100、侧通风开口部101、中央通风开口部102、以及足部开口部103。
除霜器开口部100是用于向车辆的除霜吹出口5引导送风空气的结构,侧通风开口部101是用于向车辆的侧通风吹出口4引导送风空气的结构。中央通风开口部102是用于向车辆的中央通风吹出口3引导送风空气的结构。足部开口部103是用于向未图示的足部吹出口引导送风空气的结构。
并且,在壳体10设有用于向后通风吹出口6引导送风空气的后通风开口部111。在该后通风开口部111连接有用于向后通风吹出口6引导送风空气的后用空气通路110(参照图3~图4)。
在壳体10的上部中的车辆前方侧的部位配置有除霜器开口部100,在该除霜器开口部100的车辆后方侧的部位配置有侧通风开口部101,此外,在侧通风开口部101的车辆后方侧的部位配置有中央通风开口部102。
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吹出装置1的壳体10具有始终从空气通路130向后通风吹出口6吹送送风空气的的连续送风通路112。连续送风通路112将设于足部开口部103的附近的开口部与后通风吹出口6之间连接。因此,能够从该连续送风通路112和后通风开口部111这两者向后通风吹出口6吹送送风空气。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吹出装置1具有开闭后通风吹出口6的后通风开闭器60。乘员通过关闭后通风开闭器60,能够不从后通风吹出口6吹送送风空气。
空气吹出装置1具备未图示的送风机单元部,该送风机单元部具有切换导入内气和外气的内外气切换部以及将从该内外气切换部导入的空气向壳体10吹送的送风机。
如图3~图4所示,空气吹出装置1具备壳体10、蒸发器11、加热器芯12和空气混合门13、除霜器门120、足部门121以及中间门122。蒸发器11、加热器芯12、空气混合门13、除霜器门120、足部门121以及中间门122配置于壳体10的内部。
在壳体10的送风空气的入口部配置有蒸发器11。蒸发器11像公知那样地导入在空调用制冷循环的减压器(未图示)被减压的低压制冷剂,通过使该低压制冷剂从送风空气吸热而蒸发来冷却送风空气。
在壳体10内,在蒸发器11的空气流下游侧配置有加热器芯12。该加热器芯12是将来自车辆发动机(未图示)的温水(冷却水)作为热源而加热空气的温水式制热用热交换器。
在形成于加热器芯12的上侧和下侧的各空气通路配置有空气混合门13。配置于在加热器芯12的上侧形成的空气通路的空气混合门13作为对形成于加热器芯12的上侧的空气通路进行开闭的开闭门发挥作用,配置于在加热器芯12的下侧形成的空气通路的空气混合门13作为对形成于加热器芯12的下侧的空气通路进行开闭的开闭门发挥作用。
当配置于在加热器芯12的上侧形成的空气通路的空气混合门13打开形成于加热器芯12的上侧的空气通路时,从蒸发器11流出的冷风绕过加热器芯12而向形成于加热器芯12的上侧的空气通路流动。该绕过加热器芯12的冷风不被加热器芯12加热而到达加热器芯12的空气流下游侧。
并且,当配置于在加热器芯12的上侧形成的空气通路的空气混合门13关闭形成于加热器芯12的上侧的空气通路时,从蒸发器11流出的冷风向加热器芯12流入,被加热器芯12加热。
并且,当配置于在加热器芯12的下侧形成的空气通路的空气混合门13打开形成于加热器芯12的下侧的空气通路时,从蒸发器11流出的冷风绕过加热器芯12而向形成于加热器芯12的下侧的空气通路流动。绕过该加热器芯12的冷风不被加热器芯12加热而到达加热器芯12的空气流下游侧。
并且,当配置于在加热器芯12的下侧形成的空气通路的空气混合门13关闭形成于加热器芯12的下侧的空气通路时,从蒸发器11流出的冷风向加热器芯12流入,被该加热器芯12加热。
空气混合门13被致动器驱动,该致动器根据来自未图示的ECU的信号而动作。
除霜器门120是配置于除霜器开口部100且开闭该除霜器开口部100的门。足部门121是配置于足部开口部103且开闭该足部开口部103的门。
足部门121与开闭中间通路的中间门122成为一体,在开闭足部开口部103的同时,对流经除霜器开口部100、侧通风开口部101以及中央通风开口部102的中间通路1220进行开闭。
除霜器门120、足部门121由旋转门构成,并被致动器驱动,该致动器根据来自未图示的ECU的信号而动作。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吹出装置1的壳体10的上部配置有旋转门20。如图5所示,旋转门20具备侧用通风门21、中央用通风门22以及三个支承部件23。
侧用通风门21是开闭侧通风开口部101的门。侧用通风门21具有曲面状的顶板211。并且,中央用通风门22是开闭中央通风开口部102的门。中央用通风门22具有曲面状的顶板221。
侧用通风门21和中央用通风门22通过支承部件23连结。支承部件23具有转动轴230,将侧用通风门21和中央用通风门22连结,并且将侧用通风门21和中央用通风门22支承为能够以转动轴230为中心转动。
如图3~图4所示,在壳体10中,在除霜器开口部100的车辆后方配置有侧通风开口部101,此外,在侧通风开口部101的车辆后方配置有中央通风开口部102。
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调节旋转门20,在该第一状态下,如图3所示,中央用通风门22和侧用通风门21向以转动轴230为中心的周向一侧转动,侧用通风门21关闭侧通风开口部101,中央用通风门22关闭中央通风开口部102,在该第二状态下,如图4所示,中央用通风门22和侧用通风门21向以转动轴230为中心的周向另一侧转动,侧用通风门21打开侧通风开口部101,中央用通风门22打开中央通风开口部102。
如图5所示,在侧用通风门21的顶板211设有通气孔210,当旋转门20被控制为处于第二状态时,该通气孔210使送风空气通过侧通风开口部101。通气孔210以贯通侧用通风门21的曲面状的顶板211的方式设置。通气孔210呈矩形形状。
如图6所示,支承部件23具有用于构成将送风空气向通气孔210引导的通路的两个支承部侧导向壁231。
另一方面,在壳体10形成有用于构成将送风空气向通气孔210引导的引导通路150的壳体侧导向壁140。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侧导向壁140的高度比支承部侧导向壁231的高度高。
通过由支承部件23、支承部侧导向壁231、壳体10以及壳体侧导向壁140形成的引导通路150而将送风空气向通气孔210引导。
如图7所示,构成为侧用通风门21的顶板211的曲率中心O’、转动轴230的中心O、中央用通风门22的顶板221的曲率中心O”彼此不同。
具体地,构成为侧用通风门21的顶板211的曲率中心O’与转动轴230的中心O不同,当旋转门20被控制为处于第一状态时,侧用通风门21的顶板211将侧通风开口部101的边缘部向壳体10的外侧按压的力起作用。
并且,构成为中央用通风门22的顶板221的曲率中心O”与转动轴230的中心O不同,当旋转门20被控制为第一状态时,中央用通风门22的顶板221将中央通风开口部102的边缘部向壳体10的外侧按压的力起作用。
接着,使用图8~图12对各空调模式中的送风空气的流动进行说明。
在通风模式时,如图8所示,旋转门20被致动器驱动为第二状态,在该第二状态下,中央用通风门22和侧用通风门21向以转动轴230为中心的周向另一侧转动,侧用通风门21打开侧通风开口部101,并且中央用通风门22打开中央通风开口部102。另外,在通风模式时,除霜器门120关闭除霜器开口部100。
在通风模式下,从与侧通风开口部101连接的车辆的侧通风吹出口4、与中央通风开口部102连接的车辆的中央通风吹出口3、与后用空气通路110连接的后通风吹出口6吹送进行温度调整后的空气。
在除霜模式时,如图9所示,旋转门20被致动器驱动为第一状态,在该第一状态下,中央用通风门22和侧用通风门21向以转动轴230为中心的周向一侧转动,侧用通风门21关闭侧通风开口部101,并且中央用通风门22关闭中央通风开口部102。
在除霜模式时,进行以下控制:除霜器门120打开除霜器开口部100,足部门123关闭足部开口部103。
在除霜模式下,从除霜吹出口5吹送进行温度调整后的空气。并且,侧用通风门21关闭侧通风开口部101,但是由于在侧用通风门21设有使送风空气通过侧通风开口部101的通气孔210,因此通过该通气孔210从车辆的侧通风吹出口4吹送少量的送风空气。并且,由于设有从空气通路130向后通风吹出口6始终吹送送风空气的连续送风通路112,因此当打开后通风开闭器60时,从后通风吹出口6也吹送进行温度调整后的少量空气。
在足部模式时,如图10所示,旋转门20被致动器驱动为第一状态,在该第一状态下,中央用通风门22和侧用通风门21向以转动轴230为中心的周向一侧转动,侧用通风门21关闭侧通风开口部101,并且中央用通风门22关闭中央通风开口部102。
在足部模式时,进行以下控制:除霜器门120关闭除霜器开口部100,中间门122关闭中间通路1220,足部门123打开足部开口部103。
在足部模式下,从与足部开口部103连接的未图示的足部吹出口吹送进行温度调整后的空气。并且,通过设于侧用通风门21的通气孔210从车辆的侧通风吹出口4吹送少量的送风空气。并且,当打开后通风开闭器60时,也通过连续送风通路112从后通风吹出口6吹送进行温度调整后的少量空气。
在双水平模式时,如图11所示,旋转门20被致动器驱动为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的中间状态。在双水平模式时,进行以下控制:除霜器门120关闭除霜器开口部100,足部门123打开足部开口部103。
在双水平模式下,从与侧通风开口部101连接的车辆的侧通风吹出口4、与中央通风开口部102连接的车辆的中央通风吹出口3、与后用空气通路110连接的后通风吹出口6吹送进行温度调整后的空气。另外,在双水平模式下,与通风模式相比,从后通风吹出口6吹送的空气的流量变多,从侧通风吹出口4吹送的空气的流量变少。
在除霜/足部模式时,如图12所示,旋转门20被致动器驱动为第一状态,在该第一状态下,中央用通风门22和侧用通风门21向以转动轴230为中心的周向一侧转动,侧用通风门21关闭侧通风开口部101,并且中央用通风门22关闭中央通风开口部102。
另外,在除霜/足部模式下,进行以下控制:除霜器门120打开除霜器开口部100,足部门123打开足部开口部103。
在除霜/足部模式下,从除霜吹出口5和未图示的足部吹出口吹送进行温度调整后的空气。并且,通过设于侧用通风门21的通气孔210从车辆的侧通风吹出口4吹送少量的送风空气。并且,当打开后通风开闭器60时,也通过连续送风通路112从后通风吹出口6吹送进行温度调整后的少量空气。
在上述的各模式中,从车辆的侧通风吹出口4和后通风吹出口6始终吹送空气。
并且,在上述的各模式中,在将旋转门20控制为侧用通风门21关闭侧通风开口部101且中央用通风门22关闭中央通风开口部102的第一状态的除霜模式、足部模式、双水平模式、除霜器/足部模式中,从壳体10吹送的送风空气的主流朝向除霜器开口部100和足部开口部103。
由于设于侧用通风门21的通气孔210的大小比除霜器开口部100和足部开口部103小,因此送风空气难以流动。并且,当空气混合门13位于中间位置时,从蒸发器11流出的冷风和由加热器芯12加热的空气不能很好地混合,容易从除霜器开口部100送出较冷的送风空气。
但是,由于上述壳体10通过由支承部件23、支承部侧导向壁231、壳体10和壳体侧导向壁140形成的引导通路150将规定温度的送风空气向通气孔210引导,因此能够从通气孔210吹送规定温度、规定流量的送风空气。
以上,像说明的那样,本空气吹出装置具备壳体10,该壳体具有供送风空气流动的空气通路130、将送风空气向车辆的侧通风吹出口4引导的侧通风开口部101、以及将送风空气向车辆的中央通风吹出口3引导的中央通风开口部102。
并且,具备旋转门20,该旋转门具有:侧用通风门21,该侧用通风门开闭侧通风开口部101;中央用通风门22,该中央用通风门开闭中央通风开口部102;以及支承部件23,该支承部件具有转动轴230,该支承部件将中央用通风门22和侧用通风门21连结并且将中央用通风门22和侧用通风门21支承为能够以转动轴230为中心转动。并且,在壳体10中,在中央通风开口部102的以转动轴230为中心的周向一侧配置有侧通风开口部101。
并且,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调节旋转门20,在该第一状态下,中央用通风门22和侧用通风门21向以转动轴230为中心的周向一侧转动,侧用通风门21关闭侧通风开口部101,中央用通风门22关闭中央通风开口部102,在该第二状态下,中央用通风门22和侧用通风门21向以转动轴230为中心的周向另一侧转动,侧用通风门21打开侧通风开口部101,中央用通风门22打开中央通风开口部102。
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将具有开闭侧通风开口部101的侧用通风门21和开闭中央通风开口部102的中央用通风门22的一个旋转门20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控制,能够进行侧通风开口部101的开闭和中央通风开口部102的开闭。即,在具有分别设有中央通风吹出口和侧通风开口部的壳体的空气吹出装置中,能够抑制部件数量和组装工序数。
并且,中央通风开口部102和侧通风开口部101配置于车辆的前后方向。这样一来,在具有使中央通风开口部102和侧通风开口部101配置于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壳体的空气吹出装置中,能够抑制部件数量和组装工序数。
并且,当旋转门20被控制为第一状态时,在侧用通风门21设有供送风空气通过侧通风开口部101的通气孔210。
因此,不仅在侧用通风门21打开侧通风开口部101的状态下,即使在侧用通风门21关闭侧通风开口部101的状态下,也能够从侧通风开口部吹送规定风量的送风空气。
并且,支承部件23具有用于构成将送风空气向通气孔210引导的通路的支承部侧导向壁231。并且,壳体10具有用于构成将送风空气向通气孔210引导的通路的壳体侧导向壁140。并且,送风空气通过由支承部件23、支承部侧导向壁231、壳体10以及壳体侧导向壁140形成的引导通路150向通气孔210引导。
因此,能够通过由支承部件23、支承部侧导向壁231、壳体10以及壳体侧导向壁140形成的引导通路150将规定流量的送风空气向通气孔210引导。
并且,本空气吹出装置具备后用空气通路110,该后用空气通路将引导至中央通风开口部102的送风空气的一部分向车辆的后座的后通风吹出口6引导。
因此,能够将送风空气从壳体10通过后用空气通路110向后通风吹出口6吹送。
并且,本空气吹出装置具备从空气通路130向后通风吹出口6始终吹送送风空气的连续送风通路112,将送风空气从后用空气通路110和连续送风通路112向后通风吹出口6引导。
因此,能够从后通风吹出口6始终吹送规定流量以上的送风空气。
并且,本空气吹出装置构成为,当开闭后通风吹出口6的后通风开闭器60被封闭时,防止要通过连续送风通路112从后通风吹出口6吹送的送风空气通过中央通风开口部102向壳体10的内部回流。
因此,能够当开闭后通风吹出口6的后通风开闭器60被封闭时,防止要通过连续送风通路112从后通风吹出口6吹送的送风空气通过中央通风开口部102向壳体10的内部回流。
并且,在旋转门20被控制为第一状态的状态下,当由乘员封闭后通风开闭器60时,中央通风开口部102被中央用通风门22关闭,因此能够防止要通过连续送风通路112从后通风吹出口6吹送的送风空气通过中央通风开口部102向壳体10的内部回流。
并且,在旋转门20被控制为第二状态的状态下,送风空气从壳体10的内部通过中央通风开口部102流出。因此,即使由乘员封闭后通风开闭器60,也能够防止要通过连续送风通路112从后通风吹出口6吹送的送风空气通过中央通风开口部102向壳体10的内部回流。
(第二实施方式)
使用图14对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吹出装置进行说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吹出装置中,中央用通风门22具有一个顶板221,但是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吹出装置中,中央用通风门22具有两个顶板221。
这样一来,中央用通风门22也能够构成为具有两个顶板221。并且,中央用通风门22也能够构成为具有三个以上的顶板221。
另外,侧用通风门21也能够构成为具有三个以上的顶板211,而不是具有一个顶板211。
(第三实施方式)
使用图15对第三实施方式的空气吹出装置进行说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吹出装置中,中央用通风门22的顶板221和侧用通风门21的顶板211呈曲面状。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吹出装置中,中央用通风门22的顶板221和侧用通风门21的顶板211呈平面状。
这样一来,中央用通风门22的顶板221和侧用通风门21的顶板211能够构成为呈板状。另外,也能够构成为,中央用通风门22的顶板221和侧用通风门21的顶板211的一方呈板状,中央用通风门22的顶板221和侧用通风门21的顶板211的另一方呈曲面状。
(其他的实施方式)
(1)上述各实施方式的空气吹出装置中,在侧用通风门21的顶板211形成有呈矩形形状的通气孔210,但是通气孔210的形状不限定于矩形形状,也能够呈例如,圆形、椭圆形等。
(2)上述各实施方式的空气吹出装置中,在侧用通风门21的顶板211形成有一个通气孔210,但是通气孔210的数量不限定于一个,也能够为两个以上。
(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壳体侧导向壁140的高度比支承部侧导向壁231的高度高,但也可以是,支承部侧导向壁231的高度比壳体侧导向壁140的高度高。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气孔210构成为,与由支承部侧导向壁231和壳体侧导向壁140形成的引导通路150的内侧连通。与此相对,通气孔210也能够构成为,与由支承部侧导向壁231和壳体侧导向壁140形成的引导通路150的内侧与外侧这两者连通。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车辆的中央控制台7具备后通风吹出口6,但是也可以进一步具备将送风空气向后部座位的乘员的脚下吹送的后足部吹出口。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当旋转门20被控制为第一状态时,侧用通风门21关闭除霜器开口部100,并且打开侧通风开口部101,当旋转门20被控制为第二状态时,侧用通风门21打开除霜器开口部100,并且关闭侧通风开口部101,中央用通风门22关闭中央通风开口部102。
与此相对,当旋转门20被控制为第一状态时,也可以是,侧用通风门21不关闭除霜器开口部100。并且,当旋转门20被控制为第二状态时,也可以是,侧用通风门21不打开除霜器开口部100。
另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发明保护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变更。并且,上述各实施方式并不是彼此无关的,除明显不能组合的情况之外,能够适当进行组合。并且,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不言而喻,构成实施方式的要素除明示特别必须的情况以及被认为在原理上明显必须的情况之外,并不一定是必须的。并且,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提到实施方式的结构要素的个数、数值、量、范围等数值的情况下,除明示特别必须的情况以及原理上明显限定于特定的数量的情况之外,不限定于该特定的数量。并且,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提到结构要素等的材质、形状、位置关系等时,除特别明示的情况以及原理上限定于特定的材质、形状、位置关系等情况之外,不限定于该材质、形状、位置关系。
(总结)
根据由上述各实施方式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表示的第一观点,空气吹出装置具备壳体,该壳体具有空气通路、侧通风开口部以及中央通风开口部,该空气通路使送风空气流动,该侧通风开口部将送风空气向车辆的侧通风吹出口引导,该中央通风开口部将送风空气向车辆的中央通风吹出口引导。并且,空气吹出装置具备旋转门,该旋转门具有侧用通风门、中央用通风门以及支承部件,该侧用通风门开闭侧通风开口部,该中央用通风门开闭中央通风开口部,该支承部件具有转动轴,该支承部件连结中央用通风门与侧用通风门,并且将中央用通风门和侧用通风门支承为能够以转动轴为中心转动。
并且,在壳体中,在中央通风开口部的以转动轴为中心的周向一侧配置有侧通风开口部。并且,旋转门被控制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在该第一状态下,中央用通风门和侧用通风门向以转动轴为中心的周向一侧转动,侧用通风门关闭侧通风开口部,中央用通风门关闭中央通风开口部,在该第二状态下,中央用通风门和侧用通风门向以转动轴为中心的周向另一侧转动,侧用通风门打开侧通风开口部,中央用通风门打开中央通风开口部。
并且,根据第二观点,中央通风开口部和侧通风开口部配置于车辆的前后方向上。这样一来,在具有使中央通风开口部和侧通风开口部配置于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壳体的空气吹出装置中,能够抑制部件数量和组装工序数。
并且,根据第三观点,在侧用通风门设有通气孔,在旋转门的第一状态下,该通气孔使送风空气通过侧通风开口部。
因此,不仅在侧用通风门打开侧通风开口部的状态下,即使在侧用通风门关闭侧通风开口部的状态下,也能够从侧通风开口部吹送规定风量的送风空气。
并且,根据第四观点,支承部件具有支承部侧导向壁,该支承部侧导向壁用于构成将送风空气向通气孔引导的通路,壳体具有壳体侧导向壁,该壳体侧导向壁用于构成将送风空气向通气孔引导的通路。并且,通过由支承部件、支承部侧导向壁、壳体以及壳体侧导向壁形成的引导通路将送风空气向通气孔引导。
因此,能够通过由支承部件、支承部侧导向壁、壳体以及壳体侧导向壁形成的引导通路向通气孔引导规定流量的送风空气。
并且,根据第五观点,具备后用空气通路,该后用空气通路将被引导至中央通风开口部的送风空气的一部分向车辆的后座的后通风吹出口引导。
因此,能够从壳体通过后用空气通路向后通风吹出口吹送送风空气。
并且,根据第六观点,具备连续送风通路,该连续送风通路从空气通路向后通风吹出口始终吹送送风空气,送风空气从后用空气通路和连续送风通路被引导至后通风吹出口。因此,能够从后通风吹出口吹送连续、规定流量以上的送风空气。
并且,根据第七观点,空气吹出装置构成为,当开闭后通风吹出口的后通风开闭器被封闭时,防止要通过连续送风通路从后通风吹出口吹出的送风空气通过中央通风开口部向壳体的内部回流。
因此,当开闭后通风吹出口的后通风开闭器被封闭时,能够防止要通过连续送风通路从后通风吹出口吹送的送风空气通过中央通风开口部向壳体的内部回流。
并且,在旋转门被控制为第一状态的状态下,当由乘员封闭后通风开闭器时,中央通风开口部被中央用通风门关闭,因此能够防止要通过连续送风通路从后通风吹出口吹送的送风空气通过中央通风开口部向壳体的内部回流。
并且,在旋转门被控制为第二状态的状态下,送风空气从壳体的内部通过中央通风开口部流出。因此,即使由乘员封闭后通风开闭器,也能够防止要通过连续送风通路从后通风吹出口吹送的送风空气通过中央通风开口部向壳体的内部回流。

Claims (6)

1.一种空气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壳体(10),该壳体具有空气通路(130)、侧通风开口部(101)以及中央通风开口部(102),该空气通路使送风空气流动,该侧通风开口部将所述送风空气向车辆的侧通风吹出口(4)引导,该中央通风开口部将所述送风空气向车辆的中央通风吹出口(3)引导;以及
旋转门(20),该旋转门具有侧用通风门(21)、中央用通风门(22)以及支承部件(23),该侧用通风门开闭所述侧通风开口部,该中央用通风门开闭所述中央通风开口部,该支承部件具有转动轴(230),该支承部件连结所述中央用通风门与所述侧用通风门,并且将所述中央用通风门和所述侧用通风门支承为能够以所述转动轴为中心转动,
在所述壳体中,在所述中央通风开口部的以所述转动轴为中心的周向一侧配置有所述侧通风开口部,
所述旋转门构成为能够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工作,在该第一状态下,所述中央用通风门和所述侧用通风门向以所述转动轴为中心的周向一侧转动,所述侧用通风门关闭所述侧通风开口部,所述中央用通风门关闭所述中央通风开口部,在该第二状态下,所述中央用通风门和所述侧用通风门向以所述转动轴为中心的周向另一侧转动,所述侧用通风门打开所述侧通风开口部,所述中央用通风门打开所述中央通风开口部,
在所述侧用通风门设有通气孔(210),在所述旋转门的第一状态下,该通气孔使所述送风空气通过所述侧通风开口部,
所述侧用通风门的顶板的曲率中心、所述中央用通风门的顶板的曲率中心、所述转动轴的中心构成为彼此不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央通风开口部和所述侧通风开口部配置于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后用空气通路(110),该后用空气通路将被引导至所述中央通风开口部的所述送风空气的一部分向所述车辆的后座的后通风吹出口(6)引导。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连续送风通路(112),该连续送风通路从所述空气通路向所述后通风吹出口始终吹送所述送风空气,
所述送风空气从所述后用空气通路和所述连续送风通路被引导至所述后通风吹出口。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构成为,当开闭所述后通风吹出口的后通风开闭器(60)被封闭时,防止要通过所述连续送风通路从所述后通风吹出口吹出的所述送风空气通过所述中央通风开口部向所述壳体的内部回流。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件具有支承部侧导向壁(231),该支承部侧导向壁用于构成将所述送风空气向所述通气孔引导的通路,
所述壳体具有壳体侧导向壁(140),该壳体侧导向壁用于构成将所述送风空气向所述通气孔引导的通路,
通过由所述支承部件、所述支承部侧导向壁、所述壳体以及所述壳体侧导向壁形成的引导通路(150)将所述送风空气向所述通气孔引导。
CN201910133538.2A 2018-03-20 2019-02-22 空气吹出装置 Active CN11030384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53031A JP7013983B2 (ja) 2018-03-20 2018-03-20 空気吹出装置
JP2018-053031 2018-03-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03847A CN110303847A (zh) 2019-10-08
CN110303847B true CN110303847B (zh) 2024-04-09

Family

ID=680654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33538.2A Active CN110303847B (zh) 2018-03-20 2019-02-22 空气吹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013983B2 (zh)
CN (1) CN110303847B (zh)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753414A1 (fr) * 1996-09-19 1998-03-20 Valeo Climatizacion Sa Disposition de distribution d'air a l'interieur de l'habitacle d'un vehicule automobile
DE19707405A1 (de) * 1997-02-25 1998-08-27 Valeo Klimasysteme Gmbh Luftverteilervorrichtung
KR19990003476U (ko) * 1997-06-30 1999-01-25 박상록 자동차 공기조화기용 공기순환유니트의 유출구개폐장치
JP2000052758A (ja) * 1998-08-17 2000-02-22 Denso Corp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
JP2002274150A (ja) * 2001-03-16 2002-09-25 Calsonic Kansei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KR20030050003A (ko) * 2001-12-18 2003-06-25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히터 유닛의 일체형 도어 구조
CN101121374A (zh) * 2006-08-07 2008-02-13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空气调节用的空气管道和车辆用空调器
CN105189158A (zh) * 2013-03-27 2015-12-23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05939875A (zh) * 2014-01-29 2016-09-14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06061770A (zh) * 2014-02-26 2016-10-26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用空调装置
JP2017013733A (ja) * 2015-07-06 2017-01-19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06660426A (zh) * 2014-06-30 2017-05-10 株式会社电装 门部件、门装置以及使用该门装置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DE102016202573A1 (de) * 2016-02-19 2017-08-24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Luftverteiler für eine Innenraumbelüftungsvorrichtung eines Kraftfahrzeugs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8169Y2 (zh) * 1977-05-20 1982-04-16
JP3937626B2 (ja) 1999-01-28 2007-06-2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3063232A (ja) 2001-08-23 2003-03-05 Zexel Valeo Climate Control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WO2004078497A1 (en) 2003-01-11 2004-09-16 Halla Climate Control Corp.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for automobiles
JP2004330870A (ja) 2003-05-07 2004-11-25 Denso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US7699690B2 (en) * 2006-06-28 2010-04-20 Valeo Climate Control Corp. Single point direct actuation of two air devices
JP2009166827A (ja) 2007-12-18 2009-07-30 Denso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5393316B2 (ja) 2009-07-24 2014-01-22 株式会社日本クライメイトシステムズ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5246151B2 (ja) 2009-12-17 2013-07-2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空調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753414A1 (fr) * 1996-09-19 1998-03-20 Valeo Climatizacion Sa Disposition de distribution d'air a l'interieur de l'habitacle d'un vehicule automobile
DE19707405A1 (de) * 1997-02-25 1998-08-27 Valeo Klimasysteme Gmbh Luftverteilervorrichtung
KR19990003476U (ko) * 1997-06-30 1999-01-25 박상록 자동차 공기조화기용 공기순환유니트의 유출구개폐장치
JP2000052758A (ja) * 1998-08-17 2000-02-22 Denso Corp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
JP2002274150A (ja) * 2001-03-16 2002-09-25 Calsonic Kansei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KR20030050003A (ko) * 2001-12-18 2003-06-25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히터 유닛의 일체형 도어 구조
CN101121374A (zh) * 2006-08-07 2008-02-13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空气调节用的空气管道和车辆用空调器
CN105189158A (zh) * 2013-03-27 2015-12-23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05939875A (zh) * 2014-01-29 2016-09-14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06061770A (zh) * 2014-02-26 2016-10-26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06660426A (zh) * 2014-06-30 2017-05-10 株式会社电装 门部件、门装置以及使用该门装置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JP2017013733A (ja) * 2015-07-06 2017-01-19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車両用空調装置
DE102016202573A1 (de) * 2016-02-19 2017-08-24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Luftverteiler für eine Innenraumbelüftungsvorrichtung eines Kraftfahrzeug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162984A (ja) 2019-09-26
CN110303847A (zh) 2019-10-08
JP7013983B2 (ja) 2022-0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248719B2 (en) Dual zone type air conditioner for vehicle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JP5189732B2 (ja) 自動車用空気調和装置
US7281574B2 (en) Automotiv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US20070181295A1 (en) Automotiv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KR101146430B1 (ko) 차량용 후석 공조장치
CN110678338B (zh) 车用空调
JP4085769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WO2014058009A1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US6021957A (en) Automotive air conditioner with warm air bypass passage to boost heating capacity
US6675598B2 (en) Vehicle air conditioner with arrangement structure of face ducts
CN110303847B (zh) 空气吹出装置
JP2012153223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US20180272833A1 (en) Vehicle hvac system with sliding door
CN113453924B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WO2016194674A1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1080347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8087576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4075627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US20070131407A1 (en)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4600211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14616113B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JP2004237880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3684712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KR101572569B1 (ko) 차량용 후석 공조장치
KR102192849B1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