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00823A - 衣物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衣物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00823A
CN110300823A CN201880012110.6A CN201880012110A CN110300823A CN 110300823 A CN110300823 A CN 110300823A CN 201880012110 A CN201880012110 A CN 201880012110A CN 110300823 A CN110300823 A CN 1103008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or
opening portion
clothing
inside groove
groove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1211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谷口祥平
藤井友弘
河合雅弘
松井英史
细川明宏
功刀公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03398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90269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03398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90270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03398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90269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03398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90270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03398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902702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3008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0082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34/00Details of control systems for washing machines, washer-dryers or laundry dryers
    • D06F34/1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measuring specific parameters
    • D06F34/20Parameters relating to constructional components, e.g. door sensor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37/00Details specific to washing machines covered by groups D06F21/00 - D06F25/00
    • D06F37/26Casings; Tubs
    • D06F37/28Doors; Security means therefor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2105/00Systems or parameters controlled or affected by the control systems of washing machines, washer-dryers or laundry dryers
    • D06F2105/44Opening, closing or locking of door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89/00Apparatus f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with or without stapling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95/00Laundry systems or arrangements of apparatus or machines; Mobile laund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Main Body Construction Of Washing Machines And Laundry Dryers (AREA)

Abstract

该衣物处理装置(1)设置有:外槽(61);以及设置在外槽(61)中的内槽(71)。内槽(71)包括用于衣物的多个内槽开口部。

Description

衣物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衣物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衣物处理装置的示例为用于清洗衣物的滚筒式清洗机。滚筒式清洗机的结构主要分为正面载入式(front loading type)和顶开式(top open type)。正面载入式滚筒清洗机包括用于衣物的在清洗机的正面的开口。顶开式滚筒清洗机包括用于衣物的在清洗机的上面的开口。专利文献1公开了顶开式滚筒清洗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5519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申请的发明人已经注意到传统的衣物处理装置需要在便利性方面进行改善。
例如,当传统的衣物处理装置安装在建筑物的墙壁等附近时,将衣物投入内槽和从内槽取出衣物的作业(以下称为投入衣物等的作业)可能需要在狭窄的空间中进行。在该情况下,使用者不能确保足够的工作空间并且可能感觉投入衣物等的作业是麻烦的。
例如,当使用传统的衣物处理装置时,用于打开和关闭外槽的开口部的外门打开,并且用于打开和关闭内槽的开口部的内门打开,使得能够将衣物投入内槽。外槽的内周面与内槽的外周面以间隙间隔开。因此,例如,当使用者要将衣物投入内槽时,一部分或全部衣物可能进入间隙。这里,该问题被说明为使用者手动地将衣物投入内槽的情况的示例。然而,例如在包括用于将衣物自动输送到内槽中的装置的衣物处理装置中存在相同的问题。
当使用传统的衣物处理装置并且外门移动到打开外槽的开口部的位置时,外门可以位于开口部的一侧。因此,在将衣物从开口部的一侧投入时与将衣物从开口部的另一侧投入时之间,投入所需的操作存在区别。这可能困扰使用者。
当传统的衣物处理装置包括被构造为利用滑动操作打开和关闭外槽的开口部的外门时,外门会移动较长距离。这可能困扰使用者。
传统的衣物处理装置的使用者需要在每次进行洗衣时进行将衣物投入内槽的作业和将衣物从内槽取出的作业。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衣物处理装置包括外槽和配置在外槽中的内槽。内槽包括用于衣物的多个内槽开口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衣物处理装置包括外槽和内槽,外槽包括用于衣物的第一外槽开口部,内槽包括用于衣物的第一内槽开口部和被构造为打开和关闭第一内槽开口部的内门。内槽以内槽与外槽的内周面以间隙间隔开的方式配置在外槽中。内门被构造为在第一内槽开口部打开的状态下关闭间隙的入口。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衣物处理装置包括外槽和内槽,外槽包括用于衣物的外槽开口部和被构造为打开和关闭外槽开口部的外门,内槽配置在外槽中。外门包括被构造为双开门的第一外门部和第二外门部,第一外门部和第二外门部被构造为在外槽开口部打开的状态下相对于外槽的中心轴线对称。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衣物处理装置包括外槽和内槽,外槽包括用于衣物的外槽开口部和被构造为打开和关闭外槽开口部的外门,内槽配置在外槽中。外门包括被构造为双开门的第一外门部和第二外门部,第一外门部和第二外门部被构造为在外槽开口部打开的状态下相对于外槽的中心轴线不对称。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衣物处理装置包括清洗机,该清洗机包括内槽和被构造为将衣物投入内槽和从内槽取出衣物的衣物输送装置。内槽包括用于衣物输送装置的第一内槽开口部和用于使用者的第二内槽开口部。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允许容易地进行投入衣物等的作业。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限制衣物进入外槽与内槽之间的间隙。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允许容易地将衣物投入清洗槽。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允许容易地打开和关闭外槽的开口部。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减轻了使用者的负担。
从示出本发明的技术概念的示例的附图以及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其它方面和优点将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衣物处理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沿着图1中的线D2-D2截取的截面图。
图3是处于图2所示的第一外槽开口部和第一内槽开口部打开的状态的清洗机的截面图。
图4是示出图2所示的清洗机的内部结构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的衣物处理装置的框图。
图6是示出自动模式的开始处理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7是示出手动模式的开始处理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8是示出处于衣物处理装置的第一外槽开口部和第一内槽开口部打开的状态的清洗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图9是处于图8所示的衣物处理装置的第一外槽开口部和第一内槽开口部即将关闭之前的状态的清洗机的截面图。
图10是处于图9的衣物处理装置的第一外槽开口部和第一内槽开口部关闭的状态的清洗机的截面图。
图11是示出处于衣物处理装置的第一外槽开口部和第一内槽开口部打开的状态的清洗机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图12是示出处于衣物处理装置的外门和第一内门打开第一外槽开口部和第一内槽开口部的状态的清洗机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图13是处于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衣物处理装置的第一外槽开口部和第一内槽开口部打开的状态的清洗机的截面图。
图14是当图13所示的外侧联接部和内侧联接部彼此接触时的清洗机的截面图。
图15是处于图13所示的第一外槽开口部和第一内槽开口部关闭的状态的清洗机的截面图。
图16是示出处于衣物处理装置的第一外槽开口部和第一内槽开口部关闭的状态的清洗机的第六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图17是处于图16所示的第一外槽开口部和第一内槽开口部打开的状态的清洗机的截面图。
图18是处于衣物处理装置的第一外槽开口部和第一内槽开口部打开的状态的清洗机的第七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图19是处于图18所示的衣物处理装置的第一外槽开口部和第一内槽开口部即将关闭之前的状态的清洗机的截面图。
图20是处于图19所示的衣物处理装置的第一外槽开口部和第一内槽开口部关闭的状态的清洗机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1-1)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衣物处理装置包括外槽和配置在外槽中的内槽。内槽包括用于衣物的多个内槽开口部。因为能够从多个内槽开口部中选择用于投入衣物等的作业的内槽开口部,所以可以容易地进行投入衣物等的作业。
(1-2)在上述衣物处理装置的示例中,外槽和内槽为圆筒。外槽包括多个外槽开口部。多个外槽开口部包括在侧面开口的第一外槽开口部和在外槽的端部中开口的第二外槽开口部。多个内槽开口部包括第一内槽开口部和第二内槽开口部。第一内槽开口部被构造为引导衣物经过第一外槽开口部进入内槽。第二内槽开口部在内槽的与外槽的端部对应的端部中开口。因此,可以在各种方向上进行投入衣物等的作业。
(1-3)上述衣物处理装置的示例还包括被构造为打开和关闭第一外槽开口部的外门、被构造为打开和关闭第一内槽开口部的第一内门、以及被构造为打开和关闭第二内槽开口部的第二内门。因此,第一外槽开口部、第一内槽开口部和第二内槽开口部被正确地关闭。
(1-4)上述衣物处理装置的示例还包括被构造为锁定第一内门的第一锁定装置、被构造为锁定第二内门的第二锁定装置、以及控制器,该控制器被构造为控制第一锁定装置和第二锁定装置中的一者,使得当第一内门和第二内门中的一者打开且另一者关闭时关闭的门被锁定。因此,当使用者使用第一内槽开口部和第二内槽开口部中的一者以进行投入衣物等的作业时,防止关闭的另一开口部被无意地打开。
(2-1)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衣物处理装置包括:外槽,其包括用于衣物的第一外槽开口部;以及内槽,其包括用于衣物的第一内槽开口部和被构造为打开和关闭第一内槽开口部的内门。内槽以内槽与外槽的内周面以间隙间隔开的方式配置在外槽中。内门被构造为在第一内槽开口部打开的状态下关闭间隙的入口。
因为通过内门关闭了外槽与内槽之间的间隙的入口,所以限制衣物进入外槽与内槽之间的间隙。
(2-2)在上述衣物处理装置的示例中,内门通过在第一内槽开口部打开的状态下接触外槽而关闭间隙的入口。
在不配置其它构件的情况下限制了衣物进入外槽与内槽之间的间隙。这减少了衣物处理装置的部件的数量。
(2-3)在上述衣物处理装置的示例中,内门被构造为使得在内门打开第一内槽开口部的状态下内门的转动轴线和内门的末端部相对于内槽的中心面位于相同侧。因此,即使在内门打开第一内槽开口部的状态下对内槽施加碰撞,内门也不容易关闭。
(2-4)在上述衣物处理装置的示例中,由内槽的中心轴线与延伸通过内门的转动轴线和内门的重心的线段形成的角度大于0°且小于等于90°。因此,即使在内门打开第一内槽开口部的状态下对内槽施加碰撞,内门同样也不容易关闭。
(2-5)在上述衣物处理装置的示例中,间隙的入口包括位于内槽的中心轴线的第一侧的第一入口以及位于内槽的中心轴线的第二侧的第二入口。内门包括被构造为双开门的第一内门部和第二内门部。第一内门部被构造为关闭第一入口。第二内门部被构造为关闭第二入口。这进一步限制了衣物进入外槽与内槽之间的间隙。
(2-6)在上述衣物处理装置的示例中,内门被构造为在第一内槽开口部打开的状态下不存在突出到第一外槽开口部的外侧的部分。
因为限制了衣物与内门的干涉,所以衣物可以顺利地经过第一外槽开口部。
(2-7)在上述衣物处理装置的示例中,外槽包括被构造为打开和关闭第一外槽开口部的外门。在第一内槽开口部打开的状态下,内槽通过接触打开第一外槽开口部的外门来关闭间隙的入口。
打开第一外槽开口部的外门的关闭使得打开第一内槽开口部的内门关闭。因此,改善了便利性。
(3-1)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衣物处理装置包括:外槽,其包括用于衣物的外槽开口部和被构造为打开和关闭外槽开口部的外门;以及内槽,其配置在外槽中。外门包括被构造为双开门的第一外门部和第二外门部,并且第一外门部和第二外门部被构造为在外槽开口部打开的状态下相对于外槽的中心轴线对称。因此,当第一外门部和第二外门部打开外槽开口部时,外槽的中心轴线的一侧和另一侧处于相同的状态。这利于从任意侧投入衣物。
(3-2)在上述衣物处理装置的示例中,内槽包括用于衣物的第一内槽开口部和被构造为打开和关闭第一内槽开口部的内门。内门包括被构造为双开门的第一内门部和第二内门部。第一内门部和第二内门部被构造为在预定的内槽开口部打开的状态下相对于内槽的中心轴线对称。在第一内门部和第二内门部打开内槽开口部的状态下,内槽的中心轴线的一侧和另一侧处于相同的状态。这利于从任意侧投入衣物。
(3-3)在上述衣物处理装置的示例中,外门打开和关闭的方向与内门打开和关闭的方向一致。因此,外门和内门可以容易地打开和关闭。
(3-4)在上述衣物处理装置的示例中,内槽以内槽与外槽的内周面以间隙间隔开的方式配置在外槽中。内门被构造为在预定的内槽开口部打开的状态下关闭间隙的入口。
因为外槽与内槽之间的间隙的入口由内门关闭,所以限制了衣物进入外槽与内槽之间的间隙。
(4-1)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衣物处理装置包括:外槽,其包括用于衣物的外槽开口部和被构造为打开和关闭外槽开口部的外门;以及内槽,其配置在外槽中。外门包括被构造为双开门的第一外门部和第二外门部,并且第一外门部和第二外门部被构造为在外槽开口部打开的状态下相对于外槽的中心轴线不对称。
因为外门被构造为双开门,所以外槽开口部可以容易地打开和关闭。另外,第一外门部和第二外门部不对称。因此,使用者可以基于结构的不同容易地识别关闭外门部的顺序。
(4-2)在上述衣物处理装置的示例中,内槽包括用于衣物的第一内槽开口部和被构造为打开和关闭第一内槽开口部的内门。内门包括被构造为双开门的第一内门部和第二内门部。第一内门部和第二内门部被构造为在预定的内槽开口部打开的状态下相对于内槽的中心轴线不对称。
因为内门被构造为双开门,所以内槽开口部可以容易地打开和关闭。另外,第一内门部和第二内门部不对称。因此,使用者可以基于结构的不同容易地识别关闭内门部的顺序。
(4-3)在上述衣物处理装置的示例中,外门打开和关闭的方向与内门打开和关闭的方向一致。因此,外门和内门可以容易地打开和关闭。
(4-4)在上述衣物处理装置的示例中,外门被构造为使得在第一外门部和第二外门部打开外槽开口部的状态下第一外门部的末端部位于比第二外门部的末端部低的位置。因此,当从第一外门部的侧方投入和取出衣物时,衣物不容易挂在外门上。
(4-5)上述衣物处理装置的示例还包括衣物输送装置,衣物输送装置包括被构造为将衣物投入内槽和从内槽取出衣物的机械臂。当机械臂将衣物投入内槽和从内槽取出衣物时,机械臂在第一外门部上方经过。
因为衣物输送装置进行投入衣物等的作业,所以减轻了使用者的负担。另外,当机械臂进行衣物的投入和取出时,衣物不容易挂在外门上。
(5-1)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衣物处理装置包括清洗机和衣物输送装置,其中清洗机包括内槽,衣物输送装置被构造为将衣物投入内槽和从内槽取出衣物。内槽包括用于衣物输送装置的第一内槽开口部和用于使用者的第二内槽开口部。
因为衣物输送装置进行投入衣物等的作业,所以减轻了使用者的负担。另外,当进行投入衣物等的作业时,使用者可以使用第二内槽开口部。因此,例如可以根据衣物的类型选择使用模式。
(5-2)上述衣物处理装置的示例还包括被构造为容纳清洗机和衣物输送装置的壳体。第二内槽开口部被构造为从壳体的外侧进行使用。因此,使用者可以容易地进行投入衣物等的作业。
(5-3)上述衣物处理装置的示例还包括被构造为打开和关闭第一内槽开口部的内门以及被构造为驱动内门的门驱动部。当衣物输送装置进行投入衣物等的作业时,使用者不需要操作内门。因此,减轻了使用者的负担。
(5-4)在上述衣物处理装置的示例中,衣物输送装置配置在清洗机上方。第一内槽开口部向清洗机的上方侧开口。第二内槽开口部向清洗机的侧方侧开口。这允许使用者以与一般滚筒式清洗机的内槽开口部相同的方式使用第二内槽开口部。
(第一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衣物处理装置1的外观。衣物处理装置1是如下装置:其用于例如清洗和烘干衣物,并且折叠已经经过例如清洗和烘干的各件衣物。衣物处理装置1包括壳体10、衣物入口11、洗涤剂入口12、操作单元20以及通知单元30。
壳体10容纳多个机械要素。壳体10例如安装于例如地板等的安装面(未示出)。壳体10的形状具有例如能够规定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的长方体的形式。
衣物入口11为用于将衣物投入壳体10的开口。衣物入口11形成于例如壳体10的正面,并且具有允许多件衣物投入的尺寸。衣物入口11覆盖有例如可以自动或手动地打开和关闭的衣物入口盖(未示出)。
洗涤剂入口12是用于将洗涤剂放入容纳在壳体10中的清洗机50(参照图2)的开口。洗涤剂入口12形成在例如壳体10的正面。洗涤剂入口12覆盖有能够自动或手动地打开和关闭的洗涤剂入口盖(未示出)。
操作单元20被构造为输入与操作衣物处理装置1相关的信息。操作单元20配置在例如壳体10的正面。与操作衣物处理装置1相关的信息包括清洗机50的操作模式。清洗机50的操作模式包括自动模式和手动模式。自动模式是衣物输送装置40自动将衣物投入清洗机50的内槽71(参照图2)的模式。手动模式是使用者手动将衣物投入清洗机50的内槽71的模式。
通知单元30被构造为输出信息。通知单元30配置在例如壳体10的正面。通知单元30输出例如与操作单元20的操作和衣物处理装置1的操作异常相关的信息。
衣物处理装置1还包括衣物输送装置40和清洗机50。衣物输送装置40被构造为将衣物输送到清洗机50以及从清洗机50取出衣物。衣物输送装置40可以被构造为悬挂已经从清洗机50取出的衣物和/或可以被构造为折叠已经从清洗机50取出的衣物。衣物输送装置40例如在壳体10中布置在清洗机50上方。衣物输送装置40包括能够保持衣物的臂40A(参照图3)。
清洗机50被构造为例如清洗和烘干衣物。清洗机50安装于例如壳体10的对应于底面的一个内表面(参照图1)。清洗机50的基本构造和操作与例如日本特开2006-255195号公报(上述专利文献1)中说明的清洗机(以下称为现有发明)相同。因此,以下将着重说明与现有发明不同之处。
图2示出了清洗机50的内部结构。清洗机50为例如滚筒式清洗机。清洗机50包括外槽部60和内槽部70。
通过供水管(未示出)向外槽部60供给清洗水,其中水混合有洗涤剂。外槽部60包括外槽61、壁部62和外门63。外槽61被构造为容纳内槽部70。外槽61为大致圆筒。外槽61可转动地支撑内槽部70。外槽61由配置于壳体10(参照图1)的对应于底面的一个内表面的多个阻尼器(未示出)支撑。阻尼器被构造为吸收由内槽部70的转动产生的振动。壁部62配置于外槽61的侧面并且从外槽61向上延伸。壁部62具有包括第一外槽开口部61A的端面,第一外槽开口部61A的尺寸允许衣物经过。第一外槽开口部61A与外槽61的内部连通。外槽61具有包括第二外槽开口部61B(参照图1)的端部。
外门63被构造为打开和关闭用于衣物的第一外槽开口部61A。外门63包括被构造为双开门的第一外门部63A和第二外门部63B。例如,第一外门部63A以可以绕着从壁部62的一个端面延伸到另一个端面的第一支撑轴63C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壁部62。第一支撑轴63C固定到第一外门部63A并由壁部62支撑,并且第一支撑轴63C可以相对于壁部62转动。例如,第二外门部63B以可以绕着从壁部62的一个端面延伸到另一个端面的第二支撑轴63D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壁部62。第二支撑轴63D固定到第二外门部63B并由壁部62支撑,并且第二支撑轴63D可以相对于壁部62转动。
在示例中,第一外门部63A和第二外门部63B可以被构造为在第一外槽开口部61A打开的状态下相对于外槽61的中心轴线XB对称。
支撑轴63C和63D均联接到外门驱动部64(参照图5)。当外门驱动部64由控制器130(参照图5)控制时,外门部63A和63B均相对于外槽61转动并且打开和关闭第一外槽开口部61A。图2示出了第一外槽开口部61A由外门部63A和63B关闭的状态。外门部63A和63B分别具有在第一外槽开口部61A关闭的状态下彼此重叠的末端部63EA和63EB。
第一外门部63A和第二外门部63B连接到外门锁定装置65(参照图5)。外门锁定装置65在未锁定状态与锁定状态之间切换,在未锁定状态下,允许外门部63A和63B分别绕着支撑轴63C和63D转动,在锁定状态下,外门部63A和63B不能分别绕着支撑轴63C和63D转动。外门锁定装置65由控制器130控制。在各外门部63A和63B的边缘均配置有包装物(未示出)。该包装物被构造为当通过供水管向外槽61供给清洗水时限制清洗水泄漏到外部。从供水管供给的清洗水从配置在外槽61中的给水口(未示出)流入内槽部70并且从配置在外槽61中的排水口(未示出)排出到外部。
内槽部70包括内槽71、第一内门81和第二内门82(参照图1)。内槽71被构造为容纳衣物并例如利用清洗水清洗衣物。内槽71为大致圆筒。内槽71以在内槽71与外槽61的内周面61C之间形成间隙50A的方式布置在外槽61内部。间隙50A包括第一入口51和第二入口52。第一入口51是配置于内槽71的中心轴线XA的第一侧的入口。第二入口52是配置于内槽71的中心轴线XA的第二侧的入口。供给到外槽61的清洗水通过形成于内槽71的侧面和端面的孔72流入内槽71并且通过孔72从内槽71排出到外槽61。
内槽71具有侧面,该侧面包括具有允许衣物经过的宽度的第一内槽开口部91。第一内槽开口部91朝向清洗机50的上方侧开口。当清洗机50停止时,第一内槽开口部91位于与第一外槽开口部61A相对的位置。例如,当使用者选择自动模式作为清洗机50的操作模式时,由衣物输送装置40输送的衣物经过第一内槽开口部91。
内槽71具有端部,该端部包括具有允许衣物经过的宽度的第二内槽开口部92(参照图1)。第二内槽开口部92朝向清洗机50的侧方侧开口。例如,当使用者选择手动模式作为清洗机50的操作模式时,由使用者投入的衣物经过第二内槽开口部92。第二内槽开口部92被构造为从壳体10的外侧进行使用。
第一内门81包括被构造为双开门的第一内门部81A和第二内门部81B。内门部81A和81B均被构造为打开和关闭第一内槽开口部91。第一内门部81A被构造为在第一内槽开口部91打开的状态下关闭作为间隙50A的一个入口的第一入口51。第二内门部81B被构造为在第一内槽开口部91打开的状态下关闭作为间隙50A的一个入口的第二入口52。例如,第一内门部81A以可以绕着从内槽71的一个端面延伸到另一个端面的第一支撑轴81C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内槽71。第一支撑轴81C固定到第一内门部81A并由内槽71支撑,并且第一支撑轴81C可以相对于内槽71转动。例如,第二内门部81B以可以绕着从内槽71的一个端面延伸到另一个端面的第二支撑轴81D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内槽71。第二支撑轴81D固定到第二内门部81B并由内槽71支撑,并且第二支撑轴81D可以相对于内槽71转动。
第一内门部81A被构造为使得在第一内槽开口部91打开的状态下第一支撑轴81C和第一内门部81A的末端部81EA相对于内槽71的中心面位于相同侧。第二内门部81B被构造为使得在第一内槽开口部91打开的状态下第二支撑轴81D和第二内门部81B的末端部81EB相对于内槽71的中心面位于相同侧。
在第一内门部81A和第二内门部81B打开第一内槽开口部91的状态下,由内槽71的中心轴线XA与延伸通过第一支撑轴81C和第一内门部81A的重心81XA的线段LA形成的角度(以下称为“第一角度θA”)可以被设定为任何角度。优选地,第一角度θA是包括在大于0°且小于90°的范围中的角度。例如,第一角度θA为45°。在第一内门部81A和第二内门部81B打开第一内槽开口部91的状态下,由内槽71的中心轴线XA与延伸通过第二支撑轴81D和第二内门部81B的重心81XB的线段LB形成的角度(以下称为“第二角度θB”)可以被设定为任何角度。优选地,第二角度θB是在大于0°且小于90°的范围内的角度。例如,第二角度θB为45°。优选地,第二角度θB等于第一角度θA。
第一内门81被配置为使得内门部81A和81B的末端部81EA和81EB在第一内槽开口部91打开的状态下不会从第一外槽开口部61A突出。也就是,第一内门81被构造为在第一内槽开口部91打开的状态下不存在从第一外槽开口部61A突出的部分。
内门部81A和81B均具有沿着内槽71的外周面的圆弧形状。如图3所示,当第一内槽开口部91打开时,内门部81A和81B具有使末端部81EA和81EB以连续的方式与外槽61的壁部62的内表面62A接触的形状。内门部81A和81B的末端部81EA和81EB在第一内槽开口部91关闭的状态下彼此接触。
支撑轴81C和81D均联接到内门驱动部83(参照图5)。当内门驱动部83由控制器130控制(参照图5)时,内门部81A和81B均相对于内槽71转动并且打开和关闭第一内槽开口部91。图2示出了第一内槽开口部91由内门部81A和81B关闭的状态。
内门部81A和81B均连接到第一内门锁定装置110(参照图5)。第一内门锁定装置110在未锁定状态与锁定状态之间切换,在未锁定状态下,允许内门部81A和81B分别绕着支撑轴81C和81D转动,在锁定状态下,内门部81A和81B不能分别绕着支撑轴81C和81D转动。第一内门锁定装置110由控制器130控制。
图1所示的第二内门82被构造为打开和关闭第二内槽开口部92。第二内门82被安装为可以绕着沿壳体10的长边方向延伸的支撑轴(未示出)转动。第二内门82连接到第二内门锁定装置120(参照图5)。第二内门锁定装置120在未锁定状态与锁定状态之间切换,在未锁定状态下,允许第二内门82绕着支撑轴转动,在锁定状态下,通过联接壳体10与第二内门82而不允许第二内门82绕着支撑轴转动。第二内门锁定装置120由控制器130控制。在壳体10中,检测第二内门82的打开和关闭的开闭传感器82A配置在第二内门82附近。
如图4所示,清洗机50还包括转动轴140、滚筒马达141和烘干器150。转动轴140被构造为使内槽71相对于外槽61转动。转动轴140的一端联接到滚筒马达141的输出轴(未示出),转动轴140的另一端由外槽61可转动地支撑并且固定到内槽71的一个端面。
滚筒马达141为例如无刷直流马达。当滚筒马达141在第一方向上转动时,转动轴140在第一方向上转动,并且内槽71相对于外槽61在第一方向上转动。当滚筒马达141在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上转动时,转动轴140在第二方向上转动,并且内槽71相对于外槽61在第二方向上转动。
烘干器150被构造为将温热空气供给到内槽部70并烘干容纳在内槽71中的衣物。烘干器150配置在例如空气通道66中,空气通道66为外槽部60的部件。空气通道66被构造为使温热空气在内槽71中循环。烘干器150包括鼓风机151、风扇马达152和加热泵153。
鼓风机151被构造为产生风使空气在空气通道66中循环。例如,鼓风机151是具有四个叶片的涡流风扇。风扇马达152被构造为使鼓风机151转动。例如,风扇马达152配置于空气通道66外部并且包括输出轴152A,输出轴152A延伸通过空气通道66并且联接到鼓风机151的转动轴151A。加热泵153被构造为使空气通道66中的空气变温热。例如,加热泵153使包含在流入空气通道66的潮湿空气中的水分冷凝然后加热空气。
内槽71中的潮湿空气经过孔72(参照图2)并从形成于外槽61的排气口67流入空气通道66。随着鼓风机151转动,空气朝向形成于外槽61的给气口68循环。在空气通道66中的循环过程中,由加热泵153使空气通道66中流动的空气变温热。由鼓风机151和加热泵153产生的温热空气从给气口68排出。因此,通过孔72被供给到内槽71的温热空气干燥容纳在内槽71中的衣物。
将参照图6说明自动模式的开始处理的示例。
当使用者操作操作单元20(参照图1)并选择自动模式时,控制器130执行自动模式的开始处理。
在步骤S1中,控制器130判定第二内槽开口部92是否关闭。控制器130依据开闭传感器82A的输出执行步骤S1的处理。
在步骤S2中,当在步骤S1中做出否定判定时,控制器130在通知单元30上显示第二内槽开口部92将关闭的通知。当在步骤S1中做出肯定判定时,进行步骤S3的处理。
在步骤S3中,控制器130驱动第二内门锁定装置120将第二内门82设定为锁定状态。
在步骤S4中,控制器130驱动衣物入口盖以打开衣物入口11。
在步骤S5中,控制器130在通知单元30上显示将从衣物入口11投入衣物的通知。
在步骤S6中,控制器130判定是否从操作单元20接收了清洗启动请求信号。清洗启动请求信号是当完成通过衣物入口11投入待清洗的所有衣物并且使用者操作操作单元20时输出的信号。当在步骤S6中做出否定判定时,控制器130重复进行步骤S6的处理。当在步骤S6中做出肯定判定时,控制器130进行步骤S7的处理。
在步骤S7中,控制器130驱动衣物入口盖以关闭衣物入口11。
在步骤S8中,控制器130驱动外门驱动部64和内门驱动部83,使得外门部63A和63B以及内门部81A和81B转动以打开第一外槽开口部61A和第一内槽开口部91。结果,内槽71的内部和外部彼此连通。
在步骤S9中,控制器130驱动衣物输送装置40的臂40A(参照图3)以通过第一外槽开口部61A和第一内槽开口部91将从衣物入口11投入的衣物投入内槽71。
在步骤S10中,控制器130驱动外门驱动部64和内门驱动部83,使得外门部63A和63B以及内门部81A和81B转动以关闭第一外槽开口部61A和第一内槽开口部91。
在步骤S11中,控制器130驱动外门锁定装置65和第一内门锁定装置110,以将外门部63A和63B以及内门部81A和81B设定为锁定状态。
将参照图7说明手动模式的开始处理的示例。
当使用者操作操作单元20(参照图1)并选择手动模式时,控制器130执行手动模式的开始处理。
在步骤S21中,控制器130关闭第一外槽开口部61A和第一内槽开口部91,并且驱动外门锁定装置65和第一内门锁定装置110以将外门63和第一内门81设定为锁定状态。
在步骤S22中,控制器130在通知单元30上显示将从第二内槽开口部92投入衣物的通知。
在步骤S23中,控制器130在通知单元30上显示第二内槽开口部92将关闭的通知。当使用者结束将待清洗的所有衣物通过第二内槽开口部92投入时,使用者操作第二内门82以关闭第二内槽开口部92。
在步骤S24中,控制器130判定第二内槽开口部92是否关闭。控制器130依据开闭传感器82A的输出执行步骤S24的处理。当在步骤S24中做出否定判定时,控制器130重复进行步骤S24的处理。当在步骤S24中做出肯定判定时,控制器130进行步骤S25的处理。
在步骤S25中,控制器130判定是否从操作单元20接收了清洗启动请求信号。当在步骤S25中做出否定判定时,控制器130重复进行步骤S24的处理。当在步骤S25中做出肯定判定时,控制器130进行步骤S26的处理。
在步骤S26中,控制器130驱动第二内门锁定装置120以将第二内门82设定为锁定状态。
如上所述,当自动模式的开始处理或手动模式的开始处理结束时,清洗机50例如清洗衣物。当清洗机50结束例如清洗衣物时,衣物由烘干器150烘干。然后,衣物从清洗机50取出并由衣物输送装置40折叠。
(第二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图8至图10说明衣物处理装置1的第二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的衣物处理装置1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衣物处理装置1的不同点如下所述,在其它点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衣物处理装置1的构造实质相同。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外槽部260包括内门接触构件261。内门接触构件261被构造为使外门部63A和63B与内门部281A和281B连动转动。在优选示例中,内门接触构件261由当接触内门部281A和281B时不会损坏内门部281A和281B的材料(例如天然橡胶)形成。内门接触构件261包括第一接触构件261A和第二接触构件261B。第一接触构件261A安装于第一外门部63A的内表面。第二接触构件261B安装于第二外门部63B的内表面。
第一内门部281A被构造为在第一内槽开口部91打开的状态(参照图8)下关闭作为间隙50A的一个入口的第一入口51。第一内门部281A以在第一内槽开口部91打开的状态下末端部281EA与第一接触构件261A接触的方式配置在内槽71中。第二内门部281B以在第一内槽开口部91打开的状态下末端部281EB与第二接触构件261B接触的方式配置在内槽71中。
如图8所示,当外门部63A和63B打开第一外槽开口部61A并且内门部281A和281B打开第一内槽开口部91时,内槽71的内部通过第一内槽开口部91和第一外槽开口部61A与外部连通。当外门驱动部64(参照图5)从图8所示的状态被驱动时,外门部63A和63B在第一外槽开口部61A关闭的方向上转动。随着外门部63A和63B转动,内门部281A和281B由接触构件261A和261B推动并且绕着支撑轴63C和63D在第一内槽开口部91关闭的方向上转动。
如图9所示,当被第一外门部63A推动时,内门部281A和281B转动到末端部281EA和281EB位于内槽71内部的位置。如图10所示,当外门驱动部64停止时,第一外槽开口部61A由外门部63A和63B关闭,并且第一内槽开口部91由内门部281A和281B关闭。在图10所示的状态下,接触构件261A和261B与内门部281A和281B以间隙间隔开。
(第三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图11说明衣物处理装置1的第三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的衣物处理装置1与第二实施方式的衣物处理装置1的不同点如下所述,在其它点中与第二实施方式的衣物处理装置1的构造实质相同。
在图11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中,外槽部360包括被构造为打开和关闭第一外槽开口部61A的外门363。外门363包括被构造为双开门的第一外门部363A和第二外门部363B。在第一外门部363A和第二外门部363B打开第一外槽开口部61A的状态下,外门363被构造为使得第一外门部363A的末端部363EA位于比第二外门部363B的末端部363EB低的位置。
第一外门部363A的从配置有支撑轴63C的端部到末端部363EA的尺寸小于第二外门部363B的从配置有支撑轴63D的端部到末端部363EB的尺寸。因此,在第一外槽开口部61A打开的状态下,外门部363A和363B相对于外槽361的中心轴线XB不对称。
内槽部370包括内槽371和第一内门381。第一内门381包括被构造为双开门的第一内门部381A和第二内门部381B。第一内门部381A被构造为在第一内槽开口部91打开的状态下关闭作为间隙50A的一个入口的第一入口51。第二内门部381B被构造为在第一内槽开口部91打开的状态下关闭作为间隙50A的一个入口的第二入口52。
内门部381A和381B均具有沿着内槽71的外周面的圆弧形状。当内门部381A和381B打开第一内槽开口部91时,末端部381EA和381EB分别与接触构件261A和261B接触。第一内门部381A的从配置有支撑轴81C的端部到末端部381EA的尺寸小于第二内门部381B的从配置有支撑轴81D的端部到末端部381EB的尺寸。因此,在第一内槽开口部91打开的状态下,内门部381A和381B相对于内槽371的中心轴线XB不对称。
(第四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图12说明衣物处理装置1的第四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的衣物处理装置1与第三实施方式的衣物处理装置1的不同点如下所述,在其它点中与第三实施方式的衣物处理装置1的构造实质相同。
在图12中的第四实施方式中,第一外门部363A被配置为使得在第一外槽开口部61A打开的状态下末端部363EA位于比配置有支撑轴63C的端部低的位置。
(第五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图13至图15说明衣物处理装置1的第五实施方式。第五实施方式的衣物处理装置1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衣物处理装置1的不同点如下所述,在其它点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衣物处理装置1的构造实质相同。
在图13所示的第五实施方式中,衣物处理装置1包括外门563、第一内门581、支撑轴564以及施力构件565。外门563包括外滑动部563A和外侧联接部563B,外滑动部563A配置在外槽61中以便打开和关闭第一外槽开口部61A,外侧联接部563B从外滑动部563A向下突出。外滑动部563A由支撑轴564支撑。支撑轴564从壁部62的一个端面延伸到另一个端面并且可转动地配置于壁部62。
第一内门581包括内滑动部581A和内侧联接部581B,内滑动部581A配置在内槽71中以便打开和关闭第一内槽开口部91,内侧联接部581B从内滑动部581A的端部向上突出。内侧联接部581B可转动地配置于内滑动部581A的端部。
当第一内门581关闭第一内槽开口部91时,施力构件565朝向内滑动部581A的另一端部对内侧联接部581B施力。在示例中,施力构件565是螺旋弹簧。
如图13所示,当外门563的外滑动部563A相对于外槽61滑动时,外侧联接部563B和内侧联接部581B彼此接触,并且在第一内槽开口部91关闭的方向上推动内滑动部581A。
如图14所示,当内滑动部581A与外滑动部563A一起移动时,内侧联接部581B到达第一内槽开口部91的端部,内侧联接部581B相对于内滑动部581A转动,并且内侧联接部581B与施力构件565接触。结果,内侧联接部581B和外侧联接部563B彼此不接触。
如图15所示,内侧联接部581B由于施力构件565的施力而在远离外侧联接部563B的方向上转动,并且第一内槽开口部91被关闭。当外滑动部563A到达壁部62时,第一外槽开口部61A被关闭。
(第六实施方式)
第六实施方式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如下所述,在其它点中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构造实质相同。第六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主要区别在于清洗机的外槽部的外门。
如图16和图17所示,外槽部60包括外门163。外门163被构造为打开和关闭用于衣物的第一外槽开口部61A。外门163包括被构造为双开门的第一外门部163A和第二外门部163B。例如,第一外门部163A以可以绕着从壁部62的一个端面延伸到另一个端面的第一支撑轴63C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壁部62。第一支撑轴163C固定到第一外门部163A并由壁部62支撑,并且第一支撑轴163C可以相对于壁部62转动。例如,第二外门部163B以可以绕着从壁部62的一个端面延伸到另一个端面的第二支撑轴163D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壁部62。第二支撑轴163D固定到第二外门部163B并由壁部62支撑,并且第二支撑轴163D可以相对于壁部62转动。
外门163被构造为使得在第一外门部163A和第二外门部163B打开第一外槽开口部61A的状态(参照图17)下第一外门部163A的末端部163EA位于比第二外门部163B的末端部163EB低的位置。第一外门部163A的从配置有支撑轴163C的端部到末端部163EA的尺寸小于第二外门部163B的从配置有支撑轴163D的端部到末端部163EB的尺寸。因此,第一外门部163A和第二外门部163B在第一外槽开口部61A打开的状态(参照图17)下相对于外槽61的中心轴线XB不对称。
图16示出了第一外槽开口部61A由外门部163A和163B关闭的状态。在第一外槽开口部61A关闭的状态下,外门部163A和163B的末端部163EA和163EB彼此重叠。
(第七实施方式)
衣物处理装置1的第七实施方式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第二实施方式和/或第六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如下所述,在其它点中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构造实质相同。
如图18至图20所示,第七实施方式的外槽部260包括内门接触构件461。内门接触构件461被构造为使外门(外门部163A和163B)与内门(内门部281A和281B)连动转动。在优选示例中,内门接触构件461由当接触内门部281A和281B时不会损坏内门部281A和281B的材料(例如天然橡胶)形成。内门接触构件461包括第一接触构件461A和第二接触构件461B。第一接触构件461A安装于第一外门部163A的内表面。第二接触构件461B安装于第二外门部163B的内表面。
第一内门部281A被构造为在第一内槽开口部91打开的状态(参照图18)下关闭作为间隙50A的一个入口的第一入口51。第一内门部281A以在第一内槽开口部91打开的状态下末端部281EA与第一接触构件461A接触的方式配置在内槽71中。第二内门部281B以在第一内槽开口部91打开的状态下末端部281EB与第二接触构件461B接触的方式配置在内槽71中。
如图18所示,当外门部163A和163B打开第一外槽开口部61A并且内门部281A和281B打开第一内槽开口部91时,内槽71的内部通过第一内槽开口部91和第一外槽开口部61A与外部连通。当外门驱动部64(参照图5)从图18所示的状态被驱动时,外门部163A和163B在第一外槽开口部61A关闭的方向上转动。随着外门部163A和163B转动,内门部281A和281B由接触构件461A和461B推动并且绕着支撑轴163C和163D在第一内槽开口部91关闭的方向上转动。
如图19所示,当被第一外门部163A推动时,内门部281A和281B转动到末端部281EA和281EB位于内槽71内部的位置。如图20所示,当外门驱动部64停止时,外门部163A和163B关闭第一外槽开口部61A,并且内门部281A和281B关闭第一内槽开口部91。在图20所示的状态下,接触构件461A和461B分别与内门部281A和281B以间隙间隔开。
(变形例)
各实施方式的说明仅为根据本发明的衣物处理装置能够采取的模式的示例,并非旨在限制该模式。本发明除了各实施方式之外例如可以为各实施方式的如下变形例,并且可以采取组合不互相矛盾的至少两个变形例的模式。
·在示例中,除了第一内槽开口部91和第二内槽开口部92之外,还可以在内槽71中配置另外的一个或多个开口部。
·内门部81A和81B的形状可以改变成任何形状。在示例中,内门部81A和81B具有能够在第一内槽开口部91打开的状态下通过接触外门部63A和63B而关闭间隙50A的入口51和52的形状。在另一示例中,内门部81A和81B在第一内槽开口部91打开的状态下相对于内槽71的中心轴线XA不对称。
·在示例中,衣物处理装置1可以不包括衣物输送装置40。在该情况下,第一内槽开口部91用作使用者用的开口部。
·第一实施方式的内门部81A和81B的形状可以改变成例如在第一内槽开口部91打开的状态下能够关闭间隙50A的入口51和52的任何形状。
·在示例中,衣物处理装置1可以不包括第二内槽开口部92。
·在示例中,外门部63A和63B可以具有在第一外槽开口部61A打开的状态下相对于外槽61的中心轴线XB对称的任何形状。
本发明不限于作为示例说明的情况。例如,并非作为示例说明的所有构成要素都应被解释为对本发明必不可少的,本发明的主题可以少于所公开的特定实施方式的所有特征而存在。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用于包括商用衣物处理装置和家用衣物处理装置的各种衣物处理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1:衣物处理装置
40:衣物输送装置
50A:间隙
51:第一入口
52:第二入口
61:外槽
61A:第一外槽开口部(外槽开口部)
61B:第二外槽开口部
63A:第一外门部
63B:第二外门部
71:内槽
81:第一内门(内门)
82:第二内门
81A:第一内门部
81B:第二内门部
81C:第一内门部的转动中心轴
81D:第二内门部的转动中心轴
83:内门驱动部(门驱动部)
91:第一内槽开口部(内槽开口部)
92:第二内槽开口部
110:第一内门锁定装置(第一锁定装置)
120:第二内门锁定装置(第二锁定装置)
130:控制器

Claims (24)

1.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包括:
外槽;以及
内槽,其配置在所述外槽中,
其中,所述内槽包括用于衣物的多个内槽开口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槽和所述内槽为圆筒,
所述外槽包括多个外槽开口部,
所述多个外槽开口部包括在侧面开口的第一外槽开口部和在所述外槽的端部开口的第二外槽开口部,
所述多个内槽开口部包括第一内槽开口部和第二内槽开口部,
所述第一内槽开口部被构造为引导衣物经过所述第一外槽开口部进入所述内槽,并且
所述第二内槽开口部在所述内槽的与所述外槽的端部对应的端部中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衣物处理装置还包括:
外门,其被构造为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一外槽开口部;
第一内门,其被构造为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一内槽开口部;以及
第二内门,其被构造为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二内槽开口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衣物处理装置还包括:
第一锁定装置,其被构造为锁定所述第一内门;
第二锁定装置,其被构造为锁定所述第二内门;以及
控制器,其被构造为控制所述第一锁定装置和所述第二锁定装置中的一者,使得当所述第一内门和所述第二内门中的一者打开并且另一者关闭时所关闭的门被锁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槽包括用于衣物的第一外槽开口部,
所述内槽包括作为所述多个内槽开口部中的一者的第一内槽开口部和被构造为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一内槽开口部的内门,
所述内槽以所述内槽与所述外槽的内周面以间隙间隔开的方式配置在所述外槽中,并且
所述内门被构造为在所述第一内槽开口部打开的状态下关闭所述间隙的入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门在所述第一内槽开口部打开的状态下通过接触所述外槽来关闭所述间隙的入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门被构造为使得在所述内门打开所述第一内槽开口部的状态下所述内门的转动轴线和所述内门的末端部相对于所述内槽的中心面位于相同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由所述内槽的中心轴线与延伸通过所述内门的转动轴线和所述内门的重心的线段形成的角度大于0°且小于等于90°。
9.根据权利要求5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隙的入口包括位于所述内槽的中心轴线的第一侧的第一入口以及位于所述内槽的中心轴线的第二侧的第二入口,
所述内门包括被构造为双开门的第一内门部和第二内门部,
所述第一内门部被构造为关闭所述第一入口,并且
所述第二内门部被构造为关闭所述第二入口。
10.根据权利要求5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门被构造为在所述第一内槽开口部打开的状态下不存在突出到所述第一外槽开口部的外侧的部分。
11.根据权利要求5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槽包括被构造为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一外槽开口部的外门,
在所述第一内槽开口部打开的状态下,所述内槽通过接触打开所述第一外槽开口部的所述外门而关闭所述间隙的入口。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槽包括用于衣物的外槽开口部以及被构造为打开和关闭所述外槽开口部的外门,
所述外门包括被构造为双开门的第一外门部和第二外门部,并且
所述第一外门部和所述第二外门部被构造为在所述外槽开口部打开的状态下相对于所述外槽的中心轴线对称。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槽包括预定的内槽开口部和内门,所述预定的内槽开口部是所述多个内槽开口部中的一者,所述内门被构造为打开和关闭所述预定的内槽开口部,
所述内门包括被构造为双开门的第一内门部和第二内门部,并且
所述第一内门部和所述第二内门部被构造为在所述预定的内槽开口部打开的状态下相对于所述内槽的中心轴线对称。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门打开和关闭的方向与所述内门打开和关闭的方向一致。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槽以所述内槽与所述外槽的内周面以间隙间隔开的方式配置在所述外槽中,并且
所述内门被构造为在所述预定的内槽开口部打开的状态下关闭所述间隙的入口。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槽包括用于衣物的外槽开口部和被构造为打开和关闭所述外槽开口部的外门,
所述外门包括被构造为双开门的第一外门部和第二外门部,并且
所述第一外门部和所述第二外门部被构造为在所述外槽开口部打开的状态下相对于所述外槽的中心轴线不对称。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槽包括预定的内槽开口部和内门,所述预定的内槽开口部为所述多个内槽开口部中的一者,所述内门被构造为打开和关闭所述预定的内槽开口部,
所述内门包括被构造为双开门的第一内门部和第二内门部,并且
所述第一内门部和所述第二内门部被构造为在所述预定的内槽开口部打开的状态下相对于所述内槽的中心轴线不对称。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门打开和关闭的方向与所述内门打开和关闭的方向一致。
19.根据权利要求16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门被构造为在所述第一外门部和所述第二外门部打开所述外槽开口部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外门部的末端部位于比所述第二外门部的末端部低的位置。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衣物处理装置还包括衣物输送装置,所述衣物输送装置包括被构造为将衣物投入所述内槽和从所述内槽取出衣物的机械臂,
当所述机械臂将衣物投入所述内槽和从所述内槽取出衣物时,所述机械臂在所述第一外门部上方经过。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衣物处理装置包括:
清洗机,其包括所述内槽;以及
衣物输送装置,其被构造为将衣物投入所述内槽和从所述内槽取出衣物,
所述多个内槽开口部包括用于所述衣物输送装置的第一内槽开口部和用于使用者的第二内槽开口部。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衣物处理装置还包括被构造为容纳所述清洗机和所述衣物输送装置的壳体,
所述第二内槽开口部被构造为从所述壳体的外侧使用。
23.根据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衣物处理装置还包括:
内门,其被构造为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一内槽开口部;以及
门驱动部,其驱动所述内门。
24.根据权利要求21至23中任一项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衣物输送装置配置在所述清洗机上方,
所述第一内槽开口部在所述清洗机的上方侧开口,并且
所述第二内槽开口部在所述清洗机的侧方侧开口。
CN201880012110.6A 2017-02-24 2018-02-06 衣物处理装置 Pending CN11030082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33983 2017-02-24
JP2017033982A JP6902699B2 (ja) 2017-02-24 2017-02-24 衣類処理装置
JP2017033984A JP6902701B2 (ja) 2017-02-24 2017-02-24 衣類処理装置
JP2017033981A JP6902698B2 (ja) 2017-02-24 2017-02-24 衣類処理装置
JP2017-033985 2017-02-24
JP2017-033984 2017-02-24
JP2017-033981 2017-02-24
JP2017-033982 2017-02-24
JP2017033983A JP6902700B2 (ja) 2017-02-24 2017-02-24 衣類処理装置
JP2017033985A JP6902702B2 (ja) 2017-02-24 2017-02-24 衣類処理装置
PCT/JP2018/003965 WO2018155163A1 (ja) 2017-02-24 2018-02-06 衣類処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00823A true CN110300823A (zh) 2019-10-01

Family

ID=632531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12110.6A Pending CN110300823A (zh) 2017-02-24 2018-02-06 衣物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0300823A (zh)
WO (1) WO2018155163A1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12780A (en) * 1975-07-17 1977-01-31 Philips Nv Safety device for washing machine
JPH02274294A (ja) * 1989-04-18 1990-11-08 Kansai Electric Power Co Inc:The 自動扉開閉装置付回転ドラム
CN1124799A (zh) * 1994-05-02 1996-06-19 惠而浦公司 顶部装填式水平轴自动洗衣机的内桶定位系统
EP0740012B1 (en) * 1995-03-09 1999-12-01 CANDY S.p.A. A condensation laundry dryer with arrangements for collecting condensation water in a container
JP2001179000A (ja) * 1999-12-24 2001-07-03 Aida Engineering Co Ltd 洗濯装置および方法
CN1696382A (zh) * 2004-05-11 2005-11-16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滚筒式洗衣机
JP2015100540A (ja) * 2013-11-26 2015-06-0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洗濯機
JP2015217249A (ja) * 2014-05-21 2015-12-07 株式会社山本製作所 業務用洗濯脱水乾燥装置および配置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343885A (ja) * 1991-05-20 1992-11-30 Y A Shii Kk 産業用クリーニン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12780A (en) * 1975-07-17 1977-01-31 Philips Nv Safety device for washing machine
JPH02274294A (ja) * 1989-04-18 1990-11-08 Kansai Electric Power Co Inc:The 自動扉開閉装置付回転ドラム
CN1124799A (zh) * 1994-05-02 1996-06-19 惠而浦公司 顶部装填式水平轴自动洗衣机的内桶定位系统
EP0740012B1 (en) * 1995-03-09 1999-12-01 CANDY S.p.A. A condensation laundry dryer with arrangements for collecting condensation water in a container
JP2001179000A (ja) * 1999-12-24 2001-07-03 Aida Engineering Co Ltd 洗濯装置および方法
CN1696382A (zh) * 2004-05-11 2005-11-16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滚筒式洗衣机
JP2015100540A (ja) * 2013-11-26 2015-06-0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洗濯機
JP2015217249A (ja) * 2014-05-21 2015-12-07 株式会社山本製作所 業務用洗濯脱水乾燥装置および配置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155163A1 (ja) 2018-08-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178264B2 (en) Washing machine with a drying device
KR102493055B1 (ko) 적층식 의류 처리장치
KR20100040478A (ko) 의류건조기 및 의류건조기의 도어
US9428856B2 (en) Laundry treating apparatus
JP6980522B2 (ja) 衣類処理装置
JP2010029439A (ja) 洗濯乾燥機
KR20140084951A (ko) 드럼세탁기
EP3401433A1 (en) Clothes treating apparatus
KR20100096388A (ko) 건조기
CN110300823A (zh) 衣物处理装置
JP6403415B2 (ja) ドラム式洗濯乾燥機
CN109790676A (zh) 干衣机
JP2005095226A (ja) ドラム式洗濯乾燥機
KR20090061857A (ko) 스팀 분사 방향의 변경이 가능한 세탁장치
JP4930526B2 (ja) 洗濯乾燥機
KR100651901B1 (ko) 건조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JP6902700B2 (ja) 衣類処理装置
KR0175872B1 (ko) 세탁기
JP6843495B2 (ja) ドラム式洗濯機
JP6902699B2 (ja) 衣類処理装置
JP6902702B2 (ja) 衣類処理装置
JP6902701B2 (ja) 衣類処理装置
KR20130113691A (ko) 세탁장치
JP6902698B2 (ja) 衣類処理装置
CN219709871U (zh) 门封组件和衣物处理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