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91348B - 热源单元和具有该热源单元的空气调节器 - Google Patents

热源单元和具有该热源单元的空气调节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91348B
CN110291348B CN201880009913.6A CN201880009913A CN110291348B CN 110291348 B CN110291348 B CN 110291348B CN 201880009913 A CN201880009913 A CN 201880009913A CN 110291348 B CN110291348 B CN 11029134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source
heat exchanger
temperature
air
source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0991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291348A (zh
Inventor
P·皮尔梅茲
河野聡
小岛明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Europe NV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Europe NV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Europe NV,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Europe NV
Publication of CN1102913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913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2913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9134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20Electric components for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24F1/24Cooling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32Responding to malfunctions or emergenci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0/00Heat pumps
    • F25B30/02Heat pumps of the compression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1Indoor unit or outdoor unit with auxiliary heat exchanger not forming part of the indoor or outdoor uni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F25B2600/2519On-off valv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用于空气调节器(1)的热源单元(2)包括制冷剂回路,热源单元包括外壳(10),外壳容纳:压缩机(3),其连接到制冷剂回路;热源热交换器(5),其连接到制冷剂回路,并且构造成在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制冷剂与热源(104)间交换热量;以及配电箱(30),其具有顶部(31)和侧壁(32~34),配电箱容纳构造成控制空气调节器的电气部件(36),并具有包括空气入口(38)和空气出口(39)的空气通道(37),气流(41)通过空气通道从空气入口引导至空气出口,用于冷却至少一些电气部件,其中,热源单元还包括:冷却热交换器(22),其容纳在外壳中并且连接到制冷剂回路,其中,冷却热交换器(22)布置成供气流(41)流过并在制冷剂和气流(41)间交换热量,冷却热交换器(22)连接到从液体制冷剂管线(25)和吸气管线(26)分支的旁通管线(24),其中,旁通管线(24)在冷却热交换器的上游具有阀(20);控制器(65),其构造成控制阀(20);以及第一温度传感器(66),其容纳在外壳(10)内,其中,控制器(65)构造成基于由第一温度传感器(66)测量的温度来控制阀(20)。

Description

热源单元和具有该热源单元的空气调节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源单元和具有该热源单元的空气调节器。空气调节器通常采用热泵来冷却和/或加热一个或多个待调节房间内的空气。热泵通常包括制冷剂回路,该制冷剂回路至少具有压缩机、热源热交换器、膨胀阀和至少一个室内热交换器。热源单元应理解为包括热源热交换器的空气调节器(热泵)的单元,该热源热交换器用于在诸如空气、地面或水之类的热源与在制冷剂回路中流动的制冷剂之间传递热能。
背景技术
已知的热源单元通常包括:至少容纳压缩机的外壳;热源热交换器;以及容纳电气部件的配电箱,该电气部件构造成控制空气调节器、特别是热泵的制冷剂回路。
包含在配电箱中的至少一些电气部件需要冷却。为此目的,JP2016-191505A公开了一种配电箱,该配电箱具有:空气通道,该空气通道包括通向外壳内部的空气入口和空气出口;以及风扇,该风扇构造成引导空气从空气入口流过空气通道到空气出口,以冷却电气部件。
电气部件将热量传递给在空气通道中流动的空气。随后将加热的空气引入外壳的内部。类似的公开内容可以在US 2016/0258636 A1中找到。
为了支持电气部件的冷却,US 2016/0258636 A1还提出了一种散热板,其配置有与电气部件直接接触的第一部分和在配电箱外部的第二部分。连接到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管道联接到散热板的第二部分。可能出于维护原因或需要对包含在配电箱中的控制器进行修改而接近配电箱。在US2016/0258636A1的构造中,制冷剂管道必须从散热板的第二部分拆卸。由于制冷剂管道脆弱,因此,存在损坏制冷剂管道的风险。
另外,容纳在热源单元的外壳中的诸如压缩机、液体接收器或油分离器的热制冷剂部件也会散热。
在某些情况下,热源单元配置在诸如建筑物内的安装室之类的安装环境或空间中。当使用水作为热源时尤其如此。由于热源单元是作为整体进行散热的,因此,安装室中的温度可能会升高,这被认为是不利的。如果安装室中还安装了其它设备,而其它设备对高温很敏感,则可能需要额外冷却安装室。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 2016-191505 A
专利文献2:US 2016/0258636 A1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空气调节器的热源单元和具有该热源单元的空气调节器,其可以减少或甚至消除由热源单元散发的热量。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解决该问题的基本思想是提供一种冷却热交换器,该冷却热交换器连接到空气调节器的制冷剂回路并供制冷剂流过。冷却热交换器布置成供通过配电箱的空气通道引入的气流流过,由此冷却空气。其结果是,可以减少或甚至消除由热源单元、特别是在冷却电气部件之后从配电箱排出的空气散发的热量。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连接到空气调节器的制冷剂回路的冷却热交换器可能对空气调节器的运行条件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空气调节器的热源单元和具有该热源单元的空气调节器,其中,冷却热交换器用于冷却流过配电箱的空气通道的空气,从而回收从电气部件散发的热量并使用空气调节器的制冷剂回路中的热量。鉴于此,有利的是,冷却热交换器布置在制冷剂回路中,以便能够在进行热回收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空气调节器可能容量和运行的任何不利影响。此外,需要一种简单的控制机构来控制流过冷却热交换器的制冷剂的流动,以使成本最小化。
根据一个方面并且为了解决至少一个上述目的,提出了一种技术方案1所限定的热源单元。包括具有该热源单元的空气调节器的其它实施例在从属技术方案、以下描述和附图中加以限定。
根据一个方面,提出了一种用于空气调节器的热源单元。通常,空气调节器可以在冷却运行中运行,以冷却待调节的房间(或多个房间),并且可选地在加热运行中运行,以加热待调节的房间(或多个房间)。如果空气调节器构造成用于一个以上的房间,则甚至可以想到用混合运行,在该混合运行中,一个待调节的房间被冷却而另一个待调节的房间被加热。提出的空气调节器包括制冷剂回路。如前所述,制冷剂回路可以构成热泵并且至少包括压缩机、热源热交换器、膨胀阀和至少一个室内热交换器。根据一个方面的热源单元包括外壳,该外壳限定热源单元的内部和热源单元的外部。外壳至少容纳压缩机、热源热交换器、配电箱和冷却热交换器。冷却热交换器可以用作制冷剂回路中的蒸发器,因此也可以称为蒸发器。外壳还可以容纳制冷剂回路的储存器、油分离器、液体接收器和膨胀阀。容纳在外壳中的制冷剂回路的部件、特别是压缩机和热源热交换器将连接到制冷剂回路。此外,热源热交换器构造成在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制冷剂与热源、特别是水间进行热交换,但也可以想到空气和地面作为热源。配电箱容纳电气部件,该电气部件构造成控制空气调节器、特别是热泵。配电箱至少具有顶部和侧壁。配电箱的底端可以是敞开的或具有底部。侧壁大致沿垂直方向从底部延伸到顶部。在这种情况下,“沿垂直方向”不要求侧壁垂直定向,即使这也是一种可能性。而是,侧壁也可以相对于垂直方向倾斜。只要侧壁与垂直方向所成角度不超过45°,则应理解为侧壁沿垂直方向延伸。为了能够冷却包含在配电箱中的至少一些电气部件,提出一种包括空气入口和空气出口的空气通道。根据一个方面,至少空气出口布置在配电箱中,以通向外壳的内部。如果容纳在外壳中的热制冷剂部件也要冷却,则这是特别优选的,这将在后面描述。然而,还可以想到的是,空气出口通向外壳的外部。空气入口也可以布置成通向外壳的外部或通向外壳的内部。可以通过自然对流引入从空气入口流过空气通道到空气出口的气流。或者,如下所述,可以在空气入口或空气出口处设置风扇以引导气流。提出一种连接到空气调节器的制冷剂回路的冷却热交换器,以使来自被散发到热源单元周围的电气部件的热量最小化。冷却热交换器可以布置在配电箱的一个侧壁上,例如布置在空气通道的空气出口。在任何情况下,冷却热交换器布置成供气流流过并在制冷剂和气流间交换热量。此外,冷却热交换器连接到旁通管线,该旁通管线从例如连接到热源热交换器的液体制冷剂管线和例如连接到压缩机吸入侧的吸气管线分支。根据该方面,“液体制冷剂管线”应理解为其中流动的制冷剂处于液相的制冷剂回路的管线。在这种情况下,“吸气管线”应理解为其中流有气体制冷剂的压缩机吸入侧的制冷剂回路的管线。根据一个示例,液体制冷剂管线是连接热源热交换器和室内热交换器的管线。此外,在该示例中,旁通管线可以连接到液体制冷剂管线,其中膨胀阀插设在旁通管线和热源热交换器间。在一个特定示例中,吸气管线可以是连接到压缩机的吸入侧的管线,其中可以插设有诸如储存器之类的一个或多个部件。换句话说,冷却热交换器连接到旁通管线,该旁通管线从例如连接到热源热交换器的液体制冷剂管线和例如连接到压缩机吸入侧的吸气管线分支。然而,还可以想到的是,储存器配置在旁通管线与吸气管线的连接和压缩机的吸入侧间。该方面的另一个益处在于,只要压缩机运行,冷却热交换器就可以始终运行,从而获得可靠的系统而不会对空气调节器的制冷剂回路造成不利影响。另外,这种布置可有效地使用在空气调节器的加热运行期间从制冷剂回路中的电气部件散发的热量。
因此,在一种情况下,通过空气入口引入的空气可以通过空气和流过旁通管线并流过冷却热交换器的制冷剂间的热传递来冷却,由此制冷剂的温度升高并且至少一些制冷剂蒸发。因此,通过空气入口流入空气通道的空气的温度低于外壳内部的空气温度或热源单元的环境温度。因此,通过空气出口排出的空气可以具有与外壳中的空气或热源单元的环境类似的温度。其结果是,电气部件不会进一步加热外壳的内部,并且可以减少散发到外部(环境)的热量。
如果冷却热交换器配置在空气通道中的电气部件的上游,可以想到的是,由于引入空气通道的相对较冷的空气以及空气通道与配电箱间的高温差,会在配电箱内部产生水分。为了防止水分的形成,冷却热交换器可以配置在电气部件的下游,以在气流方向上被冷却。根据一个方面,冷却热交换器可以配置在空气通道的空气出口处。因此,从外壳的内部流入空气入口的空气流过空气通道并冷却空气通道中的电气部件,从而使空气的温度升高。随后,通过流过冷却热交换器来冷却空气,其中,流过冷却热交换器的制冷剂的温度升高并且制冷剂蒸发。从冷却热交换器的空气出口排出的空气具有的温度与外壳内部的空气的温度相同或至少相似,甚至可以更低。因此,同样在这种情况下,电气部件不会进一步加热外壳内部的空气,因此可以减少向外部环境的散热。此外,如前所述,存在在冷却热交换器的表面上形成冷凝水的风险。由于冷却热交换器布置在电气部件和/或散热器的下游,其中,该散热器导热地连接到设置在气流中、即空气通道中的电气部件,因此,降低了冷凝水与电气部件或散热器接触的风险。特别地,由于气流远离空气通道中的电气部件和散热器,因此,气流将把任何冷凝水输送远离电气部件和散热器。此外,将冷却热交换器配置在待冷却的电气部件的下游具有的优点是,可以将更大量的热量传递给制冷剂,从而提高制冷剂回路中的热量回收和热量利用。
在任一情况下,通过冷却热交换器冷却流过空气通道的空气可称为零散热控制或运行(ZED)。
此外,旁通管线在冷却热交换器的上游具有阀,并且设置有控制阀的控制器。此外,还设置有容纳在外壳内的第一温度传感器。在这方面中,控制器构造成基于第一温度传感器测量的温度来控制阀。因此,可以使零散热控制的运行适应从外壳内的电气部件和/或其它部件散发的实际热量,上述部件诸如为包括但不限于压缩机、液体接收器和油分离器的热制冷剂部件。因此,如果需要冷却外壳的内部,则仅启用零散热控制。
根据一个示例,控制器构造成控制阀处于关模式和开模式,在关模式下,阀关闭、例如完全关闭,在开模式下,阀打开、例如完全打开。在这种情况下,开模式对应于启用零散热控制,而关模式对应于停用零散热控制。其结果是,可以容易地控制冷却热交换器并将其结合在空气调节器的制冷剂回路中。能够关闭阀(关模式),从而能够实现根据冷却流过空气通道的空气的需要进行的控制,并实现安全控制,以防止对空气调节器造成不利影响,该不利影响诸如为在高负荷运行时的较低容量或在冷却运行期间将液体制冷剂从液体制冷剂管线经由旁通管线输送到吸气管线中的风险。
旁通管线可以具有膨胀阀,其中,膨胀阀的开度是可控的。然而,根据一个实施例,旁通管线可以在冷却热交换器的上游具有阀和毛细管。根据一个实施例,阀仅开/关,即阀仅(完全)打开/关闭。阀可以是电磁阀。使用受控膨胀阀可实现更精密的控制。然而,对于供气流流过的冷却热交换器而言,这并非在所有情况下都是必须的。因此,使用阀和毛细管代替膨胀阀提供了更简单的构造,这可以降低成本并且可以免除使用膨胀阀时所需的更复杂的控制逻辑。在任一种情况下,都可以使冷却热交换器的冷却性能适应系统的需要和诸如空气调节器的运行条件之类的情况。
在一个特定实施例中,控制器构造成允许手动设定关模式。换句话说,可以在控制器中手动设定为阀始终关闭并且可以不执行零散热控制。这允许人们和同一系统在某些情况下不使用冷却热交换器来冷却空气通道中的空气,从而不影响空气调节器的容量。例如,如果热源单元配置在不需要保持稳定温度的通风室中,则可以将控制器设定为关模式。
更进一步地,控制器可以构造成基于空气调节器的运行条件在关模式和开模式间切换。例如,控制器可以构造成如果空气调节器以加热模式运行,则将阀切换到关模式。
根据一个方面,控制器构造成当空气调节器的所需冷却容量超过预定阈值时将阀切换到关模式。该运行也可以称为“容量优先”。在空气调节器的冷却运行中,冷却热交换器还用于冷却空气通道中的空气,因此需要一定比例的空气调节器容量。在要由空气调节器调节的房间的冷却需求高(高负荷运行)的情况下,空气调节器的容量可能不足以满足房间的冷却需求和零散热控制的冷却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优先考虑房间的冷却需求。因此,如果满足房间的冷却需求所需的冷却容量超过预定阈值(预定的冷却容量),则阀关闭(关模式)并且零散热控制被停用。例如,热源热交换器可以在某些运行条件下将一定量的热量(还称为100%热负荷)传递给(在该示例中为)水(水回路)。在停用ZED控制的运行期间,热源单元可以根据100%的热负荷(冷却运行)从待调节的房间移除热量。假设来自电气部件和热制冷剂部件的热损失相当于总热负荷的4%,则在制冷运行期间仅可使用96%的热负荷(冷却容量)来冷却房间。如果启用上述设定,则可以停用ZED控制,从而产生100%的可用容量来冷却房间。在房间的加热运行期间,热源热交换器将从水回路中的水中提取100%的热量,并将该热量与来自电气部件的4%热损失一起传递到房间。这导致了104%的加热容量,从而提高了空气调节器的加热性能。
根据另一方面,控制器构造成在空气调节器的包括空气调节器的启动和回油运行的特定控制模式期间将阀切换到关模式。因此,可以可靠地防止零散热控制在这些特定控制模式期间对空气调节器的运行造成不利影响。例如,在启动模式期间,压缩机的转速增加到标称速度。在低转速下,循环的制冷剂量低。然而,如果热源单元和室内单元间的距离大,则连接热源单元和室内单元的液体管线中的制冷剂具有相对较高的惯性。相反,旁通管线相对较短并且惯性较低。其结果是,较高比例的制冷剂流过旁通管线,而减少量或甚至没有制冷剂会流到室内单元。这可能导致安装室内单元的房间的舒适度降低。这可以通过关闭阀来防止。在回油运行期间,产生高质量流率以将油冲洗出制冷剂回路部件。如果阀打开,则流过制冷剂回路部件的质量流率减小,导致回油效率降低。
根据一特定示例,控制器构造成基于第一温度传感器测量的温度在阀的开模式和关模式间切换。因此,能够利用非常简单的控制机构(开/关)实现有利效果。
根据一个示例,用户可以在控制器中自由地输入或从多个预定温度中进行选择。因此,控制器能够将第一温度传感器测量的温度与输入或选择的预定温度进行比较。如果第一温度传感器测量的温度高于预定温度,则控制器将切换到开模式并打开阀。因此,空气通道中的空气被冷却热交换器冷却,并且外壳内的温度将降低。
因此,在一个方面,如果由第一温度传感器测量的温度下降到低于预定温度减去温差,则控制器可以通过关闭阀再次切换到关模式。因此,可以获得相对简单的控制,其取决于热源单元的冷却需求以实现零散热或至少将热源单元的散热减少到预定量。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想到的是,用户可以在控制器中自由地输入或从多个温差中进行选择。
根据一个方面,第三温度传感器、优选为热敏电阻,配置在冷却热交换器和压缩机的吸入侧间的出口管线处。通常,出口管线应理解为将冷却热交换器连接到吸气管线的管线,即在冷却热交换器的出口和旁通管线与吸气管线的连接间的管线。在一个示例中,如前所述,储存器可以配置在冷却热交换器和压缩机的吸入侧间。在这种情况下,热敏电阻配置在冷却热交换器和配置在冷却热交换器与压缩机间的储存器的吸入侧间的出口管线处。控制器构造成基于热敏电阻的输出判断出口管线中的制冷剂的过热度。特别地,控制器构造成对由热敏电阻测量的温度和吸气管线中的制冷剂的两相温度进行比较。如果由热敏电阻测量的温度高于两相温度,则可以判断为在出口管线中存在大量过热的制冷剂,反之亦然。优选地,基于由配置在吸气管线处的压力传感器测量的压力来判断两相温度。此外,控制器构造成基于过热度在阀的开模式和关模式间切换。在运行期间,液体管线和吸气管线间的压力差将取决于热源单元的运行条件。如果旁通管线中存在压降,则可以将制冷剂流从吸气管线引入旁通管线。根据外壳中的空气温度,流过冷却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和空气的热容量可能失去平衡,导致产生具有可能的高过热度的完全蒸发的制冷剂或含有液体制冷剂的未完全蒸发的制冷剂。可以通过基于由热敏电阻获得的过热度打开/关闭阀(开/关模式)来避免这些极端情况。
在一个特定示例中,控制器构造成当计算出的过热度下降到低于预定值达预定时间段时切换到关模式。可以在控制器中手动设定预定值和预定时间段(自由输入或从多个给定的预定值和预定时间段中选择)。
为了确保在外壳内的电气部件和/或热制冷剂部件在零散热控制被停用(阀关闭)的情况下也可散发热量,外壳具有通风孔。
此外,根据一个方面,控制器容纳在配电箱中。
为了获得外壳的内部的代表性温度,第一温度传感器可以布置成更靠近外壳的顶部而不是外壳的底部。由于外壳的内部的空气温度往往是顶部高于底部,因此,从实现零散热或至少减少热源单元的散热的观点来看,顶部的温度似乎更合适。
此外,为了使温度不受倾向于比外壳的内部的空气更冷的外壳的壁部的影响,第一温度传感器布置成不与外壳接触。
可以执行实验以获得外壳内部的温度分布,并且第一温度传感器的定位可以基于这些实验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有利的是,第一温度传感器配置在温度不受流出冷却热交换器的空气影响的区域中。从冷却热交换器流出的空气倾向于比外壳内部的空气更冷。然而,如果第一温度传感器配置在来自冷却热交换器的气流之外,则可以避免外壳内部的温度的图像失真。
另一方面涉及一种空气调节器,具有根据如上所述的任何方面的热源单元。热源单元连接到至少一个室内单元,该室内单元具有形成制冷剂回路的室内热交换器。如前所述,空气调节器具有可构成热泵的制冷剂回路。因此,制冷剂回路可包括压缩机、热源热交换器、膨胀阀和至少一个室内热交换器,以形成热泵回路。还可以包括已知用于空气调节器的附加部件,诸如液体接收器、储存器和油分离器。根据一个方面,空气调节器使用水作为热源。根据另一方面,空气调节器安装在包括一个或多个待调节的房间的建筑物中,并且热源单元安装在诸如建筑物的安装室之类的安装环境或空间中。
特别是,如果热源单元安装在房间(安装室)中并且如果房间隔热并且通风不良,则存在由于热源单元散发的热量而使房间温度升高的风险。
根据一个方面,空气调节器还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其检测安装环境或空间、特别是安装室中的温度。
在一个示例中,控制器构造成当由第一温度传感器测量的温度高于由第二温度传感器测量的温度时切换到开模式。这使得能够根据外壳的内部和安装环境间的温差来启用/停用零散热控制。仅在热源单元趋于加热安装环境(由第一温度传感器测量的温度高于由第二温度传感器测量的温度)的情况下,阀被控制为开模式。否则,阀被控制为关模式。
其它方面、特征和优点可以在特定示例的以下描述中找到。该描述参照了附图。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安装在办公楼中的空气调节器的示例。
图2示出了简化空气调节器的示意电路图。
图3示出了热源单元的示意侧视图,其中外壳的侧壁和顶部被移除。
图4示出了热源单元的整体立体图。
图5示出了图4的热源单元的立体图,其中外壳的维护板被移除。
图6示出了图4的热源单元的侧视图,其中外壳的侧壁和顶部被移除。
图7示出了图4的热源单元的立体图,其中外壳的侧壁和顶部被移除。
图8示出了图4的热源单元的俯视图,其中外壳的侧壁和顶部被移除。
图9示出了图4的热源单元的立体图,其中外壳的侧壁和顶部以及配电箱被移除。
图10示出了根据示例的控制机制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描述和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用于相同的元件,并且省略了对不同实施例中的这些元件的重复描述。
图1示出了安装在办公楼中的空气调节器1的示例。办公楼具有多个待调节的房间105,诸如为会议室、接待区和雇员的工作场所。
空气调节器1包括多个室内单元100~102。室内单元配置在房间105中并且可以具有不同的构造,诸如为壁挂式室内单元102、天花板安装式室内单元101或导管式室内单元100。
空气调节器还包括多个热源单元2。热源单元2安装在办公楼的安装室29中。诸如服务器(未示出)的其它设备也可以安装在安装室29中。在本示例中,热源单元2使用水作为热源。在特定示例中,设置有水回路104,其连接到锅炉、干式冷却器、冷却塔、接地回路等。水回路104也可以具有包括制冷剂回路的热泵回路。包括该热泵回路的热源热交换器的室外单元可以配置在办公楼的屋顶上并使用空气作为热源。然而,本公开的热源单元的概念也适用于诸如空气或地面之类的其它热源。
在运行中,可以运行室内单元100~102中的一个或多个以冷却各个房间105,而运行其它室内单元以加热各个房间。
图2示出了空气调节器的简化示意图。图2中的空气调节器1主要由室内单元100和热源单元2构成。然而,图2中的空气调节器1还可以具有多个室内单元100。室内单元可以具有诸如针对上述图1描述的那些构造之类的任意构造。
此外,图2示出了构成热泵的制冷剂回路。制冷剂回路包括压缩机3、用于在冷却运行和加热运行间切换的四通阀4、热源热交换器5、膨胀阀6、可选的附加膨胀阀7和室内热交换器103。热源热交换器5附加地连接到作为热源的水回路104。当压缩机3运行时,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中循环。
在冷却运行中,高压制冷剂从压缩机3排出,流过四通阀4并流向用作冷凝器的热源热交换器5,由此,制冷剂温度降低,气体制冷剂冷凝。因此,热量从制冷剂传递到水回路104中的水。随后,制冷剂经过膨胀阀6和可选的膨胀阀7,其中,制冷剂在被引入用作蒸发器的室内热交换器103之前膨胀。在室内热交换器103中,制冷剂蒸发并从待调节的房间105中的空气提取热量,从而将空气冷却并重新引入房间105。同时,制冷剂的温度升高。随后,制冷剂经过四通阀4并作为低压气体制冷剂在压缩机3的吸入侧引入压缩机3。鉴于上述情况,连接热源热交换器5和室内热交换器103的管线被认为是液体制冷剂管线25。连接四通阀4和压缩机3的吸入侧的管线被认为是吸气管线26。
在加热运行中,高压制冷剂从压缩机3排出,流过四通阀4并流向用作冷凝器的室内热交换器103(四通阀4的虚线),由此,制冷剂温度降低,气体制冷剂冷凝。因此,热量从制冷剂传递到房间105中的空气,由此房间被加热。随后,制冷剂经过可选的膨胀阀7和膨胀阀6,其中,制冷剂在经由液体制冷剂管线25引入用作蒸发器的热源热交换器5之前膨胀。在热源热交换器5中,制冷剂蒸发并从水回路104中的水提取热量。同时,制冷剂的温度升高。随后,制冷剂经过四通阀4(四通阀4的虚线)并经由吸气管线26在压缩机3的吸入侧作为低压气体制冷剂被引入压缩机3。
图2所示的制冷剂回路还包括旁通管线24,该旁通管线24从液体制冷剂管线25分支并连接到吸气管线26。在特定示例中,旁通管线24连接到膨胀阀6和室内热交换器103间的液体制冷剂管线25。如果设置可选的膨胀阀7,则旁通管线24连接在膨胀阀6和可选的膨胀阀7之间。
旁通管线24包括阀20,该阀20可位于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开/关)。阀20可以是一种电磁阀。此外,旁通管线24包括毛细管21。在特定示例中,毛细管21配置在冷却运行期间沿制冷剂流动方向的阀20的下游。然而,阀20也可以配置在毛细管21的下游。
此外,冷却热交换器22(下面更详细描述)连接到冷却运行期间沿制冷剂流动方向的毛细管21和阀20下游的旁通管线24。下面将进一步描述该冷却热交换器22、阀20和毛细管21的功能。
在一个示例中,包含在表示图2中的热源单元2的虚线矩形中的部件容纳在热源单元2的外壳10(见图4)中。
如图3示意所示并且图4至图9更详细所示,外壳10具有侧壁15和顶部13,两者均以虚线示出。此外,外壳10具有底部14。因此,外壳10限定出外壳10的内部12和外壳10的外部11,在一个示例中,外部11可以是作为安装环境或安装空间的示例的安装室29(见图1)。在本示例中,底部14具有排水盘16,用于收集积聚在外壳10中的任何冷凝水。底部14支承热源单元2的其余部件,下面将对其进行说明。根据一个示例,外壳10所包含的部件中没有一个固定到侧壁15或顶部13,但是所有部件经由支承结构直接或间接地固定到底部14。
作为示例,压缩机3和通常用于空气调节器的制冷剂回路的液体接收器8被示出为容纳在外壳10中的部件。其它部件是油分离器9和储存器108(见图7)。在这种情况下,压缩机3、液体接收器8和油分离器9被认为是热制冷剂部件,因为流过这些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制冷剂是气体且是热的。相反,储存器108被认为是冷制冷剂部件,因为只有低压制冷剂流过储存器108。
外壳10可以具有通风孔17,以在后面描述的零散热控制未启用的情况下允许内部12通风。
此外,热源单元2包括配电箱30。配电箱30具有平行六面体壳体的形状,但是也可以想到其它形状。在该示例中,配电箱30具有顶部31、侧壁(在本示例中为四个侧壁,即后部32、前部33和两个相对侧34)和底部35。在其它实施例中,底部可以是敞开的。配电箱30具有底端35和顶部31间的高度、后部32和前部33间的深度以及两个相对侧34间的宽度。在本实施例中,配电箱30纵向具有比深度和宽度更大(至少两倍大)的高度。
配电箱30容纳多个电气部件36,电气部件36构造成控制空气调节器、特别是空气调节器的诸如压缩机3、膨胀阀6、7或阀20之类的部件。电气部件36仅在图3中示意性地示出。
配电箱30还限定出空气通道37,该空气通道37具有空气入口38和空气出口39。在本实施例中,空气入口38配置成比空气出口39更靠近配电箱30的底端或底部35。更特别地,空气出口39位于配电箱30的顶部31附近。由于配电箱30的纵向构造并且其相对于沿着垂直方向的纵向延伸定向,因此,空气出口39位于外壳10的顶部13附近(靠近顶部13而不是底部14)。另外,空气入口38和空气出口39都通向外壳10的内部12。
需要冷却的电气部件36均如图3所示直接配置在空气通道37中,并且/或者配置有散热器,该散热器与待冷却的电气部件导热连接,并且散热器直接配置在空气通道37中。
此外,本实施例示出了风扇40,以通过空气通道37将气流41(图3中的箭头)从空气入口38引导到空气出口39。因此,空气经过电气部件36以进行冷却,其中,热量从电气部件直接或经由上述散热器传递到流过空气通道37的空气。当然,也可以设置一个以上的风扇40。
在本实施例中,风扇40布置在空气通道的空气出口39处,以使来自外壳10的内部12的空气被吸入空气入口38,经过空气通道37并被排出到邻近外壳10的顶部13的外壳的内部12。因此,自然对流得到辅助,因为相对冷的空气会在顶部处排出并且将自然地向下流向底部14。
此外,如图3和图6至图9所示,沿气流41的方向看,冷却热交换器22布置在电气部件36的下游。在特定示例中,冷却热交换器22也配置在空气通道37的空气出口39处,并且甚至沿气流41的方向配置在风扇40的下游。在一个示例中,冷却热交换器22经由导管23附接到空气出口39。导管23在空气通道37的空气出口39和冷却热交换器22的空气入口27间形成空气通道。导管23可用于改变气流41的方向和/或以下述成角度的方式安装公知的具有冷却热交换器22的平行六面体热交换器。
由图7最佳可见,冷却热交换器22具有多个配管43,这些配管43在冷却热交换器22的端部处弯曲并且经过图7示意所示的多个翅片42。翅片42呈纵向的板状,并且沿着竖直方向、即在底部14和顶部13间纵向延伸。应当理解,沿着竖直方向延伸的长度与图3所示的侧视图中的翅片42的不与垂直线以大于45°的角度相交的纵向中心线一样长。翅片42是扁平的,并且具有比高度大得多的纵向延伸(长度)和宽度,由此,翅片42的主表面由长度和宽度限定。
在特定示例中,冷却热交换器22、特别是翅片42的纵向方向相对于竖直方向成角度α(见图3)。因此,冷却热交换器的空气出口28定向成使得气流41被引向热制冷剂部件,在本示例中,被引向压缩机3、液体接收器8以及油分离器9(见图8)。角度α可以在0°和25°间的范围内。其结果是,由冷却热交换器22冷却并从冷却热交换器22的空气出口28排出的空气也用于冷却一个或多个热制冷剂部件。因此,可以减少由热源单元2散发的热量。
此外,冷却热交换器22具有诸如底板之类的底端部44。在本实施例中,底端部44从冷却热交换器22的空气入口27朝向冷却热交换器22的空气出口28向下倾斜。换句话说,底端部44朝向外壳10的底部14向下倾斜。
如引言部分所示,由于外壳10的内部空气12中的湿度和温差,因此,存在在冷却热交换器22上形成冷凝水的风险。然而,该特定示例提供了若干装置,用于引导任何冷凝水远离空气通道37的空气出口39的,以防止任何水与空气通道37中的散热器或电气部件36接触。
一方面,如上所述,翅片42以其纵向方向沿着垂直方向定向。因此,形成在翅片42的主表面上的任何冷凝水会沿着翅片42向下流动,随后,由于重力而沿垂直方向流动。另一方面,冷却热交换器22的底端部44向下倾斜。因此,从翅片42流下并到达底端部44的任何冷凝水由底端部44引导到冷却热交换器22的空气出口28。在冷却热交换器22的空气出口28的前边缘处,冷凝水可以下落到外壳10的底部14中的排水盘16中。因此,任何冷凝水被可靠地引导离开空气通道37的空气出口39。
另外,如前所述,冷却热交换器22布置在空气通道37的空气出口39处,并且因此沿气流41的方向布置在电气部件36或配置在空气通道37中的散热器的下游。因此,气流41沿远离空气出口39和电气部件36的方向“吹走”形成在冷却热交换器22上的任何冷凝水。该构造还有助于防止冷凝水与配电箱30的敏感部分接触。
更进一步地,风扇40配置在冷却热交换器22和空气通道37中的电气部件36之间。因此,风扇40可以被认为是将冷却热交换器22与空气通道37分开的分隔件。因此,风扇40是冷凝水的附加屏障并且防止冷凝水进入空气通道37。
在本实施例中,配电箱30被支承为可绕旋转轴46旋转。在图6至图9中更详细地示出了支承结构45。因此,配电箱30铰接到支承结构45,以便可在图3所示的使用位置和维护位置间移动,在所述维护位置,配电箱30绕旋转轴46沿图3和图6中箭头所示的逆时针方向倾斜。旋转轴46位于配电箱的靠近底部35的第一端处,即与顶部31相对。此外,配电箱30在顶部31处可释放地固定到支承结构,以通过螺栓57将配电箱30保持在使用位置(见图5)。
在图6至图9所示的实施例中,支承结构45(从图9中最佳可见)由框架47形成。框架47固定到外壳10的底部14。框架47具有两个立柱48。柱48安装到外壳10的底部14。
每个柱48在其靠近外壳10的底部14的底端处具有槽49。在配电箱30的任一侧34上设置有凸台50,该凸台50与槽49中的一个接合。与图3中的示意图不同,图6和图7中的槽49的详细表示示出了插入部51,该插入部51用于将凸台50插入槽49中或从槽49中移除凸台50,从而从热源单元2中完全移除配电箱30。插入部51在一端具有开口52,用于引入凸台50。此外,在插入部51的相对端处形成有接合部53。接合部具有下部54和上部55,下部54在使用位置沿向上方向支承凸台50,上部55在维护位置沿向下方向支承凸台50。旋转轴46由凸台50形成。从图6的侧视图中还清楚的是,配电箱30的重心56布置成使得配电箱30倾向于绕旋转轴46沿朝向外壳10的内部12的顺时针方向旋转。
如前所述,配电箱30可通过螺栓57可释放地固定到框架47(见图5)。当在配电箱30的顶部31附近的上端处从框架47释放螺栓57时,配电箱可以分别沿逆时针方向绕旋转轴46或凸台50旋转,这将在下面更详细地说明。为了旋转配电箱30,可以想到的是在配电箱30的外表面中或外表面处设置把手64(见图5)。
在本示例中,冷却热交换器22与导管23一起通过螺栓固定到框架47。由图9最佳可见,空气出口39或更特别是框架47的面向空气通道37的空气出口39的开口59被弹性密封件60包围。弹性密封件60也固定到框架47。密封件、特别是密封件的面向配电箱30的接触表面限定出平面61。在侧视图(图6)中,重心56配置于平面61和旋转轴46(由凸台50形成)间。因此,配电箱30倾向于通过重力抵靠密封件60的接触表面旋转,从而确保在出口39与冷却热交换器22及其可选导管23间的空气出口39处与密封件的适当接触。当然,可以想到在出口39与冷却热交换器22及其可选的导管23间进行密封的其它或另外的可能性。例如,也可以通过尺寸校正和配合表面间添加足够的固定点来建立密封。此外,可以使用单独的夹紧元件将配合表面压在一起。
配电箱30中的电气部件36需要连接到包含在外壳10中的制冷剂回路的一些部件。为此目的,配电箱30具有敞开的底部或在底部35设置开口。连接到配电箱30中的第一电气部件的第一电线62穿过配电箱30的底端离开配电箱并连接到诸如电磁阀20之类的第一电气部件(见图2和图8)。为此目的,将图3中示意示出的电线62从底部35引导至外壳10的底部14,沿底部14并且从底部14引导至第一电气部件(在示例中为阀20)。
在某些情况下并且出于EMC(电磁兼容性)的原因,一些电线需要与其它电线分开。因此,可以想到的是,使第二电线63穿过配电箱30的顶部31和底部35间的开口70(见图7)离开配电箱30。而且,第二电线63被引导到外壳10的底部14并且从底部引导到诸如压缩机3之类的部件。在该示例中,第一电线62和第二电线63都没有固定到外壳10的底部14。
在需要维护电气部件36或制冷剂部件或配电箱30的风扇40的情况下,必须移除外壳10的维护壁106(见图4)。为此目的,如图5所示,移除螺栓107,随后可以移除维护壁106。一旦移除了维护壁106,就可以松开配电箱30顶端的螺栓57(图5),并使配电箱30绕由凸台50形成的旋转轴46枢转,穿过通过移除维护壁106而产生的开口。在此过程中,凸台50从槽49的接合部53的下部54移动到槽49的接合部53的上部55中。因此,配电箱30可靠地保持在槽49中并且可以容易地枢转。
从以上描述中将明确的是,配电箱30和冷却热交换器22独立地固定到支承结构45(框架47)。配电箱30没有附接到冷却热交换器22。因此,将配电箱30移动到维护位置(未示出)不会影响冷却热交换器22及其制冷剂管道24。冷却热交换器22、导管23(如果存在)和密封件60仍在框架47上安装就位,并且不与配电箱30一起移动。在这种情况下,风扇40也可以固定到配电箱30,并且可以与配电箱30一起枢转到维护位置,以便于维护或更换损坏的风扇40。
当配电箱30移动到维护位置时,被引导穿过配电箱30的底部35的第一电线62朝向外壳10的内侧移动,并且因此朝向与其连接的电气部件20的方向移动。因此,将配电箱30移动到维护位置不会对第一电线62施加应变。
穿过开口70离开配电箱的第二电线63首先被引导到外壳10的底部13。因此,在开口70和与压缩机3的连接间存在第二电线63的一定自由长度。因此,同样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避免将配电箱30移动到维护位置时第二电线63上的应变。
上述构造使得能够容易地接近配电箱,并且不需要对冷却热交换器22及其制冷剂管道24进行任何拆卸/组装工作。为此,可以防止冷却热交换器22及其制冷剂管道24损坏。
在维护之后,配电箱30绕旋转轴46(凸台50)沿相反方向(图3和图6中的顺时针方向)枢转到图中所示的使用位置。在此过程中,凸台50再次移回到槽49的接合部53的下部54,使得配电箱30在垂直方向上被牢固地支承。由于重心56在侧视图中更靠近由密封件60的接触表面形成的平面61而不是旋转轴46(凸台50),因此,配电箱30的重量确保配电箱30牢固地压靠于密封件60的接触表面,并且即使没有螺栓57也不会从维护开口“掉落”。随后,重新插入螺栓57并重新安装维护壁106。
此外,设置有图2示意所示的控制器65。控制器65的目的在于控制空气调节器1、特别是制冷剂回路。控制器65可以容纳在配电箱30中。
控制器65可以构造成基于从不同传感器获得的参数来控制空气调节器1。
例如,第一温度传感器66配置在外壳10的内部12中。因此,第一温度传感器66检测外壳10的内部12中的温度。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温度传感器66的位置是相对于外壳中的其它部件,在可以测量相对稳定和代表性的温度的位置处确定的。因此,这个位置必须通过实验来确定。
第二温度传感器67可以布置在安装有热源单元2的安装室29中。因此,第二温度传感器67测量安装室29中的温度,换句话说,测量外壳10的环境(外部)的温度。
控制器65使用的另一个参数是在冷却热交换器22和压缩机3的吸入侧间的出口管线69处的热敏电阻68(第三温度传感器)(见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想到的是,储存器108配置在冷却热交换器22和压缩机3的入口(吸入侧)间的管线中。通常,出口管线69应理解为将冷却热交换器22连接到吸气管线26的管线,即在冷却热交换器22的出口和旁通管线24与吸气管线26的连接间的管线。热敏电阻68测量出口管线69中的制冷剂的温度。此外,设置压力传感器71并构造成测量吸气管线26中的制冷剂的压力。
下面更详细地描述空气调节器相对于冷却热交换器22的运行。该运行也可以称为零散热控制(ZED=零能量耗散)。
原则上,人们可以在下表中更详细说明并示出的三个设定中进行选择。
Figure BDA0002153611380000221
在设定“0”时,阀20完全关闭,并且没有制冷剂流过冷却热交换器22。在该设定中,电气部件36仍然可以通过运行风扇来冷却,但是热量被散发到外壳10的内部12,因此外壳10和热源单元2将热量散发到安装室29中。零散热控制切换为关。
如果选择设定“1”,则零散热控制为开。然而,在这种设定中,空气调节器的冷却容量优先于零散热控制。特别地,如果在待调节的房间105中测量的温度超过该房间105中的空气调节器的设定温度一定值,并且如果零散热控制被停用,空气调节器仅能满足该额外的冷却需求,则阀20将关闭。换句话说,当空气调节器的所需冷却容量超过预定阈值时,阀20关闭。例如,热源热交换器5可以在某些运行条件下将一定的热量(进一步称为100%热负荷)传递给(在该示例中)水(水回路104)。在停用ZED控制的运行期间,热源单元4可以根据100%的热负荷(冷却运行)从房间(105)移除热量。假设电子元件和热制冷剂部件的热损失相当于总热负荷的4%,则在冷却运行期间,仅96%的热负荷(冷却容量)可用于冷却房间105。如果启用上述设定,则可以停用ZED控制,从而产生100%的可用容量来冷却房间105。在房间105的加热运行期间,热源热交换器5将从水回路104中的水中提取100%的热量,并将该热量与来自电气部件36的4%热损失一起传递到房间105。这导致104%的加热容量,从而提高了空气调节器1的加热性能。
如果选择设定“2”,则无论空气调节器的冷却容量如何,均打开零散热控制。然而,在某些特殊的控制运行下,诸如启动和回油,零散热控制仍然停用(阀20关闭),以避免由于液体制冷剂流回压缩机3而损坏压缩机3。例如,在启动模式期间,压缩机的转速增加到标称速度。在低转速下,循环的制冷剂量低。然而,如果热源单元2和室内单元100间的距离大,则连接热源单元2和室内单元100的液体管线中的制冷剂具有相对较高的惯性。相反,旁通管线24相对较短并且惯性较低。其结果是,更高比例的制冷剂流过旁通管线24,而减少量或甚至没有制冷剂会流到室内单元100。这可能导致安装室内单元100的房间105的舒适度降低。这可以通过关闭阀20来防止。在回油运行期间,产生高质量流率以将油冲洗出制冷剂回路部件。如果阀20打开,则流过制冷剂回路部件的质量流率减小,导致回油效率降低。
在任一种情况下,可以基于不同的参数执行零散热控制。
根据第一种可能性,外壳10的内部12的温度由第一温度传感器66测量,并且控制器65基于由第一温度传感器66测量的温度控制阀20。
特别地,控制器65将第一温度传感器66测量的温度与预定温度进行比较。在该实施例中,优选的是,可以自由地输入预定温度,或者可以从下表所示的不同设定中进行选择以定义预定温度。
Figure BDA0002153611380000241
此外,可以自由输入温差或再次从下表所示的不同设定中选择温差以定义温差。
设定 0 1 2 3
温差(℃) 3 2 1 5
根据该控制,控制器65将第一温度传感器66测量的温度与预定温度进行比较。如果第一温度传感器66测量的温度超过预定温度,则控制器65构造成启用零散热控制并且(完全地)打开阀20。
然后又如图10所示,如果第一温度传感器66测量的温度下降到低于预定温度减去所选择的温差,则控制器65构造成停用零散热控制并且(完全地)关闭阀20。
例如,如果针对预定温度选择设定“3”,则预定温度为31℃。此外,如果针对温差选择设置“0”,则温差为3℃。如果例如由外壳10的内部12中的第一温度传感器66测量的温度超过31℃,则通过控制器65打开阀20。因此,制冷剂流过毛细管21,膨胀然后流入冷却热交换器22。在冷却热交换器中,制冷剂通过热交换从气流41提取热量,由此冷却气流41并且将冷却空气排出到外壳10的内部12中。由此,由于冷却热交换器22的空气出口28以成角度的方式定向,因此,诸如压缩机3、液体接收器8和油分离器9之类的热制冷剂部件也被冷却。特别地,冷却气流41指向因此而被冷却的热制冷剂部件的方向。在任何情况下,比外壳10的内部12中的空气更冷的空气从冷却热交换器22排出到内部12中。其结果是,外壳10中的温度降低。一旦由第一温度传感器66测量的温度下降到低于28℃(31℃-3℃),控制器65就关闭阀20并且没有制冷剂流过冷却热交换器22。如图10所示,重复该过程。
作为上述控制的替代或补充,还可以想到的是,使用配置在安装室29中的第二温度传感器67并测量安装室29中的温度以控制阀20。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想到的是,如果第一温度传感器66检测到的温度高于第二温度传感器67测量的温度,则启用零散热控制(阀20打开)。例如,如果第二温度传感器67测量的温度低于第一温度传感器66检测的温度,则尽管第一温度传感器66测量的温度高于预定温度,但控制器65仍可以覆盖与第一温度传感器66相关的上述控制,并且关闭阀20。
更进一步的可能性是,代替使用第一温度传感器66而仅使用第二温度传感器67,并基于第二温度传感器67测量的温度与预定温度间的比较来控制阀20。预定温度可以是无室温影响温度。可以通过与上面关于第一温度传感器66说明的相同方式选择预定温度。
根据第一示例,比较预定温度和由第二温度传感器67测量的温度,并且如果第二温度传感器67的温度超过所选择的预定温度,打开阀20以启用零散热控制可能就足够了。随后,如果由第二温度传感器67测量的温度下降到低于预定温度减去温差,则再次关闭阀20。
根据第二示例,也可以想到以与第一温差相同的方式定义第二温差。如果由第二温度传感器67测量的温度高于预定温度(无室温影响温度)并且由第二温度传感器67测量的温度与预定温度间的差值高于第二温差,则打开阀20。以与上述相同的方式并且根据第一种可能性,如果由第二温度传感器67测量的温度下降到比预定温度低第一温差,则关闭阀20并且停用零散热控制。或者,如果在不使用第一温差的情况下由第二温度传感器67测量的温度下降到低于预定温度(无室温影响温度),则也可以关闭阀20。
用于启用/停用零散热控制(打开/关闭阀20)的又一控制机构可以基于配置在出口管线69处的热敏电阻68,特别是由热敏电阻68测量的出口管线69中的制冷剂的温度。此外,控制器65使用由配置在吸气管线26处的压力传感器71测量的压力。特别地,控制器65基于由压力传感器71测量的压力判断两相温度(发生从液体到气体的相变的温度)。随后,控制器65比较该两相温度和由热敏电阻68测量的温度。如果由热敏电阻68测量的温度高于两相温度,可以判断为过热的气体制冷剂离开冷却热交换器22。因此,控制器65使用热敏电阻68的输出并基于吸气管线26中的压力和冷却热交换器22的出口(冷却热交换器气体出口)处的过热度,来进行判断或计算。随后,根据过热度打开或关闭阀20。该控制尤其是防止液体制冷剂残留在出口管线26中和/或被泵送到储存器108(如果存在的话)或压缩机3中的安全措施。特别地,控制器65构造成当计算出的过热度下降到低于预定值达预定时间段时,切换到阀20的关模式。在运行期间,液体管线25和吸气管线26间的压力差将取决于热源单元2的运行条件。如果旁通管线24中存在压降,则可以从吸气管线26引导制冷剂流到旁通管线24中。根据外壳10中的空气温度,流过冷却热交换器22的制冷剂和空气的热容量可能失去平衡,导致产生具有可能的高过热度的完全蒸发的制冷剂或含有液体制冷剂的未完全蒸发的制冷剂。通过基于经由热敏电阻获得的过热度来打开/关闭阀20,可以避免这些极端情况。
符号说明
空气调节器 1
热源单元 2
压缩机 3
四通阀 4
热源热交换器 5
膨胀阀 6
可选的膨胀阀 7
液体接收器 8
油分离器 9
外壳 10
外壳的外部 11
外壳的内部 12
外壳的顶部 13
外壳的底部 14
外壳的侧壁 15
排水盘 16
通风口 17
阀 20
毛细管 21
冷却热交换器 22
导管 23
旁通管线 24
液体制冷剂管线 25
吸气管线 26
冷却热交换器的空气入口 27
冷却热交换器的空气出口 28
安装室 29
配电箱 30
配电箱的顶部 31
配电箱的后部 32
配电箱的前部 33
配电箱的侧部 34
配电箱的底部 35
电气部件 36
空气通道 37
空气通道的空气入口 38
空气通道的空气出口 39
风扇 40
气流 41
翅片 42
配管 43
冷却热交换器的底端部 44
支承结构 45
旋转轴 46
框架 47
柱 48
槽 49
凸台 50
插入部 51
插入部的开口 52
接合部 53
下部 54
上部 55
重心 56
螺栓 57
开口 59
密封件 60
密封件的接触表面的平面 61
第一电线 62
第二电线 63
把手 64
控制器 65
第一温度传感器 66
第二温度传感器 67
热敏电阻 68
出口管线 69
开口 70
压力传感器 71
室内单元 100~102
室内热交换器 103
水回路 104
房间 105
维护壁 106
螺栓 107
储存器 108
室外单元 109。

Claims (15)

1.一种热源单元(2),用于包括制冷剂回路的空气调节器(1),所述热源单元包括外壳(10),所述外壳(10)容纳:
压缩机(3),所述压缩机连接到所述制冷剂回路;
热源热交换器(5),所述热源热交换器连接到所述制冷剂回路,并且构造成在所述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制冷剂与热源(104)间交换热量;以及
配电箱(30),所述配电箱(30)具有顶部(31)和侧壁(32~35),所述配电箱容纳电气部件(36),所述电气部件(36)构造成控制所述空气调节器,并且所述配电箱具有空气通道(37),所述空气通道(37)包括空气入口(38)和空气出口(39),气流(41)通过所述空气通道从所述空气入口引导至所述空气出口,用于冷却至少一些所述电气部件,
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源单元还包括:
冷却热交换器(22),所述冷却热交换器(22)容纳在所述外壳中并连接到所述制冷剂回路,其中,所述冷却热交换器(22)布置成供所述气流(41)流过并在所述制冷剂和所述气流(41)间交换热量,所述冷却热交换器(22)连接到从液体制冷剂管线(25)和吸气管线(26)分支的旁通管线(24),其中,所述旁通管线(24)在所述冷却热交换器的上游具有阀(20);
控制器(65),所述控制器(65)构造成控制所述阀(20);以及
第一温度传感器(66),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66)容纳在所述外壳(10)内,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66)配置在所述配电箱(30)的外部,并且构造成测量所述外壳的内部中的代表性的温度,
其中,所述控制器(65)构造成基于由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66)测量的温度来控制所述阀(20),
所述控制器(65)构造成控制所述阀(20)处于所述阀关闭的关模式和所述阀打开的开模式,并基于由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66)测量的温度在所述阀(20)的所述开模式与所述关模式之间切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源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65)构造成当由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66)测量的温度高于预定温度时,切换到开模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源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构造成使得所述预定温度可输入或可从多个给定的预定温度中选择。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源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65)构造成当由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66)测量的温度低于预定温度减去温差时,切换到关模式。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源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65)构造成使得所述温差可输入或可从多个给定的温差中选择。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热源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温度传感器(68),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位于所述冷却热交换器(22)的出口和所述旁通管线(24)与所述吸气管线(26)的连接处之间的出口管线(69)处,其中,所述控制器(65)基于由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来判断所述出口管线中的所述制冷剂的过热度,并且所述控制器(65)构造成基于所述过热度在所述阀(20)的开模式和关模式间切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源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65)构造成当计算出的过热度下降到低于预定值达预定时间段时,切换到所述阀(20)的关模式。
8.如权利要求1至5、7中任一项所述的热源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66)布置成更靠近所述外壳的顶部而不是所述外壳的底部。
9.如权利要求1至5、7中任一项所述的热源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66)布置成不与所述外壳接触。
10.如权利要求1至5、7中任一项所述的热源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66)配置在温度不受从所述冷却热交换器(22)流出的空气影响的区域中。
11.如权利要求1至5、7中任一项所述的热源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阀(20)是电磁阀。
12.如权利要求1至5、7中任一项所述的热源单元,其特征在于,毛细管(21)和所述阀(20)配置在所述冷却热交换器(22)的上游的所述旁通管线(24)中。
13.一种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具有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热源单元,所述热源单元连接到具有形成所述制冷剂回路的室内热交换器(103)的至少一个室内单元(100~102)。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源单元(2)安装在安装空间(29)中。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配置在安装空间(29)中的第二温度传感器(67),其中,所述控制器(65)构造成当由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66)测量的温度高于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67)测量的温度时,切换到开模式。
CN201880009913.6A 2017-02-10 2018-02-09 热源单元和具有该热源单元的空气调节器 Active CN1102913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17155591.5A EP3361191B1 (en) 2017-02-10 2017-02-10 Heat source unit and air conditioner having the heat source unit
EP17155591.5 2017-02-10
PCT/JP2018/004606 WO2018147413A1 (en) 2017-02-10 2018-02-09 Heat source unit and air conditioner having the heat source unit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91348A CN110291348A (zh) 2019-09-27
CN110291348B true CN110291348B (zh) 2021-12-24

Family

ID=580179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09913.6A Active CN110291348B (zh) 2017-02-10 2018-02-09 热源单元和具有该热源单元的空气调节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530827B2 (zh)
EP (1) EP3361191B1 (zh)
JP (1) JP6782367B2 (zh)
CN (1) CN110291348B (zh)
WO (1) WO201814741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131466B2 (en) * 2017-02-10 2021-09-28 Daikin Industries, Ltd. Heat source unit and air conditioner having the heat source unit
EP3361192B1 (en) * 2017-02-10 2019-09-04 Daikin Europe N.V. Heat source unit and air conditioner having the heat source unit
CN112665112B (zh) * 2019-10-16 2022-04-05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可读存储介质
US11655896B2 (en) 2021-03-24 2023-05-23 Emerson Climate Technologies, Inc. Sealing egress for fluid heat exchange in the wall of a structure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88699A (zh) * 2007-06-29 2010-03-3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制冷装置
WO2012160426A1 (en) * 2011-05-26 2012-11-29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Cooling system
CN103597289A (zh) * 2011-06-07 2014-02-19 Lg电子株式会社 具有冷却模块的空调
CN106288488A (zh) * 2016-08-29 2017-01-04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系统和空调器系统的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6652B2 (ja) * 1989-08-17 1995-01-30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及びその運転方法
JP3523772B2 (ja) * 1997-05-20 2004-04-26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2007183020A (ja) * 2006-01-05 2007-07-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能力可変式空気調和機
JP2007285544A (ja) * 2006-04-13 2007-11-0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
EP2518422A4 (en) 2009-12-22 2016-11-02 Daikin Ind Ltd COOLER
JP5558555B2 (ja) * 2010-03-12 2014-07-2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空調装置
WO2013057832A1 (ja) * 2011-10-21 2013-04-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および冷却装置の制御方法
US9746212B2 (en) * 2011-11-29 2017-08-2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oporation Refrigerating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DE102012102404A1 (de) * 2012-03-21 2013-09-26 Bitzer Kühlmaschinenbau Gmbh Kälteanlage
US20130255932A1 (en) * 2012-03-30 2013-10-03 Emerson Climate Technologies, Inc. Heat sink for a condensing unit and method of using same
US10359222B2 (en) * 2012-04-17 2019-07-23 Danfoss A/S Controller for a vapour compression system and a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vapour compression system
JP5799924B2 (ja) 2012-09-25 2015-10-2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14114982A (ja) * 2012-12-07 2014-06-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圧縮機ユニット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6254349B2 (ja) * 2013-02-12 2017-12-2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ヒートポンプ機器の室外機
JP2014202398A (ja) * 2013-04-03 2014-10-27 パナソニック アプライアンス エア − コンディショニング アール アンド ディー マレーシア エスディーエヌ.ビーエイチディー. 空気調和機の制御ボックス用の冷却システム及びそれが組み込まれた空気調和機
JP5611423B2 (ja) * 2013-07-17 2014-10-22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バータ冷却装置およびインバータ冷却方法ならびに冷凍機
KR102166764B1 (ko) 2013-10-10 2020-10-1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컨트롤박스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공기조화기의 실외기
KR20150070894A (ko) * 2013-12-17 2015-06-2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기의 제어방법
US10302330B2 (en) * 2014-09-17 2019-05-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6565272B2 (ja) 2015-03-31 2019-08-2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の熱源ユニット
JP5841281B1 (ja) * 2015-06-15 2016-01-13 伸和コントロールズ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処理装置用チラー装置
US9976782B1 (en) * 2016-12-18 2018-05-22 Frostime LLC Portable instant cooling system with controlled temperature obtained through timed-release liquid or gaseous CO2 coolant for general refrigeration use in mobile and stationary containers
EP3361192B1 (en) * 2017-02-10 2019-09-04 Daikin Europe N.V. Heat source unit and air conditioner having the heat source unit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88699A (zh) * 2007-06-29 2010-03-3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制冷装置
WO2012160426A1 (en) * 2011-05-26 2012-11-29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Cooling system
CN103597289A (zh) * 2011-06-07 2014-02-19 Lg电子株式会社 具有冷却模块的空调
CN106288488A (zh) * 2016-08-29 2017-01-04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系统和空调器系统的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782367B2 (ja) 2020-11-11
JP2020506362A (ja) 2020-02-27
EP3361191A1 (en) 2018-08-15
WO2018147413A1 (en) 2018-08-16
EP3361191B1 (en) 2022-04-06
CN110291348A (zh) 2019-09-27
US20190376710A1 (en) 2019-12-12
US11530827B2 (en) 2022-12-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49190B (zh) 热源单元和具有该热源单元的空气调节器
CN110291348B (zh) 热源单元和具有该热源单元的空气调节器
US20130133351A1 (en) Air conditioner
JP5478185B2 (ja) 空調システム
CN101027951A (zh) 设备和网络机柜的冷却系统及冷却设备和网络机柜的方法
CN110249182B (zh) 热源单元和具有该热源单元的空气调节器
EP3361173B1 (en) Heat source unit and air conditioner having the heat source unit
EP3607252B1 (en) Chiller system with an economizer module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such a system
JP2009008284A (ja) 冷却装置
JP5807668B2 (ja) 空気調和機
EP3361168B1 (en) Heat source unit and air conditioner having the heat source unit
CN217817102U (zh) 空调烟机
CN215295169U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
JP2016161206A (ja) 冷凍装置の熱源ユニット
EP3361166A1 (en) Heat source unit and air conditioner having the heat source unit
CN219415017U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
KR102056792B1 (ko) 이동형 에어컨
KR102174514B1 (ko) 공기조화 시스템
WO2015008416A1 (ja) サーバールーム冷却システム
KR100939019B1 (ko) 수냉식 공조 시스템의 실내기
JP2024035308A (ja) 空気調和装置
KR20160039954A (ko) 공기조화기 및 공기조화기용 방열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