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91340B - 空气调节机 - Google Patents

空气调节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91340B
CN110291340B CN201780053527.2A CN201780053527A CN110291340B CN 110291340 B CN110291340 B CN 110291340B CN 201780053527 A CN201780053527 A CN 201780053527A CN 110291340 B CN110291340 B CN 11029134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 direction
direction plate
down wind
protrusion
proj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5352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291340A (zh
Inventor
西田光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2913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913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2913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913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机包括:设置于室内机(1)的吹出口(16)、使从吹出口(16)吹出的风的方向在上下方向上变化的上下风向板(21)、以及使上下风向板(21)动作的驱动部(25)。驱动部(25)配置在上下风向板(16)的左右方向的一个端部侧。上下风向板(21)中,在与配置有驱动部(25)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设置有从与旋转轴(26)不同的位置向左右方向的外侧突出的突起(27)。另外,室内机(1)具备对突起(27)施加作用力的作用力施加部(30)。作用力施加部(30)在上下风向板(21)从其停止状态的位置到向动作方向移动至规定的角度的状态下的位置的范围期间内,对上下风向板(21)向停止状态的位置的方向施力。

Description

空气调节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涉及一种空气调节机,更具体而言,涉及空气调节机中具备的风向板的周边结构。
背景技术
空气调节机具备使从吹出口吹出的风的方向为向上下偏转的上下风向板(也称为上下风向百叶窗)。上下风向板具有支撑轴,支撑轴的一端连接有电动机,另一端由轴承支撑,使得上下风向板可以自由旋转。
近年来,产生了如下问题:随着上下风向板的大型化重量增加,上下风向板由于其自重而因扭矩而扭曲。因此,例如,专利文献1提出了一种空气调节机,其具备用于抑制上下风向板在上下风向板(上下风向偏转片)的支撑轴上由于其自重引起的扭曲的扭曲抑制机构。
该扭曲抑制机构具备旋转部件和施力部件。旋转部件连接到支撑轴的另一端(与配置有电动机的端部相反一侧的端部),并随着支撑轴的旋转而旋转。施力部件在偏离旋转部件的旋转中心的位置处与旋转部件接触,并在使由于上下风向板的自重而施加到支撑轴的扭矩变小的方向上对旋转部件施力。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6-99081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扭曲抑制机构始终(即,在吹出口关闭时和打开时,上下风向板的整个可移动区域)在关闭方向上对上下风向板进行施力。因此,施加到施力部件的负载变大。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调节机,其能够在用于抑制上下风向板的扭曲的机构中减小施加到施力部件的负载。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涉及的空气调节机包括设置于室内机的吹出口、能够以旋转轴为基准旋转并且使从所述吹出口吹出的风的方向在上下方向上变化的上下风向板、及使所述上下风向板动作的驱动部。所述驱动部配置在所述上下风向板的左右方向的一个端部侧。所述上下风向板中,在与配置有所述驱动部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设置有从与所述旋转轴不同的位置向所述左右方向的外侧突出的突起。另外,空气调节机具备对所述突起施加作用力的作用力施加部。并且,所述作用力施加部在所述上下风向板从其停止状态的位置到向动作方向移动至规定的角度的状态下的位置的范围期间,对所述上下风向板向所述停止状态的位置的方向施力。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空气调节机,通过具备作用力施加部而能够抑制上下风向板的扭曲。另外,作用力施加部在上下风向板从停止状态时的位置到向动作方向移动了规定的角度的状态下的位置的范围期间内,对上下风向板施加作用力。因此,能够减小施加到作用力施加部的负载。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为表示将图1所示的室内机的挡板敞开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为表示图1所示的室内机所具备的上下风向板以及风向板安装机构的构成的立体图。该图中示出上下风向板位于上方的位置。
图4为表示图1所示的室内机所具备的上下风向板以及风向板安装机构的构成的立体图。该图中示出上下风向板位于下方的位置。
图5为表示图3所示的上下风向板以及风向板安装机构的端部(配置有作用力施加部的一侧的端部)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6为表示图3所示的上下风向板以及风向板安装机构的端部(配置有作用力施加部的一侧的端部)的结构的立体图。该图中示出上下风向板位于上方的位置。
图7为表示图3所示的上下风向板以及风向板安装机构的端部(配置有作用力施加部的一侧的端部)的结构的立体图。该图中示出上下风向板位于下方的位置。
图8为用于说明上下风向板以及作用力施加部的动作的侧视图。
图9为用于说明上下风向板以及作用力施加部的动作的侧视图。
图10为用于说明上下风向板以及作用力施加部的动作的侧视图。
图11为表示风向板安装机构的右侧壁部的构成的侧视图。
图12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室内机所具备的上下风向板以及风向板安装机构的构成的侧视图。
图13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室内机所具备的上下风向板、左右风向板、以及风向板安装机构的一部分的构成的俯视图。
图14为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室内机所具备的上下风向板的一部分以及风向板安装机构的构成的侧视图。
图15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涉及的室内机所具备的上下风向板的一部分以及风向板安装机构的构成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对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它们的名称以及功能也是相同的。因而,不重复它们的详细的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空气调节机的整体结构>
首先,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节机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节机为分离式的空气调节机,主要由室内机1和室外机(未图示)构成。图1中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1的外观构成。图2中示出将室内机1的挡板15敞开的状态。
室外机具备压缩机、室外侧热交换器、四通阀、及膨胀阀等。由它们与室内机1侧所具备的室内侧热交换器(未图示)构成冷冻循环。此外,室外机具备室外风扇。
接着,使用图1以及图2对室内机1的外观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室内机1具有大概长方体的形状,通常安装于房屋的墙壁的上部来使用。如上所述,室内机1内具备室内侧热交换器。该室内侧热交换器经由冷却介质配管(未图示)与室外机侧的压缩机等连接。由此,该室内机1与室外机构成冷冻循环,其结果为作为空气调节机发挥功能。
如图1所示,室内机1由壳体10形成外形。壳体10为大概长方体的树脂成形品。如图1所示,壳体10主要由前表面面板11、主体面板12、背面面板13、以及挡板15构成。
此外,为了便于说明,将配置有前表面面板11的一侧称作室内机1的前表面侧,将配置有背面面板13的一侧称作室内机1的背面侧。并且,将从室内机1的前表面侧朝向背面侧、或从背面侧朝向前表面侧的方向称作前后方向。此外,在室内机1的通常的设置状态下,将从上方朝向下方或从下方朝向上方的方向称作上下方向或垂直方向。此外,将与该上下方向交叉或正交的方向称作水平方向或左右方向。此外,在从正面观察前表面面板11的状态下,将位于右侧的室内机1的侧面作为右侧面,将位于左侧的室内机1的侧面作为左侧面。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将上下风向板21安装到室内机1上时,在左右方向的左端部(一端部)侧配置驱动电动机(驱动部)25。并且,上下风向板21的右端部(与配置有驱动部一侧的端部相反一侧的端部)设置有突起27。
前表面面板11位于壳体10的前表面(正面)。前表面面板11以相对于主体面板12可开闭的方式安装。通常,当将前表面面板11敞开时,过滤器(未图示)露出前表面部。过滤器(未图示)设置于主体面板的上表面所设置的吸入口的下方。过滤器捕捉从吸入口取入至室内机1的内部的空气所包含的尘埃、灰尘。在过滤器的背面侧配置有室内侧热交换器以及横流风扇等。
图2中主要示出运转状态的室内机1。如图2所示,在主体面板12的下部设置有将从吸入口吸入的空气送出的吹出口16。并且,挡板15以可开闭的方式设置于吹出口16。挡板15与驱动电动机(未图示)连结。驱动电动机经由电气布线与电气基板(未图示)通信连接,在空气调节机的运转中,根据来自设置于电气基板的控制部的控制信号对挡板15的旋转角度进行调节。电气基板例如配置在室内机1的右侧面所配置的电气盒内。驱动电动机例如为步进式电动机。
另外,如图2所示,吹出口16具备上下风向板21以及左右风向板41。上下风向板21使从吹出口16吹出的风的方向向上下偏转。上下风向板21也称为上下风向百叶窗。左右风向板41使从吹出口16吹出的风的方向向左右偏转。左右风向板41也称为左右风向百叶窗。本实施方式中,在上下风向板21位于上方的状态下,左右风向板41配置在上下风向板21的下方的背面侧。但是上下风向板21以及左右风向板41的配置位置并不限定于此。
如后所述,上下风向板21可动作地安装在风向板安装机构23(参照图3)上。上下风向板21与驱动电动机(驱动部)25(参照图3)连接。驱动电动机25经由电线可通信地与电气基板(未图示)连接,在空气调节机运转中,根据来自设置于电气基板的控制部的控制信号调节上下风向板21的上下方向的角度。驱动电动机例如为步进式电动机。
左右风向板41也与驱动电动机(未图示)连接。驱动电动机经由电线可通信地与电气基板(未图示)连接,在空气调节机运转中,根据来自设置于电气基板的控制部的控制信号调节左右风向板41的左右方向的角度。驱动电动机例如为步进式电动机。
<风向板安装机构的构成>
接着,参照图3至图5说明安装有上下风向板21的风向板安装机构23的更具体的构成。
图3及图4示出上下风向板21及风向板安装机构23的构成。图3示出上下风向板21位于最上方的状态。图4示出上下风向板21位于下方的状态。图5为示出风向板安装机构23的侧面部分的构成的图。图5中,示出了设置有作用力施加部30的侧面(本实施方式中为右侧面),该作用力施加部30对上下风向板21施加作用力。
如图2所示,上下风向板21沿吹出口16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如图4等所示,上下风向板21为具有大致长方形的形状的大致板状的部件。上下风向板21可动作地安装在风向板安装机构23上。
具体而言,位于上下风向板21的左右两侧的端部的旋转轴26(右侧的旋转轴26R以及左侧的旋转轴26L)由风向板安装机构23枢转地支撑。右侧的旋转轴26R以及左侧的旋转轴26L以位于同轴上的方式形成。
此外,上下风向板21的右侧的端部设置有向外侧(右侧)突出的突起27。突起27设置于与旋转轴26R不同的位置。突起27的配置位置只要为上下风向板21的右侧的端部则不特别限定,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当上下风向板21处于停止状态时,则突起27配置为位于旋转轴26R的后方侧的斜上方。突起27向与旋转轴26R大致平行的方向突出。突起27配置为从右侧壁部24R中形成的开口部28向外侧(右侧)突出。并且,突起27根据上下风向板21的动作而在开口部28内移动(参照图8至图10)。
如图5所示,当上下风向板21处于停止状态时,风向板安装机构23位于上下风向板21的后方侧且上方侧。如图3及图4所示,风向板安装机构23主要由主体部22、右侧壁部(侧壁)24R及左侧壁部24L构成。主体部22沿上下风向板21的配置方向在左右方向上延伸。此外,风向板安装机构23也可以与接收室内热交换器的排水的排水盘成一体。
右侧壁部24R位于主体部22的右侧的端部。另外,右侧壁部24R位于上下风向板21的右侧。即,右侧壁部24R位于上下风向板21的右侧端部的更右侧(外侧)处。
左侧壁部24L位于主体部22的左侧的端部。另外,左侧壁部24L位于上下风向板21的左侧。即,左侧壁部24L位于上下风向板21的左侧端部的更左侧(外侧)处。
这样,上下风向板21为被夹入到右侧壁部24R与左侧壁部24L之间的状态。并且,上下风向板21的右侧的旋转轴26R以及左侧的旋转轴26L分别枢转地支撑右侧壁部24R以及左侧壁部24L。由此,上下风向板21以旋转轴26作为旋转中心P1(参照图5)相对于风向板安装机构23可旋转地支撑。此外,上下风向板21可以在正反两个方向上旋转。
风向板安装机构23的左侧配置有驱动上下风向板21的动作的驱动电动机25。本实施方式中,驱动电动机25以与左侧壁部24L相邻的方式配置与左侧壁部24L的更左侧(外侧)处。
另外,风向板安装机构23的右侧端部(即,右侧壁部24R)设置有对上下风向板21施加作用力的作用力施加部30。作用力施加部30配置于与配置有驱动电动机25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
作用力施加部30对上下风向板21的突起27施加作用力。接着,作用力施加部30在上下风向板21从其停止状态时的位置(图5所示的位置)到向动作方向移动至规定的角度的状态下的位置的范围(规定范围)期间内,对上下风向板21向停止状态的位置的方向(即,图5所示的箭头F2的方向)施力。
<作用力施加部30的构成>
接着,参照图3至图7说明作用力施加部30的更具体的构成。图6及图7是放大示出风向板安装机构23的作用力施加部30的周边的立体图。图6示出上下风向板21处于停止状态的情况。图7示出上下风向板21位于规定范围更下方的状态。
作用力施加部30作用于上下风向板21的突起27上。即,作用力施加部30对突起27施加作用力。
作用力施加部30具有螺旋弹簧31和抵接部件32。螺旋弹簧31中,前方侧的端部31a(参照图6)与风向板安装机构23的右侧壁部24R(具体而言,上方突起29)连结,后方侧的端部31b(参照图6)与抵接部件32(具体而言,控37)连结。这样,本实施方式中,螺旋弹簧31沿室内机1的前后方向配置。
抵接部件32通过螺钉等的连结部件33可旋转地安装在右侧壁部24R上。即,抵接部件32能够在旋转中心P2(参照图5)处旋转。并且,抵接部件32设置有限制抵接部件32的旋转范围的限制部件34(开口部34a)。另外,抵接部件32具有接触部35(参照图5),其与突起27接触,并对突起27施加作用力。
更具体而言,如图6及图7所示,接触部35具有后方侧的倾斜面(第一倾斜部)S1和前方侧的倾斜面(第二倾斜部)S2。并且,当上下风向板21位于假想平面H1(参照图5)的更上方时,倾斜面S1与突起27抵接,并对突起27施加作用力F1(参照图5及图6)。另一方面,当上下风向板21位于假想平面H1(参照图5)的更下方时,如图7所示,突起27位于倾斜面S2的前方,与倾斜面S1的抵接状态被解除。
另外,限制部件34由在抵接部件32形成的开口部34a、和设置于右侧壁部24R的抵接部件32侧的侧面(右侧面)的突起部34b构成。突起部34b从开口部34a突出。并且,当抵接部件32相对于右侧壁部24R旋转时,开口部34a内的突起部34b的相对位置变更。因此,根据开口部34a的形状,能够将抵接部件32的旋转范围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另外,通过设置这样构成的限制部件34,能够抑制抵接部件32的位置偏移。另外,能够抑制抵接部件进行旋转动作时的、抵接部件32的轨道的偏移。
另外,抵接部件32中,在其顶端部32a形成有孔37。螺旋弹簧31的端部31b被安装在孔37中。
接着,参照图11说明安装有螺旋弹簧31及抵接部件32的右侧壁部24R的更具体的构成。图11示出从右侧看到风向板安装机构23时的右侧壁部24R。
如上所述,右侧壁部24R枢转地支撑上下风向板21的右侧的旋转轴26R。由此,上下风向板21以旋转中心P1为基点进行旋转。另外,右侧壁部24R形成有开口部28。开口部28沿着上下风向板21的突起27的旋转轨迹R1而形成。
另外,右侧壁部24R中,在安装有抵接部件32的位置设置有突起部34b、辅助突起38以及旋转轴39等。突起部34b形成于与抵接部件32的开口部34a对应的位置。并且,如上所述,突起部34b与抵接部件32的开口部34a一起起到作为限制抵接部件32的旋转范围的限制部件34的作用。辅助突起38形成为沿抵接部件32的旋转轨迹与抵接部件32接触。通过设置辅助突起38,能更平稳地进行抵接部件32的旋转动作。旋转轴39经由连结部件33安装抵接部件32。
此外,右侧壁部24R中,在其前方侧的上方设置有上方突起29。上方突起29安装有螺旋弹簧31的端部31a。
<关于上下风向板的动作>
接着,参照图5至图10说明上下风向板21的动作。图8至图10依次示出上下风向板21从上方向下方移动(旋转动作)的情况。
当空气调节机开始运转时,上下风向板21根据来自控制部(未图示)的指令,在上下方向上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旋转(转动)动作。由此,能够使从室内机1的吹出口16吹出的风的方向在上下方向上变化。
更具体而言,当空气调节机开始运转时,挡板15处于开状态(参照图2)。另外,根据吹出方向,挡板15的开状态的位置可以与图2中的位置不同。此外,在空气调节机停止运转的状态下,如图1所示,挡板15处于闭状态。此时,在吹出口16的附近设置的上下风向板21被挡板15向上推,上下风向板21位于其旋转范围的最上方。图5示出该状态。该状态为上下风向板21的停止状态的位置。
在空气调节机开始运转且开始打开挡板15之后,通过控制部开始上下风向板21的动作的控制。当控制部指示上下风向板21向下方动作时,驱动电动机25开始运转。接着,上下风向板21向图5所示的箭头A1的方向进行动作。
此处,上下风向板21的突起27与抵接部件32抵接,直到上下风向板21的中心从停止位置的状态移动到假想平面H1的高度的位置。此处,假想平面H1是指具有旋转中心P1的高度的水平面。图6及图8示出该状态。此时,突起27与抵接部件32的接触部35接触。因此,通过螺旋弹簧31的弹力,作用力F1被施加到突起27。由此,上下风向板21上施加有向上方(即,停止状态的位置的方向)的力F2。
因此,当上下风向板21向下方(箭头A1)移动时,能够用于向上方推动其右侧(驱动电动机25的相反侧)的部分。由此,当上下风向板21向下方进行动作时,可以抑制上下风向板21由于其自重而扭曲。
接着,上下风向板21进一步向下方移动,图9示出其重心位于具有假想平面H1的高度的位置更下方的状态。当上下风向板21位于规定位置的更下方时,突起27也根据上下风向板21的动作而向前方移动。然后,抵接部件32被突起27推动并旋转,并且如图9所示,抵接部件32的接触部35处于载于突起27上的状态。
由此,解除了通过抵接部件32向突起27的作用力F1的施加。当解除了向突起27的作用力F1的施加时,上下风向板21因其自重而施加有向下方向的力。因此,通过驱动电动机25的驱动力和自重这两者的作用,上下风向板21进一步向下方移动。
图10示出上下风向板21位于动作范围内的最下方的状态。在图10所示的状态下,突起27位于开口部28的最前方侧。
此外,在控制部指示上下风向板21向上方动作的情况下,驱动电动机25向反方向旋转。接着,上下风向板21向图10所示的箭头A3的方向进行动作。
上下风向板21向上方移动时,与向下方移动时同样地,在上下风向板21的重心到达具有假想平面H1的高度的位置为止,不对突起27施加作用力。接着,当上下风向板21的重心向具有假想平面H1的高度的位置的更上方移动时,对突起27施加作用力。
根据以上的构成,作用力施加部30仅在上下风向板21位于规定范围内(即,上下风向板21的重心位于假想平面H1的更上方),对上下风向板21的突起27施加作用力。能够抑制由于上下风向板21的自重引起的扭矩而引起的上下风向板21的扭曲。即,能够使用于抑制上下风向板21的扭曲的作用力施加部30适当地在更容易引起上下风向板21的扭曲的位置发挥作用。接着,能够减小施加到作用力施加部30的负载。
另外,由于仅在上下风向板21位于规定范围内(即,上下风向板21的重心位于假想平面H1的更上方),对上下风向板21的突起27施加作用力,因此,在上下风向板21位于规定范围内时,驱动电动机25的负载也大,但上下风向板21未位于规定范围内时,驱动电动机25的负载变小。因此,也能够减小驱动电动机25的负载。
<关于抵接部件32的形状>
此处,参照图10说明抵接部件32的接触部35的优选形状。
如上所述,接触部35具有相对于上下风向板21动作时的突起27的轨迹R1倾斜的两个倾斜面(即,倾斜面S1以及S2)。倾斜面S1沿着假想线L1。另外,倾斜面S2沿着假想线L2。
并且,将倾斜面S1以及倾斜面S2相对于轨迹R1的角度分别设为θ1以及θ2时,θ1>θ2。即,上下风向板21向下方移动时与突起27接触的倾斜面S1的倾向角度θ1大于上下风向板21向上方移动时与突起27接触的倾斜面S2的倾向角度θ2。
由于接触部35具有如上述的形状,因此在上下风向板21位于停止状态时(即,上下风向板21位于最上方时),倾斜面S1以更大的角度(例如,将近直角的角度)与突起27的轨迹R1抵接。由此,能够对突起27施加更大的作用力。
此外,当上下风向板21从停止状态的位置慢慢向下方移动时,由于抵接部件32进行旋转,因此相对于倾斜面S1突起27的轨迹R1的角度也慢慢变小。因此,当上下风向板21向下方动作时,能够使作用力施加部30所施加的作用力慢慢变小。
另外,当上下风向板21从下方向上方移动时,相对于倾斜面S2突起27的的轨迹R1的角度变为小于θ1的θ2。因此,当上下风向板21从下方向上方移动时,突起27更平缓地与抵接部件32抵接。由此,能够更顺利地进行上下风向板21的动作。
(第一实施方式的总结)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中,作为用于抑制上下风向板的扭曲的构成,具备突起27以及对突起施加作用力的作用力施加部30。并且,作用力施加部30仅在上下风向板21位于规定范围内对上下风向板21的突起27施加作用力。由此,能够抑制由于上下风向板21的自重引起的扭矩而导致上下风向板21扭曲。
此外,上述规定范围例如可以为上下风向板21的重心位于假想平面H1的上方。另外,上述规定范围例如也可以为:在将上下风向板21位于最上方的状态(停止状态)作为0度的情况下,向下方的旋转角度为约20度以下的范围。
根据该构成,在更容易引起上下风向板21的扭曲的位置,能够使为了抑制上下风向板21的扭曲而发挥功能的作用力施加部30适当地发挥作用。并且,能够减小施加到作用力施加部30的负载。
此外,如图11所示,突起27是指有小突起27a。小突起27a设置为沿突起27的旋转轨迹R1,从突起27的主体部分分别向前方侧以及后方侧突出。这样,通过形成具有沿着突起27的旋转轨迹的形状的小突起27a,能够使突起27的强度提升。另外,能够使从作用力施加部30施加到突起27的作用力相等。此外,小突起27a的高度低于突起27以便不与抵接部件32接触。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如下构成:仅在上下风向板21的右侧的端部,即,仅在配置有驱动电动机25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设置用于抑制上下风向板21的扭曲的作用力施加部30。但是,在本发明的另一方式中,也可以在上下风向板21的左右方向的两侧的端部设置作用力施加部30。
另外,驱动电动机25和作用力施加部30也可以配置在左右相反的位置上。即,也可以在上下风向板21的右侧配置驱动电动机25,在上下风向板21的左侧配置作用力施加部30。在该情况下,上下风向板21的左右方向的右端部侧相当于一个端部侧,上下风向板21的左右方向的左端部侧为“与配置有驱动部的侧的端部相反侧的端部”。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12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图12示出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室内机1所具备的上下风向板121以及风向板安装机构123的构成。图12示出设置有对上下风向板121施加作用力的作用力施加部130的侧(本实施方式中为右侧面)。此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能够应用除作用力施加部130以外的构成。因此,对于能够应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的构成部件,赋予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上下风向板121具有旋转轴26(右侧的旋转轴126R以及左侧的旋转轴26L)。并且,旋转轴26由风向板安装机构123的右侧壁部124R以及左侧壁部24L枢转地支撑。
另外,上下风向板121的右侧的端部设置有向外侧(右侧)突出的突起127。突起127配置为从右侧壁部124R中形成的开口部128向外侧(右侧)突出。并且,突起127根据上下风向板121的动作而在开口部128内移动。
当上下风向板121处于停止状态时,风向板安装机构123位于上下风向板121的后方侧且上方侧。风向板安装机构123主要由主体部22、右侧壁部(侧壁)124R及左侧壁部24L构成。风向板安装机构23也可以与接收室内热交换器的排水的排水盘成一体。
右侧壁部124R位于主体部22的右侧的端部。另外,风向板安装机构123的右侧端部(即,右侧壁部124R)设置有对上下风向板121施加作用力的作用力施加部130。作用力施加部130配置于与配置有驱动电动机25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
作用力施加部130对上下风向板121的突起127发挥作用。即,作用力施加部130对突起127施加作用力。
作用力施加部130具有矩形弹簧131和抵接部件132。矩形弹簧131例如配置于抵接部件132的前方侧。
抵接部件132通过螺钉等的连结部件133可旋转地安装在右侧壁部124R上。
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当上下风向板121开始动作时,作用力施加部130对上下风向板121的突起127施加作用力。接着,作用力施加部130在上下风向板121从其停止状态时的位置到向动作方向移动了规定的角度的状态下的位置的范围(规定范围)的期间内,对上下风向板121向停止状态的位置的方向施力。
更具体而言,上下风向板121的重心从停止位置的状态移动至具有规定高度(例如,假想平面H1的高度)的位置的期间内,上下风向板121的突起127与抵接部件132抵接。此时,突起127与抵接部件132的接触部135接触。因此,通过矩形弹簧131的弹力,作用力F1被施加到突起127。由此,上下风向板121上施加有向上方(即,停止状态的位置的方向)的力。
另一方面,当上下风向板121向规定高度的更下方移动时,突起127也根据上下风向板121的动作而向前方移动。然后,抵接部件132被突起127推动并旋转。之后,突起127沿着开口部128向接触部135的更前方移动。
由此,解除了通过抵接部件132向突起127的作用力F1的施加。当解除了向突起127的作用力F1的施加时,上下风向板121因其自重而施加有向下方向的力。因此,通过驱动电动机25的驱动力和自重这两者的作用,上下风向板121进一步向下方移动。
如上所述,即使使用矩形弹簧131来代替螺旋弹簧31,也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此外,也可以使用扭力螺旋弹簧来代替螺旋弹簧31或矩形弹簧131。扭力螺旋弹簧例如可以安装在连结部件133的位置。
〔第三实施方式〕
参照图13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图13示出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室内机1所具备的上下风向板221、左右风向板241、以及风向板安装机构223的右侧部分的构成。此外,图13为从室内机1的下侧看到风向板安装机构223的情况的图。
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上下风向板221具有旋转轴26(右侧的旋转轴26R以及左侧的旋转轴26L)。并且,旋转轴26由风向板安装机构223的右侧壁部224R以及左侧壁部24L枢转地支撑。
上下风向板221位于停止状态时,左右风向板241配置在上下风向板221的下方且背面侧。即,左右风向板241配置在风向板安装机构223的主体部22的下方。
左右风向板241由以大致相等间隔排列的多个板状部件构成。相对于上下风向板221,构成左右风向板241的各板状部件在大致垂直的方向上配置。另外,构成左右风向板241的各板状部件以相互大致平行的位置关系配置。左右风向板241由驱动电动机(未图示)驱动,并进行动作以在左右方向上倾斜。这样,通过变更左右风向板241的倾向角度,从吹出口16吹出的风在左右方向上偏转。
另外,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风向板安装机构223主要由主体部22、右侧壁部(侧壁)224R及左侧壁部24L构成。
右侧壁部224R位于主体部22的右侧的端部。另外,风向板安装机构223的右侧端部(即,右侧壁部224R)设置有对上下风向板221施加作用力的作用力施加部230。作用力施加部230配置于与配置有驱动电动机25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作用力施加部230可以应用与第一实施方式说明的作用力施加部30相同的构成。
如图13所示,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主体部22的右侧端部与右侧壁部224R之间分开规定距离D。该距离D的空间中例如配置有搭载了控制部等的电气盒。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主体部22的区域大致对应于从室内机1送出的风所通过的路径(送风路径)。并且,作用力施加部230配置于右侧壁部224R。这样,作用力施加部230优选配置在与主体部22(即,送风路径)分开距离D的位置。由此,即使在突起27通过的开口部28形成在右侧壁部224R上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空调风从开口部28吹入壳体内部。
此外,图13示出左右风向板241向最右侧倾斜的状态。图13中,用箭头表示此时从室内机1送出的风的方向。在左右风向板241向最右侧倾斜的状态下,室内机1的送风路径处于图13中虚线所示的区域A1的范围内。即,风不通过位于送风路径的外侧的区域A2。
本实施方式中,更优选在送风路径的外侧的位置(即,区域A2)配置右侧壁部224R以及突起27。由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空调风从右侧壁部224R上形成的开口部28吹入壳体内部。
此外,如图13所示,当左右风向板241向右侧倾斜时,送风路径(区域A1)向室内机1的前方侧向右方向(即,室内机1的外侧)扩展。因此,在背面侧配置右侧壁部224R以及突起27的情况下,即使右侧壁部224R以及突起27配置在更靠近主体部22的右侧端部的位置,也能够抑制空调风从开口部28吹入壳体内部。即,随着适合于作为右侧壁部224R以及突起27的设置场所的区域A2的宽度扩大。
〔第四实施方式〕
参照图14说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图14示出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室内机1所具备的上下风向板321以及风向板安装机构323的构成。图14示出设置有对上下风向板321施加作用力的作用力施加部330的侧(本实施方式中为右侧面)。此外,作用力施加部330能够应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
当上下风向板321处于停止状态时,风向板安装机构323位于上下风向板321的后方侧且上方侧。风向板安装机构323能够应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
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上下风向板321具有旋转轴26(右侧的旋转轴26R以及左侧的旋转轴26L)。并且,旋转轴26由风向板安装机构323的右侧壁部24R以及左侧壁部24L枢转地支撑。
另外,上下风向板321的右侧的端部设置有向外侧突出的突起327。突起327配置为从右侧壁部24R中形成的开口部28向外侧突出。并且根据上下风向板321的动作在开口部28内移动。
第四实施方式中,突起327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突起27不同。如图14所示,突起327局域沿着上下风向板321的动作的轨迹R1的形状。即,突起327具有如沿着轨迹R1弯曲的形状。根据该构成,能够使从作用力施加部330施加到突起327的作用力相等。
〔第五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此处,说明对上下风向板施加作用力的作用力施加部仅由将上下风向板保持在停止状态的位置的保持部件构成的示例。
图15示出第五实施方式涉及的室内机1所具备的上下风向板421以及风向板安装机构423的构成。图15示出设置有保持部件432的侧(本实施方式中为右侧面)。
当上下风向板421处于停止状态时,风向板安装机构423位于上下风向板421的后方侧且上方侧。风向板安装机构423以及上下风向板421能够应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
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上下风向板421具有旋转轴26(右侧的旋转轴26R以及左侧的旋转轴26L)。并且,旋转轴26由风向板安装机构423的右侧壁部24R以及左侧壁部24L枢转地支撑。
另外,上下风向板421的右侧的端部设置有向外侧突出的突起27。突起27配置为从右侧壁部24R中形成的开口部28向外侧突出。并且根据上下风向板421的动作在开口部28内移动。
另外,右侧壁部24R安装有保持部件432。保持部件432将上下风向板421保持在停止状态的位置。保持部件432通过螺钉等的连结部件433可旋转地安装在右侧壁部24R上。并且,保持部件432设置有限制保持部件432的旋转范围的限制部434(开口部434a)。另外,保持部件432具有与突起27抵接,并抑制突起27向前方侧移动的接触部435。
此外,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限制部件434由在保持部件432形成的开口部434a、和设置于右侧壁部24R的侧面的突起部434b构成。
保持部件432被设计为例如使砝码等设置在接触部435上,以使接触部435因其自重而向下落下。由此,当上下风向板421处于停止状态的位置(最上方的位置)时,保持部件432的接触部435按压突起27,并能够在停止状态的位置保持上下风向板421。此外,可以是金属等作为砝码,也可以是通过增加接触部的厚度来作为砝码。
根据上述构成,在停止状态的位置保持上下风向板421时,能够使施加到驱动电动机25的负载减少。另外,在停止状态的位置保持上下风向板421时,能够抑制上下风向板421产生扭曲。
另外,在上述构成中,即使当上下风向板421从停止状态的位置向下方进行旋转动作时,通过在保持部件432上设置的砝码,也会对上下风向板421向停止状态的位置的方向施力。由此,能够抑制上下风向板421动作时的扭曲。
(总结)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涉及的空气调节机包括设置于室内机的吹出口、能够以旋转轴为基准旋转并且使从所述吹出口吹出的风的方向在上下方向上变化的上下风向板、及使所述上下风向板动作的驱动部。所述驱动部配置在所述上下风向板的左右方向的一个端部侧。所述上下风向板中,在与配置有所述驱动部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设置有从与所述旋转轴不同的位置向所述左右方向的外侧突出的突起。另外,空气调节机具备对所述突起施加作用力的作用力施加部。并且,所述作用力施加部在所述上下风向板从其停止状态的位置到向动作方向移动至规定的角度的状态下的位置的范围期间,对所述上下风向板向所述停止状态的位置的方向施力。
在上述的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涉及的空气调节机中,所述作用力施加部也可以具有弹簧和所述突起所抵接的抵接部件。
在上述的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涉及的空气调节机中,述抵接部件也可以具有与所述突起接触的接触部。并且,所述接触部也可以具有相对于所述上下风向板进行动作时的所述突起的轨迹倾斜的两个倾斜部,所述两个倾斜部相对于所述突起的轨迹的倾斜角度中,所述上下风向板向下方移动时与所述突起接触的第一倾斜部的倾斜角度大于所述上下风向板向上方移动时与所述突起接触的第二倾斜部的倾斜角度。
在上述的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涉及的空气调节机中,也可以:所述抵接部件能够旋转,还具备限制所述抵接部件的旋转范围的限制部件。
在上述的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涉及的空气调节机中,也可以:还具备在所述左右方向的侧方支撑所述上下风向板的侧壁。并且,所述侧壁上也可以形成有所述突起通过的开口部。
在上述的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涉及的空气调节机中,所述突起以及所述侧壁也可以配置在送出的风所通过的路径的外侧。
在上述的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涉及的空气调节机中,所述突起的形状也可以为沿着所述上下风向板的动作的轨迹的形状。
应当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均为例示,并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不是由上述说明而是由权利要求书表示,旨在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更。另外,相互组合本发明书中说明的不同的实施方式的构成而得到的构成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畴内。
附图标记说明
1:(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
15:挡板;
16:吹出口;
21:上下风向板;
24R:右侧壁部(壁部);
25:驱动电动机(驱动部)
27:突起;
28:开口部;
30:作用力施加部;
31:螺旋弹簧(弹簧);
32:抵接部件;
34:限制部件;
35:接触部;
41:左右风向板;121:上下风向板;127:突起;
130:作用力施加部;
131:矩形弹簧(弹簧);
221:上下风向板;230:作用力施加部;
241:左右风向板;327:突起;
330:作用力施加部;
S1:倾斜面(第一倾斜部);S2:倾斜面(第二倾斜部)。

Claims (5)

1.一种空气调节机,其包括设置于室内机的吹出口、能够以旋转轴为基准旋转并且使从所述吹出口吹出的风的方向在上下方向上变化的上下风向板、及使所述上下风向板动作的驱动部,所述空气调节机的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部配置在所述上下风向板的左右方向的一个端部侧,
所述上下风向板中,在与配置有所述驱动部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设置有突起,所述突起从与所述旋转轴不同的位置向所述左右方向的外侧突出,
并且具备对所述突起施加作用力的作用力施加部,
所述作用力施加部在所述上下风向板从其停止状态的位置到向动作方向移动至规定的角度的状态下的位置的范围期间,对所述上下风向板向所述停止状态的位置的方向施力,
所述作用力施加部具有弹簧和所述突起所抵接的抵接部件,
所述抵接部件具有与所述突起接触的接触部,
所述接触部具有相对于所述上下风向板进行动作时的所述突起的轨迹倾斜的两个倾斜部,
所述两个倾斜部相对于所述突起的轨迹的倾斜角度中,所述上下风向板向下方移动时与所述突起接触的第一倾斜部的倾斜角度大于所述上下风向板向上方移动时与所述突起接触的第二倾斜部的倾斜角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接部件能够旋转,
还具备限制所述抵接部件的旋转范围的限制部件。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在所述左右方向的侧方支撑所述上下风向板的侧壁,
所述侧壁上形成有所述突起通过的开口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以及所述侧壁配置在送出的风所通过的路径的外侧。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的形状为沿着所述上下风向板的动作的轨迹的形状。
CN201780053527.2A 2017-02-21 2017-06-30 空气调节机 Active CN11029134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30122 2017-02-21
JP2017030122 2017-02-21
PCT/JP2017/024094 WO2018154804A1 (ja) 2017-02-21 2017-06-30 空気調和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91340A CN110291340A (zh) 2019-09-27
CN110291340B true CN110291340B (zh) 2021-05-18

Family

ID=632536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53527.2A Active CN110291340B (zh) 2017-02-21 2017-06-30 空气调节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898423B2 (zh)
CN (1) CN110291340B (zh)
WO (1) WO2018154804A1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13243A (ja) * 1991-10-22 1993-05-07 Nippondenso Co Ltd ダンパ装置
JPH05332604A (ja) * 1992-06-04 1993-12-14 Sharp Corp 空気調和機の風向調節装置
JPH0617760B2 (ja) * 1988-08-25 1994-03-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H0875236A (ja) * 1994-09-06 1996-03-19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1230667A (zh) * 1998-03-16 1999-10-06 富士通将军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2578713Y (zh) * 2002-09-18 2003-10-0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导风叶片的阻尼机构
JP2008190809A (ja) * 2007-02-07 2008-08-21 Hitachi Appliances Inc 空気調和機
CN202209760U (zh) * 2011-09-16 2012-05-0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导风机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JP2013087980A (ja) * 2011-10-14 2013-05-13 Panasonic Corp 空気調和機
CN204026848U (zh) * 2013-08-05 2014-12-1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室内机
JP2016099081A (ja) * 2014-11-25 2016-05-3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ねじれ抑制機構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96350A (ja) * 1984-10-15 1986-05-15 Sanyo Electric Co Ltd 自動風向変更装置
JPH0635856U (ja) * 1992-10-20 1994-05-13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の風向調節装置
JP4110863B2 (ja) * 2002-07-12 2008-07-02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
CN103765119B (zh) * 2011-10-14 2016-08-1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和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7760B2 (ja) * 1988-08-25 1994-03-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H05113243A (ja) * 1991-10-22 1993-05-07 Nippondenso Co Ltd ダンパ装置
JPH05332604A (ja) * 1992-06-04 1993-12-14 Sharp Corp 空気調和機の風向調節装置
JPH0875236A (ja) * 1994-09-06 1996-03-19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1230667A (zh) * 1998-03-16 1999-10-06 富士通将军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2578713Y (zh) * 2002-09-18 2003-10-0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导风叶片的阻尼机构
JP2008190809A (ja) * 2007-02-07 2008-08-21 Hitachi Appliances Inc 空気調和機
CN202209760U (zh) * 2011-09-16 2012-05-0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导风机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JP2013087980A (ja) * 2011-10-14 2013-05-13 Panasonic Corp 空気調和機
CN204026848U (zh) * 2013-08-05 2014-12-1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室内机
JP2016099081A (ja) * 2014-11-25 2016-05-3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ねじれ抑制機構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CN105627541A (zh) * 2014-11-25 2016-06-0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扭曲抑制机构和具备其的空气调节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898423B2 (ja) 2021-07-07
CN110291340A (zh) 2019-09-27
JPWO2018154804A1 (ja) 2019-12-12
WO2018154804A1 (ja) 2018-08-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923639B2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パネル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US5388426A (en) Air conditioner
CN107208924B (zh) 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
JP5131408B2 (ja) 空調室内機
US20090229289A1 (en) In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JP6545293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5348294B2 (ja) 空調室内機
JP4766161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2011122731A (ja) 空気調和機
CN110291340B (zh) 空气调节机
JP6934610B2 (ja) 空気調和機
JP5773674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4858506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5131085B2 (ja) 床置型空気調和機
CN108496045B (zh)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
JP6083195B2 (ja) 空調室内機
JP7436842B2 (ja) 床置き型空気調和機
JP5257488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6069866B2 (ja) 空調室内機
WO2021085459A1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JP2022147884A (ja) 空気調和機
TW200528670A (en) Air conditioner
CN111780249A (zh) 空调室内机
KR100734482B1 (ko) 에어컨 셔터 구조
KR20210154030A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